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探讨十篇

2024-09-11

反思与探讨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德育为先,持之以恒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屹立于21世纪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未来10年,我国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管理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将担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也深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素质教育虽然喊了许多年,可它的推进且十分困难,甚至在农村有下滑的趋势。因此,现阶段有必要对素质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和再讨论,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素质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

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确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所谓面向全体的教育,是指让全体学生都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没有种族、性别等的差异,而这种教育又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个性特征。虽然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但并不是一味地否定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有差异,才有个性,才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人才。这是一种各尽其才的教育,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关注学生差异的基础之上。

2. 素质教育应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应把德、智、体、美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不等于“均衡发展”,而是个性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把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统一起来;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实质是让学生得到最有发展。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不是齐步走。应该说,分层教学,能力分组是一种既能适应个别差异又有较高效率与效益的教学组织形式。

3. 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

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时刻都会遇到如何学习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中也提到要树立终身教育,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学校已不再是一个学生为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知识和技术要时时追加和更新,学习伴随人的一生。终身学习又是一项高度自觉的活动,基础教育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非智力因素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锻炼,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二、素质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学生来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和苦恼,稚嫩的心灵需要成人的呵护和关爱。因此,德育要在学生面前体现出自己的魅力。我校通过细化学校品质,开展评星晋级,用身边的事教育学生,办出了学校自己的德育特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一旦成了德育的受益者,他们就会把德育看作是理解人、尊重人、悦纳人、提升人的“美丽天使”,进而才会发自内心地喜欢德育、参与德育。

总之,素质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必须改变重课堂教学轻校外教育,重德育说教轻德育实践的格局。通过建立新型的教育载体,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增强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摒弃应试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十几年课改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重大事件。回顾过去,我国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素质教育虽喊了这么多年,但仍有许多学校在“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状态,亟需加以改变。《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教育部近日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意见》指出,在评价内容上,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在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使学校的素质教育得以落到实处。

“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变成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新教材为载体,学生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我校课堂教学采取“分组探研,和谐高效”的教学模式,学生得到了锻炼,爱学习的学生多了,厌学的学生少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能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还能建立自信,学会与人平等相处,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学会尊重。在轻松愉快中快乐地学习,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推进素质教育应持之以恒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深刻变革,影响极为深广。它是难以量化、难以短期看到效果的,甚至有些是多年困扰着我们,想解决而始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遇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是难免的。

当前要继续努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是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央文件,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坚持不懈;二是要扎扎实实工作,从实际出发,制定实施规划,选好切入点推动全局;三是在考试、评价、升学等重要环节,进行研究试点,力争有所突破;四是加强领导。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认真解剖麻雀,积累经验,常抓不懈;五是教师要有信心,在教育教学中要努力推行素质教育,并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总的来说,素质教育要持之以恒,继续推进,抓紧抓实,抓出成果。

反思与探讨 篇2

一、大学生拖延行为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拖延行为有三种表现形式:学习拖延、健康拖延和情感拖延。

(一) 学习拖延

作为学生, 学习是首要任务, 然而在众多拖延行为中, 学习拖延居于首位, 主要表现在日常作业和考试中。老师布置的作业, 无论是要求一个月后交还是一个星期后交, 大多数学生都会在截止日期的前几天才开始动笔, 考试更是这样。上课时, 精神懒散, 下课时, 容光焕发, 这些都是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真实写照。

(二) 健康拖延

大学生整日都在扮演着为了健康奔波劳命的角色, 每天总是有一大群女生喊着要减肥, 他们关心自己的体重胜过关心自己的成绩;每天总有一大群人熬到凌晨一两点才睡, 睡到十一二点才起, 解决了早餐和午餐的纷繁复杂;每天总有一大群人长时间坐在电脑前, 男生忙着打游戏, 女生忙着逛淘宝, 却又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要减肥和锻炼身体的雄心壮志, 却不愿意挪动身体, 这些会对自身健康造成影响的拖延行为, 都可以概括为健康拖延。

(三) 情感拖延

所有与情感相关的拖延, 不论是有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 都可以归纳为情感拖延。比如上了大学离开家乡, 我们渐渐忘记主动关心家人;一个教室上课四年, 却还没有和同学说过几句话, 微弱的同学情;失恋后, 嘴巴里讲的都是坏话, 心理却偏偏割舍不了;还有许多等等。

二、造成大学生拖延的原因

拖延不是与生俱来的特质, 也不是个人在时间管理和计划方面的问题, 事实上, 很多拖延者对时间预估的能力不亚于常人, 他们甚至更清楚拖延的后果。那么, 为什么他们仍然还要拖延呢?我们可以从个体的差异及任务的性质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

(一) 个体差异

1. 动机。

有些人认为拖延是动机问题, 个体因为缺乏动机, 因而倾向于把事情拖累。也有人认为, 尽管高成就动机的人给自己设定了困难的目标, 但因为他们的投入更关注活动本身的性质, 任务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 带给人的是快乐的感觉, 而不是令人讨厌的的, 所以拖延的可能性也被大大降低。

2. 自我效能。

有人认为某些拖延行为是自我阻碍的行为, 它由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导致。自我效能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取得所期望的结果的一种信念。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拖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自我效能的缺乏是拖延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缺乏组织规划的能力。

