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的创新教学十篇

2024-06-12

高中化学的创新教学 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教学,问题教学

“驴子背盐”的故事大家都耳濡目染。为什么驴子第一次背盐过河很轻松地过去了, 而第二次背棉花过河却被淹死了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套用了“背盐过河”的经验, 不能正确地分析新事物, 新现象。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没有创新意识。笔者认为, 要做到教学创新, 应从以下做起。

一、加强课程标准学习, 走出认识误区

首先, 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化学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必修课程设课目的的说明和功能定位。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 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在中学化学新课程中, 必修化学课程显然是学生化学学习链条中的关键性和枢纽性的环节。它既是初中化学新课程的螺旋发展和提升, 又是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课程。所以, 必修化学模块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要对全体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全面的素养教育, 这个性质与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一致的, 它的课程设计取向应该是多元的, 这就要求必修化学不能只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要为选修课程和其他相关理科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化学知识基础。

其次, 从思想上根除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 高考形式不明朗, 为了高考能取得较好成绩, 在必修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尽可能加深、拓宽, 向老教材、老模式靠拢, 以不变应万变。这种观点忽视了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的特点。学生个性化的深入和提高属选修课程的功能定位, 没有必要在必修课程阶段就拔苗助长, 越俎代庖。同时,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选择选修内容和发展方向。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化学, 必须彻底转变现行教学中的一些习惯做法, 严格控制必修知识内容的深广度。部分知识针对有兴趣的学生在选修模块中再做适当的拓展。

二、树立教材范例观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我们应该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 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 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 是案例或范例。因此, 我们应该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 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 而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 获得发展。例如, 在进行《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的教学中, 教师如果按照教材的呈现形式, 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介绍原子的结构, 显然极为单调, 有的学生可能会昏昏欲睡。2009年浙江省化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杭州四中的李甲虎老师在执教《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时, 将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介绍给学生, 引领学生重走原子结构的发现之旅。其教学过程如下:教师首先将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介绍给学生, 从德谟克里特的朴素原子学说, 到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 到汤姆逊发现电子、想象建立起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从而揭开了原子的神秘面纱, 再到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最终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始终引导学生站在科学家或研究者的角度, 思考或评价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尤其对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极为不可思议的”实验现象——只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回来这一现象提出质疑, 进行深入的思考, 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原子核质量大、体积小、带正电等基本特征。李老师这样做, 既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化学史教育, 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质疑精神和科学态度, 使学生自我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三、开展问题教学

化学教学, 其实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化学问题解决是以在化学问题解决中学习的思想来设计教学的。它针对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和较大思维容量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构思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案, 尝试解决化学问题。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 其中, 教师的职责变成了疏通和引导, 包括问题的提出其实都可以由学生通过组织讨论、开展交流来共同完成。例如, 教学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时, 要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时学过的旧知识, 提供提问的基本知识储备。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CuO和H2的反应实验来发现问题:常用作氧化剂的物质有哪些?常用作还原剂的金属单质有哪些?开展问题教学要重点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发现及把握某个问题的各个方面, 引导学生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各个要素,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些相关条件来提出相应的化学问题。例如,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对比、实验演示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猜测、质疑, 自己提出要探索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做到有耐心, 循序渐进;在试图解决某个问题之前, 要先对它进行明确的阐述, 并规定界限;要避免把注意力只局限于问题的一个方面。例如,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多种实验的方法, 尽量提出多种方案, 能够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必要的实验材料的收集, 开展实验验证, 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总之, 教师因该加强高中化学中的创新教学, 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才能使化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才能促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和学习潜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伯刚, 马志.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困惑与建议[J].黑河教育, 2009.

[2]陈昌平.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9.

[3]程瑞臣.化学课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4]高燕.从新课程理念看化学微格教学中的提问技能[J].保山师专学报, 2009.

[5]高树浪.建构有效课堂——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

[6]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高中化学的创新教学 篇2

一、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转变观念是关键

教育改革呼唤创新型教师,新大纲呼唤新方法、新观念。新的教学大纲强调:我们不但要在知识技能领域,而且要在发展领域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良好个性方面的发展;要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我们首要目标。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就要有创新精神,然后树立远大的志向,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并不断强化自身的创新精神,对影响学生创新行为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研究,明晰创新产生于哪些因素或土壤,受什么制约。

首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所以教师必须及时“充电”,积极主动地学习、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观,不能满足于自己现在的有限知识,要及时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要有多层复合型的专业知识,要启发自己的创新智慧,不能画地自限,眼光狭隘。陶行知说:“仿我者死,创我者生。”教师应当懂得这个道理,以“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为最大快乐。

