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十篇

2024-09-07

初中物理课堂 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高效课堂,实验

百度百科中给“物理学”下了这样的定义:“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式的自然科学, 简称物理。”诚然, 物理绝对是一门高深的学科, 也是一门相当有用的学科。“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先生运用自己的物理知识为祖国的物理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建立现代化国防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 学好物理绝不是一件易事, 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同学们亲切地称物理是“最头疼的科目”。初中生畏惧物理, 也学不好物理, 使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处于一个瓶颈阶段, 并且影响了学生进入高中后的深入学习。

针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 力图打破过去传统的僵硬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实践、探究、创新等综合能力, 普及素质教育, 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模式, 打造优质课堂,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的魅力, 学习物理的真理,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现在的初中物理教学大多是纯理论的灌输, 学生只能被动地背公式、做习题, 难以有所突破。并且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具有多而且零散的特点, 包罗万象, 没有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界限问题。物极必反, 学生有时刚刚对某个知识点有了感觉, 但为了赶进度, 老师又开始教授新的内容了, 学生没有消化的时间, 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知半解。这样的物理教学只能说是在浪费教学资源, 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教学, 建立物理高效课堂, 不同的教师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方法, 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做起:

一、理论知识联系日常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初中生说到底还是一群心智不成熟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贪玩, 要求他们在课堂上枯坐40多分钟, 还得将高深的物理知识学进去, 的确有点为难人。但事情都有两面性, 乐观的是, 这群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只要教师找到突破点和结合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自然而然学生就会自己主动去学习,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研究的就是日常生活中最本质的事物, 牛顿因为一个掉落的苹果而发现牛顿定律, 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也就是说, 可以将物理知识生活化, 还原物理最原始的面貌, 使学生产生亲近感, 不再因为难度大而排斥它, 取而代之的是主动接触它, 在探究多变的神奇自然现象中, 不断掌握物理知识, 建立高效的物理课堂。

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现象就包含着深奥的物理原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瓶口开着里面的水却流不出来。把一个倒满水的瓶子倒过来放到一个盛着水的盆里, 而瓶子里的水流不出来, 是因为大气压可以保证深度不超过10m以内的瓶子倒过来里面的水都流不出来。

二、重视学生差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恶、性格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教师首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 不可凭主观喜好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优劣, 而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 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给每个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

学生因为先天条件的不同和后天关注点的不同, 会有学习成绩上的高低之别, 也就是所谓的优秀生和后进生。教师在做到不失偏颇后, 应该注重安排课堂教学, 难易结合, 突出重点, 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点, 尽可能顾及每个学生。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做到讲课浅显易懂, 还要在课下关心学生, 可以视具体情况调整帮助的形式。其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物理成绩,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团队意识, 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三、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 实验不仅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也是学好物理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展示严谨的物理实验, 让同学们感受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物理的非凡魅力。教师也可以鼓励同学们利用物理原理设计小实验, 同学们在设计的过程中, 经历了“提出疑惑、观察思考、动手设计、总结实验现象、归纳物理原理”的重重考验, 不仅收获了物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 学会了独立思考。教师在此过程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者和鼓舞者角色, 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 在实验过程中保证学生的安全, 并且在学生出现困难时适时给予学生继续下去的信心和及时的帮助。

比如教师在教授过“平面镜成像”的知识点后, 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用实验证实这一观点。让学生点燃一只蜡烛, 放置在玻璃镜的一端, 眼睛在这一端观察像, 用另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镜另一端寻找像的位置, 直到与像完全重合为止, 做好标记;再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 重复以上操作。根据实验数据得出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大小相同, 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像是虚像等这一系列的结论。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绝对比老师的口授来的直观、印象深刻。这样既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又达到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是真正的高效物理课堂。

初中物理课堂 篇2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首先,要根据学生特点、课程内容的特点,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情感价值观作出科学的设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简到难,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得懂,都能找到学习的愉悦感。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避免一概而论,要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统一。