组织规划是指做事有规划有条理, 大多数拖延者却不是按任务或事件的轻重缓急来决定做事的顺序, 而是采取“方便”的原则, 先做容易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事, 结果往往耽误了重要或紧急的任务。拖延者缺乏组织规划的能力还表现为自我控制的能力的缺乏、更易被分心物所吸引等。正是因为组织规划能力的缺乏, 一些拖延者认为要完成的任务是巨大且不可分割的整体, 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 从而导致拖延。

(二) 任务性质

拖延并不是指什么事都不做了, 而是人们会在众多需要完成的任务中选择一项去完成而暂且忽略了其他任务, 尽管这种选择会带来不利的后果。那么, 人们是怎么选择这一项先完成的任务的呢?这就与任务性质有关系。

大多人选择任务都是凭个人感觉, 不喜欢从事这项任务是很多拖延行为的重要原因;还有就是趋乐避苦, 人们潜意识里选择的都会是会使人造成愉悦感的任务, 相比较会造成不愉快, 带来压力的任务, 人们往往倾向于回避, 回避不了的就只能拖延, 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还有就是简单与困难的任务, 拖延者都会选择先做比较简单的, 自己会做的任务, 而把比较困难的任务安排在后面去完成。

三、拖延行为的治理对策

(一) 用规范约束自己

拖延者可以做好组织规划, 把一天要做的事情记录下来, 较困难任务的可以将任务分块处理来完成, 逐渐养成高效率完成任务的习惯。并为自己制定一个惩罚措施, 完不成每日任务就受相应地惩罚。

(二) 增强自我效能感

当个人有充分的信心完成任务时, 行动力就会相应地提高, 同时, 行动力又会进一步激发我们接受挑战, 完成任务的信心。我们可以从易到难, 完成容易任务后, 我们就会有更大的信心去完成困难的任务, 同时, 完成任务还可以有一点奖励, 这也是增强自我效能感的一个方法。完成任务后获得的成功经验和自信心, 是克服拖延心理的良药。

(三) 快乐的面对拖延

当拖延已是既成事实后, 我们与其担心后果, 还不如向前看好好想想如何去做出更好的补救, 减少拖延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要减少焦虑, 开心快乐的接受现实, 积极应对自己造成的拖延行为。

摘要:在当代, 拖延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成为普遍现象。一个人的拖延行为可以概括为是由一个消极的知、情、意、行的拖延心理所致, 它是个体自愿做出的一种非理性的回避行为, 它不仅导致成就低下, 而且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拖延行为,自我效能感,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程素萍.李敏.张皖大学生拖延行为与元认知和情绪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2]王孟, 成杨忍, 戴晓阳.大学生拖延行为倾向与时间透视的相关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3]孙旭.大学生拖延行为研究[J].时代经贸, 2012.

[4]倪士光.张平.赵国亮.马海鹰.压力在大学生消极拖延与生理健康中的中介作用[A].中国学校卫生, 2012.

[5]秦利娟.大学生学习拖延行为个案分析[J].高教论坛, 2011.

[6]甘良梅, 余嘉元.国外关于拖延与人格的相关研究进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6) .

[7]庞维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 2010, (1) .

[8]彭易纪.提高大学生自控能力初探[J].教育探索, 2007, (10) .

[9]楚翘, 肖蓉, 林倩.大学生拖延行为状况与特点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8) .

中职数学教学反思与探讨 篇3

关键词:中职生;高效课堂;反思;创新;总结

Abstract:Teaching 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eachers,this article is aimed at his own 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To further improve my teaching ability,make myself make greater progress in the teaching work.

Key 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effective classroom;rethink;profoundly;summarize

2012年11月13日,我很高興地在金昌市理工中专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一节课下来,感受很多,从作为踏入学校任教的新老师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是成功的,但不可否认,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为此,我们更应注重思考值得肯定的地方和不足之处的原因,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不断调整自己,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适应学生。现我就对本次公开课的课堂教学所存在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反思,对日后改进课堂教学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上课要讲究课堂提问,用生活实际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提问和引入课题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方式,对每节课同学们掌握其新知识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课堂的提问要与本节课的学习有关,所引入课题应有意义,在节骨眼上,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二、要认真备课,课堂上的教学常规环节应完整,注重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

教学课堂中,常规环节的完整是作为一名教师上好一堂课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本节公开课中,从一开始到课堂的结束,教学常规的新课导入、新内容讲解、课堂练习、教师评讲练习、课堂小结以及作业的布置等都具备,但其中的教学互动环节(课堂练习与讲评)不充分。

在开始备课时,因为我觉得本节课所学内容结构合理、内容简单,大多数知识是学生在初中接触过的。因此,学生在各个环节的理解上应该不存在问题。但是,在将因式分解不等式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求解时,我发现同学们对其初中已学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已几乎淡忘了,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涉及了对以前知识的详细讲解。由于以上原因,使得课堂上我讲的内容时间就比较多,当然学生发言和练习的时间就少了,到最后解决课前引例的实际问题也就没时间了,师生之间互动就更谈不上充分了。因此,我觉得这节课很不理想和完美,这不光是同学们基础差的缘故,更是我的疏忽所造成的。教务处吴主任经常说,上课不光是备教案,还要备学生、备教材。要切合学生实际进行讲解。我校学生相对底子薄,应该提前预习学生初中所学的不等式组及有关解法的相关内容,使他们对其有所掌握时,再讲本节课,效果当然会更好。因此,这就告诫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备好课,而且要备学生、备教材,使教师、学生、教材相互融为一体,采用符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三、要尝试高效课堂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讲解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内容中,我以生动的实例引出课题,然后和学生分析问题,详细讲解需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更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同学们刚开始自己发现问题到最后自己解决问题,因此,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对学校教师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思考,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有时会意外地想出意想不到的方法来。

