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十篇

2024-06-27

传承民族文化 篇1

1 立足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实际, 认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黔江是土家族民族聚居地之一, 是重庆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区。土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比较发达的少数民族, 自称“毕兹卡” (本地人的意思) 。二千多年前, 他们就定居在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土家人民以自己勤劳和智慧, 开发了湘鄂渝黔接壤的广大地区, 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家吊脚楼被称为中国建筑的“活化石”, 土家服饰、风情习俗独具特色。土家摆手舞、西兰卡普 (土家织锦) 闻名遐迩。

随着历史的进程, 土家民族文化已开始逐渐消逝。作为土家民族地区的学校, 理所应当承担起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任务。引导学生从了解我们的土家历史、土家特色、土家艺术入手, 让孩子们在身临其境的民族艺术大氛围中认识本民族文化, 培养他们对地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从而尊重、传承土家民族文化。

学校应当牢固树立民族教育“校园文化多元、课程文化多元、课堂教学文化多元”的科学理念, 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民族文化教育共同的切入点, 切实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强化“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意识, 形成校园文化与民族文化、校园精神与民族精神相融并进、互动相长的良好局面。

目前, 在黔江区部分学校已开始探索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结合, 从娃娃抓起, 传承优秀的土家民族文化。

2 传承民族文化艺术, 提升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品位

土家民族文化艺术是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乡土美术, 是土家历史的见证, 是多元文化的因子, 给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给黔江地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处于土家聚居地的黔江中小学, 就应当充分利用土家的文化艺术特色, 打造土家民族特色校园文化。用土家民族文化提升学校特色品味, 又让土家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为提高学校特色文化品位, 学校应当着力在积淀土家文化历史、提炼土家文化艺术、创新土家文化传播方式、建立土家文化传承长效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打造具有土家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让土家青少年了解自己的民族特色, 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 尊重、传承优秀的土家民族文化。

其具体途径, 学校可以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扎实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徽、校歌、班训等学校文化载体中充分融入土家民族文化元素。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如在楼廊展示土家族发展历史, 布置具有代表性的土家吊脚楼、西兰卡普等艺术品图片或实物, 布置土家族名人画像、名言、以及学生自创的民族题材书画作品, 让学生有充分了解土家民族文化的机会。还可以建立民族文化室, 全面介绍土家民族文化历史, 定期向学生开放。班级可以建设文化角。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以土家文化为主题, 建立文化角,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学生、陶冶学生。

三是学校应当制定土家文化教育制度。教师应当定期开展土家民族文化教育的教学研讨活动, 学生应当定期开展具有土家特色的活动, 例如土家摆手舞比赛、土家题材绘画比赛、土家文化知识竞赛等等。

3 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 丰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内涵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把土家文化形成系统的课程资源, 才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比如土家族服饰是学生们经常可以见到的, 但是他们穿在身上, 并不一定了解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土家族著名的花铺盖“西兰卡普”, 学生也时常穿戴装饰, 但是并不知道其深邃的艺术价值。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课程这样一个媒介, 挖掘土家民族文化中的课程资源。通过课堂,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比较各民族的装饰艺术特点, 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中去了解土家服饰、土家织锦的独特艺术魅力和价值所在, 提高学生对土家艺的术鉴赏力。

黔江处于武陵山腹地, 是土家族居住较集中的地区,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 为学校民族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些学生耳熏目染的独特资源来引导学生, 可以引领他们在家乡文化的氛围中受到艺术的熏陶。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己的服装上利用“西兰卡普”图案进行设计和美化, 可以带他们去领略吊脚楼的神奇, 可以领他们去感受土家摆手舞的神韵, 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大胆实践和创造, 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又传承了土家民族艺术文化。

摘要: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发展的见证和结晶。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些民族文化正在走向消逝。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在少数民族地区, 从娃娃抓起, 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传承民族文化, 以校园文化特色建设为载体, 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传承民族文化 篇2

