卫生系统绩效评价八篇

2024-05-04

卫生系统绩效评价 篇1

1 研究方法

1.1 自行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德尔菲咨询法[1],自行设计以支持、业务和效果三大类指标为主要结构的具有层次性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41个。

1.2 抽样调查

通过分层抽样,从杭州市6个主城区(上城、下城、西湖、江干、拱墅、滨江)中各抽1家CHS中心作为调查对象(共6家),采用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指标体系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现状进行评价分析。

1.3 分数计算方法

本研究在对指标进行标准化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评分法对各个CHS中心公共卫生绩效情况进行评价。为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选用线形插值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经过标准化,指标标准化值范围在0~100之间。计算公式为:

式中:χmin:表示指标最小值;

χmax:表示指标最大值;

χ正:表示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即特性为高优(本研究无低优指标)

总得分值的计算采用加权求和法,由于指标的标准化值范围在0~100之间,因此经加权求和之后的总得分值范围也是在0~100之间。计算公式为:

式中:S:表示总得分值;

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值;

Si:表示各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得分值;

n:表示评价指标的个数。

2 结果

通过对CHS中心台帐资料的查阅,获取对组织管理方面指标的信息。通过访谈、现场观察了解资金投入、人员配备方面指标的信息。通过对中心管理人员问卷调查获取业务指标、部分效果指标的信息。采用偶遇法问卷调查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居民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满意度。经标化,6家CHS中心每项指标得分、总分以及机构排序情况如表1所示,总得分范围在64.98~83.25之间,平均得分为74.37。

3 杭州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成效

3.1 管理支持落实处

调查的6家CHS中心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都比较重视,管理体制健全,均制定了社区公卫工作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成立预防保健科。政府在财政上给予了充分支持,公卫专项经费到位率100%,使用率100%,确保专款专用,在经济投入上有力保障了社区公卫工作的展开。在人员保障上,调查显示各CHS中心均配备了公共卫生工作专职人员,而且每千人责任医生数处于0.76~1之间。

3.2 健康档案显规模

建立健康档案是CHS的基础性工作,有助于CHS机构了解和掌握辖区内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及其变化和趋势,从而更有效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开展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浙江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试行)》提出“居民人人拥有健康档案率80%以上;实行健康档案计算机动态管理”,此次调查的6家CHS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建档率处于80%~91.9%,达到浙江省卫生厅要求。

3.3 健康教育见成效

调查的6家CHS中心在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实施健康教育方面做的较好,重点场所健康教育覆盖率均达到100%。设置健康教育宣传专栏,2个月更新1次;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结合每年卫生主题宣传日,开展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定期举办健康教育专题讲座。通过这些健康教育举措,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有所提升。此次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较高,平均为92.67%。

3.4 老年保健有依托

2006年杭州市实施优待老年人新规:由CHS中心为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两年免费体检一次,建立健康档案。在这一政策的力推下,杭州社区60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工作开展较好。60岁以上老人体检率较高,本次调查显示最低的为70%,最高的达到91.31%,平均为85.34%。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最低的为86.78%,最高的为95.23%,平均为90.35%。

3.5 妇女保健出成绩

妇女保健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是孕产妇保健工作。此次调查显示,孕产妇保健工作开展的较为理想,6家CHS中心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3.25%~98.7%,平均为95.63%,达到“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以上”的要求。孕产妇保健册建册率98.2%~100%;产前检查率最低的为82.3%,其余5家均在98%以上;产后访视率95.35%~100%。对高危孕妇100%追踪随访。

3.6 儿童保健建体系

杭州市社区儿童保健管理情况较好。新生儿访视率95.4%~100%。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5.4%~100%;落实了对体弱儿的管理,体弱儿管理合格率达到100%。疫苗接种工作完成的较为理想,计划免疫接种率95%~100%;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非常高,最低的也有99.08%。省卫生厅要求儿童一类疫苗接种率达以上因此杭州市达到这项要求,今后还需将流动儿童更好地纳入管理。

3.7 慢病管理有规范

杭州CHS中心已都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病例登记、随访、干预指导等社区规范化管理。《浙江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试行)》要求“高血压、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率90%以上”。从这个目标来看,基本完成任务,此次调查社区高血压病人规范化管理率处于80.5%~100%,平均93.20%;糖尿病病人规范化管理率80%~100%,平均93.52%。落实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血压制度,调查显示,6家CHS中心35周岁以上患者首诊测血压率几乎达到100%,只有1家为95.6%。

3.8 供方需方表满意

居民和职工的满意度高低,是检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效果的两项重要指标,只有供方和需方都满意了,才表示CHS中心工作开展的成功。本次现场调查结果反映这两项满意度指标都较好。有35.83%的居民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表示很满意,51.67%表示基本满意,只有12.5%表示不满意。CHS中心职工满意度对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当职工满意和忠诚时,才会积极投入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竭尽全力地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此次调查显示,25%的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者表示对目前的工作状态很满意,61.67%表示基本满意,只有13.33%表示不满意。

4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4.1 健康档案利用更新率低

杭州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比较理想,但是档案建立起来之后,缺少动态管理,资料陈旧,“死档”现象比较普遍。6家CHS中心居民健康档案年更新率最小的只有10%,平均为51.85%,健康档案大多停留在建档状态,实际利用率和更新率很低。需积极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搭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共享,从而使健康档案真正发挥作用。

4.2 慢病管理覆盖率低

社区在老年保健工作上做的比较出色,但却未能很好实现35~59岁人群的健康管理。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年轻化趋势,这一群体已经成为慢性病的高危人群。因此,必须加强慢病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且要扩大慢病管理的种类,现在很多社区仅开展了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管理,冠心病、肿瘤、脑卒中等慢病还未纳入规范化管理。

4.3 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

在社会支持和群众参与度低的情况下,社区公共卫生工作单靠卫生部门单兵突进,将严重影响到工作开展的效果。应该充分调动和整合劳动保障、扶老、助困、助残、计生资源,更好地促进社区卫生发展,并且要将社区卫生纳入街道和社区的考核指标,促进相关部门共同来做好工作

参考文献

卫生系统绩效评价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的支持下,江西省根据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卫生服务需求现状(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种,医疗设施和条件)和需求者经济状况(人均经济收入水平、医疗费用占家庭支出费用的比重等),结合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推广示范的意愿等特点,参照“国家部委农村适宜技术推广目录”,首先确定了适宜技术项目20项。在此基础上,省课题组组织专家和基层医疗业务骨干对基线调查数据库中筛选的适宜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确定17项(包括西医、中医和计划生育技术三个领域),其中在乡、村级卫生机构推广13项,占所有项目的76.5%。具体适宜技术项目见表1。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在国家总课题的基础上,对该省新建、靖安、南丰、宁都、婺源五个试点县实施的17项技术的培训、推广、效益及管理等方面,课题组设计了专门的系列调查表,从培训对象、技术使用者、就医者(服务对象)及管理者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评价,重点围绕所推广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实用性及群众满意度进行了数据搜集。本文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以上方面的实际调查结果。

