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十篇

2024-06-11

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 篇1

一、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养

伴随着我国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当前我国农村在居民收入, 生活水平等物质方面明显提高, 多数的农村都已经摒弃了建国初期饿肚子的现实。在我国农村快速发展的同时, 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 则明显滞后于农村物质文明的发展步伐。使得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一些不文明状况, 很多有钱人过于依仗自身财力, 称霸乡里、鱼肉百姓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精神文化素养偏低的现实具有直接联系。为更好的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 更好的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素养, 便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最根本的要立足于农村, 多进行一些以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为主题的讲座、宣传等文化活动, 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适当增加农村文化站点建设, 增设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室、图书馆等等设施, 力争通过这些手段与措施来更好发展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其实在笔者多年的群众文化工作中, 也发现当前我国农民在生活水平提高后, 也非常渴望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素养, 因此, 对一些文艺演出、文化下乡活动、文体活动等表现出极大热情。在文化建设中可以抓住这一契机, 更好的让农民参与其中, 来更好的提高自精神文化素养, 使其精神层面更上一个台阶, 更好的服务于我国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整顿当前我国农村混乱的文化市场

农村群众文化市场主要是指在现实的农村发展过程中, 农村市场所展示出来的以文化为主体的各种文化活动。当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很多地方的农民的收入水平均有明显提高, 在有钱之后, 所表现出来的农村文化市场也出现一些问题, 主要是积极、阳光的文化活动相对较少, 而一些以赌博、上网打游戏、观看低俗视频和出版物的文化行为相对较多。长时间从事这些低俗的文化活动, 不但不利于农民精神文化素养的提升, 还会阻碍我国当前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增加我国农村的群众文化投入, 增加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建设, 出版与发行一些积极健康的报刊和书籍, 加强对农村的文化推广与宣传, 整顿农村文化市场, 加强对一些娱乐活动场所的建设, 使其沿着正确的文化观与世界观进行有序发展, 来更好的服务于当前我国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三、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我国农村人才的培养

当前我国农村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主要是指农村特殊的文化土壤中所培养出来的后备人才;另一方面则可以理解为农村文化人才。前者主要是通过农村文化建设的感染和教育的实施, 通过自身努力而进入大学, 成为我国经济、政治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建设人才, 后者主要是通过农村群众文化的宣传与建设, 感染部分在文化、体育等方面有一定特长的农村居民, 使其认识到自身所长, 并乐于参与到现实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与宣传中来。这些农村群众文化人才的培养, 为农村的后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保障。

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 建设新农村, 建设美好家园都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主题。然而农村的发展与建设在加大物质等硬件方面建设的同时, 也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 而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最主要依靠的途径与方法便是农村文化建设。脱离了精神文明这一主题, 农村的发展必然会陷入畸形发展的境地。因此, 只有加大农村文化建设, 才能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发展。在现实的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分别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养;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整顿当前我国农村混乱的文化市场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我国农村人才的培养等。基于农村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各级政府要正视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 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高度, 早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

摘要:本文主要以文献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 以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文化的作用为研究重点, 认为在现实的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分别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养;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整顿当前我国农村混乱的文化市场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我国农村人才的培养等。基于农村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各级政府要正视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 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高度, 早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群众文化,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烨.繁荣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华人时刊 (下旬刊) , 2013 (11) :40-40.

[2]董晶.沦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新思路[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23) :108-108.

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 篇2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当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一)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 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农村建设的“新”, 关键就在于农民的“新”, 它代表着我们的农民的一种“质”的变化。而这种“质”的变化, 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够完成。

(二) 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任务

农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对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 并且能够更加有效地增强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同时,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对于缓和社会矛盾, 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 搞好文化建设有利于发展个人的多方面素质

文化对于人的作用在于拓宽视野, 加深个人修养, 提高思维能力等等。视野拓宽了, 看到的机会就多了, 发展的道路就更加多了;修养加深了, 对于人生的理解就不仅仅限于解决温饱了, 更有进一步的精神追求。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 由于农村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不成熟, 农民的文化生活大部分都是依靠政府提供的资源来实现的。正是由于这种单方面主导的格局, 使得目前的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实际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文化建设向前发展。

首先, 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当前, 各级政府的农村工作重心主要是着眼于经济发展, 往往对于农村的文化建设不重视。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许多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投资, 而它获得的收益却是无形的, 不能够量化的。二是现有的政绩考核制度设计不全面, 对文化建设考核不到位。其次, 文化建设“错位”现象严重。所谓文化建设错位, 就是指农民的实际需求与政府和社会的文化供应不相符合, 直观表现为文化建设较少贴近农村实际。这些“错位”现象集中体现在文化下乡的活动内容上。现有的大部分文化活动都是由政府主导, 文化活动的具体内容也是按照政府的意愿来安排, 这种自上而下的安排不切合实际需求, 根本没有到达丰富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目的。现阶段广大农民群众不再仅仅满足于低层次的, 长久不变的文化形式和内容, 他们对于文化活动有更高的要求, 但是当前的政府主管部门, 往往忽视了这些变化, 没有充分了解什么才是农民最需要, 什么才是农民最想要的。从而使得仅有的一些文化下乡活动“变了味”。同时, 各种文化资源匮乏, 也是制约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农村文化就是不断丰富中国文化。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但是我们要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 更加贴近农民实际的发展模式, 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让农民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

(一) 改革现有的政绩考核制度, 增加诸如文化、环境等“软指标”所占的比重

在许多地方党政“一把手”个人的决定直接影响着这个地方的发展。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 通过这种硬性的约束,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领导主观因素所带来的各项事业发展的不均衡。

(二) 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三) 积极引导各个方面社会资源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 为繁荣农村文化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树立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和谐共生理念,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并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在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加大非政府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四) 必须科学的制定文化建设战略, 完善制度建设, 使农村文化建设“科学化”、“机制化”、“长效化”

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群众文化;作用;分析

农村群众文化代表着农村人民的生活,同时,更是为促进农村建设增添色彩的有力催化剂。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底蕴文化,这些群众性的文化都将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闪光点。我们同过分析群众性文化的精神活动,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提供动力,同时,通过群众文化来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丰富群众生活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一、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群众文化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发展越来越注重从群众需要的方面来完善,群众需要的生活不是单纯的物质方面,还需要从精神方面进行完善。其群众文化就可以改变农村单一化的发展模式,因为新农村建设不光需要改变农村经济面貌,还需要改变农村精神面貌,通过群众性的诸多文化来改变农村发展状况。

(一)符合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要求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就更需要得到农村经济的支持。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农村的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农村群众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之后,其精神上也必定会有所需求,但是农村群众精神方面的需求是立足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对此,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便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必须要扎根在基层,这就需要在各级建立相应的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建设站,给文化树立提供可用平台。农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得到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对知识、技术的渴望和要求,文化机制较为成熟的建立之后,就可以定期给乡村地区送去适当的文化表演,例如體操比赛、文化表演、演讲比赛等。在这些文化表演的熏陶之下,必定能够保障农村群众的精神层面得到稳固的提升。

(二)净化农村的文化市场

强化农村文化建设还能够有利于文化市场的精华,促进农村群众的精神层面走向健康发展的道理,农村群众文化市场的文化宣传主要体现为:科技文艺活动、文化出版物、宣传材料等,在这些方面有所建设之后便能够有效的净化文化市场,消除文化市场当中的弊端和杂质,保持农村文化市场的稳定秩序,发展农村文化市场,给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为农村培养出更多可用性人才

