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十篇

2024-09-13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 篇1

一、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 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 以身立教, 共鸣互动

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 教师应从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记忆的“结构化”“封闭化”“权力型”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非结构化”“开放式”“非权力型”, 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

2. 发挥自身特长, 多学科渗透, 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 教师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根据自己的特点, 发挥自己的专长, 挖掘自己的潜能,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 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 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 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最后, 教师还要注意发挥群体合力, 开发整合相关联的学科知识。

二、重视利用校内资源及整合德育资源, 增强教育深度

学校课程资源包括学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 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无形的资源及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图书室、多功能教室、运动场地;人文资源, 如学校的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校风校纪、校容校貌;各种活动, 如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时事讲座;自然景观, 如花草树木。

三、重视利用校外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 使学生多接触社会, 了解思想品德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在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 充分挖掘家长资源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 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 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 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 随手抓来都是活书, 都是学问, 都是本领。”我们要把思想品德课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起来, 形成教育合力, 让学生把课堂上的道理逐步内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2. 寻找乡土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 一本教科书不可能全国适用。初中思想品德课所涉及的知识与现实联系紧密, 需要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材料才能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从本地的实际出发, 开发和利用好本地资源。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 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等都可以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本土教育资源是思想品德最肥沃的土壤,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教育好一方人, 就要用好一方土。

四、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 篇2

一、依托教材内容,拓展课程资源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体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凝聚了众多编者的智慧,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深入钻研教材,理解、尊重教材编写的意图。只有真正读懂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教学目标,才可能创造性地拓展个性化的课程资源。

案例一: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看我多精神》

《看我多精神》一课中,有三幅分别表现学生坐、立、走正确姿势的图片。那么如何利用这个教材内容呢?A教师先让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坐、立、走正确姿势的图片,在交流中,随机出示教材中的图片,孩子们从中初步了解怎么做才能有精神,精神饱满是一种文明的表现。接着利用学生这份宝贵的人文资源,请了一些坐得极为端正的小朋友上来示范。(身边的榜样是最好的激励情感的方法,让那些坐在台下的孩子们在欣赏时,不仅仅是再次了解坐的正确姿势,更是为了让他们感到“台上的同学坐得多精神!有精神的孩子是多么的光荣!我要做个有精神的孩子!”)促使他们从心里追求做个有精神的孩子。有了这样的心理需求,他们也会付诸实践中。课堂实践也证明,台下的孩子们在榜样的激励下,纷纷自觉地模仿,纠正自己坐的姿势。然后教师在后面的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那些坐、立、走姿势正确的孩子拍拍照。在课结束时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孩子们看到自己如此有精神,纷纷给自己鼓起了掌,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课后,该教师还把这些照片贴在教室墙壁上的一棵“青松”上,并鼓励更多的孩子能成为此“树”的好果果。

A教师没有引用太多的课外资源,而是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中的图片,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它直接形象地告诉孩子们该怎么做才是有精神的,孩子们正是在不断的模仿中,在老师的层层深入引导中,纠正自己的不良姿势,形成良好的坐、立、走的习惯。事实证明,有效利用教材内容,会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贴近学生生活,筛选课程资源

“生活即教育”,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尤其是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就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要关注儿童现实生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筛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课程资源,才能激活我们的品德课堂。

案例二: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家乡特产知多少》

《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各地特产,第二部分是特产相关因素,第三部分是介绍特产。而教学目标是了解自己家乡有哪些特产,初步感受祖国物产丰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B老师把前两个板块作为一种欣赏或课外填充,而把大量的时间落实在了解绍兴特产上。在了解绍兴特产这一部分下足了工夫,所选资源都贴近学生生活,起到了求真求实的功效。

课前,该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请学生带来了一些绍兴特产,并对它作初步了解。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通过看、闻、摸、尝,了解该特产的特点。这样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全程以主持人的身份和学生聊绍兴特产,接着出示几种绍兴特产,请学生认一认,并简单说一说,然后列举了绍兴特产代表——绍兴黄酒,做好酒文化,从而体现绍兴人聪明、智慧、能干。最后通过“绍兴特产专卖店”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广泛了解、宣传绍兴特产。看得出该教师在设计这一系列活动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真实。

可见,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对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筛选。所选课程资源必须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问题的解决也将回归学生生活,这种课程资源才是有效的!