其次,做好预习。课前,好的预习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前提, 做好预习关键是设计好预习学案,预习学案的设计要兼顾到旧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课前自学。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好预习目标,设计好问题,将旧知识贯穿其中,减少学生学习的障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优化教学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是学习物理的宗旨。而高效课堂应在传统模式的学习方式上要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1)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好的课前导入,不但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且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喜悦的心情学习新课。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情境,以故事或身边有趣的物理现象导入新课,充分体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2)设计提纲,引导自学。借助于电教设备展示自学要求。即出示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引导学生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模型法、等效代替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上学生活动以激励比赛的方法最好,如分组,让组与组之间比赛,或个人个人之间比赛,并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激励措施,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合作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 更是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要打造高效课堂,就是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合作学习不但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成果,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加强交流,相互协作,有利于他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设计好实验

实验是贯穿于物理课堂教学的主线,更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所以,设计好实验,是上好物理课的关键。物理实验的实质是学习自主探究,因为在实验前学生对将要得到的结果并不真正的了解,要经过各种探究活动,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教师只做引导。例如在进行《密度》一课的教学时,可以用“实验———探究”贯穿全课,对教材作出创造性的处理,没有必要完全依赖教材进行。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如可以出示两块大小不相同的金属块,引出问题,看学生能否有把握地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惑、迷茫时,教师做出引导:鉴别物质的种类可根据物质固有的属性来鉴别,不能只凭颜色、形状、气味、软硬等这些明显特性鉴别。教师必须还要探索出物质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同时, 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出探究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不同实验方案。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过程、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可以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铝、铁、铜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煤油、酒精、水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为了找到普遍规律,可多测几组数据,再来探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然后, 教师让学生设计实验,分组展开讨论,交流各自方法,最终确定最好的实验方案。最后,教师让学生自选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对于同种物质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让学生作出大胆的猜想: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作出这样的猜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到底是不是正比关系,要通过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才能得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成正比关系(一个定值),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时,便可以发现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密度,其大小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是反映物质种类的一种属性。这样,就可以紧紧围绕密度在这个概念,设计情境置疑,大胆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评估交流,教师只做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学生发现实验探究伴随学习过程时,就会充满乐趣,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四、运用好信息技术手段

高效课堂的打造应注意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的科学运用。例如课件的制作,就是将教学内容再一次信息化处理,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能将其运用自如, 就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多媒体的好处在于能对一些无法感知的物理事物通过明显的现象直观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如何优化物理课堂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优化;课堂 Junior Physics “independent inquiry” Optimization of the physical classroom teaching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is to enhance the basic quality of all students for the purpose to enhance the autonomy and creativity of students and other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quality as a fundamental education. The goal is both to explore the content of science learning, but also a scientific way of learning. Experienced-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to explore, is the main way students learn science.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mple opportunities for scientific inquiry, so that they, like scientists,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inquiry, to experience the fun of learning science, an increase of scientific inquiry ability, access to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respect the facts, good question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to develop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Keywords】Self-exploration; optimization; class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24-01

《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的主编顾明远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到: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就得依赖创新性人才去实现,这就要求教育进行彻底变革,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培养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物理学科的主要责任。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新教材更加突出“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都存在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重视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成功所在。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往往是老师操作表演,学生观看欣赏。这样做,故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为学生做好实验起到良好示范作用,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将演示实验改为:老师指导,学生操作,或者老师学生共同操作,其效果会更胜一筹。还可能发现某些新的更加科学的操作方法和实验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自主探究是学生发现问提、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交流评估、分析归纳最后的出结论或规律的学习过程。同时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就应该让学生生动活拨的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

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步骤

1.1巧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 教师利用故事、生活实例、图形、投影、实验、等各种方法设疑,巧设情景,力求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为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任务。使学生进入问题的情景之中,感到惊奇,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提出疑问。

