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十篇

2024-05-10

韩国电影 篇1

一、结合时下热门题材

黑帮题材的电影好像在韩国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题材。现在的韩国,作为造星工场,其培养推出的韩流明星不仅在韩国本土备受欢迎,走出韩国,在全亚洲范围内也能引起广泛关注,部分电影明星和音乐人甚至走向世界,在国际上广获好评。但是现在的韩国民众说到香港,仍然立刻能说出“大哥,大哥”这样的港产黑帮电影中经典的台词。似乎韩国人对于香港电影的标签,就自定义成了“黑帮电影”。现在的韩国人提起香港电影,也许不能说出现在都有哪些电影、哪些演员,但是却能立刻说出“张国荣”,“成龙”,“周润发”,“任达华”等老牌明星的名字,这些演员曾经代表了香港电影最辉煌的年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近期在韩国热播的以怀旧题材为主题的影视剧《请回答1994》和《请回答1988》中,更是处处体现出了当时香港电影对于韩国的巨大影响。在《请回答1994》中,男二号的名字就叫“张国荣”;在《请回答1988》中,两名女主角的闺蜜更是一个叫“王祖贤”,一个叫“张曼玉”。而香港人对于港产电影的最大标签,恐怕就是黑帮电影了。无论是周润发,还是任达华,其代表作都带着黑帮电影的标签,而韩国人至今提到香港电影都能随口说出的“大哥,大哥”更能反映出在韩国人的记忆中,黑帮电影的分量。在黑帮电影这个题材上,不得不说作为鼻祖的香港电影有着众多的经典之作,成为了黑帮电影的典范。

虽然香港电影近些年有衰败的趋势,但是黑帮电影这个题材在韩国却一直是一个没有衰败的题材,近年来韩国拍的黑帮电影也一直有着向港产电影致敬的意味。纵观近些年来在韩国热映并引起巨大反响的黑帮电影,如《朋友》《好朋友们》《黄海》《卑劣的街头》等,数不胜数,太多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不仅在韩国本土热映,在亚洲范围内也获得了极大认可。在《新世界》这部电影中,你可能会看到这个或者那个经典港产电影中的痕迹,但是把这些痕迹综合在一起,它又是自己的。如果只从故事的角度来看,本片具有非常强烈的张力,吸引眼球。在本片中,警察、警察卧底,以及黑帮不同派别之间的相互角力,都只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选出一个新的黑帮老大。当所有角色都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这样剧情首先非常吸引人,观众会非常渴望知道最后到底是谁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而由之出现的种种变数和转机,则成为观影过程中的一个又一高潮。

二、强大的演职人员阵容

可能因为黑帮电影总是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更也许是因为黑帮电影中主人公在各种感情因素下纠结挣扎的表演难度和张力,使得黑帮电影总是能够吸引大牌导演和大牌演员的加入,也因为黑帮电影题材使得众多演员走上了其演艺生涯的巅峰。纵观近年来的韩国黑帮题材的电影,2001年的《朋友》,成为了韩国黑帮电影的一个里程碑,该片观影人次达到818万,打破了《生死谍变》保持的韩国票房历史记纪录。该电影的两位主演,当时还非常年轻的张东健和刘五性更是凭借本片达到了自己的演艺事业巅峰。15年后的今天,已经是韩国演员大前辈的张东健,提到代表作,仍然是这部《朋友》。2006年《卑劣的街头》中的赵寅成,2010年《黄海》中的河正宇,等等,全都是在韩国鼎鼎大名的实力派演员。

回过头来看本文拿来当例子的《新世界》,其演员阵容更是不容小觑。该片集结了李政宰、黄政民、崔泯植三位大影帝。这三位演员在韩国被提起时都是具有极大号召力的专业实力派演员,都有着质量和数量并重的代表作,以及强大的人气,并且在荣誉方面几乎囊括了韩国重量级电影奖项。

本片导演是新近崛起的电影人朴勋政,虽然这位导演之前只执导过一部电影,但是他作为编剧却有着不俗的表现。由他出任编剧的作品《看见恶魔》《不当交易》都反响极佳,其中《不当交易》更让他拿到“电影青龙奖”的最佳编剧奖。《新世界》虽然只是他执导的第二部电影,却能邀请到崔崛植、黄政民和李政宰三位影帝的加盟,朴勋政的号召力由此可见一斑。要知道一部电影里能够同时集合三位重量级影帝那绝对是超级豪华阵容了。细数近几年的韩国电影,能够与《新世界》的影帝阵容相媲美的也就只有金知云大导演集结李秉宪、宋康昊与郑宇成带来的《三个家伙》。

除了幕前的超强阵容,《新世界》的幕后制作大军也是重要的一环。制作人韩载德一手打造了《不当交易》《以犯罪的战争》《柏林》等备受注目的高质量电影,在男性类型片方面建树颇多。摄影则请来了著名导演朴赞郁的御用摄影师郑正勋,其对光和色彩的运用与搭配堪称一绝。服装设计师赵尚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平时我们在黑帮电影中随处可见的文身、平头、刀疤、金项链等黑帮人物标志性形象,在这部电影里却很难找到它们的痕迹。每个人都西装革履,看起来都像是在大公司上班的职员。为此赵尚庆为本片准备了120套西装,比平常电影的4倍还要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世界》的幕后阵容囊括了目前韩国电影界最好的行家里手,绝不亚于任何一个好莱坞大片团队。

《新世界》上映后迅速成为又一部登陆好菜坞的韩国电影。而韩国黑帮电影在吸取经典电影经验的同时,也不断加入自己的意识形态,成为经久不衰的电影题材。这也许又是一个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桃桃林林.《新世界》:黑色无间道[J].电影世界,2013,(6):133.

