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教学十篇

2024-09-13

提高阅读教学 篇1

一、优化教学过程, 拉近师生距离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 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扮演的是家长的角色。学生在师道尊严与教材权威性的压制下, 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而习惯于服从和机械性地接受知识, 学生“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 教师早已为他们画好了圈子。久而久之, 学生逐渐失去了探索精神。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就要尊重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上课时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积极研讨、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上好一堂课就好比演好一场戏, 教师要善于当好“导演”, 而不抢当“主角”。要把演“主角”的机会给学生, 要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扮演“主角”,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充分地表现自己, 这样学生才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学习语文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 是逐步深化的。第一阶段是感知, 即初读课文, 了解字面意思, 感知课文写了什么。第二阶段是理解, 经过思考文章的内在联系, 理解文中的事物是怎样写的。第三阶段是探究和迁移, 抓住重点研读;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并能通过相应的说写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就一课书的阅读教学过程来说, 一般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这也是近几年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即先让学生掌握全文大意, 再进而分解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和叙述层次, 然后归纳全文, 明确文章中心思想和作者是怎样突出这个中心的。例如《第一场雪》是以时间的变化来安排材料的, 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 理解文章条理:雪前———雪中———雪后, 事物 (部分) ———联想 (联想部分)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获得总体印象, 然后搞清楚部分具体讲什么;雪前———雪后初晴图;联想———瑞雪丰年图。各部分是以时间为序安排的:天气骤然变化引起的一场大雪, 雪后景色很美, 作者由观雪景引起“瑞雪光丰年”的联想, 表达了作者对胶东半岛第一场雪的喜爱之情。这样对部分进行整体分析, 最后再回到整体;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喜爱之情;思考作者为什么喜爱第一场雪, 形成整体的认识结构。这样既注重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也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人翁精神。

二、抓好阅读基础, 促进课文理解

理解字词句, 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功, 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该在这一阶段加强指导, 针对学生实际, 提示学生, 让学生由浅入深, 反复阅读, 循文求意, 品评领会, 学会理解。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三袋麦子》一文中, 对三个小动物的语句, 如果教师不进行阅读指导, 学生可能会发生疑问:“小猴为何会得到更多的麦子呢?”可见, 这些语句必须放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理解才准确、才深刻。小猪是做成好吃的食品吃掉了;小牛舍不得吃, 还常常拿出去透透气、晒一晒, 麦子就不会发霉了;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 收获到更多的麦子。研讨重点和疑难, 这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又一重要过程。一般是抓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 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克服越俎代庖的倾向, 把解决重要的疑难的过程变成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信息交流和反馈、互相启发思维的过程, 这样,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愉悦, 进一步调动他们深钻课文的积极性。

三、突出思维语言, 培养理解能力

这里的“发展思维”就是前边提到的“启发想”, “发展语言”即“引导说, 指导写”。思维训练是阅读教育的核心, “引导说, 指导写”是阅读教学的归宿。因此, 教师要做好“启发想、引导说、指导写”的工作, 引导学生弄清“想”是基础, “说”和“写”是“想”的外在表现, 是“想”的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全盘考虑, 精心设计能揭示一定学习规律并有衔接性的辅导题。例如补语言的, 有教师原本是请二年级学生用笔夸夸家乡, 但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却是一道填空题:“我的家乡在 () 。那里风景迷人, 有 () , 有 () , 还有 () 。我的家乡的变化可大了!以前 () , 现在可不同了, () 。”试想, 学生喜欢这些括号吗?必须填写的内容都是学生想说的吗?在多数孩子心中, 这些括号就是“笼子”, 这与童心渴望的高天阔海相差太大。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课堂上, 我们多次看到教师们结合具体的例子, 要求学生按照时间、方位、总分等顺序写话。结果, 一堂课下来, 没有几个孩子能够满怀信心愉悦地写出属于自己的话。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从理解词句入手, 以引导分析文章结构为衔接点;深化到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会, 有层次性, 有引导性, 学生能想得出, 答得对, 发言积极, 见解有特点, 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得到发挥。同时, 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目的。

强化阅读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无论从什么角度, 运用什么方法“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 都要服务于这个中心, 否则, 就违背了优化阅读教学的初衷。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生命的课堂, 生命的交流和互动诗意和谐的课堂, 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堂。现行的阅读教学模式已成了简单的听读模式, 师生们在枯燥无味的课堂里煎熬。

提高阅读教学 篇2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为了提高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教师就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细致的解读, 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对比式写作手法的特点, 选择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走进文本, 感悟语言, 促使教学取得最大实效。

