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开局五篇

2024-06-06

十二五开局 篇1

“十一五”辽宁植物保护工作, 是适应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实现创新发展的5年。一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植保体制初步确立, “公共植保”理念得到落实, 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全省14个市和大部分县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挂帅的病虫害防控领导机构。省委书记、省长先后对加强植保工作做出重要批示, 以省政府文件印发了《辽宁省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预案》和《辽宁省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方案》;颁布实施了《辽宁省植物保护办法》, 以政府规章的形式确立了植保公共职能。二是网络化的病虫害监测与控制体系基本形成, “十一五”期间国家累计投资1.04亿元新建26个农作物病虫预警与控制区域站, 使全省病虫预警与控制区域站数量达到37个, 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体系, 建起了“五位一体”预警信息服务平台, 实现了植物检疫审批的网络化管理, 推进了农药管理的“四化模式”, 全面提升了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重大病虫防控能力、植物疫情阻截能力和农药监管能力。三是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成效显著, 围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开展战役式统防统治, 玉米螟、二化螟、草地螟、水稻条纹叶枯病、稻瘟病等流行性暴发性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黄瓜绿斑驳病毒病疫情发生地区由2006年的7个市8个县 (市、区) 减少为2个市2个县。5年全省累计病虫草鼠害防治面积8.8亿亩次, 占发生面积的95%以上, 累计挽回农作物损失超过3800万吨, 为连年夺取粮食丰收做出贡献。四是农药市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 全省累计收缴违禁高毒剧毒和各类假劣农药80余吨, 查处违法经营案件近千起, 农药标签和质量合格率达到82%和92.3%, 分别较2006年提高了10个和14个百分点;农药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 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可靠保障。

二、“十二五”植保工作目标任务

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继续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践行“公共植保, 绿色植保”理念, 完善“政府主导, 属地管理, 联防联控”的长效机制, 健全现代植保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植保法制化管理、数字化预警、无害化防控、专业化服务。

工作目标:确保重大病虫害不暴发成灾, 重大植物疫情不蔓延危害。实现全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处置率在95%以上, 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到“十二五”末达到播种面积的30%, 绿色防控面积达到4500万亩;挽回粮食损失600万吨, 挽回蔬菜损失2200万吨, 挽回水果损省、市、县三级病虫害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 发布电视可视化预报2500期, 预报准确率达到90%, 覆盖率达到95%;农药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 农药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 标签合格率稳定在80%以上。

主要任务: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保障农业产业安全。

三、“十二五”开局年植保工作重点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做好植物保护工作意义重大。预报结果显示, 全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将中等偏重发生, 发生面积累计将达到1.95亿亩次, 再创历史新高。其中玉米螟、稻水象甲、二化螟、稻飞虱、黏虫、条纹叶枯病、稻瘟病等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在局部地区有可能暴发致灾。我们不能有丝毫麻痹和懈怠, 全力抓好工作。

着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精神和农业部的部署, 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转变思路, 强化监督指导, 全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在全省36个粮食主产县完善和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400个, 开展水稻、玉米、花生及标准化果园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500万亩次, 实现重点地区、主要品种全覆盖的目标, 力争实现整县和区域联防联控。这项工作是今年植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按照省农委的要求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 落实责任, 提高组织化程度。要加强对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的指导, 按照“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服务方式合同承包、服务内容档案记录、服务质量全程监控”的要求, 积极引导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鼓励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不断扩展服务领域, 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大病虫害监测预警范围, 在做好玉米螟、草地螟、稻水象甲、稻瘟病等粮食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的同时, 把监测范围向蔬菜、水果等作物上延伸, 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服务。稳定测报队伍, 每个农作物病虫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都要配备3名以上专职测报人员;将预警网络向乡、村级科技示范户和种粮大户延伸, 建立起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省、市、县、乡、村五级监测预警网络, 逐步实现病虫害监测调查规范化、会诊会商网络化、信息传送数字化、预警发布可视化, 做到在服务范围上粮、油、果、蔬主要病虫害全覆盖, 服务时间上春、夏、秋、冬全覆盖, 服务形式上纸介、电视、网络、短信、电话全覆盖。

