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个性教学十篇

2024-05-11

有效的个性教学 篇1

一、引导学生拟定个性化的作文题目。个性化作文首先反映在个性化的题目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只有鼓励学生自己命题作文, 学生才能从生活积蓄中选取自己有话可说的内容命拟出富有个性的题目。作文是学生表达的需要, 心中有所积蓄, 不吐不快, 因而产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命题, 学生作文的时候就没有外部干扰或压力, 在这种状况下, 学生的情绪就高涨, 思维就敏捷, 作文就不在是为了给老师完任务, 而是一种倾吐的方式了。这种状态下的作文, 肯定是个性化的。例如, 同样是写“家乡风景”, 我班学生就命拟出了不少很有特色的的题目:《一树红叶》、《绿树笑盈盈》、《小河哇哈哈》、《山坡那群云样的羊》、《古桥像爷爷的脸》、《桃花为你开》、《乱花丛中一对蝶》、《还有拾粪的老汉河边走》、《山顶一棵大槐树》、《炊烟袅袅》、《嘿, 你瞧那古怪的月亮》、《燕子在麦田上飞来飞去》等等。

二、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素材。例如, 同样是歌颂我们五中的, 下面的学生所选择的材料就不一样。

生1:《在祖厉河的视线里歌唱》

山泉一样清冽, 乳汁一样甘甜。

青苗一样柔嫩, 骄阳一样耀眼。

五中年轻的歌谣, 穿透我的生命, 照亮我的前程。

虔诚的父老乡亲背着有调无曲的歌谣, 唱响状元县的风雨征程。这里神圣的光芒, 透彻的真理, 朴素的道理, 严格的管理根植于五中的泥土中。

虽然我只是五中天空上划过的一颗流星, 但五中圣洁的阳光直射我的头顶, 音符朴素的花瓣, 覆盖我的全身, 敲打我的脉搏, 使我真正的灵魂永远拒绝阴影。

五中是祖厉河奏响的民谣。

在民谣中成长的五中, 用一丝丝的爱意滋润民谣, 用民谣的意思询问五中金秋的收成。

生2:《我爱祖厉河是因为有您———五中》

打我第一次认识五中, 弯弯的河流, 是父老乡亲汗水湿透的腰带, 纠缠着期望和梦想。

我爱祖厉河是因为有您, 我的母校。原谅吧, 母校, 长大了我就离开了。五中的身体上如写满记忆的书页。潺潺的祖厉河, 把五中汇成学子的天堂。我开始在五中的天空下, 用阳光穿透幼稚, 开始真诚。

我爱祖厉河是因为有您啊——五中。五中是祖厉河的一颗明珠, 满口香气温习四季耕耘的功课, 给求学的农家子, 以一腔崇敬的心情, 捡拾汗珠从背脊上落下的珍贵格言。祖厉河因为有您才显得神圣, 才显得庄严, 才显得可爱。五中的音乐, 把生活的信念注入我的心灵, 注入我的人生。

三, 引导学生应用不同的体裁。广义的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同一个话题或内容, 学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或得心应手的体裁教学写作, 例如, 同样是以歌颂中国共产党为主题和内容的文章, 有学生用了诗歌体裁, 有学生却用散文体裁——

五四风云惊咤起, 开天辟地共党兴。

旌旗蔽空仰天啸, 浩荡乾坤心亦坚。

开国大典红旗展, 但看祖国焕新颜。

红尘梦里忆壮举, 吾辈发奋应向前。

———这位同学用了诗歌体裁。下面同学用了散文体裁。

1921年, 你静静地诞生了, 你稚嫩, 孤弱。对于这样一个新生命, 虚弱的封建军阀感到恐惧, 他们要将你毁灭在萌芽状态。但你挺过来了, 你在磨难中成长, 变得坚强、成熟。你的信仰迎合了千千万民众的心愿, 你拥有支持。1937年, 日本的战机出现在中国上空, 战舰驶进中国港口, 一把火烧了人民的家, 炮声惊醒了沉睡的中国, 你发出呐喊“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经过八年的流血牺牲, 你赢了。人民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给予人民幸福生活是你唯一的信念。你诚心诚意地创造和平中国, 国民党却表里不一。解放战争爆发, 而最终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1949年, 天安门上一声庄严的宣告, 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唱遍神州大地。

摘要:个性化作文教学既要体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化, 又要体现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引导学生拟定个性化的作文题目、选择不同的素材、应用不同的体裁, 就能彰显出作文呢的个性化。

有效的个性教学 篇2

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和根本。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以来, 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解读逐渐被中职语文教师所接受, 并日渐成为阅读教学实践的主流。根据接受美学理论, 阅读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主体的同化。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历的读者主体不同, 同化的结果就不同。因此,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在实际阅读教学实践中, 个性解读常浮于文字表面, 学生主导意识不断被放任, 奇谈怪论、荒腔走板的现象层出不穷。笔者以为个性解读, 不仅指读者主体的个性, 也指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的个性, 即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精神、思想的独特性和唯一性, 这正是文本深读的载体。

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先生提出:阅读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因此, “个性深读”应是个性解读与深度解读文本的结合, 它不仅是文本主体的系统深入, 更是读者主体的深化建构, 以及作者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主探究式阅读意识和行为。这种解读, 既关注文本解读的“宽度” (个性化解读) 与“深度” (深度解读) , 更能体现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塑造人的灵魂与思想。如何将文本的个性解读与深度解读有效结合在一起呢?笔者以《合欢树》教学为例, 进行了三次课堂教学实践与观察。

二、个性深读的实践尝试

(一) 《合欢树》文本简析

《合欢树》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 史铁生通过对往事的追忆, 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 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 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彻悟。因此, 解读此文可从“对母爱的伟大的赞叹”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悟”再到“悲喜生死超脱的彻悟”三个层次逐级推进。

