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教育论文十篇

2024-09-13

电子信息教育论文 篇1

1、专业认知教育现状

随着科技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 学科也被划分的越来越细, 专业越来越多。大学生们大多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已选定 (或被选定) 了专业。选择学校和专业主要受父母和朋友的影响, 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很大, 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等缺乏了解。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欠缺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所学课程、培养目标、专业理想、就业方向等等缺乏了解, 经调查得知,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要在上学一年后, 还是表示不了解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校专业认知教育的力度有待加强, 虽然近几年来, 学校逐步认识到了专业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了学生的专业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 但调查显示, 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的专业教育不满意。

其次, 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与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联系没有清晰的认知, 学生学习专业课时根本不知道为何需要这些知识, 也就无法投入,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积极性不高, 等知道了这些知识的用途, 那些课程已煮成“夹生饭”, 再补也来不及了, 从而造就了大量基本不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 所以多数大学生在毕业时都忘记了所学的知识,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尤为严重, 因为他们要掌握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相关, 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很难让其明白工程学的真谛, 进入社会后被认为“实践技能差、无工作能力”是必然的。尽管针对这种情况各个学校加大了实验教学课时, 提高设计型实验的比例, 强化技能训练, 但是现有的实验和设计教学设备内容多半是固定的, 无法变化, 学生使用两、三次后, 便感到枯燥乏味, 加上设备有限无法让每一学生都能从容地使用, 学生很快失去学习热情。如何构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环境, 来激发学生们专业学习的动机, 培养其整合专业知识的能力, 完成系统的开发, 并得以提高他们认知、规划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是当前所迫切待解决的问题。

2、专业认知教育的实践途径

2.1 加强入学专业认知教育

从大学生进入校门起就针对性进行专业教育, 让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性质、历史、学科地位、社会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喜欢专业、热爱专业的积极情感, 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2]。通过开设专业认知课程, 请专业课教师或有关专家讲解专业特点、专业优势, 帮助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 从理论知识的角度介绍电子信息工程各领域的基本情况, 如计算机, 通信工程, 自动化, 电子技术等。并从技术应用的角度介绍电子信息工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求覆盖面广, 而且必须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适当介绍一些国际最新研究进展。这种讲授内容要求既可以覆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各方面, 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眼界, 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方式转变。教师的选择主要以学术造诣较高的老师主, 同时兼顾了教师的不同专业背景、年龄层次和讲授风格, 以期望达到最佳效果。认知课程, 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 获取专业知识点信息的方式有限, 所以适合于学生入校之初的专业启蒙教育。

2.2 加强专业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实习教学内容第一环节, 实习时间一般为1周至4周, 实习过程一般包括实习动员;参观企业;与企业员工交流;调查分析;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内容涉及与电子信息行业相关的多个方面,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直观了解专业的机会。让学生对企业、行业和职业有初步的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明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形成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认同感, 树立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信心, 以达到学生职业认知的目的。通过认知实习, 学生把专业基础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 巩固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效果, 了解本专业知识在相关行业领域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初步了解工作岗位的实际运行情况, 对专业学习方法, 尤其是如何理论结合实际,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让能力得到综合提升, 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 激发了专业学习热情。认识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二进行。大一新生通过专业启蒙教育对本专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而大二开始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此时开展认识实习承前启后, 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与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联系有清晰的认知, 从而克服被动盲目的学习模式,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3 确立合适的专业认知工程实践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工科专业, 要掌握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相关, 专业认知的工程训练最好让学生每个人能够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 通过与所学专业相关工程实践项目的实施, 能够促使参与者提高对专业的认识, 促进参与者主动学习;要搭建学生工程项目综合实践平台, 引导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团队参与工程实践活动。学生在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综合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在做中学, 真正去体验这个过程, 从中掌握工程学的实质, 提高认知、规划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促使课堂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得到升华。工程实践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对自己学习、从事的专业有个感性认识, 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专业将要遇到的、用到的。对所学专业的技术内涵有个初步的认识, 主要涉及些什么?需要掌握些什么?通过实践初步学会解决工程问题的思维方式、解决方法, 从中学那种应试、解题思维模式中走出来, 学会合作、交流, 知道现实中有约束条件, 学会根据需要、问题自己查找资料, 寻求可以获得的资源。了解一些工程领域的工具、设备的用途, 知道用什么样的手段可以做成所需的东西, 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从而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具备基本的工艺意识, 为专业课学习内容提供实践。学校在大学生工程实践活动中提供一些项目参考指导确保了大学生工程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增加了大学生工程实践活动的培养效果[3]。引导学生根据项目课题需要组织团队, 发挥团队的力量确保实践活动的质量。同时, 还能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集体观念, 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聘请热心的专业指导教师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和指导, 进一步提高工程实践项目的有效性。工程实践项目的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探索、寻找和总结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 在应用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的认识, 激发了学生们专业学习的动机, 培养其整合专业知识的能力。

2.4 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建设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校内实践基地, 同时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完善企业实践基地建设, 为学生开展专业工程实践活动提供阵地支持。做好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对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基地的建立能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接触本行业实际应用的技术、技能, 有充分的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完美结合, 学生可以在学中做、做中学,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对行业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

3、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认识教育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培养专业意识, 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动力, 通过大一入学专业认识课程, 大二专业认识实习, 和大三大四的专业工程训练能有效的实施专业认识教育, 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动力, 缩短学生专业学习与就业行业的距离。

参考文献

[1]蔡笑.基于高职生专业认知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起步最佳时机的再认识[M].职业时空, 2009, 10 (20) .

[2]张弘.大学生专业认同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主动学习的中介作用[M].网络财富, 2010, 7 (8) .

