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十篇

2024-09-07

暨南大学 篇1

7月20日,暨南大学“经纬集团捐赠暨经纬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广州市暨南大学行政楼举行,陈经纬先生,广东省副省长招玉芳,国务院侨办文化司副司长梁智卫等;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副校长林如鹏、宋献中及师生代表近200人参加了活动。

知名工商贤达、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中国商会主席、香港智库主席、香港经纬集团主席、暨南大学校董陈经纬先生为支持侨教发展并深入研究粤港澳区域经济问题,向暨南大学捐助2000万元港币,用于设立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专项用于经济新常态下粤港澳区域经济研究,以推动暨南大学“粤港澳经济合作深化拓展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暨南大学将在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的基础上挂牌成立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并组织专家学者就陈经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跟踪研究。

(来源:《中国发展网》)

暨南大学 篇2

《中国教师》:您认为当前韩国一些大学在招生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困境?

金:韩国的大学在招生过程中主要面临两个困境。第一个是生源急剧减少。虽然韩国没有计划生育政策, 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晚婚且只生育一个孩子或者不生孩子。因此从整体上来说, 全国的生源都在减少, 尤其对于一些偏远城市的大学来说, 生源更少。第二个困境便是财政问题。韩国的大学也很重视其在世界上的排名情况, 因此大学倾向于招聘更多的来自英美国家的可以用英语教学的教授, 这是大学国际化的标志之一, 但另一方面也耗费了大学过多的经费, 对大学的招生状况也有一定影响。

《中国教师》:您如何看待大学招生的公平问题?

金:首先, 在韩国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韩国也有类似于中国的高考制度, 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这种考试并且最终以成绩来决定去向。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进入较好的大学, 成绩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可以进入相对偏远城市的排名较为靠后的大学。韩国不存在“花钱买大学上”的状况, 通过捐款来“买”大学上是不合法的, 因此就招生过程来说是比较公平的。但从决定学生学业表现的各种因素来看, 确实是有不公平性存在。我今天所作的报告是《韩国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多元交错的因素影响——基于非传统的亚维度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来自相对富裕家庭的学生学业成绩相对较好, 而来自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业成绩则相对差一些, 这会影响不同阶层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入学率。但抛开这些因素, 必须承认, 招生政策本身是公平的。

其次, 韩国政府可以为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4年的助学贷款, 以保证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也就是说当前在韩国, 经济能力并不是影响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因素。这也是招生公平的另一个体现。除非你来自富裕的家庭, 很多韩国大学生都需要从政府贷款以支付学费。当前就业难也是韩国的一个普遍现象, 因此政府规定大学生可以在找到工作之后再还贷。

《中国教师》:您认为大学应当如何实现国际化?

金:首先, 在韩国, 从美国一些世界一流大学中聘请教授进行英文授课已经成为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 大学可以招收更多的国际学生, 不仅限于亚洲学生。再者, 鼓励本国教授参加更多国际学术会议, 仅仅在亚洲参加学术会议是不够的, 应该走出亚洲, 去美国和欧洲国家进行更多的学术交流。另外还应该鼓励教师多用英语写作, 并且能够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上。提高大学教师的研究水平是国际化的重要一方面。韩国的大学, 包括亚洲的很多大学都需要向西方学习, 并且与西方竞争才能更好地实现国际化。最后, 在韩国一些大学中, 如首尔国立大学, 要求学生必须选修三门英语教学的课程, 如果无法通过考试将无法按时毕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 如上所述, 是需要同时做很多事情的。

《中国教师》:大学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的关键举措有哪些?

金:大学应该雇用更多的全职优秀教师, 来取代一些兼职教授, 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一些大学为了节约经费, 雇用了大量的兼职教授为学生授课, 无法保持课程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影响教学质量。同时, 应该提高大学中的师生比, 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加细致的指导。另外, 教师晋升体系应该得到有效改善。大学教师只有在发表了大量成果之后才能获得晋升机会, 成果较少, 则薪水较低, 晋升机会也相应很少。这样的情况会严重影响一些教师的生活状况, 进而影响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中国教师》:大学应当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权重?

大学大学,我的大学 篇3

北京沙尘暴,松林门口的树被拦腰吹断,走在学校里处处要当心被风卷落的树枝。博实大叔门口飞沙走石,我现在已萌生了穿羽绒服的想法。

又干又冷,晚上的未名湖畔不知还有没有那么多相拥的情侣。希望再冷一点,就可以在上面溜冰了。可是,那时候,有快要回家了吧。

这儿和家里不一样。日子很慢,也很快。有時候一下午,会空虚而无聊,把飞信、校内、qq全挂着,甚至想张罗着学打三国杀;有时候也会一天十二节课,只能吃早上一顿饭,晚上还要为了“一二·九”排合唱到十一点,饿着一天的肚子,回到宿舍还要打开充电台灯赶着复习和预习。有时候,时间不知道怎么就过去了,就像谁说的一句很经典的话:时间很瘦,指缝很宽。我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专业课又上了好几课,视听作业上交的截至时间又快到了,图书馆借来的书还没怎么翻又该去还了……

一切的一切,都靠自己。不管你曾经怎么样,不管你将来会怎么样,这个大学这个社会,他只看着你的现在,仿佛很不公平。我也不能想像,自己是怎么洗第一盆衣服;是怎么在晚自习下课后自己一个人走夜路;是怎么在这个布局诡异的校园里找到剧组隐蔽的招新地点;是怎么在网上交错作业之后忐忑不安地给老师发邮件解释;是怎么奔波在两个遥远的教室之间……

但是我确实做到了。大学仿佛一个催熟剂,已经慢慢浸透在我的思想里。虽然我还是班里惟一一个未满18岁的小孩,但是这是资本也是缺陷。我明显感觉到自己不能还沉浸在顾城那童话般的诗里,我要走进这个社会,要摆脱所谓的依赖感。

