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服务观四篇

2024-09-12

读者服务观 篇1

然而,现实中有一些干部从个人私利上盘算进步,想问题考虑的不是群众能不能得利,而是能不能为个人升迁增加筹码、积累资本,专拣能够吸引“眼球”的事做,而那些难以形成影响、不显山露水的事,群众呼声再高、意愿再强烈也不愿意去做;有的干部急于显示个人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干了不少华而不实、留下后遗症的政绩泡沫;有的干部觉得自己本事大、舞台小,英雄无用武之地;甚至有的干部官迷心窍,为了升迁不择手段,跑官要官、花钱买官甚至造假骗官。

树立为民服务的进步观,既是思想问题,更是行动问题。应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把一己私利抛在脑后,对人民有利的事就应铆劲大干、倾注满腔心血;甘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计较一时之得失、不汲汲眼前之名利,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广阔胸襟;敢于直面矛盾、问题,勇于趟险滩、涉深水、啃硬骨头,到困难多、矛盾大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群众意见大、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打开局面。

读者服务观 篇2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享有“世界制造工厂”之美誉的中国,其最初发展所依靠的成本优势正逐渐开始退化,因此,我国代工制造企业需要另寻发展之路,需要借助于高级要素的投入来构建高端竞争力,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国际产业发展经验和趋势表明,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趋势日益凸显,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分布于企业产品价值链的两端,如上游的研发与设计及下游的产品营销等环节,它们创造了极大部分的增值价值,因而也获取了收益的绝大部分。发达国家通过占据“微笑曲线”的两端,从事非实体性活动来取得非对称的全球利益分配的事实,很好地说明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所内含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源等高级要素的重要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代工制造业发展问题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制造业本身来讨论,而必须联系它与服务业的良性互动所产生的作用来研究。本文作者认为,在双重嵌入GVC和NVC的情况下,应该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体系,实现其对制造业向高端发展的支撑作用,促使制造业领域中各类产业要素得到充分激活和最优配置,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有效集聚和紧密结合,在本地形成有效的产业上下游的联动发展,以求最终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的局面。如此充满活力的国家价值链(NVC)构筑形式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立足国内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建立国际上的均衡型网络关系,从而实现我国代工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GVC)上的螺旋式上升。

1 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贯穿于生产制造的上游、中游及下游中的为满足制造业中间需要而向外部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用于商业运作和更进一步的生产而非主要用于满足最终直接消费的行业(印永龙,田文)[1]。目前,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基本还处于从中期向中后期转变的阶段,其发展离不开服务业发展的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使一国的经济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智力水平的提高而非增加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投入来提高,从而使经济增长模式从高投入低效益、高污染转变为低投入高效益、低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就没有新型工业化,因此,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必须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破解现实问题的重大战略来抓。

1.1 生产性服务业派生于制造业

随着工业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日益加深,因此,在比较优势原则下,企业需要越来越多地在“自己做”还是“从市场购买”之间进行选择。《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创造财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劳动分工,分工能相应地增进劳动的生产力,“各种行业之所以各个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增进生产力的好处”(亚当·斯密)[2]。因此,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生产性服务正在从制造业中独立出来,通过企业内部分工或是外包等形式逐步演化为专门的产业形态,从而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产业。从制造领域中派生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制造业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进而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 生产性服务业是产品增值的主要源泉

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周振华)[3],作为一种提供无形产品的产业,其对制造业的支持体现在投入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主的高级要素,使得制造业产出中包含了更多的难以模仿及可持续创新的要素,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未来制造业获得新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社会中分散的、但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以知识整合、信息交换和处理等方式被源源不断地输入进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以增加其产出价值,提高制造业的知识密集化程度,将会快速有效地推进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形态转变。

1.3 生产性服务业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制造业在经历2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对资源的高强度消耗给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极不利于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因此,为实现制造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高其竞争力,必须改变原先高投入低效益、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实现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使用向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转变以提高生产率。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刘兵权,王耀中)[4],而且生产性服务业所具有的低污染、高附加值、高就业率的优良产业特征,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小,极度符合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此外,随着企业和整个产业的发展,脱胎于制造业又为其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所具有的知识密集型特征,恰好可使其通过“高级要素”的嵌入来优化调整制造业结构,通过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提高产出效率和企业专业化程度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提高制造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 NVC构筑的基础是构建基于价值模块化的产业集聚区

