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语课堂论文九篇

2024-09-11

低语课堂论文 篇1

一、游戏———妙在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成为学习的主人。于永正老师讲过:“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 第一是兴趣, 第二是兴趣, 第三还是兴趣, 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 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 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如教学《蚕姑娘》、《蜗牛的奖杯》时, 教师故作神秘地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藏在老师的谜语里, 看看哪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能猜出来!‘一个姑娘, 实在荒唐, 造间房子, 不留门窗。’‘说它是头牛, 不能拉犁头;说它力气小, 能背屋子走。’”小朋友们个个竖起耳朵仔细听着, 皱着眉头冥思苦想, 在孩子们闪亮的眼神中, 教师随即板书课题。小朋友一下子就被精彩的谜语吸引住了, 这时出示整篇课文, 不等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小朋友们就读开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开展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的游戏, 引导学生充满兴趣的学习, 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欲望, 充分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二、游戏———妙在文本的感悟

教材是一个例子, 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 优美的语言文字, 或让孩子们明白一个事理, 或让孩子们认识一种事物, 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时, 他们的生活经验尚且有限, 思维尚且稚嫩, 语言尚且贫乏, 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 让孩子们通过参与活动, 感悟文中的自然美, 艺术美, 社会美。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 教师准备了如下教具:一个窄口的玻璃瓶, 一些小石子。在阅读文本后, 教师让孩子自己当一只聪明的“乌鸦”这一游戏形式, 动手体验一番。《乌鸦喝水》涉及到物理原理, 学生光凭想象难以理解, 采用游戏的形式, 使深奥的物理学知识跃然眼前。曾听过一位教师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 文中的第二自然段以优美的语言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丹顶鹤的颜色美, 教师在朗读语言文字后, 利用多媒体手段, 出现了一只简笔画的丹顶鹤想象, 让孩子们来给丹顶鹤穿上漂亮的外衣,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为丹顶鹤打扮起来, 不一会儿, 装扮一新的丹顶鹤就呈现在了屏幕上, “一身洁白的羽毛, 而脖子和翅膀边儿是黑的, 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 鲜红鲜红的”。通过游戏, 语言文字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刻下了深深地烙印, 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把知识与游戏, 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获得了知识, 发展了能力。

三、游戏———妙在情感的升华

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 只要教师运用得当,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就是好游戏。“猜谜”、“开火车”、“角色表演”……是经久不衰的好游戏。而其中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通过阅读文本, “蓄积”情感。教师创设有利于展现文本的情境, 孩子们扮演其中的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 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释放出来。角色表演让孩子们的思维得以训练, 语言得以内化, 情感得以抒发。如教《狐狸和乌鸦》一文, 在研读文本后,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狐狸”和“乌鸦”的头饰, “瞧!乌鸦妈妈嘴里叼着一块肉正站在树枝上呢, 树下来了一只狐狸, 它们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 狡猾的狐狸“眼珠一转、赔着笑脸、又摇摇尾巴”, 不断地想着坏主意讨好乌鸦, 而乌鸦“没有回答、还是没有回答、非常得意, 就唱了起来”一步一步落进狐狸设好的陷阱中, 孩子们表演得生动有趣, 惟妙惟肖, 课文主旨“爱听好话, 容易上当受骗”在角色表演游戏中深入人心。孩子们在游戏中, 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 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种愉悦之情, 将课堂推向高潮, 让孩子们的情感升华。

四、游戏——妙在知识的巩固

孩子入学, 首先接触的就是汉语拼音。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跟不上, 就早早地让孩子学习汉语拼音, 但由于许多家长教孩子拼音时, 没有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因此儿童所掌握的汉语拼音都是死记硬背记住的, 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孩子根本没有真正参与学习过程, 表面上看似乎读得滚瓜烂熟, 但如果换一个环境, 换一种形式, 孩子就不会读了。一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 简单的跟读必然让孩子们觉得索然无味。同时一年级孩子爱玩, 对学习的认识比较模糊, 往往把学习与游戏混为一谈, 即使在接受学习任务时, 总把任务变成游戏, 游戏让本来枯燥的拼音变得情趣盎然。如在学完声母后, 教师把字母卡片随意发给孩子们, 师生互对歌诀“b、b、b, 在哪里”, “b”同学就拿着卡片走到讲台上, 大声地说“b、b、b, 在这里”。找对的话, 大家就跟着读。还可以通过看口型来分辨韵母, 教师读任意韵母 (不出声) , 孩子们看着老师的口型来猜猜老师读的是哪一个韵母, 举起手中相应的字母卡片, 最后教师揭开谜底读一读。听音、辨音能力就在游戏中完成了。

低语课堂论文 篇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低吟浅唱”、“絮絮低语”、“倾诉衷肠”的意思。

运用”读——悟——议——诵”的方法, 抓住关键词句, 体会人物品质。

感悟看林人、作者和白桦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人物品质, 体会人物情感。

难点:理解课题的内涵。

教法:“依词叩问”, 即依托词语, 叩问文本内涵和根源, 追寻文本所蕴藏的更深层次的思想。

学法:“读——悟——议——诵”, 即先读文本, 然后感悟, 接着在班级交流讨论, 深化理解, 最后有感情地诵读文本。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上课内容: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熟悉课文内容, 理解词义和段意, 熟读课文, 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

教学流程:

1.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交流大兴安岭资料, 了解森林概况。

3.学习生字词, 理解词义。

4.朗读课文, 思考文章主要内容。

5.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并简要说说原因。

7.学习“森林的美” (2—3自然段) , 诵读、想象, 感受“低吟浅唱”的意境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扣住“寂寞”, 感悟人物的品质。

2.通过朗读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人物品质, 体会人物情感。

难点:理解课题的内涵。

教学流程 (四版块) :