以上三点是我上完公开课以后,通过优点和缺点结合进行的数学教学反思,使我学到了很多,同时也认识到了很多。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应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反思我的学生,不断进行反思、学习、总结、创新,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根据本校学生自身的特点,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自己,为以后在教学道路上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怎样进行教学探讨与教学反思 篇4

安顺市普定县城关镇三棵树小学 王鼎

教学探讨与教学反思是总结课堂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科学设计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那么,怎样进行教学探讨与教学反思呢?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共同探讨。

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课堂中要真正起到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地进行引导与点拨,而不是将知识强加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发生改变,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的提高。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准确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二 在生活中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课程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运用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景中理解数学概念,探索知识的奥妙,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在生活中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如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否在设计教案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整个学习过程要是生生互动,学生构建自己喜欢的解题思路的过程。把传统的教给学生的解题思路,变成学生“再创造”思路的过程。学生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新、勇于实践,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提高算法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构建方法”,这样就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五 创设学习情景

反思与探讨 篇5

关键词:分级教学,“因材施教”,措施

为了提高全民素质, 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 各个高校连年扩招, 这使得“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 招来的学苗水平参差不齐, 尤其是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不一致, 同一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资质, 认知水平, 身体状况的学生很难见到明显效果, 这对各个高校的英语教学影响很大, 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对待这种现象很多高校都开始摸索一种更好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深化改革。分级教学也叫做分层教学, 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分级教学指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 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 有针对性的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指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一、理论依据

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是我国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 并创造条件, 使那些英语起点水平较高, 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达到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指出只有按照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组织分级教学, 才能最大限度保证语言输入是有效输入, 才能取得英语教学成果的更大进展。苏霍姆林斯基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具体的人, 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实施一种教学思想与方法。孔子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他在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下, 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寻求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资质状况, 认知水平, 学习能力以及体能素质等, 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教学, 从而挖掘学生最大的潜力, 弥补他们的不足之处,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现在很多高校扩招, 上来的学生层次不一, 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不一致, 单独使用一种教学方法针对每个学生恐怕效果不是很明显, 这会导致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嚼不烂”所以为了提高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分级教学这种创新教学方法可以贯彻实行, 因为他符合教学法阵规律, 并且有前人践行过, 所以高校英语深化改革势进行分级教学有一定的前景。近几年来, 也是有很多高校身体力行, 通过调查走访, 也发现了这种新的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分级教学存在的问题

1、各个院校进行分级教学都是根据学生的某次成绩进行分

级, 这就导致了分级教学的不公平因素, 由于分级教学划分出不同等级的教学班级, 也使学生的心里有或多或少的优越感或自卑感, 导致同年级学生不能和谐相处, 学生容易对分级教学产生逆反心理, 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不同教学班级需要配备不同的老师, 大多数情况优秀学

生配备好老师, 差生学生配备相对学历比较低的老师,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给老师心里造成压力。失去工作热情。

3、由于这种教学方法是新兴的教学方法, 很多机制不健全,

没有针对各个级别教学班级的教材满足不同的学生, 都是一本教材, 只是进度的快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考试的时候也没有针对不同教学班学生的合理评分机制。对分级教学的各个班级没有进行纵向的比较和衡量, 使得每个学生都固定在一个班级, 即使进步了, 也不能分到高等级班级。分级教学可能会打乱专业, 系别, 班级, 这样对于学校管理学生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4、如果资质, 认知水平, 学习成绩相近的同学在一个班级里,

没有竞争意识, 没有动力让大家更加进步, 光靠老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难以让学生得到足够的发展。

三、建议及对策

1、加强学生思想建设, 耐心的向学生讲解分层教学的意义,

分层教学并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不必要产生自卑心理, 分层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辅导员及授课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 如以前上课睡觉, 爱迟到, 逃课的学生应及时进行思想辅导, 重回课堂。

2、教师应该加强教学能力水平, 时常进行沟通交流, 互相

学习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教育不同的学生, 教师也应该随机的, 轮流的给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授课。同时, 教师也应该加强科研能力水平, 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之后应该集体备课制定不同内容的教材满足不同的学生。

3、制定动态的健全的纵向的考核机制, 如果某些学生经过

一段时间的学习达到了一定程度可以转到更高级别的班级。实现公平性。

四、结语

分级教学是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英语整体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 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次新的尝试, 更是英语教学势在必行的一步, 在试行这个教学改革后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我们一边摸索一边进步, 不断的建立完整, 健全的机制, 采用不同的方法稳步高效的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教学规律, 符合人才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瑶.英语分类教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2, (4) .

[2]寿海峰.让小草和大树都得到阳光——多维立体式英语分类教学实验报告[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4, (12) .

