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市建设十篇

2024-06-04

生态市建设 篇1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 (MBA) ”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 它一经提出, 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1,2]。王如松等学者提出, 生态城市应满足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高效原则、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3]。张丽平认为, 生态城市是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待城市系统, 其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物质代谢关系、信息反馈关系以及结构功能和过程关系[4]。王根生等人在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生态城市是复合生态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人居环境, 是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生态系统[5]。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 六盘山东麓, 泾河上游, 全市辖6县1区, 总土地面积11325平方千米, 总人口208.67万 (2013年) 。平凉市属于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 光照充足, 四季分明, 气候宜人, 生物资源丰富, 国家级生态市的建设基础优越。为实现平凉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 平凉市全面启动了国家级生态市的建设工作, 在建设的进程中, 对建设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评估。从传统城市、田园城市到园林城市、人居城市和生态城市, 国内外都制定了不同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6,7,8,9]。本文在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指标总体框架下, 参考有关研究文献和评价考核指标, 借鉴其他省市经验, 结合平凉实际情况, 按经济、环境和社会分类, 提出平凉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 (见表1) 。

三、结果与分析

将平凉市2011~2014年生态市建设指标与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进行对比 (见表1) , 根据现状值与目标值之间存在的差距, 将3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23个考核点的达标情况分为3个层次:已达性指标、易达性指标和难达性指标[10]。

已达性指标是指现状值已经达到目标值的指标, 有9个考核点, 已达标率为39.13%;易达性指标是指以近4年的平均变化速率在2020年前能够达标的指标, 有8个考核点, 易达率为34.78%。难达性指标是指以近4年的平均变化速率在2020年前不能达标的指标, 有6个考核点, 难达标率为26.09%, 已达标率和易达标率相加达到73.91%。这说明, 平凉生态市建设指标的可达性很强。

四、讨论与结论

总体来看, 平凉市在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方面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基础, 但是与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还存在一定差距。在23个考核点中, 有9个已经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有8个正在逐年接近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有6个需要攻坚克难才能达标, 分别为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二氧化硫、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城市化水平和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因此, 平凉在国家生态市建设过程中,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意识, 积极发动群众, 调动全市人民的积极性, 让广大市民都参与到生态市的建设中来, 为平凉建设国家级生态市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舆论氛围。二是对于19项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的23个考核点分层次推进达标建设。已达标的9个考核点需要积极巩固建设成果;易达标的8个考核点要加大建设力度, 提高达标速率;难达标的6个考核点要重点整治, 确保达标。三是针对难达性指标积极采取有力措施。首先, 要加快对重点企业进行升级改造, 实施节能环保措施, 从产业结构上进行调整;其次, 应逐年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再次, 应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另外, 由于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是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数据, 建议统计部门每年开展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调查工作, 为平凉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做出积极贡献。

注: (1) 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来自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 (修订稿) (环发[2007]195号) ”; (2) 现状值数据来自2011年、2012年、2013、2014年平凉发展年鉴; (3) √代表已达性指标, △代表易达性指标, ×代表难达性指标, -代表没有收集到数据。 (4)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平凉统计部门没有数据, 60.41%是我们课题组按照《2007年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调查方案 (国统字[2007]131号) 》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

参考文献

[1]梁保平, 余丽娟, 黄仿.生态城市评价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 :91-94.

[2]袁兮, 吴瑛, 武友德.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及创建策略[J].云南地理环境科学, 2003 (, 1) :63-68.

[3]鲍世行.城市学与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张丽平, 申玉铭.北京市建设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4 (, 3) :79-83.

[5]王根生, 史健洁, 卢玲.镇江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9 (, 5) :49-54.

[6]王克勤, 赵瑾, 樊国盛.园林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理想发展模式[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2 (, 1) :58-62.

[7]周志田, 王海燕, 扬多贵.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 :27-30.

[8]周启昌, 冯九璋, 姜丽艳。县级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 3) :3-7.

[9]张丽平, 申玉铭.北京市建设生态城市综合评价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3 (, 3) :79-82.

生态市建设 篇2

近几年来, 我们发挥特色优势, 以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基础, 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灵魂, 以建设“文化旅游名市”、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 大力实施全域景区化战略, 科学制定旅游业规划, 统筹推进全景区建设,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在兼顾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 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坚持高端谋划, 建立全域发展新体系。

一是在认识上体现深度。现实基础、群众愿望及时代要求, 决定着安陆必须发挥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之路。我们坚持“生态立市”, 将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发展文化旅游经济作为加快科学发展、实现振兴崛起的主导战略之一, 与创建“新型工业大市、现代农业强市、生态宜居城市”三大战略形成四足鼎立之势, 共同支撑起安陆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体系。在旅游开发上, 坚持“保护、开发、利用、效益”的理念, 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绝不以损弃资源为成本, 建立起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二是在定位上体现高度。按照对接大鄂西、融入大武汉、跻身大别山思路, 坚持“李白为牌 (招牌) 、银杏为点 (爆点) ”的总体原则, 坚持“休闲为主、观光为辅, 自驾为主、团队为辅”的发展方向, 形成湖北自驾游首选地、中国李白诗歌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的银杏养生体验地, 最终建成湖北省旅游强市、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三是在规划上体现厚度。精心修编了《安陆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014-2030) 、《白兆山旅游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精品乡村游发展规划》等17个规划。根据旅游产业发展要求, 将“精品乡村游”纳入全市景区发展总规, 全力构建以白兆山下烟店为旅游集散地, 东联赵棚、接官、洑水, 西联孛畈、王义贞的“一主两翼”大旅游发展格局。全市规划标系基本确立, “一心引领, 两核支撑, 一带串联, 五区联动, 多点共创”的全域化旅游空间战略布局日趋成型。