但大多数对《合欢树》的解读只停留在“对母爱的伟大的赞叹”上。教师往往通过对史铁生母子生活轨迹的整理, 或者对文章时间顺序的处理等方式解读母爱。这属于浅层解读, 学生其实一望即知。

(二) 《合欢树》教学过程及评析

为将《合欢树》的解读由浅层走向深层, 进行个性深读, 笔者与语文学科的同仁在导师胡庆芳博士的带领下, 进行了三次课堂实践与观察, 对《合欢树》展开推进式教学实验研究, 笔者作为《合欢树》第三次教学执教的老师, 对个性深读也有更为亲身的体验。以下是笔者执教《合欢树》第三次教学过程及意图:

从下表可以看出《合欢树》的教学重点为探究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剖析其丰富内涵;教学难点为解读作者对母亲复杂的情感和生命的感悟。因此, 教学环节集中在课文后半部分, 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三个主问题, 三次自主合作探究, 问题开放有力, 层层深入, 将个性解读与深度解读相结合, 真正深入到文本的隐性情感之中。

三、个性深读的途径探索

个性深读, 究竟有哪些有效途径呢?结合教学实践与观察, 笔者将从课堂探究的“放”与“收”和重难点突破的“出”与“入”两方面, 提出四条个性深读的有效途径。

(一) 课堂探究的“放”—合宜开放的主问题

1.有疑而问。

(1) 从学生初次阅读体验获得问题。在本次《合欢树》教学中, 学生一共就全文提出了84个问题, 其中有21位同学提及“为什么文章题目叫合欢树?有什么含义呢?合欢树的内涵是什么?”可见, 合欢树的含义以及其象征意义, 是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怎样由学生的“原始”提问, 提炼出一个更具开放性的探究题呢?笔者以“合欢树, 是一棵___树, 因为……” (从原文找到印证) 对合欢树的象征意义进行探究。这个问题简约、精妙, 有效地将母与子的感情结合在一起, 也将文章的前一部分“母爱的探寻”与后一部分“合欢树的寓意”相融合。在课堂中, 不乏精彩答案, 比如回忆树、希望树、念慈树、奇迹树等等。

(2) 从矛盾处生成问题。当我们的解读进入无所不知时, 恰恰说明我们只解读到文本的显性部分, 对于作者的潜在情感可能还尚未触及。其实只要抓住文章的矛盾之处, 就可以分析到文本深层的内容, 品出作者潜在的情感。

在《合欢树》中, “我”在合欢树下徘徊, 数次有机会进入小院中去看一看合欢树, 但是“我”没有去。在第十段“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 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这么说, 我再看不见它了。”作者似乎是说, 不去见合欢树是因为客观原因。但紧接着作者又写道:“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 倒也不是不行。”这分明可以看出, 前面所说的原因根本不成立。那么作者想表达的潜在意思是什么呢?因此在第三次课上, 第二个主问题围绕着“看与不看合欢树”展开, 请学生进行选择, 并且说明原因, 这就是在探究作者潜在的情感。所以, 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 必须建立在开放性的主问题之上。

2.无疑而问。

(1) 让闲笔不闲。有疑而问, 自是常理。什么是无疑而问呢?“无疑”是指学生以为读懂了, 其实不然。要使文本解读更进一步, 更深一度, 应从那些看似平常的闲笔入手, 咀嚼出内在深层的含义, 读出寻常中的不寻常。

在《合欢树》中, 史铁生有多处闲笔, 看似不经意地一笔带过, 却饱含深情。第十自然段最后一句作者是这样说的:“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为什么要强调“自己摇车”呢?其实作者后悔的不仅是没有进去看一看, 而是再也不能“自己摇车”进去。在作者看来唯有亲自“摇车”进去, 才能给自己一点安慰。这是怎样的救赎心理啊!所以“自己摇车进去”, 实指“亲自”报答母亲的恩情。然而, “自己摇车进去”这样简单的行动, 却因为一再逃避, 再也不可能做到了呀!所以, “自己摇车”, 闲笔不闲!

(2) 让微观不微。在阅读教学当中, “作者介绍”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 也是解读文本的“微观”之处。但是目前来看, “作者介绍”多为作者的生平简介, 变成课堂上可有可无的环节。其实, 要引导学生个性深读, 一定要和作者这个活生生的“人”进行倾心的交流, 绝非仅仅依据作者身世经历, 作简单的概念化的知人论世。只有联系作者特定的写作心境, 才能再现其真实的思想感情。所以个性深读文本, 必须尊重创作主体, 以对作者本意的深刻理解为前提, 进行深度解读。

因此课前预习时, 我给学生下发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我希望成为她的骄傲》三篇文章, 将课文与作者其他的回忆性散文进行对比, 感受作者在那个时期的失意、困顿, 以及作者成名之后, 站在人生的高处, 反观生命历程的淡然。

(二) 课堂探究的“收”—相机而动的点拨提升

课堂探究, 只放不收, 则无序;只收不放, 则无味。收放自如, 便能在课堂当中激发学生的热情, 启发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从而实现文本的个性深读。课堂探究“收”的艺术,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收在情深处。教师“收”, 要把握好时机。特别是每一次课堂探究, 学生的讨论与展示进入尾声时, 教师应相机而动, 及时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比如本堂课的第一次探究题“合欢树是一棵___树”。课堂讨论十分热烈, 学生说出了不同的答案, 有的站在儿子的角度看树, 有的站在母亲的角度看树, 角度不同但母子情深却是相通的, 教师最终以“亦子亦母合欢树”总结本次探讨, 归纳了合欢树的象征意义及丰富寓意。

2.收在争议处。个性深读的一大特点是, 学生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和理解。所以学生解读多有不同, 甚至是有争议的。此时, 教师是否应该要“一锤定音”呢?其实不然, 有时保留争议更能体现出解读的个性化。当然这种争议性的保留是有前提的, 那就是学生对文本的特点及情感的尊重。

