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培养十篇

2024-09-11

编导培养 篇1

我国电视产业经过了60多年的风雨, 有多数前者的各种创新与实践。形成了其自身的发展潮流与一种独特的思维创作形式, 创新作为电视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创新可以带来收视率的增加, 成为电视艺术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财富, 随着电视产业的发展, 满足观众的需要成为电视产业的主流, 创新成了督促电视产业发展的最终力量。吸引观众的眼球, 使观众成为节目铁粉, 增加收视率和促进电视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注重节目的创新, 也要注重节目的真实性, 因为好的节目可以引导观众正确的价值观。

二、电视编导需要创新的原因

在我国电视产业发展之初, 节目制作和播放是最具有原始特点的进行编制。规定到时间、模式和形式。以及对人们的影响和意义。但随着电视产业的发展, 人们不仅对电视的要求逐步严格, 综艺节目要求开心, 教育节目要求真实性和让人们意识到各种问题。新闻要求真实性报道。所以在满足人们的需要下, 电视编导对节目进行不断的创新, 不再是中规中矩的将形象、色彩、语言用过媒介表现出来, 而是将各种艺术和传媒进行完美结合, 对节目进行创新, 把握观众的喜好。才能更好地发展电视产业, 不能再根据以前原始的形式单一化。电视形式单一化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 应该培养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来满足观众的需求。

三、电视编导创新的内涵和核心

创新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 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 在特定的环境中, 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 从来进行改造出对社会各方面因素有成就的需求。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不竭生产力, 是社会文明的精神财富。创新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发展。电视编导的创新可以更好地将社会反映给观众, 更好地传播正能量, 更好地帮助观众了解社会事实。电视编导的创新需要人们具有发散性思维, 保持电视节目的鲜明特性, 在电视节目创新中, 应该将以往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比较, 将好的结果和观点进行运用, 从而创新出好的电视节目, 将好的电视节目最终呈现给观众。

四、培养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的方式

(一) 培养电视编导创新意识

创新对电视编导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一个好的创新意识可以更好地促进大脑的运转, 从而更快的得出创新方法。一个团队有了好的意识可以促进团队的优质发展, 有好的创新意识作为基础, 进行电视节目的创新也会轻松能够应付。在电视的准确定型之后, 根据以往的电视的好坏来进行优化, 然后对节目进行观众满意的创新, 展示给观众, 能够让观众眼前一亮。节目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电视编导的创新。创新思维能否吸引观众眼球, 能否被观众所认可, 这些都需要电视编导对观众的了解。思维的创新不应该被约束, 应该多进行尝试, 设计出多样化、满足观众的需求的节目。

(二) 正确认识节目自身的创新需求

创新可以促进电视产业的发展和增加节目的收视率, 但是电视节目创新时应该根据节目自身特点、要求进行创新, 不要一味地进行模仿和创新而脱离了实际意义, 节目创新应该具有时效性, 时效性是电视节目的鲜明特点, 不要在追求电视创新上忽略了时效性这一特点, 根据时代的不同对电视节目进行创新, 根据每个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对电视节目进行创新, 可以借鉴成功创新的电视节目, 取之长, 从而更好地发展电视产业。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不仅满足于娱乐, 还要求精神方面的需求。可以更好地体现观众在精神方面的提高, 还体现了观众对文明的热衷和追求, 使人们有丰富的情感和生活在多样的世界。因此, 一个节目需要认清自己的时代, 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创新可以取得良好的收视效果。

(三) 注重工作中各种细节, 增加团队凝聚力

电视节目收视率好不是一个人通过努力就成功换来的, 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来对电视节目进行前期采访和各种后期制作。音乐的制作会给人舒服感和渲染氛围, 主持人的主持能力应该是一个电视节目的面子, 后期的各种剪辑和修饰、配音等都会影响这个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所以一个人是完成不了一个节目的拍摄, 需要这个团队每个人的尽心尽力的工作和合理分配任务来完成。离开了团队, 在优秀的创新方案都只是纸上谈兵、不值一提, 离开了团队再高的工作能力都换不成收视率火爆。所以, 在团队中, 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合作, 相互帮忙, 这是节目成功的必要条件。电视编导也应该要注意细节, 不要一再地强调创新能力而忽略了一些较小的细节, 假设创新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那细节就是影响这个质变的重要因素, 细节不仅要求在工作中精益求精, 不能出半点差池。细节可以更好地体现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的专业素质。电视产业60几年每天都在进行肉眼看不见的小变化, 可能稍微不注意细节就会出大差错, 所以, 在培养创新意识时, 应该也要使团队每个人养成注意细节的良好习惯。

五、结语

在产业形成多元化的社会, 电视产业在我国经历了60年的风雨, 经历了60年的创新实践, 我们应该培养电视编导的创新意识和根据节目自身特点进行创新, 还可以借鉴其他成功创新案例, 但不要一味地进行模仿, 应从多个方面满足观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吕杏子.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研究[J].科技传播, 2014 (16) .

[2]肖哲.电视编导工作的创新思维机制培养[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17) .

[3]才惠刚.浅议电视编导创新思维机制的培养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18) .

[4]于会明.浅论电视编导的职业素质[J].科技传播, 2010 (24) .

[5]于悦.浅析电视编导应具备的素质[J].新闻传播, 2011 (06) .