二、坚持合力推进, 点燃全域发展新引擎。

一是政府打基础。在景区景点前期开发建设上,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以“四城同创”为抓手, 先后投入近10亿元, 加强城市景观和重点景区旅游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初步恢复了7处李白遗址遗迹, 修缮了5处红色革命旧址, 新建了金泉禅寺、河滨公园、德安植物园、李白纪念馆、赵家棚革命烈士陵园等景区 (点) 。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明确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 为旅游业健康发展营造宽松环境。二是民资增活力。主动适应市场规律, 通过宣传旅游资源, 推介旅游项目, 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旅游业。全市投资旅游业的规模企业达到16家, 共引资40多亿元, 搅活了安陆旅游产业的“一池春水”。如浙江立强公司投资1.5亿元开发建设白兆山李白文化景区, 浙江三冲公司投资2亿元开发建设钱冲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亿龙水上风情园投资5亿元兴建湖北亿龙水上乐园项目, 安陆绿之梦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投资11.5亿元建设中国安陆浪漫5°樱花园项目, 湖北志邦集团投资15亿元兴建东大文化商贸旅游综合体。三是多方齐参与。抢抓“三区”政策机遇, 多领域策划申报项目,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性投资。先后争取政策性资金1.68亿元用于生态林业、文化旅游业发展。发动乡镇街道和市直部门深入开展创建全省旅游强市、旅游名镇名村活动, 充分利用农业、水利、交通、林业、扶贫等项目资金进行生态观光农业基础设施和道路建设, 形成了全社会大办旅游的局面。

三、坚持统筹发展, 构建全域互动新格局。

一是把农村当景区来建设。坚持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 突出“乡土味”“文化味”和“休闲味”, 不断优化乡村旅游环境, 深挖乡村旅游资源潜力, 精心包装打造乡村旅游产品。重点实施烟店镇“精品乡村游”工程。今年开春, 以田园风光、李白文化遗迹为主题, 用绿道和水路, 将烟店镇旅游公路沿线袁畈、碧山、尖山等9个村纳入精品乡村游建设范畴, 规划建设“一山、一河、一圈、一线、四区”, 着力打造集生态休闲、观光度假、餐饮娱乐、农事体验、运动养生等于一体的“山居图实景地”。目前已完成核心区域的环道、河道、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打造“魅力南乡”。在府河下游南城、巡店、辛榨3个乡镇, 以生态观光、摄影采风为主题, 以袁蒋、新堤、大廖、红旗等村为示范点, 打造“村村通”、“村村绿”、“村村美”, 示范带动沿线17个村发展, 着力建设“魅力南乡”新农村示范带。二是把基地当景点来打造。立足现代旅游的理念, 把规模种养基地、林果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按照农业旅游的建设要求打造成文化旅游景区, 将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旅游产品开发等多功能拓展。如安陆市和合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在原来茶叶生产的过程中引入旅游的理念, 一改过去单纯依靠卖茶赚钱为现在看茶、采茶、制茶、品茶、卖茶全过程赚钱, 提高了茶叶生产过程附加值, 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把山水当财富来保护。实施“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工程, 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使旅游产业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和谐共生。今年, 围绕创建全省林业生态示范市, 大力实施“绿满涢城”行动, 启动和推进了30个美丽乡村和150个绿色示范村建设, 建成百公里银杏观光长廊;围绕建设鄂北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以养殖业污染整治为抓手, 加强水库、河流、塘堰等水资源污染治理, 全市141座水库可望年底恢复水体生态;围绕打造新型工业大市, 不断优化工业布局, 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型产业, 淘汰落后产能, 关停了3家造纸厂、6家排放超标企业、13家琉璃瓦厂。

四、坚持深度推介, 展示全域品牌新形象。

一是举办活动促销。先后举办了首届中国银杏节、李白论坛暨湖北省李白研究会成立大会、首届中国 (安陆) 国际李白文化旅游节、两届“千年银杏、诗画安陆”摄影大赛, 组织了“湖北知名作家、摄影名家走进安陆”采风活动, 参加历届华中旅游博览会, 多次举办安陆旅游发展推介会, 组织省内外120多家旅行社来安陆市钱冲、白兆山景区踩线。今年11月份, 第二届湖北生态文化论坛暨“千年银杏、诗画安陆”文化经贸洽谈会将在安陆市举办。二是借力媒体促销。《李白故里·银杏之乡》旅游形象宣传片、人文纪录片《李白在安陆》、《走遍中国之蹉跎十年》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导企业促销, 全市重点景区共投入800多万元, 常年在省级媒体作宣传。三是内外联姻促销。注重加强与省“两圈一区”旅游开发、线路编排、旅游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对接, 成为武汉至丹江口 (武当山) 旅游链条上重要的旅游节点和武汉都市“后花园”的重要一极。积极响应中央“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加强与四川江油、山东兖州和安徽当涂等地的交流合作, 建立“丝绸之路·诗仙之旅·李白重要游踪地文化旅游推广联盟”, 共同探索建立弘扬李白文化、加快产业发展的合作机制。

又好又快地提高生态市建设水平 篇3

生态市是以系统生态学理念为指导的一种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它通过综合协调城市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