一、民族舞蹈文化传承

舞蹈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舞蹈艺术的传承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和团结性的增强。首先, 应做好相应的继承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各种文化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并且对我国民族舞蹈文化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 在不断变化的舞蹈新现象面前, 应充分坚持舞蹈文化的传统原则, 保护其特色和习俗, 实现其文化价值的体现。如舞蹈《海石花》中, 就是通过在原生态的舞蹈风格上加入一些特色元素, 同时还保持了其本质特性, 也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了京族舞蹈, 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主要反映了京族人民淳朴执著的民族特点, 很好地继承与发扬了本土民族文化。其次, 应有效做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工作, 舞蹈艺术本身具有传承和文化特质的双重特点, 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应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民族舞蹈文化的变化, 实现传统与现代意识的完美结合。再次, 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审美观、风格等。如朝鲜族女子独舞《扇骨》, 其中发展出的“闲良舞”等属于时代的词汇, 既继承了朝鲜族的原始生活, 同时也促进了朝鲜族舞蹈的发展和创新, 并且也有效延伸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促进了舞蹈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且从本质上分析民族舞蹈传承, 可以发现包括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文化的本体、传播及发展组成统一的整体, 相互影响。舞蹈是由人类以及各种群体创造的, 能够体现出自身文化特点和价值, 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同时, 通过分析民族舞蹈文化能够更深刻地感受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 体会到民族舞蹈文化的真谛。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 民族舞蹈文化丰富多彩, 因此重视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能够有效促进宝贵精神文化资源的保留。

二、民族舞蹈文化教学

在民族舞蹈的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出超越传统、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舞蹈的继承和发扬。首先在教学中应树立起多元文化观, 从多样化的舞蹈中把握舞蹈的规律。文化具有双重性, 一是属于物质、精神、心理等范围, 二是精神文化的创造和成果等, 并且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 多元文化和舞蹈文化都在不断地发展, 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形成多元的特征。人们在社会中能够通过一个民族的舞蹈来体验该民族的文化, 舞蹈的动作性充分体现着舞蹈文化的基本特点, 动作性服务于文化性, 并且体现了其文化性的价值和内涵, 并且舞蹈的传承需要依靠舞蹈文化, 在进行舞蹈教学时需要通过舞史来把握教学重点, 如可以具体研究中国民族审美观念以及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层内涵, 并从一些舞蹈动作特征等出发, 体会到更多的文化意蕴,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更加完善的认知体系, 也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接受舞蹈动作。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对民族文化进行概述, 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民族舞蹈文化的历史知识、发展状况、形式内容和美学特征等, 帮助学生形成对民族舞蹈的全方面认识。

同时深入实地调查, 掌握原始的资料, 体会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存在特征, 从人文、地理、经济、社会结构等多方面来探究民族舞蹈形成的内因, 充分感受舞蹈的生命力, 同时加强与各学科之间的交流, 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分析民间舞蹈的文化现象。此外, 要敢于博采众长, 吸收各种现代文化, 促进民族舞蹈教育的发展, 同时在进行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发散思维、即兴创作的方式来对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即兴创作一般指的是通过自编自演、随即起舞的形式来展示的内心情感, 这种即兴创作通常变现为群众性的活动, 人们通过在舞蹈中相互学习、共同创新和提炼, 从而获得更加规范统一的民间舞蹈。在实行发散思维、即兴创作的教学中, 需要结合实践性和主动性, 并且要结合相应的现代观念和创新思维等, 以获得更加充分的审美体验和知识, 通过创新和探索,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和创新, 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创作中。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应以人为本, 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实现师生双向的交流, 营造出更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同时在教学中应选择一些风格突出、特点鲜明的音乐, 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创作兴趣, 启发其学习思维, 使其能够更好地进入即兴的状态中, 从而进行学习的创新。

总之, 民族舞蹈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 应充分做好民族舞蹈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工作, 并且应结合时代的特征, 充分完善民族舞蹈文化教学, 使其能够得到真正地传承。

参考文献

[1]岳成瑶.浅谈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J].读写算, 2014, (40) :65-66.

薪火传承 传承企业文化 篇3

作为企业最具活力的群体之一,市分行营业部根据文件要求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五四青年节就组织了各级县支行选取代表进行演讲,并表演节目。身边的同事有的提出了要学习先进人物,有的演了带有农发行特色的小品,多姿多彩。近期又开展了岗位竞聘考试,深入地抓基础,强调学习提升财会队伍战斗力和执行力,引领我们青年职工融入企业,

在笔者看来,作为一名窗口柜员,推进柜员文化建设,打造窗口服务品牌,这才是力所能及之事。至诚服务,说的就是穿好行服微笑服务,对客户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的解答。

传承民族文化 篇4

创意单位:秦布地小学

活动范围:秦布地小学全体学生

一、活动目标:

学校是传承文化、培养道德的场所。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体现“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重要措施。思想道德的教育途径很多,有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学校在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工作中,以《新童谣》、《唐诗三百首》和《三字经》为载体,以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班队活动课为平台,大造声势、大力推广,然后以美文诵读、课本剧、读后感的形式,展示学习的成果、体验学习的乐趣,最后评出爱家乡、爱祖国、读书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星级少年,并号召全体学生像榜样学习。在读读、写写、说说的过程中,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升华了学生的人格、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充实了学生的思想,达到了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目的。

二、因材施教,务实见效

1、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所以我们安排低年级学生学习《新童谣》,童谣的历史渊源流长,古代称“小儿歌”、“孺子歌”,童谣的形式自由、活泼,句式、句节不拘一格,童谣的语感朗朗上口,容易识记。童谣是儿童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字形式,它对培养儿童的情感、陶冶儿童的情操、丰富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想像力,特别是在训练儿童的语言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

当代童谣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其内容融进了新的时代气息。对低年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感情的培养,行为习

惯的养成,语言美感的熏陶,乃至于向上的性格的塑造都起到了潜移默化、无可代替的作用。

我们安排学生利用习字课,活动课,诵读《新童谣》,还利用班队课,红领巾广播进行新童谣竞赛。再结合他们学以至用的情况,评出文明少年。

2、古诗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形成的折射,古诗开启了中国文化的长河,记录了深厚的文化韵味,抒发了作者千姿百态的喜怒哀乐。

我们安排中年级同学学习古诗,不但出于务实,更重要的是相对低年级来说,中年级同学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欣赏了古诗的意境和语言美。

以杜牧的《山行》为例,诗中山中的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形象美、视觉美、且又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起到了化龙点睛的神韵美。

学生读完此诗,细细体会,用鲜艳的彩笔画下了山中的美景,把自己对诗歌的体会融入到笔下的画境之中。

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该诗描绘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污浊的“方塘”。学生通过阅读,通过对注释的理解,明白了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方塘,还包孕着作者读书的心得,明白了知识只有不断复新,不断注入新的理解,才能进入新的意境,有着新的体验。

再如于谦的《咏石灰》以托物言志的方式,描写了石灰的独特个性,结合诗歌中对作者的介绍,学生读懂了这是一个有情操、有抱负,不怕各种打击,宁愿粉身碎骨也要留取清白在人间的清官,对自己的自律,对黑暗社会的抨击。

通过对《古诗三百首》的阅读,学生的语感流畅了,想象丰富了。仿佛走过时光隧道与古人对话,对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视觉美,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而后通过古诗擂台赛评出擂主,为古诗作画,评出我最喜欢的古诗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活动,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

3、《三字经》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三字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就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而言,是没有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比的,是中国古代留下的教学教材中,流传最广、时间最长、最具有代表性的书籍。《三字经》其美感体现在外在形式,如精炼齐整的建筑美,韵律和谐的音乐美,辞雅对工的绘画美,史事丰富的意韵美,如兰似松的品行美。

我们安排高年级学生学习《三字经》,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让学生明白和谐社会是一个大概念,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小家庭、小集体构成的。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无论在家庭还是在集体,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结合独生子女重索取轻付出;重自己轻他人;重享受轻劳动;重成功轻失败的种种现状,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香九龄 能温席 孝於亲 所当执;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感恩、谦让、勤奋、进取”的思想品德教育,并结合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璀璨的民族文化如细雨滋润心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三、总结、提升

通过道德教育的实践,我们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我校每学期都让学生为老人擦桌、捶背、打扫„„把孝心从家庭扩大到社会。还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爱心义卖活动”,所得款项捐助了本镇多名贫困生,为特殊贫困的学生,学校还为其交了校服费、保险费,买了书包和学习用品。

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误区和心理健康的困惑,我校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校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老师人人懂点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人人明确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员参加的“大合唱”。结合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等学科的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多渠道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经常性地通过板报、讲座、咨询、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心理偏差、解决心理障碍。抓好学生的日常心理疏导,以培养学生良好、健全的人格。

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影响更能影响人的一生,作为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所以学校要及时、全面的地监守这块阵地。进行道德教育,高谈阔论是收效甚微的,道德教育如春雨滋润,如小溪流淌,是需要途径需要过程,需要载体的。我校“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主题和以《新童谣》、《唐诗三百首》、《三字经》为蓝本的教育措施,既切合实际,又务实见效。