反思与探讨 篇6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时,正是学校上课时间,学生(中小学、幼儿园的)是这次大灾难的最大受害者。由于校舍倒塌数量惊人,学生伤亡惨重。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次地震中倒塌的校舍超过7000间,有些学校出现教学楼整体垮塌,上百名学生集体被埋的惨重事件。截至2008年11月21日,四川省政府公布的遇难学生人数达到19065名,由于整个死亡人数的核实还在进一步的核查过程中,目前还没有一个最终的准确数字。

在这次大地震中,中小学校、幼儿园等教育建筑的受灾情况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这不仅因为地震中遇难学生人数的增长,也因为学校建筑倒塌情况的严重(图1)。位于此次大地震震中的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映秀中学整栋教学楼只剩下一根旗杆,教学楼在地震中瞬间变成了一堆瓦砾,学生和老师被埋在瓦砾堆中。同样受灾严重的映秀小学的400多名学生中,生还的不到100人。在都江堰,地震发生的刹那间,聚源中学教学楼垮塌。由于地震时学生正在上课,该教学楼的初二、初三学生大多被埋在废墟下面,有240余名师生不幸遇难。面对如此惨疼的损失,作为规划师和建筑师的我们一方面必须承认自然的不可抗力,另一方面也必须从自我角度检讨——我们规划、设计、建造的学校是否给予了那些幼小的生命以足够的保护。

究其原因,据专家分析,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在于学校建筑的安全一般不为社会重视,在地方,政府行政办公楼等是政府建设的重点,而学校建筑往往在施工上和设计上监管不到位,有偷工减料现象;二是由于一些学校建设很简陋,在结构上根本不符合防震要求,墙体只是12厚的砖墙,上面搭建预制混凝土楼板。上述两种情况是此次地震学校建筑灾难发生的主要原因。另外此次地震,平原地区的建筑大多无恙,房子最多发生裂缝、剥落之类;而在山区,由于处于地震构造板块原因,房屋破坏严重,在地震的最初几秒人们还没来得及反应,房屋已骤然塌陷。大批学校垮塌或严重损毁(图2),严重程度明显超过普通民房,惨状令人们触目惊心。时隔5.12汶川大地震半年后,作为建筑设计人员,有必要针对学校建筑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学校建筑防震的措施,避免再次发生重大灾难。

首先日本学校建筑抗震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1923年日本在关东发生一场大地震,当时的日本学校建筑,与现今我国农村一些学校相似,大多是木结构或砖瓦房屋,关东大地震使很多学校房屋倒塌,学生集体遇难。当时的日本政府吸取了血的教训,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规定学校教学楼必须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校也成为最牢固的建筑,同时也是地震后人们的第一避难场所。1995年阪神地震造成了6434人死亡,其中也有几栋教学楼倾斜倒塌。2003年7月,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了《促进学校建筑抗震指南》,描述了学校建筑的基本概念,并列出了设计抗震学校建筑的方法。秉承“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日本学校建筑在抗震上的经验对于我们来说首先从根本上有两点:一是把学校作为最安全的建筑来考虑的,其次学校是作为社区安全疏散避难所。

反之我们设计学校时会往两个不同出发点上入手,在城镇学校设计首先必须满足大量就学人数,四川就2007年有近700万小学生就学,学校规模大,形式简单,以满足功能为主要目的,建筑造价受到限制,相对简陋。相反有些学校建筑考虑的问题除了满足设计任务外,往往追求形式上的活泼,学校会成为所在地区的重要标志建筑。而最主要的安全问题往往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经过5.12汶川大地震,学校建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安全问题这才引发人们的思考,我们首先必须建设一个安全稳固的学校。

根据国外学校建筑防震经验及已实施的建筑防震措施,我们总结出从抗震设计到概念设计需把握的原则包括:选址合理、平面均衡、立面合理、从结构上保证刚度连续和强调节点,以下从不同层面来具体说明:

1. 规划层面

1.1 优化选址

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发现许多山区学校由于选址不当,或由于位于断裂带上而被撕裂,或由于靠近山地而被山体滑坡等地震次生灾害破坏。因此学校重建选址时,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或者生态脆弱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区域以及传染病自然疫源地。

1.2 增设户外避难场所

从日本的经验看,学校已经成为日本人的第一避难所,因此在学校总体规划中,室外运动场地除了考虑体育锻炼需要外,还要考虑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能成为人们户外避难场地。学校体育馆应作为最牢固的建筑而设计,建议采用钢结构,结构设计时考虑成为人们地震时避难所。

1.3 设立安全的双向疏散通道

地震发生后,山体滑坡、火灾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也不可小视。如何尽可能快的将人群疏散到安全地带也是学校规划重点。学校开口位置的选择要充分考虑疏散的需要。

2. 建筑层面

2.1 建筑体形优化。

因为规则、均匀、对称的建筑体型抗震能力强(图3)。所以学校建筑体形宜规则、均匀、对称。应避免采用竖向不规则体形(上大下小、头重脚轻的体形)和平面不规则体形(平面局部凸出的L形、“丁”字形体形),以及扭转不规则体形(建筑质量一头重一头轻的体形)。学校建筑主要以重复单元的教室空间为主,功能性相对强,从平面类型上以单面教室走廊或者双面教室走廊构成一字型,E字型、放射式布局及院落围合为主。平面布局时以均衡为原则。例如日本中小学建筑大部分造型简单,平面类型以一字型居多,为走廊+教室的布局,满足学校功能使用。