1.2.2 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定义

根据绩效评估的原则,在参照国内相关文献[1,2,3,4,5]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适宜技术培训需求率、培训人次、适宜技术使用条件具备率、适宜技术使用率、服务病例数和患者满意度6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6个指标中,2个关于适宜技术的培训情况,2个关于适宜技术使用情况,2个关于患者对适宜技术的接受情况。

(1)培训需求率:

该指标通过问卷调查获得。该问卷针对5049名被培训人员,了解其对“适宜技术”的需求情况。需求情况分为“很需要”,“需要”,“不需要”三个类别。培训需求率的计算方式为:认为“很需要”和“需要”的人数占被培训人员总数的比例。

(2)培训人次:

该指标通过培训登记信息获得,即接受某项适宜技术培训的总人次数。

(3)适宜技术使用条件具备率:

即对5049名接受适宜技术培训的医务人员而言,其所在医疗机构具备该适宜技术使用条件的机构数占接受适宜技术培训的医务人员所在机构总数的比例。

(4)适宜技术使用率:

该指标来自抽样问卷调查。通过对853名技术使用者的调查,适宜技术使用率为使用某适宜技术的人数占接受该项技术培训人数的比例。

(5)服务病例数:

即接受某项适宜技术服务的总患者例数。

(6)患者满意度:

该指标来自抽样问卷调查。通过对1836名接受适宜技术的患者进行满意度的测评,问题分为四个类别,即“很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患者满意度即为其中回答前三者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

1.2.3 统计分析

首先计算17项适宜技术的培训情况、适宜技术使用条件具备的情况、适宜技术的实际使用情况、患者满意度等,以获得进行绩效评估的上述6个指标(均为高优指标),统计分析使用SPSSl3.0统计软件;然后采用“等权重的TOPSIS方法”[6]对17项适宜技术的应用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2 结果

2.1 17项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

对17项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从培训需求率看,“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幽门螺杆菌根除最佳方案”等7项技术均达到100%,最低者也达到92.68,说明17项技术均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认可和欢迎;从培训人次看,“农村常见皮肤病诊疗技术”培训人次最多(1108人次),“输卵管通夜术”最少(45人次);从适宜技术条件具备率看,“臭氧(蓝氧)妇科治疗术”、“输卵管通液术”均达到100%,最低的也达到80.50%(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外周呼吸肌麻痹治疗方案),提示所推广的17项技术在基层都具有良好的使用的条件,能够得到顺利开展;从适宜技术使用率看,各项技术差别较大,最高的达到95.38%(产后出血简易防治方法),最低的为30.23%(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新技术);从患者的满意率看,“臭氧(蓝氧)妇科治疗术”、“痔疮诊疗技术的临床运用”、“慢性心力衰竭规范治疗技术和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技术”的满意率均达到100%,最低的也达到74.29%,提示接受适宜技术的患者对使用效果均较满意。

2.2 17项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绩效的综合评价

以17项适宜技术为评价对象,使用等权重的TOPSIS法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在17项适宜技术中,“农村常见皮肤病诊疗技术”、“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皮下埋植、放置IUD、药物流产术后减少阴道出血”、“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新技术”、“产后出血简易防治方法”的应用绩效分别列前5位;而“儿童哮喘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臭氧(蓝氧)妇科治疗术”、“慢性心力衰竭规范治疗技术和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技术”、“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外周呼吸肌麻痹治疗方案”的应用绩效分别列后5位。

3 讨 论

推广卫生适宜技术,对于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健的需要,减少农村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具有重要作用。从国内已经开展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情况来看,适宜技术的推广均得到农民的肯定和拥护[4,7]。在诸多的适宜技术项目中,哪些推广起来更加方便,哪些更易被基层医务人员和农村居民所接受,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适宜技术的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因此,开展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绩效评价[2,3]具有重要意义。对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绩效进行评价,不仅可以获得关于绩效的综合信息,而且有助于政府职能部门根据不同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进行决策,以选择出易学习、易使用、易接受的技术进行推广应用,改进和中止不适宜的技术。

本文通过对适宜技术推广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除适宜技术的使用率在17种适宜技术中存在较大差异外,大多数适宜技术在培训、推广以及满意度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效果,有14个适宜技术的患者满意率超过80%。反映出我省筛选并推广应用的17项适宜技术已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对17项在我省推广的适宜技术的应用绩效进行排序后显示,“农村常见皮肤病诊疗技术”、“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皮下埋植、放置IUD、药物流产术后减少阴道出血”、“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新技术”、“产后出血简易防治方法”的应用绩效分别列前5位,与以上技术简单方便、易操作,接受培训的医务人员多,接受服务的病例多,患者满意度高有直接关系。而“儿童哮喘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臭氧(蓝氧)妇科治疗术”、“慢性心力衰竭规范治疗技术和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技术”、“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外周呼吸肌麻痹治疗方案”的应用绩效分别列后5位,可能与以上技术接受培训人数少,服务病例少有关、患者满意度不高有关。

TOPSIS法是系统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中用到的一种决策方法。在运筹学的多目标决策领域中应用比较广泛,在卫生领域的综合效益评价中其使用也日益增多。国内杨土保[5]等人采用该法的类似研究显示,在30种待评价的卫生适宜技术中,“产后出血简易防治方法”由于人均培训费用较高、患者满意度较低,绩效排序居第23位,“儿童哮喘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由于人均培训费用较高、患者满意度较差而列26位,而“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却由于培训费用少,培训人数多,其绩效排名第3,本研究中排名第14。由此可见,由于各地具体情况不一,不同适宜技术在评价时如果选择的指标不同,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本文TOPSIS结果与我省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在全面评价各技术的综合效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尝试用于各种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绩效的评估。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等权重的TOPSIS法对适宜技术的推广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故在评价过程中难免受到指标权重的潜在影响,所获结论可能会与真实的情况有所偏差。另外,本文使用的6个指标中,尽管涵盖了2个关于培训、2个关于技术使用、2个关于患者的信息,但总体用于综合评价的指标较少,且由于某些数据采集上的困难,缺乏直接反映农村居民接受适宜技术后经济负担改善的信息,因此,以上指标在反映推广绩效方面是否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尚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4 结 论

对适宜技术的推广绩效进行评价是必要的,本文所用的指标体系对于适宜技术的推广绩效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摘要:目的:尝试对江西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TOPSIS法对该省推广的17项适宜技术的推广绩效进行评价并排序。结果17项适宜技术中,“农村常见皮肤病诊疗技术”的推广绩效位列第一,“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外周呼吸肌麻痹治疗方案”的排名最后。结论:TOPSIS法的排序结果对于指导政府决策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卫生适宜技术,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朱凤梅,杨土保.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绩效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统计,2010,(2):221-224.