建设生态市是我省全面落实环保优先方针的极好平台和有力抓手。建设生态市,必须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小康社会4大类18项25条指标的要求,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整体协调、全面推进。把环保优先的理念体现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宏观决策中,让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入综合决策,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抓、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自觉服从环保要求,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保证又好又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促进整个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文明发展道路。同时,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制度,将环境质量指数、排污总量削减等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领导干部环境保护目标任期审计和年度与任期目标管理。将生态市建设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当前.我省正面临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建设生态市必须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为主线,按照调高、调轻、调优的思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加快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生态市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大循环经济建设力度,加快形成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与空间格局,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工业中循环、经济社会大循环。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都必须编制生态工业园区规划,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布局建设项目,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新建、改建、扩建、迁建项目.必须实施废冷、废热、废物的循环利用。积极开展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节能示范企业、节水示范企业、清洁生产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活动,促使企业单位产品水耗、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和行业规划指导,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境准入标准。把项目审批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对项目的环保要求。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立项、不予审批用地、不予办理工商登记。按照“依法淘汰、严格准人、提高标准、人园进区、清洁改造”的总体思路,建立落后工艺、技术及重点污染行业退出机制,降低结构性污染。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推进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我省正在开展的以治理环境污染为主要内容的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是与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紧密相关的一项工作。应强化整治力度,对应关闭的化工企业坚决关死,以整治为契机,清理、确认化工集中区,推动化工企业入园进区.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集约发展。严把产业、能耗、环保、安全准入门槛,加强对化工生产企业的准人管理。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强自主创新中,把化工生产企业技术改造作为重点,切实增加化工技术改造和安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化工生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将生态市建设与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结合起来

节能减排关系国计民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完成污染减排指标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环保目标考核最硬的指标和“一号工程”。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必须有效解决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必须正视矛盾,痛下决心,在特定时期宁可调低GDP增速。坚持结构减排、工程减排、技术减排、监管减排多管齐下、多策并举,管住排放总量、严控污染总量、腾出环境容量、用好资源容量。依靠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容量、依靠环保治污工程减排总量、依靠结构调整分解降低总量、依靠建设项目以老代新消化存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四高一低”(固定资产高投入、经济高增长、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二高三低”(高增长、高效益、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转变,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环节中削减污染物排放;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强深度治理,实现由“增产不增污”到“增产降污”的转变。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减排指标列入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并作为建设生态市的一项硬指标,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体系中的重要考核内容。对完不成减排任务的实行生态市建设考核“一票否决”。加强节能减排的监督管理,用“硬约束”来实现“硬指标”。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企业限批、行业限批、区域限批和问责制,确保环保执行力坚强有力。

将生态市建设与改善环境质量结合起来

提升环境质量,是生态市建设的重要目的和落脚点之一。因此,必须坚持创建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环境质量需求作为抓好生态市建设的出发点,坚决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饮用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食用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要以建设生态市为平台和抓手,真抓实干,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污染治理,使天变蓝、水变清、地变绿,使环境质量实实在在地得到改善,创建成人民满意的、不含水分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名副其实的生态市。

改善环境质量,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的环境问题人手。一是加强以城乡饮用水源安全和流域治理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二是加强以电厂脱硫、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建筑扬尘为重点的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还城市一片蓝天;三是加强以控制镇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注重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和谐友好的生态文化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全社会的环境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对生态市建设的认同度,为生态市建设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在全社会提倡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努力形成绿色消费的新风尚。

(作者系江苏省环保厅副处长)

XX市建设生态市交流材料 篇4

几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纳入了综合决策,全民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城市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核安全和辐射环境处于受控状态。2005年,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符合国家标准限值要求。在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环保欠账太多,环保投入有限,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和排放污染物总量增加给环境承载力造成新的压力,结构性污染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当前全市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我市主要纳污水体汤旺河受北方河流水质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背景值偏高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河段水质超标,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全年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为345天,采暖期空气质量劣于非采暖期,颗粒物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污染具有典型的煤烟型污染特征;伊春市中心城区机动车增长得较快,汽车尾气污染有所上升;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低,无害化处理率为零;危险废物的集中处置任务繁重,城市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扰民和餐饮业等油烟污染现象还普遍存在;生态环境功能还未能得到有效恢复;环保自身能力建设不足,环境管理力量薄弱。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速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规划建设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这既是我市环保工作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不仅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遗留的历史欠账、防止发生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维持基本的生态环境稳定,而且还要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为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认真坚持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围绕建设“绿色伊春”,集中力量从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把小兴安岭建设成为生态功能区。总体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一、抓住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

我市2001年启动生态市建设工作以来,按照《生态市建设规划》已完成启动阶段任务,2005年新建市级自然保护区3个,晋升省级1个,全市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7个,覆盖率达到17.21%,省级生态功能区1个,生态示范区建设比率达到100%。但伊春林区开发建设初、中期对森林资源掠夺性开采和破坏造成了可采资源枯竭,森林生态功能减弱,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十一五”期间,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恢复优先的原则,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建设,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经济通过生态提质增值。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其它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汤旺河、呼兰河流域、城市(镇)及矿区的生态恢复和建设,对矿区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实施有效的综合整治措施,控制生态破坏趋势。以生态工业为重点,绿色经济为目标,建设低耗、清洁、高效、具有明显林区特色和资源、生态优势的经济体系,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推动《生态市建设规划》重点项目的实施,以“天保”工程为依托,全面实施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林区生态恢复和治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根据《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十大优先发展项目,筛选和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好,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加速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生态项目,使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得到全面落实。以保护松花江支流源头的生态功能作用为目的,建设汤旺河、呼兰河、伊春河三大流域生态功能保护区。以保护乌伊岭湿地、翠北湿地、库尔滨河湿地、红星湿地、友好湿地为重点,建设总面积为32万公顷的小兴安岭森林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增强小兴安岭中北部地区蓄水涵养、调节气候的能力。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质量,优化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结构。以保护原始红松林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主,重点加强丰林、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以保护恐龙化石为主,加强嘉荫龙骨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各级各类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面积由现在的48万公顷扩大到58万公顷。强化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提高矿产、水等重要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能力,防止新的重大生态破坏。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加强生态农业和生态乡镇(村)、林场所建设,全面推进无公害种植产品、畜产品生产的全面发展,尽快改变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的状况,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最终达到农产品的无害化,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监督管理,有效控制人为污染和破坏。到2010年使全市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二、严格环境准入,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要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大做文章,限制和压缩高消耗、重污染企业落地伊春,优先支持鼓励发展无污染、少污染产业和项目,防止污染转移。严格控制新污染,落实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在立项前期、可行性研究阶段就提前介入,在项目的选址、产业政策、总量控制等方面严格把关,避免项目立项后再否决所遭致的人员、经费的大量浪费。逐步推行规划环评和重大决策环评,将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发展规划与决策阶段,把公众参与真正纳入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去。严格落实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提高建设项目环评质量,建立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新建项目审批机制,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中后期管理力度,强化验收环节管理,做好重点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监督管理。