1.以词带篇, 自然导入。教师请学生听写四个词语, 当堂评改, 然后用这几个词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2.依词叩问, 读中领悟。教师由课文主要内容自然过渡到主人公看林人的工作, 扣住“寂寞”, 板书, 问学生“看林人寂寞吗?”然后请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这个问题, 找出相关语句, 写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全班就“寂寞”与“不寂寞”进行讨论交流。

“寂寞”主要指看林人的工作环境单调, 工作形式单一。如:“每天瞭望时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森林, 没有其他的风景。”“工作时放弃业余爱好和生活习惯, 随时警惕森林的变化, 一刻不能放松。”“在塔楼上守望, 年复一年, 不能离开。”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谈到这几点就基本上理解了“寂寞”的含义。

“不寂寞”主要指:有森林的陪伴不寂寞。特别是白桦林, 常与看林人相伴, 他们絮絮低语, 倾诉衷肠, 看林人把白桦林当作知己, 当作自己的精神寄托, 所以精神得到满足, 就不感到寂寞。看林人乐观向上, 不寂寞。他善于从工作中寻找快乐, 懂得欣赏森林的美丽, 从各种鸟鸣中听出旋律, 从各种树姿中产生联想, 还要把厚厚的绿毯铺到北京城的边上。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渴望, 怀着美好的期待去工作是不寂寞的。

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说观点, 在交流中体会人物情感和品质, 从而有感情地读文章。学生既要认识到看林人工作的寂寞, 又要体会他兢兢业业工作, 享受工作的快乐, 从而不寂寞的情感。

在交流“不寂寞”的时候, 学生会说到“有白桦林的陪伴不寂寞”, 在谈到具体语句时, 教师要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分别体会“低吟浅唱”、“絮絮低语”、“倾诉衷肠”三个词语的含义, 请学生发挥想象, 充实话语的内容, 感受人物品质。这三个词语的理解应该有层次:“低吟浅唱”是与主人、客人打招呼, 吟诵、歌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絮絮低语”是关心, 是安慰, 是鼓励, 可以谈论森林的乐趣, 可以说许多的知心话;“倾诉衷肠”是看林人把自己的心里话都对白桦林说了出来, 毫无保留, 专注的神情表达的是对白桦林的依赖, 是对一个好朋友的信任。教学中教师要力求让学生感受到人与林亲密无间的关系。

3.紧扣“低语”, 深化主题。在讨论“是否寂寞”之后, 教师自然过渡到课题, 请学生先在课文中找一找关于“低语”的词语, 然后板书“低吟浅唱”、“絮絮低语”、“倾诉衷肠”这三个词, 请学生联系课文内容, 再结合刚刚学习所得, 说说对题目的理解:白桦林不仅是大兴安岭的一部分, 还是看林人的好朋友, 进而是看林人的写照和作者的向往。白桦林的低语也是看林人和作者的心声, 作者借白桦林这一形象寄托情感。

4.升华情感, 凸显品质。在深入理解课题之后, 教师自然过渡, 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看林人既寂寞又不寂寞?学生回答之后, 教师再问:作者为什么渴望再一次到大兴安岭的森林中去。这是水到渠成的环节, 希望学生结合课文最后一句话, 抓住“林美”和“人美”两方面理解, 感受到作者希望再次去大兴安岭欣赏美景, 并寻求精神的力量。

巧用多媒体构建高效低语课堂 篇3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小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直观的、形象的物体往往容易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展现出多彩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趣的情景,从而营造一种优美自然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随着优美的情境,激发了兴趣,还可以对学习的内容产生联想,留下深刻记忆,使得他们就非常乐意而又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在《识字1》(苏教版小语教材一下)的教学中,当学生汇报了春天的景、物以后,教师相机归纳并有意识地将学生情感想象迁移到课文内容的情景中:“春天来了,溪水轻轻流淌,冰雪融化,柳枝发芽,小草钻出地面,花儿竞相开放。还有好多词语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象的,它们都藏在课文里呢,赶快打开书,自己读一读吧。”在此环节中正是借生动的语言及音乐画面很好的实现了“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欲望”这一目标。接下来的小组认读字卡、多媒体课件闪动游戏识字等环节中,学生更是积极性高涨,声音响亮,充满自信。在这多媒体创设的优美情境中,他们自主学习,主动识字,效率大大提高。接下来我又积极引导:“哎呀,这些美丽的词语藏起来了,它们藏在了柔柔的春风中,藏在了柳树的绿叶中,藏在了鸟儿的歌声中,藏在了花儿红红的笑脸中。亲爱的同学们,请你们读读书,看看图,找一找这些词语藏在哪儿了?”这些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体验,不仅把识字与美丽的大自然结合起来,还把学生带入到了有声有色的春景中,将学生熟悉的事物用语言描绘出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还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语言。在接下来的找词、读词、读词串活动中,我配以画面、音乐营造气氛。随着音乐响起,我再次范读词串,将学生带入到生动的想象情景中,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语言的音乐美与韵律感。学生随着情境,激发了兴趣,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积累词语,感受春天的美,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多姿多彩的春天,从而突破难点。整堂课围绕一个“美”字,创设了鲜明、动感的情境,努力建立着一个和谐的、开放的课堂空间。

二、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结构规律

鲁迅先生早在八十多年前就说过:“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正符合孩子认识世界的规律,把抽象的变成形象的,把静态的变成动态的,把枯燥的变成趣味的,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为语文教学带来革命性了的变化。在低语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看图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结构,我们制作课件时要充分展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就可以很好地体现形声字的特征。如教“青、请、蜻、清、情、晴、睛”一组字时,我第一幅画面先出示基本字“青(青草、青蛙)”,第二幅画面仍先出示“青”字,然后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显示的小河流水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清水的“清”字在“青”的基础上加什么偏旁呢?学生会很快地答出加三点水旁,教师在“青”上用鼠标一点,一个活灵活现的三点水旁就飞了过来,与“青”字组成了“清”字,当然操作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接下来以同样的方法教“蜻、情、晴、睛”几个字,通过反馈识字的效果特别好,学生不但掌握了这几个字的间架结构,还积累了很多相关的词语。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学完毕,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一组字的整体内容。然后让学生小组内观察、讨论,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由于多媒体的直观展示,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长期下来,学生就会逐渐地理解这一汉字的结构规律,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

