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作业十篇

2024-09-11

跨区域作业 篇1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大力推进跨区域不停电作业,已在济南、潍坊等地成立了4个区域不停电作业中心,跨区开展难度大的综合性不停电作业。其中济南供电公司主要负责聊城、泰安、德州、莱芜等市的跨区域不停电作业项目。自2012年以来,济南供电公司先后开展电缆不停电作业180余次,并同步研发了17项工器具,申请专利8项。由于电缆不停电作业购置费用高,因此国内配置率较低,大部分单位无法满足该作业需求。山东省电力公司按照“试点—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推广”的原则,积极开展跨区域电缆不停电作业,解决了需求单位的供电压力,减少了客户的停电时间及停电次数,提高了广大电力客户的供电满意度,切实提升了区域内供电服务水平。

1 跨区域不停电作业流程

根据不停电作业的性质,建立不停电流程、作业双方管理流程及相关技术标准,明确作业各节点,明确工作任务及工作职责,见图1。

1.1 主要流程说明

(1)关键节点12:检查并准备作业工器具,安排人员及车辆。

1)旁路作业车辆定期进行相关维护。其中移动箱式变压器车装有变压器、高压柜、低压柜以及电气接口。车载设备均按照实验要求每年进行相关试验;电缆展放车装有旁路高、低压柔性电力电缆、旁路电缆快速插拔式连接器和辅助电缆施放工具等,车辆及电缆需每年进行一次电气试验。车辆及车载设备试验均合格后方可进行旁路作业。

2)绝缘工器具需定期进行电气试验及机械试验,其中电气试验:预防性试验每年一次,检查性试验每年一次,两次间隔半年。机械试验:绝缘工具每年一次,金属工具两年一次。试验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所有带电作业绝缘和金属工器具必须分别存放在专用库房内。库房应设在周围干燥、环境干净、通风良好、进出方便的地方。

(2)关键节点13:运输工器具,保证提前到达现场,做好检测。

1)领用绝缘工具、安全用具及辅助器具,应核对工器具的使用电压等级和试验周期。检查外观完好无损。

2)工器具运输前,各种工器具应存放在工具袋或工具箱内,金属工具和绝缘工器具应分开装运,以防止相互碰擦造成外表损坏。

3)对旁路作业设备、绝缘工具、安全用具及辅助器具,使用2500V绝缘电阻表或绝缘测试仪进行绝缘检测,阻值不得低于700MΩ。

(3)关键节点14:掌握天气条件,排定作业时间计划。

1)跨区域作业属地单位要提前掌握天气情况,合理排定电缆不停电作业时间计划安排。

2)户外作业应在良好的天气下进行。如遇雷、雨、雪、大雾时不应进行带电作业。风力大于5级或相对湿度大于80% 时,不宜进行作业。

3)作业过程中如遇天气突然变化 , 有可能危及人身或设备安全时,应立即停止工作;在保证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快恢复设备正常状况,或采取其他措施。

(4)关键节点15:开具工作票、风险辨识卡及作业指导书。配合开展作业,做好工作监护。

1)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应设专人监护,工作负责人(监护人)应始终在工作现场,对作业人员的安全认真监护,及时纠正不安全的行为。

2)工作负责人(监护人)不得擅离岗位或兼任其他工作。

3)监护的范围不得超过一个作业点。复杂的或高杆塔上的作业应增设(塔上)监护人。

(5)关键节点16:采用旁路作业方式开展电缆不停电作业。

采用旁路作业方式进行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时,旁路电缆两侧的环网柜等设备均应带开关,并预留备用间隔。不停电检修电缆线路,应遵循以下步骤:

1)确认负荷电流小于旁路系统额定电流。

2)确认两侧备用间隔开关及旁路开关已断开。

3)将旁路系统两端的电缆终端连接至备用间隔。

4)合上送电侧备用间隔开关。

5)合上受电侧备用间隔开关,在旁路开关两侧核相后,合上旁路开关,使旁路系统投入运行,并监视旁路电缆电流。

6)断开待检修电缆线路两侧的开关。

7)实施电缆线路检修,完成后投入运行。

8)顺序断开受电侧、送电侧备用间隔开关。

9)拆除旁路设备。

1.2 跨区域不停电作业管理组织架构

确保不停电作业流程正常运行需要有人力资源保证,跨区域不停电作业管理组织架构见图2。

1.3 配套的标准和规章制度

1.3.1 电缆不停电作业管理制度

1)国网济南供电公司10k V电缆不停电作业管理规定。

2)国网济南供电公司10k V电缆不停电作业库房管理规定。

3)国网济南供电公司10k V电缆不停电作业车辆管理规定。

1.3.2 电缆不停电作业装备标准化配置

1)10k V旁路设备清单。

2)10k V旁路防护装备清单。

3)10k V带电作业装备清单。

4)10k V电缆作业装备及备品备件清单。

1.3.3 电缆不停电作业技术标准

1)国网济南供电公司1 0 k V电缆不停电作业技术导则(试行)。

2)国网济南供电公司10k V旁路设备防护规定(试行)。

3)济南供电公司1 0 k V电缆不停电作业相序核对规定(试行)。

1.3.4 电缆不停电作业施工方案

1)带电断10k V架空线路与空载电缆线路连接引线施工方案。

2)带电接10k V架空线路与空载电缆线路连接引线施工方案。

3)临时取电作业:从10k V架空线路临时取电给环网柜供电施工方案。

4)临时取电作业:从10k V架空线路临时取电给移动箱式变压器车供电施工方案。

5)临时取电作业:从环网柜临时取电给移动箱式变压器车供电施工方案。

6)旁路作业:环网柜(分支箱)短时停电检修施工方案。

7)旁路作业:两环网柜间电缆线路短时停电检修施工方案。

1.3.5 电缆不停电作业试点项目操作规程

1)带电断10k V架空线路与空载电缆线路连接引线操作规程。

2)带电接10k V架空线路与空载电缆线路连接引线操作规程。

3) 临时取电作业: 从10k V架空线路临时取电给环网柜供电操作规程。

4) 临时取电作业: 从10k V架空线路临时取电给移动箱式变压器车供电操作规程。

5)临时取电作业:从环网柜临时取电给移动箱式变压器车供电操作规程。

6)旁路作业:环网柜(分支箱)短时停电检修操作规程。

7)旁路作业:两环网柜间电缆线路短时停电检修操作规程。

1.3.6 电缆不停电作业试点项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1)带电断10k V架空线路与空载电缆线路连接引线作业指导书。

2)带电接10k V架空线路与空载电缆线路连接引线作业指导书。

3) 临时取电作业: 从10k V架空线路临时取电给环网柜供电作业指导书。

4) 临时取电作业: 从10k V架空线路临时取电给移动箱式变压器车供电作业指导书。

5)临时取电作业:从环网柜临时取电给移动箱式变压器车供电作业指导书。

6)旁路作业:环网柜(分支箱)短时停电检修作业指导书。

7)旁路作业:两环网柜间电缆线路短时停电检修作业指导书。

1.4 电缆不停电作业装备配置

10k V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技术所采用的主要装备见图3。

2 跨区域电缆不停电作业的开展

2014年9月4日, 济南供电公司与聊城供电公司通力配合,成功更换东昌府区魏大庙北台区10k V站南I线民政局支线193号公变过负荷变压器。这次作业是山东省内首次完成跨区不停电更换变压器工作。

2.1 项目概况

国网聊城供电公司东昌府区魏大庙北台区10k V站南I线民政局支线193号公变过负荷变压器由于运行时间过长,老化严重且已过载,为消除隐患,提高供电质量,需重新更换。为避免停电对用户造成影响,决定将其带电更换为500k VA变压器。

旁路不停电更换变压器是技术难度最大、人员及装备配备要求最高的第四类作业项目,考虑到聊城供电公司目前没有带电作业所需的移动箱式变压器车和柔性电缆展放车,向山东省电力公司汇报后,山东省电力公司安排济南供电公司给予帮助。

2.2 工作开展情况

2014年9月4日8时20分, 济南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15名工作人员与聊城供电公司相关人员和车辆到达现场,支好绝缘斗臂车、旁路电缆车、移动箱式变压器车后,两公司根据施工方案成立两个小组。第一小组负责将旁路高、低压电缆与移动箱式变压器连接,完成高低压线路绝缘遮蔽,将低压电缆与低压架空线路连接,再将旁路高压电缆搭接到10k V架空线路上。第二小组负责拉开193号公共变压器高压跌落式熔断器及低压刀闸,合上移动箱式变压器车高压进线负荷开关,合上低压柜出线开关,将193号公共变压器停运,通过移动箱式变压器车给低压线路供电。变压器更换完成后,两个小组按顺序拆除相应设备,恢复现场。经过4h的紧张作业,工作顺利完成,整个过程都没有停电。避免了魏大庙300余户居民停电,多供电量2500k Wh。

自2014年济南供电公司开展跨区域不停电作业项目以来,先后与聊城、泰安、莱芜、德州供电公司开展不停电更换配电变压器、不停电更换故障电缆、不停电将直线杆改耐张并加装分段开关等3类4次作业,累计减少停电38h,多供电量128750k Wh,减少3650户居民用户、32个工商业用户和3个重要用户停电,提高了协作单位的供电可靠性。

3 结语

带电作业不仅能有效解决电力施工和检修停电与用户正常用电之间的矛盾,还能减少停电时间和范围,提高供电可靠率,提升优质服务水平。济南供电公司通过与各相关单位之间联合作业,一方面提高了济南及周边城市供电可靠性,实现了“少停电、不停电”的目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区域内人员、装备、技术共享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减少作业成本。

济南供电公司跨区域不停电作业的开展,标志着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不停电作业项目实现了新的突破,解决了装备配置差、作业能力有限的公司带电作业难题,为全省乃至全国跨区域不停电作业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摘要:济南供电公司是山东省电力公司4个区域不停电作业中心之一。介绍了跨区域电缆不停电作业的流程,包括不停电作业的关键节点说明、跨区域不停电作业管理组织架构、配套的标准和规章制度,以及电缆不停电作业装备配置。在此基础上,以2014年济南供电公司首次完成的跨区域不停电更换变压器工作为案例,对跨区域电缆不停电作业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跨区域,电缆,不停电作业,可靠性,少停电

参考文献

[1]胡毅.GB/T 18857—2002《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标准编写说明[J].电力标准化与计量,2003,12(4):25-26.

[2]周广方,唐立华,陈轩.带电作业工作原理及其防护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0,(20):97.

[3]李如虎.带电作业进入等电位方式点评[J].南方电网技术,2009,3(2):13-14.

[4]温渡江.配电线路作业技术与安全1000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5]易辉.带电作业技术标准体系及标准解读[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6]谭勇桂,吴琳,程伟华,等.配电网停电计划优化排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J].供用电,2014,(10):59-61.

[7]林根成.浅谈如何提高带电作业水平[J].机电信息,2015,(15):13,15.

[8]俸兴旺.10千伏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方法及其特点[J].广西电业,2008,(9):97-98.

[9]张冬.浅谈电缆不停电作业技术[J].机电信息,2014,(30):99-100.

