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应用型本科学生十篇

2024-04-30

机械应用型本科学生 篇1

关键词:机械类,实践能力,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体系

一、前言

当前, 高等教育由原有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开始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化, 进而促进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1]。应用型本科院校以社会生产及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应注重其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 以满足社会生产对应用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2]。在应用型本科办学专业中, 由于机械类专业应用性较强, 其技术人才社会的适应性较广、需求大, 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要求较高, 如何提高该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 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研究的热点[3,4]。当前, 我国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层次、结构和人才能力上与企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还存在诸多的不适应, 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专业素质等方面不能均衡发展, 专业实践及应用能力与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相比相差甚远, 使得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困难或无法快速适应工作上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如何加强其实践应用能力, 使其在毕业后能直接满足社会生产对其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要求, 在当今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显著的。文中结合我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 从其现有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入手, 探讨如何通过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 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尤其在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上还比较薄弱, 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机械类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践环节设置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提高[5,6]。以机械制造工艺学为例, 当前大多数机械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 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机械类专业课程基本包括两个方面:理论教学环节及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在于侧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轻视实验、实践环节, 或没有从工程实际出发, 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加以融合。对于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而言, 学生所掌握的大量专业知识只有在实际工程实践应用中才能充分理解、掌握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例如, 机械制造工艺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主要用于指导实际生产中产品的加工, 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针对不同结构的零件, 能够正确地进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及工序设计;二是针对不同的产品, 正确地编制其装配工艺规程。准确、顺利的完成这些工作, 需要在熟练掌握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专业知识的同时, 必须针对实际生产中产品加工进行反复训练, 才能达到课程学习的预期目标。而现有大多数学校在该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存在严重脱节,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独立, 实践教学方式大多以金工实习或生产实训为主。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只是学习机床的基本操作及产品零件的加工过程及方法, 并不清楚零件加工的具体过程及依据的专业知识, 学生实践过程中对于产品加工的整个过程只能直观的加以接受, 不能较好地将理论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从而影响了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因此, 如何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是该课程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2.教材内容陈旧, 实践性及综合性薄弱, 教学方法单一。从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教材的选用与实践教学思想不配套, 许多课程教材内容过于陈旧, 基础理论知识较多, 实践性知识较少, 而适合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公开出版的相对欠缺[7,8,9,10]。教材内容的滞后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生产相脱节, 更无法了解、掌握到本学科领域内前沿的技术, 同时较强的理论性使学生过多关注公式推导为主的理论学习, 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与锻炼。此外, 教学手段单一, 课堂学习偏重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学习较被动, 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难以深入理解。现有部分课程的学习与应用是在许多相关课程知识点的基础上展开的综合应用, 只有学生在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的条件下, 才能对该课程应用理解、掌握并加以运用。如机械制造工艺学与金工实习、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联系密切, 在课程学习中需要学生对已学过的一些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反复综合运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3.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 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必须结合当前社会生产中的具体要求与需要, 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训练。高校在现有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 大多数课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考核单元, 相互间缺乏联系, 实验课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实验之间缺少联系, 课程设计设置体系上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使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 无法真正实现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实践。毕业设计是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最后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 现阶段许多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实施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 该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与管理, 其考核目标也较为模糊, 设计题目与内容专业性、综合性及应用性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无法真正意义上达到毕业设计的目标。这些都对学生课程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达到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满足社会生产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必须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的筹划和设计。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我校机械类人才的培养要求及特点, 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为例, 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设计, 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 同时要加强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的建设, 课程教学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实施中应着重对如下几点进行建设。

1.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完善综合实践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又分为课程实验、课程实训、课程设计, 其中课程实验、实训与理论教学同时进行, 相辅相承, 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授课结束后单独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要根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课程自身的特点, 突出实用化及层次化, 可将实际生产中的典型工程案例引入到实验中, 并按照学习过程中由浅入难、由单一到综合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实验项目的设计。同时, 在时间及空间上加强实践与理论课程间的联系, 将实验与实训内容按照理论教学的进度适当地进行安排。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为例, 授课过程中可分阶段的安排实验、实训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如讲解机床夹具时, 可先进行相关内容的实践, 课堂讲解时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接受就比较容易了。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如在讲授“零件加工方法的选择”时, 组织学生进车间实训, 选择一个具有多种工艺方案及加工方案的典型零件作为分析对象, 对其加工工艺进行深入讨论, 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零件加工工艺设计, 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实时安排生产实训及课程设计, 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去, 了解机械产品的生产流程、常规加工设备、典型零件加工工艺, 并通过实际操作, 掌握课堂的理论知识。

2.合理选择、安排教学内容, 进行教材及教学资源的建设。在理论教学安排上体现层次化与模块化, 按照课程专业知识点的连续性及相关性, 安排先后次序, 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典型案例及综合应用三部分, 并根据课程知识点建立学习模块, 循序渐进、依次有步骤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课程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方面, 针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专业特点及实际教学条件, 合理选择教材或编写部分适合于本校专业人才建设的便于实施的理论教材及实践指导书, 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中实际需要编写其他各种形式的教材资源, 如计算机辅助实践教学软件、电视录像片、CAI教学课件等。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为例, 该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机器产品的加工制造、装配检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的工艺分析、夹具设计、装配技术与检测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使学生具备机械加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本职业素养、操作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11,12]。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使学生先了解本门课程的特点、研究对象, 并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通过介绍我国机械工业的现状及国内外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 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技术方面的现状及我国与国外的差距;再根据课程具体知识点的先后次序安排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 并通过相应的实验、实训环节, 促进、加深对该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然后通过实际生产中典型案例对相应知识点具体应用进行分析与实施;最后通过综合设计与分析完成对课程知识点的整体把握与应用。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元化, 提高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要素。根据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特点, 在传统讲授法外, 探索使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 针对教学内容讲授的重点、难点, 通过习题及课堂讨论, 使学生在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条件下, 能够自主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对较为抽象, 应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可利用专业实验室或工程训练中心现场教学的方式, 边教边学边做, 从而降低课程难度,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3) 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科研中的工程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 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与手段、本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等有所了解和掌握。 (4) 针对学习重点及知识的综合性, 给学生下达实际生产中相联系的零件工艺编制任务, 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 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视屏教学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优化了教学过程, 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此外, 在理论授课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相关视屏的播放及操作, 进行问题的讲解、分析与解决, 将抽象的内容较为直观的表达出来, 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四、结语