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很容易在一个高手云集的环境中动摇。我身边的同学,很多是自招和保送的,他们有长长的7个月的假期,有很牛的直系学长和学姐,还有很多北大清华的同学。我学会了独处,也学会了不让自己孤单。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变得这么随和,不过心情不好的时候知道不能随便对谁发脾气,回到宿舍的时候知道要考虑另外3个人的感受,上通选的时候知道别人睡觉自然有睡觉的理由和资本,而现在的我必须睁着大大的眼睛,记住老师说的话。

我到这里,很开心过。当我来到未名湖边,站在那永远都不会沉没的石头船上,看着对面的博雅塔在静静的湖水中映出秀美的倒影,我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卑微,却又幸福地卑微着。因为,面对这样深刻、这样自由、这样博大的殿堂,我愿意卑微而虔诚的仰视他,而这时,心里是藏满了幸福的。当我在“百团大战”时路过三角地,听到北大剧社“我不是戏子……如果我是戏子,就要在剧场中生,在剧场中死”的慷慨宣言,毅然加入了剧社,当时我只想:人的青春怎么也要在最美的时候燃烧一次。那时的我,也很激动。当我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到阅兵式上的花车展,安徽和北京并排列在第一时,相片中的我,也很幸福……

但是,我难过的时候却没有哭。我纠结于西语非人类的发音,跟着录音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还是不能听到老师说muy bien的时候,很难过;第一个周末,宿舍同学都出去到亲戚家或和原来同学一起玩,并到深夜2点才回来时,我一个人在宿舍也很难过;第一次在网上交作业,因为不会用那个系统,延时40分钟,虽然后来没有什么关系,可是还是影响了我的心情;上课时就看看电影听听歌的视听课,留下的听写几句话的作业让我整整听了5个小时,虽然最终得了一个perfect,但是我开始知道大学,到了大学,一切归零;有时会熬夜到2点,只为了做出一份让老师满意,自己也满意的作业;班里的某个不熟悉的男生突然对你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有时也会搞得心情乱乱的,不似平时那样舒畅。

有时候我就会想为什么我要来北大呢,为什么呢?突然觉得高中时的一些想法很幼稚、也很可笑。曾经以为,不是很努力,也可以很轻松地拿高分;曾经以为,到了理想的大学,我的人生就会开出美丽的花儿;曾经还以为,到了大学,会穿一袭白色长裙,在某一棵香樟树下偶遇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人……呃,很可笑,但我一点也不后悔曾有过这些想法。还记得我在高三的夜晚常听那首《未名湖是个海洋》,当北大开迎新会的时候,我坐在东操场上,旁边全是北大大一和研一的新生,这时我的耳边突然想起了这熟悉的旋律。我的同学在笑在问:这是什么歌?我没有办法回答,脑海中只有高三时的一幕一幕,像电影慢镜头一样一点一点走过,喉咙很哽。那时我才知道,我的高中,虽然看起来很单调很无趣甚至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我真的没有浪费掉,真的没有浪费……

不过,类似于为什么要来北大这些纠结的问题貌似没有人可以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有人说,分够了就来呗;也有人说,难道你要去清华不成?更有人说,不上北大去哪呢?是啊,梦想了这么久,甚至没想过退路,不到这儿去哪呢?

但是,来了以后,我要干什么呢?很多人纠结于这个问题,甚至会讨论人生。我倒觉得我在西语,没有必要有什么过多的考虑。大一学习,大二考级,大三出国,大四回国再考级,然后就是工作保研或考研。人生真的很奇妙,一个月以前,这些事都还离我有十万八千里远,而现在,我却一一考虑,而且是极其深刻的考虑。

我在得不出答案的时候会很苦恼,极其的苦恼。打个比方,就像在身处黑暗之中,有人告诉你有一条路是可以走到终点的,但是你什么都看不见,就只能摸索,还会不停地走入歧途再返回。我想大学的竞争就是看谁走的歧途少。其实也无所谓歧途,因为人生也可以没有终点,但是我需要一个目标,需要一个方向。当我身边的人找到而我找不到的时候,就会莫名地急躁。不过还好,一中的学长学姐都很帮助我。王韵涵,总是说出一大段一大段很残酷却又很深刻的话,让你一个人去体会;王凤翔,不很爱说话,却总是在帮我处理很细节的东西;田正阳,居然会在我作业做得好的时候说你真棒(这个有点让人受不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用自己曾经迷茫的经验来安慰我,引导我。

我也慢慢发现,我们那个安徽籍的老师对我可好了。我也感觉到,5个小时的听力作业不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我也发现,西班牙语无愧于“与上帝对话的语言”的美称。

路还很长,我要做的还很多。我很渺小,但我的心充实而沉稳。我不会再让妈妈担心,不会再想过去的无法改变的事。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暨南大学什么档次是名牌大学吗 篇4

入选国家“111计划”、“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为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理事单位;是全国首批试行学分制的高校。

暨南大学 篇5

一、现代大学制度的定义

现代大学制度是指大学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施民主管理、全面落实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具有的权利和责任相统一的管理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涉及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改革。从宏观层面来说, 主要指政府宏观管理, 市场适度调节, 社会广泛参与, 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从微观层面来讲, 现代大学制度是指党委领导, 校长负责, 教授治学, 民主管理。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指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 大学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实行科学管理。

二、复旦大学办学特点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1905年, 震旦学院140余名学生因反对法人干预教育从震旦学院退学。震旦学院校董教育家马相伯支持学生的正义行为, 宣布出资创办复旦公学。从此, 复旦公学成立。从复旦公学的创建过程中可以看出, 它是当时有识之士在反法帝国主义夺权中重建的爱国民主学校。1917年, 复旦公学开始招生本科, 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 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1941年, 学校改为国立。复旦大学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私立大学, 在当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有其独特的办学特色。

