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导八篇

2024-05-27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导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通辽地区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足产儿, 均为正常分娩, 胎儿无窒息史, 出生后Apgar评分8-10分, 母亲无妊娠合并症。将入选婴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组内均有60例。实验组中, 女26例, 男34例, 年龄4-10d, 平均 (4.5±0.6) d, 对照组中, 女27例, 男33例, 年龄5-12d, 平均 (4.8±0.4) d。两组足产儿在年龄、性别等资料上大体一致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新生儿出院后3d, 由1名专科护士进入社区上门服务, 对新生儿的父母或主要照顾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新生儿沐浴、脐、皮肤、眼、口腔等护理技术, 讲解怀抱与喂养, 异常情况观察与处理等, 现场讲解和亲身示范, 并发放新生儿护理的相关宣传手册, 纠正其在认识及操作上的错误, 对于新生儿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耐心解答, 并调查家属培训后掌握护理知识情况。对照组新生儿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培训服务即采取传统护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

从脐部护理、沐浴、眼部护理、抚触法4个方面观察新生儿家属家庭护理后护理知识掌握情况, 从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尿布疹、结膜眼、脐炎5个方面调查, 观察家庭护理的效果。观察两组新生儿体格发育指标。

1.4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 以百分比 (%) 表示计数资料, 以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以 ( ±s) 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比较以卡方或t检验。

2 结果

2.1 新生儿发病情况组间比较

实验组新生儿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结膜炎、脐炎、结膜炎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一。

2.2 新生儿家属的护理知识知晓情况

实验组新生儿家属的护理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二。

2.3 两组日体格增长情况

实验组日平均体格增长指标中, 体重增长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三。

3 讨论

在新生儿期由于幼儿适应力尚未完善, 易发生各种疾病, 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发病率, 据2005年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婴儿死亡率可达27.6%。新生儿出生后住院期间可接受专业的护理, 但出院后是由家属进行整个新生儿期的护理, 若护理不到位, 则可能发生呼吸到感染、尿布疹等经, 影响新生儿生命健康。因此在重视医院护理的同时, 还应加强家庭护理指导。新生儿家庭护理指导是医院儿科护理内容的延伸, 是健康教育向家庭延伸的一个新理念, 但我国大部分家庭对新生儿的护理仍为传统方法, 将专科护理人员经过相应培训后深入到社区、家庭中指导家属对新生儿进行科学护理, 对保证新生儿健康, 降低疾病发病率有重要意义[2]。

本研究中, 实验组新生儿家属的护理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新生儿家属经培训指导后, 其对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技巧的掌握显著增加, 同时实验组因护理不当引发疾病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要低, 此外, 实验组日平均体重增长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 (均P﹤0.05) , 与文献报道一致[3]。指导方法中的抚触能刺激压力感受器和皮肤触觉, 诱使副交感神经发生反射性兴奋, 促进胃肠激素分泌, 加快体格发育。头围及身长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 可能是二者的增长主要为骨性增长, 由于研究时间短因此表现不明显。

综上所述, 开展新生儿家庭护理指导, 可提高新生儿体格发育, 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 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启芬.工作坊式健康教育模式在新生儿家庭护理指导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6) :1333-1334.

[2]王宇群, 陆金星.新生儿唇腭裂术前正畸的护理及家庭支持[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23) :2160-2162.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导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7例出现黄疸的新生儿均发生在7d内, 其中男77例, 女50例;生理性黄疸105例, 母乳性黄疸9例, 病理性黄疸13例。经过精心护理, 105例在2周内消退, 未消退者22例。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 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2], 向其家人建议隔次母乳喂养1周, 3d后9例新生儿黄疸下降, 2周后黄疸消退, 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3例新生儿黄疸仍然较重, 黄疸指数为18mg/d L, 再次与家长沟通取得配合用药, 给予蓝光照射治疗, 6周后婴儿黄疸消退。

1.2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1) 肠肝循环特点。 (2) 肝功能发育未完善, 胆红素生成多, 新生儿每日生成约8.8mg/kg, 成人仅为3.8mg/kg。 (3) 肝功能发育未完善。

2 护理

2.1 入院评估

根据患儿尿、便颜色变化, 判断黄疸的轻重及变化, 注意皮肤黏膜、巩膜的颜色, 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 逐步扩散到四肢手足心, 且颜色加深, 说明黄疸逐渐加重, 应引起高度重视, 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 如患儿出现拒食嗜睡、反应低下、吸吮无力、精神反应差, 肌张力减退, 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及有无抽搐, 哭声的变化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征象, 立即通知医师, 做好抢救准备。