现以人教版二年级第三册第七单元“爱护地球”为例, 谈谈自己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是如何从解读教材入手, 针对文本对比式写作方法的特点, 采用对比细读的教学方法, 来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的。

教材解读:

1.本单元在写作的内容上有一个相同的特点, 即能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入手, 选取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且适合他们阅读的内容, 如童话故事、小说等, 文字比较浅显易懂, 富有童心和童趣, 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德育价值。整个主题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要去爱护小动物, 去保护环境, 使地球更加美丽!总之, 这个单元的教育主题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树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

2.本单元在写作手法上采用比较式的写法, 这一点尤为凸显。文中所描写的主角都是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人, 与之相对比的人物或是年龄相仿的孩子, 或是成人。为了凸显环保主题教育, 突出主角的美好心灵, 作者有意借助对比式的写法, 通过人物之间言行的对比, 使学生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引发思考, 从而自然而然地意识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相融相依, 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法确定: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运用对比细读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的语言、结构进行对话, 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在感悟语言的魅力后, 对文本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因此, 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 应紧密依据教材对比的写法, 有意识地抓住作者的思维轨迹来进行教学, 在比较阅读中引领学生细读文本、品味语言, 更主动地去建构文本意义, 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体会文本的意蕴。

教学提炼:

一、抓言行细读比较, 揣摩人物的内心

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 不仅仅要注意拎出文本的主角, 更主要的是以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段来安排教学, 通过设计教学情境将文本拉成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线, 调动学生的情感,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人物言行的对比及内心情感的对比, 引导学生细细咀嚼, 尝试与文本的对话, 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梳理文中隐藏的情感暗线, 引领学生走进人物世界, 受到情感的熏陶, 使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

如在《浅水洼里的小鱼》这课中, 许多教师往往只关注到小男孩这个事件的主体, 在教学中, 大多是拎出与小男孩有关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咀嚼, 却对文中隐藏的线索, 即“我”最初对小鱼不在乎的态度及后来“我”可能会有什么表现简单带过甚至只字不提, 如此一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只看到小男孩的表现, 而无法从小男孩的情感与“我”最初的情感“谁在乎呢?”所形成强烈的反差中去进一步反思“我”面对小男孩捡鱼的举动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表现, 去进一步反思人类为什么会对小动物有如此种种漠视等行为, 而使得教育贴上生硬的标签, 这势必使文本情感内涵的渗透受到削弱, 同时也违背了编者的意图。

基于这些考虑, 笔者在教学时, 紧紧抓住了“我”和小男孩的言行进行对比,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对小男孩捡鱼的做法最初是什么态度, 后来“我”又会有什么转变呢?从小男孩的言行中, 你得到什么启发呢?在这样的比较中引领学生在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文本中, 体会文本的情感内涵。学生从文本中了解到:“我”刚开始是看了小男孩的举动后, 才会忍不住走过去对小男孩说“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 你是捡不完的”, 这体现了刚开始我对小男孩举动的不理解, 衬托出小男孩对水洼里小鱼的在乎, 教师再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说说“小男孩在与作者对话时始终是头也不抬地回答, 一边回答一边捡鱼, 从这里看出什么?你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呢”。学生纷纷说道:“他内心为小鱼的安全着急。”“他觉得时间就是生命, 一刻也不能耽搁!”……这样, 学生体会到小男孩救鱼时的专注与执着、小男孩救鱼时态度的坚决, 对文中小男孩的行为肃然起敬。可以想象, 当教师再让学生续编课文:后来, “我”会怎么做?学生都一致认为:“我”的心灵在小男孩的影响下受到震撼, 最后肯定会加入小男孩捡鱼的行列, 也会弯腰捡鱼把小鱼送回大海的怀抱。就是在人物言行的细读对比中, 让学生更加明晰文本的情感线索, 更进一步揣摩到人物的内心, 而“保护动物、珍惜生命”的思想也悄然植入学生心灵。

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意识地采取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模仿人物的神态、动作, 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使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抓画面细读比较, 体会情感的变化

教材中的图画往往是文本的补充与升华,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画面, 引导学生借助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 与作者共同思考, 从而真切地感受人物情感的变化。