电子信息教育论文 篇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新型工业化、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同时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起促进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达到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需求。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门将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计算机技术已成为推动电子信息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针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紧跟学科和技术发展,加强计算机技术教学已为业界所共识。如何在拟定的总学时下,在现有电子信息工程课程体系内合理安排计算机课程体系,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是探索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知识体系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计算机课程体系结构和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如何在不影响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已成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工作中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在充分把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科的基础上,平衡计算机课程在电子信息工程的比例结构,力求在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才能真正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2 构建适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模块化计算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得以实现的桥梁。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遵循“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内外相结合,按类分层次、多模块结合的计算机教学体系”基本思路,着力培养学生在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等方面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对应上述层次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计算机系列课程的开设也应分为如下四个层次结构[2,3,4],如图1所示。

第一层:学生入学后,在大一和大二接受“公共基础类计算机课程”培训,主要由“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模块构成。第二层:专业基础类计算机课程,专业学习阶段,学生主要完成“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和“数据结构”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等,并根据不同专业的方向设置了不同的实验课程选修模块。第三层:应用基础类计算机课程,由“MATLAB高级编程及应用”、“DSP技术”、“EDA技术”、“可编程片上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网”等必修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第四层:学科新技术计算机课程。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相关的电子信息新技术不断涌现,目前可开设虚拟仪器、软件无线电、FPGA及片上系统、网络协议开发等课程。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或结合导师科研,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该类课程,或为申报学生科研课题和创新基金项目打下基础。

通过公共基础类计算机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计算机课程学习,形成必备的本专业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通过应用基础类计算机课程和科技创新活动,形成具有电子信息工程特色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在实施中,应注重“三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虚拟仿真与硬件实验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训相结合,充分运用计算机仿真,丰富实验内容和手段,同时加强校内外工程实训,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构建适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的计算机课程建设与管理

作为培养“卓越工程师”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重视本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规律,针对应用型本科专业特点,科学地组织课程及安排教学内容,促进本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全面发展,应对构建适于“卓越工程师”的计算机课程建设与管理,具体分述如下。

3.1 计算机核心课程群建设

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打造有围绕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为主体的“‘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结合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核心课程群,及满足电子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建设需要,在整个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课程体系内的设立了五门核心计算机课程,即“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DSP技术”和“MATLAB高级编程及应用”和“EDA技术”。

“程序设计基础”培养计算机思维方式,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学生的程序设计、工程应用打下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熟悉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设计方法,掌握各种计算机接口及使用方法,为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传输打下基础;“DSP技术”主要应用在数据、语音、视像信号的高速数学运算和实时处理方面的一种功能强大的特种微处理器,将在未来电子、控制、通信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MATLAB高级编程及应用”广泛地应用于数学分析、计算、自动控制、系统仿真、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数理统计、人工智能、通信工程和金融系统等领域;“EDA技术”指以PLD为设计载体,以HDL为系统逻辑描述的主要方式,以计算机、开发软件、开发系统为设计工具,通过相关的开发软件,自动完成将用软件方式设计的电子系统转化成硬件电路。

上述5门课程以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为主线,从基础计算机理论到计算机广泛应用,由浅入深,相辅相成,互为一体,与其它计算机课程相结合,构建了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的坚实计算机理论及实践知识基础。

3.2 加强计算机体系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加大教材建设和选用优秀教材的力度,实现以“选”为主,保证优秀教材进课堂。其中优先选用国家出版的优秀教材和编写与本专业实际情况吻合的特色教材。并根据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编写核心课程教材,同时修订与核心课程配套的辅助教材,如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试题库等。本专业在国内著名出版社公开出版或即将出版“微机原理及应用”、“DSP技术”和“EDA技术”等相关教材。

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需求,合理采用科学、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高质量、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建立网络综合教学平台,逐步发展和实现丰富多样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或网上辅助教学手段,进一步加强视频公开课程、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

3.3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依托“两江国际学院”,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韩联合办学的优势,引进国际先进计算机课程体系教育理念和实践课程资源,研究和解决计算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问题,交流和推广计算机课程群建设经验。

进一步总结与企业集团开展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大工程观念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型计算机课程体系。并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特点和专业的教学要求,在学科基础平台层面强化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

精选计算机课程传统经典内容,注重基本概念深化与升华,为引进计算机新内容体系创造条件,并注入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学科最新科技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加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

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紧密相关的计算机选修课程建设,使计算机选修课程系列化。把电子信息工程前沿技术进展、体现文理交叉和渗透、深受学生喜爱的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列为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程;并围绕教师科研课题或国内、市级大型竞赛开设相关的、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电子信息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创新型选修课程。

4 结论

联想 电子书包提升教育信息化 篇3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学生的人机比例是19∶1,而在欧美国家该比例是4∶1、甚至是2∶1。”联想集团副总裁兼大客户业务总经理童夫尧向记者表示,“而比产品销量更为重要是,如何提供优质的内容和好的信息设备,来提高中小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6月9日,联想集团与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以下简称中央电教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联想将与中央电教馆联手开拓和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重大项目,通过合作设计“电子书包”等具有创新性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来共同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

“电子书包”

创新授课模式

此次合作中,联想将与中央电教馆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部携手,以联想昭阳M10笔记本电脑为载体,内置优质的自主学习精品课程,共同打造面向普教行业的“电子书包”解决方案,通过全新的应用模式,为广大中小学生、老师和家长提供一套专业的学习工具和方法。

“联想将与中央电教馆密切合作,让信息技术装备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教育信息化注入动力。”童夫尧表示。

据介绍,联想的“电子书包”解决方案具有轻便、健康、经济、易用、安全等特点,内置小学至高中各年级主要学科的自学课程,内容新颖、形式活泼,课后配有练习,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提升自学能力和学习效果,同时帮助家长解决了辅导孩子的苦恼; 对学校而言,“电子书包”能有效地帮助学校实现创新的授课和管理模式,拓展教学思路; 此外,“电子书包”还利用网络,为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构筑了一个新型沟通渠道,促进各方的交流和了解,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在新的阶段提出类似于‘电子书包’这样一些新的解决方案,对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王珠珠这样评价“电子书包”所产生的示范效应。

