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项目管理经验借鉴十篇

2024-09-07

外企项目管理经验借鉴 篇1

交通需求管理是指为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效率、实现特定目标(如减少交通拥挤、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所采取的影响出行行为的各种政策、技术与管理措施的总称。其本质就是运用各种措施对交通供需关系进行调节,使供需平衡。

交通需求管理手段多种多样,按照交通需求管理在出行各个阶段作用的不同,每个阶段均有多种措施与之对应,表1列举各阶段主要交通需求管理措施。

2 国外交通需求管理

2.1 新加坡亮点措施介绍

新加坡交通需求管理通过采取机动车配额制度、区域许可证制度、中心区电子道路收费(ERP)、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等多项措施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其中ERP和公共交通系统被公认为新加坡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典范。

续表1

2.1.1 ERP系统

ERP系统通过设置在道路上的电子收费装置,对进入收费区域或路段的车辆自动收费。

收费范围:中央商务区7.2 km2、乌节路(商业区)和三条快速路。

收费方式:收费区或路段出入口的ERP电子闸门按车辆进入次数收费。

收费时间:中央商务区一般为工作日的7:30~19:00;乌节路商业区段为周一至周六的12:00~20:00;快速路为早晚高峰时段;

收费额度:不同时段和车型收费不同,每3个月评估一次,根据效果调整收费额。小客车:非高峰时段0.5~1.5新元,高峰半小时每次2新元;大车、中型车和摩托车收费标准分别为小客车的2倍、1.5倍、和0.5倍。

实施效果:进入拥挤区的日交通量减少15%;早高峰小时交通量减少16%,车速提高22%;未对商业活动造成影响。

2.1.2 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系统由地铁、轻轨、公共汽车和出租车4部分构成。其中以公交为核心的政策导向、行业管理运营模式、多层次一体化的公交服务、以人为本的交通设计和智能公交的广泛应用是公交系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2.1.2.1 以公共交通为核心的交通政策导向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公交为核心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即实施拥车证制度限制汽车拥有,车辆税费抑制车辆增长,ERP限制小汽车使用,相关收益用于改善公交服务;二是以公交为先导的资源配套政策,即用地规划,优先考虑公交场站用地需求,政府控制用地,优先作为公交用地使用,公交专用道覆盖城市主要干道体系,主要交叉口设置公交专用信号。

2.1.2.2 责权明确行业管理模式

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负责轨道、公交规划,场站、停靠站设施建设,制定运营服务标准,发放运营执照和负责运营服务监督。公共交通理事会负责车资管制、发放线路执照以及民意沟通反馈。运营企业提供标准化服务。三部门间建立起设施保障、服务监督、需求反馈、技术咨询的循环机制。

2.1.2.3 规模化、专业化的公交运营模式

轨道和常规公交行业实行特许经营制,特许经营企业掌握绝大多数的公交运输资源;资源高度集中,不同方式和线路间优势互补、适度竞争,确保了公交运输效率的充分发挥。

2.1.2.4 多层次、一体化的公交服务

多层次的公交服务按新加坡的公共交通方式分为4个层次:一是地铁,主要发挥对客流走廊的骨干运输作用;二是轻轨,主要承担地铁的接驳功能,将大型住宅区与地铁干线连接起来;三是常规公交,根据服务对象不同,分为干线巴士、直达快线和社区小巴等多种服务形式;四是的士,分为普通的士和豪华的士两类,执行不同价格,满足不同类型的乘客需求。

一体化的公共交通服务主要包括:融合多种方式的枢纽站设计,实现地铁、轻轨、公共巴士、的士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公交换乘枢纽与毗邻的商业、住宅项目一体化设计。

2.1.2.5 以人为本的交通设计

新加坡在交通设计的人本性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主要体现在:公交站点紧密结合居民区、步行设施、交叉口布置,同时,大量采用有盖走廊联系周边单位,避免乘客受日晒雨淋;在重要的巴士总站建设有空调的巴士候车空间,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公交停靠站普遍采用港湾式大容量站点形式,既减少车辆排队进站时间,同时又能分离进站车辆与直行车辆,保持站点区域的交通顺畅;公交站点与自行车停车场一体化设计,充分发挥自行车交通机动灵活的特点,扩展公交站点的客流吸引范围;公交站均配有详细的线路地图,线路信息、换乘站、时刻表一目了然;同时,站点还备有线路宣传册,供乘客免费取阅等。

2.1.2.6 智能公交广泛应用

智能公交是新加坡交通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运用远程监控技术、对班次延误或提前的车辆,实时提醒加速或减速运行,确保公交准点服务;远程监控信息与电子站牌实现联动,提前预报车辆到站时间;以及公交IC卡(易通卡)高度普及等。

2.2 英国亮点措施介绍

英国善于从宏观上把握交通问题,并针对不同区域制定有针对性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制定交通一体化政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行拥堵收费、城乡结合部停车换乘措施等。其中一体化交通政策及交通拥堵收费政策是英国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最值得借鉴的部分。

2.2.1 一体化交通政策

英国交通一体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一体化:影响与交通条件相关的不同类型项目的位置布局;促进具有鼓励步行、自行车及公共交通作用的开发项目等。

2)运输方式之间的一体化:改善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出行环境,促使私家车主选择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出行;促使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

3)一体化方法具体措施:实施需求管理措施前广泛调查并搜集建议,得到社会理解;制定战略性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框架以约束交通需求;使需求管理成为地方上意义明确的重点系统;将需求管理方法与其它规划相结合。

4)一体化措施的评价方法:一体化的实施效益包括时间、安全、环境等方面,通过计算和确定效益涉及的参数,反映不同地区决策者对措施效果的理解。

2.2.2 交通拥堵收费政策

英国的拥堵收费旨在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拥堵水平,并为公共交通发展积累资金。

准备工作:改善公共交通服务,为居民提供交通选择;广泛宣传,取得民众理解支持。

收费区域:由尤斯顿路、潘敦维尔路等道路连接的环路以内,面积21 km2,不含环路。

收费时间:在工作日7:00~16:30,进入规定区域每天交纳5英镑,可在1 d内进出多次。

付款方式:信用卡或借记卡网上支付、服务电话、标有拥挤收费标志的收费点和邮局。

监督手段:收费道路摄像机覆盖所有收费口,收费点达90%的捕捉率。

实施效果:平均出行时耗缩短了约15%;拥堵水平下降26%。

2.3 美国亮点措施介绍

美国的交通需求管理在提高车辆使用效率方面做的最好,其中轿车共乘、客车共乘在美国实施的较为成功,值得借鉴。

2.3.1 轿车共乘

轿车共乘是指个人小轿车乘坐两人以上的共乘出行。轿车共乘一般有三种组织方法:

1)区域方案:通勤者通过电话或者共乘出行登记单,由有关机构安排通过采取设置路边标识、媒体宣传和企业力所能及的措施来促进共乘。

2)企业方案:企业联合共乘的组织推行相对容易,是促进共乘实施的最有效途径。

3)自由组织:主要在家庭成员、亲戚、朋友邻居以及工友之间采取自由组织的形式。

2.3.2 客车共乘

客车共乘主要是上班族,其成功实施需要建立稳定的共乘制度和有效的组织方式。建立稳定的客车共乘制度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一个稳定的共乘团体:至少有7人在出行方式、时间和个人特性上一致。

2)一个运行成本计划:包括燃料费、维护费等。

3)一个可行的出行方案:包括谁开车、谁进行计划、组织、维修等。

4)一份车辆出行保险费:应对出行中的安全问题。

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三种:

1)组织者拥有车辆:类似长期租车,组织、运作、保险等都由组织者负责。

2)企业拥有车辆:类似班车,企业购买或租赁车辆供员工使用,共乘者共同支付费用。

3)第三方拥有车辆:由中介机构所有,按车辆成本、维修费、燃油费等费用开销租赁给企业或个人使用。

2.4 荷兰鹿特丹市亮点措施介绍

荷兰鹿特丹市某医学中心为减少停车需求,对员工实行停车需求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交通需求管理主体不一定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都可以实施,鼓励员工高效出行。

1)准备工作:

对员工、来访者和病人进行调查,得知80% 的来访者和病人开车来医院;45% 的员工开车上下班;700名员工住在距医院 5~6 km 的区域,大部分开车上下班。

2)措施内容:

高峰时段开车到达医院的停车费为1.5欧元/d;住在距医院 6 km内区域的员工,高峰时段开车到达医院的停车费为4欧元/d;非高峰期开车到达医院停车费为0.5欧元/d。不开车上班的员工享受0.1欧元/km的交通补贴。

3)辅助措施:

停车措施发布在局域网上,并提供“停车管理”和“员工交通补贴”手册和咨询点答疑。

4)实施效果:

成功地减少了停车泊位需求量,开车上下班的员工比例从45%下降到20%~25%;医院不需新建停车场便可为来访者和病人提供约700个泊位。

3 经验总结

综合上述国内外各大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对我国各大城市交通需求管理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1 宏观政策层面

3.1.1 交通需求管理政策与土地利用规划应与其它交通规划和管理措施并重

交通出行水平直接决定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要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应从土地利用类型规划入手,充分把握不同类型土地利用开发的需求生成强度及规律。新加坡的商业副中心建设、英国的一体化交通政策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北京市、广州市等城市也正在此方面努力。

3.1.2 交通需求管理的最终目标应落实到政策与法规层面

政策与法规是交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依据,是交通需求管理措施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以英国为例,将交通管理方法纳入到地方交通规划的法定程序来保证新方法提交到政府并得以实施。

3.1.3 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特点

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应多管齐下,一切有利于调节交通供需平衡的手段在具备实施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被应用,形成组合拳,才能达到交通管理的效益最大化。

3.1.4 重大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实施前进行详尽的调查

各大城市的经验表明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实施前期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以英国的交通拥堵收费为例,其需要技术、设备、管理等各方面的准备,收费车种、费率和收费系统、收费区域、边界问题的解决等都应经过充分的论证。

