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接纳论文三篇

2024-07-25

同伴接纳论文 篇1

关键词:社会行为,能力,人际关系,回归分析,学生

社会技能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社会知识,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积极交往,以实现自己或他人互动目标的行为方式[1]。国外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技能有利于学生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对交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策略[2],稳固同伴群体[3],促进同伴交往中的成功和社会接纳[2],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等。同时,同伴接纳也能促进学生社会技能的获得[4],满足社交需求与安全感[5],促进自我概念与人格的发展[6],反之亦然。

在目前社会转型、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增多,以及电视、网络、电信业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的社会技能和同伴交往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我国文化背景下的儿童社会技能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该研究采用自编的社会技能同伴行为描述量表,考察小学生社会技能与其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为促进我国小学生的学校适应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随机抽取武汉市某普通小学学生460名,其中三年级学生129名,四年级学生109名,五年级学生113名,六年级学生109名。共收回有效问卷448份,其中男生243名,女生205名,有效回收率为97.4%。

1.2 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小学生社会技能同伴行为描述问卷”,共29题,2个分问卷;其中积极行为技能和消极行为技能,共26题,另加3个重复项目构成“效度问卷”。同质性信度测试分问卷α系数为0.916~0.979,总问卷α系数为0.943。 结构效度检验表明,总相关分数为-0.618~0.571,均达到0.01显著性水平;分问卷间的相关分数为-0.017,总体上低于总问卷与各分问卷的相关系数(0.683~-0.742);教师评定分数作为效标,与同伴评定分数之间的相关性显著(r值为-0.481~0.442,P<0.01),呈中低度相关,其中2者积极、消极分数和总分两两之间互为正、负相关。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采用班级限定提名法测量儿童在同伴中的接纳性。先让儿童看一遍全班同学的名单, 要求小学生选出在班上最喜欢的3个同学和最不喜欢的3个同学。经累加得到各人的积极提名和消极提名次数,以班级为单位标准化,求出Z分。按以下标准划分同伴接纳:(1)受欢迎型,积极提名Z分≥1且消极提名Z分≤0;(2)被拒绝型,积极提名Z分≤0且消极提名Z分≥1;(3)被忽视型,积极提名及消极提名Z分均≤-0.5;(4)一般型,除上述3类外,其他儿童都属于一般型儿童。

采用匿名的自我报告形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主试为经过严格培训的发展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四年级以下学生由主试朗读测试题,使用统一的指导语。

1.3 统计分析

用统计软件SPSS 11. 5进行统计检验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性别小学生社会技能得分比较

结果表明,在积极行为技能方面,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消极行为技能方面,女生的得分显著低于男生。说明女生的总体社会技能水平高于男生。见表1。

2.2 小学生同伴接纳类型分布

见表2。

2.3 小学生社会技能水平对其同伴接纳的预测

在学校情境中,同伴接纳类型是与社会技能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领域。以4类同伴接纳为因变量,积极行为技能和消极行为技能为自变量,采用全部纳入法,分别建立回归方程,设置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性水平为0.05,结果见表3。

从进入回归方程的预测变量来看,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技能对受欢迎、被拒绝、被忽视同伴接纳类型都有明显的预测效应。其中,积极行为技能对受欢迎同伴类型、消极行为技能对被拒绝同伴类型、积极与消极行为技能对被忽视和一般同伴类型都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小学女生在积极行为技能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消极行为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男生,与已有的研究结果[7,8]一致。可能是由于本问卷中所涉及的社会技能内容,大多是带有社会规范性质和亲社会性质的行为准则,在对这些准则的遵从和亲社会行为表现方面,女生优于男生[9]。此外,也可能与同伴和朋友的支持对女生更加重要有关。

社会技能对小学生所处的受欢迎、被拒绝、被忽视、一般的同伴类型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积极行为方面的表现对小学生是否受同伴欢迎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消极行为对小学生是否被同伴拒绝存在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力。这些结论与本研究假设和已有的其他研究[10,11,12]一致,不仅证实了“受欢迎”、“被拒绝”人格特质的具体、微观行为描述与其总体、宏观评价间的对应关系,反映了在目前我国文化背景和经济体制下,小学生的社会技能与同伴接纳的发展状况,也验证了班杜拉于1963年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因为小学生是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新的社会行为,所形成的社会行为如果不符合规范,同伴就会给予惩罚或不理睬;对符合社会规范、社会所许可的行为,同伴则会给予奖励或积极强化。因而,小学生的行为方式越符合社会规范,越容易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反之,越容易遭到同伴的拒绝。