强强联合

互借优势

这并不是联想与中央电教馆的第一次合作,此前双方曾共建“无线笔记本培训教室”。而随着合作的深入,双方强强联合的效果将更为明显。

早在2000年,联想就推出了电子教育解决方案,截止目前已为教育行业累计提供了1000万台电脑设备。在教育行业,联想台式机约占到市场份额的36%,而笔记本电脑的市场份额则达到了50.7%左右。

而中央电教馆作为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内容、完善的培训体系,形成了一批与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核心素养与电子信息教育 篇4

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电子信息教育从传统方式和内容逐渐向网络方式转变,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当前大数据时代下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本文围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对目前青少年学生的信息教育和信息素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教育;信息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确立了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 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而在如今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化教育作为现代化教育重要一环,围绕着核心素养,作为其实施的载体,培养学生的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以及使用信息工具和资源的能力。

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提出了学生学习的九条信息素养标准:(1)信息素养。标准 一: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标准二: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批判性地、胜任地评价信息;标准三: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准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2)独立学习。标准四:独立的学习者要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标准五:独立的学习者要有信息素养,并能评价文献和其他对信息的创造性的表达;标准六:独立的学习者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的产生中做得最好;(3)社会责任。标准七:对学习团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标准八:对学习团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实践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合乎道德的行为;标准九:对学习团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产生信息。

从上述标准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是为了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信息教育应该说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果信息教育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上,那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教育,其结果是,所培养的人就可能会成为电脑的奴隶,因此真正的信息素养教育应通过学习者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利用,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使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信息能力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技能,如同传统社会里要求人们具有“读、写、算” 的能力一样是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理应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加以培养。从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出发,根据信息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对青少年信息教育的实施提出几点建议:

(1)提高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为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2001年起,我国全面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普通高中以及城市初中开始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如今全国中小学全面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及经济较为落后仍然未有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基础教育中去并加以整合,这是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举措,这将会为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奠定基础。

(2)在常规的课程和教学中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新的探索 在我国,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方面仍具有主导的作用,这是由中小学教学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应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和建议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教育可以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或以综合课的形式开设,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以游戏软件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进行电脑操作实践,接触、熟悉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价值和基本功能,对计算机网络建立一种亲情,产生好感,进而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如用电脑写文章、做表 格、进行信息查询等),同时,又可在计算机网络中学到其他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的信息教育中,除了把它继续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外,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内容除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外,还应包含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要求,譬如如何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对个人信息和著作权的保护,对信息发布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等。这些主要结合问题的解决或项目的研究进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通过这些方面的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过程,优化教学信息交流方式,强化儿童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3)通过基于资源的学习实现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促进青少年信息素养的提高

基于资源的学习,简言之就是与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作用来开展学习。资源包括一切有助于个人有效学习的因素,包括信息、人员、教 材、设备、技术和环境。在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而不仅仅是传统教学的附加物。基于资源的学习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实现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问题的设计者和解答者,教师主宰着学生的学习,学生被动地学习。而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里教师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学习资源成了学生的认知工具,学生采取负责的行为,主动地探求知识,根据个人的情况设计、安排学习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及时调整学习进程,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学习资源成为学生主动猎取的认知对象,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学习手段,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通过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会得到较大的提高,逐渐成为自主的、独立的、终身的学习者。

(4)建立评价学生信息素养的新体系,确保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发展

要改变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只注重学生获取了多少知识、技能的做法,将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能力等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重要标准纳入学生学习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各科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确保青少年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并将信息素养迁移到各类学习活动中去。

(5)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是提高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 教师是教育变革的动力。没有教师的转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教育。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应对职前和职后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在培训的内容中除了专门的信息技术运用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的操作技能,学会使用一些工具性软件外,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的信息为教学服务,学会创设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媒体,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鼓励教师在学科领域中实施资源性学习,给他们提供掌握实施技巧的机会和条件。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再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为提高青少年一代的信息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6)在全社会大力营造有利于每个公民都成为有信息素养人的良好氛围 通过向公众开放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信息资源,以引起媒体的关注,提高公众的信息意识,培育有利于提高信息素养的氛围。要让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认识到,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技术,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从各种资源中搜集信息、综合信息、解释信息、评价信息,能有效地作出决定,提高学习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全力参与社会的变革,真正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有价值的资源。

结论

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及信息教育的普及,使得全民信息素养明显增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是加强学生的现代信息化意识,培养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正确地获取、掌握、分析各类信息,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学习意识,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现代化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随着电子化进程加快和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需要理论与实践的自觉结合,我国在信息教育方面还有待相关部门和协会组织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才能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体会学习,并立足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地提高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教育论文 篇5

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使用计算机呢?这需要让学生面对计算机时就像面对一个游戏伙伴。计算机的核心是CPU, 相当于人的大脑。而我们在这里称之为智脑, 就是主管核心的计算机内部事务。而计算机的智能大脑所要处理的是, 在繁琐的内部事务当中快速运转起来。在信息化的社会当中, 各种信息都充斥着整个网络。网络时代, 我们需要的是玩转计算机, 懂得计算机为我们所使用。我们可以不用编程, 但我们必须懂得编程。小学生认识这点是基础。在网络化的时代当中, 可能不需要我们去编程, 但我们必须要去了解F8的功能, 说通俗点就是学会了解F1-F12这12个键的作用。只有学会操控这些键, 我们才能玩转计算机。