三、采取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改善环境质量

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加速期,高耗能耗水的产业还将占一定的比重。2004年煤耗量比2003年增长了10.6%,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均比上年增加了4.1%和6.5%,已经给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带来了压力。污染防治手段已从浓度控制、总量控制,向容量总量控制转变,我市已完成了伊春市水环境容量测算工作, 大气环境容量测算工作即将完成。“十一五”期间,要以控制环境容量总量为手段,实行现有排污量与削减量、新增量的统筹规划、统一调配的管理制度。要以推进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契机,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积极促进调整产业结构,依法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试点,以减化、再利用、再循环,减少消耗,减少排污。加大污染防治,全面推行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企业无证排污。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处理厂、医疗临床废物处置场的建设,以提高城市防治污染能力。加强汤旺河流域综合整治,落实纳入《松花江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的各项任务,大力推进重点污染企业的工业废水治理、节水与污水再生循环利用工程设施建设,积极防治面源污染,推进汤旺河沿岸城市(镇)生活污水、垃圾的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汤旺河水质,并达到水体环境功能要求。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对城市烟尘污染、饮食服务行业油烟气污染、尾气排放超标的机动车、噪声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加大力度进行专项整治,加强固体废弃物、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环境监督管理。严格环保执法,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提高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和达标率。取得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实现重点流域和城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认真解决群众环境信访,保障“12369”环保举报热线的畅通。完善环境行政执法程序,规范环境行政执法行为,全方位严格规范执法。

四、开展环保项目引资投入,提高支撑能力

要逐步增加环保投入,使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1.2—2%之间。要筛选各类有代表性的、科学可行的、对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作用的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治理、生态功能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环境监督管理能力等四大类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加强环境监测、监察自身能力建设,拓宽潜在的资金渠道,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多方面筹集资金,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加大政府和企业、社会的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的力度,集中力量完成重点项目建设任务。

五、完善综合决策机制,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生态市建设 篇5

一、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环保意识淡薄, 人们单纯地认为农业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农副产品、解决吃饭穿衣问题, 为了解决吃穿问题而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庆阳市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 因陋就简上了许多污染大、效率低的项目, 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之农药、化肥、地膜等大量使用, 造成多种形式污染, 生物多样性减少。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人为因素较多, 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粗放经营。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 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目标, 是形成人们短期行为与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农民不知道种什么赚钱, 往往是别人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荒砍树、消耗“存量”环境资源, 势必破坏生态, 污染环境。二是违背生态环境演替进化规律。庆阳市生态环境相当脆弱, 既是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地区, 也是比较落后、贫困的地区。生态贫困导致人们为糊口求食, “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最终陷入“生态贫困—经济贫困”的泥潭。三是政策上偏重“经济扶贫”, 轻视“生态扶贫”。长期以来, 国家对“生态贫困”采取转移支付的形式直接把资金发放到贫困县或其相关管理机构, 进行“输血式”扶贫。这种方式只能缓解暂时的贫困, 难以从根本上脱贫。进入上世纪90年代, 又调整为开发式扶贫, 这种扶贫方式集中体现在对资源的开发上, 而缺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二、可持续农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选择

可持续农业是人们在反思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种种弊端, 总结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既能满足食物数量需要、提高农民收入, 又能维持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 不耗竭资源或破坏环境的农业发展模式。推行可持续农业, 可以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 增加收入, 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实现生态环境建设良性循环的现实选择。

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可持续农业的目标正是要求发挥当地资源优势, 调整农业结构,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实行农业产业化, 完成生态经济的整合,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协调发展。

三、实施可持续农业的对策建议

㈠扩大生态环境容量, 提高资源更新率一是停止开发天然林资源, 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生态植被, 扩大环境容量。二是通过科技创新, 提高资源利用率。如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来弥补自然生态供给不足, 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三是采取替代策略, 如农村利用太阳能、沼气替代木炭、秸秆, 以节省资源。

㈡利用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有特色就有优势, 有优势才有生命力。庆阳市有着丰富的资源, 境内光照充足, 土层深厚, 资源富集, 石油、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 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并且地处全国苹果生产最佳纬度区, 被农业部列入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带, 红富士苹果、曹杏、黄柑桃、九龙金枣和早胜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羊毛绒等大宗优质农牧产品享誉国内外, 还是全国最大的杏制品加工基地, 规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 品质最优、面积最大的黄花菜基地。这些都是发展特色产业的有利条件, 今后要根据自身优势, 积极引导, 迅速调整, 主攻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 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提速、加快发展。

