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皮影四篇

2024-06-07

四川皮影 篇1

皮影戏是影戏的一种, 它是演员手持用兽皮雕刻并施以彩绘的人兽形, 通过灯光照射在影幕上, 随着丝弦锣鼓的伴奏, 通过演员的控制使皮影且歌且舞, 演出一幕幕悲欢离合故事的戏剧形式。两千年来, 皮影戏虽然始终没能成为中国艺术表演舞台上的主角, 但它曾在最广袤的范围里伴随着中国人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近年来由于受电影电视等现代传媒的冲击, 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却一天天的走向了枯萎, 现状堪忧。于是皮影戏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员。2004年11月四川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开始启动。截止到2008年1月文化部办公厅公示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了四川省阆中市、南部县、巴中市三个地区共四位国家级传承人的四川皮影戏亟待保护的形势可见一斑。本文拟从四川皮影戏的特点、发展现状两个方面对进行梳理结合实地调查分析, 以期能够与大家一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态下的四川皮影戏找出一条真正适合其发展的道路。

一、四川皮影的特点与现状

著名皮影研究专家江玉祥教授曾说基于南北不同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 近代中国影戏有南北影之分, 而南影是以四川影戏为魁首的。根据《中国影戏》[2]中“中国影戏的流派及其分布地区”的分类四川的皮影戏就造型特点来说主要分为川北皮影和四川灯影两大类, 川北皮影属于秦晋影系, 四川灯影 (成都灯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搞好对外展示, 提高这一文化资源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价值, 更好的推动那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之中, 在发展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建立专业队伍。要想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 就要建立起一支专业队伍, 要求这支队伍的人员不但要热爱传统文化, 还要求他们的思想素质高, 专业知识精湛, 同时还要具有奉献精神, 要求他们不定时的到大专院校去进修、学习, 还要到群众中办学习班, 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技术, 发展壮大“技术”群体, 只有这样, 才能做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四、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 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 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农耕和游牧文明逐渐消失, 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 民众的生活方式和各种观念都在改变, 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影响, 使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则属于川鄂滇影系。皮质透明、雕刻精细、操纵灵活、戏班庞大的成都灯影戏由于传承人的缺失已经淡出皮影表演舞台了, 我们只有到博物馆中去找寻它的影子。川北皮影造型上来源于陕西又结合了川剧唱腔并且自提自唱, 戏班的组织形式较为简单。目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册的四川皮影戏戏班共有4个, 其中以南部县的“何家班”和阆中的“王皮影”最具代表性。

川北皮影艺人在世世代代的艺术实践中仔细研究、不断创新, 大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过硬的提手技艺。南部县的“何家班”, 班主何正同一人自提自唱, 班主的儿子何华平则负责乐器锣鼓唢呐的操纵, 传统皮影表演技巧精湛但组织形式却非常简单。据统计, 像“何家班”这样组织精炼的二人皮影戏班在全国的范围来说也是非常罕见的。但即使是如此“精简”的戏班由于观众群体、演出市场的缺失, “何家班”已经很少在当地演出了, 目前班主何正同和儿子何华平在重庆的一个演艺场所表演皮影戏, 虽然已经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每年可以领取8000元的补贴, 但是这样是否真的能救活一个戏班, 让它得以继续传承下去呢?2007年班主何正同在重庆做了喉部手术, 现在已经很少参加演出, 儿子何华平成了这个戏班实际上的继承人, 现在他只能与何正同的弟弟何天奎合作表演。作为提手的何华平提走技艺确实得到了父亲的真传, 但是唱腔方便目前还不如何正同的浑厚, 因而他的表演以“武戏”为主。“何家班”的状况是目前川内表演传统皮影戏戏班的生存现状的典型代表。

已故著名皮影雕刻大师王文坤是阆中“王皮影”的代表, 他的孙子王彪是其传人, 得到当地政府开发旅游的大力支持, 目前的阆中“王皮影”戏班常驻在阆中城中每天为游客表演, 虽然经过改良创新已经带有更多的商业特色, 但雕刻的技艺则得以传承, 是川北皮影雕刻技艺的重要代表。

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少的传承人都已经逐渐去世, 他们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而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科研价值的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 还有的被非法走私而流失境外, 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理念、手段、力度, 也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客观现实。所以说, 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中央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通知里说:“‘保护工程’是新世纪开始实施的是一项新型文化建设基础项目, 在实施工程中要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及时总结经验, 逐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制度。”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2004年4月8日)