3.1.5 加大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宣传力度

交通需求管理不只是技术性或行政性决策制定的结果,最终落实还应取决于人的执行情况,需要公众的全过程参与。因此,在制定措施时,必须以人为本,才能保证措施的有效实行。

3.2 微观措施层面

3.2.1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交通需求管理的根本措施在于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安全、舒适、高效的公交系统是未来城市交通系统建设的终极目标。道路空间资源限制的情况下,大容量的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最佳选择。

3.2.2 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作用,强力推行交通需求管理

通过经济手段在机动车的保有和使用上提高成本,是有效控制机动车增长规模,减少高峰期交通流量和降低交通污染的有效措施,如拥堵收费、排放区收费政策。

3.2.3 采取行政性的强制措施

主要体现在对机动车的拥有和使用方面进行调控和禁限,如新加坡的机动车配额制度,北京的机动车购买摇号制度和车辆尾号限行制度也属此类。实践证明,对机动车使用进行限制可以有效提高路网的运行效率。

3.2.4 共乘及共乘机制的探讨

共乘在减少小汽车出行、提高出行的舒适性等方面优势明显,值得应用。但其涉及到费用分担问题,与我国机动车管理中的营运概念构成冲突,同时还涉及到保险与法律问题,因此共乘措施的实施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3.2.5 引导和鼓励企业等机构参与交通需求管理

政府应考虑出台相应措施,引导鼓励企业等机构进行员工出行管理,积极配合城市整体交通需求管理政策,使交通需求管理效益最大化。

4 结束语

虽然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但不同的措施有不同的使用条件和特点,必须符合本地交通出行者的出行特征,并且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都有一定关系,因此,对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具体实施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阐述交通需求管理的关键理论,梳理新加坡、英国等先进国家或城市的交通需求管理的总体实施情况,详细分析典型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实施过程和方案,从宏观的政策层面和微观的措施层面对国外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经验进行总结,为国内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国外城市,交通管理,交通需求管理,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郭继孚,毛宝华,刘迁,等.交通需求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3-95,122-129.

[2]新加坡交通管理考察团.关于赴新加坡考察交通管理情况的报告[R].深圳:深圳市交通运输委,2007.

[3]罗兆广.新加坡交通需求管理的关键策略与特色[J].城市交通,2009,7(6):33-38.

[4]周江评.交通拥挤收费-最新国际研究进展和案例[J].城市规划,2010,34(11):47-52.

[5]陈小华.英国城市交通拥堵收费的成功策略与实施[J].上海城市管理,2012(1):55-57.

[6]李全.城市多功能建筑共享式停车需求预测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6):61-63.

外企项目管理经验借鉴 篇2

1 国内医保给付政策及进展

1.1 国家层面医保服务项目给付政策:以排除法为主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9年发布了《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的意见》,该意见以排除法形式规定了“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范围”和“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范围”[1]。之所以采用排除法,是因为当时缺乏全国统一的诊疗项目管理办法和临床准入标准,各地收费项目的名称、内涵、价格标准以及数量也因地而异,在国家层面采取准入法制定诊疗项目范围,条件和时机不成熟。

1.2 地方性医保服务项目给付政策:以国家规定为指导,以排除法为主

按照国家规定,各省市主要采取排除法制定了各地的地方性诊疗项目支付范围,并根据各自的经济承受能力进行调整,调整内容包括不予支付的项目范围、部分支付的项目范围及其支付比例。但一些省市对排除法所列具体规定,结算操作上存在困难。

1.3 当前发展趋势:在新版《医疗服务价格汇编》的基础上,推行准入制为主的服务项目给付制度

按照卫生部最新发布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大部分省市物价部门已经制定了新版《医疗服务价格汇编》。随着新版汇编的相继出台,研制与之相配套的地方性《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目录》(简称“项目给付目录”)已成为医保精细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部分省市医保管理部门以准入法为主制定并实施了本地项目给付目录[2,3]。

2 给付目录的主要特点

2.1 目录实行准入管理,统一编码,重在规范

在新版《医疗服务价格汇编》的基础上,部分省市医保管理部门根据医保给付原则及相关政策,以准入法为主编制了项目给付目录。该目录由“编码”、“项目名称”、“项目内涵”、“备注”、“项目分类”、“自理比例”、“限定支付范围”七大栏构成,其中一部分省市目录按甲乙丙分类,项目数量与新版《医疗服务价格汇编》一致(为规范收费,各省市物价部门对国家目录的部分项目进行拆分,拆分后各省市项目数量不同,大约4 000项左右),一般甲类占60%,乙类和丙类各占20%。一部分省市丙类项目未列入目录,只包括甲乙类项目。

各省市对给付目录实行统一编码,做到项目与编码一一对应。一般情况下,编码采用“国家编码-字母/数字”的形式,字母代表项目的拆分项,数字代表该项目下可以使用的特殊医用材料的种类。因此,总体上各省市制定的医保给付目录结构基本一致,项目内涵较为清晰,医保支付规定较为明确,有利于医保给付项目的统一规范和管理。

2.2 适当扩大医疗服务项目支付范围,与实际医保支付现状平稳衔接

由于各地原《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出台时间较早,当时医疗服务项目数量较少,随着医疗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期间物价、卫生部门审批了部分新技术项目在医院试行。在制定新的医保项目给付目录之前,一些省市对新增项目的医保支付规定并不十分明确,有的地方已经把这些新增项目纳入医保给付范围。新的医保给付目录制定后,所覆盖的医疗服务项目有所增加,范围有所扩大,项目价格有升有降,价格总体水平保持不变,而且基本包含了原先的给付内容,与实际医保支付现状平稳衔接,有利于目录顺利出台和群众接受。

2.3 制定“限定支付标准”,促进合理检查治疗及贵重材料的合理使用

制定限定支付标准,对符合限定支付规定的费用,列入医保支付范围;对其中不符合限定支付的,医保不予支付。如对中心监护病房、层流病房费用支付,按照入住时间段划分不同的支付标准;对一个治疗过程中使用某个或某类医疗服务项目或医用材料限额支付,超过最高限额部分的费用,医保不予支付;对应具备相应临床诊断依据才可使用的项目和材料设置适应症限制。医保给付目录通过支付标准限定,建立了供需双方费用制约机制,增强医疗机构和参保人员的费用节约意识,促进合理检查治疗和贵重材料的合理使用。

2.4 建立医用材料库,为进一步规范医用材料的支付与应用提供平台

由于医用材料种类繁多,管理较为困难,部分省市在制定项目目录的同时,为便于规范使用,专门建立了特殊医用材料库。按照医保给付原则,各省市医用材料库大都按甲乙丙分类,一般情况下医用材料和医疗服务项目的支付相对应,医疗服务项目属于医保支付范围的,则项目需使用的医用材料,也相应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医疗服务项目不属于支付范围的,则该项目中使用的医用材料,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

各省市医用材料库的编排有所不同,基本有两种情况,一是按照“项目跟着材料走”方式编排,二是按照“材料跟着项目走”编排。不管采用按何种方式编排,医用材料库都注重材料与项目的匹配关系。医用材料库的建立,基本解决了一次性材料是否能够收费、医保如何支付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医用材料的支付与应用提供了平台。

3 目录的制定程序

各省市在制定医保给付目录时,都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注重目录制定流程的科学性,保证目录制定的规范、科学与实用。目录制定工作一般包括制定方案、项目论证、政策出台三个阶段。

3.1 制定方案

在医保目录制定之初,各省市医保部门已经参与物价、卫生部门制定新版《医疗服务价格汇编》工作,对整个价格汇编制定过程较为熟悉,并将有关修改意见向物价、卫生部门及时反映,使制定的新版《医疗服务价格汇编》与医保给付管理要求基本一致。期间,医保管理部门召开多次座谈会,广泛听取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代表、省级相关部门、定点医疗机构及医保经办机构对目录制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医保管理部门根据各方意见和调研结果,制订详细的目录制定工作方案,报厅局务会议审定。

3.2 项目论证

对新版《医疗服务价格汇编》内所有项目,特别是新增项目进行全面论证,包括初步论证、专家论证和决策论证。

3.2.1 初步论证:

旨在把握医疗服务项目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由医保审核部门和定点医疗机构有关人员对新版《医疗服务价格汇编》内所有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提出划分基本医疗保险甲类、乙类和丙类诊疗项目的建议。

3.2.2 专家论证:

从专业角度,着重考虑目录中服务项目科学性与临床效果的一致性,体现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的科学合理。先后召开不同学科的专项论证会,邀请临床医学各学科带头人参加,在初步论证的基础上,特别对有交叉、界定不清、歧异较大的项目进行论证,并提出限定支付方案。

3.2.3 决策论证:

确认医保给付目录所覆盖的服务范围与给付比例既能符合本地医保覆盖对象的真实需求,又能符合医保制度发展和适应实际管理需要。由医保管理部门通过决策论证,统筹考虑,对整个给付目录内容进行审定,确定医保给付政策。

3.3 政策出台

将医保给付目录(送审稿)报省级政府行政审批,经批准后医保管理部门召开政策实施工作会议,并对医保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政策的平稳实施。

4 经验借鉴

各地医保项目给付目录的出台,对规范医保给付管理、提高医保支付公平性,保证基金的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实施效果良好。上海无论在医保筹资比例,还是项目覆盖范围,以及项目的给付比例上,都比较高,基金的风险分担程度更高,医疗费用高低对基金的影响也更大,这都对上海的医保给付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1 统筹兼顾,制定科学合理、切合本地实际的医保给付目录