三、运用多媒体,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擎起驰骋思维的天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资源,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可以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有不少“空白点”,低年级的識字课文,其实也是一篇篇美妙的韵文,词与词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词串与词串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丰富学生想象力的好素材。

综上所述,灵活高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低语教学目标最佳结合点,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了低语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优化教学设计拓展低语课堂 篇4

连云港市赣榆县黑林小学 郑行成

摘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的教学理念,努力优化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成长。

关键词:年龄特点 兴趣爱好 茁壮成长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明确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由此可见,要想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较短、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低年级小朋友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如何“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优化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结合平时的教学,我在如下四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要重视优化主体性的教学设计。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认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而是出于儿童本身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想上好课,要使学生对课堂学习有兴趣,首先必须针对低年级小朋友好奇心强,喜欢自我探索的心理特点,真正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和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坚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新课标理念,在教师的引导、启迪下展开生与师、生与生的多向的学习互动,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平等对话;坚持针对低年级学生实际和特点,组织、引导学生初步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发挥;坚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允许学生“多元答案”,拓宽学生个性张扬、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欲真正得以不断满足。这样,学生学习情趣就必然得到激发,积极性就必然得到调动,学习效率就必然得到提高。

二、要重视优化活动性的教学设计。小学生天性喜欢活动,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刚刚从绚丽多姿的游戏玩耍的世界中踏入校门,如果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上过早地压上不适当的“静态”负担,不仅会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而且会影响其今后的学习。所以针对低年级小朋友喜玩好动的特点,教学设计应尽可能地、科学在根据教学需要,重视优化诸如游戏、表演、演示、操作、模拟、观察等多种不同活动,让孩子们的眼、耳、脑、手、口等真正一齐“动”起来,以“动”激发情趣,激活教学。如教学二年级《秋游》这课时,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秋天的美和秋游的乐后,我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感悟体会,让学生结合观察蓝天、白云,展开联想,说说白云像什么,然后,让孩子们在草地上自由地打滚儿、逮蚂蚱,奔跑跳跃,游戏玩耍,尽情体验秋游的快乐,孩子们一个个开心不已。最后又引导孩子回到课文中来,结合自己体验,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等方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优化了学生课文内容和语言的感悟。

三、要重视优化形象性的教学设计。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把文字所描述的场景还原、再现,把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知识产生共鸣;学生也只有发现知识间的相似性,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这对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还不发达的低年级小朋友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学中,我十分重视优化直观形象教学,这方面我着重从三点进行了努力:一是借助现代教育手段,还原、再现文本所描绘的情景,即通过课件还原、呈现的有声有色的情境,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之间相似的和谐共振,架设学生阅读、感悟、构建新知的桥梁,激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第四自然段时,学生质疑“三五成群”、“无忧无虑”是什么意思,我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先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我说道:“一位叔叔他也来到了丹顶鹤的第二故乡,看到了丹顶鹤是三五成群、无忧无虑地幸福地生活着,非常激动,于是他用摄像机把这情景拍了下来,你们想看吗?”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不仅很快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深深体验到了丹顶鹤无忧无虑、幸福自由的无限乐趣。二是凭借画面、实物、图示等加强直观形象。让学生在感知具体形象的过程中,建立客体与文本之间的相应联系。《春到梅花山》一课,学生对“早春”不理解。有的说成是春天的早晨。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段,告诉学生如果这条线段代表一年。一年有四个季节,我又把线段平均分成四段,第一段表示春天,又将第一段分成三小段,再让学生看板示,想一想早春应该是哪一小段,是什么时候,并让学生上讲台来指出早春是春天这一线段的前面一小部分,同时用绿线标出来。从图示,学生不仅一眼看出“早春”是春天开始的一段时间,也叫初春,而且很清楚地知道早春前面的季节是冬天。这时,学生对书上的“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等句也就不难理解了。三是凭借动作、语言、体态等描摹、优化形象教学。如教学《春到梅花山》这课时,学生对“挨着”一词不懂,我请几位学生到讲台前,进行了一个靠一个的演示,并以每个学生与自己同桌的位置加以说明,学生很快就领会了意思。

此外,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形象性教学,它可以运用学生的前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形象),激起事物形象的浮现。在教学《春笋》一课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唤醒是什么意思?”“谁懂的?”小朋友们都摇头。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呢?我没有作生搬硬套的解释,而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思考:“早晨你睡得很香,妈妈拍拍你的小屁股,将你弄醒,我们可以叫它——”“拍醒。”“如果妈妈摇摇你,这叫什么?”“这叫摇醒。”“你睡得很香,妈妈用比较大的声音呼唤着让你醒来,这就是什么?”“唤醒”“想想看,春雷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学生们兴奋地七嘴八舌地叫起来:“轰!轰!轰!”“春笋该起床了!”一边叫着一边还不由自主地表演了起来。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对“唤醒”的理解不言而喻。

四、重视优化竞赛性的教学设计。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是低年级小朋友重要的心理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适当地设计一些竞赛活动。如:比一比,看哪一位小导游最吸引游客;猜一猜,看谁说得好、猜得准;赛一赛,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好,听得清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蘑菇该奖给谁》是第二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一读即懂,但课文较长,难读好。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如果一遍一遍反复读,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怎么办?我设计了一个竞赛活动:我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举行读书比赛,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听说要比赛,孩子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我抓住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提出要求:“今天的读书比赛有两个要求:第一是读,小组成员人人都读得认真,读得专心,得40分,有人不专心扣5分。读得正确流利,再加40分。读得有感情,再加40分。第二是听,一个小组读时,其它小组个个专心倾听,得40分。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看得出,小朋友们都想得第一,一个个一组组读得都很投入,小组内读得好的,还不时提醒、帮助读得差的。这一设计,巧妙地将学生引入自由练读、伙伴帮读、分角色赛读、小组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既克服了反复朗读的枯燥乏味,又增强了课堂的活力,提高了朗读的实效。

