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博客四篇

2024-05-05

奥运博客 篇1

一、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 赋予“物”以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拟人手法的运用, 能引人联想, 让所表达的事物“活”起来。

(1) 火炬来到哈尔滨 (新浪网2008年7月11日)

(2) 奥运的脚步近了 (新浪网2008年8月2日)

(3) 火炬过我家, 在外也牵挂! (新浪网2008年7月7日)

(4) 2008——苏醒的新北京 (新浪网2008年7月7日)

在以上这四个与奥运相关的博客标题中, 给“火炬”、“奥运”、“北京”赋予人的动作, “来”到哈尔滨, “过”我家, “苏醒的”北京, 并具有人的特征“脚步”近了, 既形象生动, 又亲切可人, 欢乐、喜爱的情绪流于标题之中, 让读者倍感亲切, 饶有兴趣。

二、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 变平淡为生动, 使深奥变为浅显, 能充分调动人们的联想, 对标题内容获得具体形象的感知。

(5) 夜色如画的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 (新浪网2008年8月4日)

(6) 刘翔——你是奥林匹克追捧的风 (新浪网2008年8月3日)

(7) 姚明, 中国篮球的不倒长城 (新浪网2008年8月5日)

(8) 八月的奥运场馆, 微笑是最好的名片 (新浪网2008年7月30日)

在以上四个标题中用“画”来比喻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的夜色, 倍受人们喜欢的运动员刘翔比成了“奥林匹克追捧的风”, 姚明比喻成了“中国篮球的不倒长城”, 把“微笑”比作“最好的名片”, 这些都用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 通过打比方也给读者悬念之感。标题的点击率自然有所增加。

三、仿词

比照现成的词语, 更换其中的某个语素, 临时仿造出一个新的词语。不管是仿词还是仿句, 原型都是人们熟悉的, 通过改造或仿造, 赋予新的涵义, 别具匠心, 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9) 李晓旭:身在国清, 心系男篮 (新浪网2008年7月31日)

(10) 奥运会开幕式能做到十全九美吗? (新浪网2008年7月31日)

(11) 开幕式彩排将保密进行到底 (新浪网2008年8月4日)

(12) 圣火照耀家乡 (新浪网2008年7月7日)

在这四个标题中, (9) 是由“身在曹营, 心在汉”仿造出来的, (10) 把“十全十美”改换成了“十全九美”, 引人深思, (11) 中“将保密进行到底”是由《将爱情进行到底》这一电视剧标题仿造而成的, (12) 中仿造了“理想照耀生活”这一人们所熟悉的名句, 仿词这一修辞方式的运用, 在大众化的词语中出奇推新, 既熟悉又有创意, 多姿多彩的样式, 新鲜而有趣。

四、设问

胸中早有定见, 话中故意设问。它可分为两类:一是针对下文而问的, 称为提问, 这种设问必定有答案在它的下文;二是为激发本意而问的, 称为激问, 这种设问必定有答案在它的反面。在博客标题中, 常用的则是提问。这种提问方式, 即为了文字表达上造成悬念或由于一言难尽, 不便在题中作答, 只在正文中逐步解答。

(13) 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连演一年如何? (新浪网2008年8月4日)

(14) 刘翔北京奥运能否再创飞人神话? (新浪网2008年7月14日)

(15) 猜猜谁开幕式点火?——“荣誉属于前辈”! (新浪网2008年8月4日)

(16) 奥运会主题歌是哪一首? (新浪网2008年8月2日)

期盼奥运, 人们将各种疑问和设想写进了博客, 以设问的形式运用于奥运博客标题, 再在文中作出回答, 这种标题能起到提醒注意、启发思考、观点突出的作用, 且声势夺人, 语言富有变化, 鲜明、醒目, 能够引起人们的思索和兴趣, 产生一睹为快的愿望。

五、对偶

以结构相同或相似, 字数相等, 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格式进入博客标题, 具有整齐和谐的美感, 这是汉语独有的特性。

(17) 地震走了, 奥运来了 (新浪网2008年7月7日)

(18) 传圣火, 递友谊 (新浪网2008年8月2日)

(19) 北京之夜, 奥运之情! (新浪网2008年8月2日)

(20) 维纳激情飞扬, 喜迎百年奥运 (新浪网2008年8月3日)

对偶的运用, 使博客标题语义凝练集中, 相补相衬, 简洁明快, 读来和谐对称, 流畅自然。人们满怀激情迎接奥运的情感溢于标题当中, 并感染着读者。

六、标点修辞

标点符号在标题中具有独特的辅助作用, 也是修辞的一种手段, 用得好, 简洁明快, 鲜明醒目, 意味无穷。标点的新奇别致, 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刺激, 留下深刻的印象。

