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职业教育十篇

2024-05-06

当前职业教育 篇1

一、职业教育的地位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说:“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为促进就业作出了贡献,为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抓好职业教育工作,既是教育改革的战略性问题,又是重大的经济和民生问题,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和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支点,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党和国家高度职业教育,国务院多次提出要把职业教育当做今后教育的工作重点来抓。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在“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 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 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决定》提出,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温家宝总理讲:“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李克强总理接见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刘延东副总理、马凯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一系列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发展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必须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二、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指导下,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虽然国家加快了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体制、培养模式的变革,但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改革任务任重而道远,具体应该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有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各地要结合编制区域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工作,同步规划职业教育。抓紧制定配套政策,努力在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学生“双证书”、部分本科高校转型等制度建设,以及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机制、教育模式改革等关键环节上率先取得突破。坚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优化布局结构。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避免学科取向、升学导向和升格趋向,走有特色高质量的发展路子。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有计划地引导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是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要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办学格局。创新办学模式,探索通过集团化办学等形式,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建立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推动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通过政策倾斜、投入支持、对口帮扶等形式,加快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三是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深化专业、课程和教材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等试点工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改革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职务( 职称) 评聘、编制管理等制度,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把全社会优秀人才吸引到职业教育教学一线中来。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投入制度,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普遍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强化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积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把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四是要推动职业教育治理创新。要改革职业教育管理方式,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成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理事会或董事会,把各利益相关方吸收到学校决策体系中来,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确保决策科学、按规律办学。

五是要建立健全督导评估制度。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建立职业教育定期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完善督导报告制度、公报制度、约谈制度、限期整改、奖惩制度等。要将推进重大改革、健全办学标准等作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职业院校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要加强与人大、政协的联系,通过代表建议、委员提案、执法检查、调研视察等方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摘要: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近年来,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改革任务任重而道远。

当前职业教育 篇2

一、中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普通教育、轻视甚至歧视职业教育。中国社会上重视普通教育、轻视甚至歧视职业教育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国家在职业教育法等有关规定中,虽然把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但在现实中,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中国当代“成才”的观念依旧是初中毕业升普通高中,高中毕业升普通大学,往往是报考普通学校无望的学生才报考职业院校。

2.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增加职业教育投入问题上,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许多地方还没有完全落实国家政策,许多省份远没有达到中央的要求,政府用于职业教育的专项拨款基本上都低于学院收入的30%。现在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靠学费收入、贷款和引进社会资金。大部分学校学费收入占到了总体收入的80%。这种状况导致了许多职业院校只能靠提高收费标准和扩大学生规模来增加收入,不仅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还导致很多职业院校的教育硬件设施欠缺,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3.职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其一是职业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缺编严重。职业学校由于专业和实习的需要,应当编配比普通学校更多的教师,但实际上教师编制却比普通学校少。其二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职业学校教师主要从师范院校等普通高校招录,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职业院校自身由于受到师资条件的限制,很难在短时期内培养出一支适应职业教育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中“双师型” 教师严重缺乏。

4.学生所学未用、所用未学的现象比较突出。当前大部分职业学院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仍然是多年不变的传统专业及陈旧的教学内容,没有完全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更新和课程内容更新;在教学上仍然很大程度上以理论课为主, 学生技能操作实训时间远远不够,导致职校生技能不熟练, 达不到需求的标准。造成很多学生所学未用、所用未学的现象比较突出。虽然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在逐步提高,但远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提高不到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解决办法

1.利用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调控功能,确立全面的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国际职教发展的经验证明,充分利用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是职教发展不可缺少的策略。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加强教育宏观管理和实施教育督导作用的重要途径。中国很长时间段内,把通过普通高等教育获得大学学历的人才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导致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职业教育看成“低层次”教育, 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初、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面对市场经济,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标准、方法和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适应新时期需要的教育评价体系, 即:一要建立以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为基础的人才评价体系;二要注重做人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标准体系的建立与评价。从而改变过去的重视普通教育, 忽视、轻视甚至歧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双师型”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要类似文化课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和素质; 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也就是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职业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 职业特色难以体现。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加大对高学历与对口专业人才的引进,通过工作环境、待遇等方面的倾斜吸引人才,不断充实职业院校教学人员的队伍;其次应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定期与定向的培训,弥补专业背景的差异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最后,可以开展一帮一的工作方式,让每个有经验的教师与一个年轻的经验欠缺的教师搭配,在实践中丰富年轻教师的经验。 另外,对于教师的培养,要给与更加宽松的培养环境,比如各学校需要更多地给与教学人员在教学研究方面的支持, 通过财务、教务、科技等部门的支持,定期地资助一批教学研究项目,并以项目为依托,带动广大教师钻研教学工作的热情。

3.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要真正确立按市场经济要求办学的观念, 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课程设置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以理论与实践相协调为目标、 以适应地方特色经济发展为目标。职业教育开办的目的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和较强实践,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职业院校所采用的教材要兼顾理论性、实用性、技能型,而且要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具体素质情况。职业校的课程设置还要突出地方特色,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培养的重要目的。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篇3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喜忧参半,机遇和挑战并存,正处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搞得好,可深入发展;搞不好,将停滞与滑坡。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正确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各级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应正确认识我国教育的发展形势,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只重视发展普通教育转变为高度重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特别要发挥政府行政调控的作用,切实实行“三教”统筹,确保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同时要加大农村职业教育依法行政的力度,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督导检查评估制度,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采取补助、培训券、报账制等方式,努力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积极办好公办职业院校,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办农村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多元化,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由教育部门独家办学的局面,形成强大合力,共同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在经费、师资、基地、设备、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使农村职业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及行业和企业的要求,办出特色。

改革办学形式,以农村职业学校和培训中心为主要形式,多形式密切结合,切实统筹和协调。采取远程教学、示范教学、长短期教学方式,无论有无学历,只要对提高农民素质有利,只要对发展农村经济有利,就应去实践、去探索。

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小、散、弱等特点,要对农村职业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确定职业学校的布点、数量以及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配比、发展速度等,对一些发展弱、小、差的职校可采取合并等方式,集中力量办有示范性作用的中等农村职业学校,积极建设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完善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多部门配合,多形式发展,依靠政府统筹,建立一个专门的、有效的管理体系,在这一系统中,以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为主线,农业、科技等多部门和人员参与,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专门的研究、设计、规划、组织和管理。

