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及全球伦理的构建论文三篇

2024-09-11

美学及全球伦理的构建论文 篇1

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最早提出了设计的伦理观念,维克多认为设计不应仅仅满足近期的功能、形式,更主要的意义在于设计本身具有形成社会体系的因素。对设计的思考必须要包括对社会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设计伦理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综合的考虑人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从保护长远利益的角度,崇尚设计的真、善、美,追求平衡与协调的设计。设计伦理学以道德伦理关系为基础,从思想意识与物质的角度,研究伦理观念与物质之间的矛盾。设计伦理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建立设计伦理道德规范,以约束设计师的设计行为,用实践的方法来评价设计产品的社会效应,取长补短,以促进人类社会的长期良性发展。设计伦理推动了设计美学的观念创新。深化了现代设计美学思想,使现代美学更加理性,更加的以人为本。

设计的伦理价值是超越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更高层面的道德价值。实用价值是与审美价值是设计的基础价值,可以使人提高劳动效率,获得愉悦的心情,他们构成了设计美的基础要素。而伦理价值是设计美的最高境界,最美的设计不仅可以满足物品的实用功能,审美需求,更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类生活的持续幸福。

二、现代设计美学中设计伦理的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现代的技术,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财富的欲望极度增强,对物质的需求迅速扩大。现代的通讯技术,使人们打破时空限制,地球村已不是梦想;航天技术的发展使嫦娥奔月的故事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基因技术的发展,使生命变得可知,人类可以像“上帝”一样“制造”生命。这一切的伟大成就使人类取得前所未有的满足,人类甚至还没有对自己的能力做好准备。工业革命的神话让人类在这种成就面前忘记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忘记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迫不及待的改造自然,改变社会以满足自身欲望,表现自身能力,以至于盲目生产使毫无美感,甚至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产品铺满社会,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使臭氧层遭受前所未有的迅速破坏,人类甚至发明可以毁灭城市所有生命的核弹。这种看中短期利益的价值观自形成后长期没有得到指明与纠正,以至于设计审美思维中伦理道德的长期缺失。19世纪末,英国现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和著名批评家拉斯金正是因感受到审美传统的沦丧,猛烈的抨击了19世纪的折衷主义设计,并引发了风靡一时的新艺术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随着社会发展,现代设计不可避免的与社会商业,经济相结合,伴随着消费需求的过度膨胀,企业乃至国家对经济利益的极端追求,人类享受到了历史以来最大的便捷与物质满足,但却忘记了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伦理。

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设计使设计审美有了更多的民主主义色彩,提高了大众的生活水平的美好理想。现代设计倡导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使设计更多的采用现代工业材料,在达到批量生产目的的同时,把服务的对象从上层社会转向了大众百姓。包豪斯奠定了现代设计观念的基础,建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欧洲体系原则。把以观念为中心的设计体系,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体系比较完整地奠定起来。但是包豪斯的设计理论与教学体系并没有出现伦理学命题,令人颇感遗憾。这也使得现代设计自开始便没有能与伦理的警示联系在一起,当社会技术迅猛发展时,现代设计随着强调商业利益的文化,商业气味更加浓烈,理想主义则慢慢消失,设计的伦理问题更是被人们所淡忘。

社会对于更多实用商品的需求促进了新材料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当产品品质逐步得到保证,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便逐步在产品设计上下功夫,设计也成为了商业竞争的有效方法。在不断地市场竞争中,设计与商业不断相互促进,设计伴随着工业革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在激烈的商品竞争中,工业设计迅速发展并在世界上首次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为了促进消费,只要有市场需求,设计就会立即出现。甚至为了促进消费很多产品制造后很快被人为废止,使消费者不断购买新产品。这种手段在促进消费的同时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商业利润为主的设计导向,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使人们迷醉在无限制的满足中。正是因此出现了极短生命周期的一次性消费品,这种不能补充与持续的消耗性材料,给消费者带来了具有刺激性的方便与快捷,也给商家带来了庞大的利润。在资源的极度消耗中,整个社会都没有意识到伦理方面的负面影响。由于时代背景的限制,也许我们尚可理解包豪斯的设计先驱忽略了现代设计的伦理影响。但是在1967年的“第三次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上,设计伦理仍然没能引起走足够的重视,着实令人深感遗憾。人们在现代主义发展过程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加剧价值观的偏差,忽略设计伦理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21世纪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三、设计伦理与现代设计美学的构建