1. 思想民主, 学术自由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倡导教育独立、学术自由, 是复旦大学所追寻的目标。马相伯主张学校应兼容并包, 学术思想自由。他在复旦时明确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学、兼容并收的办学方针。复旦校歌歌词中“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纲无羁绊”, 为复旦人对教育和学术领域的追求和理想。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坚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对于新思想的引进, 也非常关心。所聘请教师中有思想极为先进的人物, 对当时复旦发展有很多影响。1924年, 复旦设立行政院, 实行教授治校, 建立起一套民主制度。

复旦大学因是私立大学相对来说比较独立, 可以保护激进学生, 有按学术标准或他们选择的学术标准办校的可能性。相比国立大学来说, 所受政府束缚较少。

2. 学生自治管理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认为, 大学应是学者自由问学的机构, 认为大学应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自治能力, 想把复旦办成一微型民主社会。复旦大学成立学生自治会管理学校, 设有评议部、执行部和司法部, 校务由学生推选干事自己管理。学生自治会除了安排食宿和同学们一般社会活动外, 办了一所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合作银行和几个合作机构。复旦大学积极提倡独立自由和学生自治精神。学生自治制是由学生选举出几位代表, 组成一个委员会来承担学校的所有管理工作, 院内各部事务全部都由学生管理。学生代表直接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通过培养学生自治能力, 分配学生担任行政职务是为了将来把民主价值观运用到社会。这一管理制度体现民主、自由、平等观念。这也形成复旦独特的治校风格。

3. 中西会通,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并重

复旦作为近代中国知名的私立大学, 它的教学有其独特的风格。首先, 教学要求非常严格。在为学生奠定知识基础方面, 复旦大学规定, 学生凡国文、英文、算学有一科不及格者, 不能升级, 也不能毕业。复旦学生以基础扎实而著称。其次, 非常注重外语教学。把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列入必修科目, 规定除了本国的历史、地理、数学等课程须用汉文外, 其他科目都用西文教授。目的是培养中、西会通的人才。除此之外, 复旦大学提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并重的教育理念。复旦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崇尚科学, 注重文艺, 不谈教理, 容纳各种人文及自然科学知识。

设有中文、外文、历史、社会学、新闻、教育等系的复旦文学院在课程设置的广泛程度上, 可以和美国文科学院相比拟, 同时又注重职业训练。学生毕业之后, 可能应付社会的挑战和适应社会的需要。成立于1917的复旦大学商学院是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商业发展以及上海民族工商业的需求, 创立此学科。它设有银行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和企业管理, 为民族工商业培养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和理财贸易专家。

复旦大学的教学理念是中西会通,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从复旦课程设置来看, 有两点是其突出的特点。一是学校对于课程设置有较多的自主权, 因而有可能根据中国培养高等人材的需要, 来决定教什么或不教什么。二是注重实用知识的学习。当时的复旦课程设置, 不仅向学生介绍了新知识, 并且力求结合现实常发生的问题加以说明。

三、贡献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其核心是指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 大学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实行科学管理。目前, 中国大学制度存在很多欠缺, 不管从对外关系上还是内部管理。中国大学作为学术组织, 其主体地位缺失, 大学存在严重行政性泛化现象, 缺少学术独立与学术自由氛围。近代复旦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些为目前的中国大学制度创新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就大学与外部关系来说, 复旦大学最初建立是因为反法帝国主义夺权所产生的, 它是一所爱国主义民主学校。国外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倡导教育独立、学术自由, 而且复旦大学一直到1942保持其私立大学的性质, 政府对其干涉相对较少,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校在较独立的环境相对比较自由的发展。

复旦大学对现代大学制度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学校内部治理上。学生自治制度是复旦大学的一显著特色, 其管理制度把学校管理权利交给学生体现民主、自由、平等观念, 而其课程设置是其另一重要特色。其课程设置学校有较大的自主权, 教授可以决定教什么不教什么, 其教学内容很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复旦教授和学生都重视学术自由, 他们从中国教育传统中吸取知识来承担社会重任、关心实用研究的内在价值, 来加以改造以适应社会需要。他们既不盲目追求西方学术标准, 也不排斥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 而是想树立起中国近代学术标准。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社会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这种社会变革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大学的成长, 是现代大学产生与发展的深层根源。以复旦大学为个案, 通过介绍其早期办学特色, 可以对中国大学制度创新提供很多启示。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复旦大学,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献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10) .

[2]程沧波.国立复旦大学[A].中华民国大学志[M].

[3]薛明扬.复旦杂忆[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4]赵少荃.复旦大学创立经过[J].上海高教研究, 1984, (02) .

[5]孙宏.复旦公学 (学院) 迁锡纪事[J].档案与史学, 1999, (01) .

[6]别敦荣.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探析[J].江苏高教, 2004, (03) .

[7]宋秋蓉.近代中国私立大学办学成功地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05) .

[8]许美德.一个大学新传统的开创——复旦的早年[J].复旦学报, 1982, (02) .

[9]黄书光.论马相伯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06) .

