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适宜技术三篇

2024-06-08

产科适宜技术 篇1

1.1 临床适宜技术的发展现状

适宜技术 (Appropriate Technology) 又称“合适技术”, 最早出现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1969年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tkinson和Stiglitz提出, 它被用于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实际收入存在巨大差距的原因[1]。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医学领域才逐步引入适宜技术这一概念。西方医学理论界对适宜技术的研究要早于国内, 他们的研究强调“适宜”一词, “无论什么技术只要在经济上、社会上、政治上都具有可行性, 同时又能减轻发展中国家中营养不良的情况就是‘适宜’的, 不管其是精密无比抑或是毫无精密可言” [2]。我们从引文中看出西方医学界, 对医学技术的使用上同样强调自身各要素和技术本身的匹配而不是单纯突出技术本身的先进性。

国内医学理论界对适宜技术在医学领域运用的关注, 开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从1991年开始, 在卫生部倡导和推动下, 全国实施了“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该计划的实施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 理论界开始关注医药卫生适宜技术的研究。但是, 经笔者研究发现国内现有的研究往往局限于部分专业应用技术;同时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 相关研究工作易受政策影响 (如: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 [3]。

1.2 临床适宜技术的内涵

笔者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和电子数据库等手段, 搜索临床适宜技术的研究资料。大部分文献局限于就具体的医疗技术作为研究对象, 很少研究临床适宜技术的基础理论。对于临床适宜技术的内涵, 没有研究直接涉及, 仅仅有相关文章提及:“一般来说, 所有的常规技术都是适宜技术……社区中医适宜技术就是指那些能提高执业医师临床诊疗水平, 保障临床诊疗技术质量, 适宜社区卫生机构临床应用的成熟、安全、有效、经济的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应具备以下特征:即科学性、先进性 (相对) 、安全性、有效性、成熟性、经济性、易行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还具有临床基础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4]。有学者认为:“医疗卫生领域的适宜技术, 是指适合于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广大群众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技术;是指能够为广大基层、预防、保健单位的医药卫生人员掌握和应用的技术;是指费用较为低廉、广大群众在经济上一般能够承受的技术”[5]。还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所谓基层医学适宜技术是针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 (需要解决的主要医疗保健问题、医疗保障状况和实际可支付能力等) , 所确定的技术成熟、方法简便、费用低廉、效果良好的医学管理方法、医学技术方法、医学诊治药物、医学诊治装备、医学诊治手段等的总称。其核心特征是针对性、可选择性 (需求的选择、技术的选择) 和动态发展性。” [6]

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 我们对临床适宜技术作如下定义。所谓临床适宜技术是指符合卫生资源分布和患者需求情况, 适用于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技术;它具有安全、简易、成熟、价廉、易推广、疗效良好及可持续性等特征;它的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 依赖于需求分析、技术遴选、人员培训、技术评价等环节的支持。由此可见, 临床适宜技术的重点集中在患者最常见的疾病中应用;有效地推广临床适宜技术能够减少技术性盲区, 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技术的推广要基于技术数据来减少常见病的危害性和医疗缺陷。

2 临床适宜技术的特点

有关临床适宜技术的特点, 一般研究者认为:技术的安全性、成熟度、易掌握性、低成本和高效性是卫生适宜技术应该具备的特点。我们在研究临床适宜技术时同样要注意技术既要科学合理又要符合当地需要;既低成本又要疗效显著。具体来说也就是“医学适宜技术是指能够提高执业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 保障临床技术质量, 适宜医疗临床机构应用的先进、成熟、安全、有效、经济的技术产品, 医学适宜技术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如:图1) 。

