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能动性十篇

2024-09-12

主题能动性 篇1

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这一重大政治性事件报道中, 联合沈阳、长春、大连三家电台推出的《纵横六十年——东北三省60年发展巡礼》系列报道, 在政治化主题报道的生动性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纵横六十年——东北三省60年发展巡礼》采访活动历时近四个月, 四台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 共同采制、共同播发稿件30篇, 每篇15分钟。整体稿件以小切口切入反映大主题的形式, 老事件新角度, 老主题新素材, 以新闻游记体作为主要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法, 以历史为主线, 以反映六十年来东北三省对全国发展的贡献为主, 采用记者、主持人深入到各个城市当中, 通过对各地典型的事件、人物、企业进行采访, 收集素材, 结合历史资料的形式, 创作出故事性比较强的广播节目。在本次报道中运用了许多创新性的做法, 极大提升了报道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一、凝重主题的通俗化传播。

主题性、成就性报道如何在充分体现思想性的同时不晦涩、不呆板, 而是通俗、生动, 富于活力、感染力, 做到通俗易懂, 让受众听有印象、思有亮点、想有启发。《纵横六十年》报道组采取民生视角、百姓眼光、生活语言的报道手法来反映东北三省六十年发展的辉煌成就。用大量事实证明六十年来东北三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人民群众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 无论是经济高速发展, 还是社会巨大变化, 都与人民生活的具体变化相联系。努力做到有血有肉, 有理有据, 论之有物, 谈之有事, 寓理于事之中, 而不是从数字到数字、从道理到道理、即寓理于理之中。比如反映长春一汽变化的《长子的风采》、反映哈飞集团沧桑巨变的《哈飞:挑战新高度》等, 尤其是反映哈尔滨经贸发展的《哈洽会:国际经贸聚焦点》都是采用民生视角反映东北三省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的变化。

二、历史题材的形象化传播。

在反映历史题材上, 广播与电视相比, 有短也有长, 短在有声无画, 欠生动;长在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次报道重点从两个方面展现广播的魅力, 一是采集了大量的历史人物的原声, 使人听来仿佛回到了历史那一时刻之中, 二是使用画面语言, 使人听来仿佛置身于热血沸腾的事件当中, 广播感染力、感召力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比如《铁人之魂》在开篇、结局和故事的发展过程中, 三次运用了铁人的原声录音, 真实地再现了铁人当年为甩掉中国贫油帽子的决心和精神。

三、表现手法的自然化传播。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性。在报道中, 我们坚持了尊重历史真实的原则, 力求用当事人的真实叙述、历史资料的真实再现、见证人的真实见闻来反映六十年的理念碰撞、曲折发展, 力戒以往报道刻意拔高、刻意提炼而造成的抽象、枯燥现象。自然化的手法并非自然主义, 而是尊重历史的表现, 是抓住历史的时代性、历史的客观性, 把握历史的主流, 是通过展现多个历史阶段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来反映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 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发展变化。比如反映鞍钢变化的《鞍钢沧桑》一集就是通过一位对鞍钢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工人三十年的人生轨迹, 把鞍钢的今昔变化讲得一清二楚。

四、理论成就的大众化传播。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每一次跨越、每一次进步、每一个成就, 都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从建国初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建立, 到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重新确立, 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每一次理论的跨越都是历史发展的体现, 又极大地促进了历史的加速发展, 而最大的受益者是人民。如何在宣传上把理论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我们党每一次理论的进步, 让听众看得见、摸得着、听之有理、体之有味。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 我们在宣传六十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 没有讲大道理, 不是就发展谈发展, 不是就理论谈理论, 而是通过大量的生动的事件、故事来验证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科学论断。比如《黑土地, 生命的歌》一集就是运用写实的手法展现党的方针政策在东北农业上的指导作用, 引导东北农业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发展过程。

五、激情人生的理性化传播。

激情与理性往往不能并列, 似乎只有冲突没有联系, 其实不然。我们力图把二者联系起来, 从理论的角度重新认识激情, 形成了理性的激情的思维。在反映创业时期、改革开放初期人们那种激情豪迈时, 重点反映人们追求对客观规律的把握, 追求为真理而奉献以及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之中的创造力的迸发, 反映了那一段历史需要激情的创造, 更需要理性激情的创造。比如《铁人之魂》一集, 铁人当时的许多做法像用身体搅拌泥浆、用脸盆端水保开钻都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事, 然而当沿着创业的激情、爱国的激情化作理性的思维、实际的行动时, 我们就不难理解当时铁人的行动, 而稿件体现出的激情乃至理性的思考也能被人所理解。

六、以历史的观点传播发展成就。

新中国六十年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 它传承五千年文明, 更承担和平与发展的历史重任。反映六十年的巨变, 既不能割断其与历史的内在联系, 又必须面向未来加以体现。我们在反映六十年成就时, 在注重六十年与历史的承接的同时, 更注重了未来发展的思考, 反映六十年伟大的辉煌并不回避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在全面反映新中国六十年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以广播人的视角面向未来进行了思考, 涉及到与沿海沿边地区开放的差距与潜力, 传统的经济结构创新与潜力, 自主创新的不足与新型工业化需求, 资源型经济与高新产业的结合、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结合, 第三产业特别是物流、金融、信息产业相对滞后对经济发展的阻碍等问题。虽然这些思考还不系统、不透彻、不深刻, 但是, 我们把对现实的宣传置于历史长河之中, 没有用绝对的思维片面地追求成就的效应, 而是把发展中的矛盾展现出来, 激发人们对前途、对未来的科学思考。

主题能动性 篇2

1. 自主性。

思想政治课能动性教学的第一个特征便是自主性。能动性教学模式中, 教师通过激励学生产生某种需求, 从而产生学习动机, 这个过程是学生经过自我意识做的决定。同时在能动性教学中, 更加主张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学, 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自行组队讨论。

2. 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现代思想政治课能动性教学摆脱了传统呆板的教育模式, 根据每节课的课堂主体, 给老师和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思考如何更好地上好这节课, 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个人能力。

3. 实践性。

实践性是能动性教学的基础。思想政治课的能动性教学首先就是需要学生多实践, 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在生活中发现政治知识,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从而能够记得更加牢固。

二、思想政治课能动性教学的意义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思想政治课能动性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进行学习是因为某种动机的存在, 而动机又是由需求引起的, 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能动性教学就能刺激学生需求的产生, 从而使学生为了满足个人需求而主动进行学习。思想政治的能动性教学要求老师根据所教内容, 采取不同的方式和策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 对于毛泽东思想的讲解, 可以从毛泽东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进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入手,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久而久之, 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会逐渐增强。

2. 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创造价值, 知识创新已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热点, 创新也成为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要求我国高中教育尤其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的能动性教学,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问题的见解畅所欲言, 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养成。

