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就业十篇

2024-07-09

高职护理专业就业 篇1

1 以就业为导向, 实施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校外实习基地调研

每年3月通过走访实习就业单位, 对拟开发的新实习就业单位发放用人计划问卷, 做好、做足先期护理行业市场调研工作。4月初, 召开由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及其家长、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就业实习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带教人员、实习管理人员等参加的研讨会, 将就业岗位按照医院等级、属地、专业方向、用人方向进行细化归类, 归纳成卷, 以表格形式发放给学生及其家长, 完成顶岗实习志愿填写后, 由实习管理人员根据学生综合情况, 确定实习单位。我院高职护理专业2008届实习生实习安排见表1。

2 就业“制导”实习基地设置标准制定

由实训实习就业指导中心牵头, 组建包括实习基地带教教师、用人科护士长、护理部专业人员、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专业教师的实习基地规范办公室, 结合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对护理行业的要求和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 按照“技术够用、实用, 3年不落后, 终身能发展”的要求, 制订基于就业工作过程的实习大纲、实习教研计划, 细化实习工作流程, 强化就业方向的实习环节, 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及建设。2008年我院制定的高职护理专业实习基地设置标准见表2。

对照实习基地设置标准, 由校方牵头, 在实习单位和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共同参与下, 按照学校、实习单位2∶1或1∶1的资金比例进行投入建设, 教育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学校、实习单位四方对建设情况进行质量监控。

3 就业“制导”的校内教学环节改造及建设方案制订

实习结束前, 召集由往届毕业生、实习生、带教教师、带教班主任、护理部专业人员、实习科护理骨干人员、校内教管人员共同参加的“头脑风暴会”, 对护理行业及护理细分行业工作过程进行细化, 对顶岗实习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 制订校内教学环节设置方案及对应环节的建设方案。如根据实习、就业要求, 将校内原以学科为单位的实践教学室改造为项目实训室, 对位实训项目, 对不同学科的理论教学进行校本教材替代的课程融合, 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共计建成的对位就业岗位的校内实践教学实训主体有:常规护理实训室、护理技术新进展实训室、精神科整体护理实训室、社区整体护理病房、尸体模拟操作实训室、技能操作实训室、外科类整体护理病房、内科类整体护理病房、儿科类整体护理病房、妇产科类整体护理病房、仿真手术室等, 实现高职护理专业校内教学的革命化变革。

4 就业实习制度的后期教学分化

依据基于就业实习需求的“头脑风暴会”, 前伸校内教学, 综合前3学期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学生进行就业实力评级, 依据评级结果、学生及其家长志愿等, 在就业实习指导教师的干预下, 将学生的实习方向归类为:卫生管理方向、内科系统护理方向、外科系统护理方向、社区护理方向、手术室护理方向、妇幼护理方向、急救护理方向、ICU护理方向等。从第四学期开始, 根据就业方向归类, 实施后期分化教学, 前8周进行公共护理课程学习, 后10周针对不同就业方向, 开展不同方向的护理工作流程实训, 整体病房护理实训, 尸体标本模拟技能训练, 活体模拟训练, 不同专业护理新技术训练及新进展学习, 特殊岗位岗前理论、技能储备学习等, 实现后期教学分化、顶岗实习与分期就业的和谐统一。

5 形成质控体系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就业、实习“制导”出的教学要求及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研究, 不断“制导”出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教学体系的改进要求, 完善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 如课程的融合, 教学内容的留、删、增、变, 校本教材的建设, 实训项目的改革, 教学各环节的衔接, 达到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的目的, 形成基于就业与实习需求的质控体系。

6 就业“制导”教学体系实施后教学效果的评定

高职护理专业就业 篇2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

1. 毕业生就业企业分布

据对湖南省几所高职院校2007年国际贸易专业354名毕业生进行典型性抽样调查统计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中、小型企业,占比重达84.7%,在大型企业就业的仅占15.3%。而供职于民营企业的占就业人数的81.7%;供职于国有企业的占8.2%;其他10.1%则集中于三资企业。

2.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统计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在省外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6.2%;省内人数占总人数的43.8%。而省内主要分布在长沙市,占该专业省内就业人数的47.2%;而省外则主要分布于深圳、东莞、广州、浙江等沿海省市,占省外该专业就业人数的79.3%。

3.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

从调查统计来看,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营销、报关、报检、单证处理、商务秘书等岗位,各岗位人数分布比例分别为28.7%、14.4%、11.1%、22.8%、12.8%,其他岗位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10.2%。

企业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要求

1. 对毕业生知识结构的要求

调查中,企业普遍要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经济贸易的基础知识、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贸业务处理能力等四部分知识结构。高职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掌握熟练的外贸业务处理能力,相对宽厚的技术基础知识,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对第一线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毕业生认为学校在培养该专业学生时应注重这一知识结构的有机融合,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充分体现这一知识结构的特点。

2.对毕业生能力结构的要求

调查中还表明,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普遍要求有较强的计算机与外贸业务结合操作能力、外贸业务处理能力和实践能力。毕业生也普遍感到工作中对计算机与外贸业务结合操作能力的要求高,对外贸业务处理能力也异常突出,特别是对外营销能力、单证处理能力、报关、报检能力应用较多,其应用比例分别达到了25.7%、40.2%、20.3%和10.8%,其他方面仅为3%。另外,毕业生还普遍感觉自己的动手能力差,处在一种想做却做不了的阶段。他们认为学校的教学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

1.人才需求量分析

据国内知名人力资源供应商——前程无忧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1月份其发布了2773家外贸企业的19995个需求职位,包括从跟单员、外贸业务员、采购员到进出口经理、涉外律师、商务谈判师等各种职位,位居行业需求排行第六位,而2005年同期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排行在十五名之外。

中国对外贸易正在经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渗透海外市场,特别是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我国外贸业面临了全新、多变的发展机遇。与大幅增长的贸易业务不协调的是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

根据估计,即使仍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5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将达到36万家,是现在外贸企业数量的2倍,仅按每家新增企业需要10位外贸专才计算,就需要180万人。而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5年内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尚有100万人才的大缺口。因此,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相当乐观。

2. 岗位需求情况

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四项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4.2%、36.4%、21.5%、17.9%。

3. 相关岗位的资格证书要求情况

据调查分析,对外贸易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具有单证员证书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非常少,拥有报关员证的人才严重紧缺。统计数字显示,现报关企业与注册报关员之比竟为9:1。随着外贸量的增长,对持证报检员的需求增大。加之,国家规定2005年6月30日之前,没有参加报检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获得报检员证书的人员将不再具有报检资格,不得从事报检业务。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对持报检员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更加供不应求。