1.2引导学生猜想: 学生根据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与假设,寻找与问题有关的相关因素,使学生体会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结论的先导,体验猜想与假设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所起的引导情的作用。

1.3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学会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并进行实验探究与收集数据,或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在实验探究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论证,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并能对自己与同学做出适当的评价。实验中要鼓励学生交流与合作。

1.4启发引导,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探究完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评价,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体系,体味成功的喜悦。

1.5运用实际,巩固深入: 对探究获得的知识要急时巩固和运用,体会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贯穿物理教学的始终,并适当地进行知识渗透、学科渗透。

2“自主探究”模式优化课堂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要大胆地、经常地利用“自主探究”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作用在创设情景、引导和指导探究。教师要尽量的少讲,让学生充分去思考、去探究、去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课堂会吵、时间可能不够、有的学生会偷懒等现象,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会很高,思维会很活跃,动手实验机会很多,能积极的和其他同学合作、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沟通。这比教师演示、包讲实验,学生听和看的教学方法要更胜一酬,教学效果要好得多,更重要的是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在自主探究课堂中,教师不一定要将探究的几个环节和步骤都要囊括,面面具到,走形式。课堂可以侧重某一个环节的教学。如: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可以侧重引导学生猜想:摩擦力可能与压力、粗糙程度、拉动的速度、拉力大小、接触面的大小等因素有关;教学还可重点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出现的进行现象交流。重力大小、动滑轮、定滑轮的探究侧重实验的操作和数据的分析。初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可以自主探究的实验很多,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分小组去自主探究,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并扩展自主探究的范围。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液体压强规律的探究、惯性现象的实验、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等等。绝大部分演示实验都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操作完成。同时我们还可以增加适当的课外实验的探究,如什么样的鞋最防滑?。还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的探究,课外小制作、小发明,使学生养成常动手、爱观察、勤思考、爱探究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明的意识和能力。

“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为有效的是,它使学生自己实验并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亲自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逐步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和学习能力。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的“活”起来,做课堂的主人,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盈.《开放办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培养问题》.上海电视大学图书馆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4]《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关文信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年8月

初中物理课堂 篇4

岳成伟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学过程要以人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意师生关系的转变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世界观、教改意识、教学理念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师的创新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得以充分发展,教师应从“授业”中解脱出来,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放手让学生共同探索物理知识,使师生的交流更加协调、平等、全方位。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种以自己为中心,家长式的,只有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不允许的做法。

二、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老师喜欢的程度。“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维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课堂中应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声音,鼓励他们敢想、敢猜、敢说、敢做的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表扬他们点滴的思维成果,师生间共同形成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维品质。

三、要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几乎所有物理定律均来自于物理实验,并受到社会进步和新的物理实验所检验,并又有新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首先要加强物理实验,这是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不少地方物理实验成了薄弱的环节,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口授、耳听、笔演”,解题成了学生学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由于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不是在手脑并用的科学过程中形成的,学到的物理知识变成了僵死的东西,造成不少学生“高分低能”。这是培养学生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大力加强实验,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观察,动脑思考”,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课内实验延伸到课外家庭实验,要大力鼓励学生课外用生活用具、玩具做各种小试验,小制作,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使他们感到科学就在身边,物理并不深奥。

四、重视学法指导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会了“钓鱼的本领”,具备了学习能力,学生才能成为善学者,才能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主体。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作为物理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自己去学物理教材,怎样听课、做摘记、怎样完成物理作业和课外小实验等。之外,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物理学习中特有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因为在物理学发展的道路上,成功地创造了一套绝妙的物理方法。例如:观察

实验方法、假说方法、模型方法、理想化实验方法、类比方法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物理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本身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去学习这些物理方法,领悟物理学家在探索知识过程中不畏劳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师的学法指导应战在完善思维过程和优化思维品质的高度,培养学生的排除干扰信息、捕捉本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概括地说,就是要指导学生用物理观点,物理思想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个目标一旦达到,学生学习物理能力素质就有了质的飞跃。