2.2 常规护理

(1) 保暖护理:将患儿置于36~37℃温湿环境中。 (2) 喂养护理:早开奶, 做好母乳喂养, 婴儿出生后半小时开始哺乳, 以促进肠蠕动, 促使胎便及早排出, 以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减少胆红素总量。在做好母乳喂养的同时, 多喂水, 增加尿量, 促进胆红素的排出。 (3) 皮肤清洁护理:患儿住院期间每日沐浴, 保持皮肤清洁。及时做好臀部清洁护理, 预防红臀的发生。脐部清洁, 每日用0.75%稀碘酊擦试脐带2次, 脐带脱落后仍擦拭3d, 防止脐炎的发生。出院后有条件的家庭也应坚持每日给婴儿洗澡, 如果条件有限, 应每日用温水擦洗婴儿的颈部、腋下、腹股沟。 (4) 心理护理:耐心向家长解答黄疸的病因、性质、护理及预后, 解释提出的问题, 减轻心理负担。让患儿与父母接触, 增加情感联结, 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5) 用药护理:如果1周后黄疸减少不明显, 配用小剂量中药“茵陈退黄合剂”或“鲁米钠”, 以帮助肝脏清除黄疸, 大多数2周内消失。 (6) 预防感染护理:一母一患一陪一病室, 减少交叉感染, 病房配备多功能消毒机, 消毒2次/d, 1h/次。用湿式清扫地面, 病房内的物品用酸化水清洁, 监测患儿前必须洗手, 进入病区换专用拖鞋, 戴工作帽和口罩。患儿食具专人专用, 一用一清洁一消毒。

2.3 蓝光照射疗法

光照疗法 (Phototherapy, 简称光疗) 是一种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 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已得到肯定[3]。我科对13例黄疸新生儿实行蓝光照射的治疗护理[4], 采取的是间断照射即持续照射8~10h后停12h再照射, 记录起止时间, 间断照射疗法同连续照射疗效相同, 但明显减少光照疗法的副作用, 光疗期间患儿体温控制在36.7~37.3℃的中性温度[3], 每2h测体温一次并据此调节箱温, 发热时暂时关闭蓝光, 体温正常后继续照射。照射期间血清胆红素每日监测, 蓝光照射时不显性失水增加, 每例患儿液体补入量增加不低于25%, 可通过输液和口服葡萄糖来补充, 注意保暖, 光疗时用黑色眼罩保护眼睛, 避免强光对眼的损伤, 除会阴、肛门部用尿布外余均裸露。光疗过程中会引起稀便及排便次数增多, 粪便及尿液产生的氨类物质对新生儿皮肤刺激大, 易引起红臀。用湿巾清洁臀部, 再用鞣酸软膏涂于臀部给予保护, 勤换尿片。

2.4 健康教育

(1) 讲解黄疸病因及临床表现, 使家长了解病情的转归, 取得家长的配合。 (2) 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 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 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球, 并注意药物的选用, 以免诱发溶血。发生胆红素脑病者, 注意后遗症的出现, 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 (3) 既往有新生儿溶血症流产或死胎的孕妇, 应讲解产前检查和胎儿宫内治疗的重要性, 防止新生儿出生时溶血症的发生。 (4) 若有黄疸退而复现应立即来院复诊。

2.5 出院后随访

大量研究表明, 对黄疸危害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缺乏有效的随访措施, 是造成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甚至胆红素脑病的重要原因。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 新生儿出院时间的提前, 导致新生儿黄疸的高峰期往往出现在出院之后。我科根据黄疸患儿出院时龄和危险因素评估而有不同随访制度[5], 出生24h内出院, 在生后72h随访;出生24~48h出院, 在生后96h随访;出生48~72h出院者, 生后120h随访。

3 结果

127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过程顺利, 护理得当, 除1例在蓝光照射治疗后出现轻微腹泻和皮疹外, 没有其他不良反应, 未出现并发症。

4 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症状, 特别是生理性黄疸。在临床护理中, 应做好产后健康宣传教育, 及时到位的做好产后访视, 缩短生理性黄疸的表现时间, 及时发现、治疗病理性黄疸。使新生儿尽快进入良性生理循环, 提高新生儿身体素质, 保障婴儿健康。对新生儿黄疸进行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干预, 避免胆红素脑病发生, 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医疗资源浪费, 是国内外医学界多年来努力的方向。对所有的新生儿, 不论是否出现黄疸, 都应采取各种预防护理措施, 促进排便, 减少胆红索的吸收;对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都应积极对症处理, 促进胆红素尽快排泄;对早产儿、高危儿、黄疽出现早、发展快的新生儿高度重视, 应及早在产后监测其血清胆红素, 必要时即予光疗, 这是产科及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必须把好的第一关, 以避免核黄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114-117.

[2]陈娟弟.母乳喂养次数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1) :49-50.

[3]金汉珍, 黄德岷,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18-251.

[4]王秀芹, 王永秀, 刘晓方.新生儿蓝光照射治疗96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6A) :638.