其次,教师要树立现代的科学的学生观。现代科学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以学生为本,不因他们存在不足而过多地责备他们;应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因为优等生与后进生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创造的禀赋。为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中国一句俗话说,“是锥子总会出头的”,但如果我们把它装在一个铁盒子里,它恐怕就出不了头。我们要给它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把它们放进步袋子里,他们才会冒尖,才会一个个脱颖而出。人才的成才也是同样的道理。

最后,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应当迷信“标准答案”,而应懂得任何标准都是相对的。教学生有“学、思、创”的精神;要把教材变“学材”,把教室变“学室”,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学园”,而不是满堂灌的“教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对教学的意见,研究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勤奋好问,不唯书,不唯师,敢于问难质疑,搞好合作学习。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在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下,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协同其它学科的知识,共同培养学生全面的创新素质。

1. 改进化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攻方向

课堂教学必须鼓励创新,因为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知识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留出空间,还应多提挑战性问题,为创新做出榜样。课堂上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洋溢着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国际合作精神。化学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提倡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 激发学生化学科的兴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源泉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学习的第一动机,是创造力的原动力与维持力,是创新的正催化剂。心理专家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则处于抑制状态。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本身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化学与自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势,联系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最新技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情境,唤起学生为之奋斗的强烈欲望,是行之有效的。

3. 加强试验教学是事实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及其它科目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包括实验的探索和实验的创造性。

4.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创造性的想象力。”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思,有思考才能使学生由被动的认识变为探索性的求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载体,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没有创新,创新正是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中,开始其生命的历程。发明千千万,关键在于问。对于教师来说培养学生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应该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中心。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

5. 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中化学创新教学的探究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53-02

高中化学对于学生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在化学教学之路上取得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现今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学好化学,对于提升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而想要学生们把化学学好,教学方法是关键。因此,创新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是必要的,下面我就这方面谈谈本人在创新教学方法中的一些观点和经验。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一般是“师讲生听”的模式,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的讲,不顾下面的学生听不听或听得懂听不懂,老师完全把自己定位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这种填鸭式教育应该被摒弃。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课堂,教学工作者自身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为了应付这个工作,是为了学生们的学习成长,这也是一种基本的师德。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在这方面,老师要从自身找原因。课堂上一定要尊重与重视学生的地位,与学生多多互动,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即使回答的不算太好也要多加鼓励,这样学生们才会拥有自信,拥有学习的动力,把课堂变为一个和谐的课堂。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科技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多媒体具有简单、方便、快捷的特点。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来说,能够运用好多媒体技术,它将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的单一感官教学转变为融视觉、听觉等为一体的多感官教学。而且研究也表明,学生在多感官接受知识时更为容易,且记忆时间更为持久。把一些化学式、化学试管、实验步骤及过程通过多媒体的图像、影像技术展现出来,能够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體技术也方便了老师们课前准备,让老师的教学框架清晰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方面学生们对知识结构的理解。

三、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如今许多学校都采用分组教学,我对这种教方法十分赞同。化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的学科,分组讨论的模式即可以提升课堂氛围,又能够使学生们通过自我探索获得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可谓“一举三得”。但在实施分组教学时,一定要着重把握各方面的环节。首先,老师一定要起到引领作用,做好小组指导工作,因为单单靠学生来进行探讨可能造成课堂的无序。其次,一定要合理分组,不能把学习好的学生放到一块,学习不好的放到一块,要着重把握好小组间的公正合理。最后,要建立合理的小组评价机制,从多方面对小组进行评价。分组讨论模式,不仅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小组中得以体现,更是对他们各方面能力的一种培养。

四、引入实验教学

高中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多数老师都忽略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每个学期只带学生做一两次的象征性实验,这完全违背了教学的本质。我们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中引入实验教学,一味的理论性知识只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做化学实验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幷使他们对化学有极大的探索欲。另外,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优化并改进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相结合起来。同时在实验中严格监督学生,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充分运用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动手能力得以提高,更能是他们的科学思维得到训练,在今后养成科学的方法和精神,对实验充满探究与创造兴趣。

五、转变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研究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发现学生一般只习惯于思考老师或书本中的问题,而不会去主动思考。另外,当老师布置一些作业或化学实验时,学生往往从教材中去寻找答案,实验步骤大都沿用已有的老式方案,严重缺乏自我创新意识。所以说,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时反其道而行之,针对某一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并解决,布置下去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思考,根据学生自己的想法去实施方案。另外,要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化学竞赛。只有通过诸如此类的方法,他们的学习思维才能慢慢转变,创新与思考能力也会得到不断提升,才能让他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

六、结束语

我们有理由相信,化学教学会紧跟时代步伐,因时而变,进行调整与创新。通过教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与摸索,高中化学的创新教学一定会有质的突破,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得到更好的提高,我们也将为国家输送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耿风洋.高中化学创新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3(25).

