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改实验六篇

2024-05-24

小学作文教改实验 篇1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改,先进性,实用性,科学性

一、教改指导思想上的先进性

1. 把作文育人、完善学生的内在品质作为教改的根本目的。

作文水平的高低, 和学生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是他们审美意趣、情感、意志的表现, 反映了学生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许多作文教改的基石, 就是奠定在儿童的心理特点、认识事物的特点和学习语言的规律之上的。

2. 把强调作文的实用性和作文教学的社会效益作为教改的基本思路。

否定了为作文而作文, 为应试而作文, 不重视作文内容上的开拓, 不重视社会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等不正确思想, 强调了应用学科的应用性, 强调了作文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

3. 把贯穿时代精神作为教改的基本方向。

许多教改实验服务于儿童语言活动中独特个性的发展和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这个总的目标, 注意以作文教学促进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这个中心环节, 注意激发和培养儿童主动创造的精神, 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精华和时代潮流。

二、训练内容上的实用性

小学作文教改实验的课题, 一般是针对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弊端提出的。传统作文训练往往是为了写好“应试文”, 而不重视写作的工具性和实用性;训练的种类只重视“操笔为文”, 轻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传统作文教学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主宰, 学生处于“应试作文”的被动地位;训练的方式只是命题作文, 而命题作文存在着命题者同作文者之间不易统一的矛盾, 命题不当就会违反儿童写作的一般心理过程。学生写不出作文、怕写作文成为普遍现象。为此, 教改实验一般都以作文的实际效用作为解决学生作文难的突破口, 把作文内容的开拓放在第一位。

三、指导训练上的科学性

主要体现为贯彻四条教学原则:

1. 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的作文训练遵循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 形成序列, 逐步提高。一般从五个方面考虑:一是参照教学大纲确定训练要求。如小学低年级听说训练, 就按学期分成四个阶段提出具体要求, 使训练有目标, 考核有依据。二是交叉安排训练内容。如将口语训练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交叉安排, 螺旋上升。三是合理安排训练步骤。要求训练一步套一步, 一环套一环, 不可催促学生跳跃写作训练的必经过程。四是根据学情协调教学节奏。如作文教学六年级实验性教程是以专题为单元进行教学, 每个单元约8~10教时, 教学节奏通常表现为先慢后快, 与班级基础和学生的适应能力协调。五是分年级逐步增加训练的难度。如同样是进行写春天的教学, 一年级写《春游》, 观察果园、田野、水库三处, 每处只选取一两样景物, 用一句话或几名话作概括的记述, 带有很大的简约性。二年级写《果园之春》时, 只观察和描述果园一处, 记叙比较详细, 内容加深, 文章篇幅增大。三年级写《果园春色》时, 只将观察点缩小到北坡果园, 作更加细致的观察和详尽的描述, 作文内容更加生动, 篇幅更大了。

2.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成功的教改实验都注重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始终, 教师的主导作用无处不在, 形成一种完美融合, 合作教学和微笑教学已日益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上海的实验强调学生在“做”中说和写, 创设情境,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 不给学生安排固定坐位, 以便自由交谈、评议、修改,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锻炼了作文操作, 特别是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 丰富了说写内容, 充分调动了学生自己作文的积极性。

3. 创造性原则。

教改实验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为主线, 以语言训练为基础,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充分注意语言和思维的互补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才能。一般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 训练思维的丰富性。知识的储备是思维水平的计量器。知识面越广, 思维就越发展。许多实验都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积累好词佳句, 熟记一些古诗儿歌, 还通过视听训练使学生产生联想, 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变化。第二,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人的创造性主要来源于求异思维的培养, 而求异思维主要表现为人的想象力。马克思说:想象力“是个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儿童时期, 有富于幻想和大胆想象的天性。第三, 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举一”, 教给学生思路和方法, 达到“反三”的目的。如“素描”写作训练, 对小动物进行片断“素描”, 教师通过《松鼠》一课的分析, 介绍自然顺序法、主次顺序法、方位顺序法三种方法, 学生就会运用各不相同的顺序去观察和写作, 然而都能写得有条有理。第四, 训练思维的迁移性。这有两个方面, 一是促成旧知到新知的迁移, 二是促成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把听读和说写沟通起来, 反复联系, 互为迁移, 形成能力。