跨区域作业 篇2

近年来, 城商行在监管部门的政策引领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增强了自身的实力, 并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扶持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据银监会最新统计, 截至2010年末, 全国城商行存款规模达6.1万亿元, 贷款规模达3.6万亿元, 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1万亿元, 较年初增加44.4%。

此外, 近年来城商行的发展情况显示,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趋势已愈演愈烈。据统计, 2010全年有17家城商行成功实现更名。全年有62家城商行跨区域设立103家异地分支行 (含筹建) , 超过了2009年的数据。面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扩张速度过快的问题, 在全国城商行发展论坛第十一次会议上, 银监会强调城商行要“立足地方经济、严守风险底线、改进金融服务、实现科学发展”, 并提出今后将审慎推进城商行跨区域发展, 把城商行内控机制作为重点检查项目, 对内控不健全的城商行的新设网点申请, 将“暂停审批”。可见, 在新的形势下, 对于城商行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原因分析

(一) 宏观原因

1. 促进金融体系完善

“十五”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国有金融机构的“体制改革”问题, “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产品创新”问题, 而“十二五”时期应该着力推动“体系完善”, 把改革重点从健全国有金融机构的微观体制、创新金融产品等转移到健全国家整体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服务功能等方面来。城商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第三梯队, 其发展与完善, 对于形成一个多层次银行体系, 满足一国经济体中不同层次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 促进经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的互动性决定着经济一体化中的区域金融必然走向一体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 不能越出中心城市的城商行只能坐失良机。而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失去了城商行的有力支持, 其步伐也不得不放慢。因此, 城商行走出单一城市, 结盟或者合并组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实现区域内城商行一体化, 这既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 利用再增长优势

当同一行业的竞争者较多而处于势均力敌时, 行业内所有银行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 只能保持最低的利润水平, 对其自身的成长非常不利。而通过并购重组, 能够使得银行业相对集中, 可以有效地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 提高银行的利润率, 为其进一步增长打下基础。

(二) 微观原因

1. 应对激励的竞争

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纷纷进军中小企业市场这一城商行的传统业务领域, 城商行迫切需要通过跨区域发展来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另外, 银行业务的同质性导致了竞争更加剧烈。跨区域发展可以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盈利、加快城商行产品和业务创新步伐。

2. 追求规模, 降低平均成本

传统的银行业务是以存贷款为主, 国内银行中主要的利润来源, 主要还是来源于存贷款利差。在这种情况下, 存贷款的规模越大, 收益就越好。国内银行业的这种传统经营模式, 促使了银行都会去追求规模发展。另外, 银行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应非常突出的行业, 规模扩大不仅能够增加更多的收入, 还能够相对降低成本, 如单位资产的人力成本、技术支持成本、后台结算成本、风险内控成本及其他后勤保障成本。这样, 一方面成本收入比显著降低, 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利润规模提高了盈利能力。

3. 分散风险

城商行局限于单一城市, 往往将资金集中在这个城市的某几个发展比较好的行业, 这样就会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偏高, 埋下巨大的风险隐患。另外城商行在日常风险管理过程中, 还会面临所处区域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区域系统性风险。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导致经济发展快的地区资金缺口大、社会信用体系完善, 银行处于相对有利位置, 盈利能力就比较强, 风险相对比较小;而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 由于资金需求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银行就可能面临发展停滞、不良资产增加的风险。如果银行采取跨区域发展模式, 就可以有效规避这种行业风险和区域风险。

4. 提升品牌价值

由于银行的高风险性和高公众性特征, 银行的信誉和品牌常常成为核心竞争的重要因素。城商行由于起步比较晚、整体实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与其他银行竞争时并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城商行在自身努力下实现了跨区域发展, 自然就会大幅提升品牌价值, 这对于开发金融产品、培育忠诚的客户群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我国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已经采取的模式和最新动态

1.联合重组

联合重组是指某一行政区域内的多家城商行重组成立一家新的银行。一般是政府主导省内城商行较大规模的合并。这类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城商行中合并时间最早的徽商银行。合肥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以徽商银行作为存续公司, 采取“6+7”的吸收合并模式, 吸收合并芜湖等5家城商行及六安等7家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徽商银行[1]。

2.购并城市信用社或农村信用社

购并城市信用社或农村信用社是指一些城商行在自愿和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 异地并购城商行或城市信用社。2004年12月, 哈尔滨城商行收购双鸭山城市信用社, 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双鸭山分行, 成为全国城商行的第一家异地分行。

3.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

这种模式是依靠单一银行自身的发展, 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后突破地域限制。城商行跨区域设立分行, 既可以在省内设立, 也可以在省外设立。2006年4月, 上海银行在宁波市设立分行, 从而拉开城商行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跨区域发展模式的序幕。之后其他城商行也先后效仿。这种方式也成为城商行跨区域主要的发展模式[2]。

4.设立村镇银行

据银监会数据显示, 2010年3月末, 全国有村镇银行214家, 但截至当年底, 这一数字已经达到349家, 另有110余家获批筹建。新增村镇银行, 50%以上是城商行发起设立的。实现跨区经营, 确实是城商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最大动机, 也成为城商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手段。

5.购并国有银行的网点

购并国有银行的网点是指城商行收购国有银行撤并的县域及以下地区的支行网点。2005年, 锦州银行利用建设银行县域网点收缩的机会, 购并了建设银行两家县域支行, 并将其重组成自己的县域支行。

6.参股控股异地城市 (农村) 商业银行或城市 (农村) 信用社

这种模式下, 被投资机构事实上成为城商行的子公司。典型的是南京银行在2006年入股山东日照市商业银行, 持股18%, 成为其第一大股东[3]。

7.由一个强式金融企业购并

2010年, 湘潭、株洲、衡阳、岳阳4家城商行和邵阳城市信用社成功重组, 并引入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大股东, 成立华融湘江银行, 开辟了资产管理公司主导城商行联合重组的新模式。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在这几个主要的发展模式下, 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动态。有的跨区域步伐迈到境外。如北京银行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设立了代表处, 富滇银行则在老挝设立了代表处。部分中小银行在跨区域进入某地市场时,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采取了首先在异地县域设立支行而非在地级市设立分行的形式。如齐商银行设立了青州支行, 莱商银行设立了平邑支行。也有城商行根据自身特色, 在大多数城商行的跨区域首先瞄准经济发达的大型城市的同时, 选择与所在地经济环境相似的地区作为跨区域的目标城市。

四、关于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中如何应对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城商行在快速扩张后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风险管控速度跟不上发展速度;二是没有核心竞争力, 没有特色化、差异化经营, 欠缺内涵式发展。特别是齐鲁银行发生的金融票据伪造突发事件发生后, 城商行的发展引起了整个金融界的关注。监管部门已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从严审批。但笔者认为, 跨区域仍然是做好做强一家中小银行的必然选择。更名改制、跨区域发展, 甚至包括上市, 这些都应该是一家股份制银行做大做强所必需的步骤, 也是一家小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但是城商行不能陷入“唯规模论”的单一增长模式。城商行在今后的跨区域发展中应该做到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一) 进行不同层次的跨区域发展

跨区域发展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 并且采用合适的发展道路, 不可盲目跟随。城商行可以根据自身状况, 选择是否进行跨区域发展以及什么样层次的跨区域发展。

1. 全国性银行

少数处于城商行前列的实力强的银行, 可以走这条发展道路。一般是资产规模在800亿元以上大型城商行, 并且具有较大的品牌知名度的银行。比如说北京银行, 上海银行。

2. 大区域性银行

通过区域内联合重组的城商行, 可以利用地缘优势, 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 在省内以及临近区域发展。比如徽商银行, 江苏银行。

3. 社区银行

规模较小的城商行, 要求侧重于本地业务, 发挥本土优势, 不求做大, 但求做精。

(二) 深耕细作, 打造特色银行

城商行, 在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自己的市场定位, 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从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的调查中可见, 发展好的城商行, 都是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做得有特色。城商行必须在中小企业这个领域中深耕细作, 着眼于中小企业客户, 研究开发出专门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业务产品和服务渠道, 并运用个别案例树立品牌形象, 从而占领相应的市场份额, 提高银行竞争力[4]。

(三) 兼顾提高风险管控和应对能力

多数城商行当前还处在重规模发展、轻内控管理的粗放经营模式中。在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内部管理, 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守好风险底线, 把握发展与风险管控的平衡,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5]。

(四) 自主创新, 大力发展非存贷业务

大多数城商行盈利模式单一, 主要的利润点是存贷款利差。这就导致只能靠跨区域增设网点来加快增长。而现在监管收紧, 使得“物理网点”扩张受到限制。但是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新业务方面, 并没有限制, 城商行可拓展这些新业务, 挖掘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等科技产品的价值。自主进行业务创新, 从而一定程度改善盈利模式。

摘要:城市商业银行 (下文简称城商行) 跨区域的迅速发展, 增强了自身的实力, 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扶持了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但是跨区域发展过于迅速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和风险的出现。本文分析了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原因, 总结了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主要模式, 并针对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审批政策的收紧, 提出了在新的金融环境下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好文, 刘飞.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分析[J].金融论坛, 2010 (10) :52-56.

[2]张吉光.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模式纷呈 (之一) [J].银行家, 2009 (12) :64-66.

[3]张吉光.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模式纷呈 (之一) [J].银行家, 2010 (1) :80-82.

[4]周千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J].武汉金融, 2010 (12) :38-39.

行政:成立跨区域机构 篇3

“现在的城市规划,往往只是宏观政策,尽管超过了简单的画图、设计的层面,但效果并不明显。比如北京及北京周边地区经常会有政府间的高层论坛,但这个论坛并没真正解决问题。”北京市建筑工程学院城市研究所所长、注册城市规划师张大玉说。可见,一体化的前景远非纸面上来的容易。

毋庸置疑的是,环北京经合区在下一步发展中,将会有更多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冲突。如何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将北京经合区概念推进?关键要从机制方面创新,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增加政府间的协调,在政府的决策、经费的投入和分配上发挥引导作用。

或类政府机构

“真正打破行政区域局限性需要一个更高层面的规划与领导,让各区域有一个平台,进行公平的对话和协商。政府需要更好地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对于区域间的合作给予鼓励和支持。”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区域财政研究室主任傅志华说。譬如,产业结构调整、环保领域合作,由首都规划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组成跨地区宏观决策和协调机构。

记者了解到,美国为更好地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在几个州政府间设立一个非政府性质的机构。这类机构专门负责区域间的合作,运作资金由几个区域政府共同承担。各区域政府给予该机构开展跨区域合作的权利,甚至在税收上也提供优惠。

在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发展过程中,曾有专家建议设立一个小规模、长期的区域协调组织,以监督战略性框架的实施,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编制规划,共同签署相关协议。在某些特殊的地区可以编制一些次区域规划,如长江沿岸地区,以协调解决一些相似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应该淡化行政级别,按照经济规模、人口等,分成大中小城市来给予地方相应的管理权限。”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吴唯佳开出这样的药方。

他认为,行政区域的调整和布局,应更多地从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切入,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同时应更多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做好区域间的协调工作。