编导培养 篇2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学生培养和教学上还处在探索和逐步完善的阶段, 但目前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重理论, 轻实践, 出现了社会对编导人才需求和编导专业人才匮乏的矛盾。因此, 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 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实践价值, 它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的关键,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路径进行探析, 为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提供一个可具操作性的思路。

一、调整课程结构, 加大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型强的专业, 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节目编导、策划、创作等方面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它的教学要依赖强大的技术支持, 如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导播台等, 学科性质及学科特点决定了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强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 特别是对电视节目创作能力的培养。因此, 秉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造性、实践性特色, 应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 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授课比例,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大量实践环节, 加大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1]

当前, 囿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些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过于理论化, 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在专业课程安排上理论课开得越来越多, 覆盖面过于广泛, 占据了较大比例的课时量, 挤压了实践教学环节, 出现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比例的严重失衡。这使得学生四年接收的知识都是从理论到理论,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还有一些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虽然开设了实践课程, 但因为师资力量薄弱、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 压缩实践课时, 甚至取消实践环节, 或者即使有了实验课仍然采用封闭式教学, 学生的实践仅仅局限于少量的课堂时间, 自己动手摄像、编辑、制作节目的机会是少之又少。

以上情况是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显然, 这样的课程体系和模式是不科学的, 严重违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非常倚重实践教学, 实践过程必不可少。像《非线性编辑》、《电视摄像》、《纪录片创作》、《影视数字合成技术》、《录音设备与应用》等, 这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考核往往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 有时甚至会更加偏重于实践, 因此, 需要安排总课时的1/2甚至2/3作为实践环节。像《视听语言》、《电视节目策划》、《电视专题与专栏》等传统理论课程, 也要明确拆分出理论教学课时和实训教学课时。总之,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结构必须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课程属性和特点, 积极安排足够的实践课时, 包括课内实验课时和课外学生动手实践的课时, 保证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二、转变教育理念, 丰富教学方法,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实践环节上, 同时在专业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也要有所体现。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 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大胆变革, 改变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使用案例法、观摩法、讨论法等, 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这就要求它的理论讲授比其他专业在内容上更加重视和实践的结合, 在方法上更加讲究灵活性和表现性。否则, 存在于课本上的, 教师口头讲解的都只是一种抽象的论述, 学生很难掌握相关的知识, 也很难对整个广播电视节目创作过程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像《试听语言》、《影视艺术导论》、《电视节目策划》、《电视专题与专栏》等课程, 尽管看起来是传统的理论课, 教学中也以课堂讲授为主, 但这些课程如果只单纯地把书上的知识、规律的讲解作为教学内容和目的, 忽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忽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 这样的教学只是对理论知识的空洞重复, 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而且也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起到辅助作用。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课, 教师一定要多用案例教学法、观摩法、小组讨论法、互动式启发法等, 使“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渗透在“具体形象”的节目实例中, 使“单调乏味”的课堂变成“互动探讨”的生动场所。运用案例教学法, 把经典的影视节目作品、学生制作的短片等案例引进课堂, 依托鲜活的作品实例, 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内容的讲解融入电视节目创作的有机整体中, 使得知识的讲解变得容易, 学生接受也变得轻松。运用观摩法, 让学生在观摩案例的同时, 真切感受节目的画面、声音, 了解摄像、编辑、包装、制作等环节, 使得理论知识和具体运用很好的衔接起来, 达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为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运用小组讨论法、互动式启发法等, 使得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 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达到锻炼和提高。

三、实验内容的设置清晰完整, 层次化、体系化

节目创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标准, 而这种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验课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 在专业教学中占据关键的地位。因此,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课的设置一定要适应专业特性, 内容与结构要优化和重组, 设置清晰完整, 做到层次化、体系化, 形成一个从节目前期选题策划, 中期采访、摄录到后期编辑、合成、特技制作等多门课程统筹协作的实验课链条, 系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验课程的开设要涵盖对学生编、导、摄、录、制等各项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要有所区分, 形成一个科学的实验课体系。大致来说,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验课内容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基础性实验、验证性综合实验和原创性设计实验。

基础性实验, 学生主要学习、掌握相关专业设备、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技巧, 如非线性编辑系统、摄像机、录音设备、影视数字合成软件、动画制作软件等, 对实验设备或软件的操作从不会到会, 由不熟练到熟练, 扎实牢固掌握节目创作需要的拍摄、编辑、合成、美工、特技制作等基本技能和技巧。这也是学生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先决条件。验证性综合实验, 目的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视音频制作技术手段, 熟悉了节目创作流程的基础上, 教师设计一些节目创作实验项目, 让学生进行综合实践, 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 在验证实验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画面构图、角度、布光、调度、编辑、包装等方面的基础理论。[2]原创性设计实验, 教师在实验项目上不做主题、形式等方面的设定, 学生自由结合小组, 自主选题、策划, 利用实验室设备, 在课外时间拍摄、采访、编辑制作。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过程进行跟踪指导, 做出阶段性实验记录, 学生作品完成后在课堂上集体观摩, 进行小组讨论并点评作品, 做出实验总结。这种类型的实验是核心, 创作出来的作品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同时,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在这个阶段也会获得全面的锻炼和提升。

四、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拓宽专业能力的培育平台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或实验室, 而要走出课堂、实验室, 灵活开展多种实践形式, 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拓宽专业能力的培育平台, 形成一个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多渠道、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3]

首先, 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 安排学生进行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实践活动。短期实践主要是要求学生从身边学习生活中发掘主题, 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完成一些节目的创作。比如对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活动进行拍摄报道, 对学校的运动会、报告会、招聘会、主持人大赛, 中华诵·经典诵读等活动进行短片制作;中期实践是结合寒、暑期社会实践到广播台、电视台、文化传播公司等单位中实习, 获得更规范、更多样的实际锻炼和学习的机会;长期实践就是学院统一安排的专业大实习。

其次, 立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身特色, 专业教师可以牵头组织学生成立“DV原创爱好者协会”、“节目制作工作室”等社团组织, 然后依托这个平台, 结合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举办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 如校园宣传片的拍摄、DV短片大赛、摄影大赛或创意设计大赛等。同时, 指导教师要督促社团学生成员每学期至少完成1-2部高质量的节目短片, 参加省青年DV大赛、全国大学生DV大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海大学生电影节等比赛, 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素养。

再者, 利用学校资源, 如校园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站等, 构建开放的实习环境和实践平台。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都设有校园电视台和广播台 (站) , 这就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实践平台。依托这个平台, 学生可以更多地参与节目的采访、制作、编排和播出环节, 将专业的理论知识融于节目的创作实践中。同时, 学生也可以对不同栏目类型的创作理念、技巧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为以后创作实践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

最后, 利用不同专业的内在联系, 结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等, 组成课外兴趣小组, 开展互动实践活动。兴趣小组的成立和运行都以学生为主导, 教师可以适时指导。不同专业学生结合成的兴趣小组可以是多样的, 如“电视纪录片创作”、“新闻摄影与摄像”、“校园新闻制作”、“剧本创作”等。兴趣小组定期选择一个专业课题进行研究和创作,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形成一个研究成果。这种方式把传统的课堂授课与灵活的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或相近专业知识、技能的了解。

