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需求十篇

2024-07-31

创新型需求 篇1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伴随着经济的成长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强, 中国零售业获得飞跃性的发展。但由于大的经济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各种形态的零售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日趋激烈, 外资零售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 在这种背景下国内零售不得不及时调整策略, 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寻找出路。创新是帮助国内零售企业走出困境的最有效的方法, 而应用创新型人才是则是零售业创新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

近几年来, 由于进入门槛低, 从事零售行业的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每年有大量不同学历层次的人进入零售行业工作, 但从事零售业工作的人员整体业务水平偏低, 尤其是在技能、管理、创新等方面,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中国零售业大量缺乏的是在技能、管理方面具有应用创新能力的人才。

何为应用创新型人才?一直以来, 零售企业对人才需求, 以门店基层岗位为代表, 多以应用型、技能型为主要素质要求, 以此作为标准招聘来的员工动手能力强, 但是能够成长为企业管理者, 甚至核心骨干的人员很少。这主要源于零售企业在招聘时, 忽视了对人才综合素质考核, 特别是创新能力。零售企业需要的人才应是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应用技能、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的人才, 这就是应用创新型人才。

2 零售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2.1 零售业人才缺乏形势严峻

零售业各类人才需求量巨大, 不同业态在人才需求数量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与此同时, 零售业还面临着招聘难、员工缺岗率和流失率升高的问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2012~2013年零售业基层员工平均缺岗率为5%~15%, 中高层平均缺岗率为10%~20%, 人才流失率为30%~40%。一方面是适合企业的候选人偏少, 而面试通知后实际到场参加面试的人数占比较低, 许多企业在人员流失后, 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缺岗的人员招聘到位, 这种情况在中高级管理人员中更为突出。虽然零售业中有些岗位人员还在, 但在岗人员不能满足岗位职责的要求, 这种情况称为隐性缺岗。根据调研, 这种隐性缺岗的比例很高, 约为25%~35%。虽然大专院校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 但由于零售业本身工作环境未能到达其期望值, 反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人才流失率比零售业平均人才流失率更高的现象, 达到了60%~70%。

2.2 不同学历层次人才需求特点各不相同

零售业对不同学历的人才数量需求是逐年递增的。对高学历 (本科及以上) 人才的需求绝对数虽然小, 但增长比例更快。根据连锁经营协会对2011~2013年对不同学历人才需求情况的数据显示, 需求比例最高的仍是大专和中专学历, 这主要源于零售业需要大量基础技能型员工, 而对高学历人才 (本科及以上) 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却逐年增长, 从2011年14.4%到2012年的17.8%, 2013年则达到了21.6%。

零售业招聘大量低学历 (大专或中专) 人才从事基层工作岗位, 这中间有部分人会成为基层主管, 如门店或部门中的中层管理。零售企业注重员工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和忠诚度, 对本科以下的大专和中专学历的人才更重视压力承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由于基层工作环境不好、工作量较大、工作时长、休息日少、薪酬及福利待遇相对较低、职业发展生涯不清、对未来信心不足等因素, 大量大专院校毕业生会流失或者频繁转换工作, 造成了零售业基层员工需求不足。

零售业招聘高学历 (本科及以上) 人才, 主要从事的是总部职能部门的管理职务, 少量进入门店管理或科研岗位。零售企业对高学历人才要求具有较高的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零售企业提供给高学历人才的工作岗位相对于低学历人才的工作岗位更具有应用创新性, 而低学历员工的工作则更看重应用性、技能性、实用性。

2.3 零售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细化

《中国零售业人力资源蓝皮书》显示, 60%以上的零售企业在管理中实施绩效考核, 但员工对考核的整体满意度不高, 原因在于大多零售企业把考核员工绩效的关注点放在销售和毛利上, 大部分员工不能获得职业发展机会, 而考核绩效的方法与手段并不合理, 最终造成员工对企业信心不足, 进而导致企业人才流失。

在员工培训方面,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 在参与调查的企业中, 52.7%的企业有对在职员工继续教育 (学历教育) 的计划, 但参与的在职员工数量比例很低, 不超过1%。而且, 有继续教育 (学历教育) 的企业中, 25%的企业没有明确的继续教育目标, 其中在升职考核中继续教育所占比例平均为25%。2012~2013年《中国零售业人力资源蓝皮书》显示, 零售企业培训费占含税销售额比平均在0.1%~0.3%。零售企业关注人才梯队建设, 通过自办“商学院”或与大专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 进行企业员工的培养, 但培训师的选择和培养、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等依然困扰着零售企业的管理者。

零售企业一直以来用销售额和毛利来判断企业经营效益, 但最近新加入了一个“人均劳效”的新指标。这项新指标主要关注销售额是有多少人创造出来的, 是人力资本上升带来的新产物。根据2012~2013年《中国零售业人力资源蓝皮书》的相关调查表明, 人均劳效的高低与企业所在城市的大小及企业经营能力高低有密切的关系。2012年, 在一二线城市, 平均月人均劳效约为3~5万元 (不包含厂家促销人员) , 而在三四线城市 (除部分发达的沿海城市) , 平均月人均劳效大多为1~2万元。

3 结论

3.1 零售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重点为应用能力

零售企业对需求人数较多的基层员工, 一般要求其具备相应的动手能力和技能, 即使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的高职学生, 实践能力依然是放在招聘标准的第一位。对于从事管理岗位的高学历人才, 要求也是一致的, 但由于这些岗位的工作多涉及企业经营方向和战略层面, 因此相对于基层工作更具有创新性。

3.2 零售业创新多关注企业经营战略层面

根据2012~2013年《中国零售业人力资源蓝皮书》的分析, 中国零售业已进入一个“微利”时代, 需加大创新力度, 研究更多的商业模式及管理方法来获得发展。零售业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但是实现创新突破, 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现实中, 在人才招聘和岗位能力培养中, 应用技能操作依然还是放在创新能力的前面。

3.3 零售业基层员工的创新被忽视

在零售业提到创新, 多针对企业经营战略方向、零售商业模式或管理方法等, 而大量基层员工在自己工作岗位上进行的具有很强应用性和创新性活动却很少被提及。基层员工是零售业发展的基础, 鼓励他们的创新活动既可以提高零售业日常经营效率, 又可以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提升企业忠诚度。基层员工比管理者更熟悉零售业日常经营与发展, 他们的创新往往能够引导零售业发展方向甚至带来新的突破口。