让我们共同担起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历史重担, 做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伟大工作, 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贡献, 为中华文化的灿烂文明做贡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四川皮影戏出路

(一) 国家财政的补贴、地方政府扶持

作为传统民间艺术, 传统习俗的复归也是皮影戏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电视已经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的今天, 不管民俗的重要性在如何光大, 从演出的角度来说, 零散的乡村演出方式和娱乐游客的方式在农村正逐渐萎缩, 他们只能期待着在城市、甚至国外寻找生存空间。在这种大环境的背景下, 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里持续发放给这些皮影戏传承人们的补贴成为他们继续表演皮影戏、传承这门民间技艺的主要生存途径。生存问题不仅体现在艺人窘困的生活现状, 更关切到民间艺术的传承问题, 一旦出现断代、没有继承人, 那也就等于对这门艺术判了死刑。于是为了让皮影这样的民间艺术能够继续流传下去, 也为了给那些民间艺人们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艺术创新走上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 由国家出资, 通过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这样的项目, 让更多的真正的民间艺术传承人得到资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经。

充分发扬民间文化, 利用皮影戏民间艺术打造旅游是目前地方政府扶持的主要途径。越是民族的、民间的, 也越是世界的, 古城阆中在这一点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他们在古城里专门建立了以皮影表演为特色的民俗客栈, 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时也把阆中“王皮影”打造成了城市一张文化名片, 随着游客的增加, 皮影的表演场次也逐渐增加, 经济效益得以显现。保护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同时又提供了发展机遇, 只是一种值得推广借鉴的模式。皮影戏演出的服务类别很多, 如剧场演出、年节庙会演出、旅游景点为游客演出、开业庆典演出等等。由于绝大多数的皮影戏班都来自农村, 他们自己的联络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地方政府要做好牵线搭桥工作。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在民俗节日庙会、文化古街、电视媒体甚至是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看到像皮影戏一样的民间艺术表演, 相信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贯彻下去, 皮影艺术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中。

(二) 皮影艺术自身的创新

民间艺术都是起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的, 现实生活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政府的扶持与保护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虽然现代传媒对皮影戏的冲击非常大, 但这种冲击究竟是致命一击还是能够起到推进它进一步创新发展走向新的春天也还未可知。不论是国家财政的补贴还是地方政府的扶持这些外在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 那就是激发出民间艺术自身的源动力——创新。目前来看对皮影艺术的创新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雕刻的皮影造型以艺术品、民间工艺品的形式流传。虽然精美的皮影造型能够博得很多群众的喜爱, 但是脱离了唱腔和表演的影人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命力和本真;二是活态的皮影艺术传承, 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它是造型与表演的结合体, 二者密不可分。传承的灵魂不仅是造型特点的继承和发扬, 更重要的是皮影的表演, 包括地方皮影戏的唱腔和影戏表演者的技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保护的也是活态皮影艺术的传承人。创新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紧跟时代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来使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青春。因此对受众群体的培养是活态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成都的一些中小学已经在开设皮影艺术欣赏课程、在学生中成立有皮影兴趣小组, 我们不奢望所有喜欢皮影的孩子们以后都成为传承人, 但是只要这种活动能够延续下去, 我们就是在为皮影戏的现在和未来培养新生力量。

三、博物馆中的皮影艺术

皮影戏在清末民初曾有过短暂的繁荣, 二十世纪上半业的长期战乱使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撅不振。解放后, 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和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下又获得了新生, 但“十年动乱”使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损毁殆尽、传艺断代。改革开放后, 传统文化虽然有复苏的政治环境, 但是在当地影视传媒等新科技和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下, 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目前四川省内只有五个农村民间皮影戏班还在维持演出。

民间传统文化, 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录, 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同自己历史进行对话的手段。进入二十一世纪, 为了抢救那些因为失去演出而残存民间亟待保护的皮影, 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住这门民间艺术的美好记忆, 成都博物院于2004年建立皮影博物馆开展面向全国的征集皮影文物的工作。200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挂牌“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截止目前, 中国皮影博物馆已经征集到全国二十几个省市的近17万件珍贵皮影文物。不仅数量上是全国第一的, 更重要的是参观者通过皮影造型的展示可以在这里看到中国皮影发展的历史脉络, 熟悉皮影的历史, 了解不同时期各地皮影的特点。未来将要建成的中国皮影博物馆正式展馆里还将设置皮影表演的剧场, 增加群众参与皮影表演的互动项目, 相当于成立一个长期的皮影文化教育宣传基地, 突破传统博物馆单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对皮影艺术的保护。