2.1 科学性

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调研, 临床适宜技术的科学性可以体现在专业组织编制的指导方针之中。任何一项医疗技术的应用, 都需要多次的临床试验, 多次的试验保证其理论和实践上的科学可行。临床适宜技术的推广更需要审视科学性的重要内涵。应该来说临床适宜技术的科学性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在理论上被证明符合医学规律的技术, 不一定满足实践的要求, 因为适宜技术强调技术推广要结合地区和人群的自然禀赋;同时实践中被证实符合临床需求的技术, 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发展也是必要的, 这也有利于技术本身的更新和发展。当然, 任何缺乏科学性的临床技术都是不能运用到诊疗中的, 因为一旦科学性缺失意味着技术失去了最基本的推广条件。

2.2 应用性

衡量临床适宜技术是否能够应用于临床的标准, 是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的大小, 应用的方法、程序的难易。同时应用规范的制定也是临床适宜技术能否顺利、有效地推广的重要因素。我们尝试从社区居民的需求出发进行技术应用前景的研究, 探讨部分临床适宜技术在居民中的可及性。临床适宜技术的应用价值体现在改善诊断方法, 降低误诊率, 省时省力, 节约成本, 优化临床操作流程等等, 这些指标都是我们临床适宜技术推广中需要考虑的。同时, 技术推广的社会效益也是衡量其应用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 这就包括前面提到的居民的需求以及技术应用前后解决的疾病发生率的降低, 具体来说就是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

2.3 安全性

技术的安全性主要是指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有可靠的临床安全指标所支持。临床适宜技术需要强调安全性, 技术的推广必须有益于患者的健康。安全性和技术科学性是紧密相连的, 不具备科学性的技术是绝对不安全的, 当然安全系数低的技术其科学性也需加以推敲。临床适宜技术的安全性, 可以通过治愈率来衡量。另外, 由于个体的差异临床治疗上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 诊疗标准的制定、规范有利于适宜技术安全系数的提高。临床适宜技术的安全性的提高是需要各个环节的控制的, 有技术本身的安全问题, 也有人为的安全问题, 当然还有人力所不能控的问题, 所以临床适宜技术的安全性是一个相对概念。适宜技术作为常规技术, 该技术有效性、安全性确切, 应用的禁忌或注意事项已经被临床重视和列入医疗记录之内, 属于低风险技术。

2.4 有效性

临床适宜技术是被证明经过临床应用效果明确, 没有疑义的技术, 也是可以用常规的临床指标所衡量的。只有在医院临床中进过无数次的使用, 被证实是科学有效的技术才能够推广到社区。所谓有效性是能够为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疾病提供切实的普遍的效果, 而社区预防、康复的功能正需要临床适宜技术的高有效性。当然,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 同等条件下, 有些临床适宜技术的效果不因地域、人员的不同而不同, 但是有些则会出现地区和人员的差异。总之, 无效的技术不能称之为适宜技术, 任何适宜技术都必须以一定效果为前提。

2.5 经济性

在新医改中提到“看病贵、看病难”已成为当前阻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研究临床适宜技术三级推广直接应对的是“看病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 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从根本上也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看病难”的一个诱因是大量优秀的医护人员、先进的设备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 其实这是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的结果。临床适宜技术三级推广后将三级医院成熟的临床技术引入了二级医院和社区, 意味着病人在居住地附近就可以享受到三级医院的诊疗服务。这样病人就诊的成本就相应的降低了, 本身二级医院和社区就诊的收费标准就相对低廉, 同时, 病人就近治疗减少了因就诊而带来的附加成本, 所以临床适宜技术的费用必须为社区居民能够承担得起, 必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

2.6 易行性

技术和非技术环境协调, 临床有可操作性和推广基础。由于社区现实条件的制约, 在临床适宜技术推广的初期我们重点研究容易为广大社区卫生人员掌握的诊疗技术, 同时这些技术多与常见病、多发病有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 提别是老年人大部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临床适宜技术的社区推广能够方便他们配药、监控自身疾病。