临床护理中足月新生儿期指导要点 篇3

足月新生儿是指胎龄达到足37~42周末、体重达≥2500g出生的婴儿。新生儿期是指胎儿自出生脐带结扎开始到满28天前的一段时期。

体 重

宝宝出生2~4天时,体重会下降,一般不超过10%,属生理性体重下降是正常现象,4天后开始回升,7~10天恢复到出生时体重,以后每天长20~30g。

吐 奶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及在出生时喝了一些羊水,宝宝胃是水平位,宝宝吃奶后容易吐奶,所以在喂完奶后抱起宝宝,头部竖高,自下而上轻拍背部,可以防止或减轻宝宝吐奶。宝宝要侧躺,防止吐出的东西被吸入气管中而发生呛咳或窒息。宝宝吐奶后不能不喂,要少量多次喂奶,吐奶厉害时可喂糖水。

黄 疸

新生儿出生后2~3天,由于体内过多的红细胞迅速破坏而产生大量胆红素,但因新生儿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完善,不能在短期內完全排除,致皮肤、黏膜、及巩膜逐渐发黄,7天达到最高峰,以后慢慢减退,在这期间要多喂水、坚持母乳喂养、适当晒太阳,有利于黄疸的消退。足月新生儿黄疸持续4~10天(早产儿可达3周)后自然消退,称为生理性黄疸。若黄疸出现过早、持久不退或逐渐加深,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疸,这时应找新生儿科医生看。

皮 肤

宝宝一出生时身体上白色有点黏的一层东西是胎脂,有保护皮肤和保暖的作用,不要立即清除,会被宝宝皮肤逐渐吸收,6小时后再用消毒植物油把没被吸收的胎脂清洗掉。经常更换卧位,防止耳后积污引起溃烂。口角处的奶渍及溢奶要及时擦净,以免发生口角炎。随时保持有皱折处皮肤清洁干燥。新生儿所用的衣服、被单、尿布,洗涤时要漂洗干净无皂质残留,以免刺激皮肤。

臀部护理

宝宝小便后及时更换尿布,大便后及时更换尿布并要用温水毛巾或婴儿专用湿巾擦干净屁股,尿布要清洁干燥,尿布必须兜住整个臀部及外阴,不宜缚的过紧或过松,不要垫橡皮布或塑料单,防止发生红臀。发生红臀时可暴露红臀部位或用红外线照射,距离30cm左右、每次10~20分钟、2~3次/日,治疗时注意保暖又要防止烫伤。如臀部皮肤糜烂、表皮脱落,可用消毒植物油或鱼肝油纱布贴敷患处,并口服维生素C等药物,尿布洗净后煮沸消毒。如经积极治疗后不愈者,应考虑可能伴有霉菌感染,确诊后用龙胆紫或制霉菌素治疗。

大小便

宝宝出生后12小时内排大小便为正常,前1~3天大便是黑色或墨绿色,3~4天后逐渐变成黄色。前两天每天至少有4~6次小便,3天后每天能达到6~8次,1周后逐渐增多,每天能达到10多次。如消化不良时,大便呈黄绿或绿色、稀薄状,次数多且粪水分开;糖摄入过多时,腹部胀气,大便呈泡沫状;进食不足时,大便色绿量少、次数多;肠道感染时,大便次数多、溏薄或水样,或带黏液、脓性,粪便腥臭;摄入蛋白质过多时,大便硬结、块状,粪臭味极浓。

皮肤颜色和呼吸

宝宝呼吸均匀、皮肤红润为正常。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呼吸较浅、快,每分钟约40多次,出生两天后降至20~40次。如果宝宝呼吸很快、皮肤苍白或发绀,一个家属让宝宝侧躺、自下而上拍宝宝后背,另一个家属立即去叫值班护士。

脐 带

宝宝出生1周左右,脐带会自己脱落。脐带脱落前及脱落后1周,每天要用棉棒沾少许75%的酒精,以“脐眼”为中心擦洗1次,保持脐带部清洁干燥。宝宝用力哭闹时,用手轻轻按压脐部,防止脐疝形成。新生儿勤换尿布,将尿布上段反折垫厚,避免污染脐部。如脐部红肿或分泌物有臭味,提示脐部感染,除局部清洁处理外,可应用抗生素预防败血症。脐带脱落处如有红色肉芽组织增生,可用2.5%硝酸银溶液或硝酸银棒烧灼,并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洗局部2次,注意烧灼时防止烫伤。

宝宝睡眠

宝宝每天需睡20小时以上。在睡觉时生长激素分泌的最多,要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不要让宝宝错过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宝宝房间的温度应保持在20~24℃,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宝宝穿柔软、宽松的棉质衣服,宝宝睡觉的4周用软物围起来,这样能让宝宝感觉舒服,利于宝宝睡眠。

乳腺肿大及假月经

新生儿出生后数天可有乳腺肿大或乳汁样分泌,2~3周自然消失,切忌用手挤压,以免感染。女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由于受妈妈雌激素的影响会出现白带及少量血性分泌物,一般不用特殊处理,用温水洗净就行。