3.收在思想高处。个性深读, 与个性解读最大的不同是体现在“深”字之上。因此, 教师对整堂课的收尾, 应该收在“思想高处”。

本课堂笔者引入视频材料《生命的列车》作为课堂的小结, 引导学生正视人生的不完整, 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位旅伴, 同时, 以“合欢、合欢, 合而不欢, 欢而不合, 这就是人生!”总结课堂, 提出了新的人生哲思。

(三) 重难点突破的“入”与“出”

破解文本的重难点, 历来是阅读教学最薄弱的环节。所以笔者认为, 个性深读文本的重心也应当放在最难也是最薄弱的地方, 突破重难点, 可以借用王国维所说的“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这八字。

1.入乎其内—咬文嚼字的情感品味。在提倡个性解读的阅读教学中, 常常过分甚至片面地强调整体的感悟而淡化炼字炼句。其实, 对于阅读能力还不成熟的学生而言, 具体的咬文嚼字也同样十分重要, 不入“字句”难探文本中潜在的作者情感。

在《合欢树》当中, 作者多次提到“我不想回家”, 其实这个“家”可以理解为从前“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细读第七自然段, 这一处小院之所以在作者搬离之后, 仍被称作是“家”, 是因为那里曾有母亲, 有母亲种下的合欢树。所以什么是家, 有母亲的地方才是家啊!这里面潜藏着多少对母亲的怀念呀!在经历了多年的病痛折磨之后, 史铁生对“家”及“母亲”的怀念, 早已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合欢树。然而, 合欢树名为合欢, 树下却再没有母亲了。所以“我不想回家”, 是解读作者对母亲复杂情感的突破口。同时也是文本后半部分作者对悲喜理解和人生参悟的连接处。

2.出乎其外—适当适量的拓展延伸。

(1) 补充材料。不“入”就无法深入解读文本, 不“出”便不能个性化解读文本。所以在《合欢树》的第三次教学, 笔者补充了课外的材料并且通过转换角色的方式, 辅助学生理解文本,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学生对“悲伤也成享受”一句表示难以理解, 此时笔者引用材料—余光中的诗歌《今生今世》, 帮助学生理解。正如诗中所写:“在这两次的哭声中间啊, 是无穷无尽的欢笑。”逝者已逝, 悲伤不已, 但过往的种种将以欢笑的形式永存我心。所以个性深读文本需要“出乎其外”, 让学生获得精神的给养, 得到人生的思考与润泽。

(2) 换位阅读。为了让学生更为真切地理解作者的爱与痛, 笔者鼓励学生发挥合理想象, 从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出发, 转换角色, 换位阅读, 进行对话。

假如, 你是这对母子中的其中一位, 请尝试对话并写出你的愿景。既可是对作者的祝福, 也可是对人生的祝愿, 更可表达你对人生的思考。这是一个充满想象的教学环节设计, 学生可以根据对文本的理解, 进行不同情感基调的告白。

总之, 从不同视角、不同身份、不同层面对文本进行个性深读, 归根结底都应基于每一个文本的独特个性和独特价值, 解读只有紧扣文本以及文本中的人物, 同时契合学生的自我体验, 才能读出真谛, 读出精髓, 读出个性。最后必须注意的是, 个性深读, 亦不可过度。虽说“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它始终只能解读成哈姆雷特而不是麦克白。

参考文献

[1]钱理群, 孙绍振, 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 篇3

有鉴于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呼唤并大力落实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相信学生,不过多规范,不越俎代庖,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包容他们的奇思妙想,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张扬。

如教学《滥竽充数》一文,我让学生充分地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说出自己心中的南郭先生。通过自学,大部分学生认为南郭先生是一个混饭吃的典型,他不努力学习,不思进取,靠欺骗过日子,迟早会露出马脚。如果像南郭先生那样,就会成为大家耻笑的对象。可是,一个平时较调皮的小李同学却说:“老师,我倒挺佩服南郭先生的勇气。因为他混在里面吹竽好几年,直到齐宣王死也没被发现,说明他掩饰的本领不错。如果在战争年代,像他这样的人做卧底准行。”他话音一落,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也有学生说:“我觉得齐宣王也有很大的责任,如果齐宣王对来吹竽的人一一考察,南郭先生就没有机会混进去了。”显然,学生的理解有些偏颇。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作为现代公民,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做人要踏踏实实,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投机取巧。人应该用诚实的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虽然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尽了努力,就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此,学生在表现自我、弘扬个性的同时,对文本有了全面、成熟的理解。

在个性化阅读中,教师要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真正成为自由阅读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尽力给学生创设自由阅读的氛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独立思考、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 作者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了什么?“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却没加引号?在此基础上,我首先引导学生梳理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然后分四人一小组,各组选取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展开讨论。最后让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当评委,与汇报的同学进行自由交流,我只在关键处点拨、调控。这样,学生在充分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乐于探究、善于交流,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体现,课堂呈现出精彩的多元感悟。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段落结构、写法大致相同,我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采用“扶放结合”的方式,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其中一段。接着,师生一起总结学习方法,再让学生运用总结出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去读、去想、去说。这样既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又给学生创设了更多自主学习、自主交流的氛围和空间。

近几年,新教材的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标着“★”的选做题,如《七律·长征》一文,课后要求“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或电影电视片;《赤壁之战》课后要求“把《三国演义》找来读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老人与海》要求“课外,可把《老人与海》原著的全文本找来读一读”。这些都表明,实施课程改革要不断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一篇课文学完,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延伸,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并及时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不断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作者单位:广东五华县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

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的有效实施 篇4

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的有效实施

江苏 常州 易琴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个性化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已成为新形势下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地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小学数学;有效性

个性化教学,即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性格、兴趣、爱好,并以此为出发点,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等在教师的指导与教育下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见,近年来不断推进和深化的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差异性,重视个性化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推进个性化教学,并改进相关教学行为,提高个性化教学的有效性。

一、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实行分层教学

小学生的个性差异相当明显,不仅在数学基础、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强弱高低之分,而且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也有所差异。随着目前小学入学人数的逐年增长,班级学生结构越来越复杂,差异性表现也越来越明显。为此,教师们想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要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点,准确把握他们的差异性,进行有区别的数学教学。教师们可通过课堂观察、课堂提问、课外谈话以及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对小学生们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建立学生档案,并进一步分析学生的数学基础、智力水平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特点。在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学习差异性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收集、整理所得的信息,在数学课堂中推行分层教学。例如,我在讲解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的《统计》这一课时,布置了一道练习: 年玲玲家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第一季度,15 吨;第二季度:10 吨;第三季度:30吨;第四季度:25 吨。求玲玲家每月用水多少吨?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根据对班上小学生们的数学基础和性格特点的了解,进行有计划的分层提问,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分列如下问题:

(1)玲玲家各季度分别用水多少吨?