3 临床适宜技术的分类

临床适宜技术是一个灵活、动态的概念, 它的内涵十分丰富, 可因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同样一种技术, 对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和不同对象而言, 可以是适宜的, 也可以是不适宜的[7]。2009年3月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医疗技术分为三级管理, 卫生部这一分级主要按照医疗技术本身的成熟程度、安全性以及所涉及的伦理问题的轻重。卫生部的这一分级管理对我们进行临床适宜技术的研究是有指导意义的。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 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中能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第二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 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涉及重大伦理问题;高风险;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需要使用稀缺资源;卫生部规定的其他需要特殊管理的医疗技术[8]。结合临床适宜技术的特点, 我们研究的临床适宜技术范围应该归属第一类医疗技术。

此外, 我们根据不同的标准, 还可以将临床适宜技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按照中西方对医学技术的不同, 可以将临床适宜技术划分为西医临床适宜技术和中医临床适宜技术。一般来说, 所谓的适宜技术主要是西医适宜技术, 但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尤其在保健和康复方面拥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 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应当受到重视。

按照服务对象不同, 可以分为城市临床适宜技术和农村临床适宜技术。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 其居民对临床适宜技术的需求也不一样, 一项技术也许对于农村而言是高新技术, 而对城市而言是适宜技术;城市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因其经济实力、科技发展等不同对临床适宜技术的需求也不同。

按照适宜技术的技术程度可以分为常规临床适宜技术和高新临床适宜技术。常规临床适宜技术是指那些适合于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广大群众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技术;是指那些能够为广大基层、预防、保健单位的医药卫生人员掌握和应用的技术;是指那些费用较为低廉、广大群众在经济上一般能够承受的技术。高新临床适宜技术是指那些科技含量相对较高、但对于大型医疗机构也必须掌握的技术。这类技术主要针对“三甲医院”和特殊医疗机构。

摘要:文章查阅分析了国内外临床适宜技术的相关文献, 研究探讨了临床适宜技术的概况。通过分析当前有关临床适宜技术研究的不足, 以及可借鉴之处, 提出临床适宜技术的概念, 同时阐述了临床适宜技术的特征, 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临床适宜技术进行分类。临床适宜技术基本概念、特征、分类的澄清, 为进一步探讨技术遴选范围、技术推广对象等问题作了准备, 也限定了研究的方向和范围。

关键词:适宜技术,临床适宜技术,需求分析,技术遴选

参考文献

[1]Noel W Solomons and Robert M Russell.“Appropriate technology”for vitamin A field research.Americ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2001;73:849.

[2]Scrimshaw NS.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for preventing malnutritionin developing countries.In:Wahlqvist ML, Truswell AS, Smith R, Nestel PJ, eds.Nutrition in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Proceedingsof the XV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Nutrition.London:Smith-Gor-don, 1994;118-25.

[3]孙荣国, 曾智, 饶莉.中国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 2007;34 (3) :570—571.

[4]陈继根, 潘毅慧, 刘登.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25 (12) :2522—2523.

[5]杜治政.应当大力发展医学适宜技术[J].医学与哲学, 1997;5 (18) , 225—229.

[6]蔡力民.医学信息服务与医学适宜技术推广[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7;20 (2) :105.

[7]杜治政.应当大力发展医学适宜技术[J].医学与哲学, 1997;5 (18) , 225—229.

产科适宜技术 篇2

关键词:建筑;适宜技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TU11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165-02

1 中国当前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化高速发展及资源的高消耗

在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30年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路程,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加,城市人口比例大幅提高,中国城市化率已由1978年的15.82%提高至2006年的32.53%。城市化进程带来规模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规模风险。城市生活是一种资源高消耗型,高成本、高代价、高风险的生活形态,高速城市化也意味着对资源的高速消耗,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必须建构在资源充足供给的前提下。如果继续以粗放模式发展,城市生态就会面临崩溃。

1.2 背离以人为本的建筑思想

西方的传统艺术观、社会观中充斥着大量人类实践与自然对抗的观念,在此概念指导下的建筑必然割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虽然近现代西方加大对生态建筑与环境的研究,但其高技术的生态方式投入的成本颇高。这种模式对于中国这种生活方式、经济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异的发展中的中国是不适合的。