3. 有利于提高学生选择判断能力。

高中生年龄一般在16~19岁, 按年龄来说也算是准社会人, 虽然与成人在心理、生理上可能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由于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 在如今社会转型时期经常让高中生心理产生压力, 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茫然不知所措, 因此思想政治能动性教学通过结合社会生活实例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学, 能够帮助懵懵懂懂的学生甄别是非对错, 在社会立场上不出差错, 久而久之学生在其他方面的选择判断能力也会大幅提高。

三、思想政治课能动性教学策略

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牢固树立能动性教学理念。

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能动性教学时, 教师首先要充分将自身的能动意识调动起来, 在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要大胆、理性、活泼、多元, 要让能动性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比如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 老师可提前准备教学方案, 但是教学中要灵活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有四部分组成, 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内涵, 思想政治课教师可让学生分四组分别讨论核心价值观每个小部分的实质, 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发言, 这就是教师能动性教学的实践应用, 相比学生简单地听老师讲教学效果要好。

2. 健全和完善教育机制。

学校内部教育机制是影响教师教学的主要因素, 即使教师有能力、有想法, 但是迫于学校规定, 他们也不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架构上进行变动。因此为了真正进行思想政治课的能动性教学, 学校应该首先进行制度改革, 将思想政治课的能动性教育列为正确合理的教学方式, 并在全校推广, 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师采用能动性教学方案才有据可依。

比如, 校方可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中将思想政治课堂的课程每周多安排一节出来, 让师生利用这节课进行能动性教学效果检测, 让教师通过和学生的口头交流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校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 对采用能动性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书面或者物质奖励, 引导鼓励教师采用新型教育方式。

3.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中, 教师是教学者, 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只要负责听讲即可, 但是在现代能动性的课堂教育中, 学生和教师应该进行一次角色转换,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成为思想政治教学主体。

(1) 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讨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 让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变为现在的主动吸收。同时学生通过沟通, 还能提高与他人的交际能力。教师允许学生提出问题, 允许学生对老师的意见提出异议, 同时还能保留自己的意见, 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独立性,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从而变得更加乐于学习。

(2)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发挥能动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所以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放权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利用这时间和空间, 发挥创造能力, 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

(3) 教师引导。虽然学生是思想政治课堂能动性教育的主体, 但是教师依然是行为的直接领导者。只有教师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引导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共同参与能动性教育, 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成就感, 才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结语

主题能动性 篇3

在长达8个月的震荡调整中国内A股市场损失惨重。截至6月20日,上证综指相对去年6124点跌幅已达56%,使得投资者对2008年的收益预期大大降低,而投资难度也不断加大。随着股指跌破3000点关口,基金的损失进一步加大,超跌损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投资者的心理极限,投资者信心也遭受重挫。

亏损的基金怎么办?

市场的变化常常出乎意料之外,如何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关键取决于我们对风险的意识或者对风险敏感性的强弱。说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困难,投资的心理困境总会让人深陷其中,难以抽身。

在趋势性下跌的过程中,有些人回到原点,有些人被深度套牢,我们可能会为自己投资决策懊悔,也可能会在市场的暴涨暴跌中喊冤。但是,无论是市场不成熟之果还是制度不健全之果,抑或国际市场时运不幸之果,我们都必须为投资的亏损买单。市场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变化,在不同市场特点下改变我们的投资策略,基金投资亦是如此,普通基民学做组合调整、合理基金理财的意义也在于此。

从6000点下来,基金的亏损情况十分普遍,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对于绝大多数人,2007年的基金投资更多的是一种惊险的体验。普遍亏损的基金组合,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2007年股指高点或者高点之前买入的基金,在市场进入调整阶段以来一直未调整组合,这部分是“持久战”投资者:另一种是在趋势性下跌行情中的若干个波段中,一直抄底的投资者,屡抄屡跌,越抄越跌,这类人被称作是“游击战”投资者。到目前为止,这两种投资者持有基金都有不同程度的亏损,不同的只是亏损幅度。

面对亏损,我们显然不能置之不理。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我们一直强调在趋势性行情中,仓位的控制远胜过品种的选择。减仓是首选的避险策略,也是最积极的方式,而结构性调整便是较为消极的避险方式,最好的策略便是两者的結合。

首先,趋势下跌,减仓先行。这种方式虽然激进,却是避免系统风险的有效策略。但是实际上很多基民很难下狠心减仓,“持久战”的投资者便是如此。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越亏越大,深度套牢。我们一向主张趋势性风险下必须有效降低仓位。

对于及时减仓者,减仓的时机也很重要。一般投资者在亏损之后都期望亏损最小或者回本,想再等一等,而这样的想法却常常贻误时机。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选择反弹时机较难,但结合趋势性的市场时机还是不难判断的。

其次,结构性调整仍然重要,差异性品种值得配置。这里差异性投资品种主要指债券和货币式等流动性较强的基金。其实,我们很多基民也是在本轮下跌中才重视对这些品种的投资的,要认识到债券和货币基金在牛市和熊市下都是值得配置的品种。这一点,下面会作详细分析。

这是在基金投资中应对风险的基本策略。就目前点位来讲,“持久战”的投资者不妨打开思路,不要困死在收益的树上,可在市场反弹时对一些预期表现较差的品种优先减仓,而对于一些预期表现较好的不妨进行对冲操作,而这一点主要在于对流动性较强的基金配置; “游击战”投资者由于介入的时点在股指下坡的时候,亏损相对前者要小些,不妨逐步转换品种。

债券、货币基金是配置主题

由于2007年牛市“财富效应”影响,债券和货币基金的投资价值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了。但是从流动性角度来看,债券和货币基金相较股票基金流动性更强,一般情况下可作为配置基金加入组合。

根据我们的统计数据,目前货币基金的整体投资规模仅为1113.39亿元,债券型基金投资规模为592.56亿元,偏债型基金投资规模81.53亿元;而股票型和偏股型的投资规模18000.2亿元。相对边缘的地位,造成债券、货币基金的小规模。

自本轮调整以来,相对谨慎的仓位以及差异性的投资特点,货币、债券基金在震荡市场的投资价值也逐渐显示,应该说,无论从市场角度还是投资者角度都可以看出,债券和货币都是我们组合配置、调整中的重要品种。

首先,作为结构性避免基金亏损的策略之一,对债券货币基金的增配,首先在于其差异市场的避险功能。牛市之下重收益,熊市之下重避险,这一点可以作为我们在趋势性市场特点下组合调整的基本点。

其次,由于货币、债券基金的高流动性,使得我们对仓位的调整具有更多的机动性。可以在熊市增加货币、债券基金配置,而降低股票仓位,在向上市场时则将流动性转为收益性。配置这类基金可以避免在减仓时的大成本问题,既可以避险又可以稳定收益。