4. 听说读写结合原则。

小学作文教改实验 篇2

一、“日记训练”的内涵诠释

有人曾评价说:“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 日记是灵魂的密室, 日记是忠实的朋友, 日记是作家的摇篮。”这里所谓日记, 不同于一般的生活日记, 它含有作文的性质, 属课外写作练笔。每篇日记实际上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 要求做到:选材具体充实, 中心明确突出, 结构条理严谨, 语句恰当有力, 体裁别具一格, 表现手法注重发挥个人优势, 或叙或议, 或诗歌或散文。

这种“我手写我心”的“日记训练”, 已拓宽了一般意义上的日记外延, 对发展学生智能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我们知道, 勤于观察、博览群书、多写常练是写好文章的三大要素。而“多写常练”则是其中的关键。“文人妙来无过熟”, 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大家的成功经验也一再表明:反复不懈的历练的确行之有效。而作为记录中学生“干的、玩的、想的” (叶圣陶语) 的日记, 外连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 内接表情达意的作文训练, 上勾课堂阅读教学, 下通课外学生阅读, 具有全面性和包容性, 正是中学生进行课外练笔的终南捷径。全国特级老师魏书生就提倡学生写日记。写日记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又是学生积累知识和素材的好方法;写日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提高写作能力, 还可以加强学生自身的思想修养。学生通过“日记训练”这条途径不仅可以多写多练, 提高写作水平, 还能在听话、说话、阅读、思维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得到进步。

二、“日记训练”的训练模式

“日记训练”本着这样的原则进行, 讲究有序性, 做到写、改、评一体化;讲究整体性, 做到听、说、读、写、思、德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具体地说:“日记训练”的做法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体验生活, 指导日记

学生感到作文难, 无非是因为写作时常感到无话可写, 即难以找到可供写作的材料。让学生写日记, 自然也存在这一问题。在训练中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作出努力的。

(1) 帮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掘材料。其实, 能作为日记材料的事物随处可见, 作为老师, 责任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值得写的人、事、物, 为学生日记找“米”下锅。

(2) 帮助学生从对社会的关注中寻找材料。社会是纷繁复杂的,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 每天该发生多少引起人们关注的事呢?每天上学的路变宽了, 路旁的旧房子拆掉了, 新房子又美丽又漂亮了;居住地出现了扬沙天气, 原因何在;中国举办了奥运会, 中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哪怕是菜场上见到的买卖双方的一次讨价还价, 无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只要教师引导得当, 学生留心观察, 何愁日记训练中, 学生会感到无话可写?

(3) 帮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受到启发, 捕捉灵感, 寻找切入口, 是解决日记训练中无话可写的又一条有益途径。

(4) 帮助学生从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捕捉灵感, 去寻找日记的“水源”, 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例如, 把自己听到的某条新闻介绍给大家;把看了动画片、看了“大风车”后得到的知识, 受到的启发、引起的感想告诉给大家。

(5) 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主动去说, 主动去写。日记为心灵之声, 学生的心里话, 学生对世界, 对周围人物的看法尽可写在日记之中。经过了选材训练, 学生还能为感到无话可写而害怕日记吗?也可以从写作一句话到几句话、一段话, 循序渐进, 从而解决学生日记训练的材料问题。

“写作是有形的思维, 思维是无形的写作。”根据学生平时观察、体验、感受生活 (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 的情形, 把在生活中有所触动的人、事、物、景、情、理等, 运用自己的想象、联想, 加以文字表述, 就成了一篇日记。这是一种“在生活上真正受用的写作训练” (叶圣陶语) 。为此一定要让学生端正写作态度, “写出诚实的, 自己的话” (叶圣陶语) , 使作品“有真情, 去粉饰, 少做作, 勿卖弄” (鲁迅语) 。日记写作一举数得: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 还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 使其思想品质在这种“道德长跑” (魏书生语) 中不断得到检验、提高。

2.批阅日记, 发现问题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 学生学习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吸收、输出、反馈、评价四个阶段, 而批阅则是对日记写作的一种反馈和评价。所以日记的批阅效果如何, 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日记的态度。

每周我定期把学生的日记本收上来, 为避免出现写作“真空”, 让学生互相批阅, 目的在于, 在写作上能互相取长补短, 有所借鉴。通过参与批阅, 除去罩在写作批改上面的那层神秘的面纱, 让学生体验一下个中滋味, 以增强其日后写作的责任感。让学生批阅日记, 并非仅仅为了减轻教师负担, 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智能的培养, 最终达到叶老所说的那种“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的境界。具体做法是由两名学生参与, 轮流进行, 这样一学期下来, 全班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批阅日记的机会, 学生在看的过程中选出两篇好的、两篇书写不认真的, 提供给老师。教师之所以要看, 一是把握学生总的写作趋势, 发现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二是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批改中的疑难问题 (可与面批相结合) ;三是师生共同确定优秀日记 (8篇) 、热点日记。书写不认真的, 批阅时应加上恰当的批评。这种批评可以指正日记的优劣得失, 也可以和学生交流思想、纸上谈心, 以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作用。