五、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交往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许多发明创造是多人合作共同搞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争辩、交流,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使思维异常的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同学之间互助互动互补,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开阔,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谈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技巧 篇5

1.联系学生的知识, 层层深入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例如探究如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时,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 (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 与什么有关? (答:与电流强度有关.) 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 (答:改变电压或电阻.) 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 (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 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 (答: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 (答:串联.) 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 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这样的提问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实验探究过程的提问

.例如, 我在讲八年级物理教材《物体的浮沉条件》时, 我就设计这样的问题:教师分别把木块和铁块放入水中, 会有什么现象?学生:木块浮在水面上, 铁块下沉.教师:为什么木块会浮在水面, 而铁块下沉?这样进一步设疑问, 引入新课.

3.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 构建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所以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来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 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物理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例如, 在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 我提出生活中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解决. (1) 自行车锁由于受雨淋不好用了, 你用什么办学可以使锁变得好用? (2) 在雪地行走汽车很容易打滑, 你用什么办法解决汽车打滑?

4.富有趣味性, 激发学生思考的提问

.富有趣味性提问, 往往能激发学生带着浓厚兴趣, 以愉快的心情积极思考, 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例如, 我在讲热传递中这样设计提问:在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金鱼, 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加热, 当上部水已沸腾, 下面的小金鱼会怎样呢?通过实验, 发现小金鱼却安然无恙, 多数同学感到实验结果与日常生活有别,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 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 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若学生低头, 不敢面对老师, 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有疑问.因此, 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 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 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 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 要及时给以提示.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满怀真诚去倾听, 善于运用期待的目光、微笑的面容、温暖的神态都是对学生莫大鼓励, 学生就能消除紧张感, 从容地把想说的内容说出来.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很有讲究, 也十分重要, 物理课堂提问的艺术直接影响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课堂不能取消“讲授”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讲授法

在许多物理教师心中,“讲授法”就是“填鸭式”、“灌输式”、“一言堂”等的代名词,有悖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理念[1].

一、重点、关键问题需要教师讲授

重点、关键环节若没有了教师的讲授,而单靠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则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往往会很肤浅,停留在表面, 甚至会出现错误.

案例: 教学“欧姆定律”时,学生首先通过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I = U/R. 但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对此公式的理解往往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不能注意: R是一个与U、I无关的物理量,当U或I变化时,会误认为R将随着一起改变2不注意公式的“同体性”,“张冠李戴”,随便找出两个数据便代入运算3不能注意单位都采用国际单位制.

可想而知: 教师在这几处若没有加以强调,而直接进入下一节“欧姆定律公式的应用”学习,学生肯定会出现千奇百怪的毛病,而当发现问题时,教师若再想回头补救,肯定是错过了最佳时机,也浪费了时间.

二、学生疑难、困惑之处需要教师讲授

较难的知识点,可能是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而无法突破、解决的. 此时,若再盲目的让学生讨论、交流,则除了课堂气氛热烈,表面上热闹非凡外,实则上没有任何效果. 这时,最需要的就是教师恰当的讲授、点拨.

案例: 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得出了一个不准确的结论: “在接触面积相等时,物体重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虽然不准确,但学生却普遍认可,对此,我思索了一会,设计出一个问题:

师: 把你的手指放在桌子上,轻轻地向前推,手指有什么感觉?

( 学生小心翼翼地亲自实验、体验)

生: 手指受到摩擦力,摩擦力较小.

师: 把你的手指放在桌子上,手指使劲往下按,轻轻向前推, 手指有什么感觉? ( 学生亲自实验、体验)

生: 手指受到摩擦力,摩擦力较大.

师: 想一想,摩擦力变化了,是手指的重力变化引起的吗?

生( 面带惑色,齐答) : 不是.