推广普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2011年铁岭市将实施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项目, 为全省大面积推广积累经验;有条件的市也要在本地区大力推广本项目, 带动全省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要进一步推进安全控害示范区建设, 并与特色农业开发和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结合, 与城市周边蔬菜生产基地结合, 与专业化统防统治、土传病害防控和无鼠害示范村建设结合, 强化技术集成推广和物化展示功能, 加快绿色植保进程。进一步加强安全用药技术指导, 启动新一轮农药科学使用技术进村入户农民培训行动, 宣传农药管理法规、农药合理使用知识, 提高农民安全用药自觉性;各级植保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 指导农民正确识别病虫害, 推荐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水平。

深化农药执法监管:继续开展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 各地按照省里部署结合本地实际, 认真落实。以剧毒高毒农药管理为重点, 严格执行“剧毒高毒农药经营备案与销售流向记录”制度, 在蔬菜优势区域重点县积极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 在蔬菜连片种植区禁止销售高毒农药, 在非蔬菜种植区合理规划高毒农药经营单位布局, 确保高毒农药实现可追溯管理。继续开展禁限用农药专项治理行动, 加大违禁农药检查、收缴和销毁力度, 建立大案要案区域通报、区域联动机制, 加大查处力度。省站组织开展的杀虫烟剂专项整治行动中克百威的检出率达64%, 各级农药管理机构对此要高度重视, 按照省里文件要求采取更加严厉措施, 对已发现的违法产品要严厉查处和坚决销毁, 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坚决遏制农药产品中掺加禁限用农药的违法行为,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强化植物检疫工作:推进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 完善辽北、辽东地区阻截带监测点布局, 围绕沿江 (鸭绿江) 大道、沈四高速、京沈高速跨省界地区等高风险区建立健全重大植物疫情阻截监测网络, 实现果树种植区内诱捕器监测覆盖率100%;加强重大植物疫情协作联防, 对未发生、高风险的重大植物疫情以苹果蠹蛾、大豆疫病、马铃薯甲虫为重点, 做到第一时间发现、报告、处置、控制, 阻截于国门、省门之外;对已发生、新发现的重大植物疫情, 以黄瓜绿斑驳病毒病、花生根结线虫、苹果小吉丁虫为重点, 减小发生范围, 控制局部疫情, 铲除零星疫点, 降低危害损失。认真开展有害生物疫情普查, 逐步建立全省重大植物疫情信息数据库。依法严格实施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境外引种审批, 加大种子市场检疫执法检查力度, 实现市场检查入库 (仓储库) 率和入点 (销售点) 率100%, 种子标签检疫证明编号合格率90%以上, 计算机管理入网率100%、应用覆盖率95%以上。

十二五开局 篇2

一、坚持质量与效益并重,促进产业集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中谋求良好开局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突出抓好产业培植、项目推进和平台建设,切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着力培植产业集群。坚持“六为主”的招商兴工思路,围绕国家和省里的新兴产业规划和产业转移政策,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力争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以上、亿元以上项目5个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1个以上。与此同时,培植壮大以中化环保为龙头的氟化工,以南方水泥为龙头的建材,以环球矿业为龙头的有色金属三大产业,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核心竞争力优势;二是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建立健全重点工业项目跟踪服务、协调调度、督查考核机制,在重点抓好南方水泥一期生产线,中化环保年产1.5万吨无水酸、1000吨R23制冷剂,鑫谷生化含氟农药,国兴拨叉扩建,永大金属冷轧线等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快推动国兴汽车城、环球矿业技改、宗苏食品肉制品深加工、百丈泉“退城入园”、京九物流危化品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建设;三是倾力打造坚实的承载平台。抓住工业园区升类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契机,按照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三配套”思路,不断完善开发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服务设施,以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为动力,启动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落实企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措施,努力建设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承载能力强的生态园区。

二、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做大中心城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谋求良好开局

