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十篇

2024-09-13

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篇1

建筑管理中的项目管理主要是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实行全面协调、控制、计划以及组织,促使整个建筑工程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质量要求完成施工项目,促使整个建筑工程能够按时、按量完成施工,从而给施工建设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会有大量的露天、高空作业项目,并且整个施工的时间比较长,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很多意外情况,影响整个建筑项目的管理质量。对此,建筑管理中有效的项目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建筑管理中项目管理的重要意义

1. 1 施工项目管理意义

1)进度控制的意义。项目管理能够促使施工单位根据施工合同的内容以及实际的施工现场条件制定相应的施工计划以及施工流程,并将总体的计划划分为每周、每个月的施工计划,计划的内容囊括整个施工过程。也就是施工前的准备、施工中的方案工艺、作业方式以及各个工种之间的协调性安排、劳动力供应等等。通过项目管理能够显著地保障施工进度得到有效控制,明确各个施工项目的施工目标以及工程整体的施工时间及组织,必要时通过项目管理对进度进行调整。图1为项目施工管理中所涉及的内容,因为建筑工程中施工项目管理的项目非常多,如果无法确保进度的控制,其必然也会导致项目施工本身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总而言之,项目管理能够保障整个建筑施工按期、按量完成。

2)施工质量控制意义。按照施工质量标准,编制施工的整体控制内容和施工方案,并根据设计图纸以及我国管理部门所出台的相关规定严格制定相应的施工规范标准[1]。通过项目管理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的自检、互检以及交接检等检验效果,保障材料验收检测制度的有效实施,确保施工材料质量以及工程整体质量,保障整个建筑工程符合施工标准。

3)施工安全控制意义。任何建筑的施工管理都是以安全为第一前提,这也是我国相关部门对建筑施工的主要要求,同样也是保障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的主要途径。建立相应完整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以及安全保护措施,制定纸质的明文规定是项目管理的根本保障。借助项目管理,提升所有施工参与人员的安全意识、施工安全性等,确保所有人员的合理分配,对施工过程中所有的人、物等非安全情况进行严格的管理,从根本上杜绝所有安全事故的发生。

4)施工成本控制意义。通过项目控制制定建筑工程以项目为核心的成本控制制度,实行项目成本的预测,并制定施工成本的控制计划以及实施方案[2]。实行成本的核算以及分析,并编制各类施工项目的成本投入情况,详细记录各类收入、支出项目,降低施工成本,提升建筑企业施工利润。

1.2与施工项目相关的工作管理意义

除了以上几项施工项目的管理以外,现场管理、合同管理以及信息管理也是项目管理的实施重点[3]。

现场管理的含义: 建筑管理项目的施工现场是体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质量以及企业形象的一个主要方面,其管理必须以“不扰民”“整洁卫生”“安全有序”以及“文明施工”为主,在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按照施工现场实行标准化的统一性管理,并对涉及到施工人员进出的地方安置“七牌两图”,也就是工程概况牌、文明施工牌、安全无事故计时牌、安全纪律牌、防火告知牌及安全生产牌、环境卫生牌以及项目组织结构图、施工总体平面图,并公布施工现场责任人名单。在施工过程中,根据项目管理要求,保障场地容貌的整洁性,确保施工位置不积水和泥浆,确保场地的容貌整洁度,完成各类型标志及标识的安装。通过项目管理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标准,实行“物流有序、设备完好、纪律严明、环境整洁”等标准; 合同管理的含义: 合同是项目管理的根本依据和重要管理指标,严格遵守施工合同进行施工和管理是体现施工企业诚信的主要方式。施工项目部应当重视对合同的管理,认真履行合同当中所制定的各项内容,认真完成施工过程中合同当中所出现的变更、增减、改变等工作。通过项目管理,强化对合同的履行、订立、管理等内容,从而提升以合同为核心的管理质量; 信息管理的含义: 施工项目管理部门应当构建相对的项目管理体系,并不断优化、完善当前的管理体系和结构,以更加高效、准确、落实的信息管理结构进行管理,实现真正的信息化项目管理,从而提升项目管理整体质量。

2 建筑管理中项目管理的优化措施

2. 1 优化各个项目的施工规章制度

施工规章制度是确保质量管理控制的根本依据,同样也是保障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资源管理以及整个程序的实施过程[4]。建筑管理中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在施工开展之前就必须进行的活动,需要在施工之前就制定一个符合当前施工实际情况的管理规章制度,并在施工开始时,针对实际的施工情况对管理制度进行及时的调整、优化。在施工准备的阶段,需要完成细致、全面的质量管理规划,对一些细节性的容易发生质量性问题或安全问题的项目做好问题防控操作,真正杜绝各类质量隐患、安全问题的出现[5]。

2. 2 优化项目施工整体计划

建筑管理项目管理中的施工设计是确保整个建筑工程各个项目质量的主要方式。施工设计主要包含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方式等内容。同时,在施工开展之前,需要保障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均能够充分了解并熟悉施工图纸的意思以及实际施工的计划,并保障自身具备施工图纸所要求的施工工艺,确保后续的施工能够满足施工图纸的要求[6]。会审施工图纸是确保施工图纸质量的主要工作,会审过程中,需要及时发现设计当中的差错以及不合理的地方,对施工设计当中不明确、模棱两可的施工内容进行多方协商之后进行修改。在图纸会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内容: 1) 施工图纸的设计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点,这也就决定图纸设计必须满足施工条件和技术,如果在会审过程中,发生任何的问题,都必须进行整改,如果因为施工的特殊性会使用特殊的施工道具或施工工艺,则必须分析这些工艺或道具是否能够应用在项目当中; 2) 施工图纸的施工是否满足安全施工的要求; 3) 施工图纸当中的管道线路的品种、规格是否符合相应项目的实际状况,建筑、设备以及结构等方面是否有冲突。在会审过程中发现的所有问题,都需要由建筑、施工以及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协商,并在协商后由设计部门对图纸进行修改,保障所有的施工设计均符合高效施工、安全施工的根本条件。