机械应用型本科学生 篇2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按适应社会需要, 适应学生特点的规律办学, 培养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创业能力强、社会急需的受企业欢迎的“一线工程师”、“一线经济师”、“一线管理师”。

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基础理论的一门科学, 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它担负着培养学生认识通用的机器、理解机器的组成与运动变换原理, 初步掌握机械的运动方案设计与机构设计。

2. 学术型院校的教学模式

机械原理在本科院校中, 多数采用单学期开课, 一般在第四学期或者第五学期。基本上都使用公开出版的教材, 以孙桓、申永胜编写的教材被选用的最多。学时大部分都在50~60 个, 其中包含6~8 个实验学时。

讲授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机构的运动设计, 论述机构的组成和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 介绍各种常用机构的类型、运动特点、功能和运动设计的方法;第二部分为机械的动力设计, 着重讲授机械在运转过程中出现的若干动力学问题, 以及如何通过合理设计和试验改善机械动力性能的方法, 机械中的不平衡及其对机械运转的影响, 以及如何通过平衡设计和试验消除或减小不平衡所造成的危害, 提高工作质量;第三部分为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 讲授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在整个机械设计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以及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设计内容、设计过程、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 包括机械总体方案的设计, 机械执行系统的方案设计, 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及原动机的选择, 机械控制系统简介等内容。

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设计思想, 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设计理论与计算方法, 了解机构设计的原则, 使学生具有设计与分析整个机器的基本能力。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机械类高级工技术人才的过程中, 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 培养其开发创新的作用。

3.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是各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它是进行高效学科专业设置、教学模式选择的基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突显市场价值, 培养成熟的技术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 这种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一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为不同于传统学术研究型人才的特殊人才类型, 一切侧重于知识应用, 具有市场导向、着眼于学生就业需要的人才。学生“适应能力强、创新精神强、创业技能强”。

针对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理念, 机械原理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有:机构机构分析的基本知识, 机构的运动分析, 机器动力学, 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机构设计方法。着眼于研究各种机构和机器所具有的一般共性问题, 研究各种机器中常用的一些机构的性能及其设计方法。学时40 个, 其中包含4 个实验学时。以孙桓编写的教材为例, 学时分配如下:

其中, 两个实验分别为:机构简图的测绘和齿轮范成实验与参数测量。机构简图的测绘根据实际机械或模型的结构测绘机构运动简图, 验证和巩固对机构分析的了解。齿轮范成实验与参数测量掌握齿轮廓线加工的原理和方法, 加深理解齿轮基本知识,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机械原理教学模式的探讨, 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 使学生从掌握常用机械系统的基本理论及综合能力, 到能结合现代生产中的机械技术, 为了学生面向社会需求中确立本课程的基础地位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桓等.机械原理第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申永胜.机械原理教程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机械应用型本科学生 篇3

摘 要: 文章针对考研学生提出了“人性化关怀+细致化专业辅导”的管理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考研,促成毕业生高端成才,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以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学院为例,从考研氛围、过程指导、心理辅导和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对该管理模式进行了剖析,为进一步做好考研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 工程应用型本科 考研 管理模式

鼓励有潜力的学生考研,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增强其在未来就业中的竞争实力,是湖南理工学院高端工程应用型人才深化培养的重要工作。我校机械专业有35%-40%的学生有考研意向,大约25%的学生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在考研竞争日益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考研、如何辅导学生考研,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考研率,需要针对考研学生进行特色管理。本文对前5届毕业生(2011-2015届)的考研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考研工作指导提供借鉴。

1.考研情况的现状分析

2011-2015年这5届毕业生平均考研率达到23.8%,呈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上线考生连续5年达到了98%以上。211高校占比录取高校达52%。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中,女生达30%。考取本专业的学生占比达72%。机械专业针对学生考研已形成一套系统的“人性化关怀+细致化专业辅导”的管理模式。虽然相较于211及985高校,录取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整体思路和方向正确,成效显著。

2.考研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2.1合理规划、营造考研氛围。

机械学院明确全院教职工肩负为学生考研服务的职责。设有学生考研管理办公室。办公室由负责教学的副院长任主任,成员包括专业指导教师、基础课辅导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和后勤服务教师。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专业发展方向、考研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基础课辅导教师负责辅导学生的英语和数学;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学生考研工作的引导;后勤服务教师负责为学生考研提供服务保障,为学生提供考研专用教室。学生管理人性化,全体教师育人的责任意识强。

考研工作贯穿于大学四年,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关注有考研意愿的学生,帮助学生对考研进行合理的规划,每学期针对不同主题举办考研经验交流会、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院校和专业。

2.2加强考研集中复习、志愿填报、考试、复试调剂等工作。

考研的集中复习主要指第五学期末至考研初试这段时间。针对考研学生设置考研英语、考研数学、考研政治、考研专业课等不同课程供学生选修,选修课计入学分,可以冲抵校选人文科技素质课,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组建考研辅导小组,安排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或教学经验丰富教师对考研学生进行专业课辅导,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在志愿填报前,组织模拟考试,根据模考成绩及学生的复习情况,量体裁衣,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志愿。

全力帮助考研学子成就梦想。考研成绩公布后,安排与学生报考院校有一定学缘关系的专业老师和往届考取该校的学长进行复试辅导,讲解复试大纲及往年复试情况,让学生掌握复试的技巧与方法、取得好的复试成绩。鼓励没达到报考学校录取分数线的学生积极调剂,合理选择调剂学校,确保学生不落选。考研办公室每年安排老师赴兄弟院校学习考研工作经验,去录取学生较多的院校拜访研招办老师、了解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情况,为以后学生考研提供帮助。

2.3加强对考研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复习备考是一个时间跨度长、学习强度强度高、困难程度大的励志过程。有关调查表明,目前男、女考研学生呈现不同程度抑郁症状的比率分别高达69.9%和72.4%,约36.7%的学生因感觉学习枯燥、复习疲劳和精神压力大等多方面心理因素而不同程度地放弃考研[1]-[3]。针对这一情况,学院组建“机器猫”心理辅导团,对考研学生不定期的团体辅导和个别沟通,调剂考研生活,坚定考研信心。

2.4建立考研激励机制。

为了培育更多的高端工程应用型人才,学校、学院制定相关措施奖励措施。对于考研上线学生,学校报销其研究生初试报名费,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学校除报销报名费外补助复试过程中的交通费。对于考研工作人员,学校及学院结合报考率、上线率、调剂成功率、录取率及录取院校类别分别进行奖励。研究生报考率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院部的学风建设,上线率表征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调剂成功率和录取率反映了师生对这项工作的共同追求。经过不断探索,相关奖励制度不断完善,师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3.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本科教育越来越远离精英化。越来越多的工程应用型本科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提升学历结构和专业素质,为未来的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立足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应将具有考研潜质的学生打造成未来的高端人才而努力探索。以培养未来高端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构建“人性化关怀+细致化专业辅导”的学生考研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田慧丽,侯俊杰,叶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专业毕业生考研情况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06):115-117.