[2]高三友,林艳丽,郭金玲,等.河南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绩效评估[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7):53-56.

[3]林艳丽.河南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绩效评价[D]:河南:郑州大学,2006:56-62

[4]林艳丽,高三友,宗上纲,等.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研究进展[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2):120-122.

[5]杨土保,彭丽霞,张凯军,等.基于TOPSIS法的农村卫生与计划生育适宜技术推广绩效评估[J].中国卫生统计,2008,25(1):52-54.

[6]孙振球,徐勇勇.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14-518

乡镇卫生院财务绩效评价优化分析 篇3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财务绩效评价;优化策略

一、绩效考核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我国乡镇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开始建立,经过三次重要的转型,最终确立其公益性与民生性的服务根本。因为乡镇卫生院属于基层的医疗服务组织,其经营性质与功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服务群体医疗常识与维权意识较低,导致部分乡镇卫生院服务态度恶劣,医疗服务水平被人为降低,严重违背了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基层医疗组织的设置初衷。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将医疗服务人员的薪资与其服务质量、服务数量、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相关联,贯彻付出回报机制,以服务质量与医疗服务人员薪资挂钩的方式创建激励制度,塑造服务氛围,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医疗服务人员参与提升医疗服务的积极性。

二、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因为乡镇卫生院的行业特性,所以其实施绩效考核的意义在于合理配置医疗服务资源、保障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之服务于人民群众,提升我国的基础医疗质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乡镇卫生院在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绩效考核定位出现偏差

现在乡镇卫生院的绩效核算体系虽然初步建立,但是极不健全,特别是在公益性与社会效益方面。部分乡镇卫生院绩效核算体系的雏形是借鉴企业制的绩效考核制度,忽视了二者之间的社会性与经济性差异,使部分乡镇卫生院的经营服务受绩效考核制度影响,更倾向于盈利性,过度趋利必然会影响到内部医疗服务人员对于医疗服务的正确认识,造成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的立院之本受到社会公众的怀疑,使得我国基础医疗服务体系和系统的整体评价偏低。

2.考核方式单一

绩效考核的推行是为了提升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保障我国人民群众享受医疗服务的基本权利,并在此基础上保障医疗服务组织内部财务正常运转。但是我国乡镇卫生院在实施绩效考核时采用的衡量指标往往过于单一,造成绩效考核制度下的乡镇卫生院经营活动与预期出现偏差。卫生院在绩效考核中较为普遍的是关注医疗服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时所耗费的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差额,以及医疗服务人员一段时间内所提供的服务数量,忽视了受服务患者的医疗反馈与投诉,造成卫生院与患者关系恶化。另一方面,很多卫生院采用的是部门绩效考核方式,同一部门无论工作质量与效率高低,按部门统一绩效奖惩分配,造成小范围内的公允失衡,日积月累必成为多劳者与能者消极怠工的理由。

3.绩效考核难以落实

绩效考核是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辅助制度之一,其根本意义在于利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来服务人民群众,保障我国人民享受基础医疗服务的权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却发现,很多乡镇卫生院对于绩效考核建设仅仅停留在制度建设上,并无实践。理由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乡镇卫生院内部人员关系密切,通过绩效考核调整薪资难以执行;二是人员储备不足,相关考核能力达不到绩效考核需要。导致绩效考核只能停留在制度化建设中,丧失实际意义与价值。

三、乡镇卫生院优化绩效考核机制措施

1.塑造绩效考核氛围

乡镇卫生院想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必须要通过制度化的建设和内部文化氛围的建设来保障,而制度化的建设多属于上层建筑,卫生院本级难以干预核心内容,所以对于乡镇卫生院而言,首要问题就是塑造一个正能量的绩效考核氛围。而塑造内部氛围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将其切实与内部员工的利益相结合,并对已经建立的制度进行绝对有公允性的执行,处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相关的医疗服务人员也会积极学习绩效考核制度,并详细了解自己对其自身岗位的影响,以点扩面,必然能够短时间内在乡镇卫生院塑造出一个初具规模的绩效考核氛围。

2.落实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指标

制度化建设的实际价值在于对其的执行,所以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考核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化的建设中,要与财务制度与医院日常经营相结合,对待员工的工作考核可以作为一项核心工作,因为其涉及到的是卫生院整体的服务意志。在内部员工职称晋升、技术进步等方面要与其利益进行密切,并且无时差的联系到一起。不仅如此,还要将绩效考核机制与卫生院医疗服务的享受者满意度相联系,不能仅关注提供的医疗服务数量与效率,还要关注到卫生院医疗服务的质量,践行我国对医疗服务行业的本质要求。

3.增强竞争,引进新人才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医疗服务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正在稳定地流入社会,乡镇卫生院要想贯彻绩效考核机制,必须要保障卫生院的人才流入,增强内部竞争。在竞争的环境中才能有效的推动医疗服务人员的进步,也就能顺利的提升卫生院的服务质量。另外引进新人才也是对我国乡镇卫生院输入新血液,新人才受高等教育拥有新思想,更能够适应不断更新的医疗设备使用需求,并且其思想能够适应绩效考核这种竞争观念,以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推进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建设才是绩效考核机制的根本目的。

4.考虑医疗服务人员需求

对于乡镇卫生院而言,每一位医疗服务人员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处于基层,每一个医疗服务人员都是一个岗位的支柱,而绩效考核制度虽然是利用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来提升卫生院服务质量的,但是却不可以以医疗服务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代价,也就是说乡镇卫生院在进行绩效考核制度化具体建设中,要满足医疗服务人员的生活与发展需求,防范技术人才的流失导致的区域性医疗服务缺失。

参考文献:

[1].郝晋,杨佳.我国乡镇卫生院绩效评价现状与改革思路[J].医学与社会,2014,(06).

