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十篇

2024-06-03

抗菌药物 篇1

1 材料

收集我院2011年4月20日到5月19日和2011年10月20日到11月19日门诊全部抗菌药物处方(我院新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法从10月20日正式开始实施)。查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等参考资料。

2 方法

对处方中抗菌药物的通用名、用法用量、金额以及对应的疾病诊断等信息进行采集,采用excel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法分析两个时间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见表1~2)

3.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3~6)

注:*各年龄段分别为y≤12、12<y<60、y≥60岁表2 疾病分布

注:**部分无感染性诊断处方未纳入统计

4 讨论

4.1 可比性

虽然处方时间处于不同的两个时间段,但本地区这两个时间段气候接近,且实施前后两个时间段内处方数、男女比例、各年龄段比以及疾病分布相近,故具有可比性。

4.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4.2.1 品种数减少

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数由42种减少到36种。使用品种虽然少了,但优化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结构,减少了因品种分布不合理而造成的不合理用药。

4.2.2 口服剂型使用比例上升

专项整治后,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使用比例上升,注射剂比例下降。门诊患者感染大部分属轻症感染,口服剂型使用率上升,说明医师给药方案更趋合理,符合“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完全吸收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1]的原则。

4.2.3 联合用药比例下降

经专项整治,抗菌药物联用率由19.6%降至14.1%,医师对于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较前谨慎,合理性提高。

4.2.4 基本药物使用率提高

抗菌药物基本药物使用率由原来的41.9%上升为67.1%。基本药物是指能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2]。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3]。基本药物使用率提高,减轻了患者就诊的费用,表明医师治疗时对于药品的选用更趋合理。

4.2.5 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占比下降

专项整治后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占比虽然较专项整治前下降,但占处方金额比仍偏大,有待改进。

4.2.6 喹诺酮类使用率下降

通过控制喹诺酮类临床应用品种数量,严格限制其临床应用指征(经验性治疗只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照本院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严格控制作为外科围术期预防用药),喹诺酮类使用率由实施前的22%降至9.46%,不合理应用情况得到了有效地遏制,减缓了其耐药率的增加。但是,需警惕喹诺酮使用率下降导致其他抗菌药物使用率上升带来的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的增加。

4.2.7 不合理使用情况有改善

对比专项整治前,抗菌药物使用频次、联合使用以及使用时程的合理情况有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不合理现象,如使用抗菌药物但缺乏相应的感染性诊断、未根据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特点使用、对药物抗菌谱不明联用不当,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5 小结

经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我院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上有了提高,但仍然有些问题需改进,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宣教亦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特点等。

参考文献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

[2]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卫生部令第69号.

抗菌药物 篇2

1政策指导是医院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的重要前提

我院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有关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的法律法规, 在感染管理委员会和药事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以院长为领导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 由医务科、药械科、检验科、感染办及临床有关人员组成, 小组成员参加疾病讨论和用药指导, 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和措施, 使全院各级医务人员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了政策性的指导, 以促进合理用药。

2全面协调是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的有效形式

以医务科协调各科室关系方面的职能作用, 在医院形成一个完整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网络系统。药械科、感染办定期检查、总结分析临床科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统计各科抗菌药物消耗量及所用抗菌药物种类, 并按医院规定对某些价格昂贵、毒副作用较大的抗菌药物实行科主任签字方可应用等形式的限制性使用, 并通过院务会及时向有关科室反馈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的存在问题。检验科负责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定期向医院报告主要致病菌和药敏监测结果。提示临床医师及时送检病原菌, 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效果, 避免和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3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知识培训, 使工作更加协调一致

加强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是做好医院感染工作的基本条件, 通过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抗菌药物知识讲座, 使临床医师必须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制定给药方案、根据患者生理和病理特点选药, 尽量避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护理人员是药物治疗的直接实施者, 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常用剂量、给药途径、毒副反应、配伍禁忌等, 以保证抗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宣教, 使大家对抗菌药物有一个新的、全面的认识, 不断推动合理用药。以便达到安全、高效、经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摘要:目的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 通过措施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结果 不断推动合理用药。结论 在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其安全性。

抗菌药物“专业概念” 篇3

微生物(microbe)

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病毒等。

细菌(germs)

指微生物中一大类能独立在外界环境中生长繁殖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直径一般在1微米左右。细菌对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敏感。

病毒(virus)

指一种体积微小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绝大多数病毒小于150纳米,小的病毒可小于50纳米。用光学显微镜看不见,大多要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到几千倍或几万倍才能看见。病毒结构简单,不能独立在外环境中长期存活,寄生于宿主细胞内,对抗菌药物不敏感。

病原体(pathogens)

指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体(即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致病的,在体内与人体相互依存,而在特定条件下可引起疾病(如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称为条件性病原体。

免疫力

指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感染的能力。

抗感染药物

含义较广,包括用以治疗各种病原体(如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等)所致感染的各种药物。

抗菌药物

系指一类对病原菌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注、静注、静滴等,部分也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药、异烟肼、吡咯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等化学药物。

抗生素

原指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现在将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仿制品,具抗肿瘤、抗寄生虫等作用的微生物产物,以及抗生素的半合成衍生物等也统称为抗生素。

抗菌活性

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一般可用体外与体内(化学试验治疗)两种方法来测定。体外抗菌试验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抑菌药

指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作用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杀菌药

这类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微生物,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抗菌谱

每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窄谱

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如异烟肼、青霉素、红霉素、氨基糖苷类等。

广谱

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有抑制作用。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等。近年新发展的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有广谱抗菌作用。

耐药性

细菌对药物的对抗性。

固有耐药性

由细菌接触染色体基因决定的,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

细菌接触抗菌药物后,由于遗传基因变化,改变了代谢途径而产生的耐药性。

多重耐药性(MDR)