3.调整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

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明确提出农村职业教育要致力于培养爱农、务农、兴农的实用技术人才,应立足于培养毕业生既能为“三农”服务,又成为具有致富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劳动者、科技示范户和各类经济能人。

在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上,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一方面,要立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培养农村第一、二、三产业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地剩余劳动力资源的特点和各劳动力稀缺地区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适当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

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设置,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改革,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生产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强调在实用和促进实际生产需要方面让学生掌握技术技能,为从事生产、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大胆删除一些已经过时或农民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增加农民急需的科技含量较高的专业技术,使农村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师资的整体素质。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在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特别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实践技能。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要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同时要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在职业学校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和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职务聘任制度,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5.切实做好农村职业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农村职业教育的意义、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新观念,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事业。同时农村职业学校要组织广大师生走出校门,深入乡村开展为农服务活动。

6.实行学费减免政策,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在目前职业教育滑坡的情况下,为扶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作为激励性措施,对农村职业学校和农业专业的学生大幅度减免学费。如对农村职业学校或农业专业的学生减免20%—50%的学费,减免部分由各级政府财政支出。

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安排经费,资助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职业学校也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同时鼓励金融机构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助学贷款,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捐助贫困学生。

7.改革招生制度,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应实行更加灵活的招生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免试招收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农村青年入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适应农业经济特点,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同时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教育部表示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要在2006年招生总量的基础上再扩招50万人以上,招生总规模达到800万人,初步实现高中阶段教育中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

根据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 篇4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朱建华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利于学校广大党员干部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推动学校发展。

一、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服务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公平、实现教育权利均等、构建和谐社会等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们国家党和政府一直坚持的重要方针。2005年,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相继召开,会议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7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也提到:“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指出来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总书记是把它放在一个优化教育结构这样一个总的题目下来谈这个问题的。他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可以说,目前中国教育已经完成了两次历史性跨越,一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二是“大学扩招,使得高等教育大众化”。现在正在进行着第三次跨越,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正因为如此,教育部周济部长才会讲: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重点,作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二、学校发展方向的定位

近两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将近15000所,招生已经突破了800万,提前实现了“十一五”的目标。我们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在发展方向上,明确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在办学方针上,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培养模式方面,明确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教学方面,明确了“两个加强”,即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这种大环境下,淄博工业学校也又有了新的跨越式的发展。在学校管理、办学规模、学生管理、教学质量、招生就业、社会培训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2007年,学校牵头组建了淄博市首家、山东省规模最大的职教集团——创业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包括省内外39所院校和48家企业,逐步实现产教学一体化,走上了规模化、集团化的办学轨道。

淄博市工业学校集全日制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本专科函授及各类社会培训为一体,现有教职工530余人、全日制教学班136个、在校生6100余人,有1处驾校、1处中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学校连续15年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首批职业院校教学示范学校、省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省职业教育师资建设先进单位、省首批中等职业教育科研示范学校、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省中职毕业生就业培训先进单位、省职业教育创业十大明星学校、省阳光工程先进培训基地、省建筑业十佳教育培训基地、全国计算机等级培训考试基地、微软公司培训考试基地、省职校信息技术教研中心。学校还是省职业院校协会副会长单位、省职成教校长联谊会副会长单位、省中专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省职业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省职成教科研基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理事单位。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校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明确将学校的发展方向定位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师生的长远发展,苦练内功,提升内涵,真正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并在近期内发展成为全国中职强校、名校。

三、怎样实现发展目标

面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在学校发展方向的指引下,学校提出了第三个创业的奋斗目标。即:努力探索办学机制办学体制改革;贴近社会,贴近市场,增强办学活力;适度控制外延膨胀,注重内涵提升;培植系统完善、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打造团结协作、率先垂范、追求卓越、与时俱进的干部队伍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勤于教书、乐于育人的教师队伍;搞好市场调研预测,不断改革创新文化课和实验实习课教学;做大做强社会培训;建立各种联合办学模式(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充分利用职教集团这个平台,促进学校的更快更好发展,争创中职领域全国名校、强校。围绕这一具体目标,学校将采取以下措施:

1、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为抓手,打造学校文化管理特色 学校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新型的学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基调是“人”,内容是“文化”,核心是“价值观”,法则是“柔性管理”,目标是“学校人的发展”。

学校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建筑物、景点、绿化、美化、宣传设施、文化社团、学校电视台、广播站、艺术团体以及一整套视觉识别系统(CI)等。制度文化指学校所有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目标、校风、学术气氛等。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学校经过充分分析论证,确定了24字办学方针,制定了《七年目标管理体系》、《三年德育规划》、《“三创教育”研究与实施方案》等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培植了一系列价值理念。例如:

事 业 观:把本职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追求,而不能当作一种职业来应付;

教 育 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人 才 观: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集 体 观:学校是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命运共同体; 绩 校 观:绩效面前讲上岗,绩效面前讲职称,绩效面前讲待遇,绩效面前讲荣誉;

执行文化:以对上级意图的理解水平和落实执行能力及程度来衡量工作质量。即执行前:快速反应、准确理解、立即行动;执行中:决心之下定成败、认真之下用聪明、主动之下要创造、力度之下抓细节、速度之下论完美、锁定目标、专注重复;执行后:效率就是能力、效益就是水平、业绩就是评价。

服务文化:一切工作立足于为学生成长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服务别人、快乐自己,服务别人、实惠自己,服务别人、发展自己;

我们将继续完善和丰富学校文化建设,落实学校提出的一系列价值观念,继续着力打造执行文化和服务文化。全校上下要形成共识,讲学习,抓落实,促发展,使这些价值观在教职工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继续将文化建设向学生层面扩展,加强学生管理文化建设力度,有效培植学生的人生观、挫折观、交友观、就业观等,使学生在各种价值观的引领下,内化成为日常行为习惯,自觉自愿做到文明、自律、进取,并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法制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养成教育等活动对学生的价值理念进行巩固和发展,使学校管理文化得到进一步提升。