口 腔

新生儿两颊有厚的脂肪层称颊脂体,能助吸吮,切忌挑割;在硬腭中线两旁有黄白色小点称为上皮珠,齿龈上有白色韧性小颗粒称牙龈粟粒点,出生后数周自然消失,切勿挑破以防感染。新生儿口腔黏膜柔嫩,不宜擦洗,以免损伤而引起感染。如口腔黏膜上有白点及舌苔似呈雪片样白苔不宜擦去,多为鹅口疮,可于新生儿吃奶后半小时,用5%苏打水清洗口腔,涂制霉菌素混悬液或1%龙胆紫,哺乳前母亲要消毒双手,所用奶头奶具可先煮沸消毒后清洗。

卡介苗的预防接种

接种卡介苗对儿童预防结核病有显著作用。接种卡介苗后2~3周,局部出现丘疹浸润,硬结,继之出现脓疱或溃疡,约2个月左右,脓痂脱落,留下瘢痕,这属正常反应,不要进行消毒等特殊处理。如卡介苗接种后局部出现红肿、脓疱、严重溃疡,腋下淋巴结肿大,甚至形成脓肿,这是异常反应,需到当地疾病疾控中心检查。

新生儿室要求

新生儿室宜向阳、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0~24℃,相对湿度55%~65%,每天用含消毒液的湿拖把托地面2次,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以上,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沐 浴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临床护理 篇4

34. 94%[1]。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多不用治疗,而病理性则可能引起后果严重的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导致患儿出现死亡或神经系统后遗症。我院对该病采取中医治疗、预防、护理,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取 年1 月~ 年10 月我院出生的全部新生儿黄疸病例,,共27例。其中生理性黄疸16 例,病理性黄疸11 例。根据临床表现,轻度黄疸15 例,中度9 例,重度3 例。患儿住院天数最短5天,最长10天。27例患儿中,足月儿19 例,早产儿8 例;女婴12 例,男婴15例。

1.2护理方法

1. 2. 1 一般护理 每天在护理时至少要测4 次体温,观察是否有发热,若发热说明有并发症产生,应及时处理;嘱产妇及时给新生儿供给奶水,注意患儿吮乳情况,若患儿吮乳有力,进食量亦可,并多喂水保证热量供应。在护理时应注意脐部清洁,并每日勤换柔软的尿布。

1.2.2重点护理 皮肤是重点观察项目,应注意观察其皮肤面目黄染的发生时间、颜色深浅,消退及加深时间等。若黄染的发生时间过早、过晚或时间过长,其颜色较深,或该退不退,均说明其黄疸为病理性黄疸,病情较重,应及早治疗。观察小便时,应注意小便的`颜色深浅。

1.2.3 辨证施护 护理人员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根据不同分型辨证施治施护,如湿热熏蒸型选用茵陈蒿汤加味;感受邪毒型选用犀角散加减;寒湿阻滞型选用茵陈理中汤加味,瘀血内阻型常选用血腑逐瘀汤加减。

2. 结果

2. 1 护理结果 全部病例均痊愈,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随访患儿均生长发育正常,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2.2 护理疗效判定

依据高等医学院校4 版教材《儿科学》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2]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 umol/L ,早产儿>256umol/ L 为病理性黄疸;如小于以上数字则为生理性黄疸。痊愈:辨证施护后黄疸消失,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 ≤17. 1umol/ L) ; 好转:肉眼观察皮肤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 ≤17. 1umol/ L) ; 无效: 黄疸未消退,血清胆红素持续不降。

3. 讨论

中医认为:黄疸的出现多由孕母感受湿热或寒湿传入胎儿,或小儿出生后感受湿热邪毒所致。无论孕母怀胎,还是小儿出生后,感受湿热或寒湿之邪而致病发病,皆有湿在其中。其治法为热则清之,寒则温之,湿则化之、祛之。临床常将其分为湿热熏蒸、感受邪毒、寒湿阻滞、瘀血内阻四个证型进行治疗。

祖国医学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护,而中医护理的关键也是辨证施护,在本组患儿的治疗中,中药茵陈至为关键。茵陈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是治疗黄疸的主药。由于其作用突出,故可配伍用于各型黄疸。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因此,茵陈在治疗黄疸时,是必不可少的药物。在辨证治疗新生儿黄疸要注意小儿年少,用药时宜轻宜小,中病即止[4]。虽然用药是医生的职责,护理人员也要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对临床观察病情、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很有帮助。

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 皮肤黄、目黄、小便黄,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出现发热、拒食、精神不好、嗜睡、两眼呆滞等症状。因此在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中,皮肤是重点观察项目。应注意观察患儿皮肤面目黄染的发生时间、颜色深浅,其颜色是逐渐加深,还是逐渐消退,加深及消退的时间等。如果黄染的发生时间过早、过晚或时间过长,且颜色较深,或该退不退,均说明其黄疸为病理性黄疸,病情较重,应及早治疗。观察小便时,应注意小便的颜色深浅,闻尿味臊淡或重,如颜色深黄,尿味臊重,说明湿热较重;如颜色淡黄,尿味不大,说明其湿热不重。患儿大便的颜色为黄色味大,说明其热象较重;若为灰白,说明有瘀血内阻[3]。

