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十篇

2024-07-08

古诗词鉴赏的技巧 篇1

赏析古诗词的方法有:要抓住重点字词, 把握诗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写出了意象的某些特点, 起到了什么作用, 诗句中蕴涵什么哲理,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抓住重点字词鉴赏诗歌

这类题是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 考察学生对诗歌重点词语的把握。学生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对该字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作出准确理解和品析。如温庭筠的《望江南》中“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中的“独”字用得很传神, 意味深长。这不是恋人昵昵情语的“互倚”, 也不是一群人叽叽喳喳的“共倚”, 而是一个女子的“独倚”, 无语凭栏远眺的画面。这个“独”字反映了人物的孤单寂寞, 也隐含了“斯人独憔悴”之意。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中, 莺是春的歌手, 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使者, 已开始衔泥筑巢, “几处”“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二、抓住修辞手法鉴赏诗歌

在古诗词中, 作者经常采用一些修辞手法, 使要描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像“愁”与“恨”之类, 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 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为增其可感性, 词人采用夸张性的比喻“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这句诗化虚为实, “愁”不仅可以用舟载船装, 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 具有不同的重量, 以致一叶轻舟难载浓重的愁绪。舟轻愁重之喻, 语意新奇, 想象惊人, 实堪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词。而《过零丁洋》中, 文天祥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用双关的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 并且巧借谐音, 表达了诗人惶恐、孤苦伶仃的艰难处境, 是绝妙的对偶句。

三、抓住表现手法鉴赏诗歌

在鉴赏古诗词时, 也可以从诗句的表现手法上去着手做题。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诗人就运用了映衬手法让人心胸开阔。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上, 一缕青烟孤摇直上, 一轮落日映衬滚滚黄沙, 更显得浑圆壮观。这正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景象。而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移情于物, 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涵在形象的描写中, 情景交融, 感人肺腑。

四、抓住哲理句鉴赏诗歌

古诗词中常有一些哲理诗句, 通过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杜甫的《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 有一种哲理美。它直抒胸臆,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两句也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还有陆游的《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我们吟诵这两句诗时, 不单单只是欣赏句中描绘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 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到它蕴涵的寓意深远的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 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 不畏惧, 勇于开拓, 发奋前进, 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

五、抓住思想感情鉴赏诗歌

诗歌羞于直白言情, 常寓情于形象之中, 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 也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更是体现诗人情感的途径。如杜甫的《春望》写的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 可是杂草遍地, 林木苍苍, 使人触景伤情, 满目凄然。诗句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岑参的《逢入京使》不假雕琢, 信口而成, 而又感情真挚, 诗意盎然, 引起后代无数天涯游子的共鸣。诗人告别亲人, 跃马踏上漫漫征程, 愈来愈思念亲人, 途中遇友却苦于没有纸笔, 只能托朋友带个口信。这首诗真切而自然地书写了诗人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强烈的感情和开阔豪迈的胸襟。

古诗词鉴赏的技巧 篇2

表达技巧是服务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因而, 在答题时, 不仅要考虑该手法对句意呈现的作用, 还要特别关注其对诗歌感情、意趣等表现的促进作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 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 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情景交融

将感情融会在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中, 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 是一种简洁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而“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思念。因事即理: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叙写或阐明某种道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二、对比衬托

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 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用“花落”“月初”“鸟鸣”这样的动景写出春涧的幽静, 以动衬静, 是反衬。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怀古诗中, 它往往通过今昔对比反映盛衰变化。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通过对越宫遗址的对比描写, 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三、借助修辞

诗词中用得较多的修辞有比喻、借代、排比、夸张、拟人、设问、反问等。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修辞。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运用了夸张、比喻。杜甫《江村》“自来自去梁上燕, 相亲相爱水中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四、托物言志

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的《蝉》“垂缕饮清露, 流向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 自能声名远播。

五、虚实结合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是写实, “共剪西窗烛”是虚拟, 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古诗词鉴赏技巧的策略 篇3