读《白桦林的低语》有感 篇5

林业工人怕森林着火,绝不抽烟,口袋里没有一丝烟草;规定自己每两小时喝一小口酒,绝不多喝,绝不违章……林业工人那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态度,使我想到了一个人——我们的老师。

老师是一位辛勤的园丁,栽种着我们这些小花小草,把我们修剪成最美的样子;老师是一根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老师是石阶,弯曲了自己的身体,让我们爬上知识的高峰。我的老师就是这么一位无私,负责,爱我们的人。

在我的记忆深处,我一直忘不了这一天、这件事,因为它使我刻骨铭心。

今天的天阴沉沉的,似乎在预示着有什么事情要发生。我走进教室,随即,上课铃响了。老师依旧准时地走进教室,我明明知道上课了,可还跟同桌窃窃私语起来。老师的很快就发现了我,他的双眼,像一把利剑,深深地刺入了我的内心深处。我一愣,望着老师那生气的脸,我不敢说话了。

到了下午,第一节课是语文课,想起上午的事情,我羞愧得不敢看老师一眼,把头埋到了桌子下。“咳咳咳”。我心头一震,怎么了,这声音不对劲,我担心地望向老师,望到的是老师那张极不舒服的脸——老师的眉头拧成了“王”字,鼻头上冒出了汗珠,嘴唇干燥了起来。是的,老师生病了!此时,我多么想化作一阵清风,吹去老师脸上不舒服的表情;化作一丝手绢,擦去老师额头上的一滴滴汗珠,化作一股清泉,帮老师解渴。

老师尽力地帮我们上完这堂课,拖着沉重的脚步,摇摇欲坠地走向办公室。在后面的两节课里,我根本无心上课,心中惦记着生病的老师,脑海里不断浮现着老师不舒服的脸。又想起上午我对老师的不尊重,我感到无比的惭愧。

终于熬到放学了,我急于想看老师一眼,奔到楼下,走向办公室,本以为老师早就走了,可没想到看到的是老师那弓着的身子背。是的,老师生着病在帮我们批改作业,我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知是惭愧还是感激,这未知的感觉,让我感到温暖,直冲我的心怀。

看着老师弯曲的背,看着许许多多无私奉献的人,我想:要是世界上都是这样的人,那我们的世界会多么美好啊!

低语科期中考试总结 篇6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有机会代表我们低语科的老师和大家共同分析、探讨期中考试的情况感到十分荣幸。考试是检验学生近期学习成绩的一种手段,更是对教师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挑战,也是督促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本学期的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现就本次语文试卷的特点、学生的答卷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今后的整改措施和打算作一点说明,不周之处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和帮助。从本次的语文试卷来看,其命题难易程度适中,既突出了学生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字词、句段,又辅以学生课外的知识拓展而且这部分的内容占据了相当大的分值。试题基本上体现了课标的要求,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学生答卷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1.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但相当多的学生字迹潦草,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读题不认真,思考不深入,丢题落题,如三年级试卷第二篇阅读中画中心句的,全年级有四十三个学生漏了做;有的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吃透题目的要求就急忙下笔作答,结果答非所问,如三年级试卷中的口语交际题,。2.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3.考试中学生做题缺乏耐心。如低年级语文的阅读是显性的考试内容,那是考察学生的阅读是否有耐心,能不能静心去阅读,低年级学生往往缺乏耐心,甚至连题目都没有审完就开始按自己想的去做了。4.此次三年级的作文与第三单元的作文一样都是写“一件难忘的事”,再加上孩子们去了春游,所以这次作文更加有题材了。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足:个别同学不太懂得如何运用标点符号,没有真正地写出真情实感,只是把它表述出来,而不是真情地表述出来。通过这次考试,我们更加明确地看到学生在语文学习素养、语文学习态度,语文学习习惯以及语文学习方法上都存在诸多问题。一年级的语文平均分是,合格率是,优生率是 二年级的语文平均分是,合格率是,优生率是 三年级的语文平均分是,合格率是,优生率是 这些都离我们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心甘情愿地辛苦付出,我们也期待有收获的成功和喜悦。我们不想抱怨学生差,我们知道那种抱怨是于事无补的;我们也不想悲观失望,我们知道当我们一味悲叹失去月亮的时候就连满天的繁星也会失去的,悲观失望只能使教育教学的局面更糟。教育教学,需要我们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更需要我们有一个强健的心理。我们科组的老师会互相鼓励,交流看法。如期中考试试卷一改完了,我们老师就忙着查阅自己的班级考的的怎样,有的老师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丢分较多,提出要在平时加强训练,夯实基础知识;有的老师发现短文分析学生失分较多,提出要多进行短文训练,教给学生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有的教师班级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提出要做好抓查补缺,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成绩等等。我们今后的整改措施和打算: 1.引导学生立足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夯实语文基础,包括生字书写、字词积累运用、名著阅读等方面内容,我们要好好利用午读和午练的时间,让学生有真正的收获。2.引导学生加强语 言表达(口头语、书面语)基本功的训练,使他们能准确、顺畅、有创意地表情达意。如我们有要求每天上课前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发言,可以讲一个故事,可以说一个笑话,可以出一则谜语等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阅读和写作本来就是语文教学难以突破的瓶颈和顽石。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进而向课外阅读延伸,尽量训练到位。教学中要夯实基础与培养能力并重,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少灌输多点拨,少讲解多训练,少责备多激励。4.要强化作文基本功训练。作文要有指导,有多种形式的练笔,要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反馈。5.以课堂为主阵地,抓好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6.要加强集体备课,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我们低语科有的语文老师工作至少都有10年了,在长期教育教学的摸爬滚打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练就了自己的绝活。如邵焕娣老师重视教书更重视育人,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林红英老师和莫平欢老师善于抓落实,她能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地盯住学生,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极为扎实。吴未名老师在作文的指导、讲评方面也极有自己的一套。赖主任对文本的解读总有自己敏锐独到之处,善于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善于培养尖子生等等,其实我们低语科的老师个个都有绝活,如果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定会将语文教学不断推向前进。要求学生做到 1.听课专注,眼随老师、脑想问题,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多思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学习上要有一定目标,因人而定,让他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给他灌输一种勇争上游的思想,一种不服输 的劲。2.每天回家,让孩子回顾当天知识,了解掌握情况,你就会知道他们课堂是否专注或是否掌握了当天内容;在做练习时发现问题应及时将这类问题给孩子梳通,而不能直接告诉。3.哪方面弱,就去找来专攻这类题,一般情况均是理解能力跟不上的孩子会反复出现这种情况。不能一点则通,只有多讲多做,在做中去逐渐领悟。这就叫勤能补拙。学生的素质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性格不同,志趣爱好不同,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论是学习好一些的,还是基础差一些的,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他们之间在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作为教师来说,既要看到差异,更要重视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因此,教学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也要照顾他们的差异。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之中,我们会多多下功夫准备,继续发扬教学中的优点,狠抓课堂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多多从学生方面考虑问题,对知识的传授也要循序渐进。对于新问题的传授要多让学生考虑,让他们多想多动脑子。遇到问题要多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成绩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低语组教研工作总结 篇7