多中心共建

“从规划的角度,如果环北京经合区内单纯以北京为圆心,向外逐步扩散分布,将会出现越偏离圆心、越难以发展的局面。”张大玉比喻说,北京作为人口输入型城市,就像一枚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劳动力,致使北京出现交通拥堵,人员过于密集,居住环境恶劣等现象;同时也影响了周边河北地区的劳动力输出结构,不利于当地的发展。

纵观国际知名的纽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大巴黎都市圈,不难发现为打破区域格局,同时减缓区域中心城市的压力,国际上通常采取卫星城或类似概念。一方面通过卫星城的发展带动以卫星城为小中心的辐散地区,同时运用反磁力原理,缓解大中心的城市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在城市周边建设绿化隔离带,避免核心城市的无限扩张。

国内专家对卫星城概念也表示认同,吴唯佳说:“卫星城的建设,无疑是打破区域局限性的一个尝试。例如廊坊大学城不仅为北京市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也为廊坊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带来生机。”

采取以北京为大中心核心城,周边发展卫星城市,或者选择发展较好的中型城市作为小中心的模式,可以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以及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同时,城市之间建设高速交通设施,然后在交通干道两侧发展“卫星城”,即完善这一地区的发展,又可以从功能上承接一部分首都的压力。

张大玉针对这样的规划模式补充说:“从规划的层面,北京作为首都、政治中心、文化名城、经济大市、金融之都是不是能够放弃一些,做出一定让步,从城市的定位上不要过于求全,将一些发展的机会扩散到周边地区,这样才能真正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性,实现经合区内各地区共同发展的初衷。当然这也是双向的,河北能否有实力承接这样的机会,能否拿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还要看河北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理念调整为先

北京作为首都,其特殊行政职责造成区域间壁垒难以突破,甚至有观点认为这是严重阻碍河北地区发展的根本因素,称之为“灯下黑”。

对此,吴唯佳一语道破:“人的理念才是根本。”

单看北京行政区域内部,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八区,而一些远郊区县的发展相对落后。即便从行政角度把北京和河北周边统一归为一个行政区域,虽然可能在资源统筹上获得一定便利,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实际上,区域发展战略应敦促各地减少地方保护政策,加强合作。这一点,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要知道:谁主动,谁就早受益。

然而,在实际操作上,协商的主导权往往集中在大城市,真正的需求方往往是周边经济较落后的地区,经济实力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了认识、观念、价值取向的不同。

跨区域作业核算流程及账务处理 篇4

以金能煤业分公司赴红柳煤矿实施跨区域作业为例。

一、跨区域实施非基本建设项目作业的核算流程及账务处理。

(一)红柳煤矿

项目建设单位根据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劳务承包合同,以及当月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按照集团公司自营工程管理办法,每月向金能煤业分公司办理劳务费用结算,账务处理如下:

1.根据金能煤业分公司发起的出站业务,核对无误后予以确认。会计分录:

借:在建工程

生产成本—煤炭行业专属成本—外委矿务工程业务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其他应付款—金能煤业分公司

2.出入站业务处理结束后,通过内部银行管理平台,向金能煤业分公司支付已结算款项。会计分录:

借:其他应付款—金能煤业分公司

贷:内部银行存款

(二)金能煤业分公司

金能煤业分公司以劳务承包方式,按照与项目建设单位签订的劳务承包合同等基础资料,与项目建设单位每月办理劳务费用结算。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1.劳务成本归集:

⑴金能煤业分公司为实施该项跨区域作业所发生的材料,直接从事跨区域作业人员薪酬,为跨区域作业提供的固定资产折旧,以及从事跨区域作业人员所发生的七项费用和为跨区域作业所发生的其他费用等,根据出入库单、工资审批表和明细表等原始资料进行财务处理。会计分录:

借:劳务成本—各明细科目

贷: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内部银行存款、银行存款等

⑵每月末,将归集的劳务成本转入主营业务成本。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劳务成本

贷:劳务成本—劳务成本转出 2.收入确认:

⑴金能煤业分公司根据每月办理的劳务费用结算和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办理出站业务。会计分录:

借:其他应收款—红柳煤矿

贷:主营业务收入—劳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⑵款项结算,出入站业务处理完成后,通过内部银行管理平台,收取项目建设单位劳务费用。会计分录:

借:内部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收款—红柳煤矿 3.年末结转:

根据现用财务信息化软件,在第14期,将劳务成本和劳务收入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收入—劳务收入

贷:主营业务成本—劳务成本 借或贷:本年利润

二、基本建设项目跨区域作业核算流程及账务处理

(一)红柳煤矿

项目建设单位根据与宁夏煤炭基本建设有限公司签订的施工合同,以及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按照集团公司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规定的工程结算办理流程,每月向宁夏煤炭基本建设有限公司办理工程结算,账务处理如下:

1.根据宁夏煤炭基本建设有限公司发起的出站业务,核对无误后予以确认。会计分录:

借:在建工程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其他应付款—宁夏煤炭基本建设有限公司 2.出入站业务处理结束后,通过内部银行管理平台,向宁夏煤炭公司基本建设有限公司支付已结算款项。会计分录:

借:其他应付款—宁夏煤炭基本建设有限公司

贷:内部银行存款

(二)金能煤业分公司

金能煤业分公司如果与宁夏煤炭基本建设有限公司签订劳务承包合同,则账务处理与非基本建设作业相同。如果与宁夏煤炭基本建设有限公司签订工程施工合同,则按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按照与宁夏煤炭基本建设有限公司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等基础资料,依据实际完成工作量,与宁夏煤炭基本建设有限公司每月办理工程结算。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成本,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1.合同成本归集:

为完成合同所发生的、可以直接计入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各项费用支出,通过“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相关明细”核算,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使用费等。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相关明细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累

计折旧等

2.间接费用归集:

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不能直接归集到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费用支出,以及为组织和管理施工生产的管理人员薪酬、办公经费等支出,根据费用发票,通过“工程施工-间接费用-相关明细”核算。

借:工程施工-间接费用-相关明细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原材料等

当月发生的间接费用,按照受益项目分摊转入“合同成本”,根据间接费用分摊表等: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间接费用转入-相关项目

贷:工程施工-间接费用-间接费用转出 3.合同毛利确认:

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建造合同准则,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成本,同时,收入与成本差额确认合同毛利。

借:主营业务成本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劳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年末,根据现用财务信息化软件,在第14期,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和成本科目余额明细,转入本年利润,结转后主营业务收入和成本明细科目及核算项目年末均无余额。

借:主营业务收入

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4.工程结算:

每月根据合同约定向宁夏煤炭基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办理工程结算,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办理出站业务。

借:其他应收账款-宁夏煤炭基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贷:工程结算-合同项目

工程完工并办理竣工结算后,将“合同成本”、“合同毛利”和“工程结算”科目进行对冲。

借:工程结算—合同项目

贷:工程施工-合同成本-明细项目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5.款项结算。

⑴出入站业务处理完成后,通过内行管理平台,收取宁夏煤炭基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结算款。

借:内部银行存款

大型企业主干跨区域网络建设研究 篇5

1 大型企业主干跨区域网络的功能需求

一般来讲, 大型企业都有着相应的分支机构, 整个体系包括总部、一级分支机构、二级分支机构等, 而主干跨区域网络与这种架构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也有为诸多的分支和层次。主干网络和跨区域网络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层次化的设计提升了这种架构的灵活性。因此, 目前很多网络都应用这种混合式的构造来进行网络的架构。正常情况下, 都在主干网络中使用专门的线路, 而对于区域网或者本地网一般使用的是包交换服务。对于企业来讲, 信息的安全是尤为重要的, 而企业的信息数据上传需要通过主干网络, 对此出于安全的需要, 一般将信息的分布传递到各个分支中。因此, 主干对于整个网络的运行都发挥着重要的意义, 必须保证其高效、可靠。同时, 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 也要疏通各个备份渠道, 这就要求主干网络中的所有路由器都需要通过双线路进行连接。由此能够得知, 大多数的主干网络都需要采用专线连接, 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各个区域的通信效率达到最优。

主干网络连接的是总部到分支机构, 这就需要将网络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 本文认为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保证整个网络的信息分布, 其中包括区域网的结构要求和广域网的传输质量;网络拓扑结构要求和网络层次的科学划分;符合局域网和广域网络的需要;宽带和网络设备的处理能力;外网的接入和防火墙的要求;适合大型企业的网络应用, 和满足路由的要求;主干网络设备的选型;网络的安全可靠性。其中, 最主要的就是主干网络的可靠性、网络层次的管理性和网络路由的灵活适应性[1]。

首先, 大型企业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数据的传递, 企业通常租用ISP的通信线路进行广域网连接, 可以设置两条广域网络线路, 相互之间通过电信的租用专线, 其中一个机构应用自身的设备建立远程网络连接, 这就达成了相互不干扰的目的, 宽带网络传输的速率能够达到几M, 另外一条甚至可能更高, 这就可以将传输的信息进行有效分流而保证网络的充分利用。

其次, 网络层次化的设计能够增强主干网和区域网之间包交换形式的灵活性, 在多数情况下能够实现主干网使用部分专线而在区域网或本地网接入部分使用包交换服务。同时, 也能够将路由器的配置简单化。

最后, 大型企业由于业务的需要, 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则会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基于这个因素, 就需要保证业务不能因为设备和线路单点故障产生中断, 这就需要启动动态路由的协议。对于规模较大的网络系统而言, 一般建议采用OSPF路由协议, 它有着一定的优势, 但是只适用于IP协议[2]。OSPF的网络拓扑也需要具备层次结构, 在设计时必须重点注意域边界的定义地址分配, 域边界的定义决定了主干之中包括着的和下一个域中的路由器种类。OSPF动态路由协议能够保证在某线路发生故障时, OSPF将及时调整网络拓扑, 将数据流迂回到冗余线路上。

2 主干跨区域网络的建设

大型企业主干跨区域网络系统要求具备层次化的结构, 以总部的信息中心作为节点, 与各个分支之间通过广域网来进行连接, 并且各自还要有着各自的局域网。

2.1 主干网络的关键点建设

首先, 总部可以选择两台路由器和两台核心交换机, 在每一对路由器和交换机之间都设置防火墙, 路由器需要有两个Fast Ethemet接口, 一个以太网口连接到相对应的防火墙上, 另一个口用于两者之间的相互连接。两台核心交换机之间, 由2条千兆链路相连, 采用链路汇聚技术将两条千兆线路绑定, 使之成为一条具有高速度的逻辑线路, 同时将汇聚层交换机和服务器交换机也通过这条线路与两台核心交换机相连接[3]。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核心交换机、汇聚层、服务器区和路由器之间都采用三层路由器相连, 一旦某个环节出现跨交换机的VLAN, 就必须要保证其在接入交换机和汇聚交换机之间来实现。