一.了解诗词的形象、意象和意境

1、形象、意象和意境

古诗词的形象是指诗词中塑造的事物、人物、景物,而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个人情感的客观物象,意境则是诗词中所展示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分析诗词的意境就是还原诗人当时写作的画面,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面对景物所想。形象一般分为主人公形象,和写景咏物时的景象、物象。意象一般有很多,像杨柳、长亭等寄送别友人不舍之情,月亮、酒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梅兰竹菊抒情怀念较多等。通过这些形象和意象体会诗人的创作环境,将诗词的意境描绘出来,三者紧密结合,把握诗词特点。

2、常用塑造诗词形象、意象和意境的写法

常用的写法有: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等。一般来讲细节刻画是指将人物的形象、话语、动作准确细致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赵师秀的《约客》“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动作细节描写,通过一个“敲”字将一个动作刻画得细致入微,从而刻画了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烘托是指从侧面表达主要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对比衬托是指和一个事物进行对比突显主要衬托的事物,形成鲜明的形象对照。比兴是常用的一种方法,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要用比喻的方法来咏词,例如在《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一句中就用了比兴,用桑叶这个意象来表达女人青春短暂,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想法。通过这些写法来具体描述诗人的感情,抒发自己内心的各种情感。

二.通过语言特点来分析诗词

1、抓住特殊字眼,关键诗眼

诗眼是一篇诗词中的关键字眼,他往往能准确的表明诗歌的主旨,也往往因此而使整个诗词生动形象起来,诗眼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全诗词中最精彩的一句,一种是精炼到一字。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根据上文没有行人,没有飞鸟,白雪皑皑,一个老翁在钓鱼,寒冷孤僻。而诗中恰恰“独”这个字能表达这一切,“独”就是这首诗的诗眼。通过这个“独”字我们更能体会诗人但是内心孤苦,也表现他于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流合污的品质。一首诗的诗眼往往能点明全诗的主旨。

2、解读诗词中的语言风格

一首诗的语言风格也为作者的感情奠定了基调,一般语言风格分为:清新自然、委婉含蓄、豪放粗狂、深沉沉郁、坦然直率等;语言主要的特点:跳跃性、情感性、具体性、凝练性。这些往往结合在一起,分析诗词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下手,语言的结构特点:叠词、倒装、象声词、拟声词等,根据这些语言的特点来具体解析诗歌给我们的形象意境,来了解诗人的世界。

三.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诗词的形象意境需要一定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出来,是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在诗词中主要运用的是记叙、描述、抒情、议论。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主要手段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描述包括以动写静、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乐景写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将诗人的情感充分表达的方法,主要包括联想、想象、类比、渲染、烘托、反衬、对比、悬念、象征、赋、比、兴、情景合一等。

3、诗篇结构

诗篇的结构又叫做行文结构,主要包括承上启下、衔接、开头照应、层层渲染、铺垫渲染、结构对比、卒章显志等。比如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运用了贫富的结构对比,在《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本诗承上启下的句子。

4、修辞手法

在诗词中作者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会使诗词形象生动,更能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对偶、衬托、用典、互文、反复、双关、排比等,其中很多都是会在同一诗篇出现的,以加强作者表达思想感情时的表达效果。比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的“晴”就用了双关暗自感情,“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里面就用了比喻,将皓月的光辉比作青螺,来表达作者当时心情。曹操的《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使用了用典的手法,引用了周公旦的典故,透过典故来表明作者的内心感情变化。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中,了解诗词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所要表达出来的喜怒哀乐,对诗词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所想,感悟古代文人为我们留下的这些丰富宝贵的财富。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方法 篇4

古诗词的欣赏,对于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而言,诗歌鉴赏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反复诵读,品出诗味;体会意境,把握情感;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一、反复颂读,品出诗味

读是理解诗歌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使静止的诗歌行动起来,变成听得见、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把诵读放在首位, 在课堂上,可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分组读、角色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不妨把音乐引进来,给诗歌配一段音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融视听于一体,增强学生的感受,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观的情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突出情感的变化,让学生在这种变化中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内”。诗歌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感情去体验、去品味。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反复诵读,读出诗味来。

二、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其“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的景物;其“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即将抽象的情思表现为具体的景观。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诗歌意境的分析,要求教师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讲给学生,使他们在感受和熏陶中唤起大脑的形象思维。