教学生使用计算机, 最重要的是学会使用。当我们面对外表华丽但不会使用的计算机时, 那样只能是空架子。面对计算机, 我们首先要了解计算机的原理构造以及元件。计算机的使用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只有我们去了解计算机的人机交互界面, 懂得计算机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人所服务。计算机最终的目标就是和人产生交互, 为人类解决那些繁杂的程序。计算机未来的发展前景, 就是为我们服务。我们生活在计算机的时代当中, 了解学会计算机才是最重要的。计算机是可以连接网络的计算机, 且能实现资源共享和网络信息处理。计算机是真正为我们服务的。我们可以使用计算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做很多的事情, 如能让计算机为我们产生出财富。计算机的时代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去把握计算机, 如何去用计算机创造出财富来。计算机的IPV6将不断推出, 计算机的科技时代已然到来。现在都已经云计算了, 我们关键是要推动计算机的运行。

计算机关键是运行的速度, 不是看计算机的外表, 而是为人们所服务的。只有真正懂得计算机, 才能更好地与计算机交流。计算机让我们的工作更好地出现在屏幕上。如计算机可以做出数据图表来。在我们充分掌握计算机的时候, 想过计算机以后的发展的方向吗?我们应该不仅要懂得计算机, 而且要更好地用计算机处理庞大的信息数据库。

二、信息技术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学要有“术”, 要有技巧, 有针对性。小学生年幼, 尤其是低年级, 有的活泼好动, 难以久坐, 有的胆怯害羞, 讷于言语, 有的东张西望, 心神不定, 有的甚至气躁心浮, 难以管束, 不一而足。所以, 教师要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和学生匹配。一般而言, 学生缺乏耐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使用良好的教学手段, 让教育有声有色、趣味浓浓, 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教育, 学到新的知识, 让他们喜欢学习, 热爱学校。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促使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 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并引领得体, 才能使学生轻松做到安静快乐的学习, 并做到“好学、会学、想学和学会”。我们要知道, 不要说学习新的知识, 就是再好玩的游戏, 时间一长, 学生可能也感觉枯燥无味, 因为他们玩腻了。针对这一特征, 教师应细致观察, 知机识变, 及时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即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新知。此外, 教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使学生感觉不是在学习, 不是在学校上课, 接受教育, 而是和在家里看动画片一样快乐。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认识到知识的美妙, 学习起来就会欢声笑语你追我赶, 乐此不疲, 积极性高涨, 并非常快地学会知识。而且, 学生的创造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发展电子书包

(一) 电子书包是大势所趋

有人类以来, 就存在着教育。教育不断发展, 社会不断前进。从口耳相传到私塾讲学, 从班级授课制到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技术更新, 电子书包应运而生, 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工具。电子书包具有全新的功能, 并非简单地把书装到电脑里。它不仅仅把学生肩上的重负卸掉, 而且作为现代化的学习, 电子书包一改灌输式教学, 给学生解脱和自由, 让学生学习的灵性得以舒展, 让学生的悟性得以增强。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需要, 自主地进行探究式学习, 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无比。

当然, 反对与质疑同时存在着。有人提出, 电子书包有损视力;有人说, 电子书包内容纷繁, 影响学生上课不专心;有人说, 电子书包让学生玩游戏有了工具……一切事物, 利弊相生, 有积极的一面, 就存在不利的一面。要想使新生事物得到发展, 就不能因噎废食, 而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 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二) 电子书包定位

电子书包不等于教学资源化、电脑化, 其内涵丰富, 包括教学平台、新型的教学模式, 适应时代的可持续发展。电子书包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有效整合了丰富教学资源, 通过五颜六色的图片、精彩纷呈的视频、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生动直观地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 实现了授课高效化、学习趣味化和作业个性化, 将信息化产品的应用效率提升, 使教育质量改善, 真正让师生之间实现了高效互动。电子书包是集学习、练习、评论、交流、拓展、安全与游戏于一体的电子课堂, 它具有移动性, 便于携带。电字书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平台, 也是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之间的互动平台。我们要一起努力, 让电子书包成为教育理念的创新产品, 让电子书包成为学习方法的变革终端。电子书包随着改革的春风, 以轻盈的身姿走进课堂, 来到广大师生面前, 融入“学与教”, 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这才是电子书包正确定位的基点。

(三) 电子书包的优势不可取代

电子书包充满人性化的特点, 携带方便, 容量巨大, 使用简单, 优势多多。下面略作举例。

1. 电子书包的重量轻, 不会造成学生的疲劳。

且轻便环保, 一般在一公斤以内, 可以达到减少纸张甚至无纸学习的标准, 对环境有着非常好的保护。

2. 内容博大。

电子书包功能齐全, 声色俱佳, 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尽在其中, 教学形象, 学习生动, 教材、教辅、工具书等应有尽有。反馈学习也非常及时, 教师指导方便快捷, 且便于随身携带。

电子信息教育论文 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电子政务,信息安全

近年来,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子政务已经逐步普及。在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同时, 电子政务系统用户逐渐增加, 其使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展, 如何在电子政务中使电子信息技术更加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成为当今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 电子政务尚不完善, 还存在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 其中电子政务安全问题就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大威胁。因此, 大力开发电子信息安全技术, 并使其有效地、广泛地应用到电子政务中是十分必要的。

1 电子政务

1.1 电子政务的含义

一般地, 电子政务是指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 它是电子信息技术与政务活动的交集。电子政务是目前政务活动的主要形式, 且电子政务系统将会以其方便、快捷的优点占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电子政务的组成

就目前实际发展情况来看, 电子政务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现行较为完整的电子政务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如办公自动化系统, 其已经在各级政府部门得到广泛应用。

(2) 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如我国近期建设的“三金”工程和电子口岸执法系统,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 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的信息交流。如政府部门通过自己的互联网站发布政务信息, 以及进行网上招标、网上招聘, 接受网上投诉等。

2 电子政务中的安全问题

电子政务对于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数据信息是大量的, 重要的, 有些甚至是机密的。随着互联网在当今社会中的逐步普及, 人们越来越喜爱其中数据共享, 然而数据共享与安全风险之间是难以共存的, 它们往往是相互矛盾的。笔者总结了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外部威胁