2.2 建筑结构形式合理。

我国1989年以后制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刚性抗震为主导思想。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学校建筑仍以砖混结构为主,而砖混结构的抗震能力比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及框架——剪力墙都弱。其他结构体系例如底层框架上部砖混、带转换层的建筑、底层大空间的建筑、板柱体系的建筑抗震能力也都比较差,不适合做为学校建筑的结构形式。因此基于我国建筑标准以刚性抗震为主导的现实,学校建筑结构体系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为宜。

例如教室单元空间一般80m2,开间大,一般这种建筑平面类型采用框架结构,而竖向交通楼梯间及卫生间可在平面布局上可以作为剪力墙对建筑起到稳固作用。这也是日本学校建筑平面常用的类型,均衡的平面决定了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建筑形式基本是规则的长方体。

在此次5.12地震中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希望小学”的北川邓家“刘汉希望小学”采用的就是框架结构,事实证明框架结构对抗震是有利的,虽然该小学教学楼采用的是单面外廊式结构,但是在外廊一侧有框架柱,有效地避免了扭转问题(图4)。

地震很多房屋墙体出现裂缝、剥落,这种情况多数由于在立面设计上不够稳固,日本学校建筑往往在立面上设置斜撑,加固外立面墙体,合理的外立面保证学校在地震时不被损坏。5.12汶川地震后一些建筑经过评估后,在立面加固上,可以借鉴日本防震经验,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在立面两侧的第二跨分别设立斜撑,而没有必要在每个柱的位置上进行加固(图5)。

2.3 增加快速疏散措施。

从地震救援的实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校从发生地震到学校完全倒塌往往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间,而这一时间就是许多学生得以逃生的窗口时间。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好这一时间快速将学生疏散出建筑就能最大可能的挽救生命。而作为疏散主要空间的楼梯间却是结构抗震的最薄弱之处,在地震中往往最先损坏。因此有必要在学校建筑中增加充气滑梯,逃生滑杆等特殊疏散措施。

2.4 增加生命维持空间

由于地震往往发生突然,即使在增加了快速疏散措施的情况下,也存在着在短时间内无法将所有师生及时疏散出建筑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就近保证师生免于地震的伤害就必须在建筑设计中予以考虑。我们建议可以在卫生间、教师休息室等较小空间采用剪力墙等刚性结构,并在整个建筑均匀分布,以形成刚度强、分布均、可以方便到达的生命维持空间。

3. 建造层面

强化建筑的施工监理,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做到照图施工、技术到位、特别要保证建筑材料质量,例如混凝土标号、钢筋型号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有没有偷工减料等。否则建筑设计再好,施工质量差也会出问题。

4. 管理层面

从设计单位的选择上看,建筑界有“三分设计,七分管理”之说,如何在学校建筑设计中杜绝设计招投标腐败,建立公正科学的招投标制度也是震后学校管理者和规划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目前建筑界流行解构建筑,强调动感形式,建筑造型独特;尤其在大学的学习中,学生做课题设计时,很少考虑实际的建造和抗震问题,以建筑形式丰富、概念玄为价值取向,可以想象,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输送到社会,会遇到很大问题。可以说,5.12汶川地震也给高校建筑教育敲了警钟,什么是好的建筑,首先安全是第一位的,安全意识需在大学教育中建立,也需要我们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建筑职业知识,目的是输送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建筑人才。

另外从防灾教育上看,我国目前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比较薄弱,不仅学生就是老师也缺乏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据报道当地震发生时有的学校老师竟然告诫学生不要乱动,躲避在座椅下,这也是导致部分学校重大伤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师生防震减灾教育,并定期举办防震减灾演习都是未来学校重建必须重视的问题。

5. 向传统建筑学习

我国实施9年义务教育,2004年以来全国教育设施调整布局,很多地区遵循“县办中学、乡镇办小学”的思路,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原则上“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我国人口多,规模小的乡、村办小学相对数量多。而建筑规模小的乡、村办小学可从地方民居中总结出符合地域的传统建筑元素,使用当地材料,建造出防震的学校房屋。

近年一些地方的希望小学建筑从民居中汲取传统元素,著名的有2003年李晓东设计的云南丽江玉湖完小(图6,7),有意识地运用当地材料和传统元素,并且出于对材料的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小学采用的是当地木结构体系,同时在建筑中采用了当地资源丰富的白色石灰沉积岩和卵石,石墙和铺地均是采用这些材料。

由此联想到1988年云南省发生澜沧、耿马里氏7.6级地震,但是大部分丽江古城民居屹立不倒,这与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强有很大关系。云南民居建筑多为木结构,体系为梁架体系,建筑物承重和围护部分为2个独立体系,墙、开窗、布间具有灵活性,同时木结构建筑节点使用斗拱、榫卯连接不同构件,增加了结构的整体性。古老谚语“墙倒柱不倒,房塌屋不塌”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图8、9)。