卫生系统绩效评价 篇4

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投入机制和规范的收支运行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投入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根据省财政厅和卫生厅关于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市财政和卫生部门通力协作、明确职责,切实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现将评价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背景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的目的意义

在全省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贯彻落实省委、省人大确定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要求和奋斗目标的需要,也是全面完成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的需要,更是对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发展和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工作目标实现度的一次检验。

通过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了解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状况,掌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情况,以及财政投入资金使用的效益和效率;推进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三方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维护居民健康、构建和谐社区,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利和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情况 市建城区面积约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玉山镇范围,下辖11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万人。截止底,已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面积平方米,有病房床位40张,观察床位157张,输液椅525张。有工作人员396人,其中卫技人员337人,卫技人员占比%,卫技人员中有高级职称9名,中级职称56名,初级职称207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门急诊万人次,住院3959床日,实现收入万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万元,业务收入万元,业务收入中药品收入万元,药品收入占比%。

二、过程方法

本次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由市财政局负责,市卫生局协助开展,于9—11月间完成,具体分以下几个阶段:

工作布置阶段 1、9月中旬,参加省财政厅组织的绩效评价工作会议,接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综合评价表》和《绩效评价基础表》的填报、评价软件应用及计算机网上数据填报操作技术培训。

2、成立由市财政局、卫生局分管领导、相关科室人员、相关单位分管领导、财务人员组成的工作班子,讨论确定玉山、兵希和蓬朗3家社区中心为本次绩效评价对象。3、10月上旬,召开三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人员会议布置任务,并开展绩效评价业务培训。

基础数据表填报、复核和汇总阶段 1、10月25日前,三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基础数据采集系统》要求,按时完成评价基础数据填报,经计算机校验后上报市财政和卫生部门。2、10月31日前,市财政和卫生部门按《基础数据采集系统》要求,负责完成本级有关基础数据表的填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基础数据的接收、审核汇总,经计算机校验后上报省财政厅。3、11月上旬,市财政局和卫生部门按时完成“居民与职工两个满意率”问卷调查工作。

数据汇总分析、综合评价和提交报告阶段

11月底前,完成自评价工作,市财政和卫生部门在完成全市数据填报、核查、审核、汇总及问卷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按照省财政厅提供的全省统一评价标准,组织有关人员对本市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自评价,出具自评价报告。

三、基本结论

随着我市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的持续增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不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水平不断增强,社区居民满意度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综合效益明显提升。市、镇两

级财政加大了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设备配置、药品补贴、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投入,极大改善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水平,有效降低了医疗卫生总费用,社会综合效益明显提升。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市卫生局有效整合城市医疗资源,将市一院、市中医院、市二院等单位社区门诊部统一划归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较少的人员和设备,完成了较大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

三是社区工作效益明显提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切实履行职能,积极开展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等“六位一体”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益明显提升。

四、主要成效 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一是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性质和人员编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

事业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原则上按照服务人口8名/万的比例配置。二是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补助经费。从起,根据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际人员数,实行每人每年万元的财政补助,由各区镇财政预算安排,以后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步提高补助标准。三是建立基本建设和基本设备专项资金。市、区镇两级财政部门根据新、改扩建机构建设计划,将社区基本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原则上基本建设和基本设备资金由市、区镇、村按4:4:2比例负担,经济薄弱村由市、区镇两级财政各50%比例负担。四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养经费政府补助机制。对应聘至社区工作的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实施定向脱产培训,培训期间每年每人补贴3万元。对籍全科医学生,每年每人补贴1万元。对公立医院下派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人员按职称实行经费补助政策,补助标准平均每人每年约万元。五是完善社区卫

生服务惠民政策。起,市级财政按城镇职工与居民医保参保实际人员数实行人均20元标准,对社区常用药品实施补贴。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行政府补贴,为人均23元。规范建设标准,推进机构建设。一是完善设置规划。我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制订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到,全市将规划设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6家。原则上城市建成区建制街道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人口规模大于10万人的增设1家,在服务半径大、人口较多、中心难以覆盖的社区,适当设置一定数量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每5万人左右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每3000—5000人左右设社区卫生服务站1家。二是统一建设标准。根据国家、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以及《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加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

功能、基本设施、基本设备、科室设置及人员配备等规范化建设。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社区站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社区中心基本设备配置标准为300万元,社区站基本设备配备为10万元。三是推进机构建设。按照三年时间,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要求,我市实施新改扩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9家,实施设备标准化配置中心3家,社区站27家。市镇两级财政直接投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设备配置资金约1685万元。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我市重点建立和完善了“五个一批”人才培养机制。一是提升一批。一方面组织在职社区医生参加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已完成社区医师、护士、乡村医生全科规范化培训214人次。另一方面,开展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工作,共有33名乡村医生参加省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

教育。二是引进一批。我市加大了社区人才引进力度,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实用型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37名。三是培养一批。我市积极组织参加全科规范化培训工作,已选派8名本科毕业生参加位于苏州市立医院和市一院的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为期三年的培训。四是资助一批。从今年开始,我市将每年定向资助一批籍的全科医学生,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今年已与31名全科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签约,每年将资助学费1万元。五是下派一批。全面推行城市医生下基层社区工作制度,今年已有15名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到城市社区工作。同时,对下派人员实行补助。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惠民程度。一是实施社区常用药品政府补贴制度。7月1日起,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全面实施居民常用社区药品政府补贴制度。补贴对象为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

员。补贴的药品目录为847个品规,社区基本药物价格在国家规定的现行价格的基础上平均下浮19%。二是推进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贴制度。对儿童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妇女卫生保健、儿童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管理、卫生应急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等8大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实行政府补贴。三是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保定点范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到医保定点单位,今年6月,我市结合社区药品政府补贴制度的实施,将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纳入了城镇职工医保定点单位。强化功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一是顺利完成老年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为切实加强健康体检工作的组织管理,确保苏州市政府实事项目任务的全面完成,进一步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我市于四月份就部署了相关工作,60岁以上老年居民已建立健康档案

38605份,建档率%。二是切实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城市社区掌握并管理高血压患者7981人,糖尿病1164人,其它慢性病879人,孕产妇系统管理3845人,0—6岁儿童系统管理人数20932人,全年预防接种807932人次。三是全面推进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工作考核评估标准,明确各单位健康教育职能,制订健康教育人员的工作规范。以农村卫生现代化建设、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卫生城镇和健康镇村建设等为载体,切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全面提升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五、存在问题

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城市建成区机构规划建设难度较大。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由于种种因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较少。到底要完成9个社区中

心和46个社区站的规划建设,基本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二是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任务艰巨。我市提出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乡村医生占比降到20%以下。目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存在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虽然我市己经采取了很多促进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的办法和措施,但是离我们提出的到具有国家法定执业资质人员比例达80%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队伍建设任务非常艰巨。三是社区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进程亟待加快。虽然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由全面普及信息化建设,实行刷卡看病,但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离上级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信息化建设进程亟待加快。