三、关注课堂生成,捕捉课程资源

动态的,才是美丽的。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是极富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教师应时刻关注学情,紧紧把握瞬间的教学契机。

案例三: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诚实是金》

师:在美国有一个成绩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去一家大公司应聘,在公交车上却因为贪小便宜而逃了票,被记录在案。最后也因为这么一次不诚实的事例在许多家大公司都没有应聘成功。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与大家交流?

生1:那个大学生太不诚实了,也因此贪小失大。

生2:大学生也太可惜了,就为这么一次逃票事件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生3:这些公司的老总也太武断了,毕竟那是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啊,这岂不白白浪费人才吗?

生4:公司的老总做得没错嘛,人贵在诚实,如果录用了他,今后他在工作中撒谎,那岂不是后患无穷吗?……

师:大家说得多好呀!“诚实是金”,一个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应该诚实,因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的人”。

生5:(忽然站起来)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开学初,老师在我们年段交的学费中收到了一张百元假钞,我想这个学生或是学生的家长也是非常不诚实的一个人!

老师一听,先是一愣,后又恍然大悟,是有这回事呀!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有关“诚实”的话题吗?于是,该教师打破了正常的课堂程序,而是抓住了新的“生成”资源,组织学生对“假钞事件”进行讨论:

1. 谁不诚实?为什么?(有可能是这个学生,也有可能是学生的家长,也有可能是把假钞付给学生家长的人,还有可能……)

2. 怎样辨出假钞?

3. 假钞流行有什么危害?

4. 生活中应如何抵制假钞流行?

通过学生“打横炮”而生成的主题,引发了课堂大讨论活动,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课堂交流,触动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情,震撼了学生的魂,指导了学生的行。不但使学生积累了一些生活常识,而且对那些“制假”不法分子的深恶痛绝之情油然而生。可见,面对课堂上新的“生成”资源,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孩子,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从而使课堂变得更精彩。

开发课程资源,丰盈品德课堂 篇3

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选择优化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乐于探究的精神,陶冶学生的感情生活,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给我们呈现的只是范例和话题,“整个大千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为使本课程的教学生动有效,教师应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功能,丰富教学内容。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并找寻其可再生点,使品德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呢?

一、挖掘教材资源,让课堂丰满灵动

1.合理开发,重组教材。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不是教材的传授者、执行者,而是主动建构者。因此,要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重组教材,拓展教材,整合教材。应把握教材的“基准点”,抓住儿童的“兴趣点”,瞄准情感的“引发点”,发掘教材中的“空白点”,寻找课程的“生长点”,把更加符合学生需要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拓展课程的内容,真正实现品德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理念。如笔者在执教《我爱家乡》一课时,针对班中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取舍。因为前段时间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我爱家乡的山与水”,学生对家乡的名胜古迹和山水美景有了较多的了解。这次的品德课上,对这一内容进行了删减、压缩,重点放在感受家乡的新气象,新变化。我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看新闻等形式,找出家乡五年中的变化。活动中,学生搜集了大量资料,拍了不少照片,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家乡的经济建设、人文环境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家乡的一员,他们希望自己快快长大,用科学的知识和勤劳的双手,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最后联系实际,指导行为,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

2.学生参与,拓展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参与教材的利用、挖掘、拓展。教材只有得到学生的有效开发,深入拓展,科学整合,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在品德课前、课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搜集、整理、选择、运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学生搜集整理的这些课程资源都来自自身的生活实际,他们有着直接的体验,有利于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有助于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同时,在对课程资源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锻炼。如在《江山多娇》一课教学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搜集祖国山河的资料,学生有的上网查阅,有的去图书馆查找,有的把旅游时保存的照片、音像、门票、纪念品等加以整理。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带来的教育资源,设计了“小脚丫游祖国”“大眼睛看祖国”两个板块。学生参与教材的拓展,使课堂变得丰满灵动。学习《军民鱼水情》一课时,在老师的联系下学生到附近军营进行采访,了解到解放军叔叔在今年夏天家乡的抗洪抢险中一天一夜未合眼,保水库、抗山洪、防倒塌,查险除险,冲锋在前。对当时的情景学生亲耳所闻,对当时的图文资料学生亲眼所见,崇敬之情在他们内心激荡。对此次采访,学生加以整理带到了课堂上,与教材进行整合,拓展了教材的深度,优化了课堂教学。