(21) 迎奥运:我眼中的奥运三原色 (新浪网2008年7月24日)

(22) 北京奥运期间错时上下班——能否坚持下去? (新浪网2008年7月14日)

(23) 圣火, 真的看到了…… (新浪网2008年7月8日)

(24) 奥运来了!!! (新浪网2008年7月7日)

这四个标题中标点各具特色。 (21) 中冒号的运用既是点断, 又是衔接, 使得题意简练凝重; (22) 一个破折号把话题转到能否坚持下去, 标题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 (23) 中的省略号意犹未尽, 含蓄隽永, 语义留白, 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点到为止, 给人留下深思的空间; (24) 用三个叹号表达了对奥运的热切期盼之情, 激动喜悦的情绪感染着读者。

总之, 出色佳妙的标题往往与恰当的使用修辞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细细品味这些博客标题, 确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迪。在奥运博客的标题中, 远不止上述这六种修辞方式, 像借代、呼告、双关、夸张等方式也时常涉及。限于篇幅, 本文不作论述。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董义.修辞方式在新闻类标题中的运用[J].北京:修辞学习, 2002, (4) .

[3]孙钢军.新闻标题修辞手法例析[J].郑州:中州大学学报, 2000, (3) .

奥运博客的“暗战” 篇2

“距离北京奥运会的开幕还有94天,北京奥运进入一个全力冲刺的阶段”。5月6日上午,央视主持撒贝宁说。

当时,他正在主持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论坛。主办方国家广电总局遍邀包括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国务院新闻办、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体育总局、国际奥委会、北京奥委会、中央电视台等相关部门,发表了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北京宣言及保护方案。宣言中称,将对奥运期间发生的音频、视频等侵权行为进行打击。

在新媒体报道方面,一些大型门户网站早已未雨绸缪,不断扩展带宽、签约体育明星运动员开博客等方式为奥运报道囤积“粮草”。而从去年岁末央视国际(cctv.com)取得有别于电视转播的奥运新媒体独家转播权之后,各方的博客利益争夺也进入全力冲刺的阶段。

初期:两大门户网的战争

奥运博客最初的争夺,只在一些大的门户网站之间展开。

去年10月,北方一家媒体的体育记者受某网站之邀,以15万/年的价码完成了“博客转会”。他原先在新浪的博客尽管仍然开放,但从去年10月起已不再做任何更新。

之前他在新浪网上的博客点击量已超500万,成为该网站体育博客百万俱乐部的一员。其俱乐部的资料显示,体育博客流量超过他的人,不超过9位。

那些体育界大腕儿级别更高,在新浪体育博客中,他们位列千万级和五千万级。而五千万级别,只有李承鹏和董路两人达到。

“博客流量有级别,转会费自然也有级别。”中国最早的博客研究机构——博客研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吕本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例如,据本刊记者了解,一位昔日的三大球国手签约博客的价码为25万/年,另一位签约到2009年的现役国脚的价码与其仿佛。

高价转会也好,签约也罢,该网站网的目的只有一个:备战奥运。

记者曾经向一位体育界资深人士求证博客转会事宜,平时快人快语的他却支吾起来,因为他也是体育博客圈中的一员,“而名博级别的人物,都是有利益的”。在记者的要求下,他只透露了一条“行规”;转会费能够购买到名博主的“独家报道权”。

在面对《中国新闻周刊》的咨询时,搜狐博客的一位人士否认他们曾与运动员签约:“我们都是与华奥星空(中国奥委会官网,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官网)、国家体育总局整体签约的,所以,并未违反国际奥委会不得与运动员单独签约博客的规定。”

体育名博主对奥运报道的重要性.可以从日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林丹打教练风波中看出端倪。4月10日,《晶报》报道说,在4月8目的封闭训练中,中国羽毛球男单一号与教练吉新鹏发生冲突,林丹甚至动了手。

事后,当事人林丹和教练吉新鹏都对媒体三城其口。而林丹分别于4月10日、12日更新博客,一边承认与教练发生冲突,一边否认曾经动手。事件的另一当事人古新鹏也于4月11日通过博客透露。林丹已经向他道歉。

风波发生之前。吉新鹏博客每篇文章的浏览量在1至2万之间,风波之后,涨为2至3万。而4月11日他关于该事件的声明,浏览量更是超过了15万。

5月6日,吉新鹏在博客中贴出了与金晶合影的照片。并详细描述了之前一天在一次公益活动中与金晶相遇交流的情景,观者众。一位从事奥运报道的体育记者慨叹:看博客易,采奥运难——正处奥运备战期的运动员教练员们已几乎不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