尽管目前上海新版《医疗服务价格汇编》还未出台,但作为医保管理部门,应该时刻关注,未雨绸缪,积极做好制定医保给付目录的准备。为加强医保给付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管理,上海拟以准入法为主,统筹兼顾,制定科学合理、切合本地实际的医保给付目录。目录制定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考虑:(1) 目录的结构设置要兼顾不同保障制度和人群,以便于各个制度的衔接和统一管理;(2) 新项目、新材料的给付政策要体现参保者的医疗需求、供需双方的相互制约以及基金的持续偿付能力,促进医、患、保三方和谐发展;(3) 原项目和材料的医保给付政策基本不变,确保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避免社会矛盾,保证出台顺利。

4.2 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严密的程序制定目录

医保基金是由参保单位和个人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以及依法通过其他方式筹集,用于保障参保人员享有基本医疗待遇的专项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医保基金的安全性、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制定医保给付目录涉及医疗服务项目、医用材料给付范围和标准的界定和调整,必然引起医院、医生、生产企业和参保人员等利益关系方的关注。因此,制定目录要立规建制,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严密的操作程序,同时引进监督机制,邀请人大、政协、纠风办等部门对目录制定过程的合规性、公平性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制定的医保给付目录达到预期效果。

4.3 目录制定中,需多方协作,注重专家作用,收集多方信息

一是加强与物价、卫生等部门的联络和协调。一方面在物价、卫生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时,医保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及时沟通,及时掌握价格管理信息;另一方面制定医保给付目录时,要主动邀请物价、卫生等部门共同合作完成,有利于医保给付和物价收费政策保持一致。

二是积极听取临床专家、医院管理专家、卫生经济专家、医疗保险专家及参保者代表的意见。既要保证参保者的合法利益,也要体现卫生技术的发展趋势,还需要注意成本效果分析,有利于给付目录的顺利出台和实施。

三是充分考虑医保监管专业机构的建议。监管机构工作人员长期处在监督检查第一线,对医保政策和医疗行为等情况较为熟悉,听取他们的建议有利于统筹兼顾,多方论证和评估。

参考文献

[1]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22号][S].

[2]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目录的通知[浙劳社医(2005)172号][S].

上海深圳南京城市管理的经验借鉴 篇3

一、上海、深圳、南京城市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做法

目前,上海、深圳、南京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与北京基本相同,均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即市、区县政府两级管理主体,通过市、区县、街乡三个管理层级,采取在市、区县、街乡、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建立数字化网格的方式进行管理。主要有六个特点:

(一)突出统筹地位,成立城市管理议事协调机构

上海市成立了“上海市城市综合管理推进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各相关单位主管领导为成员,主要负责城市管理领域重大问题的统筹指导、综合协调工作,初步形成了“全市统筹、统一协调、市区联动、区县为主、分工负责、各司其责”的城市管理工作格局。南京市成立了“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常务副市长、主管副市长任副主任,成员由市政府及城市管理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公务委员和专家、市民代表、社会组织等公众委员组成,负责研究决定城市管理重大决策,统筹协调城市管理重大事项。公众委员以公开征集及评选的方式产生,目前已评选出公众委员45名。

(二)强化统筹作用,设立城市管理综合协调部门

上海市突出“党建统领”,成立了市委派出机构城乡建设与交通工作委员会(简称党工委),负责统筹城市管理系统以及中央在沪企业单位的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同时,强调统筹综合,在市政府设立“两委+若干专业部门”,“两委”即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简称建管委)、交通委员会,“若干专业部门”即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城管执法局)、水务局和房管局3个部门,形成了“大部制”的格局。在管理体制上,党工委与建管委合署办公,市政府“两委+若干专业部门”的主要领导均为党工委党委委员。建管委负责城市管理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定和行业指导;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按照职责分工具体负责绿化、市容环境卫生、林业和城管执法等相关领域的工作;各区县和街乡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深圳市和南京市也都设立了城市管理局,承担城市综合管理责任。

(三)强化法制保障,制定出台综合性城市管理法规

南京市经江苏省人大审议发布了我国第一部城市管理地方法规——《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站在城市治理的高度,把包括建(构)筑物管理、建筑垃圾管理、物业管理、市政设施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停车设施管理、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设置管理、应急管理及其他事项等城市管理事项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公众参与治理、监督和救济等工作作出明确规范和界定,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法制保障。三个城市都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条例》《办法》,编制了较为完善的各类城市管理标准规范,以网格化为依托建立“大数据”系统,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标准化。

(四)强化行政执法,赋予城市管理部门综合协调手段

上海、深圳、南京三个城市都很注重城市管理职能与综合协调手段的匹配性和统一性,强化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的整体性和互补性,在市级层面建立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工作体制,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和南京市城市管理局与本市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负责城管执法工作的组织实施、统筹协调、综合考评、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南京市城市管理局还承担了市容景观、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城市绿化管理方面的行政审批职责,负责户外广告设置、拆除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渣土弃置场地、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等方面的审批事项,负责占用、挖掘城市道路、城市河道、城市绿地许可等方面的审批事项,保证了城市管理的责权匹配,增强了权威性。

(五)强化监督考评,建立起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上海市采取市级考评与区县自评、日常检查与实效测评、专业考核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了“市民评判、社会评价、行政评定”的市容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考评结果与区县绩效考核、“以奖代补”等挂钩;每年开展两次市容环境卫生状况公众满意度测评,测评情况通过《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向社会公布。深圳市采取明检与暗检相结合的办法,区分行业考核(占比56%)、专项检查(占比20%)、数字化城管考核(占比10%)、舆论监督考核(占比4%)、社会满意度考核(占比10%)五种方式,每月按百分制进行考核,每季度和年度对各街道统一排名,考核结果通过市属主要新闻媒体定期向社会公示,并按季度和年度对前六名进行奖励,对一年内两次排名最后或两次不达标的街道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南京市采取“城区一周一查、郊区一月两查”的方式进行考核,每月考核结果在《南京日报》公布,编发《考核通报》点评,与“以奖代补”经费挂钩,对连续两月得分低于70%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当年度综合评优资格,连续三月得分低于70%的由市、区纪检部门对单位分管领导及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并向市、区组织人事部门通报处理结果。

(六)强化社会服务,较早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运行模式

nlc202309031601

深圳市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行政(事)企分开、管干分离,明确规定环卫作业服务必须通过政府采购确定专业企业负责。目前,深圳市市政道路清扫保洁作业市场化率达到90%,垃圾清运市场化率达到75%,垃圾处理市场化率达52%。深圳是在全国较早实行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城市,一是坚持管理重心下移,实行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环卫管理体制,环卫作业实行全覆盖管理。二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限定服务企业准入门槛,推行公开招投标制度,确定合理的外包合同期限,实行环卫作业管干分离。三是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改变政府单一投资模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参与运营环卫基础设施,实现投资主体社会化、多元化。

二、对深化首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思考和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6日视察北京时强调指出:城市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精心打理,打理好了还有很多可以扩展的空间。要加快形成与世界城市相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城市管理目标、方法、模式都要现代化。要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坚持重心下移,积极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城市管理问题,进一步提高首都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结合编制“十三五”规划,参考上海、深圳、南京等国内大型城市和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城市的先进经验,建议将正在编制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市政市容发展规划》更名为《首都城市管理“十三五”发展规划》,并采取以下措施:

(一)完善和强化议事协调机构

北京的城市管理比较特殊,统筹性、综合性、协调性特点明显,应借鉴南京等城市经验和北京奥运会做法,在进一步完善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职能的基础上,成立首都城市治理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主任,中央国家机关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和相关副市长任副主任,首都城市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任秘书长,成员由市相关部门、各区县长、中央国家机关相关部门和在京国有大型企业、解放军总部机关和北京卫戍区、武警北京总队相关负责人等公务委员及专家、市民代表、社会组织等公众委员组成。首都城市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可设在市城管委,办公室主任由城管委主任兼任,委员会及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决策和总体推进城市管理的顶层设计、综合协调、规划计划、目标任务、督查落实。区县成立相应机构,统筹落实本区域城市管理工作。

(二)设立城市管理综合协调部门

针对当前存在的重建轻管、城市管理领域统筹不够、缺乏顶层设计和综合协调等问题,按照“规建管并行独立、做实做强管理”的理念,在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简称市城管委),对市市政市容委现行的“三定”职能特别是城市综合管理职能进行梳理明确,强化综合协调职能,整合专业管理职能,理清职责交叉边界,统筹负责城市环境整治、环境秩序治理、市容环境卫生、市政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城市园林绿地等行业管理,实现对城市管理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执法督查和监督考评。

(三)制定城市综合管理法规

城市管理遇到的矛盾困境大都与法律法规缺失有关。目前,北京市开展城市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北京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等专业规章,没有一部综合性城市管理地方法规。因此,应从“提升城市管理地位、强化城市管理手段”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快编制颁布《北京市城市管理条例》,将城市管理贯穿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全过程,统筹市政设施运行管理、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城市园林绿地管理等城市管理主要职责,明确社会单位、市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责任义务。

(四)理顺城市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

北京的城市管理涉及规划、建设、市政市容、交通、环保、水务、园林绿化、城管执法等多个部门,也涉及中央国家机关和在京企事业单位、军队(武警)总部机关和驻京部队、各区县和市属各企事业单位。城市管理部门如何统筹协调?一是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部门参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实施情况的评估反馈机制,城市管理部门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成后的验收和移交工作,防止出现“规划漏项、建设甩项”问题。二是加强对交通、环保、水务、园林绿化等相关领域内涉及城市管理内容的统筹协调,做到全市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验收。三是加强对中央驻京单位和解放军、武警驻京部队及各区县、各企事业单位内部涉及城市管理工作的统筹推进,明确标准,规定时限,跟踪督促,指导落实,真正形成城市管理全市“一盘棋”的工作局面。

(五)增强城市管理部门综合协调职能与手段的匹配度

针对城市管理部门承担综合协调职能,却没有综合协调手段,导致工作推进不力、责任落实不力、安全监管不力、隐患消除不力的情况,建立完善综合协调职能与综合协调手段相配套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给城市管理部门增加管理职能或协调手段。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目前只有安全监管责任,缺乏安全监管手段,制定的年度消隐计划除了少数能随道路大修落实外,大部分隐患得不到及时消除,原因就在掘路审批分散在交管、路政、园林等部门,必须整合掘路审批和安全监管职能,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六)强化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并重理念