暨南大学 篇6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这是中国经典著作《大学》中的开篇之语, 也是后世中国大学乃至教育最重要的育人功能之一。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于大学的精神, 大学精神即是人文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也是大学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但在浮躁的社会生活中, 大学文化日益缺失, 诸多文化传统日益被抛弃, 在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 深入研究梳理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源起、时代特征和民族特性、表现和作用机制等问题, 对思考、探索、重塑我国当代的大学精神, 促进人的更好发展, 提升大学办学质量和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本栏目选取来自天津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高层论坛暨学术研讨会”3篇会议发言报告和论文的成果, 与读者共享。下期该栏目将继续推出本次会议的其他优秀成果。

暨南大学 篇7

关键词:大学理念,现代大学,大学职能,大学观

一对书名的解读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对书名冠以现代来区别于以前大学的不同, 赋予大学以新的意义。“大学不是孤立的事物, 不是老古董, 不会将各种新事物拒之门外;相反, 它是时代的表现, 是对现在和未来都会产生影响的一种力量。”在现代社会里, 大学由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 现代大学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 以“象牙塔”的身份来标杆自我, 而是要走出象牙塔, 大学不能远离社会, 应与社会保持紧密的联系。大学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 大学成为人类社会知识的“加工厂”, 大学是对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产生影响的人类社会组织。

本书解答大学应做什么, 能做什么, 怎么样做, 不应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 不可以怎么样做的问题。本书同时通过对英美德三个国家的大学的比较来表达作者的大学职能观。给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者全新的现代大学理念, 其中关于现代大学的理念有值得我们可取之处, 我们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选择适合的大学理念来为大学组织所用。

二大学何为?大学为何?

1. 大学是从事学术研究、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

亚氏一贯主张大学的中心工作是学术工作, 主张大学要进行科学研究, 并贯穿于整本书, 他对美英德三国大学所进行的校外推广课程以及社会服务工作等持批判的态度, 认为过多的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或校外推广课程以及培训工作会占据大学过多的时间, 缩短了学术研究的时间, 从而降低了大学学术研究的水准, 大学学者应以学术为业。

大学是一个以发展科学、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于一体的学术组织, 学术性是大学的根本属性。学术是大学存在的合理性土壤, 大学的管理从本质上说也是学术管理。只有学术之花在大学的土壤上开得芳香、开得绚丽多姿, 大学才能永葆其生命力, 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三大主流职能, 发展科学、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2. 大学是拒绝媚俗、批判庸俗化的学术组织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 大学不应追逐名利, 被社会的恶习所沾染, 大学应有其正确的立场进行发展科学、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工作, 让大学成为人类心驰神往的殿堂。

亚氏在书中言道:“大学不是风向标, 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 大学应该不时满足社会的需求, 而不是它的欲望。”

著名的高等教育学者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提出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 一种是以认识论为基础, 另一种以政治论为基础。其中认识论强调的是价值自由, 而政治论则主要强调的是价值判断。这就要求大学学者要用客观的态度对待学术研究, 对待学术研究要价值中立, 不能被世俗或功利性目的左右。

大学是学术研究机构, 它应远离功利性, 拒绝浮躁、庸俗。大学只有专心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事业才可以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3. 大学要有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一个四分之三美丽芬芳, 四分之一杂草丛生的花园, 会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花园。人们会羞于展示它, 因为花园里应该没有杂草。杂草不仅不雅观, 而且会占领并摧毁花园。大学里也不应该有任何杂草, 它们不仅不雅观、不和谐, 而且还带来危害。”亚氏将大学比作一座花园, 花园里没有杂草, 能够散发出芬芳与清醇, 大学也是如此。

大学需要有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高等教育原本是一生态系统。良好而有序的学术生态链才能使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处于有序的状态之中, 才能为整个大学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才能让大学里的学者、教授安于学术研究, 致力于自己的学术职业, 坚定学者们以学术为志业的信念, 并始终恪守学术研究的使命而致力于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事业。

三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的大学观的启示

1. 好大学:现代大学所需要倡导的

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大学,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大师之谓也。”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大师级人物, 一流的学府要有一流的学者。正如眭依凡教授在《大学的使命与责任》一书中所言:“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有学府之文化之谓也。”从二位学者的学术语言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与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性。高等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与批判、传承与传播、适应与创新功能, 与此同时, 文化对高等教育也具有规范导向、凝聚激励、熏陶同化、整合批判等四大功能。一个好的教育机构必须要有好的教育理念、文化理念去引领, 还要有一流的好的教师去引领。

好大学要有一批优秀的学者, 要有好的文化理念, 组成学术团队, 构建学术共同体, 致力于高深学问的研究, 传播真理。好大学是一个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信仰科学的学府, 是汇集一群追求真理、探究真理、弘扬真理的学者共同体, 是净化人类心灵、追求人性之美的“伊甸园”。

2. 学术研究的严肃性

“课题必须是严肃的或具有严肃的含义;目的必须是没有私利的;不管研究结果对财富、收入或物欲的影响多么大, 研究者必须保持客观的态度。”科研工作者或者学术工作者必须对学术工作的执著与忠诚, 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必须具有对思想负责的使命感。只有做到这些, 学术研究之花才能开得芬芳, 才不会凋零。大学教师、大学学者应该担负起做学问的使命, 承担起科学研究的责任, 为人类文明谋福祉。

3. 大学应有责任与使命的担当

大学由先前的教会或行会大学, 发展到如今的多元化巨型大学, 由单一的培养人才的职能, 过渡到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学术组织。

现代的多元化巨型大学要求大学要有担当, 对大学本身职能的责任的担当, 如对学科的责任、对学术的责任的担当等, 在做好本身自身责任的担当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担当, 大学已不再是单个体, 它做任何事都必须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大学必须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 即大学的根本使命——培养人才, 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及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来培养优秀的人才,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征程中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服务, 让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

4. 大学图书馆

图书对于学者、教师、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图书是做科研、从事学问的来源。大学图书馆是大学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目前, 大学图书馆的办馆理念有所欠佳或者欠缺, 当今高校的图书馆有效利用率不是很高, 造成资源的浪费严重。图书更新时间周期缓慢, 难以紧跟学术科研前沿领域, 大学似乎把图书馆当做一个“摆设品”。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的理想和精神的体现。