2.2 主干网络的可靠性建设

通过上述的主干网络关键点建设, 实现了整个系统不会受到某一台设备故障的影响, 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的连接采用的是双租用线路, 它既可以是模拟电路同时也可以是数字电路, 数字电路可以提供比模拟电路更高的传输速率, 最高能够达到1.54Mbps, 同时每条线路配置PPP multilink使公司总部与分部连接起来。要实现不同的数据分散于不同线路需要应用策略路由技术, 策略路由可以基于源地址、数据应用、数据包长度等进行设置。使用route-map及策略路由可以根据数据包的特征修改其相关的Qo S项, 进行Qo S服务。使用策略路由可以设置数据包的行为, 这样在存在多条链路的条件下, 能够根据数据包的不同应用来用不同的线路进行连接, 有效提升高效的负载平衡能力[4]。但是策略路由也有着一定的不足, 因为只能为本地行为提供帮助, 因而容易导致“不对称路由”的形成。总之, 在实际的主干跨区域网络的建设中, 需要通过调整路由参数与策略路由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实现。

3 结论

综上所述, 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 企业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优势来完善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大型企业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 借鉴较为先进的网络主干架构技术, 确保系统能够符合自身的特点顺畅运行, 为企业各类业务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通路, 以此进一步提升大型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 科技水平也不断进步。近年来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使移动设备、无限传感器、RFID等设备时时刻刻都在产生新的数据。全球信息一体化时代的到来, 使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了各个企业之中。对于大型企业来讲, 网络的应用很大程度改变了企业的运营及服务模式, 对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网络有着一定的复杂性, 网络的建设也有着诸多方案, 不同的方案也有着不同的技术, 大型企业在日益繁杂的市场经济背景下, 对于网络的架构和功能等有着共同的追求。基于此, 本文拟对大型企业主干跨区域网络的建设做初步探讨, 以期为同行业做好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大型企业,信息技术,网络建设,主干跨区域网络

参考文献

[1]赵炯, 林旺城, 洪翔, 等.大型企业信息化网络设计方案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 2012, (5) :55-56.

[2]从玉华.多链路出口负载均衡技术的研究及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2, (2) :113-115.

[3]黄敏, 张卫东.基于策略路由的网络设计与实践[J].计算机应用, 2011, (4) :83-87.

广东省连锁药店跨区域经营初探 篇6

一、广东省连锁药店跨区域经营现状

综观全国, 广东省作为连锁药店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连锁药店的经营人才、资本规模、经营模式以及管理水平上均居于全国前列。截止2010年9月, 广东省约有3万家连锁药店门店, 约占全国的1/6, 其中广州市零售药店就达6835多家[1], 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每万居民3~5家药店的水平, 具备了较好的跨区域连锁条件。

根据2010~2011年度中国药店排行榜 (销售额) , 在百强企业中, 广东省就占了14家, 而其中有11家连锁药店居于前50名之列[2]。其中海王星辰连锁药店占据销售额排行榜首, 广东大参林连锁药店、广东国药医药连锁企业有限公司、深圳中联大药房有限公司等家的销售额也较为突出。表1为2010~2011年度中国药店排行榜 (销售额) 中广东省药店的名次。从表1中可见广东省连锁药店总体实力之强, 但目前尚没有一家广东的本土药店可以在全国称雄。

从发展阶段看, 广东省的连锁药店经历了从初创期、快速成长期, 至目前处于跨区域连锁发展期的历程, 不久将进入全国性连锁药店发展整合期。全国性连锁是区域性连锁药店发展必须经历和突破的阶段, 是连锁药店行业竞争导致的集中度提高的必然现象。广东省的连锁药店要想发展壮大, 进一步成为具有特色定位的连锁药店行业龙头, 就不得不走向全国性连锁。

全国性连锁阶段的零售药店一般需具备以下4个条件[3]: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门店 (含直营店和加盟店) 所分布的战略性省市地区应在10个以上, 有明显的跨省布点;有较为成熟的连锁总部管理或管理机构;供应链管理业已形成或已具雏形。

(数据来源:《中国药店》2011年第4期)

根据2010年中国药店百强数据分析, 勉强选出的全国性连锁药店只有4家, 分别是湖南“老百姓”、深圳海王、国药控股国大药房有限公司以及重庆和平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虽然目前广东省医药零售连锁行业已经具备了跨区域经营的优势条件, 但实际上其经营的区域性特征仍然很强, 门店主要分布在本省地域范围内, 是典型的区域连锁。因此, 就广东省连锁药店开展跨区域经营进行研究, 为广东省医药零售连锁的全国性突破提供建议和策略, 对广东省医药零售连锁产业的发展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二、广东省连锁药店跨区域经营的历程

2000年4月20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进行药品零售跨省连锁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药管市[2000]165号) , 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卫生厅 (局) 、医药管理部门加强对药品经营的监督管理、规范药品零售连锁经营行为, 促进药品经营企业的重组、兼并、联合, 进行药品零售跨省连锁企业试点工作, 并对试点企业的条件、产生做出指导。这是我国国家层面上最早关于连锁药店跨区域经营的政策支持文件。2000年8月至2001年10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分三批批准了共58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进行跨省试点。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的政策, 自2000年开始试点工作以来, 广东省共有11家企业被纳入试点名单, 其中第一批试点企业7家, 包括广州采芝林药业连锁店、广州健民医药连锁店、深圳一致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深圳中联大药房有限公司、深圳海王星辰医药贸易有限公司、珠海丽珠药房连锁经营有限公司、三九企业集团[4];第二批试点企业2家, 包括广东康力医药有限公司和珠海嘉伦药业集团有限公司[5];第三批试点企业2家, 包括深圳市万泽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深圳市合丹医药连锁有限公司[6]。这些试点医药连锁企业在跨区域经营上开展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回顾广东省连锁药店跨区域经营的发展历程, 既有失败的教训, 也有成功的经验。其中三九连锁药店和海王星辰连锁药店可视为两者的典型代表。

三九连锁药店成立于2001年5月, 是三九集团在医药零售连锁领域的依托。2001年成立之初就提出要用十几亿元在全国开1万家店, 至2006年在全国开展跨区域经营的三九连锁药店已达到2000家左右。三九集团试图通过创建三九连锁药店, 实现从制造型企业转向服务型企业的目标, 为此在三九连锁药店上投资了6亿多元的资本, 可见建立连锁店、开展连锁药店的跨区域经营曾在三九集团的战略上占有的重要地位[7]。但是三九连锁药店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由于多种原因, 三九连锁药店盈利能力不佳, 跨区域经营并不成功, 且连年产生巨额亏损, 2005年1~9月共亏损2948万元。2006年8月, 三九医药连锁跨区扩张宣告失败, 以底价总额仅300万元, 平均到分摊到全国每家药店不到4000元的价格被拍卖, 引起市场轰动[8]。这使得众多致力于开展全国连锁的医药连锁企业均仔细检讨和权衡“区域性发展与全国性发展”在战略上的得失。

海王星辰连锁药店于1996年在深圳成立。2002年, 海王星辰与全美专业药房排名第一的Medicine Shoppe结盟, 率先将美国先进的专业药房管理技术引入中国医药零售连锁行业。2004年9月, 海王星辰接受海外直接投资银行高盛4000万美元的融资, 成为国内首家接受境外直接投资的中国医药零售企业。2007年11月, 海王星辰连锁药店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在国外上市的连锁药店。2008年以来, 公司营业额一直占据我国医药零售连锁行业首位[9]。目前, 海王星辰连锁药店已成为目前中国内地直营门店数最多的连锁药店, 门店数目超过2900家[10]。在探索医药连锁行业发展的道路上, 海王星辰在跨区域经营战略上以华南、华东经济发达地区为重点拓展领域, 对局部市场进行深度开发, 采取“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的经营策略, 重质重量地加快连锁经营的步伐;在销售上争取主动, 抢占医药流通终端市场, 目前跨区域经营的药店分布在全国12个省、70多个城市及3个直辖市[11], 是较为成功的跨区域经营典范。

由上可见, 广东省连锁药店是开展跨区域经营的先行者, 但是从2006年开始, 在省内乃至全国的跨区域扩展的步伐有明显减缓的迹象。跨区域扩张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显然广东省医药连锁行业的不少先行者在跨区域经营上遇到了障碍。

三、影响广东省连锁药店跨区域经营发展的障碍

(一) 广东总部跨区域控制不到位

总部控制不到位是广东省连锁药店跨区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全国迅速扩张的同时, 能否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控制, 是决定跨区域发展成败的关键。不少广东本省连锁药店对跨省门店的控制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跨区域经营中对门店的品种管理缺乏一致性, 对人员的管理缺乏统一性, 而且促销步调不统一等多方面, 形成了跨区域的管理真空。

(二) 跨区域配送成本居高不下

跨区域配送也是许多广东省连锁药店跨区经营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在跨区域连锁经营中, 许多广东省连锁药店采用“全国统采 (即位于广东的连锁药店总部负责统一下订单) 、当地配送 (跨区域经营地配送中心开展配送) ”的方式, 试图解决长途配送带来的成本压力, 走跨区域经营地本地配送。然而在这种模式中, 不少生产企业并不愿意将药品直接配送到跨区连锁企业所涉及的省份和城市, 其主要原因在于跨区域连锁门店相对来说规模都比较小, 销量又少, 使生产企业供货时送货成本提高。

此外, 由于国内第三方物流没有发展起来, 全都靠广东省企业自建物流中心, 物流体系和跨省连锁的不配套、不协调直接导致了企业进行跨区域连锁时在配送方面的高投入。

(三) 管理人才跨区域水土不服

困扰广东省连锁药店跨区域连锁的瓶颈还有“人”的因素。广东的文化、语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 “粤语”与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语言有较大差异, 导致了较大的沟通和管理困难。一方面, 广东总部成熟的本地管理人员已经习惯了总部生活, 外派到省外分公司后, 广东籍管理人员会出现明显的水土不服现象, 主要表现在生活习惯、文化差异、沟通方式上, 外派人员常常感觉对当地文化、消费水平、当地药店的产品结构、竞争对手的价格等方面了解不够深入, 导致竞争处于被动。这些直接影响了外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稳定性, 使得总部管理人员不愿意出省, 人员的薪酬成本也相应增加。

另一方面, 在跨区域经营中, 广东省企业在跨区域连锁地招聘当地人才时, 在一定程度上与具有广东背景公司的文化、管理模式又不能顺利对接, 需要较长的磨合期和磨合成本。

四、促进广东省连锁药店跨区域经营发展的对策

(一) 建立强势控制力的总部

建立强势控制力的总部, 以对跨区域的门店实现集中、统一的管理[11]。有无“较成熟的连锁总部管理或管理机构”将是评判广东省连锁药店能否成为全国性连锁药店的重要标志。位于广东的总部在管理上必须强势, 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 但在经营上也有必要突出自己的地域特点。

在管理上, 应进一步加强广东总部在采购、财务、系统、行政、品牌、人事等方面的集权式管理。在采购方面实行总部采购权集中, 只要和总部谈定合作协议, 具全国性优势的品牌产品就可以在全国所有门店销售, 而分公司只负责采购一部分当地品牌的产品;总部与分公司的采购比例, “将在调整过程中逐步确定”。在人事管理上, 总部将在原有的“全国管理机构”强势管理制度下增加股权激励机制, 强化总部在人事上的控制力。在品牌管理上, 可以尽量采用直营连锁方式, 以加强总部控制力, 对于以加盟连锁形式加入的门店, 在管理上要加强沟通和监控。