牢固树立“彰显文化底蕴、彰显时代特色、彰显生态自然”的理念,实行“重点项目、功能配套、长效机制”相结合的措施,不断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有序引导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向中心城区集聚。一是立足长远,科学编制规划。围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规划,着力抓好兴国县2011-2015年近期建设规划,县城各大片区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兴国至茅店高速公路以东片区和火车站广场以西片区概念性规划编制,全面完成所有乡镇的总体规划和村镇布局规划编制,力争乡镇圩镇控制性详规编制率达90%以上;二是着眼当前,加快项目建设。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效率意识、效益意识,尽快完成模范大桥、城市供水工程等9个2010年实施的项目,加快推进滨江西大道北段延伸工程、滨江西大道南段延伸工程、老319线坝南水泥路改造和燃气管道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文化艺术中心、奥体中心、教育园区、党校迁建等公共服务项目和城市森林公园、滨江两岸景观绿化、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等生态环境项目。力争年内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3万,城市化率达到42%;三是注重实效,创新方式管理。围绕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窗口城市的目标,开展省级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城同创”。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把城市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处理和园林绿化养护推向市场,推动城管工作从“花钱养人”向“花钱养事”,从“直接参与”向“监督管理”转变,大规模开展县城主要出入口和主要街道的综合整治,抓好城市重要地段、重要节点标志性建筑和城市广场、公园等休闲健身场所的亮化,不断提升城市美化、绿化、亮化水平。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并重,夯实“三农”基础,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谋求良好开局

坚持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三农”工作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大统筹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对接联动发展。一是以打造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为突破口,着力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重点抓好统筹城乡发展“二区一带”试验区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户型、统一基础设施配套、统一进度、分户建设“四统一分”要求,高标准抓好以潋江镇睦敬小区、高兴镇文溪小区等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功能的完善。组建社区管理机构,实行社区化建设、管理和服务,重点抓好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的延伸完善,让安置区成为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成为宜居、文明、和谐的现代社区。以县城为依托,以“埠头—高兴—长冈—潋江”环城示范带为重点,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着力抓好软硬件设施完善,积极推行政策改革试点和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打造社会管理规范有序、社区功能服务齐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宜人的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二是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切入点,着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围绕“山上种油茶、脐橙,栏里养灰鹅、生猪,田里抓烟叶、制种、蔬菜、花卉苗木”的思路,大力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场为主体的经济单元,构建布局合理、生态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要求,规划建设好319国道高兴农业创业园区,抓好花卉苗木观光带、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农副产品流通市场建设,积极引进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加快推动农产品由初级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变。同时,着力扶持百丈泉食品、斌杰食品、将军果业等省、市农业龙头企业;三是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强大动力,着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抓住国家增加“三农”特别是以水利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认真做好项目争取和资金整合,加快推进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病险水库应急除险加固工程。大力实施危桥改建工程、烟水配套工程、110千伏高兴小山输变电工程、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和乡镇综合农技服务站的新建与维修改建。统筹实施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土地开发项目、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四、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发展生态经济,在推进生态化建设中谋求良好开局

围绕享有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生态、一流的环境目标,牢固树立“不破坏就是发展,保护好青山绿水就是科学和谐发展”的理念,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建设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一是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准入、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坚决不上违反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项目。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水资源管理,确保饮用水源和出境断面水达到国家标准。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为契机,打好农村垃圾处理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控攻坚战,确保农村处处村容整洁、山青水绿;二是扎实推进“一大四小”工程。以城区、景区、通道绿化为重点,以打造“生态公益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旅游型和绿色通道型”等现代林业模式为中心,大力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年内完成造林3.96万亩。同时,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实行全县三年封山育林,深入开展对乱砍滥伐、偷盗砍伐、非法加工和贩卖木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整治;三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牢固树立“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

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行“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扎实推进以红色文化为主的官田中央兵工厂纪念园、毛泽东农村调查纪念园、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园等景区建设,紧抓以易经文化为主的三僚景区建设,以生态文化为主的羊山和均福山景区建设。

五、坚持改革与发展并重,切实改善民生,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谋求良好开局

延长油田“十二五”精彩开局 篇3

加大勘探力度,为增产增添后劲。在勘探难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油田公司精心组织,精细安排,优化勘探部署,不断加大对老油田综合分析研究论证力度,尤其对老油田零散区块、边角、潜力层进行剖析,寻找挖潜亮点,完善科学实施方案,使老油田滚动勘探喜结硕果。1—5月份,扩大含油面积75公里,新增探明储量2800万吨。同时,不断加快新区产能建设步伐。油田坚持滚动勘探与油藏评价相结合、油藏评价与产能建设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加快储量资源向生产能力转化,努力提高单井产能,使资源优势迅速转变为产量优势,截止5月底,新区累计产油15 42万吨,有效弥补了老油田的递减。挖掘资源潜力,培育新的资源增长点,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低渗透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稳步推进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为页岩气的勘探与开发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5月13日,国内首口陆相页岩气井——下寺湾柳评177井点火成功,标志着延长石油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重大突破,引起了国内同行的高度重视。