3.创设情境,重构教材。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因此,我们应通过对学生生活实际的观察,选取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材料,适时创设情境,使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触动学生的心弦,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深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如《走近残疾人》一课的教学中,先让每个学生蒙上眼睛,独自一人在教室里行走,体验无助甚至恐惧;接着学生一部分扮演盲人,另一部分扮演帮助者,重新体验;然后全体学生都扮演盲人,但两人一组,互相帮助;最后学生们交流扮演的体会。在由文本延展出的情境中,学生感受自助与他助,信任与被信任。自助与他助是行为的,信任与被信任是心理的,活动时学生很容易把自己投入到情境中,而这个情境恰恰就是社会生活。创设文本情境,开发课程资源,旨在提升和引导生活。

二、巧用生成资源,让课堂精彩活泼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品德课堂上,师生或生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会涌现和生成一些资源,这些资源往往具有偶发性、差异性、创造性。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去捕捉和运用这些意外生成的资源,就会给课堂增添更多的精彩,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笔者执教《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一课时,教室突然断电,屋内光线一下子暗了下来,多媒体播放系统也停止工作,孩子们不禁骚动起来。原本课件正在播放各行各业的人们默默地付出,大家刚刚进入情境之中,却因断电戛然而止。

我略加思索,问道:“孩子们,我们现在最需要谁的帮助?他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学生们静了下来,思考片刻,纷纷回答:“现在最需要电力维修工人的帮助,他能给我们带来光明。”“渴望校工叔叔的到来,他修理学校的电器、桌椅、门窗,让我们的学习生活更舒畅。”这时窗外传来后勤人员架梯子,开电箱的声音,孩子们兴奋地说:“马上就有电了!”我灵机一动,临时设计了“听声音 找劳动者”的环节,孩子们个个屏神凝听,“我听到120急救车的声音,想到医生、护士为挽救患者的生命正忙碌着”“我听到建筑工地上传来的敲打声,正是工人叔叔的辛勤付出,才有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我听到附近市场上商贩的叫卖声,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孩子们用心寻找着身边的劳动者,真切地体会到我们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课堂上的这种意外有时会令教师措手不及,视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如果换一种视角,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能让课堂化险为夷。聪慧地利用生成教学资源,能让危机化为教学良机。这种意外是我们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

三、开拓社会资源,让课堂丰盈充实

我们所构建的品德课堂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品德教学体现实践性这一特征。所谓实践性指“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应善于将品德课上的探究性学习延伸至课外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参与、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如在教学“爱护环境”这一主题时,引导学生对家庭、社区里产生的垃圾、空气、水的污染,以及人们如何处理等情况展开调查。然后教师带学生参观毗邻学校的市环境监测站,那里的工作人员结合实物、仪器给孩子们讲解关于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并接受了孩子们的采访。最后老师、同学再共同经历课堂学习,就更容易有话可说,有情可发。学生在调查、参观、采访的活动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以纯真的眼光看社会,以纯洁的童心感受社会,并将所见、所闻、所感作为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填补了课程原有的空白点,使品德课因学生参与生成而丰盈充实,具有鲜活的生命感。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4

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内容很少,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采取平铺直叙的讲课法进行教学,只需很短的时间就能讲完,这样的教学肯定枯燥、单调,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呢?我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是关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由此可见,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

一、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放和利用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学影响,长期以来,我校一些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狭义的,一直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把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存在“教材=教学资源”的看法,谈不上开发、整合、利用课程资源的问题了。对学生而言,它就是一些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试卷等。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挑选教材上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误解造成教学信息封闭、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不仅要看教师严谨的教学设计、严密的逻辑分析、深入浅出的演讲口才等等,还要看教师是否围绕课标充分地利用和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很多教师抱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缺乏!这与教师没有具备充分地利用和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意识及能力有关。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于社会生活每时每刻,最重要的是教师能不能以思想品德课程的眼光去挖掘这些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和案例,能不能以思想品德课程的视角去赋予它们课程资源的意义。

二、资源开发和利用方法

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呢?教育专家的观点十分鲜明:

1、教师首先要考虑这个资源在这节课上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它们对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价值是什么?资源不是作概念的注脚,不是为了旁征博引,补充课程内容,而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增强思维的深刻性,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师要对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研究,使资源、目标、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关系。而且,开始做什么,过程中用什么,复习时用什么,都要研究。尤其是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要注意积累、总结、交流,因为这种资源不可重复,要有意识地捕捉。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结合自身特点做了如下工作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图片