总之,新生儿黄疸除给以及时积极治疗外,临床护理也非常重要,特别是辩证施护,更能有效地促进黄疸婴儿的康复,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本组27 例新生儿黄疸经合理的护理,收到很好的疗效,说明辨证施护在本病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高桂娥,综述,吴曙粤,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药治疗概况,广西医学,,11月,29(11):1732-1734

[2]王慕逖,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05.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5月至2007年10月在本科救治的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86例,均在疑诊3~48h内行头颅CT扫描和腰穿放出均匀血性脑脊液证实;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早产儿41例,足月儿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2例,脑实质出血22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0例,硬脑膜下出血8例,小脑出血4例。

1.2 临床表现

意识改变54例,颅内压增高表现45例,肌力改变58例,原始反射消失或减弱61例,呼吸改变22例。

1.3 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通过对症治疗7d后评定疗效:显效:意识障碍基本恢复正常,颅内高压症状消生,肌张力明显改善,原始反射出现,共56例;有效:意识障碍仅部分改善,颅内高压表现减轻,肌张力轻度改善,原始反射出现但较低下,呼吸尚平稳,共21例;无效: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包括因经济或其他原因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共7例,死亡2例。

2 病情观察

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护士必须以最短时间取得最准确、及时、可靠的资料,依据已取得的资料,做出客观的、适当的判断,提出准确的护理问题,制定出适合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护理计划,用于指导护理活动。

2.1 观察意识和精神状态

新生儿颅内出血由于损伤的部位、出血量以及新生儿成熟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为窒息导致血液从毛细血管内向外渗出,新生儿多在生后2d开始出现惊厥,继而表现呼吸暂停、高调尖叫、烦躁不安。患儿出血量较少或小脑幕上出血为主者,早期常出现兴奋状态、不易入睡、哭闹不安、脑性尖叫,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抑制状态、嗜睡、反应低下,甚至昏迷。由此可见,对新生儿颅内出血应做到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意识的细微变化,及时报告医师以获得救治的机会。本组23例患儿以不哭、反应差、发绀或苍白、气促、口吐白沫为首发症状而误诊。

2.2 观察有无惊厥

惊厥是新生儿颅内出血常见的症状,与颅内压增高有关,由于新生儿多处于睡眠状态,可通过观察瞳孔对光反射和刺激足心后,根据患儿反应和四肢活动情况来判断,如发现患儿肢体肌张力增高,某一动作反复出现,应考虑为惊厥。此外,还注意观察患儿抽搐持续的时间、次数、部位等并做好详细记录,为医师判断出血部位,出血量及预后提供依据。本组49例患儿有惊厥,其中18例仅有轻微的惊厥症状,经CT扫描证实为颅内出血,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

2.3 观察囟门情况

注意前囟紧张度,颅骨缝隙大小变化,出现前囟紧张饱满,颅骨缝隙变大提示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量大应密切关注,防止脑疝发生,及时报告医师应用脱水剂。本组46例出现前囟门紧张度饱满,随着蛛网膜下腔出血吸收,前囟门逐渐恢复正常。

2.4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由于新生儿血容量少,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神经功能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反应灵敏,易出现生命体征变化,首先要特别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病情危重时可出现呼吸不规则、屏气,甚至呼吸暂停,应马上报告医师,积极协助抢救。本组42例出现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呼吸快者100~125次/min,呼吸慢者3~6次/min),其次还应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心率及皮肤色泽的变化。患儿出现高热或体温不升,心率过快或过慢均表明病情严重。如颜面皮肤苍白或青紫,提示颅内出血量较大,病情危重。

2.5 观察摄入的情况

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至有的患儿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因此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吃奶情况,记录热量及液体摄入量,以确保患儿的生理需要量,必要时静脉高营养补液。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室内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时通风换气,室温保持在24~26℃,湿度保持在60%~65%。保持绝对安静,体位适当,尽量使机械声、报警声和谈话、走路等人为的噪音降到最低限度,有计划地集中完成治疗和护理,一切操作要轻、稳、准。静脉穿刺最好用留置针保留,减少反复穿刺,尽量避免头皮穿刺和减少对头部的搬动,以免加重出血。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颅内出血患儿因头部不宜搬动,长时间采取一种体位易出现吸入性肺炎。应根据产伤的部位,抬高肩部,头偏向健测,避免呕吐物和分泌物吸入呼吸道。床旁备吸痰器,抽搐重、分泌物多的患儿应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手法应轻柔,自口腔或鼻孔轻轻从浅入深,慢慢转动吸痰管,边进边吸或边提边吸,减少刺激达到有效吸引,禁止拍背。

3.3 合理用氧

由于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早期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损伤,减少出血量的关键。密切观察患儿呼吸节律,出现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应及时报告医师,并根据缺氧程度给予用氧。新生儿因鼻黏膜柔嫩易损伤,最好采用头罩或面罩给氧法。头罩给氧浓度为30%~40%,氧流量6~8L/min;面罩给氧浓度为20%~25%,氧流量为1~1.5L/min;给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缺氧的改善情况,并做好记录,病情好转后应改为低流量、间断吸氧直至停用。