师: 那你们刚才的结论还正确吗? 该怎样改正呢?

( 学生讨论、交流)

生: 接触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 表扬学生) : 很好.

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讲授,才使得学生消除了困惑,避免学生在误区越陷越深.

三、学生分组合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需要教师讲授

案例: 学完“浮力”知识后,我为学生安排了一个实践实验: 如何只利用桌子上的大量筒、水、细线测出一块橡皮泥的密度?

学生分组实验,很快测出了橡皮泥的体积,但对于如何测出其质量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久久讨论不出方案. 于是,我作了一点提醒: 橡皮泥能否做成空心状,使其漂浮在水面上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很快讨论出解决方案,二分钟后测出了结果.

四、总结、廷伸知识时需要教师讲授

学完一节后,教师若能在总结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适当延伸,设置悬念,调起学生的好奇心,则可以激发其预习下一节的愿望; 若联系生活实际,将知识延伸到课外实践中去,则又可以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 这些,都会显示出教师画龙点晴,“精讲” 的效力.

案例: 学完“重力”这一节后,学生对于重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公式G = mg也能简单运用了.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疑问: “地球上,若是重力消失了,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又会是怎样的状况呢?”要求学生课后展开想象,写一篇小短文.

通过教师两句话,简短的一个反问,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愿望,探索之后,必会加深对重力知识的理解,也增进了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而这些,也是教师“讲授法”作用的体现. 俗话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它的长处与短处,同时单一的教学法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 我们执教者要善于根据课程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个人擅长,灵活地将“引导———发现法”、“讲授法”、“三三六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法综合运用,取长补短,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2].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提问 篇7

一、提问要有趣味性

设计的问题具有趣味性,才能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有趣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对学生来讲,只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比如讲到大气压强时,用一玻璃杯装满水,用一张硬的相片盖住杯口。提问:把杯口倒立过来,水会不会流出来呢?大家都很肯定地说:水会流出来。我趁机把杯口倒过来,却出乎他们的意料,相片不掉,水也没流出。一下子他们就兴奋起立来:水为什么不流出来呢?是什么支撑这么重的水和相片?难道是老师有什么魔力吗?随着问题的提出,兴趣就来了,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找出答案。

二、提问要有明确的目标

问题设计要目标明确。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想怎么问就怎么问,想在哪问就在哪问,提的问题要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每一个问题都有助于学生发展。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提问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如讲到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时,可这样提问:“液体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肯定有同学答:“跟重力有关;跟密度有关;跟体积有关;跟深度有关”。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原来提问的意图。如果改问:“影响液体压强的两个因素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

三、提问难度适当,要由浅到深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要把握问题的难度。在设计问题时,要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才能摸得着”的感觉。有些提问不一定要学生个别回答,甚至不一定要学生作出回答,关键要起到一个提示、引导、过渡的效果。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首先问一个好学生,透镜分为几种?“凸透镜、凹透镜。”再问一个学困生,“凸透镜具有什么特点?”同时,我拿一个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使阳光经透镜聚焦于一张白纸。“聚光。”“好!你真棒!”然后问全班同学:凹透镜呢?有什么特点?同时也把凹透镜放在阳光下,看能不能找到那个亮点?它的特点和凸透镜相反,对吗?同学们都能答出“发散。”做完凸透镜成像实验并讲完成像规律之后,再提问难度更大的问题,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远景,该怎么办?学生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上探究更深的问题。这样提问的难度适当,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以及对物理的兴趣。

四、提问要注意知识点的对比

初中物理中有不少知识点是类似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知识点间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电流表和电压表之后,可从这两种表的结构、量程、读数方法、使用方法等方面提问,问: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比较,并归纳总结。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很快掌握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又如电阻的测量和电功率的测量这两个实验,实验原理、步骤、方法、器材、电路图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从这些相似点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总结归纳,学生就能牢牢记住相关知识。又如讲到内能时,可以对比机械能中动能、势能,结合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情况,提出问题:什么是内能?内能包括哪些能?通过对比学习得出了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中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通过对比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模式,课堂上,要根据实际内容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提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刍议初中物理课堂导入技巧 篇8