五、针对学生实践, 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

在学生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大多数实践活动无法限定具体的时间、地点环境等, 同时, 学生人数的众多也使得专业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实施全程跟踪指导。很多实践活动往往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按要求完成实践任务, 充分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但是, 这也造成学生的实践过程缺少适时指导和有效监督, 教师无法完整掌握学生的即时表现和具体的实践效果。因此, 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课内技能训练、课外小组实践以及其它一些培养应用能力的实践活动, 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

首先, 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指导实践活动的教师队伍, 负责学生课外小组、DV社团及专业技能比赛等实践项目的开展。教师要始终把握主导权, 根据每个项目或活动主题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 通过和学生的及时有效沟通, 了解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进度, 并在每个阶段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反馈, 做到有效组织和监督。

其次,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多用作品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考核、评价。不管是课内技能训练还是兴趣小组、社团组织等实践活动, 对效果进行检验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提交实践作品, 从作品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 改革成绩构成比例, 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验收、评分, 并在课程的成绩评定中予以反映。像《非线性编辑》、《电视摄像》、《新闻摄影》等课程就可以采用平时成绩加提交作品的形式进行考核。这种量化考核的形式会让学生更加重视专业操作技能的提高, 引导他们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

最后, 建立学生内部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采取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与教师综合评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实践活动进行考核。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有较明确的分工, 每个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认真、表现情况及能力的高低, 小组成员更加清楚。教师在对每个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考核的时候, 参考学生互评的结果, 进行综合评定, 这样的考核结果更加真实公平, 也能够督促每个学生的亲身参与。

摘要:从理论课到实验课, 从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到评价体系, 本文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进行了系统的探究。从五个方面可以有效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调整课程结构, 加大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转变教育理念, 丰富教学方法,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验内容的设置清晰完整, 层次化、体系化;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拓宽专业能力的培育平台;针对学生实践, 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英春, 忻志海.关于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12) .

[2]胡泊.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研究[J].新闻天地 (下半月) , 2009 (10) .

如何培养舞蹈编导的创作思维 篇3

关键词:舞蹈编导;创作思维;应用技能;提高素养

中图分类号:J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51-01

要提高一个舞蹈编导的创作思维,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首先舞蹈是一种艺术活动,舞蹈是美的展示,所以,舞蹈编导就要有很高的艺术素养,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气息和脱俗的境界。作为一个编导工作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并不断提高理论应用技能,使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舞蹈表演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通过舞蹈可以更好的诠释音乐,音乐也可以是舞蹈表演更加唯美,使舞蹈表演更想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所以,舞蹈编导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艺术是相通的,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能够有效提高舞蹈的可观赏性自己编舞的质量。

一、强化理论知识,培养应用技能

作为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他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的舞蹈技能[1]。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进行下一步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才能在理论的基础上创新。也只有在熟练掌握了舞蹈动作之后,才能在编舞过程中,将不同的舞蹈动作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展示出舞蹈中最美的一面,才有可能在舞蹈编排和创作上有突破性的创意,达到最好的效果。

舞蹈编导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创作思维是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对原有形式不断的进行升华,突破和创新。所以在平时的创作思维培养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自如。并且,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提升应用技能,否则就只是纸上谈兵,而不能有所成就。

二、提高音乐素养,达到融会贯通

舞蹈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舞蹈与音乐的结合能使二者相得益彰。音乐增强舞蹈的意境,使舞蹈的展示更吸引人,为舞蹈注入灵魂,使舞蹈的展示不仅仅是技术表现,而是可以传达出舞者的情感,进而引起观众的共鸣。舞蹈和音乐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但是艺术是相通的,通过舞蹈的展示又可以更好的诠释出音乐内在的情感和意境[2]。音乐本就是一种情感的诉说,而舞蹈恰好是通过动作演绎了音乐情境。

一个舞蹈编导,他应该具备的能力,不仅仅是能够创作出优秀的舞蹈,更要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可以为自己的舞蹈创作配上最和谐的音乐。音乐是能够直击人类灵魂的声音,通过提高舞蹈编导的音乐素养,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思维。要培养音乐素养,就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多接触音乐,更多更广泛的了解音乐。不能只是听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也有它特别之处。在音乐中感悟情感,由情感引发舞蹈创作,这样的创作更走心,融入心意和情感的作品都是优秀的,而且能打动人的。

三、提升文化底蕴,注重内在发展

舞蹈是经过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形成的产物[3]。在我国舞蹈的发展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以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舞蹈文化,很多民族都有提现自己民族的特色的舞蹈,这些舞蹈经过历史的演变,已经拥有了其特有的内涵,成为本民族文化的载体。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特色民族舞蹈,提现着其特有文化。例如,孔雀舞、篝火舞等优美的舞蹈。

作为舞蹈编导,要更多的了解不同形式的舞蹈。不同形式的舞蹈可以给人不同的启发,更可以有效的激发创作思维。要了解不同形式的舞蹈,就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不但了解舞蹈的外在表现,更要深入了解舞蹈的内涵。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舞蹈编导应该更多的接触,学习中国文化,通过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可以在舞蹈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使所创作的舞蹈更有灵气。作为舞蹈编导,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这样才能拥有更脱俗的创作思维,才能创作出更好的舞蹈。

四、注意观察生活,增加实践机会

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要经过长期的努力,通过不断提升自己能力,创作水平,使自己拥有一个优秀舞蹈编导必须具备的能力。一个舞蹈编导,要想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首先他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通过不断的观察生活,培养自己的创作思维。生活是舞蹈创作的基础,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作为一个舞蹈编导,应该多去了解生活,感知生活,使自己的创作不仅充满了艺术水平,更能够触碰到人类的情感,这样的作品才是高質量的作品。

对于培养舞蹈编导的创作思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作品的好坏,要通过实践才能够甄别。在实践中可以发现不足,可以不断纠正提升。而且只有将创作思维应用到实践当中,才能够避免纸上谈兵。通过在实践中舞蹈动作的展示,舞蹈与音乐的结合,以及与舞台灯光等的和谐程度,不仅可以检验作品的完整性,从中也会对创作思维有所启发。