教科书中每一课都配有丰富的活动案例和图片,这些案例和图片新颖、鲜活、精巧,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教材图文并茂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使它在呈现形式上更活泼、生动,更在于它在教学组织中起着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它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学习和人格健全的一种示范,也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认真解读和品味教材中的文字材料、图片,领会它们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其中蕴藏的“言外之意”,从而用相应的书本知识进行讨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其中,他们要自己去“动脑、动口”,去思考、探究,去得出结论。由此可见这些图文材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第40页“老太太应聘”的图文资料,有两幅图和一段文字。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的:材料提供什么有效信息和中心主题?招聘会场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老人填写各类应聘表,是自己找工作吗?老人的儿子在干什么呢?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呢?这对年轻人有什么危害呢?图文材料其实告诉学生们: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不能自立就将一事无成。

2、开发学生的自身资源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那么学生那些方面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呢?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体验、思想认识、发表的意见、提出的问题、个性的差异、兴趣,甚至是错误的回答都是教学资源。我在开发学生资源过程中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会

新课程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现有的学习和生活,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自己谈经验、谈体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为深刻,更能打动学生的情感。

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时,备课组建议授课教师让学生举例说说同学之间最容易伤害感情、最容易引发冲突的事情。因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都有亲身体会,所以学生发言十分踊跃,说的内容很丰富。然后我又乘热打铁,再引导学生去讨论:同学之间怎样才能和谐相处?通过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在中间穿针引线,学生很容易懂得彼此尊重的重要性。

(2)利用学生的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把学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能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

如七年级下册《人生当自强》一课,备课组建议授课教师要调动学生去搜集有关自强方面的名言警句和事例,学生共同努力收集到以下名言警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等。同学们不仅列举了不少名人自强事例,还现身说自强,如有的同学说自己的手摔骨折时,强忍疼痛,没有掉眼泪。有的同学说感冒生病了坚持到校上课等等。学生们讲述的事例真实,情感真挚,所以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巧妙地运用课堂突发事件

七年级下册《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一课,授课教师可以结合班级有不尊重人的现象,向学生发问:“请同学们谈谈平时在课堂上有什么不尊重人的表现?”于是学生们很快就说到上课做小动作、大声说话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刚刚两位大声说话的学生马上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接着我引出下面的内容:“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你要学会尊重他人。”对这一突发事件,我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巧妙地把课堂现象转化为课堂资源,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教育的效果非常好。

3、努力开发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学科知识、特长、爱好等方面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六课《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或他人小时候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亲身经历,把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与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生活、经历作对比来教育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重要。

4、因地制宜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校内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多媒体教室、运动场;各种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自然景观,如花草树木;人文景观,如校容校貌、校纪校风等。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礼仪展风采》时,授课教师可以结合学校每周一次的升国旗的礼仪和天安门广场升旗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去认识升国旗的礼仪要求,并审视自己平时的不足,进而要求学生重视礼仪,展示自己良好的风貌。

5、开发校外课程资源

校外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指学生家庭、社会乃至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春游,在春游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国情教育和乡土乡情教育,如要爱护环境,不破坏一草一木,不乱扔垃圾;改革开放以来池州的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学生不仅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也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同时学生也会加深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意义。作为一个自觉适应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政治课教师,应提高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运用能力,密切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积极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服务。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 篇5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第一重境界是“准”。这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基本的要求, 是初级境界。所谓“准”, 是指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 能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能恰如其分、深入浅出地说明教材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前提条件。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第二重境界是“新”。这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中级境界。所谓“新”, 主要是课程资源的选择有新意。这个新意不仅指时间新、内容新, 关键是挖掘角度新, 问题设计新颖。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第三重境界是“趣”。这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最高境界。所谓“趣”, 即兴趣, 是指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 它可以使人集中注意, 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富有情趣的课程资源, 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是开启有效课堂的重要前提。例如, 在学习《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内容时, 可选用2013年7月《宝马男遇交警亮“酒驾许可证”》的事例:7月2日晚, 绩溪县繁华街道附近, 一个小伙子被交警拦下后, 煞有介事地掏出“酒驾许可证”, 称他已通过酒后驾驶考试, 许可证时公安部颁发的。这个不靠谱的谎言很快被交警戳穿, 司机因酒驾扣光12分, 还被罚款1500元。幽默风趣地呈现出案例后, 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小伙子为何要出示“酒驾许可证”?为何又被交警处罚?通过一系列的问题, 趣味就出来了,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问题很好地得到了解决, 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维方法的掌握潜移默化地融为了一体。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要我们能够基于学生的兴趣、生活、心理、实践和最近发展区, 巧妙地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相结合, 把学科知识问题化、重要问题活动化、主要活动情景化、关键情境生活化、生活情境简化化、简约情境有序化, 就一定能够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就一定能够走向资源开发利用的最高境界, 结出累累的硕果。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 篇6