价值模块化就是将产品价值链上的业务能力要素(如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配送、市场网络管理等)分离、独立出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组织特性的价值模块的过程(李放,林汉川)[5]。21世纪开始以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制造产业价值链不断延伸,生产性服务通过外包这一国际流行的生产模式逐步从制造业内部分离出来,最终演变形成了专门的产业形态。

我国代工制造企业在积极争取加入GVC的过程中,呈现出加入GVC的同时也加入地方性产业集群的现实发展特征(刘志彪)[6]。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的不断深化,使得传统的以企业为竞争单位的竞争方式正逐渐转变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基于国内市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完整NVC的内部良性产业循环系统对于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地方产业集群中的制造环节需要生产性服务业来支撑,而产业要形成竞争力必须要先形成有效的集聚。为应对国外市场的冲击与经济波动,发展中国家倾向于通过空间集聚来追求群体优势,这种群体优势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得以提高(Humphrey, J., Schmitz, H)[7]。因此,借鉴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同样可以采用集聚区的模式来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当某一行业的企业在地理上聚集后,便会形成一个具有相同或相近技术背景的人才市场,它将有助于企业应付服务生产上的一些不确定性,并以较低的成本利用当地的基础设施(蒋三庚)[8]。我国产业区域特色鲜明,为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创造了良好条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主要是指:按照现代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集聚区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的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新颖、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何骏)[9]。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高级要素投入,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和规模效应在大大降低制造业商务成本的同时,也延长了GVC在我国国内的环节。生产性服务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创造了一个贴近服务对象的高级要素投入与运作市场,对于更有效地服务于周边产业集群具有显而易见的“地理优势”。因为提供不同服务的企业集群可有效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围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制造业产业集群,也将有利于集群内制造企业获取正的外部性及范围经济。

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与制造业集聚区的联动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强调了集群内各个企业之间的协作竞争和空间集聚带来的优势。生产性服务业可协助制造业企业改善工艺流程,快速响应市场供需;同时,制造业还能借助服务技术的研发扩大市场和强化竞争力,并通过将部分价值链活动以外包的方式交给生产性服务业处理,实现高附加值生产体系的构建(李庆杨,孙秀秀)[10]。还有研究表明,组织能够创造一种有序的、可预见的系统环境,使相关行为主体之间实现密切的互动,并能有效节约信息搜寻成本和协作成本(柯武刚、史漫飞) [11]。因此,在以价值模块为基础构建的集群网络内部,每个网络成员只需关注自己专精的价值创造活动,而不必在其他方面浪费过多的资源和精力。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为内核,围绕其构建制造产业集群,这一体现共生共存特征的产业集聚模式才能驱动中国经济持续高效发展。

3.1 制造业的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拓展了空间

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如果没有制造业,社会也就几乎不存在对这些服务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加工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制造业部门的不断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迅速增加。

较强的制造业优势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本身就会扩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空间。中国先进制造企业将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外包,有助于企业逐步将发展重心聚焦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营等,并以此培养核心竞争力,保持其灵活性和高效性。这样,我国制造企业群体就可凭借其内在强大的外包需求力量,紧紧“吸附”住生产性服务业,进而在他们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客户—供应商”关系(唐志良,刘建江)[12]。

3.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帮助制造业构造高附加值的生产体系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典型的高科技含量、高渗透性、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 “两型”产业(刘兵权,王耀中)[4],是制造业提升和高端化的有机补充。关键技术和营销“两头在外”,使得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被跨国公司所控制,而我国制造业则处于低端化,鉴于此,我国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不再仅仅满足于提供产品,而是朝着能同时提供产品、服务和知识的方向努力,其中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增加值的主要来源。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高级要素投入,其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嵌入制造业的生产环节,通过技能的提升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其生产效率及产品的品质。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可以得到优化,核心竞争力会得以凸显及提高,同时,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都会大大提升,产业分工和产业结构会更加合理,整个经济的竞争力与创造力也会大幅提升。(程大中)[13]。值得关注的是,依托制造业发展起来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更应该以弥补制造业集群供应链的不足和改变其微观的生存环境为目标,努力通过发挥其配套功能来引导制造业集群朝着更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4 联动效应提高了国家价值链(NVC)对全球价值链(GVC)的影响能力