(二) 突破物流配送的地域制约

探索突破物流配送这一制约广东省连锁药店跨区域发展中瓶颈的方法。目前, 几乎所有广东省连锁药店的总部在跨区域门店的配送上都面临难题[12]。广东省连锁药店可以通过与跨区域经营地实力较强的配送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合作, 实现当地配送, 提升速度, 降低成本, 减少差错及损耗。

(三) 解决人才输出瓶颈

解决广东省连锁药店在跨区域经营涉及到的人才“水土不服问题”问题, 可以通过强化人才培训、储备, 加强本省籍外派人员的管理能力解决。此外还可以推行人才本地化策略, 抽调当地有潜力的人员在总部短期培养后再回派到当地。

五、结语

广东省连锁药店要发展壮大, 进一步成为具有特色定位的连锁药店行业龙头, 就不得不走向全国连锁。展望广东省内连锁企业的发展, 一方面, 省内医药连锁企业必须通过市场竞争, 确立自己的区域内独特优势;另一方面, 要打破区域市场的限制, 强化连锁药店自身的IT、物流等技术优势, 培养专业性管理人才, 特别是富有跨区域管理经验的核心管理团队、领导人物, 才能走一条与企业自身资源状况相符合的跨区域连锁、扩张的创新之路。

摘要:本文立足于广东省医药零售连锁行业, 对广东省连锁药店跨区域经营, 如何成为全国性连锁药店进行了探讨, 并力图找出影响广东省连锁药店跨区域经营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以期为广东省连锁药店跨区域大发展提供参考。

分析研究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 篇7

一、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现状

1. 跨区域经营的区域选择情况

现阶段, 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采取逐级跨越, 由县跨越市、由市跨越省, 实现跨区域经营。响应国家“三农”政策, 重新审视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位。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 农村商业银行实力有限, 市场竞争也比城市商业银行弱。因此, 农村商业银行应将自身定位在乡镇地区或偏远的山区。实现跨区域发展经营模式可以采取在当地建立村镇银行、开设多个支行, 实行股份制, 吸引投资者或者兼并等措施。

2. 跨区域经营的模式表现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初期多半是建立村镇银行, 积累行业经验, 等待时机成熟后转战其他城市。例如, 苏州市张家港市农村商业银行在山东等地开设了一家控股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建立村镇银行旨在吸引当地优秀的企业进行投资入股, 共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开设异地支行, 由于村镇银行品牌相对单一, 难以与村镇银行创始人联想在一起。因此, 开设异地支行能够强化品牌效应, 塑造积极形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现阶段, 我国已有16家农村商业银行开设异地支行。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另外两大途径为实行股份制以及对外兼并。例如, 江苏省常熟市在天津、武汉等地区银行合作入股。

3. 跨区域经营遇到的问题

(1) 存在行政过度干预的现象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由于行政过度干预, 致使经营策略难以落实。在异地支行的日常经营方面尤为明显, 农村商业银行对下级村镇银行行政干预更为严重。于地方政府而言, 保障当地经济持续发展, 建设市政工程, 难以离开银行资金的支撑, 而农村商业银行异地支行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文件支持, 故而行政干预在所难免。

(2) 人才缺乏

人才是保证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银行开设异地支行需要专业人才进行支援。目前, 农村商业银行异地支行的工作人员大多由总行委派或者公开招聘而来。由于资金有限, 总行不会将资金投入到闲置的人员上, 因此, 总行委派的都是少数的精英骨干, 而公开招聘的人员培训到上岗耗时较长, 难以适应本行环境。

(3) 控险制度较差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时间尚短, 银行的内控制度、控险措施以及管理制度上均不完善, 信息系统加密技术不够先进, 难以保障银行信息的安全, 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泄漏商业机密事件以及风险案件频发。

二、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几点建议

1. 改进战略规划

跨区域经营对农村商业银行而言, 不仅是一个机遇, 同时, 还伴随一定的风险。只有结合市场环境、银行内部实际经济能力考虑, 制定出可行性战略规划。第一, 农村商业银行应着眼于当地市场, 与固有的客户保持密切沟通, 这也是促进农村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有利途径。第二, 农村商业银行应强化内部管理机制, 储备充足的转型资金, 从而夯实转型的基础。第三, 应响应国家“三农”政策以及调整好自身的定位, 做好跨区域的区域选择工作, 立足于自身的经营模式和传统的客户, 保障战略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2. 探索新的模式

现阶段, 农村商业银行不具备上市资格, 转型资金不充足, 难以吸引投资者, 由于资本实力不强, 市场流通渠道狭窄。扩大经营规模需要消耗大量资金, 因此, 农村商业银行需要探索新的跨区域经营模式。第一, 在当地建立村镇银行, 与当地优秀的企业与单位保持密切联系, 寻求合作机会, 第二, 扩大金融便利站的网点, 提升覆盖率, 使更多的人使用这一自助设备, 从而节约经营资金。第三, 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 实行股份制, 互惠互利, 共同发展。再者, 农村商业银行应强化预算管理以及经济管理工作, 进一步控制好跨区域经营的成本。

3. 做好人才储备

农村商业银行重要资源之一就是人力资源, 人才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前提条件, 银行专业人才培养耗时较长。因此, 农村商业银行在制定战略规划时, 应考虑积极吸纳人才, 为日后的经营做好准备工作。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做到不仅培养人才, 还能留住人才。

4. 完善控险措施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 应事先制定好风险管理措施、内控措施、规范化操作管理。第一, 控制各项风险指标符合指定要求, 储备充足的资金。第二, 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技术, 通过先进严密的管理技术, 防止商业机密泄漏。第三, 农村商业银行应不定期培养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 提升职业素养,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惩处措施, 防止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应结合实际情况, 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盲目扩大经营规模, 制定出可行性经营方案, 才能实现具有农村商业银行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方针, 从而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湧超, 陈莹.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实践与发展思路[J].河北金融, 2011 (09) :37-39.

[2]赵钢.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 2011 (10) :71-72.

跨区域培训的活动学习体会 篇8

9月26日,阳光明媚,和风为伴,邱桂香工作室一行八人来到本溪市教师进修学院,进行一次跨区域的学科教师培训交流活动。

上午,由邱老师做了题为《新课标指导下的技术学科教学策略》研究报告。

首先,邱老师带领本溪和沈阳的参训教师,一起回顾了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历史,理清学科发展脉络。重点讲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双基层、问题解决层、学科思维层三个层次,以及学科素养的表现,从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和信息活动的参与能力到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信息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再到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与评价信息技术应用价值的能力,最后到信息社会所必须的思维能力。

然后,邱老师介绍了如何立足当下,探寻教学策略。重点讲述了核心素养落地的三个思路:侧重不同素养,立足学科概念,从任务到项目。邱老师从信息意识的强化、计算思维的启迪讲起,到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最后着眼到基于项目的学习。既有深厚的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指导,更有具体的参考样例。即激起大家对学科教学的深层研究,又唤醒大家对教学方式的转变。

最后,邱老师对学科教学未来的关注点做了指引,对移动设备的普及、游戏化学习和人机交互的影响做了畅想,并激起大家对教师专业素养,尤其是专业情意的思考。

下午,本溪市教师进修学院的郑国辉老师做了题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决及教学实施建议》专题报告。郑老师基于这样五个方面做以介绍:新课标的修订背景、新课标的设计思路、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和结构、新课标必修内容、新课标的实施建议。郑老师的实施建议紧跟当前辽宁省的学考要求,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7的项指导性要求。

跨区域作业 篇9

高铁的建设与运营一方面加速了我国经济发展与区域融合的速度,拓展了跨域融合的范围与层次, 新的区域经济版图与跨区域合作网络加速形成; 另一方面也使跨域公共事务更加复杂多样,跨区域发展问题与治理难度逐渐增加,对高铁时代的跨域治理提出新的要求。积极应对高铁时代带来的区域治理新要求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对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探索。

1高铁时代跨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高铁通过大幅度地缩小时空使全国范围内的生产、生活等要素实现区域间加速自由流动,增强了跨区域的经济联系,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大区域板块的联动发展,对区域经济合作、 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目前已开通的京广高铁沿线区域为例,具体分析高铁时代的跨域发展及挑战。

1.1高铁时代跨域发展的机遇

目前已开通的京广高铁纵贯我国北京、河北、 河南、湖北、湖南、广东6省市,连接沿线28座城市,地理位置重要且区位优势明显: 大大压缩了沿线各经济圈之间以及各大城市群之间的时空距离, 加速各大区域板块之间的互动与融合[1],对沿线城市商贸、物流、旅游、房地产等各行业将产生极大影响,有望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快速聚集的高铁经济带,促使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联系更加紧密,将提速沿线城镇化、加速区域产业转移,形成更加紧密的跨域发展模式,最终将深刻改变我国南北交通格局及区域空间结构,对跨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首先,京广高铁将加快促进沿线城市一体化进程,极大地缩短沿线经济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促进沿线各大城市群的优势互补及区域资源的深度整合,通过一体化发展打造出 “高铁沿线大都市带”。 其次,京广高铁横跨河南、湖南、湖北等中部3省,相邻城市的 “同城化”效应将逐渐凸显,将加快推进郑州、武汉和长沙等都市圈的工业化、城镇化、 信息化建设。再次,高铁带来大范围生产、生活等要素的跨区域自由流动,将有效打破区域市场壁垒, 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有助于统筹协调各区域间的发展规划,确保城市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 最后,京广高铁贯穿我国几个主要的经济区,其沿线的武汉、长沙等区域性铁路枢纽城市的枢纽作用将更加凸显,区位优势、枢纽地位和辐射能力将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成为区域崛起战略的新支点。

京广高铁作为资源、要素等快速流通的大动脉, 促进沿线区域通过 “强带动弱”、 “区域增长极”、 “优势互补”、 “整合联动”等模式推动沿线的区域板块联动,实现跨区域合作。首先, “区域增长极” 模式。京广高铁的开通为沿线极具潜力的中原经济区带来发展机遇,通过积极吸引各种跨区域流动要素,中原经济区有望成长为中国第四增长极。其次, “优势互补” 模式。东南沿海区域面临发展空间限制、产业创新升级等挑战,需要进行部分区域产业的转移,中部地区可以充分利用高铁通道带来的便利条件,结合自身人力资源等优势承接转移。再次, “强带动弱” 模式。充分发挥京广高铁沿线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长三角、珠三角的人才、技术、先进理念等优势带动沿线其他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最后, “整合联动”模式。针对高铁对跨区域发展带来的机遇,整合沿线资源协调共进。例如,京广沿线北京、河北、湖南、湖北、广东等省市旅游局签署了高铁旅游市场推广联盟协议书,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共同开发旅游产品,依托高铁大力推进跨区域旅游。