城管执法工作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都是手段,城市管理为综合执法提供管理资源,综合执法为城市管理提供执法保障,如同“一体两翼”、“一车两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北京市市政市容委承担的城市运行管理职能,因缺少自己的专业执法队伍,只能依靠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城管执法局开展,管理与执法难度加大,很多违法问题不能及时制止。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管理实践证明,建立完整的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相配套的工作体系,形成统一决策、统一管理、统一执法的“大城管”格局,是新常态下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最有效模式。

nlc202309031601

(七)加强对检查考评结果的运用

针对城市管理考评内容设置和考评结果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完善首都环境建设“月检查、月排名、月曝光”措施,科学确定考评对象,科学设置考评内容,建立科学的综合考评体系,加强对考评结果的运用,综合考评结果做到“五个纳入”,即: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占一定比分权重;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察,作为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或城市管理“一票否决”;纳入“以奖代补”,重奖先进;纳入政府信息公开,在官方媒体公布,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纳入政纪处分,对考评结果连续在末位的单位进行问责处理。

(八)加强网格化城市管理大数据支撑

加强“大网格”建设和管理,整合各类监控资源,加强城市管理网与社会治安网、社会管理网的有效衔接;升级网格化管理平台,加快推进网格化向全时段覆盖和向街道(乡镇)、社区(村庄)等基层延伸,为城市管理形成“大数据”支撑。建立“应发现尽发现、应处置尽处置”的问题处理机制,简化问题派发流程,缩短问题处理周期,落实问题处理责任,提高问题处理能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九)深入调动社会群众广泛参与

倡导“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社会群众参与,形成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特约监督员的监督作用,增强建议、提案和新闻曝光问题的办理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发挥街道、乡镇的属地管理作用,组织辖区内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培育和强化全社会的公民意识、法人意识、家园意识;发挥各类志愿者的引领作用,带动自发成立“4050劝导队”“社区联防安全员”等民间自治组织,实现城市综合管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单治向共治转变、他治向自治转变。

(十)大力推进城市管理市场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监督管理为保障,逐步建立“政府管理、社会监督、市场化作业”的城市管理模式和机制。借鉴深圳等城市的市场化管理经验,总结完善北京市开展的环卫保洁市场化运行前期做法,按照“政企分开、管养分离”的原则,成熟一项放开一项、成熟一个领域放开一个领域,逐步实现环卫保洁管理、路灯照明维护管理、户外广告设施管理、市容景观管护等城市管理各领域的全面市场化购买服务,解决当前面临的城市管理力量不足、手段单一、管理粗放、效率不高等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管理成本,调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责任编辑:赵静)

外企项目管理经验借鉴 篇4

杭州市: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管理新格局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素有“钱塘自古繁华”之称的杭州,建设、管理、执法是分开的,全市的建设全由市建委负责,城市管理的执法全由执法局进行。管理则由杭州市城市管理办公室。他们撤消了市容环卫局、市政公用局、园林局,其职能划归城市管理办公室。杭州市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从2004年起,从市本级和钱江新城区及杭州经济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三江度假区土地出让金中提取0.5%(绝对值不低于2亿元)建立城市管理基金。二是坚持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按照重心下移、职权一致和讲求实效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城区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导地位,理顺市、区、街道和社区的管理体制,明确各自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和职责,形式以市为核心,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社区为配合的分工科学、责权明确、务实高效、运行有序的管理体制。

三是实行了数学化城市管理。杭州市数字城管建设是按

照国家建设部要求,立足杭州市城市管理的实际,从整合管理资源,细化管理标准,优化管理流程,强化管理效能入手,形成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和城市管理协同平台“两个轴心”,搭建起数字城市管理信息交换、处置、共享的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向精细、开放向闭合、静态向动态、分散向综合、被动向主动、单一向互动的转变,提升城市管理品位,合力打造责任型、服务型政府。通过杭州城管数字指挥中心,全市哪个地方的窨井盖破损丢失,那条路的树倒了,哪里有垃圾死角,哪里有摊点,哪里路破损,电视屏幕一目了然,可以在第一时间发问题,指令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置问题。所以,可以说,杭州城市管理这么好,靠的数学化管理。

四是在经费管理上,实行“以奖代拨”。杭州在市政养护、环卫保洁、园林管护等方面,打破“大锅饭”,实行“以奖代拨”的办法。对城区政府的奖励,是凡考核综合得分75分以上的由市政府以“以奖代拨”的形式,按各区政府除城市专项整治工程以外的养护作业、市容市貌、市政设施改善等日常经费的增加额(以上年为基数),分别增加城市管理经费的40%、30%、20%的奖励额度。对市相关部门的奖励,凡考核在80分以上的由市政府奖励牵头部门35万元,并予以通报表彰。

五是十分注重城市管理立法和建章立制工作。先后制定

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清洁杭州”加强城市长效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城市长效管理和提升综合服务功能的若干意见》等30多个文件。使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做到有法可行,有章可循。

厦门:确立“两级政府,以区为主”新体制

厦门市确立了以市为核心,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专业部门为指导,社区为配合的原则。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放权后,可以腾出更多精力进行宏观决策,此举极大地激发了街道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在厦门市湖里区的金山社区,这里的社区居委会改名居民之家,居民到这里求助都能得到帮助。社区工作者也把小区管理得井井有条,计划生育、再就业、保洁、治安等工作样样有人负责。同时,城市管理权限下放后,厦门还在全国率先运用考评机制加强市容管理。市容考评委定期将考评结果向社会公布,并进行点评,督促考评成绩差的单位及时整改。厦门市城市管理执法局还加强对“12319”城管服务热线的管理,使市民投诉件件有反馈。如今,无论是在道路绿地还是建设工地,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整洁。

北京东城区:依托信息化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北京市东城区从2004年4月份开始,研究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实际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东城区城市管理新模式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多项信息技术,在管理手段上实施“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二是对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以“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为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新体制。一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了城市精确管理;二是创新了管理体制,建立了监督和指挥两个中心,使几十个不同的城市专业管理机构形成了治理城市环境的合力;三是主要领导亲自研究、组织部署,有力地促进了该项工作的开展;四是进一步整合了现有管理资源,提高了管理效率;五是进一步发挥了市政服务热线电话与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有机组合,达到了相互强化的目的,形成了完整的监督反馈体系。

常州市: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1、实施重心下移,落实属地管理。深化“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管体制改革,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要求,强化街道在城市管理、乡镇在农村环境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了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市

级有关部门负责研究拟定市容管理法规、规章和行业政策;编制市容管理专业规划,依据规划指导和监管等。将道路绿化、养护作业权下放到城区,实行属地化管理。城区负责辖区内市容管理和综合执法。将过去由三支队伍管一条道路,改为由一支队伍“捆绑式”管理。

2、强化高位监管。对各区、各部门的城市管理工作进行天天检查、月月点评、考核,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公布考评结果。区、街道(镇)也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形成三级考评体系。

3、建立城市管理指挥平台。组建常州市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各区和涉及城市管理的部门建立二级平台,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保证城管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

4、完善城市管理保障。一方面是经费投入保障。市、区两级财政共同承担落实城市长效管理机制所需要的经费,每年从市、区土地收益中划出专项资金,弥补目前城市维护费的不足,保证各项长效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另一方面是工作人员保障。适度调整、设置或明确相关机构,适度增加编制,充实人员。凡需增加或配置人员的工作,市相关部门和各区进行统筹兼顾,一并做好安排。

吉林:赋予管理新职能,实现管理最优配置

外企项目管理经验借鉴 篇5

关键词:日本年金基金,国民年金,厚生年金,保险费,养老金

养老保险, 又称为老年保险或年金保险, 是劳动者在已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 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能够依法获得经济收入、物质帮助和生活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养老问题是每个国家政府和人民都非常关心的重大问题, 进入21世纪, 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 进行养老金改革也是各国政府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日本近几年的年金基金运营管理效果比较好, 而中国的养老金也是问题重重,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较好的改革方案。

一、日本公共年金基金的良好运营效果

日本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 又称为年金制度。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由“国民年金”、“厚生年金”和“公务员共济年金”等组成, 厚生劳动省下属特殊法人“养老资金运用基金”对于这三种年金构成的公共年金统一进行管理和投资运作, 投资方式主要是购买日本政府和外国政府发行的国债, 以及委托一些信托银行等投资机构在股市进行投资, 所获利润用来支付养老金。

日本这几年把证券组合理论充分运用到年金基金管理中并取得重大成效, 既有效的分散了风险, 又达到了年金基金最大程度的保值增值。我们分析日本近六年的年金基金运营的效果可以看出, 从平成13年 (2001年) 到平成18年 (2006年) 这六年期间, 年金基金总体是盈利的, 而且平均收益率在3%以上, 具体表现在:平成13年到平成18年六年期间, 年金基金总体运营收益总额为291632亿日元, 其中厚生年金收益总额273646亿日元、国民年金17986亿日元;通期平均收益率为3.30%, 其中厚生年金收益率为3.31%、国民年金收益率3.09%。平成16年—平成18年平均收益率为3.88%, 其中厚生年金3.88%, 国民年金达到3.90%;平成14年—平成18年间平均收益率为3.41%, 其中厚生年金3.42%, 国民年金收益率为3.29%。 (见表1)

为了年金基金的安全性, 日本政府规定了始终有大部分资产投资于波动并不大的财政债券和财政投融资部分, 这也是从基金的安全性角度考虑的。但是从平成14年度开始逐步提高市场运营部分的资金比例:平成14年市场运营部分的资产额占年金基金资产总额的10.27%, 平成15年度提高到22.83%, 平成16年度提高到31.27%, 平成17年提高到41.62%, 平成18年突破半值, 达到52.71%。正是投入市场运营部分的资金迅速增长, 又有较高的收益率, 才保证了基金总体收益率在3%以上, 这也充分说明放开年金基金的投资渠道对年金基金的保值增值有很大关系。