3.4 面向零售业的高职教育应注重应用创新型能力的培养

面向零售业的高职毕业生多从零售业基层工作开始做起, 在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的基础上获得职业生涯的发展。但目前多数还只是局限在门店一层的管理岗位, 少数能够成为零售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 而能够独自通过创新来进行个人创业则更少。面向零售业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专业经济管理人才作为目标, 如果只具有应用能力, 高职生很难与其他类人才竞争。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使高职生成为应用创新型人才, 才是面向零售业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摘要:零售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来零售行业的快速增长以及业内竞争带来的人才需求上升, 使得国内零售业人才供不应求, 零售类人才争夺必将进一步升级。本文从专业机构相关调研出发, 分析了目前零售业对人才需求现状, 重点探讨零售业对人才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需求, 从而提出面向零售业的高职教育, 应该将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

关键词:零售业,高职人才,应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飞, 王高.中国零售管理创新[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2]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2中国连锁经营年鉴[M].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2.

[3]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工作委员会, IBMG国际商业管理集团, 中国零售业人力资源研究中心.2012-2013中国零售业人力资源蓝皮书[J].中国商贸, 2013 (19) .

创新型需求 篇2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顾客需求

一、企业要发展, 就必须不断调整和创新商业模式

当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和无常、产品生命周期和设计周期越来越短、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越来越难以预料, 尤其是由商业模式创新而使企业起死回生、一夜暴富的神话接二连三地变为现实, 企业经营者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关注度,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时下CEO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也是最让他们绞尽脑汁头疼不已的话题, 就是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问题。如何调整、改进目前的商业模式, 或建立一套全新的商业模式以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 成了CEO们日思夜想的议题。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变革无处不在的时代, 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常态。由于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 如果不能适时对商业模式作出调整和创新, 企业破产是迟早的事;除非你是市场垄断者 (垄断背景下任何商业模式都是有效率的) 。因此, 可以说, 企业发展的过程, 就是商业模式不断调整和创新的过程;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 就是一部商业模式不断演进和创新的历史。

二、商业模式创新, 需以顾客需求为本

尽管诱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机和驱动因素有很多 (竞争压力、技术革新、商业规则、行业变迁、消费潮流变化) , 但商业模式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创造利润;而企业利润的来源是市场销量, 市场销量是建立在顾客基于产品需求的大量购买。因此, 如何满足顾客需求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而不是其企业自身、竞争对手或其他。这就如同品牌的定位, 依据的是消费者而不是产品更不是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围绕满足顾客需求。顾客需求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逻辑关系, 可以用图1说明。

商业模式创新的根本在于挖掘和满足顾客需求, 这一理念说起来容易真正执行起来却相当困难。很多企业在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 会不知不觉偏离这一主题, 把满足顾客需求仅仅作为一句口号喊喊而已, 最终导致商业模式创新的无效率甚至夭折。商业模式创新成功与失败之间, 不仅取决于企业对“顾客需求”的认知和重视态度, 更取决于对这一理念的执行力度。一切背离顾客需求的商业模创新都是形而上的创新;唯有真正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本的商业模式创新, 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在这方面, 有大量成功企业, 如Apple, Ryanair, Tata, Dow corning, Zipcar, Netflix, Skype, Amozon, Hilti, gooogle, Amonz, 任天堂等可供参考;也有如Nokia, 施乐帕克等失败企业引以为戒。

1. Apple的崛起:

新商业模式功不可没。在苹果的i Pod诞生之前, 虽然戴梦得媒体公司和最佳数据公司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做得无可挑剔, 但没有哪家公司能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满足顾客对数字音乐的下载、传输、存储等的需求, 他们只是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干着擅长的事情且乐此不疲, 完全置顾客真正需求于不顾。基于对数字音乐客户需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 苹果公司意识到, 如果建立一个平台, 使顾客在该平台上能够方便、快捷地下载和传输音乐, 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 顾客对这种需求将是无法估量的。于是, 一种将硬件与软件相结合、便于顾客对数字音乐下载和传输需求的新的商业模式“i Pod+iTune”诞生了。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就是将音乐播放器与音乐媒体库合二为一, 顾客可以非常便宜地从音乐数据库i Tune下载自己喜欢的曲目到音乐播放器i Pod) 是对传统数字音乐商业模式的彻底颠覆, 它极大地满足了顾客对数字音乐的下载、传输的需求, 以至于这一商业模式在2003年诞生的当年就创造了10亿美元的破纪录收入;到2007年, 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500亿美元。苹果公司的“i Pod+iTune”的商业模式, 杰出地诠释了真正满足顾客需求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巨大商业价值。

2. Ryanair的复兴:

商业模式再造和创新。瑞安航空是1985年成立的一家从事客货混运的航空公司。当时, 航空业普遍不景气, 各航空巨头都把焦点投向需求刚性、单位利润大、市场容量小的商务旅客, 而对单位利润小、市场容量非常大的非商务乘客的需求, 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这一巨大市场机会被正在进行商业模式再造和创新的瑞安捕捉到。瑞安航空决策层意识到, 非商务乘客在通过乘飞机快速到达目的地方面同样存在着巨大需求, 只是迫于高昂的票价需要自己掏腰包, 而极大地压缩了那些经济不宽裕、行程安排不紧张的乘客对飞机的需求, 他们限于收入水平只得改乘汽车、火车等速度较慢的交通工具。公司CEO迈克尔·奥利里坚信, 只要机票价格能够降低到普通乘客能够接受的水平, 市场需求将会出现井喷。于是, 一场围绕如何通过大幅降低票价以满足普通乘客对飞机的需求的商业模式创新在公司推行开来。为节约成本以降低票价, 瑞安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服务, 只设经济舱, 只做经济型乘客, 不提供免费餐点, 只飞短途直达航线, 使用波音737标准集群以大幅降低养护费用, 雇佣非工会劳动力, 只飞二等机场, 客货两运, 精简公司指挥总部人员, 降低机票代理机构佣金, 更多采用网络订票等等。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降低成本的举措, 使机票价格降到了惊人的程度, 乘客开始大量改乘瑞安航空的飞机, 就连以前钟情于其他航空的乘客也纷纷改乘瑞安航空, 瑞安航空的商业模式由此焕发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图2) 。瑞安航空也因此被《经济学家》杂志称为“世界上最能赚钱的航空公司”, 该公司股票也被《华尔街日报》视为“世界上最热门的航空公司股票之一”。