农村群众的文化建设离不开农村文化人才,农村也必然会存在许多的高智商、高技巧人才,并且这些群众传承了当地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土生土长的土地有着炽热的感情。所以,想要良好的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离不开这些人才的帮助。与此同时,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还可以挖掘并培养更多的文化人才,给农村的后续文化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二、发展农村群众文化的主要措施

(一)举办形式多样化的文化活动

在发展农村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定期在各地各级举办富含农村特色文化的文化活动,在文化活动开展之前,需要征求当地群众的意愿,依据群众自愿参与的原则开展文化活动,并且文化活动的内容必须是正面的,有利于群众的身心得到有力的发展。除此之外,在文化活动举办时,时间需要选取于各个节假日或农闲时期,并且举办的文化活动需要是多形式,不得固定,例如体育活动、歌唱表演、文化汇演等,鼓励群众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生活,从而有效的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二)完善农村文化站的建设

农村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保证机构、规划机构和反馈机构,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作用至关重要。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文化的建设,强化精神文明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农村文化站需要能够适应各种体制,积极有效的培养农村中的文化人才,建立符合当地特色的文化人才队伍,尤其是各级部门的文化管理人员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使用各种可行手段,将人才培养工作落实到实处,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面目。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文化的培养,必须要保证其各项能力合格之后才能上岗工作。

三、农村群众文化推进农村乡风文明

党中央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大战略目标,其中农村乡风文明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充分发挥农村群众文化的作用,可以可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粘合各种心理裂痕,给农村弱势群体带去人文关怀和感情抚慰,引领和启迪思想,抚慰和激励精神,疏导和缓解矛盾,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更可以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进而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但现阶段,在我国有些农村地区,一些传统陋习仍然存在,如重男轻女、迷信及赌博等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不利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更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同时这些现象也与乡风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违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农村群众文化,可以使农民接受文化的熏陶,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塑造积极、和谐、健康、文明的乡风民尚。

四、结束语

新农村的发展,已经逐步让群众感受到生活的变化,这些具体的实际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当前,要充分发挥好群众的积极参与意识,调动群众的热情,让群众感受到新农村建设不能够光靠搞好经济,还需要改变农村精神风貌。从而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在农村这片土地上,要充分发挥好群众文化的作用,将农村群众的生活变得有声有色,才是最关键的。

参考文献:

[1]欧阳永忠.论农村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4,18(4):9-11.

[2]兰明乾.繁荣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3,35(4):190-192.

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 篇4

3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06AaJG054“适合新农村建设的京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与模式研究”的子课题“京郊农村人口生育及身心健康状况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08-05-28

【作者简介】魏强(1964-,男,北京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社会体育。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及策略 3 魏 强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摘 要】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村经

济和社会发展是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需要政策保障,需要乡(镇村两级政府重视,需要体育设施保障,需要加强农村体育骨干的建设等。

【关键词】农村体育;体育健身;篮球;乒乓球

【中图分类号】G81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252(200901-0063-04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我国真正含义上的小康。党和政府当前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旨在推进农村的全面发展,而农村的体育文化事业是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体育文化的发展。实施“体育下乡,健身进村”工程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推动农村和谐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1.农村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占我国人口总数的

70%以上,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情况有相当

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农村群众体育发展极不平衡,死角多,普及起来困难大。但是农村体育的现状是一个历史长期积累的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体育工作者对群众体育、农村体育进行全面、深刻的审视、反思。目前我国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参加的人群基本上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不同人群,并且不受参加活动时间地点的限制。早在1985年国家体育总局就提出了“农村体育要突破,首先把较为富裕的乡镇抓起来”,要求把“农村体育提到重要位置上来,省、自治区体委应逐步做到城乡并重,地、县体委以主要力量抓农村”。1986年中国农村体育协会的成立,使

9亿农民有了自己的体育组织,加强了农村体育 的领导,同时“亿万农民健身活动”也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8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使农民走上全国赛场。农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厚的人才资源,我国农村体育大有作为。

2.农村体育在我国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体育文化事业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没有农民的身体健康就没有农民的生活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关

36—

心农民体育、关怀农民健康、关注农民健身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农民的生

活水平提高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精神文化生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农村体育活动正逐步进入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领域,篮球、乒乓球运动等一些体育活动受到了现代农民的欢迎。农村体育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综上所述,农村体育无论是对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还是对全民族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体育健身在我国农村体育中普及的可行性

1.农村体育运动项目种类繁多

我国的农村体育运动项目,既包括武术、舞龙、舞狮、秧歌、拔河、碰拐拐、踢毽子、摔跤、赛龙舟等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也包括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农民再也不是“土里土气”的了,很多现代竞技项目在农村开展得非常广泛,农村体育应该有它们一席之地。如篮球运动在我国有着第一大运动的美誉,乒乓球是“国球”,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我国广大农村普及这些运动有一定的可行性。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增强了广大农民的体质,丰富了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实施“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推动农村和谐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2.竞技体育的强势给农村体育运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我国的竞技体育优势可以为农村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普及起到积极的作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首次参赛,震惊世界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斩获15块金牌。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不仅让国人感受到了奥运带来的民族自豪

感,也激发了广大农民对奥运的参与兴趣。

3.体育运动的锻炼价值

体育运动是人体基本活动跑、跳、投和基本技术战术的活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提高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发展灵敏、速度、力量和耐力等身体素质,促进人体的身心正常生长发育。体育运动是在团体间对抗和变化条件下进行的,对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应变能力和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从事体育运动,有利于提高群体意识、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作为一项集健身性、竞技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项目,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价值。

4.很多体育运动在我国农村拥有一定的基础

在农村的很多地方,篮球和乒乓球项目非常受欢迎。辽宁省阜新市、江苏省丹阳市以及河北省有着“中国篮球之乡”、“乒乓之乡”的美誉。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业余篮球联赛,如江苏省丹阳市,自2005年起,为了全面加快篮球建设步伐,形成品牌效应,丹阳市隆重推出了“百村千队万人”篮球赛机制,满足了广大群众开展篮球活动的需求。而村级篮球场的建设,更为广大城乡群众创造了开展篮球活动、进行篮球比赛的环境和条件。毫不夸张地说,篮球已成为丹阳市的一张“名片”,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一致欢迎。众多体育爱好者也可在一些简易的乒乓球台和篮球场进行体育锻炼。总之,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篮球运动和乒乓球一直是人们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

三、体育文化建设在我国农村体育中的发展思路

1.发展农村体育文化需要政策保障

党和政府对农村体育的发展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十条规定: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发展。农村体育活动可以在一定的组织管

46—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 第1期

理下蓬勃发展。基层干部可以利用春节等农民闲暇、聚集的时间来举办一些篮球和乒乓球比赛。这不仅对改变当前农村一些赌博喝酒等陋习,创建农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积极的作用,更能激发农民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参与兴趣。相对于全民健身运动,我国的农村体育目前仍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影响或限制广大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还很多。农村体育本身是一个耗时长、花费大、见效慢的工作,体育运动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甚至还是一片空白,让体育运动真正走入大众体育锻炼的领域,成为广大农村百姓的体育锻炼生活的重要选择,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