这种特殊的情形下,面对即将到来的奥运新闻大战,门户网站针对知名运动员、教练员以及体育记者等相关人员展开的博客争夺,可用惨烈来形容。

据悉,新浪博客的总点击量已超过其新闻中心(之前该网站的标杆)点击量的4倍之多,博客(包括播客)所占用的带宽等技术通道惟有不断拓宽。而2006年,作为北京奥组委赞助商的搜狐获得2008北京奥组委官方网站建设资格,赞助商和官网两大头衔——业内资深人士透露——至少花费了2000万美元。从事新媒体研究的吕本富分析说:其收获的广告额却未见大幅增长,投资效果令人担忧。

“视频”转播权成拦路虎

在大型门户网站胜负未分之际,奥运新媒体转播权已经花落央视国际。央视国际主管奥运业务的副总经理王秀云没有透露这个“商业秘密”,只是说:“投入绝对称得上巨大。”

2007年12月18日,央视国际(cctv.com)与国际奥委会签约,正式成为大陆和澳门地区唯一具有北京奥运新媒体转播(包括音视频)资格的机构。在视频和音频逐渐成为网络新宠的时候,这个协议无疑对埋头于奥运报道准备工作的其他门户网站的冲击不小。

王秀云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根据央视国际与国际奥委会的合约规定,新媒体转播权包括:1.转播媒介:互联网平台与移动平台(主要包括手机电视、IPTV、公交移动电视);2.转播内容:北京奥运会全部赛事、奥运会前一年内的各项测试赛、北京奥运会前后60天之间由北京奥组委授权举办的相关文化活动,以及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

考虑到新媒体转播权历史上首次成为可以转让的商业行为,而网站盗版猖獗,国际奥委会又在今年2月15日出台了奥运期间博客指导方针。规定:在8月8日至24日北京奥运会进行期间,博客禁止发布任何奥运会视频或音频材料,以及任何关于第三方的敏感信息。运动员或奥运会官员在写博客时,只能发布在批准领域拍摄的静态照片,或是在不包含任何体育项目的区域所拍摄的照片。

由于奥运会比赛转播合同价值数十亿欧元,国际奥委会方面希望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运动员或奥运会相关工作人员不允许与任何公司签相关台同,并且也不允许提供任何商业性资料或广告等。

国际奥委会解释称:国际奥委会将写博客视为一种合理的个人表达的方式,而非一种媒体报道。当奥运会运动员发布任何奥运内容时,它将被局限于个人奥运会经验的一种表达而已。

5月6日晚间,曾经供职搜狐博客,凤凰网博客的一位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实名博客兼具两种属性,一是个人表达自我感受的自由性,二是发表消息宣告事件或态度的媒介性。有关机构的某些限制违背互联网精神,在具体操作中很难执行。

博客研究组成员、中科院教授吕本富则认为:这一说法有偏颇之处,如果是普通新闻报道,不会有侵权之嫌;但在转播权已经出售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博客分享他人的版权利益,则是无可争辩的侵权行为。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在央视国际获得新媒体转播权之后,尤其是国际奥委会关于博客的指导方针发布之后,国内一些门户网站已经静悄悄地转变了策略,例如:转而与运动员家属签约。

“巷战”平息,“暗战”升级

放眼全球,视频网站几乎都还处在亏本经营的阶段,而版权模糊,更是视频网站得以维系的“公开秘密”。在5月6日的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论坛上,国际奥委会数字媒体事务发展部负责人史蒂芬发言时表示:在4月9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与温家宝总理的会见中,曾提到网络盗版问题。4月10日,北京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致信刘淇先生,希望北京奥运会对盗版进行严厉打击。

在众多中央部门参会的情况下,论坛通过了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方案,一揽子行政、法律、技术、宣传的手段业已展开运作。

实际上,央视国际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了“堵不如疏”的办法,将独家转播权打包成不同级别、不同产品出售给其他新媒体(其他新媒体不具备再出售的权利)。央视国际副总经理王秀云承认,除了转播奥运、分解商业压力的考虑,“尽可能地团结朋友”亦是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因素。

在5月6日的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论坛上,包括搜狐在内的新媒体都公开签署了《奥运新媒体版权保护北京宣言》。

奥运博客 篇3

本次活动名为Voices of the Olympic Games(奥运之声),在奥美的策划下,一共邀请25个国家的100名奥运选手,邀请其在Google的www.blogger.com上开通博客,选手通过博客的形式,把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所见所闻展现给网民,为网民介绍一个真实的奥运会;为此,联想免费为合作的100名奥运选手提供联想Ideapad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等设备,方便运动员将奥运的经历写下来。