(2)选择正确的算式:

(15+10+30+25)÷4

(15+10+30+25)÷12

(15+10+30+25)÷365

(3)算出玲玲家每月用水的吨数。

由于不同层次的问题符合了不同学习基础和兴趣的学生的特点,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显得比以往更加积极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实践表明,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学习差异性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教师们应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发展其良好的个性。

二、加强师生友好教学交往互动,开发个性化思维

教学交往即在教学情境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信息、思想、情感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教学交往不仅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是提高个性化教学有效性的客观条件。为此,教师们应加强教学交往,以实际行动提高个性化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宽容对待学生的各种差异,让基础不同、性格不同的小学生在交往中能感受到支持和鼓励,并体会平等、尊重和自由,营造健康的环境以及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师生交往和同学交流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小学生们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开发其数学思维潜能。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两组合进行剪刀石头布的小游戏,并让他们在游戏中数出剪刀、石头、布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教师不应先入为主地传授“正确、权威”的思考方法,更不应在小学生们提出错误规律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消极情绪,而应当引导他们发现规律的错误之处,并鼓励他们发现“A 数量×B 数量= 种数”这一规律,进而体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只有宽容、和谐、友好的关系和气氛,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才能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因此,教师应重视师生交往和互动,以期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

三、开展探索性实践活动,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提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此,教师应改变过去控制课堂的做法,以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小学生们能够拥有更多的主导机会,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中心点、0°刻度线、90°刻度线、180°刻度线以及掌握量角器的基本用法之后,引导小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度量橡皮、书本、课桌等物件的角,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自己的个性习惯去探索和掌握度量器的使用方法,观察生活中各事物的角。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如有多组学生测量同一物件,则对这些组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看哪一组的测量最准确,并让该组学生分享他们的测量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自由选择想要测量的物件以及进行测量的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从而使个性化教学能够有效进行。

面对新一轮教学改革,教师们应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吸收新的教学思想,通过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加强师生友好教学交往以及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等途径,实现个性化教学。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地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他们学好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占凤。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实施[J].学周刊,(5)。

[2]潘建琴。在小学数学中如何渗透个性化教学理念[J].现代阅读,(12)。

体验,作文个性化的有效途径 篇5

一、创设活动, 丰富生活体验

体验的产生, 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 因此, 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文教学中, 我们要精心设计活动, 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激发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 写真话、抒真情。

校园的流行风不经意间已转了方向, 前两天还热火朝天的踢毽子活动, 已被现今的饲养所谓的“水精灵”所替代。看着同学们对“水精灵”日益痴迷, 我灵机一动, 发问: “同学们, 你们知道没有生命的‘水精灵’为什么会生‘宝宝’吗?”同学们由于没有细心观察、研究而无从答起。于是我适时引导学生去观察, 去研究, 去争论不休。此时, 学生的习作兴趣已被激发, 思维已经启动, 笔下随时都会开出感悟生活的心灵之花。看到记者总能非常风光地面对千万观众播报新闻、传递信息, 揭露丑恶、宣扬正义, 迎得人们的敬重。可能有些学生就会产生向往, 这时, 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 并加以引导, 让学生去扮演一回记者的角色。比如, 告诉学生首先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确定采访对象, 拟定采访提纲, 然后让学生实地采访。最后将采访经历写出来。除此之外, 也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生活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设计诸如风雨中的拾荒者, 清晨寂静街道上的清洁工等等。当然还可以结合教材, 设计蕴含教育者意图的角色。于是, 自己仿佛变成了那个角色, 我与角色同一, 角色的喜怒哀乐, 仿佛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一系列的角色转换所产生的新异感能激起学生的热烈情绪, 产生体验, 自如地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 表达自己的情感。

此外, 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开阔视野, 增加生活体验。如:利用学校结合“六一”举办的游艺会、联欢会、演讲会等集会和班级自己组织的新闻发布会、辩论赛、文化沙龙等活动来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 增加学生对集体生活的独特体验。另外, 在学生实践生活中, 结合思品、自然、社会等学科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与尝试, 扩大和加深他们体验的范围与程度。如: 结合思品学科, 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 体验劳动乐趣;结合自然学科, 通过种植花草树木, 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结合社会学科, 通过考察周边生态环境变化, 从而懂得环保。这些综合性常识活动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实践中得以培养与加强, 个人才华在生活中得以展示与发展, 用真实的生活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感受,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习作也就成了学生生活的需要。

二、营造情境, 丰富情感体验

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的确,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 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 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 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作文教学情境的营造, 能诱发学生情感体验, 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

有一次教师预先告诉学生要在课堂上进行一次小型考试。当学生作好了心理上、物质上的准备后, 教师郑重地翻开讲义夹去取试题, 然而没有, 接下来是教师一系列的“找试题”的动作, 神态也随着找的过程不断变化……, 学生由观望开始变得莫名其妙, 最后忍俊不禁时, 教师宣布“试题”找到了, 将老师“找试题”的过程写下来。紧张、期待、疑惑、豁然……这瞬间的情感变化使学生作文兴趣盎然, 写作情绪轻松而自然, 写起来非常顺手。“老师胸有成竹地翻开讲义, 满怀希望地‘抖动’课本, 失望地望着在地上滚动的硬币, 有些慌乱地找遍身上所有的衣袋, 仅存的一线希望破灭了, 从走廊上回到讲台上, 还一边无何奈何地摇头, 尴尬地望着学生;最后带有几分狡黠地宣称……”