2、打造学生管理文化,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结合学生实际,精心打造了系统的学生管理文化,着力培养学生职业思想、职业道德和文明行为,培植了学生人生观、挫折观、交友观、就业观等观念,并有效内化成为日常行为习惯,使学生们时时刻刻都做到了文明、自觉、自律。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精细化的管理,使全体学生在和谐文明的校园里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学校要坚持把德育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认真落实“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管理思路,深入实施“学分制”改革,实行“全项管理千分制”和“全员育人”、“学生成长导师制”等多项育人措施。努力提升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和管理,实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认可的办学要求。

3、深化教学改革,夯实学校发展基础

学校继续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突出抓四个方面: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课堂教学管理改革、教科研工作管理改革、考试制度与方法改革,扎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⑴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坚持抓好抓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学习,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大企业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经济和市场的“零距离”无缝隙接轨,培养“双师型”优秀教师。

⑵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学校不断完善有科学的专业开发与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管理机制,进一步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中用,密切学校与企业、行业与部门的联系,逐步实现产教学的有机结合。

⑶打造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学校现有化工类、计算机类、机电类、商贸类、旅游类5大类30余个专业,有7个专业是省教学改革试点示范专业,有5个专业是市级重点骨干专业,有5个专业是省首批“双证互通”试点专业。在此基础上,学校以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岗位技能训练为特色,加强机电专业、网络专业和旅游专业等精品专业建设,全力抓强抓好精品课程的开发。

⑷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学校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定时、定阶段组织学生进行阶段实习,强化学生的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充分掌握了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和技术经验,提高了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

(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继续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型人才,让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实现 “产教学”的深度合作。

4、进一步做好招生就业工作

学校继续把招生和推荐学生就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扩大招生范围,实现全国招生。进一步扩大学生就业空间和领域,在青岛、烟台、威海、深圳、上海、北京、苏州等发达地区原有实习就业基地基础上,不断拓展中外联合办学的新空间和新领域,使招生就业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环。

5、社会培训和成人教育实现“多赢”局面

对当前高职教育的审视 篇5

我国高职教育在迅猛发展的同时, 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最终反映在其质量内涵的薄弱与“空虚”上面, 降低了技能人才自身的质量规格, 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职业教育资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其发展内涵明显不足。

一、从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条件来讲, 师资队伍的质和量都不能满足要求

2000年师生比为1∶26.25, 2001年为1∶30, 2006年约为1∶26;已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和正在读研的教师比例为10%, 与教育部规定的30%差距尚远, 学历不达标的为11.8%。职称结构也明显不合理, 呈“洋葱头型”, 正高职称占比太小, 全国大约为3%;年龄结构也不合理, 22岁~30岁年龄段教师占比 (80%) 太大, 31岁~45岁年龄段教师处于断层状态;“双师型”教师占比 (低于15%) 也远低于国家规定的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 (41.1%) , 至今全国有130所高职院校无“双师型”教师。

从专任教师的工作量来讲, 目前全国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周学时在18节~28节之间, 处于高负荷状态, 与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的50%专任教师周学时须小于或等于12节相违背。教学设施设备方面, 也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之所需。2004年到2005年, 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 (含高专)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由37.2m2下降到33.3 m2,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由18.3 m2下降到16.6 m2, 生均图书由71.5册下降到64.7册,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由5802元下降到5492元。若按“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4000元”的合格标准衡量, 目前在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理工农医类院校中, 不合格的比例达到21.4%, 至少有160所理工农医类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未达到合格标准。作为以生产实习与实训为人才培养重要途径的高职教育来讲, 由于经费的问题导致图书资料、设施设备等方面的缺乏或不足, 必将影响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从各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不难发现, 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内涵还令人堪忧

从历年毕业生就业率来看, 情况还好, 但只要深入追究不难发现, “就业率”统计的主要依据是学生与单位间签订的就业协议, 而签订了就业协议的学生是否就到单位上班呢?与学生签订了用工协议的单位是否都真的接纳学生呢?再有, 学生就业的单位又是些什么单位呢?从事的岗位工种又怎么样呢?换句话说, 如果仅凭统计的就业率资料高低来评价一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高低, 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 每年毕业的高职生中没能找到工作单位或迫于生活压力暂时违心“低就”的学生不在少数, 他们在毕业之后还处于游离状态, 内心十分痛苦。另外, 从已经就业的学生来看, 用人单位越发感到不满意:一是学生自我期望值普遍偏高, 常常是眼高手低, 没有吃苦耐劳、拼搏创新的精神, 综合素质不强;二是为数不少的学生忠诚度不够, 近60%的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干不了一年就纷纷“跳槽”。这些情况说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质量内涵方面还比较薄弱, 离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还要较大的距离。

顺应时代潮流, 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应走“全面深化改革”之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深化改革,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就需要设法促进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而教育事业在各项事业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职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 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火车头角色, 要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宏大工程中作出应有贡献, 必须首先自身要又好又快地发展。从我国高职教育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来看, 应该是实现了“快”, 但是从“好”的角度来讲, 还谈不上。今后, 为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历史潮流, 应重点从“好”的方面去做文章, 把外延式规模发展的重心转移到质量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当然, 也并非是说在“快”的轨道上要慢下来甚至停下脚步, 仍要适度“快”发展。因为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结构方式的不断转变、和谐社会的不断建设, 国家还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据有关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中, 高技能人才占的比例在4%~5%, 缺口还很大。所以, 我国高职教育不仅要着力质量内涵发展, 也要适度规模发展, 真正做到和谐式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来年的成功经验说明, 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必须以各项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各项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必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高职教育目前取得的成绩是改革与开放的结果, 但是要在新形势下做好又好又快发展这篇大文章, 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根据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 以科学发展观和系统理论为统领, 切切实实应在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经费投入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职工薪酬分配制度、科技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环境条件创建、人才培养评价监督机制、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课程开设决策系统、教学行为方式等方面深化改革, 务求实效。只有这样, 才能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明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5) .