这样,在学生的心中就会出现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在体会意境中,学生就能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由于“意境”是一个“可意会而难言传”的艺术世界,因此,启发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般而言,诗的意境是“实”的形象与“虚”的想象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启发、调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几行,留给读者的想象却无穷无尽。“藤枝是那么干枯,树干是那么苍老,停在枯枝上的乌鸦是那么昏暗,在这个萧杀凄凉的世界中,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的人家突然闯入了眼帘,这怎能不勾起游子对家乡温馨生活的怀念。然而,寂寞荒凉的古道、寒冷透骨的西风、疲惫不堪且瘦弱无助的老马将把游子载向何方?此时天色已晚,太阳徐徐落下,这夜晚的来临好似人生之秋的无奈。当年离家时壮志满怀,今天归家时寂寞冷清,人生得意与失意又该怎样去衡量!这古道是归途,还是漂泊的`继续?这一切如何不令人伤心断肠!”当我们在这“实”的形象(漂泊的游子)中展开想象与联想时,诗的意境便纷呈叠出,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也就显现出来了。

三、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文字来表达非常的内容。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往往一词一句,就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歌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在鉴赏时要特别注意在语言上的品析,进而领悟诗歌的旨趣。 品析语言即认真地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艺术境界中去,和诗人的情感共鸣。抓住“诗眼”即能纵观全篇,对诗的言外意、话外音、景外情有深入的领会。比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知”、“乃”、“潜”、“润”、“细”几个字,诗人不仅赋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意愿,适时而降,而且从听觉上描绘了春雨的形与神,深含着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高中古诗词鉴赏的隐形翅膀 篇5

另一方面心理学认为意识具有目的性以、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自主创新性, 这是科学鉴赏诗词的前提。一是文本意识, 关注诗词的标题、注释与背景, 在大致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观照全诗, 明确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否则, 信马由缰, “下笔千言”, 最后难免“离题万里”;二是鉴赏术语意识, 在理解基础之上用专业术语去恰当评价。如回答语言用清新、朴实、工丽、直率、委婉、洗练、沉郁等等。恰当运用鉴赏术语, 不仅能够对诗词进行正确地评价, 而且还能显示出学生丰厚的知识积淀;三是诗词审美意识, 即进行想象、联想来体味诗词的意境美, 这是鉴赏活动的核心。只有对诗词意蕴有深刻的理解, 才可能获得艺术共鸣和审美愉悦。四是结构意识。它显示了学生清晰的思路, 严谨的思维。

仅以上两点, 又如何现实可行地提高学生应试鉴赏水平。笔者以为对答题技巧的归纳与训练则不失为一种良方, 下面主要就2009年高考题来介绍五种答题的模式:

第一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分析:所谓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2009年宁夏、海南卷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 路横斜, 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提问: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回答: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的景象。 (步骤一) 体现了一派春意盎然。 (步骤二) 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步骤三)

第二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分析:要准确答题, 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主要分抒情、描写、修辞三类。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或怎样运用, 有什么作用。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2009年安徽卷小重山端午[元]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 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 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 树转午阴凉。问: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回答:主要用了对比手法 (步骤一)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 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步骤二) 。两处对比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 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步骤三) 。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今年只有高考上海卷在选择题中涉及, 在此不作展开。

第四种模式: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最凝练, 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 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 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 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其他作用。

答题示例:2009年广东卷月杜甫万里瞿唐月, 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 故故满青天。爽合风襟静, 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 夜久落江边。提问: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任选两个, 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回答:“万里”一词, 突出空间范围之广 (步骤一) , 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 (步骤二) , 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步骤三) “夜久”一词, 强调时间之长 (步骤一) , 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 (步骤二) , 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步骤三) “时时”一词, 运用叠词 (步骤一) , 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 (步骤二) , 与下句的“故故”相对, 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步骤三) 。

第五种模式:评议观点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 有人那样认为, 你觉得呢?提问变式:有人认为这个字用得好, 有人认为哪个字用得好, 你认为呢?答题分析:依据原诗做答, 必须从原诗词中找原因理由。答题步骤:找到原词中的关键几点, 用理解分析的语句来分条作答。