联想还开通了自己的企业博客,有专门员工负责维护博客的内容。本次活动也整合利用了主流的社会化媒体,比如twitter、flickr、del.icio.us。

联想的这次活动,是通过博客营销达到口碑营销目的的典型案例

一、抓住奥运这一全球关注的热点事件

二、选择在奥运各项赛事中的知名选手作为博客传播者

三、活动覆盖范围达到25个国家和地区,影响和传播范围广

四、敏锐的意识到,博客具有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次活动可以让网民可以直接感受、体验奥运选手的真实风采

五、奥运选手从各自的角度,诠释奥运精神,使奥运变得更为立体、真实、感同身受

六、网民对广告的麻木,使单纯的硬广投放已经难以达到良好效果,博客营销将品牌同博客作者隐性的联系在一起,博客作者展现给网民的是自己真实的使用体验

七、网民在同博客作者的互动中,可以亲身感受到品牌或产品的特性,其效果远远超过乏味的广告

八、单纯依靠量化点击量、曝光率来衡量广告效果的传统广告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同消费者的互动、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博客营销已经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的重要营销工具

九、营销已经不是单纯的广告,而是用户真实的声音,是分享、开放和沟通,

UCG作为新媒体的最大特点,已经获得了和传统媒体相同甚至更高的用户注意力、使用率;这也使通过互联网实现口碑营销成为可能,博客作为口碑营销的重要营销形式和传播渠道,正在成为各大企业营销创新的首选。

虽然存在对于口碑营销、博客营销等新营销形式的诸多质疑,比如营销效果难以预测、缺乏量化数据、难以跟踪和监测等,但必须意识到,新媒体的口碑营销效果,是不适合、不需要、不能够使用传统广告评测标准的,因为两者具有不同的传播性质。

口碑营销的效果监测与测量也是目前WoPush正在研究和致力解决的,但口碑营销必将成为今后企业营销战略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回顾联想作为奥运全球合作伙伴过程中,从奥运火炬设计到支持珠峰火炬传递,再到签约刘翔,一步一个脚印,走的非常扎实,奥运进程每一个关键点都能够看到联想的身影,这对联想品牌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另外,Voices of the Olympic Games和联想的企业博客都是英文,邀请的100名奥运选手中没有中国选手,可见联想本次活动针对海外市场,这标志着联想已经从一个本土民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跨国公司。

来自:www.wopush.com/blog/read-55.html

相关阅读:

博客营销案例之联想手机赞助韩寒博客

★ 社交营销的十大误区网络营销

★ 莫把网络营销变成强势营销

★ 浅谈网络营销中的微博营销论文

★ 社会化营销,先植入再互动网络营销

★ 社会化媒体营销:教育还是适应网络营销

★ 宝洁营销高管谈社会化媒体营销网络营销

★ 缩小在线和离线营销之间的差距网络营销

★ 网络互动营销活动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网络营销

★ 网络营销计划

奥运博客 篇4

作者:许淑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散文的文体特征。

2.理解作者对人间纯真的感情的赞美。

(二)能力目标

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德育目标

学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真情以待。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言中所蕴含的感情。

2.品味文章语言,学习运用技巧。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人间真情感的赞美。

2、体会散文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四、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教读本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展开第一轮“泛读式”讨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接着展开第二轮“探究式”讨论,品味含意丰富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赞美的人间纯真的感情;最后是“交锋式”讨论,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感情基调,学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的真情付出。

2.探究拓展法。以学生自行探究研讨为主,力求从课文写作技巧出发向纵横拓展,力求从学习理解向迁移运用转化,从而达到提高思维层次,增强学习能力,完善学习素养的目标。

五、课前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图象资料等;让学生预习并解决字词。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对人间纯真的感情的赞美;师生共同研习课文,分析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时光。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童年有什么样的回忆呢?是不是有很多开心的事情发生呢?(请学生作答)好,大家的童年都是多姿多彩的。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作家张洁的童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请大家翻开课本68页,《拣麦穗》(板书)

二、导读

(一)回顾散文文体特征,复习旧知识。

(二)作者简介。(请学生作答,老师予以补充。)

提示:张洁(1937-),当代作家。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三、初读文章,“泛读式”讨论,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1.快速阅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醒学生积累一下词语:

(1)死乞百赖:纠缠个没完。

(2)戏谑:开玩笑。(3)步履:步行,步伐。

(4)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5)约莫:揣测、估计

(6)企望:期盼,盼望。

2.四人一组,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四、再读文章,“探究式”讨论,整体把握文意,深层探究,理解作者的感情

1.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细读文章。

问题:①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为什么要写她们呢?删掉可不可以?(解决课后习题第一题)②“我”拣麦穗时的梦是什么?