把债券基金纳入基金组合,无疑是组合配置的万全之策。我们应该摒弃对唯独以收益能力衡量基金的单向标准,须知收益型和风险控制能力在基金投资中同样重要。

避险品种重在优选

结构调整重在对避险品种的选择,除了一般性避险品种货币和债券基金外,还有一些抗跌性较强的混合基金、保本基金等也是较好的避险品种。由于同类基金相对较少,投资的自由度较大,这类基金的业绩差异分化很大,但也正是这种灵活配置的方式,使得基金在不同市场均有特殊的表现。

目前市场中的保本型基金仅有4只,分别是南方保本、银华保本、宝石动力、金鹿保本二期。由于保本基金时限、保本的特点也限制了基金的流动性,所以作为避险的品种还是略差一些,从今年以来市场表现来看,宝石动力和银华保本相对跌幅较小外,南方避险的风险还是非常大的,短期或者中长期避险显然是不合适的。

但是作为攻守皆宜的品种,部分混合基金品种还是很有吸引力的。目前市场中的混合基金相对保守的配置基金,还是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如盛利配置、德盛安心等。另外,偏债混合基金投资特点十分类似债券基金,但是收益略低于债券基金,从风险和收益的综合平衡来看,混合基金的配置还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选择的。

主题能动性 篇4

时间:XX年年12月3日

地点:初一(13)班教室

主持人:吴旭辉 张艺楠

主题:昨天 今天 明天

目的:回顾半个学期以来初一(13)班共同走过的一百多个日子,看到自己在新的学校、新的环境、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成长和进步,铭记“志当存高远,敢为天下先”的校训,在“点燃校园激情,再创华伦新高”的鼓舞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身,进一步为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围绕“昨天今天 明天”这一话题,结合小游戏、校园短剧《高高举起》、《走出孤独》小游戏以及半个学期来自己对初中生活的切身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准备:

1、提前通知,布置主题班会内容,叫大家回顾半个学期来自己的成长过程。

2、结合自身体会,做好发言准备。

3、校歌班歌、校园短剧《高高举起》、音乐剧《走出孤独》表演准备工作,人员安排。

过程:

1、主持人致词,班会开始。

w: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z: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合:大家好!

w:华伦中学大学城校区初一(13)班主题班会

z:昨天 今天 明天

合:现在开始

w:昨天我们带着惊喜走入华伦中学

z:昨天我们怀揣梦想走进大学城校区

w:今天我们欢聚初一(13)班

z:开始我们生命的夏季

w:树木在这里拔节葱茏

z:桃李在这里尽吐芬芳

合:人生的美好啊!因为中学时代的阳光雨露而五彩缤纷,璀璨夺目!w:请让我们用心灵唱响校歌,展望我们美好的明天。

z:全体起来!

2、合唱校歌

目的:华伦中学大学城校区XX年年8月创办,是华伦中学新的里程碑,在经过了三个月的努力后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在此半期考结束之际,回顾来时路,展望大未来,通过校歌的大合唱,展现校园勃勃的生气,班级昂扬向上的激情,为整个班会创设激情的氛围。

3、主持人发言

w:手牵手心连心,追求灿烂的明天

z:歌中的境界多么美妙!

w:为了创建这美妙的境界我们也曾走过弯路

z:我们也曾经付出汗水和泪水

w:下面让我们一起做一组游戏,思考曾经走过的路。

4、游戏

z:(组织游戏一)下面我们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台来,陈招清… …招清同学,请你试着折断这双筷子(轻易折断)… …现在请折断这两根筷子(还是折断)… …请再折断这三双筷子(勉强折断)… …请折断这一把筷子(怎么也折不断)

w:(组织游戏二)同学们,我们马上要开始第二个游戏——摘苹果了,同学们看见教室上方的苹果了吗?我需要请一个弹跳能力很好的同学来做这个游戏。(同学们呼孙德梁名字)

有请孙德梁同学,我们游戏的规则是,不能借助任何工具却要顺利完成采摘工作。采摘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人员(林甦阳)会不断增加难度,升高苹果的高度。(第一次和第二次孙德梁都顺利摘到了苹果,第三个高度,他却怎么努力也完成不了)

w:现在我允许孙德梁同学找一个同学来帮他完成第三次的采摘工作,规则仍然是不能借助任何工具。

(李荣武和孙德梁合作顺利完成第三次采摘工作)

5、主持人采访同学,谈游戏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w:游戏到此已经全部结束了,下面让我们来采访一下现场的同学,你从游戏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w z 轮流采访若干个同学。

6、主持人发言

z:是啊!同学们说得真对!初一(13)班组建到现在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短短的三个月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可以称得上是一幕幕惊心动魄,一场场悲喜交加。我们由34个零散的个体,走到今天的一个整体,其间的酸甜苦辣相信只有13班的成员才能体会。下面请欣赏校园短剧《高高举起》,表演者:陈燏隆杨玲玲等

7、校园短剧《高高举起》

内容:后进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树立学习的信心。

8、主持人发言,进行访谈一(印象深刻的事情)

w:短剧中的情节,在我们的班级中频频上演,我们常常会见到从南非远道而来的杨玲玲为同学补习英语,热情真诚的陈元垲为同学讲解数学难题,古道热肠的燏隆帮助老师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

z:半期考后,各科还组织了一帮一互助小组,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同学取得更大的进步。

w:在步入初中三个多月,参加了中学阶段的第一次大考后,今天,我们谈一谈我们这百天的初中生活,寻觅成长的足迹。首先,我请同学们谈谈这些日子里,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事。

9、若干个同学发言

10、主持人发言,进行访谈二(我的进步)

z:亲爱的同学们,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或许我们并不曾留意,而今天我们将它们一一情景再现时,心中的感慨和感动不由让我们相信,在这个温馨而又充满朝气的大家庭里,每个人都会得到进步和发展。下面就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在这段时间里的进步。

11、若干个同学发言

12、主持人发言

w:平静的湖水,练就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华伦中学大学城校区初一(13)班的班训为: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目标追求得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也就越快,对社会也就越有益。”是啊!立志当高远,我们前面的路是光明的。

z: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我们志存高远,敢为人先的时候,同样不要忘记,和身边的朋友手牵手,心连心,下面请欣赏音乐剧《走出孤独》

12、音乐剧《走出孤独》表演。

13、主持人:

w:阳光总在风雨后,让我们相信,用我们的热情,用我们的双手,不但能架起雨后的彩虹,而且将创造人生的辉煌。

z:相逢是首歌,缘分让我们相聚在华伦这片热土,让我们以蓝天为纸、设计出奔放的人生序曲,迎接辉煌灿烂的明天。

今天的班会到此已经接近尾声,现在有请班主任陈老师发言。

14、主持人:最后请戴校长讲话

主题能动性 篇5

一、教师注重对英语阅读内容的指导

(1)巧妙设计提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例如,教学牛津英语8B Good Manners单元的When in Rome时,先让学生了解文章中的故事细节,然后提问:1)If you were in America,what other manners do you need to know?2)In your daily life,give me examples to show what good manners are?通过这样的提问,推想课文中没有写但又与之关系密切的若干内容,使学生加深对课文人物刻画、主题表现的领悟。