韩国电影 篇2

韩国电影能够在世界当中占据重要位置, 其主要原因在于编剧的用心与影片故事性描绘的真实。 这几年社会类题材大热, 不仅仅韩国本土人喜欢这种电影的表达方式, 就连其他国家也开始从韩式社会题材电影当中产生思考。 这种根据现实题材改编的电影, 被韩国导演与编剧生动地体现在大荧幕面前, 以独特的风格向我们呈现出不一样的电影风采, 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娱乐, 而是让人们陷入心灵的反思与对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

一、社会类题材在韩国电影中兴起的原因

提及社会类题材, 顾名思义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所改编的电影。 就在近十年, 不少韩国电影界优秀的电影都通过这种创作模式去体现编剧的功底。 那么, 社会类题材兴起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思考:首先, 以现实题材改编的电影能够打破常规模式, 对于编剧所需的资料也有真实的帮助。 电影在故事的塑造上将更加真实与饱满, 这不仅仅锻炼演员的演技, 同时能够合理地创作出更具质量的作品。 其次, 这类电影的兴起能够激发群众心理思考的能力, 同时也将加大电影的深度, 让现实改编的电影被群众所关注, 进而产生思想上的共识和大家对于现状的一种反思。 最后, 我认为社会类题材在韩国电影中兴起也是根据大众需求而拟定的, 韩国人的电影元素非常多样, 群众在曾经习惯于观看娱乐模式的电影后也会产生更大的需求, 社会类题材的电影更加能够打动大众, 让本土群众对其产生好感。

因此, 我们不难看出, 电影模式采用社会类题材在韩国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功, 在《七号房的礼物》上映之际, 曾经连续一周获得韩国本土票房冠军。 而韩国的现实类题材电影的改编也不等同记录形式, 而是通过思想、温馨、现实描绘、搞笑、年代回忆等多种电影元素的融合。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创作的开拓, 也是更加能够吸引大众观看的一种模式。

二、韩国社会类题材改编而成的电影特色

1.从真实的故事中体会电影的生命力

对于电影题材来说, 无论是悲剧或是喜剧, 它都会受到一定的创作限制, 我们在电影的设计与编排上非常讲究一种生命力, 也可以称之为电影的灵魂。 那么, 韩国社会类题材改编的电影, 他的最大特色在于能够真正地体现电影的生命力, 让其饱满地呈现在大众的眼里, 而这种设计与资料并不是凭借想象力而拟定的题材。 有句话说的非常好, 那就是电影起源于生活, 那么从生活当中发生的事情更加能够激发大众的共识和内心的感悟。 我认为韩国社会类题材电影体现的就是这种生命力的顽强与拼搏, 如在《辩护人》电影当中, 主人公是一个从底层奋发而起的律师, 由于几年前受到一位餐馆阿姨的包容与爱, 让他放弃了对金钱的追逐, 开始展开精神的洗礼。 而这恰恰是经过改编而成的现实题材, 从真实的角度来说, 这类电影更容易激发人们心里的善良与勇气, 而这是生命力的表现。 电影的灵魂在于通过对故事的虚构表达主线, 而现实题材改编而成的特色就是本身故事的主线源自生活。 这样从表演到整个环境的渲染都具备一定的感染力。

2.通过演员的表达体现戏剧张力

在韩国现实类题材的电影当中, 我们不得不提到韩国演员的喜剧表演能力。 如果说对于普通的电影需要考虑到演员演技的话, 那么韩国社会类题材电影需要的不仅仅是演技那样简单, 演员必须深刻地模仿甚至感受事件人物的心理。 我们举个例子, 在最近比较出名的改编电影《七号房的礼物》当中, 演员柳承龙的表演受到极大的好评, 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当中, 大家可以看到他所描绘的人物角色是一个残障人士, 但是通过对故事的感人表达, 演员在里面的表现为故事主线带来了极大的推助力。 恰恰是这样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其中, 通过柳承龙的表演, 通过女演员的回忆, 到后期故事的高潮。 这整个过程体现的不仅仅是演员的能力, 更是戏剧张力的必备元素。 而真实故事的改编让演员对于角色充满期待和模拟, 这样也成就了演技的爆发和真实。

3.从社会层面上升至心灵感悟

在韩国以往的电影元素当中, 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娱乐成分很多, 引发思考的地方较少。 可以说这些年社会类题材的加入, 让韩国电影从曾经的娱乐表现上升至社会层面, 在社会层面的升级上, 又发展到从人的内心而起的感悟与精神。 《熔炉》这部电影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热潮, 从社会层面引起的民众同情心与感情出发, 真正的加入了正面精神和对恶势力的顽强抵抗。 因此当我们把社会类题材电影去深化理解时, 就会发现其实它是一个讲究人心的故事。 而编剧就是运用独特的描绘技术和现实的故事让大家去体会去思考, 它不仅仅是惩恶扬善那样的简单, 而是让每个人去反思、去改变, 最终形成一股和谐的力量。

4.由现实场景的还原构架不同的视觉感受

对于社会类题材电影, 在电影场景的设计上非常细致, 因为它要还原真实事件的发生地点。 因此由现实场景的还原构架是电影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色。 这种视觉体现在让人真实地感受到真实事件的发生点, 也让观看电影的人投入其中。 在《辩护人》当中, 故事选取在韩国初期发展的年代, 这个时候的人们无论从着装、居住地, 还是场景的设计上, 都要与曾经的年代贴合。 这就是最考验导演及场景安排人员功底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由现实场景的还原构架所带来的视觉感受是一种真实的事件还原, 这种视觉与故事的体现是让群众精神上受到感悟, 而并非直接运用场景宣传。 它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与真实, 真的对电影负责, 对观看群众负责, 让大家从平实中体会电影主题。

二、韩国社会类题材电影的主要优势

1.深刻打动大众内心、拓展电影质量

无论韩国的电影市场还是其他国家的电影领域, 导演和剧组都会以观众的角度去创造和拓展电影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 韩国民众对于电影的需求也不仅仅停留在娱乐层次, 大家更为关注的是一种内心的追求。 因此越是能够打动人心的电影越受到当地市场的欢迎, 而我们也不难发现, 这类现实题材电影的获奖次数很高, 在电影的质量上更加的精益求精。 不仅拥有非常好的市场口碑, 也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 带来真正的正能量与心灵上的思考, 当物质层面被满足时, 人们就会追求一定的精神层次, 这也是电影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2.让电影与现实合一、体现故事表达能力

其实不仅仅对于韩国电视, 甚至对于世界电影文化来讲, 编剧是电影当中最难的元素。 如何把故事合理生动地表达出来是每一位编剧的职责所在, 因此在韩国电影题材当中, 我们习惯于通过能力的表达去考核编剧水准。 而社会类题材的出现, 无疑给编剧带来许多的创作灵感, 让他们去体会真实事件背后存在的故事的表达能力。 所以在这几年, 我们可以看到韩国本土电影的精髓, 他们运用社会事件改编而成的故事, 其中融入了较多的电影元素, 让编剧的剧本精彩的呈现在大众眼里。 这种方式即增加了电影本身的魅力, 又提升了编剧功底和故事表达能力, 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3.启发电影的“智慧”力度