[2]王学颖,张楠楠.大学生考研关键因素分析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111-119.

[3]徐娇慧,李丹璐,温淑雯等.独立学院学生考研现状调查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01):377-378.

机械工程类应用型本科 篇4

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2003.7.9~2007.10.15)

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Ⅱ

第一部分 主要教研课题

第二部分 主要教研文章

第三部分 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建设成果

第四部分 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第五部分 教学成果获奖

第六部分 人才培养质量

第七部分 中国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常州工学院考试培训

分中心

附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情况调查表(部分)

目录

第一部分 主要教研课题

1.教育部立项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的创新与实践”„„„„„„„1

2.江苏省教育厅立项课题“机械工程类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践和研究” „„„„„„„„„„„„„„„„„„„„„„„„„„„„„6

3.常州工学院立项课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的改革研究” „„„„„„„„„„„„„„„„„„„„„10

4.常州工学院立项课题“机械设计课程群建设的研究” „„„„„„12

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改革”项目鉴定书„„„„„15

6.常州工学院立项重点课题“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19

7.常州工学院立项重点课题“机械类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和研究” „„„„„„„„„„„„„„„„„„„„„„„„„„„„„„„19

8.常州工学院立项课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一体化研究” „„„„„„„„„„„„„„„„„„„„„„„„„„„19

9.常州工学院立项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23

10.依托地方协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23 10.2007年江苏省高等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基于JDZ06的机电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研究和开发” „„„„„„„„„„„„„„„26 第二部分 主要教研文章

1.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设计特色教学的研究„„„„„„„„„27

2.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32

3.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体制与保障机制的研究 „„„„„37

4.“实施“零距离”教学营造机电专业特色„„„„„„„„„„„„44

5.电解加工与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48

6.产品样本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51

7.本科机械类毕业设计指导的探索与实践„„„„„„„„„„„„„54

8. CAD/CAM原理与应用一体化教学研究„„„„„„„„„„„„58

9.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环节研究„„61 第三部分 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建设成果

1.常州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工作细则„„„„„„„„„„„65

2.机电工程学院实践教学外聘兼职教师管理规定„„„„„„„„„„117

3.机电工程学院暑假生产实习指导书„„„„„„„„„„„„„„120

4.机电传动综合实习指导书„„„„„„„„„„„„„„„„„„„127

5.关于同意参与常州工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专业方向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函„„„„„„„„„„„„„„„„„„„„„138

6.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设计提交规范 „„„„„„„„„„„„„„„139 第四部分 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1.常州工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评估文件„„„„„„„„„„„„„141

2.常州工学院学生实习基地协议书„„„„„„„„„„„„„„„„143

3.学生暑期自主生产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及单位回执(1分)„„144

4.校内外实习基地图片(部分)„„„„„„„„„„„„„„„„196 第五部分 教学成果获奖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常州工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201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省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2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常州工学院品牌专业„„„„„„205

5.“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设计特色教学研究”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7

6.“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体制与保障机制的研究”获江苏省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208

7.江苏省工科院校数控实习教学比赛二等奖„„„„„„„„„„„209

8.江苏省首届大学生材料力学实验竞赛二等奖优秀教师指导奖„„„210

9.“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设计特色教学的研究”获常州工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211

10.“产学结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创新与实践”获2006常州工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212

11.“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设计特色教学的研究”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13

12.“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体制与保障机制的研究”获常州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征文一等奖„„„„„„„„„„„„„„„„„„„„214

1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设计特色教学的研究” 获常州工学院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215 第六部分 人才培养质量

1.丁自成、高进祥获第一届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216

2.王孝光获“电解擦削的阴极设计及工艺试验”省级毕业设计二等奖„217

3.丁自成等获“首届江苏省大学生材料力学实验竞赛二等奖”„„„„220

4.苏伟等获“首届江苏省大学生材料力学实验竞赛三等奖” „„„„„220

5.徐凯峰“镗孔液压站CAD技术的研究” 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 223

6.王飞鹏“XLQ100减振器试制开发与工艺编制” 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223

7.马思言“液压数字仿真模块开发” 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223

8.赵澄华“异型管液压成形机的总体设计”校级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225

9.陶春晓“基于UG的机床主轴箱参数化CAD系统的设计” 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 „„„„„„„„„„„„„„„„„„„„„„„„„225

10.刘鑫“基于UG的齿轮变速箱轴系标准件参数化零件库的设计”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 „„„„„„„„„„„„„„„„„„„„„„„225

11.沈大伟“仪表盘自动压力胶合机的设计” 校级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225

12.潘红珍获“VW011-03外球笼保持架制造工艺设计” 校级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 „„„„„„„„„„„„„„„„„„„„„„„„„„„„228

13.朱葳“VW011-01外球笼外壳内球面精磨专机主传动系统、进给系统及夹具设计” 获 校级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 „„„„„„„„„„„„„„„228

14.赵峰“GK150全场地车车架建模及其振动性能分析” 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 „„„„„„„„„„„„„„„„„„„„„„„„„„„228

15.高开琴“面向拆卸的减速箱结构设计” 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228(常州工学院关于公布2007届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第七部分 中国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常州工学院考试培训分中心