(2)授之以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对英语阅读教学来说,认真预习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并写出自学笔记,提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比如安排学生针对有关问题做些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预习生词。如预习7A Let’s celebrate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问题进行思考:1)What do people do on that day?Give us pictures and matters.2)Why do they celebrate it?接着,让学生就“the things they do”话题,通过互联网、课外书或者老师提供的课后阅读材料做些准备,以便课上参与讨论,音频、实物也可以在课堂上分享。这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入课堂,学习就能由被动变主动。其次,运用阅读技能,主动完成阅读要求。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获得文章表达的正确信息。常见的阅读方法有:略读、跳读、细读等。在课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技能广泛阅读英文报刊、适合他们的英语书本。当然,老师的推荐也非常重要。对于初中生来说,可以读一读《21世纪学生英文报》及“书虫美绘版”等。

(3)建立阅读小组。建立阅读小组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它既可以给大家创造一个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也能够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团结协助的精神。阅读小组可以自己制订阅读计划,经过教师指导修改之后,按照计划进行阅读。阅读当中遇到困难或者是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和阅读小组的成员进行交流。比如,将班级学生分成6组,每组8人左右。在他们自己确定好阅读文章之后,要求他们每人读不同的篇章,然后告诉其他同学其中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阅读小组的合作和交流。

二、扩展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扩展相关的词汇和短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任务是泛读,因而就出现一个问题:怎样处理生词?泛读对单词的要求肯定不同于Reading和task的要求,但不等于没有要求。学生应该在阅读过程中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牛津初中英语在每个单元reading部分都有阅读技巧的介绍,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技巧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同时,牛津英语每个单元有study skills部分,介绍大量的构词法以及猜词法,学生应该将课内知识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使阅读活动顺利进行。

(2)扩展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自主学习。做法之一:每周选择三篇到五篇难易适中、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读物,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课后阅读,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阅读理解题。做法之二:每周留出一节英语课作为英语阅读课。根据相关材料,适当地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通过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作文方式锻炼写作能力。这些方式,都可以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建立相对完善的评价机制

要把课外阅读活动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教师就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阅读评价体制,激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课外阅读长期被学生甚至部分教师所忽视,教学大纲也没有明确的评价体制,因此,教师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比如,精心设计评价表。学生先自己给自己打分,然后合作小组成员进行打分,最后由阅读指导教师给出一个分值,三项分数的比例为30%、30%和40%。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比如阅读数量,优秀的孩子和基础较弱的孩子、愿意阅读和主观上不愿意阅读的学生,其要求肯定不一样。因此,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教师还得将表格细化和量化。

四、结束语

总之,英语阅读教学应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阅读使人成长,阅读使人成熟,阅读使人明智。在英语阅读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分析、评论、挑剔,有较高的自信力和自制力,这些是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品质。要更新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建立生动和谐的课堂,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从而主动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主题能动性 篇6

关键词:集成信息技术,人类能动性,临时学习,机构改革

在过去的近30年中, 研究者们一直在对各种机构内使用信息技术的结果进行分析。所有观点都一致认为是机构内的社会环境和作用对技术引起的改革产生了影响。在本文中笔者研究了一种集成的、基于计算机的企业信息系统在各种机构实施后人类能动性在改变其使用方式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尽管新系统已被列入改革议程, 但是在起初使用者们尽可能不使用这一系统 (称之为惯性) 。但不久以后, 当各种利益相关者施加了社会影响力, 要求改变使用方式时, 这种惯性即得以克服。本文论证了技术使用随时间改变所受到的社会影响力, 并用“临时学习”这一概念解释了这一改变过程, 因为临时学习可以说明从“惯性”到技术“改造”的变化原因。

1 人类能动性与技术

人类能动性的地位已暗示人类可以以各种方式随意使用技术。他们可以最低限度地使用某种技术, 也可以单独使用或共同使用某种技术, 还可以临时使用某种技术, 从而产生新奇、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观点指出技术可看作是一种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更确切地说, 技术隐含于人类媒介所决定的社会变革中, 就象自动化制造技术甚至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也是如此。有人推断机构实践的改革是在使用中进行的, 而不是单纯由技术引起的。当用户使用技术以应对其本地经验和需要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构就会发生重大变化。

我们知道理论可以排除技术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限制性影响。技术决定论反映了技术通过具体表达指导行动的规则, 限制了可供选择的事物及监视人类行为的方式。因此, 作为“物质媒介”, 技术可以以一种与社会结构相似的方式限制社会行为。虽然技术被公认为是人类行为的产物 (并因此成为人类能动性的结果) , 但是一旦技术被投入使用却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能动性。

近期对于机构内部使用技术的研究中关于人类能动性的兴趣反映了较长时间里从技术决定论向融合了能动性和技术限制的更平稳的因果关系论点的偏移。例如:有人认为计算机成像技术是结构变化的“原因”, 虽然这些技术具有相似的特点, 但其在不同的机构设置中的应用方式是不同的。他们在研究了这些系统后建议各个机构应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同一种应用软件。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 人类行为并不是主要由社会结构或技术决定的。人类和物质能动性都是以辩证的方式起作用的, 两者互相影响, 互相转化。

关于能动性的观点文献[1]认为, 人类能动性既包括支撑结构的能力, 又包括转换结构的能力。虽然传统的社会学解释认为体制结构是常规和习惯形成的, 但文献[1]却认为即使是习惯性行为也包含着人类能动性, 这是因为虽然习惯性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草率的, 但其中仍然包含着关注和努力。

对于信息技术使用的理论性理解是很重要的, 因为这些技术一般都包含在重大机构改革的计划中。如果将信息技术用于非计划性的用途, 那么其激活根本性改革的能力可能会受到限制。从一种能动性观点来看, 信息技术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并“在解释上可变通的”, 可以形成多种社会含义并支持多种潜在用途。如果用户在某种环境中进行操作并获得了与信息技术应用相互作用的具体的实践经验, 那么他们可能会以应用程序设计者原本意想不到的方式使用这些程序。人类媒介也许会拥有足够多的策略去克服技术的物质局限性, 从而使任何技术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本文重点阐述了将能动性观点应用到对机构中信息技术研究时出现的两个重要问题。首先, 对人类能动性的偏激性看法不知不觉地忽视了不同技术限制用户使用的程度是明显不同的。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用户可以克服技术的局限性, 但一些技术带给用户的局限性可能比其他技术更多。由于技术制品越来越紧密地集成到大型系统和网络中, 用户可能会希望在更小范围内使用这些技术。因此, 由于用户会面对各种可能性, 所以应用于机构的技术并不具有“无限适应性”。由于这种集成可能会减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技术制品进行试验和修改的随意程度, 所以当用户对集成技术愈加依赖时, 他们使用的实践技术的种类就会愈加减少。