3.读评日记, 及时反馈

读评其实是对日记进行信息反馈评价的另一种方式, 而反馈评价的最好方式则是以学生为主的评价。每周固定一节语文课让学生轮流读日记 (可自选本周定的比较满意的一篇, 热点日记指定) , 每次读8人, 先读热点日记 (每次2篇) , 其他的按学号或桌次来决定人员及次序。读后师生共同评析。在整个读评过程中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l) 读。学生到讲台是读自己的日记, 在读的过程中规定如下:声音洪亮, 语速缓慢, 吐字清晰, 语言自然, 说普通话, 语音要有抑扬顿挫。并据此量化打分, 展开竞赛, 再穿插以适当的文艺节目, 使读评活动绘声绘色, 情趣盎然, 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读日记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锻炼了他们的普通话朗读能力, 又提高了有些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自己的心理素质 (对部分学生而言, 后者尤为重要) 。

(2) 听。台上的学生仔细读, 其他人在下面认真听, 并边听边记边想。在听的过程中, 既开阔了视野, 得以对他人的好日记学习借鉴, 又养成了尊重别人的好习惯, 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当然学生的听话能力也潜滋暗长了, 并为下面的议、评日记提供了依据。

(3) 议。每听完一篇日记, 都拿出一到二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 这时学生的话语最自然、最真切, 让彼此的认识、看法互相碰撞, 这样便会产生火花, 有时学生会争得面红耳赤, 这正是思维最活跃、最敏捷的时候, 教师也可深入其间, 参加讨论, 并给学生以释疑、点拨。

(4) 评。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通过谈写作体会和对教师批评的看法, 使作者对本人的日记能有个正确的认识, 肯定优点, 发现不足, 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然后用抽签的方式指定另外几人加以评论:或自己的总体认识, 或回答教师的提问。这既是对“听”的信息反馈, 也是对所思所议的反馈, 其中, 教师要授之以渔, 示之以范, 指导学生会发言, 会评析。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 畅所欲言, 不要怕学生出错, 别担心学生偏激, 要积极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其本着对文不对人的原则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引导他们对不同的观点、意见, 展开必要的争鸣。

(5) 导。在读评中, 教师适当的点拨、启发、讲解、引导还是很有必要的。这种作用一是在读之前, 概括评述一下本次所阅日记总的情况, 主要包括写作的倾向性, 哪些人哪些日记有什么长处, 存在的问题等。二是每读完一篇日记后进行评析, 评析时要结合具体作品 (特别是热点日记) 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 端正他们认识上的某些偏差, 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写作方法;给学生排疑解难, 畅通思路, 对所读日记提些问题, 对同学们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现场采访”, 借以强化他们听、议日记的信息反馈能力,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智能。三是读日记后, 谈一下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布两个名单, 一个是优秀日记名单, 一个是书写不认真者名单, 最后收交日记。

4.争做“小作家”, 举办“培训班”

根据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 为了利用学生强烈的发表欲来激发其写日记的热情, 学校板报上开辟日记专栏, 学生自办或小组合办日记手抄报, 把学生的优秀日记推荐给有关报刊, 指导学生投稿, 组织各种形式的日记创作比赛等, 以激起更大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的作品出现在我镇自办的镇级刊物上, 他们心情该是多么地高兴, 稚嫩的心被震撼了, 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更激发了他们的日记写作热情, 兴趣与习惯也随之形成。

受不良教育影响, 有些学生写字极不规范, 书写龙飞凤舞, 课后将那些书写不认真的学生集中起来, 进行规范化写字培训。在培训活动中, 让学生认清写好字的重要意义, 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写字技巧上进行具体指导, 最后在练字本上写上两张小字强化培训。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成效及努力方向

素质教育正在为人们所普遍重视。实验证明“以日记为主, 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模式对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与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捕捉生活细节的本领、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自觉地观察事物、关心国家大事和快速成文的能力等, 都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其他方面的提高, 同学之间相互促进, 形成了活泼向上, 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几年来, 我班学生共有26篇习作发表于校、镇级刊物上。学生的写作水平显著提高, 整体语言素质全面发展。