吉剧舞蹈文化传承 篇5

关键词:吉剧,舞蹈文化

最近今年,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正在经历一个十分尴尬的时期, 学习和继承我国传统舞蹈文化的人比较少。当下快餐式的文化形式正在流行, 同时外国的舞蹈进入到我国的文化市场中, 这对我国的民间舞蹈艺术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另外对于我国来说, 学习传统舞蹈文化的场所也比较少,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的进一步发展。总之, 我国部分民间舞蹈文化的未来发展面对着诸多的难题, 而吉剧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吉剧的概述

吉剧, 属于吉林的一种地方戏曲的剧种, 它发展的基础就是东北的“二人转”, 因此两者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过程中, 有着一定的共性。吉剧在形成的过程中不仅仅吸收了“二人转”的特点, 同时也融合了东北其他类型的戏剧、舞蹈等的特征, 因此可以说, 吉剧是集合了东北大部分民间文化的一种综合类型的民间舞蹈文化, 因此观众在欣赏吉剧的同时, 也能从中觉察到其他文化艺术的影子。

通过前面的叙述, 我们已经知道吉剧的发展基础是东北地区的“二人转”, 因此吉剧的原始基调就建立在了“二人转”曲牌之上, 同时吉剧的伴奏乐器与“二人转”相比较也存在一定的共性, 例如两者都使用了板胡、唢呐等较为常见的民间乐器, 但是吉剧也有自身的音乐特点, 例如在舞蹈音乐中将东北管与古筝进行了融合, 这种较为少见的乐器组合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同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另外, 每一种民间的舞蹈形式都有其自身的表演技巧, 对于吉剧来说也并不例外。但是由于吉剧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两者的表现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例如两者的表演技巧中都包含了唱、扮、舞、说、绝等五种基础之上, 而其中的“绝”说的是表演过程中的绝活, 例如扇子等。而对于吉剧的表演者来说, 手绢功是其必须掌握的绝活之一。为了大力发展地方民间文化, 各个地区都成立了相应的地方文化剧团, 以进一步推动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 而对于吉剧来说, 吉林省为了大力发扬起吉剧舞蹈文化, 于建国之后成立了吉林省剧团。剧团在进行巡演的过程中, 吉剧经常作为表演内容进行演出。但是近年来, 吉剧这种地方的舞蹈文化的发展正承受着严峻的考验, 文化市场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 但是精华的文化形式相对较少, 尤其是地方文化在当下的文化市场中的影响作用较小,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展。

二、吉剧舞蹈文化传承探析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发现, 吉剧作为吉林的一种地方舞蹈文化,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文化市场中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其主要表现在, 吉剧在吉林地区深受喜爱, 但是对于更加广阔的地区来说, 吉剧的传承和发展形势并乐观, 追究其原因是吉剧的发展范围过于狭窄, 表演的区域较小,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吉剧的了解和认识。而近年来, 由于文化平台的不断扩大, 为吉剧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带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例如网络平台等的出现。应当吉剧应当抓住这个发展的契机, 提高对自身舞蹈文化的宣传力度, 以提高其知名度, 为其今后的传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吉剧在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

传统的文化记录的方式主要是文字记载, 这种传统的记录方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 例如可能会由于编纂者主观理解的偏差造成文化记录资料的真实性较差, 从而影响了今后的传承和发展。另外对于现代的年轻一代来说, 更愿意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来了解民间的文化形式。因此吉剧在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 可以运用当下先进的技术, 对吉剧舞蹈的表现过程进行录制, 并进行保存。通过这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吉剧舞蹈表演的原汁原味, 为今后的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吉剧在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应当进行对其历史资料进行整理

吉剧的发展时间较短, 从建国之初到现在只有几十年, 但是掌握其最原始的文化内涵的人已经变得越来越少, 因此作为吉剧的传承者应当抓住机会, 深入到民间对吉剧的发展历史和表现形式进行整理, 详细地对采访所得的资料进行记录, 切不可凭主观臆断, 对资料进行删减, 这样做会极大地降低吉剧历史资料的真实性, 且对今后的学习者也会造成一定的误导。另外吉剧舞蹈文化的研究者通过深入到民间, 还可以亲身体会到吉剧在民间的表现风格, 有利于其今后的吉剧学习。

