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职业篮球联赛三篇

2024-08-12

CBA职业篮球联赛 篇1

1、商业化运作的内部问题

1.1、管理体制的问题

CBA职业联赛是中国篮球协会和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共同主办, 但中国篮球协会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管理中心是同源的, 实际运作依然是篮球运动管理中心, 管理上必然具有行政性, 缺乏良好的商业运营能力。俱乐部的“输血”投资是为了获得更大利润, 但握有所有优势资源的体育总局既是管理者又是执行者, 在联赛运作中占着“主导”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 俱乐部无法保证充分的话语权, 束缚了俱乐部自身的发展, 这势必会导致CBA联赛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内部矛盾问题的突出性, 从而限制各个俱乐部的自主性, 降低了其在整个联赛中的能动性和积极作用。

1.2、商业化管理的必然性

中国男篮在我国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形成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中, 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曾在1975-1983 年间, 1987-1995 年间两度获得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5 连冠, 举国体制下的中国男篮出现一个时代的短暂辉煌。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态势, 管理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 缺乏有效的市场运作, 将导致其是去原有的健康发展成为禁锢。市场经济下的CBA职业联赛发展借鉴NBA联赛, 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仍处于学习摸索阶段。NBA联赛经营体制是由联盟和俱乐部构成的, 《福布斯》公布的2015 年NBA30 支俱乐部的总市值就高达331.85 亿美元, 平均11.06 亿美元, 经营总利润为6.92 亿美元, 平均2306.33 万美元, 门票收入仅占各球队收入的40-60%。而CBA联赛的总收入主要靠销售门票, 来维系俱乐部的资金运转, 忽视了赛事周边产品的开发。目前CBA的俱乐部数量为20 支, 其产权主要有三种形式, 企业独资、 体委与企业合资以及体委独资。1995 年CBA联赛创建时, 企业独资只有一家 (广东宏远俱乐部) , 而体委独资占到了多数, 有8家, 而到了2005 年, 企业独资的俱乐部增加了三家, 呈上升趋势, 体委独资的俱乐部只有一家, 呈下降趋势。因此, 总体上来看, 我国CBA俱乐部在产权方面是呈商业化的趋势发展的, 反映了我国CBA联赛的商业化进程。2015 年8 月17 日在国家体育总局举行的足球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正式公布了 《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中国足协将于国家体育总局脱钩, 实施撤销足球中心并按规定核销相关编制, 也就是说“管办分离”在中国足球成为现实。此次的足协“单飞”的关键是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中国足球作为试点预示着具有商业化潜力的运动项目同样也可以独立运营, 所以CBA联赛完全商业化运营必然是应势利导, 终将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2、商业化运作的外部问题

2.1、联赛品牌效应不强

品牌作为一个经济学的概念, 是指给产品定义的商业性名称。它不仅仅是一种象征, 一个符号的代表, 更多的是联赛本身、衍伸的产品以及所具有的文化形态的综合体, 都集中体现和反映在品牌上。自从2000-2001 赛季开始CBA就有了自己的口号, 这是极具有历史意义的, 但是每年的口号都有所不同, 并且口号或长或短, 过于混乱, 让人难记住。 而NBA的口号由最初的 “I love this game”直至2007-2008 赛季才变更为“Where amazing happens”简单又易于让人们记住。品牌的载体是包装, 消费者是可以直接接触包装, 产品本身可以直接产品的包装代表。即使CBA的比赛本身的精彩程度不及NBA, 但若是包装的好也能给球迷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通过电视画面观看CBA比赛可以直观的看出镜头切换较少且角度固定, 画面感不强不够震撼。再就是比赛场馆的包装上, NBA的场馆十分注重视听效果, 地板如同镜面光洁干净, 加上灯光的渲染以及球场中央的大屏幕, 营造出舒适的气氛。CBA的场馆在包装上不尽如人意, 甚至一些场馆的观众座椅布满灰尘, 难以是球迷愉悦身心观看比赛。

2.2、职业球员培养不足

(1) 本土精英稀少, 缺乏明星级球员。

中国国家队队员是经篮协在各支俱乐部中挑选出, 竞技能力突出、具有丰富的赛场经验的球员进入国家队, 在一定程度上国家队的球员可以反映出各支俱乐部的本土精英球员的最高水平。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参加国际大赛队员名单, 进行分析与讨论。