六、相关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要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为契机,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完成规划建设的中华园、蓬朗、长江、城中、城南、江浦、枫景苑等7家中心和1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施新改扩建及设备标准化配置任务。在加快社区机构建设的同时,完成省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工作。

二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建设。要继续做好引进、提升、资助、下派、培养“五个一批”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优化我市社区人才队伍结构,继续做好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及定向培养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尤其是要做好籍全科医学生资助培养工作,继续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各项经费政策,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卫生服务队伍行列。

三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建设。要以社区药品政府补贴制度、免收挂号费、诊疗费减半等惠民政策为抓手,切实提高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要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规范化管理为重点,全面提高社区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

生服务项目质量。要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全科团队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卫生主动服务和连续服务的优势,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居民满意度。

四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制度建设。在社区居民常用药品政府补贴制度上,要开展社区药品政府补贴制度运行的分析研究,结合省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目录要求,调整社区药品政府补贴的药品目录品规,保证社区药品供应。在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购买制度上,我市将修订并印发《市社区卫生服务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制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评细则,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和评估管理,规范市、镇两级社区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基础管理。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诊疗规程,规范各种医疗文书书写。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管理,建立市、镇两级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管理

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研究 篇5

区域供水系统是指为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消减水资源供需不均衡,满足供水水质要求,提高供水保证率,而建立的城乡一体化联合供水网络。区域供水系统的工程状况和供水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区域的区位形成和定位,影响区域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影响区域劳动力资源的流向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的整合。区域供水系统在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较快,而我国1990年才首次提出建立区域供水系统。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区域供水的相关理论做了系统的阐述和研究。徐淑芳[1,2]收集了国外有关期刊上发表的关于解决供水问题的文献,对加强我国城市供水规划和管理,解决城市供水不足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作用。崔延松[3,4]从区域供水系统的存在形式到区域水价的理论范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意义,进行了方向性探索。叶楠等[5]阐述了水量平衡原理在区域供水计量中的应用,结合盐城市市级供水计量工程,建立了水量平衡计算模型,对区域供水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要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的供水效率,缓解区域用水危机,必须在把握区域供水系统存在主要问题的前提下,结合区域供水特征,对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的绩效水平。

本文旨在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域供水系统进行绩效评价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绩效。

1 区域供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进一步加快区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耦合系统的发展,我国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本改善区域供水系统,但由于供水工程建设投入不足、供水设施陈旧不健全、区域水资源管理不善等原因,区域供水系统依然效率低下。目前,区域供水矛盾主要集中反映在水质、水量和规模经济效应3个方面。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是导致区域水资源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区域供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

1.1 管理体制不完善,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我国区域水资源由水利、建设、环保、卫生等多个部门分别管理,导致开发水源与供水、供水与排水、排水与污水治理、污水治理与中水回用各阶段之间相互脱节,水资源管理无序,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1.2 投入不足,供水保证率低,水质有待提高

由于区域供水设施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长距离输送水管线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水源开发以及污水处理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从而降低了区域供水保证率;同时,由于区域工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人类的不当行为,导致天然水体遭受大量生活、工农业污水的污染,部分出厂水水质达不到饮用水水质标准。

1.3 节水措施不完善,水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工农业等产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区域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但由于区域节水器具和节水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污水再生利用技术及海水微咸水利用技术等还不十分成熟,节水激励机制也还不完善,导致供水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针对区域供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必须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厉行节约、有效保护以及强化治理等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研究,对区域各时期水资源供给状况和相对供给效率进行比较分析,以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区域缺水问题。

2 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

2.1 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的意义

区域供水系统属于区域水系统的一部分。区域水系统是由水源、供水、用水和排水4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其中,供水系统作为水源和用水系统之间的连接系统,是影响区域水系统正常运行、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区域供水系统由取水、输水、净水和配水4个子系统组成,担负着对原水进行开发、净化和输配的责任,其主要功能是将水源系统提供的原水转变为质量合格的产品水并输送到用户处。

区域供水系统的绩效是指区域在加大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节水技术,完善区域节水措施和管理机制的基础上,以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的供水保证率、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率为目标,通过加强与区域输水系统、净水系统和配水系统的耦合作用,全面反映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规模,衡量体现区域供水系统在一定时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进行评价分析,从而为进一步改善区域供水系统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满足区域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保障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一些学者主要采用DEA(data envelope analysis,即数据包络分析)模型[6]评价城市供水绩效。邱林[7]和王志良等[8,9]构建了城市供水绩效评价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建立了DEA中C2R模型来评价城市供水绩效,并提出了混沌优化求解算法。许煦[10]通过DEA模型构建交叉评价矩阵,分别计算出各地区城市供水系统的自我评价效率和交叉评价效率,并进行排序,提出改进区域供水系统的建议。综上所述,目前许多学者主要是从定量的角度对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的方法进行探讨分析,而针对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构建还未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以较全面地反映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建立由改进的模糊灰关联分析(improved fuzzy gray relation analysis,简称IFGRA)模型与DEA模型相结合的IFGRA——DEA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进行评价研究。通过IFGRA模型能够实现对定性指标以及适度型指标的量化处理,确定不同时期的投入产出指标与其最优母序列灰关联程度及其关联系数,在此基础上,以不同时期的投入产出指标的关联系数作为基础数据,代入DEA模型,体现不同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

2.2 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频度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对我国若干区域供水系统的供水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影响区域供水系统绩效(即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可划分为3大类指标:①区域供水能力与用水状况;②区域供水服务质量与能耗;③区域供水成本与效益。反映区域供水能力与用水状况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水厂数量、综合生产能力、年度供水总量、平均日供水量、最高日供水量、年度售水总量、漏失水量、漏失率、供水普及率、年末用水人口总数、供水管道长度和在建水厂数量等。反映区域供水服务质量与能耗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管网服务压力、管道水水质合格率和年度耗电总量等。反映区域供水成本与效益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年度销售收入、年度利润总额、单位售水成本、年末固定资产总值、年末固定资产净值、售水价格、职工总数和千吨水工资含量水平等。

为了有效评价不同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整理筛选。主成分分析也称主分量分析,是由Hotelling[11]于1933年首先提出来的,核心是利用降维思想,设法将原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即将原众多指标作线性组合,得到新的综合指标。通过第一次线性组合,得到综合指标F1的方差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可称F1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F1不足以代表原众多指标的信息,可再选取F2,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当Cov(F1,F2)=0,则F2称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个,第四个,…,第n个主成分。限于篇幅,计算过程简略。为体现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影响区域供水系统绩效的指标划分为衡量区域供水系统投入运行效率和产出运行效率的投入、产出2类指标,其中,衡量区域供水系统投入运行效率的指标主要包括:水厂数x1、综合生产能力x2、供水管道长度x3、年度耗电总量x4、职工总数x5、漏失率x6;衡量区域供水系统产出运行效率的指标主要包括:年度售水总量y1、年末用水人口总数y2、供水普及率y3、年度销售收入y4。