3.4 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

患儿保持绝对静卧,头肩抬高30°,尽量少搬动,避免血压波动,防止再出血,遵医嘱及时准确应用止血药物,随时观察治疗效果,每1~2h观察患儿的意识、瞳孔、囟门、呼吸频率及节律,四肢肌张力,做好各种记录。

3.5 营养支持

出血早期特别是呕吐的患儿,暂时禁止其直接哺乳,避免因吸奶用力或呕吐加重出血,只要呕吐停止,偶有恶心者用滴管滴喂,以少量多次为宜,出血量较大、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可经口置留胃管,尽量予以母乳以保证营养供给。由于新生儿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差,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松弛,注奶速度要慢,少量多次,每次注奶前抽胃内潴留物,以观察患儿胃的消化能力及排空情况,防止溢奶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给奶量按热卡计算,1周内为210~314J/(kg·d),2周时为410~460J/(kg·d)。病情一旦稳定,应鼓励母亲哺喂,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3.6 保持正常体温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氧的消耗量,新生儿最佳体温应保持在36.5~37℃,本组21例足月儿体温偏低,采取包被外置热水袋保暖,效果理想。8例体温体温38.5~39℃采取调节室温,松散衣被,大血管处温水擦浴,使患儿1~2h降至正常范围;41例早产儿置暖箱保暖,使体温保持在36.5~37℃,防止因体温不稳定而影响抢救及护理效果。

3.7 重视合并症的治疗和护理

由于该类患儿病情相对较重,各器官功能不成熟容易发生多种合并症,严重影响患儿预后。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把每一项治疗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做到积极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3.8 患儿家长的心理指导

在患儿入院时首先用理解同情的态度对其家长针对新生儿颅内出血可能发生的预后进行说明,让他们对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同时多用鼓励性语言介绍与处于恢复期的同类患儿家长进行直接沟通,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增强他们的信心,对预后差的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予以心理疏导,使家长能正确面对。

3.9 出院指导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导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共35例, 男24例, 女11例;出生后24 h以内发病30例, 24 h~72 h 3例, 72 h以上2例;早产儿3例, 足月儿32例;出生时体重<2 500 g 4例, 2 500~4 000 g27例, >4 000 g 4例;根据HIE诊断依据及分度标准:轻度14例, 中度9例, 重度12例;CT显示3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低密度表现, 4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不同部位的颅内出血。

1.2 临床表现

体温不升、兴奋、易激惹、嗜睡、昏迷、前囱饱满, 肌张力增强或减弱, 拥抱反射亢进或消失, 呼吸不规则或暂停。

1.3 结果

本组患儿治愈29例, 好转3例, 转上级医院治疗2, 放弃治疗1例, 平均治疗时间16 d。

2 临床观察与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护患儿的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2], 观察患儿的意识、瞳孔、前囟张力及抽搐等症状, 发现异常应立即汇报医生, 积极配合抢救。

2.2 合理用氧

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 尽早提高氧浓度是减轻脑水肿的关键。应动态监测血气变化, 根据患儿缺氧情况, 可给予鼻导管吸氧或头罩吸氧, 一般足月儿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0.5~1.0 L/min, 氧浓度30%~40%。对于早产儿鼻导管吸氧以氧流量0.3~0.5 L/min, 氧浓度25%~30%为宜。头罩吸氧氧流量为5 L/min左右, 重症者给予正压通气, 保持血氧分压 (Pa O2) 在50~70 mm Hg以上, 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在40 mm Hg以下。用氧时间不可过长, 当病情好转时及时停氧, 防止用氧过度引起肺不张及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等不良反应[3]。

2.3 注意保暖

新生儿自身体温调节功能差, 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体温过低会导致脑细胞代谢功能障碍, 需采用暖箱、远红外复温台等复温, 复温时要循序渐进, 一般每小时上升速度不高于0.5℃, 6 h~12 h复温达36℃即可, 避免快速复温引起低血压。暖箱不可放在取暖设备或有对流风处, 以免影响箱温, 体温过高会加大耗氧量, 应使患儿体温维持在36~37℃。

2.4 颅内高压的护理

保持病室安静, 各种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当患儿出现尖叫、躁动、前囱饱满、头面部静脉增粗等症状时, 应保持患儿头高足低位, 床头抬高30°, 头居正中位, 勿偏向一侧, 以免颈静脉回流受阻。遵医嘱予以速尿、甘露醇减轻脑水肿, 鲁米那控制惊厥。

2.5 输液的管理

输液时要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避免速度过快加重心脏负担, 定时测量血糖, 根据血糖值调节输液速度, 10%葡萄糖以3~5 m L/ (kg·h) 的速度为宜, 防止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常规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 尽量避免头皮静脉穿刺, 观察留置针局部情况, 根据静脉治疗护理操作规范的要求, 无并发症不常规更换儿童患者的外周静脉留置针, 避免反复穿刺, 减轻患儿痛苦。静脉注射甘露醇前要先用生理水检查血管通路, 不可外渗。发生惊厥时首选苯巴比妥钠10 mg/kg静脉或肌肉注射, 要控制给药速度, 观察用药后的效果, 防止呼吸抑制、反应低下等不良反应[4]。