3、吉剧在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发挥一定的作用

近年来, 吉剧作为吉林省的地方舞蹈文化, 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但是吉剧同诸多的地方性文化一样都面临一个严峻的传承问题, 因此这时政府部门应当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例如加大对吉剧舞蹈文化的宣传力度,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等来不断地提高吉剧的文化效应。另外政府应当对民间文化市场进行一定的整顿, 以保障吉剧舞蹈文化的传承环境的健康有序, 同时也为学习吉剧舞蹈文化的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吉剧是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瑰宝之一, 是我国民间文化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 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 并为其今后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另外对于新时期的年轻人来说, 快餐式的文化环境对其学习传统的免检文化有一定的阻碍, 因此政府的有关部分应当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整顿力度, 肃清其中的低俗文化成分,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民.吉剧对中国当代戏曲生态的启示[期刊论文].戏剧文学, 2014 (07)

雅文化的校园传承 篇6

一、雅文化的校园传承

文化是学校的血脉, 是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学校的发展靠的是文化的主动建构, 通过文化建设, 让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和道德共同体。一直以来, 咸水沽第三小学的文化建构趋向就是:和谐的“三雅”文化, 即优雅学校、儒雅教师、文雅学生。雅, 是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景。

雅文化是靠人来承载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阅读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书香可以滋养人的心灵。为引导教师爱书、读书、品书, 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让学习和阅读成为一种制度、一种校园风气。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 如, 隔周周二开展的由教师轮流坐庄的美文推荐、好书共享活动, 交流互动, 增添了读书学习的趣味, 在校园里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气质品位。

雅文化是通过人际关系来体现的。学校创新思想讲评形式, 依据“三雅”教育目标, 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讲解, 在大力肯定优点的同时, 引导大家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 以逐步达到儒雅教师的标准。学校在教师间开展“平凡中的美丽大家讲”活动, 引领大家发现同事、学生乃至学校工勤人员身上的闪光点, 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身边的感动, 把真善美植根于自己的心灵, 在校园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

1.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学校注重对教师的文化管理, 注重教师的思想引领和精神家园的建设, 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 学校开展“做有为‘三小’人”争创活动。让全体教师对学校雅文化符号的设计、学校三年规划的良性建议以及如何实施高效课堂等问题献计献策, 进一步挖掘三雅文化内涵, 使学校“三雅”文化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系列化。逐步制定《儒雅教师公约》《文雅学生条例》等规章制度, 以“三雅”文化的挖掘引领教师队伍建设, 并以此规范师生的一言一行, 使教师的举止更加儒雅, 学生的言行更加文雅。

2.开展专题师德演讲活动。例如结合汪志广教授“做一名幸福教师”专题讲座, 学校推选出几名优秀教师代表, 让这些代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 畅谈做教师的收获和感悟, 让大家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在紧张的工作中去追求幸福, 追求快乐, 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3.开展教师阳光体育运动。为了在教师中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增强教职工的身体素质, 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积极发动全体教师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跑步、做操、跳绳、踢毽子, 教师活跃的身影和欢乐的笑脸成为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4.开展“幸福教工之家”创建活动。学校每月开展一至两次教职工文体活动, 创建幸福的教工之家, 以缓解教师的精神压力, 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活动中, 教师们下棋、打球, 内容丰富多彩, 格调高雅不俗, 不仅煅炼了身体、增进了友谊, 还放松了身心。

三、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1.创新校本教研模式。构建“说、备、上、听、评、改”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模式, 探索“以生为本、减负提质”的新型课堂。课堂教学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以快乐为根本,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中, 要求教师落实课堂教学的“四有效”:时间的有效性、提问的有效性、训练的有效性、多媒体使用的有效性, 以此为切入点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教研模式的创新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 为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开展“人人说教材”活动。为使广大教师更好地学习课标和教材体系, 更好地掌握、驾驭、挖掘和整合教材, 学校开展了说教材系列活动, 贯穿整个学期。活动中, 严格落实“说教材”的四步骤:个人假期通读教材、课标;开学初集体研讨说教材提纲;聘请区“说教材”大赛获奖名师示范引领;开展青年教师“说教材”大赛。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3.开放“教改大课堂”活动。以“咸三小杯”课堂大赛为主线, 融“骨干教师示范引领课”“新岗教师过关课”“师带徒同课同构课”“亲子同堂开放课”等为一体, 进一步开放教改课堂, 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 形成人人上课、人人听课、人人过关、人人赛课的新局面。活动中, 青年教师积极投入, 课前反复研讨教案, 课后虚心听取意见, 在“教改大课堂”的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传承 篇7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 我国56个民族中, 云南省就有26个民族。省内各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和睦共处、生息繁衍, 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种类繁多、绚丽多姿的民族音乐文化。因此, 云南享有“民族音乐的海洋”“歌舞的故乡”“音乐文化的活化石”“社会音乐的历史博物馆”等美誉,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各地广为流传。