其他一些公司, 如汽车制造商Ta Ta, 建筑材料供应商道康宁, 汽车租赁服务供应商Zipcar, DVD在线租赁服务供应商Netflix, 廉价互联网通讯供应商Skype, 网上购物Amozon, 游戏供应商任天堂的Wii等等, 这些后来成为行业新锐的企业, 无一不是围绕深度挖掘和满足顾客需求, 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

3. Nokia的衰落:

过时商业模式惹的祸。美国著名财经网站《华尔街》评出2012年将会消失的六大品牌中, 诺基亚赫然在列。尽管有些危言耸听, 但这正说明了诺基亚的迅速衰退之势。诺基亚若不改变目前的商业模式, 出局是迟早的事。人们不禁要问, 昔日的行业霸主, 缘何落得如此下场?

诺基亚今日的冰冻三尺, 正是由于其长久以来与消费者需求渐行渐远的、几乎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惹的祸。诺基亚一贯把自己标榜成“connecting people” (以人为本) 类型的企业, 而实际上, 回过头来仔细审视诺基亚从1998年登上行业老大宝座到2011年跌至谷底的短短13年的发展历程, 不难看出, “以人为本”这个初衷非常美好、为顾客需求着想的经营理念, 更像是诺基亚的一个口号与标语, 实质上并没有真正贯穿在其商业模式中。昔日诺基亚之所以风风光光, 是因为当时市场供应短缺、竞争不激烈、消费者需求比较单一。随着网络经济的普及和消费趋势的不断变化, 顾客对手机作为通信工具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正在发生着根本改变。当苹果、三星、HTC等新锐把战略重点放在建立在满足顾客需求的 (更大的可触摸的屏幕、更智能的操作系统、基于互联网的人机交互模式) 服务层面并构建与之配套的商业模式时, 诺基亚仍沉迷于单纯依靠售卖硬件赚钱的老套的商业模式, 这与网络经济下顾客对网络服务和交流的需求渐行渐远, “connectingpeople”逐渐蜕变成了“disconnecting people”, 最终导致了今日诺基亚的没落。反过来说, 如果不是如此, 市场上或许就不会有i Phone的今日辉煌。市场法则就是如此, 谁抓住了顾客需求, 谁就占据了主动。

三、如何使商业模式创新真正满足顾客需求

对大量成功与失败案例的总结及对比表明, 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本的商业模式创新并不复杂也不神秘, 主要手段和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盯紧消费趋势。

消费趋势是企业经营的风向标, 也是企业商业模式调整和创新的出发点和终点。

在新技术层出不穷和网络经济为主的大社会背景下, 消费趋势的流行和改变越来越快和难以预料, 对企业的冲击和影响也越来越深远。企业要想持续经营和发展, 必须时刻关注消费趋势的变化, 深刻分析这种变化所折射出的消费者真正的诉求, 因为顾客诉求的背后往往就隐藏着巨大的商机和利润空间。谁能主动洞察这种消费趋势, 通过率先创新产品和与之配套的商业模式, 谁就占尽先机、胜者通吃。Amonz、Google、Skype就是因为仅仅比竞争对手先知先觉地观察到消费趋势的变化, 并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和商业模式, 才成为今日的行业老大。反观诺基亚, 正是因为其对消费趋势的迟钝和漠不关心, 置消费者需求变化于不顾。消费者是聪明的, 很快对诺基亚的这种傲慢和无礼作出用脚投票的反应, 纷纷转投竞争对手如i Phone、Sumsang、HTC的怀抱。需求至上这一市场法则最终狠狠地惩罚了诺基亚。

2. 市场细分。

有效的市场细分是深度挖掘和满足顾客需求的有力工具。市场就像海绵里的水, 只要合理细分, 总会发现新的市场机会。通过一定的细分标准将市场分割为几个差异化较大的子市场, 根据每个子市场的特点和诉求, 分别设计不同的商业模式。只要各个商业模式之间能实现资源共享和市场互补, 多元商业模式将比单一商业模式能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

如今, 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提前防范当前市场上的潜在破坏者, 或是开拓新市场、提高资产利用率、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企业往往会通过多元商业模式参与多个客户细分市场的争夺。南美航空 (Lan Airline) 正是通过同时运作三种不同的、互补的商业模式, 才在竞争非常激烈的航空市场上取得了如此骄人的业绩:截止2011年3月, 南美航空总市值达到89亿美元, 超过了绝大多数竞争对手, 如全美航空、美国航空、大韩航空、英国航空, 甚至超过了业内新锐瑞安航空69亿美元的市值。

市场细分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意义, 就在于能够针对不同需求的各子市场分别设计不同的商业模式。人为地将消费需求划归为一, 并试图用单一的商业模式满足所有的顾客需求, 这样的商业模式必然是低效的。

3. 成本缩减。

顾客需求不仅在于良好的产品, 还要有更低的价格。因此, 成本缩减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很多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企业, 就是从成本缩减开始的。前面提到的Ryanair航空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瑞安航空通过一系列大幅缩减成本的措施, 使机票价格降到闻所未闻的水平, 由此实现了载客率和利润的大幅增加。利润的大幅增加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投资渠道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瑞安航空的低成本商业模式创新之路由此步入了良性循环。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陷入僵局或无路可走时, 从成本缩减上下功夫找到突破口, 是风险小而有效的选择。

在商业模式成为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的今天, 企业要生存, 就必须从顾客需求出发, 时刻与消费趋势时刻保持同步, 通过市场细分、成本缩减、新产品开发等措施不断调整现行的商业模式或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 使创新成为商业模式的一种常态。唯有如此, 企业才有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Mark W.Johnson et al.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 (12) :51-2.

[2].Deruker.P.F.The coming of the new organiz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9) :88-105.