小康社会建设是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我国农村体育的落后,根本原因还是受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了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小乡镇体育之间的明显差异。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才会有闲暇时间、物质基础来参加体育活动,体育运动在农村的发展和普及才有可能。

3.乡(镇村两级政府重视是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保障

举国办体育的体制的实质是突出政府管理,这一体制在我国的竞技体育领域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大众体育投入上就显得薄弱了。发展群众体育,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发展体育文化事业必须发挥政府管理的作用,乡(镇村两级政府重视是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保障。

4.发展农村体育文化需要体育设施保障

当前农民收入较低,并且不稳定。农村的体育设施很匮乏,对于设备设施要求不高的篮球、乒乓球项目也难逃这一尴尬局面。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体育的落后状况必须主要依靠政府来实现。乡(镇村两级基层干部要切实把农村体育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要把有限的体育文化活动经费适当地投入到体育基础设施中。“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就是要村村有个篮球场,有经济条件的乡(镇村

两级政府可以成立体育协会。在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也可以在农民聚居区域修建一些简易的运动场所,这将为农民参加体育健身打下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

5.发展农村体育文化需要宣传媒体保障

目前,农民的生活水平还较低,健康意识差,体育意识很不成熟,体育价值观念非常淡薄,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仅停留在欣赏的层次上,缺乏自觉投身参与的意识。必须依靠政府通过“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普及与推广来转变农民体育观念,提升农民的健康意识和体育参与意识。加强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宣传,让广大农民不仅能感受到“北京奥运”带来的民族荣耀与自豪,也能感受到“北京奥运”带给自身的快乐与健康。体育意识对于农民参加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传媒是农村体育运动发展的推动力。近年来,体育大众传媒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对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既有体育赛事报道,也有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报道,这必将对体育运动在我国农村的发展和普及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

6.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平台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可以成为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平台。首先,农村中小学生是农村体育的参与主体,让体育运动进入中小学校的体育课堂,既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倡导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也能激发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兴趣,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进而促进体育运动在我国农村的推广和普及。第二,农村中小学校的体育设施为农村的体育运动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学校的体育设施一般都有运动场所,可为农民所用。农村中小学校的各种比赛等活动对农村体育运动的开展能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7.农村体育社团的发展空间很大

体育社团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也是一些体育先进村镇的成功经验之一。体育社团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体育发展水平、体育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全民健身计

魏强: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及策略

划纲要》第九条规定:“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的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

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和完善农村体育社团,是发展我国农村体育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步骤。

8.发展农村体育文化需要加强农村体育骨干的建设

随着农村体育健身不断深入与发展,农村体育要发展必须具有现代思想观念和体育技能的骨干,以他们为龙头带动农村全面发展。各级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骨干给与鼓励与支持,鼓励他们当领头雁,支持他们进行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培训。

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体育文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把农村体育文化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督查力度,为实现全社会的健康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各级政府要抓住当前机遇,切实加强农村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建设,为农村

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便,创造良好的健身环境和条件。由于农村问题的特殊性,所以农村体育在农村中的全面开展绝不是哪一届或者某几项政策的出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长期历史积累的问题。同时它也不仅仅是体育系统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关注。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但并非可望不可及。发展农村体育、创建小康型农村,是我国为实现“全民健身”、“终

身体育”等理念的实际行动,它必定会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1-7.[2]孔庆鹏.江苏富裕乡镇体育发展现状及发展走向的调查报告[J ].体育科学,1998,(5:1-5.[3]陈宁.论农村体育的新发展[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1-4.(责任编辑 宋晓华

Con structi on and Stra tegy of Rura l Physi ca l Culture i n the Con structi on of New Coun trysi de W ei Q iang(Beij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 College ,Beijing 102442,China

Abstract:The devel opment of physical culture in rural areasw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all-around con 2 struction of s 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and well-off s ociety.Rural economy and s ocial development were the foundati 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hysical culture.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hysical culture required the support of policies,the at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 t owns and villages,necessary s port facilities and the train 2ing of the key staff in physical education.Key W ords:Sports in Rural A rea,Body-building,Basketball,Table-tennis —

新农村建设中民俗文化的价值定位 篇5

新农村建设是对农村发展的一次全面提升, 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在这二十字方针中主要体现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乡风文明中的乡风则是民俗文化的主体部分, 也应该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范畴。

二、民俗文化是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

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 中国民俗学文化创始人钟敬文先生认为, 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隐藏不露的一种社会规范, 是一种与所有人生活最贴近、感情最亲近、行为最贴近的特殊教育方式[1]。

1. 民俗文化是社会规则的重要渊源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

民俗文化是千百年来生活在此区域的民众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 当这种经验总结成为部分区域内的习惯进而发展成为该区域内普遍遵从的习俗之后便在该区域内发挥着普遍的约束力。这些民风民俗以本地的传统道德文化为基础, 贯穿着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 形成在本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新的社会规范, 在某种程度上说民俗超越了法律, 超越了道德, 这种约定俗成的习俗很自然的成为当地通行的社会规则。

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给刚出生的小孩儿“洗三”的习俗, 孩子的父母主动邀请亲朋好友到家做客, 看望刚出生的婴儿。在婴儿满一个月之后再操办盛大的宴席, 给婴儿过“满月”, 此时不仅亲朋好友要过来, 本村附近的很多的邻居和熟人也都会过来。在小孩儿满一岁的时候, 父母们就要操心给小孩“抓周”的事情了, 这一系列的习俗既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又体现了长辈对子女和晚辈的喜爱和期盼。

农村很多地方在老人过世之后会举行盛大的葬礼, 子女亲朋隆重的送老人入土为安, 这既是对父母长辈的一种尊重, 又是对老人一生的总结。在送老人出山之后的三十五天之类又要准备“过五七”。家里有老人过世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白事) , 亲朋好友和本村邻里要过来悼念, 待老人入土为安之后, 子女们就应该忘记这些不幸之事, 照常过日子并且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俗称“脱百转红”, 其形式就是在司仪的主持之下将大门上的白对联换成红色的。在“过五七”当天亲朋好友和本村邻里也会在主人家选定的日期里到家来冲喜。

不管是小孩子出生之后的“洗三”、“满月”、“抓周”还是老人过世之后的葬礼“过五七”, 村子附近的人都会很热心的帮忙, 帮厨的帮厨, 打扫收拾的打扫收拾, 遇到老人突然过世的时候, 帮助通知亲朋好友, 一切都井井有条。没有过来帮忙的邻里也会过来祝贺或者悼念, 很少有附近的邻里不过来的。在农村, 这种互帮互助、相互道喜祝贺和哀悼的习俗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谁家没有个三灾五难?谁家没有老人?谁将来不会成为老人?都生活在这个区域, 三天两头打照面, 对于这样的红白喜事亲朋邻里们都不敢怠慢。农村关于一系列的丧葬礼仪其实是为了让子女们时刻谨记着关爱老人, 不忘老人的教诲。尊老爱幼和互帮互助的传统在中国民俗文化之中表现的格外明显, 以上仅仅是最具有普遍性的习俗之一。

2. 民俗文化是提高农民素质, 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 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 是能否实现新农村建设伟大目标的关键。从总体上看, 中国农民目前平均教育年限不足七年, 在近4.9亿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 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 高中文化程度占9.7%, 中专文化程度占2%,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2%[2]。如何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树人, 只有本土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致富技能加强了, 具有了“造血”功能, 新农村建设才能长足发展, 不乏动力。