举例来说, 大家所知道的ERP软件包是一种融合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生产等主要业务流程并提供链条管理的复杂技术。由于ERP系统是围绕公用数据和业务流程并融合了机构功能的, 因此一旦按照这种系统的机构业务标准配置到软件中, 这些系统将不再允许任何更改。众所周知, 与用户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随意修改的软件相比, ERP软件包一旦完成配置并投入使用后将不易修改[3]。而且, 由于ERP系统的工作相互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所以这种集成性也会对其用户有更多的要求。因此, 企业系统的软件特点会限制用户对这些系统的使用。

这里要处理的第二个问题是解释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如何和为什么随着时间的过去而发生改变的。而更概括的问题是要解释为什么有时行动者会接受社会角色和技术的限制, 而有时又会发挥其能动性试图打破这些限制呢?一些学者认为改变和稳定性这二者矛盾地同时存在着, 反映了能动性和结构的二元性。[4]如果想要超越这种有趣的矛盾状况, 那么对于能动性的解释就必须包括影响行为随时间改变的社会进程的描述。

本文的论述就是围绕上面提到的两个问题展开的。关于第一个问题, 笔者选择研究ERP系统的执行和使用, 这种ERP系统潜在地对人类能动性产生“硬性”约束并和机构控制相关联[5]。其次, 对系统执行后在系统使用方面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笔者认为这种变化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的, 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的两个主要目的是用人类能动性观点来解释信息技术在各个机构中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首先, 研究高度集成并缺乏弹性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 因为这样的技术往往由于需要特定的使用方式而限制了人类能动性。希望通过研究ERP系统来了解集成技术可能对用户操作所产生的限制的程度。第二个目的是想解释用户对信息技术的使用随时间而发生的改变。

2 技术对人的能动性的限制

为了得出第一个目的的结果, 笔者调查分析了一些机构开始实施的ERP系统的用户使用情况。分析结果证明用户在使用一种信息技术应用程序时发挥了相当大的主动性。虽然这种技术的设计和实施初衷是要限制用户的某些主动性, 尤其是在原来的系统被删除以后。“惯性”体现了用户避免直接使用新实施技术的能力, 而“改造”则体现了用户针对技术局限性和其系统知识的有限性而发明出技术的非计划使用方式的反应。这样, 虽然新的技术应用可以被用来支持新的工作程序, 但机构中的用户起初不愿意使用该系统, 而后来则围绕新系统的要求进行操作。用户们的这种做法是令人始料未及的。

这些发现支持了一种在机构环境中使用技术的人类能动性观点, 即机构使用技术的结果是通过使用体现出来的而并不是包含在技术特性之中[6], 我们的结论有力地证明了这种观点。这些发现还与一些关于人类能动性的更为概括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例如文献[1]认为人类能动性的概念应包括使行动者能根据情况调整其反应的三个要素。“重复”要素适用于过去的行为, 在这些行动中, 行动者试图根据有助于随时间保持一致性和规则的熟悉程度形成他们关于行为的想法。“投影”要素适用于未来, 即设想重新形成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可能性。

“实际评价”要素是在现在面对出现的要求、困境和不确定情况而做出的实际和标准的判断。文献[1]认为这三个要素都会对行动者的选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某一个时间内, 行动者受到的一个要素的影响可能会更大一些 (如他们希望保持以前的技术使用方式) 。在另一个时间内, 行动者可能会更多地受到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影响。然而, 行动者每时每刻都需要面对过去、现在和将来发生的临时情况, 这使一些具体行为难以预料。因此, 要想了解人类能动性, 不但需要了解过去的行为和未来可能发生的行为, 而且还需要了解影响现在选择的临时情况。

在机构中, 人类能动性的每个要素都可以与惯性和改造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在惯性阶段, 用户对于新ERP系统所带来的好处的希望中出现了投影要素。他们对新系统很感兴趣并愿意使用这一系统。然而, 用户同时也渴望保持他们使用旧系统时所熟悉的以纸张为基础的数据录入方式, 这时, 他们的这种渴望中的“重复”要素是很明显的。用户因此而面临一种困境, 而由人类能动性的实际评价要素所组成的临时情况使这种困境进一步复杂化。这些临时情况包括新系统的复杂性和用户对其功能了解的匮乏。其实, 用户是想使用一种他们认为更好的系统, 在使用这种系统的时候, 他们虽然对系统知识不甚了解, 但却能保留以前的技术使用习惯。于是,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用户就尽量少用新系统, 而继续按以前使用旧系统的时候所熟悉的习惯去工作。

在改造阶段, 这三个人类能动性要素也与之相关。在用户对新ERP系统可能带来的好处的想象中, 投影要素是与之相关的。然而, 当用户回顾他们起初使用ERP系统的情景并推断出以前使用纸张的方法是无法有效使用新系统时, 重复要素则表现得不一致了。至于实际评价要素, 用户面临的困境是他们的惯性行为使工作效率降低。于是, 用户就通过改造来解决 (至少是暂时地) 这个难题, 即以各种独创的和非计划的方式使用ERP系统。

3 对技术使用方式改变的解释

笔者第二个目的是要解释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原因和方式。研究结果发现在惯性和再创造行为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 即临时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是由机构内的交互影响力推动的, 并通过临时方法而不是正式计划来完成的。

激发用户学习系统知识的势力来自机构中的不同群体, 他们是:项目负责人 (通过他们施加给普通用户使用系统的压力) 、高级用户 (通过他们拒绝承担普通用户的工作) 和普通用户中的一部分人 (通过他们鼓励其他普通用户更积极地使用系统) , 这些势力加在一起后, 促使普通用户的行为发生改变。群体势力既是强迫性的 (如威胁会“解雇”职员) , 同时又给予用户很多帮助 (如高级用户成为普通用户的非正式培训师) 。通过来自多个方向的势力, 使用户意识到惯性并不是可以轻易维持的选择。

虽然在理论上个人可以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行动, 但在实践中社会网络会对个人行为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力。人的能动性始终是一个对话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 陷入时间通道的行动者会在行动的集体组织环境中与其他人相互影响。[1]本研究对于人的能动性所受到的社会影响的鉴定提供了更平稳的解释:一方面, 承认个人可能会以未曾预料的方式使用技术;另一方面, 指出个人行为所受到的社会影响。因此, 对于人类能动性的看法可以免予退化为一种肤浅的观点, 即人们在保留社会结构和技术不会对人类行为产生硬性约束的看法的同时还认为“他们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2]。

一旦技术使用变化的影响源建立起来, 这些变化的方式也需要被解释。由于机构的普通用户放弃了参加正式培训的机会, 因此他们可能临时发明了获得更好地使用新系统所必需的知识的新方法。而更多对该系统比较熟悉的用户则承担起了非正式培训师的工作:他们将所知道的系统使用技巧传授给其他用户, 并通过亲身接触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发布“民间知识”。虽然这些举动并不是由项目负责人发起的, 但项目负责人提高了用户使用新系统的能力。这种临时学习可以与在实践团体中进行的学习相比。