在全球竞争机制作用下,立足国内市场构筑国家价值链(NVC),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促使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有效形成,并把相关制造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纳入统一的产业集群体系中,激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效应,实现基于有共同利益的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系统化”,在国内形成一种能不断自我修正协调的“自组织体系”,建立起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以促使它们二者的持续协调发展,将有助于我国制造企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提升。

4.1 联动效应提高了制造企业的代工能力

代工企业GVC升级具有动态演化属性,代工能力构建是实现GVC升级的关键,所以代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以更高的姿态立足国际。在国内市场,先进制造业围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产业集群,构建区域知识网络与代工产业配套体系,为代工企业专有性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知识场”,如此,通过充分利用组织间的竞合关系,分工协作、能力互补,共同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自主价值体系,从而生成价值权利。

先自强,才有资本与他人进行谈判。随着制造企业代工能力专有性的提升与代工市场地位的提高,可与国外市场客户建立协同谈判机制,以此来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通过以行业为单元,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出拳方式,转变全球价值链一直以来所固有的以发达国家企业为主导的定势思维,从“被动嵌入”到“以我为主”,力求在国际谈判中获取价值权利。随着企业代工能力优势的的不断显现,代工企业可有选择性地逐步淘汰一批价值有限的国际客户,利用其积累的能力争取潜在价值更大的客户,并且开拓更加广泛、多元的客户网络,实现国际客户网络的与时俱进。

4.2 联动效应促使形成专业化的配套服务企业集群

我国制造业发展所积累的实力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支撑。制造业的发展拉动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其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动力和技术支持。制造业企业内置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群的有效形成,从而帮助实现两者“群对群”的最佳互动模式。

通过制造业企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建构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上下游产业关联特色的现代化产业带,并利用产业链上的知识与技能“溢出”,完成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形成有序发展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需求的增加,这些产业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规模效应也逐渐体现,既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也提供定制化和创新型的服务,而且其服务的质量在不断提高,服务的成本不断下降(印永龙,田文)[1]。专业化配套服务业企业集群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NVC产业链条,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集聚区内企业获得正的外部效应,并对海外高端产业转移形成了较大吸引力。在此基础上,还可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来整合并有效利用国外资源以发展我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从而进一步激发其与先进制造产业发展的联动效应。

5 联动效应推动了国际均衡型网络的形成

均衡型价值链治理模式是指在GVC条件下,发达国家的购买商或跨国企业与参与价值链分工协作体系的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或网络之间,不存在相互控制关系,完全是一种能力互补、技术充分交流、市场共享的双边合作关系(刘志彪,张杰)[14]。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与先进制造业集聚区联动发展产生的联动效应是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在国家价值链(NVC)条件下培育出高级要素驱动能力的关键。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来嵌入全球价值链,有利于本地的制造业产业更多地吸纳生产性服务业中所包含的高级生产要素,主动寻求产业升级的机遇并实现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江静,刘志彪,于明超)[15]。本土企业通过价值模块化的产业集聚区形式专注于国内市场的竞争与开拓,利用本土市场提供的成长空间和高级要素发展机会来构建强大的生产体系,在国内市场取得某个行业或产业链高端环节竞争优势后,建立起以自己为主导的区域价值链分工体系,然后凭借其可与国际大购买商或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市场势力和技术势力打入发达国家市场,最后可实现建立与发达国家的国际大购买商或跨国公司相对接的、采用均衡型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国际均衡型网络关系。

摘要:我国代工制造企业的制造环节需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来支撑,更需要通过高级要素的投入来构建高端竞争力,向高端发展,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正是先进制造业的高级要素投入,它延长了全球价值链(GVC)在国内的环节。因此,围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充分利用组织间的竞合关系、分工协作及互补的能力,共同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自主价值体系并生成价值权利,两者协同发展产生的联动效应是本土企业依托国家价值链(NVC)实现在全球价值链(GVC)上升级的有效驱动力。

数字出版的读者观 篇3

[关键词]数字出版技术为王内容核心读者中心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1-0022-04

数字出版的有关概念自1 950年代诞生以来,基于不同的技术环境、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从不同视角给出过桌面出版、光盘出版、多媒体出版、在线出版、移动出版、手机出版、跨媒体出版、全媒体出版、数字出版等不同表述,从这些表述看,“技术为王”贯穿了整个发展过程。