㈢培育农村市场体系, 推进农业产业化庆阳市农业效益低的突出问题是加工能力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缺少独具特色的终端产品。其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农民文化素质低、商品经济意识淡薄;二是生产经营规模小、粗放经营, 基本处在“靠天吃饭”水平上, 难以走向大市场;三是基本以农业为主, 农业生产又以种植业为主, 经济结构单一, 农产品“买难”与“卖难”同时存在;四是远离经济中心地区, 基础条件差, 交通不便, 信息不灵, 市场发育滞后, 市场空间狭小, 流通不畅。要使全市农民脱贫致富, 必须培育农村市场, 推进农业产业化。一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使其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二要加强多元化市场中介组织机构建设, 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引导农民从封闭的小规模生产走向大市场。三要增“链”加“环”, 延长产业链条,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四要发展品牌战略, 提高产品竞争力。㈣引入市场机制, 建立生态环保公司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创新生态建设机制。一是建立专业化的生态环境保护公司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主要以国家投资为主体, 鼓励私营部门参股投资;二要以小流域或县乡为单位成立环保公司,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组建专业队伍, 从事水源地、林草地的保护和治理工作;三要加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可以集中建立污水净化企业, 生产企业排放的污水经污水净化处理方可排向公共环境。

四、结束语

生态市建设 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园林绿化,多元化建设

十八大指出, 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城市园林绿化遭遇“瓶颈”

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城市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石头森林”、横纵交错的公路、桥梁“占据”着世人的视野, 在众多城市, 绿色渐渐消褪出城市的主打颜色。那么在城市园林绿化中, 究竟遇到哪些难题, 遭遇了怎样的“瓶颈”?

1) 缺乏规划, 在损绿中植绿。城市规划是对商业、住宅、工业园区、园林绿化、文体活动等城市功能的有效分区, 是城市科学合理发展的前提。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中, 由于长期统筹规划不足, 经常出现侵占绿地、挪用规划绿地、滥伐林木等问题。同时, 由于决策者对城市园林绿化理念的差异, 在决策者更替后, 容易造成绿化重复工程, 砍伐树木、移栽苗木, 不仅破坏园林植被, 还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城市园林绿化在花卉苗木的选择上, 常常引进外来苗木, 未充分论证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造成外来树木“水土不服”, 造成引种失败和并虫害发生。

2) 意识淡薄, 绿化不均衡。作为改善城市面貌, 提升城市品质, 改进居民生存环境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 是一个精工出细活的“慢过程”。相对于经济建设、民生改善, 它在政绩的显现中稍逊一筹, 因此, 在园林绿化的发展规划、绿化树种的选择、调配管理中具有强烈的约束性。由于经济因素和决策者的理念差异, 多数中小城市在园林绿化中存在投入不足, 总体绿化水平偏低等问题。而在某些大城市, 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 商业开放与园林绿化建设“争地”, 造成绿地面积“萎缩”, 加剧了城市园林绿化的非均衡性。

3) 违背生态规律, 园林系统自身可持续能力不强。园林植被被称之为“城市之肺”, 具有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等多重功效。要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保证园林绿色植被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保持城市园林生物多样性, 实现与城市系统的资源环境动态平衡是提升园林系统自身持续发展的前提。但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 由于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不完善、城市绿地自身生态结构简单、自然系统人工现象严重等问题, 致使园林绿化植被自身可持续能力不足。

4) 园林绿化结构单一, 缺乏生态学思考。在当下, 园林绿化的美学价值逾越生态价值, 为了追求园林绿化之美, 往往从空间上解构绿化植物的群落分层, 违背自然生长规律。为了追求统一的绿化之美, 在园林建设中, 常常将草本、灌木或乔木进行孤立的种植, 造成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 绿量不足, 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 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问题。这种趋向于单一的园林绿化建构, 不仅损害了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和城市景观的美化和城市形象的树立, 而且也大大减弱了城市园林绿化应发挥的生态效益。

5) 管理粗放, 园林绿化植物受损严重。打开电视, 点开微博, 时时充斥践踏花草、攀枝折叶的报道。这除了反应出游客、市民的环保意识相对低下, 更反映出在城市园林管理制度缺陷。“三分建, 七分管”, 是园林建设管护的一般规则。当前, 园林绿化建设在大力推进, 后期管理空洞却成为普遍现象。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和专业管理人才, 园林绿化植物不能按时修剪、清理杂草、移栽苗木和病虫害防治, 致使园林绿化植物受损严重。在园林绿化的管理执法上, 还存在队伍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 管理技术力量薄弱, 缺乏景观造景技术, 管理手段滞后等问题。而且, “花木有情, 请勿折枝”的宣传标语在公园等绿化区域随处可见, 但是由于环保法制意识淡薄, 游客、市民常常熟视无睹, 侵占绿地、攀折花木、踩踏草坪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城市园林绿化多元化建设路径探究

1) 因地制宜, 构建城市园林绿化多元格局。城市园林绿化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园林绿化建设中, 要有统筹兼顾的发展思路, 将城市整体的生态系统, 以及周边的山川树木、河流湖泊作为城市绿化、美化的多元元素;要立足当地的资源、气候、水文的自然条件, 引进、栽种与之相适应的花卉苗木。在园林绿化的建设类型上, 除了常规的植花种树, 不仅要绿化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还要保持结构层级、分排布局的多样性, 形成多元化的城市绿化格局, 整合城市周边的山川树木、河流湖泊, 进行湖中养鱼、林中养鸟, 构建以乔木为主, 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合配置多元绿化体系, 形成良性循环的能量、物质的转换, 实现城市园林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园林绿化要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统筹规划, 避免植、砍并重, 浪费资源。因此, 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要有所转变, 要以建筑为主转变为以防护功能和观赏并重、植物造景为主的新的观念上来。