【关键词】 过渡;实际;激趣;伏笔;意境

随着我市“15/20/10”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之火正在大江南北燎原。广大教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立足今天,展望未来,积极探寻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了初中物理课堂导入技巧:

一、自然过渡——温故知新导入

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其中“温故而知新”是指经常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所谓温故知新式导入法就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新课题探究的方式。其实质是学生在旧知识形成理性的基础之上,使旧知识扩展和延“深”形成一个新理念,从而使新旧知识融合一体后构成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温故知新导入法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新课的角色,为打开学生探究新知识的闸门找到了钥匙。譬如,我在讲授“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一课时,就先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基本功能以及相应注意事项等内容,并以这些问题为契机,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课题的探究中去。再如,我在讲授“滑轮”时先从复习杠杆原理人手,然后引启学生仔细分析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等滑轮知识,逐步让学生明白定滑轮原来是一个等臂杠杆;最后通过雷同的途径得出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而定结论,教学效果显著。

二、联系实际——生活实例导入

初中物理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学科,其科学知识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只有留心观察,才会有新的发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时时处处都渗透着物理知识。为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适度联系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是切实可行的良策。譬如,我在讲授“蒸发”的概念时,就让学生思考去诊所肌肉注射时,护士用酒精棉擦拭皮肤以后,皮肤为什么会产生清凉的感觉?在引导学生学习“升华”的含义时,我让学生讨论、分析放在衣柜的樟脑丸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会越变越小直至最后消失的原因;在学生学习“惯性”的内涵时,让学生联系坐上公交车时,在启动、刹车、左转和右转中乘客身体分别会朝着怎样的方向移動?类似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的方式,不仅可以缩短学生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距离,而且促使学生在平时更加注意观察、分析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稳步提高。

三、以境激趣——演示实验导入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问题的探究能力,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演示实验和小实验。假如我们能够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和小实验来导入新课,能为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奠定基础。如在学生学习“汽化和液化”内容时,我就安排了如下实验: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中滴入少量酒精后把它挤瘪,当排尽空气时用细绳把袋口扎紧,接着将扎紧的塑料袋放在80℃以上的热水中,结果出现挤瘪的塑料袋马上鼓起来现象,最后又将鼓起来的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一会儿鼓起来的塑料袋慢慢变瘪了。我在学生观摩玩实验,我就请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讨论、思考:①挤瘪的塑料袋放到热水中后会鼓起来是空气膨胀还是塑料袋中的酒精的作用?②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后为何会变瘪?学生的兴趣很弄,逐步感悟到汽化就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化则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导入

问题探究是创新思维的开始,尤其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巧妙的设置悬念,即向学生提出巧妙的问题,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探究新问题的強烈愿望,为解决教学本堂课重点埋下伏笔。譬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长度、时间及其测量”的知识时,我导入新课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直接测量速度的工具?”接着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有的学生列出了摩托车、汽车上的测速表,飞机上的航速表,天文台用来测风速的仪表。面对学生的激情回答,我阐明上述例子都是在一些特殊的交通工具和特殊的地方才有的测速表,如果现在要测量一个人骑自行车的速度,能用仪表直接测量吗?如此的导入新课,层层设疑,步步设问,为高效率达成三维目标埋下伏笔。

五、意境深邃——讲述故事导入

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往往让学生即使背诵背吟十遍还不一定能记牢,而一个有趣的故事,只要听一遍就能晓得其中的主要情节了。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比较喜欢听老师讲生动的故事,可见,讲述故事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启发他们进一步探究新问题。譬如,我在讲授“阿基米德原理”时,一开课就讲述了古希腊叙拉古国王制作了一顶纯金王冠,但他怀疑首饰匠掺假,就委派博学多才的阿基米德来辨别真伪。阿基米德不负大王所愿,早思夜想,绞尽脑汁,当他在浴缸洗澡时终于得到灵感,正确测出了王冠的纯度。阿基米德测出王冠纯度的故事意境深邃,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出阿基米德原理拉开了帷幕。因此,故事导入法正确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篇9