信息安全的外部威胁是电子政务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安全威胁。其主要包括网络攻击、计算机病毒、信息战等。其中计算机病毒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较为了解, 较为熟悉的一种外部威胁, 如2007年1月初在网络肆虐的“熊猫烧香”, 这种计算机病毒使上千家企业和政府机构受到攻击, 后果严重。

2.2 内部威胁

对电子政务构成的内部威胁主要来自于政府内部机构, 可能是政府内部人员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了恶意或者无意的破坏, 还包括不可预见的一些自然灾害, 以及由于相关管理人员工作上的失误, 滥用职权, 违反法律等。

2.3 信息内容威胁

目前, 信息内容方面的威胁, 在普通互联网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尤其是一些依靠不正当手段谋取暴利的网站。这些有威胁的信息内容主要是包括淫秽、赌博以及垃圾邮件。但是, 此方面的威胁在电子政务中很是较少出现的。

2.4 网络本身脆弱性导致的威胁

由于网络本身, 如操作系统、数据库和通信协议等, 所固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 将导致信息输入、处理、传输、存储、输出过程中的信息容易被篡改、伪造、窃取等。这类威胁同外部威胁一样, 是电子政务中最为常见的威胁, 而且这两种威胁也会带来最为严重的后果。

2.5 其他方面的威胁

上述四种威胁应引起电子政务系统的重视, 然而来源于其他方面的一些威胁也是不容忽视的, 比如存储硬盘的损坏, 将导致重要的信息内容丢失;另外软件本身存在漏洞也会给电子政务系统带来一定程度的威胁。

3 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对于保护电子政务, 避免信息安全的威胁是十分重要的。电子政务系统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同样是一个较为先进的系统, 因此其必须采用先进技术来保护电子信息的安全, 在政务运转效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使整个系统得到完善, 可靠性增强。

目前, 全球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但事实上,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以掌握关键技术为前提的, 而其中的绝大多数都被少数发达国家所掌控。由此可见, 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中, 采用这些少数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技术和产品是不可避免的, 为保障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电子政务部门是不可以受他国的牵制的。因此, 大力发展国内的电子信息技术, 全力支持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 保护信息安全, 在电子政务中有效地应用电子信息安全技术, 应采取以下几种简便易行的策略。

3.1 服务器的安全策略

为保证服务器的安全, 应对其设置密码, 这样在管理员或用户访问服务器时, 就需要输入登陆密码。而且相关人员在设置密码时还应为密码生存的限定一定的有效期, 如果长时间没有对服务器进行操作, 该系统将会自动退出。同时要学习银行的安全策略, 在一定条件下锁定密码账户, 如当用户访问服务器时连续多次都不能成功输入正确的密码, 就应对此用户进行一段时间的锁定策略。

另外, 还应建立服务器监控体系, 在发生数据完整性被破坏、安全日志无法记录、时间域的破坏等威胁侵入时, 系统将及时发出告警, 遇到严重危害时应能自行关闭服务器。严格执行上述的安全策略,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服务器的安全。

3.2 网络管理员的安全策略

网络管理员是电子政务系统中较为重要的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保证服务器的安全和分配好各类用户的权限。其具体应做到的内容如下所示。

(1) 服务器上最好安装Windows NT/2000/2003系统, 并及时更新补丁, 与XP相比, 这些系统更加稳定、不易受到攻击, 但需求配置比较高, 不要安装Windows98和DOS。

(2) 设置服务器的BIOS, 不允许从可移动的存储设备 (光驱、SCSI设备) 启动, 确保服务器只能从Windows NT/2000/2003系统启动, 防止非法用户感染病毒到服务器;将服务器注册表H K EY_L O C A L_M A C H I N ES O F T W A R EM i c r o s o f tW i n d o w s NTCurrentVersionWinlogon项中的Don’t Display Last User Name串数据修改为1, 可隐藏上次登陆控制台的用户名。

(3) 另外, 对流入服务器的请求, 特别是限制使用TCP/UDP的137, 138, 139端口, 可以考虑将对外的Web服务器放在防火墙之外, 隔离外界对内部的访问, 以保护内部的敏感数据。

3.3 数据安全策略

数据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因此保证数据安全是保证电子信息安全的必要前提。为有效实施数据安全策略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对于重要程度不同的数据, 应区别对待。首先, 访问权限应根据具体需要而进行设定, 其次对于较为重要的数据应做加密处理并将该信息及时存放到指定的专用数据服务器, 进行有效保护, 以备灾难恢复使用。

(2) 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备份, 关系到单位业务连续性的重要数据和文件根据实际需要, 可实时备份, 核心数据和文件不要放在共享文件夹内, 如果确实由于工作的需要, 必须在设置相关口令的基础上, 才可以临时设立共享文件夹。还有一点是相关用户必须注意的, 即在其使用完毕后应及时立刻取消相关资源的共享, 在取消共享的同时还应注意相关数据的备份, 即不仅要进行本地备份, 也要有异地备份。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当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务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电子政务系统的逐步完善, 网络以及电子政务系统所处理的公文越来越多, 其所传递的保密信息也越来越多。目前的电子政务系统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尤其是安全隐患, 其将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也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进步。因此, 我们必须大力开发电子信息安全技术, 采取相应的信息安全策略, 以保证重要电子信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朱大立.数字水印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新应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9 (2) .

[2]吴倚天.发展安全智能文档服务中国电子政务:访开普互联信息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敏[J].信息化建设, 2009 (2) .

[3]覃春凤.浅谈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09 (25) .

[4]陈友良, 盛可军, 王阳阳.移动信息机的应用原理及其在安全生产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9 (5) .

[5]梁明君, 张莉莉.集中统一模式下的青岛市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支撑体系建设[J].信息网络安全, 2009 (12) .