因此, 临时学习提供了惯性和改造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如果群众不学习更多的新系统知识, 惯性的状态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通过非正式地共享集体知识, 用户终于可以使用新系统了 (尽管可能是以一种项目负责人原先并不期望的方式) , 所以, 临时学习是一个推动一种技术使用行为过渡到另一种行为的重要过程, 而这种学习是通过机构社会网络中的多种行动者的临时努力而完成的。

4 结束语

本研究旨在从理论上理解信息技术在根据计划所进行的机构改革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一种在实践中流行的论调认为:信息技术是机构改革不可或缺的促成者。虽然人们都承认信息技术具备促进机构改革的潜能, 但人类能动性在使这种潜能转变成现实方面的重要性却逐渐显示出来。正象已证明的那样, 技术用户在从逃避和象征性使用到改造行为的过程中已显示出智慧。鉴于ERP系统一旦配置和实施后将很难进行修改[3][7] 以及这种系统的采用是源自发起者对进行更多控制的渴望, 所以本文的结论巩固并扩充了现有的关于人类能动性在技术使用中的作用的论点。笔者认为临时学习的概念可以作为技术使用行为随时间改变的一种解释。与大部分被逃避的正式培训相反, 这种学习可能包括一些事先未计划的在用户中传播知识的行为。在机构中, 临时学习是由项目负责人推动并由其他用户完成的。

由于评价人类能动性行使的问题适用于技术使用方面, 所以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当用户进行按事先未预料和未计划的方式工作时, 技术措施是否更有效呢?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临时学习和用户的改造, 技术措施可能会停滞不前。从这个观点来看, 用户的行为可以被看作是实施成功的要素。然而, 管理人员或发起者对惯性和改造行为的评价是否定的。的确, 机构中的惯性将数据录入的工作从普通用户转移到高级用户那里, 并延迟了机构获得利益的时间。一些改造也搅乱了系统的安全性特点并潜在地破坏了数据完整性。虽然一些改造对克服系统的缺陷是有必要的, 但管理人员却认为用户的这些行为是有害的, 是不受欢迎的。

对于上述评价问题, 并没有简单的结论, 只能说评价取决于某些利益相关者的既定利益和偏好。一个人不能绝对地认为非计划行动是好的, 其他人也不能说非计划行动就是不好的。和机构行为的任何其他方面一样, 对效果的评价只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不过, 在联系到更新奇、及时和连贯的机构结果的目前言论中, 很多关于机构中临时学习的观点都是肯定的。而一些关于改造的论述也认为某些类型的改造是有必要而且是值得的。然而, 临时行为也可以被认为破坏了已制定的业务方针并危及了安全性。尽管机构中的临时行为可能是即兴的和新奇的, 但对于它们的价值仍然存在多种评价。不过, 从本研究中能够得出的最实际的推论是:用户们可能会以未预料的或难以控制的方式使用信息技术应用程序。

到目前为止, 大部分关于新技术应用的研究都将重点放在发生在实施过程之前或之中的行为上[8], 而未来的研究则应直接面向对技术实施后用户的行为上, 特别是关注系统实施后的学习过程。除学习之外, 社会作用也可能会引起技术使用方式的改变。举例来说, 强制性的正式培训加上经济鼓励措施也会引起技术使用方式的改变, 也许比临时学习起到的作用还要迅速。

参考文献

[1]MUSTAFA EMIRBAYER, ANN MISCHE. What is agency?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8 (4) : 962-1023.

[2]STEPHAN FUCHS. Beyond agency [J]. Sociological Theory, 2001 (1) : 24-40.

[3]JANNIS KALLINIKOS.Deconstructing information packages:Organi-zational and behavioural implications of EPR systems[J].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People, 2004 (1) :8-30.

[4]CARRIE R LEANA, BRUCE BARRY.Stability and change as simul-taneous experiences in organizational life[J].Academy ManagementReview, 2000 (4) :753-759.

[5]M. LYNNE MARKUS. Technochange management: Using IT to drive organizational change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4 (1) : 3-19.

[6]WANDAJ ORLIKOWSKI.Improvising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o-vertime:A situated change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6 (1) :63-92.

[7]DANIEL ROBEY, JEANNE W ROSS, MARIE-CLAUDE BOUD-REAU.Learning to implement enterprise systems:An exploratorystudy of the dialectics of chang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2 (1) :17-46.

主题能动性 篇7

设计教育,包括各种教学内容、方法,均应当紧随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地有所发展和创新。艺术设计专业要在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着重强调课程体系对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塑造。因此,如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是目前艺术设计教学的重点所在。

一、在教学内容上,以多元化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发挥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通常把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以及专业设计分成三大块。这种模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中被设计成了若干种自成体系的课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的知识都是相对割裂的,很难将各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更谈不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我们艺术设计教育的主旨所在。学生个体的发展潜能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所受教育的不同,无论在知识的掌握上还是能力的提高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只有抓住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激发他们的创作能动性。

另外就是教授内容陈旧单一的问题。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教材的更新来实现知识的更新,因为教材的更新,永远赶不上市场的变化。在各方面信息都发达的今天,教师应时刻保持对设计艺术的学习激情,并以此来面对社会时尚潮流的变迁和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材料,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相关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总结及时引进学堂,使学生对当下设计的相关领域及状况有一个相对准确的了解。例如在PHOTOSHOP的教学之初,为使学生对这种设计软件产生学习的能动性,我们可让学生深入到市场收集他们认可的各种设计精美、制作精良的广告传单手册、商品吊牌、名片和有特色的商品包装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任何设计作品等,集中到课堂上,我们把这些作品展示给学生看,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补充教材的不足,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PHOTOSHOP这种设计软件可以制图的范围和优劣作品的鉴别等,因此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真学习。再如,标志设计课,首张作业可以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创意主体,这样不但能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们了解设计时甲方与乙方不同的要求。另外,教师也应该储备并建立教学所需的与实践联系紧密的材料材质库,如与印刷联系紧密的不同厚度、纹理的纸张和时下几种常见的印刷工艺等。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不拘一格,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有效地结合多种媒体资源讲授、示范。在某些实战性很强的课程上,我们可以把授课内容直接变成市场化的竞标形式,使同学们直接参与,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例如,包装设计课,我们就可以直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组成公司形式,来参与包装设计的竞标。这样学生就可以全程直观地了解包装的形式、材料,同期进行的市场调研也可以使学生对时下产品包装的材质、形式、潮流有所了解。相信这样的形式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更大,每个同学从中学习到的知识也一定会更多。