5. 大学的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 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 人才培养事关大学的发展与生存命脉。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今天, 学生人文素养有所缺失, 缺乏人文关怀。必须重新认识大学理念, 对大学进行科学定位, 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 为社会造就出既具有科技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6. 大学的创新性

钱学森大师曾多次提及: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老生前一直很关心这个问题, 也一直在为培养拔尖人才而思索。体现了一个大师对国家对祖国的挚爱, 对国家教育的深切关注。钱老留给世人的追问鞭策着教育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追问被称为“钱学森之问”, 并成为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没有创新性的成果, 难以引领国家的科技进步, 一个国家也就难以发展, 大学是承担国家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主阵地。而大学目前所作的科学研究大部分都是低水平重复, 很少有创新性的成果。大学的学术研究趋于功利化、学术腐败化、学术泡沫化愈演愈烈, 这些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大学的科学研究将难以有创新性。因此, 大学的科学研究需要有创新性, 为国家的建设提供理论积淀或实践指导, 更好地服务于整个国家的建设事业。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 (徐辉等译)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2][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王承绪等译)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社区大学,美国平民的大学 篇8

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大多数人的教育、平民的教育,

而整个国家的人口素质也由此提升。

美国的名校和大师多出于综合性大学和博雅学院,外国人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印象也多是从这两种学校而来。来美国之前,我总以为所谓社区大学只不过是低一个档次的高等教育机构而已。在接触了一些社区大学之后,我改变了看法:这些学校在美国高等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其实并不亚于哈佛、耶鲁等名校。正是社区大学完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得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大多数人的教育、平民的教育,而整个国家的人口素质也由此提升。

社区大学每年的学费只要4000-5000美元。除非当地政府或市民会议批准,学费是不能随便提高的。相对综合性大学和博雅学院动辄每年3万、5万美元的学费来说,这里的学费简直便宜得不像话。许多学生为了省钱,会选择在社区大学读前两年,两年后再入读综合性大学。像华特康姆大学的学生有一多半都会在读完两年、获得副学士学位后,转入华盛顿州的综合性大学学习。

这些大学的专业设置也特别贴近就业市场——尤其是像波特兰社区大学,其多数学生读完两年后就直接就业,经济管理、计算机、行政学、设计等专业最为流行。这里还设有汽车维修专业和消防专业,而且都拥有硕大的维修厂房和完备的消防演练设施,供学生练习使用。学生在这里学习两年并随队实习后,就有机会进入消防部门工作。

在低廉的学费和就业导向下,社区大学的教学质量其实并不差:老师多有毕业于美国名校的博士,专业水平可以保障;课堂人数一般少于30人,教学效果较好;所有专业课程均包含博雅教育的内容,强调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我在两所大学的8个课堂内进行了参观和答问,总体感觉学生的水平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差距并不大。

同时,社区大学也是终身教育的场所,向全社会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注册上学。去年由于经济不景气,就业困难,许多人都选择重回学校学习,所以社区大学的招生反而有所上升。我在每次进行课堂参观和答问时,都能见到一些中年人甚至老年人坐在教室里,和年轻人一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充满好奇心地发问。应该说,美国的社区大学更多地承担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任务,这一点被教育界公认为是实现美国社会整体进步的关键所在。

拿美国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和中国的“扩招”相比较,能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从1998年起,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在加速扩张,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平民教育”,在突增的学生压力下,学校生师比、设备人均拥有量、师生关系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惡化。这种扩招是以牺牲高等教育的质量为代价的。

暨南大学招生简章 篇9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直属全日制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中国第一所华侨高等学府。

四、招生管理的组织机构

(一)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是本科生招生工作的决策机构,统一领导学校本科生招生工作,讨论决定本科招生重大事宜。

(二)招生办公室是学校组织和实施招生工作的常设机构,负责学校本科招生的日常工作。

(三)招生办公室根据需要组建赴各省(区、市)招生宣传组。招生宣传组负责协助招生办公室在各省(区、市)开展招生宣传、咨询等工作。

五、录取批次

提前批、第一批。

六、外语语种要求

本校公共外语教学为英语,请非英语语种考生慎重报考。

七、男女比例

不作要求。

八、招生计划、收费标准、办学地点

学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收费标准、办学地点及其他相关信息由各省省级招生管理部门向社会公布。

九、录取体检标准

执行教育部和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有关规定,不录取体检不合格考生。新生入学后进行体检复查(色盲、色弱两项以高考体检结果为准),复查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复查合格但专业体检受限者,转入不受限的同分或低录取分专业。

十、投档比例

投档比例视生源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平行志愿省份按1:(1~1.05)投档,非平行志愿省份按1:(1~1.2)投档。

十一、预留计划

按照不超过招生总数1%的比例安排预留计划,预留计划一是用作调节各省(区、市)统考上线生源的不平衡;二是用作按高出100%投档后,多投档的考生又服从专业调剂时,追加计划进行录取时使用。预留计划的投向在正式投档前确定。预留计划将按照录取进度和专业实际情况安排,用完即止。

第二章录取规则

十二、录取原则

以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德、智、体、美全面衡量,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十三、录取细则

(一)投档分数:原则上以各省级招生管理部门依据教育部有关加分政策计算的投档成绩为准,总计加分累计不得超过20分,且考生的实际高考文化课成绩不低于生源所在省(区、市)的第一批本科院校录取控制分数线。

(二)专业录取:按高考文化课成绩(裸分)由高到低安排专业,不设专业级差。高考文化课成绩相同时,依据各省的排名方法和顺序录取。若各省无详细排名或排序分,则按照我校择优录取原则,有加分者(加分高者)优先录取。裸分相同,均无加分,优先考虑经我校认证的艺术特长生,若以上排序均相同,参考单科成绩排序:文科:语文—文综—数学—英语,理科:数学—理综—语文—英语。若以上排序均相同,参考专业志愿排序,优先考虑专业志愿在前者。当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都未被录取时,若考生服从专业调剂,调剂到未满额专业;若不服从专业调剂,将予以退档。

