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舞中的民族文化四篇

2024-05-10

孔雀舞中的民族文化 篇1

一、起源差异

神话传说是每一个文明社会都会创造出的一种精神文明的产物。它是以人民的生活、生产为基础而产生的, 最能反映人民的美好愿望。

孔雀, 被人们视为百鸟之王, 是最美丽最迷人的鸟类。在东方的传说中, 不乏关于孔雀的故事。据佛教故事《孔雀大明王菩萨》记载, 孔雀是由百鸟之长凤凰得到交合之气后育生的, 与大鹏为同母所生, 被如来佛祖封为大明王菩萨。此外, 东方神话传说中流传最广、尽人皆知的一个美丽神话, 当属长篇史诗巨作《召树屯》。这首神话史诗的女主人公, 就化身为美丽的孔雀。在故事的最后, 王子召树屯终于克服了重重阻碍, 和他心中的爱人南玛诺拉走到了一起。对于东方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来说, 孔雀是神圣的, 它们是神话中凤凰的化身, 是吉祥、善良、美丽、华贵的象征。

西方peacock作为一种吉祥之鸟, 它的起源非常神奇。在古希腊传说中, 天后赫拉 (Hera) 容貌美丽, 具有高贵气度王者风范, “她的威严和力量只服从于宇宙自然灵气”, 是主管婚姻和家庭的女神, Ppeacock则是天后赫拉的圣鸟, 被视为赫拉女神的象征。罗马神话中的天后朱诺 (Juno) 柔美迷人, 是工艺和智慧女神。赫拉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朱诺, 因此peacock又被称为“朱诺之鸟” (Bird of Juno) ;早期基督徒认为peacock是救世主耶稣复活的象征。

二、形象差异

几千年来, 孔雀一直为人类所钟爱。东西方的peacock和孔雀在形象上虽然类似, 但仍有所差别。据记载, 世界上的孔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印度到斯里兰卡一带产的蓝孔雀 (又名印度孔雀) , 后被人们从原产地带到海外, 逐渐散布到西方世界的各个角落。如今, 这种异域的鸟已经俨然成为西方世界的居民, 非常为人所熟悉。另一种是从缅甸到爪哇一带产的绿孔雀 (又名爪哇孔雀) , 也即东方绿孔雀。此外, 还有个头要矮小很多的非洲孔雀, 其根本没有华丽的覆羽。另外, 蓝孔雀还有白孔雀和黑孔雀两种变异种。

西方peacock和东方孔雀两者差别不小, 例如雄性蓝孔雀颈部为蓝色, 而东方绿孔雀颈部则为绿色, 而且蓝孔雀头部的羽冠呈扇形撒开, 而绿孔雀头部的羽冠则是簇状, 不成扇形。

相较于西方peacock, 东方绿孔雀的羽毛其实更加辉煌绚丽, 孔雀最早可见于先秦古籍《山海经》中的《海内经》:“有孔雀。”东汉杨孚著《异物志》记载岭南的孔雀:“孔雀, 其大如大雁而足高, 毛皆有斑纹彩, 捕而蓄之, 拍手即舞。”成书于西晋的《博物志》对孔雀也有详细的描写:“孔雀尾, 多变色, 或红或黄。喻为云霞。”《增益经》曰:“孔雀有九德, 一颜貌端正, 二音声清澈, 三行步翔序, 四知时而行, 五饮食知节, 六常念知足, 七不分散, 八少淫, 九知反复, 以此喻比丘之行仪也。故为祥物。”孔雀以其独特的魅力, 自古以来就为东方文人雅士所喜爱。

三、意象差异

中国人认为孔雀开屏是喜庆吉祥的象征, 所以人们常用孔雀比喻美丽的人或事物。中国古代有“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故事;舞蹈家杨丽萍因跳“孔雀舞”而出名, 并被誉为“孔雀公主”。她表演的舞蹈“孔雀”、“雀之灵”、“雀之恋”等精彩绝伦, 看后令人赞不绝口。