[3].George Pohle et al.IBM’s global CEO report2006: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matters[J].Strategy&Leadership.2006, vol.34No.5:34-40.

[4].Edward Giesen et al.Three ways to successfully innovate your business model[J].Strategy&Leadership.2007, 35 (56) :27-33.

需求导向创新 篇3

据展会主办方统计:6月10~13日,为期4天的展会共吸引了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000家纺机行业优质企业参展,其中海外参展企业占到了35%,共有来自79个国家和地区的75631名专业观众前来观展。纵观本次上海纺机展,呈现出如下几大鲜明特点:

数码印花设备大放异彩。从参展企业所属行业领域来看,参展规模最大的是印染机械企业,尤其是数码印花设备引得众人围观,并且连续举办了十几场专业研讨会,前所未有地充分展示了数码印花的多层面风采,预示着印染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终端样品完美衬托设备高性能。今年是纺机展的“小年”,虽然有些国际知名企业没有参展,但还有很多企业也选择了精简参展,而且它们有一种共同的特点让人眼前一亮:带着终端产品参展。百闻不如一见,让设备的性能触手可及,赢得了众多客商的连声叫好;

多元化产品战略成为一种趋势。企业争相推出新产品,特别是棉纺设备企业正以“跨界”之举,积极应对行业原料困局。比如上海淳瑞涉足喷气织机领域,同和纺机进军细纱机领域,这也让纺机市场未来格局更加云谲波诡;

先进性成为国内企业的普遍追求。市场形势时刻在变,企业推出新产品的速度也在加快,并且不仅满足于原来的适用性,更加注重于追求先进性,产品理念、企业形象、思维方式,都呈现出全新的气质和面貌,更加具备了国际范儿。

建设创新型党组织 顺应时代需求 篇4

刘 松

2013-2-13 7:36:59来源:2013-02-11 15:30:00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拓宽党组织科技创新领域,顺应市场需求

一是培养科技创新型党员。富源发电设备党委组建了公司技术中心,成立党员创新攻关队。经过分工协作、讨论、绘图、修改、实践,取得10余项创新成果。研究的《轴流转浆式水轮机采用高分子材料组合式密封技术》,成功阻绝了水轮机使用中存在的漏油现象,杜绝了因漏油带来的水电站下游生态水的污染,获得了国家专利。该公司产品遍及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加拿大、古巴、越南等国家,评为省级创新型企业称号;二是培养科技创新型企业。天成印务公司狠抓科技创新,成功创建为长宁县首个市级“科普示范企业”,向国家专利局申报6项专利技术已获批准。四丰盐化、竹海玻璃等企业的科技创新型项目稳步推进;三是培养科技创新型后备人才。引导中小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四川省第二十七届科技创新大赛”中,长宁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向杰创作的“滚动式蜂房储物柜”作品获得一等奖,2个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获得三等奖,1个青少年科学幻想绘画项目获得三等奖。

拓宽党组织文化创新领域,顺应群众需求

一是挖掘竹文化内涵,建设竹文化创意产业园。推进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印刷包装、影视制作、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加大“长宁竹海.熊猫世界”等熊猫观赏、影视拍摄等文化新业态、新产品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二是植入竹文化元素,建设养生文化目的地。推动文化与旅游互动融合,在景区景点、城市建设、民居建筑中巧妙植入竹养生文化元素,增添长宁旅游魅力。加快推动观光旅游等各类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系统开发一批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体验类旅游产品,着力打造世界竹养生文化旅游目的地;三是开展多元化活动,建设文明和谐新长宁。举办“竹海文艺奖”和“谷雨听雨”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倾力打造“中国文艺家创作乐地”,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充分发挥竹海艺术团的作用,开展“龙灯节、龙舟节、春笋节、梨花节”等节庆文化和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拓宽党组织制度创新领域,顺应发展需求

基于受众需求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 篇5

1 观众对于电视新闻的需求

1.1 对信息的需求

增强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是观众关注新闻的主要目的,这是观众对于社会和生活的必然需求,同时,观众也需要通过电视新闻来扩展自身的知识面,除了增强阅历,还能够更好地掌握时事,满足受众对新闻、资讯、信息的需求。

1.2 对时效的要求

电视新闻传播最重要的优势就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信息、新闻、资讯的播报和传播,已经积累的大量的收视人群,目前还是有许多受众习惯于从电视媒体中获取新闻。所以说,受众对于电视媒体的时效性需求是非常高的,新闻播报的时效性也是受观众对电视新闻收视需求关注的重点之一。

1.3 对真实性的要求

真实性是电视新闻的生命,是其生存的基础和原则,一篇新闻报道无论如何精彩或吸引眼球,假如缺乏真实性,那么这篇新闻便失去了传播的价值,所以说,真实性作为新闻的本质属性,观众对其更有非常严格的需求。观众希望从新闻播报中获取的都是真实和客观的信息,观众需要通过新闻来实现对自身的正确指导,真实性是新闻播报受关注的最主要途径。

2 受众需求下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途径

2.1 新闻内容的整合与创新

电视新闻内容的选择和整合,取决于该档新闻节目的节目特色,既要把握好稿件信息的呈现方式,又要实现各环节的协调配合,这样才能保证新闻在呈现到观众面前时精致而紧凑,并给观众带来一定程度的新闻立体感。通过对硬新闻的软化处理来对电视新闻内容进行创新整合,不断优化电视新闻的创新播报渠道,通过改变文宇播报语气或增加资料性画面来提高电视新闻本身的观赏性,这对于扩大电视受众范围有着积极影响。可以采用新式的动作制作和处理技术,使新闻素材的图像以及文字的多样性实现创新,这样做的优势在于给观众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新闻观看感受,而新颖的图像展示以及文字播出的新思路,使观众获得新的认知。

2.2 切实符合观众的需求

在新闻背景和链接应用方面,电视新闻编辑需要突出电视信息含量的丰富性,以此满足受众的观赏需求。媒体为了能够把新闻信息进行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解读,让观众对事件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就不能够只是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这种新闻的播报形式不利于观众对新闻事件的全面了解,也使观众对新闻本身失去兴趣。所以说,创新的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全面整理新闻事件的背景,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让观众对时间的由来进行全面的了解。除了对事件背景的陈述外,新闻播报的过程中还要高度重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这种创新是受到网络媒体的启发而来,能够极大地提高新闻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从理论准确性方面分析,还应当突出互联网的影响力对电视新闻播报的影响,以此来突出新闻播报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最后,还可从短信平台和热线电话方面完善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环节,这对于电视新闻传播效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注重时效性