设计构建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现代设计美学的观念与世界的环境污染问题,能源危机问题有重要联系。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保持自身良好社会体系的运行,需要在现代设计美学的理论体系中完善设计伦理思考,这样才能为未来提供更美好,更持久的生存方式。当代设计美学立足于人类的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综合传统设计美学与当代设计美学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现代伦理学观念,完善设计伦理。现代设计美学不仅要满足个性化的要求,对企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对人类的子孙后代负责,真正建立起设计与人,自然,社会,环境和谐的美学观点,使设计随社会取得更长远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代设计美学中设计伦理的建立,必然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以20世纪的一次性消费为代表的资源浪费设计风潮,使企业赚得了丰厚的利润,也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满足了大量消费者的需求。这个时期的大部分设计并没能在功能上取得进步,而仅仅变化了形式,用这种浮于表面的设计方式满足的个人需求,以迅速消耗社会资源,加剧环境污染为代价。这种不计后果的需求需要得到理性的限制,在现代设计美学中注重设计伦理,从对设计者的教育出发,以影响企业商家,乃至百姓大众,使设计者,商家有责任的生产,普通消费者有原则的消费。通过设计伦理的教育使人类对自己的行为方式有更多的思考,对价值观有更高层次的提升。

现代设计应以是否对人的发展有利来判断科技发展的作用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工业社会的后期,电脑的出现与普及给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人类生产方式也迅速革新。自人力工作的手工作坊,到操作机器的生产车间,再到计算机编程自动化生产,这种巨大的变革给社会模式也带来了巨大变化。伴随着计算机普及出现的网络社会,改变了人与人家之间的交往方式,也使人的生产劳动方式以及经济社会的服务方式,消费方式都急速转变。更多的人机交互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人与人之间的虚拟交流使得整个社会开始变得陌生。计算机网络在带给人们便捷交流,高效工作的同时,却也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责任感与道德感也因人与社会的疏远淡出人们的视野。此时在设计美学中强调设计伦理显得尤为重要,设计伦理必然应该致力于解决人类的情感冷淡、利益至上,约束和规范人类的设计生产行为,来弥补现代设计的不足。

在现代设计美学中强调设计伦理,让设计师有对人类未来负责的责任意识。在设计中是否注重轮伦理约束会产生不同的设计结果,对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好的设计可以造福社会,坏的设计则是危害一方。要想在未来的设计中杜绝丑恶的设计、不文明的设计,只有将设计的伦理意识深深地刻入到每一个设计工作者的思维的当中,成为被所有设计工作者所自觉遵守的规则。设计师是一个社会职业,应该对企业的利益负责,但同时也更要对自己生活的社会负责。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必须能在企业的经济利益与设计伦理之间做好平衡。一件美的设计作品,不仅仅应该是实用的、外形美观的,更应是符合设计伦理的。女人最大的魅力在于善良,设计的美也是如此,美的设计也应该是“善良”的。设计师的伦理意识需要在设计生涯开始时就得到培养。现代的设计教育中,已经有很多西方学校开设了设计伦理的课程。中国的现代设计美学教育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商业的发展也给当代设计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中国的设计教育结构还不很成熟,很多现代设计的教育才渐渐意识到设计伦理的重要性,现代设计美学的构建中设计伦理的内容也逐步被补充为必修内容。社会正期待着一批有责任感的优秀设计师投入到时代浪潮之中。

四、总结

现代设计美学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进步产生的工业生产、市场经济诞生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经济占据了社会的重要地位。设计美学的完善、设计伦理的进步不是单单几个设计工作者的能力所及,而需要整个社会都认识到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现代人的所有行动都会对人类社会的将来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当消费者、生产者、设计者都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考虑,将今天自己的方便留一点给后人,将不应得到的东西还给自然,冷静的认识自己的欲望与利益,才能设计出更美好的事物,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超德.设计美学[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2):72-76.