最近, 在网络当中对电影的评价已经不止停留在情感、娱乐和票房上, 许多网友更为关注电影所表达的“智慧”力度, 即电影的深度内涵。 也就是说一部电影的设计源自于一次艺术性的创作, 但是大家更为关注的是电影能否真正开启人们的智慧。 自《熔炉》在韩国引起不错的反响后, 无论从居民还是社会角度来说, 大众引起了对青少年保护的共鸣, 也真正激发了群众的勇敢与同情心。 我认为这是社会类题材电影的根本目的, 而韩国电影恰恰能够列举出不少此类题材的典范。 其实电影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娱乐, 它也是启发智慧的一种方式, 让人们能够真正地反思自己, 从而达到思想上的觉悟与改变。

4.拓展受众层次

在曾经的一些电影市场中, 对于受众群, 会根据电影题材的不同进行划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电影题材对于电影市场的影响较大。 举个例子, 如娱乐搞笑类电影比较适合年轻人, 而浪漫题材的爱情电影受众群体偏向女性或是情侣。 但是社会类题材电影的到来, 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群众层次, 比如, 一些年轻人非常喜欢这类题材, 从其中也可以参透社会现象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而对于一些成年人来说, 他们更加关注于社会事件, 因此对于这类题材的电影也非常热衷, 可以说社会类题材在韩国电影中兴起, 同时也拓展了受众层次。

5.引起社会共鸣

韩国的社会类题材电影, 不仅仅具备故事和艺术意义, 同样具备一定的社会意义, 电影播出之后能够真正地引起大众的共鸣, 激发群众正能量。 比如当时韩国大热的电影《熔炉》《杀人回忆》, 这两类社会事件被搬上大荧幕后, 群众产生更多的是一种思考与行动, 希望通过大众的努力去保护弱者。 因此韩国社会类题材电影的兴起, 引起的是一种社会正能量与共鸣, 让民众保护弱者, 对抗暴力行为, 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助作用。

三、韩国社会类题材电影的编剧能力及大众心理需求

1.真实的电影更能考验编剧故事能力

韩国的编剧在全世界非常有名, 其原因在于韩国编剧功底非常深厚, 许多电影都以故事情节取胜。 社会类题材电影兴起后, 编剧的能力也得到了韩国乃至电影行业的认可。真实的电影之所以更能考验编剧故事能力是因为要讲究故事的还原度, 在细节的处理上要非常的认真与细致。 比如电影《熔炉》, 这类电影在场景、细节、演员表演上都需要与编剧的能力相结合, 它不是凭空的想象, 而是真正的融入到情节当中。 尤其面对残障儿童的表现时, 台词已不足以表达感受, 需要的是表情、氛围、情节等各个方面的帮助。 因此社会类题材电影更能考验编剧的故事能力与创作能力。

2.由细节包揽整个故事情节

其实, 我们从很大程度来说, 韩国社会类题材电影的优势绝对离不开细节, 在《七号房的礼物》当中,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镜头, 比如小女孩在牢里与爸爸的美好时光, 当爸爸受刑时他们的最后见面。 编剧运用温馨、甜美的元素去描绘这个充满悲情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优势就在于细节处理的非常好, 镜头的转换也充满着灵性。 它运用细节的处理去展开整部电影, 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受与视觉感受。 正如斯坦利·库布里克的那句名言, “银幕是一个如此神奇的媒介, 它能在传达情绪与感情的同时仍然饶有趣味。 我想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艺术所无法企及的。 ”而对于电影来说, 故事情节与细节的关系等同于大荧幕和观众的真实感受。 电影是一种艺术, 而艺术的根本体现在细节的处理上。

3.通过真实改编体现大众心理及意愿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理都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但是在社会及现实的生活当中总会存在一些考验去检测我们的智慧。 在韩国, 民众虽然十分注重礼节, 但是这种礼节的追求也体现在对正义的表达上, 因此通过真实改编的电影更加能够体现大众心理及意愿。 而这种心理是对真相的追求与内心自由的渴望, 韩国是一个充满艺术文化气息的国家, 他们对于精神与心理的领悟能力也非常高。 大众的意愿是最终自由和谐的社会, 虽然这其中会发生很多事情考验人们的心理, 但是每个人对未来的渴望及美好愿望是不容改变的, 因此无论是韩国真实改编的犯罪类电影, 还是其他题材, 无不渗透出一种哲学, 那就是人类需要不断进化与改变, 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和谐, 每个人不再受到命运的伤害。

结语

总的来说, 社会类题材电影与其真实的描绘是息息相关的。 这种电影的深刻内涵已经带来了很大的成功, 韩国编剧通过对真实故事的描绘与建构向大众展示独特的本土智慧。 而电影的热门也终将会影响许多人的电影观念, 真正地把电影当成一种哲学与艺术。

参考文献

[1]韩梦薇.韩国Faction电影相关特色浅谈———以2013年票房前十名中的〈素媛〉、〈回家的路〉、〈辩护人〉为例[J].东南传播, 2015 (01) .

[2]季晓宇.论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类型———以韩国电影〈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孩子们〉为例[J].电影评介, 2012 (17) .

[3]彭文祥.主流意识形态化和大众娱乐化的交汇渗透与建构塑型——论现实题材电视剧叙事语境的嬗变及其审美现代性意义[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5) .

[4]陆佳佳.审查暴力到法治想象———从韩国电影立法影响产业发展谈起[A].首届长三角影视传媒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 2015.

韩国电影大巫师 篇3

关键词:朴赞郁;韩式邪典电影;复仇

作者简介:张荷(1990.7-),女,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一、大环境:电影审查制度创造契机

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在其自传《蛤蟆的油》中形容电影审查制度:“我认为,那是内务省的检查官们一个个全是神经不健全的人。他们把外国影片里的接吻镜头全部剪掉,凡是女人光着脚或露膝的画面,也一律剪掉。”1984年,韩国电影事前审查制度正式废除。但是,失去了监管的电影创作者为了满足金钱的贪欲制造了大量充斥色情淫欲的电影,影坛一片污秽。

在此大势之下,1996年,电影分级制度应运而生。审查制度的废除使松了绑的韩国电影人得以自由发展,话语表达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韩国电影审查制度不仅依附于电影工业本身,更多的是韩国政局的缩影,当军人政府下台之日,电影的蓬勃发展已经势不可挡。”[1]多元化的大环境促使韩国电影迅速成长,众多新题材新内容势不可挡。