与此同时,以数字技术为先导的“大出版”概念也应运而生,并逐渐升级为一个新兴产业。正如国内研究者指出的那样,数字出版是各种出版物在网络上(包括无线网络)直接创作、编辑、生产制作及传播。其特点是把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打破图书、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电影、电视等形象媒体,广播、数码音乐等音频媒体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的物理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读者)之间的界限,从而彻底改变出版业的终极形态,催生出一个比传统出版业面更广、规模更大的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国外多将其称之为‘数字内容管理”(Digital Content Management),或者‘‘数字内容产业”(Digital Content Industry)。“新兴产业”成为共识。在这样一个“技术”“产业”主导的语意环境下,“内容为王”正在成为业界对发展“数字出版”的核心认识,“技术+内容+版权”也逐渐成为认识和发展这一新兴产业的至简模式。

然而,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这样认识“数字出版”只能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对产品和服务构成的基本认识,对消费者关注的缺失却显而易见。在这样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国际化市场背景下,仍然倾心于“产品”中心,必然会制约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质量、速度、规模和效益,“读者’中心、“阅读为王”的理念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1“技术为王”,催生数字出版产业

我们不难看到,是“技术为王”催生“数字出版”相关概念,催生以“数字”为基础的内容产业,并引领着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从产业化的角度看,“技术为王”还成就新的生产者,促进了内容产品的消费升级和消费队伍的壮大。

首先,计算机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跨媒体出版技术、电子纸技术、跨平台资源整合管理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孕育了全新的出版内容加工、存储和传播手段,改造了出版业的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扩大了出版的发展领域,延伸和重构了出版产业链,创新了出版企业的盈利模式,也极大地丰富了出版内容,催生了一个崭新的产业。

其次,从生产者角度看,“技术为王”孕育了出版新产品,它使纸质出版和通过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出版成为现实,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信息内容,都可以通过不同的信息传输平台进行传播,使出版产品和服务数量得到丰富,质量得到提升;“技术为王”使内容产业的消费领域得以扩大,新生消费对象剧增,为生产者开辟了新市场;“技术为王”使生产方式全面改造,业务流程全面更新,产品和服务形态数字化,盈利模式多样化,销售不断增加,成本不断降低,为生产者开辟了新的利润源;“技术为王’牵引了其他行业从业者加盟,产业价值链、利润链得到延伸,新的生产者加盟并成为新的生力军。

同时,从消费者角度看,“技术为王”使传统阅读方式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相得益彰,被动阅读与主动获取的需求同时得到满足;数字技术框架下的数字表达、存储和传播技术,使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终端、采取不同的方式获得产品和服务,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全媒体出版技术带来的“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同步出版”,更是能够满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阅读任何内容的需求,改变了读者过去只能进行单一产品消费的模式;交互式数字技术平台,使阅读和创作两种行为能够同时发生,读者既是消费者也同时有机会成为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使过去的单向消费模式转化为消费与生产并行的双向机制。

“技术为王”自数字内容产业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成为挑战传统思维、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升级的牵引力,成为扩大出版产业内涵、调整出版产业结构、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提升产业效益的思想先导和创意基石。

2“内容核心”,明确数字出版产业实质和盈利模式

当纠缠于技术语境的数字出版概念的讨论转向产业发展层面的探索时,出版业开始聚焦于数字出版产业的实质问题和盈利模式的研究。数字出版的产品和服务究竟是什么?是信息技术平台还是信息资源?穆青提出,数字出版更贴切的定义是基于网络和新媒体的长尾服务回答了这一问题。

首先,出版产业就是内容产业,没有“内容”这个核心,也就不能成其为内容产业,如果数字出版产业没有脱离出版产业而存在,必然是以“内容”为主线确立自身的主业。换句话说,内容才是出版产业独特的资源,才是出版产业需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论是传统出版产业还是数字出版产业,以内容为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优秀的原创产品,都将是产业的生存之本、力量之源。

其次,信息技术不是出版产业的产品,是出版产品和服务不断增值的技术保证,从成本构成角度看.信息技术也只是出版产品和服务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出版商在信息技术的牵引下,将内容产品跃升为信息服务,需要改变对内容生产方面的认识,需要进行对内容资源的细致思考和创新陛的服务平台架构,包括对运营模式的调整,进一步实现从单一内容提供商向资源服务商转型。