精细开发保产量,确立老区控递减、区块深挖潜思路。地质技术人员以深化油藏认识为突破口,认真分析区块、单井的潜力,根据不同含水阶段开发技术政策,以有效注水为主攻方向,并借助新工艺、新技术,做好老油田高含水治理工作,因井制宜深挖潜力,提高水井综合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在细选、优选、精选措施上做文章,积极寻找增油潜力点,及时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与深度挖潜增效方案,并开展好夺油上产活动,加强对作业井的施工质量监督和开井后的效果跟踪力度,力争实现作业工序的全优化和作业成本使用的效益最大化。今年年初,公司全面启动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研究、高含水区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提高油水井注采效果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和标准规范化作业与管理程序研究。截止目前有11个采油厂实施油水井技术措施550口,增油1.58万吨,平均单井增油30.06吨。

强化科技保增产,在科学注水、合理注水和有效注水上下功夫。上半年完成注水工程投资18亿。为了将“注上水、注好水、注够水、经济高效注水”的理念贯穿到注水开发工作的各個环节,向注水要产量、要效益,采取在新区实施注采同步,老区完善注采井网的方式,进一步扩大注水面积,并积极采取措施,确保了注水工作有序顺利开展。同时,还根据油藏特点和生产现状,优化合理的泵压、油压、套压,及时调整注入量,严把注水水质质量关,认真进行注采动态分析,采取单井分析、井组分析、水层分析和区块或切割区分析的方式,让低渗透油藏“喝上”优质水,实现了“控水稳油保增产的目标。截止目前,已建成注水井6800余口,开井5600余口,受益面积达1451.6平方公里,受益井26120口。

在开局之年始,油田公司在职代会上就明确目标管理。在埋头苦干精神的指引下,延长石油才能历经百年,稳步向前,走向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总资产达到135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20.65亿元,上缴财政358.08亿元。排名2010中国企业500强第72位,效益200佳第69位,纳税200佳第16位。企业规模、效益和财政贡献始终保持全省第一,并在全国同行业的影响力大幅提升。为“十二五”赢得精彩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开局之年规划学习心得 篇4

范成平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平稳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规划了未来五年我国的发展方式、发展方向,发展的重点。它是根据十一五规划的发展成果和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而制定的,它涉及了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其为我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很大一部分涉及到了民生问题。而民生问题历来是我国任何时期规划的重点,它涉及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是围绕着人民平常生活而存在的问题。十二五规划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规划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它也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是未来我过五年发展的基础和方向,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生活水平滞后,或许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也将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十二五规划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十二五规划的内容也可以大概归纳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

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速度。通过对“十二五”规划的学习,首先了解了“十一五”期间中国取得的成绩,以及“十二五”开始面临的环境和条件。中国仍处在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抓住发展的机遇,紧随时代的步伐,走向中国特色的胜利。“十二五”规划对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的宏观大局作了深刻具体的把握,对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提了要求。十二五规划尤其提到了农村建设,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民生方面,我们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发展方式方面,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作为一个烟草人,一个共产党员,要深入学习十二五规划,要深入实际,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的工作,为国家,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二五开局 篇5

加强社会管理新成绩

李立国

(2011年7月4日)

在庆祝建党9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公布实施、社会管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第13次全国民政会议紧张筹备的新形势下,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部署,分析上半年工作推进情况,明确下半年工作落实要求,发挥好民政工作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意义特别重要。