二、借鉴日本经验, 完善中国养老基金的运营、管理

日本年金基金和中国养老金面临的背景情况很相似, 都是面临21世纪迅速老龄化给养老金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继续持续原有的养老金制度不能顺利渡过老龄化高峰, 所以都在着手进行改革。但是从日本近几年的基金运营效果来看是比较成功的;中国的养老金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由原来的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 但由于种种原因使部分积累制流于形式, 本质上仍然是现收现付制, 这是不可能顺利渡过老龄人口高峰的。所以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完善中国的养老金管理。

(一) 日本年金基金的运营、管理经验

从日本近几年取得的年金基金运营效果来看是比较成功的, 我们总结日本对年金基金的管理得出以下经验:

1、“预先积累方式”的年金基金筹集方式。“预先积累方式”也就是指制度建立初期多收保险费, 积累期一笔资金, 待达到一定积累额之后, 再按照“支付金额=保险费+利息”的公式 (即收支相等原则) 进行支付。在此基础上进行年金基金的各种方案的精算, 以求达到一百年之后年金基金的收支平衡, 以此来应对养老高峰期的到来对年金基金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年的养老金是在年金基金有剩余的情况下作发放的, 而不是寅吃卯粮, 透支以后的年金基金的钱, 造成缺口越来越大。

2.较高的运营实绩。日本年金基金如许多国家养老金一样, 保证年金基金的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就是市场化运营能够取得好的投资效益。我们可以从前面图表中看出年金基金的运营每年都是盈利的, 尽管收益率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 但是在日本每年的通货膨胀率都在0.5%左右和工资上涨率在0.2%左右的情况下, 日本年金基金每年平均获得3%左右, 尤其是平成17年度 (2005年) 达到6.83%的运营收益率是相当高的, 而且平成1 3年度 (2001年) —平成18年度 (2006年) 的通期收益率达到3.30%。日本对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主要采取的是政府直接管制的办法, 由政府制定统一的政策、制度和管理方法, 规定养老基金的投资领域及各种投资收益率。在投资运营上遵循谨慎原则, 首先日本对企业年金基金资产组合作了以下严格的限制和数量规定:企业年金投资债券不低于5 0%, 投资股票不超过30%, 房地产不超过20%, 外国资产不超过30%, 投资单一公司的资产不超过10%, 从1996年对投资市场的限制放宽, 但实际运营过程中采取谨慎原则直到2004年才大幅增加对市场资金的投入。其次日本政府对基金投资的最低收益率和信息披露机制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从而很好的兼顾了企业年金的收益性和安全性。

3、财政对年金基金的投入比例大。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 寿命的延长, 老龄扶养比不断加大, 日本各项保险费用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 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大企业更是不堪重负。根据2001年5月19日朝日新闻公布的结果, 日本的几大老企业, 如丰田汽车公司、松下电器、新日本制铁公司等, 2000年承担的退休人员的保险费已占全体职工费用的3 5%, 包袱沉重, 不但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而且影响在职职工的劳动欲望。为此, 政府在征收社会福利税的同时, 加大社会保障费用承担的比例, 将企业承担的35%的养老保险率减少到2 5%, 减少部分由政府承担, 一举改变了实行很长时间的政府、企业、个人各自承担1/3的三足鼎立制度。政府财政将负担1/2, 其余的由企业、个人各承担一半。这一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养老保险设计的初衷。

(二) 完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经营出现的问题, 放眼未来, 笔者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一、进一步探寻养老保险基金有效增值的新途径, 在此基础上进行养老基金精算。由于实行了统一的养老保险税率, 在当年收大于支的年份积累一部分资金用于弥补当年收不抵支年份的资金缺口, 因此保存适量积累资金是必要的。以前,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养老基金的安全性, 使大量的养老基金用于银行储蓄投资和购买国家债券。由于我国银行利率体系还没有完全从产品经济状态下转变过来, 货币市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差很大, 波动也无规律, 与通货膨胀率相关不大, 而国家债券的利率确定又是围绕银行利率浮动的, 因而使社会养老基金承担很大的利率风险, 是社会养老基金增值缓慢或贬值。现在, 我国允许社会保障基金逐步进入资本市场, 对于进一步提高养老基金投资效益, 对于弥补收不抵支的现象是有益的。当然, 不管选择何种途径, 都应以确保基金安全为前提。

在此基础上进行养老保险基金的精算, 预测今后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后中国的养老保险收支状况, 使广大国民能够清楚地了解养老保险应对老龄化的能力以及自己退休以后的养老状况。

第二、政府承担空账缺口。笔者认为, 养老保险基金空账缺口是非常巨大的, 要填补这个巨大的缺口, 仅仅寄希望于运营增值是不可能的, 必须首先依靠财政拨款。因为养老金个人账户出现空账本身就是制度设计的原因造成的。1995年的养老金改革方案在制度设计时, 是把转轨时已经离退休的职工 (老人) 、正在工作的职工 (中人) 和此后参加工作的新职工 (新人) 覆盖到同一个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之下, 导致1997年前退休的人员和1997年前已经工作的人员, 在1997年前的个人账户并没有任何积累, 是一个“空账户”。

从根源上讲, 由于这些国有企业老职工没有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才造成了“空账”, 而这些老职工的养老保险金权益已经转化为过去的财政收入, 并被包含在国有资产当中, 政府理应对老职工的养老承担责任。显然, 以财政资金填补养老金账户本身就具有其合理性, 实际上, 像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处理养老金缺口问题时, 也基本上都是由政府买单。我国应该加大财政对养老金的拨付力度, 使财政承担填补养老金空账的大部分责任, 这既能尽快填补缺口, 也是实现公共财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渭兵:《社会养老保险的精算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年版

[2]、米泽康博:《新年金资产运用理论》, 《年金经济》, 2005年第4期

外企项目管理经验借鉴 篇6

一、国库现金管理的基础理论分析

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克莱门特·德瓦拉认为,国库现金管理是政府为了确保最有效地使用国库闲置现金并获取最大投资收益的全部行为。国库现金管理,是在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完整和财政支出需要的前提下,对国库现金进行有效的运作管理,实现国库闲置现金余额最小化、投资收益最大化的一系列财政资金管理活动。之所以会催生出大量关于国库现金管理的理论研究,是因为国库现金作为一项公共物品或公共资源,其处置权委托给政府来代理行使,资源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就发生了分离,这将会引起代理问题(傅殷才,1990)。政府现金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在理论上的所有权主体应当属于全体公民,但实际上却是由政府来具体管理支配。尽管公共资源政府管理有其必要性的一面,但是公共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公共资源的管理和使用也应当同私有资源一样,去追求成本与效益、效率之间的合理关系。

在国库现金管理模式的具体应用领域,重要的理论基石也是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关系的实质是委托人不得不对代理人的行为后果承担风险,而这又来自信息的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公有经济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则具有特殊性,它表现为两大等级体系,即从初始委托人(全民)到国家权力中心(这里指中央)的自下而上的授权链,以及从权力中心到最终代理人(这里指地方政府)的自上而下的授权链(张维迎,1995)。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效用函数的不一致性,代理人有可能利用委托人的授权和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如代理人在管理中的偷懒、渎职,以及与生产者“合谋”,共同对付委托人,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杨瑞龙,1995)。然而,由于履行委托人职能的中央政府并非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所有者,而是追求多元化目标的行政机构,这就会影响委托人的监督行为,降低监督的成效。为了解决这种困境,现实中央若采取了转换委托人角色和弱化所有权约束的变通方式,把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下放到下一级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地方政府手中,使委托人的目标更多地与地方政府的管理动机相一致,以此弱化上级行政干预,其后果是使国库现金管理集中制演变为分散制,实现国库现金管理地方化。

二、发达国家经验总结

(一)中央国库现金管理的主要方式

目前,发达国家国库现金管理主要是通过跟踪政府收支,利用自动化的现金跟踪体系,科学、准确地预测现金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一系列的市场化操作。市场化操作的主要方式包括发行短期国债以及现金管理券、银行借贷、国债提前赎回、回购和逆回购、买卖其他有价证券(包括各类高信用评级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定期存单和银行票据等)。

(二)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普遍做法

国际著名债务与现金管理专家伊恩·斯多克指出,目前除法国外,大多数经合组织(OECD)国家地方政府在其事权范围内对国库现金管理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即州、省或者市级政府负有管理本级政府现金流、债务和国库现金投资的职责,不需要承担任何货币政策职能。

在美国,各州政府的现金管理与联邦政府的现金管理有很大不同,各州政府可以采取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现金管理;在英国,地方政府可以自由地投资盈余现金,还可以获取来自中央政府的长期借款;在澳大利亚,财务管理办公室(AOFM)负责管理中央政府的现金管理,州政府作为独立的实体,拥有自己的财源以及相应的责任,各州的国库现金管理由国库公司负责(焦湘华、黄守成,2008)。瑞士则是将部分国库资金投资到国际货币市场中,运用期权交易等衍生金融工具实现套期保值的目标,同时也可以获取更大的收益。但是该部分国库资金必须是先满足政府的流动性要求(其最高限额为2亿瑞士法郎),再扣除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央行单一账户(其最低限额为10亿瑞士法郎)之后。日本则是利用独特的“财政投资贷款”制度将部分政府存款以贷款形式投资到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利用公共投资带动私人投资,充分贯彻产业政策,并且伴随着日本经济腾飞和企业发展壮大而获得稳定且较高的回报。

综述所述,国际上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实施国库存款的理财,但对库底余额的要求不尽相同。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大多设定了一个最优库底余额,如美国的最优库底余额为50亿-70亿美元,英国为5亿英镑,瑞典则设定其为零余额。