同伴接纳论文 篇2

[关键词] 同伴接纳;反应时;正确率

近年来,儿童的情绪理解问题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面部表情作为情绪的一种外在表现,对推测儿童的情绪状态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有关面部表情的研究主要是让儿童命名与认识高兴、生气、悲伤和害怕等几种基本情绪的图片,考察儿童识别这些基本情绪的能力。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儿童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在整个儿童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1] 例如:2岁儿童能正确辨别面部表情,能谈论和情绪有关的话题;[2] 4岁幼儿对于高兴、生气和害怕这三种表情的识别都高于3岁,[3] 6岁儿童的表情识别分数显著高于3岁、4岁和5岁儿童,5岁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3岁和4岁儿童,3岁和4岁儿童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4] 等,对儿童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同伴接纳是同伴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儿童的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价值与作用。同伴接纳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向结构,反映的是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5] 在众多研究中,研究者通常把同伴接纳作为衡量儿童在群体生活中地位的一个关键指标,作为儿童社会能力的一种体现。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幼儿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对其同伴接纳水平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表明这两者之间并无相关。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幼儿面部表情识别能力与同伴接纳的关系做进一步研究。

在以往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大量的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都是采用Denham发展的测量程序来考察幼儿面部表情识别的能力,但是这个程序只能测得幼儿面部表情识别的正确率,却不能测得幼儿面部表情识别的反应时。因此,笔者在本研究中借鉴并改良了Denham发展的测量程序,用E-prime程序呈现面部表情图片,通过幼儿的按键反应记录幼儿面部表情识别的正确率和反应时。本研究的假设:大班幼儿在面部表情识别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不同性别的大班幼儿在面部表情识别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上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不同同伴接纳类型的大班幼儿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者

本研究选取某大班幼儿60名,其中男生32名,女生28名,平均月龄为72个月。

(二)实验材料

在情绪的相关研究中,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情绪刺激系统是国际情感图片系统(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 IAPS)。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年龄与图片版权等诸多原因,有其不适用性。因此,本研究选择根据孟昭兰等人的评价方法自制表情图片。

1.表情照片的制作

选取某幼儿园幼儿10名(男女各5名)作为表情照片制作的被试。向被试说明需要其引发的相关情绪的名称、发生过程与特点等,要求被试表现出5种不同的面部表情,即高兴、惊讶、生气、伤心、平静,然后使用像素为1020的尼康数码相机进行拍照,对拍摄模式进行统一调试。每种表情至少拍4张,共计10×5×4=200张。初步对照片进行筛选,剔除不合格照片170张,合格照片30张。

2.表情评定

参照孟昭兰在《确定婴儿面部表情模式的初步尝试》一文中的评定方法,请某大学非心理专业的学生10名对所修改后的30张面部表情进行评定,以一致70%以上(即对目标照片的辨认准确率达到70%以上)作为筛选原则,选出最理想的每种表情照片各3张,共计15张,即3套完整的五种表情图片(见表1)。

(三)实验过程

每名儿童需要完成两个测量:面部表情识别测量和同伴接纳测量。测试在一间安静、相对舒适的活动室里进行,分为两个部分。一半儿童先完成面部表情识别测量,后完成同伴接纳测量,另一半儿童的顺序则相反。我们利用儿童的自由活動时间,进行个别测试,主试事先经过严格训练。

1.面部表情识别测量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E-Prime编制程序,在程度中随机呈现15张面部表情图片。本研究包括4个分实验,即“找高兴”“找惊讶”“找生气”“找伤心”。整个实验在幼儿园的活动室进行,该活动室具有较好的隔音、隔光等功能,能保证实验在比较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保证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每个分实验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以“找高兴”实验为例:第一步,讲解表情:主试询问被试对高兴的理解,尽量说明白该表情的特点与发生情景,帮助被试对高兴进行正确认识;第二步,预实验:主试告诉被试实验中看到高兴的表情按下带有星星的按键,看到非高兴的表情按下带有月亮的按键,主试呈现预实验程序让幼儿进行练习,确保幼儿清楚实验过程;第三步,正式实验:主试使用屏幕为14.1寸的惠普compaq515笔记本呈现E-prime程序。指导语如下:屏幕上将会呈现15张幼儿面部表情图片,请记住这些表情,然后仔细观察判别,做出相应的反应。主试询问被试是否理解,如果不理解,主试详细解释,然后让被试进入正式实验。

本实验中五种面部表情识别的成绩是以准确率和反应时为标准。在准确率方面,被试正确识别出一种表情就记1分,错误记0分。反应时方面,主要是依靠之前正确率的结果来进行统计。