2) 以人为本, 将“天人合一”理念融入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化不仅要追求美学价值, 更大的发展意义在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追求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 将“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城市园林绿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园林的构建中, 要立足长远, 正确处理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更要处理好建设与保护、建设与发展的关系, 才能确保环境建设与园林绿化相匹配, 促进良性生态城市建设运行机制的形成, 实现整体一和谐一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全民植绿, 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在生态文明的视域下, 绿色应是城市的底色, 每一个城市市民都应该有植绿、护绿,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公民意识。除了城市园林大面积的“泼绿”, 每一城市市民可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植绿。鼓励巿民养花、植树, 通过垂直绿化实现阳台、屋顶、院墙、围栏的全面绿化, 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扩大绿叶乔木的种植比例, 增加城市绿源;对城市道路、小区、游乐广场进行“缀绿”, 提升遮荫效果, 擦亮城市底色;此外, 在高大乔木中, 间植灌木、花草, 建设多层次立体化园林城市, 保持园林绿化生物的多样性, 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三、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城市园林绿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的高度。在城市园林绿化中, 要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 使平面绿化向多层次、立体化方向转变, 打造成复合、多元的园林绿化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哲明.城市园林在社会进程中的经济推动力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2.

生态市建设 篇7

一、积极探索, 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目标

包头以工业立市, 工业化进程决定着包头的发展水平,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是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第一方略。我们坚持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 将地域优势与高新技术相结合, 以铝电联营为核心, 铝业为龙头, 电厂为基础, 积极探索发展之路, 全面完善产业链条, 打造“生态工业在区内, 自然景观在园中, 生态工业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新型工业园区。构建和谐生态园区, 实现富民强目标, 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 必须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宏观管理调控能力, 提高服务水平, 积极探索发展之路, 构建集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管理机构。园区管委会作为东河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既是管理者, 同时还担任着服务职能, 全面负责园区管理、经济开发和入园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工作。

为确保园区“富民强市”宏伟目标的实现, 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服务体系是园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园区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 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特区管理模式, 构建“精简、高效”的园区管理体制;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 采取“政府推动、业主开发、市场主导、以商招商”的办法, 推进园区产业链的进程;竭诚服务、高效办公, 全力打造一流的服务型组织, 创造令企业满意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探索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化运行模式, 统一规划, 合理配置资源, 充分发挥园区的整体竞争优势, 不断增强园区的发展活力。

内蒙古铝业产业园区管委会全面负责园区的各项工作。随着园区企业的不断增多, 管理范围不断拓宽, 园区必须不断完善管理体制, 借鉴其它园区的成功经验, 结合园区实际, 科学合理地设置管理机构, 从行政事务、市场调控、金融管理、市政维护、综合治安等五大方面入手建设精简、高效的管理队伍, 实现法制化、科学化、制度化、结构化的管理体制, 为构建和谐生态园区, 实现富民强市目标提供政治保证。

(二) 构建和谐生态园区, 实现富民强市目标, 必须推进科技创新, 完善产业链条, 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以建设科技园区和创新型园区为目标,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整合要素, 优化布局,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不断提高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产业为突破口, 拓宽产业多元发展领域, 形成相互补充、结构合理、后发优势明显、支撑带动作用突出的新型工业产业格局。建立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的科技研发中心、综合性孵化器, 集聚高新科技人才, 深入研究园区经济发展问题, 鼓励和吸引省内外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在园区内设立研发基地,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组织园区内企业实施科技攻关计划, 鼓励其建立工程技术中心, 不断提高产品技术质量, 力争培育出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 从而加快构建和谐园区的进程。

(三) 构建和谐生态园区, 实现富民强市目标, 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遵循生态学规律,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将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融为一体, 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基本行为准则, 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 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 目的是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讲是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兼而有之的一种“双赢”的生态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以便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园区依据循环经济的有机循环原理, 一方面, 通过将不同的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产业生态链, 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提高经济发展规模、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 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 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并持续利用。循环经济需要产业发展的集群化和生态化。大量企业的集群, 使集群内的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 达到效益的极大化。在产业集群区域内, 容易形成核心的资源与核心的产业, 成为生态产业链中的主导链, 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类别的产业与之连接, 组成生态产业网络系统。循环经济不仅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也为传统工业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化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保证。

二、园区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 总体思路

根据《园区建设规划》, 包头铝业产业园区将继续大力推动建设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为理论指导, 以“铝电联营”为核心、铝业为龙头、电厂为基础, 电解铝、铝深加工及其它有色金属冶炼为主线的具有高载能、高技术、低污染、环境优美为特征, 横向耦合、区域整合、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配套完整的生态工业园区。按照“依托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思路, 打造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和铝合金生产线基地, 为东河区实现“退二进三”战略提供载体, 为我国铝业和其它高载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二) 围绕总体思路, 重点开展的工作

1. 继续全面落实《园区建设规划》

要在园区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 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始终坚持“边规划、边实施、先规划、后实施”的原则, 按照规划要求深入进行项目建设和园区建设, 分步实现规划目标。重点是进一步开发现现有存量土地, 进行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进行供电变电站、污水处理厂、功能区的建设。同时注重从项目引进入手, 全方位抓好工业环境建设, 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提高土地利用率, 提高投资密度和产出率, 加快园区跨越式发展。

2. 充分利用生态工业园区的特色,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 科学筛选和确定入园项目。依托园区发展空间大, 规划科学合理, 土地充足且地价便宜, 电力供应充足, 用电成本低及产业特色鲜明, 产业优势突出的比较优势, 抓住国内外发达地区投资和生产成本高及限制发展铝加工业的机遇, 积极接纳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通过网络、招商会、关系网等各种途径宣传自己的良好投资环境, 借助领导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传媒招商、会展招商等方式, 在完善园区生态产业链网的大项目引进方面要有新突破。