2. 3 优化施工材料质量

施工材料是保障建筑管理中项目管理的物质层面的主要条件,施工材料的项目管理是保障工程不会发生质量问题的主要条件。施工材料项目管理中,必须要保障施工材料符合建筑施工的规定,杜绝事后返工的现象。施工材料的采购是施工材料方面项目管理的重点工作,采购人员需要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务必保障所有材料的采购渠道均属于正规的采购渠道,并且必须选择具备资金保障、技术标准以及国家认证许可的材料制造商。在采购之前,需要对所有符合规定的供应商所提供的材料价格、质量等实行对比,选择最为实惠、经济的材料供应商。在采购过程中,必须保障材料的生产标识等内容清晰可见,在发生材料问题时,需要由施工材料采购者负责。除此之外,必须确保施工材料的合格性,坚决杜绝各类型假冒伪劣产品出现在施工现场中,确保建筑管理的整体质量,保障建筑质量。

3 结语

建筑管理中项目管理非常重要,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特殊工作,对于施工单位而言,项目管理的真正落实是确保建筑管理有效实施的根本,能够真正强化项目的管理,提升工程投资的效益,保障企业综合经济利益得到稳步提升。同时,建筑管理中项目管理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断完善,从而确保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

摘要:结合实践经验,论述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规章制度、施工计划、材料选择三方面,探讨了项目管理的优化措施,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水平。

关键词:项目管理,施工质量,进度控制,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1]彭林秀.成本核算在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重要性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20):312.

[2]李虎.基于当前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技术管理重要性的探讨[J].城乡建设,2013(21):445-446.

[3]滕发栋.成本核算在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3):169.

[4]王海明.试论项目管理在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竞争力中的重要性[J].建材发展导向,2011(3):11-12.

[5]苏勤.全过程造价管理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6):78-79.

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篇2

一、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1. 改进组织结构。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层次、多等级、机构臃肿、缺乏活力、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对外反应迟缓等弊端。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一般将组织机构只设置为三个层次。一是高层信息管理机构。这一层是指负责统一管理全企业各种主要信息的信息管理中心, 其主要作用是负责把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重大信息向企业决策层反馈。二是中层信息管理机构。这一层是指只要负责收集、传递、处理或反馈各种专业信息的信息管理机构。三是基层信息管理机构。这一层是处于企业基层的信息管理机构, 主要负责收集、传递企业内各基层生产单位 (车间或分厂)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这种组织结构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 市场信息与决策层之间的反馈更加迅速, 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 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从而使企业能更好地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2. 优化业务流程。

在认真研究了企业的管理体系, 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流程, 吸取企业现有管理体系中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同时融入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 并将适用于该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企业实际管理经验进行有机整合, 能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在此基础上, 按照企业资源的内在要求, 实现基础管理、产品研究和开发的信息化;借助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和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 还可实现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等资源的优化。通过加强企业间的供应链管理和客户资源管理 (CRM) , 密切了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的联系, 从而能充分利用国内外信息资源服务商提供的大量优质信息资源, 准确把握产品技术与市场走向, 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加强信息技术含量, 促进产品多样化

企业的信息管理技术是保证企业内、外部信息在企业中准确、快捷的流动, 为决策提供依据, 其关键是实现设计信息、生产信息、管理信息的有效整合。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主要运用到了三大方面的技术:后台技术、前台技术和虚拟技术。

1. 后台技术———ERP技术。

后台技术是指以企业资源规划 (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ERP) 系统为代表的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软件, 又称后台管理系统, 包括财务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它主要用于管理企业内部运营的所有业务环节, 并将各业务环节的信息化孤岛连接起来, 使各种业务的信息能够实现集成与共享。

2. 前台技术———CRM技术。

前台技术是指客户关系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系统, 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销售、技术支持等与客户有关的工作部门。客户关系管理就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 通过对客户的跟踪、管理和服务, 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的手段和方法。CRM是联系企业内、外信息的桥梁, 通过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可以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获得最新的客户需求。依托信息技术, 利用CRM, 可加强对客户的了解并为客户提供更加到位的服务。

3. 虚拟技术。

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化时代的企业, 面对瞬息万变的消费需求, 变换不定的市场, 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富有弹性的动态组织形式。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难以适应这种要求, “虚拟企业”便应运而生, 因此也就有了“虚拟技术”、“虚拟管理”。虚拟企业信息管理的目的是使数据和控制信息能够在虚拟企业网络中正确流动。虚拟企业通过集成各成员的核心能力和资源, 在管理、技术、资源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 通过分享市场机会和顾客, 实现共赢的目标。

三、降低企业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

1. 降低企业采购成本。

一般情况下, 在企业的产值中采购成本要占50%以上。因此, 企业要发展, 要赢得市场, 就必须降低采购成本, 强化采购质量, 确保交货期, 以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实现信息化管理后, 根据采购物资的类别和金额, 实行分级分权管理, 将有关部门和主管的权限明确化, 避免了因人为操作造成的损失。操作人员只需通过敲击键盘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物价部门搜集到的价格信息, 品种质量, 并且用曲线或表格的形式直观地反映出他们的市场报价, 以及它们价格的历史变化和发展趋势等。使整个采购过程完全置于质检、财务、计划、生产、技术、审计等部门的监控下, 监督人员完全掌握质量, 价格和供应商的资信状况, 使整个采购过程透明化和公开化。

2. 降低企业决策成本。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节约开支为目的, 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 强调节约和节省。实行信息化管理后, 从大的方面来讲, 企业管理的重心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 由重生产管理转向重经营决策管理, 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也就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与成本管理相关的指标, 也不再局限于服务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 而是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 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 以及产品的设计分析;向后延伸到顾客的合作, 维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利用严格细致的信息化手段对所有这些成本进行管理, 可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同时避免决策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损失, 为保证企业作出最优决策, 获取最佳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

3. 从成本优势中获取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可涉及一个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 它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改变成本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不仅可使企业降低新产品的设计成本和生产成本, 而且还可大幅度降低对现有产品进行修改或增加新功能的成本。柔性制造技术对库存管理的替代效应, 使企业减少了库存量, 降低了管理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从而形成成本优势。信息化企业成本的下降, 使企业能以低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 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 从而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 给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 使企业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四、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1. 提高生产流程监控管理能力。

在采购中, 坚决砍掉中间环节, 避免曲线采购, 主要原材料比价采购是提高采购效益的关键。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后, 可通过系统准确掌握某一时段的采购单价及其走势等情况, 可及时、准确地计算出采购成本及其降低额, 获得各部门的材料采购节支情况, 并依此进行奖惩, 使采购管理更加合理化。