指某种细菌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产生的耐药性。

交叉耐药性

指细菌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后,对其它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预防作用

针对有或无潜在感染的危险因素而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感染的发生。包括无感染指征但有污染的伤口、伴有免疫缺陷疾病或严重合并症、手术操作可能污染(如手术时间长,手术部位受损严重,各种介入性操作等)以及老年人、营养不良、长期使用激素或抗生素及长期进行放疗、化疗的人。

治疗作用

指使用抗菌药物医治细菌性感染。即病原学检查证实有细菌感染;实验室检查证实有细菌感染;有明确的感染部位、性质和诊断(如外科伤口感染的局部表现红、肿、热、痛等以及感染的伤口存在)。

序贯序法和替代疗法

序贯疗法 急性、中重度感染,经短期静脉投用抗生素,感染基本控制后,改用同类或同种抗生素的口服制剂。这种疗法称为序贯疗法。

替代疗法 基本同序贯疗法,但静脉与口服抗生素不是同类药物、同种药物。

抗生素轮换

抗生素轮换是在某一预定时间里对某一用药指征患者采用某一治疗方案,之后的某一预定时间里对于同一用药指征患者换用另一种治疗方案。用于轮换的治疗方案至少有2种或2种以上,并交替使用。抗生素轮换的出发点是新治疗方案会有助于降低前一方案的耐药性,恢复初始抗生素治疗价值,使之在将来的治疗中更加有效,减少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

升阶梯疗法和降阶梯疗法

升阶梯疗法 对于轻型感染患者,医生根据临床经验,估计病原菌,初始治疗选用窄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作为最后选用,若体温持续高热不降,临床症状无改善,再换用高一级抗生素,是种“逐步升级”的治疗方法,习惯称作为“升阶梯疗法”。

降阶梯疗法 对于危、重型感染,在病原菌未明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先用广谱、“高档”(效力强大)的抗生素,以覆盖可能引起感染的所有致病菌,待感染有效控制、病情好转、稳定后,再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有针对性地改用窄谱抗生素。即所谓“降阶梯疗法”。

联合治疗策略

针对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严重感染及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医院内感染,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以增加药物的协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补充单一用药抗菌谱的不足,防止单药治疗中出现的耐药性。这种治疗策略称之为“联合治疗策略”。

短程治疗策略

依据抗菌药物药药动学(PK)/药效学(PD)参数优化治疗方案,部分感染的常规疗程可明显缩短,其效果与标准化治疗一样有效,细菌学清除率并没有差异。更重要的是可减少多耐药菌的出现。另外,对围手术期短程抗生素冲击疗法预防术后感染也具有很大的优点。

国外众多学者研究了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感染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等疾病短疗程和常规疗程的临床疗效,证明差异并无显著性。如呼吸喹诺酮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3~5天疗程和社区获得性肺炎5天疗程与标准7~10天疗程一样有效。呼吸机相关肺炎(只要不是铜绿假单胞菌等发酵菌感染),8天疗程与15天疗程疗效相当。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3R”原则

所谓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3R原则,就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righttime)、针对合适的患者(rightpatient)、使用正确的抗菌药物(rightantibiotic)。执行“3R”原则对患者来说,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起到提高治愈率的作用;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讲,可以起到减低细菌耐药发生率的作用;而对于整体社会来说,可以减轻患者负担,节约社会资源。

二重感染

即菌群交替症,是指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新的感染,常为耐药细菌感染。其发生与抗菌药物抑制敏感细菌造成机体微生态平衡失调、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外来菌侵入有关。病原体菌主要有革兰阴性杆菌、金葡菌、真菌。

赫氏反应

青霉素治疗后6~8小时,出现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症状,一般于12~24小时消失。

抗菌药物 篇4

1、每张处方不得超过(C)种药品。A、3 B、4 C、5 D、不限

2、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B)A、20% B、30% C、40% D、50%

3、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C)DDD以下 A、20 B、30 C、40 D、50

4、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B)

A、20% B、30% C、40% D、50%

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中抗菌药物不包括(D)

A、抗细菌 B、抗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C、抗真菌 D、抗病毒、寄生虫

6、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第一责任人是(D)

A、药剂科主任 B、医务科主任 C、临床科室主任 D、医疗机构负责人

7、合理用药原则包括(D)

A、安全 B、有效 C、经济 D、以上均是

8、促进合理用药的主要措施正确的有(E)

A、制定合理用药相关的临床应用指南 B、严格医师和药师资质,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C、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体系

D、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 E、以上均是

9、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描述有错误的为(A)。

A、对G+ 菌作用甚强,大于第一、二代 B、对G-菌作用强 C、其中一些对绿脓杆菌有较强杀菌作用 D、肾毒性较小

10、列为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是(E)

A、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抗菌药物; B、需要加以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 C、上市不足五年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的; D、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E、以上均是

11、抗菌药物分级管理“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使用权限为(B)A、住院医以上 B、主治医以上 C、副主任医以上 D、主任医师

12、越权限使用上一级抗菌药物时间权限为(C)A、8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13、门诊患者需要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医师开具处方可以选择(A)A、一线+一线 B、一线+二线 C、一线+三线 D、二线+二线

14、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不超过(B)A、20% 50% B、20% 60% C、30% 70% D、30% 80%

15、细菌耐药率超过多少的抗菌药物,应该暂停临床应用?(A)A、75% B、80% C、90% D、50%

16、细菌耐药率超过多少的抗菌药物,应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医务人员?(A)A、30% B、40% C、50% D、60%

17、患者确诊为肠杆菌属感染,下列那个药物不应选用:(B)

A、氨曲南 B、万古霉素 C、环丙沙星 D、头孢噻肟

18、不符合抗菌药物常用用法的情况是哪个?(D)