小学作文教改实验 篇3

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对小语教学的反思》一文中大声疾呼:“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吧!”兴趣是学习之母,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动力。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会积极参与,否则会避而远之。为使语文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我们勾勒设计了小学语文“41-61”教改实验方案,并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

一、“四个一”——开辟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大预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我们构想的大预习,旨在引导学生本着“句——段——篇”的层次初步地圈、点、标、划……凭个人感觉自由确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和致力解决的知识点。虽然学生各自选择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学习的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收获却很大程度地明确化、具体化和实效化了。

2、大质疑——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我们常见的“质疑”,往往是教师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刻意展现的形式,以致成了少数“尖子”学生的专利,严重忽略了“全体”的探索欲望。可是,几十人的班级,平均三位同学提一个问题,也远非40分钟的课堂容量所承受得了的。我们的构想正是基于这点设计的。

质疑这一学习过程,有学生个体自我的探索,有伙伴间的共同合作,还有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坚持下去,学生便会逐渐懂得每当读书该如何去发现问题和确定学习目标、应该从读中汲取什么、怎样获得那些知识,以期使他们最终学会读书的方法,掌握读书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大讨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从形式上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最广泛地给予学生独立阅读和小组交流讨论的时空;从实质上讲,则是凭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在交流中发生碰撞,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4、大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当前我们竭力倡导的大语文教学观的真谛所在。而真正解读之则必须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去合作、探究,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筹划增设相关于听、说、读、写、书等一应语文实践训练的时间和空间。

二、“六个一”,拓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广泛空间

1、每天练好一个字

字,大多是写给别人看的,必须工整、规范,让人看了舒服。写一手好字,不论就业于什么工作岗位,其社会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我们构想的写字除了“每天”练好“一个”的界定外,别无其它要求。这就把练字的“自主性”尽可能地交给了学生自己。当然,老师施以科学的指导仍是必要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耐力、毅力、自制力的相应不足,与欢快的音乐、柔美的舞蹈相比,练字的确有些枯燥。所以,在练字过程中,对个别学生适度地施加一点压力也是必要的。

2、每天练说(写)一句(段)话

说、写是表达和交流的需要,是生活的必须。说、写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大千世界中美好的东西。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光彩夺目,学生有所观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现才能有所说、写。只要我们针对一些有教育意义而又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心回味、细心体察,就能帮他们尽快地提高说、写水平,同时学会审美,明辨是非,确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每两天背会一首(段)古诗文

调查显示,近年来组织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大多是只重数量,一味地要求背、背、背,据说是留待将来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提高再去慢慢地咀嚼、内化。这点我们不敢苟同。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机械诵读和理解基础上的诵读,其效果绝对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我们的设计原则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宁可少背一点,背则背出质量、诵出效果。

4、每两天向别人请教一个问题

这个项目的设计,意图清晰,操作简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世风民俗,课内课外,家长里短……只要是学生由不知而知之、由不懂而懂之,就是收获,就是成功,关键是学生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关键是活动效果的监测和活动过程的调控。

5、每周欣赏一篇佳作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的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我们所要培养的全面发展的知识型人才,必须博览群书,掌握知识动向。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多么巨大的作用。

6、每学期推荐一本优秀图书

这个项目的设计既是上一项的延伸,又是上一项的保障。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一个学期就这么一次的图书推荐,平时势必刻意留心身边的书目,真的遇到了好书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而且非认真读上一番不可。为了推荐,阅读的时候要思考、要领悟;既然推荐,就需要评介、需要述说。如此,无形之中就实现了整个阅读过程的整合和升华。

三、“41-61”教改方案,语文教学的可行之路

随着小学语文“41-61”教改实验的告一段落,我们这一构想的可行性基本上凸现出来了。

首先是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了。相比非实验班级的学生,他们收集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学习的阅读兴趣增强了,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有了明显提高。据同学们反映,语文学习的负担非但没有加重,反而似乎减轻了许多。

实验班级的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优势领域,或者喜博览,或者爱摘录,或者善感悟……分别显现出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发展潜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在这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

课堂上,学生与过去相比,参与积极性更高了,参与面更广了,讨论发言时,明显表现为有的可说,说得条理,能说出见地;反映在课外,读书习惯好多了,读书氛围浓烈,不少同学屡次被评为“小书迷”,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95%的学生能坚持每天看书报,阅读到的优秀片段、有趣情节摘录或剪贴下来收藏或与伙伴共享。对书中人物、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分析评论,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课余到图书馆阅读的学生多了(我们的实验活动对全校同学产生的最明显的影响之一),多读书、读好书开始成为许多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需求。