如《清澈的湖水》一课中, 景色美与行为美的和谐是本文的主题。课文中出现的画面是小洁与爸爸、妈妈泛舟河面上, 欣赏两岸美景的情景。教师先是引导学生看画面展开大胆想象:两岸的风景是如何美丽?河水怎样?河面上小鱼怎样?此时, 小丽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然后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小男孩扔香蕉皮后, 湖面满是皱纹的情景, 引导学生想象, 学生纷纷谈到:镜子般的湖水被破坏了, 湖水变得满是皱纹, 再也看不到蓝天、白云、变幻的山峦, 水中可爱的鱼儿也被吓跑了……学生从原来的美景到后面美景不见了等画面的形象对比中, 再细读文本, 从而读懂小洁为什么会产生对小男孩行为的不满与对美丽大自然的企盼之情。课的结尾, 有的学生还怀着美好的心愿赋予这些破坏环境的人知错就改的行为, 他们不禁这样想象到:当小洁走出公园又见到小男孩时, 小男孩为自己刚才的行为脸红了, 他走到小丽面前, 向小丽承认了错误, 并表示也要用实际行动爱护大自然。可见, 教师通过抓住画面引导学生想象, 然后再引导学生回文细读小男孩的行为与小洁的行为, 使学生能体会人物内心的不同感受, 明晰人物情感的不同变化, 如此一来, 就有效地避免了文本拓展的苍白性, 使得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也如种子一样在学生心中扎根。

三、抓细节细读比较, 品悟人物的品质

文本的细节描写往往是作者精细加工、独具匠心之所在, 也是文本的点睛之笔, 最能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但这些细节的描写也是学生阅读时的一个“盲点”或是一个困惑点。教师在教学中, 要紧紧抓住文本的细节描写, 运用合理的方法, 巧妙地引领学生细读, 使学生在细读文本时, 对人物的品读经历一个发现和体验的过程, 从而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进而建构起学生自己的心灵空间, 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在本单元教学时, 教师就要抓住文中的关键点与情感点, 引领学生在比较式细读中, 在涵泳语言中亲近文本, 让学生不仅真切地感知文本内涵, 还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与作者对话, 感受作者于字里行间中流露的情感。

如在《父亲和鸟》一课中, 父亲爱鸟、知鸟的举动与“我”对鸟的一无所知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紧扣文中的“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 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和“我只闻到浓浓的草木气味, 没有闻到鸟的气味。”而“父亲突然站定……上上下下望了又望, 用鼻子闻了又闻”、“喃喃, 声音很轻”等细节描写来展开教学, 因为这些细节描写无不刻画了一位知鸟、爱鸟的父亲形象。教学时, 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品味, 学生从这些细节的对比中体会到“我”对鸟的不了解, 更体会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鸟味, 就知道林中有不少鸟, 读懂了父亲和鸟关系的不同寻常, 更读懂了父亲与鸟亲似一家人的情感。因为教学时教师于对比中突出文本的主体———父亲, 凸显父亲的爱鸟情感, 帮助学生体会到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父亲是一位知鸟、爱鸟的人。于是, 学生在课末对文中意味深长的这句话———“因为我高兴爸爸不是一个猎人。”的品读中知道了在爸爸的教育中“我”也有了爱鸟的情怀。最后, 教师指导学生由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把课堂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练习, 让学生回答:“当你看到小动物受伤了, 你会怎么做呢?”从学生的发言中, 可以深刻感受到他们的心中也已经涌动着对小动物的那份爱与责任。

提高阅读教学 篇3

阅读教学有哪些规律可循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遵循阅读能力形成的规律,阅读教学应导之以读,以读为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袁微子曾说过:能力是不能靠讲授的,而要靠训练;训练要靠自觉,靠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性。这说明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本途径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课文中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让他自己去理解和感受。这些论述都强调了学生读练的实践,因此,阅读教学应以读为基础,把读的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读练的实践,逐步形成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

必须指出,这里强调的多读,并不是要学生死读硬记,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多读,这里有一个教师善导的问题。所谓善导,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句话用在阅读教学上,我认为应该做到两点:一是要多方记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其学得主动积极能自求之;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并按科学序列进行读的基本功训练,使其形成阅读的能力。

二、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来讲,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工具课,它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要求,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要认真贯彻这个三维目标。

现行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都是内容与形式兼美的文章。阅读教学的思想内容应是作品本身固有的而不是外加的。阅读教学应从文入手,以文悟道,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注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内在联系。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做到文道统一,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根据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傍的关系,把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

语言和思维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思维是语言形式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要发展语言必须加强思维训练。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把着眼点放在“思”上,讲得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思维的量不够,质量差,要学生回答问题符合现成答案,而忽略学生获取答案的认识过程和思维过程;重视集中思维训练和顺序性思维,忽视求异思维和多向性思维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