3. 继续做好已入园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服务工作

切实维护企业在包头铝业生态工业园区投资的合法权益, 使入园企业尽快达产达效。同时积极为已经签订合作意向的项目做好全方位服务, 使它们尽快落户园区。

4. 继续加强对生态工业、对循环经济、对园区的宣传力度

改变大众原有的对工业园区是污染区的认识, 倡导新型工业生产模式, 使投资者逐步认同生态工业, 努力为构建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

生态市建设 篇8

关键词 生态学;城市园林;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2-089-02

1 生态思想对城市园林景观营造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城市环境的建设,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者也开始对其设计思路进行创新。他们通过学习生态学,并将生态学的一些理念应用到城市园林景观的营造中来,不仅优化了城市的环境,使园林景观发挥出对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还使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对于生态思想对城市园林景观营造的影响许多学者都做出了解释,一些学者认为,生态思想下的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就是要在进行园林景观营造的过程中,尽可能将其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在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生态思想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营造最主要的是要突出自然美,尊重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等。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法,他们认为,要想适应生态环境,最主要的是要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环境污染程度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植物,促进生态的平衡发展。

2 城市园林景观营造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城市园林景观营造在生态思想的影响下得到了发展,但是对于我国现代的城市园林景观营造来说,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计理念落后。城市的规划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由于受城市设计落后理念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城市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时出现了一边改造一边设计的情况,这造成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规模的建设不同步的现象,不仅对城市规模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更导致我国现阶段园林景观设计技术水平不高的原因。第二,在园林景观营造中选用的树木不适合在本地区生长[1]。设计者为了使园林设计的效果更加美观,在选用树木时,并没有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需要来因地制宜的选取植物,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没有达到园林景观设计的效果。第三,园林的后期养护工作不到位。有一些园林设计工程队伍并不重视园林后期的养护工作,导致园林经常处于干燥的状态,并没有相关管理人员对其浇水,此外,还有一些树木因为受虫害的侵害,也没有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其虫害进行处理,造成了树木的枯萎,这样就影响了园林的整体效果。第四,园林中的植物比较单一。首先,一些园林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选用的树木种类比较少,设计出的效果看起来比较单一,并不能满足人们对园林设计美的需求。其次,在色彩上,并没有对其进行搭配,大多数设计者为了追求形状的好看而忽视了对色彩的搭配,这样一来就不能起到美化的作用。

3 通过对生态学的研究提高城市园林景观营造的措施

通过生态学的影响,设计者们也意识到了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此外,设计者还要意识到城市规划是为市民服务的,所以在设计上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在追求视觉上好看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以及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做到以上几点,在进行园林景观营造的时候要从以下几点入手进行调整。

3.1 因地制宜的选择植物

为了适应生态学对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首先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园林景观植物。选择一些适合本地区气候以及符合本地区文化背景的树木,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可以突显出本地区的特色[2]。此外,还应该加大科学研究,将一些不适于在本地区生长的植物通过培育引进来,增加植物的多样性,达到美化园林的作用。

3.2 加强对植物的后期养护管理

为了使生态思想能够更好地体现在园林景观的营造中来,要加强对植物后期养护的管理,使植物能够健康的成长。如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园林植物养护的监管力度,聘请一些专业人员对园林进行修剪、浇水以及病虫的防护工作,保护园林景观中的植物。此外,还要进行爱护花草树木思想的宣传,可以在园林中贴一些爱护花草树木的“温馨提示”,这样一来人们在无形中便形成了好习惯[3]。

3.3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同时,要遵循生态学思想,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而园林中则需要大量的水来进行灌溉,因此,如何解决水资源的问题也是园林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耐旱地区(如内蒙古)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可以种一些耐旱的植物,并采用喷灌和滴灌的灌溉方法来节约水资源。此外,还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和对污染水的重新处理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在园林景观营造的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可再生资源,这些可再生资源对园林设计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大力开发对太阳能、风能等的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会对树木进行修剪,在修剪的过程中,被剪下来的树枝就变成了垃圾,所以要加大研究,使这些枯枝变废为宝,在尊重自然原本生态自然的基础上营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景观。

除了上面所说的水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资源。虽然说土地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但是它的利用方式是可以循环再生的,我们可以利用土地资源的这一特点,对其进行改造[4]。如废弃的工厂的建设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将其转变为园林,通过设计人员的精心设计使得原本死气沉沉的废弃工厂立刻变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4 结语

当今社会对城市园林景观的营造并不是简单的种一些树、栽一些花以及摆一些具有城市特色的雕塑,更重要的是要在实现美观的前提下发挥出其功能。而现阶段城市也通过对生态学的研究发现了以往在城市园林景观营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综合研究从而提高园林景观的营造技术,通过对城市园林景观的营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形成了本地区所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尤为.生态设计理念下城市建设风景园林的发展[J].现代园艺,2015(4).

[2]秦春林,孟妍君.对旅游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探讨——以广西兴安县灵渠景区为例[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2(3).

[3]殷利华,万敏,姚忠勇.道路生态学研究及其对我国道路生态景观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9).

[4]王强.城市生态园林设计原则与方法[J].中国园艺文摘,2015(1).