阿拉普建筑师事务所(Arup)在印度达拉克设计的达拉克白莲花小学(图10~12),也是在多震地区,运用当地材料解决结构设计的关键,如地震荷载、稳定性和适应性。幼儿园的房屋三面采用空心墙,以砂浆粘合的大块花岗岩作为外表皮,内侧的传统砖砌墙体作为内围护自承重结构,与传统的砖墙相比,这种墙体增强了保温性能和建筑的稳定性。独立于墙体之外的木梁结构支撑着沉重的达拉克风格的土屋顶,这样保证了在地震中建筑的稳固。兼有向南的开敞通透的立面和大荷载屋顶结构的教室需要大的跨度,横断面大的柱子和钢连接构件结合的结构体系确保在地震的情况下经得住地震力并保证了生命安全。但建造出现了一些问题,大断面的木材很难在当地得到,所以在下一阶段的结构方案和连接细部已经做出调整,减小木材的断面尺寸。

当今时代,高技术和低技术在建筑上各有千秋,尤其在贫困地区,低技术建筑更是首选的方向。从上面的实例,我们可以学到一些经验,另外如何从传统地方民居中汲取元素,保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四川民居自20世纪40年代就被专业人士所研究(图13),梁思成当时在李庄做了大量调研,可以说是我国研究民居的开始。60年代伍重设计的金戈小区就是借鉴四川民居的元素发展出来的。乡、村办小学一般政府财政拨款少,很多希望小学由机构资助,高校学者和研究人员今后可在这方面予以研究和实践,借鉴传统木结构体系,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同时铺陈推新,建设出适应新时代的小学来。

以上我们从规划、建筑、建造、管理、传统四个层面提出了5.12震后学校重建的一些思考,希望能为代表我们共和国未来的花朵们建设一个安全、美观的学习环境贡献一丝绵薄之力。

另外角度的思考

从目前国际建筑发展来看,在西方国家现代轻木结构建筑技术水平已很成熟,瑞士木材理工学院运用现代轻木建筑技术(图14、15),挑战木材技术大跨度的极限,混凝土与木结构的混合运用,建筑通过木结构新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大跨度,为木结构建筑符合现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谓的现代轻木结构建筑也是尝试把木构件标准化和采用小尺寸断面的木材构成木结构支撑体系(图16、17),而围护体系同结构体系结合形成复合结构,保证了建筑的保温隔热。因为以上特点,在欧洲小型建筑有很多是木建筑,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研究和借鉴。

相反木结构建筑目前在我国发展有很多困难,首先原材料的缺乏和昂贵,第二没有现行标准的设计和施工规范,第三轻木结构技术研究基本处于零状态。如何结合我国传统木建筑和西方现代轻木建筑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在这里属于题外话,看似同本文内容学校建筑有所脱节,但笔者考虑是否通过类似小型村办小学作为研究的对象,尝试采用现代木结构技术,结合地域特点来设计和建造。从云南玉湖完小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希望,而这个建筑也获得国际建筑界的承认,说明中国传统建筑在当代建筑的发展是有路可走的,也希望建筑界同仁来共同努力、不懈探索。

摘要:本文回顾了在5.12地震中学校建筑受损的基本情况,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从规划、建筑、建造、管理、传统五个层面提出了学校重建的策略,并结合其他国家抗震经验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灾难原因,规划,建筑,建造,管理,传统,重建策略

参考文献

[1]郑琪.基本概念体系——建筑结构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楚先锋,苏加.何乐而不用干墙.住区.2008.04:23.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011-2001).

[4]日本国土交通部.建筑结构基本法解说书.2001.3.

[5]德普拉泽斯(瑞).建构建筑手册.大连理工出版社,2007.

[6]Holzbau mit System,Josef Kolb,Birkh·user,.2008.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探讨 篇7

一、确定反思教学思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经常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因为, 思想是行为的动力, 只有思想的转变, 行为才能跟着一起转变。因此, 教师应确定一个反思教学思想, 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及时反思改善, 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在确定教学反思中可以:1.教师应提升自身教学素养, 充实自己的相关教学知识。2.教师应时刻关注社会的变化, 将时尚的元素引入小学语文课堂。3.教师应注重以人为的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投入自己的情感。

例如,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前, 首先应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充实自己的相关知识。可以去网上查阅资料, 也可以自己调查, 多与别的语文教师交流, 在一些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身上学一些经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策略, 向一些“新”的语文教师身上提取一些时尚教学的元素, 不断的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另外, 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日常多关注一些社会新闻, 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正面影响的新闻融入自己的教学中,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也在与时俱进中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从小就获得超前的思想。同时,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融入自己的情感, 而不是只把教学当成自己的工作, 应注意关注学生的成长情况,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注意反思教学过程, 增加师生互动交流

在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机械性的练习, 而忽视了自己的这一行为导致学生对学习小学语文逐渐丧失了兴趣。因此, 教师应注重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在教学前的反思中, 确认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正确, 能否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的反思中, 应注意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应, 以及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在课堂教学后的反思中, 回忆、思考自己的教学中的不足, 总结经验。以下是对教师在反思教学过程中提出的几点建议:第一、关注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 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第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增加与学生间的互动。第三、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第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 教师在讲到《观潮》这篇课文时, 教师应想到有些学生去过海边可以想象到课文中的情景, 但有的学生没有去过海边或许想象不到课文中的情景, 因此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涨潮时的视频, 课上为学生播放, 将课文书面的文字直观的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学生眼前,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课本剧表演、朗诵比赛、讲故事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带动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同时, 教师应明确小学语文教学并不只为了应付考试,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 提升自己的素养。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考什么学什么, 不考就不学”的思想, 指导学生将听、说、读、写在日常学习中想结合, 逐渐提升学生语文的全面发展。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设置问题, 并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提升学生思想升华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不只要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主要应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让学生在反思中认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并及时的改善、进步, 从而逐渐提升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理解。因此, 教师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提升学生思想升华时可以:首先, 用自己的反思影响学生学会反思。然后, 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反思。最后, 总结学生的反思情况, 帮助学生从内心正确认识自我。