(三)创新班在各学习阶段,将根据学生的学业、表现、健康和志愿等综合状况进行适当分流或淘汰,不符合要求者将分流至相应专业的普通班学习,具体培养及管理办法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志愿填报方式与普通专业相同。

(四)报考建筑学专业的考生,将根据实际高考文化成绩进行专业预录,入校加试素描后根据素描成绩进行正式专业录取。素描成绩不合格者将参照我校当年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及考生高考志愿,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酌情确定录取专业。

(五)艺术类考生,必须参加统一高考。在考生文化课考试成绩达到生源所在地省(市、自治区)招生部门公布的艺术类第一批(重点线)录取控制线或省外线(解释权归各省招生部门),或者我校公布的分数线的基础上,按照如下方式录取。

1.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所在省普通类本科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重点线)的80%,语文单科成绩不低于90分(按照满分150分计,采取标准分或其他分值计算的省份参照本标准折算),专业校考成绩合格前提下,按合成分从高到低顺序进行录取。合成分相同时,按照专业校考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合成分计算公式为:

合成分=【(考生校考成绩/校考总分)×0.5+(考生高考文化成绩/所在省普通类一本(重本)分数线)×0.5】×100。

2.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所在省普通类本科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重点线)的80%,专业校考成绩合格前提下,以合成分从高到低顺序进行录取。合成分相同时,按照专业校考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合成分计算公式为:

合成分=【(考生校考复试成绩/复试总分(300分)×0.6+(考生高考文化成绩/所在省普通类一本(重本)分数线)×0.4)】×100

3.艺术学院各专业

(1)在考生高考文化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艺术类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重点线)或省外线(解释权归各省招生部门)、专业校考成绩合格前提下,不分文理科,依据报考志愿顺序,按照专业校考成绩从高到低录取;专业校考同省同分情况下,按高考文化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同时,美术学、动画、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加设高考文化课语文和外语录取控制分数线,即:

美术学专业:语文不低于90分,外语不低于60分。

动画专业:语文+外语≥170分。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语文+外语≥170分。

其中,语文、外语的单科均按满分150分计,采取标准分或其他分值的省份参照满分150分的标准进行折算。

(2)专业校考成绩计分方式:

美术学专业:书法创作 + 中国画创作 + 中国书画常识笔试

动画专业:初试(速写 + 命题创作)+ 复试(面试)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复试(面试)

音乐学专业(音乐演奏艺术):复试(面试)

音乐学专业(电脑音乐制作):面试×50% + 笔试×50%

艺术类专业录取时原则上文理兼收,但是如果各省考试院要求报送文理科计划,我校将根据生源情况分配文理科指标。

(六)高水平运动员考生。体育测试和文化课成绩合格,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公示的考生,按照以下顺序录取:获得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及武术武英级(或以上)称号之一的考生,参加我校组织的文化课单独考试成绩合格者,先行录取。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份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部分省份本科二批分A、B线的,取分数高的线,下同)及以上的考生,根据项目需要,按照体育测试成绩顺序,择优录取。最后为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份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65%以上的考生,根据项目需要,按照体育测试成绩顺序,择优录取。

(七)体育教育专业考生。原则上出档原则按照各省有关体育专业出档原则执行,如果该省无具体要求的,则按照我校原则:在考生专业考试成绩合格,高考文化考试成绩达到生源所在地省(市、自治区)招生部门划定的体育类本科第一批(重点线)录取控制分数的情况下,以体育成绩排序,择优录取。

(八)文艺特长生。曾获得全国、省、市级奖项及专业考试认证,参加本年度高考,成绩达到我校投档线的,在同分情况下予以优先录取。文艺特长生须经我校有关部门面试。联系单位:学生艺术团(电话:020-85222056)。

(九)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等专项计划的录取,按照教育部及各省级考试院相关文件录取,原则上考生录取分数不低于我校普通类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十)艺术类、体育教育专业考生,入学后不允许申请转专业。

第三章其他

十四、奖贷助学金设置

(一)优秀新生奖学金

1.特等奖。高考文化总成绩在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排名第一至第十名者,可获奖学金10万元。

2.一等奖。广东省考生,文科高考文化成绩排名前400名的,理科高考文化成绩排名前1500名的,可获奖学金5万元。非广东考生,高考文化成绩在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科排名前100的,理科排名前300名的(当年高考总人数在10万人以下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前30名的.),可获奖学金5万元。

3.二等奖。广东省考生,文科高考文化成绩排名前600名的,理科高考文化成绩排名前2000名的,可获奖学金3万元。非广东考生,高考文化成绩在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科排名前200名的,理科排名前500名的(当年高考总人数在10万人以下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前50名的),可获奖学金3万元。

4.三等奖。高考文化成绩(不计加分)达到我校在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录取考生前2%且高考文化成绩超出一本线80分以上(非750分制省份折算为750分计算)的,可获奖学金1万元。

学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同时符合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中的两个以上奖励的,以最高额度计算,不重复奖励。

5.单科状元奖。高考成绩单科分在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第一名者,奖励1万元。

6.高水平运动员考生奖

健将级以上运动员奖励第一学年学费,一级运动员奖励第一学年半额学费。

7.竞赛和学生干部奖

高中阶段参加全国数学、物理、信息学(计算机)三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省(自治区、直辖市)赛区一等奖者;高中阶段获国家级优秀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称号者,奖励2万元。

8.学生“励志奖”