但所有这些变革,都不能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的主导产品对待,不能偏离自身的产业属性和经营核心。

同时,数字出版产业链也是围绕出版产品和服务不断增值的利润链,数字出版业是将数字内容通过互联网传播给读者,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实现盈利的产业发展模式。包括著作权人、数字出版商、技术提供商、网络传播者及读者共同构成数字出版主体,其出版活动形成的完整出版环节,虽然突破了传统出版产业链的范畴,实现了在数字化时代参与主体多元化的转变,但整个产业链仍然是以出版内容为基础的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数字出版关联企业组成的企业联盟,整条产业链是一个实现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断增值的过程。

事实上,在数字技术推动下,数字出版产业正是以提供信息内容为核心,进行产业链条的横、纵多方位拓展,并形成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和出版物形态多样化的发展特征。包括影视制作、交互数字电视应用和内容制作、在线交互式游戏、基于互联网的市场营销、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内容出版与发

nlc202309020554

行、在线教育内容研发、移动内容研发与出版、版权与内容管理等都被纳入数字出版的范畴里。数字出版产业正在走出一条依靠著作权人与出版商的结合、内容与技术的结合、产品与渠道的结合来实现盈利的发展路子。

3“读者中心”,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壮大

新技术的出现与内容资源的丰富,极大地拓展了消费群体,使传统出版业进入产业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海量的存储空间、充足的带宽、免费的传输成本使得出版产业从资源短缺时代进入资源富足时代,数字出版内容范围的拓展以及表现方式的转变,使出版内容的消费者从传统出版物的读者拓展到包括观众、听众、网民在内的广义的“内容消费者”,搜索技术的发展更是开辟了个性化内容需求的广阔市场,“技术中心”“内容中心”最终都必须在“读者中心”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首先,‘读者中心”是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读者这一主体虽处在出版产业链末端,但所有形态数字出版物价值的实现恰恰就是在读者这一环节,产业链上游的各环节创造和加工的出版物即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若未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不被市场认可,那么‘精彩内容”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很难实现。产业末端的内容消费者也是产业的开端,这是数字出版与任何性质商品的共有属性,消费者的各类需求构成产品市场的需求,而市场又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如何让主动的读者快速、便捷地找到信息,如何高效、准确地向被动的读者推送信息,都是内容商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考验。

其次,“内容为王”的理念一定程度上将限制内容产业发展。传统出版业习惯了长期以来“内容为王”的理念,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的数字出版市场是一个以内容服务为主导的市场,内容的资源和质量将决定出版企业的生死存亡。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内容为王”存在的先天缺陷,往往着重强调内容的制造是否精彩,忽视或轻视对读者的分类、分层研究和读者消费“内容”时的便捷、精确、恰当和乐意接受。在产业化发展的环境下,更能体现内容产业竞争特点和要求的法则是“读者中心”的认识水平和营销模式,优质内容能否为读者所消费,不仅决定着优质内容能否被扩大再生产。也决定着优质内容是否可持续提供。

同时,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又进一步确立了“读者中心”的市场地位。海量的数字资源和日趋成熟的数字出版技术,不仅使传统出版中出版者为主体的格局发生了变化,而且导致在这种变化中,读者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在权利保护与作品传播利益平衡中,读者的能力也逐步加强。个性化定制、一次创建多次使用、强大而准确的搜索和链接功能、交互功能等以读者为中心的各种功能已经成为数字出版区别于传统出版的特点与优势。特别是在线阅读和海量信息迎合“浅阅读”趋势的同时,数据挖掘(Data mining)、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Databases)等技术使得内容消费提升为高层次的知识消费——从未有过的“深阅读”乃至“创造性阅读”成为可能。各种阅读终端出现,也使得阅读体验呈现移动、个性化、跨媒体的特点,进一步将读者向市场重心转移。