开发好教材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教材。正确认识教材, 使用教材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首项。巧妙运用教材中的图例、表格, 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 精心处理教材的留白是开发课程资源的好办法。

比如《千年不衰的汉字》一课有各种图片、文字资料, 它涵盖了汉字的产生、演变以及它神奇的魅力。一位教师在讲解文字的起源时,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师:在文字发明以前, 古人常用结绳的方法帮助记事。出示结绳图。你能根据图中的结绳, 想想它表达的不同意思吗?

生:发生一件事打一个结。大事打大结, 小事打小结。……

师:你觉得这样的记事方法有什么局限吗?

生:如果在绳上打了很多的结, 时间长了, 恐怕要想起原来的事情就不那么容易了。结绳记事这个方法虽然简单, 但不可靠。

师:结绳记事, 有它的缺陷。古人在结绳记事的基础上, 又开创了图画记事。图画记事不仅能帮助记忆, 还能表达思想。文字从图画中来, 象形文字就是从图画记事演变而来的。汉字的发展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

随着学生对问题的不断思考, 文字的起源便豁然开朗。

以上的教学中可以看出,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最关键的是读懂教材, 了解每一种材料在教材中的作用。同时, 选择好材料以后, 必须用足用好, 或观察、或阅读、或思考、或讨论, 切忌浮于表面。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运用好现实资源

现实生活中的资源, 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充分运用好现实资源, 能很好地实行历史与现实的对接, 帮助学生进一步学好历史, 培育品德。只要做个有心人, 课程资源就会进入我们的眼中, 进入我们的课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南湖游船》一课中的第一课时《小船上诞生的大党》这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如一位教师为了能更好地增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 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注重从学生的身边、现实的生活中寻找材料, 充实课堂, 建立概念、丰富情感。

这是一位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这个概念时的一个片段:

师:老师从你们胸前佩戴的红领巾就可以知道你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那就是少先队员;而我除了老师、母亲身份外, 还有一个身份, 那就是共产党员。那么, 你们知道少先队员相对应的组织是什么吗?

生:中国少年先锋队 (学生稍加思索回答) 。

师:有谁知道共产党员相对应的组织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

师:老师告诉你, 共产党员相对应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

以上的教学中, 这位教师巧用了学生身边的材料, 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帮助学生弄清楚共产党员和共产党这个组织之间的关系。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和它的宗旨则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一步步得到明确。

这位教师在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情感时, 选取了三个不同的场景。

首先教师将事先拍摄的学生生活中的画面搬进课堂, 其中有家乡武进城市新貌、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还有免费敞开公园中市民的休闲场面。学生从这些熟悉的场景中感受到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多么幸福, 体会到了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接着, 教师分别出示了学生的书簿本、学生的公交卡及爷爷奶奶的农村医保卡。学生从这一个个的具体实物中知道, 从2008年起, 我们常州市的小学生、初中生上学不仅不需要缴纳学杂费, 而且课本、作业本也免单。这是我们学生乘车用的公交卡, 学生每人每次刷卡只要3角钱。而70岁以上的老人, 免费乘坐公交。这是农村医保卡, 到目前为止, 常州市农民的医疗参保率达到99.44%, 农民看病得到了保障。学生再一次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最后, 教师又把四川汶川地震时的凄惨画面和震后我们地区援建四川金花镇重建后的美景搬上屏幕;把我国2011年3月份成功从利比亚撤侨的画面进行回放。学生再一次从一个个重大事件中, 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展示出来的勇气和力量。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以上的教学环节, 不难看出, 教师对学生身边的材料不仅仅是用一双慧眼去发现, 而且在材料展示的过程中也是由面到点, 讲究层次的。学生在一次次的具体感受中, 体验一次次在丰富, 情感一次次在升华, 较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搜集好史实材料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 篇7