古代甲骨文的“凤”字, 头上有一簇漂亮的冠毛, 身后是长长的尾羽, 整体图形完全就是一副孔雀的象形图画, 孔雀在中国自古就被视为一种美丽、吉祥的大鸟。

但是peacock在西方的身价却一落千丈。西方人认为peacock行走时昂首阔步, 目中无人, 头冠频频摆动, 还不时开屏来炫耀其美丽, 这是“骄傲”、“虚荣”的表现。所以peacock在英语中常带有贬义。Peacock在缅甸象征喜庆, 在英国却象征祸害。如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称篡位者是“peacock”, 就指喜欢招摇的不道德女人。1896年李鸿章访欧时曾遇尴尬, “他身穿黄马褂和帽子上的孔雀羽毛”, 受尽西方人的嘲笑。又如美国3D动画电影《功夫熊猫2》中则把peacock塑造成一只妄图毁灭功夫、征服中国的邪恶反派沈王爷“Lord Shen”。

四、文化差异

孔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人把“孔雀”看做是美丽和吉祥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 “孔雀公主”、“孔雀开屏”、“孔雀舞”等, 都给人以美的联想。

但是英语中的peacock则不同, 它用于延伸意义时, 多半含有贬义。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美国传统词典) 对peacock的第二个解释为:A vain person give to self-displaydandy (一个虚荣的、自我表现的人;花花公子) 。西方文化不注意peacock美丽的一面, 而只强调它骄傲的一面, 所以英美人在形容一个人骄傲、狂妄、爱虚荣时, 就把他 (她) 比作peacock:He is proud as a peacock. (他非常高傲) play the peacock? (炫耀自己;沾沾自喜) 另例:

Who do you think I am, peacock (你以为我是谁啊, 你个臭孔雀?)

They were eager to take the young peacock down a peg. (他们很想压一压那个年轻的狂妄家伙的气势。)

The man was peacocking about on the lawn. (这个人趾高气扬地在草地上来回地走。)

此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美丽的孔雀被喻为高贵和圣洁之物, 成为文人雅士们纷纷讴歌的对象。孔雀的形象常出现在诗词歌赋中, 例如战国楚·屈原的《离骚》:“魂兮归徕!恣志虑只, 孔雀盈园, 畜鸾皇只。”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孔雀集而相存兮, 玄猨啸而长吟。”汉刘向的《说苑·杂言》:“夫君子爱口, 孔雀爱羽, 虎豹爱爪, 此皆所以治身法也。”宋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唐沉亚之的《为人撰乞巧文》:“假文羽於孔雀兮, 而使擅夫佳丽。”宋孙光宪的《八拍蛮》词:“孔雀尾拖金线长, 怕人飞起入丁香。”这些名句使孔雀之名家喻户晓, 世代流传。

孔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蕴涵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长期以来, 早已为中国百姓家喻户晓,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如今在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面, 到处都有孔雀的身影, 如穿戴有孔雀花纹的舞蹈服装、裘衣、鞋、钗;吃有孔雀开屏鱼这道菜;或者用孔雀装饰陶器、金属、珠宝和玻璃;或者用孔雀羽毛制作头饰、帽子、扇子, 甚至雕刻、剪纸、刺绣, 文学作品等也都会以孔雀为题材, 这些都反映人民对喜庆吉祥、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此, 在中国文化中, 孔雀是美好、吉祥、喜庆、幸福的象征。

从以上四方面的对比, 可以看出西方peacock更强调了其虚荣、炫耀的消极一面, 而孔雀则代表东方人民对美好、吉祥的追求。仅仅英汉词语的差异就很能折射出文化观念和历史形成的不同, 这给以英语语言和文化学习者一定的启示, 两种语言并不可能是一一对等的, 即使字面意义相近 (denotation) , 内涵 (connotation) 上还是会存在显著不同。所以不能把语言学习简单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在掌握、运用语言的同时, 一定要考虑文化的因素, 比如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 要考虑到peacock和孔雀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 所以, 中国有些商品的商标是“孔雀”, 如“孔雀”牌手表等。但是, 商标为“孔雀”的中国彩电出口海外时, 用的商标不是peacock, 而是另外起了一个名字:Uranus (天王星) , 这样就免去了对孔雀文化理解上的偏差。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娜·E·杰克逊, 著.姚芸竹, 译.动物系列:孔雀[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2.