电影审查制度的废除与电影分级制度的确立,给了此时正寻找拍摄机会的朴赞郁无比舒适的创作环境。

二、韩式邪典电影缔造者

Cult电影,即邪典电影。说起邪典电影,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印象:B级片、粗俗夸张、质量粗糙、题材另类、不以市场为主导的电影。大多数邪典电影在最初的影院放映中都表现不佳,这是邪典电影的基本特点。

但是,在韩国导演朴赞郁的影片中,他创造了自身独特的邪典电影模式,即“韩国式”的本土邪典电影。朴赞郁的影片中虽然充满十足的暴力、性、甚至乱伦的敏感题材,以直接、原始的元素刺激观众感官。但不同于邪典电影以刺激为目的的刺激,朴赞郁影片往往是以色情与暴力为包装来阐述导演思想。他的主人公都是充满怨念的社会底层人物,他们的愤恨无处安放,便只得诉诸暴力。

之所以说朴赞郁的邪典电影是包裹着暴力与色情的韩国本土Cult片,还在于影片前期的资本投入上。世界范围内的邪典电影,粗制的布景与摄影环境已经成为邪典电影的代表。而朴赞郁影片却无不是韩大投资、大制作的精良之作,这从根本上打破了邪典电影低廉投资的底线。

最后,世界范围内的邪典电影并不注重市场,盈利方式主要通过后来的影碟出卖。但是朴赞郁的韩国式邪典电影,不仅赢得了大量的观众口碑,还在韩国电影制度改革中大力划分着韩国本土电影的票房。

邪典电影是小众范围内,推崇热爱Cult电影风格的影迷所挚爱的。而朴赞郁的韩式邪典电影却一直披着华丽的商业外衣。

三、暴力的诉诸形式——复仇

朴赞郁的影片中,“暴力”是其主要表述方式,而暴力的最终目的,就是其电影中总是有一个终极目标:复仇。“朴赞郁电影中的‘复仇’已经融会贯通于电影叙事的肌理,也成为了其电影的一种鲜明性格。”[2]

《我要复仇》是朴赞郁“复仇三部曲”的第一部。在一环扣一环的复仇中,两位施暴的主人公都死去了,而最终活下来的是罪犯们。复仇的代价是复仇者本身,这才是最大的不幸。朴赞郁除了揭示人性的罪恶,更向我们展现了社会下层人员的无奈,社会的不公与非正义,将人逐渐逼上了复仇之路。

第二部《老男孩》则更加有悖伦理,从指责社会的基础上一跃进入到对人性的探索之中。看似完成了复仇,实则最为痛苦的李佑真,将毕生的精力放在将吴大秀变成与自己一样的“乱伦者”之上,从来不曾想过走出复仇的阴影。结局,只有用催眠结束一切,遗忘仇恨。

《亲切的金子》作为朴赞郁“复仇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将“复仇”提升到了自我救赎的位置。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小说篇末的一句话:生活还在继续,死亡无可避免,幸福地活下去就是对敌人最好的报复。在三部曲最终篇中,他不再是那个充满悲观主义思想的热衷邪典电影的黑暗大巫师,而是在黑暗中,透出一束光,充满希望。

反观三部复仇系列电影,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导演朴赞郁由最初大快人心的复仇,到充满痛苦的挣扎复仇,再到最后提出“爱”是化解仇恨最根本的途径。这反映出朴赞郁导演思想转化,即由以挑战观众感官刺激的邪典电影模式,到饱含对人性思索、成全灵魂的救赎。

韩国导演朴赞郁的电影,以极富冲击力的暴力场景、奢华富丽的色彩运用编织了一副盛大的躯壳,而其内的本质却是他黑色、绝望、厌世的价值观。从直接的血腥、暴力、情色情节来看,朴赞郁是典型的邪典电影缔造者,而其充实的知识分子式反思与人性探讨,又使得他的电影富有丰厚内涵。在艺术与商业中都做到游刃有余,同时坚持着自己独特的导演风格与个性表达,朴赞郁一直胜任着“韩国电影大巫师”。

参考文献:

[1]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 韩国电影史:从开化期到开花期[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韩国电影 篇4

制片人(Producer),也称“出品人”,指影片的投资人或能够拉来赞助的人。影片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制片人是一部片子的主宰,有权决定拍摄影片的一切事务,包括投拍什么样的剧本,聘请导演、摄影师、演员和派出影片监制代表它管理摄制资金,审核拍摄经费并控制拍片的全过程。影片完成后,制片人还要进行影片的洗印,向市场进行宣传和推销。制片人一般指电影公司的老板或资方代理人。

制片就是对原有音像、图片等作品进行制作,加工和修改整理,成为满意的作品,进行此项操作的就是制片人,在某种意义上是来说,是媒体产品的生产者和管理者!

制片人(Producer)和制片(Production Manager,可直译为制作经理),前者是影片的投资人,又称出品人;后者是电视制作中的中层职位,负责具体的运营事务,向导演和监制负责。

导播

1.电视导播是决定电视节目安全播出、成功与否的重要创作人员

2.电视导播是大型节目直播和各类节目录制中非常重要的统帅人物,不可代替的指挥者。

1、协调指挥演播室各个系统,通过导播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口令,让各个系统按照节目程序有机的进行整体合作和录制。

2、创造性地通过调机和切换,用电视镜头精彩完成节目的电视录制或直播节目。

导播的职责跨越在了节目创作艺术与技术的双重领域,他应是了解节目规率又精通转播技术手段的人从而成为节目创作组与转播技术组之间的良好沟通者。

导播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素质:

1、要具备导演的解读领会节目的能力和掌握蒙太奇镜头语言的技能。

2、要具备舞美、灯光、录音、音频、视频、造型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巧能力。

3、要具备把控和协调全局节目的录制能力(1)组织能力(3)指挥能力。

4、要具备高度、迅捷的判断能力和机敏的应变能力和具备口齿清晰、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论“第五代电影”的电影美术创作 篇5

1 “第五代电影”的创作思维

1.1 “第五代电影”创作思维的确立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闸门,西方的各种现代主义思潮、流派纷至沓来,与传统文化在中国古老而又年轻的大地上激荡撞击。新时期美术创作的思想与形态在造型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在“第五代电影”的影像世界里人们可以直接看到新时期美术的影迹。

1.2 “第五代电影”的电影美术创作思维

在“第五代电影”的电影美术创作中, 美术师一方面立足于民族传统,从民族传统中汲取营养,表现了“第五代电影” 的美术师受之于传统的关系;另一方面, 作为“第五代电影”的电影美术创作的特性却突出表现在电影美术创作对现代艺术观念的吸收,尤其受到现代电影和现代美术流派的影响,在造型中更多地注入了象征、表现等现代主义手法,可以说“第五代电影”是中国电影造型语言从传统迈向现代的分水岭。