[2]李飞,刘子建.设计中的设计伦理[J].轻工机械,2004(4):1-3.

[3]李砚祖.设计之仁--对设计伦理观的思考[J].装饰,2007(9):8-10.

美学及全球伦理的构建 篇2

艺术还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此处我将试图总结最近几次讨论中形成的观点,阐明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可能对我们理解美学体验的伦理潜能有所帮助。至于图画抽象和数学抽象是否存在任何联系,这个问题虽然非常有趣,在根本上却无法回答。至于艺术的用途,这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但是永远也找不到答案。如果我们试图让艺术有用——艺术是可以便于使用的,极权社会里常常就是这样;如果我们试图让艺术彻底无用,那么艺术将不会对人类诉求作出反应,艺术将会被边缘化,其潜力也会大打折扣。

最后这两个问题说明,我们要讨论的这件事在本质上是多么复杂。人们已经在此语境下对当代艺术这一概念进行过讨论,而我对这一概念相当怀疑,因为我相信,当代艺术是此时此地默默在做的一切。同样,我对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展览也表示怀疑,因为这些博物馆和展览常常将人类创造的艺术固化,甚至在创造行为还未结束之前就将其固化。但是我的确注意到,许多西方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常常对人所共知的当代艺术表示怀疑,因为它常常与盲目崇拜、势利、政治正确、虚伪同伍。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其他大陆,特别是非洲,当代艺术认为自己能够填补单个创造者和艺术品所服务的社会之间的沟壑。

艺术力量这一问题甚至在最近一次学术会议的标题上得到了反映,该会议的标题为“艺术的力量与力量的艺术”。艺术对于其他力量,真的有着哪些主导力量?在活跃人类生存状态或者我们个体的生存状态方面,艺术有着怎样的力量?面对政治权力、暴力和极权统治,艺术进行了抵抗,这方面感人的例子很多。但是一谈到艺术的力量,我们就被引向另一个紧密相关的问题:美的力量。我的日本同事滨下昌宏(Masahiro Hamashita)就美如何保护自己不受傲慢艺术的伤害这一问题发表过相关文章。我认为这一关联切中要害,因为在一些自封为艺术家的人当中,明显出现了一种傲慢情绪,但是,这些人又无法接受或理解美或美学体验的复杂性、全球性和矛盾性。与抽象或者艺术用途问题一样困难的,还有其他诸如艺术与美、艺术和美学体验、艺术和人类精神体验(如神秘体验或宗教体验)、艺术和社团体验的关系问题。

尽管这些问题显然无法回答,却能丰富我们与艺术以及艺术家创造性之间的关系。与此相关。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如新语言、新表达法、新技术的问题,促使所有国家和文化对其来源、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新技术的使用、传统意义上艺术内容的重构与重建等进行思考。

这些问题常常导致交流方面的困难,特别是在欧洲,那里经常举行有关新技术、方法、表达以及语言的会议,但是,通过这些新方法交流的内容,在心灵承载力及精神创造力方面常常非常欠缺。在最近的辩论中,这个显然很关键的问题已经出现,在有关艺术定义(抽象、非抽象、有用、无用、现代性、先锋性)的努力而引发的所有争论中,有一种观点不断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那就是协调、调解、商谈和分享。这一观点值得我们注意。

如果我们一直抓着那些相对的术语不放,我们很可能永远也不会进步。我个人很厌倦形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辩论,那样做只会陷入绝对的僵局,至少在西方世界里是这样的结果。我很自然地习惯于看到“圣像爱好派”和“圣像恐惧派”这两大对立阵营中的亮点,有时我真的相信,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人生活在有神的世界,另一类人生活在无神的世界,但是这种两分的对立可能有许多不同形式。