4. 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新的要求

(1)操作和语言技能。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这些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

(2)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人员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3)较强的营销能力。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这就需要我国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应该注重国际营销经验的积累,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在国际推广方面运用各种营销渠道、专业手段来吸引国际买家的眼球。

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能够从事我国各行各业对外贸易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坚持“理论够用,专业扎实,强化技能,重视应用”的人才培养原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知识、能力、素质模块化,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必须要与未来的工作有相当强的“粘合性”,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未来国际经贸竞争的“外语+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形成具有自我创造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

(1)大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应与从业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紧密结合。属于国际经贸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试相对较多,如报关员、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从业资格考试,国际商务师系列考试等。在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考试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另外,对有重叠内容或教学要求有共同地方的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以中文的理论及单证为主进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强调英文函电的使用以及英文单证的制作,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应对该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把外贸函电的内容整合进去。教学中,业务流程的讲解和外贸函电的应用结合在一起,每一个环节中英文相对应,每一步骤力争和实践环节相符,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跟上时代的需要。

(2)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实施手段。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突出“以案例教学为中心、以实务为中心、以操作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实与之相适应的实践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搜集相关信息,或参与社会实践,集合团队的力量进行问题的分析或解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要注意“讨论式”“启发式”“对比式”“归纳式”等多课程执行方式的有机结合运用、总结和推广,将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使课堂富含强大的信息量和直观上的艺术享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在教学中体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专业,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东盟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因此,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培养国际化意识,还须在教学中贯穿“英语”的使用和应用,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应采用阶段性递进的“双语教学”,努力使毕业的学生能较好地使用英语进行业务交流。

3.建立、完善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实训体系

高职护理专业就业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护理专业学生 责任感 就业能力

2015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也就是培养硬技能和软技能兼备的高技能型人才。社会责任感是软技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伴随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注重培养硬技能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感。

一、培养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感

1.责任感的内涵

责任感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德,是个体对于社会的回报。社会是个体成长的土壤,个体对社会而言,也必将承担其义务和责任,这是责任感产生的源泉。犹如父母养育了子女,而子女也需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这种责任是与生俱来的。

2.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责任感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感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个人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独生子女的“独我意识”,互联网的负面影响,过度强调个性等。而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责任感缺失更为明显,他们进入职业院校后,更容易产生挫败感,而这种挫败感极易造成他们责任感的缺失。

3.培养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责任感的方法

高职院校都希望能培养出责任感较强的高素质人才,如何才能强化护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呢?简单来说,高职院校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如在讨论病例或模拟情境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培养学生职业责任感渗入其中;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护理职业特点,通过职业自豪感来促使护理专业学生自发地产生责任意识。如借助南丁格尔精神的宣传和5.12护士节活动等。

二、提高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1.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发现工作、获得工作,并保持工作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和个人适应性。这种能力是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能从事护理岗位的重要前提,所以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很重视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2.提升护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

(1)掌握护理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立业之本,每位护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近年来,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医疗行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在日渐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人才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要与时俱进。

(2)具备良好的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护理行业的方法能力是指在实际的护理岗位上,除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外的,与专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方法能力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能否较好地展开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专业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方法能力,才能在护理岗位上游刃有余,工作顺心。

三、培养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责任感与提高他们就业能力的关系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感与就业能力,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直接关系,然而实际上,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1.高度的责任感可以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如果说知识和能力像金子一般宝贵,那么责任感则比黄金更昂贵。如果你是一个具备能力和责任感的人,那么你将是所有用人单位梦寐以求的人才。特别是护理行业,作为人类最崇高的职业之一,每个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否则没有患者会信任地将自己交付于你。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所有医院招聘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宁愿选择一个能力稍差但责任感较强的人,也不愿意选择能力很强却没有责任感的人。医院普遍认为,能力可以不断地锻炼和培养,而缺失责任感的人,纵使其有出色的能力,却不一定能负责任地完成岗位任务。

俗话说:“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它说明医护人员是所有病患健康和生命的依赖。护士的责任感越强,医疗失误率就越低,充满责任感的护士会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医院和集体利益考虑在自身利益之前。当选择护士这个崇高的职业时,伴随着自豪感的产生,护理专业学生也应将责任感担在肩上。基于责任感对于护理行业的重要性,在选择护理专业学生时,医院会特别注重责任感这一品质。所以说,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可以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2.就业反作用于提高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感

护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时,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专业学生可能会发现责任感对于就业的重要性,没有责任感的人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用人单位面试时或者进行技能考核时,责任感都会是重要的参考因素,而很多护理专业学生对于职业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课本上,只注重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忽视了责任感的养成,直到经历就业这个过程后,他们才意识到责任感的重要性。护理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施展自己的护理技能为患者解除病痛时,也会有效提高自身的责任感。

社会是个体生活的摇篮,个体具有对社会做出服务的义务,而促成这种义务的就是责任感。近年来,全国护理类高职院校都在不断提升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包括探索各种教学模式,完善实验条件,更新实训设备,以此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而此时,高职院校更应该考虑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并且将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开展。护理专业学生也需要形成责任意识,明白自己选择的行业很辛苦,会有夜班,工作中会受到委屈,但护理这份职业被称为“白衣天使”,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之一。这种责任感反过来又会促进护理专业学生不断进取,努力掌握护理技能,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就业后,他们会带着自身的责任感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

参考文献:

[1]蔡季秋.高职院校护生护理软技能培养内容的构建[J].滁州学院学报,2015,(10).

[2]赵俊凤.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1).

[3]莫军成.护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析[J].高教论坛,2013,(9).

高职护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4

目前,我国护理专业整体水平以中、大专学历为主,高层次人才缺乏。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是以培养现代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的的职业专科教育。其以市场为需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我国,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正处于大力发展和进一步深化的阶段。为优化护理专业队伍结构,加快专科护理的发展,完善专科护士的培养,需加强对护理专业人才流向的研究。本文对北京市某学院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了解毕业生的生源地、就业单位、是否选择深造等信息,为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整体抽样方法。研究对象为北京市某学院~届高职高专护理专业707例毕业生。所有毕业生均达到学校相关规定,如期完成学业,获得毕业证书。

1.2方法 收集教科办记录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内容包括个人信息、就业单位名称和级别等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和统计。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

2结果

被调查的707例毕业生中,男生105例,占14.9%,女生602例,占85.1%;年龄在21~24岁。其中,2009届毕业生114例,占16.1%;届毕业生118例,占16.7%;届毕业生151例,占21.4%;届毕业生146例,占20.7%;2013届毕业生178例,占25.2%。