孔雀舞中的民族文化 篇2

一、莱蒂和凯瑟琳的共性

1.受自然本能的驱使, 追逐真正的爱情

劳伦斯认为, 人具有肉体的自我和精神的自我, 这两者是对立的, 但又应该保持平衡。他借人物之口指出, 一个人应该“做个好动物”。但是, 人又是有思想的动物, 人能进行思维活动, 有种种精神生活, 身上有一个精神的自我。在劳伦斯看来, 一个人若要变得完善, 臻于完美, 就得在精神和肉体的冲突中达到平衡, 且还要与其他人取得和谐的关系, 只有这样, 他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白孔雀》女主角是一位名叫莱蒂的妙龄女子。她接受过高等教育, 读过不少“涉及现代妇女的东西”。父亲去世以后, 她继承了一份遗产, 性格变得高傲、乖张、任性, 常常目中无人。莱蒂的外貌很美, 对各种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 是个聪慧而富有知识的女性。但由于她从小生活在内瑟梅尔河谷的树林和水色之间, 深受大自然的熏陶, 喜欢以一种自然的、豪放的方式行事。刚出场时的莱蒂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 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 对爱情充满幻想。这样的莱蒂在与乔治相遇时, 情不自禁为乔治的粗犷、健美及其生气勃勃的活力所倾倒, 认为他是“某种美好而有活力的生命的花蕾”, 是自然界的造化。作者描写了莱蒂与乔治之间情感的交流所引起的震颤:莱蒂与乔治一起翻看莫里斯·格雷芬黑根的《牧歌》时, 两人的心里都掀起了澎湃的浪潮。画面上是林中花丛里的男青年搂着面带羞怯和激动神情的女青年, 正热吻着她的面颊。他们彼此都觉得这幅画暗示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情感, 因此 “他俩彼此凝视了一会儿才又埋下头。这样赤裸裸地望着对方, 对他俩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一种迫使自己承受了一阵子的眩惑而羞怯的痛苦, 一种由血管中涌动的火热电流所引起的猛烈感情震动之后可能产生的痛苦。”这说明莱蒂和乔治之间的爱情潜意识的本能, 不受意识的控制, 也不受文明的约束。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纯粹是出自天然本性的相互吸引和真情流露, 是一种值得珍视的、最为宝贵的感情。此时的莱蒂, 基本上是个肉体与精神相和谐的人。她之所以爱上乔治, 完全是她的自然本能所致。

《呼啸山庄》的女主角凯瑟琳孩提时期就是一个野性十足, 倔强又大胆的姑娘, 她的身上充满了反叛精神, 当全家人都对脏兮兮的希刺克利夫表示厌恶的时候, 她却勇敢的与之成了朋友。此时的凯瑟琳尚未受到世俗文明的熏陶, 还是一个自然的女儿, 她完全是出自人类善良的本能而与希刺克利夫交往。他们一起在荒原上自由嬉奔, 尽情享受大自然所赐予他们的一切, 憎恶一切虚伪和暴虐。在这种一起玩耍的过程中, 凯瑟琳爱上了希刺克利夫。她爱他, 不是爱他的外貌性格, 也不是出于地位名利的世俗打算:“我爱他不是因为他长得俊俏, 而是因为他比我更是我自个儿。”他们的爱情是在反抗辛德雷等人的压迫和暴虐中建立起来的, 是深刻而强烈的。此时的凯瑟琳是呼啸山庄这所荒原上的一株生命之花, 她的不受拘束的自然天性使她同情并站在希刺克利夫一边且从不以上等阶级的傲慢轻视他。保姆耐莉完整地描述了对爱情的态度: “她非常喜欢希刺克利夫。我们如果真要惩罚她, 最厉害的一招就是把他们分开, 可是她比我们更常为了他挨骂。”凯瑟琳也向耐莉描述她对希刺克利夫和艾德加的感情:“在这个世界上, 我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利夫的悲痛……他是我最强的思念……我对林惇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对希刺克利夫的爱恰似地下恒久不变的岩石……我就是希刺克利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如果说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她才能找到渴望的自由;那么只有与希刺克利夫厮守一处, 她才能发现共鸣。这种爱就如磐石一样永固, 超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 是出自内心的, 不沾染一点世俗的成份在内。

2.受文明的异化, 嫁给不爱的男人

莱蒂和凯瑟琳原本都是出于自然天性的驱使, 爱上同样有着自然天性的男人;但两人后来又都在理性意识的支配下, 出于世俗的考虑, 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

莱蒂深爱乔治, 但她的理智, 她所受的教育则告诉她不能嫁给乔治, 因为他缺乏教养, 没有社会地位, 也没有足够的金钱来满足她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在莱蒂看来, 乔治淳朴健美, 富于生命力, 有男子汉气概, 但感情过于粗犷, 教养也不够, 而且没什么财产”。在她看来“钱能造就男子汉”。这种“文明”造就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她的最终选择:嫁给一个富有的上层社会的“文明”的男人, 因此, 她选择了富有、社会地位高、拥有煤矿公司的资本家少爷莱斯利, 而她并不爱他。