[2] 尹涛.高中化学要重视教学互动及实验的重要作用[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20).

[3] 刁晓娟.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创新教学探究 [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8(3).

高中化学创新教学的建议论文 篇4

二.发挥创新实验教学的价值

实验是化学知识和规律形成的基础,而当前由于高考采用笔试这一唯一笔试的考查方式,导致高中化学对实验教学的关注度不够,更谈不上创新,其实这个认识是不长远的,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和化学学科的进步都是有抑制的,“价值”一词看似存在于政治经济学之中,其实在化学教学中也存在,教学必须思考其价值性。实验创新应注意如下几点:

1.求新。“新”是创新的前提,当前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如果我们课堂上总是给学生呈现教材中的实验,对学生兴趣度的刺激是不够的,笔者认为要适当地创新,借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学生因为好奇而主动地探究其中的规律。2.求简。科学是简单的,创新求简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说的:其一,装置和操作更简单、便捷,缩短实验的时间;其二,学生对现象的理解变得更直观、简单;其三,实验更贴近于生活,情感过渡的简单。

3.求巧。巧妙的设计或操作让整个化学实验更具科学味和化学味,有的时候创新或许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或很巧妙地改变实验装置,或很细微地改变实验操作,但是最能让人切实感受到化学实验的创新趣味性和妙处所在。

4.求省。我们都知道,化学实验都是在消耗化学药品和化学器材,如果设计能够节约,则价值性凸显。笔者这里说的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省钱,化学器材、药品、试剂都是教育经费的投入,从一个学习小组的实验浪费,看似不多,但是放到全校、全区、全市、全省、全国呢?每组节约一点点,则可以节约不少的实验经验投入;其二是减排,实验有很多是有气体排出的,对空气质量是有微小影响的,同样从大环境来看,应该尽可能地思考设计出更为绿色的实验。

三.鼓励合作学习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灌输的多,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当前课改新背景下,南通提出来“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教育方针,笔者认为其核心在与合作学习,应该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1.创造合作条件,培养合作意识。当代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笔者不仅仅教化学,还做班主任,观察学生后发现他们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甚至有些学生还缺乏集体观念。为了扭转这一现状,也是为了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教师就要有的放矢,想办法为学生创造合作的环境和氛围。

2.传授学生合作的方法,激发交流欲望。上课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形:老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但有的学生却无从入手,一点看不到合作的迹象。所以,在合作学习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具体要求怎样,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准备一定要充分,讲得详细一些。还应通过学生示范来增加感性认识。

3.跟据实际内容,采取合适的合作形式。在合作学习中,一般采用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自愿结合合作三种方式。

高中作文教学的创新尝试 篇5

本文结合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 大胆进行作文教学创新尝试, 从三个方面探讨高中作文课堂的高效。

一.更新理念, 让学生找到写作的快乐

“建构式生态课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当前的作文课堂上, 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指导学生写出个性, 抒发真情, 力求做到情感开放, 减少约束。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说:只有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情趣, 享受到作文快乐, 才是真正的作文, 才能让写作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至于“真”, 达于“善”, 臻于“美”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体验”, 作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习作中享受到体验的愉悦, 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从而达到个性的张扬。

二.充分放权, 让学生成为作文课堂的主人

目前作文教学的训练程式化、标准统一、评价模式单一、老师全部包办代替等做法, 严重违背了作文教学的规律, 制约了作文教学的发展, 抹杀了学生写作的个性。

有效的作文教学, 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可以以学生写作为主, 老师批阅为辅, 把作文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一) 把作文的命题权充分交给学生

由于学生的生活认识和情感体验有较大的差异, 所以老师的统一命题对于每个学生不可能完全适合。统一命题, 只能抹杀学生的写作个性, 学生或无话可说, 或千篇一律, 或假话连篇。因此, 可以把作文的命题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参与出题;或者采用多题制, 让学生自己选择。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达到抒真情说真话的写作要求。如记叙类的文章, 不仅仅局限于常见的写身边的人, 而是要让他们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 印象最深的人;议论性的文章, 让他们写最感兴趣的话题, 自由发表见解等。

(二) 采用灵活多样的批阅方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批阅

全收全改的批阅, 只能加重老师负担, 延长作文运行周期。所以我主张把作文批阅的方法教给学生, 老师只批阅好中差不同等次的个别作文, 掌握总体的写作情况, 提出改进的方向, 把大部分作文留给学生批阅。批阅的方式可以采用自改、互批、小组讨论、教师当面批阅、全班共同修改同一篇作文等不同的方式。要求学生注重批阅的质量, 切忌流于形式, 同时要突出各阶段批阅的重点。