1.3 建筑设计中盲目追求高标准

有很多建筑,设计时不顾当地的条件,盲目追求高标准,要与国际接轨。“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较大,环境和资源压力较大,经济并不富裕,……不能不顾环境和资源条件追求豪华。特别是在当前一些地方不顾财力盲目建设,追求高标准建筑。”

1.4 对形象的关注重于技术

建筑设计中,存在着对于建筑形象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技术,技术只是盲目的屈从于建筑形象的副产物,业主只从形象出发,对于其是否节能考虑甚少的问题。有时建筑搞大玻璃幕墙,盲目追求建筑形式的美观,却忘了节约能源。有的建筑物搞超大体量,照明耗电量非常大,还有许多宾馆、饭店、会议室的窗户设计得很小。

1.5 技术的直接引进带来的问题

对于新技术必须辩证对待。现在的新技术有很多是针对发达国家的国情与生活方式的,必然与中国国情有着巨大差异,盲目引进新的技术,只是对新技术的堆砌,是不科学的,导致的结果也往往是新技术引进了,但是却比没有引进之前的能源浪费还严重。所以在应用新技术之前要调查清楚:这一新技术是在什么情况下解决解决什么问题的?如果它是那种全天空调模式下采用的节能技术,那么此项节能技术是在发达国家生活模式基础之上的节能,而不是适应中国普遍生活模式及建筑物使用方式基础之上的节能。如果不考虑这点,这项新节能技术非但不能起到节能的作用,反而会增加能耗。

2 适宜技术节能建筑的概念

2.1 适宜技术的起源

适宜技术的提出被认为是“高技派”建筑师所做的贡献。“高技派”尖兵,理查德·罗杰斯曾说:“我们对科技有极大的兴趣,但它不一定是高级和低级的,而应当是合理的技术”。

福斯特对技术进步的信念也是坚定不移,他认为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反技术如同向建筑即文明本身宣战一样站不住脚,他一直强调“适宜技术”,认为自己对技术的依赖从来没有超出“适度”的范围。他对“适宜技术”的理解为:在决定采用某项技术时,必须根据当地的条件来判定,而不论其“先进”与否。

2.2 适宜技术的特征

2.2.1 适宜性

适宜性是要使建筑符合特定环境、特定文化背景人群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技术往往脱胎于当地的乡土建筑,技术特征有着明显的本土化、地域化。湖南湘西的吊脚楼是针对湖南地区夏季湿热地区的生态化设计,竹木结构的吊脚楼底部架空,利于通风散热,而北方的窑洞,则利用厚实黄土其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使窑洞内部冬暖夏凉,同时几乎没有生产加工运输能耗,窑顶覆土层又可耕种,既节约土地资源,又能够生活,具有很高的经济性。

2.2.2 高效性

在适宜的条件下,最大程度的发挥技术、材料的效率,以获得更多的生态效益与使用功能,可以说就是高效性。创作主体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发现平凡技术和材料的不平凡性,赋予其高效的生态功能。如建筑师Jersey Devil设计的考拉松住宅(Camino Con Corazon House),建筑材料为常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砌块填充,为了能够更大程度上的适应墨西哥南巴利亚半岛的炎热气候,建筑师设计了一个钢筋混凝土覆盖的凸起的蝴蝶型桁架屋顶,桁架弦杆下为板面水泥抹灰,形成了自循环通风的双层屋顶体系,有效的消除了太阳辐射,同时优雅的蝴蝶造型还成为建筑最显著的造型。

2.2.3 经济性

经济性体现在低造价上。因地制宜的挖掘本土材料,改进传统的施工工艺,在传承本土建筑文脉的同时减少建造过程中的运输,节约成本,降低造价,减少无序拼贴“高技术”的生硬建筑形式。