阅读教学应根据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傍的关系,在学生获取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进程中,注意进行思维训练。开发智力,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在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把它们与发展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注重具体语言概括化,概括语言具体化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准确性。(2)要重视从运用的角度学习语文的过程,开拓学生思维的领域。(3)要重视学生认识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思维的多边性和深刻性。(4)注意类比开拓,变换迁移,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一定要围绕课文内容中心进行,以阅读为基础,以课文上的语言文字为基础,不能离开文本随意发散。否则,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四、根据读与写相互促进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因素

作文是一种综合训练,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读与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阅读教学应重视渗透作文因素,搞好读写结合,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懂得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确定中心,怎样准确地选择词语,写出通顺的句子,怎样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并注意前后联系。

要搞好读写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研究和实践。一要有读写结合的意识。教学过程往往是以提问(老师或学生的提问)和练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检测等)的形式展开的。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以读写结合的观点设计提问和练习,否则,读写结合的训练就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二要选好结合点。一种观察方法的运用,一个词语的运用,一种句式的运用,一个警句的运用,一段写外貌的模仿,一段写景的仿写,一段对话的写法,材料的安排,写作方法的运用等等,都要注意选好结合点,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扎实的训练。三要体现读写结合型的教学结构。不管教哪一篇文章,都应按照“以文悟道”“因道学文”这两种教学途径进行。不仅理解“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样写”和“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这样才能把一些写作的基础知识和认识生活的方法渗透到阅读过程中去。

五、根据教材是教学的凭借关系,不同的课文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语文教材,只有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才能获得培养语文能力的最佳效果。语文教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文体特点(如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寓言、童话、诗歌等)和课型特点(如精读课文、批读课文、略读课文等)。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寓言故事教学就应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即文学性、教育性、哲理性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寓言故事文学性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足以表现各种文学形象的词句,概括出各种形象的特征,再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使其受到思想教育。

遵循规律,事半功倍;违背规律,事倍功半。只要遵循了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就一定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张悦群.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J].语文教学通讯,2015(1).

搞好阅读教学 提高阅读质量 篇4

搞好阅读教学 提高阅读质量

搞好阅读教学 提高阅读质量 ――浅谈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一、精心设计,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与这个事物,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使他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秋游》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同学们去郊外游玩时看到的景色和他们尽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现了同学们面对秋天美丽变幻的天空和色彩斑斓的田野尽情享受的愉悦心情。因此在教学中,用幻灯展示了课文的插图,一边说:“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画,你觉得这幅画美吗?”“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根据回答导入课题:“秋天到了,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出去游玩,就是秋游。”“下面我们和这些小朋友到画中一起游玩好吗?”(好)“小朋友,你在游玩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秋天的天空和田野是什么样的,启发想象训练说话。对绚丽多姿的秋天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从而为课文的朗读打下基础。在指导朗读二、三自然段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找出表示颜色,“蓝蓝、白、黄、红”是秋天的色彩,描绘了秋天那蓝蓝的天空、几朵白云、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火红的高粱,真是一幅秋高气爽,丰收在望的乡村美景图。然后,让学生抓住天空、白云、稻子、棉花、高粱色彩上的特点,反复地有感情的诵读、想象,感受秋天天空和田野的美丽,同时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突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在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老师对作品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能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文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主体。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小动物过冬》这一课时,在课末“同学们,在这三种小动物中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啊?为什么?”学生回答很积极,每一种动物都有小朋友喜欢,有的学生甚至喜欢二种或都喜欢,我也给予了肯定。然后给他们三分钟时间把最喜欢的那种小动物说的话好好的读一读,读出他们谈话是的语调,感情。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在指名学生上前表演,在第一次上来表演的`三个学生表演完后,我发现他们都是直挺挺的站着。就问讲台下的同学,你们觉得怎么样?学生都说读“演”的很好。于是我问“什么是‘演’?除了朗读之外,想想小燕子在天空,青蛙在地上,蜜蜂也在天空,就没有什么其他有区别的特征吗?难道都是直挺挺的站着?”学生能够一下子明白了,“哦,少了动作。”于是第二次学生表演中加了动作,但还不够明显。在一次一次的提示与指导下,学生不仅能绘声绘色的读好每句话,而且形体的表演也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在表演中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自己体会感悟课本中小动物情感,更激起了对文章的三种小动物的喜爱,同时学会了在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尊重,更好的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可以看出“表演”是对话文本、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一种交流的好方法;同时表演过程中也是学生内化范文语言、自主创新的过程。 三、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的世界如此多彩。”阅读是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应“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且学生在进入小学读书前,在学前生活中就获得的口语语感的基础,学生在原有口语语感的基础上,通过两年的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逐渐培养对语言文字独特的感受能力,而教师为学生营造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有的放矢的启发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品味,是促成学生感受多多的重要条件。如在教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一课时,在引导读“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就有了不同的读法:一强调“珍珠”------“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二强调“纽带”------“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三强调“黄金”------“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每个学生都讲了自己的理由,老师也给予了肯定。既然每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不同,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不同的反应。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 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叶圣陶说过:“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来势能做到的只是提供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做工业原料的话,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 他们制造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败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应当是学习者主动、自觉的行为,重要的不仅仅是“学会”更要“会学”,有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民主的、互相尊重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要做的就是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促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中让学生小组相互阅读,同时可相互提建议、督促,从而起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效果。当然还少不了教师的点评。由于这种同龄人的交互中每个学生都处于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思维活跃,容易找到自信。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的这种交流、沟通、合作、切磋,相互碰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关心人,与他人沟通。“互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在自主的阅读中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总之,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阅读教学要求时,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给予他们朗读的时间,尊重学生个体感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民主、平等的阅读气氛中体现出学生的个性、闪现出创造性的光辉。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让语文课充满魅力。