(三) 让学生充分参与评讲

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交代总体情况, 然后宣读几篇, 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好的做法是, 在学生自己批阅的基础上, 小组讨论推荐好的作文, 在全班宣读, 并谈对这篇作文的认识、值得学习借鉴的方面等, 最后评出本次最优秀的作文。对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样做, 比老师一人做出的评价更全面, 学生积极性会提高, 印象会更深刻。

三.师生互动, 全力打造民主和谐的作文课堂

“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 “做中学”或“实际演练”的方式, 以及“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的学习方式, 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方式, 可以提高学生课堂记忆水平。所以要变学生的个人写作或被动写作为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譬如在作文教学中, 事先可以让学生拟题、议题和定题, 给学生2~3周准备时间;通过共同协商, 交流生活的体验, 谈论人生的意义, 探讨习作的窍门和方法等。

当然, 学生自主的作文课堂, 但并不是把作文教学大权全部交给学生, 放任自流必然导致失败。老师要高屋建瓴, 把握各阶段的训练重点。不论是学生命题, 还是学生批阅, 老师必须明确重点, 做好指导。并加大检查力度, 不给学生偷懒的机会。

作文课堂教学需要更加开放, 需要减少因为不合理的师生关系造成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僵化。通过学生与教师、同伴、文本、生活的多向对话, 使作文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让学生即使身处教室, 也可以思接千载, 浮想联翩, 异想天开, 进而文思泉涌, “下笔如有神”。

参考文献

[1] .王建.走回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2012.5

高中化学的创新教学 篇6

化在中小学教育中,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学的关键新教育的。主渠道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教如何培养学生的堂教学至关重要。创新意识谈几点看法本文就中学化学教学。中学创一、课堂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中一境学种, 生“营提以造问人一、为概种本括尊、”重, 假学以设生学和的生陈观为述点中的、心课问的堂题课氛, 堂鼓围环励, 学王文/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 营。造一种因此教生军师的引导下学生红让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观察解决问题、讨论的氛围, 独。立地在教创授氢氧化铝去发现问题, 的两性知识时抓住问题的实, 质教师。可以先演例如在讲新实示验AI。然后设 (OH) 3, 分别和疑:为什么HCAl、NaI (OH) OH, 既能和反应的意水呢盐酸?氢氧化铝究竟是酸还是碱呢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接下盐和识样来可, 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 并。促这的之二是在“批判性质疑使学生去认真研读教材”。中培养学生的思创新教学的任务培维能力让学生“。占有传统”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 造成方式养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批判性的:策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见解质疑就是不依赖于已有过, 的答案和方法通过独立的思考, 略手实判断二验, 提、, 化培出学养独课创新到的堂能见教力解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动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实施创新教育

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例如, 在原电池的实验中,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能否利用厨房里的蔬菜水果制作原电池?这些蔬菜水果原电池中, 哪些的电流或电压最大?水果电池能否驱动电动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个性, 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 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 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 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

在演示实验中, 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 进行一些创新设计, 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 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创新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起点, 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基础。在创新教学中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 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要求学生既要勤奋学习基础知识, 又要注意掌握创新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创造性归纳和综合, 又要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方法去构建知识结构, 形成知识网络,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化学课堂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课本, 而应该在扎实领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 着眼于化学与社会、技术、工农业生产、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应用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引导学生把高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当地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其对策。这样以知识为载体, 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在广泛地联系和应用中去发现新问题, 创出新成果。

四、化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爱因斯坦认为, 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创新的气氛, 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l.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是培养创新品质的前提

良好的创新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之一, 要勤奋、有耐心, 淡泊名利, 敢于冲破一切束缚, 独立思考, 善于与人合作, 重视科学道德的培养, 诚实、严谨, 这就是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要创建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学生自主创新, 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的条条框框敢于质疑问难, 对于学生的提问, 即使是错误的或可笑的, 也不要进行讽刺和挖苦, 以免挫伤学生的求知积极性, 而应该纠正、讨论和鼓励, 从而使学生头脑中产生的微弱的创新火苗得以燃烧和壮大, 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并在其不懈的追求中逐步形成创新的品质。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动力, 机遇从来都只钟情于有心人、有意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 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更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先导, 兴趣永远推动人进取。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新意识离不开责任心、进取心和自信心, 离开了这“三心”, 决不可能有创新意识, 更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创新实践。教师还应从组织教学的形式上, 从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 善于应用不同的手段, 引导、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探索, 善于教会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 大胆设想问题, 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 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而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化学的创新教学 篇7