一、紧抓机遇,狠抓落实,确保今年民政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今年以来,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抓紧实施年初安排,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各项民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下半年要继续紧抓机遇、狠抓落实,确保全年工作任务完成,为“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一)抓紧规划编制。规划具有先导作用,牵引政策创制、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上半年,部里负责编制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三个国家级专项规划已通过公开征求意见、专家咨询论证、联合评审等程序,配合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2011-2015)》把自然灾害救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会事务方面的9项业务整合为“基本社会服务”纳入其中,配合国家发改委编制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完善了行政区划设置与管理政策,联合国家标准委印发了《全国民政标准化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报国务院核准,《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即将完成。各地积极推进民政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有8个省份出台民政“十二五”规划或专项规划,其中,宁夏自治区政府的《宁夏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安排建设项目1905个、计划投入资金51.9亿元;福建省政府的《福建省“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安排养老服务设施项目2937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600个、基层避灾场所15000个、村级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7500个。规划编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元素多、要求实,需要上下衔接、左右磨合,需要大量的研究论证和协调争取,才能达到目标先进、措施得力、有效适用。下半年,部里要积极推动三个国家级专项规划审定出台,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里编制好“基本社会服务”的各项内容,联合国家发改委印发《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地民政部门要衔接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部里的“十二五”规划,加快制定或实施本级民政“十二五”规划及专项规划,确保项目安排、资源配置、措施保障到位。

(二)加快政策创制。政策创制具有探索性、先导性、规范性和长效性,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是政策载体,是上层政府机关推动工作的核心方式。部里在去年推动出台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等30多项政策创制的基础上,今年确定了92项政策创制任务。目前,已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或单独制定了《关于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的通知》、《关于加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落实孤老优抚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通知》、《关于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等11个规范性文件和《优 抚医院管理办法》、《民政信访工作办法》、《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审查办法》等3个部门规章。省级民政部门在去年推动出台《江苏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湖南省募捐条例》、《青岛市地名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既推动出台了《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福建省拥军优属条例》和吉林、山东、江西、湖北、陕西等省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又推动出台了《吉林省殡葬管理办法》、《江西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江西省英雄模范褒奖办法》等地方政府规章;还有19个省级政府的孤儿保障制度实施意见,14个省级政府的高龄老人补贴政策,辽宁、海南、甘肃、新疆等19省份的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意见,湖北省和青海省政府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意见,天津、山东、安徽、江苏、北京等地的困难残疾人家庭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规定,广西、安徽、海南等地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意见,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等等。上半年的政策创制,覆盖了很多民政业务,升华了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规范了一些经常性的行政行为,体现了依法行政,促进了民政事业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民政工作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政策性强、敏感度高、协调量大,加上一些政策课题需要适应新的形势、根据新的实践经验,突破现行法律法规框架,政策创制任务比较艰巨。下半年,部里要按照计划加大政策创制力度,尚未启动的要尽快启动,正在研制的要加快形成文本,处于会签阶段的要抓紧协商出台,已经上报审定的要积极推动出台,努力完成好年初确定的政策创制任务。各地要根据需要和可能,继续积极推进民政政策创制,重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创制工作。

(三)注重标准建设。标准属于技术性的行政规范,研制和实施民政产品、技术、建设、服务和管理的科学标准就会提高生产建 设水平、规范管理水平。上半年,部里组织开展32项标准基础项目研究,出台了《火葬场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社会捐助款物管理和使用规范》等9项国家标准和《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标准》、《殡葬服务术语》等9项行业标准;同时加快推进地方民政标准建设试点,制定了一批地方标准,其中,打造新型社区的有《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上海市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建设服务规范》、《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社区建设规范》;开展减灾示范的有《贵州省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贵州省减灾示范学校创建标准》、《贵州省示范性避灾场所创建标准》;发展养老服务的有《湖北省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规范》、《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四川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社区标准》、《云南省养老示范机构设置规范》;规范地名管理的有《厦门市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码规则》;以科学管理促殡葬改革的有《北京市公益性公墓建设标准》、《北京市经营性公墓建设标准》、《北京市骨灰撒海服务标准》、《上海市殡葬代理服务规范》等等。同时也要看到,在民政领域,标准化意识还较为淡薄,管理标准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标准数量不多、标准水平较低、标准执行力较弱,需要各级民政部门充分认识标准化工作对于规范服务行为、转变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意义,把标准研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下半年,要着眼于形成以支架性标准为重点的民政标准体系,继续加快实践经验、技术成果及法规政策条款向标准的立项转化,并下功夫做好已有标准的实施工作。部里要完成民政领域20项国家标准和16项行业标准立项任务,出台《光荣院服务标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等级划分规范》、《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基本规范》、《机构养老服务基本规范》、《社会养老服务准入标准》、《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等15项国家标准和《带病回乡退伍军人慢性病认定标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老年人失能等级划分》等8项行业标 准。各地也要按程序加快研制出台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衔接,具有本地特点、适应需求的地方标准。