答题示例:2009年全国I卷

浅谈中考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篇6

一、把握诗歌的内容及主题,鉴赏名句(词语)的妙处

在鉴赏古诗词时,反复的体会诗词的内容及主题,循着一定的思路,就能鉴赏名句(词语)的妙处。如2011年遵义中考试题,陆游的《诉衷情》第1题中请你鉴赏:“觅封侯”一词用得好,请简析其妙处。做这类鉴赏题,首先要把握住单个词“觅”的意思,“觅”是“寻求”、“执着追求”的意思;然后再看这句诗或这个词是否有用到典故、修辞手法等,如果有,那就要答出来,显而易见,这句话中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最后结合内容及主题,看诗句(词语)表达(抒发、表现等)了什么愿望(抱负)等,“觅封侯”一词表达了诗人执着追求、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同样,2012年遵义中考试题,李白的《行路难》第2题中也是请你鉴赏:“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写得好,请做简要的分析。这两句诗和前面的《诉衷情》第1题一样,都用到了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再联系内容及主题,表达了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君主的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这类古诗词的内容和材料均来自教材,那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准确把握每一首诗或词的内容和主题,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相信在中考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反复朗读,领悟诗意,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复朗读,领悟诗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的内容即反复朗读,体会作品中所叙述之事及所绘之景(物),然后在脑海中呈现所展示的相关画面,再根据这些画面去联想和想象,感受作者处于其中的某种思想或感情。如2010年遵义中考试题“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第2题”与2012年贵州安顺中考试题“《蒹葭》第2题”,均考到了同一类问题: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情感大致可以分为:友情、思乡(思念亲人或朋友)及爱国之情等,要领会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还要了解作者写作诗歌、抒发感情的背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第2题在反复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诗歌抒发的是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蒹葭》第2题反复朗读,联系诗意及背景,就能领悟到诗人抒发的是对美好爱情(意中人、恋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诗词是在反复朗读中发现美的。的确,经过反复的朗读,我们能体会到诗词的内容,进而明确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在中考中也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利用鉴赏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深挖细究,品位诗词的语言及艺术表现手法

细细的探究,领会诗词运用的语言及诗词运用的技巧。古典诗词语言精练,意境隽永,因此对诗词艺术表现手法的鉴赏,可抓住抒情方式的鉴赏,抒情方式包括两种: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事)、情景交融,还有表现手法中的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夸张、用典等。如2011年遵义中考试题,陆游的《诉衷情》第2题:“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首先确定抒情方式为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其次判断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同样,2009年遵义中考试题,李清照的《如梦令》第2题:这首诗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有了上面的事例,我们不难分析得出:《如梦令》第2题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春的感情。2008年的遵义中考试题,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第2题: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这道题同样是鉴赏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只要细心的审题,就不难发现与上面两道题的异曲同工之处,抒情手法是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特点是本诗使用“杨柳”、“扬花”等词,借“柳”、“留”的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或离愁别绪)。可见,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深入地探究,才能更深入地领会作者的语言及艺术表现手法,才能让全诗(词)了然于胸,理解起来自然就更为得心应手了。

总之,中考古诗词的鉴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阅读过程,它要求应考的中学生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较高的想象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创新能力和阅读能力,考试的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的。但任何一首诗词的鉴赏,我想都离不开把握诗歌的内容及主题,体会名句(词语)的妙处;反复朗读,领悟诗意,感受诗情;深挖细究,明辨手法等。只有掌握了诗词鉴赏的方法及技巧,才能在中考中提高学生的答题效率,为诗词鉴赏的顺利完成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及途径,还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实践中慢慢去总结经验和体会。

摘要:对于初中生来说,能够阅读浅显的古诗词,学会鉴赏古诗,了解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常见的表现手法等,可以说确实是个难点,但只要找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就可以化难为易,取得实效。

运用导学案架设古诗词鉴赏的平台 篇7

一、运用导学案了解作者

要想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首先应了解它的作者。只有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和创作成就, 才能更准确的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因此, 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必不可少,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 作者的生平经历。

文艺作品是作家生活和艺术的结晶, 作者的生平、经历、生活境遇, 都有可能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影响着作者的创作风格, 决定着作品的思想内容。如唐代诗人杜甫, 奉儒受素的家庭文化传统对他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有巨大影响, 其诗才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因此在学《登高》一诗时,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杜甫的生平经历如青年时南北的漫游经历、中年时的困滞长安十年、安史之乱以及晚年时的漂泊江南, 了解了作者的这些经历, 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就不会感到陌生。