一次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遇到一位著名的霉菌学家,他的名字叫高登·华生(Gordon Wasson)。此人以前做过银行家,和瑞士化学家、LSD发明者阿尔伯特·霍夫曼(Albert Hofmann)合作写过一本《艾琉息斯之路》(The Road to Eleusis)。该书试图再次引发人们对艾琉息斯神话的兴趣。华生没有把人类世界分成有神和无神的两类,而是根据人类是否食用蘑菇分成了两类。他描画了一幅地图,将食用蘑菇的人(如俄罗斯人)和不食用蘑菇的人(如英国人)区分开来。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象征形式,在我看来是一种很有趣的区分方法,似乎和有神与无神的那种区分方法有着某种联系。举个在很强烈的天主教环境下长大的欧洲人——比如我自己——为例。我对美的认识,甚至在能够自己做出选择之前,就已经是犹太教反偶像文化(古典希腊文化与之一样,也是对人体美有着深深的迷恋)和基督教文化(这一文化赋予抽象的上帝以具体的人形,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两种传统的共生体)相遇的结果。因此,我认为,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对抽象和具象的喜好是混乱不堪的。

回到妥协、调解和分享这些要素上来,坚持艺术和不同艺术概念之谜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艺术不仅仅是交流、信息或者数据的积累,艺术是人类与人类之间的对话,因此这是一个多重、多边的提问,永远不会结束,永远有遨游的空间和开拓的角落。这一点有部分原因是因亚里士多德的那句有关诗歌优于历史的著名论断而来。诗歌有种发人深思的力量,而历史只能让人回想起那些已经发生的事。现在,我们也可以借用这句话说:尊重那些不可思议之物的艺术给我们展现人类生活状况可能怎样,相反,媒体、报刊杂志、新闻业等给我们提供了每一时刻的快照,即当前正发生什么,是什么构成了当下。艺术家也在当下工作,但是他们依赖过去、面向未来构建艺术,这就是艺术家在时间上总是有一种循环性的原因。

我想描述一段个人经历。五年前,我出版了一本书,现在这本书也将在印度出版。这本书是我和一位来自印度瓦拉纳西邦、名叫维迪亚·尼瓦斯·尼什拉(vidyaNivasNisllra)的作家、思想家一起写的。我们花了五年时间准备这本书,通过一名中间人往来信件,最后在印度瓦拉纳西邦和巴塞罗那见面。我们的交谈涉及了许多话题,而这些话题都是在共同协商后确定的。我们将交谈进行了录音,这些录音构成了书的主体。我们交谈的目的并不是说服对方,而是通过友好交换观点来比较两种立场和思维。经过多年的通信、对话之后,我去了一趟瓦拉纳西邦,我记得自己当时心想,我们应该可以在第一天就开始工作。我带着一种欧洲人的思维,以为可以立即开始工作。但是,第一天我的同事就拦住了我说:“我们开始丁作前,必须达至一种友好的水平。”这句话很有趣,但也自相矛盾。就情感而言,人们怎么能够达至一种友好的水平呢?后来我意识到,和政客、大使、记者甚至科研人员告诉我们的不一样,不同传统之间的对话不可能在言语和翻译这些肤浅的层面上展开,而是必须通过那些难以把握的概念引领我们。总之,我们必须行走在情感的领地上,而情感无疑是属于美学领域。

论全球贸易伦理的构建 篇3

论全球贸易伦理的构建

在构建全球伦理的热潮中,应将全球贸易伦理列为第一主题,因为与其他领域的全球性伦理相比,其构建的.作用更为重要、现实需要更为强烈、主客观条件更为成熟.全球贸易伦理的构建只能以“内生”的方式进行,即在人们共同生活的基础上,依据共同的利益要求,从生活世界中引伸和提炼出伦理原则来.

作 者:刘绵松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刊 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9(4)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全球贸易伦理   构建   条件   方式  

上一篇:报纸的报头下一篇:颗粒大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