对于电视新闻内容的创新编排,新闻编辑工作者还需要从时效性方面进行革新。对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优化新闻播报内容的顺序,从而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信息的需求。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电视新闻播报也具备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持,这远比报纸等传播媒介有着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其中尤以现场直播的时效性更能激发受众的观看热情,这与受众迫切想要了解事件后续发展的心理是相互对应的。目前,电视直播节目在电视编排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这反映出观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后续发展的关注高度吻合,也反映出电视节目发展的大趋势。

摘要: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是以受众需求的满足程度来衡量的,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电视新闻编辑作为电视新闻中重要的部分之一,我们在探讨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其进行重点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受众需求,电视新闻,编辑,创新

参考文献

[1]弥建立.再现过去的新闻事实——电视新闻还原“过去时”的画面编辑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5-91.

[2]韦嘉奇.创新思维指导下电视新闻编辑的时代转型[J].新闻研究导刊,2015,(11):113.

[3]陈姗敏.试论传统电视新闻编辑如何运用网络新闻资源突破传播理念[J].才智,2012,(30):183.

基于受众需求的手机广告服务创新 篇6

运营商和广告商们绞尽脑汁挖掘手机传媒的特征和优势, 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向如何让广告被受众“强制接收”, 或者在“受众即客户”理念下, 刻意追求目标客户“有效到达率”, 被忽略的往往是受众对手机广告产品的真实需求。由于我国的手机广告市场缺少相关法律法规, 未经用户的许可就肆意发布的手机广告比比皆是, 消费者被手机广告信息所包围, 垃圾短信、低俗信息、无价值广告、恶意广告、犯罪广告泛滥, 手机用户的正当权利和内心实际需求得不到维护和了解。当前手机广告受众专业分类缺乏, 用户数据库尚待建立, 手机广告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甚至很容易引起手机用户的反感。

而今, 手机广告正在告别传统媒体强制性的传播时代, 迎接它的是一个高度自主和富有剩余选择的时代。受众分析家们通过精准的数据观测, 可详细掌控受众结构、受众反馈、受众行为倾向。在数据监控已实现的情况下, 却很难对受众真实心理需求进行检测。若要改变目前手机广告数量泛滥、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的现状, 打造手机传媒广告的自主核心竞争力, 需从手机广告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 透视和引导受众的内心需求并打造创新性服务体系, 这包含三个维度:创新手机广告服务理念 (含广告商、内容制作者、手机运营商等广告提供者) 、创新服务形式和创新服务内容。只有当手机广告供给与受众需求达到良性匹配, 手机广告才能快速、规范、健康地发展。

一、创新手机广告服务理念

实现手机广告的微笑服务和温情服务。强化人文关怀, 弱化直白式的商业功利。“卖”广告不如良好沟通“说”广告。任何一则手机广告的有效实现模式都是建立在尊重用户、理解用户的基础上, 符合需求的广告将被用户主动接受形成互动, 甚至直接诱发购买行为。会“说”的广告要尊重个体, 更要尊重群体, “说”的目的是形成问候、对话和心理交流。对被边缘化的手机用户群体, 如农民和农民工群体, 更要通过手机广告满足其内心对亲情、友情、爱情和人文关怀的极度需求, 不能因其购买力相对较低, 就不对其提供高质量的人文信息服务, 否则, 易导致潜在客户群体的丧失。

即时广告+即时服务=即时消费。不少消费信息是需要定位目标消费者即时发送或传播的, 手机广告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图1所示的手机的环式闭合式路径, 让客户从信息接受、产生兴趣、发生沟通和互动, 到完成购买行为都可以通过手机操作完成。方便快捷的“拇指经济”催生了即时消费, 即时消费又拉动了即时广告服务, 在手机这一集合体上体现出多个产业的融合。

用时尚留住年轻客户。手机媒体广告的接收者大部分是70、80、90后, 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手机广告信息对他们来说是新休闲和新时尚, 可最时髦的东西往往也容易成为过时的产品。手机媒体广告不可小看年轻受众对信息足够强大的抵制和颠覆力量。需步步紧跟、时时抓住年轻受众群体心理, 配合年轻人生活习惯发展“宅居族经济”、“驴友经济”, 促进其不断增长的购买欲望, 将广告服务对象最终变成广告产品消费者。

让客户省钱, 让广告增值。只有当不掏钱享受广告服务成为现实, 手机才能最大范围地囊括广告受众。将付费信息转化为免费广告, 12580生活播报2010年CTR报告免费和付费用户之比是6:4。随着手机媒体运营商对广告业主新的计费方式以CPA (cost per action) 计费正在成为现实, 吸引受众消费是主要目标。当手机媒体运营商将以信息提供增值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 转变成以广告效益为主要收入时, 手机广告服务将被多元化创新, 服务质量将随之提升。

手机广告当然可以出口。瞄准国内受众, 瞄向国际受众。国内外手机用户信息实现联合与共享并非遥不可及, 用户追踪与接轨在国际几大电信公司中已悄然酝酿, 富有远见的广告主应该将手机广告市场纳入国际化战略。

二、创新手机广告服务形式

让客户为自己服务。客户不是“被活捉”和“被耍宝”的受众, 而是自治主动的上帝。按照不同行业细化分类, 将广告演变成有需求的资讯, 以按需定制的模式自主服务。如将某城市餐饮信息制作成当地美食爱好者的短信产品, 分类定期传播或让用户自愿定制。将广告传播变成信息“自选超市”的创新模式, 需要制作者严格控制广告内容, 先推出本土化、信誉好、实用性强的产品广告, 如汽车、餐饮、娱乐、房产等广告。