2.6 合理喂养

由于患儿吸吮能力差, 使得摄入量减少, 热量供给不足, 应尽早给予合理的喂养, 保证充足的热卡供给。尽量母乳喂养, 少量多餐, 对吸吮、吞咽能力较差的患儿, 可采用鼻饲管喂养, 如患儿有呕吐可采用鼻空肠喂养, 喂养时取头高侧卧位, 速度要慢, 防止误吸窒息的发生[5]。合并颅内出血患儿应推迟喂奶48 h, 可从静脉内补充小儿氨基酸和脂肪乳等营养物质。认真记录患儿的吸吮情况及每天的出入量, 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2.7 重视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清洁, 空气新鲜, 定时循环风消毒, 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后要严格洗手, 每日口腔护理2次, 及时更换尿布,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 重视脐部护理, 控制探视, 以免发生医院感染, 促进患儿康复。

2.8 刺激性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要对患儿提供一些护理干预, 以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6], 如在病房悬挂一些色彩鲜艳的挂件, 播放音乐、对患儿进行抚触、每日1~2次被动体操等, 指导家长掌握康复干预措施[7], 促进患儿康复, 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65-168.

[2]黄晓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8 (13) :224.

[3]王雅兰, 尹利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优生优育, 2010, 16 (3) :169-170.

[4]王世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J].医学信息, 2010, 10 (12) :3699-3700.

[5]赵莹, 姚玉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3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8) :1946-1947.

[6]周朝辉.新生儿心理反应及护理探讨[J].现代护理, 2010, 7 (4) :23-24.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导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收治入院的溶血病患儿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 女12例, 年龄1~3d, 平均年龄2d。观察组男19例, 女11例, 年龄1~3d, 平均年龄2d。临床表现为出生后短时间内出现进行性重度黄疸, 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间有均衡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 观察组采用CNP实行护理。首先制定合理的CNP, 成立专门的CNP小组, 小组由科室主任、主治医师、护士长及责任护士组成, 并熟悉的且掌握CNP。CNP包含的主要项目如下:入院宣教、临床检验及检查、相关治疗、护理、出院宣教及临床效果评价等, 均以表格的方式列出。其次, 切实实行CNP。观察组按照CNP表格开展护理工作, 在实施溶血病的常规护理基础上, 更注重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 从而确保CNP的可行性。CNP的内容主要包括4个部分, 新生儿溶血健康宣教 (让患儿家属了解疾病的症状体征、常规治疗、护理措施以及疾病的预后情况) ;治疗路径指示表;护理路线 (检验、检查、用药情况、护理措施等) ;出院健康教育。

1.3 观察指标

结合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家属满意度以及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等方面对临床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参考相关资料自制评价表:9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 85~95分为满意, 75~84分为一般, 少于75分为不满意;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量表:90分以上为非常好, 80~90分为好, 少于80分为一般。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 家属满意度和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均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与传统的护理方式相比, CNP联合众多学科, 依靠临床护理工作者的监控及干预, 对临床诊疗及护理程序进行规范[2]。CNP有助于推动护理的标准化、程序化及规范化进程与此同时, CNP也规范了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工作。本研究结果显示CNP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 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

CNP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临床疗效。CNP着力于实现“以临床为中心, 以患者为中心”, 这样不仅能有效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 提高其依从性, 还可以增强医护人员的团队意识, 体现团队护理的精髓。所有的医护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 都需按照路径进行, 这可以保证工作有计划、有预见性的进行, 减少临床工作的盲目性确保患者治疗及护理的质量, 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CNP的实施, 使得健康宣教工作更加具体化和制度化并兼具实施性及可视性。CNP的实施利于健康教育的提升[3]实行CNP, 患儿家属可以预知患儿的治疗及护理, 了解可能的预后, 这不仅可增加患儿家属对疾病的了解, 也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还可有效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临床疗效。

CNP有助于医护人员更好地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及沟通医护人员缺乏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是临床上引起纠纷的常见原因[4]。在临床工作中,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地交流和沟通, 获得他们的理解, 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CNP要求护士把患儿的临床信息及时如实地告知家属, 形成患儿治疗的“透明化”, 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家属的紧张和焦虑心理。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 应用CNP的观察组, 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更高, 且有临床意义。

CNP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 其有机的融合了成效管理的相关理念, 实现了低成本、高质量的优质护理。本研究中, 应用CNP后有效地减少患儿的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减轻医院的床位紧张, 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以及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综上, CNP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管理模式应广泛推广于临床。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 (CNP) 在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收治入院的溶血病患者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 观察组采用CNP实行护理;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 家属满意度和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均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CNP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管理模式, 应广泛推广于临床。

关键词:婴儿, 新生,贫血, 溶血性,临床护理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 :59-61.