在销售中, 通过产品编号管理可随时查询存于各专用仓库、经销商及已发出商品的产品型号、数量、存放或发出时间等详细资料, 避免了产品长期存放或发出产品长期被占用带来的损失, 还可准确查出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 有效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 减少了呆、坏账问题;通过计算机直接处理原始凭证, 不仅大大缩短了账目查对时间, 而且使应收账款的错账率几乎为零, 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财务人员的往来账目串户、错账问题。

在仓储管理中, ERP系统可对各种库存物料和产品储备时间和占用资金进行层层分解, 不但可以反映出总库存物料和产品占用资金的情况, 而且能统计出每一种物料和产品超储备占用资金的时间和金额, 并对物料超储备占用资金额实行自动报警, 从而为控制存货成本、提高存货周转率、减少不合理资金的占用提供了可能。

2. 提高财务质量管理和水平。

通过实施ERP管理, 财务与业务的管理得到了有机结合, 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仓库与财务部门、仓库与车间、车间与财务部门信息沟通不畅、账账不符、账证不符和账物不符的信息孤岛问题, 架起了财务信息与物流信息沟通的桥梁, 财务管理达到了运算速度快、成本核算精细的要求, 而且解决了以往信息仅集中于少数岗位的不合理问题。

3. 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资金监控的规范化水平。

目前, 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不可谓不全, 规章条例也不少, 但却常常出现有章不循的问题, 使企业的资金监控成为一大难题。实施信息化管理, 可从两方面提高资金的监控水平, 一是把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尽量变成计算机的应用管理程序, 从而把规章制度硬化;二是及时掌握企业经营中的资金与物流信息, 从而把事后监管变为事中监管。

4.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很多企业的管理是靠人治, 不是靠数字说话, 实际是不透明的。而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精细化, 更加透明化, 这样就能够极大的规避效益的流失和“舞弊”的发生。实施信息化管理后, 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得不完善, 使得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现在不按规章制度办事, 管理程序就无法运行, 即使是企业领导人, 也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在自己的权限之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人为因素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大大减少。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 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 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 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文达, 龙勇.组织学习——动态竞争环境下竞争优势的源泉[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11) .

[2]杨再步.利用信息资源增强企业竞争优势[J].科技和产业, 2005, (11) .

试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意义 篇3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在巨大的世界市场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是国际经济实现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而市场经济中逐渐体现出了分散化、复杂化、多样化的特征,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范围不再局限于本国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必须要将全球因素考虑在内,这是市场环境的复杂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竞争力增加的重要因素。企业应该积极把握實际环境,注重不同时期的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生产作业,结合自身的优势来加人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制定出全新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

时间、系统两大观念是战略管理的重要表现形式,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为:制定、实施、评价等不同环节来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有效依据,这样才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从本质上看,战略管理主要是人们为了控制企业某一时期内的发展,而结合企业各种发展需要制定的相关措施与实际的活动反应,这主要是为了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具体流程

对于战略管理而言,其操作流程属于正确的逻辑过程。一般情况下,战略管理是由相关的结构组成,主要包括了:(1)内部因素,弄清企业当前所处环境的利弊;(2)外部因素,把握发展时机,防范市场风险;(3)综合评价战略实施后取得的效果,以做进一步改进;(4)制定有效的战略组合,以满足市场变化的需要;(5)保证在市场上的发展能结合企业优势,实施科学的方针策略。

三、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

1.创新性

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依靠良好的市场环境,而战略管理最为关键的因素则是企业的发展要与实际的社会环境相互结合,这样才能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为企业实现变革创新提供有利的条件。企业的环境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了:市场、顾客、竞争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企业积极关注的。市场经济的多样化使得企业管理不是经验和知识能控制的,必须要跟着创新时代走,才能保证企业不断发展。

2.在竞争性

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竞争才能体现出市场经济的内在含义。战略管理主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获得优势,能与同行之间展开对抗。而对抗性主要是企业在与对手竞争时采取的抵抗措施,避免被对手打败而采取的必要性措施,这是企业提高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

3.整体性

战略管理的重要作用在于其对企业未来形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为企业的发展铺好道路,这对于管理获得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企业实施战略管理不仅能够对未‘来的发展制定计划,也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这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来说是十分可贵的。从领导角度看,企业战略管理能够以科学的眼光制定发展计划。

4.风险性

风险是每个企业必须要面临的发展问题,做好风险防范计划能够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损失。而战略管理能够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好风险防范规划,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米减小损失。但这种情况并非长久之计,若企业过度依赖于战略管理,在外界市场出现变化时也会使得策略难以适应发展需要,这也是一种风险形式。

5.现实性

对战略管理起到影响的要素主要涉及到了三方面的内容,即:环境、企业自身、企业主观目标等方而。由于社会发展环境是多变的,使得这些要素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些对于企业战略而言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这一特殊形式也决定了战略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依赖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不仅要满足主观因素的需要,也要在客观因素上达到要求,这些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企业战略管理的现实意义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少了战略管理,没有制定周密的发展的计划,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企业发展出现危机,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但战略管理的进行能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进步,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1.增强核心能力,树立竞争优势

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内部做好相应的分析,让企业弄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发展的利弊,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帮助企业创造广阔的发展区域,提高企业信誉形象,这样就能帮助企业掌握长久的竞争优势和稳定的超额利润。当企业选择了核心能力的规划措施后,除了能够提高企业的专业水平外,还能在业务发展上创造出更多的优势。而战略管理中的内部分析恰恰满足了这一发展需要,对于企业在社会市场上的占有率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而从长远角度看,目前很多企业只是局限于当前的发展需要,对于今后长时间的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些不利于企业树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战略管理的实施能够使得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2.创造消费价值,构建控制系统

战略管理注重了企业的系统化检查、评价、控制,这些要求了企业的战略评价及控制系统都要达到相关的标准。而战略管理中内容中涉及到的战略评价与控制的周期几乎保持一致,这样能够避免出现太多的稳压,这些评价控制体系都是立足于消费者自身的利用,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在内部分析与建立企业文化的同时,能让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密切的交流沟通,让各种形式的资源都到充分的是要。让各个部门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3.科学评价企业,应付危机机遇