2.2.4 可操作性

适宜技术的可操作性则体现在具有成熟的建筑技术予以支撑,能够适用并广泛推广。同时,对于成熟的建筑技术,可以对传统技术予以总结,在科学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提高和创新。

2.2.5 文化性

“高技术”建筑,给人一种生硬、激进、“缺乏人情,没有艺术性”的感觉,其为了体现时代感,往往不顾位置、场所和文脉,运用大量的高新技术材料和结构工艺手段,在形式上与环境产生极端的冲突。与此相对,适宜技术的节能建筑则多从本土挖掘当地材料和适用技术的生态化节能设计手法。是“一种自觉的追求,用以表现某一传统对场所和气候所作出的独特解答,并将这些合乎习俗和象征性的特征外化为创造性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能反映当今现实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运用适宜技术的建筑在适应本土气候、使用本土材料、尊重本土风俗的同时还有弘扬本土文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大致勾勒出适宜技术节能建筑的现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侧重建筑技术的适宜性、高效性,通过普遍的建筑设计手法,精细设计建筑细部,提高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有选择的借鉴当地建筑文化传统和技术,使建筑具有地域特色,实现技术的人文升华。

2.3 适宜技术的价值

适宜技术节能建筑由于具有以上特性,非常适合工业化水平处于中下等、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地方材料和技术相对成熟、仍有现代建筑表达可能性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应“总结传统经验,走适宜技术道路。如能根据具体实际,在科学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总结、提高、创新,适宜技术将大有可为”。

3 适宜设计策略研究

3.1 设计中的适宜材料策略

对于适宜技术的节能建筑来说,因地制宜的选取当地材料是极其重要的原则。本土建筑材料的选用直接的反映了建筑的性格,与此同时,建筑也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所以,“适宜技术”的材料策略表现为:因地制宜的选取当地建筑材料,充分发挥材料性能,发现平凡材料的不平凡性,赋予其最大的生态功能与美学表现力。

3.2 设计中的适宜设计策略

“适宜技术”应该是当代建筑技术发展的成果和传统地域适应性技术的综合产物,是辨证与智慧的结晶。“适宜技术将当代的先进技术有选择地与地域条件的特殊性相结合;同时提倡改进和完善现有技术,充分发掘传统技术的潜力,实现建筑技术的本质。”所以,在“适宜技术”的实践中,建筑师的设计策略必然遵循以下原则:

①综合实际地域条件,对技术进行比较和选择,以是否符合地域的实际要求和特定情况作为标准,进行价值与效益的判断;②注重技术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以牺牲地域生态平衡、耗用地域资源为发展技术的代价;③注重技术与当地文化传统的协调发展,在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中,努力保护地域性文化结构的连续和完整;④注重技术与地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避免脱离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盲目追求技术的高、新、奇,从而导致技术目标与效益的失衡;⑤注重对现有技术的改进与完善,重视地域传统技术的挖掘、继承与改良,对有代表性的地域技术予以保护;⑥在设计中自觉地融入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在经济、适宜的前提下最大效能的表现新技术所提供的可能性和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4 总结

运用常规的、经济适用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设计策略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建筑既要“物美”又要“价廉”同时还要“生态、可持续”,是不能摒弃“适宜”这一重要原则的。

参考文献:

[1]胡绍学等.“生态建筑”研究绿色办公建筑.建筑学报.2000年,5期

[2]万书元.当代建筑西方美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7.

[3]同济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4]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

[5]王帅,魏春雨.建筑设计中适宜技术生态策略的研究.华中建筑.2008.5.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for Building Energy-efficient Design Strategy Thoughts

Wu Chen,Zhang Yongsheng

Abstract: China’s current urbanization in the community to tell the development stage,when the urban sprawl of the city’s resources have withered. In such circumstances,to vigorously develop energy-efficient eco-building has become inevitable. However,the rigid application of foreign advanced technology, without considering our own culture,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will inevitably lead to disharmony. Articles suit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were summarized,summary,and then make appropriate technology,a general law.