1.机械设计工程师(含见习)资格认证考试实施细则(暂行)„231

2.关于成立江苏省“见习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的通知239

3.中国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常州工学院考试培训分中心证书„240

4.中国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常州工学院考试培训分中心铜牌„„„241

5.关于组织“见习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报名与考前辅导的通知„242

机械应用型本科学生 篇5

一、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具有其特点,它不是建立在学科体系上而是以技术体系为依据的课程内容体系[2]。在“厚基础、重实践、能创新、高素质”目标指导下,强调理论的应用性与技术的先进性。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制造企业的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它主要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活动的组织、机械加工方法、机械加工过程及其系统。为了满足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学内容体系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从机床、刀具到夹具设计、工艺制订、加工装配,均要符合企业技术体系和实际流程。教学内容强调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工程应用的有机结合,根据徐州的地缘优势,引入了工程机械零件如油缸、壳体等零件的加工工艺,并注重经典知识与新技术相结合,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面向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专业理论以“够用” 为度,强化案例教学,突出实用性。对课堂活动应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各章节以案例导入、问题导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中采用置疑讨论、交流互动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 避免单纯“灌输型”传授知识。对于重点难点内容,精讲多练,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卓越班采用小班授课,更易于师生交流互动、翻转课堂,强化了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等辅助教学手段,可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多媒体课件要精心设计,合理选用动态仿真、现场视频、3D模型等, 创设教学情境,丰富信息量,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如讲解机床结构和传动系统时,若采用机床剖切图或录像进行教学的话,学生难以看清楚机床内部结构,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课题组基于Pro/E软件建立了CA6140机床的3D模型并进行了运动仿真,课堂教学中可演示机床每个部件的构成、空间位置关系、传动系统特点等,非常直观形象,使学生能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识要点,增强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充分利用多种教具和现场教学,形象直观,可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如讲解车刀和钻、扩、攻丝、磨削等加工工艺时,教师将车刀及模型、小型手工电钻、抛光机、磨平机等带进课堂,对照实物讲解刀具几何角度、现场在铝板上进行钻孔、攻丝、对板件进行磨边、抛光等[3], 并在课间和课后现场指导学生进行试加工,增强学生对机加工工艺的感性认识。

课后除布置思考题和作业,安排习题课及作业讲评,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外,充分运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实现师生网上交流与互动,引导学生挖掘和利用网络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在牢固掌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信息收集、辨别及合理利用的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设计以选择企业案例中的典型零件为对象,增强了课程设计的真实性[4]。设计任务包括绘制零件图、毛坯图,编制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卡、工序卡,绘制夹具装配图和撰写设计说明书等,进行综合训练。设计手段由二维设计逐渐向三维设计、装配过渡,以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保证课程设计质量,指导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对每个学生进行答辩,从图纸、说明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严格把关。生产实习环节集中在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学校与企业结合共同培养机械类应用型人才。为保证实习效果,实施“企业导师讲解+校内导师讲解+分组讨论+ 教师总结+撰写实习报告”的实习模式。企业导师讲解之后,校内导师必须将重点问题逐个讲解,各分厂实习结束后在非生产区分组讨论,补充完善实习日记及实习报告。

二、将课程知识与实践创新相融合

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5]。课题组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课外科技活动等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等各大赛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对于本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和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如刀具的几何角度部分,教师将其问题提炼出来以项目的形式带领学生进行研究,设计了基于单片机集语音、动作、视频为一体的多功能动态刀具几何角度演示装置,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获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并授权发明专利。这既解决了教学难题,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针对课程中刀具切削温度的知识点,教师指导学生开发了基于红外测温技术的刀具温度测量装置等,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课题组教师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指导学生将课程和生活中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提炼, 并通过创新项目加以解决。指导学生进行科技论文写作和专利申报,培养其科学素养。实践表明,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两年来,充分利用我校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优势条件,指导学生完成了国家级、省级实践创新训练项目3项,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篇,获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指导学生获得第四届、第五届 “浩辰杯”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指导学生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1项、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奖2项。

三、将教学改革与资源建设相结合

围绕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要求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了课程资源的建设。课题组根据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工程实际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体系,强化案例教学,主编出版了机械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已在省内外多所院校中推广使用,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我校不但增加了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 也调整了实践教学内容,以更多的综合实验取代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以更多的生产一线实景教学取代传统的实验室模拟教学。教师积极主持、参与实践实验教学设计,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室建设等实践活动,收到了显著成效。如指导“夹具拆装与调整”实验时,选拔一些学生参加机床夹具的设计制作项目,充实实验室资源建设。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夹具设计、工艺制订、加工装配等,制作完成机床夹具实验装置2套。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将设计(3D建模、装配、仿真,标准查询,标准件选型,材料选择)、绘制工程图、工艺制订、 机械加工(车削、铣削、钻孔、攻丝等)、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装配(含配作加工)全部贯穿起来,有利于本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实际工程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改革课程教学,强化工程应用。课题组老师指导学生实践训练与科技创新设计的刀具角度演示装置、 红外测温装置、机床夹具、网络资源等,既锻炼了学生,又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通过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创新训练多途径,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稳步提升了办学条件和育人水平。

课题组紧密结合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大力开展课程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索,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效果显著。本课程在教学改革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对于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将继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加强专业与课程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3]郭华锋,李菊丽.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177-178.

[4]许蓬子,邹青,呼咏,等.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32(2):59-61.

机械应用型本科学生 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实践

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话题, 仅2014年, 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就达到了727万, 如此庞大群体面临就业, 就业难趋势已成必然。在这种情况下, 众多高校纷纷加强大学生创业引导, 积极帮助大学生创业, 利用创业解决就业难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创立品牌?如何提升学生竞争力?作为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院校, 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与产业联系紧密,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亟待解决。

应用型本科高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从现实来看, 创业实践教育是缓解应用型本科高校就业压力的迫切需要, 支持和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创业势在必行。虽然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已在创业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更大进展, 是必须面对和思考的课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类型与现状

(一) 创业实践类型

1、创业实践基地。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基本类型之一。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实践能力和经验是大学生创业中最缺少的能力, 创业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经验的主要途径。通过创业实践基地的培训, 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熟悉创业流程和条件。学生在创业实践基地培训中不仅能学到知识, 更能够了解到创业的难点和注意事项, 这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2、大学生创业平台。

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平台, 设置了专门的创业指导站, 为学生提供创业引导。大学生创业平台对大学生创业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相关创业信息, 更为学生提供了创业方向, 降低了大学生创业风险。大学生创业平台利用创业软件, 让学生模拟创业活动, 了解创业过程体验创业, 帮助学生提升创业能力。