乐陵实验小学教改故事 篇4

2012-4-12 7:54:00 来源:大众日报

教材生活化

六年级学生要会做12道菜

在乐陵市实验小学采访到第四天,李升勇校长给记者讲了一个“放生小鱼”的故事:大海落潮后,海滩上的水坑里留下了许多小鱼。有个男孩,把小鱼一条一条地捡起来扔进海里。这时来了一位智者,说:“孩子,海滩上无数个水坑里有无数条小鱼,你放生得过来吗?你放生这些鱼谁在乎呀?”这个孩子举起手中的一条鱼说:“它在乎。”

李升勇就像放生小鱼儿的那个“孩子”。

李升勇放生“小鱼”是从2006年实施的。此前,他在担任实验小学校长7年里,把学生的成绩从在城区小学的倒数第一,带到了全市一流。赞扬声中,李升勇心里明白,眼前采用的应试教育教学,正在把“小鱼儿”引领进“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的苦海里,而这并不是教育的初衷。

李升勇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教育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高度转化的基石,是对生命的涵养,是为学生终生的幸福奠基,而不是挖掘分数的工具。

经过一年的思考、研究,李升勇对转向素质教育初步形成了一个思路:从课程改革突破,教材生活化。

于是,实验小学的教学有了许多“开始”:

教材生活化从营造文化氛围开始。站在操场上,脚下分布着3000个隶、篆、楷、宋体汉字;走在楼梯上,阶梯间是唐、宋文人和毛泽东诗词;穿行教室楼道里,墙壁上是修身、求智名言名画;楼体立柱上,书写着《弟子规》、《三字经》„„

热爱生命从热爱生活开始。学生要帮助家长做零活,洗衣、扫地、倒垃圾,六年级学生要学会做12道菜„„

培养高雅从学会安静开始。学生在“室内不跑,楼内不吵,注意听讲,路队走好”。校内“无语周”里,除了在课内、操场,学生自我控制不说话,感受安静所赐予的优质学习环境„„

文明养成从点滴开始。拾废纸——弯腰捡起一片文明;保持所在位置清洁——学校无值日;见了老师、外来人停下来敬礼问好——心存一个礼貌的精神实体„„

感恩社会从感恩父母开始。学校把3月8日定为感恩节,每年这一天,学生在家做三件事:向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为父母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父母洗一次脚„„

陶冶情操从滋润心田开始。听百首名曲,赏百幅名画,看百部电影,读古今中外名篇„„

热爱祖国从热爱家乡开始。一年级学生必须认识市区的20处标志性地方。二年级学生必到全市所辖16个乡镇走走看看,知道每个乡镇的物产。三年级以上学生跟父母去远行„„

这样,把学生“放生”进现实生活海洋里,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读自然、读生活、读人、读事,学生从触手可及、动手可做的点点滴滴中积累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扩展了思维。

边翠香对女儿的成长很满意:“我家(卞)逢源读五年级,可勤快了,平时帮我打扫卫生,周末帮我包水饺。现在她能背诵300首古诗,对《大学》、《中庸》、四大名著等都有所了解。”

“(宋)依琳做啥事先想着她的班集体,学校把团队精神植进她幼小心灵里,这对她以后立身社会太有益了。”说起女儿,宋学勇十分欣慰。

大课堂教学

在“游戏、快乐、展示”中学习

“一位父亲带着4岁的儿子逛超市,以为儿子看到五彩斑斓的商品会高兴。谁知,孩子进了超市哭闹不止,当父亲蹲下来抱儿子的时候才发现,儿子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不是各种充满诱惑力的商品,而是大人们的腿。”

李升勇说:“现今的教育,从教材到教师,忽视了儿童的认知规律。我们课改的主旨,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回归于生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

李升勇从语文课改着手,设计了大课程、大课堂教学。大课程把社会生活知识纳入课堂教学,把课堂延伸到45分钟之外,开发了观察课、时政课、经典课、礼仪课、名曲课、地理课、科普课、生命课、家政课等40项内容的20多种课型。大课堂实施了“周目标导航”——将学期教学内容分解到周。比如:每周掌握38个汉字(5个学期掌握平时5年才学完的3000个汉字)、8个成语、两条名人名言、两首诗词、两篇美文,一学期掌握4篇古文,环保、民俗、科普等实践课交叉进行。

“周目标”颠覆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性别、性格、年龄、知识水平、家庭居住位置等,将班级每四五名学生编为一个学习小组,起了很动听的名字:凌云阁、睿智园、勇往直前、蕴兰之幽香等等。