2.同伴接纳测量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同伴提名法测量儿童的同伴接纳类型,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主试在儿童自由活动时,运用现场提名的方式对班级内的所有儿童进行个别施测(保证班级内的儿童都在场),要求儿童说出自己在班里最喜欢一起玩的三位小朋友、自己的三位好朋友和最不喜欢一起玩的三位小朋友的名字;步骤二,主试对每位儿童在每个问题上所得的提名频次进行标准化,确定每个儿童的积极提名分(LM)、消极提名分(LL)、社会选择性分数(SP=LM-LL)和社会影响力分数(SI=LM+LL);步骤三,参照庞丽娟1994年确定的标准划分儿童的同伴接纳类型即受欢迎型、被忽视型、被拒绝型、矛盾型与一般型。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班幼儿对不同面部表情图片的识别情况

对大班幼儿在不同面部表情图片上的反应时与正确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大班幼儿在不同面部表情的反应时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大班幼儿在不同面部表情的正确率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F=38.500,p<.05)。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正确率上,幼儿对高兴的识别显著大于对惊讶、生气、伤心的识别,对惊讶的识别显著大于对伤心的识别。对四种基本情绪的识别顺序应为高兴>惊讶>生气>伤心(见表2)。

(二)不同性别的大班幼儿在面部表情识别上的差异

对不同性别的大班幼儿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同性别的大班幼儿在正确率上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但是不同性别的大班幼儿在反应时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T=2.243,p<.05),在面部表情识别上,大班男孩的反应显著慢于女孩(见表3)。

(三)大班幼儿面部表情识别能力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

对不同同伴接纳类型的大班幼儿的反应时与正确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同伴接纳类型的大班幼儿在正确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不同同伴接纳类型的大班幼儿在反应时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F=20.611,p<.001)(见表4)。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在面部表情识别上,被忽视幼儿的反应时显著高于受欢迎、被拒绝、矛盾型和一般型儿童。

对大班幼儿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与同伴接纳类型做相关分析发现:正确率与同伴接纳类型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反应时与同伴接纳类型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r= -.363,p<.05)(见表5)。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幼儿对四类情绪的识别是不平衡的,存在显著性差异。对高兴这种基本情绪识别发展最早且最好,其次对惊讶的识别能力也很好,对生气的识别较差,对伤心的识别最差。这个结果与国内研究者刘安庆、刁洁等人的研究大体一致。在刘安庆、刁洁等人的研究中,其研究的四种基本情绪分别为高兴、生气、伤心和害怕。这与本研究有点不相同,但是在高兴、生气和伤心的识别顺序上是一致的。但是,这个结果与Camras和Allison等的研究结论即美国白人幼儿对于伤心的识别要高于对生气的识别不一致,这种差异的产生可能源自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于表情识别的性别差异,本研究发现大班男孩和女孩在表情识别正确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姚端维等人研究一致。幼儿在识别表情的正确率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对这四种表情的识别能力。但是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大班男孩和女孩在表情识别的反应时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班男孩显著慢于女孩。这与现实相符,大班女孩比男孩更会“察言观色”。在这个结论中,我们发现:仅仅用表情识别的正确率去判断大班幼儿面部表情识别能力的发展水平是不够的,应该用面部表情识别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两个指标去判断;而且对于大班这个年龄层,面部表情识别的反应时这个指标比正确率更有价值。

在大班幼儿面部表情识别能力与同伴接纳关系的研究中,不同同伴接纳类型的大班幼儿在正确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与以往的大部分研究不一致,但是与王柳生等人的研究相一致。在研究中,研究者还发现:不同同伴接纳类型的大班幼儿在反应时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F=20.611,p<.001),被忽視幼儿的反应时显著高于受欢迎、被拒绝、矛盾型和一般型儿童。这个结论的出现可能与样本量比较小有关,也有可能与被忽视类型幼儿自身的特征有关。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将扩大样本量来检验此结论的真伪。

文献参考

[1]Pons F L, Harris P l, de Rosnay M.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emotion understanding: Effects of age and languag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44):347-353.

[2]Southam-Gerow M A, Kendall P C. Emotion regul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mplications for child psychopathology and therapy[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2,(22):189-222.

[3]姚端维,陈英和,赵延芹.3-5岁儿童情绪能力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02):12-16.

[4]赵景欣,申继亮,张文新.幼儿情绪理解、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01):1-5.