二、在教学手段上,以多样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化的能动反应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比欧美和邻国的日本、韩国都晚,但却发展很快。艺术设计教育以原有的美术教育为基础进行改革,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一直按照“实际、实用、必需、够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如何能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实用地、有效地学习一直是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由于我国高中之前的教育一直是以应试教育或者是填鸭式教育形式为主的,大部分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是被动的,如何让这些被动学习的学生在大学的教育中主动起来,也是我们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这个专业目前在社会上的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都是很有效的方式。只有在学生喜欢上所学专业的前提下,学生才能主动地去学习专业。让学生不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

让学生喜欢上自己所学专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学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不同学生对于同一课程的需求是不同的。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个性不同,还包括他们对知识结构认知的不同。例如,立体构成课,有的同学喜欢在构成形式上探索,而有的同学则把注意力重点放在材料的选择上,那我们在教学上就要兼顾到他们的这些不同需求。在授课手段上,我们可以随时拿出讨论的题目,让同学们发表看法,从中找出学生们不同的个性需求和他们的兴趣所在,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并且准确地给以辅导。对于喜欢构成形式表现的同学,我们可以在讲授形式美法则的同时,再多给他加些美学理论的内容;而对于那些善于发现材料美感的同学,我们在鼓励他的同时,也应多给予他相应的材料物理以及化学特性的知识。这种有选择的教授,不仅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满足感,同时,还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认同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在教学实践上,以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提升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上,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所授的理论课内容与现实实践存在时差,讲课及练习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环节把它解决好。因为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真正实现既定的设计思想,自然会遇到与专业相关的各种问题。每个同学所遇到的问题又不完全一样。这时候,他们就会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去请教别人,或是查阅资料,来掌握理论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现炒现卖”式的学习却是十分有效的。急用先学,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会给他日后的工作中留有非常强烈的印象,是一份非常重要的经验积累。

另外,我们也可以吸收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的经验,建立校内专业实践工作室,对学生开放,同时寻求与校外相关领域的优秀单位合作,成立校外的实践基地,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更新的资讯和多方位的交流机会。至于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则可以把实践训练内容融入到每一门课程中,并在教学大纲和计划中予以充分体现,这样会使学生重视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还应让学生懂得就业的压力与日俱增,迫切需要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也会使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学习这些专业设计课程上,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从目前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倡设计实践,注重与市场需要有机结合,最具有明显的短期易出成果的优势。但这种实践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极其严格,不仅要教师把握好实践的内容,还要把握好实践的形式。例如,大三的学生要去实践,教师就要帮助同学们理性地分析他们各自应采取的实践形式,对于想继续深造的同学,可以把他安排在校内的实践工作室,因为校内的工作室更注重学术的内容,这样有助于他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对于软件不是很熟练的同学,应在设计公司实践,这样可以帮助他加快软件熟练的程度;对于平日里设计思维比较活跃的同学,可以去广告公司的业务部门,这样有助于他了解整个设计流程,为日后的设计和设计后与客户沟通做好积极的准备。总之,按照学生不同的需求,安排不同的实践形式,对学生来讲是发挥学习能动性最佳的方式。

诚然,艺术设计教育现在还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巨大的挑战。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在一定意义上,选择了艺术设计教育,就是选择了美的创造及创造美的职责。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艺术设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如:在教学内容上, 以多元化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在教学手段上, 以多样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化的能动反应;在教学实践上, 以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提升。这样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建启、胡飞.艺术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曾智焕.浅议艺术设计教学改革[J].福州大学工艺美院, 2005 (03)

[3]陈汗青.创新设计——现代设计教育特征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0 (01)

[4]张强.论高校美术教育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8 (01)

主题能动性 篇8

【关键词】歌唱;孩子;音乐;能动性

自古以来,歌唱是人类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无论年长年幼,歌唱这一艺术形式,能够比较直接的带给不同的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而孩子对歌唱的理解与表现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试图将从孩子天性的表达,与孩子的无障碍交流,发挥孩子想象力等方面,从教师,学生,家长的关系入手,谈谈如何以歌唱带动孩子的音乐能动性。

一、尊重孩子天性的表达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一部分是来自于父母的遗传基因,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后天的培养。笔者在教孩子歌唱时会发现,有的孩子会很积极地投入状态,很自觉地将老师教授的知识,反复实践,甚至会将自己的感悟与体会传达给老师,老师会在一堂课中很容易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而有的学生,就缺乏主动,在陌生环境中很容易与老师产生距离感,丧失了自己天性的表达,在这样一堂课中,表现的是一个不真实的学生,老师就会在教唱过程中遇到瓶颈。笔者认为,这两种现象的差别在于,除了孩子自身的天性之外,跟家长后天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笔者认为,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培养方案若形成了错误的培养观念,对孩子的成长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尊重孩子天性的表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如何才能做到与孩子无障碍交流

1.发觉孩子身上的特质

笔者在给孩子上课之前,会先跟孩子家长交流,包括孩子有什么特殊的兴趣,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持续多久,性格方面的特点,在家有什么特殊的表现等等。通过这些谈话交流,对孩子进行细致的了解,并规划教学模式,与操作方法。同时,家长会在与笔者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注意到平时他们没有发现的孩子身上的某些特点,并意识到发觉孩子身上存在特质的重要性,并做一些培养观念的思考。

2.建立充分的信任感

孩子与老师之间,建立充分的信任感是至关重要的。学会换位思考,教师应从孩子的角度,思考歌唱的实际意义,歌唱的本质,对待孩子的特殊条件,怎样让孩子在最好的状态下歌唱等,并适当培养孩子从老师的角度,将自身与歌唱这一艺术形式产生关联。

3.将课堂交给老师

家长对孩子过重的期望,容易使孩子产生压力,对一对一的教學模式,难免产生排斥与抵触。在课堂学习时就会容易分散注意力,效率不高。有的孩子上课时不希望有家长陪同,能够独立配合老师,完成整堂课的学习内容。而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学的不好,或不认真学,有时会陪同学生上课,这样,自觉性比较差的同学就会在老师与家长之间做权衡,依赖家长的庇护,无法专心学习,产生盲目性。笔者建议,家长应将课堂交给老师,让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宽泛的交流空间,

三、发挥孩子歌唱想象力

1.歌唱与故事情节结合

教师在教唱时,不能为了唱而唱,完美的歌唱离不开故事情节的表达。例如《小白船》这首歌,笔者在教孩子学唱之前,会先以朗读的形式将作品读给学生听,通过不同的语调,语速等,制造生动的画面,让孩子能够通过联想,逐渐接受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待对歌曲段落有了一定的熟识度之后,再学习旋律,这样,旋律与歌词结合,歌唱与故事情节结合,孩子很容易就能进入歌唱的状态。有的孩子在学唱时定性不强,经常会在课堂上提出与歌唱无关的问题。例如,孩子喜欢看动画片,经常会跟老师分享动画片里的故事情节与主人公,这时候,教师硬是让学生回到歌唱状态是不可取的,笔者经常会顺应孩子的思维,与他讨论,并选取时机,将动画片里的故事情节或主人公与歌唱结合,“你觉得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她会唱歌会是怎样?”,“你觉得她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吗?”等等这些问题,考验的是老师的耐心与想象力,孩子未必不会将思维转弯过来。