1.3美术在“第五代电影”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影片创作中电影美术是为影片构思并设计出形象化逼真的环境,美术的造型风格应适应于不同影片的需要。而“第五代电影” 的作品最有冲击力的突破是电影的造型, 美术师从单纯为故事提供所需要的环境, 转而为影片的总体造型负责,人物造型、 空间造型、镜头画面的造型以及造型语言的设计,以自己的艺术风格参与到影片的创作中,对形成影片整体的视觉风格起主导作用。

2 “第五代电影”的电影美术创作的特点

“第五代”电影人,全面弘扬电影的本体意识,追求全面的电影化,全方位的造型设计,体现出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西方现代美学观念相结合,又融合现代电影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手段的风格特点,展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的电影美术创作理念,形成了“第五代电影” 美术创作的鲜明特点,呈现出银幕影像世界中独特的造型话语,具有探索意义和创新精神。

2.1继承传统,民族话语的更新

“第五代电影”在骨子里浸染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在他们的影像画面中造型的形象不单纯是作为客观物象存在,而是附着创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情感,去展现影像造型画面的意蕴和意境,气韵贯穿于影像造型画面之中,成为展现影像生命力的内在精髓。在创作中,美术师通过对空间景与物、形与色的写意化处理和把握来衍生出空间场景的意境。无论是影片中自然的景还是人造的景,都突出的表现出与主题意蕴紧密联系的深刻意境。

2.2突破传统,向现代电影语言的转换

在“第五代电影”的作品中,造型不仅作为影片的构成元素,而且被强化、 强调作为最突出的元素。他们的美术创作,突破传统的戏剧化结构的影响,影像意识的成熟,注重用造型开拓人物心理情感和影片意蕴内涵空间,在造型写实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电影手法,使写实与象征、纪实与表现、戏剧情节表意与影像造型表意在他们的造型世界中相融合,使“第五代电影”电影美术创作从传统向现代转化,形成“第五代电影” 现代电影的美术设计风格,实现了向现代电影语言的转换。

2.3 “第五代电影”电影美术造型风格的流变

作为电影艺术运动的“第五代电影”,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的影坛兴起, 而在80年代后期更是将运动推向了高潮。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第五代”电影人在传统的复归路途上,探索着各自道路,严峻的批判意识和寓意深沉的形式系统正在逐步被另外的话语所取代, 作为艺术运动的“第五代电影”正逐步走向分化,电影美术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阶段性发展格局。

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中期,标志性作品有“第五代电影”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以及最具有“第五代”人文思想内涵和美学特征的《黄土地》。它们共同奠定了“第五代电影”人文和美学的基础,反传统和创新成为这段时期最主要的特征。这段时期中“第五代电影” 的造型影像话语总体特点是写意、凝重而深沉。

韩国电影 篇6

一、电影特效的概念

电影特效,主要是指在电影拍摄过程当中所用的独特技巧。在当前电影情景营造过程中,特效的应用范围很广,它几乎渗透到了除真实人景以外的所有元素中。一般来说,电影中的特效,主要包括现场的特效与视觉的特效,这两个部分,对于电影的编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视觉特效与现场特效最主要的区别包含以下几点:其一,现场的特效主要是指现场负责特效的工作人员在前期实景拍摄时便参与其营造视觉效果的形式。而视觉特效则是指特效工作人员利用图像编辑软件,依照导演编剧最初设计的场景所制作出的特殊视觉效果。特效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的是后期场景制作与加工,例如爆炸场景等在现实环境当中无法营造出的场景与环境。最终达到促进电影前期后期环境融合的目的。其二,现场特效制作过程中,特效制作环节所涉及到的对象,例如物件、演员、设备以及道具等,通常都与常见的电影拍摄用具是基本一致的。而视觉特效制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则主要是利用专业视频处理设备或软件,对已完成制作的数字画面或胶片进行进一步的剪辑加工,以达到编剧设计的电影场景效果。总体来说,电影特效与现场特效的应用,在电影拍摄完成前与完成后,都并不会对编剧的前期设计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对于电影的艺术表现却有着至关重要的间接影响。

二、数字电影特效对于编剧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一)正面影响

其一,数字电影的特效,以题材的角度看来,对电影编剧有着很大的影响。借助近年来对奥斯卡盛典中最佳视觉效果奖的研究与分析,依照题材分类,主要包含动作类、科技类、惊悚类、冒险类等。特别是科幻题材的电影,对于特效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其最主要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群众对于观影质量的需要,此外,也是为了能让最终的电影作品能够得到更好的收益。科幻电影当中的特效应用,无疑使得科幻电影的数量与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其中最为经典的代表作品包含《变形金刚》、《指环王》以及惊悚电影《金刚》等等,这些都是在全美甚至全世界电影领域都有着重要影响的电影作品[2]。

其二,注重技术的编剧或导演,在电影拍摄与制作过程中对于特效的设计与利用,决定着电影行业整体的先进性,在当前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在努力跟随社会发展的步调,满足文化领域发展的需求,电影领域亦不例外。但是如果电影领域不应用特效,只是单纯限制在现实领域当中,那么以上所说的科幻与非现实舞台电影则完全无法制作,许多惊悚类、喜剧类的电影,缺乏特效的辅助也都无法达到预期的视觉冲击效果,这些限制无疑会使电影领域的发展受到限制。所以,只有积极利用特效元素,让电影作品质量更高,具有层次感、科技感,才能够促进电影行业的后续发展,让国内的电影市场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3]。

(二)负面影响

从当前我国电影领域对电影特效的重视程度来看,电影特效在电影领域中的应用无疑是越来越广泛的,但是任何技术的应用,都有其特定的应用规则,如果对于特效的应用能力不强,出现了应用过当的问题,则会使电影的效果越来越浮夸,不切实际。当前我国多数特效电影都存在过度注重宏大场面的问题,所以普遍都会在剧情中不断加入特效,但并不重视特效的真实性,以及特效的应用是否符合剧情的需求。这便会使得剧情十分生硬,也缺乏应有的剧情与内涵,变成了大量特效堆砌起来的劣质电影。没有了编剧的感悟与对剧情的精心编排,电影即使有再多的特效,也并不会受到群众的欢迎与认可,票房也自然无从谈起[4]。