四、总结

综上所述, 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反思可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效率, 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反思, 就会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改进后就会不断的进步、成长。因此, 在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的发展进行教学反思, 以不断的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周敏.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5.

[2]张朋成.浅谈反思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6, 02:203.

反思与探讨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目标导学 教学模式 意义 操作程序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30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近年来,我们以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构建数学“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及时的反馈矫正措施,辅之以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导和激励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1.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指出:“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可达到掌握的程度。”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方式,让学生都能在目标的导学下开展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学习活动,有效解决统一教学与个别需要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将反馈矫正与评价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肯定和帮助,使教学成为学生认识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让全体学生人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教学必须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准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的落实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利用情感等因素,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导向下,积极主动地开展认知活动,实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3.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通过个体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我们把“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为“复习铺垫,激趣明标”“导学施标,导练达标”“当堂检测,反馈矫正”三个环节,下面以“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为例,具体说明这一操作程序。

1.复习铺垫,激趣明标

课堂教学中,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相关的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并对个别知识掌握欠佳的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在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及时引入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新知前,教师可设计以下的练习。

(1)说出下面每个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算出它们的面积。(单位:厘米)

【补充说明:①长方形长20厘米,宽10厘米;②平行四边形的边长为20厘米,高为10厘米;③三角形的底边长20厘米,高为10厘米。】

(2)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通过这两题的复习,使学生做好学习新知的准备。接着,教师出示一个梯形(图略),并提问:“你能计算出这个梯形的面积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想知道哪些知识?”学生纷纷回答:“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想知道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如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了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可以运用已学过的哪些知识和方法来探究这些问题?”这样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更会学习。

2.导学施标,导练达标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再广泛收集反馈信息,并及时给予评价、矫正,逐步实现教学目标。如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可采用下面几个步骤。

(1)自主探索。

学生带着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进行探索。如有的学生通过剪拼,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割补,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有的学生通过分合,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探究中遇到障碍或出现一些错误,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再思考、再分析、再探索。

(2)合作讨论。

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和不同的推导方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正迁移。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讨论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使全体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3)达标训练。

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后,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多样化的习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选编的习题要突出重点,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练习。

3.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这一环节的实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应先选取主要问题进行评价、纠正,使学生获得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可让学生通过自我分析或学生之间的相互分析来解决。同时,对已达标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辅导未达标的学生或给予更高的目标让其达到,从而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此外,课堂教学中,形成性的目标不宜设置过多,习题要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设计,难易程度适当。一般由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一份测试题让学生限时完成,然后公布答案,统计结果。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师可设计以下一组测试题。

(1)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与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

(2)计算下面每个梯形的面积。

三、“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学生之间的认识水平是有差异的。这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如鱼得水,因为他们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较强,在“目标导学”下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由于这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较低,面对“目标导学”有点力不从心。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顾及不到后进生,那我们的教学仍旧是失败的。因此,在“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又要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达到全员参与思考的目的,从而高效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总之,对“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因此,运用“目标导学”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既能优化教学环节,又能使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适时引导和谐统一,为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反思与探讨 篇9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或者同一个教师对相同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班级采用不同的构思、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同课异构”是植根于常规课堂教学的一种校本教研形式,因其贴近教师教学实际而极受一线教师的欢迎和教研部门的推崇。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教研方式。“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他人的课例为比较对象,反思自己“同课”教学。二是以自己的课堂教学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决策、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之所以强调“同课异构”的教学反思,是因为它有别于常规课堂的教学反思。“同课异构”的教学反思最大的特点是以课例为对象,通过比较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进而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在以后上“同一”课时,达到课堂结构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更加切合学生,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它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强调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目的是提高自己以后上“同课”的教学效率。“同课异构”教学反思是一门艺术,它贯穿于备课、上课、观课、议课等教学环节之中。要提高“同课异构”教学反思的效率,发挥它的作用,应采取正确的策略。

1反思以前“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在“同课异构”中,“同课”是前提,“异”是基础,“构”是核心和灵魂。“异构”是“同课异构”的内涵,是它的魅力重要表现。它是教师不同教育理念、教学思路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不同教师或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在讲授“相同文本内容”课堂教学的结构、方法、手段、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只有好的教学设计,才能实现高效课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寻求最优的教学设计、寻求适合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寻求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同课异构”的目标。教师在备课时,要反思自己以前的“同课”设计和教学,比较他人上过的“同课”,结合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和自身特点,设计出最优的教学设计。当然,“异构”并不是否定以前的“同课”,它的实质是一个择优的过程,要坚持“同中求异,异中存同”的原则。