进入某一种实际情境, 或接触模拟情境, 甚至是头脑中想象的情境, 它只要能激起学生对事物真切感受, 深刻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 就能诱发学生的体验。我们可运用多种手段营造情境, 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等, 使学生能够写出鲜活而又富有个性的习作。

三、利用阅读, 诱发个性体验

最直接、最便利的诱发体验的方式, 不能不说是阅读, 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 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 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同学的作品, 无论读什么, 都要告诉学生要沉进去。当学生在真正“孤独”的意义上去阅读的时候, 一段文字, 一个字句, 甚至一个词, 都会在他的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 他被深深震撼着, 或是被久久地感动着, 无论是刹那间的顿悟还是永久地回味, 这—切, 都是他自己独特的体悟。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发挥语文课本的作用。我们学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 这些文章或是结构清晰, 或是语言优美或是构思奇特, 或是意味深远。落实好阅读体验感悟,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水平的提高。如在学习《爱因斯坦与小姑娘》时, 让学生通过阅读体悟到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生动传神、富有个性的描写,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进行习作尝试。阅读学生习作后, 惊喜地发现, 学生对于人物外貌的描写异彩纷呈, 再也不见了标准脸谱式的虚假描写, 凸显了个性。

在阅读中, 学生用富有自我个性的情感去体验, 用富有自我个性的大脑去思考, 用富有自我个性的心灵去感受, 最终必定会产生富有自我个性的习作。

有效的个性教学 篇6

所谓“作业个性化”是指作业设计应以“心灵体验、人文关注”为中心, 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 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探索适应小学生年龄特征的作业类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让它飞扬学生的个性, 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优发展;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 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 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真正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培养学生乐于作业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 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一、个性化作业设计要注重趣味性

作业如果总是机械地重复, 单调地写写, 就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 在设计课内外作业时, 教师应讲究活动内容、形式的趣味性, 使学生一看作业, 就能吊起胃口, 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有劲, 就跃跃欲试, 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了, 作业的质量还愁没有保障?

如在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与《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两篇课文后, 就可以布置有关“春”的课外作业, 一是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寻春绘春, 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文章、故事, 经过取舍、加工和改选, 编写春天小报来描绘春天。二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去约会春天, 让他们享受春天的阳光, 亲吻春天的和风, 沐浴春天的细雨, 或去野外放风筝, 或在草地上打个滚, 或在竹林间追逐, 或在小河边嬉戏……把春景、春趣、春情、春乐拍摄下来。三是让学生用喜爱的形式吟春、颂春, 或写文, 或作诗, 或绘画, 或谱歌。这样, 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 丰富了“春”的语言, 体验了“春”的魅力, 熏陶热爱自然的情感,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欣赏的能力。

二、个性作业设计要注重层次性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接受同样的知识自然就有快有慢, 再加上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 有的喜欢表演, 有的喜欢书写, 有的喜欢动手做实验。因此,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不同的作业。如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 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 一方面使这些“学困生”易学、乐学, 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 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 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 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 而且也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

研究表明, 当学生对他所知道的东西犹感不足的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才最有效。适量、适当的作业和要求,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树立信心。诚然, 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就必须因材施教, 设计分层次作业,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发展。

三、个性作业设计要注重实践性

知识从实践中获得, 能力从实践中提高, 教师布置的作业就要注重实践性,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 又能让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语文实践性作业在完成的过程中, 往往既要使学生动口、动眼, 也要让其动手、动脑, 让多种感官协同“作战”, 所以很能吊起学生的胃口, 使学生跃跃欲试,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变“不愿”为“情愿”。通过课题实践, 沟通了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了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了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如:结合“3.15”消费者权益日, 让学生收集劣质的“产品说明书”, 进行分析批判, 指出其漏洞, 并帮助它改正。又如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 开展“错别字大扫除”活动。学生利用双休日, 找到不少出现在大街小巷的店名、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 并与有关人员交谈, 指出错别字, 讲述写错别字带来的危害, 劝其改正。学生最喜欢“找碴”, 对这一项课外练习, 人人都兴致盎然, 通过活动, 改变了以往部分学生认为作文、作业中出现一些错别字无关紧要的错误想法, 在和有关人员交谈的过程中, 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四、个性化作业还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

作业的评价应脱离甄别与选拔的阴影, 除了教师的评价外, 更应突出学生、家长参与评价。教师的评价也要由简单的分数、优良等级高低评价变得更丰富, 让评价真正的鼓励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扬长避短。总之,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结论, 也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 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 通过这种评价使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 提供展示学习效益的平台, 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使评价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有效的个性教学 篇7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把所有的教学重心全部放在小学英语教材的知识点中,一直钻研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探索如何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可以肯定的是教师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一切都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是久而久之,人是有惰性的,教师的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上要考的内容,不能进一步扩充与之相关的课外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丰富的语言交流沟通能力,导致教学的枯燥性。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能畅所欲言,发展其独立个性。

二、活力课堂应具备的元素

1.教师方面。

(1)多阅读,相互学习。确保每天坚持看英语杂志半小时,遇到不会的单词,主动查找英语词典。因为英语杂志上的内容比较广泛,单词的量也齐全。就可以为创建有效活力的课堂提供丰富的单词贮备量。计划一旦实施,就应该按照要求来做。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学生说出的个别单词,教师也不知道的,那么教师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

(2)多启发,鼓励创新。创新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根本,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具备了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来加强引导,改变原有的讲授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去发现,去尝试。小心翼翼地将学生护卫在自己的航道中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当学生能够运用固有的方法去解决一个发散性的问题时,教师决不能就此满足,教师应当于鼓励学生创新。