当前职业教育 篇6

一经济结构因素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紧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 又反过来有力地推动本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尤其到了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更加活跃, 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大杠杆。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 是个神奇而美丽、让游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但因为地理位置和其他诸多因素, 经济相对比较落后。这几年虽然大批的新型轻工业不断崛起, 但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都知道在全世界发达国家中, 真正靠农业为主的国家并不多, 更何况我国“人口多”的实际国情。由于经济相对落后, 又主要以农业为主, 大多数人中考或高考落榜后, 不愿意在家“务农”, 都去发达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打工。这就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进入职业学校继续深造的学生生源。现在边疆农村常有句话:“现在年轻人想找个对象, 都要到大城市去找啰!寨子里连个‘做种’的年轻男女都找不着了。”虽然这种说法可能有点夸张, 但这在边远山区确实是个事实。为什么好多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家乡呢?笔者经分析, 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云南省大部分人口主要居住在山区, 父母世代以农业为生。这些年轻人经过十多年的读书生涯, 通过书本或网络了解到外面的世界, 不愿意继续操持父母的“事业”, 都想到外面发达地方闯一闯, 感受新鲜事物。

第二, 虽然这几年云南的工业化在逐渐发展, 但总体还是以农业为主。企业、工厂等提供不了太多的就职岗位, 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而沿海发达城市的许多工厂和企业通过改革开放政策, 这些年以惊人的速度在蓬勃发展, 特别是许多私营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所谓“只要有手有脚、智力正常”不管学历和文凭都可以上岗的岗位, 所以大批毕业的学生, 甚至文凭都没有的年轻人都涌入大城市“淘金”, 这也相应地减少了职业学校的生源。

二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 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言行充斥其中, 如聚赌、斗殴、黄色书刊、音像制品、吸毒贩毒、封建迷信等, 很容易使青年学生受到污染和毒害。又因青年学生喜欢交友, 且容易结成小群体, 而某些落后的小群体的不健康甚至不法活动, 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影响。只要他们群体中有人不读书, 这个群体的其他成员也会一窝蜂地跟着辍学, 这也流失了一部分学生。现在社会上还普遍存在即使全家人用血汗钱供养出一个大学生, 但毕业后他们连工作都找不到的现象, 更何况是普通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因此, 社会上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何必紧巴巴辛辛苦苦去读书, 还不如回家种地卖红薯。”

三学校专业设置和办学软硬件条件因素

纵观我国整个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 目前, 无论是从构建系统、内容完整的职业教育学, 还是从职业教育的体系改革和开发模式选择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而且我国对职业教育进行较大规模的调研并不多, 职业教育的发展动态缺乏及时全面的把握。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不断适应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 不断调整职业政策, 才能步入“快车道”。

专业设置的科学与否、合理与否, 无疑是职业教育兴衰的重要因素之一。云南省的职业教育 (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 大部分学校设置专业以计算机、电子信息、化工、广播、汽车修理等为主, 忽视了设置适合农民子弟的专业。而要学这些必须要到特别的农业学校去就读, 这类学校到目前为止又限定了毕业分数, 而且就业分工也不尽如人意。笔者对云南省的职业教育发展有如下看法:

第一, 应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 设置适应农村经济主体产业发展的专业, 加上常规的几项专业, 这样对有部分不想就业或没有岗位的学生, 回到家乡也能有所作为。

第二, 云南省各县市到目前为止都有中等职业学校, 这本是件好事, 但现在许多学校都面临着许多问题:要么学生很少, 教师清闲;要么部分专业红火部分专业无人问津。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各县市的职业学校不要总是以老大自居, “两耳不闻窗外事”。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做强做大其中较强的某个专业, 对有些还不成熟或学生相对较少的专业, 再与其他市县联合办学, 采取在本校读一年的基础课, 第二年把这部分学生送到与其联办的职业学校进行专业学习。这样既不浪费资源, 也可留住学生, 减少教育经费投入并达到资源共享。

第三, 缺少相关的硬件设备。个别职业学校为了学校的命运和生源, 到处做假广告, 只要学生想读的专业学校几乎都有。但把学生招进来后, 根本无法上课, 连最起码的硬件设施、实践操作也没有, 让学生失去兴趣, 只好退学。这种做法不仅害了学生,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也损害了职业学校的声誉和威望, 对于个别职业学校的此种行为, 国家应该坚决杜绝并给予严厉的打击。

第四, 部分学校在教育教学上目标不明确。有些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技能, 放弃或松懈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虽然学生在技能方面掌握了一定的技术, 但因品行问题, 用人单位不得不将其解聘;有些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德育素质, 没有把技能抓上去, 使得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其岗位而被用人单位解聘。因此, 要做到德才兼备、标本兼顾, 学校需下苦工夫。

四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比重, 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教育经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的不良影响相关。20世纪80年代后, 中国农民终于尝到了改革开放带给他们的甜头。边疆许多地方出现了有些家长为了供养子女和老人, 双双到开放城市打工、挣钱, 出现了“留守儿童”和“留守少年”现象。而留下的这部分少年儿童, 在长期缺少家庭关爱和必要的亲情管教下, 逐渐变成“问题少年”。有些家长虽然在身边, 但因为忙于挣钱, 也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 再加上社会的各种不良风气等, 当学生出现违纪或出现厌学状态时, 有些家长不会以积极的心态安慰和教育子女, 相反用“不想读就别读, 不听话就别读”等消极方法对待, 也给职业学校带来了一定困难。

五学生自身因素

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 他们普遍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 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较重, 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法制观念淡薄,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挫折承受能力差、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空虚等。又因为用人制度的改革尚未完善, 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 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对接尚不吻合, 学不为所用, 市场不能有效消化人才, 部分专业就业难以对口, 社会对职业教育和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 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 呈现出异样的特点。因此, 有些学生即使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在理想、行为、纪律、自律、品德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在校学习也不用功, 甚至有些学生只是在学校混日子。这部分学生的恶习也影响了一部分其他学生。同时也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六结束语

纵观当今世界, 所有经济发达国家, 都是依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发展起来的。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未来经济无论怎样发达, 社会所需的人才, 多数是高素质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而且还具有显著的生产率和工资效应。但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加强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这对发展和繁荣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当前成人教育的反思 篇7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邹进译)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3