学习一篇课文要过六关:第一关:字词训练营,人人当英雄——检测、巩固所学字词;第二关: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训练学生说话“敢说、会说、说好”;第三关:入情入境,品味人生——训练学生的理解、分析、感悟能力;第四关:得知德智,拓展人生——用心品味得智慧;第五关:化人化文,学以致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联系实际写下所思所感;第六关:超越自我,百流归宗——全班互相交流,倾听别人,启迪智慧。大堂课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交流知识、共享成果的平台。

大课堂教学,还原、开发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孩子们在“游戏、快乐、展示”中学习,学习兴趣浓厚了,积淀增多了,阅读量大了,视野开阔了,行为习惯优化了。

王策同学说课改使自己找到了自信:“我曾经一遇到生人就拘谨得说不出话来,老师对我说话大点声,就吓得哭,阅读展示课使我变得不但在本校‘大胆’了,还去乡镇小学参加阅读展示课呢。”

李潇的妈妈发现,总是被强迫做作业的女儿突然变得每天学习兴致很高,问女儿,女儿说:“因为作业很有趣呀,既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设计板报,还可以上网查阅新闻和同学们交流。”女儿变得活泼好学。

李升勇说:“每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玉米种子,或者是小麦种子——教育者不是尝试改变他们的基因和属性,而是给予他们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充足的养分,满足其生命成长的需求。”

润物细无声

在实践中听到“花开的声音”

老师们至今记着李升勇讲的“峨眉学道”的故事:许多人到峨眉山拜一高僧学武功,高僧让前来学艺的人去砍死竹子,运回来用石头砸、用手撕开。有些人干了一段时间走了。高僧又让没走的人用手砸竹子,用手撕开。有些人无法忍受这种痛苦也走了。高僧对没走的人说,要用手把竹子捏扁了,再撕开。最后只剩下一个人,他对高僧说:“只剩下我一个了,师傅能不能教给我武功?”高僧说:“你已经学成了,你看那堵墙,你用手指用力触一下。”他用手一触,墙倒了。

李升勇讲这个故事,是在课改进行了一段时间,有的老师对课改产生动摇的时候。他让老师们从这则故事中体会:坚持的力量。

课改要有打头的。李升勇策划成立了“圣徒学社”,入社老师没有任何特殊待遇,每人还交纳1000元风险金,在培训期间,请假一次扣50元,并且限时报名。有11名老师怀揣神圣职责走进学社。

李升勇要求入社老师要有勇气“三当、四要、五有、六做”:当生活中的傻子、学习中的呆子、工作中的疯子;要有责任心、爱心、细心、耐心;有正气、大气、才气、灵气、锐气;做一个胸怀天下的大写之人、远离世俗的高雅之士、宽厚仁慈的谦谦君子、学识渊博的清贫书生、立己达人的教育圣徒、开拓进取的改革先锋。

每周一三五晚上五点半到八点半和星期六下午,是课改组学习时间。因为每次回家时披星戴月,大家美其名曰:“星光论坛”。课改组老师早上见面谈课改,听课备课想课改,晚上教研论课改。

李升勇邀请名师、专家来校授课,带领老师们外出听课,凡是200公里以内的路程当天来回。去时,在车上布置学习重点、请教的问题。回来时,在车上交流学习心得,讨论教改。润物细无声,老师们在成长中倾听到了自己“花开的声音”。

刘德芸老师感慨——“以往我从来是开会找旮旯、发言不说话,如今是全省十大创新班主任。”

孟凡香副校长自豪——“做梦也没有想到能坐着飞机到深圳的学校去讲课呀!”

实验小学已有13名老师被邀请到北京、吉林、河南、深圳等地的学校讲课。有19个省市的3万多名教育界人士前来学习取经。

2008年,乐陵市有16人参加德州市教育系统4年一次的教学能手评比,实验小学占了8人,有6人被评为教学能手。

简笔画在语文教改实验中的运用 篇5

关键词:简笔画,客观事物,语文,艺术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 不仅是用教材的人, 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因此, 笔者在教学上重视学科整合, 利用简笔画这种粗略的构图来教学语文。简笔画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新型有效的艺术形式, 已被许多老师采用, 笔者现以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改革构思为例, 谈谈简笔画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