(四)改善社会服务设施。社会服务的供给必须有相匹配的设施条件作为支撑,建设一定规模的社会服务设施是履行民政职能的物质技术基础。近年来,全国民政系统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实施,特别是抓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机遇,加快了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去年全国社会服务设施建设项目4.6万个、投入资金183亿元。今年以来,各级民政部门继续高度重视社会服务设施建设,部里实施了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工程和全国重点军供站设施维修改造项目,新增了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数量,新建改建了一批精神卫生病院和优抚医院,制定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实施方案(2011—2015年)》,利用部本级福彩公益金补助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指导地方新建了一批地名数据库等等。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社会服务设施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青海既建设126个常规项目又实施了69个玉树重建项目,江苏实施了社区平台、养老服务、福利事务、优抚安置、防灾减灾、民政信息六大工程,安徽实施了优抚对象健康、安居、追思三大工程,黑龙江实施了城乡社区建设“双百”示范工程,福建实施了养老服务“十百千”工程,贵州把11个民政项目列入了全省“十大民生工程”,北京普遍建立了城乡社区服务站,上海、吉林、湖南、广东、陕西等地大力建设养老服务项目,山东、海南等地大范围实施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湖北启动实施百所农村福利院建设的“窗口计划”,广西续建1000个五保村等等。同时要看到,社会服务设施现状与群众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形成数量适当、分布合理、功能健全、便利群众的社会服务设施网络。下半年,要在继续抓紧抓好在建工程项目的同时,在实施各级 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落实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逐步实施新的社会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启动实施“老年福利事业推进年”和“敬老爱老助老工程”,协调实施好纳入对口援疆“十二五”总体规划的80个社会服务设施项目,协调确定“十二五”期间对口援藏的社会服务设施项目。

(五)积极探索创新。制定惠民政策、创新社会管理、破解发展难题,需要树立创新思维、坚持改革方向,探索创造有效推进工作的新办法、新举措。上半年,部里改进了伤病残退役军人移交安置方式,推动了军休干部住房改革,推进了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改进了城乡低保标准制定和调整工作,创新了城乡低保资金分配方式,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救灾资金上的分担比例,规范了本级彩票公益金补助地方项目的方法,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等等。地方民政工作创新亮点频出,辽宁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程,河北推进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新疆开展“接流浪儿童回家”工作,黑龙江、广西等地开展农房和农业因灾损毁保险试点,上海启动在居住地申请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重庆实施了城市“三无”人员供养制度改革,浙江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先定事后选人”“自荐直选”等做法,内蒙推广村级重大事务契约化管理,广东推开了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和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北京、安徽、深圳等地对工商经济、社会福利、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等等。下半年,要继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深化民政工作改革,深入落实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区域规划和综合配套改革中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创新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民政事业创新发展。同时要注意,凡是重大民政创新举措出台,都要公开听取群众意见,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利益,做好专家论证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使各项创新措施符合实际、先进可行、真正惠及人民群众。

(六)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民政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重心在基层、政策落实在基层、成效体现在基层,鲜活的经验、管用的做法也往往来自于基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基层,切实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上半年,部里开展了基层民政能力建设调研,探讨了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的思路和办法,结合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有关批示精神,研究了加强基层社会救助能力建设的途径和措施。同时,许多地方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机遇,有力推进了基层民政能力建设。河南省编办、财政厅、民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政和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乡镇和街道民政机构的规格、编制和财政经费保障;北京市参照所辖区域常住人口数量,为街道、乡镇民政部门配备人员、办公场所设备和工作经费;江苏、广西、贵州等省区的一些市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办法,考录高校毕业学生充实基层民政工作;湖南省全面实行按民政资金总量一定比例安排基层民政工作经费预算,陕西省继续全面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站规范化建设,济南市通过财政奖励补助办法推进村级民政助理员制度建设等等。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在基层民政能力建设上欠账比较多,基层民政力量弱、经费少、手段旧,不适应工作任务增加的问题还很突出。下半年,部里要抓紧研究制订面向省级民政部门的基层民政能力建设评估办法,同时积极争取形成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的措施。地方民政部门要继续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在健全机构、增加编制、加大投入等方面争取突破的同时,要尝试运用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法,探索解决基层民政能力问题的新路子。