(三)我国现状

2004年初,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开展国库现金管理的请示》,并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工作正式启动。2006年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共同制定并发布了《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操作规程》,并与52家商业银行签署了《2006—2008年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主协议》,初步建立了中央国库现金管理的制度框架。初期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工具采取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和买回国债两种方式,待具备条件后再采取国债回购和逆回购等操作方式。

2006年,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开始试点运作,同年8月30日,财政部提前买回年内到期的三期记账式国债186亿元,节约了国债利息支出0.44亿元,12月6日人民银行采取价格招标方式进行首期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存款金额200亿元,存期90天,中标利率2.7%,高于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0.9%,增加利息收入1.35亿元。中央国库2011年已实施了九期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均高达6%左右。

中央国库现金管理的成功经验说明,有效的国库现金流预测是国库现金管理的关键所在,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和掌握现金流的基础上确定最佳国库现金持有量,进而计算得出国库现金管理的具体规模,因此仍必须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模型来准确测定政府可运作的国库现金量。

三、地方国库库存变动趋势——以南京为例

影响国库库存及其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前期库存、当期一般预算收支、一般调拨收支、基金收支、债务收支,以及年度内收入进度与支出进度的匹配情况等,而这些变量又受到政治、经济、人为因素和预算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库库存量时间序列的决定因素除趋势以外,还有季节性、周期和不规则三个因素。本文选取2006年1月-2010年12月南京市每日国库库存作为研究样本,利用SPSS16.0观察1830个数据,同时考虑到突发事件、政策调整变动、预算执行进度偏离原先计划等因素,对异常值进行预处理以提高模型拟合度和现金流预测精度。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本身在前后一段时间联系比较紧密,产生序列相关性的机率很大,即在不同时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故为对该时间序列做偏自相关检验。从下表可以看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较强,且从图中可以看出,滞后一期的相关系数最大,如果使用滞后一期的数据建立自回归模型对未来一期的国库库存进行预测,将可能得到较为可靠的预测值。

(一)Holt-Winter季节乘积模型

考虑到国库库存量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和一定的季节性特征(见图1、图2),本文首先使用指数平滑法中的Holt-Winter季节乘积模型(Holt-Winter Multiplicative)对KC进行预测。指数平滑法的特点是能够追踪数据的变化。这样,预测值总是能反映最新的数据结构。指数平滑法的缺点是:它虽然短期预测较灵敏,但不适合中长期预测。

Holt-Winter季节乘积模型的预测公式为:

上述公式中,at是截距,bt是斜率,ct是季节因子。s是季节周期长度,月度数据周期为12个月,s=12。本文使用2006年1月-2010年12月KC数据进行指数平滑。利用EVIEWS计算得出,α=0.79,β=0,γ=0。

利用上述结果测算,2011年上半年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97%。其中:2011年6月相对误差最小,为0.51%。

(二)模糊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本文另外采用模糊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南京市国库库存量进行预测。原因在于影响因子的多样性、模糊性以及不稳定性,引起了国库库存量预测数据本身的不确定性,这样的数据系列较适合用模糊预测的方法来进行处理。其次国库库存量预测的主要目的往往是为了计划,其模糊预测的精度完全可以达到国库部门制定计划的要求。

模糊时间序列预测的一般模型如下,

式(1)中,i=1,2,3,4…,k,是模糊数集合,ε是随机误差项,且其期望值Eε=0。此模型与普通时间序列模型的不同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预测方程的系数是模糊数;二是时间序列是模糊时间序列,即X*(t)是一个模糊数;三是模型包含两类不确定性因素即模糊因素和随机因素,因此预测适用范围更加宽泛;四是模型有效性评价的标准与传统模型不同,传统预测模型有效性评价的标准就是指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而模糊时间序列模型有效性评价标准是预测模糊带是否包络了实际值变化的曲线。

建立上述模糊预测模型需要通过获取模糊数据,确定时间序列阶数,进而确定模糊系数三个步骤。

第一步获取数据模型是指如果数据样本是一组实数,需要根据下表的要求构建一组模糊数,以还原原始数据的不确定性。

第二步确定时间序列阶数,将该阶数k分解为若干个不同的自然数,相应于每个k值求的估计值,即

再按下式计算拟合偏差

其中δ是某种贴近度,选择其中拟合偏差最小的k。

第三步确定模糊系数,设为三角模糊数,表示为(ai,ci)。其中ai为中心值,ci是模糊幅度。确定模糊数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贴近度不可小于事先设定的水平h0,(2)系统模糊度最小,其中W=(w0,w1,…wk)为权向量,wi的确定可以利用普通线性回归来确定。

本文利用该模糊模型对预测年度2011年的每日国库库存数进行预测,我们以选取2006年至2010年的3月3日南京市国库库存数为例,进行举例说明[1]。根据该方法确定时间序列阶数,可得k=2时,贴近偏差最小,则模糊模型为。我们采用普通线性回归方程来确定上述权系数可得w0、w1、w2、δ,再将该系数带入公式利用LINGGO软件解出模糊系数,得出模糊预测方程,根据本方程预测2011年3月3日的国库库存数相对误差为5.99%。

采用模糊时间序列模型,对2011年南京市国库库存量进行了验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证明该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我们可以根据模型预测国库库存未来一年甚至是更长时间的每日国库库存量,其预测成果对于国库部门的经营决策以及地方现金管理而言具有重要实际价值。

四、推进地方政府现金管理的建议

通过以南京为例,对地方国库收支形势与库存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借鉴国内外现金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地方特点,充分考虑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探索并适时推进我国地方政府现金管理是很有意义的。然而,当前地方现金管理所需要的制度支持、数据处理、预测方法等基础条件还不太成熟,需要不断的完善。

(一)完善相关制度,提供政策支持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适时修订预算管理的相关制度,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严格预算执行,提高政府预算约束与控制力度,尽量避免人为的、临时性增加预算支出,保证确定性数值,降低预测难度。二是根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适时修订并进一步明确国库现金管理办法与操作规程,允许并尝试建立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投融资策略,对现金管理区域、限额、手段、抵押方式等应有明确的规定。

(二)强化数据处理功能,提供技术支持

一是要强化国库各系统的统计功能,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收支存各类数据收集、汇总、整理、导出。二是要设计与建设国库现金管理操作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对收支存各项数据的基本处理,描绘基础数据图,提供备选模型,为现金管理高效运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三)强调收支预报,缩短预测范围

搭建横向信息沟通平台,对通过国库办理的大额收支、各种临时性的支出,进行预报,及时通知,控制国库库存最佳持有量,缩短预测范围。

(四)熟练预测方法,提高预测精度

密切现金流的跟踪、分析、趋势判定、模型选择,扎实做好预测前的各项基础工作,定期、认真总结库存预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预测工作的目标,立足于建立国库现金流滚动预测工作机制,不断提高预测精度和总体水平。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国库现金盈余呈逐步扩大态势。继中央国库现金管理顺利实施以后,有关地方国库管理运作的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总结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国际经验,推动我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顺利开展,将有效降低财政筹资成本,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国库管理,现金管理,现金流预测

参考文献

[1]Best Practices in Treasury Management,Nicholas Greifer and Jeffery Vieceli,April2000,Government Finance R eview;

[2]Federal Tax Payments and Treasury Tax And Loan Depositaries,Operating Circular 9,January5,2005,Federal R eserve Bank:

[3]吴娇.经合组织国家的国库管理及其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07).

[4]陈颖.西方国家国库现金管理模式特点与借鉴[J].金融会计,2006,(10).

[5]朱苏荣.美国国库现金管理经验借鉴与中国改革路径分析[J].金融研究,2006,(07).

[6]潘国俊.国库现金管理模式研究—兼论我国国库现金管理体制改革[J].财政研究,2004,(08).

[7]马洪范.宽视角下的国库管理[J].中国金融,2005,(21).

[8]张维迎,吴有昌,马捷.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理论分析和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1995,(04).

[9]杨瑞龙.国有资产流失的经济学分析[J].学习与探索,1995,(02).

外企项目管理经验借鉴 篇7

一、国外电力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实践

(一)英国NG公司的先进经验介绍

英国NG公司将资产生命周期划分为电网资产绩效表现评估、资产策略制定、网络规划/设计和电网建设四个阶段。该公司强调这四个阶段是不断循环、完善最终融合成为一体化流程的阶段,固定资产管理要从流程上将资产管理的整个过程纳入统一管理。不仅要统筹考虑资产和相关的人力资源、资本性投入、资产采购、运维成本等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充分利用合理的信息系统支持收集所有技术和财务基础数据,才能进行定量的评价与科学决策,促进资产管理流程的优化与提升。

(二)加拿大Hydro One公司的先进经验介绍

加拿大Hydro One公司建立企业管理体系和资产战略联盟,以克服总部与区域两层分散的管理方式的不足。1995年以前,该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是定期检修的维护策略。1999年开始,该公司为所有资产引入可靠性概念,通过设计新资产管理流程服务于资产管理者与服务提供商,有选择地采用外包方式扩大使用外部人员,同时以可靠性为中心思想进行职责界限的明确,统一项目的工作程序,保障电网管理和电网服务的战略一致性,提升工作质量。具体实施中,Hydro One公司不仅变革了组织机构,而且调整了信息系统,通过不断强调公司整体利益优于局部利益,保障公司资金能覆盖所有计划检修项目,保障专业人员能够集中精力收集和分析资产状态数据,保障各项工作的标准化和综合度。

在资产健康状态评估方面,Hydro One公司建立了资产健康评估方法,将资产健康状况用合理的科学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并按照资产健康状况决定是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该方法采用资产健康指数这个评价指标来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已经老化或者达到维修状态。通过资产健康指数很差的状态数量占总资产数量的百分比,公司可以评估出设备老化趋势,确定固定资产的维修和检查重点。