舞蹈的创作是一项非常有难度的工作,要想创作出经典的作品,就必须拥有相应的创作思维。所以,对于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培养创作思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通过分别举例,说明了强化理论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自己培养音乐素养等方式可以有效的培养创作思维。并且,在平时要更多的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感知艺术。要想使创作的舞蹈,形式更加多样化,了解不同形式的舞蹈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作为一个舞蹈编导要提升创作思维,也要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使创作思维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高志毅,毛洪庆.浅谈如何提高舞蹈编导的创作能力[J].艺术教育.2012年09期

[2]张守和.当代中国舞蹈编导学科发展历程与前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各项事业都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因此各项社会主义事业都开始服务于人民的生活,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生活水平以及质量的提高。我国娱乐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来说,都使得人民的业余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而我国娱乐业中,广播电视属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占据着人民娱乐生活绝大部分。电视节目质量的高低则在于电视编导的创新能力,是整个电视节目的关键之所在。首先,要简要阐释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概念要素。其次,要深入解析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具体要求。最后,重点阐述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培养。

编导培养 篇5

1 编导意识的重要意义

在电视台摄像寻求艺术美感的过程中,编导意识就是寻求美感的重要途径,摄像记者一定要具有编导意识,因为编导意识可以让记者在电视节目的录制过程中全局的进行分析和理解,在拍摄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巧妙的技术加以修饰,并且要注意拍摄过程中的取景、拍摄的角度、拍摄的技巧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更好地摄影的素材,为后期的电视节目的录制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案。优秀导演张艺谋就是成功的将自己的编导意识融入到电影中去,不但创造了观众视觉上的感染,而且将电影的拍摄环境融入的更加真实。编导意识作为整个艺术创造的核心,在整个艺术追求的过程中发挥着中要的作用,起到了规划、创新、还有引领的关键性的作用。电视摄像的全局性的考虑是非常的重要的,对电视剧、电影的环境的摄像而言,要综合的考虑到各种的拍摄角度的问题,编导意识还有利于提高记者的创新思维的能力,而创新是艺术不断地源泉,创新是编导意识的主要构成部分,在摄像记者寻找创新之路的过程中要努力的培养自己思维的创造性,提高自己工作的新颖性和自身的艺术性才是最重要的,在提高创新思维的过程中,编导意识的形成就不远了。

2 如何培养记者编导意识

概括来说,摄像记者要具备编导意识就应该学会使用摄像机来给电视作品摄制并提供有效的内容画面,给电视作品进行二度创作。需要注意的是,摄像记者提供的画面不单单是视觉上的艺术,它还是文学审美艺术。我们在培养编导意识的重要过程中,不要急躁或者好高骛远,这些负面的情绪不利于记者培养编导意识。对于如何培养摄像记者的编导意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首先,摄像记者要学会重视艺术的构思,具有编导意识就是要为艺术需求开辟有力的途径,在艺术的构思过程中,要懂得用心,在内心中不断地构思艺术,寻找艺术,在具备充分的艺术思维的条件下,找到最美的艺术源泉。

其次,摄像记者要有团队合作意识,团队的合作有利于记者在拍摄过程中进行有利的沟通,要与各个工作人员形成统一的方案,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离开团队合作,得到快速的发展。

第三,摄像记者要充分的把握住人们心里的艺术的欣赏,满足大多数人对于艺术的审美理念,如果不能有效的进行合作,就会逐渐的封闭自己,不利于在拍摄工作中,开发自己的编导意识,拍摄出美丽的画面。

第四,把握好受众的心理状态。在纪实片《老太与桥》当中叙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浙东水乡的一个老太太本是很普通的人,然而当其村里一座很古老的石桥被撞裂了以后,老太太成为了石桥的守护者,后来石桥要被改建成水泥桥的时候,老太太怎么也不同意,甚至还躺在了石桥上。也正由于老太太的举动才保住了石桥。在这篇纪实报道当中,要表达的是要像保护自己的家人一样来保护文化。而其摄像记者则根据编导的要求完完全全的将老人家的日常生活方式都给一一记录下来,期间并未增加其他的不属于老太太的动作,仅仅是老太太的生活习惯和日常生活,包括养鸡晒谷,坐在石桥边上晒太阳、摸着石桥慢慢讲故事等。这些画面平实而自然,没有任何做作和虚假的内容。也正是由于摄像记者与编导联合,摄像记者在记录过程中时时充满着编导意识,站在编导的角度上拍摄画面,同时对受众的心理状态做了很好的探究和理解,才使这一看似平凡的、未经雕琢的纪实新闻深深吸引住了观众,让观众深切体会到老太太的护桥行为是不受利益驱使的,不是刻意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将石桥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来保护,这也让该纪录片保护文物的主题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第五,培养摄像记者把握画面的能力。编导是在了解拍摄对象的基础上进行画面的设计与拍摄的,而摄像记者也应该对编导的意图进行深入理解。也就是说,只有摄像记者能够更深入了解其拍摄的对象之后,才能正确、合理的将其拍摄技巧运用到其中,让情感表现得更加合情合理,达到片子、拍摄内容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若是摄像记者在拍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编导想要在片子当中表达出来的真情实感,也未考虑画面和节目、受众间的关系,仅仅追求画面效果,则拍摄出来的人物状态等都将会是比较僵硬且不协调的。所以说,摄像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必须具备编导意识,具有编导的题材规划及分析的意识,然后才能制定画面的设计并合理安排拍摄计划。在构思建设画面计划时,凭借着摄像记者良好的专业素质进行纸上的演练来把控画面方向并不难,难的是在拍摄过程中摄像记者有没有时时告诫自己应该具备编导意识并努力完成编导要求,注意检查自己在控制画面方面有没有符合编导要求。尤其是现场画面只能通过摄像记者自己看到并把控的时候更需要时时提醒自己应该具备编导意识,并站在编导的要求和角度上去拍摄照片,才能让画面拍摄的效果更真实自然。