一、教材—最根本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提供给教师使用的,而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属于校内、文字性的显形课程资源。在使用教科书的同时,教师应从中捕捉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来达到教育活动的目的。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涉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爱班级、爱集体教育,科技,环保,自然环境,社会交往,等等,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目的,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教材,进而结合学生的体验进行教育活动,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二、学生—最鲜活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并将其拿到课堂上,用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调查、了解学生中的隐性资源,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案例,以及学生已经形成的道德层次,把其中有价值的、鲜活的资源挖掘出来,加以有效整合、利用,使课堂能够回归学生的生活,再现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的生活。

三、学校—最丰富的课程资源

校园是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阶段塑德、求知、获智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场所。因此,学校的一切硬件和软件设施均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校内课程资源,既可以丰富课程资源,又可以弥补教材无法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的不足。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令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

(1) 立足学校设施,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解决学生查找资料的难处。可以每月为学生推荐图书,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明白事理,陶冶情操。

充分利用学校环境,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比如在《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让校园更美丽”主题一“为校园画张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边参观一边讲解,了解学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哪些设施—图书馆、健身器材、洗手间……这些设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哪些便利,起到了哪些巨大作用,激发了学生爱校、爱家的情感。让学生设计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标志牌,把爱校的情感转化为护校的行动,指导了学生的生活。

(2) 立足学校活动,丰富课程资源。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活动上好品德课。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解地震常识,讲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逃生疏散演练,组织给汶川、玉树的孩子捐款、捐物等活动。《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讲“自然灾害”这一单元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这些活动来进行。

(3) 立足教师队伍,整合教学资源。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教学中可以把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比如在学习传媒与生活、网络连着我和你、获取有益的信息这样的课程时,不妨请来计算机教师共同为学生上一堂别开生面的品德课。

(4) 立足校园环境,利用环境资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地域性、综合性等特征,校园的环境建设,班级的文化布置,定期更换的板报等,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育人的环境,为课程提供了潜在的资源,这些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注重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丰富品德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彩的资源,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

四、社会—最广阔的课程资源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因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个最广博的课程资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走向社会,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品德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有用心地开发,巧妙地利用,教师才能够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品德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如何实现品德教学与生活实际的有效整合[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b0309e0100ylbr.html.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 篇8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概念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旨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树立探究求索精神,养成热爱生活良好心态综合性课程。其承担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丰富学生经验和情感,发展知识与能力,加深学生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价值观的功能。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就是形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因素来源以及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实施条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将学校资源、社会资源有机的结合。”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特点

2.1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为基础,树立学生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对于生活有良好的心态。所以,它的课程范围很广,不仅涉及了政治、自然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包括思想教育、科学教育、家庭教育等内容。使“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社会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课程的综合性也决定了课程活动资源开发的多样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真正与课程和教育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2.2教学的实践性

《品德与社会》涉及着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内容,因此,课程中社会实践活动必不可少。教学中,教师应主动挖掘课程资源,课堂中在多种形式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实施应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心感受。不知不觉中,明辨是非,洗涤心灵,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全面提升道德修养。

三、《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遵循原则

3.1 教育性原则

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过程应该是基于教育的心态,基于开发的心态对于一切的文明成果进行借鉴与利用,从而能够在进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有效的利用尽可能多的课程资源。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资源的教育性的原则,使得资源起到教育作用。

3.2 开放性原则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品德与社会的开放性就要求对于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进行教材的拓展,一方面选择对于儿童学生既有意义,又感兴趣的题材。对于课程的时间则需要基于实际的情况,允许进行时间的科学的调整,从而使得教学能够得到延伸。教学空间应该突破教材使用的局限,突破教室的局限。对于课程的开放性而言,对于教材的是开放性的文本还是活用的文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外,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放性也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材的使用具有开放性。实际上,基于课程标准进行开放性的教材的编制,为教师创造性的开放性的使用教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3.3 针对性原则

对于教学过程中,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目的就是能够使得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可以顺利的实现。因此,进行考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对于课程目标必须明确,对于和课程目标相关的各种的课程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对于各自的特征以及性质进行认识与把握,此时,才可以使得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得到保障。因此,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开发必须按照上述目标有效的进行。

四、《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一般来说,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4.1调查学生的兴趣类型和活动方式

研究青少年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各种活动。既有利于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赏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成绩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的宝库,从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的有益的参考资料。

4.2 挖掘教师的自身资源

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教师的自身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利用程度和发挥效益的水平。教师在课程的设置与安排、课程的内容取舍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开发者以及课程资源利用的主体,任课教师本身就是最丰富的课程资源。