广告形式:大叔变俏佳人。手机媒体技术创新带来服务理念转型。手机广告形式应愈加轻松化和娱乐化, 突破让人反感的单一形式, 创新手机广告营销方式。3G时代丰富了手机广告传播形式, 不同的手机终端实现层出不穷的广告形态:微电影、手机短片、软件广告、游戏内置、短信定制、彩信定制、手机电视、搜索引擎、无线链接等。广告说服需要亲切贴心的服务而非死板的说教, 利用手机平台解答客户疑问。广告到达率高不代表广告效果好, 手机广告要为受众提供高附加值, 以量身打造、超越客户期望、动态互动、不断增值的精美信息服务, 实现广告商、运营商和受众的多赢。

将用户当作自家孩子来服务。芸芸手机用户是需要引导、调控和管理的“被监护人”, 手机广告则是“家长”, 被赋予着权力、责任和义务。用户渴望集中而系统的广告服务, 智能化和规范化的信息服务非常必要。为使广告创意、内容、形式等与“孩子们”的兴趣、身份、要求、习惯等相符或相近, 需完善广告受众数据库, 根据地域、年龄、性别、职业等对目标受众建档登记。按照家庭成员制、会员制、建立“家庭档案”并与“孩子”温暖互动。通过行业解决方案, 提供超市、家电商场、俱乐部等商家会员手机服务, 如团购优惠信息等。可分析的大规模受众群, 配合可观测的中长期精细化的受众数据库, 必然会进一步凸显手机广告效果。

三、创新手机广告服务内容

不断创造客户需要的价值。当今手机广告的客户主体更加聪明、更具比较意识、有更多的需求和更少的宽容。如何吸引和维系客户是手机广告要解决的大难题。受众的功利主义 (utilitarianism) 研究认为, 受众是“自私自利的消费者的化身”。“使用与满足”理论反映出受众仅有部分有意识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手机广告需不断为客户创造其所需要的内容价值, 与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相融合。这需要从创意形态、载体包装、话题设计、信息匹配、传播技术、资源整合等方面创新服务内容。

对广告说Bye, 对讯息说Hi。除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外, 手机用户常处于“主控”状态。“顽固的受众”对广告不想接受。然而受众并非完全拒绝广告, 而是希望获得有益的、适时适度的、高质量的甚至是视听享受的广告, 故而要将手机广告内容与其他媒体区别开来。

以技术创新带动内容创新。伴随着手机媒体技术和手机终端技术的创新, 尽管目前手机产业价值链尚未形成, 挖掘技术创新带来的新型广告势在必行。二维码广告进一步丰富了手机广告的内容。通过蓝牙免费传送的广告不仅有趣、新颖、实用、表现方式多样, 且传输速度很快, 完全可以随手接收。

不在一时, 而在一世。不以短时间内的广告购买率来评判手机广告效果, 而注重以手机用户的终身使用价值来获取利润。手机用户接受广告的心理反应分为感知、接收、记忆、态度、行为五步骤, 这是一个亦快亦慢的过程。手机广告服务要潜移默化、长期耐心地培养客户和塑造品牌。深挖潜在客户, 绸缪假设客户。根据客户财务状况和消费习惯, 分析其消费诉求和对手机广告的态度变化。重视各阶段客户的反馈意见, 根据客户的声音和选择来调整广告策略和走向。

参考文献

[1]杜骏飞等著:《中国网络广告考察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1]杜骏飞等著:《中国网络广告考察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

[2][美]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 邱凌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2][美]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 邱凌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3]谢新洲主编, 匡文波著:《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 华夏出版社, 2010年[3]谢新洲主编, 匡文波著:《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 华夏出版社, 2010年

[4]朱海松:《第一媒体手机媒体化的商业革命》, 广州经济出版社, 2011年[4]朱海松:《第一媒体手机媒体化的商业革命》, 广州经济出版社, 2011年

[5]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新媒体激变广告“2.0时代”的新媒体真相》, 中信出版社, 2008年[5]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新媒体激变广告“2.0时代”的新媒体真相》, 中信出版社, 2008年

创新型需求 篇7

“GE智能平台的PACSystems在高要求控制应用方面表现出色,而CPU315将在性能上使用户实现更大跨越,”控制器产品经理Bill Black说。“与市面上的其他处理器相比该产品极富竞争力并将满足高端客户的严苛要求。”

PACSystems RX3i CPU315融合强大的Intel®M class 1Ghz处理器,具备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性能。CPU315的高效性可减少机器周期时间并由此改善生产力。除性能提高外,CPU315还提供20Mbytes用户内存,是此前的两倍可满足高速处理和大容量数据存储的重要客户要求。

紧贴消费需求进行产品创新 篇8

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最好的战略路径,或者说最容易把握的战略路径,是紧贴消费需求进行产品创新。

对于产品创新,营销界有这样的说法:领先一步死,领先半步活。那么企业为什么就不能将“半步”与“一步”结合起来,一方面将领先“一步”的市场透视能力转化为“半步”的具体行动,同时让领先“一步”的远见卓识为始终在行动上领先“半步”提供保障呢?

市场需求从满足程度上看,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已经被满足的需求;第二层次是没有得到很好满足的需求;第三层次是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目前的竞争僵局,最主要的成因就是:绝大多数企业围绕已经被满足的需求死缠烂打。围绕众所周知的市场需求进行竞争,产品和服务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创新,企业间只能相互抄袭或模仿,这样竞争的结果只是给消费者多几个选择而已,企业不可能对市场作出任何贡献。

消费需求具有多样性,尤其是在中国这样需求层次多、变化快的市场,总有一些没有被很好满足的需求。比如,双星等品牌让传统的“解放鞋”和“网球鞋”退出市场,而安踏等品牌则通过推出专业的运动鞋,更好地满足了消费需求,将运动、休闲和时尚融为一体。“未被很好满足的需求”,也可以祢为“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是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领先“半步”的最好选择。这类需求已经基本孕育成熟,既可以让创新者充分享受领先的好处,又可以避免领先的风险。

至子“未被满足的需求”,就是目前被广泛推崇的“蓝海”。它的基本规律是首先表现为细分需求,然后逐步表现为主流需求,并最终演变为大众需求。当然,也不排除其中大部分会永远表现为细分需求。这个层次的需求,永远都是各行各业获得突破性发展的契机,谁能率先发现它,并制订出分步推进方案,将“一步”分解为多步,谁就能在需求被很好地满足之前,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和最好的经济效益。