A、氟康唑 0.2 qd B、青霉素 160万单位 ivgttt q6h C、头孢噻肟 2g ivgtt q8h D、阿齐霉素 0.5 tid

19、以下哪种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C)。

A、红霉素 B、四环素 C、青霉素 D、庆大霉素

20、以下哪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DNA螺旋酶,阻断DNA的复制?(C)A、四环素类 B、氨基糖甙类 C、喹诺酮类 D、磺胺类

21、以下属于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是(C)。

A、妥布霉素 B、环丙沙星 C、阿莫西林 D、阿奇霉素

22、以下属于浓度依赖性的抗菌药物是(B)。

A、克林霉素 B、左氧氟沙星 C、青霉素 D、头孢美唑

23、抗菌药物分几级进行管理(C)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24、以下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效应的是(B)。A、青霉素和磺胺 B、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 C、红霉素和克林霉素 D、氯霉素和克林霉素

25、感染患者行细菌学检查的最佳时机应是(C)

A、应用抗菌药物之后 B、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 C、应用抗菌药物之前 D、以上都不对

26、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首选(D)。

A、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 C、大环内酯类 D、万古霉素

27、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哪些(D)。

A、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和光毒性 B、骨关节损害和跟腱炎 C、心脏的损害和肝毒性 D、以上皆是

28、在头孢菌素中,抗阳性菌活性最强的是(A)。

A、一代头孢 B、二代头孢 C、三代头孢 D、四代头孢

29、Ⅰ类切口手术(清洁切口),主要感染的病原体是葡萄球菌等G+ 球菌,所以从药物抗菌谱考虑,应首选(C)。

A、喹诺酮类 B、第三代头孢菌素 C、第一代头孢菌素 D、氨基糖苷类 30、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D)。

A、切口感染 B、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C、肺部感染 D、切口感染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

31、对绿脓杆菌有效的头孢菌素是(B)。

A、头孢唑啉 B、头孢他啶 C、头孢氨苄 D、头孢拉定

32、乳腺纤维瘤手术属于几类切口?(A)。

A、I类切口 B、II类切口 C、III类切口 D、IV类切口

33、腹外疝手术属于几类切口?(A)。

A、I类切口 B、II类切口 C、III类切口 D、IV类切口

34、成人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治疗,首选哪一类药物(B)

A、四环素类 B、氟喹诺酮类 C、青霉素类 D、氨基糖苷类

35、青霉素类的药物对以下哪些细菌不敏感(B)。

A、肺炎链球菌 B、绿脓杆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肠球菌

36、亚胺培南属于哪一类抗菌药物?(D)。

A、氟喹诺酮类 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 D、碳青霉烯类

37、针对耐药菌,可以采取的措施是(D)。

A、了解病人对细菌的耐药状态 B、针对耐药研发一些新的抗菌药物 C、合理用药 D、以上皆是

38、头孢吡肟属于第几代头孢类抗菌药物?(D)

A、第一代 B、第二代 C、第三代 D、第四代

39、喹诺酮类可能引起儿童:(A)

A、软骨损害 B、肾毒性 C、耳毒性 D、心肌损害 40、肝功能减退感染患者应避免使用的抗菌药物是:(A)A、磺胺药 B、青霉素 C、头孢唑啉 D、头孢他啶

41、VRE是指何种耐药细菌?(D)

A、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 B、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C、耐甲氧西林表葡菌 D、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

42、医院感染中常见的MRSA是指何种耐药细菌?(A)

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B、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C、铜绿假单胞菌 D、大肠埃希菌

43、以下不属于广谱抗菌药物的是(A)。

A、氨曲南 B、头孢曲松 C、哌拉西林 D、氧氟沙星

44、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应考虑(E)

A、某类(种)感染病原菌及其流行病学分布规律 B、病情 C、抗菌药物知识 D、耐药情况 E、以上均是

45、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B):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真菌 D、支原体

46、全身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何种不良反应?(A)

A、青霉素脑病 B、肾脏损害 C、肝脏损害 D、胃肠道反应

47、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最好是在皮肤切开前(A)。A、0.5-2小时 B、6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48、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在多长时间最为合适(B)。A、12小时 B、24小时 C、48小时 D、72小时

49、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感染源及感染途径包括:(D)

A、医护人员 B、环境中的飞沫、尘埃携带细菌 C、病人 D、以上都是 50、短时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优点是:(D)

A、减少毒副作用 B、不易产生耐药菌株 C、不易引起微生态紊乱 D、以上都对

51、治疗艰难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可选用(A)

A、甲硝唑 B、诺氟沙星 C、氨苄西林 D、克林霉素

52、治疗厌氧菌感染可以选用:(D)

A、庆大霉素 B、头孢唑林 C、环丙沙星 D、甲硝唑

53、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E)A、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B、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效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C、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D、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E、以上都是

54、万古霉素属于哪一类抗菌药物?(C)。

A、氨基糖苷类 B、β-内酰胺类 C、糖肽类 D、氯霉素类

55、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物时,较安全的品种是(B):

A、氟喹诺酮类 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 D、氯霉素类

二、是非题

1.大环内酯类(除酯化物和克拉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可妊娠全过程应用(√)2.治疗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氟喹诺酮类(√)

3.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感染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X)

4、SMZ--TMP适用于治疗卡氏肺孢菌子肺炎(√)5.严重肾功能不全时禁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6.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不宜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7.头孢唑啉可用于治疗MRSA、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属所致感染(X)8.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宜用于未成年人(√)9.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万古霉素(X)10.两性霉素B静滴时较少发生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事件(X)

三、填空题

1、处方正文书写内容有药品分列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用量。

2、处方权的获得:经注册的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由医务部按规定授予处方权,同时在医务部与药房签名留样备案后,方可开具处方。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篇5