企业对外界环境做好分析是很重要的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将企业的控制能力和适应能力互相结合起来,以此将企业当前面J临的形式进行准确地分析,让企业弄清自身所处的机会和威胁,在掌握这些情况后,企业就能制定好针对性的应付手段,并跟随社会市场经济形式的变化作出对应的调整,以尽早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只有在企业对外部机会与威胁做出正确的判断后,才能使得自己制定的发展计划符合实际需要。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企业领导阶层的工作不仅仅是对获得的经济利益进行划分,更主要的是对企业最近一段时间的发展进行评价,积极树立起良好的评价体系,指导企业朝着更大的空间发展。

如丰田汽车此次出现质量问题,作为通用汽车公司最大股东的美国政府,为了挽救本国汽车工业,借此机会打压竞争对手丰田也无可厚非。然而此时的丰田公司由于低估了外部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对自己面临的处境没有正确的评价,虽然进行了召回,但让人诟病的危机公关管理,被美国政府和

媒体抓住了把柄,拖入“门事件”的泥潭中。丰田公司曾因为对外部环境的成功预测而辉煌,也因为对外部环境的错误估计而遭受重创,充分说明外部环境分析对企业的战略意义。

4.建立供应链管理,加速生产发展

供应链管理是现代流通方式的创新,是新的利润源。在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形成了战略联盟,因此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它们通过信息共享,形成双赢关系,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降低社会总的成本,避免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提高了各企业和整个供应链及全社会的效益。供应链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的全新的流通方式。

供应链管理是适应现代生产方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流通方式,反過来,它的不断完善和水平的提高又加速了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现代生产方式是依据比较优势的理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为中心,实现全球化的采购、全球化的组织生产和全球化的销售。于是现代物流成为与现代生产方式衔接的枢纽,与现代物流共生的供应链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和现代物流的有力工具。现代的供应链管理使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社会竞争从企业的竞争转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核心是组织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程度,是现代信息技术更高水平的竞争。这将导致这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5.优化人力资源,创造企业文化

人在企业生存、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保持企业战与人力资源的统一性能够使企业的发展得到优化,而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没有妥善处理,使得制定的战略发挥不了作用。当企业选择合适的员工,才会促进企业制定的目标尽早实现。战略管理作用的发挥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者、职员之间的团结合作,对组织内做好协调沟通工作,这使得企业的战略目标与自身的文化保持一致性。良好的企业文能够帮助企业扩大发展,是企业维持战略优势的关键因素。保持“企业文化一战略管理”路径顺利实施能够促进企业战略管理能力的不断增强,最重要的是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的积极上升。

五、结语

计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篇4

摘 要:计量管理贯彻于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是现代化建设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计量检测工作是整个企业素质和管理现代化的最基本的条件,企业计量是控制生产过程、工艺参数、确保加工质量的主要技术措施,是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是企业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保证,更是客观评价产品质量优劣的最终手段,计量技术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企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计量管理 产品质量 节能减排 绿色环保

计量作为产品质量最基本、最基础的保证,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从原材料进厂的检测分析,到生产工艺的质量监测控制,直至半成品、成品的出厂检验,都必须有计量测试严格把关,计量管理贯彻于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计量是现代化建设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计量检测工作是整个企业素质和管理现代化的最基本的条件。企业计量是控制生产过程、工艺参数、确保加工质量的主要技术措施,是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更是客观评价产品质量优劣的最终手段,计量技术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企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如何用最小的计量投入,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是企业每一个计量工作人员所面临的新课题,是企业效益和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没有检测手段,不用数据说话,企业经济发展就缺乏牢固的基础,就会造成战略决策的失误。企业必须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管理方式,提高技术基础工作,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增强效益的企业经营体制。在实现从粗放型向简约型的转变中,企业计量工作担负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计量管理工作。

一.强化计量基础管理工作,保证计量体系有效运行

计量数据管理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问题,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做长期的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计量数据的采集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企业应积极推广计量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各装置的局域网络,建立计量器具数据库,强化计量器具的动态管理,将计量数据集中上传,定时出具相关报表,既可解决数据传递的及时性和客观性问题,又便于掌握工艺生产状态,为计量数据的平衡分析提供第一手资料,使计量数据管理真正做到“量出一家,数出一门”,“多方采集,数据共享”。推行计量控制一体化,实现企业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规范计量行为,推动计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使计量管理工作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加强提高。

二.强化计量器具配备,保证计量器具齐全,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计量器具是数据的载体,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才是计量的目的。数据的管理和运用,是计量工作的核心,配备计量器具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全面、完整、准

确、可靠的计量数据,对数据采集分析后,用数据指导生产,优化数据,靠数据量化管理企业,靠数据量化降能挖潜,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计量管理的价值。当前,企业困难多,经济效益下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计量器具的配备不能满足检测的要求,计量器具不按规定检定,准确度低,测量数据不准,直接影响生产成本的控制、过程控和产品质量水平,企业应加强计量管理工作,完善提高计检测体系,并认真做好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工作,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可靠,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对使用的计量检测器具,按A、B、C三级进行合理的分类管理,建立计量器具申请、选型、采购、发放、使用、流转、周期检定、报废等全过程管理机制,在每一过程中都要做到有专人负责,严防不合格计量器具投入生产使用,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的仪器仪表,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

三.加强耗能监督,寻找能源浪费根源,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节能减排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许多企业中并不鲜见,许多企业,对于量大面广的能源计量器具,往往都疏于管理,其计量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对计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应当加强宣传和监督管理力度,增强节能环保意识,计量是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要做到节能减排关键是要有一双能够发现能耗上升或下降,排污加大或减轻的“眼睛”,各种计量器具的应用,可以摸清企业家底,找到能耗居高不下、污染排放过大的根源,从而有的放失的制造技改措施,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最终目的,为企发展注“绿色”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能源计量器具的种类不断增加,能源计量器具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不断提高,选好、配齐能源计量器具就有了节能降耗的眼睛,当前,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在降低损耗上下功夫,获取最佳的投入产出比,通,通过对成本的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不断的降低产品成本,以最少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能,获取更多的利润。现代工业生产,以水、电、煤、汽、油等为主要能源,降低能耗,是产品成本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电、煤、汽、油等能源消耗多少,靠计量技术手段进行节能检测,对使用中的计量仪表进行检定,既取得了经济核算成本的准确数据,又为能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以测量结果提供的各种数据为依据,具体摸清各部位的准确用能规律,以便于采取措施,做到均衡用能,从而取得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