凯瑟琳尽管爱希刺克利夫如命, 但最后她并没有嫁给他。这是由于她的性格里又表现出其世俗复杂的一面, 具体表现为她的虚荣心和名利欲:在画眉田庄养病期间, 凯瑟琳受到了资产阶级文明生活的熏陶, 不再满意于自己以往的野孩子形象, 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 她尽力掩饰自己野性的一面, 在听到别人说希刺克利夫是野孩子时, 提醒自己不要跟他一样;同时, 她也不能抗拒富有的物质生活, 因此她最终选择嫁给了画眉山庄的主人林惇, 一个能给她提供富裕的物质生活和很高的社会地位的男人, 仅仅因为林惇“将要有钱, 我愿意做附近最了不起的女人, 而有这么一个丈夫就会觉得骄傲”, “如果希刺克利夫和我结婚了, 我们就得做乞丐。”可见他们的结合只不过是为了满足阶层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虚荣心, 这与凯瑟琳的真实内心是相违背的。

二、莱蒂和凯瑟琳的差异

表面上看来, 莱蒂和凯瑟琳的选择是相似的, 都选择富有的上流社会的人, 而背叛了自己真心相爱的贫穷的恋人, 而实际上她们的选择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莱蒂的背叛完全是机械文明异化的结果。她向现代物质文明低头, 嫁给了富裕的煤矿主莱斯利, 使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文明出现了失衡, 所以, 她婚后的命运只能是“虚度年华”。她之所以嫁给莱斯利, 是因为他代表了文明的一方, 能给她带来她所需要的一切, 如金钱、地位、荣誉等;而且她自始至终没有替乔治想过, 即使在与莱斯利订婚之后她也没有在乔治面前透露半点风声, 仍旧继续与他交往。因此可怜的乔治在得知莱蒂嫁给莱斯利之后, 一下子崩溃了, 从一个“资质聪颖”, “渴慕文明”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变成了一个借酒浇愁的人, 可见莱蒂的背叛对他伤害之深, 在与莱斯利结婚以后, 她也从没想过要帮助一下仍旧处于社会底层的昔日的恋人。从此可以看出莱蒂的自私本质。

凯瑟琳选择了林惇, 主要因为她爱慕虚荣和向往物质生活, 但她还有一个自私的愿望:想借助林惇来帮助希刺克利夫摆脱奴隶的地位, “如果我嫁给了林惇, 我就可以帮助希思克利夫提高他的地位, 并让他不再受我哥哥的摆布”。由此看出, “凯瑟琳和希刺克利夫之间的爱情的性质不同于普通的男女爱情, 他们的爱情由于是建立在反对辛德雷等人的压迫暴虐的基础上, 所以他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人性, 体现着对正义和人道的追求, 体现着生命的价值。背叛这种爱情就意味着背叛人性, 痛弃生命本身。”凯瑟琳背叛了希刺克利夫的爱, 令俩人都痛苦不堪以致后来希刺克利夫被愤怒蒙住了双眼, 没有接受她的帮忙。

三、结语

就自然本性而言, 莱蒂只爱乔治, 凯瑟琳只爱希刺克利夫。在她们的身上有最深刻强烈的爱情, 她们的情感与作为坦白真诚, 毫无造作之矫饰;就社会中的人而言, 她们的选择又在情理中, 因为只有与有钱人结合, 她们才能够在那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她们的选择是现实的而不是浪漫的, 是任何一个在社会中生活的人的实际选择。这是两个在世界文学史上值得探讨的人物形象。

摘要:《白孔雀》中的莱蒂和《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令人瞩目的形象。她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 又有不同之处。两者都是世界文学史上值得探讨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形象,比较,共性

参考文献

[1]马亦君.展示生活的真——试析小说《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1) .

[2]蒋家国.“精神型女人”的雏形——试论《白孔雀》中的莱蒂形象[J].外国文学研究, 2003 (2) .

[3]孙冬梅.试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的自私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6) .

《孔雀东南飞》里的古代文化常识 篇3

一、六合与干支

例:“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年、月、日的干支六个字都相适合,就叫“六合”,“六合”日就是良辰吉日。那么,何为干支呢?