----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反思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主要从学生自己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互动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导促学,养成乐学、活学、易学和会学,主动构建自我完善到自主性过渡。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协作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民主和谐的氛围,这里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教师要放下架子,充分信任和尊重每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的目的要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协调等考虑,突出素质的全面提高。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按诱动→互动→导动→自动→创新过程,组织教学,目的是激起兴趣,学会思考,协同合作,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如我在初三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这一章,液体内部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教材上是教师演示的实验,现在请学生来演示,此时讲台上是他们朝夕相处的同学,是他们中的一份子,台上台下的距离一下子拉近,同学们都显得非常关心,都能专心致志看同学的演示,他们都会为台上的精彩之处感到高兴,有时也会为同学的失误而惋惜,并会从台下传来窃窃私语,提示或宽容的笑声,此时台上台下交融一片。同学们在愉快的心态下不知不觉地主动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却能在畅通的信息中真正做到以诱达思,以导促学。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获得知识与教学过程的反思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 篇10

一、我心目中的“高效课堂”

课堂“高效”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所谓“高效”是指变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变课堂效果的“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使学生“又好又快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

1. 教学设计力求“条理、清晰、科学”。

教学有目标、有系统,内容清楚明确,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极高的清晰度,他的课堂教学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高的收效,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时间,而且能使学生快速地接受所学知识。

2. 教学过程突出“重点、难点”。

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解决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最重点最难点下手,才能高效地解决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一样。教学过程突出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的关键。

3. 教学方式做到“形式多样、学生参与”。

高效课堂的教学活动方法和内容应富于变化,比如:分析、合作、讨论、交流、展示、运用动画、图片、阅读及巩固练习等。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课堂,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教学实践充分“联系生活”。

这既是我们物理学科的特点,又是实现“学以致用”、体现学习与生活的关系的有效方法。社会、生活是一个动态的信息库。要引导学生随时关注身边的物理学知识,关注物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把环境中的方方面面作为认知的“客体”,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通过教学信息的多向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锐性,训练学生的信息搜集、处理、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信息素养。

5. 教学效果得到真正“落实”。

没有落实的课堂,很难谈得上高效性。课堂教学效果能否得到落实,是对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考验。不论是习题训练,还是动手,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落到实处,才能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我的做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教学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里获得越来越高的教学质量。在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提高物理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具体实施高效教学。

1. 课前充分准备。

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教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2. 师生角色科学分配。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就要有根本的改变。

3. 提高教学艺术性。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性。提高教学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艺术性强,给人的感染力就深,反之就苍白无力。教学艺术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包括老师基本功,诸如普通话、粉笔字等,就语言表达来说,普通话干练流畅,节奏感强,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感染力就深,印象就好。还有导入、过渡、提问、板书设计、教具使用等。一节好课会使人得到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4. 妙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上合理地将大量的图片、动画、录像等材料整合到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物理过程,化理性的教学为感性的教学,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资料,也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多媒体精心设置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进入想学、爱学的良好境界。但切忌过分依赖课件,不能盲目追求数量,而要讲求“精”和“恰到好处”,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言不烦,达意则灵。否则,学生一节课下来,好像看了场电影,没有什么实质性及持久性的收获。

5. 激励机制面向全体学生。

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补差,首先是“治懒”,学困生的成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等。针对以上情况,要施以有效的措施,一是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请学困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我们不仅要促进学生成绩进步,而且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就要及时地鼓励。适当地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高效做准备。

上一篇:石墨与金刚石下一篇:让课堂与生活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