2.1毕业生生源地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生源地为郊区、县(大兴区、昌平区、顺义区、通州区、房山区、怀柔区、平谷区、门头沟区、密云县、延庆县)的人数为614例,占86.8%;为城八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的人数为93例,占13.2%。毕业生生源地以郊区、县为主。各届毕业生生源地情况,见表1。

2.2毕业生就业工作单位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92.5%的毕业生在三级综合性医院工作;5.3%的毕业生在二级及一级医院工作。选择专生本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仅占0.7%。各届毕业生所在机构类别情况。

3讨论

3.1毕业生生源数呈总体增长的趋势,并以远郊区县生源为主

21世纪以来,随着医药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教育的招生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并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和硕博研究生4个层次的完整教育体系。以中专为主体的护理教育层次结构,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也为我国护理教育突出问题之一。北京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源呈总体增长趋势,符合我国护理学历教育层次结构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尽管护理教育的总体规模及高层次规模都在逐步扩大,但中专教育的规模仍然过大,护理资源的需求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3]。国家卫生部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中,再次把护理人才定位为“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提出应动态调整教育招生规模和学历层次结构,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预计,北京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源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是从生源地看,5届毕业生皆以十个郊区、县为主,占86.8%;而城八区仅占13.2%。这种现象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教育教学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与城八区相比较,郊区、县经济相对落后,家庭以社会中低收入的普通家庭为主,教育教学规模及硬件设施较薄弱,本科及以上高校生源较低,造成此类地区高职高专生源比例增加。根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20全国护士学历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8.8%。可见,即使是城八区的本科及以上医学院校生源,选择护理专业所占比例仍很小。他们普遍会选择其它更加热门的医学专业,如临床、检验、影像等。

3.2毕业生就业定位主要是三级综合性医院

毕业生就业领域以城区三级综合性医院为主,占92.5%;而到社区、农村的很少。护士人力资源工作领域分布不均。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和技能是其就业优势。其属于劳动技能型人才,有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较强,工作作风踏实,人力资源成本较低等特点,受到医疗卫生单位广泛欢迎。但是,随着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也给北京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与日俱增的压力。据调查,2010~北京市三级医院招聘的护士学历以大专为主,占64.30%;本科学历护士已经达到20.36%。

未来5年计划招聘护士数量逐年增多,同时呈现出专科生逐年减少、本科生逐年增加的趋势[4]。对于护理本科生而言,高职高专类学生入学“门槛”较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在就业竞争中将处于相对劣势。因此,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他们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就业形势也会逐渐严峻起来。由此可见,一方面,国家倡导扩大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规模;一方面,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高竞争,甚至就业困难等问题。这种矛盾现象说明,高职高专护理教育自身存在一定问题。其教育规模增长和教育质量发展不协调,存在着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等问题。因此,必须适度控制专业发展规模,努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让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毕业生更好地胜任各类医疗岗位工作。

3.3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很小

高职护理专业就业 篇5

一、高职数控现状

虽然各个高职院校在花大力气去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比如引进德国职业教育方式、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式教学、理实一体化课程等等, 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相应提升, 但是由于本科生毕业生数量的大幅提升和中专数控专业学生本身实训时间要比高职专业学生要多, 造成高职专业学生处在了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理论比不过本科生, 操作比不过中专生。特别是针对数控专业学生, 中专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足够胜任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的操作工, 而且工资要比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工资标准要低。过了前几年的热度以后, 由于工厂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操作工的饱和, 现在高职数控专业学生近几年数量越来越少, 有很多高职院校数控专业出现停招。数控专业相对来说是一个投资较大的专业, 数控加工设备价格昂贵, 但回报较少, 因此有一些学校已经取消了数控专业。

二、教育部的引导

教育部在对数控专业的发展上也花了很大的力气, 跟一些国际上知名的数控技术行业排头兵积极合作, 促成了FANUC应用中心项目 (全国十所院校) 、DMG项目应用中心 (首批全国十所院校) , 这些中心的建成将极大的促进我国数控加工行业高端人才的培养, 并服务于社会, 有利于提高我国机械加工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企业调研

通过学校大三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不同企业的反馈信息可以看出, 大部分大型企业均有大量的高速切削与多轴加工设备, 但是由于这些设备价格昂贵, 企业一般都是一个人负责一台相关设备, 因此需要较多的相关专业人才, 而人才的缺乏也造成了很多大型企业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针对企业来说, 也不会让刚刚毕业的高职学生去操作这些机床, 操作前肯定是需要进行大量培训的, 而如果在学校期间已经了解并掌握了一些相关知识, 那对于他们在培训期间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改革方向

对于还在开办数控专业的学校来说, 应该从自身出发, 提高自身的设备层次, 购买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 比如四轴联动、五轴联动、高速加工、车铣复合等高端的数控加工设备, 使自己的设备首先不落后于大部分企业。与此同时, 对于学生来说要借助学校的有利资源大幅提升自身的操作水平, 不能只是局限于课堂上所讲的基本的知识, 要勇于创新, 敢于钻研, 提升自己的能力范围, 从基本的数控车、数控铣操作往高端的四轴联动、五轴联动、高速加工等方面发展, 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日后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从教育部关于数控技能大赛的态度来看, 奖励力度很多, 工种范围很广, 涵盖了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四轴、加工中心五轴, 这都是从国家层次方面给数控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实的情况是, 在本科院校里面没有开设数控专业, 只有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有, 中职院校由于办学成本的限制, 很难在多轴加工、高速加工设备上有很大投入, 对于有些高职学校来说也是一样, 由于前几年数控专业报考情况火爆, 根本不考虑是否有能力开设这个专业, 即使开了投入也不是很大, 所买的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的基本需求, 从陕西省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选拔赛加工中心四轴和五轴的报名情况看, 这两个工种在2010年和2012年连续两届报名情况都很不理想, 都各只有几组 (在2010和2012年高职组加工中心五轴教师学生组合只有两个学校参与) , 而参赛的队伍无非就是投入较多的那几所陕西省排名靠前的高职院校。但是如果能有大量投入的学校, 数控专业肯定会独树一帜, 做到引领周边企业的发展 (比如西航院) 。特别是针对西部军工企业相对较多, 需要大量的多轴加工操作人员, 所以西部的高职院校就更需要大力去发展数控专业, 来满足企业员工的需求, 同时, 也可以通过给周边企业员工进行多轴加工培训来达到回收前期大量投入的资金问题。开办数控专业的学校在沿海地区是非常多的, 而且他们都根据周围企业的状况来投资和发展自己学校的数控专业, 从数控大赛上就看的很明显, 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获奖的省、直辖市的院校基本上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中国西部的省、直辖市很少能排名到前列的, 西部高校数控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大部分都去了东部沿海地区去淘金, 因此更需要在学校期间努力去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 使自己在和东部沿海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竞争中不落下风。

因此, 数控专业的学生要在学校期间打好基础, 同时还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特别是针对西部高职院校数控专业的学生 (西部数控加工发展相对沿海地区要落后很多, 而且企业和学校的相关合作较少) , 要做好自身定位, 制定好发展方向, 向高素质高层次的数控加工技术人才方向迈进, 来保证自己在就业时以及以后的工作中有足够的筹码, 被企业接受的同时还不能被社会所淘汰。

参考文献

[1]谭大喜, 谭倩.以就业为导向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职业, 2010, (3) .