皮影戏源于中国, 但它的广泛流传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在保护与发展皮影的工作中开拓视野, 以皮影博物馆为媒介加强皮影在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方面中的作用, 对皮影的保护和复兴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的第32届会议, 2003年10月17日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巴黎, 2003年10月17日MISC/2003/CLT/CH/14 REV.1。

四川皮影 篇2

一、东路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

相传皮影戏起源于汉代, 而史书记载最早见于宋代, 史书上记载最多的影戏渊源, 都提到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而请方士以幻术招魂的故事。“张灯做戏调翻新, 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珊珊莲步稳, 帐前活现李夫人”一一诗里说的正是这个故事。这一故事在《搜神记》有所记载, 也和正史《汉书》中的相关记载相符。这是有关影戏起源的最早、最有影响的一种说法, 为当今许多学者所采用。

陕西东府是一个长期以农业为主体的地区, 秋神报赛这种群众性的戏曲活动, 达到了举县若狂的赛戏演出盛况, 充分表现出农民在戏曲方面的兴趣与艺术创造力, 这里剧种多, 剧目丰富, 艺人辈出不穷, 班社林立。梆子声腔同时出现了不同的风格流派, 并在不同风格流派中出现了新剧种。各剧种间互有交流与竞争, 相互借鉴, 共同提交如线腔吸收梆子声腔形成了“乱弹调”。而曲牌联缀体迷胡戏、碗碗腔、秧歌不断吸收板腔体音乐结构, 从而形成两种音乐结构并用的现象等。因此, 秋神报赛的群众性戏曲活动, 极大地促进了东府皮影的成熟、发展与繁荣, 并达到了鼎盛时期。一批文人学士的戏剧创作, 特别是渭南举人李芳桂等人的创作, 反映了生活的某些真实方面, 为丰富和发展陕西东路皮影戏的演出, 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东路皮影戏演唱艺术特色

陕西东路皮影戏由老腔、碗碗腔、阿宫腔三个地方小戏构成, 它们都以皮影演唱, 但在演唱艺术上却各具特色:

1. 老腔。

老腔是流行于华阴的一个地方小戏, 老腔所用乐器有:月琴 (用牛皮弦) 、板胡;大号两把;手锣、勾锣、铰子、板鼓、堂鼓、梆子、铃铃等。声源地为华阴县泉店村。据《华阴县志》记载:泉庐村地处黄、渭、洛三河交界处, 是汉代京都的粮仓举地, 是西通京城长安、东往山东河南的水路码头。芦时船工云集, 且有护仓驻军, 劳动之余, 为了消除疲劳, 他们以拉船号子为基础, 以军事故事为题材, 并吸收了当地民间一些艺术, 创造了这种说唱体形式, 自行演唱, 籍以娱乐。老腔的唱腔粗犷豪迈、雄挥奔放、高亢激越, 地方色彩鲜明, 擅长表演以古代战争为题材的历史戏, 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等。表演上按当地人俗语描绘是:“拉波号子冲破天, 木头一拍鬼神惊”, 真是“拍扳戏”、“满台吼”, 极具戏剧感染力。

2. 碗碗腔。

碗碗腔皮影戏先是流传在同州朝早, 其后发展到二华渭南及全东府。它在艺术的各广方面相当完备, 唱词通俗典雅, 格律自由, 声韵严芦, 平仄讲究, 虚实共求。音乐细腻雅静, 婉转缠, 悠扬悦耳, 乐汇清新。行当分工精细严密, 能使人物性格化的唱、念、做、打贯穿始终,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了国内外观众和艺术家的赞赏。

民间有“一清 (曲子戏) 二簧 (汉调二簧) 三秦腔;细腻不过碗碗腔”之说。其主要唱板有:慢板、东路、二八板、紧板、慢紧板等, 彩腔有花花腔、叠腔等。它的音乐节凑比较复杂, 节拍重音有其特殊规律。旋律起伏较大, 极富个性。它的主要乐器有:月琴、硬弦、板胡等。