[2]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7

当前职业教育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对策

思想决定行动。学校是学生思想培养和形成的重要阵地。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学校亦不例外。从学习职业技术角度看,中等职业教育是功利性的。然而,就教育本质说来,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也是公益性的、是人本的,实际上职业技术的“功利”和“人本”是辩证统一的。①故加强中等职业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必然的。此外,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年龄阶段的学生只初步具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比较肤浅,思想也不稳定,所以,加强中等职业学生的思想教育又是迫切的。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生思想状况

当前中等职业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比较消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危机。随着网络的普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各种思想的不断传播、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各种观念的交织冲突,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这些不良现象对中等职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也日益突出。有些青年学生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所腐蚀。其次,缺失社会责任感。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仅仅是一种求生之道,所以,他们偏向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顾精神上的追求。比如,就拿入党来说吧,个别中等职业学生即使要求入党,思想上对党的认识还是模糊的,有的学生把入党视为一种实现个人利益的途径,有的入了党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他们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感、使命感的缺失。再次,学生心理发展异常。目前部分中等职业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少数存在着心理疾患,时有中等职业学生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等案例。中等职业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不良反应,如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自信心不足,学习不能进入状态,人际关系僵化等,这些心理疾患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巨大心理障碍。最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部分中等职业学生受社会打工热潮的影响,经济消费的冲击,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厌学、辍学倾向。甚至还有学生宣扬读书无用论,这些都严重地困扰着学生们的学习。以上论述均可看出中等职业学生思想问题呈现日益恶化的趋势。

二、中等职业学生思想恶化成因的分析

(一)社会层面的不利影响

由于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多元化,各种思潮不断产生、泛滥。②中等职业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在迅速发生着改变,既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积极观念的形成,也有迷失方向和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产生,如理想信念退化、宗旨观念淡化,推崇极端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尤其是就业压力,这是当前最严重的问题。其他来自社会责任的压力、来自生活的压力、来自社会竞争的压力,往往使学生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比如从经济压力来讲,有的学生花钱阔绰,而有的学生一日三餐都要精打细算。这种巨大反差,极易使贫困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点,从而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另外,互联网和校园周边环境存在着不利影响。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使愈来愈多的高校学生流连忘返,但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不良信息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色情、暴力、堕落腐化、自由散漫等思想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有突出的不良影响。

(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社会阅历缺欠,只是初步有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同时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多是感性的,缺乏理性的认识,容易受片面的思想观念和现象的影响。由于还没有广泛地接触社会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他们的人生阅历还十分有限,特别是中等职业学生处在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虽然思维敏感,却缺乏深刻、全面的思考,虽然思想活跃,却容易陷入混乱和困惑。进入学校后,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能在新的环境中学好自己的专业,练就一门技能,但是由于竞争对象、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的变化,许多学生在竞争中失利,有的学生很想努力学习却缺乏自控能力,有的学生在学习与课外活动之间不知如何协调,等等。因为以上这些原因,部分学生学习期间产生了厌学和抵触情绪,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学生个人心理因素也是很主要的影响。面对社会竞争,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强的学生容易表现得自信、敢于竞争,能力弱的学生容易表現得消极、等待和退缩逃避。现实中许多学生不能准确自我定位,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如性格内向、自卑、多疑、急躁、固执、以自我为中心、怕挫折、不善交际等。

(三)当前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关键。可是,当前的学生心理问题恶化的倾向,究其根本,家庭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父母教育不力,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容易感情用事:一是对孩子娇惯溺爱。不少父母能看出孩子的毛病,却舍不得去管,怕孩子受委屈,遭磨难,姑息迁就,放任自流,不管不教,结果使孩子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渐成恶习。二是对孩子操之过急,方法简单、粗暴。父母往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要求过急,期望过高,当孩子的实际表现同家长的要求相悖,同家长的期望差距较大时,家长就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加上许多家长法制观念淡薄,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管教时用不着注意什么态度,讲究什么方法,结果造成父母与子女感情上、行为上的严重对立。其次,不完整的家庭是祸根。家庭一旦不完整,就会缺乏正常的生活秩序,如:单亲家庭、父母分居两地,对孩子关心教育不够;也有的家庭几代同堂,长辈之间对孩子的要求很难统一,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再次,家庭气氛紧张,孩子经常处于应激之中,如父母关系不好,经常打架,吵闹,孩子得不到关心,甚至成为父母的“出气筒”。如此等等,对孩子自小的言传身教当然会成为一个坏习惯的来源。

(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历来,学校教育都会重智轻德。一些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不管学生的品德,奉行所谓“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没有真正肯定德育的首要地位。甚至轻视法制教育,对法制课在学生品德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够,一切为考试而教。这样就使学生不良行为产生,并且日益严重。学校的教育观念表现得很滞后、甚至陈腐,教师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

三、当前中等职业学生思想教育对策

在社会进入转型的新时期,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应当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结合以上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个人修养

给青年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使他们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会用哲学思维正确处理人生事故。学校是传播思想、预防不良品行的阵地。所以,学校应把预防不良行为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之中。要把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另外,通过培养班集体的良好作风来消除不良品德行为,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要适当转变教学观念,关心热爱学生,消除品德不良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学校还可以请专家讲法制知识,提高学生们的法律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二)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其健全的人格

思想品德教育或者说育人的基础应该是人格教育。当前我们应当加强学生的人格独立性教育和人格社会性教育,注重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和完善中等职业学生的人格。现在的中等职业学生受家庭溺爱的影响,依赖性很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缺乏坚强意志的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所欠缺。学校可以出面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双休日、假期鼓励中等职业学生到一些工厂、商场等打工,或做一些家教工作,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勤俭自强、自主自立的素质。让学生提早参加社会服务,敢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德、质、体全面发展④。因此,有这种经历的中等职业学生在毕业择业过程中定能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加强心理健康疏导

学生的心理譬如江河之水,要教育工作者随时沟通和疏导。这也是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效果的较佳途径。所以,学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教育工作之中,把解决学生的思想問题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加强中等职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训练,化解他们的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

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 篇9

摘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正逐步形成共识,但书法课程要真正走进中小学课堂还面临诸多问题。本文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书法课程开设的意义认识不够,师资短缺问题突出,教材编写缺少论证、选用缺少指导,课程标准亟待建立,以及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亟待加强。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并对中小学书法教育寄予期望。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育;问题;对策