在风险评估确定资产排序方面,Hydro One公司侧重从财务、可靠性与客户影响、竞争力、声誉、法律和健康与安全等六个方面开展风险评估,建立了基于风险管理的核心业绩指标评估体系。首先判断核心业绩指标的重要程度与风险容忍度,然后测算出风险值大小,最后据此排序资产重要性。

(三)澳大利亚Powerlink公司的先进经验介绍

澳大利亚Powerlink公司通过有效管理创造了优秀的资产维护绩效,曾获得2007年国际输电运行维护研究协会授予的“对标综合绩效最佳实践公司”称号。它的资产管理流程包括策略定位、资产管理策略、资源计划和绩效审查四个方面,涵盖了计划编制和资产投资、资产运行维护和改造、资产到期庚子年与处置等三个阶段。

在策略定位上,该公司主要考虑利益相关方的要求、公司策略和服务水平这三个因素。在资产管理策略上,一方面计划并投资新资产,以满足电网用户的长期需求。另一方面实施合理的维护策略,保障资产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同时,在决策阶段实施革新策略,保障资产到期后及时得到替换和合理处置。

在资源计划上,不仅针对公司内部的人力资源,也对外部施工、调试和维护承包商的人力资源进行计划,通过标准化设计、严格的程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内部和外部员工的合理配置来推动管理水平提升。

在绩效审查方面,通过运用综合资产管理系统、强迫停运数据库、实时数据库系统、事务处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运行广域网来实现对公司新增设备和现有资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奠定资产投资阶段、执行阶段以及可控运行成本方面绩效管理基础。

(四)国外电力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经验总结

从国外电力公司对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应用情况来看,资产全寿命管理不仅使得电网资产管理得到优化,满足监管机构要求,而且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坚持以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作为重心,树立先进的电网规划理念,强调贯彻闭环管理理念,科学制定长期的综合项目计划,有助于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范围内成本最低。

第二,通盘考虑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优化资产管理流程,适时使用风险评估方法规避潜在风险,注重开展积极的状态检测和检修,有助于消除资产管理隐患,大幅度提高资产工作效率。

第三,强调整合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先进的支持工具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各个阶段和主要业务流程整合为一个整理,实现信息共享,有助于提高固定资产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二、对国内电力公司的启发

在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战略发展目标的背景下,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研究,深入推进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成为我国供电公司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我国供电公司开始摒弃难以适应经营管理新形势需要的传统的基于部门职能的固定资产分段管理方式,依托SAP信息系统对固定资产从规划、投资、设计、采购、建设、运行、维护、检修、技改到报废进行全过程管理,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司资产经营效率和效益。但是,由于供电公司固定资产具有类别繁多、自动化程度高、分布范围广泛、技术含量高、数量庞大、更新迅速等独特之处,其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的成功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前期规划缺乏整体观念、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合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节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电力公司的先进理念和做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力争降低电网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保障电网资产优良。

(一)完善机制建设

供电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离不开全方位的相关培训,也离不开相应的组织保障。首先,多层次的全员培训有助于供电公司员工全面地了解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流程,转变传统的片面管理观念,促进管理方式、工作机制、考核办法和企业文化等创新,形成一支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和管理理念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这是保障固定资产数据真实可靠的重要力量。其次,供电公司应建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以生产技术部、发展建设部、安全质量监察部、财务资产部、人力资源部等相关部门主任和专责为主要成员的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发展战略,引导和协调各部门的标准差异,指导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财务、管理等环节中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策略和工作流程,制定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评估指标,确保管理制度协同和各部门基础数据统一,保障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理念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二)深化流程管理

供电公司目前所采用的EPR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一体化的体现,它穿透了职能管理的壁垒,引入了流程管理的理念,促进固定资产管理在线可控、在控。但是,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管理需要的本土化流程是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协同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除了细化规划设计和物资采购流程,严控项目投资流程之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供电公司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高,运行维护任务重,安全性能要求高,所以发生固定资产新增、报废、退役、技改和大修等的情况频繁。因此特别需要从人员培训、绩效考核、专责监督、指标体系等各方面促进流程实时流转,而且需要不断修补流程管理漏洞和空白点,才能真正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纳入流程统一管理。

(三)设置考核指标

为保障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整体目标和各阶段目标的实现,及时发现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促进公司资产结构和级次得到优化,供电公司应认真梳理财务、生产、安监等多个部门资产管理数据需求,积极应用成熟套装软件数据仓库功能,建立科学多维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管理指标分析体系,对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综合成效、安全水平、效能水平和周期成本进行不定期统计和定期分析。在加强跨部门跨业务协作和流程交接方面,也要注意系统数据的长期积累与保存,关注系统内各单位数据和技术标准的实时变动,寻求最优的指标参数和评估模型,建立完备的资产全寿命管理最优数据库,才能全面提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四)优化信息系统

SAP系统是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有效技术手段。供电公司从规划、可研、初步设计、招标采购、建设、运行维护到报废等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采用SAP信息系统管理,通过一体化流程管理衔接,协调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突破职能条块化管理的壁垒,实现计划、工程、物资、财务和生产模块的信息共享和相关指标的量化与细化,监控全寿命周期各环节成本发生情况,促进设备与资产的实时联动,逐步完善闭环管理机制。因此,不断优化系统功能,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增设业务流程,弥补目前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漏洞,不断扩展SAP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耦合度,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最优数据库,是实现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信息保障,有助于供电公司固定资产的全过程控制和整体优化。

三、结论与展望

深化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新形势下实现供电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电力公司必须认清本土化公司的特点,积极研究国外先进做法,不断利用成熟套装软件固化管理流程,加强战略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协同一致,及时发现固定资产购建、使用、折旧和处置等环节存在的问题,修订企业资源计划,引入科学决策,优化管理策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强化队伍素质,才能实现对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和整体费用优化,保证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功能实现。

摘要:电力公司具有资产密集型特点,资产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安全运行和生产经营水平的高低。为了争取市场份额和保持竞争优势,国内外电力公司纷纷在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上加强投入,但是国内开始研究的时间较晚,研究成果也较落后,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国外电力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先进经验,为本土电力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改革指明方向。

关键词:国外,电力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启示

参考文献

[1]蒋晓军.国外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经验借鉴研究[J].财经界,2010(01).

[2]刘明辉,陈旭强.SAP系统在浙江电力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0(11).

[3]郑洁芝.对县级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的探究[J].会计之友,2012(12).

[4]蔡爱兰.发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之我见[J].现代商业,2011(27).

外企项目管理经验借鉴 篇8

[关键词] 河北 产业升级 人才战略 政策建议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各国对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带动人才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河北省作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从本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近二十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宏观环境得到改善。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使得河北目前支柱产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面临产业升级的极大压力。而人才尤其高级人才的匮乏,却是目前产业升级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面对国内国际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如何开发、引进、培养、配置人才,发挥自主人才资源优势,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增强竞争力,成为河北当前制定人才战略的核心问题。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也有着类似的发展过程,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准确把握我国产业调整的方向和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将十分有益。

一、英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重视人才的经验

1.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英国作为全球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其产业结构调整始于六十年代,兴于七十年代,至今仍在进行。到目前为止,在主体上已经基本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为主的产业结构。与此同时,也对传统工业进行了必要的改造,保留了部分传统产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传统产业在就业机会的提供、所占GDP的比重,都有所下降。更重要的是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劳动力的文化结构得到了相应的改变,劳动者的文化素养、综合素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产业结构调整中重视人才的做法。英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除了重视城市规划和基础建设外,创造人才环境的经验很有借鉴意义。

(1)人才培养。 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是解决人的素质问题。无论是伦敦、曼切斯特,还是格拉斯哥、爱丁堡以及巴黎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首当其冲是人才培养。为了进行大规模、有效的劳动力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制造大量适应市场需要的新的就业机会,而制造新的就业机会的主要途径是培育大量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从事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的成长必须依赖于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这就必须有一个高质量的终身教育培养体系予以保障,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也推动了信息化进程。

(2)环境营造。一是提供信息;二是转变观念;三是生活环境。尽管欧洲的生活环境总体上看质量都很高,即使如此,为了吸引人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各地千方百计优化环境,特别重视环境保护,以形成舒适便利、具有特色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许多著名城市城市,除了具有良好基础设施和各种精美的写字楼外,他们根据高新技术人群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文化娱乐都与其它产业的人群有较大差异,在住房、娱乐、文化设施等各个方面按照市场导向,做了大量投入,在城市的舒适化、便捷化、多样化方面成为从事高科技的年轻人的首选之地。

3.河北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1)河北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现状。人力资源现状:河北人口6699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3.07%,文盲比重为7.62%,人口总体素质逐渐提高。但比较发达地区如北京两个数据分别17.55%和4.23%,全省16岁⒍~59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4.79%,其中在业人口占85.82%,即劳动人口为4340.37万人,还有615.46万人的潜在劳动力潜力。

产业结构现状:河北省是中国北方一个沿海省份,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十分迅猛,连续十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在全国大陆省份中居第六位,2001年河北GDP完成5578亿元,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达10116.6亿元,增长13.4%,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省份之一。自然资源丰富,有耕地650万公顷,是全国粮棉油集中产区之一。海岸带总面积100万公顷,海洋生物资源200多种,是北方重要的水产品基地。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16种,储量居全国大陆省份前10位的有45种。具有建设大型钢铁、建材、化工等综合工业基地和发展煤化工、盐化工、油化工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市场容量潜力巨大,与北京、天津构成的京津冀经济区内拥有1.2亿消费者,市场容量占全国大陆总量的10%以上。

(2)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①产业结构方面。目前支撑河北省经济运行的支柱产业均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比重较小。工业经济素质低,市场前景狭小,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支撑河北省经济在新世纪快速发展。河北省的优势产业大都是依矿依农的资源型产业,且多是原材料型产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而深加工、精加工的制造业不仅比重小,而且处于萎缩状态。大多数工业行业技术装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难以提高,制约着产品升级换代。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经济效益低下,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水平增速下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在市场需求地弥合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少产业日益萎缩,企业抗风险能力脆弱。工业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进展缓慢,不适应WTO要求,形势比较严峻。