[6]吴涛.建设符合等级保护要求的信息安全体系: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的研究与探索[J].通信技术, 2008 (9) .

[7]张美芳.基于政务网的电子文件中心技术模式及其信息安全[J].兰台世界, 2008 (20) .

电子信息教育论文 篇7

南京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之一, 但近年来, 由于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城市, 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 北京、天津等环渤海城市以及成都等中部城市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 使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优势和竞争力不断下降。在新形势下, 南京市政府提出了电子产业复兴计划和软件产业振兴计划, 将重建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

本文试图通过南京与我国各大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的比较, 发现南京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存在主要问题和竞争优势, 找到南京振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国内主要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的发展现状

目前, 我国主要的电子信息产业群有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成渝经济圈, 通过对它们的比较, 可以从全国范围审视南京的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本次比较选取的主要城市包括:北京、上海、苏州、杭州、深圳、成都, 主要从各城市近年来的产业规模、主导产业、人才和科研资源等方面进行比较。

1、北京

电子信息产业是北京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 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2784.71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9%, 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1263亿元。产业涉及领域较广, 重点在研发产业、通信、软件、集成电路等领域, 着力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北京共有普通高校82所, 拥有科技活动人员47.6万人, 众多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IT企业将研发中心落户北京, 智力人才优势明显, 是全球重要的IT产业研发中心和总部基地。

2、上海

上海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5719.06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1%, 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产业园区投资环境良好, 整体呈现高端发展趋势, 重点聚焦于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核心产业。科教资源方面, 共有普通高校61所, 拥有各位研发技术中心280家。资源配置和市场定位高度国际化, 共有19家IT领域国家级研发机构和工程中心、60多家跨国IT企业的研发中心落户上海, 高科技和智力人才优势明显。

3、深圳

深圳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8921.93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6.8%, 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约六分之一, 软件产业总产值达1631亿元。深圳已是为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出口基地、配套中心和交易中心, 产业涉及领域广、规模大。深圳普通高校不多, 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7.66万人;现有730多家技术开发机构, 其中约93%设在企业, 企业已经成为自主创新的研发主体。龙头企业多为本地企业而非外商企业, 产业根植性好, 但整体上处于加工制造环节, 缺乏关键核心技术。

4、苏州

苏州2007年实现电子信息总产值5841.50亿元, 占苏州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3%, 在全省排名第一, 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约为250亿元。形成了较为齐全的主导产业, 但是整体处于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 附加值低, 并且由于产业主要由外资主导, 因此产业根植性较差。苏州共有高等院校18所, 二级学院5所;人才总量超过76万人, 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4.3万人;拥有各类技术研究中心和机构144个以上;省级外资研发机构达到114个。

5、成都

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6大重点产业之一, 2007年实现产值427亿元, 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10亿元。产业发展领域覆盖面广, 产业体系较齐全, 产业链比较完整, 但是整体规模较小, 且处于加工制造环节。成都共有高等院校40所, 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55万人, 已有大批国内外知名IT厂商落户成都, 科教资源较为丰富。

6、杭州

杭州2006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06.25亿元, 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约为250亿元。相继成立了一大批国家和省市级的产业基地和园区,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形成了通信、软件, 集成电路设计、数字电视, 动漫、游戏等主导产业。但整体上存在核心技术弱、产品档次低、综合效益差、高端人才少、产业带动步伐缓等问题。杭州共有高校36所, 各类研发中心473家, 企业技术中心393家。包括大批国内外知名IT厂商, 科研资源丰富。

二、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优势分析

为了寻求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策略, 需要从内外部资源、环境、机遇等方面来分析南京具有哪些具体的竞争优势。

(一) 内部资源和能力

1、产业基础优势

电子信息产业是南京的四大支柱产业 (电子、汽车、钢铁、石化) 之一, 南京的传统优势产业, 基础雄厚,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已经形成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和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近年来增长强劲, 尤其是软件产业。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80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3%, 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61亿元。

在产业布局上形成了5大基地, 形成了新型显示器、通信、软件及系统集成、计算机及外设、信息家电、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六大产业群。软件产业方面目前已经形成了电力自动化及管理软件、电信系统管理软件等六大特色软件产品群。南京已被商务部、信息产业部认定为“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良好的产业环境已吸引了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夏普、LG、霍尼韦尔、英华达、华为、中兴、普天、熊猫集团等大批国内外知名IT企业在南京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不过整体仍处于加工制造环节, 产业规模偏小, 上游的研发环节薄弱。

2、科教资源优势

南京市非常注重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培育。南京是全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四大基地之一, 科教资源极为丰富, 是我国电子信息研究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具有良好的科研要素及人才基础。

2008年末, 各拥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501家, 包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的14所、28所、55所, 以及以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为龙头的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资源。

2008年末拥有普通高校 (不含部队院校) 41所, 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6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32人,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7万人。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65%, 大大高于全国1.52%、江苏1.8%的平均水平。

3、区位交通优势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 是长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重要城市和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是国家沿长江和东部沿海“T”型经济发展战略带结合部, 长江三角洲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接点。南京也是我国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和通讯枢纽, 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 构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大运量交通运输网络;拥有现代化通讯体系。便利的交通、物流、通迅条件, 非常有利于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聚集发展。

(二) 外部环境和机遇

1、政府和政策支持

2008年6月, 是江苏省信息产业厅与南京市政府签署了市厅合作项目“双兴计划”, 即“软件产业振兴计划和电子产业复兴计划”。“双兴计划”是南京市委市政府立足南京产业发展实际, 切实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的现实措施。

2、东南大学筹建国家实验室机遇

东南大学拟筹建的“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是列入教育部985建设的唯一面向通信技术发展的一类平台项目, 也是江苏省“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之为基础打造的南京“中国无线谷”项目被列为南京科技创新“一号工程”, 将通过创新驱动机制和技术产业化机制, 形成全球性高端通信产业“生态群落”。