20世纪末期,人类进入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随着高新科技飞速发展,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日常化、大众化,汉字书写日益为敲击键盘所代替,书法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2010年7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为贯彻纲要精神,2011 年 8 月2日,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2012年初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也强调了对书写的要求,明确提出,小学1-6年级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2013年1月25日,教育部又下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对该课程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教育主管部门的“组合拳”预示着书法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预期的乐观,中小学书法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应对。

一、中小学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

书法教育要真正走进中小学课堂,并非几道行政命令所能一步到位全部解决。面临的问题不少,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书法课程开设的意义认识不够,二是师资短缺问题突出,三是教材编写缺少论证、选用缺少指导,四是课程标准亟待建立,五是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亟待加强。以下将分述之。

(一)人们对书法课程开设的认识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

书法课程的开设关系到国民素质的培养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表意为主的文字类型,其构造与使用体现了先民的思维方式、审美意识与文化心理,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子,只有通过识字、写字、用字才有可能深入体会其中的奥妙。只有通过对汉字书写的深入体验,加深对汉字构造的理解,对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的理解,才能建立起亲近汉字文化的特殊情感。如果没有这种体验和理解,面对汉字与英文、法文将会是同样的感觉,仅仅觉得都是文字而已,当我们的下一代不能对汉字文化产生民族自尊、自信与亲近的情感,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乃至国家的文化安全将会出现危机。

书法教育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国民素质与修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其自身的优势。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作为以汉字书写为基础的书法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主要是靠汉字书写记录的历史。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强调汉字的认知、书写与使用对于民族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是有一定道理的。

书法课程应作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同时是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识字与写字”是“新课标”的学段目标内容之一,新课标指出,写字要求“按笔顺规则”,“注意间架结构”,“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些目标如有书法课程配合,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还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一目标的实现,完全可以借助书法课程优势。也就是说,书法课程应在汉字书写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文化熏陶。汉字形体之美通过书写得以有效实现,在书写过程中还能体会到创造美的成就感。书法作为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艺术,不仅培养了中国人对于形式感的审美经验,甚至连笔顺有序、字形端正、中规入矩等法则也贯彻于汉字书写教育与伦理精神的传承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将汉字书写上升成为一门艺术,在艺术的学习、创作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领会祖先在汉字构造与书写中遵循的传统哲学精神,比如阴阳向背、虚实迟疾、黑白浓淡、揖让关联等等关系中所体现的中和思想与文化心理。我们不必勉强赋予书法课程以太多功能,但书法文化中蕴含的应有之义需要加以挖掘与弘扬,树立文化自信很有必要。

毋庸置疑,长期以来,西方文化拥有话语霸权,我国一直笼罩着文化自卑的阴影。随着我国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华文化开始复兴,理应在世界文化之占有一席之地。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文化的继承人与创造者。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其宗旨在于提高全民族汉字书写水平,传承汉字书写文化传统,这是国民素质教育、民族文化自信与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倡导中华文化复兴的语境下,正确认识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二)书法师资短缺是课程开设面临的主要障碍

就在国家教育部下发《意见》后的一个月,2011年9月5日,《中国文化报》记者撰文指出,北京市西城区福绥境小学每周都有书法课,但学校没有专职书法教师。湖北黄冈中学没有专职书法教师,书法课程多由语文教师兼任,但有几位比较擅长书法的教师可对学生做些指导;另外,学校还会通过电视教学等开展书法专题指导。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一位老师称,学校对教师硬笔书法水平有要求,学生中也有书法兴趣小组,但没有专职书法教师„„该记者随机调查了十几所学校,没有找到一位专职书法教师。一些打工子弟学校、条件较差的私立学校,则更少有这方面的考虑。

一门课程的开设,首先必须保证师资队伍的配备。从目前来看,全国普遍缺少书法师资。这一实际情况严重制约了书法课程的有效开设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前中小学书法师资来源有三:一部分由学校原有语文或者美术老师兼任,一部分邀请从事书法工作或者有书法特长的社会人士承担,只有极少部分是具有书法教学资质的专业教师。前二者在书法教学中,通常会出现两个弊端,一是,语文或者美术教师往往从自己原有课堂的角度进行教学,要么变成语文课的一部分,或者直接叫写字课,要么打着“书画同源”的名号,将书法课上成了美术课;另一种情况是,书法界的非专业教学人员一般不懂教育学与心理学,其个人学力与师德修养得不到保证,就连组织教学这一环节也难以达到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要求,在书法文化熏陶 与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方面可能存在不足。这些弊端无疑会影响书法课程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势必导致书法课程地位的下降,最终被边缘化,乃至名存实亡。从目前书法师资的培养情况来看,要在短时间内为中小学配备足够的合格师资显然不现实。

(三)教材编写缺少论证,选用缺少指导

书法课程开设过程中,教材问题也不可忽视。一是当前书法教材编写处于无序状态,缺少深入调研与有效论证。二是教学单位在教材选择与使用方面缺少有效指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材意识淡薄。

书法教材的编写并非近年来兴起的现象,据初步统计,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各类书法教材不下数百种,大至成套的教学丛书,小至单行的临摹字帖,硬笔毛笔,大字小楷,名目繁多,鱼龙混杂。自去年教育部要求将书法教育列为必修课以后,适合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专门书法教材的编写就提上了日程。目前,从事书法教育的机构与个人,纷纷与各种出版机构联手,开始教材的编写与制作。这些编写团队中,既有从事书法教育的专家、学者主持或参与的“正规军”,也有一些出版机构和个人看中了书法教材教辅潜在市场,临时搭建的“草台班子”。据笔者调查,现在市场已经推出少数几种中小学书法教材,其中不乏由专家领衔的团队编写的教材,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

一、教材编写的目的不够清晰。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学习和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如果将教材编写成书法专业教学用书 就不合适。

二、教材体系不完整。从纵向看,从小学到中学的各学段应该构架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从横向看,教学内容除了以汉字书写为中心之外,教材还需要涉及哪些书法文化内容,缺少必要的论证。