孤儿和农村无劳动能力的特困家庭子女,报考暨南大学并录取,奖励5万元。

(二)在读生年度奖学金。

各类奖学金金额从400元到10000元不等。

(三)专项奖学金。

学生入学后在校期间参加国际、国家、省(市、自治区)组织的学术、科研、科技作品竞赛活动或文艺、体育比赛等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或在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可获专项奖学金,奖金数额从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

(四)社会奖学金。

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在学校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奖学金数额从1000元至10000元不等。

(五)扶困助学。

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入学请办理好由当地政府或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证明须由乡、镇以上政府机关或民政部门出具,且需有经办者亲笔签名和有效联系方式),由学校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予以资助,如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助学金等。

十五、录取结果公布

录取结果由各省(市、自治区)招生部门统一公布。我校的录取结果通过学生所在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审核后,将在学校招生信息网上公布供查询。

十六、入学资格复查

我校将对录取的新生进行复查,取消不符合招生条件和违规学生的入学资格,并通报给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和中学,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十七、招生工作的监督与申诉

学校成立招生监督小组,接受纪律监督与申诉的联系电话:020-85228929,传真:020-85221340。

十八、暨南大学招生办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20-85220130

传真:020-85221340

网址:

邮箱:ozsb@jnu.edu.cn

地址: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行政办公楼403室

邮编:510632

十九、附则

本章程由暨南大学招生办公室解释。本章程若与国家的政策、规定不一致,以国家的政策、规定为准。

坚守大学核心使命重塑大学生风骨 篇10

一、大学的核心使命:人才培养

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这是纽曼大学理念的核心。他认为,大学的真正功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通过公民的塑造“带来社会的和谐”。[1]纵观大学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的基础性功能和最核心的使命。从英国大学提出大学应该是一个教育和教化机构,应以培养绅士(Gentleman)为目的, 到德国大学提出大学不仅是一个机构,更应该是一个研究中心,应重在培养学者(Scholar), 再到美国大学提出大学还应该是一种服务,应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至此,现代大学的三种基本职能完全形成,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基本的、最初始的职能。英国大学强调的培养绅士,即是培养有教养的、有趣味的、懂得本国文明的基本价值和规范的人。德国大学强调的培养学者,也即是培养善思考、有创造性的科研人才。美国大学致力于社会服务,归根到底也是在培养有责任感的实用型人才。由此可知,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无论大学的职能如何扩展,无论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变化,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是永恒不变的。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所认为的那样,“对一所大学来说,再没有比培养人才更重要的使命。假如大学都不能承载这一使命,我看不出社会上还有哪家机构能堪当此任。假如我们葬送了人文教育的薪火相传,一切将覆水难收。”[3]

再看今日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一规定从法律上明确了高等学校要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大学里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来开展。由此,大学必须自觉坚守育人之核心使命,这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二、大学人才培养的问题

胡锦涛曾在一次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会议上强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的培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4]大学培养的人才于社会、于国家如此重要,但当前中国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当听到钱学森老先生发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时,作为当事者的我们,心情是否也会沉重,是否也会沉思,我们自身还存在哪些缺陷。当听到北京大学钱理群先生在“理想大学”研讨会上所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5]我们是否会陷入这样的迷思,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究竟成为了什么样的人。当看到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的结构性失业状况时,我们是否会思考,大学究竟给了我们什么。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生命线,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功利和权势诱惑的社会,还有多少大学依然坚守着培养人才的使命?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瑞·刘易斯教授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研究型大学里,学术追求替代了大学的教育任务,它们已经忘记了教育学生是其首要任务,它们正在追求一种‘失去灵魂的卓越’。”[6]失去了灵魂,何以卓越?忽视了育人之使命,大学又何以称之为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钱致榕教授也曾说,当前大学“论文发表得越来越多,可对人才的培养却越来越不重视”。在大学里,科研和人才培养究竟哪个更重要呢?笔者曾和一位大学教授进行了争辩,那位老师说,给学生上一节课的课时费是30 至40 元,而在一级期刊上发一篇论文就可以获得3,000至4,000 元,他说他不愿给学生上课,用这上课的时间他宁愿在湖边散散步、吹吹风,或许还能激发灵感。笔者个人认为,不是任何东西都能够用金钱来衡量,对一所大学来说,培养人才是它的天职,同样,对于一位老师来说,教书育人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每一位老师都以物质利益为标准,重科研轻教学,那么谁来“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业又何以称之为最光荣神圣的职业呢?老师笑学生太理想,可笔者却想守住理想。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使大学及教授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功利化的专业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下降、学术视野变短;大学教师学风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主义盛行,导致学生耳濡目染,逐渐世俗化;一些学校盲目追求“一流大学”,对校区建设的投入远胜于对人才培养的关注。面对大学出现的这种种危机,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先生也曾勾画着理想大学,呼吁“大学需要返璞归真,教育需要乌托邦,不能再让铜臭腐蚀了大学精神,教育园地需要馥郁芬芳”。[7]

三、重塑大学生之风骨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然天性”,[8]他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9]当看到大学充斥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当看到大学生精神虚无、道德危机,当人们的目光重新聚集教育时,雅斯贝尔斯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如同一股清新之风,揭示了本真教育的内涵。1928 年,罗家伦在受命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曾在演讲中提出,“大学生,便应当有大学生的风度。体魄康强,精神活泼,举止端庄,人格健全,便是大学生的风度。有学问的人,要有‘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心胸,要有‘珠藏川自媚,玉蕴山含辉’的仪容,处人接物,才能受人尊敬。”[10]这些话道出了罗先生对当日大学生诚挚的期望,也引起我们深思。作为今日之大学生,我们身上还存留着多少“大学生应有的风度”呢?笔者认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大学生之风骨是我们所不能丢弃的特质。