玉门市第一小学 高春燕

本学期我们低年级语文教研组的工作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教研组工作计划,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教研工作精神,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脚踏实地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教育思想

我们低语组的教师开校初就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并结合教材内容做了全面细致的教材解读,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在教学中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注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能努力运用生本教学理念,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教学。

二、常规管理

1、认真落实“一划三单”教研工作制度。开校初,全组成员认真学习学校教研工作安排,讨论制定了低语组教研工作计划,使得教研工作目标明确,符合教育教学需求,有较强可行性。各年级组老师一起研讨并填写了“树状问题生成单”,并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紧紧围绕大家梳理出的问题,大胆实践,勇于摸索,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相互的交流切磋中不断改进。当然问题的完全解决如同语文的学习过程一样,需要一定的周期,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相信这些问题会得到有效地解决。

2、严格按照教研计划组织学习研讨,认真落实教案检查和

作业检查工作,让常规检查常态化。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教研组的各项活动,严格自律,积极配合教研组的各项检查。每次活动都有具体的内容,老师们都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能团结协作,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工作态度十分端正,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加强了教学质量的管理,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刚刚起步,可塑性强。教学中严格要求,训练到位,经常抓,抓经常。

三、教学活动

本组教师都能超周备课,教案规范齐全,虽是共享教案,但每位老师都能结合学生的学情,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富有个性化的进行二次备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不拘一格,有各自的亮点和特色,学情记录有自己的思想,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本学期,本组教师每人都上了一节公开研讨课,一年级组的老师进行了家长开放教学和转岗及新岗教师亮相课,除此之外,段永环老师还上了幼小衔接公开课。每位老师都在研讨课的磨课、上课过程中锻炼了自己,教学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本组老师能认真批改各项作业,尽管语文学科的作业种类多,批阅难度大,但我们的老师都能克服种种困难,不仅批阅认真及时,而且写了大量的激励性评语,还能用精美的小印章鼓励学生,重视学生的纠错。纠错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如果不一个个面批面改,很难做到改错彻底和及时,但是我们的老师能克服时间少,改错面广的困难,使大部分学生的大部分错题都得到了改正,真的非常不容易。从一本本批阅认真的作业中,不难看出我们老师的浓浓师爱和对教育的忠诚和执著。

四、教研教改

本学期我们严格按照教研工作计划开展教研活动,注重加强教师的教学理论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教研组本学期组织了2次理论学习,学习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识字方法探究及写话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还自学了我们教研组几位优秀的老师搜集的业务学习资料。除了加强理论学习外,我们以研讨课为抓手,认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执教教师精心设计研讨课,在平行班试课磨课,以自己最佳的状态公开上研讨课,在老师们评课后将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认真撰写研讨课问题导研单和反思评价单。逐渐形成了上课教师创造性、个性化地主备教案,在平行班认真磨课,通过磨课同组教师再进行集体备课,分析教材、学情,研究教法、学法,研讨氛围浓,在本班正式上课后通过大家的评课议课改进教学的研讨课常规。“上好一节课容易,上好每一节课不容易”,我们以日常教学为主阵地,磨炼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一年级的老师在教学中努力解决“树状问题单”中的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识字的方法策略上进行了一些理论的学习和有效的探索,已初见成效,二年级的老师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各个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生思维活跃,阅读的效果正在逐渐呈现。三年级的老师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难的顽疾,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教给学生写作方法上正在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每一位老师都能踏实,认真地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促进语文教学的整体提升,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亮点:

一、扎实开展教学工作,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1、本组教师都能扎扎实实开展教学工作,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差生。平时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关系融洽,碰到难题能互相讨论、协商,老教师能关心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勤奋好学,尊重老教师。本组教师能进一步转变观念,继续探索适合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学生学习方式,重视变革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能得到发展。进一步开展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研究,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误区努力规避。

2、本组教师能坚决执行教学法规,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体成员都能在“提优补差”上拿出有效措施,在辅导学困生方面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耐心。

二、教研组织健全,活动扎实有成效。

1、教研组织健全,活动能按计划正常开展,能认真贯彻落实学期初制订的工作计划。

2、教研组内部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互相尊重,共同研究,有良好的组风。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平行班的教师、同组的教师经常互相探讨,钻研教材,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在每次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都能开诚布公地谈自己的看法,形成了切磋争鸣之风。在评课活动中,听课教师提出的恰当意见,上课教师总能虚心接受,形成了热烈融洽的气氛。