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由于云南各少数民族所处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等不同, 使得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呈现多样性、复杂性和富有性的特点。就民间器乐而言, 在我国500多种乐器中, 云南的民间乐器就占了200多种, 占全国器乐总数的五分之二。云南的民歌种类更是品种众多, 有休闲娱乐性、劳作性、婚嫁性、宗教性等, 并且云南的民歌演唱技法也很有特色, 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唱法。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云南的少数民族音乐爱好者们创作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乐曲, 从“创世古歌”到“劳动歌”, 从“情歌”到“婚嫁歌”, 从“民族戏乐”到“民族曲乐”再到“宗教音乐”, 从“民族舞乐”到“民族器乐”, 从“独唱、独奏”到“重唱、重奏”, 从“合唱、合奏”到“奏唱、舞蹈”, 经过了无数次的演变并融为一体, 使得各民族音乐不断得到丰富。26个民族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传统和艺术成果反映了各个民族不同的历史、生产、生活情趣, 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

二如何理解教育传承

教育传承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高校音乐教育是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学校音乐教育不仅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依托, 更是当代各民族音乐文化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传承方式。正如魏煌先生所说:没有一种文化不是通过教育传承下来和传播出去的。学校教育作为传播文化的专门场所, 以其自身一套完备的系统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这种形式是任何手段所无法比拟和无法替代的。因而, 若系统地、全面地实施少数民族多元音乐文化战略, 非学校教育莫属。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 “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中国的音乐教育不仅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音乐成果, 还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之上, 具有本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然而, 目前的学校音乐教育在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方面还有待改进, 因为长期以来, 大部分艺术院校以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教育, 而忽视了中国音乐体系的深入探讨和重建, 没有将音乐本身与少数民族生活习俗联系起来, 不利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重建人类文明、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今天, 我们要克服“欧洲中心主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全力发展作为中华文化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 从而解决好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传承之间的实际关系。

三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教育传承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立足本土, 成果丰硕, 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发掘、保护与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办学理念为:依托云南独有的民族音乐资源, 借鉴当代世界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 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 弘扬中国传统音乐, 培养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 走民族音乐本土化教育的路子。办学50多年来, 紧紧依靠师资和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资源这两个优势进行教学、科研、创作、展演, 取得了丰硕成果。如: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五届全国金钟奖声乐比赛金奖、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组金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际声乐大赛金奖、金钟奖合唱比赛金奖等, 这些成绩的取得, 与学院重视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四学院在云南民族音乐教育中的四大特色和举措

1. 成立云南民族音乐研究基地

该基地自2004年成立以来, 收集整理了大批珍贵的乐器、图片、音乐素材, 已拥有的田野考察声像资料:录音带400余盒, 录像带180盒, 文字记录200万字, 乐器实物30余件。有关云南音乐文化的图书资料约800册。已出版的书著、音像有:《云南民族器乐荟萃》、《滇西民族器乐曲选》、《云南乐器王国的传说》、《云南洞经文化——儒道释三教的复合性文化》、《云南多声部民歌考察记》、《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云南民族原生音乐纪实》、《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 (含音像、图片资料) 、《云南民族乐器图录》、《巅》 (10张CD)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基地”的成立, 对云南省珍贵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 在为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建立云南民族乐器展示厅 (云南民族乐器博物馆)

对流传在云南省的吹、拉、弹、打等各类民族民间乐器进行的抢救性征集, 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乐器种类较全的云南民族乐器展示厅。该展厅现藏有300余件弥足珍贵的云南少数民族乐器, 大多数年代久远, 具有巨大的科研价值, 对广大师生、学者们开放阅览, 为民族音乐的教育、科研、展演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该展示厅的宗旨为:建立一个崭新的“范围广、品种全、规格高”的云南民族乐器及音乐档案库, 尽早尽快地抢救和发掘尚存的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珍宝, 为弘扬云南民族音乐、建立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功立业。

3. 开设云南民族音乐课程

在全院学生中开设云南民族音乐课程, 教材即为学院专家教授撰写出版, 将学院的民族音乐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 让来自全国乃至国外的学生都学习到云南民族音乐, 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 收到很好的效果。