提高阅读教学 篇5

一、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阅读教学三个任务:“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 逐字逐句地读出感情。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认字学词, 积累语言。此外, 还要培养读书的习惯, 习得初步的读书方法, 体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加强学习, 深化教学改革,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把阅读教学的着眼点进行转移, 将阅读训练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 落实到各个环节。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 仔仔细细地读, 联系实际地读。要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在读中整体感知, 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领悟到作者的情感并且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读中积累知识, 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二、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 似乎不用多媒体, 就不能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那种脱离实际的课件演示代替不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 用事先设计的教学模式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的做法是很不可取的。有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脱离书本, 直接看课件, 教材中精心设计的插图不充分利用, 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表现和自主学习得不到关注, 教学的目的, 课件内容的表现形式应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 而不能被教师无端地剥夺。人机交流不能简单取代人际间的互动。要因需而用, 适时适度, 恰到好处;要用在关键处, 用在点子上, 使复杂的简单化, 抽象的形象化, 平面的立体化。

三、教师要研究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所看到的语文教学通常以教材上的课本展开,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或一组训练目标。课堂上, 读课文, 想课文, 说课文, 基本上万变不离课本。可见, 课文对语文教学作用很大, 对于语文教师简直如同臂膀。因为, 在他们心中教语文其实就是教课本, 教课文其实就是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答案通过课堂, 通过训练一步步地有序地固化在学生思想中。我们应该怎样让孩子阅读呢?必须钻研课标,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走出“传统式”阅读的误区, 放手让孩子做“野鸭子”, 精心设计教学模式, 为学生创造阅读机会, 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让孩子的阅读和积累充满自主和个性, 洋溢愉悦和享受。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篇6

一.转变阅读教学观念

现在单独开设阅读课 (七年级每周一节) , 和在语文教学中体现阅读课的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 要上好阅读课, 提高其质量, 首先必须转变阅读教学观念。

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点:

1、要尊重学生阅读多样性的选择。教师要设法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 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又不能让学生放任自由。

2、老师与学生能一起探究问题,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阅读教学中, 做老师的要能不断地反省自我、完善自我。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中, 能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

3、要面向全体学生。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如兴趣爱好各有不同, 知识基础和知识面各有不同, 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 但总的要求不变, 即每一个学生都要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兴趣, 逐步掌握一些有效阅读方法,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二.要认真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

重视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才能有针对性, 容易提高学生阅读效果。因此, 老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 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1、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阅读心理。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有好奇心理, 加之生活阅历不多, 知识面比较狭窄, 作为老师来说, 就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 而要利用他们的心理, 引导他们去阅读那些儿童文学作品。

2、注重研究社会环境对七年级学生阅读心理的影响。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老师不客观地去把握, 就很难与学生进行互动探究, 也很难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武打类电视剧、网络游戏, 很容易吸引他们, 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如果阅读教学老师很好加以引导, 把他们的兴趣转移到阅读上, 就能多读些有益的中外名著。

三.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年级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 如果抓不好阅读教学, 学生阅读就容易分化。在这阶段如果注意培养学生有持续稳定的阅读兴趣, 就有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这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试一试。

1、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语文老师, 在阅读课上, 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讲寓言故事 (如《愚公移山》) 、童话故事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来说, 就很能激发学生阅读中外故事类名著等。