[2]王玮.浅谈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在实践中的应用[J].硅谷, 2011, (2) .

[3]吕勇, 刘运强.论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信息, 2011, (21) .

高职院校应注重专业对口就业率 篇6

一、提高对口就业率, 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重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职院校能否存在和发展的关键, 而课程体系的合理性是这条生命线的核心环节。笔者曾经碰到过一位模具专业毕业生, 他到一家模具厂找工作, 老板见他是学模具的, 顺手在办公桌上拿了一个电话机的话筒, 要他在的电脑上把听筒的模具设计出来。学生感到茫然, 不知从何处下手, 老板以实践经验不足拒绝录用他。像这位学生, 其实对于话筒的相关设计知识也学过, 但他缺乏的是如何将这些知识综合起来去设计现实中的产品。究其原因, 在于我们培养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的工作体系, 最终导致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各方面的不适应。这就要求将学科体系转变为工作体系, 应根据不同专业发展需求, 精心重构课程体系, 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二、开发“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1. 通过市场调研, 挖掘潜在行业, 开办创新性“专业群”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专业的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是解决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关键。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的主办单位为湘电集团, 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 组建了由企业专家、学院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专业开发与建设团队, 对专业进行定期调查、研讨。然后根据教育部编纂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设置专业, 既概括人才培养的方向, 又符合高职教育培养复合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比如, 为适应全球绿色能源发展前景, 配合全国风能发电设备生产基地———湘电风能公司的建设, 在国内率先设置了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与安装专业。目前国内许多风能设备生产厂家已预订该专业毕业生。

2. 走进行业, 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必须与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相符合。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人才需求、专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要求、职业资格、素质要求等方面的调研分析, 以及对历届毕业生从业状况 (岗位性质、第一任职能力、稳定性、职业道德、业务能力、晋升情况、工资收入等) 的分析, 形成人才的系统知识结构单元和系统能力结构单元, 确定课程标准应涉及的内容, 构建专业培养目标, 建立符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 走订单培养与职业机构培训相结合的道路。比如湘电风能公司、海诺电梯公司分别与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与安装专业、机电应用技术专业进行订单培养模式, 华大菁英教育集团与物流管理专业建立合作伙伴等等。推行“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的办学模式, 提升了我院办学整体水平, 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铸造了平台, 降低了就业压力, 提高了对口就业率。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 缩短试用期。该订单培养班采取“1.5+1+0.5”人才培养模式, 安排前一年半时间学习系统理论知识, 一年时间根据订单培训方向进行系统能力训练, 最后半年时间参加顶岗实习。从职业教育培养的目的来考虑, 我们在整个培养计划中, 将学生导向工作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 我们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任务相连接, 而不是学科间相连接。在学生的整个学习中, 以项目的形式完善理论知识传授, 完成一个任务, 需要多少知识, 我们就讲多少。

3. 开发“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开发既是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基本标志, 又是学校教研、科研、师资和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我们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教材编写, 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一线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团队。一方面, 把最新的技术信息和科研成果引入教材, 避免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脱节;另一方面, 遵照教育教学规律, 把社会最新发展的技术和人才的规格要求固化为教学内容, 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内容, 将职业道德、安全意识等内容纳入实训。以项目或案例的形式, 综合零件标准、工作过程、任务决策等环节构建课程体系, 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步骤进行一体化教学。同时, 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职业能力, 不断完善项目教学的质量标准。如模具专业, 开发了《冷冲模设计》、《塑料模设计》和《模具制造工艺与工装设计》等教材, 在内容上进行了重新编排, 将整个教学知识分拆到每个项目里讲解, 删减了一些概念性强的知识, 融入了一些企业标准和职业素养。

4. 师资的优化是整个体系能否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

依托湘电集团办学, 我们除了聘请企业资深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相关课程教学外, 同时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结合生产实际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展技术攻关, 形成“实践—教学—再实践—再教学”的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在学生的顶岗实习环节, 由两至三名教师与学生一起下车间, 通过一轮下来, 老师的实践水平和专业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学生也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另一方面利用假期, 让老师带着教学项目下车间去寻求好的解决途径。通过这种“走进去、跑出来”的培养形式, 迅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引进社会优秀人才, 使整个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优化。

5. 推行考核多样化,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基础上, 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考核的方式也显得十分重要。

(1) 按照学习态度、讨论发言、创新思路、项目汇报、团结协作、口头表述等情况制定课程评分标准。

(2)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对于理论知识模块, 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情况, 比如团队完成项目情况以及PPT汇报情况等。而对于能力知识模块, 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结合纪律要求、安全道德、设备维护等进行综合考核。这样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强化职业能力。

(3) 推行“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获取考察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建设措施, 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为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很好地缓解了当前职业教育的对口就业率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2) .

[2]石伟平, 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职教论坛, 2001, (10) .

[3]王仁志.企业办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09, (10) .

[4]张健.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 2005, (6) .

[5]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及实施途径[J].北方经贸, 2005, (12) .

[6]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1) .