[5]陈利国,高翔.影响儿童同伴接纳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02):35-41.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关系论文 篇3

同伴接纳是同伴关系的一个方面。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接纳作为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缓冲器,对其适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不仅需要获得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还需要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获得亲密感和信任感,并需要朋友的支持、帮助和肯定,需要朋友的安抚和陪伴,这是普通的同伴关系所不能提供的。

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能够被其他同伴认同与接纳,能够与同伴建立起亲密的友谊关系,与同伴分享快乐、烦恼,自然会降低儿童体验到的孤独感;而与好朋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会让儿童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进而提升儿童的孤独感水平。而同伴经常会给儿童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儿童可以在同伴中得到宽慰、同情,并能够宣泄自己的情感,克服心理障碍和情绪困惑。儿童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健康的心理是儿童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的必然要求。研究发现,孤独感的产生与孤单、封闭、不和谐以及突遭挫折的环境、社会支持、同伴关系等有很大关系。有研究也证明,同伴接纳性与孤独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同伴接纳性越低,其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强。综上,本研究采用量表和问卷对小学生孤独感、同伴接纳进行调查,分析小学生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相互关系,希望对小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帮助儿童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张掖市民族小学3-6年级各年级中随机选取1个班50人共计20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120人,女生80人。施测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学生本人根据个人实际情况作答,以确保研究内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6份(98%),其中有效问卷187份(95.41%)。

1.2方法

1.2.1儿童孤独量表 采用Asher等人于1984年编制的专用于3-6年级学生的《儿童孤独量表》,该量表包括16个孤独条目(其中10条指向孤独,6条指向非孤独)和8个关于个人爱好的插入条目(为了使被试在回答时放松一些),采用1-5级评分,累计得分高的表示孤独感社会不满较重。孤独感量表总分大于 46分为存在孤独感。因子分析表明,插入条目与负荷与单一因子上的16个孤独条目无关,16个孤独条目的克伦巴赫a系数为0.80。

1.2.2友谊质量问卷 该量表评价与最好朋友的友谊质量。共16个项目,是40项的《友谊质量问卷》(Parker&Asher,1993)的简表。原量表有40个项目。包括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解决策略、冲突与背叛6个友谊维度。其中前5个维度得分合计为积极友谊质量,最后一个维度得分为友谊冲突,并分别在班级内标准化。

1.3统计处理 对所收集的问卷进行审核整理后对问卷的结果进行数据录入、整理,最后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讨论

2.1小学生孤独感在人口变量上的分析 在众多对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中,一般都探讨了孤独感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结果却没有定论。任丽杰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孤独感有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周宗奎等人的研究表明,3~6年级小学生的孤独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但不存在年级差异。刘红等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孤独感得分存在年级差异,三年级最高,然后是四年级,六年级得分最低;性别差异极其显著,男生的孤独感得分高于女生的孤独感得分。小学儿童的友谊质量、同伴接纳能够预测孤独感。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儿童孤独感在性别和年级上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孤独感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男生的孤独感高于女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可能是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文化传统要求男生独立,给他们赋予更多的责任感,不希望他们表露自己的情绪;而女生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更多体验到被照顾、被呵护,文化传统对女生的独立性要求不高,与男生相比女生忽视自我力量的提升,而更重视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所以无论是从外显的同伴关系上还是内心情感的宣泄途径方面,都有利于女生降低自己的孤独感水平。儿童孤独感在三年级、四年级与六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民族小学学生孤独感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调查发现,民族小学有许多非独生子女由爷爷奶奶照顾,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他们常常会闷闷不乐,而爷爷奶奶对孙辈的过分疼爱会造成孩子任性、自私、自理能力差等特点,这些孩子面对集体生活,会感到难以适应,要么是任性造成同学的不喜欢,要么是不懂得沟通技巧而缺少朋友,变得孤单。

2.2儿童友谊状况分析 友谊质量是描述同伴关系质量高低的主要方面。友谊在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友谊可为青少年提供安全感和社会支持,尤其是情感支持,相关研究表明,高友谊质量的青少年有更少的反社会行为,且性别差异明显回。本研究表明,儿童积极友谊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积极友谊显著高于男生。我们认为,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同伴经历也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因为友谊质量是评价个体与最好朋友之间关系的特点,而男孩通常喜欢与很多同伴交往,而女孩的友谊则是集中的,常常以二元形态出现,这可能带来了女孩在友谊关系中更多的积极特征和更少的消极特征。消极友谊质量是指友谊中的冲突与背叛。发生在朋友之间的冲突,尤其令儿童感到痛苦,因为它常常会使曾经美好的友谊破裂,进而产生孤独;另外儿童也很担心朋友的背叛,如“你的朋友好像不再需要你的陪伴”,“你的好朋友和别人一起玩,自己受了冷落”,朋友的背离使儿童失去他们认为唯一可以玩耍或袒露心事的人,从而体验到强烈的孤独感。从而可以看到消极友谊质量更多的反映的是儿童与好朋友相处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这种影响可能更多地是局限于好朋友之间,因而消极友谊上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上一篇:当代科技下一篇:服务器虚拟化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