干支,又叫天干地支。天干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用天干地支相配以纪年、纪月、纪日,由来已久。天干在上,地支在下,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配合,天干地支全配到位,共60组,叫“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排列如下: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我国的农历就是用上述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循环纪年,以至无穷。有人把公元前2696年定为第一个甲子年,依此,公元4年的干支正好是农历甲子年。如1966年是丙午年,2003年是癸未年,2004年是甲申年,2044年又是甲子年,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推算任意一年的干支可用公式:

(所求年数-3)/60=商……余数(余数就是年干支在六十甲子中的序数)

如果余数等于0,则干支序数加上60。例如,求1983年的农历干支纪年:(1983—3)/60=33……0,则0+60=60(干支序数),第六十是癸亥,则1983年就是农历癸亥年。若求2003年则(2003—3)/60=33……20,六十甲子顺序表第二十是癸未,则2003年就是癸未年。

干支纪月、干支纪日较复杂,且用得不普遍,此就不赘述。

迁移练习:算一算曾爆发中日海战的1894年、百日维新的1898年的干支纪年是哪一年。

二、鸡鸣和时辰

例:“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例句中的“鸡鸣”“黄昏”“人定”是古人计时的时段名称。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或日昃)、哺时、日入、黄昏、人定。汉武帝时又以十二地支与之相配。每个时段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详细对照见。表一:

襁褓:婴儿。襁褓本是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和带子,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齿龀:7~8岁换牙期的儿童。《列子-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垂髫、总角:幼年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井}台然自乐。”儿童头发绑起来下垂着,故称“垂髫”(黄发指老人。老年人发色转黄,故以黄发指老人)。《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袁枚《祭妹文》:“予弱冠粤行。”

而立:30岁。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不惑:40岁。源于《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天命:50岁。源于《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耆(qi):60岁。花甲源于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耆源于《礼记·曲礼上》:“六十日耆。”

古稀:70岁。源于杜甫《曲江二首·其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岁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迁移练习:想想以下例句带点的词现在指什么时候。袁枚《祭妹文》:“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毛遂自荐》:“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三、结发与年龄称谓

例:“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这个年龄一般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结发”在句中指的就是一个年龄段的称谓。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如下: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女子15岁。“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女孩大了,用簪子把盘好的头发别住,并行笄礼以示成年。犹男人的加冠。

冠、加冠、弱冠: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结起头发,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叫“加冠”。又因20岁刚成年,故又称“弱冠”。男子加冠、女子及笄都要把头发结起来,所以“结发同枕席”中的“结发”就指这一阶段的男女。《论语·先进·子路、曾

耄耋:80、90岁。

期颐:100岁。

由《孔雀》说孔雀舞 篇4

一、孔雀舞的来历浅说

《孔雀》用“春夏秋冬”四个篇章精美的呈现了一场孔雀爱恋的感人故事, 既是孔雀的爱恋, 更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早在一千多年前, 傣族就已经流传着许多孔雀舞的优美传说, 召树屯与楠木诺娜的故事就是其一。在历史文献《华阳国志》《山海经》《南诏野史》《蛮书》等, 都对孔雀、孔雀舞有“常浴千江”“巢人家树上”“婚娶长幻舞, 吹芦笙为孔雀舞”的记载。这些传说故事和文史记载都说明了傣族人民十分喜爱孔雀, 并在几百年前甚至更久远的时期就已经创造了孔雀舞这种优美的舞蹈形式。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 是吉祥的象征, 因而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傣族人民也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 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歌颂美好的生活。孔雀舞在傣语里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在傣族地区还有专门从事表演孔雀舞的职业艺人, 由此可见, 孔雀舞是傣族最普遍、最受欢迎的舞蹈。