(二) 创业实践现状。

通过众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不断努力和实践, 很多大学生通过学校的帮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获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利用各种创业实践教育手段, 有效提高了学生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现在通过几点来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果。

1、创业实践基地多方参与。

为了给学生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合作创办创业基地, 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很多企业如:中国电信、海蓝生态、格力能源等等, 都是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了高新技术创业基地,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实践基地数量多达3, 000余个, 几乎覆盖所有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专业。在创业实践基地的实习中, 很多学生获得了实践经验, 为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2、资金支持。

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了给学生创业提供机会, 每年给予创业立项机会, 多达一二百项, 每个项目给予学生经费支持一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为了吸引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很多教师也为学生出谋划策提供技术支持, 帮助学生开拓创业项目。例如山西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 就组建了师生创业团队,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成立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并申请到了国家小企业创业基金支持, 最终获得了成功。

3、大学生创业平台提升了学生创业能力。

为了使大学生创业平台能够发挥职能, 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利用虚拟创业, 开设ERP沙盘模拟课程, 利用企业经营模拟实训, 来帮助学生提升创业能力。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计算机网络开展大型ERP沙盘模拟大赛, 使学生间产生竞争, 激发学生学习创业的热情, 帮助学生积累扎实的创业知识, 提升学生创业动机。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创业实践观念过于滞后。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并不理想, 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导致创业实践教育有效性偏差。由于学校对于创业实践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创业信心, 这种情况下学生创业信心必然受到打击, 这不利于创业实践教育的开展。

(二)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创业实践教育方面, 教学方式方法存在问题。多数教师采用知识教学模式, 多以理论教学为中心, 缺少必要的实践教育, 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只会使学生迷惑, 使学生产生迷茫, 降低学生创业信心。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有效性较低;另一方面, 教师也抱着完成教学任务的心态, 缺少对学生的培养和关注, 这是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

(三) 师资队伍过于薄弱。

教师是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核心力量, 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保障创业实践教育的有效性和质量。创业实践教育涉及众多专业知识, 只有有效的指导才能帮助学生, 才能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否则只会误导学生, 增加学生创业风险。但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力量缺乏问题严重, 缺少专业的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教师。一些教师自身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创业实践教育中多停留在讲理论层面, 完全无法起到创业实践教育的作用。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发展之路

(一) 更新创业实践观念。

想要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 将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落到实处, 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必须更新观念, 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培养, 在人才培养时, 要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 进行有方向、有策略、有针对的培养。在知识方面,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在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创新教学方法。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实践效果一直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和教育方式方法有很大关系, 传统教育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想要学生产生创业动力和动机, 就要实施以创业为导向的教学, 让学生体会创业的成就和意义, 让学生正确认识创业实际教育的意义, 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开拓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平台的方式, 开展创业竞赛、社会实践, 有益补充创业第一课堂。

(三)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保障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顺利开展, 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核心力量。因此, 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提高重视, 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 不仅要招聘专业创业指导教师, 更要加强对现有的培训, 帮助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教师培养要有计划、有战略, 打造一批实践和理论知识都合格的骨干教师团队。

四、结论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应用型大学生输出的摇篮, 必须面对就业难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 绝不能采取回避态度, 应积极帮助学生创业, 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虽然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创业实践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依然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事关就业全局, 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赵菊珊.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 2011.5.

[2]姚锋.基于创业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J].成功 (教育) , 2011.7.

机械应用型本科学生 篇7

随着21世纪的到来, 人才需求的方向由单一型转变为多元型。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 高校纷纷改变发生策略, 以应用型本科高校自我定位, 由过去着重培养单一的学术英才, 转变为着重培养多样化的应用型、职业型、技能型人才, 以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它必须自觉接受校团委、各院系团委的领导, 遵守国家法律及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 开展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各项工作进行的活动。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 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意义重大。它有利于丰富校园生活, 活跃校园氛围,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 扩大学生的求知领域,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 更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 高校学生社团已有百年的历史。纵观其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 尽管学生社团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但其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背离社团建设目的

学生社团建设的目的, 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 让会员参与其中, 以交流思想, 增进友谊, 得到自我能力的锻炼与提高。而如今一些高校社团只顾社团人数的增加, 不开展或较少开展实质性的社团活动, 背离社团建设的最初目的, 导致社团对学生吸引力下降。

2、活动缺乏规范性

目前, 许多高校对学生社团的发展没有严格规范的制度约束, 仅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运转, 甚至在社团活动中出现价值取向偏移、忽视或淡化精神支柱的倾向, 这就势必影响到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3、社团干部责任感缺失

学生社团的维持与发展相比于创立更复杂艰难。要想自己所属的社团在学校众多社团中占据一席之地, 社团干部要具备过人的领导能力及责任感, 这意味着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社团管理方面。一些干部缺失责任感, 只顾自身利益, 放任社团自由发展。

4、外在因素干扰

受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以及经济利益的诱惑, 一些社团成员往往弃社团活动于不顾, 选择埋头苦读或者外出兼职。这些外在因素的干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成员想要在活动中成长的上进心, 影响了社团的活力。

5、团委领导力度不足

共青团作为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 在出现社团目的偏离轨道、社团发展遭受阻碍等社团问题时, 领导力度不足, 未能及时采取措施改善这些情况, 权威性受到质疑。

6、学校关注不够

学校在学生社团建设中, 没有总体的发展规划及明确的发展目标, 未能认识到学生社团建设的积极意义, 关注不够, 倾向于对社团的控制而非引导, 限制学生社团自由的发展, 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社团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学生社团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平台。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在校风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学生社团建设中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1、学校要更新观念, 重视社团的发展。

各高校要转变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观念, 认识到社团建设的重大意义, 充分肯定学生社团的校园地位。这就要求学校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给予社团以支持。首先, 学校尽可能地安排专职老师社团建设指导工作, 避免因缺乏老师指导而使社团活动停留在较低层面。其次, 在物力方面, 学校应尽其所有, 提供社团发展以必要的书籍、摄影摄像设备、舞台、服装等支持。最后, 充足的活动经费是社团开展活动的必要前提。学校应当解决学生社团经费短缺的问题, 提供社团更大的发展空间。