1毒性反应

由抗菌药物引起的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 是对人体组织、器官的直接损害。常见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血液、消化和泌尿系统及局部给药[1]。

1.1 神经系统毒性

多见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 对第8对脑神经有损害, 引起耳蜗和前庭神经的毒性。表现为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 听力减退、严重者可致药物性耳聋。大剂量的青霉素、氨卡西林等如浓度过高注射速度过快时, 可对大脑皮质产生直接刺激而引起癫痫样发作。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偶可引起精神障碍。多黏菌素、氯霉素、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 发生视神经炎, 甚至视神经萎缩。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大剂量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后尚有发生肌痉挛、呼吸抑制, 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致呼吸骤停。

1.2 血液系统毒性

氯霉素最为常见, 可引起红细胞生成抑制所致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等。大剂量青霉素类应用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头孢菌素类会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而引起出血。灰黄霉素、万古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利福霉素偶可引起严重骨髓抑制。

1.3 肝脏损害[2]

如半合成青霉素及头孢菌素偶可引起一过性转氨酶升高。长期口服四环素或静脉注射量较大时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和浸润性重症肝炎。苯唑青霉素和红霉素酯化物可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利福霉素可与胆红素竞争结合部位, 使游离胆红素增多而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当严重肝病时, 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等在体内因排泄减慢而蓄积, 使碱性磷酸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 甚至引起中毒性肝炎。

1.4 肾脏损害

多数抗菌药物通过肾小管分泌排泄或与水分一起被重吸收。当许多抗菌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时, 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与肾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 药物在肾皮质的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肾毒性与药物积聚量呈正比。故产生肾脏毒性的机会也较多。临床表现为肾小管退行性变, 近曲小管引起坏死, 钾的排出量显著增多, 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少。如磺胺类药物, 可引起结晶尿和血尿。注射用头孢拉定和口服利福平均有引起血尿的报道。

1.5 胃肠道反应

多种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广谱青霉素类、头孢氨苄等经口服后可致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由于药物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或引起伪膜性肠炎。

1.6 局部反应

有些抗菌药物经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后, 可引起局部疼痛或血栓性静脉炎。

2变态反应

某些抗菌药物其本身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所产生的衍生物可与体内外蛋白质结合而成为全抗原, 使体内产生相应抗体, 或患者自身发生过敏反应。

2.1 过敏性休克

大多发生在青霉素注射后, 一般呈闪电样发作。临床表现为喉头、支气管痉挛和水肿引起呼吸道阻塞以及微循环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缺氧。除青霉素外, 头孢类、氨基糖苷类也偶可引起此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

2.2 药物热、血清病样反应

多见于应用长效青霉素制剂, 但链霉素、林可霉素、头孢菌素等也可引起此反应。临床表现为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淋巴结肿大、蛋白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

2.3 药疹

几乎所有抗菌药物均可引起皮疹。但以磺胺类、青霉素类、链霉素较多见。

3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内菌群微生态系统相互制约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后, 敏感菌群受到抑制, 而未被抑制的菌群乘机大量繁殖。在机体防御机能低下时可引起二重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真菌和厌氧菌。且此类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常高度耐药而不易控制。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感染和败血症。

4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3]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 如一些慢性疾病 (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 合并感染时, 就需要同时使用抗菌药物。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 可能引发或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 合用时可引起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升高。红霉素又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 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与茶碱类药物合用时, 能使茶碱的血药浓度增加, 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氯霉素可抑制双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 从而使后者的半衰期延长, 作用增强, 凝血时间延长。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 可抑制后者的代谢, 使其半衰期延长, 作用增强, 导致急性低血糖。四环素、红霉素与抗酸剂合用时, 可使抗菌药物的吸收降低。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合用时, 可引起耳毒性增加。

为了预防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前必须做到明确诊断, 合理用药。规范抗菌药物应用规则, 同时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 这才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肖华凤, 朱世平, 宋黎军.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6, 6 (5) :551-552.

[2]刘斌, 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4, 13 (5) :251-252.

合理使用抗菌素药物 篇6

1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用量过大, 造成药物浪费, 并可能引起毒副作用。相反, 用量不足或疗程过短容易出现细菌耐药性。如青霉素超大剂量可引起血液凝固障碍, 如果静脉注射青霉素钾盐可引起高血钾症。链霉素用量过大, 可引起肾脏功能衰竭, 并且可引起呼吸麻痹而发生呼吸困难、窒息。保证用药剂量和用药持续时间, 大环内酯类药物首次剂量一般加倍, 以便血液中药物浓度尽快达到抑菌浓度。对于某些慢性疾病和容易在一个猪场反复发作感染流行的顽固性细菌性疾病, 必须采取群防群治的措施。顽固性疾病包括猪痢疾、猪萎缩性鼻炎、猪弓形体病、猪气喘病等的防治和彻底治疗, 最有效、方便、经济的方法是在饲料中或饮水中添加药物。给药数天、数周或数月。

2抗菌药的联合使用

抗菌药物合理配伍, 可达到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 从而可增强疗效, 配伍不当则可发生拮抗作用, 使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抵消, 疗效下降, 甚至引起毒副作用。

(1) 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 (棒酸) 、舒巴坦、他佐巴坦合用有较好的抑酶保护和协同增效作用。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场常与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组成复方制剂用于兽医临床, 治疗畜禽的消化道、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青霉素类和丙磺舒、氨基糖苷类呈协同作用, 但剂量应基本平衡, 大剂量青霉素G或其它半合成的青霉素均可使氨基糖苷类活性降低。青霉素G钾和青霉素G钠不宜与土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碳酸氢钠、维生素C、维生素B1等混合使用, 青霉素G钾比青霉素G钠的刺激性强, 钾盐静脉注射时浓度过高或过快, 可致高血钾症而使心跳骤停等;氨苄青霉素不可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维生素B1、50g/l葡萄糖、葡萄糖生理盐水配伍使用;青霉素类与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也不能同时使用 (理化性配伍禁忌) 。