(二) 作者的逸闻轶事。

这一部分的加入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在教授《雨霖铃》一诗, 课前预习部分设置了关于柳永与苏轼比才、柳永名号的来历、柳永与北宋歌妓之间的故事, 既使学生了解了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的特点, 也加深学生对词人柳永的印象, 这样比生硬地去识记他的名号、作品, 效果要好的多。

二、运用导学案了解时代背景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时代的烙印, 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 可以分析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时代共同性, 进而举一反三了解同时期的其他作品;学生通过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也可了解特殊事件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因此,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 作家生活的时代环境。

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 他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时代环境中, 这些在作家身上打上深刻的烙印。盛唐时期的昂扬奋发、积极向上, 几乎感染了这一时代的所有的文学家, 处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家不可避免的染上了这个时代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时代精神, 从而迸发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家都所难见的时代热情。他们高唱赞歌, 盛赞这个让他们意气风发的时代。

(二) 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或显或隐的染上了作家人生的经历和体验。学习文学作品时, 一定要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深刻思想。例如后主李煜的词作分前后两期, 前期明丽鲜艳, 后期血泪至情。如何更深刻的让学生体会这一艺术特点, 就应让学生了解李煜前期无忧无虑的宫廷享乐生活以及南唐亡国后凄楚的囚徒生活, 在这样两个反差极大的生活中所创作的词作, 其在思想内容和情感深度上必定不同。

三、运用导学案了解文学作品

任何一件文艺作品, 都不是孤立的, 都属于作家的全部作品;而艺术家本身, 也不是孤立的, 而是隶属于他同时的文学流派或文学家族。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文化知识积累, 孤立地去谈一首诗, 一首词, 必然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诗词的艺术风格和蕴含在其中的深刻含义。因此, 运用导学案, 在课前预习中设置与所学作品相关的诗句与作品, 既可以使学生加强诗词文化的积累, 也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 作者的其他诗词。

文学作品不是孤立的, 因此学习时就不能片面地去鉴赏这一篇文学作品, 而应调动思维, 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 全面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古诗词鉴赏, 就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古典文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 运用想象和联想, 调动记忆中储存的文学文化信息, 来解读诗词。因此在课前预习作者的其他诗词, 让学生在对作者其他诗词的阅读中了解作家整体的艺术风格。如在学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 运用导学案让学生复习初她的《一剪梅》一词, 从词中“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可知其抒发的是“相思之愁”“闲愁”, 然后再比较探究《声声慢》中“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愁”到底抒发的是何种忧愁, 以此加深了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

(二) 其他诗人的诗词。

文学家, 也不是孤立的, 而是属于同时同地的文学流派或文学家族。因此, 了解了作家所处的文学流派或文学家族, 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例如在学柳永《雨霖铃》时, 可在导学案中设置关于婉约派代表作家的诗句或作品, 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李清照的“校园舷窗春已深, 重帘暮卷影沉沉”, 欧阳修的“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 惆怅还依旧”, 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等, 通过这些诗句的朗读, 让学生对婉约派诗词婉转含蓄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这对学生理解婉约派代表作家柳永的词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运用导学案了解鉴赏诗词的方法

古诗词教学, 不仅是教会学生读懂诗词, 而是教会学生如何读懂诗词, 即教会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因此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及示例, 如意象分析、比较阅读等, 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 初步了解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从而提高诗词的感悟能力。

(一) 意象分析。

所谓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说, 意象即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把握好意象是理解古典诗词的一把钥匙。因此, 可在导学案中设置关于古诗词意象的专栏, 定期给学生介绍一些古诗词常用的意象及其含义, 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 增强鉴赏诗歌的能力。如《声声慢》一词, 李清照在词中除了直接抒发愁情之外, 还运用了一系列的意象来抒发愁情, 如“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对于这些意象, 如果不了解其特定含义, 就难以深刻理解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所寄托的感情。因此, 在导学案上, 将这些的意象的相关诗句和意义的资料补充给学生, 就可以帮助理解诗句内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二) 比较阅读。

对文学作品中同类题材或者相似表现手法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在比较阅读中, 形成知识链条,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可同时阅读古诗词中其他“咏愁”的名句, 如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秦观“落红万点愁如海”, 还有贺铸“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诗雨”。通过比较阅读, 不仅扩大知识面, 还能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摘要:古典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本人在古诗词教学中, 尝试运用导学案, 让学生充分预习, 通过了解诗词及其作者、时代背景, 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关键词:导学案,诗词,预习,平台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 (法) 丹纳.《艺术哲学》.北京出版社, 2004.