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可取代的作用, 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理念, 一旦这种文化理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 就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3]。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们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个体和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的基础上, 培育新型农民的关键性任务也会得到较为妥当的解决。

三、民俗文化是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1. 民俗文化是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

在农村伴随着集体经济的弱化, 文化建设更是显得力不从心, 花鼓剧团解散、电影院拆迁等等一系列的文化设施和文化队伍流失使得农村文化日益贫乏。好在信息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延伸使得农民能够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接触到外界的信息获得文化的给养。但是单纯的一家一户通过电视网络获取信息不足以扩大繁荣农村文化, 提高人文修养, 必须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农民爱听爱看的文化才会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民俗文化因其与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很自然的承担着这样一个功能。在辛苦劳作一天之后, 茶余饭后, 闲来无事的人们凑在一起, 三五成群, 谈天说地, 对酒当歌, 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他们心中的感情, 丰富民众

2. 民俗文化是培养社会认同感和信任感的桥梁

民俗文化是千年积淀的产物, 是共同心理素质的积淀和综合。中国虽然地域广袤,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但是在风俗的细小的差异上仍然可以反映出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素质。从古至今, 同乡情结都是身在异乡之人的重要寄托。俗话说“出门靠朋友”, 这些朋友就包括自己的同乡。“万里他乡遇故知”也被古人称为人生三大喜事之一, 漂泊在外的人对于同一省市出来的乡亲格外亲热也格外信任。现如今, 社会流动性加强之后, 这种依靠共同地域和民俗联系起来的同乡关系显得格外明显和重要。各种形式的同乡会的建立则是这种心理和文化认同感的集中表现。同乡会的建立对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也增进了同乡之间的感情, 架起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和信任的桥梁。

3. 民俗文化是增强社会凝聚力,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民俗文化是民间百姓自己的文化, 是一种最本源的群众文化, 可以称其为草根文化。它既是古老的, 又是年轻的;既是传统的, 又是现代的, 会随着历史的长河不断延续下去。它融洽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和生活流程中, 存储在社会各阶层的心理结构中, 具有无形的凝聚力[4]。作为一种群体性创造的结晶, 这种经过群体活动约定俗成的文化模式和行为准则把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联系在一起。

民俗文化虽因地域不同而差别各异, 但其共同的一点就是注重人与人之间和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素质, 决定了生活在共同民俗文化区域的人有着较强的凝聚力。民俗文化所倡导的和睦相处的行为操守和规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外部制约的作用。民俗文化独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民俗文化流传的越深越广, 其凝聚力越强, 向心力越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 民俗文化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之下, 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返乡成为了新的待业人员, 他们和本地的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相比, 一无土地, 二无工作, 三无保障, 成为新的“三无人员”, 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加大。这些农民工回乡之后的安置问题则成为当地政府的重点工作。一方面要使返乡农民工克服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其内心安定, 另一方面要尽快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要实现返乡农民工尽快就业有一定的难度, 但就业问题不解决, 生存就没有办法保障, 更不用谈社会稳定问题。如何短期内稳定返乡农民工以寻求缓冲期内化解不稳定因素则是各级政府要考虑的重要民生话题。笔者以为, 稳定回乡农民工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的宣传引导和村委会的安慰化解其心理落差, 另一方面要靠农村的各项社会规范的潜在约束力教化和制约其行为, 避免返乡农民工急躁心理甚至是过激行为的不良影响。各项社会规范的制约少不了本地村规民约、民风民俗, 只有这些被当地人普遍认可的治理规则才能在本区域内发挥最大的效用。只有从上述几方面准备才能把潜在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消灭

新时期, 新农村建设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抓好新农村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发挥对全面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 其价值定位不能离开民俗文化本身的功能, 但更多的是结合当前的社会现状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

摘要: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农村建设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功能、减压安慰功能之中。在当今社会背景之下, 减压功能显现得尤为重要, 它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民俗文化,价值定位

参考文献

[1]马琳.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功能[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EB/OL].http://www.xinnongcun.gov.cn/counter.asp-id=5153&iclass=0402.

[3]刘福兴.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6, (10) .

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 篇6

当前, 农村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因为体育人口的增长, 体育规划的滞后;公共财政投向农村体育事业的资金长期偏低;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少, 体育素质偏低, 指导力度不够强, 正确的锻炼技术和方法让农民很难掌握;懂现代体育业务, 会经济管理的体育人才十分缺乏;公共体育设施很少, 尤其是方便农村群众健身的更少。

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农村传统体育文化

2.1、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其发展不仅对保护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还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它将会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农村传统体育文化就是适应农民的特点而形成发展的。在农村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节日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也就是传统的体育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于是一些农村传统的体育活动也带动了起来, 如抖空竹、竹竿舞、扭秧歌等。

2.2、“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

经济高速发展, 并且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改善乡村环境及生活质量, 并改变村容村貌。关心弱势群体, 搞好公益等事业, 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加强农村保障和医疗保险。同时提高农民素质, 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让农民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农村传统体育是一种强身健体, 让人奋发向上的体育活动, 它的开展和推广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3、农村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

3.1、体育人口增长, 体育规划滞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余暇时间不断增多, 据调查, 由于农村人们的体育意识薄弱, 他们大多数将余暇时间花费在看电视, 娱乐, 特别是在较偏僻的地方, 赌博风气盛行, 这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 正确的体育宣传和规范能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过来, 将农村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活动中, 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这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 还可以为建设新农村创造良好的条件。

3.2、长期以来公共财政投向农村体育事业的资金一直是偏低的, 即便有投入, 基本上也是集中在乡镇, 县城。

对农村的体育资金投入也比较少, 正因为资金投入少, 在农村很少看见有公共健身器材, 在甘肃的农村几乎没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民占人口的比重较大, 加大农村体育资金的投入, 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3.3、目前我国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多, 大多集中于城镇, 县

城的社区, 而没有专门到农村指导的指导员, 使农民不能正确的掌握锻炼技术和方法, 甚至不会使用一些健身器材, 因此,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分布要均匀, 分布网点遍及各个需要的地方。

3.4、大多数体育人才都愿待在学校, 开展体育工作比较顺利和

简单, 由于农村设施条件差, 工资不高, 开展体育工作比较难, 所以愿意到农村指导的人寥寥无几, 懂现代体育业务, 会经营管理的综合人才十分缺乏。这让农村传统体育活动很难得到合理的开展, 使农村传统体育文化无法更深入农村, 影响新农村的进一步建设。

3.5、健身器材的匮乏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活动效果

健身器材是体育活动得到开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农村的体育健身器材十分缺乏, 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 应该在农村建立必要的健身器材, 除配备健身器材外, 建有一些鹅卵石健身路径, 再融入一些传统体育文化活动, 使健身器材简单, 健身效果好, 活动趣味性强。

4、农村传统体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对策及作用

4.1、促进我国农村传统体育活动的更好发展, 宣传农村传统体

育文化的理念与深入的意义, 使农民不仅仅是为了增强体质, 促进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而使新农村的建设更加的健康化、文明化、和谐化。