在进行编导意识的培养的过程中,肯定要深刻的进行自我的总结和分析,过程中肯定出现一些困难,但是我们不应该放弃,如果放弃了永远也不能开发自己的编导意识,只有顽强的坚持下来,才能不断的创新。在意识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编导意识的培养,一定要经过实际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培养才是最有效的,不能只是凭空思考,是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的,要进行不断地实战,要自己进行拍摄,自己写剧本,自己分镜头找灵感。在这些不断地实践中,总结自己作品的质量,根据质量好的及艺术美感强烈的作品,进行自我的反思,对于自我的编导意识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3 结束语

编导意识在电视台记者的拍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编导思想的重要的意义,也介绍了编导意识如何进行有效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力量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不断地上升,我国对于各种行业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因此,电视拍摄的要求也在不断的上升,如艺术感染力、拍摄的角度、画面的清晰等各个方面的要求都逐渐的提高。因此,摄像记者的编导意识也越来越重要,编导意识越充分,拍摄出的电视的吸引力也会不断地加大。

摘要:所谓的编导意识是指,在电视台的工作过程中的全局观的理念意识,全局观的理念意识就要兼顾在工作过程中的一种细心地工作态度,也可以说是习惯,还要体现出一种工作的个性化,在工作的开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艺术的美感。因此,在电视台摄像的记者要有充分的编导意识,这样才能保障工作过程中的全面性。文章分析了编导意识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培养摄像记者的编导意识做了简单的概述。

关键词:培养,电视台,摄像记者,编导意识

参考文献

[1]骆长源.试论电视编导的摄像意识[J].东南传播,2013(4).

[2]杜宪.试论电视纪录片主持人的基本能力——兼忆凤凰卫视三部电视纪录片的拍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2):76-80.

编导培养 篇6

舞蹈作为一门实践类学科,其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甚至许多人都有唯经验主义论的错误观点。但实际上,编舞技法理论知识对于编导的创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是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基础。

许多没有编舞技法理论知识的人所编创出的舞蹈作品,常常给人以凌乱、没有章法和粗制滥造之感,而且不容易将舞蹈捏合成为一个艺术体——一个完整的文艺作品,而常常成为舞蹈动作的聚合体。这样的作品虽然聚合了众多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如跳转翻等,但并没有集中的思想主题,也不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老师曾经说过:“舞蹈不是体操,不能只注重动作的组合和肢体技巧的展现。”

事实上,编导的编创虽然是一个想象的过程,编导需要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对动作、结构进行大范围的构思和想象,但是这样的想象并不是天马行空的乱想,而是要在系统掌握编舞技法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目的、有指导思想的想象。

编导需要在想象和创作的过程中,以编舞技法理论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动作元素编舞法(最基本的编舞法)、造型贯彻法、动律与律动的连接法、动作、动势编舞法、动作部位限制法、交响编舞法、本体元素法、音乐编舞法、即兴编舞法、独舞编舞技法、双人舞编舞技法、三人舞编舞技法、群舞编舞技法等众多门类的编舞技法理论来指导自己,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让自己的作品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并将分散的舞蹈动作捏合成一个整体,来表达自己所想表达的主旨思想。

所以我们在编导教学中,一定要防止唯实践论的错误观点,重视编舞技法相关理论的教学,为学生打牢作为编导基础的编舞技法理论知识。

但正如我们反对唯实践论一样,舞蹈学科毕竟与传统的哲学、文学等纯理论学科不同,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所以我们不仅要打牢编舞技法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教育这些未来的专业编导在练功房将这些编舞技法知识进行应用,以理论指导实践,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结出艺术的硕果。

我们重视编舞技法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反对舞蹈创作中的“本本主义”。

在创作中对他人剧目、他人动作和思想的借鉴和学习是每一个初级编导的必然过程,每个编导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从模仿到尝试编排,再到开创自身个性的过程。

但我们要注意,学习和模仿是有尺度的,不能够文必称某某作品、言必称某某名家。任何的经验、作品都不是灵丹妙药,如果拘泥于现有作品和动作,那么就永远难以成为一名有个性的编导。

要创作出有个性、有新意的作品,那我们就需要在编舞技法的指导下,展开丰富的想象。

而谈及想象,许多人会觉得那就是天马行空的思维跳跃,其实不然。舞蹈的想象力来源于舞蹈家对周边事物细致的观察,来源于用编舞技法的知识将周围抽象的、个体的事物具体化、动作化,给自然界和社会物体赋予生命力和人格化。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编舞技法理论知识能够让年轻的编导将周边抽象化的人和物具体化、动作化,赋予他们生命和活力,也能够赋予整个舞蹈以艺术的灵魂,将这些动作捏合为一个完成的艺术体。所以我们在编导教学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编舞技法理论知识的教育,要为这些未来的编导们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正如古人所说,不积跬步无以千里,只有将每一步打牢打扎实,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有个性的编导。

二、在作品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

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往往蕴含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就如同一坛悠久陈年的美酒,能够不断散发出迷人的香味。真正能够流传于世,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并铭记于心的,并不是那些花哨的动作、高难的技巧,而往往是作品中那让人久久回味的文化元素。

以近年来屡获大奖的蒙古族群舞《东归英雄》来看,作品并没有加入大量花哨的动作和高难的技巧,而是充分挖掘了漠西蒙古的一支——土尔扈特部摆脱沙俄残暴统治,历尽千难万险返回祖国怀抱的故事。在这个作品中,我们不仅体验到了地地道道的蒙古族舞蹈风韵,看到了传统蒙古族舞蹈的诸多经典元素,我们也通过作品的音乐、动作和结构感受到了编导所希望让观众所感知的,那种急迫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爱国之心、顽强不屈的坚韧之心以及蒙古民族那种彪悍、洒脱的豪迈性格。这些多种文化元素的结合,让人们在观看作品的同时,也受到了精神的洗礼,通过这个短短几分钟的舞蹈作品,被带入了那个茫茫无边的大草原和艰苦卓绝的回乡之途。

作为自《奔腾》以来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又一力作,《东归英雄》的成功实际上也体现了创作者自身编舞技法的高超水平和深厚的文化修养积淀。