对表1进行分析得出, 中国国家队自2004年参加国际大赛以来, 中国队所获得的最好成绩为第八名。从队员名单上看, 中国队参加国际大赛的主力球员变化不大, 胡卫东、孙军、刘玉栋、姚明、刘炜、巴特尔等, 这些球员入选国家队多则达6次之多, 少也达到4次, 有些从第一次入选直至职业生涯末尾, 可以看出球员的更替速度较慢。

从表2 分析, 美国队参加了自2004 年起的所有国际大赛, 并获得了4 次冠军, 2 次季军。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队的球员更替速度较快, 即便出现在球队名单中两次或以上的球员, 其地位和作用也会发生变化, 如NBA名宿迈克尔·乔丹也仅参加过一次国际大赛。美国队能持续保持优秀的战绩与球员的新老更替密不可分。

综上分析, 可以看出两国篮球竞技实力相差巨大, 造成的原因应是球员整体的竞技能力不高, 鲜有个别突出者, 人才储备方面存在的不足, 在球员更替速度缓慢足以表现, 虽然说参加国际大赛更需要经验丰富和能力出众的老队员, 但是年轻的新鲜血液也应当适时注入, 球员的职业“寿命”是有限的在阶段时间内, 其竞技状态不可能一直高效, 为保证CBA联赛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使年轻的队员也得到成长和锻炼, 通过老带新, 新老球员更替在球队以及整个CBA联赛内起着良性的循环。另一方面, 打造明星级球员是战略性商业化的手段, 无论是从提升球队人气和整体实力都有益, 首先便是提高了上座率, 门票收入和球队战绩的上升无疑是双倍的收益。迈克尔·乔丹在1991-1992 赛季中就为NBA联盟赚取了5320 万美金, 而后美国《财富》杂志曾撰文分析, 在1984 至1998 年期间, 乔丹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100 亿美元。由此证明了明星的价值所在, 球队斥资打造明星可以获得更大的回报。

(2) 过度依赖外籍人员。

站在竞技篮球运动的角度来说, 中国男篮是体育全球化的受益者。在2004 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男篮首次聘请绰号“银狐”的外籍主教练戴尔·哈里斯, 最终获得第八名, 追平了历史最佳成绩。再到鲍勃·邓华德二世在2012 年执教中国男篮参加伦敦奥运会五站皆负, 主动离职。聘请外教的直观目的就是提高CBA联赛的知名度, 提升球队的成绩, 吸取先进的篮球训练方法和理念。据调查表明CBA各支俱乐部对于聘请外教给予的态度是肯定的, 因为外教能够带来新的执教经验和训练方法。正因如此, 也存在着摩擦,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容易使教练与管理层和队员之间产生矛盾, 并且执教理念的不同, 以及翻译的问题, 也使队员不能与教练之间达成良好的沟通。而CBA的俱乐部管理层多是需求短期出成效, 致使球队并未达到预期成绩。

CBA联赛外援的引进, 无疑给联赛带来了新鲜血液, 增强了俱乐部的实力, 使球队之间的差距缩小。不仅提高了观赏性, 更提高了CBA联赛的整体水平。但是俱乐部在使用外援的同时又存在问题, 多数的外籍球员在联赛效力的时间短且不固定, 难与球队队员之间产生良好的默契, 也不能给关注的球迷留下深刻印象。对于胜利的渴求, 俱乐部对外援产生了较强的依赖。以北京首钢队为例, 当家外援球星斯蒂芬·马布里在2011-2012赛季正式签约北京首钢队, 在其效力的4年间北京首钢队共问鼎3次总冠军, 1次季军。

从表3分析, 北京首钢队的两名外援斯蒂夫·马布里和兰多夫·莫里斯的赛季上场总时间除个别球员均超过其他参赛的本土队员, 明星外援马布里在2013-2014赛季由于伤病仅出场27场, 其他三个赛季平均的总上场时间为1, 463.2, 可以看出球队过于依赖外籍球员, 过度使用外援势必会影响本土球员的上场时间, 如何合理的启用外援, 处理控制好外籍与本土球员的关系是关键。越高水平的比赛, 其高强度和对抗, 对球员的消耗是巨大的, 球员要保持最佳的竞技运动状态, 必须要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这时合理结构的球员安排, 既能让其他球员得到锻炼, 又能保证球员保持良好的状态, 一举多得。