高职护理专业就业 篇7

1 基本情况介绍

以笔者工作所在高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以下简称“汽检专业”) 为例, 对该专业毕业后1到2年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选择的是2013年、2014年毕业的两届学生及其用人单位。调查方式采用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结合电话访问和实地走访形式。调查过程中共发放“毕业生说就业调查问卷”200份, 收回问卷168份, 其中有效问卷160份。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学生初次就业月收入水平2000元上下

就笔者所在高校汽修专业毕业学生的薪资水平与待遇进行了调查, 因为其是衡量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经过调查、统计发现, 2013年、2014年汽修专业毕业的两届学生初次就业的平均收入在2000元上下。

2.2 学生工作收入呈现逐月、逐年增长趋势

笔者所在高校汽修专业毕业生学生的初次就业月收入在2000元上下, 但随着工作时间、年限的变长, 毕业学生的月收入是逐月、逐年递增的, 工作整1年后, 月收入则能增加到3000元左右。这表明随着毕业学生工作年限的增长、工作经验的累积, 学生自我价值得以提升, 工作收入也随着价值提升而增长。

2.3 汽修专业学生初次就业时间普遍比较早

我校汽修专业主要采用的是“2+1”的培养模式, 即2年在校学习时间, 1年的企业顶岗实习时间。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 2013、2014两年毕业的学生有70%以上在实习期就完成了初次就业, 90%的毕业生在毕业后1到3个月内完成初次就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2013、2014两年是我国经济放缓之年, 社会对汽车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的需求量总体是在减少的, 但这并没有明显影响汽修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质量。

2.4 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较高

就业对口率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也是反映毕业学生能否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重要指标这一。本调查研究将售后服务企业作为汽修专业学生工作岗位的“首岗”, 而汽车制造、运输等企事业单位, 或者与汽车装配、产品质量检验、汽车配件销售、汽车保险理赔及二手车鉴定等工作岗位定义为业内相关岗位非“首岗”。通过调查发现, 2013年毕业的汽修专业学生有81%以上初次就业从事首岗工作, 2014毕业的汽修专业学生超过一半初次就业从事首岗工作。这说明汽修专业学生的就业对口率是比较高的, 就业质量也较高。

2.5 顶岗实习期内就业稳定性差

就业稳定性也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笔者对2013、2014两年毕业的汽修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稳定性进行了调查分析, 即第一次工作持续的时间。笔者将毕业学生的就业周期分为1到3个月、3到6个月、6个月到12个月、12个月到18个月共4个时间段, 对各个时间段内更换工作的汽修专业学生进行比分析。通过调查及统计分析发现, 有超过70%的学生就业周期在6个月到12个月之间, 超过12个月的仅为7%, 说明汽修专业学生的就业稳定性不是很高。

2.6 就业岗位满意度渐趋满意

在对2013、2014两年汽修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和目前工作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 毕业学生初次就业时, 对单位、工作岗位不是很满意, 表示满意的比例仅为40%, 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为22%, 其它则表示基本满意;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 毕业生对工作单位、岗位的满意度也在发生变化, 对工作满一年毕业生的调查显示, 感觉工作满意的比例上升到65%, 都不满意的比例下降为8%。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 随着毕业生职业素质、工作能力的提高, 其对工作单位、岗位的满意度也在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闫海波.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的推动机制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02) .

[2]张瑶祥.基于三方满意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05) .

高职护理专业就业 篇8

【摘 要】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存在毕业生供求总量矛盾突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主要受到教学教材内容落后、实践教学存在缺陷、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弱等因素的影响。为提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就业率,高职院校应明确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注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新常态 高职 艺术设计专业 就业形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169-03

随着时代的发展,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仅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而且成为社会、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考察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帮助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

一、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形势分析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与挑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严峻。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供求总量矛盾突出。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艺术类考试持续升温,使得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迅速,每年为社会输送出大量等待就业的毕业生。在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规模扩大的同时,面对的却是艺术设计行业岗位需求不足。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趋紧,导致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也精简机构,因此用人单位用人需求正在不断地降低,吸纳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在持续下降。据网络就业调查显示,在目前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中,艺术类专业首当其冲。动画、艺术设计等艺术类专业更是分列就业红黄牌警告榜。相较于招生时热火朝天的场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却每每受挫。艺考热、就业冷,这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遭遇的境况。总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加,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存在着多层面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体现为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相脱节。随着近年来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这使得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肩负着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但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都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其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发展成熟,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仅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技能缺乏,并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学历层次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适应。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众多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报考本科院校,错误地将职业教育看成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而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片面地追求高学历毕业生,因此与本科毕业生相比起来,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缺乏优势。从总体看,近年来就业市场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相比较而言,研究生需求旺盛,就业形势良好;本科生供需基本平衡,但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有一定的困难;而高职院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越来越困难。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就业质量不高。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作为高职生中富有特色的一个群体,普遍追求自由,往往作风前卫、追求时尚、个性鲜明,而且长期以来形成不愿受管制和约束的性格,对新鲜事物格外感兴趣,具有超前、开放的就业观念,不看重工作的稳定性。他们在就业方向和层次上都与其他专业学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职业选择自由,灵活就业率高。这样的个性反而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盲目投简历,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因此他们所找到的工作往往质量不高,就业岗位所提供的工作收入、地点、环境及个人发展前景等与毕业生个人预期严重不符,而且用人单位不能为毕业生提供符合高职人才培养层次的生产、管理和经营岗位,对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此外,艺术学科是一个专业性很强、就业口径较小的学科门类,各专业就业不均衡现象突出。一些应用性专业由于其专业技能性强、社会适应面广,因此有较好的就业市场,如平面设计、装帧设计、服装设计、产品包装、动漫制作等专业,而纯艺术类的传统专业由于其社会适应面较局限,在市场上消化的速度也相对缓慢一些,如美术学、音乐学等。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近半数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而且这个现象呈增长趋势,其主要原因就是,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岗位较少与艺术设计专业对口,部分毕业生为了就业,只好选择非专业对口岗位。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形势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变化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形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教材内容落后。目前适用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教材还比较缺乏,现有的教材内容也远远落后于全球市场的革新与进步,并不适用于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当经过这样教学培养的学生来到企业实习或就业时,就会发现在学校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多数没有实用价值,不能在实际的艺术设计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实践教学存在缺陷。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多从属于文科,因此大部分学校的设计教学还是偏重于理论教学,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同类学校所采用的实践教学法。虽然当前有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开始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到许多实际因素的限制,这些教学方法很多并不能全面落实并开展。例如,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由于缺乏设计的体验与认识,设计的过程往往流于闭门造车。而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教师所给的指导与建议也是十分有限的,通常仅仅是针对所设计的作品提几点要求,教学过程结束后,也并没有一个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学生所完成的任务并不能得到有用的评定和改善。实际上,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设计的这些作品实际价值非常有限,其中蕴含的审美水平和技术含量达不到企业的需求。此外,由于条件的限制,或某些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许多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仍然片面地采用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和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无法得到全面的培养。

(三)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首先,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设立和建设的时间还很短,而且大多数都发源于美术学、绘画等纯艺术专业,对专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关注度不高,从而缺少就业指导的意识。其次,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由于教学资金不足,或是由于没有意识到就业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往往缺乏开展就业指导的场地、资金和教师资源,导致就业指导工作无法开展。再次,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高职院校很难具体针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有效指导措施。就业的信息更新速度较慢,信息发布手段较单一,导致就业指导工作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无法全面考虑到学生在实际就业中的需求。