2比较“同课”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比较研究法是“同课异构”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同课异构”的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即通过反思“同课异构”教学,寻找出适合教师自己教学特点和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寻求最优的教学模式和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反思强调的是教师自我反思,反思的主体是教师本人,反思对象是自己的教学,而非他人的教学。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不同,其教学反思的内容及方法也就有所不同。一是作为授课者。在教学中,要即时反思课堂教学,发挥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的调节功能。要善于利用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各种条件,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对于课堂发生的突发事件,要比较以往“同课”案例中相近事件的处理方法,及时化解矛盾,消除影响。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及时、快速、灵活地对教学计划作出修改和调整,提高课堂效率。二是作为观课者。在听课时,要以学习者的`态度比较反思自己的“同课”教学。“同课异构”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由于教师的个人经历、社会背景、自身素质、知识水平及能力存在差异,因而对同一教材内容的理解也会出现差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会不同。听课教师应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对比,结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找出他人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解决教学中问题。教师在观课时,不但要认真听,还要仔细看,特别是问题解决的部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既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过程。要善于思考课堂教学中“异”象,以便自己在以后上“同课”时做到有的放弃,构建高效课堂。

3课后评议反思,完善自我。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各种要素协调和谐、各种教学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教学“三维”目标得到最佳的实现、学生得到最优的发展,才能使课堂高效。如果说,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是片断的反思,那么,课后反思即是全面的、系统的反思。教师除了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否被激发等,还要重点将“同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看教学效果方面还存在什么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课后教师之间进行的交流和研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反馈系统。课后评课议课是“同课异构”教学反思的重要方式。在评课议课时,教师要积极参与讨论,要关注“同课”中的“异构”在何处,各种“异构”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又有什么不同,取得了什么效果,存在什么问题等。要善于在不同的教学风格中,通过对比、交流、反思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撰写教学反思,提高理性反思能力。

反思与探讨 篇10

一、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重点要突出

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往往存在将教材教的支离破碎的现象,这是由于对整个教材的体系不熟悉,或者是对思想品德教材缺乏有效的合理的梳理,不知取舍,对教材中非思想品德的东西过度关注,盲目拓展、舍本逐末,缺乏整体意识,因此,如何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触类旁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设计要有明确可行的目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科学化。从纵向看,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有四个层次:(1)课表要求———总目标;(2)年级要求———阶段目标;(3)单元要求———单元目标;(4)课文要求———达成目标。达成目标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落实的具体目标,要紧扣单元目标,体现阶段目标,关联总目标。在制定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时,必须双向重复,自上而下,全局在胸;然后由下而上,步步紧扣,就可以避免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盲目性、简单性、随意性。

从横向来看,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来设计的。这种设计思路是在思想品德教材的逻辑性、实用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意在克服以往将知识和能力、学习结果和过程方法、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分裂开来的弊端,强调三者的结合,注重思想品德课的综合性、实用性。因此,在制定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依据新课程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体系的纵向层次和横向范围来精心考虑,在交叉点上提炼出科学的教学目标。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手段就是提问。这种提问有互动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保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切忌模糊的、空泛的、不着边际的、游离在教学内容以外的提问。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老师在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提问:“如果把权利和义务比为钱,同学们觉得会有什么结果?”结果学生在没有全面细致地了解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畅所欲言,彻底地偏离了教学目标,把权利是公民享有的权益、义务是公民必须履行的职责混为一谈,模糊起来,并且肢解得凌乱不堪。这是一种片面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随意的、肤浅的提问,当然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深度、广度,也就更不可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要紧扣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提问要具有梯度,要具有层次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一方面要做到深入研读思想品德教材文本,另一方面要深入学生实际,加强“有效预设”,才能达到有效教学,使自己的设计问题具有明确的、恰当的、梯度的、层次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又要注意讲究技巧,追求提问的及时、适当、务实,所提的问题要有个体性,不能低于或者高于学生个体的水平,难的问题,必须以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并有效地学习为前提,通过讨论、酝酿来解决问题。总之,要不折不扣地完成精心设计好的有效教学的课堂提问。

三、有效地激励,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校本教研证明,如果一个教师对所教学科感到兴奋,而且通过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声调、自然合理的手势和身体语言来传达、展示这种兴奋,就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无声无息地带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里,激励、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每一堂课上,我们要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了期待,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值得信任的人,当学生圆满回答了某一个问题之后,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例如,在思想品德小论文教学中,用充满欣赏的语气朗读学生的范文,用赞美的语言来讲解学生小论文的逻辑、语言、条理,给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开展互评、互改、小组评议、集体点评等活动,目的都在于以激励学生为评价主体,通过老师的激励,或者同学的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的课堂氛围,在这个氛围里,学生会享受到民主,体会到和谐,同时会发展个体能力,张扬个体。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好思想品德课的自信心。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是有心教学的总结,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传播思想品德知识,更是学生智慧的发展。政治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的教学观,把思想品德教学看作是和学生的对话,是对学生品德发展的沟通,是和学生共同合作、共同享受、共同成长的过程,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展提供空间平台和机会,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思想品德,实现有效的、高质量的课堂互动,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实现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的理想和追求,决定有效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对于政治教师而言,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不断探讨有效课堂教学问题,是必须具备的素质。

上一篇:测井解释下一篇:必和必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