2.学生方面。

(1)听一听。听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小学英语教学应于从听起步,听是说的前提。小学生对语言敏感,乐于模仿,教师应培养学生静心听示范发音的良好学习习惯。听是促进创建有效活力课堂的前期积累。1)能听懂教师常用的有效课堂用语。教师在组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尽量使用英语,这样可以创设浓厚英语学习氛围,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学习英语的机会,但小学英语课堂用语应该简单明了。小学生所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有限,要尽量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词句,必要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做一些肢体语言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用语时,学生也会跟着做,学生能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这些课堂用语也因此被赋予了生命力,因此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大提高了有效课堂教学的活力。2)能听懂简单的课外配图小故事。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下听懂简单的小故事并作出反应。”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化设备。首先在投影仪的帮助下,给学生出示绘本图画,请学生自己观察绘本图画,了解大致的故事情节。然后再播放事先准备好的故事录音。在听第一遍的时候,只要求学生能听个大概,不能急于求成。播放第二遍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录音内容,配上一些易于学生理解的动作。在前两遍的基础之上,听第三遍的时候,就化解难度了,教师要注意学生的面部表情,要是轻松自然的就代表学生已经明白了。

(2)看一看。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课后笔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利用身边的有利资源,笔者的学校为每一位学生免费订阅了一份《时代英语报》。此份报纸的实用性比较强,大多数内容都是紧紧围绕每一单元的主要内容但又不脱离实际生活,会在头版头条上印刷每周政治实事,全是用英文表达的。此份报纸会根据学生所掌握的单词情况,遇到陌生单词,会在文章的最后注上音标及中文意思,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难度。它是一份适合小学生实际情况的课外英语读物。

(3)说一说。说一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所给的绘本图画前,用英语说一说故事的主要情节。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能听懂简单的课外配图小故事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要求。由于平时所学内容有限,只能用最简单的英语相互间打招呼,问名字或者问天气,使学生感到厌烦,这种明知故问的交际使英语课堂丧失活力。绘本图画的出现就给英语课堂活力增色不少。由于绘本图画是色彩斑斓的,能使学生从原本无精打采的学习状态中,立即转入到妙趣横生的绘本图画中,学生们被绘本图画中感人的情节所深深吸引。然后教师再根据5个W来提问:who,when,where,what,why.学生能用英语来一一解答。最后把5个W串联起来,用英语说一说绘本图画的中事情的脉络。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为学生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简单童话故事,能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如:《三只小猪》《灰姑娘》《白雪公主》《唐老鸭与米老鼠》等等。

(4)做一做。除了英语课上,学生很少能接触英语。对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了解的甚少。如西方的万圣节、圣诞节、复活节、愚人节等等,这些节日在中国是没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配上插图讲解给学生听,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贺卡来代替传统的笔头作业,更能激发英语课堂的活力。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制作贺卡比赛。学生发挥其各自的才能,制作相关节日的贺卡。贺卡制作好之后,评选出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的个性教学 篇8

一、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情感过程,两者密不可分。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致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学生的学习似乎是被迫的。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落实在课堂上,就是要让学生在拥有自尊、自信、自赏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形成一种自主而非强制的学习状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舒展灵性。

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生对为什么学,能否学,学什么,怎么学,有自己的意识和反应,这样,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形象写照,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不同,每个人对世界、文本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相反,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语文新教材特别反对把课文解析从外部强加给学生,强调学生自主解读课文,并与他人交流和研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些题目的设计,特别注重了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

三、鼓励学生质疑求异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和书本的权威,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批判的接受。与此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看法,即使是幼稚、片面,教师也严禁批判,因为这可能会熄灭学生求异的火花。例如教学《愚公移山》时,愚公是愚还是不愚?搬山好还是搬家好?智叟智还是不智?愚公真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智叟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激活学生质疑求异的思维火花,让学生积极寻求自己的答案,而不是老师归纳的答案,也不是任何教学参考书上现有的答案。

四、运用研究性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阅读实践主体的学生运用研究性阅读方法,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领悟作品的内涵,欣赏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都是极为必要和有效的。例如:对《关雎》主题的理解,可以理解为它是一首传颂千古的爱情诗篇,它告诉我们美好的爱情是人永恒的追求,朴实真挚的爱情更能经受时空的考验;也可以赋予诗中的淑女不同的含义,比如用她来象征某种理想、道德和人生目标等等,因为诗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一次新的创造和解释。再如:教学完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乐观旷达情绪,被称誉为最好的一首中秋词的苏轼的《水调歌头》后,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一下唐诗宋词中吟咏月亮的名篇佳作,古代文人为何热衷于月亮这一物象?那么,我们便会发现有的是借月色渲染气氛,表达贬谪的悲凉、怀才不遇的感慨,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在》中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发问,正是作者遭受政治迫害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心情的真实写照;有的是借月亮对家乡亲友的思念,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的是借月亮书写亡国之痛,如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了一种凄惨、黯淡的意境,烘托出家破国亡的悲伤心情;有的借月亮来表达男女主人公的离情别恨,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还有,语文教材中安排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等等都是很好的运用研究性阅读方法例子。

五、運用比较阅读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用比较的方法研究问题,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面临的课题。古往今来,在文艺作品的长廊里,同类型的作品不少,或同一主题,或同一题目,或题材相同,或手法相似,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比较阅读的客观条件。如比较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单元内的比较。同单元课文,可就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文体特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比较。②与原稿比较。③不同体裁的比较。这种比较范围广泛,可以打破单元界限,可按同一主题,也可按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比较。

六、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

有效的个性教学 篇9

--从猎狗抓兔子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作者:龚贤洪

摘摘 要要:本文从需求层次理论对企业如何建立激励机制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建立个性化激励机制的观点,对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关关键键词词:激励、需求