4. 民间艺人进课堂

注重人才培养, 需要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 云南民间艺人即为民族音乐歌舞方面的好老师。有的课程采用请民间艺人、艺术家到校示范教学, 师生和民间艺人、艺术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增强了教师研究性教学的主动性, 学生兴趣更浓, 学习形式更加生动有效, 老师和同学对民族音乐的价值有了深度的认识, 保证了本土化民族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云南红河民间的栽秧鼓舞, 是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每届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之一, 重大演出活动均为保留节目, 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 世界各民族文化被同化速度加快, 如何弘扬传承云南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如何推陈出新, 如何解决民族音乐资源严重流失和人才匮乏的现实,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根据五十多年的教学、科研、创作、展演的历史和现实情况, 确立了“民族音乐本土化教育”的思路, 立足本土, 把云南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纳入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特色和优势。

参考文献

[1]陈勇.音乐教育的发展视点[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

[2]朱发刚.高等音乐教育科学发展的创新之路——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启示[J].民族音乐, 2009 (4)

歌唱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 篇8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文化;小学音乐教育

中国分类号:G623.71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世界文化中的一份子,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民族文化不是永恒的,玛雅文化、巴比伦文化,从古自今,多少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流星划过夜空,诞生过美丽的光芒,却最终消逝。而我们中华文明,经历五千年,依旧生机勃勃,就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断传承并发扬着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必须传承下去的。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更应该在学生的思想启蒙阶段对其进行良好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如何做好小学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给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先让学生接近民族音乐

1、让家长不要盲目打造童星儿女,而是重视学生的内在养成

近些年,伴随着各类电视选秀节目日益火爆和网络媒体的大肆渲染,流行歌曲不仅是在成年人的世界大行其道,更是对祖国少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部分少儿节目中的少儿明星完全是按照成人明星的样子去打造的,表演的歌曲也大多数为流行歌曲、爱情歌曲,鲜有民族歌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下人们躁动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大人们只想把孩子包装成一个全民偶像,想要让孩子成为中国的小甜甜布兰妮,中国的贾斯丁比伯,忽略了对孩子音乐文化的教育。这样的音乐,这样被孩子们演唱出来的歌曲,是没有灵魂的,空洞的,对孩子日后的发展也不一定是积极的。殊不知伴随着布兰妮和比伯成名后的,是不断的花边与丑闻。所以,要对学生的家长说明道理,要让他们知道学生的健康心理、内在文化学识和素质气质是放在培养学生第一位的。这样,老师和家长在教育方面达成共识,就为日后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迈出了良好的第一步。

2、找出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交点,引导学生接触民族音乐

一开始就灌输学生纯正的民族音乐,肯定不会立刻被学生们认知。试想你一上来就放段京剧,或是来段春江花月夜,学生们肯定是听得一头雾水。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慢慢发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听一些蕴含民族音乐元素的流行音乐,比如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中国功夫》、《男儿当自强》等等,让学生们不知不觉中先感受民族音乐元素,再由老师提点,让学生们对民族音乐是大概怎么样的一种东西在脑海里有个初步的模糊的意识,那可能是一段好听的,但是又有一种特殊特点的旋律。

二、进一步介绍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1、结合历史背景,介绍民族音乐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大国,但是这五千年的路是曲折的,介绍民族音乐,首

先要从大局出发,介绍大家人人都熟知的歌曲。笔者认为,国歌是最好的切入点,可能大家会认为国歌不是传统的民族音乐形式,是近代音乐。但是,国歌的创作背景和里面包含的民族精神,却是教育学生们最好的材料。当五千年历史的国家站在悬崖边的时候,当我们祖国母亲饱受欺凌的时候,是义勇军进行曲,是“起来”的一声呐喊,唤醒了沉睡中的巨龙。学生是最感性的、最单纯的、是最善恶分明的。笔者每次介绍国歌的时候,都会有学生感动流泪的。国歌可以让学生们知道,歌曲中也是有一种力量的,有一种中华民族的力量。他们会渴望探索这种力量,会对我们的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2、介绍民族音乐的多样性

我国是有着五十六个民族,三十四个行政区,十三亿人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不同地域不同种族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可以挑选部分给学生介绍。如福建民歌《爱拼才会赢》,词曲中表现出海边人民的不羁与坦然;江苏民歌《茉莉花》,曲调柔美,具有典型江南特色;陕北信天游,唱腔高亢悠长,释放了黄土地的洒脱;新疆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别有一番独特韵味……

除了民歌,各地还有不同的戏曲可以给学生们介绍,如国粹京剧、天津评剧、上海越剧、江苏昆曲。笔者所在的安徽则有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多种戏曲。