一、简笔画是语言文字和客观事物联系的重要渠道

学习语文应与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 这是语文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一切文学艺术都来源于生活, 这是一条根本规律, 如果忽视了这条规律, 语文教学必然落入从课本到课本, 从符号 (文字符号) 到符号的旧窠。叶圣陶先生认为, 读过一本一本的书, 只认识书里的文字, 而不知道文字所表现的事物, 这样读书就要上当。因此, 语文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的构思, 就是把来源于生活的文学艺术回置到生活实践中去理解、去分析、去欣赏。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限制, 不可能使每一堂课都深入生活, 这样, 简笔画就成了沟通课文与客观事物的重要渠道。显然, 简笔画仍然是现实生活的再现, 并非现实生活的本身, 但它较之文字符号更形象, 更接近客观事物。有许多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事物, 教师只要黑板上画上几笔, 学生便一目了然。

如我在教学第八册《长城》一课时, 课文中的“垛口”“瞭望口”“射口”等词, 单凭口头讲解, 远不如简单地画上几笔形象易懂。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教古诗《小池》, 他就是充分运用了简笔画。具体分四步画出:教第一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时画出泉眼好像十分珍惜泉水, 只把泉水细细地放出来送给小池, 教第二句“树阴照水爱睛柔”时, 又画出小池边的树枝在池水中的倒影。看了画, 学生懂得了“树阴照水”就是把影子投到水里。再通过联想和想象, 进一步体会“惜”“爱”这些人格化的词;“小荷才露尖尖角”又是什么样子呢?这位教师画出刚露出水面的、卷着的荷叶尖;“早有蜻蜓立上头”, 再画一只倒立在荷叶尖上的蜻蜓。教师一边画, 一边与学生一起读议诗句。每画一次不超过板书三四个字的时间, 合起来又是一幅初夏荷池生机勃勃的画面。学生读诗看画, 看画想诗, 一句一景, 生动形象, 既利于理解, 也利于记忆, 比一次性出现的课文插图或教学挂图更有利于教学。我觉得这位老师用简笔画教学不仅仅是看图, 还是一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这种的教学方法自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简笔画是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的重要手段

教学改革的另一条思路是让学生从紧张、枯燥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变苦学为乐学。曾有一段时间, 我们在评价一堂课时, 十分注重所谓“教学密度”“学生思维量”, 认为教学密度大、学生思维量大, 孩子们在一堂课中一刻不停地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就是一堂好课。这无疑是一种偏颇。要改变这种状况,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有必要把发展思维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兴趣紧紧地结合起来。长时间的同一思维形式的脑活动, 容易使大脑疲劳, 简笔画的运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改变思维形式的条件, 特别是在教学中可以把由教师作画逐步发展到学生自己画。这样, 不仅能让学生在图像直觉中学习语文课文, 认识事物, 而且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再造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是简笔画在课堂应用中的一个发展, 来看笔者在教学《日月潭》时的一个片段。

听录音朗读课文, 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后,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笔画再现课文内容。

师:谁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日月潭。

师:日月潭是什么?

生: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的一个大湖。

师:谁能画出日月潭?

(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圆圈, 他想象的日月潭大概是那样)

师:日月潭中还有什么?

生:日月潭中有个岛。

师:谁能画出小岛? (一个学生画出潭中的小岛)

师:他画得好吗?

生:他画得好。课文中讲了“潭中有一个小岛, 把湖水分成两半。”他画的岛在潭中, 也把湖分成两半。

生:他画得不太好。因为课文中还说“一半像圆圆的太阳, 叫做‘日潭’, 一半像弯弯的月亮, 叫做‘月潭’。”他画的日月潭, 一半不像圆圆的太阳, 另一半也不像弯弯的月亮。

师:你能帮他修改一下吗?

(这个学生高兴地画出了自己满意的“湖中小岛”)

就这样, 学生自己画画、评画,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无论是画画, 还是评画, 其依据都是课文, “课文中说”成了学生评议时的常用语。画画、评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熟悉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学生只有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 才能画出较为正确的图形。

看画、画画、评画是几种不同层次的学习过程, 也是几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不断地从事脑力劳动, 是在既动口、又动手的情况下进行的愉悦的情绪支配学习的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 学生定会喜欢。

三、简笔画是将各科知识相互渗透的有效形式

小学作文教改实验 篇6

1 目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不断,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目前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仍然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和转变

主要表现在:(1)在实验教学目标上,着眼于“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多种实验技能,巩固和加深课堂理论教学效果”的目标,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注重实验内容与生产实践的关联,因此实验内容的设置就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在课程地位的理解上,虽然有机化学实验已独立于理论课单独设课,但在师生的思想上,实验教学常被看作是有机化学理论课的附属品,实验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也依托和受限于理论课,忽视了实验对理论的补充、深化和发展作用及实验教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导致实验课内容和过程未能从系统的观念构成体系。(3)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实验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都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制约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实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1.2 实验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合理