碗碗腔的剧目相当丰富, 抄本多达四五百种, 其代表剧目有:李十三的十大本, 另外还有《金碗钗》、《蝴蝶媒》、《青素庵》等。从题材和内容看, 才子佳人戏与社会风情戏居多, 忠奸斗争戏次之, 亦有绿林豪杰戏与神魔鬼怪戏, 大都情节复杂, 故事离奇曲折, 引人人胜, 解放后, 在党的“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 剧目经过整理, 使该剧种焕发了青春。在音乐和唱腔方面除基本保留了原同、朝碗碗腔的风味外, 还在表演艺术上, 对角色性格的刻画, 并有选择地使用了一些皮影中好的造型动作。

3. 阿宫腔。

阿宫腔据传是由秦阿房宫中歌女所唱的曲调演变而来。项羽人咸阳, 火烧阿房宫, 宫娥、歌女逃出, 所唱曲调也带至民间, 它的特点是唱字字音送完后, 拖腔带有“咦咽”之音, 这就是宫娥、歌女、内侍浯音的艺术特点;另外一种认为“阿宫”实为“遏工”, 即在唱腔完所独具的遏止功夫, 誉之“三放” (指秦腔的拖音) 不及“一遏”;还有一种认为唱腔遏到了“宫调”上, 故名“遏宫腔”。

三、东路皮影戏前景展望

渭南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十分重视陕西东路皮影的传承人保护。华县皮影、华阴老腔、富平阿宫腔皮影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路碗碗腔、同朝皮影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经确定;国家、省、市、县四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经成立;一个从国家到地方、专家和民间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已经形成。

皮影戏的市场正在形成:一是借助影视使一些传统的剧目能够再现, 新编的历史剧、现代剧也能保持它的演唱艺术特色和雕刻工艺特色。二是制作成皮影动画片, 使古老的艺术受到青少年的欢迎。三是走上舞台, 充实现代元素, 打造成舞台艺术精品。四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让皮影戏这个古老的民间艺术走出渭南, 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皮影这个文化产业已在陕西东府初步形成规模, 只要精心策划, 扩大规模, 皮影不仅能形成文化产业, 更能带动其它的产业。

陕西东路皮影艺术的精巧瑰丽, 古朴典雅, 玲珑剔透和完整美观的艺术造型, 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精湛技艺, 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和保护。“一脉文心传万代, 千户小绝是真魂。”在陕西戏曲史乃至中国戏曲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传承保护这个古老的艺术, 对于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构建和谐社会, 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摘要:陕西东路皮影戏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繁荣、兴盛到衰败的历程, 有着独特的演唱艺术特色和雕刻工艺特它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陕西,皮影戏,起源,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华县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2]张静《陕西皮影艺术》美与时代2006

四川皮影 篇3

关键词:四川皮影;动画创作;借鉴;应用

l 历史溯源

四川皮影属中国皮影艺术的一个分支,俗称“灯影戏”。有关四川皮影的历史,据现有资料记载,较早可追溯到宋代,多见丁川东北地区,在调研川北皮影时,《巴中县文化志》曾记载:“川北地区早在宋代就有皮影戏。”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并丁清朝达到鼎盛,而四川皮影的发源,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川北皮影,起源丁陕西皮影,由入川经商的陕西人带来,尤其是陕西渭南一带,故在一些川北地区,皮影也被称作“渭南影子”。二是受清朝“湖广填四川”的影响,由湖广一带的移民传人。可以看出,四川皮影虽由外地传人,但同样历史悠久,并且在传承过程中由丁皮影艺人的不断创新和四川当地本土元素的逐渐融入,才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魅力的四川皮影,

2 风格特色

四川皮影遍布整个四川及其周边的重庆、贵州等西南地区,可谓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按其风格特色和流传地区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以成都为代表的川西皮影,也称作“成都皮影”。由丁成都平原自古以来都是沃野T-里,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在这里牛活的人们相对较安定与舒适,衣食无忧,劳作之余的闲暇时间较多,为皮影艺术的兴盛营造了氛围,因而从全川范围来看,成都皮影是传承至今较完整,影响较大的一支。在造型上,与北方皮影不同,成都皮影较多受到川剧的影响,影人体型常见丁高大,最高的能接近一米,甚至高出北方皮影一倍,这在所有的皮影种类中实为罕见。成都皮影的形象虽大但不糙,偏丁写实,相貌俊俏,制作精细,线条流畅,服饰装扮以舞台戏装为蓝本,做工精致,设色古朴不失鲜艳,并借鉴了装饰性很强的“蜀锦”、“蜀绣”的图案纹样,花团锦簇,显得华美而艳丽。在影人的头部塑造上,多高额前突,成一定弧度,下巴曲网,大耳弯眉,脸部较饱满,“丹凤眼,大弯眉,蒜头鼻子白皙脸;下巴网,凸额展,大耳垂边富贵见;上唇显,下唇健,抿嘴矜持真好看。”