4.2、开展传统的、民族的、适合农民特点的体育文化活动, 并且发挥农村传统体育文化最大的特色,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5、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代“文明病”相伴而来, 人们运动的需求愿望日益迫切。农村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其发展不仅对保护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它利用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各种健康文明的活动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让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得到了满足, 不但精神上得到了愉悦, 而且体能上得到了锻炼, 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农村传统体育文化就是适应农民的特点而形成发展的。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建设和发展健康向上的农村传统体育文化, 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就要提高农民的素质, 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是一种强身健体, 令人奋发向上的活动, 农村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展和推广对新农村的建设无疑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 篇7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玉环近二十年的经济迅猛发展,为农村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仍很薄弱,与玉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存在如下问题。

(一)农村文化体制不顺,文化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基层政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文化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改革中,镇乡文化站被列入“三权”(人权、事权和财权)下放的范围。变成了以“块”为主、以“条”为辅的管理格局,人事由镇乡政府与主管部门商定后报经县人事部门批准,经费由镇乡财政负担。而这样的体制转变,也带来了一些弊病。

1、在乡镇文化事业的管理上,职权界限模糊。

在许多地方,文化站的建设实际上由乡镇说了算,主管部门只起到业务布置和指导的作用,部门职能的方向性受到了严重干扰,出现了少数文化站该管而不管、该做而不做的现象。

2、文化站职能日益弱化。

大多数镇乡政府忽视文化站职能的发挥,文化员被抽调到其他岗位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使文化站未能很好履行文化工作职能。

3、基层文化工作缺乏活力。

因文化站的人事权掌握在镇乡一级,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其进行调配,文化站工作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工作缺乏活力。

(二)农村文化队伍人才配置不合理,业务素质偏低。

据统计,2006年玉环11个乡镇文化站在编文化员共计40名,而据调查,这部分人中专职从事文化工作的只有7人,大多数文化员已被移作他用,个别小乡镇的文化员一般身兼数职,而且兼任的都是镇乡的其他重要工作,根本无暇抽身组织文化工作,只能被动地应付业务主管单位交付的任务。

玉环县乡镇文化员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有12人,占总人数的30%,大专以上学历有30人,但是具有中级职称的仅2人。据调查,以上人员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年龄偏大的老文化工作者,另一类是镇乡机关改革中从其他单位外调进来的有较高学历的干部,但全都被被乡镇借作他用。

(三)农村文化设施不足,难以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1、文化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按照国家“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建设”的要求,属于浙江省二类地区的玉环县的乡镇文化站面积均需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但据2006年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普查资料显示,玉环县11个乡镇中已经达标的只有6个,部分乡镇文化站甚至只有一块牌子或一间办公用房,根本无法开展活动。

2、文化站活动设施、设备简陋。

文化站本来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文化宣传阵地,但在玉环,因许多基层文化站设施、设备简陋,文化阵地的应有作用难以发挥。有的文化站甚至只有几把椅、几张桌,连一台电视机都没有,图书、乐器以及一些体育运动器材也是以前留下的,很久未更换或添置,陈旧不堪,所谓的文化站已是有名无实。

(四)传统文化挖掘利用不够,优秀民间文化难以传承。

农村传统文化中一些优秀的文化因子具有超越时代的功能,虽然历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风霜雨雪,但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而近些年来,这些优秀文化的传承已越来越困难。

过去在玉环农村逢年过节时,农民们会自发地组织舞龙灯、耍狮子等一些民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既给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又给人们送来了健康的精神食粮。这样,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而且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气息。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政府又没有正面引导,有些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已发生严重“变味”,不再是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而进行,而是成为个别人赚钱的把式。据《今日玉环》报载,春节时,有的舞龙队轮番到商家、企业门口,乱舞一番以讨要“彩头”,有的竟然嫌一些企业给的钱少了而无理堵赖在门口讨钱甚至出手伤人,以致好多商家“望龙生畏”。如何更好地承传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值得更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

民间艺术传承困难重重。因保护力度不够,一大批植根于乡村的民间艺术已陷入了生存困境。在不久前开展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发现,许多经典的民间文艺,由于有些传承人已离世,有些已到高龄,而年轻人又不愿意继承,传承出现断层,面临“人亡歌息”的困局。

二、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一)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文化工作机制。

1、进一步提高党政一把手重视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

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就要求党政一把手务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没有整个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一定要协调发展,不能重经济而轻文化。只有党政一把手的认识有了高度,农村文化工作才会有位置,才能摆上议事日程,才能增加投入,才能较好地解决建设中碰到的问题。

2、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标责任制。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科学的建设目标、任务要求、保障措施和考评方法等内容。二是绩效考评机制。主要是指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包括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成效的检查、评价、分析、指导。三是物质保障机制。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增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比重,不断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四是正确导向机制。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形成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舆论导向。五是激励引导机制。建立政策、榜样、奖励等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力度,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有投入才会有产出,离开了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像重视农村经济工作那样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发挥建设资金的最大效益。

在玉环,绝大多数村居面积不大,人居较集中,且村民来往频繁,彼此熟悉,因此有必要在一些行政村中心建设文体活动中心,内设电视室、图书室、棋牌室,外设体育健身设施,使村民能就近开展学习、娱乐和休闲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提高各类农村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益。但是针对当前提出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全省85%的行政村均应按照一定的标准设置文化活动室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倡导加大建设投入的同时,务必注意因地制宜,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尽可能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2、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

政府虽然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出资者,但是为了使农村文化事业获得更快、更大的发展,可以适当地采取其它方式筹集资金。在玉环可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达这个优势,通过市场手段向企业等经济实体筹集资金;在集资数额不大、群众负担得起的前提下,也可采取群众自愿临时集资的做法,筹集部分建设资金。

由当地党委、政府出面,通过协商、转让等方式,将一些闲置的校舍、庙宇等用房加以改造利用,解决文化站(室)缺少站舍的问题。

(三)理顺体制,强化文化队伍建设。

1、尽快理顺、调整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

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7]7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在县(市、区)级人民政府”。文广新局是社会文化的主管部门,又是政府的行政部门,把乡镇文化站的“人权”、“财权”、“事权”等管理权收回,实行垂直管理,有利于培养文化干部队伍,有利于农村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

2、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

一要完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聘用制度。明确制定乡镇文化机构各个岗位的职责、任职条件、聘任期限、考核指标及报酬标准,根据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要求,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招聘优秀人才进入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分调动和发挥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要加强培训。文化主管部门要制定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计划,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为农村文化工作者提供学习机会,促进农村文化工作者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文化工作需要。培训内容要贴近农村现实生活,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主。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使农民群众经常“有戏看,有书看,有电影看,有活动娱乐”,使他们脱离牌桌、赌桌等低级庸俗的活动。

1、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

近年来,县文化馆、县越剧团坚持送戏(节目)下乡,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图书馆、电影公司等单位深入农村,为农民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也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文化部门还经常联合教育、科技、卫生和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与组织,在农村开展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坚持从本地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讲求实效,持之以恒。

2、多种形式地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文化站、基层文化俱乐部要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要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如文艺宣传、灯谜会、知识竞赛、体育小竞技等,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做到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各展其长,在参与活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承继和创新农村传统文化,做好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

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 篇8

中共中央、国务院曾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的原则,强调“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居”。那么,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保护和利用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为此,本刊采访了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牛宁。

为保护工作吹响“集结号”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在农村,它是我们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的根源。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得不到切实保护,已经消亡和濒临灭绝。在举国开展的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如何,是攸关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问题。