民政工作成效,最终体现为人民群众受益面和受益程度。上半年,中央下拨救灾资金16.2亿元,灾害救助惠及9000万人次;城乡低保制度惠及7522.7万人,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同比增长28.5%,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同比增长39%;城乡医疗救助惠及5477万人次,农村五保供养惠及554.2万人;21个省份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惠及480.1万户次;下拨各类优抚安置经费385.67亿元,惠及655万人;孤儿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惠及65.6万人;14个省份全面建立高龄津(补)贴制度,惠及800万人;惠民殡葬政策已在11个省99个地级市407县实施,覆盖4.73亿人口;春节前发放的一次性生活补贴104亿元,惠及困难群众、优抚对象、农村老党员老干部共8707.6万人;一大批社会服务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惠及了广大优抚对象、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和流浪儿童等群体;发行福利彩票589.9亿元,筹集公益金约170亿元。这些成绩,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服务了全国工作大局,彰显了民政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基础作用,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发挥民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社会管理,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把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战略部署。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作了重要讲话,3月公布实施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专项部署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大任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面向人民内部而言,不是加强政府的单向控制,而是实现政府转变职能的有效行政管理和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的有机结合;不是将管理主体和对象截然分开、对立起来,而是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与互动;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而是依法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现管理; 不是沿用传统管制方法维护社会秩序,而是注重创新方法手段,实现维护社会秩序和激发社会活力的有机统一。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等一系列社会管理原则,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积极应用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针对突出的社会问题,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发展多方参与主体,应用多种途径方法,发挥民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保证。《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2008‟11号),赋予民政部门管理专项社会事务、依法登记和监管社会组织、拟订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建设政策、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相关志愿者队伍建设等社会管理职能。据此,民政部门作为政府主体的构成,既应当履行分工确定的管理社会事务、发展社会服务社会管理职能,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中发挥相关的负责作用;又应当履行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增强基层群众自治功能和加强社工队伍、志愿者队伍建设职能,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发挥好促进“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独特作用。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国家“十二五”规划,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切实履行好民政职能。

(一)发挥城乡社区在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中的平台作用。城乡社区是各项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立足点,越来越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中办发„2000‟23号文件明确界定社区建设由民政部门牵头,国发„2008‟11号文件规定民政部门拟订社区建设政策,中办发„2010‟27号文件明确要求民政部门牵头指导社区居委会建设。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履行职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要加强村 委会、居委会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队伍、志愿者队伍建设,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机制,引导社区多元建设主体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要结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明确软、硬件建设标准,积极争取发改委和财政部门增加投入,发挥市场多元主体作用,多渠道落实资金,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发展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并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健全社区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有制度管事,开展好面向全体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困难群众、优抚对象和流动人口的社区服务。要借鉴广东经验,比照单位内部,推行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备案制度,消除社区社会组织成立门槛,发展社区自治和服务多元主体,活跃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改善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同时,民政部门要做好宏观指导、依法监管和统计工作。要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探索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城乡社区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促进社区和谐稳定。有条件的地方,要从目标管理、过程调控、标准衡量、结果评价、持续改进、公众满意等方面开展社区建设评估,提升社区建设效能。

(二)发挥社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是政府与社会互动共进的过程,社会组织具有凝聚城乡居民有效参与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快速增多,绝大多数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发展培育不足、规范引导不够、结构和分布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也很突出,需要一手积极引导发展、一手严格依法管理,大力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要按照中央关于建立“统 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要求,抓紧协调做好三个社会组织行政法规的修订工作,积极拓宽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民政部门对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类社会组织可履行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一体化职能;对跨部门、跨行业的社会组织,与有关部门协商认可后,可履行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一体化职能。在消除社区社会组织成立门槛的同时,要着重推进县(市、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发挥他们立足基层、直接服务群众、直接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作用。要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积极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发挥福利彩票公益金购买社会服务的导向作用;加强对服务能力强、公信力高、影响力大的社会组织服务品牌的宣传推广,引导社会组织大力发展公益项目;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社会组织人才政策,推动建立统一、合理和普惠的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策体系。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服务让渡空间,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民政部门要吸纳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灾害救援、社区服务、社会福利等事务,把部分服务项目和标准研制、技能培训、考核评估工作转移给社会组织承担。民政部将与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中国•深圳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搭建国家级公益项目展示交流平台。要依托民政部门建立社会组织党工委,扩大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的覆盖面,依靠党建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保证社会组织的正确方向和积极作用。社会组织的生命力在于其积极的社会作用,要加强社会组织年检、评估等监管工作及其信息公开,促进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增强社会公信力。对于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非法社会组织,要坚决依法予以取缔;对于违法违规的社会组织,要会同有关部门坚决依法予以查处;对于徒有其名、不起作用的社会组织,要参照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加强活动监管的信息披露,加快形成反映淘汰、实现退出的社会机制。