三、书法教材不能与语文学习配套。书法教材编写与使用如何与语文教学形成良性互动,需要论证。

四、教材编写脱离教学实际。因为缺少深入调研,对中小学教学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心理不够了解,教材编写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训练方式的安排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不能切合学生实际。

正因如此,导致的结果便是,教学单位难以选用优质的教材资源,无法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任务,各学段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教学梯次与框架,师生在教材使用过程中不能遵照教材安排进行有效教学与合理评价,甚至没有教材观念,随心所欲,缺少规范。加之课程材料包括课程原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教学指南、教师指导、补充材料、课程包(多媒体课件)等等都还处于建设与开发中,教材使用与课程运行遇到的问题可以想见。

(四)书法课程标准亟待建立

《指导纲要》参照语文等其他课程标准,对书法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与要求进行了规定,初具书法课程标准规模。这一纲要的出台,对于中小学书法课程的开设具有指导作用。但与语文等发展成熟的学科不同的是,书法课程作为新生儿,在教学队伍建设、学科体系建设、教学设施建设等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即使我们的“理念”很好,“目标”也很明确,“内容”也很具体,也提出了符合书法教育规律的实施建议和要求,但因为种种“空白”的问题,这些“理念”能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目标能否完全达到,教学内容能否保质完成,实施建议和要求是 否符合当前书法教育的实际,等等。当然,这只是一个“指导性”的纲要,尚未成为正式“课标”。如果作为一个“标准”,就要求全体通过努力,都能达到,才真正具有指导意义和参照作用。据笔者调查,因为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书法教师,《指导纲要》中“书法教育总体目标与内 容”很难完全实现。担任书法课教学的一线教师,在其自身中小学与大学阶段,尚未完全掌握汉字书写“基本技法”,“书写能力”十分有限,甚至也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现在因为书法教学的需要,赶鸭子上架,当然是难以完成相关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的。一般认为,实际运行的课程可以 分为:学者的理想课程,行政的官方课程,学校的校方课程,教师的所教课程,学习者的所学课程和所得课程。如果我们的书法课程仅仅停留在学者的理想课程,行政的官方课程,而不能落实到校方课程,那么,学生是无法完成所学课程与所得课程,获得应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贯彻《指导纲要》,如何建立符合当前书法教育现状的课程标准,是书法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五)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亟待加强

书法教育到底如何入手,如何深入,书法课程与教学活动如何有效计划并付诸组织、实施、评价,都是当前书法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

中小学书法“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是书法教育本身研究的主体内容。课程实践在规划“教学内容”的同时规划着“教学方法”,接着将其投入实际运行而进行教学实践,随之进行课程和教学的评价,课程及其研究与教学及其研究密不可分。自古以来,书法并未作为一门课程进行

专门的研究,尽管有唐代欧阳询《楷书间架三十六法》、清代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教材,近几十年来,这类书法教学指导书籍出版不少,也代代心手相授,但仅仅对于书法练习方法、练习内容、学习经验进行了部分探讨,而远未涉及课堂教学方案、计划,教学过程的策划、实施。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奥利瓦认为,课程是方案、计划、内容和学习经验,教学是方法、教授活动、实施和描述。英国教育家麦克唐纳德把课程看作是活动计划,而把教学看做是计划的运用。什么是书法课程,书法教育如何开展,书法教学如何评价,书法课如何处理好与语文课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如何利用其他课程进行书法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书法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着手研究的课题。中小学书法教育只有建立起书法基础教育的理论体系,才能称其为一门完备的学科;只有用书法基础教育理论作指导,中小学书法教育才能真正普及、推广、完善和提高。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最终会走向盲目。

当然,除以上几方面问题之外,其他诸如教学场地、图书、课件等硬件设施等也一时难以满足,所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中小学书法课程的开设与书法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解决当前问题之对策

尽管中小学书法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但只要全社会能够从国民素质的培养与中华文化的传承,甚至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认识汉字书写文化与书法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共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相信能逐步改善该课程的“生态环境”,让书法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加大书法师资培养力度

《指导纲要》指出,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要加强书法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研学《指导纲要》,把握其基本要求,提高教师的书法教育教学专业能力。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逐步达到能兼教书法。师范院校要重视培养师范生的书法教育能力。学校要充分发挥本校优秀书法教师的专长,指导和引领学校全体教师提高书写水平,为整体提高学校书法教育教学水平创设条件。并要充分发挥书法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学校还可以聘请书法家、书法教育工作者、有书法专长的家长等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在此,《指导纲要》针对师资现状,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方案。但从长远考虑,需要从三方面着手,做好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一是要明确书法教师岗位的设置,在中小学教师系列给予书法教育工作者以独立的身份。语文教师无疑是写字教学的骨干之一,识字写字本身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但书法既然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就应有相应的专业师资。二是发挥高校书法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目前全国有书法本、专科教学点近80个,硕士点40余个,博士点10个左右。培养模式主要分两种,分别是艺术类院校培养和综合型、师范类院校培养。艺术类院校把书法作为艺术学科,注重书法的艺术性教学,综合型或师范类院校着眼点更广,注重书法的文化性教学。根据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综合型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应该加快书法教育专业的建设,培养能满足中小学书法教学需要的书法师资。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除了少数几所高校书法专业开设教育方向外,大多数院校书法教育方向空缺。三是发挥课程专家在师资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奥利瓦曾指出:“课程专家先在我们称之为课程—教学连续统一体中的课程领域起作用,继而在教学领域起作用。”[2]课程专家包括有关的课程行政工作者和决策者以及课程、教材编制者。在课程研制过程中,不仅需要他们规划出计划文件性的课程、教材,而且为了使之在课堂上有效运行,他们还需深入学校与课堂,担负起为教师提供指导的责任,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处理好课程和教学的实施问题,处理好课程和教学的评价问题,从而被赋予课程实施者即教师的角色。所以,书法课程专家可以在教师能力培养、教材使用培训、课堂教学指导等方面发挥其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尽快编写出符合书法课程特点与教学规律的教材,并及时做好选用工作。