四.加强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减少废气排放,保证绿色发展

做好计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是实现企业“绿色”发展的保证。节能降耗减排源于准确的计量数据,加强计量器具的检定和计量器具的管理是节能降耗减排的重要基础。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减少10%,当前实现这一目标形势十分严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增长过快,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变暖,群众对环境问题反映强列,企业要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政策的要求,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加强计量管理工作,这对于当前提高整个社会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对于保障经济发展后续能力,从容应对全球危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计量管理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计量管理贯彻于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是现代化建设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计量检测工作是整个企业素质和管理现代化的最基本的条件,企业计量是控制生产过程、工艺参数、确保加工质量的主要技术措施,是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是企业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保证,更是客观评价产品质量优劣的最终手段,计量技术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企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水平。

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篇5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重要的管理科学, 这项工作也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所以档案工作人员要想更好的进行管理工作就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科学知识, 不断的开拓自己的视野, 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从而更好的、更深入的进行档案信息的研究。档案管理人员要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提高自身的文字能力, 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和编写文字材料。语言文字能力对于一个档案管理者来说是十分基础的, 如果不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就不能进行这些工作。二是要不断提高工作者应用现代化手段的管理能力。档案的管理人员不仅仅需要对档案管理业务中的各个步骤进行深入的了解, 还要掌握具体的管理方式, 要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管理设备, 这样才能对档案信息形成有效的、数字化的管理和控制。三是要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2 当前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

2.1 档案管理人员要进行双重学习, 既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水平还要提高自己检察业务的能力, 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 才能真正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社会, 档案信息发挥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我们要想保证档案的质量就必须提高档案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因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时必须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重视实效”的原则。另外还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省、市级的档案局要定期举办相应的培训课程, 这样档案管理人员就可以及时了解相应的档案管理方式和最新的档案管理措施,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吸收, 掌握全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此外, 管理人员还要进行自学或者是自觉的参加到各个部门的实际工作当中, 通过实际的工作了解各个部门工作的具体流程和相关知识, 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将档案管理知识和各部门的业务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从而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这对档案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2.2 目前我国档案管理人员中存在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的问题,

但是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对档案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是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 还要掌握现代管理方式和使用现金的管理设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才是十分稀少的, 这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是十分不利的。

2.3 要不断更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观念, 这样才能使档案工作的质量得到保障, 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建设服务。

在管理档案时工作人员既需要总结前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果, 还要不断的进行创新, 采取全新的管理方法, 要不断的接受新鲜事物, 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这样才能促进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在是信息时代, 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也朝着网络化、数字化和现代化发展, 在进行档案管理时需要采用大量先进技术, 比如说信息存储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等等。要想认真的完成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事先掌握这些技术, 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2.4 档案管理人员要精通各个部门的工作环节和工作方法。

档案管理中要对档案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 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对各部门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才能将那些有用的信息全面的收集起来, 才能将那些不需要的信息筛选出去。另外, 档案管理人员还要掌握各种档案管理方式, 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 更全面的档案信息。另外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勇于创新, 要勇于探索更加合理的管理方式, 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2.5 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提高运用档案管理软件的能力。

档案数字化管理已成为档案工作的最终发展目标, 档案人员要树立信息观念, 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 使自己有能力对高科技条件下产生的信息进行搜集、提炼、加工和整理。

要搞好档案工作除了应掌握上述的知识外, 还应具备熟练的基本技能。基本技能包括三方面内容:操作技能、管理技能、信息开发技能。操作技能:一名合格的档案人员除了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外, 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 具体就是档案文书立卷、档案整理、编目、鉴定, 档案着录、标引、档案的保护以及现代管理手段等。管理技能: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 它不仅包括对档案实体的管理, 还包括对档案事业的管理。这就要求档案人员要认真研究管理学理论, 学习现代管理的新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能, 特别是高新技术管理手段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信息开发技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目前档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也是档案提供利用的拓宽与深化。档案工作要努力创造有利条件, 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及时、准确、高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为社会服务。

3 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档案专业人员的知识素质指的是一个档案专业人员从事本职工作应该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知识面。一般的说, 档案专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知识、档案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

3.1 政治理论知识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革命理论是革命行动的指南。

档案专业人员只有努力学习, 掌握并正确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才能确定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才能科学的探索、总结档案工作的规律, 保证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3.2 档案学知识档案专业人员必须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档案学知识, 具有较全面扎实的实践技能。

档案学理论来源于档案工作实践, 档案工作实践又迫切需要档案学理论的指导。档案专业人员要了解和掌握档案专业知识, 一方面, 档案是一种知识载体, 档案专业人员要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 就要熟悉档案的内容, 掌握档案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另一方面, 档案专业人员在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保管、编研、提供利用中始终贯穿着分析、研究、综合、判断等各种科学的研究活动。档案专业人员只有熟悉和掌握档案专业理论知识, 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发现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从目前情况看, 档案专业人员应重点学习、掌握《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文书学》、《档案分类学》、《档案目录学》。这是档案专业人员必学具备的专业知识。

结束语

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篇6

一、飞行试验质量安全管理概述

通常来看飞行试验包含了两种形式:模拟试验和样机实验。前者是建立在成熟的虚拟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 都过数字化手段的辅助, 在计算机平台上真实的模拟出飞行系统的运行环境, 对飞行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飞行情况进行预测, 通常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设计初期进行, 能够有效的节省项目开展的时间, 而且模拟实验中可以更加方便有效的提取飞行特征参数, 为下一步的飞行状态分析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但是虚拟技术与现实情况的差异较大, 难以真实再现实际工况;样机试验是由试飞员对飞行样机进行驾驶, 按照飞行试验考核方案在特定的飞行环境下进行预定飞行操作, 并对航空器的动力参数、零部件状态参数、飞行安全性能等等关键技术指标进行监测和采集。

在这两种飞行试验方案中质量安全管理都体现出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在飞行方案的设计中, 考虑到不同航空器的技术性能特点, 对飞行试验的周期、流程和试验器材进行合理的选用;其次是在试验过程中, 模拟试验需要充分的考虑数字化模型和实体的差异, 最大限度的提高模型的可行性, 样机试验需要在系统化的分析下, 选用合适的飞行试验环境、飞行试验操作方案、状态监测方案、数据采集方案、数据管理方案和飞行失效控制方案等等, 以上种种都是质量安全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 且在飞行试验的各个环节都不容忽视。