(三)发挥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婚姻登记、儿童收养、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区划地名、殡葬管理等民政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履行好这些职能,对于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十分重要。要着眼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加强平安边界建设,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国办即将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制,周期性公开滞留救助站未成年人身源地信息,加强未成年人流浪根源治理;推广新疆做法,流出地民政部门要普遍开展“接流浪儿童回家”活动,主动接回并妥善安置流浪未成年人,明年底要基本实现城市街面无流浪儿童的目标。要进一步加强对“三无”精神病人、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工作。继续推进婚姻登记、儿童收养登记规范化建设,保证婚姻、收养登记合法、规范、文明、便民。积极稳妥地推进殡葬改革,大力推行惠民殡葬政策和绿色殡葬业态,到明年底达到惠民殡葬政策全面覆盖低收入群众。

(四)发挥减灾救灾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减灾救灾属于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是公共安全体系的有机构成。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发生洪涝、干旱、强台风、高温热浪、低温雨雪冰冻、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增多,需要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加强和创新减灾救灾管理。要贯彻《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完善减灾救灾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全面提升救灾工作水平。结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的编制和实施,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风险评估调查、巨灾综合应对、城乡社区减灾、减灾科技支撑、减灾救灾队伍、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等能力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风险综合防范防御能力。

(五)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支持作用。专业社会工作具有贴近基层、直接服务群众的优势。目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已经推开,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但总体看,专业社会工作基础还很薄弱,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步伐。要积极推动《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出台和贯彻落实工作,抓紧建立健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和政府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等项制度,逐步形成多部门、多领域、多行业共同推进专业社会工作的局面。要继续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开发,加快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步伐,加大城乡社区配备和使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力度。深化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不断拓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服务范围。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帮扶服务,对残疾流浪儿童、精神病人、艾滋病病人、吸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和社会功能缺失人员进行疏导和矫治,帮助他们修复功能、回归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发挥数字民政在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中的要素作用。建立以公民身份证为唯一代码、统一共享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是推进社会管理基础性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公民婚姻登记、公民慈善捐助和志愿服务记录、困难群众救助、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退役士兵安置、老年人福利、孤残儿童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等民政信息,涉及人的管理和服务,是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要着眼于数字民政与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的有效对接,结合《民政信息化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的实施,在抓紧建设地名数据库、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切实加强人的管理服务方面各项民政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今年底要完成低保、养老、儿童福利等信息系统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婚姻登记信息全国 联网。按照“一数一源、一源多用”要求,整合民政信息资源,推进社会服务信息系统(“金社”工程)建设,推行“12349”全国民政公益服务热线,提高民政信息互通程度。要推进民政部门信息与公安、人口和计划生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教育、交通、工商、税务、金融等其他部门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加强跨部门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机制、跨部门的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一门式”社区事务受理平台等建设。

(七)发挥民政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促进作用。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人的素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工程。民政业务很多直接与思想道德建设相交融,涉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风雨同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抗灾救灾精神;宣扬革命烈士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奉献品质,推进“双拥”活动发展,加强国防教育和爱国拥军教育;宣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传播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慈善文化和“公益、慈善、健康、快乐、创新”的福彩文化,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服务氛围;树立睦邻友好、和谐发展的平安边界建设理念,倡导文明健康节俭的结婚新习俗和移风易俗、绿色节地的殡葬新风尚。同时,要进一步弘扬“孺子牛”精神,深化“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核心理念,加强民政职业道德建设和行风建设,在全民思想道德建设中走在前列、争当表率。这些,都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和全民族的文明素质起到促进作用。

上一篇:构建移动电子商下一篇:不典型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