我们在编舞技法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文化修养的形成,因为文化修养是创作者进行创作的根基,我们的编导不仅要能够对舞蹈专业知识,包括技能和技巧透彻地掌握,还要有广博地涉猎,要能够在作品中融入众多的文化元素。因为编导是纯粹的舞蹈人,但是观众却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层次、地域来源都各不相同,如何能够赢得这些群体的共鸣呢?那么就需要我们的编导能够在使用编舞技法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作品中更多地融入各种文化元素。

其实如同开篇所讲的,舞蹈的创作和编排实质上与写作文学作品、创作曲目一样,都需要深厚的积淀,无论是表现情节还是人物情绪,舞蹈作品都需要编导能够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生活化的、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的形象。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出的编导才能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而且也只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才能够使舞蹈编导将生活的积累升华为艺术的构思,使舞蹈编导的形象思维插上翅膀,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

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艺术家贾作光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

舞蹈作为人文艺术,并非单纯的技艺和娱乐,而是通过舞蹈表情进行沟通与传播。舞蹈艺术以人为载体,具有人格性、人文性、观赏性、传递性、情感性、陶冶性。情感动态的表达和传递,会直入他人的视觉感官,抵达心灵世界。文化修养差,知识缺乏,便难理解舞蹈“语汇”、动作内涵以及舞蹈文化作品的意义,难以达到“手舞有物”、“脚蹈有理”、“表之有情”、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文化是舞蹈本性的需求,文化是舞蹈的底蕴。借助多元化的文化知识进行舞蹈教学事在必行。文化促进表情教学,文化孕育着舞蹈,舞蹈与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事实也告诉我们,也只有那些具有身后文学积淀、融入众多文化元素的作品才能够如醇厚甘甜的美酒一般久久醇香。

三、要教会编导发现生活、体现生活

“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是生活的艺术再现”。这些名言无疑昭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来源,从舞蹈创作的规律和历史来看,没有生活就不可能有优秀的舞蹈作品,而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品都切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本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这说明舞蹈在人类艺术生命中的地位和价值。

编导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思索,全身心地投入,从不同角度去寻找和发现编导想要的东西,提炼、完善独具特色的队形、画面、语汇等,使创作的作品真正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以著名蒙古族群舞《奔腾》为例,作为建国六十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舞蹈界,尤其是民族民间舞领域的经典之作,《奔腾》的成功主要也是由于其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里所说的社会生活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奔腾》这个舞蹈集中了蒙古族舞蹈最为经典的动作,在举止间将蒙古民族那种豪迈、彪悍、纵横于茫茫草原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没有实际生活的积淀和编导那善于观察、善于思索,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在生活中发现素材、提炼素材和升华素材的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可以说,蒙古民族的生活和精神氛围是该精品舞蹈能够产生的第一个层次的生活因素。

第二个层面,该作品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刚刚从十年浩劫走出来的人们面对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每一位工人农民,都希望能够以百倍的努力和高效的工作效率争分夺秒地将已经逝去的时光抢夺回来,以最快的速度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奔腾》中演员们握缰骑马的动作和不断跃动的感觉,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中那种孕育于人们心中喷薄而出的对建设新生活的激情与活力。而这种奔腾的动感和欢快的旋律也引起了台下广大观众的广泛共鸣,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奔腾》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编导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搜寻舞蹈创作素材。通过观察积累经验,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性,为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善于观察社会、注重现实生活,如民生、环保、股票、经济等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物,甚至包括邻里、婆媳、父母、兄弟姐妹等琐碎的事情。通过观察,我们能够沉淀下众多的素材为我所用,这也是对今后的创作储存好必要的“物资材料”,准确把握住事物的核心部分。

编导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编舞技法理论将现实生活的题材转换成舞蹈,通过一个“选择、加工、提炼、组织”的创作过程使之升华。

其实,舞蹈创作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我们必须引导我们的学生——也就是未来的编导,深入生活,多积累生活的素材,用舞蹈思维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终身为之奋斗的舞蹈事业,多看、多听、多想、多练、多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才思永不枯竭。

要想成为超越时代的创新者,关键还要看自己的悟性和勤奋。“诗文随时运,无日不趋新”,让我们不断地从时代的火热生活中捕捉、提炼出鲜活的、充满表现力的、有意味的东西,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舞蹈艺术作品。

摘要:编导教学是舞蹈教学从基功向成品舞过渡的重要环节。优秀编导教学可以培养出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帮助他们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颖作品。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在编导教学中注意学生三个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编舞技法、编导理论知识、观察生活捕捉形象的能力。

编导培养 篇7

1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

此次调查对象主要涉及河南省内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业相关单位以及部分省外具有代表性的相关媒体单位, 主要涵盖电视媒体、传媒广告公司、报纸媒体、网络媒体。其中包括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漯河电视台、湖南卫视等电视媒体;大豫网、中原网、新浪网、人民网等网络媒;大河报、郑州日报、河南日报、郑州晚报等纸质媒体。

1.1 编导专业人才需求量

根据调查显示, 在所涉及的用人单位中, 各个电视台, 特别是地方电视台对于编导人才的需求量较小, 只占到31% 左右, 而各个传媒公司或广告公司对编导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1.2 所需人才方向

各个用人单位对编导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创意策划、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等方面, 这三类职位的需求量超过50%。

1.3 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对笔者所在院系必修及选修专业课的调查结果显示, 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是非线性编辑技术、摄影技术与艺术、电视画面编辑、影视特效、数字图像处理、灯光与照明、三维动画制作等技能操作类课程。

2 地方普通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大而全

长期以来, “编导”是一个学界、业界和受众都耳熟能详的概念, 但却一直没有清晰的界定。同时, 在所有的大学教育专业中, 编导专业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 因为它可以分为多项具体职务, 譬如策划、导演、编剧、摄影、摄像、剪辑、制作、字幕、剧务等等。这就导致了很多高校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有的甚至为了让毕业生就业面广, 在课程设置中把所有相关的专业课程开设一遍, 这就导致了培养目标的“大而全”。在这样的目标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每个方面略知皮毛, 可谓什么都懂又什么都不懂, 没有任何一项跟行业接轨的具体职务是精通的, 毕业之后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

2.2 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得少于20 周”。可见,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