2.3 综合评价模型

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研究属于多目标综合评价问题,建立IFGRA与DEA模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一方面,利用IFGRA模型以及模糊理论中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对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加以量化处理,并考虑适度型指标的有效处理;另一方面,利用DEA模型对区域供水系统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不同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的相对效率,从而判断在既定条件下,不同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配置是否合理,为评价方提供决策依据。

2.3.1 DEA模型

DEA模型是由Charnes等[12]学者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有C2R和C2GS2等多个模型。其中C2R模型对决策单元的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同时进行评价,即C2R模型中的DEA有效的决策单元既是规模适当又是技术管理水平高的评价方法,因此,采用C2R模型研究评价区域供水系统不同时期投入产出运行的相对效率。

评价j0(j0=1,2,…,n)年区域供水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相对效率的C2R模型为

maxUΤYj0VΤXj0{UΤYjVΤXj1(j=1,2,,n)U0V0(1)

式中:UΤYj0VΤXj0j0年区域供水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的相对效率;V=(v1,v2,…,vm)T,U(u1,u2,…,us)T,V,U分别为各年份区域供水系统的m种投入指标和s种产出指标的权重。Xj=(x1j,x2j,…xij,…,xmj)T>0,Yj=(y1j,y2j,…yrj,…,ysj)T>0,Xj,Yj分别为各年份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其中,xijj年区域供水系统第i种投入指标,yrjj年区域供水系统第r种产出指标。

模型(1)为非线性模型,化为相应的线性模型:

maxuΤYj0{wΤXj-uΤYj0(j=1,2,,n)wΤXj0=1w0,u0(2)

式中:uTYj0为j0年区域供水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的相对效率;w=VVΤXj0,u=UVΤXj0

由于式(2)的对偶形式具有经济意义,利用Charnes-Cooper变换及对偶规则,引入松弛变量s-、s+,得到式(2)的对偶线性规划模型为

minθ{j=1nλjxij+s-=θxij0j=1nλjyrj-s+=yrj0λj0(j=1,2,,n)s+0,s-0(3)

式中:λj为各年份的权重变量;θj0年区域供水系统DEA有效值。

2.3.2 IFGRA模型

由于DEA模型既未考虑对定性指标加以量化处理,也未考虑对适度型指标进行有效处理,因此,采用模糊理论中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并建立IFGRA模型,以弥补DEA模型的不足之处。IFGRA模型是对灰关联分析法的一种改进,即对系统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该模型认为系统诸统计数据列与标准数据列构成的曲线几何形状越接近,则变化态势越接近,灰关联度就越大。计算灰关联度公式为

{xij=|xij-xi*|1mi=1m(xij-xi*)2(4)εij=minxij+ρmaxxijxij+ρmaxxij(5)

式中:xij (i=1,2,…,m;j=1,2,…,n)为xijx*i 的偏离度(当指标值xij与其最优值x*i 之间的偏离度越小,说明该指标效用越大);x*i为第i个指标的最优值。n个年份中各指标的最优值构成了指标最优集,即最优母序列x*=(x*1,x*2,…,x*i,…,x*m);εijj年的第i个指标值xij与最优母序列中第i个指标最优值的关联程度,称为xijx*i 的灰关联系数;ρ为分辨系数,且0<ρ<1,ρ的取值范围为0.1~0.5,通常取0.5,其作用在于提高灰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公式(4)主要对定量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定性指标可利用德尔菲法由决策专家确定各指标的等级,通过对等级按照5标度法进行打分,采用模糊理论中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对各指标加以量化处理。

注:资料来源于《城市供水年鉴》(2003~2007年)。

将DEA模型与IFGRA模型相结合,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判断区域供水系统不同发展时期的DEA弱有效性以及DEA有效性。方法如下:

a. 当θ=1且s+=s-=0时,则称该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有效,即该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比已达到最优;

b. 当θ=1且s-≠0或s+≠0时,则称该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弱有效,即该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比可以进一步优化;

c. 当θ<1,则称该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供水效率为DEA无效,即该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处于低效阶段,具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3 实证分析

3.1 基本数据

根据2003~2007年城市供水年鉴的相关资料,以我国海河流域H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指标的原始数据为依据,综合评价分析该区域供水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的相对效率,见表1。

3.2 计算结果

由于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具有不同的量纲,根据公式(4)和(5),利用IFGRA模型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代入对偶线性规划模型。根据公式(3),求解出2003~2007年H区域供水系统DEA有效性的评价结果,见表2。

利用IFGRA和DEA模型相结合的IFGRA—DEA综合评价模型,最终得到2003~2007年区域供水系统DEA有效性的评价结果。由表2可知,2003~2005年区域供水系统的DEA有效值θ=1,且其松弛变量s-,s+都为0,证明2003~2005年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有效;2006年区域供水系统的DEA有效值θ<1,证明2006年H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非DEA有效;2007年区域供水系统的DEA有效值θ=1,但s-、s+不都为0,说明2007年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弱有效,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相对较低,区域供水系统规模和技术有待提高。

3.2 结果分析

由2003~2007年H区域供水系统DEA有效性的评价结果表明:2003~2005年,H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有效,2006年,H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非DEA有效,其主要原因在于反映区域供水系统投入运行效率的相关指标x1,x3,x4和x5的投入过大,而反映区域供水系统产出运行效率的相关指标y2和y4的产出相对较小;2007年,H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弱有效,其主要原因在于区域供水系统产出运行效率虽然得到改善,但反映区域供水系统投入运行效率的相关指标x1,x3,x4和x5的投入仍然较大。说明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的恶化,区域供水系统已不能够有效满足区域水资源增长需求。

针对2006~2007年区域供水系统DEA有效性的评价结果,必须采取各种技术管理措施,加强建设水源相对集中、管网连成一片的多水源、多水厂并网的区域集中供水系统。区域集中供水系统通过强化调度功能,协调区域各行业水资源供需关系,使系统处于经济合理的运行状态,比原先分散的、单个的、小规模供水系统更加具有专业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可进一步改善区域供水能力,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增加水资源供给量,缓解用水危机。

4 结 语

区域供水是当前供水的主要发展趋势,评价和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的供水效率对缓解我国区域用水危机意义重大。本文在综合分析构建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IFGRA和DEA模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相对效率进行评价研究,从而为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研究提供了合理的科学依据。