面对数字时代的读者,出版商不能拘泥于传统出版的思维,要充分利用网络和技术的优势,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是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同时数字出版作为高度创造性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满足用户已有的需求,更是激发尚不存在或是潜在需求。因此,数字出版企业的经营理念应由传统出版的“产品”中心、“内容为王”,转变为‘读者中心”“服务为翼”,能否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运营体系成为数字出版企业能否生存的决定因素。若能开发创建出适合读者需求的数字出版物和数字化服务。才能在出版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在数字化时代读者数量和需求都急剧扩大的背景下,更是如此。所以,出版企业只有按照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做到以读者为中心,才能出版适合消费者需求的出版物,才能在数字时代得以生存和发展,才能推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出版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带给人们认识的重点问题存在差异。在发展初期,出版业对新技术的渗透更为关注,一系列专用词汇都带有突出的技术类定语,“技术为王”发展观成就数字内容产业,引发出版产业大变革;在数字出版产业迅猛发展阶段。出版业对技术进步的适应度还没有及时提升,在“技术为王”的理念下,技术迷失、主业迷茫,反思中又从内容产业自身的逻辑中发现“内容为王”依然是数字出版产业的实质,“内容为王”才能明确数字出版产业的主导产品,明确在信息产业中出版产业的主业是什么;面对市场、面对未来,产业化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推进,我们需要再次从生存发展的高度分析数字出版产业究竟要以什么为中心?今天的数字出版已经远远超出以往任何有关出版的概念,在企业构成、出版物形态等方面较之传统出版要宽泛得多,以读者为中心,与读者沟通的互动性是数字出版的最大优势,其核心任务是利用数字技术来开发和利用内容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读者群及出版市场,满足读者的多样化、个性化及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因此,基于读者的数字出版才是数字出版最完整的概念,才是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读者为王”成为出版产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壮大的经营理念,与技术、内容共同构成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三大要素。 可以预见,未来的数字出版将不是传统出版的简单延伸,也并非传统出版和数字产业的结合或交集,而是网络时代整个数字内容产业的一场革命。以“内容为王”的不二法则也将被更能体现当今出版市场特征和要求的“读者中心”所取代,从而推动出版产业的真正变革,实现数字出版产业链上内容提供商、平台运营商、终端生产商和读者的互利共赢。从纯粹意义上讲,传统出版的概念将不复存在,即使纸质出版物其出版流程也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应用,未来将不再有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划分,数字出版就是未来出版业的全部,也是出版业的未来。

企业服务观口号 篇4

一、有我在,更可爱!

二、我们不是最好的,只是比别人做得更好。

三、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服务是质量的开端!

四、您的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五、尽心为你,开心就好!

六、客户所需,我心所系。

七、企业服务,因为专业,所以服务!

八、您值的信赖的仆人。

九、团结协作,奋斗创新,服务用户。

十、您的欢乐建立在我们体贴的服务上!

十一、服务是我的,未来是你的。

十二、创造有魅力的服务,造就忠实顾客群体。

十三、坚持是一种责任,坚强是一种信仰,坚韧是一种精神。

十四、让您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十五、提供优质的服务,编织完美的人生!

十六、服务从“心”开始。

十七、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做不到的,诚信服务,信誉至上。

十八、真诚的服务,满意的享受!

十九、精于心,量于行,用微笑换诚信。

二十、全心全意为您服务,您的信任是我最大的动力

二十一、企业服务一站通,创造财富更轻松。

二十二、好心态,好服务,我们做得到!

二十三、您的满意,我的追求,精心打造,至臻服务。

二十四、我们的服务来自您的心声!

二十五、优质服务,共拓辉煌。

二十六、好服务成就好公司,好公司造就好服务。

二十七、想您所想,急您所急,做你所需。

二十八、微笑始心,服务牺心,隆回凯心,微笑始心。

二十九、服务领先,追求卓越。

三十、专业服务,信赖选择!

三十一、无限追求,只为您的满意。

三十二、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三十三、需求无处不在,服务成就梦想。

三十四、我们一直站在你身后,默默支持!

三十五、你我的感动,来自用心的服务。

三十六、心心相印,共创未来。

三十七、贯标出质量,认证树形象。

三十八、你心所想,就是我们的追求!

三十九、无间有道,共享成长。

四十、用心去做,打造辉煌。

四十一、用心沟通,实现价值。

四十二、用博爱的.心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让爱的圣火燃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四十三、没有远见,哪有未来!

四十四、只要有您所能想得到的,我们就能做到让您意想不到的!

四十五、满意久久,服务一百。

四十六、超越自我,贡献人类。

四十七、我们是贴心服务与高端品质的完美结合体

四十八、品质第一,客户至上;相辅相成,共创繁荣。

四十九、我们的服务需要您的传递!

五十、得客户者得天下。

五十一、每天都要有进步。

上一篇:探寻模式下一篇:瞄准线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