三、教研气氛浓,教研成果良好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成员能认真撰写教学反思和叙事,能努力撰写论文,有1人的教学反思在全市教学反思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有一人的论文在《中小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发表,有一人的论文在甘肃省小学语文“儿童文学阅读”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有一人的优课获玉门市优课。

教研组工作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有些教研活动开展的不够扎实,年青教师居多,勤奋好学,但对自己信心不足,工作有些放不开手脚。在许多具体工作环节上缺乏创意,活动效率不高,没有发挥出教研活动应有的作用。

2、学生活动开展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还不够,在学生活动的组织上依然没有跳出应试的窠臼,对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关注不够。

3、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大都比较年轻,转岗教师较多,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缺少精湛的教学技艺,比学赶超的意识不够强,个人的业绩条件还比较薄弱。

4、我们还存在教语文的现象,课堂上讲得太多,总想面面俱到,对课文讲解得太细,把问题掰得过碎,课堂上当堂写话还很不足,教学进度太慢,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的时间。

我这个这学期才走马上任的教研组长才疏学浅,还不能完全胜任教研工作的重任,但我会不懈努力。感谢校领导对我的厚爱和信任,也感谢本组教师对我的鼎力支持和理解包容。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今后我们将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关注教育改革的脉搏,加大教研工作力度,进一步落实教研工作常规,真正让教研促进我们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激励年轻教师更好更快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探索课外阅读的指导与跟进,加大教师的故事讲述能力和课文范读能力,加强经典诵读的指导与测评,我们要努力提高工作的效率,为自己赢得师生共读课外书的时间,让阅读课外书成为教室最美的风景,培养学生用阅读滋养性情、培养静气的课堂常规。

白桦林的低语教学反思 篇8

白桦林的低语教学反思1

《白桦林的低语》是一篇抒情散文。在教学课文前,我先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的资料,了解大兴安岭的富饶与美丽,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通过课堂交流,我发现学生搜集的材料很少,对大兴安岭了解的不多,我又适当做了些补充。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充分阅读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看林工人认真工作、默默奉献的精神,并且通过想象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美丽,突出看林人的精神。然后再联系本单元的主题“高尚”理解看林人的高尚品质。

这篇课文的一个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过林业工人对工作认真负责,甘愿牺牲,默默奉献的精神。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主要采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并逐步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向作者的思想感情靠近。但纵观整堂课,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逐步学会朗读的有效指导方法。

读中品悟,诵中生情——教《白桦林的低语》有感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白桦林,是茫茫林海的缩影,没有白桦林就不会有大森林的苍葱茂盛;白桦林又是守林人的象征,没有守林人的牺牲,就不会有大森林的安宁清雅。字里行间充盈着作者对守林人的深情赞美,热情讴歌。守林人,平凡而伟大,淳朴而可爱的形象透过文字幻化成形,让读者读来心动,品来神会,诵来情动。

散文特有的优美语言和似实非幻的意境把看似普通的、近似“草野莽夫”般的守林人最动情、最伟大的精神脊髓渲染得生动而细腻。如此佳文,如果老师还大张旗鼓地去讲解分析,来个“割肉细品”,使其“体无完肤”,企不大损其文之美,其意之深远,学生如何能体会守林人之伟大。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我可是惜言如金,大放其手,让学生尽情地读:一读,读风景之优美;二读,品语言之精美;三读,悟精神之高美。初读,读通全文,读懂大意;细读,读白桦林之美,读守林人之事;品读,品语言之传神,悟守林人之伟大;诵读,读文字之精畅,诵心中之盛赞。让学生在文中读,在读中品,在品中悟,在悟中受熏陶、受教育。

白桦林的低语教学反思2

《白桦林的低语》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课文歌颂了看林人长年累月忍受寂寞,默默无闻,甘为守护白桦林而牺牲青春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感觉效果不错,现在小结如下:

一、直入中心,突破重难点。

在授课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5—7自然段,特别是5自然段,引导学生自读、思考、勾画、批注,学生很快找到重点词语“绝没有”、“绝不违章”、“不是┅┅而是┅┅”等等,并在旁边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自学结果。指导学生归纳出看林人的品德:为了森林,强忍烟瘾。为了森林,严控酒量。为了森林,不听歌曲,为了森林,甘于寂寞,甘于牺性。

二、恰当应用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教师的信赖。在本课教学中我恰当应用多媒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媒体使用一方面是用来出示一些重点句子、段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提供凭借,另一方面是为学生出示一些补白练习、延伸内容帮助学生扩充资源,更好的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在教授完5——7自然段后我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白桦林的美景,并配乐朗读1——4段,激发学生对课文朗读的激情、对看林人奉献精神的体会。看了“白桦林的低语教学反思”的人还看了:

白桦林的低语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文章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是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故学课文时让同学们抓住“白桦林”、“看林人”、“林业工人”这样几个词语进行理解、感悟,这样就能把握住本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课上引导学生抓住这几方面来感悟:“白桦林”是茫茫林海的缩影,没有白桦林,就不会有大森林。“白桦林”是朴素的,是平凡的,也是美丽的,它是守林人的象征。“看林人”为了这篇大森林的安宁,为了保护好“这厚厚的绿毯”,强忍烟瘾,严控酒量,瞪圆双眼,时刻观望,甚至拒听自己喜爱的歌曲,用一颗纯洁的心,经年累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甘做牺牲,这难道还不伟大,不可爱吗? “白桦林”象征“看林人”,“看林人”是林业工人的一个代表,一个缩影。所以说,本文写“看林人”就是写“林业工人”,赞颂“看林人”就是赞颂“林业工人”。赞颂林业工人苛求自己,牺牲自己的一切所爱的奉献精神。