(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弱。进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往往都是因为不能考入本科院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而采取了折中之举。带着这种错误的观念入学,学生普遍对自身失去自信心,觉得未来一片迷茫,存在消极悲观的就业期待,思想压力非常大,甚至为此产生焦虑情绪,更谈不上清醒、合理地制订自己的人生计划,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从而制订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之努力。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的学生,自然难以适应社会需求,无法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提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理念也有了较大革新,因此,不论是家居环境还是商品的造型、包装设计、广告宣传等都离不开艺术设计,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就业市场领域发生的这种变化,对艺术设计行业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只有不断更新自己所掌握的艺术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知识,才能在当前的工作中挑起大任并出类拔萃。新时期,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者更应密切关注和积极探索新一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和造就问题。

新常态下,我们可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专门化的美术技术工作者及相关设计人员。根据社会需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应培养既能在各类服装企业或公司、装饰公司、广告设计公司、建筑公司、园林规划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又能在第一线具体参与施工和了解市场发展变化的复合型人才。对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应坚持实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落实在具体的改革实施中,就是要求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注重诸如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市场把握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把知识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二)注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重任,但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其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发展成熟,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丰富而应用技能缺乏,并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对这种现象,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必须探索出一种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并输送出合格的应用型、复合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往往是从纯艺术专业演变而来的,它具有较强的市场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紧紧围绕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而展开,积极挖掘开拓更大的就业市场潜力。最为关键的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当学习和借鉴当今教育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针对时代发展和用人市场需求而提出的,强调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教学重点,综合学校、企业等各方面的优质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来培养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第一,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指导过程中,相关体系的构建和管理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必须建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指导体系并加强管理,规范教师和学生在就业指导活动中的行为,使就业指导得以日常化、规范化、有序化地开展,从而最终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和质量。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必须设计、建立、实施并保持一整套科学合理、严格规范的就业指导管理体系。同时要建立层层递进的管理组织,保证包括学校、院系、教师等上下部门都能充分意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就业指导的监督和评价工作,做到责任到人。

第二,在就业指导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一名合格的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当是极其深厚的,需要掌握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基础,在就业指导、就业政策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法律、教育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这方面的专业高技能高学历的就业指导人才还是特别缺乏的,担任就业指导的教师很多都是应届研究生,虽然学历较高,但却缺少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这些刚进入教师队伍的青年们尚处于适应转型的阶段,还不能形成系统合理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对此,高职院校应制定合适优良的对策来促进这些年轻的就业指导教师的发展。

四、结语

结合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形势,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步,然而仍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针对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当从多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共同合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市场型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就业成才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带动和促进本专业朝着精品化、品牌化、战略化的目标发展,从而进一步完善本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晓倩.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3)

[2]李昕雨.校企合作背景下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4)

[3]黄莉.基于模拟环境的高职创业教育实践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

[4]徐亚.新形势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2)

[5]刘若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6]黄莉.高职创业教育模拟环境建设的研究与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4(15)

[7]袁泉.对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的问题分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8]何召锋.中国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9]黄莉.基于模拟环境的高职创业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4(26)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地区文物建筑环境艺术的研究与重构”(KY2016YB768);2015年广西职业教育教改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的高职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研究”(桂教职成(2015)22号)

【作者简介】何成战(1974— ), 男,广西桂林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梁 松(1982— ), 男,广西宜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黄 莉(1972—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研究方向:高校就业与创业研究。

高职护理专业就业 篇9

一、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机遇

(一) 目前我国的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缺口较大

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 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在我国, 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 医护比例严重失调。尽管“十一五”时期我国护士数量增长非常快, 但仍然存在很大缺口。近年来, 各高校、职业院校对于护理专业的招生指标呈现出连年增长的趋势, 而社会对于此类人才也是有着大量的需求, 如此看来, 护理专业的学生就业依然有广阔的空间。卫生部关于印发的《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卫人发〔2011〕15号) 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医药卫生人才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据此, 卫生部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中明确了未来10年国家医药卫生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并提出了建设目标。2009年, 我国注册护士是1.72/千人口, 到2015年要求达2.07/千人口, 到2020年, 达到3.14/千人口。根据卫生部最低医护配置要求, 我国护士的数量缺口近300万人。目前全国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

(二)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就业优势

高职护理专业培养面向卫生服务第一线, 以市场为需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卫生保健等护理工作, 具备熟练地生活护理、治疗护理、急救护理等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符合当前行业的现状与发展需要。这使得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在技能操作上具有优势。

二、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一) 社会需求及行业发展对护理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新要求

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 尤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任务, 以及国际人才竞争的新特点, 对我国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老龄化到来, 各种老年病、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 社区卫生服务扩大等带来的人力需求增加, 随着系统化整体护理及社区护理工作开展对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培养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的护士队伍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护理行业的发展, 以及经济社会的进步, 需要不同层次的护理人才。其中, 需求量最大, 一线护理岗位留得住、用得好的是专科层次的护理人才。护理行业对专科护理人才的新要求主要包括: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基本职业素养, 具有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 具有必须、够用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能够适应临床护理、社区护理, 同时具有专科护理发展基础,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学习能力。

(二) 高学历的竞争给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压力

随着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 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西交大、中南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兰州大学、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近60所本科高校, 都开设有护理学专业。拥有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护理专业毕业生也逐年增多。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护理毕业生, 在就业竞争中占有优势, 给高职高专的专业毕业生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

(三) 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

1. 就业意识淡薄, 没有行之有效的职业规划

有些学生进校时还不懂事, 在学校学习也是随大流, 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也不做职业生涯的规划。到毕业时才发现, 知识有进步, 能力没有提高。这时候才匆匆忙忙考虑就业, 就出现不知何去何从、左右为难的境况。同时, 缺乏自身职业规划的就业意识, 依赖心理严重, 就把就业的难题推给学校或者家长, 不主动走出去找工作, 不到网上投简历, 不到市场去闯荡, 把希望寄托于学校和家庭, 造成了就业困难, 这也是许多高职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之一。

2. 综合素质不强、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职业教育侧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不少医院抱怨, 许多高职护理的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有医院护理部的负责人说, 这些年到医院实习的同学不少, 但是通过实习得到真正锻炼的同学很少。很多护生在医院呆了大半年, 结果连简单的换药输液都不能独立完成。像这种只求考试通过, 拿到毕业文凭, 而忽视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不在少数。

3. 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还有少数学生在面试时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不足也成为了学生就业的绊脚石。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表现良好, 可在找工作过程中却屡屡碰壁, 找多个单位让面试过, 可都是屡试屡败。究其原因, 用人单位认为, 这名学生太腼腆, 缺乏与人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 护士这职业是服务性行业, 每天都要和医生, 病人以及家属沟通, 医院需要的不仅要技术一流的人才, 更需要能和人能够良好的沟通的人才, 这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日尤其重要。