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方案 篇9

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是协调市域产业和区域发展关系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和行业、部门规划及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对于指导生态市的有序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工作内容

《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内容和深度,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要求,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指导,从邯郸市的实际出发,并与《河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及邯郸市各领域的发展规划相衔接,提出切合邯郸市实际的生态建设具体措施,力求实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在对邯郸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现状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评价生态市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明确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生态市审核所设立的指标体系,针对邯郸市的实际情况优化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目标可达性分析;利用多时相、多波段中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影像数据,通过解译获取生态环境信息,利用GIS技术,根据邯郸市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划分成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明确不同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功能,阐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的建议策略,为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产业布局等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与管理手段;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写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资源保障、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领域,并设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主要包括生态产业建设规划、生态功能区划、水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建设规划、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生态人居体系建设规划、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减灾防御体系规划等;规划基于RS/GIS/GPS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实现邯郸生态市建设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

1理,为后续其它规划的编制和生态环境管理等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根据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建设步骤,确定重点建设项目与投资;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组织、政策法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二、规划方法与技术支持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生态学理论、相似理论、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和环境承载力理论为指导,研究人—地系统的协调共生关系,维持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确定当地区域环境承载力,规范经济开发强度,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保障系统的正常功能。

采用情景分析方法、相似分析方法、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时间序列分析、费用-效益分析、生态系统分析、RS技术、GIS空间分析技术、系统决策优化技术等。

三、规划的主要成果

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技术报告和规划图件。具体内容在规划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将会有所调整。

(一)规划文本主要内容

规划文本(或称规划纲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生态市建设纲领性文件,是在生态市建设规划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为主体组成的规划技术报告(或称规划说明书)基础上提练而成的。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市建设的任务由来与背景、意义与作用、必要性与可行性、规划建设的范围与时限等;生态市建设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基础条件,创建生态市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与具体指标;生态市建设的区域生态与经济功能布局;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与任务,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资源保障、人居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等领域;重点建设项目与投资概算,分类别、分阶段列出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内容、范围、地点及投资等;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包括组织管理、政策法规、资金投入等。

(二)规划技术报告

规划技术报告(或称规划说明书)是对规划内容的详细说明、分析、论证,是在生态市建设重点建设领域深入进行专题研究和专项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综合协调、平衡、汇总而成,规划内容按经费做适当调整。根据邯郸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现状与发展重点,拟设置以下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综合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综合评价;

2.生态功能区划;

3.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4.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5.生态旅游建设规划;

6.水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

7.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8.森林保护与建设规划;

9.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建设规划;

10.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11.生态人居体系规划;

12.环境污染控制规划;

13、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14.减灾防御体系规划。

(三)规划图件

规划图件包括具有法规性质的规划图和为规划提供依据的规划附图。主要包括区位图、污染源分布图、监测点位图、生态功能区划图、重点生态保护区分布图、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图、城镇体系规划图、总体规划图等。

(四)生态市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为生态市建设提供决策信息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包括生态市建设规划的数据库、图形库、规划决策管理体系。

(五)生态市建设声像资料成果和多媒体演示资料

包括生态市建设成果声像资料和研究成果多媒体制作。

四、工作进度

(一)调查收集资料阶段(2006年6月15日-2006年7月31日)

1、规划编制单位拟定收集资料提纲,以会议或送达形式发放到有关部门(规划单位与规划办共同负责)。

2、规划编制组到典型区域现场考察,到各有关部门座谈和收集资料(规划单位、规划办和各有关部门共同负责)。

(二)编制规划大纲阶段(2006年8月1日-9月10日)

规划编制组在调查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关于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要求,编制规划大纲。

(三)规划大纲论证阶段(2006年9月11日-9月30日)

由省环保局组织有关专家用会议或函审的形式对规划大纲进行论证,规划大纲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作为规划编制的依据。

(四)规划编制阶段(2006年10月1日-12月31日)

根据规划大纲和国家技术导则编制规划初稿。

(五)规划协调阶段(2007年1月1日-3月31日)

1、规划初稿以会议形式征询规划领导小组和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同时以函审的形式征询有关院士专家的意见。

2、根据部门和专家意见修改规划初稿,必要时修改后再次征询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最终形成规划送审稿。

(六)规划评审阶段(2007年4月1日-5月31日)

1、由省环保局组织并主持专家以会议的形式对规划进行评审。

生态市建设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乐园, 但目前,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 而生态城市概念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生态城市规划, 就是以生态城市为理念进行城市规划, 即运用生态学的原理, 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进行规划。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 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最频繁的地方, 城市中的自然过程、生态环境过程、经济过程、文化过程构成一个复杂的城市生态环境综合体。这一城市生态环境综合体遵循着生态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和规律而运行着。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高水平、高质量地做好生态城市规划, 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 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1、人口压力

我国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 不仅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 而且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 人们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 乱采滥挖, 破坏植被, 人们生存和获取利益的活动超过了大自然本身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2、工业化压力

我国工业化发动时间晚, 发展起点低, 同时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 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 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 只重视经济的发展, 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为我国的建设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3、市场压力

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外部负经济效应, 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 这种公共财产 (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 为所有人都带来利益。显然, 若没有这种公共财产, 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 (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 只有政府才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市场经济的压力越大, 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越大。因此, 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 改变我国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

二、如何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如何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 而且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同时在规划和设计实施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就是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城市规划要做好以下几点:

1、用科技创新改善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领域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 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 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 加强科研攻关, 加强技术集成, 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2、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 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 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 科学安排绿化布局, 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 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 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宜树则树, 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技术, 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 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 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加快旧城有机更新, 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 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 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 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 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 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 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 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 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 密切合作, 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 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 互相促进, 协调发展。

4、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用足用好政策, 运用市场规则, 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 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 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 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5、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 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所常常惊叹桃花源式的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 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 而是当地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 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创造性设计。城市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 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6、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 即使是可再生资源, 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 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 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 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 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 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 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7、以尊重自然而展现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 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 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 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 城市生活中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等都市生活支持系统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 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 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

8、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合作

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 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 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未来作决策, 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 都是一个生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社区和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 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所以, 从本质上讲,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 这意味着自己的设计必须走向大众, 走向社会, 融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 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 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曾双贝.论御市生态景观的规划与居任区的设计[J].消费导刊.2007.4.

上一篇:数据结构及教学策略下一篇:教学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