1.2高铁时代跨域治理面临的挑战

高铁的建设运营为跨域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对资源配置、市场开放、产业布局、社会管理等提出新的需求和挑战,高铁时代跨域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各种跨域合作、跨域公共事务等亟待相关部门进行引导和治理,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1) 跨域发展的整体性战略规划。以高铁经济带为依托,结合沿线区域自身的特点优势制定出整体性的跨域协同发展规划,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打破行政界线,加强优势互补,推进跨域协同合作。 ( 2) 跨域合作的驱动力建设。要达成高铁时代广泛的跨域合作需要进行驱动力的建设,促使中小城市主动抓住机遇融入高铁经济带,促进自身的发展; 促使大城市主动转移资源到中小城市,实现高铁经济带协同发展。( 3) 跨域合作的引导与规范。高铁的开通未来将给沿线区域的城市规划、交通物流、技术创新、旅游对接、人才培养、信息服务、市场监管、 生态环保等各个领域的跨域合作带来机遇,有效引导和规范这些领域进行广泛的跨域合作至关重要。 ( 4) 区域一体化建设。京广高铁作为经济大动脉, 其快速流通联接的作用明显。通过抓住高铁串联沿线区域,促进经济一体化的机遇,进行跨域基础设施一体化、跨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等配套建设。 ( 5) 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配合。跨域治理具有主体多元、 内容广泛、程序复杂等特征,主体间顺畅有效的交流、沟通、协调等是进行跨域治理的基础。 ( 6) 跨域发展的保障。营造跨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成立高铁沿线跨域性经济协调等组织,使跨区域协同治理组织化、制度化,为跨域协同发展提供稳定的平台。

面对高铁时代如此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必须进行跨区域的协同治理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高铁时代的跨域协同治理模式亟待研究。

2高铁时代跨域协同治理的内涵与特征

步入高铁时代,跨域性合作的深度、广度提升, 跨域性公共事务明显增多,其治理主体多元、治理内容广泛、治理过程复杂等急需一种能协调此复杂情况的系统的、开放的治理模式,通过将协同学理论引入治理领域,为高铁时代的跨域治理提供一种良好的实践模式。

2.1高铁时代跨域协同治理的内涵

协同学理论被认为是研究复杂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的条件下及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下如何使系统产生协同效应,揭示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演化规律的一门科学[2]。它反映了开放系统中自组织及形成的有序结构的过程效应,协同对象必须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内部非线性作用、远离平衡态等特征。协同可以促进系统的有序和平衡,能放大系统的功效,实现力量增值[3]。

学界关于 “治理” 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 但其本质体现为治理系统中多元主体以某种方式达成配合协作,针对各种公共性事务达到良好的治理绩效等涵义[4]。可以认为跨区域治理是至少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治理主体,针对跨域性的公共事务,基于对共同利益以及公共价值的追求开展联合治理的过程[4]。

将协同学原理引入跨域治理中,是因为协同学适用的对象是非封闭的,内部作用非线性、非平衡态的复杂系统,这与高铁时代的跨域治理系统研究对象非常契合。首先,高铁时代的跨域治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具有多元主体介入、治理对象广泛的复杂系统,系统本身及其子系统受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环境。高铁时代跨域治理系统的多主体性使每个主体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协调。其次,高铁时代的跨域治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跨域治理系统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 信息以及能量的交换才能不断输出跨域治理功能, 所以,高铁时代的跨域治理系统一定是个开放的系统。再次 ,高铁时代的跨域治理系统中存在大量的非线性作用。人类社会及其组织之间的作用复杂与自然系统相比,各个系统间的非线性的竞争和协作更为复杂强烈[5]。高铁时代的跨区域协同治理涉及的因素较多,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运行机制交互多向。同时,这些机制的发生还受其他条件的限制,存在许多非线性作用。最后,我国高铁时代的跨域治理系统目前处于非稳定的远离平衡态。 这种现象是指已有的跨域治理机制难以有效应对步入高铁时代复杂跨域性公共问题频发、跨域性公共事务显著增多的情势所决定的。高铁时代的各种跨域性公共问题使跨域性治理处于 “非稳定状态”的阶段,在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基础带来的区域分割严重、地方恶性竞争等现实情况下,已有的缺少政府以外其他治理主体有效参与的治理方式难以应对高铁时代带来的区域治理新难题。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高铁时代跨域协同治理是针对高铁时代跨域性公共事务的增多,利用协同学与治理理论的契合性,将协同学基本原理引入跨域治理领域,作用于跨域性的公共事务,以期提高跨域治理绩效,达到理想的治理目标。

2.2高铁时代跨域协同治理的特征

2.2.1多元协同的治理主体

高铁沿线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明显,跨域治理主体基于一体化经济利益的考量产生强烈的合作意愿,意愿越强烈,合作的几率也就越大,多元主体间协同性更强; 同时减少了以往包括政府组织、市场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平行协调合作的阻力,强调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强调公共权力在多元主体之间的共享与协调,通过改变各子系统的地位和关联的方式促使系统实现协同。例如, 通过法律、法规等使系统向控制的有序结构转化, 产生协同效应。

2.2.2跨域融合的治理对象

区域自然条件、要素禀赋差异因其互补性为跨区域交流合作打下基础。在长期的发展中,区际差异会使区域间不平衡度增加,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而产生跨区域协同治理的需求。跨区域性的公共事务是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对象,在区际联系较少的情况下,公共事务的跨域程度较低,跨区域管理的成本低、效率高; 但是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 区域间的联系、交往更加密切,扩展了跨域公共事务的范围,跨区域协同治理对象的跨域性更加明显。 高铁的开通增强了区际联系,跨区域协同治理对象通过区际联系的强化提升了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为跨域协同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物理基础。

2.2.3网络、整合与协作的协同过程

高铁时代跨区域协同治理过程的关键变量包括: 网络、整合与协作[6]。高铁时代跨区域协同治理系统的主体之间、对象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主导与协作等多元、多层、多维的网络化关系结构,互动与协作是其治理过程的重要特征,互动协作可以维护稳定的协同治理网络关系结构,互动协作的动态机制是产生协同效应的桥梁,其重视利益的协调和资源的配置以及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激励。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协同效应是一个结构、机制以及功能整合的过程,目的在于追求结构的有序性。

2.2.4前瞻性与战略性的治理理念

高铁时代跨域协同治理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是保证其治理效果的关键。一方面,其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以及跨区域的有效合作使各方利益得到充分表达及均衡协调,从而形成互相制约的行为模式; 随着区域融合的加深,治理主体间对目标的考量更加兼顾长远与全局,能够有效地破除当前存在的区域壁垒,减少区域恶性竞争,保障区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高铁时代的跨域协同治理也是对治理理论的发展及模式的创新,是治理理论与我国区域治理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

3高铁时代跨域协同治理模式选择:伙伴合作、网络协同

高铁时代带来的区域发展变化对跨区域公共事务的治理提出挑战,基于以上对高铁时代跨域协同治理内涵及特征的分析得出,具有统一行为目标和规范网络结构的 “伙伴合作、网络协同”的治理模式是有效应对高铁时代跨域治理挑战的治理模式, 其实践效果直接决定了跨域治理的绩效。这种治理模式遵循两个潜在的逻辑: 多元的治理主体无论其组织形式、性质如何,都是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 在治理进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共进,形成跨域协同治理的有序局面; 跨域性的治理主体间的关系与区域的整合程度呈正相关,并且治理的组织载体是复杂化的网络形式,共同形成多元网络协同的组织。

3.1治理主体的基础关系:伙伴合作

跨区域协同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应该是协同性的伙伴关系,是跨区域多元治理主体为处理公共事务、 实现共同利益而建立的一种正式、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7]。当前,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行为的力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这主要根源于非均衡的权力划分所形成的不平等、不友好的合作关系。为解决共同面临的跨域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治理主体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网络化的伙伴关系,以便充分发挥各个治理主体的特长和优势,增强主体间约束力,协调配合形成治理的强大合力。网络化伙伴关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组织、 社会大众、非盈利团体之间以及上下级、平级和非隶属部门之间网络化的伙伴关系。

3.2治理组织的基本形式:网络协同

高铁时代跨域公共事务更加复杂多样,主体间对于合作的认同和需求不断提高,高铁时代跨域公共事务更加复杂多样,主体间对于合作的认同和需求不断提高,合作的机会与程度不断提升。随着区域整合程度与关联度的加深,治理主体间主动性与协同性增强,通过伙伴合作的发展理念、网络协同的组织载体以及保障运行的治理机制,形成协同治理的多元网络。多元网络协同的组织载体运行具体包括: 中央政府负责指导与监督,例如,设立 “国家区域管理部”或 “国家区域管理委员会”等; 平行地方政府主导,设立跨域协调组织,例如,设立省际组织和省际协同跨政府部门; 第三部门深入参与,例如,设立各种行业协调、区域合作组织等; 由多层次,纵横交错的网络化区域协调组织保障各层次的利益实现,确保沟通、协调的顺畅。“伙伴合作,网络协同”的治理模式作为运行的载体展现了跨域协同治理的框架结构,而跨区域协同治理运行的关键还在于协同机制的构建。

4高铁时代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机制构建

高铁时代的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是区域间协调合作的基础,是协同效应形成的前提,是组织间高效运作的保障。机制到位,高铁时代跨域协同治理才能有序运作。根据高铁时代跨域协同治理的现状和需求,要形成有效的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要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建构。

4.1跨域经济网络整合机制

通过探索区域间各类市场资源的联接和整合、 跨区域的产业整合建立跨域性协调组织,例如, 以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经济领域专业人士为主体建立的 “经济一体化发展咨询委员会”[8]。通过建立市场化的跨区域行业协会以及跨地区的行业联盟,积极发挥非营利性组织在区域一体化中的促进作用,打破区域市场壁垒,突破 “行政区经济” 等因素的制约,实现协同共进。同时,还应通过协商制定跨区域的市场规则,确保跨区域市场秩序的稳定。

4.2跨域公共基础设施网络整合机制

充分利用高铁时代带来的区域空间网络整合的优势,加快其他配套基础设施的网络整合。以加快高铁网络的建设与运营为基础,以城际轻轨、高速公路建设等为契机,优化公路网,创新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交通网络协同规划、 管理机构,整合交通资源[9],构建通达、快速、整合的公共交通网络。此外,还应加快其他社会性公共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例如,教育行业的跨域均衡发展、科技创新的跨域合作、医疗卫生、体育、 文化等社会事业的一体化建设等。

4.3跨域信息网络整合机制

建立跨区域的信息网络整合机制,及时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有助于减少跨区域协同治理的风险。在我国的跨域治理现实中,纵向层面,存在着中央与地方信息严重不对称; 横向层面,存在着区域间信任不足、府际沟通不足和信息交流不及时、 不畅通。因此,必须构建跨区域的信息网络整合机制。首先,通过加快建设网络化的跨域信息共享电子资料库,扩大信息资源的交换与流通范围,确保信息资源获取广泛、存储有效、传输可靠。其次, 加快推动电子政务的建设,提高跨域协同治理的效率。再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整合各层面的信息, 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最后,尽快健全相应的信息共享协调组织机制。跨区域的信息共享涉及面非常广,需要众多的层级、部门、社会组织、 公民大众形成庞大的支援体系,必须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使其协调有序地发展。因此,高效便捷的沟通渠道、权责明晰的组织载体以及系统规范的协调机制是保证跨区域信息整合共享实现的关键[10]。