2.歌唱与形体结合

有些孩子在学习歌唱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舞蹈动作投入到歌唱中,这时候笔者会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形体优势,并适当调整其动作的协调性。有些未有舞蹈功底的老师在教孩子歌唱时,会反对孩子有形体方面的表现,这样,自然就压制了孩子的音乐能动性,缺乏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使得歌唱状态僵硬,紧张,渐渐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歌唱状态离不开想象力,想象力是调动音乐能动性的基础,在老师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之中,切勿刻意打断孩子的想象意识,而是应该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将教师与孩子调整到最佳的教习轨道上来。

四、尊重孩子创作意识

在孩子学习歌唱的过程中除了基本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要掌握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孩子音乐方面基本素养的提高,包括视唱练耳能力,即兴演唱能力等。孩子的创作意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凸显的一个能力,家长与老师应该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孩子对待歌曲的反应,是否有即兴改编的倾向。有的老师会为了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潜力,若家长不及时发现,有可能会直接性地抛弃了孩子潜力。孩子创作的作品必定是有孩子的能动性的。所以,在对孩子的创作意识的培养中,笔者会本着支持与鼓励的原则,辅助学生完善创作思路。

五、结语

21世纪的今天,众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多数家长本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原则,对孩子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由此各地的培训机构,早教机构,家教机构已屡见不鲜,各种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面向各地招收学员,聘请专业教师,设置不同的艺术专业。其中歌唱专业是其中比较受孩子们喜欢的一门专业,歌唱能够有效带动孩子的音乐能动性,对其身心健康更起着弥足珍贵的作用。笔者认为,众家长应该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来学习歌唱,对孩子做过充分的了解,找到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与老师共同探讨,如何以歌唱带动孩子的音乐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

[2]张前.音乐学教程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7

[3]秦德祥著.《吟诵音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0月

作者简介:

主题能动性 篇9

自我实现是人的自身潜能和价值、理想目标的实现,是人类自我改造的实践活动,是人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和对现实自我的超越.自我实现是人的`主体性实现的一种方式.但主体性的实现不是绝对的或抽象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相统一的过程.

作 者:吴倬 李英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 刊 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5(3) 分类号:B017.9 关键词:自我实现   主体能动性   客观制约性  

主题能动性 篇10

关键词:实验教学,能动性,教学改革,开放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实验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和技术,而且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灵魂,是学生认知化学世界的窗口,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实验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化学人才。高等教育需要从单纯传播知识为中心,转变为培养大学生能动性教学为中心。也就是把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努力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与模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开放性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如何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技术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是我们一直努力探讨和实践的。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为开放式试验教学模式,加大实验的综合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求问题与解决问题。实验教学不仅给予大学生相关化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正确而熟练的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动性。

一、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一项创新工程,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出发,结合理论知识对某个领域相关的问题,采用科学思维的方法,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强化大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传统的实验教学只是对课本理论知识的验证,过多地强调实验的结果,而忽视了实验的设计、方法、步骤与过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动性方面有明显不足。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过于拘泥形式,让学生按照已有的统一设计、统一方法、统一操作以及统一表格,统一完成,这样严重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十分局限。传统的实验教学在组织安排上,由于受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器材药品等因素的影响,实验通常都是分组进行,很难保证对每一个大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灌输、模拟、验证”的教学方式,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与实验创造性上有明显的不足,很难适应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同时,教材、仪器、设备的更新与社会发展和知识的更新的步伐不同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而开放式实验教学,学生可以一改过去“照方取药”的模式,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与兴趣选做专业内的实验,将实验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使学生创新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逐步培养大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开放式实验教学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动性为前提,是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改革,突出化学实验的研究与应用。开放式实验教学主要改革措施:实验室开放,实行实验时间、实验内容的开放,以方便学生实验的灵活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开发与提高;实验项目的开放,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自身专业以及个人特点,自由选择专业规定的实验内容,自行设计和完成实验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学实验教学管理方面,制定一整套与开放式实验教学相适应的措施与配套管理体系,为实验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形成一支新的教学团队;实验教学形式的开放,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独立完成实验;实验层次开放,开设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等多层次实验,通过特色实验,提高学生对科研的能动性;选课系统的开放,开发了一套符合高校教学实际的全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论文设计型开放,主要面向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行时间、实验场地与精密、大型设备使用的全开放,对于大型贵重精密仪器,由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操作者进行培训,自行上机操作;科研科技型开放,大学生以介入科研、创新计划、课外科技活动、科技制作、科技竞赛等为载体,积极参与科研、科技活动,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和独立实践技能,改变传统实验教学局限性,将开放化学实验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通过开放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开拓视野、培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加大学生对直接知识的体验和积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式实验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动性十分不利,改变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已刻不容缓。改变传统化学实验僵硬、封闭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内容单一,时间有限、操作简单,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直接限制学生能动性发挥。而开放式实验教学能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与空间,通过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放式实验项目往往与科研、应用接轨,能够充分体现高新技术,使学生能尽早接触到前沿科技,毕业后在多种领域能迅速发挥创造性作用。

随着化学学科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实践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过去的实验教学体系已显现出明显不足:传统的化学实验课程设置主要局限在传统的二级学科范围内,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综合化、多样化的要求;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主要以验证实验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缺乏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认知规律,限制了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改革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为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迫在眉睫。

三、运行开放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动性

根据学生学习兴趣,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实现实验教学模式由“封闭式”到“开放式”转变,激发学生由“有解实验”变为“求解实验”,由“知识积累”变为“智能开发”,为大学生化学实验营造一个能动性开放式实验环境。

实践证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不仅增加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探究性和趣味性,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科学性与实验能动性。现代化学已发展为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科学,为适应现代化学发展的要求,在实验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将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开放式实验教学就是将学生具备的化学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有效地融合,实验进行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大学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及可能产生实验误差的环节,在实验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在实施开放式化学实验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能分析与发现问题,又能强化理论知识,使大学生提高实践的能动性。

四、结束语

现在,人们在努力探索自然界基本规律的同时,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广泛性、复杂性以及认识层次都在不断地加深,这为从事化学实验教学、培养高素质化学人才提供了契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在实验教学改革中主要突出创新应用,就一定能使大学生养成“主动掌握新技术,主动跟踪新发展,主动创造新应用的品质”。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对实验教学的一种深化改革,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新模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怎样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教学改革?怎样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动性?这些都是高教工作者值得探讨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妙琴,王祖浩.高师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化学教育,2002,11:43~46

[2]金显春.化学开放式实验教学在普通化学课中的探索[J].化学教育,2008,10:55~56

[3]周新木.加强实验技能训练培养技术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4:22~23

[4]王馥琴,初学红,刘健.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7,5:73~74

上一篇:粮食标准资料下一篇:机械制造中自动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