4.3 其他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主旨在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使其具有爱心、责任心。所以品德与社会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生产相结合,要合理开发利用社会、家庭中的课程资源,并在教学时合理利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学生们也无时无刻的接触到媒体与网络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来丰富充实课本内容,使内容更加贴切与丰满。

五、《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5.1课程资源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体现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首先,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以及开放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易于理解的信息,这是教科书以及教辅资料无法提供的。其次,课程资源包含了学生的感受、经验、兴趣、知识等。学生在各种课程资源中实现了自主学习与探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5.2 课程资源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促进教师发展是课程资源的另一价值体现。新课程更加重视教师对于教学以及教育的手段,而课程资源开发,引导者是教师,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对于校外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基于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教师进行各种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课程资源要求教师素质提高。课程资源的不断丰富,使得选择的难度增加,因此,课程资源使得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篇9

社区和家庭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2012.2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新课程标也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如何发挥家庭优势和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课改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开发和利用家庭的课程资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家庭里都有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因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生活范围、认知水平的不同,开发家庭的课程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感到:家庭有,在家庭。

1.在交谈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学生放学后回到家里,总会与家长有一些对话交流。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实际上就是在进行着交际训练,在交际过程中,学生能否“完整讲述”,态度是否“自然大方”“有礼貌”,表达是否有“自信心”,这些都要提醒家长注意,如有不当,家长要立即给孩子指出来,这样,就可利用家庭教育的资源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2.在收集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学生在家里可以看到电视、电脑,也可在家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农具和农副产品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认知渠道。

3.在关爱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家庭教育还体现在案情教育上。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尊敬长辈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丰富了实践活动。

4.在生产活动中开发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不同之处还在于学生能够经常参与家庭和社会生产活动,在劳动中能学习到不同的劳动技巧,也可以把平时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劳动条件上,对促进学生的能

力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

二、开发利用社区课程资源

社会是人类的大家庭,关心社会是人类关心的一大主题,教师要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维护社会,开发、利用社会的课程资源。

1.深入村镇文化环境,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农村,孩子们除了学校之外,还可看到房屋墙壁上的广告,可以看到《村规民约》《计划生育公开栏》,还可以看到春节过后各农户的对联,这些都是课程资源,都可以增加知识。

2.参加社会活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利用各种节日、参加农村特有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提高素养。清明节,教师带领学生给烈士扫墓,观看烈士生平事迹展,瞻仰烈士遗物。

3.参加社会生产,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 篇10

想设计好一种生动有效的教学, 就要充分利用我们周围的各种丰富的“课程资源”, 同时, “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 要理解学生, 同时, 在教学资源的类集合中还必须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意见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一部分更详细的规定, 指出“课程资源是多元的, 开放的, 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有形课程资源, 包括教科书, 教师指导, 校本教材, 当地的各种物质材料。还包括儿童的家庭和社区的各种体育设施, 文化和教育机构, 如图书馆, 博物馆, 动物园, 植物园; 固态动物和植物, 山脉和河流, 可见的自然现象等。无形课程资源包括儿童的兴趣和经验; 其他各种活动的主题或类别, 学校, 家庭, 社区文化活动和节日活动; 学校、班级风格和民俗文化。在这样一个大阵列的课程资源之中, 我们不能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敢下手绝对不行, 但也不应该“拿起菜篮子”随便捡, 我们应分层, 序贯筛查, 达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增强使用效果。下面我把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集合成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与我们的老师共讨论。

第一, 我们不能失去教科书, 尤其是第一次的阅读教材, 这不失为最有价值的利用材料资源, 因为教材和教学目标是最近的, 也是一种最有效的课程资源类。

一些老师经常像打仗一样备课时四处寻找课程资源, 但无论材料存废。事实上, 目前的品德与生活教科书不再是一味的道德故事, 其中增加了大量的图片, 结合学生实际和启发性的问题。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使用, 先要做好这些数据的有效使用。