一、从思想上更新教育理念

推进新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为确保新课程的实施,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是把学生的头脑当作知识的容器,把学生的品格发展当作待雕的塑像,认为只要能培养出考高分的学生就是教育的成功。然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化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理念,转变角色。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核心和归宿。为此,教师要与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全方位地参与新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仅仅传递知识,而是作为一位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在获得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鼓励学生质疑,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去理解一些纯理论、不好理解的内容,如物质的量等内容,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先自主阅读、思索、研究、提问。通过提问,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创造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掌握,把质疑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不计较质疑水平,允许学生出错,培养其质疑的信心。在讲解“水的净化”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启发等方式优化教学,采用了大量图片、视频等资源,PPT演示文稿形式等增强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对教学的要求。教师通过“联想和启示”,首先让学生思考自来水的成分与纯净水的区别和联系,继而过渡到对水要进行净化的知识。正文中配有对蒸发、过滤的基本操作图示,用硬水洗衣服的漫画,自来水生产的流程图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图片、视频、问题等方式,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了解这部分内容。

1.实验用品

自来水、蒸馏水、矿泉水、盐水、泥水、河水(有颜色、异味)、肥皂水、明矾、活性炭、铁架台、漏斗、蒸发器皿、玻璃棒、烧杯、滤纸、筛网、棉花、纱布等。

2.多媒体课件

教师利用计算机制作PPT课件来辅助教学,利用网络下载与“水净化”的相关图片、视频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1)视频“水净化片头”,了解水污染的情况,引发学生对水净化的思考。(2)视频“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了解我们喝的自来水是怎样来的。通过观看,对课堂上所学习的水净化方法有一个回顾和深入认识。(3)制作网络共享的多媒体课件:A.出现水垢的水壶、用不同水洗衣服的情况对比;B.活性炭净水;C.蒸发、过滤操作示意图等。(4)制作答题网页,编辑本节有关知识,让学生到网络上答题。

三、重视实验教学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革新途径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及深化,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提升,实践性教学开展日益深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发、拓展学生思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领悟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因此,素质教育环境下,要全面实现化学教学目标,就必须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创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立足实际,选择实验

高中化学所含知识点、实验内容较多,受教学条件、实验场地、课时限制等因素影响,无法逐一展开,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材重难点,选择代表性实验,并结合所能使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实验,展开重点学习与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反应、现象及相关知识。

如在讲解“金属及其化合物”章节中,涉及到金属与非金属反应、与水的反应、金属离子焰色反应及氢氧化物制取等多项试验,教师在参考、整合教参、教材后,重点选择金属Na,先后做Na在空气中的变化实验、Na的加热实验及Na在水中的变化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通过系列性实验学生会发现在常温空气中,Na表面呈现变黑——变潮湿——变干、呈晶状物——变成白色粉末现象,Na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黄色火焰,Na与水反应实验中会发生银白色金属急速旋转、发出嘶声——融化成银白色小球,且光色闪亮——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小球缩小至消失。当学生看到这些不同的现象后,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此时,教师结合实验现象,向学生解说反应原理,理论联系实际,效果甚好。

二、创设情境,引导参与

教学活动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课堂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让学生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师生互动、探究合作的双边关系,以提升教学实效。

其一,借助多彩的实验效果,提升学生兴趣。如教师运用喷泉实验、铝热反应等实验,让学生感受反应物的光彩、多变,引导学生对多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将学生吸引到课堂学习中,营造一个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其二,采用多种教法,提升学生参与力。实验教学关键实施主体在于学生,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带入实验之中,让学生感受实验之妙的同时,产生自我试验的欲望。老师适度放权,在讲解、演示完实验后,采用小组竞赛——个人表演方式,从每一组中选择一位学生代表上台操作实验,并对操作进行评分,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表现欲,且能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让学生把握最基本、细节性的操作程序;如充分利用实验课,让学生按照所学理论进行自我试验,教师对学生操作行为进行实时指导,这就直接将学生引入实验情境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三、运用媒体,提升效果

多媒体资源将图文声形凝聚于一体,能够以画面、动画、视频等形式将实验内容、实验情境及实验现象呈现出来,这不但提升了实验的生动性、形象性,且利于展现一些难度高、所需支持材料多、操作程序复杂、危险系数高的实验,拓展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