同时,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相比较人员饱和及体制僵化各级电视台, 影视广告及互联网传媒公司成为未来编导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出路。相对于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国家和省市级电视台来说, 传媒公司则需要更多具有实践技能, 操作能力较强的媒体制作方面的人才。然而地方普通高校在培养编导专业人才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普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 轻实践教学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专业教学设备、场地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众所周知,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注重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专业, 想要培养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 实践环节的开展就必须具备专业的, 甚至先进的设备和场地, 譬如数码摄像机、导播台、演播厅、录音棚、轨道、大型摇臂、灯光、音响、非编软硬件等。这些设备大都十分昂贵, 譬如, 建设一个标准的演播厅就要数百万的投入, 而地方高校由于种种原因, 多数的资金来源有限, 往往无力承担。因此, 教学设备和场地落后、短缺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广播电视编导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缺陷, 这样的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真正跟行业接轨。

2) 缺乏应用型专业师资。

正如前文所述,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 同时该专业涉及文学、艺术学, 涉及面较广。因此对任课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关注行业前沿动态、实战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等等。同时, 1998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才起步, 导致了目前高校内该专业的教师虽然大多为硕士研究生, 但大都是青年教师, 很多教师都是校门对校门, 并没有相关从业经验。另一方面, 高校的用人机制不够灵活, 一些具有多年行业从业经历的一线人才, 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经验, 但是却因学历、职称等条件达不到高校要求而被拒之门外。再有, 多数专职的专业教师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 没有时间更新专业知识, 更是缺少实践培训的机会, 这些都制约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 导致学校所教授给学生的知识相对落后, 不能很好地与行业接轨。

3) 与新媒体相关课程欠缺。

《传媒蓝皮书》主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教授指出:“2011 年是中国传媒产业在平静之中涌动着深刻变革的一年……微博的盛行使传统媒体相形见绌, 网络广告正以近60% 增长速度快速赶超传统报纸广告, 互联网实际上已经是多种媒体形态存在, 并影响到整个传媒产业的格局。”[2]新媒体从业人员的数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同时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 与传统媒体有限的需求量形成鲜明, 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媒体融合的趋势加强, 一些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呈现出较大的需求量。在这种情况下, 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而综观目前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与新媒体相关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十分欠缺。以笔者所在院校的编导专业为例, 目前所使用的培养计划中, 开设的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只有一门——《新媒体技术与应用》, 而且该门课程还属于专业任选课。

3 地方普通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3.1 细化培养目标, 突出培养特色

根据前文所述, 地方普通高校在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时切忌大而全, 应根据社会和电视媒体市场等的实际需求, 结合传媒学院现有的各类资源, 积极探索构建以培养应用型、实践型, 一专多能的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以笔者所在院系为例, 针对前期调研数据——各个用人单位对编导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创意策划、摄影摄像、后期制作三大方面, 我们提出了“1+3+7”人才培养模式, 即1 个应用型专业对接行业内的3 个主要方向7 个核心工作岗位。通过大一、大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应用能力, 大三、大四的专业方向知识和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教学, 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承担创意策划、摄影摄像、后期编辑制作三个方向, 包括影视编剧、文案策划、图片摄影、电视摄像、电视编导、后期剪辑、影视特效等7 项核心工作。

3.2 强化实践教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设备和师资的短缺是制约大部分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然而这两者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还应在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求新求变。以下为关于创新和强化实践教学的几点具体措施。

1) 依托校内仿真工作室开展实训环节。

由专业教师牵头组织并指导学生成立“摄影摄像”“商业短片制作”“新媒体运营”“媒体策划与营销”等仿真工作室, 然后依托这些平台开展实训活动,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实践课程的设置与相关专业比赛挂钩, 以赛促学。

每年都会有各种组织主办的影像比赛, 譬如“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大广赛”等等, 实践环节的展开可以考虑与相关的比赛结合, 由指导老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创作作品, 参加比赛。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能开阔视野, 提升技能, 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做到以赛促学。

3) 全面开展校园网络电视台项目实习。

建成标准配置的校园网络电视台, 包括演播室、录音棚、非编网络实验室和专业外拍设备, 并以此为依托模仿一线的岗位体系。

4) 引导学生建立团队, 制作和发布手机报、建立并运营微博、微信等公众账号等, 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操作加强对新媒体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 拓宽未来的就业面。

5) 在校外互联网站、新媒体文化传播公司等建立实习实践基地, 让学生在假期和毕业实习期间进入新媒体行业, 从事传统广电和新媒体影视内容的编导工作, 在实习实践中加强对于传媒融合以及新媒体发展现状的认识和了解, 拓展学生的就业理念[3]。

3.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任教需要一线经验丰富、技能熟练的师资队伍, 而这些资深的专家往往不在讲台上, 而是在业界一线。高校可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等办法培养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安排现有教师去大的广播电视台和广电传媒公司、国外大学的广电传媒专业进修学习[4], 另一方面, 调整优化用人机制, 聘请工作在一线、经验雄厚的行业专家来校做兼职教师。此外, 还可以通过微课程、学术讲座等方式, 定期邀请传媒行业的专家莅校交流, 让学生能够及时接收到最前沿的经验知识和业界动态。

参考文献

[1]刘秋媛.地方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 , 2014 (4) .

[2]马莉英, 巨浪.构建“大实践”平台打造“融媒体”人才[J].传播与版权, 2013 (6) :133-135.

[3]李微, 雷璐荣.试论新媒体视阈下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方略[J].新闻知识, 2014 (5) :82-83.