(2) 氨基苷类 (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壮观霉素、安普霉素等) 与β-内酰胺类配伍应用有较好的协同作用。TMP可增强本品的作用, 如丁胺卡那霉素与TMP合用对各种革兰氏阳性杆菌有效。氨基苷类可与多粘菌素合用。氨基苷类同类药物不可联合应用以免增强毒性, 与碱性药物连用其抗菌效能可能增强, 毒性也会增大。链霉素与万古霉素 (对肠球菌) 或异烟肼 (对结核杆菌) 合用有协同作用。庆大霉素 (或卡那霉素) 可与喹诺酮类药物合用。硫酸新霉素一般口服给药, 与DVD配伍比TMP更好一些。

(3) 土霉素、强力霉素与本品同类药物及非同类药物如泰牧菌素 (泰妙灵) 、泰乐菌素配伍用于胃肠道和呼吸道感染时有协同作用, 可降低使用浓度, 缩短治疗时间。TMP、DVD对本品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适量硫酸钠 (11) 与本品同时给药, 有利于本品吸收。土霉素不能与喹乙醇、北里霉素合用。

(4)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罗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螺旋霉素、北里霉素等) 。北里霉素治疗时常与链霉素合用。

(5) 氟喹诺酮类 (氟哌酸、培氟沙星、洛美杀星、二氟沙星、沙拉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达氟沙星、麻保杀星等)

氟喹诺酮类药物与杀菌性抗菌药 (青霉素类、氨基苷类) 及TMP在治疗特定细菌感染方面有协同作用, 而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均表现无关作用;环丙沙星+tm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禽大肠杆菌O2、鸡白痢沙门氏菌有协同作用, 对猪大肠杆菌、禽大肠杆菌O78、鸡败血支原体有相加作用。氟喹诺酮类+林可霉素可用于猪气喘病继发大肠杆菌感染或其他细菌混合感染。含铝、镁的抗酸剂及多属离子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有影响, 给药期间饲喂全价饲料可干扰本品的吸收。

(6) 林可酰胺类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林可霉素可与氟哌酸配合应用与治疗合并感染, 林可霉素可与壮观霉素合用 (利高霉素) 治疗顽固性呼吸道病。有效供给口服补液盐和适量维生素可减少本品的副作用, 提高疗效。此外, 林可霉素可与新霉素 (用于乳腺炎) 、恩诺沙星合用.

(7) 杆菌肽锌可与粘菌素 (多粘菌素E) 、多粘菌素B、链霉素及新霉素合用。杆菌肽锌禁止与土霉素、金霉素、北里霉素、恩拉霉素、喹乙醇等配合作用。

该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门急诊处方共7 800张,依据卫生部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相关文献资料,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分类、整理及统计分析,包含项目有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使用率、DDDs(该药品消耗量/该药品DDD值),以及合理使用二联、三联抗菌药物的比例,同时对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配禁忌,合并用药等情况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抗菌药的使用率及联用情况

7 800张处方当中采用抗菌药物处方有1 975张,占所查处方数为39.5%,其中,单种抗菌药物处方为2 730张,2种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894张,3种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17张,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187张,分别占应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35%、11.46%、0.21%、2.39%。

2.2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在7 800张处方中,有203张处方属于不合理使用,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0.28%,见表3。

3 讨论

该次抽查处方结果表明该院门诊、急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5%,低于卫生部最新规定的45%[1]

使用率的要求,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率较高,这可能与部分临床医生不根据病原菌检测,单凭经验选择高端,广谱抗菌药物有关。该院在2012年针对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定,并加强了临床药师对抗菌药合理使用的监督指导,第四代头孢菌素的使用频率明显下降,品种数也明显减少。其中给药方案、重复用药,溶媒不当、拮抗作用、熬合作用一集不良反应等是不合理处方的主要表现。

3.1 给药方案

在抽查的处方中发现青霉素G钠的日剂量1次/d 2静滴,β-内酰胺类对大多数细菌的抗菌后效应(PAE)较小,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超过所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即T>MIC。β-内酰胺类的血浆半衰期对T>MIC有影响[2]。多数青霉素的血浆半衰期约为30~60 min,故青霉素G钠的日总量应分4次给药方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3.2 重复给药

通过该次分析发现该院门急诊二连用药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如注射用青霉素与阿莫西林颗粒联用,疗效不一定增加,应为两者竞争作用靶位而产生药理拮抗,使毒性增加。又如,口服克拉霉素同时静脉滴注青霉素,因青霉素为杀菌剂,在细菌的繁殖期起作用,而克拉霉素是抑菌剂,抑制了细菌的繁殖,青霉素起不到杀菌作用,从而影响了疗效,还易引起细菌耐药。氨苄西林+青霉素钠属同类品种,罗红霉素+克林霉素同时使用也属于同类品种联用,其作用部位相同,非常有机会竞争同一部位而导致拮抗现象发生,造成药效降低以及发生不良反应,可引发正常菌群失调,易继发真菌感染,所以不宜联用。门诊患者多为轻中度疾病,疗程短的特点,多数医生都是根据经验选药,而个别医生直接选用了第三代头孢菌素加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用药起点高,抗菌过宽,影响了患者的正常菌群平衡,容易造成二重感染。

3.3 溶媒不当

在所抽查处方中发现多例青霉素钠注射液用葡萄糖作溶媒剂,这属于溶媒不当,因青霉素钠在中性溶液中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可加速分解。葡萄糖注射液属于偏酸性(p H3.2~5.5)能够加速青霉素钠分解,导致其抗菌活性的下降,而且很容易产生致敏产物,造成过敏反应的发生几率增加,因此静滴时宜选用中性的0.9%氯化钠溶液。