摘要:数字电影的特效,无论对于电影的艺术表现方面还是编剧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体现出的正面与负面影响,都成为了推动电影编剧技术不断进步的因素,使得电影领域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只有充分重视电影特效,更好地利用电影特效,才能够真正推动电影领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韩国电影 篇7

戏曲大师梅兰芳说得好:“(戏曲演员)只有从银幕上才能看到自己的表演,而且可以看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来进行自我批评和艺术上的自我欣赏。电影就好像一面特殊的镜子,能够照见自己的活动全貌。”“一个演员就是消磨了终身的岁月,也不够周游中国境内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来表演他的艺术,这回却可以利用西方新式的机械,拍成有声的影片,在中国世代积累下来的艺术传遍遐迩,这是我很感兴趣的事。”[1]他说出了戏曲电影存在的几个重要意义。这主要是由戏曲突出的写意性决定的。从传播戏曲的角度来说,长久以来,中国戏曲的传播属于“二重生态”,即“场上传播”和“文本传播”。戏曲电影的出现,纪录了戏曲舞台艺术;对于表演者来说,电影可以帮助他们在戏曲发展上创造更高的艺术造诣;对更广泛的戏曲受众群来说,戏曲电影使得戏曲这门古老的舞台艺术传播得更广泛,获得更加深远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典文学和戏曲多以写意为主,可以这样说,我们的文学与戏剧的剧情大多服务于作者的情感表达。中国戏曲不以再现模仿生活为主体,而是以写意为主,以虚拟真实具体的行为方式,以虚构的事实细节来完成戏剧建构。作者通过情感意志来体现客观意志,是一种感觉的表达,在受众愿望与情感接受的前提下,进行跳跃性的进展、粗线条的单元连结、无细节的解释贯穿,这种写意的特性为中国戏曲所独有。这种独特性在同西方戏剧相比较时更显突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悲剧定义为戏剧,认为戏剧要有一定的长度,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要有情节的表演才能称之为戏剧。而在中国戏曲中,主角作为作者的代言体,演员以虚拟的表演来展现戏曲桥段,最终以表达作者的意志为目的。西方戏剧创作理论的核心概念为“高潮”,主张通过激烈的冲突使得矛盾的双方获得平衡,通过行动来完成戏剧。而中国戏曲更侧重于“心理动作”,以语言脚本来推进情节进展。西方戏剧用悬念引导观众发现戏剧,中国戏曲则以人的意志推进戏剧,中国戏曲更多为戏剧上的“主动赴难”。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一书中讲道:“我这本书跟这方面绝大多数其他著作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实体的美学,而不是一种形式的美学。它关心的是内容。它的立论基础是:电影按其本质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手段一样,跟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当影片记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电影有两个主要倾向:现实主义的倾向和造型的倾向。这对于以写意为主导的中国戏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选择电影这种新兴的传播手段,是否要完全依赖于这种新兴传播手段的美学形式?

戏曲这种凝结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的艺术形式与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戏曲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独特光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电影工作者更加强调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在创作中寻找民族化的叙事方式,创造出了中国电影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的诗歌、小说、戏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头有尾,叙述清楚,层次分明。这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优良传统之一。”[2]当然,最具民族性的还是中国戏曲中意境的表达,这种意境是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完全能够领会的,这就使得中国戏曲电影出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意会表达,这也是中国戏曲电影独有的不可复制的风采。

“戏曲电影”这个概念,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影视艺术民族性的集中体现。这种独特的“民族性”,是中华民族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发掘,并以此作为中国影视作品表达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核心精神力量。“戏曲电影”对于这两种艺术的兼容并蓄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忠实地记录了戏曲舞台上演员程式化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对戏曲进行了进一步的创作;既发挥了记录的功能,又从表现手段上强调了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在保持戏曲艺术核心精髓的基础上融合影视的表达技巧,在美学上达到交融,成为一种特有的类型电影。“中国叙事艺术的优秀传统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其坚持内容表现上的现实主义态度。电影无疑是一种具有很强现代性的艺术形式。必须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在题材上,强化情节的现代性表现,即写实化的情景创作。以表现戏曲故事为主,而不是用电影方式重新讲述这些故事,以表现戏曲艺术形式及其成就为主。所以在电影中用戏曲艺术的方式进行叙事始终起着主导作用,遵循戏曲表现的原有方式。”[3]

戏曲电影的独特之处是它跨越了两种艺术形态。电影作为其主体,是以镜头为基本叙事单位的艺术形式,有其专属的创作、制作、发行、放映方式,其观看的方式也是在电影院一个特定的黑暗密闭的空间内,通过大银幕和放映机完成的,观众将自我意识带入电影剧情与剧中人物进行一场关于故事主题的心理交流,完全不同于在戏院里那种观众与演员、观众与观众之间的面对面的直接互动。电影叙事学关注功能和结构问题,也就是“怎样去讲一个故事”和“用什么方式去讲一个故事”。叙述的视角是产生电影独特话语的行为机制,甚至可以说,正是叙述的行为产生了话语的文本。一部影片最终展现给观众的意义和特性主要是通过“话语”来表现的。这种“话语”以镜头为“代言人”,是一个隐秘的叙述者,它暗中控制整部影片的节奏和故事进程,也控制着影片叙事中的言语问题。戏曲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类型电影,同时也要符合电影的市场性。所谓市场性,即“如何满足观众的欣赏愿望”。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最终宗旨都是服务于观众。法国戏剧理论家弗朗西斯·萨塞在强调戏剧与观众的重要关系时更是提出:“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戏曲与电影的融合,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戏曲的受众群,而观众的掌声以及认可是社会群体对于戏曲电影的审美反馈。所以戏曲电影在实践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仅是“谁在叙述”的问题,还有“谁在看”的问题。

“重要的是如何使用电影特性为舞台艺术服务的问题。”[4]就戏曲电影的属性来说,它应该是以戏曲为主导的电影,在这种类型电影中,电影是一个以戏曲作为影片的中心表现对象的物质载体,将诗化美的戏曲艺术搬上大银幕,同时保持观众对戏曲欣赏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期待,坚持民族文化的精神,坚持民族审美精神的艺术再现,将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同时戏曲电影对戏曲表演形式进行了不可忽视的改造,以平衡两种艺术形态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更好地在银幕上展现戏曲艺术的美。

摘要:戏曲作为主要的戏剧形式统治中国戏剧舞台长达两千年,而电影的出现使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受到了挑战。本文将对戏曲与电影之间的融合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更好地在银幕上展现戏曲艺术的美。