白桦林的低语教学反思4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只有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加深理解、才能体会感情、才能升华感情,所以在授课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有学生自读、赛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等,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能起到以情激情的功效。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教师在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合理地补充、开发教材,这是新课程标准给予我们教师的权利,也是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本节课的.级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教材设置了一些补白填空,收效不错。如在在讨论“白桦林在低语什么?”这个问题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看林人啊,谢谢你长年累月地守护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一个学生认为看林人和白桦林长期相处,他们已经成为了朋友,所以她认为白桦林会说:“朋友,因为你们的无私奉献,我们才没有受到人类的伤害。”┅┅这个讨论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体会看林精神时,我让学生试着填填这是一种( )的精神,学生所填词语非常丰富,完全超出了教师的预料。

白桦林的低语教学反思5

《白桦林的低语》是“高尚”这个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白桦林的美丽,看林人认真负责,以苦为乐的工作态度。课文没有写看林人的具体事迹,也没有豪言壮语,但字里行间却渗透着看林人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默默奉献,甘做牺牲的精神,渗透着作者对看林人的赞美之情,敬佩之意,读后感人至深。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激发起他们对看林人的敬佩之情。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读中感悟。学生在读中融真情,放飞情感,情中诵读理解,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情趣。

在这节课中我没有抓课题——“低语”做文章,是因为我觉得六年级的学生一看课题就会明白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白桦林的低语”表达对看林人的赞美之情。相反,领悟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看林人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白桦林的低语教学反思6

一、优点:

1、关于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比较新颖,能够较全面考察学生预习情况。

2、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提问,体现了教师的导向性。

3、关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比较恰当。仔细读书,作批注,实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长文 短教。

4、学生汇报中的亮点,能够及时抓住。

5、教师适时引导,加深课文的理解,实现教师的“追”。

6、练习的设计比较有效。全面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文中人物品质,升华学生情感。

二、不足:

1、学生能力培养不够,每个问题仅仅局限一两个学生回答。

2、“白桦林的低语”“低语”些什么?开课的问题,最后没有收回来,虎头蛇尾。

3、教师板书字迹不够工整,不能体现指导性。

白桦林的低语教学反思7

《白桦林的低语》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课文歌颂了看林人长年累月忍受寂寞,默默无闻,甘为守护白桦林而牺牲青春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选准重点段落,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去研读、讨论,会收到较理想的效果。这是我上了《白桦 林的低语》后的感受。

我遵循课文的协作思路,先引导学生学习1—4自然段,初步地感受看林人和白桦林的关系,然后抓住重点段落5—7自然段,特别是5自然段,引导学生自读、思考、勾画、批注,学生很快找到重点词语“绝没有”、“绝不违章”、“不是┅┅而是┅┅”等等,并在旁边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自学结果。指导学生归纳出看林人的品德:为了森林,强忍烟瘾。为了森林,严控酒量。为了森林,不听歌曲,为了森林,甘于寂寞,甘于牺性。

通过交流,学生感受到了看林人的高尚品格。因为找准了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重点语句,所以在讨论“白桦林在低语什么?”这个问题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看林人啊,谢谢你长年累月地守护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一个学生认为白桦林会说:“朋友,因为你们的无私奉献,我们才没有受到人类的伤害。” 而看林人对白桦林的热爱,呵护之语。我对看林人的思念丶赞美之语。

白桦林的低语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感情,蕴涵着作者对看林人的敬佩。句子看似浅显易懂,细读起来,却又能体会出另一种感情来,使人不禁浮想联翩。

首先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充分利用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升华情感。

其次,倡导学生互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本节课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本文的语言优美,饱含深情,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对关键词、重点句加以品味辨析,使学生在获得语感的同时领会作品的内涵,深入探究作者如何对守林人感情的真实流露,特别是对守林人的敬佩而引发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学生更是直抒胸臆、热情讴歌,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此时,水到渠成,老师及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深入领悟课文的内涵,从而体会到看林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白桦林的低语教学反思9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用朴实的语言,赞扬了看林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看林人的无限崇敬与热爱。

2、学习看林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3、采用自主质疑,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品味语言并体会看林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山起伏,森林茂密,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符其实的林海,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儿的白桦林吧。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自读2-8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进行叙述的?

三、讲读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按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为几段?

2、讨论。

四、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

“我”走进白桦林,样子是怎样的?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么产生的?

2、第二、三自然段从整体上描写大兴安岭的景色,读一读,并展开联想。

3、齐读第二段。

五、讲读第三段。

1 、自读这一段,思考:“我”为什么渴望再一次到大兴安岭的森林中去?(因为那里有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林木工人。)

2、讨论交流。

3、自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林木工人为白桦林做出了哪些牺牲和奉献?

作业布置:

1、抄写好词、好句。(必做)

2、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选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为什么说林木工人那颗纯洁的心,?能够员涤荡着我灵魂中的浮躁与狂妄?

2、讨论交流。

(鼓励发言)

3、朗读第三段。

4、归纳第三段的段意。

三、自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B生答)

四、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A、B生答)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的白桦林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了白桦林及林木工人所产生的想法,抒发感情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品味语言并体会看林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必做)

2、预习《杨震暮夜却金》。

板书设计:

白桦林的低语

看林人…… 坚守 岗位

无私奉献 默默守候

教学反思:

1、学习本课的重点并不只是让学生知道守林人,更重要的是了解还有更多的像守林人一样默默工作在各条工作战线上的劳动者们,课后,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我身边的“守林人”的主题队会,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朱以撒《低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9

低语

朱以撒

①我必须穿过几条小巷才能到达老家的门口,拐一个弯的时候,我又见到了很熟悉的场景:两个老妇人倚在门边,头挨得很近,正在交谈。她们注视着过往行人,调整着本来就很低的音量,以致低到只限定在两人的耳听范围内。一方口中的气息笼罩着对方的脸,如果是冬日,随着密谈的节奏,两张脸之间不时升起一片薄薄的雾。