二、从性别转换看孔雀舞的演变

在《孔雀》里, 我们看到了雌、雄孔雀的舞蹈, 由杨丽萍扮演的雌孔雀和王迪扮演的雄孔雀, 让观众的视觉在孔雀舞性别的看待上有了思索。众所周知, 只有雄性的孔雀才开屏, 雄孔雀震动着五彩的羽翼向雌孔雀求偶, 将最美的瞬间呈现。这也难怪, 傣族传统的孔雀舞都是由男性来跳的。我们熟知的著名傣族民间舞表演家毛相, 被誉为“孔雀舞王”, 他表演的孔雀舞主要是通过头、眼、身、手、足等来模拟孔雀的姿态, 舞姿威武阳刚, 这些姿态活灵活现、优美绝伦, 极富表现力, 把生活中的雄孔雀那特有的气质和开屏的华美注入了原始的生命活力。继承这一舞风的是他的一批弟子们, 目前, 男子孔雀舞中影响较大的有约相和旺腊等。作为傣族孔雀舞国家级非物质传承人, 他们将孔雀的漫步、蹦跳、戏水等动作, 配合眼神、抖肩的运用进一步扩充与发展, 表现出孔雀活灵活现的生命状态, 舞姿优美、动作灵活、形象逼真、出神入化。

但男性的孔雀舞总体来说阳刚有余, 柔美不足。从上世纪50年代起, 女性的孔雀舞开始登上舞台, 一改传统阳刚舞风, 在保留继承男性孔雀舞中眼神运用和模拟孔雀生活习性的动作外, 借用其它民族的民间舞蹈元素, 大胆扩展女性孔雀舞在手眼身步法上的运用, 最为突出的是各种旋转和不同技巧的发挥、手臂上柔臂和腰部线条多姿态变化、脚下各种步法的巧妙组合, 使女性的孔雀舞表现力加强, 更具有柔韧和灵巧之美, 这是男性孔雀舞所望尘莫及的。孔雀舞性别的角色转换也无疑为傣族孔雀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从服饰变革看孔雀舞审美

传统的傣族男子孔雀舞在服饰上是有严格要求的, 过去都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 身上穿有支撑架子的外罩, 在架子上再插上许多孔雀翎羽来呈现雄孔雀开屏的华美, 并在象脚鼓、锣、镲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舞蹈艺术家们对傣族传统的服饰进行改革, 首先是舞者性别的转换, 其次, 大胆抛弃束缚舞者手脚的沉重木架, 让孔雀舞者穿上一身缀满孔雀翎羽的大摆裙, 更加突出手臂、腰部的线条感, 在外化形态上更加轻盈。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 由金明编舞, 崔美善领舞的《孔雀舞》获得了金奖, 孔雀舞的服饰无疑成了最为关注的焦点。自此, 孔雀舞在服饰的革新上更加大胆而独特。舞蹈家刀美兰的《金孔雀》再到杨丽萍的《雀之灵》, 我们看到, 孔雀公主们让孔雀从长袖大摆裙到吊带紧身大摆裙, 一步步穿得更加简洁、轻盈, 更加追求由服饰变革所带来的动作上的精益求精。舞剧《孔雀》中的孔雀服饰更让我们耳目一新, 既有轻盈飘逸的透明纱裙, 也有模拟理想现实主义的孔雀尾羽。如果说传统的男性孔雀舞服饰是为了更真实的呈现雄孔雀开屏的华美, 那么, 女性孔雀舞服饰更突出了孔雀高贵、轻灵的特性, 服饰的大胆革新为孔雀舞的发展带来了不断更新的元素, 伴随着现代服饰潮流的发展, 孔雀舞的服饰更加多元化, 服饰的变革使孔雀舞由“外在塑型”转为“内在表现”成为必然。

四、从舞蹈作品看孔雀舞发展

与其说是杨丽萍的《孔雀》再度掀起了人们对孔雀舞的关注, 不如说是一批优秀的舞蹈作品编织了人们对孔雀舞的厚爱。毛相的《双人孔雀舞》, 金明的《孔雀舞》、刀美兰的《金孔雀》、杨丽萍的《雀之灵》《雀之恋》《孔雀》以及近年来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孔雀飞来》《碧波孔雀》等, 这一系列的孔雀舞作品无不表达着人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如果说, 毛相的孔雀舞还只是停留在原始的图腾、娱神娱人的层面, 那刀美兰的孔雀舞则是在提炼中演化为舞台化的一门艺术, 杨丽萍的孔雀舞却上升为一种创新中的回归。孔雀舞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娱人阶段, 兼具仪式性和表演性, 是民间广场文化和公共舞台艺术的融合, 是娱乐大众的民间艺术。娱神阶段, 从传统的威猛阳刚之美转化为阴柔优美, 在闻佛讲经和开屏见佛等象征符号中演化为娱神舞蹈。娱己阶段, 从取悦于神转变为孔雀之灵, 进入人神合一的自我表现, 终而娱己。

上一篇:医院成本信息化管理下一篇:经济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