韩国电影 篇8

记者: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

姜涛: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简称“电影专项资金”)建立于1991年。当时经国务院批准,主要为抵御外来文化势力,发展本民族电影事业。同时,也是针对电影行业的一项优惠政策,体现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电影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是国际上的通用作法。电影专项资金的宗旨是“取之于电影、用之于电影,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电影经济状况出现严重滑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电视普及、录像兴起和其他文化生活的丰富,电影观众大幅度下降;二是制片、发行、放映等电影成本大幅度增加,而电影票价过低;三是电影体制不顺、宏观调控乏力、微观管理不善。

受电影业经济困难的影响,国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影片无资金拍摄,严重影响党文艺方针的贯彻以及电影的社会效益。当时,国家财政直接资助电影有难度,经请示中央及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后,决定从电影内部解决,即从每张票中提取5分钱建立电影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党和国家提倡的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影片的资助。

同時也对国内外的情况做过调研,发现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与好莱坞强势电影文化相抗衡,保护本民族电影,大多采取了类似措施。

记者:可否介绍一下电影专项资金建立的过程?

姜涛:1990年1月份,在李瑞环同志的支持下,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就电影工作存在的问题向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作了汇报;

1990年12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即从每张电影票提取5分钱作为电影专项资金;

1991年1月,五部委下发通知,规定电影专项资金由5月1日起提取上缴;

1991年4月,明确由广电部、财政部有关领导组成管委会,管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办理日常工作, 5月1日正式办公。各省也陆续由省级财政部门、文化部门、电影公司组建省级电影专项资金管委会,办公室大部分设在省电影公司,少部分挂靠省文化厅电影处。

记者:当时成立电影专项资金的政策依据是什么?

姜涛:1990年12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电影专项资金;1991年1月9日,广播电影电视部、财政部、国家物价局、国家税务局、中国工商银行等五部局联合下发《关于贯彻国务院批准〈关于明确电影票价管理权限和建立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的通知》(广发影字〔1991〕13号)。

1991年3月19日,广播电影电视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广发影字〔1991〕187号)。1991年3月30日,广播电影电视部、财政部、国家税务局、中国工商银行联合下发《印发〈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上缴的实施细则〉的通知》(广发影字〔1991〕202号)。

1996年电影专项资金的提取比例由每张票5分钱改为按票房收入的5%提取。同年4月23日,广播电影电视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下发新修订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上缴的实施细则》(广发影字〔1996〕209号)。11月22日,广播电影电视部、财政部下发新修订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发影字〔1996〕803号)。

2001年12月,新修订的《电影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42号令)第48规定“国家建立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采取其他优惠措施,支持电影事业的发展”,第49条规定“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资助下列项目”。

2006年8月,财政部、广电总局再次重新修订并下发《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06〕115号)。

记者:专项资金办公室具体归属哪个部门?如何申报补贴?财务管理体制又是什么样的?

姜涛:电影资金办是广电总局的直属事业单位,严格执行广电总局、财政部颁发的有关规定,这些文件对社会全部公开,在网上即可查到(如百度网等)。符合补贴条件的单位,随时可以申请,并按有关程序、标准得到补贴。电影资金办的财务管理始终坚持 “收支两条线”,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每年底的账户余额要“清为零”,剩余资金财政部全部收走用于下年使用。并且每年接受国家审计署委派的的审计单位及广电总局委托的社会审计所审计。

另外,电影专项资金征收票房的5%里面不单纯是制片行业的,也包括放映、发行行业的贡献,当然也包括《阿凡达》《变形金刚》等进口影片。

电影专项资金的设立,是国际上许多国家为保护民族电影通用的做法,如:马来西亚提取30%、法国提取10.88%、瑞典提取10%、英国和韩国均按票房的5%提取,澳大利亚、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也都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记者:电影专项资金建立已有20年了,能否概要介绍一下这20年的相关情况?

姜涛:从1991年成立至今,电影资金办已有整整20年的历史。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电影专项资金取之于电影,用之于电影,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原则,努力收好、用好这项电影行业的宏观调控资金,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类型国产影片的拍摄、城市影院的新建与改造、全国影院计算机售票系统的推广、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少数民族电影的译制等做出极其重要的贡献,保障了中国电影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顺利过渡,真正起到了作为电影行业的“蓄水池”、电影产业的“助推器”的作用。

至2010年底,20年累计实现电影专项资金收入16.33亿元。从1991年的1415万元跃升至2010年4.6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41.42%)。2010年的专资收缴额,也创造了电影资金办成立以来,专项资金收入的历史新高。

记者:近3年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如何?

姜涛:2008至2010年,这三年电影专项资金的资助项目额达到5.99亿元,具体使用情况是:

按规定返还31个省管委会40%电影专项资金3.38亿元;对688家新建影院给予先征后返电影专项资金1.5亿元;对162家影院改造给予电影专项资金资助8516万元;

韩国电影《熔炉》优秀观后感 篇9

奋起反抗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让这个世界改变我们,电影以真实故事改编,又一部极其精彩反映社会阴暗的题材,每个人物都刻画的立体丰满,情感同样控制得当,无力感充斥全身,电影完结,愤怒、无奈、唏嘘、悲伤各种情感如同雾津的浓雾一般,久久未能飘散,始终萦绕心头。

影片上映后,韩国国会以207票通过,1票弃权压倒性通过7月实施。因电影而改变的国家充满希望,虽有各种不公平及错误,但都会慢慢纠正,而某些国家改变的电影呢,不提也罢。

韩国电影 篇10

关键词:捉妖记,魔幻电影,启示

随着西方魔幻电影《哈利·波特》《指环王》等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并受到观众喜爱,国产魔幻电影应运而生,开始在摸索中发展。《捉妖记》以高票房和好口碑成为国产魔幻电影的新典范,引起电影界的关注和讨论。该片给国产魔幻电影的发展开启了新的思路。笔者认为值得借鉴和关注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杂糅类型创新,研发原创IP

国产魔幻电影在创作中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是由于影片类型多走杂糅路线,往往融入武侠、爱情、喜剧、惊悚等类型,尤其热衷以“爱情”为大主题,导致主题单一和内涵匮乏。二是影片题材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特别是《山海经》《聊斋志异》《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最受电影界的青睐,结果造成影片题材同质化现象时有发生。