古诗鉴赏之表达技巧 篇8

古典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简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古诗的表达技巧很多,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对比、双关、反问等;从表达方式来看,有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古诗中常见艺术手法

1.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对比、反问、设问、通感、借代、双关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①比喻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到愁意之漫长。

②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颁《新晴》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2.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描写、抒情。考查的重点是描写和抒情。其中,描写主要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工笔(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和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细节描写等。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①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②渲染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③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这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④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⑤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柳永《雨霖铃》上片多是实写;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⑥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⑦对照 又称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用“春风十里” 虚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荠麦青青” 实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古诗词鉴赏的技巧 篇9

1、鉴赏公式

当我们要鉴赏一句诗词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把这句诗词的意思给翻译出来,我们还要看看诗词有没有运用到修辞手法,还有运用到什么技巧,这些都要列举出来然后说出它的作用,比如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除此之外还要分析句子在整篇诗词中的位置和地位,最后就是作者情感的表达了,要结合当时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还有诗句的意思来进行分析。

2、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修辞:这句诗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技巧,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现出某种作用或情感。

感情的表达:通过描写…. 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

意境鉴赏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一、捕捉意象

抓住意象反复揣摩, 是体会作者思想情感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叠用了九个名词, 这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九个意象中特定的修饰词“枯”“老”“昏”“古”“西”“瘦”所联系的灰暗色彩, 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的秋郊夕阳图。这正与意象“小桥”“流水”“人家”所勾勒的温暖、闲适的家庭氛围形成对比, 更加突出一位游子悲秋寂寞的羁旅愁思。

二、知人论世, 了解写诗背景

领会诗的意境, 必须分析诗的背景。如:学习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 除了注解中的背景材料, 我还满怀激情的向学生介绍了《论佛骨表》中的足以让每一个不善听忠言的君主震怒的“原文句子”, 还补充介绍了“韩愈被贬之后, ‘家亦遣逐, 小女道死’, 可他到了潮州却能将个人荣辱、痛苦置之度外, 面对潮州弊政陋习、文化落后、满目萧然的景况, 他宵衣旰食, 勤力劳心, 为当地百姓兴利除弊。他组织百姓驱除鳄鱼, 兴修水利, 赎放奴婢, 兴办教育。仅8个月时间, 就使潮州呈现出勃勃生气。至今潮州依然屹立着一座依山临水的清秀建筑, 名曰韩公祠, 祠后一山, 名曰韩山, 祠前一水, 名曰韩江。这就是当地人民对韩愈感恩戴德、思怀不已的佐证。”通过这些介绍, 学生对“欲为圣朝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两句诗包含的作者虽激愤却为了国家利益而甘愿牺牲一切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对诗中即景抒情、情悲且壮的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所包含的诗人对远离家乡, 尤其是不能再为朝廷更好效力的矛盾不舍心情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背景的补充介绍, 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三、展开想象, 再创意境

教学诗歌时, 不能拘泥于字面意义的分析, 应该深入探究和发掘诗句的内涵, 引发学生产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当然, 诗词本身意境的空灵与模糊决定了诗词教学的空灵性。因此, 如果学生不能在教学时达到教师预期的领悟、理解诗韵、诗境的效果, 也不要由教师来填鸭, 教师只要适时补充材料, 合理引导学生想象, 尽量使学生从诗词的意境鉴赏中获得美感就可以了。我们相信, 当学生的阅历、情感、底蕴达到一定层面时, 学生就会顿悟, 再经内省与内化, 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就会更具有个性化与生命力。同时, 我们更相信, 在鉴赏古诗词时, 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展开想象, 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 体会诗人内心深处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 充分享受蕴涵其中的美趣, 一定会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下一篇:村级财务管理刍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