据了解,目前全国许多省、市已把乡村建筑的保护提到重要的位置,在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山西、广东、重庆等省市,分别推出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叫得响的优秀村镇。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徽古村落西递和宏村;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浙江的诸葛村、长乐村,山西的襄汾县丁村,晋城的郭峪村(即皇城相府)、乔家大院等。

這些优秀村镇的推出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存留的乡土建筑,一方面也为在“保护”还未觉醒的地方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中心地域,中原地区是最早进入农耕文明时代的地区,几千年的发展为广大农村保留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牛宁说,就目前来看,河南省已知的3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在农村。

然而,河南省在保护古村镇和古民居方面的工作起步却较晚。2000年之前,文物保护部门仅对单体的古民居注意了个体保护,公布了为数不多的省保单位。从2000年进行第三批省保单位调查时,才将有代表性的、保存较好的两处古代村落博爱县寨卜昌村和卫辉市小店河村整体公布为省保单位。2006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才公布淅川县荆紫关镇和禹州市神后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郏县临沣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這与河南省作为一个文物大省的历史地位是极不相符的。

为了在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上加大力度,“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河南省在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的基础上,计划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9个、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6个的目标,并完成全省历史文化古镇(村)资源普查和历史文化名镇(村)设施建设保护规划,建立历史文化名镇(村)信息网络系统。

2011年3月,《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管理的通知》(豫建[2011]39号)中曾提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法定依据,是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与建设管理工作的前提和重要基础,所以要高度重视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努力做到城乡建设发展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该通知的下发才真正为保护农村历史文化村镇的战役吹响了“集结号”。

“近十多年来,各地以发展经济提升城市品位为理由,在城市改造中大规模拆除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的历史街区、古城墙等历史建筑,从而造成许多历史名城失去了自身的特色,使历史文化名城也只剩下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历史。”牛宁说,同样,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不少地方也出现了這种势头。随着经济的发展,存在于广大乡村中的古村镇、古民居也正在迅速地被拆除。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保护传承是条荆棘之路

古村落及古民居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既包括村落的规划、各类建筑、桥梁、庙宇、名木古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蕴含各类民风习俗、传统节日、民间信仰、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进,既为古村落及古民居的保护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当前,古村落保护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能不说是条荆棘之路。”牛宁说,其具体表现为多方面:

古村落、古民居的标准和保护法规缺失

“确定一幢房屋为古民居相对容易一些,但对一个村落如何确定为古代村落来讲,就相对困难一些。经过几百年的变迁,要想找到一些古村落初建时的原貌,已实属不易。”牛宁说,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的自发改造,在老村庄中修建起的座座现代楼房,与古村落的整体效果十分不协调。就连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历史文化名村和名镇,也未能保留多少原来的古建筑。因为没有标准,更没有保护法规,在界定方面就出现了问题。

据了解,有的地方仅仅为了政绩,为了争得一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名称,就将真正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拆掉,而去建设仿古的现代建筑。河南省二十八座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在這方面也无一幸免。因此,新农村建设中首先需要确定古村落与古民居的标准和制订保护法规。

环境背景及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尚未得到重视

如果说对于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本体尚能认识、知道保护的话,大多数地方对于该文物建筑的环境背景及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认识就相当模糊了。“一处古民居、一座古村落的建设,不仅仅要满足人们对自身庇护的要求,还体现了人们对周围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牛宁说,比如选址、装饰图案、建筑材料的运用,人们的风水观念、审美情趣、古村落(镇)的格局等等,无不体现着当时的村镇功能与规划思想。

其实,古村落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建筑本身的工艺、历史、空间关系、结构作法上,更重要的是体现着村落与土地使用之间的关系和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但是,许多這样有价值的、充满历史文化的古村落都在改造中消失殆尽。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古村落中长期以来形成的风土人情、习俗、饮食、习惯、方言等非物质文化都是需要认真加以保护的。

改善现有生存条件与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的矛盾突出

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不同于各级文物单位的保护。“就大多数文保单位而言,产权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但就民居和村落里的建筑而言,绝大多数归个人所有。”牛宁解释说,特别是大的古

民居,因为是祖辈传下来的,弟兄分家各得其所,一座房屋往往分成二、三家甚至更多,且目前还都正在使用着,国家如不对其收购,就无法对该民居建筑行使管辖权。如果按照文物保护要求不改变原貌地保护,就需要层层申报且遵循文物保护的原则进行维修,房屋的主人既耗不起时间又拿不出经费,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房屋坍塌毁掉。

记得安徽皖南曾经出现过一位民居主人要将该房的材料出卖给外国人,以换取经费改善居住条件的情况,而文物部门不同意,要求按照文物维修,但主人又拿不出钱,最后只好看着建筑自然倒塌毁坏,這样的局面令人尴尬。最终农民的居住条件得不到改善,历史文化遗产也无法有效地进行保护。

政府对古民居、古村落的保护责任不清

目前,对于此类文物建筑如何保护,政府应负什么责任尚不明确,主要还是靠民间力量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地方提出,凡未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乡土建筑均可由村民自愿拆除改造。”牛宁说,這样,一些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建筑就面临着被大量拆除的危险。许多古村落、古民居在不违规的情况下被毁掉了。在一些地方,人们很快就会认识到拆除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给他们带来的损失与遗憾。

例如,安阳市旧城改造中苍巷街的拆除与复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为了打通和扩宽天宁路,强行将该地区几十座保存几百年的建筑推掉,而不久因为要评优秀旅游城市,为了找到古城风貌,又按照原来的面貌恢复了十一座四合院,新建的房屋虽然是依照原来的样子恢复的,但终究是失去了几百年岁月的磨历,仅仅是一个外观相似的仿制品而已。城市尚且如此,广大农村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由于没有明确的政府责任,对古民居、古村落的保护便成了当政者为自己的政绩和形象任意拆建的面子工程。

“针对這些问题,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增强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危机感和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好千年来形成的文化遗存和文化传统。”牛宁说,只有這样才能走出一条保护古村落、建设新农村的和谐发展之路。

“对症下药”保护路上的思考

如何做到既改变广大农民和农村的落后面貌,又有效地保护我国八千年农耕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合理地利用這些包括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使它们成为农村中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的新亮点,成为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成为开展以乡村休闲为主的旅游活动的新景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它们的作用。为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牛宁建议:

加快古村落、古民居推荐标准和保护措施的制订

有关单位应协调文化、文物、城建、农业等部门,研究制定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关于保护历史文化名村(镇)、古民居及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荐标准,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重点加强对古民居、古村落等古代聚落的调查,特别是对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的聚落要摸清家底,依据标准制定好保护措施。对在偏远地区还保存着的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应予以高度重视。如在大别山区保存的古老水磨,粮食加工工具(象风车、篱子、对臼、石磨)等,它们承载的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是一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认真加以保护。在调查的基础上,要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和古村落,以各级政府的名义予以公布,并制定相关法规,明确保护责任,切实保护好這些优秀的乡村建筑。

搞好村镇规划,加强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治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简单的拆旧房,盖新房。对于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的改造,一定要请专业部门先做好规划,不仅要对单体的古民居和公共建筑(如神庙、祠堂、学校、水井、广场、池塘、寨门)等古建筑作出保护维修,同时要对整个村落的人文环境及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对周边的环境也要认真规划。而在古村落的规划中,基本的要求应该是缓解村镇中心区的人口压力,使一部分居民外迁,這样既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当地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在国际文物保护方面,這样的例子很多,如美国对威廉斯堡的保护,意大利对威尼斯的保护等。又如我省淅川县荆紫关镇的保护,也是按照跳出老街建新镇的思路,将镇政府及各种现代商业文化设施建到了新地区,较完整地保护了临丹江的明清五里长街,因此,该镇被公布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有价值的古村落整体保护,有条件的可考虑建立生态博物馆