3、职业联赛的发展对策

3.1、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

目前CBA联赛所存在的矛盾正是由其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及外部矛盾所引起的。在新常态下的CBA联赛从传统到时代的跨越, 符合了时间空间的发展特性, CBA联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也体现了发展本身。由此, 共存的趋势是必然存在的, 同时对于联赛的发展也起着助力作用。

我国的经济转变需要时间, 这个过程便是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 内部问题直接反映了CBA联赛由传统的政府主导向商业化的管理模式转化, 即视为一种常态化, 因此, 长期存在是必然的, 存在即合理, 问题自有存在的价值, 但是充分的认识和把控如何与问题和谐发展过度的是关键。 外部的问题是CBA自身品牌推广的一种不足的表现, 也是本土民族性与世界性交集的过程。在借鉴的过程中如何面对“舶来品”本身带来的影响, 更好的解决冲突与交融的取舍共存问题。这反映着联赛的动态发展, 在新常态下的发展过程所面临的挑战。

3.2、科学合理的疏导

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虽然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存在差异化, 但盲目的追求完全商业化, 本身就存在着风险与危机, 应当客观的对待目前CBA联赛存在的问题, 因势利导, 有选择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目前中国足协的管办分离虽然已经完成, 但推向商业化的效果并非十分理想, 还有待时间的考验。政府管理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对于CBA商业化发展过渡是有利的。 对于NBA这样的成功联赛, CBA联赛有值得学习借鉴的积极一面, 但简单的照搬, 而缺少真正实质运营管理, 无疑可能造成不良的市场行为, 阻碍了CBA联赛的长久发展。因此, 在提高联赛水平和观赏性的过程中, 还应当改善商业化的运作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从而推动CBA联赛的良性发展。

4、总结

根据目前CBA联赛的发展形势, 政府主导的不完全市场化管理、联赛品牌影响力较弱、本土精英球员储备不足、对于外籍教练员和球员的过度依赖, 这几个因素使得中国职业篮球联赛进入了一个“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完全市场化的发展模式是最终目标, 但前提是要具备完善的监督机制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否则势必会造成管理漏洞和市场混乱等现象。 积极努力提升CBA联赛专属品牌影响力, 深度挖掘联赛背后的商业价值。同时增强本土球员的训练质量, 注重提高球员的全面素质, 培养更多的超级球星。在外籍球员引进的工作上, 要日臻完善, 提高联赛的观赏性和球员质量, 实现本土球员与外籍球员在球员结构上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魏磊, 王家宏.中国职业篮球联赛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09.

[2]张燕.足协改革方案公布历经11年“管办分离”变现实[J].中国经济周刊, 2015, 34.

[3]宋君毅, 许永刚.中国男篮甲A联赛的品牌定位[J].体育学刊, 2004, 01.

[4]李扬, 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 2015, 05.

[5]张丽.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导向转变与路径选择[J].改革与战略, 2015, 04.

CBA职业篮球联赛 篇2

关键词:CBA联赛;篮球运动;发展

Change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Players in the CBA and Bottleneck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sketball

MA Chun-lin

(P.E. Dept.,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Jiangxi China)

Abstract: Fifteen-year history of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players likes a microcosm of Chinese basketbal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centur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uses literature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 methods to review the CBA league history of 15 years in introducing foreign players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of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mpetitive basketball in order to find ways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Result: Contradiction of paternalistic and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advanced concepts localization encounter obstruction, imbalance of elite training environment and so on, become a stumbling block to the development of athletic basketball in China. Therefore,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competitive basketball management,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management system,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grasp advanced movement concepts in Europe and America and fostering stabi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could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athletic basketball in China.

Key words: CBA; competitive basketball; development

CBA职业篮球联赛 篇3

为提高本国篮球联赛,中国也模仿NBA推出了自己的篮球联赛CBA。

综观NBA和CBA,窃以为NBA和CBA的不同之处就是--运行机制的不同。体制成为NBA和CBA最大的不同,也是这两项赛事众多不同的根源所在。

NBA是国家篮球联盟的缩写。国家篮球联盟作为美国最大篮球联盟但却不是唯一的篮球联盟。NBA是民间组织不是政府组织。因此,NBA得不到政府的拨款和补贴。为使庞大的联赛运行起来和运行下去。NBA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赚钱。而NBA下属的各个俱乐部也是私人所有。因此挣钱也成为俱乐部的首要目标。由此,NBA的商业性就不难看出了。