(一)心中有爱

何谓爱?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人身上只有一种感情能满足人与世界结合的需要,同时还能使人获得完整感和个性感,这种感情就是爱”。[11]由此可知,爱是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不可或缺的。在本文中,笔者所说的爱主要是指一种善念和信仰。

善念所谓善念,即修善之念,是存在于个体意识与头脑中的一种好的、善的观念,属于个体道德意识与认知的一部分。《大学》中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老子也曾在《道德经》中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以此告诫世人在个人修行上要独善其身,在为人处事方面要心存善意。由此可知,大学有责任培育具有善良美德的人,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让自己成为心存善念之人。时刻心存善念,有助于培养和修炼独立完整的人格,这也是我们人之为人最基本的。可是,高校投毒案的悲剧不断在重演。据新闻报道,在近20 年的时间里我国就发生过多起校园投毒案,除了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外,1997 年在北京大学和2007 年在中国矿业大学也发生了两起校园投毒致铊中毒案,2013 年又出现复旦大学投毒案。这些事件的受害者,轻则终身致残,重则失去生命。一时间,一句“感谢同学不杀之恩”在大学校园里广为流传。虽说只是调侃,却不免折射出教育之殇。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如果连我们都不能心存善念、与人为善,又何以成为“人才”?

信仰所谓信仰,是人们关于生命、人类和宇宙最高价值的坚定信念,是认定主体对某种理想的信服和追求。[12]然而在今天,信仰变得稀缺,社会出现信仰危机。当看到北大高材生卖猪肉时,我们是否依然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当看到“扶起摔倒老人反遭索赔”的新闻时,我们是否依然相信世界很美好。“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 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这是卢新宁女士在北大中文系2012 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内容。她说,“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13]虽然跟演讲者并不是同时代的大学生,但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内心依然会为之一振,感到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越是在这种钱权交易的时代,我们大学生越需要一种精神文化的涵养,越需要一种坚定的信仰,内心才会变得强大。

(二)肩上有责

何谓责?责即责任、有担当。从宏观上讲,是指社会责任,即个人对祖国、对民族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从中观上讲,是指人际责任,即人与家庭,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从微观上讲,是指自我责任,即自我对其个人生活、事业等所承担的主体责任。[14]“一人做事一人当”是普通老百姓对担当率直快意的表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仁人志士丹心报国的担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有志者身处困境的自我担当;“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致力国际担当的庄严承诺。担当是一个人品格和能力的承载,是一个人的坚守,是人生的升华,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素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浩然之气,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铁骨铮铮,再到西南联大时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一群学者对教育的坚守。一辈又一辈,先人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的内涵。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曾留给世人一段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果说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其担当所做的凝练概括,那么这一概括是否还能在今日读书人心中激起共鸣?固然,我们无法成为跟他们一样的人,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至少我们应该要成为有所担当的青年,事不避难、勇于担当是时代召唤下的一种客观需要,也是我们个体自觉中的一种主观努力。

( 三) 胸中有志

顾名思义,志即志向、理想,是对未来事物有根据的合理想象。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们对自身精神世界的一种主动超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15]由此可知,本质上说,其实人是一种追求理想的存在,理想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和有机融合。正如孟子所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不接受教育,没有理想,只能称作“行尸走肉”,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人。在今天的大学里,还有多少人在谈志向,谈理想,又有多少人会时常思考人生的意义?在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拼命学习是否只是为了考个好大学,将来找份好工作,庸俗的实用主义是否让我们迷失了理想。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首《满江红》词里句中无不透着其忧国报国的凌云壮志。当然,我们终究不是岳飞,但是我们是肩负着民族之希望、国家之未来的大学生,是国家的脊梁,远大的志向和高雅的理想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腹中有墨

所谓墨,即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人嗜书如命,“饥饿之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更有“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苦读精神。反观经济飞速发展的今日,身处拥有丰富图书资料的大学,我们是否想着拼命去汲取知识的养分呢。前些年,两张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四点多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在网络上被疯传,暂且不论这两张照片的真假,哈佛大学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是我们早有耳闻的。有学者说,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忘我地看书。对比同时代的中国大学生,我们的阅读现状却不免令人担忧,宅宿舍的日子越来越多,进图书馆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有的人甚至不知道图书馆里是什么样的。读书是使人“文化化”的过程,是一个人思想境界和修养提升的主要途径,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腹中有墨水,我们才能获得作为读书人的自信。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16]教育需要虔敬之心,同样,我们对知识也不能没有一颗敬畏之心。在加拿大学者曼谷埃尔所撰写的《阅读史》中,有一幅摄于1940 年伦敦大轰炸期间的照片:坍塌的图书馆,靠墙的书架并没倒下,瓦砾堆中,三个男子还在怡然自得地阅读。[17]这是读者对阅读所表现出的一种最真挚的爱,也更是读者对知识的一颗虔敬之心。可是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日,还有多少人有一颗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呢?“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成为大学生之间的心照不宣,大学论文代写成为大学里的司空见惯……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也是精神的圣地,尊重知识,敬畏知识,这是我们大学生应有的姿态。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目的和核心使命。大学有责任让我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我们也有责任让自己成为优秀、幸福的人。大学是学知识和本领的地方,也是净化灵魂、陶冶品性的地方,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应在这里获得人格的提升和灵性的成长,重塑“心中有爱,肩上有责,胸中有志,腹中有墨”的大学生风骨,让属于我们的意志、才情、理想在大学兑现。

摘要:大学是以追求和探索真理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云集的场所,是传授普遍知识的教育机构,是负有引领社会发展、规范社会行为、改善人类素质之使命的学术组织。而人才培养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核心使命。通过对当前大学人才培养问题的分析,以及从受教育者之视角对“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思考,提出应该坚守大学的核心使命,重塑大学生应有的风骨。

上一篇:致命的第一次下一篇:学生体育训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