产品创新既是企业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以及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的手段,也是企业实现持续增长的手段。

所有产品,包括企业的金牛产品和明星产品,都受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制约。为了使企业的产品组合中,始终拥有与企业规模和增长目标相匹配的金牛产品和明星产品,企业必须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并通过持续不断的市场推广工作,让更多产品进入成长期、成熟期,确保企业具有强劲的增长动力,并弥补由于金牛产品衰退可能对企业业绩、市场地位造成的影响。最理想的情况是,在产品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从新产品到明星产品,再到金牛产品的产品丰富和更新机制,让企业在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拥有强劲的增长潜力。

可以这样认为,企业只要拥有这样的机制,也就具有了战略能力。

总之,产品创新一方面必须紧贴需求,以提高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为导向;另一方面,应该为企业的稳步增长作出贡献。也就是说,两方面缺一不可。

创新型需求 篇9

一、高校声乐教学现存的不足之处

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就现阶段而言,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声乐教师在长期的执教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在一段时期内,对学生的教学效果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丰富的教学经验带来正面作用的同时,也相应的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一些教师会因为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产生教学懈怠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通过这些教学经验,对学生传授声乐知识,并没有及时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对自身的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及时更新,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折扣。同时,也有一部分高校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重视自身的教学任务完成度以及教学目标达到度,往往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多根据自身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内容调整,完全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声乐教学,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大受打击,也同样不利于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有一部分的高校音乐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氛围营造,通常为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在单方向的对学生进行声乐重视传输,教学课堂缺乏互动性,使得本来实践性以及交流性极强的声乐教学,向普通的文化课教学方向转变,使得高校音乐教学水平不佳。

2.不够鲜明的教学特色,脱离社会发展。

事实上,我国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特色声乐教学构建的重要性,有很多的学生对声乐教学的认识不够,重视度不强,使得高校声乐教学往往流于表面①。尤其是一些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组建,而是单一的借鉴其他高校开展的声音教学特点,使得高校声乐教学出现了同质化相象,对学生的音乐能力培养无法起到关键的作用。另外,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声乐话题相结合,忽视了社会发展以及时代发展对音乐人才提出的真实需求,造成高校声乐教学偏离实际。

3.不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实际脱轨。

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并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在自身缺乏准确定位的过程中,高校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学生声乐演唱技巧的培养,对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以及音乐审美教学十分的忽视,导致学生在声乐表达的环节里,没有注入自身的情感,同时也缺乏音乐活力②。另外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声乐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学生在进行声乐表演时所产生的价值,偏向于学生声乐表演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产生极大的偏差,在这种错误、不明确的教学目标下,高校声乐教学质量极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大受打击,学生声乐学习效果不佳③。

二、高校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特点

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对高校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十分必要,在创新的过程中,应当要遵循并突出以下几项特点:首先,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应当要突出创新性特点,教师在开展声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创新”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例如引进心理学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性化”教学以及“个性化”教学,掌握学生心理变化以及心理特点,开展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声乐教学活动④。其次,要重视系统性特点,要能够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声乐知识系统性,形成一个以西方先进声乐教学为主导,以中式唱腔为辅的科学性、综合性知识系统,帮助学生综合发展⑤。

三、高校声乐教学创新与社会需求结合的有效途径

1.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创新教学模式。

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受到教学环境条件限制比较大,一些声乐教师在实际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自身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严重与时代相脱节,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音乐人才提出的全新要求。高校应当要积极打破现阶段声乐教学传统限制,积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尤其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转变传统以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声乐表演为主的教学理念,逐步向着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以及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理念方向转变⑥。同时高校还需要改革现有的声乐教学法,将传统选修课模式,向着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帮助学生在掌握声乐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另外高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由各音乐教师带头,举办多种校园文化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节日庆典表演、美声比赛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学生进一步对自身的声乐演唱、表演能力进行审视,及时查漏补缺、改进,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⑦。

2.重视课堂氛围构建,打造声乐教学特色。

高校声乐教学与其他文化课程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在实际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声乐教学模式,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⑧。声乐教学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例如我国较为知名的星海音乐学院等,其采取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就是它的教学特色,学生所接受的培养方式不同,更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学生声乐技能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⑨。当然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办学环境、师资条件等,无法达到“一对一”的教学效果,这时高校可以采用“一对三”、“一对六”等教学模式,尽可能的实现小组教学,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⑩。

3.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教学。

目标是开展一项活动的重要基础,对于高校声乐教学活动来说,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可以推动声乐教学不断前进,另一方面也是维护和保障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对声乐教学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此次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结合社会发展对音乐人才提出的要去,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将表演与技巧、实践与唱法相结合,树立综合能力培养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从而积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声乐教学效果。同时高校声乐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相结合輥輯訛,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尤其是在课堂教学里,当结束声乐理论知识教学活动后,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练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并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发声练习,这种方式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实践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掌握一定的发声经验,从而逐步成长,对其音乐素养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声乐教学在遇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对着多种挑战,积极分析现阶段高校声乐教学的不足之处,并总结高校声乐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过程中改革创新的途径,以此提升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养的音乐人才。

注释:

①李丽娟.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推进高校声乐教学改革[J].商情,:237-237.

②马兵.“美声大众化发展”背景下高校美声声乐教学的创新路径分析[J].艺术评鉴,(16):76-77+108.

③姜程,姜子威.“校团合作”的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J].音乐创作,2017(8):172-174.

④王雅宁.基于创新视阈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初探[J].戏剧之家,(23):190-191.

⑤陈可可.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J].戏剧之家,2017(13):248-248.

⑥汤飞宇.论高校声乐教学创新与社会需求的结合[J].艺海,(4):144-146.

⑦王克永.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初探———以河池学院艺术学院为例[J].艺术评鉴,2017(2):108-110.

⑧李丽.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艺术科技,,26(3):288.