二、飞行试验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航空工业在理论技术和制造管理的发展商日新月异, 这尤其体现在飞行试验这一技术环节上。首先是航空系统的数字化建模上, 由于航空器的整体设计方案日趋复杂, 技术集成度和功能复合性都大大加强, 当前的数字化建模技术已经难以达到真实性、可靠性和优化设计的功能需求, 这也就是的飞行试验的数字化质量安全管理没有了技术基础;其次是试飞明细的选择, 当前的航空飞行器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 其飞行高度、飞行速度、飞行姿态控制、自动化操作水准、飞行环境的复杂程度飞行管理等等都提高了许多, 飞行试验的考核参数的数量和精细程度都大大提高, 现有的状态监测手段和数据采集手段难以确保高效率的可靠性和精度;再者是遥控技术和数据管理技术的限制, 这对于存在高风险的飞行试验以及飞行环境极端复杂的试验是非常依赖的, 而在这一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保障质量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针对飞行试验安全质量管理的主要技术环节和在当前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我们亟需在后续的发展中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1. 建立飞行试验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从软硬件设施建设和人员配备上建立一个可以覆盖到整个飞行试验全流程的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对飞行试验的各个技术环节进行管理和监督, 针对不同机型、环境情况、飞行工况、设计周期、功能需求、试验风险、状态监测手段、参数采集选取和数据收集模式、数据上传和处理以及飞行试验报告的编撰等情况, 采用责任制的方式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制, 建立起专职的方案设立小组和风险评估小组, 对于各个技术环节的具体方案的制定进行前期评估、方案试制和方案选优, 最大限度的降低在飞行试验方案设定阶段存在的质量和安全隐患, 提高飞行试验的可靠性。

2. 建立健全飞行试验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飞行试验的核心是对试飞过程中的关键飞行参数进行采集和数据分析处理, 因此建立起系统有效的数据管理系统, 是保障飞行器设计延续性的关键举动, 通过数据网络技术与飞行器上的状态监测装置和参数采集装置进行实时的连接, 这是因为多数的飞行试验都存在较大的破坏性风险, 一旦飞行器坠毁, 数据也就难以获取, 遥感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十分重要, 其次是要建立起系统的数据库管理技术, 基于成熟的数据处理分析技术, 可以有效的总结试验经验, 减少不必要的试验过程, 并且通过数据索引比对能够及时的发现试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和潜在的风险, 是对飞行试验的一个极佳的补充和丰富。

四、总结

飞行试验是航空工业中进行项目验证和效能反馈最为主要的技术手段, 飞行试验的有效性和施行质量将直接决定项目方案的可行性和具体进度。本文以飞行试验中的质量安全管理为分析对象, 通过概述飞行试验中质量安全管理的具体细节, 着重探讨了质量安全管理上亟需改进和提高的主要环节, 分析了质量安全管理对飞行试验的重要意义。

摘要:飞行试验是航空工业中进行项目验证和效能反馈最为主要的技术手段, 飞行试验的有效性和施行质量将直接决定项目方案的可行性和具体进度。本文以飞行试验中的质量安全管理为分析对象, 通过概述飞行试验中质量安全管理的具体细节, 着重探讨了质量安全管理上亟需改进和提高的主要环节, 分析了质量安全管理对飞行试验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飞行试验,质量安全管理,重要性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宏伟.飞行试验数据管理探讨[J].测控技术, 2001, (7) :41-42, 45.

论公路养护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 篇7

在交通运输产业中, 公路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在交通运营的过程中, 公路养护会出现种种问题, 公路衰老的速率也会随之增大。只有通过向国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大力宣传日常养护和管理等知识, 引起社会的关注, 增强责任意识, 才能保证公路运行顺利, 减缓公路衰退率。公路养护的定义十分简单、明确, 即保养、维护公路。然而保养与维护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保养重点是整个过程中的养护, 维护则是针对部分路段而言的。在公路建成通车后, 会遭受到一些内力和各种外力的影响, 在使用的过程中, 公路的质量会不断地下降, 直到不能使用。为了保证公路的正常运行, 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公路养护措施。只有及时发现问题, 对出现损坏的部分及时修护, 并且进行紧急服务和抢修, 才能使公路长期为人们服务。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引导, 因此, 在公路建设的工程中, 必须遵循“建设是发展, 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理念, 这样公路运输才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促进经济的发展。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提高公路建设的质量, 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总而言之, 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有利于实现交通的迅速发展, 降低公路运输的成本, 有利于交通运输走向绿色发展。

2 加强公路养护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很久以前, 我国就已经存在着公路养护管理措施, 随着时代的改变, 公路养护管理措施也不断完善。在各级人民政府交通部门, 都设有相关的机构来加强管理, 并且制定有符合当地发展的公路养护标准, 为我国的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 我国的公路养护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开展公路养护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是作者结合工程实践, 总结出的一些问题: (1) 设施落后, 工作效率不高。先进的公路养护设备是公路养护工作的基础,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些公路管理部门在公路养护管理机械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经常会出现购买机械的经费不足等情况。一般情况下, 一条路是分多个路段进行施工的。各个施工队伍同时分段铺筑路面, 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 由于各路段使用的机械、材料等存在差异, 因此公路整体的质量也会存在差别, 这对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也造成一定的难度。另外, 一些机器与进行施工的路段不配套, 并且机器的性能差, 不但不能提高公路的养护质量, 而且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 公路的养护管理体制不全, 运行机制落后。即使我国的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 但是受很多因素影响, 始终未能建立起一个高效、科学的管理机制。养护管理的具体内容混淆、分工不明确都是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困难, 这些都阻碍了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 由于运行机制较为落后, 公路管理人员忽视了养护管理工作的效益, 采取落后的管理措施, 阻碍了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创新, 不利于管理养护工作的进步。 (3) 养护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工作效率低下。现今大部分养护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偏低, 并且我国大部分的公路管理员是从养护技术人员中培养出来的, 缺乏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和人员管理能力。尽管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和经验都相对较好, 但是文化知识水平短浅, 对于外来的新方法、新技术等等接受能力不强。在平常的工作中, 专业知识能力欠缺, 对专业知识的特性不够了解, 因此不利于公路养护管理整体效率的提高