2、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学生社团建设中出现的无序现象,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各方要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管理制度。这种管理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学生社团领导机构的校、系团委, 应当利用自身在制度建设上的优势,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建设, 提高共青团组织在学生社团中的权威地位;二是学校及社团内部, 建立社团团支部定期考核制度、健全的组织机构制和“三会两制一课”制度, 实行奖惩措施及激励制度。

3、学生社团的良好发展, 归根于社团自身的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 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学生社团要以“为学生服务”为活动的出发点, 在团委和指导老师的领导下, 围绕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开展贴近学生、贴近校园的校园文化活动, 社团干部增强责任心, 加强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

4、明确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 将成为社团开展一切活动的指向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引导各类学生社团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利用纪念日引导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 弘扬主旋律;要坚持社团建设的个性化, 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使学生社团成为沟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四、结语

学生社团以其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社团生活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日益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业余生活、人际交往方面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学生社团不仅是高校学生自我锻炼的平台, 也应与社会接轨, 不断创新思路, 完善机制, 逐渐向规范化、系统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简单地说, 大学生社团不再只是象牙塔深处的一个亮点, 承担的不仅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符合时代潮流的人才的任务, 更是担当象牙塔内外各行各业各组织机构沟通交流的使者。

摘要:在素质教育环境下, 学生社团成为学生素质拓展的阵地, 对学生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现存的问题及采取相对应的措施等方面, 浅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学生社团,高校,活动

参考文献

[1]应用型本科院校寻突破:错位竞争办出特色突围[DB/OL].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11/01/c_122221307.htm.

[2]学生社团百科名片[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41534.htm.

[3]王晓亮.激发高校学生社团活力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 2010 (1) :6-37.

机械应用型本科学生 篇8

关键词:可雇佣性;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89-01

随着就业形势的愈加严峻,作为人才市场重要供给者的高等学府,愈来愈多的研究型大学也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因此高等教育如何满足可雇佣性培养的需求值得思考。同时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应当是学生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课程又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可雇佣性成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点。

一、可雇佣性研究

可雇佣性是指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并且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成效的各种素质。可雇佣性既依赖人也依赖环境。

(一)个体因素。

学生在可雇佣性能力方面的培养主要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个体特征的因素所影响。学生在获得岗位的同时,一定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态度是决定学生工作的状态,个体特征决定所从事的岗位。

(二)劳动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劳动市场的用工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要对相应的行业企业进行可雇佣性的调研,才能具备针对性。

二、应用型本科

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等。

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要培养学生的可雇佣性。突出应用型院校的特点,应用型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规格上,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型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

当今我们所提出的可雇佣性不单单指学生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岗位能力,而要求学生能够做到旺工淡学,适应社会的需求,使其在校期间就具备可雇用能力。

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可雇佣性。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突出人才培养规格,具有合理的定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竞争能力,让学生从岗位中对自己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不单单是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更要具备职业态度。有利于适应社会需求,对现阶段的企业和行业进行调研,提取相应的知识点与技能点,使学生具备可雇佣性。

在对学生的可雇佣性培养中,课程设置尤为关键。课程设置是指对各类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计划、教学标准、教学进程的安排和设计。课程设置是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关键。

想讓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可雇佣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从动理论到能操作,再到会维修。以机械加工行业为例,那么就要求学生在大一期间就要具备该行业的专业技能三板斧——装夹,测量,对刀。理论知识不必过于深入,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自己的专业与行业。因此,可将我们相应的实践课程进行前置,让学生具备基本技能。

学生大一入校以来,对其进行工程任务与课程的循环交替,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严格按照职业人标准去衡量,使其具备职业态度。再经过实训,实验,实习,实践四个环节,对其基本技能进行考核。另外一方面要对当前的行业与企业进行可雇佣性的调研,让学生有一定的调研能力,辅助课程的学习。从个体的可雇佣性到团队的可雇佣性发展,对课程进行强化,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具备了岗位的迁移能力。

同时,完善课程体系的构建,做到部分知识与技能的循环交替上升。将实际的工程任务嵌入到相应的课程中去,对可雇佣性进行开发。基于实践,又要提升。

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可雇佣性培养要做到以下几点。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前瞻性学习思路,将实践课程前置。同时将知识点的内容与岗位能力相结合,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对行业以及企业有一定的调研能力。关注课程体系,学科交叉。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开拓获取知识的途径。在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契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注重实践能力,强化知识理论,重视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洁.探究国外提升毕业生就业力绿色通道——从可雇佣性及可雇佣性技能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2]王益宝,胡秀东.可雇佣性理论综述[J].北方经济,2011(8):26-28.

机械应用型本科学生 篇9

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质性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因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质要求, 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和针对性。

1.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和特征。

“应用型人才”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 指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工程观、工程智力及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应用型人才通常分为三类, 即工程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是一种把学术型人才所发现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的人才[2]。由此可以看出,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以培养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现场型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性通才教育。

作为一名现代工程师, 应具备与现代化工程实践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构建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时, 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 以传授知识为基础, 以培养能力为核心, 以形成素质为目的, 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发展”为根本。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方面的特征是“复合性”和“应用性”。“复合性”是指具有特定的跨学科知识;“应用性”是以一定的广度、深度为基础。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方面的特征是“综合性”和“实践性”。“综合性”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实践性”就是能够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熟练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技艺的操作运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素质方面的特征是既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又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因为, 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 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 这些非专业素养将直接影响到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

2.思想政治教育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使命。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立德树人、育人为本, 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特殊使命。对于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达到一般意义的育人要求, 还尤其应立足办学实际, 根据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质性,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 激励引导学生奋发学习、立志成才、顽强拼搏。通过这些教育, 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有助于他们拓宽视野, 从而达到“复合性”和“应用性”的知识结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并特别强调实践育人, 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通过这些教育, 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从而达到“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能力结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就是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而思想道德素质正是工程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中最重要的方面。因为现代工程技术的复杂性、综合性、社会化特征, 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做事时, 要回答能否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合理地解决问题, 因此,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正是解决了学生素质结构的“专业性”和“非专业性”有机统一、互促共进的要求。

二、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理论与实践都已表明,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亟待完善、亟待创新。应综观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教育改革、学生成才等多方面现实需求, 构建符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的多元、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以“大工程观”的角度为统领, 实现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