[2] 谷玥, 孙晓红, 李艳博,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2) :38.

[3] 单春剑, 周文胜.按临床路径开展全程健康教育[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5) :1215-1216.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导 篇8

【关键词】骨科病患,临床护理,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09-01

一骨科患者心理问题与护理对策

骨科病患入院大多是因为意外事故,因此病患的年龄跨度非常大,因意外发生入院的病患大都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且对自身病况与预后缺少了解,加之治疗方法大多需要进行手术,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忧虑”的悲观情绪。手术手的病患则大多需要长期窝床休息且生活无法自理,当出现任何不适时都会担心自身是否会出现并发症&身体是否能康复等问题,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易怒”的焦虑情绪。笔者认为医护人员应从病患“入院——手术——康复训练——出院”进行全程护理与康复指导,通过与病患沟通和密切觀察病患的具体病情供符合病患需求的护理来建立良好融洽的病患关系,运用适宜的职业与耐心为病患进行心理疏导,采用尊重与鼓励的态度引导病患配合治疗与进行康复锻炼,即在解决病患心理与生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升病患配合治疗的程度,确保病患在最佳身心状态下完成治疗。

二骨科病患术后临床护理

1.病房环境设置:骨科病患在手术后需要被安置在空调房内,病房的室温应控制在20-26℃湿度应控制在50﹪-60﹪,防止出现病患体温温差浮,动较大引发不良反应"病房内定期空气消毒(紫外线消毒/天)防止因“不合理的温度、不合理的湿度、非健康因素”导致病患“术后感染、血循环障碍、微血管痉孪”等问题的发生。

2.日常生活护理:骨科病患在术后1~2周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且大多在床上进行大小便,是非常容易出现“皮肤破损、继发感染、褥疮”等问题的时间段,对此,医护人员应定期为病患更换清洁床单并保持病患床铺“平整、清洁、干燥”。医护人员需要告戒病患与其家属病患在这个期间内应避免过大幅度的翻身、坐起、下床活动,在病患的患肢下放置小枕头等柔软物品使患肢略高于心脏。对于受压部位出现血肿的病患则应采用按摩等消肿措施来促进其血液循环,定期为病患患肢以外的部位进行按摩防止肌肉萎缩问题的发生。

骨科病患的饮食需要依据术后时间与病患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主体原则为食用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忌食油腻与辛辣食品。在术后1~2周内不应食用滋补食品,应以清淡为主。在术后2~3周内饮食应以动物肝脏、骨头汤为主,并适当服用钙、维生素AD以起到和气补血的作用。在术后6~8周应食用猪牛羊骨汤、鸡汤、鹿筋汤(适量饮用补酒)等以起到强筋壮骨的目的。

三骨科病患术后康复指导

科学合理的康复指导是病患患肢功能恢复的关键。病患大多缺乏康复训练理念与知识,认为手术成功就等同于肢体的康复,不了解不进行康复训练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关节内粘连”甚至再次手术等问题的出现。对此,医护人员应实施责任制护理,为病患与其家属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以树立其良好的康复意识与康复锻炼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进行1对1的针对性讲解与示范帮助病患学习并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医护人员在病患手术后24小时后就指导病患自行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运动等长收缩与腘绳肌联合收缩训练,对于感觉疼痛难忍拒绝进行训练的病患可给予止痛药。在病患手术后72小时后安排其使用CPM机进行患肢远端指(趾)关节屈伸运动训练、腕踝关节屈伸运动训练(由30°/30分钟递增),实现病患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配合以达到最优效果。骨科病患术后6~8周是肢体功能恢复最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病患基本达到临床愈合状态,患肢

部位的外固定已经被拆除,这一阶段医护人员应指导病患进行以关节为主的全身康复训练来帮助病患实现肢体功能的全面恢复。这一阶段的康复锻炼应通过辅助器械来增加病患的锻炼运动量,包括使用握力器辅助病患“肩部、肘关节、腕关节”上肢锻炼与CPM辅助“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下肢锻炼。医护人员应指导病患正确使用辅助工具,例如在使用拐杖时应先训练病患的平衡度,要求病患进行单脚站立来锻炼强化手臂的力量。对于胸腰椎受伤的病患则应训练其增强对腰背肌功能的锻炼。医护人员应依据病患自身的耐受度调节其锻炼时间与强度,防止病患因康复心切进行超负荷锻炼而导致不必要损伤。

对于出院的病患医护人员应采用定期电话回访的方式来帮助指导其进行合理训练,告知病患锻炼应循序渐进,避免因训练过度给病情增加不必要负担,患肢部位应注意保暖防止再度受伤。病患在日常生活与锻炼过程中出现任何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回院进行检查复诊。

参考文献

[1]胡锦华,罗菊英,张志霞:.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后的康复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3):1066.

[2]王丽华.人性化护理在骨科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7):58-59

[3].谭放花.康复护理在骨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17):1529-1530

上一篇:集成设计环境下一篇:油价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