3 公路养护管理的措施及意义分析

由上文可知, 由于公路养护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 开展公路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公路养护管理的措施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开展, 以下结合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重点介绍了以下几种措施, 目的是为了提高公路养护的质量。 (1) 提高公路养护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权责分明。这是我国公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利于提高公路养护管理的整体质量。为了满足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要求,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培训, 对公路养护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上以及思想上的指导,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这样, 就可以创造出一个优秀的队伍, 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同时, 对公路养护管理必须管养分离, 权责清晰。养护与管理分开进行, 不能够放在一起, 这样会混淆概念, 导致各级人员滥用职权, 只有将两者分离开来, 才能杜绝一些不合理的管理现象, 组建起一个合理、高效的养护管理机构。 (2) 加强政府部门对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监督, 严格管制。在进行养护管理的同时, 必要的监督措施是不可缺少的, 政府部门对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监督是改进公路养护管理措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既要加强内部监督, 也要实行外部监督, 这样有利于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的提高。目前, 一些政府只注重公路的完工, 而忽视了养护管理这一环节, 缺乏管护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可见, 政府应转变态度, 重视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要摒弃以往的重建轻养的作风, 应该把思想转变为两者同为重要的态度。 (3) 提高养护机械的工作效率, 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要想提高公路的价值, 增强其服务的水平与期限, 必须把握公路建设的一个关键, 即公路的养护与管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机械作业是未来公路养护的主流。这样看来, 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公路的质量监测和养护智能化的实现等等。所以, 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人员应不断挖掘新技术、新材料, 革新公路养护管理技术, 提高养护机械工作的水平。 (4) 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制, 使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完整的体制有利于促进养护工作的科学化, 加快养护管理工作的速度, 大大缩短养护管理的时间。所以, 在养护管理工作中, 建立起一个完整、高效的体制应被摆放在首要位置。

4 结束语

由于我国开展“中国梦”的建设工作, 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这带动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 公路养护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公路养护管理的是为了保护公路, 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保证交通正常、通畅。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 还有利于公路社会效益的提高。加强公路的养护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公路的现代化建设步伐, 使养护工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任兴荣.沥青混凝土公路的养护管理[J].交通世界 (建养·机械) , 2010 (z1) .

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篇8

关键词:西江农场;土地管理信息化;重要意义

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劳动的资本,是一切生产和生活之源,是财富之母。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广西农垦国有西江农场土地锐减日益严重,制约了农场的经济发展和经营规模。因此,在农场辖区内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用科学手段对土地进行综合管理和利用是农场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 西江农场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的现实必要性

广西农垦国有西江农场位于广西贵港市,隶属自治区农垦局,属国有大型二档企业。农场辖区约有12万亩的土地面積,由呈马蹄形分布的四块不相连的土地组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如何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农场面临的瓶颈难题,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的工作需要和经济发展速度。为了使土地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解决长久以来模糊状态的土地管理模式,农场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土地进行科学管理,增强土地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度,使地籍管理更为精准。

土地管理信息化可以提高农场土地管理工作的办公效率,实现简单高效的操作方式:打开电脑,轻点鼠标,整个辖区的土地权属和属性直观展现;建设用地、农用地和荒置地分布情况,耕种的农作物分布、种植种类情况一目了然。同时,还能使日常的查询和数据汇总工作简单化,规范土地管理制度,实现土地管理公平、公正、公开;且能为企管、生产、财务和规划建设等重要部门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为领导统筹规划和重要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地管理信息化为农场推行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做好铺垫

为尽快扭转糖业市场日益严峻的形势,今年,广西在全区内大力开展500万亩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广西农垦为响应自治区政府的号召,在垦区范围内推行16万亩的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设,其中下达给西江农场2万亩的工作任务。

西江农场的甘蔗种植地块零散细碎,不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型和集约型的专业化生产经营,更不适应全程机械化的推广,从而导致农场甘蔗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因此,农场对土地实行统一调整、重新分配和连片规模承包(租赁)经营之举刻不容缓。土地管理信息化建成后,能将现有土地地块大小、分布情况,道路、水利和电力设施布局情况等在电脑直观展现,为领导统筹规划基地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农场开展土地整治、实现连片适度规模承包经营、推广良种良法、实现和普及机械一体化技术等提供有力保障。

3 土地管理信息化使得农场企管部门的合同制定更加规范准确

土地租赁是农场的重要经营收入之一。农场设置有独立的企管部门,重点负责农场土地对外的租赁工作。过去,企管部门绘制合同图纸多使用皮尺和卷尺,每份图纸的制作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且数据精确度不高。

推行土地管理信息化后,企管部门开始使用先进的GPS-RTK精确测量仪器开展工作。新工具操作简单方便,只需要用测量仪对出租地块进行实地测量,再将仪器上的测量数据导入电脑即可。导出的数据可反复使用,既便于进行统计、分类、汇总,又能进行图纸绘制,且生成的数据和绘制的图纸真实、准确、有效。这样新制的图纸不仅准确标出租赁地块的面积、方位、方向以及周边具体标志物,还准确标注租赁地块独一无二的坐标。不管该地块及周边环境如何变化,只要通过坐标便可准确地查询到当时租赁土地的所有信息情况。这些都是皮尺、卷尺等传统测量工具无法比拟的优越之处,为主管部门缩减了工作量,确保每年的土地租赁工作高效完成,为增收打下夯实基础。

4 土地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明确农场界线,对土地的长远规划和征地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发展和土地变迁等原因,西江农场与周边农村的分界线一直存在争议,制约了农场的发展规模。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用坐标点将农场所属土地准确划分标注,便于农场有据可依进行协商。

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与农场利益最紧密的便是对农场土地的征用。农场可以利用政府政策和财政补贴大力推进辖区内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同时要及时对失地职工做好赔偿和补助工作。完善信息化系统,从中了解对被征范围所涉及的职工家属、位置范围、面积及地上作物等详细信息,利于农场有针对性地开展征地赔偿预算工作和对涉及人员动员工作。

土地管理信息化是科学管理土地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可以为西江农场实现高速便捷的办公效率、减少土地收益漏洞、提升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收益,为西江农场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全面、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段炼.浅论土地管理信息化问题[J].才智,2011,25(10):56-58.