大工程观是将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进行比较后提出的概念。责任意识是大工程观的灵魂, 操作综合、价值综合和审美综合分别是大工程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三个方面的体现, 三者的统一则是大工程观的系统的全面展现[3]。大工程观融汇了工程与科学、艺术、管理、经济、环境、文化, 体现为工程的综合性。操作的求真、价值的求善、审美的求美, 注定了真善美是大工程观的终极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使得真善美的追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要求应以大工程观的视角, 围绕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来调配教育资源和优化教育组成, 以综合化的学科领域视角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甚至脱轨的倾向, 实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嵌入和有效匹配, 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2.以“大德育观”的维度为拓展, 实现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式教育的转型。

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 (大德育观) 是高等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教育观, 它主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人本化、教育主体全员化、目标定位层次化、教育方法系统化[4]。大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方法论, 体现为“时时可育人、处处可育人、事事可育人、人人可育人”。大思想政治教育观释放的是开放教育的理念, 异于传统的基于校园的封闭式教育, 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必须以大思想政治教育观去规划设计、构建实施完善的工作体系, 避免出现教育的盲区、盲点, 实现对校内、校外学生学习生活过程的全覆盖。当然, 开放式教育还体现在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3.以“大实践观”的向度为深化, 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客体的关系首先是实践关系。大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紧密结合与互相支持, 正是认识与实践的不断循环与提高。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 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是其在大学教育领域的直接运用。社会实践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特征又特别强调“实践性”,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如何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育人有效贯通, 如何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有效衔接, 如何实现社会实践与实习实训有效融合, 如何实现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 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提高专业素质, 增强专业技能, 达到实践能力的规格标准, 并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 是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4.以“大文化观”的高度为提升, 实现从工程教育到工程文化教育的跨越。

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和社会历史运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体系, 以及其他各种心理的和精神性的成果[5]。文化由人创造, 而文化一旦形成, 就成为影响人、培养人、发展人的土壤, 对人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于以人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追求。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人本思想。因此, 构建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之下, 突出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 特别是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树立融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工程教育于一体的工程文化教育观, 致力于培养既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具有优秀的道德品格, 既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又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

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内容选择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应以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旨, 做到育人目标明确、组织机构健全, 制度保障完善、机制运转顺畅, 管理程序严谨、教育内容充实, 方法手段现代、专业队伍有力。

1.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

应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一是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任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都应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二是突出公民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制观念教育。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工程实践中, 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学会“做事”, 更要学会“做人”。这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 提出了更高要求。

2.以意志品质锤炼为根本。

要突出意志品质的锻炼和团队精神、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现代工程实践表明, 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善于团队协作, 善于沟通, 共同创造工程精品。要突出诚信意识、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实践中是否有能力将事情做成, 考验的是是否有很强的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应立足于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学生行为的规范管理作为推进其他工作的基础。规范学生言行, 提升学生文明素质, 通过规范的管理促进学生的行为养成,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3.以工程文化教育为载体。

培育兼具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 是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新追求。要突出工程文化、工程伦理的教育, 突出人文素质、艺术素质的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工程文化教育紧密融合, 不断丰富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 让学生在工程文化背景中受到熏陶, 从而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文化素质。利用工程文化教育载体, 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是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精神是工程应用型人才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为主导的知识转化能力, 培养学生注重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探索、研究和发明, 是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4.以现代教育方式为手段。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趋向于开放式教育。要秉承开放性, 打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壁垒。让学生直面社会现实, 在现实社会中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开放式的社会环境中, 让大学生参与生活、了解生活、正确对待生活、切实体验生活。让学生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应利用网站、博客、微博、QQ群、短信、飞信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既要达到教育的及时性, 还要增强对学生的可控性。

5.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

要突出专业教育和在基层一线的就业导向教育。因为,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是为“基层”、“工程一线”培养高素质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要始终将学生的专业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教育学生热爱专业, 精深钻研。坚持职业生涯教育, 把到基层一线就业的导向贯穿始终。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育、毕业教育、社会实践等形式, 坚定学生到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等岗位就业的信念。加强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扎根基层一线、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6.以队伍一体化建设为保障。

努力建设一支一体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承担着繁重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策划、组织和实施重任, 在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承担着“人生导师”的神圣使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 同时也赋予辅导员更艰巨的任务, 对辅导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新标准。在具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有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导向的能力, 并能在带领学生从事实践教学中开展育人工作, 这就需要有既能教授专业知识又能担当人生导师的“双肩挑”教师。因此, 应将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一体化, 以实现人员和模式上的“教”、“ 管”一体化以及“教”、“育”一体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一体化, 也会为促进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与能力创造条件, 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和发展提供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国荣.刍议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5) :57.

[2]干洪, 徐大奇.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6) :44.

[3]王雪峰, 曹荣.大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4) :20.

[4]王国炎, 陈爱生.论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7-8) :22.

机械应用型本科学生 篇10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应用型本科院校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施测对象。发放问卷280份, 回收有效问卷257份, 问卷有效率为92%, 有效问卷按性别划分男生186人、女生71人;按专业类别划分文科57人、理工科200人;按年级划分一年级65人、二年级68人、三年级60人、四年级64人;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10名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进行访谈。

(二) 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是针对2000年前后专升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 探讨在校生职业生涯水平,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黑龙江工程学院。此次调查依据霍兰德的理论以及此领域的专家的意见以及前人研究的文献自行编制了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 经过两次试调查形成最终55道问题的调查问卷。为最大限度地扩大覆盖面, 提高此次调查的客观性、真实性及有效性, 笔者采取了按年级、专业、性别随机抽样的方法, 通过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内容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学生自我认知”、“职业环境的认知”、“生涯决策”、“计划实施”、“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等诸多方面, 进行访谈, 以了解学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组织管理、生涯服务等方面情况。

(三) 研究内容

一方面, 以问卷法调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对专业满意度及就业认知与信心;对规划的需求及自身规划满意度;对规划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对规划目标设计及实施计划;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评价的现状。另一方面, 以访谈法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以及生涯规划情况进行访谈, 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服务的现状。进而总结问题分析原因, 有针对性的为应用型本科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对策。