正因为如此,NBA的本质就和通用汽车公司、波音公司、甚至和麦当劳快餐公司没什么两样了。他与其说是一个体育联盟倒不如说是一个跨国的体育经营公司。

如果说NBA是一家公司,那么他就一定在市场上有他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出售。作为在市场中运作的公司,作为联盟的管理者--惟利是图的商人。那么,NBA就必须按市场的规律运做。

于是,NBA的比赛就是他的产品。“NBA”就是这种商品的商标。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NBA在NBA的运作方式上所做的一切了。“全明星周末”无非是NBA所做的促销活动和宣传活动。从NCAA和世界各地选秀也无非是为吸收新鲜的血液,保持NBA的可观赏性和吸引年轻观众。吸收海外球队、球员和在海外比赛也只是争取海外市场的一种策略。美国本就是一个梦想之地,在美国最擅长的就是造星、造梦。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NBA造就了乔丹、希尔,卡特这样的偶像和巴克利这样的英雄。更不难解释NBA为青少年们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有关金钱、名誉、美女、英雄的梦想。

我们透过NBA的商业本质,也不得不承认NBA对人类篮球运动所作出的贡献。但NBA也从中得到了巨额的电视转播费;俱乐部也得到了门票收入、形式各样的纪念品的销售;球员得到的也是每年百万美圆的收入。大卫斯特恩使NBA价值近30亿美圆。

NBA名利双收,又为篮球作出贡献。使老板、球员、球迷、观众皆大欢喜。全有赖于NBA依市场规律的成功商业运作。那么 CBA呢?不知美国人的字典中有没有“篮管中心”一词。不知如果乔丹知道每一个俱乐部都亏损,那么他还会不会收购华盛顿奇才队。也不知篮管中心的老爷们知不知道“市场“一词意味着什么。篮管中心的老爷们是否会想到CBA里也会出现篮坛的万达。

CBA从表面看,从形式上都向NBA学习的很象。但NBA是商业行为,而CBA却是政府行为。管理 NBA的是懂篮球的商人,而管理CBA的人却是只懂篮球不懂市场的老爷。NBA运行起来象企业,而CBA运行却更象是官僚作风盛行的政府机构。NBA的商人们把从NBA挣的钱投到其他行业去挣更多的钱,而CBA的老爷们却把国家和俱乐部的钱扔在CBA里去打水漂。这就是NBA和CBA的不同。如果CBA不能向NBA彻底学习,不能放弃“中为体,洋为用”的可笑想法,那么CBA和NBA的不同会越来越多,结果也将有天壤之别的。

2月1日,当美国最大的体育赛事“SuperBowl(超级碗)”拉开帷幕时,观众除了欣赏到精彩的赛事外,还看到了一出同样精彩的“两乐”广告战:尽管百事可乐与NBC签订了上半场排他性广告协议,阻击了可口可乐的广告出现,但重返赛场的可口可乐,仍然购买了三个广告时段,以“OpenHappiness”(打开幸福)来应对百事可乐的“RefreshEverything”(刷新一切),开始短兵相接的广告竞争。

细心的消费者会清楚地记得,就在10天前,可口可乐正式在全球范围内推出“OpenHappiness”品牌推广活动,而这距离百事可乐于2008年12底在北美市场推出“RefreshEverything”的品牌重塑活动,仅仅不到三周的时间。

至此,这两个宿敌以近乎相同的“乐观”、“快乐”的品牌信息,开始了大规模的品牌推广活动。

对此,美国饮料行业权威刊物BeverageDigest(《饮料文摘》)出品人JohnSicher如此评析: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近乎同时推出大型推广活动,进行营销闪电战,这是10多年来,我所见到的“两乐”之间最大最直接的竞争。

与以往任何一次“两乐战”一样,这次百事可乐依然以“挑战者”的身份打响“战争”,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可口可乐不再等待,而是选择了快速应战。

回首“两乐战”历史,“追赶者”百事可乐在营销上经常推出新招,挑起战火,往往是选择一些“特殊”的时间点。比如说百事可乐趁1929年经济危机,将价格降低一半,大打价格战;而在1972年经济危机时,又在美国发动了一次别出心裁的“试饮”活动,与可口可乐的产品进行比较,结果百事可乐占了优势,这一比较场面和结果,被百事可乐在电视上反复播放,导致百事可乐声誉猛增,销量直线上升。1960年,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销量比还是2.5:1,1977年后,百事可乐在美国国内的销售量开始超过可口可乐,大有要平分天下的态势。

上一篇:外商投资影响研究论文下一篇:IMC多机传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