产科适宜技术培训材料 篇3

产后出血

一、定义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 是分娩严重并发症, 也是导致我国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二、病因

1、子宫收缩乏力(1)全身因素、(2)产科因素、(3)子宫因素

2、胎盘因素

按胎盘剥离状况可分以下类型:(1)、胎盘滞留

A、膀胱充盈使已经剥离的胎盘滞留于宫腔; B、胎盘嵌顿; C、胎盘剥离不全。(2)、胎盘粘连或植入(3)、胎盘部分残留

3、软产道损伤

4、凝血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

(一)、临床表现

产后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过多及因失血引起休克等相应症状和体征。

(二)、失血量的测定及估计

(1)、称重法:分娩后敷料重(湿重)-分娩前敷料重(干重)=失血量(血3液比重为1.05g=1ml)。

(2)容积法:用专用产后接血器收集血液后用量杯测定失血量。(3)、面积法:血湿面积按10cmX10cm=10ml,即每1cm2计算失血量。

(4)、根据失血性休克程度估计失血量(为粗略估计):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 指数=0.5,为血容量正常

指数=1丢失血量10%-30%(500ml-1500ml血容量)指数=1.5丢失血量30%-50%(1500ml-2500ml血容量)指数=2.0丢失血量50%-70%(2500ml-3500ml血容量)

四、诊断

根据阴道流血发生的时间、量、与胎儿、胎盘娩出的关系可初步判断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时产后出血的原因可互为因果。

五、处理

原则: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止感染。

1ml1、子宫收缩乏力

(1)、按摩子宫 A、单手按摩法; B、双合诊按摩法(2)、子宫收缩药物的应用(3)、压迫法 A、双手压迫法; B、宫腔纱条填塞法:将特制的宽6-8cm、长1-1.5m4-6层大纱条填塞宫腔,压迫止血。助手在腹部固定子宫,术者用卵圆钳持纱条由宫底由内向外,纱条紧填于宫腔。若留有空隙将造成隐性出血加重病情。24小时后取出纱条,取出前静脉滴缩宫素10U,并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4)、手术止血

A、结扎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B、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栓塞;C、切除子宫。

2、胎盘滞留

如已剥离者,应立即行手取胎盘术;若系粘连者可行徒手剥离胎盘后取出;若疑植入者,则多采用手术切除子宫为宜。残留者可行钳刮或刮宫术。

3、软产道裂伤

应行彻底止血,并按解剖层次缝合撕伤。宫颈裂伤小于1cm、无活动性出血不需缝合,若大于1cm或有活动性出血时应缝合,缝合第一针应超过裂口顶端,常用间断缝合。

4、凝血功能障碍

若并发DIC、可按DIC处理。

5、出血性休克的处理

在治疗抢救中应注意:

(1)、正确估计出血量,判断休克程度;

(2)、针对出血原因进行止血治疗同时积极抢救休克;

(3)、建立有效静脉通道,补充血液及晶体平衡液,新鲜冷冻血浆等纠正低血压;

(4)、其他:给氧,纠正酸中毒,升压药物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改善心脏功能及注意肾功能衰竭。(5)、防治感染。

六、预防

1、重视产前保健

(1)、加强孕前及孕期保健;(2)、重视对高危孕妇的产前检查;

2、正确处理产程

(1)、第一产程:注意产妇休息、饮食,防止疲劳和产程延长,合理使用镇静剂;

(2)、第二产程:认真保护会阴,正确掌握会阴切开的指征和时机,阴道手术应轻柔规范,正确指导产妇运用腹压,避免胎儿过快娩出,造成产道损伤。

(3)、第三产程:不过早牵拉脐带,胎儿娩出后可等待15分钟,若有流血应立即查明原因,即使处理,胎盘娩出后应仔细检查有无胎盘胎膜缺损,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及血肿。

3、加强产后观察

上一篇:风电场无功补偿问题下一篇:教育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