二、结果与分析

(一) 调查数据分析

1. 对专业满意度及就业认知与信心的数据分析。

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对自己目前所学的专业非常满意及比较满意的为65%、对专业无所谓及不满意的为35%, 从这一点上看,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还是比较认同的。在是否愿意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专业一致的工作回答中, 63%愿意从事所学专业工作, 有37%希望转行。但在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信心调查中, 持乐观的比例为29%、32%无所谓、有39%的学生表示很担心;在“认为应届生想找份好的工作很难的”调查中, 37%的学生比较赞同, 这与前一个题的结果是一致的。从数据可以看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较为认同、并大多希望从事自己本专业的工作, 但都表示了对毕业的后找工作的担心, 说明他们在校期间已经对就业有了危机意识。

2. 对规划的需求及自身规划满意度的数据分析。

在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需求程度的调查中非常需要的22%、需要的28%、一般需要的28%、不太需要及完全不需要只有22%, 其中51%的人愿意选择专业咨询机构收费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在愿意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就此专门的项目) 投资经费的调查中:不花钱12%、50元以内的14%、50~200元的23%、200~500元的21%、500~1000元的16%、1000元以上的14%;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中非常满意的14%、比较满意的35%、一般满意的40%、不满意的9%、很不满意的2%。从数据可以看出, 现在的在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满意, 基本上都需要职业生涯的服务, 并不惜花费很多的费用来满足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3. 对规划重要性、必要性认识的数据分析。

在大学生心目中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程度的调查中, 认为非常重要的22%、认为重要的36%、认为一般的28%、认为不太重要及完全不重要的14%;课程开设时间上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大一开始的26%、大二23%、大三28%、大四14%、大学前9%;在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上, 13%表示非常熟悉、30%表示比较熟悉、25%表示一般熟悉、26%表示比较陌生、只有6%表示从没听过;在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调查中, 有39%认为非常必要、29%无所谓、32%认为没什么必要;在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很空的, 因为很多时候你的个人发展 (如晋升) 是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上的项目中, 47%的学生表示不赞同、只有5%的学生表示赞同;认为有必要对未来做出战略规划31%的学生表示赞同, 33%不赞同也不反对。从数据可以看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比较多的了解, 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重要而且必要的。

4. 对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的数据分析。

认为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 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样的工作的7%、比较清楚的27%、一般的28%、不是很清楚的22%、不清楚的16%;在是否曾经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 对该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的调查中:28%的学生表示有过、29%的表示一般、43%的学生表示未做过深层次的了解;在这个问题的后续问题调查中“进入某个职业领域后, 自然就会对这项职业有所认识, 不需要在毕业前了解”表示赞同的21%、29%表示无所谓、50%并不认同这种想法。从数据可以看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尽管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重要和必要, 但是对于自身的了解以及对于行业级职业环境的了解并不充分, 从某种角度说与他们自身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

5. 对规划目标设计及实施计划的数据分析。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设计调查中:3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根据以后的职业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28%一般、34%做不到这一点;31%的学生认为能认真计划实施自己的短期规划 (一周到一月) 、28%的表示一般、41%的学生不能做到这一点;调查中有23%的学生表示我能认真实施自己的长期规划 (三到五年) 、31%表示一般、46%的学生不能认真实施自己的长期规划 (三到五年) 。从数据可以看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能够根据未来职业调整学习内容以及按照计划学习的比例并不高, 凸显出有规划的想法去缺少规划的实际行动。

6. 对职业生涯决策的数据分析。

在“从来都是父母替我做抉择, 找工作也一样, 不需要自己去考虑什么。”项目调查中24%的学生表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54%的学生表示较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在“我觉得职业选择是一件困难的事, 因为若干个职业同样吸引着我, 从它们中间选择一个有些困难。”调查中21%的学生表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48%的学生表示较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从数据可以看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生涯决策意识上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有一定的自主意识。

7. 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评价的数据分析。

在“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或服务的总体评价。”调查中, 23%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27%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27%表示一般、15%表示不满意、8%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在“对学校一对一、面对面的职业咨询服务”的调查中, 22%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27%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29%表示一般、15%表示不满意、7%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在“对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或相关的讲座。”的调查中, 18%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26%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31%表示一般、14%表示不满意、11%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在“对学校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相关老师的水平。”的调查中, 22%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26%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32%表示一般、14%表示不满意、6%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从数据可以看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服务以及师资力量能达到基本满意, 与日益增加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二) 访谈情况的分析

在开课时间上, 很多学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不少地方学校仍未将其列入教学计划, 采取讲座或报告的形式, 比较超前的学校则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在内容特点上, 包括大学生生涯发展导航、大学生成功就业指导、求职礼仪与面试心理调控、大学生生涯规划, 部分院校专门成立了教研室, 有七八名教师从事课程开发, 并按照教师系列评聘职称;在机构设置上, 有的设在学工部下, 有的设在学生处下, 也有的隶属于招生就业处, 而很多学校尚未独立设立部门来负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课程设置上, 低年级通常开设生涯规划或职业规划课程, 高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求职指导课程, 有的高校会在这两门课以外, 还开设创业指导课程。有的高校将就业指导课作为通识选修课, 学生选修不限年级和专业, 但都有学分的限制;从师资情况看, 大多数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采取专兼结合, 兼职为主的形式。很多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 或者虽成立了教研组, 但是没有专职教师编制, 因此, 通常学校的任课教师构成是, 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学院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教研室人员+思政课教师+相关专业课老师。当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工作组织体系, 专业辅导人员不足;职业生涯辅导流程不清晰, 辅导形式单一, 辅导课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社会资源利用不足, 未形成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社会支持系统等问题突出。

三、建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学生起主体作用, 学校起主导的作用。一方面,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自身来说, 不仅要有较强的规划意识, 更要在四年的学习中采取实际的行动;要树立清晰地职业目标, 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决策能力;多参与实习实践活动, 进而客观准确的把握自我, 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另一方面,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服务的层面来说,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及研究工作, 建立健全大学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体系;切实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数量与服务水平;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才需求, 使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工作日趋成熟。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 使本已非常困难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客观上要求我们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提高就业竞争力。本文通过对在校同年级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研和访谈, 从目标管理的角度, 提出了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参考文献

[1]吕祥论.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阻滞的学校性归因[J].江苏高教, 2006 (6) .

上一篇:纳米CMOS电路下一篇:教学内容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