4. 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许多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普遍过高, 大都向往三甲、二甲的公立综合性医院, 不愿意到基层和民营医疗机构。部分毕业生不切合实际, 好高骛远, 导致供需对接不上, 用人单位招不到人, 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有学生听到某某医院待遇高, 又是市中心, 全部蜂拥而至去面试投简历。对于招聘医院是郊区、县城、民营医院诊所等单位就爱理不理, 白白丧失很多就业机会。她们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 盲目攀高求好, 殊不知就业是双向选择, 毕业生在挑选好单位的同时, 好单位也在挑选优秀的人才。在严峻就业形势下存在部分高职护生存在就业心理不对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有过分自卑、依赖心理、缺乏诚信意识等。这些都会对学生将来就业带来负面影响, 致使用人医院不愿意签约高职护生, 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就业率。

三、对策

(一) 加快调职护理学教学的改革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 医疗科技的发展和对中等医学生知识结构新要求必须建立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教学管理体系, 培养“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卫生技术人员, 加强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使学生能更快更成功的尽早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建议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增强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如护理人际沟通、护士礼仪, 护理伦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增大实验课的比重, 由专业教师指导, 模拟医疗环境中护士岗位中的人文应用场景。由于目前我校缺乏护理专业教师, 护理人文课程大多由不具备医学背景的教师上, 为了增加教学效果, 护理人文课程应引进或培养一支专业师资队伍, 现有的教师上护理人文课程时与医卫类的教师集体备课, 相互取长补短。

(二)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做到与临床零距离结合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必须增加实验、实训和习见课时, 确保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奠定基础。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专业课教师必须每年2个月从事临床实践, 增加聘用临床实践能力强, 经验丰富、责任性强的实习医院教师来校任教, 形成学校、实习医院、学生之间良好互动, 在实训、强化实习、护士资格考试辅导等环节充分与外聘带教老师沟通, 强化实践教学, 真正做到与临床零距离结合。

(三) 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就业与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调职护理专业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 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 克服消极依赖思想, 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打牢专业基础, 锻炼能力, 提高素质, 完善自我。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 能够适应多种岗位, 就更有利自己的就业。高职院长, 要通过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学术活动和操作技能竞赛等途径, 培养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人文修养,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 加强就业指导, 培养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从实际情况来看,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 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针对此, 高职院校应多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引导大学毕业生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 指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和择业观, 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 到中小专科医院和非公有制医院就业。改变他们只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思想, 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大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 不能只把职业活动当成谋生的方式和手段。告诉大学毕业生, 没有最好的就业单位, 只有最合适自己的单位, 小单位也许更有发展的潜力, 可以先就业之后慢慢锻炼提高自己能力, 切忌眼高手低。

同时, 建议《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对毕业生进行有专业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引导学生及时认清就业形式, 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建立一支专业性较强的就业指导队伍。让专业老师、辅导员都成为就业指导专家。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提升学校办学形象, 服务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芳.谈高职班主任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21:167-169.

[2]胡雯斐.关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就业情况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3:30-32.

[3]任竹梅.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05:169.

高职护理专业就业 篇10

近年来,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状况日益受到旅游各界的关注:一方面, 科班出身的旅游专业等高学历毕业生并未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另一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纷纷舍旅游业而去。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现在一些高职院校的旅游毕业生亦出现此类状况, 这其中既有社会就业大环境的因素, 也有旅游院校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原因。

1.1 我国高校扩招与经济体制改革并行,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自1999年以来, 由于“连续扩大招生规模”,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教育”阶段。2003年的招生人数已经比1990年增加了6倍。

而社会对毕业生人才的需求却没有相应的快速增长, 到目前就业形势已相当严峻, 并且有日趋严重的趋势。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与此同时, 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 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企业改制和政府机构精简, 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 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表中数据根据国家教育部网站数据统计。

1.2 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就业

由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从业人才缺口大, 只要毕业生愿意, 工作都是有的。但近年来的招生情况并不是很理想, 即使是学习了旅游专业的学生, 毕业后仍有相当部分转行, 这和人们的传统观念有关系。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 服务是侍候人的工作, 从事服务工作的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意识、旧观念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 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很大。同时, “旅游是碗青春饭, 过了三十就完蛋”, 社会上的这种观点也影响了大学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

据统计, 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两年后, 继续干旅游的大专生只有80%, 本科只有50%, 研究生就更少了。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观念。本科生、大专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 不甘心从基层做起, 服务意识不是很强, 从而导致旅游人才的流失。这比中国目前旅游业、饭店业等行业不太规范等原因具有更大影响力。

1.3 专业就业面不广

旅游管理专业目前从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来看, 较多是限于酒店和旅行社两个部门。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 旅游竞争的加剧, 紧缺人才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一是旅游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常规人才, 如高层管理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市场营销、旅游娱乐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物业管理等人才;二是随着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一些新的专业人才, 如从事旅游电子商务、分时度假旅游网络管理、会展旅游、旅游资本运营等人才;三是在未来社会竞争中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

1.4 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就业过程中处境尴尬

由于全社会就业难这一大的社会环境, 加上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导致他们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设置不合理, 过多注重理论教学。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直接照搬了普通本科高校的模式。教师授课没有突出职业特色, 很大程度上倾向于理论教学,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圈在了课堂上。这些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自身的定位, 高职的学生向大学本科生看齐, 高姿态, 轻实践, 而失去了高职教育的实质。

而且有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没有紧密结合市场需求, 开设的课程中很多都脱离实际情况, 使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只是片面地学习了部分的专业知识, 掌握了少量的操作技能, 到了工作岗位上, 这些知识与能力远远达不到企业现实需要。

(2) 以未来管理者自居。

旅游高职大专生在学习过程中, 重理论轻实践, 以未来的管理者自居。造成这一现象既有学校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众多旅游院校中, 对旅游大专生的培养目标是“旅游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一目标本身并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对学生在大学不加以正确、及时、必要的引导和提醒, 会让高职旅游专业学生产生以“管理者”自居的心态。在学习上重理论轻实践, 只注重理论学习, 忽视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想当然的认为, 一线服务工作是高中生、中专生的事;大专生作为管理人员, 一线服务工作自然与自己不相干。在实习和毕业求职时对工作岗位的期望值过高, “非管理岗位不去”。造成实习和求职过程中单位难以落实的局面。殊不知, 管理者是“从基层开始, 经过一步一个脚印的摸爬滚打, 经验慢慢积累而成”, 是“做”出来的, 而仅仅不是从书本上“读”出来的。