3.4 拮抗作用

克林霉素与红霉素联合使用,因均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合用时竞争相同靶位而导致拮抗作用产生,克林霉素与头孢唑肟联合使用,头孢唑肟为速效杀菌剂,对静止期的细菌几乎不起作用,只对繁殖期的细菌起作用,克林霉素是细菌生长效率抑菌剂,两者联用会出现拮抗作用,应避免联用。

3.5 熬合作用

此类现象主要出现在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与含镁、铝的制剂、酸剂、铁剂等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合用形成熬合物,使左氧氟沙星吸收减少,建议避免同时使用,而应间隔几小时服用。

3.6 不良反应

左氟氧沙星与茶碱类合用时,可能由于细胞素P450结合部位的竞争性抑制,致茶碱类自肝清除率明显减少,消除半衰期延长,出现茶碱类,有关中毒症状的,如恶心、震颤、情绪激动等,联用时应测定茶碱类血药浓度和及时调整剂量。左氧氟沙星与美洛昔康不宜合用,因喹诺酮类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可能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并有发生惊厥的危险性[3]。克林霉素+头孢哌酮+甲硝唑可使伪膜性结肠炎增加[4],克林霉素和甲硝唑都对厌氧菌有作用,不应同时使用,建议用头孢哌酮与甲硝唑合用即可。

摘要:目的 探讨该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并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建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防止细菌感染性疾病很有效,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则可造成耐药菌的增加,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造成较多困难等问题。方法 随机抽查该院门诊,急诊处方7 800张进行分析,统计该院抗菌药物门诊使用率,药物的种类和使用频率及联合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仍需进一步提高,希望通过该次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合理使用率。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5℅,涉及47个品种,单用抗菌药物处方所占收率为75.23℅,用药合理性处方占95.44℅。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希望通过该次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合理使用率。

关键词:急诊,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S].卫生发[2000]431号.

[2]王睿.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63.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45-564.

抗菌药物 篇8

【关键词】抗菌药物;临床药物;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03-01

我院选取了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资料,旨在探讨出一条良好的临床药物干预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资料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资料作为干预组,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各科室的5%出院病历作为样本,经统计对照组抽取样本量为1062份,干预组样本量为1236份。干预组实施以下干预措施[1]:①完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在对照组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反馈出来,制定出较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②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规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准则,使得医师在遴选药物时更清晰,熟悉所选用药物的适用症、抗菌的活性、准确判断何时用药,如何联合用药等。③设置培训和考核环节: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整治方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的培训和考核。④临床药师的指导作用:在临床药师的指导下,规范医师合理用药。⑤建立反馈系统:将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反馈,以报告形式和医师们沟通。

2统计指标

统计两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一类切口使用率、使用强度、抗菌药费用、微生物培养标准送检率。

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用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梁祝抗菌药物使用指标比较

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药费所占比例降低,微生物培养率[2]有所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1 、表 2

3讨论

抗菌药物是指[3-5]具有抑菌或杀菌的药物,是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合成方法得到,包含有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药物。我国近些年来使用抗菌药物比较泛滥,解决细菌耐药问题亟不可待。国家也明确规定了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判断是否合理用药的标准。为相应国家号召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各醫院应做好干预措施,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我院选取了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各情况摸索出一条较好的干预措施。在本文数据中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费用占比减低、微生物培养标本送检率有所增加,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注意一下几点[6]:①干预措施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改进。②临床药师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在遇到不懂的及时查阅资料,争取最大限度的配合各部门合理用药。③通过点评处方发现不足,以经常反馈的方式帮助医师建立良好的用药习惯,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比例[7-9]。④做到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抗菌药,能单联使用不双联使用,整体提高医师用药水平和医疗质量。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药资源浪费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否有更优的干预措施,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光龙.综合干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研究[J].医学信息,2011,4005-4006.

[2]吴志明,陈炜,葛孟华,等.综合干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研究[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10,20(9):1300-1301.

[3]徐欣昌,周长芳,吴晓阜.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临床药学干预研究及效果评价[J].求医问药,2013,11(3):288-289.

[4]Bennie C,To J,Martin P,Govendir M.In vitro interaction of some drug combinations to inhibit rapidly growing mycobacteria isolates from cats and dogs and these isolates' susceptibility to cefovecin and clofazimine.[J].Aust Vet J.,2015,93(1-2):40-5.

[5]黄华斌,郭淑敏,杨艳玲.分科分级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4):309-311.

[6]周慧,王长连,陈惠兰.系统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对比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17):1399-1401.

[7]张伶俐,黄亮,曾力楠.全球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的证据现状与临床合理使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0):757-760.

[8]袁波,李玲,俞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软件对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66-67.

抗菌药物培训试题 篇9

1、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门诊、急诊静脉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A)

A、7% 25%

B、20% 40%

C、30% 60%

D、14% 30%

2、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要求,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提高病原微生物检测水平,医师应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因此应该提高微生物标本,尤其是(C)的送检率。

A、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

B、引流液或分泌物标本

C、无菌部位标本

D、血标本

3、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下列哪种手术(操作)不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C)

A、肝胆手术

B、剖宫产术

C、体表肿物切除术

D、开放性骨折清创内固定术

4、外科手术原则上不得选择氟喹诺酮类作为预防用药,但(C)手术除外。

A、颅脑

B、胃十二直肠

C、泌尿道

D、心脏大血管

5、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及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C)级管理。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6、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门诊、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A)

A、20% 40%

B、15% 30%

C、10% 20%

D、30% 50%

7、关于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滴注时间要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应在(A)滴完。

A、20-30分钟

B、30-60分钟

C、20分钟以内

D、60分钟以上

8、Ⅱ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原则上不超过(B)。

A、12小时

B、24小时

C、48小时

D、72小时

9、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得超过(B)