4.4跨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

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实现是一项全国范围内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全方位的协调合作: 中央政府负责全面地规划、引导、监督和制度设计; 地方政府负责主导实践、协调、集中和反馈; 非政府组织则积极参与、协同合作。可以通过构建跨区域公共服务利益共享与成本分担机制、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财政保障和财政能力均衡机制、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法规保障机制、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评价监督机制等来实现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

4.5跨域多元利益协调机制

转变传统的区域博弈思维和策略,强化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意识,采用长期的整体的均衡博弃策略,寻找到博弈的均衡点,实现博弈互动共赢的结果。此外,还要强化跨区域多元利益协同,使多元治理主体主动产生强烈的协同意愿,形成制度化的合作规范,产生良好的协同效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跨域多元利益的表达和联结、共享与引导、补偿与约束机制等。

4.6跨域公共事务沟通协商机制

为确保跨域协同治理系统多元治理主体间沟通协商过程的顺利,跨域协同治理的沟通协商机制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跨域协同治理的参与主体在沟通与协商过程中身份必须保持独立平等; 二是,沟通协商的过程必须透明公开; 三是,针对区域发展重大议题的沟通与协商,应特别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表达,确保协商的广泛、公正、连续。 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建立多样化的跨区域沟通协商的组织形式,例如,成立官方或者非官方的委员会, 通过定期召开会议持续关注跨区域议题,对其进行沟通和协商[4]; 根据需要灵活地确定会议主题与规模,采用非组织化的会议方式; 多元主体间采用形式灵活、多样的非正式的沟通渠道。

4.7跨域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

高铁时代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动, 区域间合作更加紧密,流动社会日益形成,跨区域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逐渐增加。通过建立跨区域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可以有效降低各种跨区域突发事件的破坏程度,发挥多方联动的整体效能,有效降低损失,确保民众的人身与财产安全。这种机制首先是要建立应急联动的工作网络,形成信息快速传递、行动灵活迅速、分工协作高效的工作机制。 通过建立跨区域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可以为高铁时代跨域协同发展提供和谐、安全的环境。

除了这些机制以外,高铁时代的跨区域协同治理还包括跨区域协同治理的保障、评估机制等。加大跨界区域调控力度,并制定确保区域合作成效的相关政绩考评体系,保障区域间法规、政策的衔接与协调,站在协调合作的高度保障高铁时代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效果。

摘要:步入高铁时代,我国跨区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高铁时代的跨区域协同治理亟待研究。通过对高铁时代的跨区域发展趋势及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内涵、特征、模式进行讨论,强调构建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多元利益协调机制、沟通协商机制、跨域信息网络整合机制、跨域经济网络整合机制、公共基础设施网络整合机制、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跨域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等。

跨区域作业 篇10

关键词:跨行政区域,流域生态补偿,三方博弈,准市场

流域生态补偿是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可理解为通过行政、法律以及市场等手段, 实现流域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方对流域生态保护的投资方 (保护方) 给予合理回报或补偿 (支付相应费用) , 推动流域区际的协调发展[1]。欧美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陆续建立起一系列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德国是最早成功进行流域生态补偿的国家[2], 纽约市清洁供水协议[3]、德国易北河流域生态补偿[4]等都是较为成功的范例。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 并开展了如长江流域退耕还林 (草) 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福建省闽江流域生态补偿[5]、浙江省义乌—东阳水权交易[6]等不同层面和规模的流域生态补偿实践。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引导和探索实施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生态补偿。[7]”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流域生态补偿研究和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

国内外现已开展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主要可以划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市场模式以及准市场模式3种。由于我国土地、水、流域等自然资源的产权属于国家所有, 产权的属性造成了在欧美国家较为通行的以市场模式推动流域生态补偿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国情。目前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障碍包括法律基础薄弱, 水资源产权不明晰, 补偿方式单一, 下游积极性不高, 补偿标准偏低, 非政府组织及公民参与缺乏[8]。由流域生态补偿的特殊性和我国的具体国情, 决定了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十分密切[9]。随着准市场理论在流域生态补偿领域的提出和运用, 胡鞍钢、王亚华在国内最早提出引入准市场的思路进行水资源配置[10]。罗慧等将水权的水量权和污染权有机结合, 提出建立一种“准市场”的水权交易模型, 并研究了中国水权交易市场的均衡问题[11]。马平等建立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准市场机制下运行与管理的水测度模型[12]。准市场交易模式是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易充分发挥政府和的市场的双重主体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在我国, 政府既是流域生态补偿交易市场制度框架的制定者, 又作为跨区域流域地方利益协商与博弈的代表者, 因此在流域生态补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流域途经的各地方政府决策及其相互间利益关系成为解决跨行政区域流域生态补偿问题的关键。基于现有研究成果, 本文通过对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与其上级政府在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各方的策略选择进行分析, 建立了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政府间三方博弈模型, 分析各方政府在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的各种行为策略及相互间影响, 以便为制定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府际间协调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参考, 提高流域生态补偿效率, 实现流域生态系统最优。

1 基本假设

本文做以下假设:在流域某一区间段的生态补偿过程中, 鉴于其辖地政府因拥有和管理该流域区间段的生态产权, 而常被认为是该流域区域公共利益的代表。在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 遵循“谁利用谁补偿, 谁受益 (损害) 谁付费”的原则, 实现对流域生态功能的保护和给予价值形式或实物形式的补偿[13]。该流域在此区间段内可以认为有3个公共利益代表主体, 分别为甲、乙和丙, 其中甲代表该流域某区间段的上游地方政府, 乙代表该流域某区间段的下游地方政府, 丙代表该流域上游地方政府甲和下游地方政府乙共同的上一级政府, 甲和乙则是同级政府。上游地方政府甲、下游地方政府乙及上级政府丙均被认为是“理性经济人”, 彼此间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展开博弈。

先假设上下游地方政府甲和乙以各自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各自选择应对流域保护与补偿的策略。上游地方政府甲作为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方, 对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策略有两种:保护和不保护;下游地方政府乙作为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受益方, 对于流域生态补偿应对的行动策略也有两种:补偿和不补偿。由于甲和乙为同级政府, 所以在流域某一区间段的生态补偿中存在着同级政府间的“横向”博弈。

再假设上级政府丙可采用政策扶持、税收优惠、资金奖励以及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等奖惩机制对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的生态保护行为进行监管, 其监管下级地方政府甲和乙的流域生态补偿行为策略也有两种:监管有效和监管失效。所以, 上级政府丙与地方政府甲乙在流域某一区间段的生态补偿中又存在着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博弈。由此可见, 上级政府丙与地方政府甲乙之间在该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 存在着“双向”三方利益博弈。

2 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中府际间三方博弈模型

2.1 模型假设

基于对流域生态补偿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上级政府丙同上下游地方政府甲乙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对构建的府际间三方博弈模型作出假设如下:

1) 上级政府丙对于上下游地方政府甲乙的生态补偿行为的监管结果分别为监管有效和监管失效。假设监管有效与否是由上级政府丙投入监管的成本决定, 只要上级政府丙愿意增加监管成本就可以实现有效监管。监管有效是指在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 上级政府丙通过监管而发现上游地方政府甲的不保护行为和下游地方政府乙的不补偿行为, 使上级政府丙避免遭受损失;如果监管失效, 上级政府丙最终也会发现地方政府甲乙是否存在不保护和不补偿行为, 与监管有效的区别在于此时上级政府将蒙受巨大损失[14]。所以在模型中, 上级政府丙的收益与流域生态补偿的固定收益、监管成本和地方政府甲乙的不保护和不补偿行为是否对上级政府丙的收益造成损失有关。

2) 上游地方政府甲对流域生态补偿的行为策略为保护和不保护。如果上游地方政府甲选择保护, 则上级政府丙将给予甲一定的奖励 (奖金或政策扶持) ;相反, 如果上游地方政府甲选择不保护, 上级政府丙一定会对其进行处罚 (包括罚金和行政处罚等) 。同时, 甲选择不保护策略时所获得的额外收益一定大于保护时的收益, 这样甲才有选择不保护策略的动机。所以在模型中, 上游地方政府甲的收益与采取保护策略时获得上级政府丙的奖励与激励、不保护时所受处罚及在上级政府丙监管失效时获得的不保护策略的额外收益有关。

3) 下游地方政府乙对流域生态补偿的行为策略为补偿和不补偿。如果下游地方政府乙在上游地方政府甲不保护的前提下仍选择补偿, 乙将获得上级政府丙给予的奖励 (奖金或政策扶持) ;当上下游地方政府甲乙联合抵制上级政府丙的监管, 同时选择不保护和不补偿行为时 (即甲乙合谋) , 甲乙将各自获得部分额外收益;如果上级政府丙的监管有效, 及时发现下游地方政府乙的不补偿行为, 一定会对乙予以处罚。所以在模型中, 下游地方政府乙的支付与独自不补偿时获得的收益、与上游地方政府合谋获得的额外收益以及被上级政府丙发现其独自不补偿行为而受到的处罚有关。

4) 假设上级政府丙监管有效、上游地方政府甲保护、下游地方政府乙补偿的概率分别为p、q、r (p、q、r∈[0, 1]) 。

2.2 模型构建

基于对模型的假设,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中府际间三方博弈模型, 流域生态补偿中府际间三方博弈收益矩阵如表1, 三方博弈的博弈树, 如图1所示。

上级政府丙与上下游地方政府甲乙的策略组合分别为: (1) (监管有效, 保护, 补偿) 、 (2) (监管有效, 保护, 不补偿) 、 (3) (监管有效, 不保护, 补偿) 、 (4) (监管有效, 不保护, 不补偿) 、 (5) (监管失效, 保护, 补偿) 、 (6) (监管失效, 保护, 不补偿) 、 (7) (监管失效, 不保护, 补偿) 、 (8) (监管失效, 不保护, 不补偿) 。

2.3 组合策略说明

1) 在 (监管有效, 保护, 补偿) 策略组合中, 其支付组合是 (I, B, 0) 。在上级政府丙监管有效的情况下, 由于上游地方政府甲保护并且下游地方政府乙补偿, 上级政府丙通过成功的流域生态补偿获得额外收益I (已经扣除丙的监管成本) ;上游地方政府甲由于采取保护措施, 而获得上级政府丙给予的额外奖励B;下游地方政府乙正常履约而进行补偿, 故没有额外收益。

2) 在 (监管有效, 保护, 不补偿) 策略组合中, 其支付组合是 (I, B, -F) 。此时, 下游地方政府乙独自不补偿, 但是由于上级政府丙监管有效, 及时发现了乙的不补偿行为, 所以没有造成额外的损失, 政府丙收益仍为I;上游地方政府甲因履行保护仍获得上级政府丙给予的额外奖励B;由于下游地方政府乙不补偿的行为被上级政府丙发现, 而受到相应的处罚, 其收益为-F。