2、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 了解现实生活。让学生对国际国内大事, 对社会上及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所了解, 并选择与他们生活接近的重要问题, 组织他们阅读、讨论, 让他们能有所领悟, 这样学生就容易产生希望通过阅读书报刊物来了解, 来认识, 来理解的愿望, 从而有了阅读的欲望。尽管了解是部分的, 认识是肤浅的, 理解甚至是片面的, 但当今书报刊物丰富多彩, 适合他们阅读的一定有很多。

3、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尝试成功。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 老师要及时赏识他们的成功之处。如他们读完《汤姆索亚历险记》, 又能主动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等, 老师就要及时表扬鼓励。反之, 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不良问题, 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 指导他们去努力解决。

深入研究七年级的阅读教学, 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 全面提高七年级的阅读教学质量, 是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 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为学生搭建好阅读的平台, 把语文阅读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摘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 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尽管我校七年级语文老师重视阅读教学, 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对一些具体问题如何解决好还缺乏专门研究。其实深入研究七年级的阅读教学, 有助于全面提高七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教学质量。

精心创设情境,提高阅读教学 篇7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情感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这句话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从阅读中领悟意境, 在阅读中感受生活, 在阅读中形成语感, 这些都说明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学生阅读期待心境的营造有赖于教师阅读情境的创设。好的阅读情境的创设是把阅读的主动权、阅读的思维空间全还给学生。那么如何创设阅读情境呢?

在解读优美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时, 教师要采用多样的形式如聆听音乐、观看视频、讲述故事等形式创设阅读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情感和文本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如教学《父母的心》时, 在《天亮了》的音乐背景下, 教师深情地讲述与这首歌有关的一对父母舍身救孩子的真实故事, 在学生都感动于那伟大无私的爱时, 然后导入《父母的心》的学习,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于教师恰如其分地引导, 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为阅读课文提供了情感铺垫和心理准备。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挈全文

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趋动力,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是启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关键。在整体感知课文阶段中, 教师不是把教材呆板地显示给学生或作展示式解说, 而应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情境、情趣、情理作诱发物, 创设曲折的、立体的和启发诱导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生疑, 让教材紧紧扣住学生心弦, 从而引发他们充分地探索和思考。

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 领导学生研读吴用等好汉“智取”的具体表现后, 提问:曾经杀牛二、战林冲、斗索超的杨志, 是个武艺高强的英雄。他肩负重要使命, 握有重权, 应该说是一个骁勇善战和押送生辰纲的最佳人选, 但他最终却落得个失败的下场。杨志的失败是否说明他无“智”可言呢?如果有“智”, 那么他的“智”具体体现在哪里?杨志失败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 以触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克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的弊端, 也有效地实践了“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的要求。

三、创设活动情境——突破重点

在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 可以创设活动情境, 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立体化, 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趣味化。如阅读诗歌, 创设诵读比赛情境;阅读戏剧作品, 创设表演情境等。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 使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参与研读活动, 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在这种活动情境中, 学生以空前高涨的热情, 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课文的研读之中, 不仅能流畅地复述故事, 而且能准确地分析故事的寓意。情境教学“理寓其中”, 从教学目标出发,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 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 诱导学生亲历蕴涵“理”趣的情境并从中感悟, 突破教学的重点。

四、创设迁移情境——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说道:“知识是教不尽的, 工具拿在手里, 必须不断地使用, 才能练熟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段论述和新课标中“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概念是一致的, 都强调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教师要善于根据阅读材料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将从课文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等, 正确有效地迁移运用到课外,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十三岁的际遇》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 讲述一个十三岁就走进北大校园的少年——田晓菲的求学的经历, 表达了她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心声。讲课的尾声, 教师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 写出自己心中对未来的畅想, 让学生直抒胸臆, 深化体会。在教学季羡林大师的《成功》时, 季老谈了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奋”, 除此之外, 成功的重要因素还有哪些, 让学生发散思维, 展开自由论述。

抓好阅读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78-01

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如何抓好阅读教育,使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能得到有效提高,便成为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现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抓好小学生的阅读教学。

1 注重学生个人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如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与过去相比,更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总是按照相同的方法、统一的思想去理解阅读内容,导致学生所得到答案都是基本相同的,这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最终得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同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摆脱掉过去深入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能在阅读中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爱迪生》这一课时,一开始我就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过的灯有哪些,于是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都纷纷进行发言,然后我再向学生提出了“电灯最早是由谁发明的,以及他还发明了其它什么东西”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告诉学生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此来激励学生能自主进行学习。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之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得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此时我便就课文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让学生进行提问式讨论,让学生谈谈爱迪生发明的东西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最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说下自己想对爱迪生说些什么。