如在金属离子焰色反应实验中,所涉及的金属离子众多,课堂中不能一一演示,因此,讲述时借助多媒体,边播放金属离子反应视频,边介绍各种反应现象,为学生感受多彩多姿的化学世界提供一个可观、可感的媒体世界;如在讲解分子、原子运动时,可借助多媒体模拟运动,让学生直观认识微妙的微观世界,观看粒子运动轨迹,这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且能刺激学生进一步钻研化学世界,利于培养学生科研精神。

四、联系生活,扩展实践

知识来自于生活,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实验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应充分利用化学理论解说生活中的现象,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应用于生活。

一方面,生活中的材料、现象均是实验教学可用的材料,教学中应积极将多种生活材料搬进课堂。如铁的有关实验中,教师可让学生自带少量铁丝,在课堂上集体做铁丝燃烧试验,铁的氢氧化物制取实验前,让学生筹集实验仪器,或是让学生利用废弃物自制仪器用品等。这不但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且利于刺激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发现化学,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将化学理论运用生活之中。生活中的众多现象可反映高中化学相关理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如在学习氯水的漂白作用原理后,学生可利用此知识解说生活中的漂白现象,在观看氨气喷泉实验后,学生可联想生活中的喷泉现象等。这利于学生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力、实践力。

五、及时评价,全面整合

及时有效地评价是指导学生学习、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结束时,教师都应展开评价。

一方面,展开过程性评价,此时关注学生表现力、操作行为的指导,对学生易出现、多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行为,及时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以减少操作失误、提升学生实验情趣。另一方面,进行总结性评价,并进行知识整合;在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内容、呈现现象、学生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并以问答方式,将所学知识、实验内容贯穿起来,让学生全面回顾已学知识,稳固学生认知。

实验是学生全面了解化学、感受化学魅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有结合教材、面向学生,采用媒体教学、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等方式,向学生呈现多彩的化学世界,才能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力,也才能实现化学实践性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海霞.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实验意识[J]. 化学教学,2010(09).

[2] 欧明铭、彭玉琳.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化学实验教学[J]. 新课程学习(中),2011(07).

[3] 刘学云.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 新课程(下),2011(06).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篇9

海门市包场中学(226151)王勇

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总书记对此作了精辟的论断。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在继承前人留下的丰富的人文、科学遗产的基础上,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而化学在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质和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创新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破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有机地将知识、方法、能力、世界观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发展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意识,树立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迅速增加聪明才智,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宏观、微观两大方面把握:

(一)宏观上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1、教师自身必须转变观念,增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识性和紧迫感。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历程,我国中学生在各项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的奖牌不少,而在本土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到目前为止尚无先例。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外,另一方面在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模式上值得探讨。长期以来我们的化学教育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偏重于化学知识的增长和积累,偏重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的教学在学生知识水平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但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略见逊色。在高层次的研究领域涉及到许多人类所未知的知识,这样的研究就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揭开新的奥秘。我们必须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从培养创新人才这一远大战略高度来认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教学任务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是核心,创新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它是基于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各种能力基础之上,而且短时间内不能够见效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渗透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脑海里有强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才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时时处处、随时随地着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长期坚持下去,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2、教学方法自主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第一步由教师把所要掌握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或由学生从教材中阅读、归纳获得,第二步理解这些知识,第三步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主要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当前的化学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突破,关键在于真正做到自主化,所谓自主化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是别人所无法替代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让你把所要学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也不

是仅在教师的控制之下让学生被动地去做某事,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敢于让学生充分讨论,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讨论问题,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答案,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提出创新性见解,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能设计出让学生自由讨论的题目,能设计出多种答案并能澄清学生模糊、错误认识的题目,能设计出让学生可能产生创造性见解的题目,这就是化学创新教学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需要自主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如: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学生讲演法、辩论法、探究法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让学生自由思考、积极探索、发表自己的见解,适时地提出质疑、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里要充分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这是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3、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目的是“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渔”,要让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作为化学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教材、去完成化学作业,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听课、如何做读书笔记,及时记下随时可能出现的奇思妙想;不仅仅教会如何设计并完成实验,更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化学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学法指导充分地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如何自学、如何选择参考书,通过查资料、上互联网等不同途径获取资料,学会分析、归纳、对比,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能学会自主学习。

能力方面我们坚决摒弃忽略创新能力培养,偏面追求应试能力的做法。化学教学中要将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大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时间支配的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化学创造能力。要把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能力与传授知识相结合上。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关心、合作,具有开拓进取、创新应变等适应未来的各种能力。