(3) 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差, 导致工作姿态只“高”不“职”。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在实习、工作过程中, 暴露出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差的问题。以宾馆为例, 学生毕业后, 在饭店工作一般都要从服务员做起。服务员的工作绝大多数属于技能技巧型的。高等院校普遍地对技能技巧的培训不够充分,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不如职高生, 职高生不如中专生”。如果毕业到岗后, 头三脚踢不出去, 对其本人的情绪和未来发展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由于技能技巧培训不足, 毕业生很难在服务员中树立威信, 也就很难成为一个名合格的管理人员。

2 职业规划的涵义与功能

2.1 职业规划的涵义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论述到:“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规。”这可以看成是职业规划的古装版。

著名管理专家诺斯威尔对职业生涯规划 (career planning) 的内涵是这样界定的: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目前的制约因素, 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因此, 它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有目的地对自己的兴趣、技能、知识、动机等自身特征和所处的环境状况进行认识分析, 从而为选择最合适的职业和职业发展通道而进行的规划和设想。其内容包括:确立事业目标、选择何职业、在什么地方和领域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何种职务、取得什么成绩等等。就大学生来说, 职业生涯设计是一种对学生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目标管理, 通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标, 使之自觉地按预期目标的要求开发潜能, 提高综合素质。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 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历程, 考虑个人的价值、智能、兴趣以及助力和阻力, 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 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2.2 旅游职业规划的功能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无论对学校还是对学生都有重大的意义。职业规划教育不仅有助于高等院校树立自己的品牌, 提高自身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也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导航仪。对旅游院校的学生来说职业规划对其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知己知彼”。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来说,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首先可以使其明了目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从而对目前所面临的就业状况有进一步的认识, 并对行业所需人才在知识结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的要求有更深层次的体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 对自身的优势、劣势, 长处与不足有一客观公正的评价。发挥自身的优势, 弥补不足, 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行业需求量身定制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使大学生活成为个人事业成功的助跑期。

“端正心态”。职业规划教育可以使学生逐渐认识、领会到管理的真正内涵。使其明白, 没有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 则很难在员工中树立威信, 管理工作就很难成功展开。从而使其自愿放弃“非管理岗位不就”的念头, 从基层一线踏踏实实做起。有效降低对未来工作的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

由于职业规划能够使学生知己知彼、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自己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更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打造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等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旅游院校中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正当其时。但由于职业规划传入国内的时间较短, 长期以来人们受“精英教育”时期“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等思想的影响, 大家对职业规划的功能和作用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目前国内关于职业规划方面的研究还不多, 而有关旅游职业规划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中国期刊网上未曾发现) 。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借鉴和创新。

3 强化旅游职业规划教育的措施

3.1 学校要转变思想

学校要转变思想, 从追求高初次就业率转变到培养高就业能力上来。把对就业机会的理解由时间范畴转移到能力范畴上来。对旅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全程化职业教育, 通过提高就业竞争力来保证就业率。

3.2 强化就业指导教师师资建设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2002年全国各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700以上, 2003年达到1∶1000-1∶1500, 有些万人以上的大学专职人员不足2人;而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就业工作专职人员一般在1∶200左右。”我国仅有的就业指导人员也多为半路出家者, 真正具有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学、职业指导理论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少之又少。就业指导工作多由做学生思想德育工作的学工处负责, 其对旅游行业所知甚少。不了解旅游行业的现状, 职业指导与规划工作无的放矢, 不能给学生以有效指导, 使旅游就业指导工作从旅游教学中剥离出来。而就业指导专业人员配备不足, 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都疲于应付, 根本谈不上对全校学生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因此, 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任务紧急。旅游院校应着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成员结构, 扩大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使之与在校生人数相匹配 (1∶500) 。许多高校已经从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暂行规定》和《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中摸索出一些经验为推动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从新生入学时开始

纵观国内外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论述, 可以发现目前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将学业规划设计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统一起来。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应该从新生入校的第一天开始, 进行全程化职业指导, 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1) 职业规划教育环节。

大一阶段 (试探期) , 邀请旅游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总裁经理前来学校为学生做专题报告;带领学生参观实习基地, 在暑假可以组织学生前往专业实习、见习基地或旅游景点 (区) 参观考察;使学生初步了解旅游行业和工作的基本条件;鼓励学生多和师哥师姐们进行交流 (尤其是毕业生) , 询问就业情况;同时院校也应针对旅游行业的性质, 举办旅游管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方面的讲座。大二 (大三) 阶段 (定向期) ,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 介绍职业与性格相匹配、职业锚等方面的理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科研创新活动 (如, 学校的大学生创新立项等) ;指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专业实习, 撰写实习报告, 使学生在实习中不断学习、总结、探索, 完善其知识结构;举办旅游活动月 (周) ,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进行模拟导游竞赛, 导游词创作评比, 酒店专业技能操作大赛, 旅游问题研究创作评比等活动;指导学生选修或辅修课程, 指导学生根据个人需要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在撰写旅游学术论文时,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实习的经验, 大胆提出个人见解, 锻炼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参加和旅游有关的暑期工作, 与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哥师姐谈话, 了解往年的求职就业情况。毕业阶段 (分化期) , 督促学生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 举办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的讲座及模拟面试等, 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通过招聘会、就业市场检验其各方面能力与水平的状况。旅游院校可向省内外有关单位发出邀请, 在学校为学生举办专场招聘会。

(2) 实践贯穿职业规划的全程。

高职教学面向就业, 理论够用, 加强实践。实践应该贯穿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青岛黄海职业学院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全国职业院校的前列, 在全国率先尝试了“校企结合”, “半工半读”教学模式, 一边理论学习, 一边动手操作。学院斥巨资, 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实训基地, 安排学生实践学习, 把实践教育贯穿到整个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里, 尽早让学生开始认识自己、设计自己, 提高自己。

3.4 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 建构网络职业规划平台或职业规划指导信箱, 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同时也可充分发挥学校网络技术的优势, 打造旅游人才市场及时向教师学生发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

总之, 开展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 增强了旅游专业学生的主体意识, 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学生事业成功的导航仪, 同时也有助于旅游高职院校树立自己的品牌, 提高自身竞争力, 夯实学科地位等。

参考文献

[1]陈石清, 熊道陵.浅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4) :57-58.

[2]姜军保.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3]邵海燕, 胡芳.大学生就业机会:内涵的回归与就业准备[J].中国青年研究, 2005, (2) :63-68.

[4]杨春.择业观教育与大学生职业价值的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7) :27-29.

上一篇:古典吉他下一篇:社区药学服务体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