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把学生还原成了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读、议、想、说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与伸展,这对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个人感受,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效果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有效方法,当学生掌握了适合自身的阅读方法后,就能变被动为主动,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1 课前预习法,让学生主动学习

课前预习法的采用也是有区分的,對于低年级学生的课前预习,应在教师的从旁指导下在自习课的时间里完成,主要是让学生能通读全文,并了解文章的主体思想。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则应教会学生合理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预习。首先是审题,看看文章的题目与内容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其次是通读全文,以便对文章进行整体性的了解;随后对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以及关键语句进行勾划,并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列出不懂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能带着问题去学习;最后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多了解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这样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学习,避免学生出现盲目读书的情况。

2.2 课堂上传授阅读方法,增强学生阅读能力

对于讲读类课文,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渗透阅读法。所谓渗透阅读法就是让学生在每次阅读中都能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这种方法的传授通常是:泛读—— 了解文章大概讲述的意思,再读——摸清文章的整体思路,精读—— 抓住文章的主旨及重点,赏读—— 感受文章的妙处所在。在每次阅读之后教师可相应设置出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寻找或是相互探讨的方式来完成思考题,教师在学生思考和讨论时可进行引导,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通过重读相关语句来讲解分析,以便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好渗透阅读法。

对于阅读类课文,可采用应用阅读法。如果把讲读类课文的教学方式,比作牵着小孩走路,那阅读类课文的教学方式则应该是半牵半放手或者完全放手走。学生不但要学会阅读的方法,还必须学会如何应用这些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2.3 找关键抓重点,掌握阅读法指导阅读

课文的组成离不开句子,都是每个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却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句子占据着主要位置,而有的句子则仅是铺垫。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先找出关键句子,抓住重点句子,掌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以此为切入点来理解整篇课文,这样必然会使阅读效果得到较大提升。因此,找关键、抓重点的掌握阅读法是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方法之一。

3 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阅读教学方式

3.1 运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

让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最好的方式便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刚好可以以其独有的优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已经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完全融入到了课文之中,然后情不自禁的想要对其进行更多的了解,于是自己主动进行学习。

3.2 多媒体操作强化情景

课文的重点段落是它的核心部分,而重点段落又是由关键词和重点语句组成的,所以重点段落的关键词与重点语句都能起到牵动全文的作用。既然说是重点,那就必须突出,因此,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则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操作,让学生逐步进入到情景之中,让学生觉得自己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同时,教师还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关键词以及重点语句进行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工具,能有效开展情境教学法,使教学内容从静止变成了动态,使原本抽象的描述变成了直观可见的画面,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更轻松、更愉快地进行阅读学习。

总之,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首先必须注重学生个人感受,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一些有效的阅读学习方法,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有所增强;此外便是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会阅读,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成新,李莉.抓好阅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新课程·小学版,2007(1):22.

[2]符玉华.怎样抓好阅读教学[J].新课程(上),2009(6).

[3]李树清.对抓好小学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J].小学时代:教师,2012(4):30.

[4]王显琼.新时期如何抓好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8):42-43.

在阅读教学中提高习作水平 篇9

关键词;阅读教学;习作水平;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1-0086-01

1、破题法

所谓“破题”即在习作之前,先用几句话说破题目的要义,然后围绕问题重点起草写作。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可培养、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使之在作文时能准确理解题意,把握要点,克服偏题、离题的弊端,我的做法是结合讲读的教学进行破题的训练。如在教“金色的鱼钩”时,板书课题后,立即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从题目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讨论激烈,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这篇文章一定是以”鱼钩“为线索的”鱼钩是用来钓鱼的为什么要加上“金色”二字呢?“我想这个鱼钩不是一般的鱼钩,它蕴含象征的意义呢?„„”学生们的一番争论,尽管有认识学浅之分,但可贵的一点是他们个个都动了脑筋,都认真的“想”了,都对新课的学习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小结:“大家讲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动脑筋想问题,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位老红军受党组织的嘱托,护送伤员走出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鱼钩“是老红军珍贵的遗物,闪烁着老红军金子般的思想光辉„„”通过对课题的分析,不仅使学生对新课题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基本抓住了文章中心,掌握了文章线索的脉络。与此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和训练,在讲读训练的基础上,我有让学生在作文审题时再进行适当的想象,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习作的内容。