4、营造创新环境,鼓励学生创新。

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往往更能充分地显示学生创新的才能。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创新的学习环境,课外我们同样必须提供必要的条件,搞些“科学小论文答辩”、“科技小制作展示”、“常用工具的改进”等,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活动场所和展示创新才能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严肃地宣讲自己的小论文,从容地现场答辩,在创新中提出一个个尖锐的质疑,得到一个个机智的应答。在开发创新潜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小苗头,哪怕是很幼稚的异想天开,我们都要给予肯定,鼓励他们的创新热情,从而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微观上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创新思维主要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创新思维中的逻辑思维又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在日常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创设匹配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学生就能够显著提高顿悟机率,增强创新能力。

⑴指导学生进行事物及其属性的多层次、多侧面思维的发散训练。

创新可以看成是在事物的某个层面上,在事物性质显现的不同侧面上实现了

某种新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实现创新,首先就是要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发散思维训练。如对硫酸可以作如下思维发散训练:

a、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量的角度来说,一个硫酸分子中有二个氢原子,一个硫原子和四个氧原子。

b、从硫酸实际存在的结构粒子种类来说,硫酸中有氢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硫酸分子,水溶液中还有水合氢离子。

c、从物理性质角度来看,硫酸具有无色、大密度、高沸点等性质。

d、从化学性质的角度而言,硫酸可表现酸性、强氧化性、脱水性等性质。⑵指导学生进行多样本的事物及其属性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维集中训练。

事物及其属性的某种新的联系,我们可以理解为事物及其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的某种统一,从思维的角度则可以看作是思维的一种集中,所以指导学生进行多样本的事物及其属性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维集中训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对乙二酸氢钠、氨基乙酸、对羟基苯酚钠等物质可作如下集中思维训练: a、从含元素种类而言,它们都含有碳、氢、氧和钠。

b、从反应时可能表现的本质来说,它们都能给出氢离子和结合氢离子。c、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它们又都属于有机物。

⑶指导学生进行事物的造形和变形训练,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素质。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结构的功能外显,物质变化的实质是原子核及其核外s、p、d、f电子的空间构型在新条件下的重构。显而易见,想象和改变微粒的空间构型在创新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想象物质构型及其变化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如通过下列几种方法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素质:

a、同性质的变形想象。

如以有孔为例展开变形想象。有孔的物质可以是与渔网、防盗门、铁丝网、滤纸、半透膜、分子筛等等。

b、同微粒不同物质的变形想象。

如碳单质可以有立体层面形(石墨)、空间正四体形(金刚石)、球形(C60)等。

c、进行造形比赛,比谁的造形种类多,谁的造形更复杂、更完美。

如应用碳球和铁棍进行有机物结构造形比赛。

2、指导学生剖析创新成果,帮助学生学会创新技法。

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形象思维,虽然都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内涵,但在创新活动中,它们毕竟只是思维某些问题的某一个侧面时的一种特殊思维,而实际成功的创新几乎都是三种思维相辅相成和协调展开的结果。有机组合各种思维实现创新的方法称为创新技法,常见的创新技法主要有思维开拓法、逆向思维法、联想创新法、拟喻思维法、系统综合法等等。

每项创新成果都有其新颖独特之处,每项创新成果总是蕴含着某些创新技法,指导学生剖析创新成果,悟透创新技法之奥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常用的创新技法。

如剖析我校创新成果,活鱼运输的供氧装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会下表的创新方法。

活鱼运输供氧装置的创新技法

活鱼长途运输供氧装置的创新主要的创新技法

确定创新目标:

创造活鱼长途运输供氧装置

达成目标所需的几个方面:

1、寻找长途运输时鱼类死亡的主要原因

2、创造长途运输时鱼类避免死亡的方法

达成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1、估计鱼类死亡原因(缺氧)思维开拓法

2、设计对比实验,验证估计原因对比联想法

供氧养鱼和缺氧养鱼

3、寻找无毒安全的释氧原理过思维开拓法

氧化物和水反应

4、创造能够连续等量释氧的装置相似联想法

类似医用滴液装置系统综合法

整个创新过程逆向思维法

3、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全面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和技法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但实际创新过程中还涉及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教师还需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⑴指导学生收集、筛选、论证社会需求,变需求为研究课题。

如:有一次我们获悉某乡办厂需要从某种废催化剂中提取金属铜,经过师生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催化剂组分基本清楚,有关分离原理学生已经掌握,需要仪器设备学校具备,这个社会需求信息可以立为正式研究课题。

⑵适时调控学生的创新研究,力保创新成功。

a、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创新研究,选择应用合适的创新技法。

中学阶段没有“思维发展”的专业课,学生对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是非常有限的,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实际上是配合教材,从另一个侧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和能力。

b、指导学生调控心态,塑造高尚的创造性人格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心理上还未充分断乳的中学生,经常会有缺乏自信、意志不坚、毅力不强、情绪忽高忽低等表现,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及时用前辈科学家以天下科学发展为已任,百折不挠,勇于攀登创新高峰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把自己塑造成具有高尚人格的新一代的创造发明家。