A、10%

B、30%

C、50%

D、70%

10、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得低于(B)

A、20% 40% 60%

B、30% 50% 80%

C、50% 80% 100%

D、30% 50% 100%

11、哺乳期妇女在应用何种抗菌药时可继续哺乳(B)。

A、四环素类

B、青霉素类与头孢

C、氨基糖苷类

D、磺胺类

12、抗菌药物剂量选择时,可使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的感染性疾病(B)

A、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B、单纯性下尿路感染

C、血流感染

D、感染性心内膜炎

13、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目的是预防(D)。

A、切口感染

B、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C、肺部感染

D、切口感染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

14、下列抗微生物类(细菌、真菌、病毒)药物在妊娠期属于X级,孕妇禁用的是(D)

A、阿米卡星

B、四环素

C、伏立康唑

D、利巴韦林

15、原则上不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Ⅰ类切口手术,在存在高危因素时,可以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其中的高危因素不包括:(D)

A、年龄大于70岁

B、营养不良

C、糖尿病控制不佳

D、酗酒者

1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为:(A)

A、医疗机构负责人

B、临床科室主任

C、药剂科主任

D、医疗组长

17、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分别为(A)。

A、60% 40

B、50% 50

C、60% 50

D、50% 6018、医院应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采取相应措施。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B)

A、50% 70%

B、50% 75%

C、60% 80%

D、60% 75%

19、下列哪种情况有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C)

A、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B、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C、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D、急性肾盂肾炎

20、Ⅰ类切口手术(清洁切口),主要感染的病原体是葡萄球菌等G+ 球菌,从药物抗菌谱考虑,应首选(C)。

A、喹诺酮类

B、第三代头孢菌素

C、第一代头孢菌素

D、氨基糖苷类

21、可作为手术预防用药的抗菌药物品种是:(B)

A、青霉素类

B、头孢菌素类

C、加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

D、碳青酶烯类

22、下列关于新生儿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说法错误的是(B)

A、氯霉素—灰婴综合征

B、呋喃类—脑性核黄疸

C、磺胺药—溶血性贫血

D、万古霉素—耳、肾毒性

23、关于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氨基糖苷类为小儿患者的绝对禁忌,任何情况下不得使用;

B、四环素类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C、糖肽类有一定耳、肾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使用;

D、氟喹诺酮类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无特殊情况者,应避免用于18岁以下患者。

2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B)次。

A、4次

B、5次

C、6次

D、7次

25、可授予特殊级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需具有(A)任职资格。

A、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B、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C、初级专业技术职务

D、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所有医师均具有

26、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但应于(B)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A、12小时

B、24小时

C、36小时

D、48小时

27、下列抗菌药物中,(D)不属于我院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A、注射用头孢硫脒

B、地红霉素肠溶片

C、注射用头孢西丁钠

D、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

28、下列抗菌药物中,(B)不属于我院特殊级使用抗菌药物。

A、注射用萘夫西林钠

B、注射用头孢唑肟钠

C、注射用氨曲南

D、注射用头孢吡肟

29、以下哪种药物属于头霉素类抗菌药物(B)

A、头孢吡肟

B、头孢美唑

C、头孢哌酮

D拉氧头孢

30、关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

A、制酸剂和含钙、铝、镁等金属离子的药物可减少其吸收,应避免同时使用;

B、应严格限制本类药物作为外科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C、可有皮肤光敏反应、关节病变、肌腱炎等不良反应;

D、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需要一日多次给药。

31、关于抗菌药物的局部使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

A、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

B、眼部、耳部感染可局部使用抗菌药物;

C、腹腔手术后,可用甲硝唑冲洗腹腔;

D、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

32、关于抗真菌药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卡泊芬净用于隐球菌性脑膜炎;

B、氟康唑用于肺曲霉病;

C、伏立康唑用于念珠菌性尿路感染;

D、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米卡芬净时无需调整剂量。

33、患者,女,32岁。以“急性胆囊炎”收住入院。入院后拟给抗菌药物治疗,请根据以下药物的组织分布特点,首选(C)。

A.头孢呋辛

B.头孢他定

C.头孢哌酮

D.头孢唑肟

34、患者,男,41岁,因“尿频、尿急、排尿痛3天,发热2天”入院,临床诊断:尿路感染,患者经验性治疗应首选以下哪种药物(A)。

A、左氧氟沙星

B、莫西沙星

C、克拉霉素

D、克林霉素

35、预防用抗菌药物缺乏指征(无效果,还可导致耐药菌感染)的是:(B)

A、免疫抑制剂使用者;

B、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等;

C、昏迷、休克、心力衰竭的患者;

D、以上都是。

二、判断题(每题2分 共20分)

1、特殊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2、在抗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尽可能选择针对性强、相对窄谱、安全、价格适当的抗菌药物。(√)

3、留置尿管、深静脉置管的患者,为预防其可能导致的感染,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4、患者痰培养出白色念珠菌后,则一定需要行抗真菌治疗。(×)

5、应用头孢哌酮时应给患者补充维生素B1。(×)

6、注射用头孢西丁钠不推荐用于3月以下的婴儿。(√)

7、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口服剂型对铜绿假单胞菌均无作用。(√)

8、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术中需要追加的情况见于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

9、氟喹诺酮类药物适用于各年龄段感染性腹泻患者的治疗。(×)

10、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根据我院处方点评标准,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商品名开具的处方属于 不规范处方 ;未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属于 不适宜 处方,无抗菌药物适应证而开具了抗菌药物的处方为 超常 处方。

2、喹诺酮类常见的不良反应中,表现在心脏方面的不良反应是: Q-T间期延长。

3、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 3 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级和限制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处方权和药师调剂资格取消后,在 6 个月内不得恢复。