目前,河南省尚存有不少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如博爱县寨卜昌、卫辉市小店河、郏县临沣寨、罗山何家冲、新县底楼村等。這些保护较好的古村落,大多数都是以血缘关系为主导,在宗法制度的严密控制下,从家族的整体利益出发,用现实的或想像的思维控制和指导着村子的建设。這些村子由家族直接管理,从择居选址、格局规划、街巷布置、供水排水、建设各种公用建筑和宗教建筑(如学校、神庙、宗祠等),到水面、绿地的布置,防御设施(寨墙与寨门)的设置,以及单体建筑的规模形态,整个村子的空间结构等等,无一不是家族意志的体现。特别是对风水观念产生的山水崇拜,使整个村子的建设既有利于子孙繁衍又有利于科举功名,及至整个家族宗室的繁荣发达。

一个完整的村落,就是一个家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史。对于古村落的整体保护,不仅完整地保护了作为以民居建筑为主体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保护了它们所具有的整体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借鉴价值、使用价值等等丰富的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我们不能以建设新农村为理由,要求古村落的保护按照某些长官的意志将有价值的建筑拆除推倒,而整齐划一地建设所谓的新农村。虽然那样看上去很新颖、很靓丽,能看到政绩,但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却是灾难,在這方面,我们的近邻——山西阳城的皇城相府所在的郭峪村给我们作了较好的榜样。它们的整个村子完整地保存了明清的原生态面貌,少量的维修和复建也是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了认真深入的研究,找到了可靠的依据而进行的。使得郭峪村依据自己古老的魅力,大力发展旅游,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举成为全国十佳新村之一。因此,对古村落的整体保护一定要深入研究,且不可匆忙进行改造,以免铸成千古遗恨。

同时,对少数历史面貌保护特别完好的古村落,可考虑建立生态博物馆。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向产生這些文化的原生地并且由创造這些文化的主人自己来保护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国自1995年起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先后建立了13座生态博物馆,它强调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总体性,展现其代表的某个区域传承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新农村建设是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建设,中原地区作为

我国长期充分发展的农业社会的核心地区,广大农村积累了丰富的、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底蕴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村的发展又相对滞后,也正因为這样,才为我们保留了大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在自然与人文遗产相对集中的古村落构建生态博物馆,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展示、利用,构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良好关系,可以充分发挥這些地方的资源优势与后发优势,为当地的发展找到一条独具特色的出路。

对分散的古民居应当集中保护

在新农村建设中,并不是所有的古民居都聚集在古村落中,大量有价值的古民居是以单体形式散存于广大乡村中的。由于整个村落都已建成现代新民居,孤零零地保存几座古老民居,也确实有些妨碍新村的整体形象。对這类古民居,可以地域为单位,将分散在各个村落中的古民居拆除后,集中在一起,重新规划建设一个新的景点并加以开发利用。這方面外省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三峡库区古民居的集中搬迁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湖北省秭归县在淹没区内共有江渎庙等26处百年以上老屋需要迁建保护,县里请文物规划部门在对着三峡大坝的凤凰山上选取一片高低错落的地段,将這些古民居从全县各地即将淹没的村子中拆除后,分别复建在凤凰山上。现在,這些不同组合的民居形成的村落已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三峡旅游区的重要景点之一,不仅保护了古老的民居,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也得到了良好的效益。另外,在浙江东阳市横店镇的“明清民居博览城”,城内展示了120幢货真价实的古民居。這些民居以东阳当地的为主,也有来自安徽、江西、福建及浙江其它地区的建筑,其年代从500多年前的明代到50多年前的民国。横店集团将這些年久失修而被废弃或遭到拆毁的民居用较便宜的价格收购以后,整体搬迁到博览城,恢复了它们的原貌。自建成以来,已有上百个影视摄制组来此造景拍摄,仅每月来此参观的就有万余人。2004年,“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被浙江省文物局命名为“浙江省散落民居易地保护实验基地”,2006年又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命名为“中国古民居保护基地”。目前,湖北陕西等省也开展了散落古民居的易地保护工作,這对我省新农村建设中散落的古民居易地保护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合理利用、发展以乡村休闲为主导的旅游活动

对于以古村落和古民居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除了发挥其历史功能和教育功能外,主要的应在开展乡村旅游中发挥其主导作用。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加快,住在城市里的人们在紧张高速的运转中,越来越感到疲劳,因此,瞄准古村名镇,欣赏不同的自然景观,品味古老的文化底蕴,接触多样的民风民俗,成为人们逃离城市寻求休闲放松的一种选择。我省是一个人口大省,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广大乡村特别是保存有丰厚历史文化的古村落往往成为开展乡村旅游的首选。通过旅游的开展,不仅唤起乡村所在地广大居民的自信,激发了自豪感,也增加了自身文化对外展示的机会,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古村落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改变农村的面貌和发展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在這方面不仅外省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山西阳城的皇城相府、浙江兰溪的诸葛村;我省也有辉县的郭亮村、林县的石板岩等地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较早地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因此,合理的、有限度的开展乡村旅游是对古村落、古民居等乡村建筑最好的保护。

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 篇9

学院班级:法政学院法学123班

所属班级:村官学院4班

姓名:朱国飞

联系方式:***(593531)

摘要:大学生村官,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热门词汇,其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结合,成为了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当前农村存在诸如赌博、缺乏法制意识、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缺乏动脑能力等诸多文化建设问题,大学生村官的出现,为这些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新农村文化定位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入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对于满足农村居民文化需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生村官,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热门词汇,其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结合,成为了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新的文化现象。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法律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这里所讲的新农村文化建设采用其狭义定义,根据“农村”这一特殊情况,选取其中的几个部分论述。

一、当前农村文化现状

1.陈规陋习依然存在在当前的中国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观念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农村,几乎老一辈的观点都是如此,女子不能读书在不少村子里仍然是公认的传统;此外,农村赌博现象十分普遍,农闲时节农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尤其是春节期间赌博之风盛行,有些农村居民沉迷于赌博,弄得深陷囹圄甚至有的家破人亡。笔者亲眼所见,家乡的几个村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挣得几万快钱在春节几天里全都扔在了赌桌上;宗教信仰无可厚非,但在农村有众多的村民执着于求神拜佛、占卜算卦,信大师不信科学。这些因素大大影响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法制意识淡薄

法律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是很遥远的事,主要是因为不知道,因为无知所以无畏。村民畏惧的是法律的处罚,而不知道自己做什么会犯法,会有多严重的刑法。作为一个法学生,接触的案例中有不少就是村民被人用法律严惩的谎言威胁、欺骗,以致本来不违法,或者只是小罪,最后弄到锒铛入狱甚至背负人命。

3.农业生产思维落后

中国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就我自己村子里的情况来看,村中的人不说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是要让他们接受什么更科学的劳作方式,有自己的生产想法,是千难万难。村民大多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却不会想到或许新的方法更好。几乎没有人会去考虑怎样可以更省力,只是做着老一辈的那些事。