⑶指导学生评估课题研究。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人类的一种宝贵财富,及时总结创新活动中的经验,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素质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课题研究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创新成果的社会功能,可以坚定学生的创造发明的志向。

4、改进教学方法,选择适当模式,努力创造提问和质疑的氛围。

良好的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立性的土壤,正如诗人龚自珍所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课堂中可根据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模式一般分为:创设情景;激发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架设探究桥梁;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重复智能训练;进行智能的重新组合;创新学习等七个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因为提问是创新的开始,有的化学教师为了鼓励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学生,设置了积累分制度,给大胆提问、勇于纠正教师教学中的错误、积极在各种刊物上撰写文章、善于补充完善其他同学回答、参与讨论的学生加分,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和参与精神,培养创新精神。

5、组织和开展化学小论文的撰写和评比。

实践表明,化学小论文的撰写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小论文的类型有多种多样,如知识归纳型、实践探索型、教具的改革与制造、调查访问报告、化学家的生平事迹、化学晚会的组织、化学诗歌、谜语、化学魔术的创作、学习方法的心得体会、对某些化学问题(如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真知灼见。撰写小论文的过程实际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不少现代的化学家就曾经是几十年前化学小论文的积极撰写者。

6、提倡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向学生征集试题,调动积极性。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创新的、简捷的解题思路,比较制备方法的优势;让学生在实施师生角色互换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价值。撰写试题必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浅谈初中化学的创新教学 篇10

一、营造宽松友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创新性教学的前提

要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 也就是创造一个和谐、自然、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 已经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简单交流了, 学生可以踊跃地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老师也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应该努力去营造一种“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观点、问题、假设以及陈述得到一种尊重。让优生发挥其优点, 也让后进生不要因为有错误观点就遭到歧视, 让后进生能够消除对学习的惧怕,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如在讲“分子”这个内容的时候, 在演示酒精与水混合之后, 总体积变小的实验, 来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是有间隙的时候, 有同学就这样提出了一个疑问:是不是全部的两种不同的液体混合之后, 总体积都会变小呢?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 先不说该学生的成绩如何, 单从这点来看, 这位学生就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这种敢于怀疑, 敢于探寻的精神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新课导入本身就是教学手段的一种创新

新课导入其本身就是教学手段的一种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套路中, 新课导入不是原有的, 而是根据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提出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手法。从前的课堂, 上课铃一响, 老师箭步疾飞地走进教室, 拎起教科书就自顾自地照本宣科娓娓道来, 自己倒是讲得很投入, 却忽略了台下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了改善这个问题, 新课导入这个概念就此引入了。新课导入, 旨在通过某些特定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的最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说到新课导入, 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 不同的科目, 不同的教学内容, 所采取的导入方法也不尽相同, 例如有“温故知新法”“开门见山法”“化学实验法”“故事、新闻法”“实验法”等。在方法的选择上, 切忌不能为求课堂的多变和精彩而忽视了本身的教学内容, 因为不管课堂多么生动有趣, 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也是枉然。所以作为教师, 应当根据本班本课的教学实际, 科学地选择新课导入的方法。例如以“一个冬天, 一家三口死于红薯窖”这则新闻再加以适当的提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能解释这其中的原因呢?”来展开CO2的性质这一课的教学, 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多质疑, 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 必须涉及到的就是应该如何去正确地理解“创新”与“精神”。创新精神也叫做创新意识, 要追求一种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只有在这样的意识和观念的指导下, 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建立创新目标, 充分地发挥创新潜能, 释放创新能量, 进行创新活动。这对于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不可少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从问题的发展、探索到解决, 在这一过程中敏锐地把握机会, 敢于去发现, 去质疑, 从这其中就能够逐渐地培养创新精神。另一方面, 老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 大胆发言, 敢于对老师的讲述提出质疑;要使学生不单只是沉浸在课本的知识当中, 要懂得去换位思考, 去发现和探索概念以及理论的形成过程。例如, 在进行“元素符号”的含义教学时, 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明白元素符号不只是课本中的“一个元素符号即表示一种元素, 也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还要与学生再次研究、探索元素符号更多的化学涵义。以“氧”为例, 学生能说出:它表示氧元素, 也可表示一个氧原子。然后从宏观、微观到量的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 发现它有3种含义。随着学习的深入, 我们会认识到更多的元素符号的含义。这样一来,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善学、乐学的精神, 即创新精神。

上一篇:林改下一篇:初二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