4、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

常用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分析 篇10

1 β-内酰胺类

据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及抗菌后效应 (PAE) , β-内酰胺类药物是时间依赖性药物, 当该类药的药物浓度是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3~5倍时, 其杀灭细菌作用呈饱和状态, 此时药物浓度>病原菌MIC时间便是其发挥杀菌、抑菌作用的关键, 即此段时间的药效更为显著, 效果更佳。据研究, 该类药物用药1d后体内血药浓度>病原菌MIC的时间占50%以上时, 抗菌活性最佳[1]。PAE长或半衰期>2h的头孢类药物 (如头孢替坦、头孢曲松等) 每天只需给药1次即可保证患者体内足够的血药浓度, 且不影响疗效, 因此无需多次给药。美罗培南等半衰期<2h但PAE较长的碳青霉烯类药物, 对静止期和繁殖期的致病菌细胞杀菌作用非常明显, 因此给药时间间隔要长, 每天给药1~2次即可。

2氟喹诺酮类

该类药物是浓度依赖性药物的典型代表, 其抗菌作用特点为病原菌的清除与药物浓度呈正比, 细菌不易耐药。该类药物的PAE较长, 且PAE值与药物浓度及药物和细菌接触的时长呈正比, 但该类药物的药物浓度越大, 用药不良反应就越明显, 因此临床多不能进行大剂量治疗。临床给药要结合药物半衰期、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 /MIC、PAE而定, 一般情况下每天给药1~2次。如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治疗膀胱炎时每天用药1次, 治疗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则每2天给药1次;第四代药物莫西沙星临床应用上则多采用每天1次的给药方案。因此, 使用此类药物要求医师具有丰富的用药经验, 针对具体疾病辨证给药。

3氨基糖苷类

该类药同为浓度依赖性药物, 对革兰阴性杆菌的PAE较大, 对革兰阳性球菌的PAE则较小, 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和首次接触效应, 即药效发挥与用药次数和剂量呈正比。其疗效评价参数为AUC0-24/MIC、峰浓度 (Cmax) /M[2]。日剂量一定的情况下, 一次给药比多次给药的药物峰值和药物浓度更高, 因此能有效避免首过效应, 还能通过减少药物与致病菌的接触时间来降低钝化酶转化的可能性, 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 提高抗菌活性, 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此外, 肾皮质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摄取具有饱和性, 多次给药或静脉持续滴注时, 虽然血药浓度低但能维持较长时间, 相比于一次给药方式, 肾皮质能吸收更多药物从而导致蓄积中毒。因此该类药物每天1次的给药方式在临床应用上更具有安全性和高效性。《临床用药须知》 (2005年版) 确定该类药物可每天1次给药。

4大环内酯类

该类为时间依赖性药物, 但药物间的药效学特征和体内情况差异非常大, 其最佳治疗方案应由组织中维持药物浓度高于MIC的时间及PAE持续时间共同确定[3]。一般情况下, 半衰期长且PAE短的药物, 如琥乙红霉素、红霉素等, 应根据其半衰期的推荐给药时间给药, 即每天3~4次, 以保证其药物浓度>MIC, 使药物发挥更好药效。阿奇霉素等新型药物在人体代谢的过程中, 会随着浓度高低的变化叠加PAE, 因此, 此类药物可采用每天1~2次的给药方式。

5抗真菌药物

氟胞嘧啶、唑类、多烯类是临床常用的高效抗真菌药, 该类药物多为时间依赖性且半衰期长或PAE长的药物, 如氟康唑半衰期即为27~37h, 根据《临床用药须知》 (2005年版) , 该药治疗真菌感染时, 当AUC/MIC>20时, 氟康唑可用药1次。此外, 该药肌内注射和口服均能被完全吸收, 因此用药剂量相同。一般情况下, 氟胞嘧啶静脉滴注时每天2~3次, 口服时则需每天4次。

6其他抗菌药物

临床常用其他抗菌药物的临床用药时间及方法主要如下: (1) 克林霉素:属时间依赖性药物, 半衰期短 (2~3h) , PAE短, 临床用药每天3~4次; (2) 万古霉素:时间依赖性药物,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佳抑菌、灭菌浓度为MIC的5倍左右, 半衰期相对较长 (5~11h) , PAE长, 故给药间隔时间较长, 多每隔6h、12h静脉滴注1次; (3) 甲硝锉:浓度依赖性, 体内PAE小, 需多次给药, 口服时每天3次, 静脉滴注每次持续1h以上, 静脉给药时8~12h/次。

7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时应首先通过试敏反应确定用药的安全性, 主要应用联合PAE法进行用药评价, 具体为, 联用时PAE呈相加或协同作用时, 应减少所用药物的单剂剂量, 延长用药时间间隔。例如, 磷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致病性) 的PAE长, 对大肠埃希菌则表现为浓度依赖, 与环丙沙星合用时, 相加作用明显, 能有效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 此时可相对延长用药间隔。对与不良反应大的剂量依赖性药物, 可联合与之有PAE相加效应的药物, 从而通过减少其所需剂量, 延长用药间隔来最大程度的降低其不良反应。

8小结

随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增多、新药物的不断出现和患者自主用药现象的不断蔓延, 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 明确其用药时间和合理用药方式刻不容缓。因此广大临床医学工作者要切实认识到抗菌药规范应用的重要性, 遏止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 保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治疗高效性和安全性, 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当前常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存在着滥用、乱用情况, 突出表现为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剂量及方式的不合理, 极大威胁用药疗效和安全性。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和临床实际研究相结合方法, 分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科学用药时间及方法, 以期通过宣传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来规范其临床应用, 避免滥用带来的各种不良事件, 保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黄小红.287例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1, 10 (7) :88-89.

[2]缪晓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1, 8 (2) :164-166.

上一篇:培养学生爱上阅读下一篇:应急救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