教材编写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基础薄弱、经验缺乏的情况下,书法教材的编写面临诸多困难。根据《指导纲要》的要求,学生教材和教师用书必须依照语文新课标及相关课程标准和本纲要的有关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落实教学目标;要体现书法教育的基础性、实践性、阶段性和规范性。根据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编写教材内容,并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书法文化和书法欣赏等方面为书法教师提供典范资料和方法指导。这就需要合格的书法教材编写团队,尽快编写出容量适当,难易适度,体系合理,符合中小学书法课程特点与教学规律的优质教材。

在教材编写与选用方面,应充分发挥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作用,分辨良莠。

在教材使用阶段,教师无疑是主要参与者。即使在课程规划阶段,教师也是直接或间接的参加者。每位教师的备课,实质就是在学校情景中班级层次上的课程规划。“显然,在课程研制过程中,教师被赋予了课程研制者角色,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也就成为课程规划、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的主体。他们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加以选择和使用,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与安排。因此,在教材选用过程中,除了课程专家要对教师进行教材使用培训之外,作为教材的编写团队应及时听取来自教学一线的反馈信息,以便对下一轮的教材修订积累经验。

(三)启动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尽快出台书法课程标准

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是建立在书法课程得以正常开设、相关教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上的。根据《意见》要求,各级教研部门要把书法教育纳入教学研究工作的范围,研究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评价方法,安排教研人员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书法教学工作。书法课程能否进入各级教研部门的视野,能否成为教研工作的内容,能否作为教研工作的考核对象,书法教研成果能否获得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地位,等等,都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书法课程标准的出台,则要充分考虑当前书法教育的“生态环境”,在《指导纲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进一步论证,使之能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得以贯彻执行。

另外,普遍存在的硬件设施短缺等问题,尽管一时难以解决,但只要引起重视,付诸行动,逐步改善与解决,是值得期许的。

三、结语

书法一直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官方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六艺”之学,其中就包含了汉字的认知和书写。汉代更是开了“以书取仕”的先河,出现了从语言文字教育中独立出来的书法教育体系。科举制度对书法有着特殊的要求,使书法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而备受推崇,这种对书法教

当前幼儿环境教育策略探研 篇10

一、教师率先垂范

要培养幼儿的环境意识,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幼儿天性爱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印在幼儿脑海中,教师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幼儿。比如:在户外活动中,教师发现一根被折断的树枝,于是很伤心地捡起它唱起了《爱护小树苗》。这时,幼儿们也会跟着老师的情绪体会小树枝孤独、难过的情感,会憎恨破坏树木的人,会更加爱护树木。因此,教师需具备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具有环保意识。同时,教师对环境知识的了解、对教育内容的确立及对教学方法的把握也影响着教育效果。应经常采取笔试、辩论赛、小品表演等培训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刻不容缓的全球性课题。为推动环境教育的开展,园方对教师提出了“做什么、怎么做和追求什么”的要求,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教师的任务、儿童的活动及儿童的发展融为一体。

二、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阿尔金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在环境教育中,可采取互动式教育理念与游戏相融的多元化教育方式。比如,在活动“好玩的土”中,穿插了游戏环节摔泥碗。第一步:幼儿按意愿自选一位比赛对象。第二步:幼儿取等量泥巴,将泥巴捏成饼,手半握,使泥饼成“碗”状,在碗底中间用手摁一小坑,使其底部稍薄些。第三步:说游戏儿歌:大泥响碗儿,小泥响碗儿,咱的泥碗好大的眼儿。第四步:两幼儿用力将自己的泥碗反扣着摔到地面,碗底便会崩出大小不同的“眼儿”。谁摔出的“眼儿”大,谁摔的声音最响亮,谁就获胜。还编了泥娃娃儿歌:“小朋友,玩泥巴,玩得心里乐开花;小手越来越灵巧,变的花样真不少。”幼儿在游戏中说说、做做、玩玩,既感受了快乐,又掌握了知识和技巧。实施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观察法、实验法、参观法、视听媒体、儿歌、故事、表演、竞赛、头脑风暴等,教师如何把这些方法合理有效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注重体验式环境教育

“听到的,容易忘记;看见的,可能记住;亲身体验的,就能理解。”幼儿天性中有对自然万物生命的认同和天然的同情心,他们在成长阶段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可以逐渐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春天,可以组织幼儿去乡下桃花园,让他们去大自然中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然后,让他们交流、分享感受:你听到大自然中的几种声音?闻到的花、叶、树是什么味儿?摸了几种植物?什么感觉?看到大自然中的哪些现象?幼儿们纷纷诉说着自己的发现:“大自然的声音很多,除了鸟叫声之外,还有虫鸣声、风声。”“如果将叶子折断,则气味更浓。”“通过抚摸,发现叶子正反面不同。”“小河里有小鱼,还有塑料袋,河边有绿色植物。”最后,可以组织幼儿把自己的体验过程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在互助互动中,教师与幼儿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

四、家园共育,社区互动

人类学家兰德曼说,生活很少以自然的安排为基础,而是以在文化上被塑造成的形式和惯例为基础。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除幼儿园外,还有家庭和社区。因此,环境教育必须从幼儿在特定环境中所经历的活动、承担的角色及建立的人际关系出发,协调相关的社会力量来促进儿童的发展。幼儿将在幼儿园学到的环保知识在家庭或社区中付诸实践是重要的,而家庭和社区则应为幼儿园服务,达到资源共享、共同促进的目的。比如,教学活动的最后延伸部分大都要求家长合作完成,如:和孩子一起制作鸟巢,做保护鸟类的义务宣传员;帮孩子做一些小实验,参加亲子活动;和孩子一起做观察记录等。同时,社区可给幼儿创造一些学习平台,如:邀请环保专家讲座、举办环保宣传活动、为幼儿提供观察参观的机会等。只有统筹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环境教育工作才能得以有效开展。

五、结束语

总之,幼儿园环境教育不能仅限于环保教育,其价值应在于引导幼儿感受和初步理解生命的多样性、相似性及相互依存性。幼儿期的环境意识表现为对周围环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索,热爱并愿意创设美的生活环境。教师应通过科学、丰富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中掌握环境知识和环境技能,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梁敏玲,杨向真.创设幼教生态园探索环境教育新路子[J].学前教育研究,2002(05).

上一篇:内化下一篇:非税收入票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