③卖灶糖的老汉真的是要娶“我”吗?为什么要如此疼爱“我”?

④“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老汉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组内讨论交流。请个别学生发言,持有不同意见的课自由发言。提示:①文章先讲述了村姑们幻灭的梦作为下文的铺垫和映衬,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与后面写到的小姑娘的拣麦穗是的梦以及最后梦的破灭形成对比描述。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一种是幻灭的梦,一种是失落的梦。因此不可以删掉。

② “我”在刚刚能够歪歪趔趔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就跟在大姐姐的身后拣麦穗了。别人戏谑地问她为什么拣麦穗,她“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别人又问她要嫁给谁,答曰:“我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不谙世事、憨态可掬的话充满了童趣。

③卖灶糖的老汉并非真的要娶“我”,只是“我”童真的感情慰藉了那个孤苦老汉,他珍惜这份童真的情感。他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她。因为卖灶糖老汉对“我”的疼爱不仅是带一些小礼物给“我”如此,还表现在尊重“我”的内心上,他保护“我”的感情,在“我”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我”是他的小媳妇。他的爱至真,至善,至美,是作者讴歌的爱。

④“我”是一个天真烂漫,幼稚纯真.天真无邪的小女孩;老汉是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板书:

村姑们——幻灭的梦

拣麦穗

小女孩——失落的梦

3.总结:作者通过村姑们“拣麦穗”的梦的幻灭表现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通过小姑娘与老汉的故事表达了她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美。

五、学生朗读文章,进一步深刻领会文意。

六、理解作者感情,“交锋式”讨论,合作研讨,开放探究。

提问:1.“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常常要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解决课后习题第三题)

提示:①“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

②“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饱含了作者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作者想找到它,就是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温爱,这种温爱是作者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提供反例:报纸曾经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马路上一位老婆婆被一辆出租车所撞,肇事司机迅速逃逸。一位男子自告奋勇要送老婆婆去医院,想请路人留下个联络方式证明事情经过,谁知路人无人肯签。后来男子与另一不留姓名的货车司机送老婆婆到医院之后被老婆婆家属反咬一口,认定他就是肇事司机。提问:你怎么看待这件事?你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提示:真爱的失落,路人与老婆婆的家人均不信任男子,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3.那你是否能讲出现实生活中体现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故事呢?(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长途汽车上,陌生的邻座为晕车呕吐的你递上一张纸巾。纵然只是举手之劳,纵然是陌生人,这个举动也足以证明人与人之间可以存在着纯真的感情。总结: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也遭遇爱的幻灭,就如课文中村姑们梦的幻灭一般,但是我们对于真爱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止过,我们也应该相信真爱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真诚相待,彼此相爱的。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

2.思考写作上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形成怎样的感情基调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熟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的感情基调形成,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品读文章,感受作品的感情基调,赏析文章中表现作者情感的细节。

1、问题:你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作者的感情是如何的? 提示:文章的感情基调是微带感伤的感情基调,令人伤心,惆怅。

2、品味文中语言,体会细节情感。

(1).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

唉,她能想什么呢!

学生读,然后四个同学一组思考讨论问题:

去掉加点的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 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

②突出“能”,她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想嫁个好人。)

(2).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学生读,四个同学一组思考讨论问题:

第一处加点部分与前文“拣呀、缝呀、绣呀”似乎有些重复,换成“当初”,不是更简洁吗?“依依顺顺”去掉之后,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① 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更显出惆怅和伤感。

②“依依顺顺”有这样的意味: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吧。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3).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学生读,思考讨论问题:

把“常常”换成“很”,好吗?“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很”表明感情的程度深,刻骨铭心,“常常”指从那时到现在思念频率之高,过去的经历,和老汉之间纯真的情意从未忘怀,表达“我”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②多次提到“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因为它会让人想到纯真的童年时代,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基调相一致。)

(4)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课后习题第二题)

①、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

提示: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②.“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③、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

3、四人一组,找出你们喜欢的句子,说明原因。

提问学生:让每个小组谈一谈所找的喜欢句子,谈谈他们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多鼓励,一个成员发言,其它成员可以补充。看哪一个小组说得好。

总结:《拣麦穗》以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描述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故事,是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到她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向往。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二、布置作业

1.写作一篇有特定的感情基调的记事散文,五百字左右。

上一篇:通讯电源下一篇:透平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