②人才结构方面。与产业不匹配。大量人力资源仍集聚在第一产业,二、三产比例小,尤其第二产业比例偏低,这与河北二产突出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与GDP占比极不协调。产业与经济发展急需的冶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专门人才匮乏。文、教、卫等服务人才占比过大,创造价值和为主导产业服务能力低。2002年,教育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了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3.9%,而农业、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仅分别占2.5%、3.14%和5.98%。③分布不合理。首先是地区分布失衡,人才实际分布与产业规划布局不一致。其次是企业分布失衡,不同所有制企业人才相向发展。外资企业以其相对优越的条件吸引聚集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负担重,缺乏资本和技术优势,人才凝聚力较弱。据统计,近10年来全省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约13万人。再次是结构分布失衡,高层次人才缺口较大。目前我省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仅为134人,其中高层次人才不足0.2%。④流动不均衡。二产人才流动频繁,一、三产人才相对稳定;25岁左右的青年人才流动频繁,中年以上人才相对稳定;民营企业人才流动频繁,外资企业人才相对稳定;热门人才流动频繁,一般性人才相对稳定。产生如此不均衡结果的原因有三,一是收入的多寡,二是对企业和自己发展预期不同,三是企业人文关怀的差异。据统计,近年来流出的高层次人才有上升的趋势,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电气、化工、土建、财会、管理、中青年教学人员等专业,且流动方向单一,有一半是流向东部沿海和北京。

二、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1.经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河北目前产业结构发展基本符合三次产业演变规律,可以按照产业发展规律进行有效的战略定位。

(2)河北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但对人才吸引力的因素较少。目前产业结构在各项指标数据显示,存在着人才和智力不足,实施与产业政策相配合的人才战略是当务之急。

(3)人才结构的不合理相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更为严重,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深化和升级的严重障碍。

2.政策性建议。面对新的形势,本文认为河北省人才战略应从以下方面调整:

(1)率先”接轨“、快速“抢滩”战略。市场经济中的”先发效应“和”马太效应“非常明显。哪个地方发展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就向那里集聚;哪个地方发展慢,生产要素不仅难以引进,而且还可能倒流。对于河北而言,人才管理体制、运作机制要率先与国际惯例接轨。 一是加快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建立企业经营者选拔、配置、约束的市场机制。加快国有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进程。二是推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分配制度创新,制定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操作规范,实现知识向资本的转化。三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人才服务机制率先与国际接轨。 政府要用市场方式培育人才中介行业,形成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四是要打开民营经济人才发展空间,将其纳入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轨道。

(2)实行人才与经济、科技、教育“一体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人才开发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经济、科技、教育一体化对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实现“一体化”战略,关键在于:一是人才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随着河北经济社会迈入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发展应选择国际化、市场化、集约化的发展途径。二是要为人才”柔性流动“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优化引进国外智力和人才的政策环境,要充分利用政府和民间的多种渠道,三是支持企业成为人才、经济、科技、教育一体化的”龙头“。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培养管理和技术复合型人才,支持一流人才向企业集聚。

3.人才发展“集约化”战略。实现人才发展集约化,涉及人才培养水准提升、人才投资增长、人才利用率提高、人才结构优化、人才总量调控等。构筑人才高地要突出重点,优化人才结构最为紧迫。在人才行业、产业布局上,要突出抓好教育、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机械、化工、建筑和农业等河北优势产业”人才主峰”的建设;在人才区域布局上,要与城市化发展紧密结合,与构筑环渤海、环京津的大体系相融合;在人才专业结构上,要以信息化人才为重点,以中心城市优势产业需要为目标,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要发挥政府调控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做好全省人才总量平衡、供需平衡、结构调整等工作。

4.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面对经、津大都市、国际跨国公司及外资企业的人才竞争压力,河北应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采取”人才本土化”对策。一是着重培养开发河北优势产业方面的人才,增强企业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以优势产业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二是着力优化人才环境。河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依傍京津是经济和人才发展可资利用的独特优势。特别要以事业、感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三是重视和发挥民营企业、创业型科技企业的用人机制活,人才决策效率高,人才价值体现充分的优势。四是充分发挥河北教育、科研的现有优势,以骨干企业为中枢,以人才为纽带,与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拓宽人才、智力、信息通道。五是要充分利用河北籍的海外人才资源,在海外设立联络点或必要的工作机构,建立河北籍海外人才信息网,吸引他们回河北工作或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利群 崔会东 王国贞:加速河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论坛,2004.10

[2]史俊仙:河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策略.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4

[3]王伯鲁:对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探析.攀登,2000.6

[4]肖 翔 张维林 左都凯:论21世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

[5]张文贤:论高科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学报,2001.10

去外企面试的经验 篇9

参加过几次外企的面试,总结了一些面试经验,分享一下:

创新精神: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离开了不断的创新,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力,因此应聘者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也是重点要考查的,如联想集团在面试中就十分重视应聘者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实践能力: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相当多的企业非常重视应聘者的实践经历。例如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GE)就表示他们要招聘的`绝不是简单的“学习机器”,在校期间实习、兼职、家教的经验都是积累社会经验的好机会,这都应该受到企业的重视,

忠诚度:面临跳槽,企业往往会看重应聘学生对忠诚度的看法。尤其是一些国有大型企业,更为重视员工的忠诚度。在近日康佳集团的招聘中,面试官就提出了“请分析职业技能和忠诚度哪个对企业更重要”的问题。

对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常常会考虑到员工是否能够认可和适应该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这将决定员工是否能够很好地为企业服务。例如SONY公司在招聘过程中把员工能否适应日本文化尤其是索尼的企业文化作为重点考核内容。通用电气有限公司在招聘中也要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认同GE的价值观,即“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

外企项目管理经验借鉴 篇10

一、高职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分析

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所面对的岗位群, 是活跃在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不少学校设定为企业基层管理人员, 这类型的岗位群体在企业的管理人员当中应该是人数最多的, 对企业日常生产服务起到最关键作用的人才, 相比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 其有自身的特点:

1、学生素质起点较低, 就业常常高不成低不就

高职类生源的普遍素质并不十分高, 但学了管理类专业之后, 不少学生形成了毕业以后一定要当“管理别人的人”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 对从业之初必经的基层操作工作感到十分不适应, 加上在学校所学的大多为理论知识, 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不强, 工作中更是难以突出自己的优势, 部分学生即使从基层做起, 也由于无法表现软实力而难以坚持下去, 最终无法上升到管理的岗位就已经离职。

2、专业所对应的实践场所的建立表现出无形性的特点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因此其实践的场所, 不能与技术类专业相比, 不是简单地拥有技术设备, 老师讲完学生上去操作就能了事。管理涉及到人财物、产供销, 就算是日常的工作, 也需要有大局观念, 学生必须学会因地因时制宜, 灵活地展开工作, 这仅仅在课堂上靠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建立起可以供学生练习的管理环境, 是个困难与复杂的问题。一方面, 实训基地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管理设备与设施;另一方面, 它更强调决策与运作。协调好企业、车间、办公室、市场、客户等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基本的操作规程与习惯做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这些都体现了无形性的特点。

3、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均应强调产教结合

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通常没有值得炫耀的硬件, 他们表现出自己的才智必须要有机会, 要有时间来证明, 因此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 必须从头至尾地强调产教结合。例如, 第一学年的实训时间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操作实习,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二学年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相关部门见习实习, 重点放在学生必须详尽地对看到的情况做出总结, 培养学生对管理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第三学年让学生选择企业相关部门顶岗实习, 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利于毕业之后尽快就业。

二、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设计

1、校企深度合作, 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训条件

在美国, 企业会将部分招聘成本直接用于与大学合作, 由企业提供资金和项目, 学校配套相关研究人员进行开发研究, 学生可以获得实习和参与科研的机会, 表现优异的学生会直接获得进入该企业工作的机会;德国则倡导“企业主导型”的实践教学, 同样是大学与企业合作, 刚入学的新生在入学前就会安排时间到企业预实习;进入学习阶段后, 又会有一到两个完整的学期被安排在企业或管理部门实习。在我国, 由企业资助的管理类人才培养项目仍十分少见, 大多停留在对企业已有员工的管理能力提升培训, 在校学生苦于无法深入了解企业管理的现实状况, 对于人才需求量较大或流动率较高的企业, 完全有可能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开出岗位的“订单”, 更有针对性地把选人与育人结合起来。

2、开展多种形式的管理实践教学

据统计, 美国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开设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课时, 除了进入企业, 学校还采用演讲、讨论、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 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强调完成过程中的协作与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动手能力, 这些都是管理活动所必须的能力要求。我国管理类专业的案例教学已经较为普及, 但形式远不及国外丰富。企业若能够从各种实践教学竞赛中提出“订单”要求, 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

3、注重实践型教学队伍的建设

兼职教师的比例在许多国家的管理类专业的师资队伍构成中均占有一定比例, 韩国把实践经验列为招聘教师的一项重要条件。德国专门颁布了《实训教师资格条例》, 详细规定了从教人员在的教育资格、知识证明和证书方面的要求。毫无疑问, 让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引导学生学会沟通、观察、交往, 用言传身教满足企业要求学生快速上岗的“订单”要求, 对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稳步长续发展十分有利。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至今, 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互利协作关系日益加强, 双方对于人才的无缝对接问题也日益重视, 而管理类专业学生相对于技术类专业学生, 在与企业之间的“订单式”培养方面却显得薄弱。本文在剖析高职管理类专业所具有的特点的基础之上,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 探讨推进这类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管理类,订单式

参考文献

[1]罗宇飞,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1月。

上一篇:知识的建构下一篇:室内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