在讲授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第8课《我很整洁》一课时, 教材第35页设置七幅学生健康的画面:洗澡, 刷牙, 指甲, 这些图片可以服务于教学, 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搜集家的照片来取代, 也是为了避免耗费人力, 财力。讲课中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 有一个小姑娘叫小雪可爱整洁了, 来看看她是怎么做的? ( 引导学生看课本) 这些事你每天也要做吧! 我们来对照一下, 如果你也会做的话就在圆圈内打勾。 ( 学生自己检查行为) 除了这些, 你还会做哪些事? 紧接着, 我与学生做了一段即兴表演: 妈妈叫小明起床吃早饭去上学的一系列活动。在这里, 没有老师的讲座, 没有道德教化, 扮演儿子的学生可以很好的穿衣服, 刷牙, 洗脸, 叠被子, 整理书包和一系列的就地进行的活动, 我认为这是教科书的图片在起主导作用, 它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 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产生, 让学生体验和认知建立道德情感目标, 这体现了课程资源必须及时, 以课程中的课程资源服务课程显然是没有效果的。

有些学生的性格内向, 害羞, 不太喜欢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教师个体概念的狭隘造成课程资源的设计、学生人格的实现不容易扩大。例如, 对于组织工厂考察这项课程资源的利用, 老师们往往因为安全问题, 很少主动带学生去实践, 针对这种情况, 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解决。一是创建一些引导学生收集学校活动和植物资源标本的小组; 同时建立一个生产小组, 用牛皮纸, 小瓶子, 包装盒, 红粘土和其他材料, 制造精美小工艺品。在品德与生活课时, 让学生将这些标本或工艺品带进课堂, 与全班学生分享。二是艺术欣赏的使用日常生活中, 让学生发现美, 感受美。例如, 一年级上册的品德与生活课之后, 我让学生找到自己童年的相册, 记录了他的歌曲磁带和自己制作的小工艺品并带到班上举行“记忆”主题活动。在童年的歌谣, 美妙的幻想绘画作品面前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以积极情绪理解美好的生活, 进而大胆创作, 体验快乐。这些艺术欣赏活动, 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们天真的心灵, 形成一个积极的、快乐的展示才华的质量体。

讲授二年级上册第2课《我们班里故事多》一课时, 我挑选几名学生分别担任老师、医生等角色, 参加“春游去”“生日聚会”“送同学去医务室”等快乐的游戏。教师即兴参加某一组的活动, 对他们在游戏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有时模仿各种角色的动作进行示范, 让学生获得启发, 更加有信心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表达自己的愿望。总之, 我觉得要上好品德与生活课, 一定要让学生的身心都要“动”起来, 学习状态“活”起来, 照顾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学生学得活泼, 学得快乐, 学有所获, 课程目标也一定会成功地实现, 课程改革实验的质量一定会得到提高。

第三, 抓住课堂生成性资源, 而且该类资源异常丰富, 可以随时随地使用, 我认为这种资源是最有针对性和实际效果的。

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 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可见, 课堂的形成是生命活力的形成。

在讲授二年级上册第11课《做个“快乐鸟”》时, 我正带领同学们讲述自己最开心的故事, 突然我班最调皮的孩子王宇天说道: “我就没有快乐的事, 爸爸妈妈和老师整天让我学习, 也不让我看动画片, 烦死了”。对这一看似不和谐的小插曲, 我并没有因为担心影响上课而置之不理, 反而, 走到他身边说:“是呀!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吗?”看他不好意思回答, 我又把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大家经过讨论达成一致: 我们可以一块找老师要求少留点作业, 还可以让老师帮忙与家长协商, 适当延长我们看动画片的时间。我把目光投向王宇天: “这样的方法你同意吗?”见他高兴的点点头, 我继续引导: “其实这也是我们寻找快乐的一个好途径, 你学会了吗?”“会了”! 他大声回答道, 这时, 全班同学都笑了。在这节课中, 我巧妙地把握住了意外的“生成资源”, 不仅没有影响教学效果, 反而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总之, 课程资源的利用是一个发展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学校、家庭、社会密切互动与参与。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 建立与家庭、社区及其他部门的密切关系, 建立良好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社会网络。同时, 我们也要合理地挖掘和利用社区和其他兄弟学校的课程资源。不难看出, 现代化的课程资源不仅要求形式多样, 更要最终服务于教学, 要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一言以蔽之, 我们所有的课程资源都要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服务, 应立足学生, 切合实际。

摘要:《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培养良好的品格, 乐于探究的精神, 陶冶孩子们的感情生活为目标。想设计好一种生动有效的教学, 就要充分利用我们周围的各种丰富的“课程资源”, 以此来提升品德与生活课堂效率。

上一篇:职业安全防护下一篇:颅内动脉瘤介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