另一类则以川北皮影为主,分布在川北、川东地区,代表有阆中皮影,南部县何家班皮影,剑门山区的高观皮影以及巴中皮影。川北皮影因其接壤陕西,因此受陕西皮影影响较大,但又不完全相同,多为牛皮制成,早期也有用纸作为材质。在影人造型上大量吸收了年画、壁画、戏剧、剪纸、佛像等民间艺术精华,线条多为直线,体型小丁成都皮影,雕刻精细,尤其注重对影人脸谱的刻画,以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例如,何家班皮影,整个脸部均为阴刻,只将眼球和眼部的装饰阳刻,日光显得炯炯传神。而巴中皮影又具有独特的造型特点,它的影人参照了历史戏剧人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创新,如“马盔”和“马靠”来源丁巴山民间门神画,艺术格调浑厚大气。

四川皮影人物由分开的头、躯十、四肢组成,将每一部分雕刻之后用绳索将全身十多个关节连接起来,皮影行业称为“桩”,在桩上上三根提签,走影人通过控制提签来使影人动起来。影人的头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替换,这样就避免了制作很多类似的影人,可以节省成本和时间。皮影人物按角色分为牛、旦、净、末、丑,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色,在皮影雕刻人员的精心制作和走影人的娴熟控制下,可以牛动地表现出喜、怒、哀、乐,每个影人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幕布之上。四川皮影的唱腔多以川剧为主,不同地区又会融人不同的腔调,如南部何家班皮影就是川剧与碗碗腔的融合,其声腔曲调缠绵细腻,把“北曲”的武夫鼓怒、马上杀伐之声和“南曲”的柔媚婉转,以及民间表演唱的娓娓动听的清音融合为一体。配音乐器以锣鼓为主,有大锣、堂鼓、小鼓、大钹、小锣、京胡、盖板、二胡、唢呐,还有扬琴、琵琶等弹拨乐器,节奏鲜明,旋律明快,根据剧情的需要时而婉转流畅感人肺腑,时而铿锵有力声势震天,时而又活泼轻松令人发笑,而且还能模拟很多特殊声效,如潺潺的流水声,重物的撞击声,马匹的嘶鸣声,战场的打斗声,飒飒的风声和洒洒的雨声等,都能一一表现的牛动准确,而这些工作一般都是走影人兼任。

任何艺术活动都是既来源丁生活又服务丁生活,皮影艺术也不例外,它的产生虽带有一定戏剧性,但历经两千多年的流变,皮影早已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服务丁普罗大众。四川皮影的表演也具有同样特点,按其表演性质可以分为几种:第一种,民俗礼仪。民间红白喜事,但凡有婚丧嫁娶,祝寿庆生,乔迁升学等都会有皮影表演。第二种,青苗戏。每到庄稼禾苗拔青时,百姓多会以皮影戏来驱赶蝗虫,以期盼庄稼获得良好长势。第三种,还愿戏。百姓因某事向菩萨许下相应的愿,当愿望应验之后必须要还愿,如果当初许下一场戏,就会以皮影戏作为还愿戏。第四种,太平戏。每逢太平盛世,百姓在农忙之余的闲暇时节,则会观看皮影戏来丰富生活,太平戏多以娱乐为主。第五种,庙会戏。在四川各地的庙会节日中,百姓也会以皮影戏来渲染节日气氛,如二月二文昌会,六月十几观音会等。

3 四川皮影在现代动画中的借鉴与应用

皮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融合了戏曲、表演、文学、音乐、雕刻、绘画等众家所长,但却不同丁高高在上的宫廷艺术,也不同丁曲高和寡的文人艺术,它是人们普通牛活的再现。现代动画同样属丁大众艺术,并且在很多方面类似丁皮影,法国著名的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将之称为“电影的前驱”。现代动画创作提倡在本民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而四川皮影又是皮影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因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借鉴与应用:

(1)角色造型。四川皮影的角色造型千姿百态,是皮影制作者对每一个人物角色的提炼与再现,形象逼真却不完全写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首先,皮影人物采用了剪影的表现形式,而且几乎均是侧面,这也是皮影较为独特的地方,为了体现五官,皮影的眉毛通常比较细长,甚至与发际线相接,人物眼睛却是正面的造型,通过眼神来表现角色的心理和性格,这一系列的造型即是典型的“正面律”。现代动画可以借鉴这种造型方法,运用“正面律”来表现侧面的人物,或者完全采用这种剪影式的形式,使动画风格与众不同。其次,南丁四川皮影多在牛皮上雕刻而成,线条不可能达到在纸上绘制的那般柔美和圆滑,难免留下一定的转折和停顿,反而增加了皮影的古拙之美,显得有趣而亲切。在动画创作中,对丁线条的表现可以向皮影借鉴,大巧若拙,给人以全新的审美体验。

(2)色彩与图案。四川皮影的色彩受传统五行色的影响,多使用了红、绿、黄、白、黑的搭配,五种颜色交相辉映,色彩缤纷,艳丽而明快。由丁四川皮影的材质多为牛皮,其本身颜色即为黄色,白色为皮影镂空后透过的白色幕布,因而在上色过程中,实际用到的色彩主要为红、绿、黑三种,色彩间的搭配就会更加自然和谐。在动画的原画绘制时,也可以巧妙运用材质的固有色,以拓宽作品的色彩表现力,还能起到省时省料的功能。

浅析华县皮影的生存现状 篇4

关键词:华县皮影,传承,活化石

皮影, 又名灯影, 是在灯光的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和各种物象隔亮布演戏而得名, 是我国民间流传广泛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发源于汉, 唐后流传民间。诸多的史料典籍记载表明: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 华县是陕西皮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华县皮影是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 以它雕刻精致的艺术造型, 惟妙惟肖的演出技巧, 委婉动听的音乐唱腔在众多皮影流派中别具一格, 享有“活化石”、“国宝”和中华一绝的美誉, 现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被保护和拯救的民间美术之一。

一、群众基础

华县皮影曾经辉煌一时, 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是老百姓茶余饭后以及重要节日的娱乐项目之一。但在日新月异的当下, 却显得与人们的生活距离很大。它不再是人们消遣的唯一途径和娱乐项目。它的受众群体也由老少皆宜转变为怀旧的中老年朋友。年青一代已经对它不感兴趣, 不再被它深深地吸引。

因此, 社会的发展和高科技的不断进步, 人们接受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 娱乐方式也在悄然地发生改变——电视机、收音机、电脑网络、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等的冲击, 使得人们的业余生活有了变化。人们的娱乐方式多了起来, 尤其是集上网、聊天、购物、音乐、游戏于一身的智能手机成了大众的娱乐新宠。当今人们都变成了低头族, 随时都在摆弄手机, 手机成了娱乐宠儿。曾经老少通吃的皮影戏, 显得似乎有些无能为力。古老的唱段, 千篇一律的表演形式, 跟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相比, 华县皮影戏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我们知道它是民间美术的瑰宝, 知道它很有学术价值, 了解它的重要性。但是, 很难说爱皮影, 爱看皮影戏。我们由于各种原因本是纯属叶公好龙似地佯装喜欢, 却要作出所谓学者专家的样子, 我们真的很肤浅!真是五味杂陈。

华县皮影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丽的口号下, 实际上正在经历着举步维艰的生存危机和发展道路。目前, 华县皮影正面临着诸多的发展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制约他继续前进的主要原因。

二、传承人的问题

由于物质的空前繁荣, 各种信息的铺天盖地, 网络的无孔不入, 传媒的宣传力量, 让年青一代不愿意继续留守农村, 老老实实的从事传统手工艺, 他们迫切希望出去见世面, 体验完全不同的城市生活, 希望过上城里人的时髦。他们也希望像城里人那样上班下班, 逛街购物休闲娱乐。他们不愿意从事艰辛乏味的皮影学徒生活, 他们更愿意外出打工、做生意, 更加直接的获得良好的物质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在华县, 要学会皮影的各种制作流程和工艺制作, 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学徒们除了要有不错的天资和悟性之外, 还要有从事皮影行业的决心和志向, 同时, 还需具备淡泊名利的良好心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吃得了学艺过程中的各种苦, 必须忍受得了经济的贫乏。由于, 学习皮影的过程周期长见效慢, 很多家长也不愿意孩子从事这种没前途的活计。