摘要:在构建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改进的模糊灰关联分析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域供水系统进行绩效评价研究,并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建议加强区域供水系统的建设力度,以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的供水效率,缓解区域用水危机。

卫生系统绩效评价 篇6

关键词:绩效评价,模糊算法,复合元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企业的各项事务处理也逐渐采用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尤其是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传统的考核存在很多管理者主观的影响,因此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所以,应用模糊算法进行绩效评价系统设计,对于客观评价员工绩效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

1绩效评价技术

1.1评价指标类型

1.2评价指标权重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要首先对权重系数进行确定,绩效评价权重系数可以用主观赋权法根据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确定权重系数,也可以基于客观赋权法根据评价指标取值的变化程度赋权,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组成组合赋权法。

1.3评价指标集结

2模糊理论

2.1基本描述方式

模糊理论的基本表述方式如下所示:

设模糊形式背景(即要被挖掘的数据库)为公式

若:,则,

设,上和下近似一般形式如下:

则,上述关系集合可被划分为:

那么可以称之为:P相对于D拥有模糊分类能力。且满足如下关系:

2.2基本描述

属性集合B相对于属性集合A的条件信息熵H(B/A)可以定义为:

2.3基本思想

以任选特定模糊综合评价属性a∈C和b∈C为例,特定元素模糊综合评价算法将其关系界定为:

2.4算法流程

基于以上给出的定义,一个由下到上的算法可以描述如下:用CO表示决策表的核,B表示约简属性集合。模糊综合评价算法令B=CO,将相对于B补充性最大的属性聚集到B中,进行遍历直至与条件C属性集合相同,即H(D/B)=H(D/C)结束,此时的B即为最小相对约简。

输出:相对约简B

(2)计算条件属性集相对于决策属性集的核属性集CO,以及候选属性集A=C-CO。

(3)计算每一个属性对的互补度量。

(6)计算条件熵H(D/B)。如果H(D/B)≠H(D/C)跳到(5)。否则,程序终止,此时B即为最终的约简。

现有的模糊聚类算法多是基于特定元素模糊综合评价算法这类模糊绩效评价算法的主要问题在于:员工绩效评价是一个多元素、多层次的评价体系,特定元素模糊综合评价算法缺乏对负责绩效评价的整体性研究,而且算法缺乏层次性,因此以上两类算法均不适合对复杂的员工绩效评价系统的数据挖掘工作。

3算法设计

3.1算法主体结构

确定评价因素集假设对事物评价,有n个评价因素组成的评价集。

评价结果集

假设评价结果的等级有m种,

确定因素权重

通常其结果也是和实际情况相符的。一级因素相对于评价对象的权重集为:

二层因素相对于一层因素的权重集为:

在模糊绩效评价系统设计中,评价指标权重是主要的核心数据,评价指标权重反映的是在不同因素下对员工绩效的评定内容,按照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再进行综合决策,以便于更加客观、公平、公正地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此过程中的各个权重指标直接影响到员工的综合评价结果,对员工的评价决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权重是依据管理者经验给予赋值,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通过不同评价者的主观综合评定,便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实际的状况。

3.2算法过程

建立加权特定元素评价矩阵:首先确定单个因素对员工绩效的评价等级隶属度,其中因素ui结果为一模糊子集ri,如果所组成的评价小组有k个成员,每位成员给每一个因素评价一个等级,若评价因素ui等级,则:

当评价组的成员不同时,设由k人组成评价组,评价成员根据不同类型(领导、同事、客户等)分为P类,其中第类的人数为k,则:

k=k1+k2+…+kp

权重分别为:

a=a1+a2+…+ap

若评价因素为ui为等级vi的各类人分别为:

k=kij1+kij2+…+kijp

则就可以得到:

假设每个因素都可以使用模糊量Ri进行表示,那么模糊矩阵表示n个因素的评价结果为:

其中i=1,2,…,n;j=1,2,…,m。

3.3算法绩效评价结果确定

基于复合元素的绩效综合评价公式:

其中,●为合成运算,这里采用M(∧,∨)模型,

B为综合评价结果,bj表示评价对象对评价集中第j个等级的隶属度。如果评价结果出现了两个相同的隶属度,评价则缺乏客观性。所以设计的绩效评价系统采用了加权平均算法解决此问题,具体设计如下:

则评价结果为:

例如,在员工的绩效评价考核调研得出的,100-85分为优秀,84-70分为良好,69-60分为中等,低于60分为差,设赋值后的矩阵为R,则:

则评价结果为:

通过改进的模糊算法绩效评价系统在使用简单的矩阵乘法公式计算下,便能够得到公司每位员工的综合评价分数,此分数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员工绩效的真实情况,再根据优秀、良好、中等、差4个等级的划分,将满分100分划分为:100-85分为优秀,84-70分为良好,69-60分为中等,低于60分为差,这样就能够客观的衡量员工的绩效考核成绩,以便于企业对员工更好地进行人事管理。

4结语

基于模糊算法的绩效评价算法是绩效管理系统中知识发现及特征提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复合元素的模糊评价算法。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算法时间消耗很大,下一步工作需要找到方法来减少属性间互补性的计算方法时间消耗,同时应将该方法扩展到不完备、不一致系统中。

参考文献

[1]邓晓诗.企业人力资源有效性分配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12):192-193.

[2]谢晋.模糊算法在高校教师评价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2015,(8):22-24.

[3]吕虹云,李楠楠.多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30-132.

[4]毛辉俐.论公路监理行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J].当代经济,2010,(24):115-115.

卫生系统绩效评价 篇7

电力供应链中的电网企业,它是吸收煤炭等一次能源、输送和配供绿色电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它在低碳管理中处于重要位置,在国家节能减排浪潮中面临挑战的同时蕴藏着很大的减排潜力。在研究低碳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之前,已有学者对与此相关的低碳电力、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的评价做出了研究。孙彦龙等建立的低碳电网指标体系总结提炼了与电网低碳发展相关要素,全面揭示了与电网低碳发展相关的关键因素;顾英伟、李彩虹阐述了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现状并对其进行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促进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水平程度、CO2减排量;田俊丽从低碳效益方面分析了CO2、SO2等污染物的减排价值,并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计算;李冰进行了电力企业完整的环境成本的核算体系;Sovacool根据碳足迹这个指标对全球12 大都市区进行了评价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低碳、减少碳足迹的建议,而孟美文以内蒙古电网企业为例提出碳足迹的核算和评估过程。