二、造成当今农村文化问题的原因

1.村民文化基础薄弱

虽然国家推出多次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行动,但是绝大部分农民也就是能够写出自己名字的小学三四年级的文化水平,甚至文盲在广大农村任然存在。较低的文化基础,普遍偏大的年龄从客观上锁死了农民通过自学了解新知识的道路。这就意味着,农村的文化建设,必须有人手把手带动,必须循序渐进地慢慢来。村民是现实的,无法快速接受、吸收外来的新知识,只能被动的通过成功典范的带动,引导村民消化新东西。

2.农村信息流通相对封闭

在浙江已经实行了“村村通”工程,有道路可以直接通到各各村镇,但中国任然存在不少乡村道路不通的情况。更何况,即使在浙江,较偏远的山村要走出村子也是比较麻烦的,就比如说我自己的村子,要到镇上就有一段不短的路程。况且村子里没有网络信号,电视也是需要安装信号接收设备才能看节目,我家乡的村子更是在几年前才做到全村都有手机信号。这样的条件下,新知识,新文化传入农村的速度可想而知,农村信息闭塞可见一般。

3.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

就我家乡而言,村子里多是老人小孩,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老人不识字,小孩不懂事,村干部又都是村里人,虽然读了几个书,但是作为老一辈的“村官”,期望 他们懂得多少新知识,只能说是难为他们了,法律、科技、眼界等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局限。

三、大学生村官的定位及作用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我国推出的一项重要人才战略决策,它对于培养熟悉农村基层、对农民群众具有深厚感情的后备人才,努力形成来自工农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具有重要意义。自2008年开始在全国推广实施以来,各地已累计选聘30万名大学生“村官”,除去期满流动之外,目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人数已达 21万之巨,覆盖到全国三分之一的行政村。

大学生村官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为我国破解新农村文化建设难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方向。相对于原有的村官体制来说,大学生村官或许不及老一代的村官们人情练达,或许不能像老一代的村官那样迅速融入新的村官生活,但是大学生村官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较高的文化素养、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较为开阔的眼界等等。这些优势,对于目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来说,是一剂良方。

从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中的定位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的作用:

1.服务的提供者

大学生村官,其身份是具有社会公共性质,它是国家公共服务向下延伸的标志,和传统的村官相比,更应具有社会公共性与使命感。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可以表现在便民服务若干具体的举措上:就对象而言,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和贫困户家庭都是需要关注、帮助的重点。依靠真诚的服务,可以快速拉近村官和村民的关系,对于村子的和谐来说,是极大的辅助。

2.倡导者

主要体现在生产文化和生活文化两方面:

第一,农业致富的带头人,农业技术改进的推动者。我有空喜欢看《致富经》之类的节目,其中回村创业,并且带动村民致富的大多是年轻人。因为他们的成功,才能带动村民。而大学生村官,有眼界、有渠道(网络)、有信息、有动力(创业激情)做这样的带头人,再合适不过。村民都是现实的,需要这么一个人

来引领,改变他们的旧观念,注入新的思想。通过经济致富,获得村民信任,再做农村工作,才会事半功倍。

第二,科学知识、先进思想的引领者。因为是村官,所以和村民更亲;因为是大学生,所以传授的知识容易被村民接受。大学生村官通过为村民办事,融入村民,再做诸如法制宣传、民主教育、破除封建迷信之类的工作时,更能得到村民的认同。而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在进行村规民约的制定,村民自治建设等方面的活动时也能够得心应手。

3.关系的协调者

这里的关系,是指官民关系,即通过村官协调村民和上级政府部门的关系。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真正了解村民需要什么,反对什么。这样才能够把村民的所求所思传达上去,协调政府和村民的关系。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中立身份当好调解员,在当地农村干部群众的支持下,采取建设性的工作方式,创造合适机会或有利途径,推动现有社会矛盾冲突的软化、“裁决”,促进农村基层稳定、和谐。

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 篇10

农村文化与群众文化同属一个范畴, 是以公益性为主导的文化。中央提出: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要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为原则。这与文化馆、文化站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是一致的。笔者认为,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应当重视和加强群众文化馆、站的建设。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是担负着人们的终身教育的重任。它是“以文化人”来提高广大民众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群众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 担负着群众文化工作任务的县区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 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 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首先, 转变工作思路, 用创新的方法方式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文化馆、站应该摆脱“等靠要”的传统工作模式,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 依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思路, 充分利用县区文化馆的有利资源, 如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力量, 支持乡镇文化站;借助文化站熟悉农民文化需求及掌握乡村文化活动特点的优势, 实行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打破乡镇文化站之间各自为政, 馆站工作分割的格局。在文化馆的调度指导下, 集结成强有力的群文队伍, 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研究探索乡村农民文化需求新动态。在宣传、科普教育、职业培训、艺术辅导、文艺创作、文艺演出、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等方面有所创新, 有所突破。

其二、研究乡土文化, 让农民在传承中融入时代精神理念。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馆、文化站是责无旁贷的。长期以来, 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 加上我们在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上留下许多空白, 尤其忽略了农民群众自主的作用, 使他们成为文化建设的被动旁观者。而另方面, 在许多农村, 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游神赛会等民俗文化活动, 他们则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他们那种自主自发的活动, 往往比起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更具感召力。这都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究的课题。因此, 群文工作者应深入农村, 了解倾听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学习他们自主自发的能力和精神, 并积极组织开展一些具有乡土气息, 适应节季时令, 符合农民口味的文化艺术类活动, 使之成为农民依托的精神乐园。

其三,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夯实农村文化建设基础。就目前我国的国情和财政能力, 在农村兴建图书馆、大剧院、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 在现阶段是难以做到的。因而,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 各级政府应抓住机遇, 积极推进乡村文化走产业化道路, 以补充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后劲。

中国农村蕴含着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因子, 像古民居群、庙宇宗祠、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俗风情、故事传说, 以及历代名人的足迹履痕、恬静的田园风光、富有特色的农家饮食文化等等, 是一笔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也是都市里无可比拟的景观。只要进行科学的开发, 引导民资民力参与建设, 优化配置, 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 形成乡村文化产业, 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活跃农村文化市场, 这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如安徽的西递宏村、山西的平遥古城、浙江的乌镇、桂林的西街、广东的开平碉楼群等等, 都是在政府的扶持下运用民资民力, 拓展起来的乡村文化旅游名胜。因此, 群文工作者不应固守在原有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方式上, 而应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前瞻性, 既要主动当好县、乡镇领导的文化参谋, 又要深入农村扶持引导农民, 尤其要发动传统工艺、特色文化的传人自办文化, 走“文经发展”路子, 达到脱贫致富。

其四,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毋庸置疑, 送演出下乡确实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但要看到, 上至中直院团下到县级小团, 各种级别的大小明星下到基层, 演上几场就走了。演员们来了, 给农民带来的是“见真人看明星”的满足, 演员们走了, 带走的是农民对下一次演出的期盼。其实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 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种“喂食”式的帮助, 你送什么, 农民就接收什么, 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到产品种类, 选择余地都不大, 针对性不强, 时间长了, 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了。尤其是对那些走出过家门、见过世面的年轻农民来说, 送到乡下的文化太不解渴了。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 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 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 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 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责任支配下开展起来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 多种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交织在一起, 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开创了新空间。各地应把加强文化站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抓手, 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

上一篇:证券经营下一篇:新3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