《捉妖记》在创作中也面临同样的困惑,于是立足于本土丰富的神话志怪小说基础进行了创新。首先,从类型的杂糅来说,其也融入了武侠、爱情、喜剧等元素,还增加了西方动画卡通元素,全片集中突出萌文化的特色,创造了不同于以往的动画加真人的杂糅新类型;而主题内涵方面更加丰富,看似简单的故事中囊括了亲情、爱情及人性等多个主题。其次,从取材来看,其从《聊斋志异》中《宅妖》故事及《山海经》的“人妖共生世界”汲取灵感,提炼出了影片“万物有灵且美”的主旨,但影片文本并没有单纯照搬文学作品,而是构建了一个新的故事,即创造了独立IP,讲述了一个在人妖共存的奇异世界中发生的温情动人故事,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因此,国产魔幻电影在创作时应该注意立足于当代去进行原创IP的研发,既从经典神话小说中汲取灵感,又要跳出原有的故事框架,重构能够反映当今社会现实的新故事,并注意丰富主题的内涵,避免呈现单一的爱情主题。同时,在类型融合中要根据受众的喜好加入多种元素,力图有新的突破,打造中式魔幻电影。

2 人物形象鲜明,擅长略貌取神

国产魔幻电影在题材同质化后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人物形象塑造千篇一律,妖怪形象给人以惊悚、可怕、丑陋的感觉,现形后大多是动物造型,既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又让人很难对妖产生喜爱之情。《捉妖记》的一大亮点就是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独具匠心,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性格鲜明,且都突出体现了“萌”的特色。首先,妖的形象塑造和以往大相径庭,设计了带点萌态的妖怪形象。如妖后、胡巴、胖莹都是圆圆的身体,头发则是不同颜色的叶子,萌态十足且极有喜感。其次,主角形象塑造让人耳目一新,性格真实丰满。如男主角天荫被塑造成女性角色,其善良、擅于烹饪及缝纫,但腿有残疾,还有着怯懦、羸弱的一面,虽舍不得胡巴,但在小岚的坚持下还是把胡巴卖掉;胡巴有着妖喜欢吸血的特性,甚至吸过天荫的血,后来因被天荫感化愿意放走到手的小兔而改吃枣子,这样的情节设置让其性格展现很真实。最后,配角形象塑造也极为用心,每个配角性格特征都较为突出。影片吸取了略貌取神手法的精髓,善于设置简单的情节展现角色性格特征,尤其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情态来充分凸显性格特点。如爱美的胖莹喜欢抛媚眼,还使用美人计对付血妖并逃命;同样爱美的捉妖厨神一出场就身穿艳丽的红色华服,塑造了美艳的形象,而且在狼狈不堪的捉妖过程中还不忘随时照镜整理妆容,更突出其爱美特性。由此可见,国产魔幻影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要注意主、配角并重,真实展现每个人物的饱满性格,这样才能打动人心。

3 加强特效制作,注重细节打磨

魔幻电影要展现虚构的架空世界,制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需要高端数字技术的支持,而3D和CG技术的应用不充分是目前国产魔幻影片的一大掣肘。《捉妖记》有1100多个特效镜头,占据影片一半的内容,还有妖后、胡巴、血妖等CG角色的设计,其特效制作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耗时近两年时间才完成;让人欣慰的是,影片的视觉效果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说明国产魔幻影片也能制作出令观众满意的特效,加强特效制作对国产魔幻影片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制作中尤其要注意三点。一是制作出好的特效既需要高成本的投入,更要舍得花较长时间来精雕细琢。二是要寻求多家经验丰富的特效制作公司通力合作来提高工作效率。《捉妖记》聘请了好莱坞工业光魔公司做前期和拍摄的特效指导,工业光魔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代表世界电影特效制作最高水准。同时,让本土的Base Fx动画公司担任特效制作主力军制作800多个特效镜头,Base Fx公司曾参与制作过《碟中碟4》《变形金刚4》等多部大片,具备一流的制作水准;另外,还雇佣了几家本土特效公司制作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特效镜头,这样分工合作才能加快工作进度。三是注重细节打磨,充分理会导演意图。影片制作了大量CG角色,其动作、神态的设计有一定难度,需要反复研究;当设计妖的动作时,导演许诚毅亲自演练每个妖的动作,动画师拍成视频作为设计参考的底本;特效技术团队在许诚毅的带领下注重对完美细节效果的追求,即便是妖怪手掌与地面相交的微小细节,也要努力做出接触的真实感;而胡巴的每个表情、动作更是经过反复推敲才设计出来的,如胡巴大哭的样子是研究了大量婴儿哭泣的素材后寻找出最萌的样子设计出来的。

4 营销多元化,全方位宣传

《捉妖记》的高票房离不开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尤其值得关注以下五点。第一,受众定位要精准,强化影片与目标受众的情感共鸣。如《捉妖记》主要目标受众是年轻女性,片中角色的形象塑造均突出萌的特色,这是满足年轻女性对萌文化的喜爱,还特别设计了萌萌的胖乎乎胡巴让人怜爱,进而产生情感共鸣。第二,运用活动营销为影片预热。2014年,选择“六一儿童节”在北京开展嘉年华活动,胡巴的人偶形象首次亮相;同年11月与上海大悦城合作打造中式鬼屋,用深度还原电影场景来吸引观众;接着又开始了影片全国巡回展览活动,在杭州、青岛、潍坊、武汉等一二级城市展出影片中四大萌妖模型,让萌妖形象深入人心。第三,巧用话题营销。影片未上映便遭遇挫折,出于客观因素原男主角不能出演,制片方决定删掉其戏份重新拍摄,这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于是关于影片的重拍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话题,这是巧妙化解危机为宣传助力,增加影片的关注度。第四,要选择合适的档期。《捉妖记》选择暑期档上映,且是“国产电影保护月”,为影院排片提供了更多机会;每年贺岁档也可作为魔幻电影备选档期。第五,全方位宣传,实现影视、互联网及户外跨屏营销。如2014年6月在爱奇艺发布了《捉妖记》制作特辑视频,重拍后多次在腾讯视频节目中进行影片视频推广。同时,胡巴、白百何及井柏然等参与红火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2》;胡巴的可爱形象还出现在各地影院、地铁及户外广告中;并将胡巴玩偶赠送给诸多明星,通过他们微信、微博发布与胡巴合照提高影片的关注度和知名度。

总之,《捉妖记》的成功让观众对国产魔幻电影有了更多期待,相信未来国产魔幻电影将会有更大突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欣.国产魔幻电影的发展之惑[J].电影新作,2015(7).

[2]曾真.专访《捉妖记》制作团队:打造中国自己的特效电影[J].现代电影技术,2015(8).

上一篇:企业伦理下一篇:羚羊感冒口服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