民乐乐器也是多种多样,吹奏类的有笛子、萧、笙、唢呐、葫芦丝等;弹奏类的有古琴、古筝、琵琶、二胡等;打击类的有扬琴、锣、鼓、铃等。

通过一系列的讲解,让学生们知道了我国有那么多种类民族音乐,可以让学生自由欣赏或学习自己的兴趣所在。

3、剖析民乐背后的文化故事

欣赏《茉莉花》时,可以告诉学生歌曲通过描述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的感情,也间接的反映了江南人民恬静的生活环境;欣赏《二泉映月》时,可以告诉学生们阿炳的人生故事,和其身残志不残的不屈性格;欣赏《东方红》时,可以将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人民翻身做主人的伟大事迹讲述给大家,告诉学生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总之,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同时,更要深入了解歌曲表達的意义和歌曲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民族歌曲文化的真谛。

4、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歌教育

可以开展“第二课堂”,组成民歌合唱团或者民乐演奏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特长,在学校大型活动中向全校师生展示,既增强学生信心,又传承了民族音乐。还以开展“民歌故事会”活动,让学生们互相传播民歌背景故事,提升学生向上的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篇9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学经典”,11月28日上午,由阜阳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太和县王成杰名师工作室协办,太和一小承办的“阜阳市小学国学教育教研活动之磨课活动”拉开了帷幕。太和一小的付丽老师和阜阳市北城小学的叶慧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国学公益课。

两位老师以生动的语言,配合精美的课件,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授了《论语》、《道德经》节选。付丽老师开课伊始,带领孩子们学习古代拜师礼仪。

然后选用三则《论语》,运用三种方法,让孩子们掌握了学习古文的方法及蕴涵的道理。叶慧老师讲授的《道德经》,渗透了独特的人文精神,教育学生守静处事,清静自行,消除贪念,知足常乐。

两节课的课堂形式活泼新颖,孩子们表现活跃,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气氛轻松而热烈。

接着,参与听课的老师围绕着这两节课展开了观课、议课活动,两位老师先和大家交流了备课设想。然后,听课老师针对这两节课分组研讨。他们对这两节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老师们纷纷表示,开设这样的课程,不仅能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还能激发他们对国学的兴趣。

最后,阜阳市教研室周主任对这次观摩活动作了总结: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瑰宝之一。让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让我们共同弘扬国学,以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使之熠熠发光!

(太和一小

传承民族文化 篇10

关键词:高校,传承,民族文化,途径

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依赖于教育,学校日益成为文化传递的中心。2011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目前,云南省委、省政府正在大力推动实现民族文化强省战略目标。本文将以云南省高校为例,研究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 探讨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抓好现有课程,提升 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性

通过对云南省十余所高校的调查, 我们发现所有学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大学体育等公共课程。公共课是面向大部分学生开设的素质教育课程,与其他民族文化传承途径相比,具有操作性强、普及面广、受众多、接受度高、有效性得以保证等诸多特点。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公共课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首要途径,必须重视。以大学语文为例,可以通过校本教材的编写,增加反映云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学作品,例如: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白族的《山花碑》等,利用课堂教学的直接途径达成民族文化传承的目标。同时,大部分的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开设了与民族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

二、开设地方课程、校本 课程,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要突出这一地方文化特色,要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目标,就必须重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课程的比例有所增加,逐步形成了国家课程、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合一的课程模式,力图将民族地区课程中的语言文字的内容扩大到整个民族文化的范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云南省的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课程内容体现了国家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基础知识。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云南玉溪师范学院创建的“湄公河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依托学校资源与民间艺人一起, 开展了本土化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教学。相继开设了绝版套色木刻、陶艺、刺绣、扎染等课程,在本土文化课程建设中,编著了《哈尼族原生态文化歌舞》《云南绝版套色木刻》等教材,体现了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尤其突出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正确认识,还可以调动教师了解和研究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情,教学相长。

三、开展文化活动,丰富 校园文化

学校教育因其自身的诸多优势,非常适合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文化讲座、民族节日主题活动、民乐比赛等一 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为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这不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继承了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开拓了文化视野。笔者所在的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为了充分展示出云南少数民族的特色与风俗,传承并发扬云南民族文化,学校开展了“321”工程,具体要求每个学生会唱三首云南少数民族歌曲,会跳两个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会一种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或者技艺,从而凸显“彩云之南”的民族文化。

上一篇:废弃地下结构下一篇:高速公路上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