变则生,不变则死。为了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各种变化,更好地获得生存,企业在不断地调整发展战略和进行各项制度的改革。在所有这些工作当中,我认为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是人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激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这是许多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特别是象巨化这样的国有老企业,体制落后、观念陈旧,员工积极性不高,创利能力低下,职工收入增长缓慢,反过来又影响的积极性的提高,并造成人才严重流失,形成恶性循环,这在一些效益差的单位表现得更加突出。这已经引起高层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推出了绩效工资改革和职业生涯设计的试点工作,我觉得这项工作非常及时和十分必要。下面结合管理学的知识,谈一点个人的观点。

企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企业管理的核心也是人,如何激发和鼓励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发挥个体的最大潜能,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是企业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从管理学角度讲,就是激励机制问题。那么企业应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呢?管理学上有许多理论学说,每种观点都有很多成功应用的案例。但是每个企业的激励机制都不会完全相同,“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这是因为每个公司的企业性质、行业背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公司文化等都不尽相同,别人的美餐很可能就是自己的毒药。所以在建立激励机制时,一定要结合企业实际,针对不同个体的需求差异,制定个性化激励方案,并根据发展不断进行修改完善,有效发挥激励作用,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

这是“猎狗捉兔子”这则故事给建立企业激励机制时所带来的启发。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条猎狗在追赶一只兔子,追了很久都没有捉到。牧羊看到此种情景,讥笑猎狗说:“你们两个之间,小的反而跑得快得多。”猎狗回答说:“你不知道,我们两个的跑是完全不同的!我仅仅是为了一顿饭而跑,他却是为了性命而跑呀!”

这话被猎人听到了,猎人想:“猎狗说的对,要想得到更多的猎物,就得想个好法子。”于是,猎人又买来几条猎狗,并规定凡是能够在打猎中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捉不到的就没有饭吃。这一招果然灵验,猎狗们纷纷去努力捉兔子,因为谁都不愿意看着别人有骨头吃,而自己饿肚子。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出现了,猎人发现猎狗捉到的兔子越来越小,于是就问猎狗为什么。猎狗说:“大兔子很难捉,小兔子好捉,但得到的奖赏却没有区别,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劲去捉那些大的呢? ”

猎人经过一番思考,决定改变分配方案,不再将分得骨头的数量与每次捉到的兔子挂钩,而是每隔一段时间统计一次猎狗捉到兔子的总重量。按照总重量来决定一段时间内猎狗的待遇。于是猎狗们捉到兔子的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猎人很开心。但是没过多久,猎人发现猎狗们捉到的兔子数量又少了,而且越有经验的猎狗,数量下降的越厉害。猎人又去问猎狗,猎狗说:“我们把最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都会老,当我们捉不到兔子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骨头吃吗?”

于是猎人又推出一项新举措:规定如果一条猎狗捉到兔子的总量超过一定数后,即使以后不捉兔子,每顿也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骨头。这下猎狗们都很高兴,大家都努力去达到猎人规定的总量。经过一段时间,终于有一些猎狗达到了猎人的规定。这时,其中有一只猎狗说:“我们这么努力,只得到几根骨头,而捉到的猎物已经远远超过得到的奖赏。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给自己捉兔子呢?”于是就有一些猎狗离开猎人,开始自己捉兔子去了。

看完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很富管理学哲理。如果你是公司经理,从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猎狗为什么会去捉兔子?兔子为什么会跑得比猎狗快?

心理学认为,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决定行为。猎狗捉兔子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兔子要跑是为了安全需要,从需求层次理论讲,它们两个的跑都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之所以兔子跑得比猎狗要快,是因为两个动机的强弱不同,兔子求生的动机远比猎狗求食的动机要强烈得多,所以跑得也就比猎狗快。企业中的员工也是如此,一个人愿不愿意从事某项工作,干劲是大还是小,全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进行这项工作的动机及动机的强弱。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分等分层的,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需求结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需求也会发生改变。从猎狗不断对猎人的分配方案提出异议就可以充分说明这点。因此在建立激励机制时,一定要根据个体目标、教育程度、性格爱好、能力所长等的不同,制定个性化方案,以满足不同个体、不同层次需求,更加有效地发挥激励作用。只有根据员工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激励,特别是要将核心人才与通用型人才及一般员工区别对待,才能达到企业与个人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就一般普通员工而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满足生活需要,是活生生的“经济人”。他们当中大多没有雄心壮志,工作上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喜欢从事机械的、重复性的简单劳动。对他们来说,金钱重奖是最好的激励,经济处罚是最有效的约束手段。但是对那些需求层次较高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上述激励-约束机制就很难奏效。因为这些人的需求层次比变通员工要高,他们目标明确,要成就一番事业,自我实现。他们希望能够得到重用,受人尊重,喜欢干挑战性的工作。然而这些人的个性差异极大,在制定激励措施时应充分体现个性化和多样性,才能满足不同的个体需求。最近我公司正在建立员工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体系,开展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设计工作试点,就是一个很好的个性化激励方案。通过建立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体系,来实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分配和激励,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来满足高层次员工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这非常有利于企业吸收和留住优秀人才,开发员工的自我激励能力,找准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企业更好地为员工创造成长和发挥才干的机会,同时员工也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开展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那么个性化激励机制应如何建立,设计的依据是什么?有哪些激励方法、方式可采用呢?