编导培养 篇8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培养

0 引言

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精神文化领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给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媒体等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广播电视媒体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进行节目和内容的创新是必然选择,编导作为整个广播电视事业的灵魂,进行广播电视编导实践的创新变得尤为重要,只有编导具备了强大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更好的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实践创新,推动广播电视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1 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培养的重要性

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播出效果,此外,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是对整个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工作,对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

需要我们能够在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时,添加一些时代性的元素和创作性的元素,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新颖性。众所周知,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工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其真正的意义是要在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运用,提升节目的创新和价值性。只有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不断的发现和挖掘节目的创新点,才能制作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广播电视作品。

2 实践创新对广播电视编导素质的要求

做好广播电视编导实现创新工作也对电视编导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广播电视编导在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电视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学会创新思维和理论知识的融合,运用融合后的理论知识更好的指导广播电视节目的实践工作。而如果专业理论知识不够的,会直接影响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实践创新就是用创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指导,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水平和质量,使得广播电视节目更具有创新力和吸引力,所以提升广播电视编导素质非常重要。

2.1 提高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敬业和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提升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素养也就是进行广播电视实践工作的规范化,具体的就是要提升广播电视编导的技能、端正编导的作风,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本身作为一种综合的品质,对于整个广播电视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所以提升广播电视编导职业素质,更好的帮助广播电视编导进行实践工作创新。

2.2 坚持与时俱进

做好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工作需要编导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准确的把握时代发展的特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只有广播电视编导在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上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广播电视实践工作满足和迎合时代发展需求,推动广播电视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另外,与时俱进另一个要求就是需要广播电视编导在进行节目主题的选取时,能够从多方面和多角度进行节目主题的把握,掌握新时代下最先进的素材,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新鲜性和时代感。

3 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培养的有效方法

3.1 做好广播电视节目的定位,树立正确的编辑意识

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培养,首先需要我们做的就是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准确定位,只有明确节目的目标定位才能把握编导实践创新培养的方向,准确的定位也是赋予节目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还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生活作为节目制作的源泉,我们要做好生活中的观察工作,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寻找那些真实的、高水平的节目素材。但是素材的寻找和创新并不是为了创新而盲目创新的,这种情况只会适得其反,创造出来的节目和作品只会偏离广播电视工作的方向,也达到不到应有的节目效果,满足不了受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3.2 注意生活细节,尝试用逆向思维进行问题分析

广播电视节目想要吸引观众的眼光,满足观众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就需要把握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要求广播电视的内容做到紧跟时代的步伐。而广播电視编导更是要进行思维方式转化,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实践创新工作需要创新思想的指导,进行思维方式转变作为思维创新的一种方式,能够更好指导实践创新,而且一般来说从问题反方向进行思考,往往会获得新的发现,有助于新形象的创立。做好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工作,需要广播电视编导做好生活细节的留意,善于用逆向的思维方式进行问题和作品的思考,打破节目发展过程中的瓶颈。

3.3 激发新动机,将经验理论与直觉灵感相结合

广播电视节目编制的过程也就是进行艺术加工创作的过程,做好节目的编制需要进行经验理论和直觉灵感之间的结合,所以想要实现节目的实践创新,经验理论和直觉灵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广播电视编导在实践过程中做好推陈出新,提升电视节目的观赏性。推陈出新也就是在经验理论的基础上迸发的直觉灵感。实践创新工作的源泉是观众的需求,只有广播电视编导将观众的需求作为实践创新工作开展的基础,持续保持创新活动的旺盛,才能做好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工作。

4 小结

广播电视编导在我国整个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编导在整个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起到一个调和的作用,只有具备一定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编导才能做好实践创新工作,所以,开展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创新培养工作,对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居红楠.探讨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J].科技展望,2015,25(11):241.

[2]郭玉真,李焕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校内实训模式研究[J].新闻知识,2015(2):80-81,106.

编导培养 篇9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逼真生动的直观性和接近生活的真实感而

易有广泛欣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

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

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

何写好影评呢?

影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是对各种电影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

章。它主要是对蕴藏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及其思想意义的揭示、开掘,是对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并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失贩的教训。所以,好的影评,一方面可为电影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提

供反馈信息,一方面又能帮助观众正确理解电影,培养和提高观众的艺

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

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

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住影片中最能动

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

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

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

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社会现买;

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

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

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 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

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

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关照全片。

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

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

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

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

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

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

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

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

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 u c+P" S(l vmY T6I F c {j-S9N c }5D ` G$@D J o s5i h1~6} m+Ij p }/b/U

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编导学案有感 篇10

一、实施导学案的意义重大

在新课改中借助导学案, 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 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 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 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 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 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更有利于新课改和高效课堂的实施。

二、注意区分导学案和教案

教师的教案是面向教师的, 是老师对整节课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环节和活动的总体安排。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提高学习能力。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沟通学与教的桥梁,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一份好的导学案包含三大块:预习案、合作案和训练案, 体现四个特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 键。能达到“以问拓思 , 因问造势”的功效, 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梳理是导学案 的重点。初步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 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4.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 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三、导学案编写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对象是学生 , 学生是使用的主体 , 设计的思路紧紧围绕学生怎样学, 让学生在做中学。导学案不同于教学案, 它要求老师转换角度, 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知识储备等情况, 制订切实可行的预习方案, 使之真正成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载体。在制订导学案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 遵循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以教材为主线的灵活性原则及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性原则。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既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 又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体现其导学性。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本学科的阅读法、对比法、置疑法、记忆法等, 可以让学生在这些学习法中获得感悟和提高, 最后慢慢强化能力。也可在导学案上给予必要的前置性提示, 另一种是学生平时普遍采用的学习方法, 如:如何自主学习, 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如何使用导学案预习, 等等, 一般是以老师在导学案上的提示为主。

3.探究性原则。把知识点加工成具有可探究性的问题点、能力点、思维发散点。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是高效学习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对问题的充分探究下, 教师进行点拨提升, 让学生从设计的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问题的解决, 转化成学生能力的养成。

4.层次性原则。按学生的认识规律把难易不一的教材内容梳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知识、能力的跨度太大、太小, 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能力的发展。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认真分析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然后进行适当的重组整合, 编写时做必要的提示, 铺设跳板, 作有关的知识回顾或知识链接, 同时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导学案的设计尽可能建立一个知识的感知 (了解) —深化 (理解) —运用 (巩固) 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

四、导学案的编写需要合理分工, 群策群力

导学案不同于传统的自备自用的教案, 注重的是教师的合作,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需要大家分工合作。在制订导学案前, 要由备课组长精心安排, 每个人负责一个小部分, 并集体商议每部分编写时应注意的事项。在完成各自任务后还要大家在一起讨论, 归纳总结, 验收合格才能定稿。这样合理分工、谨慎决策才能保证每一份导学案的质量。

上一篇:班主任的说话艺术下一篇:学生宿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