2、续篇法

在教完某篇课文后,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续写练习,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写作能力有所帮助。如在学完《小音乐家(杨科)》一课后,我启发学生说:"一个酷爱音乐的孩子如此悲惨的离开了他所热恋的音乐,那么他的母亲,他的伙伴,所有与杨科同命运的穷人们将会怎么做呢?请大家通过想象,为这篇写200-300字以上的续篇来,十分钟左右,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叙说他们的续写。有写杨科的母亲以此觉醒与凶恶的地主作生死搏斗的,有写波兰所有受苦受难的穷人们携手并肩,同心协力与罪恶的黑社会进行不屈不挠的争斗的,有写杨科的母亲,历尽千辛万苦寻找革命队伍,推翻了人剥夺人的社会制度,使遭受磨难的穷人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等等。凡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我都要求学生写了续篇,这样,既启发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美好的憧憬,引起了他们对现实幸福快乐生活的珍惜,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训练了思维,提高了想象力。

3、激情法

小学课文教材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教学时,深入挖掘蕴含于字里行间的爱国主义因素,去感染教育学生,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增强他们为振兴祖国而奋起学习的责任感和奋斗精神。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革命烈士诗二首》《一夜的工作》等课文,在学生了解了革命领袖及先烈的光辉业绩,懂得了新中国的诞生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便鼓励学生写读后感,心得体会,张贴在教室里,供同学们相互学习,以此共勉。而在学了《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草原》等课后,我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激起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校园的激情。在此基础上,我布置学生写一篇描绘家乡秀丽风光的作文,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观察、欣赏自然风光的情趣,同时又训练了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观察法

丰富的想象总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为了陶冶学生的品格,净化他们的心灵,我在教学中时时注意教育他们从小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立志建设祖国,造福人类。因此,我常带学生到最美的风景区,林果园,专业户等地,亲眼目睹飞速发展变化的家乡,使学生油然联想到未来家乡的繁荣昌盛,我趁热打铁,立即布置几篇想象作文,要求写成记叙文,童话,科幻说明文等体裁,学生有写未来的家乡、房子、水果、工厂等,有写的富有哲理性科学、性、童趣性的小童话,不仅文章内容丰富,而且题目也多姿多彩。如《可恶的农药》《桃树请大夫》《蜜蜂的灾难》等。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练习写一些看图作文等。这样,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

5、阅读中习作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会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宝贵经验。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与生活和身边的事例联系,注意从学文中再现生活、描绘生活而不脱离生活。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习作训练:

5.1 学习课文句式仿写。如教学《莫高窟》,可以仿造写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的特点句式,写一段话。课文中写“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的力士。”可引导学生用“有„„有„„还有„„”得句式仿写天上的云变化多端或仿写公园的美景等。

5.2 创造语境进行改写。如教学《变色龙》创设情境想象:每个人见了变色龙都占为己有,后果会如何。从而号召学生写一写如何保护动物,保护环境。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体地位

纵观当前小语阅读教学, 训练意识淡薄, 语言实践活动薄弱, “以讲代读”“以讲代练”的现象普遍存在, 使阅读教学成为费时费力的低效劳动, 严重影响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语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言实践,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训练。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练是语文教学达到落实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一目的的基本途径……练的质量有多高, 语文教学的实效就有多大’, 这话是毫不过分的”。由此可见, 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关键, 在于努力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原则, 切实落实语文阅读教学。下面, 就对以下三点进行研究。

一、强化读的训练

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训练形式。学生读的水平如何, 是衡量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读书能力的主要标志。“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 传情地读, 读出韵味, 读出感情, 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因此, 新课改背景下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认真的朗读训练, 教师通过朗读指导带讲课文, 并再回落到朗读上, 使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在正确地读的基础上, 做到流利地读, 有感情地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断提高。

任何形式的朗读, 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南宋朱熹主张:“凡读书, 需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大抵观书, 须先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切记向学生讲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用什么语气, 带什么感情。特别在许多课文的后边要求学生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或抄写下来。这些作业, 不是让学生去盲目抄写记忆, 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妙词佳句。要达到“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二、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 离不开创造。而创造性地阅读教学, 要以学生的自读为基础, 在自读中领悟, 在自读中发现, 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指点。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去领悟和思考, 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 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与科文、同学、老师对话, 探究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样的教学, 不仅能够达到以读代讲, 加深理解的教学目的, 还能够诱发学生的创造力, 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教师导入新课在阅读教学当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 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起学习兴趣, 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一旦有了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 而是执著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 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 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 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内容具体, 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练的语言,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 在脑子唤起相应的形象, 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 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 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 越读越爱读, 阅读当中得到乐趣。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作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教学中, 教师恰当地设疑引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而且能打开学生思路的大门, 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在课文重点处设疑引读, 能有效地突出重点, 让学生单刀直入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上一篇:中国经济面临重大转型下一篇:ASP内置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