设计激励机制的依据是被激励者的行为结果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激励的内容必须能够影响被激励者个人目标的实现。激励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因人而异,如:

工作激励:通过设计合理的工作内容,分配恰当的工作来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热情。

成果奖励:在正确评估员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给予其合理的奖惩,以保持员工行为的良性循环。

培养教育:通过思想、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从而增强员工的进取精神和工作能力。

激励的具体形式更加可以针对个体的不同需求,花样百出。例如在员工生日,送上一束鲜花,献上一份祝福;为热恋中的员工送上两张音乐会门票;为很少能与家人在一起的员工安排一顿家庭晚宴;给爱好喝酒的员工送上一瓶陈年老酿;为优秀员工订一份他喜爱的杂志;为员工创造培训机会、晋升、加薪等。总之,只要能够起到激发和鼓励的作用就好。既然是个性化激励,在兼顾公平的前提下,不必也不能拘泥于形式的统一,否则激励就会失去生机和个性化魅力。比如说统一规定每位员工生日单位都要送上一份礼物。那么员工在收到生日礼物时就会缺少一份意外的惊喜,相反会认为那是应该的,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收到,就会引起强烈不满。并且极有可能由于每个人得到的礼物不一致,而相互计较,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工作。这样的激励方案就失败了,因为它没有起到强化员工积极性的作用。

其次猎狗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原有分配方案由满意变为不满意呢?从管理学角度看,激励是通过增加满意度来实现的,满意度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觉得公平,第二个是需求得到满足。当下一级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就会产生。因此激励机制首先必须保证公平,其次要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变化,及时进行修正,确保激励的强化。猎狗之所以会对第一种方案产生不满。是因为他觉得分配方法有失公平。抓一只大兔子和一只小兔子付出的劳动是不一样的,而得到的奖赏却没有区别。所以捉大兔子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激励开始失效。其实人也一样,每个员工都在不断地衡量自己的得失,只有当他认为企业能够提供满足或超过他个人付出的收益,才会安心地努力工作。因此在设计激励机制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个人公平,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这一原则。

猎狗之所以会对第二种分配方案又产生不满。是因为猎狗的对需求的认识提高了,想到了养老的后顾之忧。事物总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企业组织目标、个体需求层次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如果激励跟不上需求变化,便会失去激励作用。故事的结局也说明这个道理。尽管猎人对分配方案一再完善,也解决了猎狗的后顾之忧。最终还是有部分猎狗离开而去。为什么?因为猎人忽略了猎狗的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这一事实。如果猎人早点注意到猎狗需求的变化,让一些有经验的猎狗担任教头,负责训练培训工作,那么情况就会两样。企业员工也是一样,一方面他会比较个人收入和他给公司创造的利润,如果他认为所承担的责任远大于个人收益,就会导致不满。除此之外,还要衡量个人能力是否与他的位置相一致,如果他认为可以承担主管的责任,但却处在普通职员位置,那么即使给予比他所在岗位贡献要大的待遇,也难以激励,因为他的才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没有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要量才而用,使有才者脱颖而出。

总之,要时刻关心员工们的思想、生活和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只有针对被激励者的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建立起个性化的激励机制,并将阶段性激励与长期性激励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满足被激励者需求的变化,才能最有效地发挥激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作者:王益宝 新华出版社 2.《用人之道—发掘与留住人才》 作者:乔恩·比尔斯贝利

王维才、钱大益、隋延力、宋成金 译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3.《实用人事管理心理学》 作者:刘如平、王义芳、杨成文、刘海洋 中国经济出版社

有效的个性教学 篇10

一、尊重内容需求, 生动内容调动积极性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类语言性学科, 本身具有开放性与灵活性的学科特征, 再且, 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 相较之义务阶段的英语课程而言, 难度加深, 特别是对于学生跨文化知识与英美国家社会风俗的掌握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尊重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 以生命教育丰富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在教授牛津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1School life这单元的第一课时中, 笔者考虑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 对于刚刚步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 他们对校园生活有着深刻的感悟, 对高中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因此, 在导入环节, 笔者设计了一个“Talk about your life”的Free talk环节, 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调动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积极性。而在最后一课时的拓展训练环节, 笔者又设计了一个“What’s your ideal school life”的Free talk环节, 启发学生结合自己本课所学的知识, 尤其是中西方校园生活的差异, 发挥自己的创造和想象, 就自己理想的校园生活展开讨论。

二、尊重创造需求, 合作探究彰显自主性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由此可见, 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启迪学生质疑与思考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尤为重要。笔者以为, 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满足学生创造、实践的发展需求, 为学生创设多元丰富的实践活动、真实有效的语言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模式, 将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灵活灵现, 提高学生用英语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水平, 促进生命课堂的有效构建。

在教授牛津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3Amazing People这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中, 笔者在粗线条地复习本单元所学的重点词组与句型后, 设计了一个report的探究实践活动, 让学生以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为研究对象, 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实践模式, 运用本课所学的词汇、词组以及句型 (用PPT呈现、提示相关词汇以及拓展词汇) , 引导学生以访谈、讨论、总结的形式, 讨论下自己身边的Amazing People, 拉近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 提高英语课堂的“生活味”;在学生讨论后, 教师可以绘制一张汇总表, 以PPT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以表格的形式, 对小组探讨的结果进行一个总结, 并邀请小组代表上台做汇报。

三、尊重差异需求, 科学评价归因促发展

根据当代教育学研究表明,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鼓舞与唤醒。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 而且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英语学习有别, 背景不一, 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体现激励性原则, 保护学生对于英语学习、英语运用的热情与信心, 引导学生寻求自我的发展。

例如在教授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 1Tales of the unexplained这单元Welcome to the Unit这个教学环节时, 笔者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 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几个导入环节的思考问题, 如About UFO (这个话题是高中阶段学生好奇、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因而笔者在设计问题时采用视频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 导入问题, 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1、Are you interested in UFOs? (此类问题可以提问一些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 2、Are UFOs re ally from another planet? (此类问题可以提问英语基础中等的学生, 启导学生做一定的思考) 3、What do you know about UFOs? (此类问题可以提问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 在分析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情况, 进行科学、客观的发展性评价, 并在评价的过程中尽量地体现激励, 如对于回答得不好, 但是语音不错的学生, 教师可以说:“Your pronunciation is ver beautiful!I believe you can do better nex time!”通过激励性的评价机制, 可以有效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树立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信心。

上一篇:产品主题下一篇:首发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