②少年时经常遇到这么一种言说方式——悄悄地、窃窃地,有一种神秘在言说的背后。一有人靠近,话语戛然而止。好几次想逼近言谈的内容,却都徒劳。

③肯定是当时的生活状态使人如此。一种语言不是推到广大空间为人所知,而是有意控制在两人之间——对话的数量降低到最小值,也许就潜藏着戒备和保全的警觉。

④如果轻轻地言说也能传达出内在的意绪,那么,这个世界永在寥廓和清静之中。

⑤敛约、平和、徐徐溜出唇齿的话语,在耳际轻拂时,内心已开始温暖。同样地表明一种含蓄,如微风一般轻柔,听到了,甚至更为明晰。柔情似水,其中就包含了语言的柔软性,还有表达时运用恰当的速度。对于强音的普遍使用,肯定是代表某一种权力,企图压倒倾听的对方。噪音,有一部分就是这类话语的沉渣——那么多人在街市上冲着手机叫嚷,这一段路程就都充满了声浪,人像浪中的泳者,污浊没过头顶,看不到宁静的岸。

⑥一个人一般不会有太多的秘密,也不会有太多的人际关系,以前的人生在这方面趋于简单。找不到适合倾诉的人时,就一个人呆在田野上,直到黄昏才悄然返回——我自己就曾如此,只有面对旷野,才使自己轻快一些。而平日,语言被收藏着,如同储蓄罐中的硬币,不轻易掏一枚出来消费。一个乡村的孩童在前边引路,一路无语,只是在客人询问时答上一句。谈不上热情也不显出怯意,这种朴实得到了外乡人的好感。想想自己城市里的孩童,经常派出去充当迎接客人的小天使,伶牙俐齿地说着套话,好像在戏台上表演一样,却把自己很珍贵的童趣、稚气,蜕皮般地蜕掉了。一个人在她的孩童时期,看多了矫揉造作的表演和放纵张扬的渲染,不知不觉就收不住了。像家中有耳聋的老人,全家大小的声调都要拔高许多,到了单位也是如此,把人吓了一大跳。

⑦趴在蓬松柔和的草坪上,有窸窸窣窣声传来,土地舒展着气孔,花瓣轻轻绽开,枯枝清脆落地。经过一片主人迟迟不来收拾的豆荚地,已经失去了等待耐性的枝条,借助秋阳的余威,在豆壳打开的同时,豆粒弹射到周围的土壤里。没有哪种拟声可以发出这种生命跃动的轻吟,在轻吟中划出一道优美降落的弧线。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运气好的时候,在古城老宅里走,有隔岸的箫声幽咽,像一条丝线在夜风中起落。更多的`时候,我们感到这个生存的自然环境仍然可爱,就是这些低吟浅唱给予的——在人的声调越来越高昂的进化中,那些藏身于瓦砾石缝、田畴篱角的小生物,它们随着季节到来又一次的啁啾、呢喃,依旧是委曲婉转,人坐在石阶上听着,一时不愿起身。

⑧接下来就是碰巧读到几帧弘一的墨迹,从落款处分析,离他圆寂时日已经不远了。几根萧疏的线条带着对于彼岸的眺望,静静地延伸,随心而信手。精神生活发生如此大变故的人的遗留物,我只是十分惊奇,自知进入它的内部毫无希望。从红尘喧嚣中毅然脱身来守候晨钟暮鼓,从李叔同墨痕的尖峭到弘一的清寒枯瘦,调子越来越低,声气越来越平,甚至就是旁人听不清的自言自语了。寂静的修行之路耗尽了朝觐者的体力,此时,笔墨里已经脱离了我们常规的体验。所以,我坦然地说看不懂或者不好看。晚景中的人生大多是在低语中度过的,自说自笑,自问自答,使人以为他正与另一个世界交流,属于现实中的虚幻部分。因此,见到有人临写弘一晚年的墨迹,我就有一种绝望感——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可以欣赏、赞美甚至怀疑它的构成是借助了超然的力量,可就是万万不能效仿——我一直固执地坚守着这种念头。

⑨一个时期过去了,悄悄地带走了低低的语调,还有低低的笔调。

(有删改)

8.有人认为第⑥段画线部分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部分。(3分)

10.第⑧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4分)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4分)

答案:

8.(4分)答案示例1:认同删去。此前写低语这种言说方式的好,是就其音调敛约平和而言。而画线部分重在表现低语这种言说方式另一层面的好,即纯真寡言、不说套话,这丰富了低语的内涵。

答案示例2:不认同删去。第⑥段开头写个人面对旷野的倾诉方式,以此表现低语的美妙,这与第⑦段所写聆听大自然中的轻吟自然相接,而画线部分则破坏了文意的连贯。而且画线部分写的是“少语”而非“低语”,并不切题(还可增补一条:全文在写法上也是用“低低的笔调”,而画线部分写的稍显尖锐、张扬,与全文的笔调不完全一致)。

9.(3分)答案示例:画线部分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丝线在夜风中细微难辨而又飘扬不止的视觉形象,表现出隔岸箫声轻微低徊、似断实续的听觉效果,又以丝线的柔和感表现出心中对低语的箫声的喜爱,从而巧妙地表现出“如微风一般轻柔”的低语给人的美好感受。

评分说明:只判断修辞手法,不给分。从比喻角度答题,最多得2分。只从比拟角度答题,最多给1分。

10.(4分)答案示例:上文从人与人交谈时的低语写到自然环境中的浅吟低唱,是在实质声响的层面上逐步深入地表现低语的美妙。第⑧段所写的低语不是表现在声响中,而是表现在笔墨上,由实到虚,使全文对低语的描述更进一步,深入心灵,极大地丰富了低语的内涵。

上一篇:书法写字下一篇:经济民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