通信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产业, 无线通信正在成为信息通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随着3G牌照的发放, 未来五年我国在3G网络建设的投资预计约1.5亿元, 加上其所带动的集成电路、终端设备、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 对GDP贡献将会达到10万亿元, 市场规模巨大。随着3C融合、3网融合等概念的提出和实施, 3G的全面推广等发展趋势, 通信产业的范畴有着显著的扩展, 通信产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其中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是我国目前少数具有能力赶超国际技术与产业发展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域。

而南京“无线谷”是我国无线通信领域唯一的技术创新与研发平台, 研究领域被《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列为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 代表了未来20年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主要方向。因此南京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将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技术优势。

三、比较和结论

通过对国内7个代表城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比较结论:

第一、整体来看, 8个城市可以分为两个梯队, 第一梯队为北京、上海, 初步实现产业的高端发展;第二梯队为苏州、南京、杭州、深圳、成都, 目前产业整体仍处于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

第二、产业规模方面, 南京与其他7个兄弟城市相比, 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但产业规模整体处于劣势。

第三、业性质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比如深圳的关键驻商一般为本地企业, 苏州大多为外资加工型企业, 北京、上海则偏重于国内外研发型企业。

第四、7个兄弟城市相比, 南京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科教资源丰富, 最大的机遇在于东南大学筹建“南京通信技术国家试验室”以及“无线谷”的建设, 最大的问题和挑战在于南京目前产业规模相对较小, 产业仍处于 (下转第76页 (上接第32页) 低端发展, 缺乏核心优势产业, 产业集聚力不足。

通过上面比较结论的分析, 我们认为, 南京下一轮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发展方向就是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机遇, 以“无线谷”建设为核心龙头, 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端发展和差异化发展。争取将无线谷建成中国领先、国际一流的移动通信研发中心, 成为无线通信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基地, 抢占产业制高点, 进而形成南京的核心优势产业, 扩大产业规模, 带动整个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振兴发展, 向第一梯度迈进。

摘要:本文通过产业规模、主导产业、人才和科研资源等方面对我国各主要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 分析了南京相对这些城市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竞争优势和劣势, 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对南京电子信息信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信息产业,南京,优劣势,结论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院:中国南京无线谷战略规划研究, 2009, (08) .

浅谈电子信息技术 篇8

摘 要:科技的发展带来人类的进步,在科技发展的背后有三个推动力:社会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国防建设,以及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人类自古以来就睁大眼睛观察者外面的世界,探索者日月星辰的运行。“二战”以后,世界维持了大范围的和平,使得人们有条件去开发更多的科学探索活动。经济迅速的发展,人们进入了高速信息化时代。

关键词:雷达;电子;信息技术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范围内兴起了第三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无论从涉及的领域,卷入的地域,到变革的深度和对现在生活及未来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二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如果说,前两次技术革命都是动力革命,那么第三次技术革命则是一次信息化的革命。在此之前,即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起,兴起了一场新的物理学革命。这次革命发现了电子,放射性,激光,建立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原子能物理学,为后续的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二战”后诞生的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横断科学则为第三次技术革命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技带来进步,改变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促进了现代经济发生重大的结构性转变以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此后人类社会从机械化,电气化时代进入了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第三次技术革命中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历程,而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到来的时代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20世纪末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成败关键所在。

人类进入了一个无线网络系统的高速信息化时代。

说到“二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雷达”就是个很好的代表。它就是个典型的“二战”催生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战前夕,诞生了电子新系统——雷达。

雷达是集中了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各种成就的高级系统。众所周知,雷达已成功地应用于地面(含车载),舰载,机载方面,这些雷达已经在执行着军事和民用任务。近年来,雷达应用已经向外层空间发展,出现了空间基(卫星载 航天飞机载宇宙飞船载)雷达。同时雷达也想向空间相反方向发展,出现了各种探地雷达,它已经用或将要用于探雷,资源勘探,地下构造“窥探”,地面危险物品侦查等方面。

雷达的基本原理是:发射机产生电磁信号(如正弦波短脉冲),有天线辐射到空中。发射的信号一部分被目标拦截并向许多方向再辐射。向后再辐射回到雷达的信号被雷达的天线采集并送到接收机。在接收机中,该信号被处理以检测目标的存在并且确定其位置。当雷达波形为重复脉冲序列式,通常采用一部天线以时间分割基础进行发射和接收。通过测量雷达信号到目标并从目标返回到雷达的时间,得到目标距离。目标的角度位置可以根据收到的回波信号幅度为最大时,窄波束宽度雷达天线所指的地方而获得。如果目标是运动的,由于多普勒效应回波信号的频率会漂移。该频率漂移与目标相对于雷达的速度(也成径向速度)成正比。多普勒频移被广泛用于雷达中,作为将所要的运动目标从自然环境,如陆地,海面或雨反射回来的固定“杂波”回波中分离开来的基础。雷达也可提供有关正在被观察目标的特征信息。

雷达通过将能量辐射到空间并且探测到由物体或目标反射的回波信号来工作。返回到雷达的反射能量不仅表明目标的存在,而且,通过比较接收到的回波信号和发射信号,就可确定其位置和获得其他与目标相关的信息。雷达可以在远或近距离,以及在光学和红外传感器不能穿透的条件下完成任务。它可以在黑暗,薄雾,浓雾,下雨和雪时工作。其高精度测距和全天候工作的能力是其最重要的属性之一。

雷达的种类也分为很多种:连续波雷达,单脉冲雷达,边扫描边跟踪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相控阵雷达,数字阵列雷达,脉冲压缩雷达,天基雷达(SBR)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双基地雷达,超视距雷达,超宽带雷达,毫米波雷达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雷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过它的主要运用领域依然是以下几种:

第一,空中监视(远程预警,地面控制的拦截,武器系统目标截获,测高和三坐标雷达,机场和空中航线监视)。

第二,空间和导弹监视(弹道导弹告警,导弹截获,卫星监视)。

第三,表面搜索和战场监视(海面搜索和导航,港口和航道控制,地面测绘,入侵测试,追击炮和火炮定位,机场飞机跑道控制)。

第四,跟踪和制导(高射炮火控,表面火控,导弹制导,靶场测量,卫星测量,精密进场和着陆)。

第五,气象雷达(降雨和风的观察和预测,气象回避,晴空湍流探测,云能见度指示器)。

第六,天文和大地测量(行星观测,地球勘测,电离层探测)。

雷达虽然发展得非常迅速,但是随着对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也具有局限性。面临着以下问题:快速应变的电子侦察及强烈的电子干扰;具有掠地掠海能力的低空,超低空飞机和巡航导弹;使雷达散射面积成百上千倍减少的隐身飞行器;快速反应自主式高空反辐射导弹。因此,对雷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雷达界已经并在继续开发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不止有雷达,还有许许多多的新发现,涉及了众多的领域 ,可以说是电子信息技术带动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就我们身边而言,现在我们在家看到的电视,电脑,音箱……出门看到的大大的广告电子屏都属于电子信息技术。它包围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渗透到我们日常中的点点滴滴。

这是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全世界都在致力于发展科技,我们也不能落后。在古代机械的发展中,中华民族曾有过辉煌的纪录。但在近代的工业文明中却不见了我们的踪影。在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崛起了大不列颠和德意志。“二战”后美国独占鳌头。曾经的我们落后了别人,现在就要迎头赶上。一个民族在凄风苦雨中要振奋精神,在振翅高飞是要保持清醒。

我们的生活随着科技进步变得丰富多彩。高新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电子信息技术是联系各行各业的一个桥梁,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我国也加大了科技的投资力度,大力支持科学技术的研究。就目前而言,在各行各业我国科技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当今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应该进一步加大它的变革和完善,从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奇雯,刘忠义.浅谈认知雷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0).

[2]杜吟吟.浅析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

作者简介:秦铭洋(1995—),男,辽宁沈阳人,沈阳理工大学学生。

武侠(1996—),女,辽宁朝阳人,沈阳理工大学学生。

电子信息教育论文 篇9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光头小尼姑 当前离线

威望值6262最后登录2010-12-9 精华0 主题2117 帖子2228

巡视审查助理

威望值6262最后登录2010-12-9 精华0 主题2117 帖子2228

楼主

光头小尼姑 发表于 2010-4-22 17: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5.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原理、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基础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周~20周。

主要专业实验:物理实验、电子线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

属于理科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介绍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

2.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3.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4.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5.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自动控制原理、感测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计算机上机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要求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30周。

主要专业实验:至少完成本专业某一方向的一组专业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电子信息教育论文 篇10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方向

1.1 对组织业务功能进行支持

在管理领域中, 计算机应用主要包括事务处理、办公信息、决策支持、经历支持等系统, 而这些系统都是具有针对性的, 其针对的都是组织中具体的管理功能。因此,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该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对计算机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进行理解, 从而建立复杂计算机技术在组织中进行应用的基本逻辑。

1.2 信息系统的开发

在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中实现成本最小化与效率最大化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在早期的研究中, 主要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提高信息系统建立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为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软件市场的逐步完善, 主要的研究重点开始转移到信息系统的实施与管理方面。

1.3 信息系统的管理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与软件的逐步完善, 实现对分布式信息系统功能的管理成为了重点问题。随着软件市场的形成, 信息系统实现了“外包”,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由此而增加了信息系统可控性、信息系统供应、信息系统购买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信息系统相关的管理问题通常都涉及多个学科, 主要包括战略管理、质量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

1.4 信息系统的价值

当前, 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了现代组织运行中的基本条件之一, 但是其在组织中的价值依旧受到质疑。在对信息系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主要的内容包括评价准则、评价方法与评价过程, 这些都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的重点内容。信息系统主要的目标是实现运作效率的提高, 而并非要实现组织的变迁, 因此在信息系统评价的过程中长采用成本 - 效益分析方法。随着综合信息系统的开发, 在对信息系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其战略价值、品牌价值等。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策略

2.1 坚持专才教育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要让学生对高数、英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进行掌握, 从而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 并不要求对所有的学科都需要达到精通的地步, 要将其学习的重点集中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知识方面, 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 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面的专才。

2.2 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只有对人才资源与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与挖掘, 才能够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 我国对这种观念的认识较为模糊, 大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人才资源与信息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 要注重信息意识的强化, 通过电视、图书、广播、互联网等多种传播媒介对信息意识进行宣传与普及, 强化人们认识、吸收与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 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2.3 实现教学的改革与内容的更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信息系统人才需求,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信息管理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核心课程保持稳定性的基础上还需要保持一定的变动性。在专业课设置方面, 要强化对专业课程的研究, 制定明确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要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关的新理论与新知识进行吸收, 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

2.4 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思想与技术

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 教育思想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现代化教育技术是实现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现代化的重要支持, 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教育理论是促进现代化教育技术更好引进与应用的基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应该实现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教育理论的发展, 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积极引进与吸收各种现代化教育技术, 将其应用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中。

2.5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教师队伍进行建设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对其他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博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进行吸引, 让其到本校进行工作;另一方面要注重本校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 通过教育培训、深造、进修等方式, 促进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确保自身科研与教研的活力, 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经验交流、信息吸收等, 促进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 最终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

3 结语

不断发展的信息化进程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此,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要从理论方面奠定一定的基础, 对问题进行正确、深刻的认识, 从而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方建生, 邱碧珍, 张娜.电子商务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设计[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1, 10 (54) :55-70.

[2]李丽, 李永平.电子商务物流应用型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 2013, 23 (64) :453-456.

上一篇:工作产出下一篇:盆腔占位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