⑨静文佳.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学分析及改革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创新型需求 篇10

“高效生态农业”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提出的;高效生态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它以绿色消费这一基本需求为导向, 以理念创新、结构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 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 是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经济高效、技术密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本质特征的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高效生态农业一方面通过农业技术、设备等的创新,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实现环境与农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高效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经营从单纯的生产领域扩展到加工与流通领域, 将长期分离的农工商连成一个整体, 实现农业外部规模经营, 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 使其区域化布局更加合理, 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高效生态农业的充分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从农户的角度看, 新型技术设备的引入和更新, 单靠农户的个人资金难以支撑, 需要借入资本来完成。从农业企业的角度看, 首先, 一体化经营需要金融支持。农业高效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全面协调发展, 金融支持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 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 龙头企业发展需要金融支持。在原料收购季节, 大型的粮棉油加工龙头企业需要集中收购大批农产品, 流动资金贷款能作为其收购原料的保障。另外, 相比其他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不但要面临市场风险, 而且要面临自然风险, 因此它们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以减少和控制风险;最后,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的活力和生命的源泉。而农业科研具有社会公益特点, 投入大、收效期长、风险大, 特别需要金融的支持。

除了上述两个角度外,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 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外部环境建设也需要金融支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专业批发市场、社会化服务市场, 也需要通讯、交通和仓储等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这些项目建设需要金融支持。

二、农村金融需求现状分析

为了考察现阶段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中农村金融现状, 笔者2012年4月至6月期间, 对山东潍坊寿光市生态农业比较发达的相关乡镇进行实地调研, 对高效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遇到的融资问题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农户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中, 在金融方面表现出如下特征:

1、需求旺盛, 但贷款呈现出额度小、期限短等特点。

大部分农户有融资需求, 对资金需求仍然比较旺盛。农户融资金额差别较大, 最低融资金额为0.2万元, 最高的达50万元, 农户融资的额度还是以小额为主。向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的农户中, 选择的融资期限一般在6个月至1年, 农户贷款的期限较短, 基本上为短期贷款。

2、农户融资主要满足生产技术或设备更新需求。

农户同时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和生活消费单位, 融资资金的投向可分为生产性用途和生活性用途。生产性用途包括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两个方面;生活性用途主要用于建房、孩子教育、就医看病等非生产性活动。个体工商户和种田大户是农村主要的融资者, 主要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农机具等。同时, 也可以看到生活性借款的规模远远小于生产性借款。值得注意的是, 农民的生产和消费资金在现实中往往很难将两者区分开, 农户生产资金的缺乏很有可能是消费增加所致。再加上相关金融机构没有开办针对农民的消费信贷, 因此农户即使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 在借款时却大多以补充生产资金的名义借款, 从而实际用于生产的借款比例要低于以上数字。

3、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缺乏。

农户对涉农金融机构有着强烈的储蓄存款偏好, 绝大多数人选择信用社作为存款或贷款对象。农户在选择金融机构时, 具有地理偏向性、长期偏好性与信誉偏好性, 而且农户很注重交易成本。农户金融服务需求基本集中在“老三样”——存、贷、汇, 同时金融服务产品单一、金融产品供给有限的现状并未得到改善, 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户金融服务多样化需求。

新型金融机构如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会等的出现,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 但农户风险规避意识较强等原因, 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真正服务农村还需要加大努力和宣传。同时, 尽管新型金融机构有其发展空间与市场, 但需加强规范与引导。

三、农村金融创新对策建议

针对实地调研的资料, 结合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笔者认为,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农村金融创新:

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重构合作性金融体系,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立足于农村, 在众多农村金融机构中最贴近“三农”, 也相应地成了支农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应发挥其覆盖广的独有优势, 发展适合农村需要的小额贷款业务等, 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必须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重点放在支持“三农”上, 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发挥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等方面的作用。要围绕“明晰产权关系, 强化约束机制, 增强服务功能, 国家适当扶持, 地方政府负责”的方向和原则, 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重点放在支农服务水平提高和对农户及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上, 把农村信用合作社办成真正由农村、农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 实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规范发展的非正规信用合作制, 增强其服务水平。各类非正规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正逐步形成、发展, 成为农村金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立法及监督部门应该针对农村非正规信用合作组织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特征, 尽快制定更完善的适应其规范发展的法律法规, 明确其法律地位, 给予其足够发展的法律空间, 推动其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在规范农村非正规信用合作组织的基础上, 应该鼓励其拓宽融资渠道, 提高服务水平。

2、全面拓展政策性金融, 加强其引导功能。

政策性金融存在于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 运用政策性金融手段对农业支持与保护也是国际惯例。在现实的经济金融运行中, 政策性金融是为补充、完善商业性金融的基础性、主导性地位。应该指出的是, 高效生态农业的生产过程中, 政策性金融应该起的是主导性而不是辅助性作用。加强政策性金融的引导功能, 应当提高政策性金融的资金运用效率, 同时通过金融创新提升政策性金融的产品满足率, 加强政策性金融对高效生态农业的支持。

3、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促进其催化功能。

农村保险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效生态农业的高新技术性, 其对风险的抵御能力更差, 更需要保险的支持。同时, 没有农村保险的快速发展, 农村信贷、农村担保、农村期货都难以发展起来, 也就不可能有农村经济的快速成长。从风险特征看, 农业风险自身具有高系统性风险的特点。一方面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另一方面一旦发生则损失非常巨大, 会导致很多农户遭灾和多家农险公司遭到重大损失, 甚至破产。基于此, 建立巨灾应对重大疫情等巨灾保险的能力, 确保农业保险公司对受灾农户的赔付能力, 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加快建立同业再保险和巨灾保险分散机制, 是高效生态农业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应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 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的合作, 探索发展多层次的农业保险组织, 开发多样化的农业保险产品。

4、加强农村金融宣传与培训, 增强农户金融意识。

加强金融领域惠农政策与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宣传与培训, 通过培训消除农户心中的金融误区, 增强农户对新型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接受度, 普及基本金融常识, 一方面有利于金融机构业务的展开;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户更好地选择各项金融服务。

在创新农村金融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 应该认识到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的增大, 作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在配合金融创新的同时,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健全其保障功能, 建立健全有效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为农村金融创新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喜梅, 彭云.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途经研究——基于东中西部典型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2.2.

[2]王忻怡, 李太后.金融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探析——以四川省为例[J].农村经济, 2012.1.

上一篇:科技文件下一篇:新一代测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