另一方面, 民间的皮影雕刻艺术们, 大都年事已高, 但拥有独门绝技, 皮影技能高超。但却无法传承, 这实在是一种不可名状的痛。华县皮影艺术家王天喜就多次说到这传承人的问题, 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 自己的一身本事无法延续, 很不希望这门手艺断送在自己的手上。王天喜在哥哥的教授下学会了皮影雕刻的各个流程。他们兄弟二人是华县皮影的领军人物, 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慧和执着, 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皮影路, 并成为了华县皮影传承人, 享受政府的专项津贴, 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名望。王天喜还办了皮影合作社, 这虽然是个家族产业, 但也吸收了本村的一些皮影学徒。

笔者有幸走访过他们, 了解了当下皮影的发展现状。在参观他们的皮影合作社时, 在貌似繁荣的表象下, 笔者的感觉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他们把华县皮影搞得有声有色, 打出了品牌, 赢得了市场。该合作社分工明确, 井然有序, 按部就班。对于传统的皮影, 他们继承得很好。他们保存着早期皮影的模本, 也就是当年别人请他们根据那些老皮复制雕刻时, 他们拓印下来的范本。参照这些范本, 他们制作出造型优美, 动态自然的皮影。忧的是什么呢?他们为了经济利益, 制造一些庸俗不堪做工粗糙的皮影工艺品挂件。这些工艺品造型难看, 色彩搭配不好, 动态呆板, 就只能说是审美趣味不高的劣质廉价旅游商品。他们却沾沾自喜的告诉我, 他们在华县和西安都开设有门市, 经济收入不错。但是, 仅仅是廉价的工艺品, 以量取胜, 实则不可取。王天喜师傅就说大众就喜欢的, 有很多还是可认定做的。他们要生存, 有需求就要满足, 不做会影响生意, 从而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全局。如果不做商业工艺品, 这个合作社早就关门大吉了, 更别说还有几个学徒了。看不见经济利益, 谁愿意学这个在?在外面打工, 一年也赚个三四万成问题。随便学门实用的手艺, 什么理发啦, 泥瓦匠啦, 都比这实惠。学这费力不讨好, 周期又长, 一是学习过程艰苦, 二是见效太慢, 好多挺好的苗子, 受不了穷, 都改行干别的去了。能坚持学下来的, 确实是喜欢这个行业。

他还说, 虽然他已经是皮影传承人, 享受政府的专项津贴, 受到一定的扶持。但是每年两千元的补贴, 在当下这个经济社会, 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能买几把刻刀, 能买几罐颜料, 能买几张兽皮?这对于皮影传承, 只是杯水车薪。国家搞个什么开发, 动辄千万上亿, 省上也是搞个什么名目, 花费惊人。在对待文化遗产的继承这一方面, 多少显得有些不够慷慨。口号喊得很响亮, 实际政策却不太给力。

纵观中国当今文化这一方面, 是最受忽视的。文化素养关乎全民素质, 但却得不到重视。因为这是个软实力, 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 所以被搁浅。眼看着传统手工艺出于没落阶段, 面临失传的危险, 笔者却无能为力, 只能撕心裂肺的呐喊几句, 起不了关键作用。众多民间工艺发展流传至今, 经久不衰, 却将要断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在经济貌似繁荣的当下, 民间工艺却正在经历着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我们怎么能没有责任?

三、古今皮影相距甚远

在华县雨田皮影文化有限公司的展厅里, 我亲眼见到了明清时期的皮影雕刻精致, 造型完美, 设色浓艳, 搭配和谐, 真是令人叹服!不得不被古代先人的过人智慧和审美情趣所折服!但是在看到今人的皮影工艺品展厅的时候, 我的心沉了下来, 跌入了无限的沉思当中—我们怎么了?我们怎么就如此的不堪呢?跟明清皮影一比, 那简直是天壤之别!差距怎么就那么大?从各方面来看, 我们的造型呆板, 我们的色彩庸俗, 我们的雕刻工艺简陋, 我们的审美低下。我们输了!输得很彻底!我们输给了世俗, 我们输给了浮躁, 我们输给了急功近利, 我们输给了鼠目寸光。

上一篇:氢火焰检测器论文下一篇:硕士研究生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