1 电力企业低碳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雾霾背景下的低碳管理绩效是扩展到从电网规划建设、运行、客户满意和社会效应4 个层面上逐层推进的。因此本文运用DSR模型,选取“低碳经济指标、低碳技术指标、低碳运营指标、低碳生态指标”构建经济- 技术- 运营- 生态四维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以期为定量评估电网低碳发展潜力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低碳管理绩效指标核查、节能项目合作、建立绿色系统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1.1 低碳经济指标

从电网规划开始全面对经济指标加以定义,进行低碳经济指标比较分析。

1.1.1 购买火电的经济性

购买燃煤发电厂发出电量的经济性。随着“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的进行,电网企业更青睐成本低、质量高的电能。

1.1.2 清洁能源并网建设投资力度

电网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并网投资成本占总投资成本的比重。投资比重越大,碳减排能力越强。

1.1.3 并网结构合理性

2013 年电网供给到需求侧的电量输出69% 来自于并网火电,并网风电占6.1%,22.5% 电量输出并网水电,核电和并网太阳能仅占1.2%。这种不合理的电力并网结构不利于电网低碳的运行。因此,并网消费越合理,资源利用效率越高,越经济。

1.1.4 总损耗成本

电网中电器设备如变压器、输配电过网损耗电量成本占总输送电量价值的比率。损耗成本越低,越能提高企业低碳管理绩效。

1.1.5 环境管理成本

环境管理成本可反映电网管理过程项目实施对环境破坏而进行治理的费用。环境管理成本越小,说明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小。

1.1.6 企业环境收益

企业环境收益指的是企业的环境赢利,是企业因为进行环境投资而从环境资产或环境治理中得到的效用总量,如电网中使用非晶合金变压器等先进适用的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带来的环境收益;也可以是企业积极参加节能减排获得的优惠或政府补贴这些实际收益。

1.2 低碳技术指标

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网从建设到运行过程中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1.2.1 节能设备渗透程度

基于降低污染提高利用率的节能减排技术渗透程度,如无功补偿技术、节能输配技术,节能变压器,替代SF6 的节能、低污染电气设备的应用程度。

1.2.2 节能电力供给技术

电网输出电用于如节能电动车,节能电灯等节能设备占的比重。汽车尾气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对雾霾的形成作用较大。据数据显示,2014 年底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5.67 万辆,同比增长5倍;其中,纯电动车生产2.58 万辆,插电式生产1.36 万辆,同比增长近25 倍。用电侧对节能电力的供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污染。

1.2.3 智能用电装置研发覆盖率

基于电网需求侧,智能采集用户用电信息,同时获取用户用电量,从而提高用电效率、减少电能损耗、降低用户电费支出的装置的研发或实施程度。

1.2.4 低碳电力调度技术

低碳电力调度是当用户用电超过限定额度时,对电网供电量加以限制并最后输送给用户用电的技术,既能减少能耗也能促进电网移峰填谷的效果。

1.3 低碳运营指标

低碳运营指标即电网通过低碳技术调度的电量被消费的方式、运营程度。

1.3.1 电力规划集聚程度

电网规划供电运营范围与居民区、产业园区的聚集程度。供电范围越密集,集聚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电网节能降损和电力企业的碳减排工作的进行,同时保证了电网建设和改造的经济性和环保性。

1.3.2 水电气复合网运营程度

通过逐步实现能源联产联合调度,形成有机水、电、气复合能源网。如浙能集团的电/ 气联合,提高整体系统性效益。

1.4 低碳生态指标

雾霾背景下这种管理形式对资源环境方面的效益。

1.4.1 碳排放量降低程度

电网实施低碳调度、节能技术等各项低碳管理后,在供电所有环节中减少的电量损耗而降低的碳排放量与传统调度方式下碳排放量相比较优化的程度。

1.4.2 节能工艺工程贡献程度

电网规划建设过程的节能“工艺”对碳减排价值的影响大小。如电网在建设输配网项目时使用埋线代替架空建设以降低线损达到低碳经济的目的。如建设暴露在外的大型电器设备时采用隔热节能工艺工程在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由于设备年久失修而造成的损耗。

1.4.3 碳足迹认证实施程度

电网碳足迹是对电网从电网规划、建设运行这整个过程产生的CO2的核算和评估。它包括从变电站、输电线路、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汇总、统计数据, 计算分线、分站网损率碳足迹及管理排放如电网自身照明、供暖、计算机等用电设备排放。它是从电网自身消费和消耗出发的,是对电网碳足迹实施与否的低碳管理绩效评价。

1.5 低碳标准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最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基于AHP的电力行业低碳标准化管理评价体系

本文用层次分析法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2.1 步骤

2.1.1 构造判断矩阵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后要在各层元素之间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对于n个元素来说,得到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2.1.2 重要性等级

进行1-9 重要性等级标度。

2.1.3 层次单排序

(1)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

(2)计算上式n次方根

W=[W1,W2,…,Wn]T即为所求特征向量。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其中AWi表示AW中第i个元素,是等级矩阵和特征向量的乘积。

2.1.4 一致性检验

引入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以外的其余特征根的负平均值,作为衡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指标,即用

其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它由下式给出:

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采用1-9 阶的判断矩阵。

当CR<0.1 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2.1.5 总层次排序

最高层次的总排序就是其层次总排序。

2.2 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根据上述确定的电网企业低碳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我们使用层次分析法对经济、技术、运营、生态指标进行权重的确立。

目标层A的构造的判断矩阵确定指标重要性程度,如表2 所示。

同理可求其他指标权重,各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均通过。总层次排列如表3。

3 案例分析

选取河北省A电网企业和河南省B电网企业进行比较,根据专家的评分(满分10 分,实施效果越好,分数越高),计算如下。

B企业总分数为6.429 4。可知,A电网企业分数高于B电网企业,则A企业低碳管理绩效比较高,通过实际调查,与现状相符。

4 结语

在雾霾背景下,电网企业低碳管理不仅能提高电力企业的综合效益,保证企业安全高效地运作,提高整体管理水平,而且能保证企业在整个低碳环境下运行,并且能为将来除了电网企业之外的售电公司提供借鉴,使得各电力企业在契合当今国家对生态的要求下更好更快地发展。随着社会用电水平不断提升,合理地评价电力企业低碳水平,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大力推动我国电力企业发展建设的绿色发展和持续发展。

卫生系统绩效评价 篇8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

本文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角度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据此应用灰色系统的灰色评价理论,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灰色评估模型,旨在探讨基于灰色系统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

作 者:吴亚桃 Wu Yatao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学院,成都,610500刊 名:价值工程 ISTIC英文刊名:VALUE ENGINEERING年,卷(期):25(4)分类号:N941.5 F124.3关键词:灰色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 绩效

上一篇: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下一篇: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