3) 在 (监管有效, 不保护, 补偿) 策略组合中, 其支付组合是 (0, -A, S) 。此时, 上游地方政府甲采取不保护策略, 但由于上级政府丙监管有效, 所以上级政府丙未遭受额外的损失, 只是因未实现保护使得流域生态补偿的额外收益为0;因监管有效, 上游地方政府甲的不保护行为被发现, 受到上级政府丙的处罚其收益为-A;下游地方政府乙仍然补偿, 因未与上游地方政府甲合谋而获得上级政府丙给予额外奖励S。

4) 在 (监管有效, 不保护, 不补偿) 策略组合中, 其支付组合是 (0, -A, -T) 。此时, 上级政府丙监管有效, 发现上游地方政府甲与下游地方政府乙的合谋行为, 但由于上级政府丙监管有效, 所以上级政府丙未遭受额外的损失, 只是因未实现保护使得流域生态补偿的额外收益为0;上游地方政府甲和下游地方政府乙因合谋而受到上级政府丙的处罚, 此时二者的额外收益分别为-A和-T。

5) 在 (监管失效, 保护, 补偿) 策略组合中, 其支付组合是 (I1, B, 0) 。此时, 上级政府丙监管失效, 上级政府丙付出的监管成本较低。根据模型假设, 上级政府丙因监管成本降低而获得的更多的额外收益I1 (I1>I) ;而甲和乙完全履行各自承诺, 所以支付情况与策略组合 (1) 时相同。

6) 在 (监管失效, 保护, 不补偿) 策略组合中, 其支付组合是 (I1, -D, B, C) 。此时, 上级政府丙监管失效, 没有发现下游地方政府乙的不补偿行为, 导致遭受一定损失, 即下游地方政府乙独自不补偿时给上级政府丙造成的损失为D, 而上游地方政府甲进行保护, 因此上级政府丙的收益为 (I1-D) ;上游地方政府甲因仍进行保护, 继续获得额外奖励B;下游地方政府乙独自不补偿且未被发现, 获得额外收益C。

7) 在 (监管失效, 不保护, 补偿) 策略组合中, 其支付组合是 (-P, B1, S) 。此时, 上级政府丙监管失效, 没有及时发现上游地方政府甲的不保护行为而遭受损失其收益为-P;而上游地方政府甲则因不保护而未投入保护成本, 所以获得额外收益B1 (B1>B) ;下游地方政府乙补偿, 因未与上游地方政府甲合谋而获得上级政府丙给予额外奖励S。

8) 在 (监管失效, 不保护, 不补偿) 策略组合中, 其支付组合是 (-P1, B2, C1) 。此时, 上级政府丙监管失效, 未发现上游地方政府甲和下游地方政府乙的合谋行为, 导致流域生态补偿落空而遭受巨大损失, 其收益为-P1 (P1>P) ;而上游地方政府甲和下游地方政府乙因合谋而分别得到额外收益B2和C1 (B1>B2, C1>C) 。

3 模型求解[15]

3.1 上级政府丙的混合纳什均衡

1) 设上游地方政府甲保护 (q=1) 和不保护 (q=0) 的期望收益分别为π1和π2, 根据三方博弈模型可得

令π1 (p, 1, r) =π2 (p, 0, r) , 得p1*=rr BB1+1+ ( (1-1-rr) ) BB2+2-BA。 (3)

2) 设下游地方政府乙补偿 (r=1) 和不补偿 (r=0) 的期望收益分别为π3和π4, 根据博弈三方模型可得

3.2 上游地方政府甲的混合纳什均衡

1) 设上级政府丙监管有效 (p=1) 和监管失效 (p=0) 的期望收益分别为π5和π6, 根据三方博弈模型可得

2) 设下游地方政府乙补偿 (r=1) 和不补偿 (r=0) 的期望收益分别为π′3π′3和π′4, 根据三方博弈模型可得

3.3 下游地方政府乙的混合纳什均衡

1) 设上级政府丙监管有效 (p=1) 和监管失效 (p=0) 的期望收益分别为π′3和π′6, 根据三方博弈模型可得

2) 设上游地方政府甲保护 (q=1) 和不保护 (q=0) 的期望收益分别为π′1和π′2, 根据三方博弈模型可得出:

3.4 模型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由式 (3) 、 (6) 、 (12) 、 (18) , 可知该三方静态博弈模型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为 (p*1, q*1, r*1) , (p*1, q*2, r*1) , (p*1, q*1, r*2) , (p*1, q*1, r*r) , (p*2, q*1, r*1) , (p*2, q*1, r*2) , (p*2, q*2, r*1) , (p*2, q*2, r*2) 。

4 结果分析

根据三方静态博弈模型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解, 分析相关假设条件对于甲、乙、丙在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各种行为的影响, 可得到如下结论。

4.1 从上级政府丙的角度分析

1) 当π1=π2时, 分析式 (3) 可知上级政府丙监管有效的概率p与B1、B2正相关, 与A和B负相关。即上游地方政府甲因不保护而未投入保护成本所得的期望收益B1以及上游地方政府甲因与乙合谋所获得的额外收益B2越大, 上游地方政府甲的不保护行为和地方政府甲乙合谋的概率就会越大, 上级政府丙必然会投入更多的成本加强监管, 则上级政府丙监管有效的概率一定会增大;而上级政府丙对上游地方政府甲不保护行为的惩罚A和保护时给予的奖励B越大, 上级政府相信更重的惩罚和高额的奖励一定会对上游地方政府甲的保护行为产生积极作用, 所以会减少监管投入导致上级政府丙监管有效的概率降低。

2) 当π3=π4时, 分析式 (6) 可知上级政府丙监管有效的概率p与C1和C1正相关, 与S、F和T负相关。即当上级政府丙监管失效时下游地方政府乙独自不补偿的期望收益C以及下游地方政府乙因与甲合谋所获得的额外收益C1越大, 下游地方政府乙的独自不补偿行为和地方政府甲乙合谋的概率就会越大, 上级政府丙必然会投入更多的成本加强监管, 则上级政府丙监管有效的概率一定会增大;而当上级政府丙监管有效时, 下游地方政府乙不补偿行为受到的惩罚F和甲乙合谋被查处后受到的处罚T越大, 上级政府丙越认为下游地方政府乙考虑到高额的处罚而更趋向选择补偿, 进而放松监管减少投入使监管有效的概率降低;同样, 下游地方政府乙因未与甲合谋而履行补偿时的期望收益S越大, 上级政府丙越会认为下游地方政府乙会更自觉选择补偿, 因此会放松监管减少投入使监管有效的概率降低。

4.2 从上游地方政府甲的角度分析

1) 当π5=π6时, 分析式 (9) 可知上游地方政府甲保护的概率q与P、P1和D正相关, 与 (I1-I) 负相关。即上级政府丙因上游地方政府甲的不保护行为造成的期望损失P、P1越大, 上级政府丙越会增加成本加大监管力度, 使上游地方政府甲选择不保护时的风险加大, 所以上游地方政府甲保护的概率将会提高;同样, 上游地方政府甲在决策时也会考虑下游地方政府乙的因素, 下游地方政府乙独自不补偿而给上级政府丙带来的损失D越大, 上级政府丙越可能加强监管, 上游地方政府甲考虑到这点, 选择保护的概率会越大。上级政府丙监管有效和监管无效的监管成本差额 (I1-I) 越大, 上级政府丙会考虑监管成本问题, 上游地方政府甲会认为上级政府丙可能会缩减监管投入, 选择保护的概率会降低。

2) 当π′3=π′4时, 分析式 (12) 可知上游地方政府甲保护的概率q与S和T正相关, 与 (C1-C) 和F负相关。即在上级政府丙监管有效的情况下, 下游地方政府乙在未与上游地方政府甲合谋而获得的奖励收益S越大以及下游地方政府乙因与甲合谋而受到上级政府丙的处罚T越大, 下游地方政府乙选择补偿的概率增大且会加大对上游不保护行为的检举力度, 将使得上游地方政府甲选择保护的概率提高。下游地方政府乙因与上游地方政府甲合谋的收益 (C1-C) 越大以及乙独自不补偿行为被甲举报受到的处罚F越大, 上游地方政府甲越会认为下游地方政府乙会更倾向选择与其合谋联合抵制上级政府丙的监管, 因此上游地方政府甲选择保护的概率会降低。

4.3 从下游地方政府乙的角度分析

1) 当π′5=π′6时, 分析式 (15) 可知下游地方政府乙补偿的概率r与D、P和P1正相关, 与 (I1-I) 负相关。即下游地方政府乙独自不补偿给上级政府丙造成的期望损失D与上游地方政府甲独自不保护给丙造成的期望损失P越大, 以及甲乙合谋给上级政府丙造成的损失P1越大, 下游地方政府乙考虑到上级政府丙会增加投入加强监管力度, 选择补偿的概率会变大。 (I1-I) 越大, 下游地方政府乙认为上级政府丙会考虑控制监管成本而放松监管, 选择补偿的概率会减小。

2) 当π′1=π′2时, 分析式 (18) 可知下游地方政府乙补偿的概率r与A、B正相关, 与B1、B2负相关。即上级政府丙通过成功的流域生态补偿获得收益I越大, 越会促使丙增加投入加强监管, 下游地方政府乙选择补偿的概率会增大;如果上级政府丙对上游地方政府甲采取严格奖罚措施使A、B变大, 则会对下游地方政府乙的策略选择产生警示作用, 下游地方政府乙补偿的概率会增大。上级政府丙监管失效时, 上游地方政府甲独自不保护时的收益B1越大采取保护的概率越低, 此时下游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考虑补偿的积极性下降, 选择补偿的概率会减小;上游地方政府甲考虑选择合谋时的收益B2越大, 上下游地方政府越倾向于选择合谋, 下游地方政府乙选择补偿的概率会减小。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模型的博弈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 在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 仅仅依靠上游地方政府和下游地方政府是无法实现最优结果的[16], 必须依托于上级政府的介入和干预。上级政府通过建立起严格完善的流域生态补偿奖惩、激励与约束机制, 加强监管确保该机制运行的长期有效和公平公正, 努力推动流域生态补偿实现社会最优。二, 由流域的地理属性决定, 流域上游地方政府的行为常会对流域生态补偿全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上级政府需要予以流域上游地方政府在生态保护方面更大的支持与投入;同时严格约束、规范下游地方政府的补偿行为, 提高下游地方政府不补偿行为的风险和成本;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支持与激励措施以及出台监管和完善保障机制, 促使上游地方政府在流域上游生态保护方面的意愿和行为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三, 从降低上级政府监管成本和促进流域生态补偿公平、自由、自主和高效的角度考虑, 上级政府应积极倡导、引入和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的准市场交易制度, 使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在市场框架下自觉理性地实现流域生态补偿, 最终实现全流域的生态效益最优。四, 探索建立起全流域逐级政府间的流域生态补偿“1+2”阶梯模式, 即在逐级政府间依次建立起“流域上级政府+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的流域生态补偿框架, 如建立起“中央政府+省级政府”、“省级政府+地市级政府”、“地市级政府+县级政府”等金字塔型政府间生态补偿结构, 以此破解跨行政区域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主客体府际间矛盾, 明确相互间职责和义务, 在制度和法规约束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

上一篇:摄像语言下一篇:信息传递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