主要表现在:(1)实验教学内容只是停留在“共识”(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多种实验技能,巩固和加深课堂理论教学效果)层面,各实验内容相互独立或割裂,缺乏一种内在的、系统的、科学的逻辑结构体系[3],需要进行重新编排和整合;(2)实验类型多为验证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对学生开设教材以外的开放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太少,甚至没有;(3)实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 未能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最新动态和最新实验方法。目前的实验教学内容不能充分满足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3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实验教学方法在本质上还是“扶着走”, 一般都是实验前老师将实验内容讲解一遍,然后再放手让学生操作,学生只要根据实验教材(照方抓药)便可完成实验,应付了事。这样的教学方法远不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实验手段方面,实验教学课件缺乏,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不多。此外,利用网络技术开设虚拟实验进行实验教学的局面尚未形成。

2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更新和转变教学理念,制定新的教学大纲

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时,必须贯彻“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新的教学大纲在设定教学目标和实验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外,在培养模式和目标要求上不能搞一刀切,根据学生能力差异,给他们各自发挥的空间。实验项目分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尝试开展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资料,制订实验方案,找出实验关键,提出应解决的问题,设法去验证、鉴定实验结果,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优化、整合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并合理编排,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实验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既要体现强化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的原则,设计一些基本操作训练项目和常用仪器器材使用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要适应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设计一些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研究内容,或选择一些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内容),增强实验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注意验证性实验与综合设计实验的结合,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和科研思维模式训练的结合,如将以往实验课上的验证性内容改革为综合性、连续性实验,将基本操作与有机合成、天然产物的分离与鉴定进行整合。在实验内容的顺序编排上,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元训练到综合训练,由成熟的组合式技能训练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多层次训练方式。可考虑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研究实验”三大模块式的新的教学体系,实现由原来单一的“验证型”向“综合应用型”和“设计型研究型”转变。保证学生能根据培养要求和自身实情,有步骤、分阶段系统训练,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知识技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3 制作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录像和多媒体课件,改进实验教学手段

对于有机化学实验各项基本操作内容,可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教学录像的制作,以后在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中进行使用。这样既能规范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也能克服由于上课人多或场所限制等因素导致的以往教师对实验基本操作详细地示范和讲解部分同学听不见或看不见的现象,还可以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将教师从以往需要多次重复的讲解和示范的教学过程中解脱出来,能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指导和实验教学的思考、改革中。也可考虑把部分污染重、毒性大(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实验)、时间长的实验项目实现微机模拟化,尝试开创利用网络技术开设虚拟实验进行实验教学的局面,实现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到有机化学实验中。

2.4 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教学方法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基本实验技能训练阶段,主要采用统一集中的方式,教师对实验基本操作详细地示范和讲解(或观看教学录像),对学生应严格要求,使其操作规范化。在综合设计

研究性实验阶段,要抓好课前的预习,可采取较灵活地实验方式,即统一集中和开放自由相结合,可以在统一的时间内完成实验,也可以由学生预约时间完成。可以先讲后做,也可以先做后讲,或边讲边练,还可以让学生来讲解,鼓励学生不要惧怕实验的失败,善于用多种方法或改变条件去探索实验。另外对于实验基础较差或学有余力、对实验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内容来进行实验,开放实验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还可以吸收部分学生提前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和科研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把部分实验项目实现微机模拟化。在课堂讲授和指导中,要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教育对实验结果要善于分析,从失败中找出问题,要多想、多问、多学、敢于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

2.5 改进实验教学的评价机制

改进传统实验课的考核方式,强化过程性评价,重视结果性评价(口试和实验操作相结合)。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和考核。实验前检查预习情况。预习内容应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原理、所用到的仪器设备、具体实验步骤和方法、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写出实验报告。上述三个过程的表现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期末安排口试和实验操作考试。口试重点考查有机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要领,实验规范,仪器的安装使用、注意事项等理论问题。实验操作考试是考察学生的基本装置的组装或选取一个中等难度的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选用实验仪器、独立完成实验,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预先设计实验考试的考核标准与对应的得分表,并对照量表对每位学生打分。

摘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了目前生物类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生物类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冯虹.对应用型大学的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24-29.

[2]楼盛华,戴文战,叶秉良.基于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3):109-113.

上一篇:水浴恒温浸提下一篇:电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