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篇9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提倡“仁爱”、崇尚“礼仪”,主张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在此基础上,随着后人的不断补充,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其思想中包括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譬如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倡导的义利并举的价值观念,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以及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以及诚实守信、忠恕等思想,均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相吻合。对现代企业管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已经日益显示出对现代经济、现代管理和现代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意义

一、儒家思想中的主要管理理念

(一)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

儒家将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的问题。儒家非常强调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可是,在义与利的权衡之中,儒家认为义应该首先被考虑,它是衡量利之取舍的标准,作为君子应深明大义。

现代社会中,任何人,任何企业都不能回避利与义的选择问题。义与利说到底并无必然对立,义也是一种利,只不过不是一人之私利,而是一种整体的利,或称“公利”。我们强调义,即是强调应该把整体的利放在首位,私利的追求应以不损害公利为原则。从长远利益看,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企业暂时损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反之,若企业局限于短期利益,制造伪劣商品,做虚假广告,可能使企业获取暴利,但这种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必会使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一落千丈,到头来只能被消费者冷落,被市场淘汰,或受到法律的严惩。

(二)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儒家传统思想是以维护社会安定和群体协调为宗旨的。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认为,人从道德修养到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经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目。其中“修身”是根本,它是个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将个人价值置于群体之中进行衡量和评定。儒家并非完全忽视人的个性,只是比较强调整体,要求把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确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国家的使命感,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

现代管理中,既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又要注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充分发挥员工

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其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从而产生对企业的满意感,增强其归属感。同时,还应宏扬群体意识和忧国忧民的高度责任感、义务感,培

养员工和企业荣辱与共的感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将使企业成为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群体相结合、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团队,也使

企业的维系和发展有了更坚定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他还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人心向背看作是统治者是否具备“人和”的基本条件。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才能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大家才能群策群力,保证

企业有强大的竞争力。孔子倡导“和为贵”,但他也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可见,“和”是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而”同"不讲差别,盲

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这是不可取的。

在现代企业中,盲目服从,追求一致是很危险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就每天都有这种

担心。他说,因为他在海尔的决策都是正确的,企业其他人就产生了迷信,认为反正张总的决策总是对的,他们也不必深想了,也不认真论证了,即使面前有个坑让他们跳,他们也会

跳下去,这是非常危险的。我国大多成功企业者遇到过或正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处

理得好,企业就会不断的发展、壮大,否则,企业可能出现决策危机。

二、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一)儒家“重视人伦和谐”的思想可以创造企业良好氛围

个体总是生活在群体中,如何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儒家非常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并以伦理关系解释群体生活的特征,强调人伦和谐。其主

要人伦思想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讲求以和为贵,重视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二是讲

求“仁者爱人”,三是强调“五伦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要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就要明确每人在不同伦理关系中的位置,及相应的权利

和义务,将其以适当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确立下来;四是要求“知礼以立”“克己复礼”。

“礼”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制度化体现,主张在等级秩序之下协调人们的行为。孔子认为社会

要安定团结,个人要发展完善,没有礼的约束熏陶是不行的。日本筑波大学高桥进教授在分

析日本企业经营与儒家思想之间的联系时说,日本企业的组织原则为“集体主义”“终生雇

佣”和“年功序列制”;组织伦理强调忠诚,孝顺、智慧,否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其中

“集体主义”体现了“礼”“和”,“终生雇佣”体现了“仁”“孝”,“年功序列制”体

现了“礼”“五伦十义”。美国环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兼大英百科全书主编弗兰克·吉布尼则

认为,日本将中国古老的儒家文化与战后的美国企业引入的现代经济观念糅合在一起并加以

巧妙运用,形成东西合壁的“儒家资本主义”,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思想”,“和谐高

于一切”的人际关系,这才是日本经济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

(二)儒家“育人为本”的思想可以提高企业人才素质

重视教育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特征。儒家思想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重视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礼记》中《大学》篇“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著名论述说明了儒家进行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

通过对事物、人心的了解(格物、至知)做到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不为各种私欲邪念所动摇

(诚意、正心),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修身)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

人都积极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齐家)为国家的安定繁荣作出贡献(治国平天下)这是教

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中,教育培训是基础的、根本的环节,培训如何做事、教育如

何做人对企业的影响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可见到的,但却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基础。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不依靠各领域的人才而跻身与尖端企业中,也没有一个企业

能够不通过学习—探索—创新就长久不衰的,并且企业中每个个体素质的提高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教育培训人才应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使命。

(三)儒家“以德为先”的思想可以引导企业文化倾向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是儒家思想的一贯主张。《大学》开篇中就提到“自天子

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要求先

做人后做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仁是

儒家思想的最高思想境界,认为“能行五者(恭、宽、敬、敏、惠)于天下,仁矣”,而“仁

者能好人能恶人”,“末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等观点也是要求人们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才

能处理好同他人的关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仁学”管理思想虽然产生在古代封建社会之中,并且服务于其

时的当政者,但是这种以人为本的软性管理理论具有珍贵的普世价值,尤其在如今物欲化的现代社会中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语

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而一个人、一个民族不可能割裂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管理

活动也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仁学”管理思想虽然产生在古代封建社会之中,并且服务于其时的当政者,但是这种以人为本的软性管理理论具有珍贵的普世价值,尤其在如今物欲化的现代社会中更具有积极的意义。于是,有人预言儒学即将

成为21世纪的管理主流。

参考文献:

[1] 杜维明.儒家哲学与现代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刘军,黄少军.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杨仲山.美日企业文化比较.企业经济,1993,(8).[5]吴朝玉.论企业营销战略发展与营销观念创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6]孟丽.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讨[J].安徽科技,2006,(04).[7]巨天中,李放.孟子智慧今说.北京I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9.62—63.

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篇10

关键词:ISO9000,图书馆,重要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质量已经成为商业和工业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 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者也清醒地意识到, 低廉价格不再是顾客购买商品的唯一因素, 而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才是顾客购买的真正原因。为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避免因各国质量标准不一和相关术语混淆而引起的贸易障碍,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于1987年起发布了ISO9000-1987版、ISO9000-1994版、ISO9000-2000版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系列标准, 包括ISO9000-ISO9004共5个标准。

其中ISO9000是一个指导性标准, 规定了选择和使用ISO9001-ISO9004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并阐明了质量管理、质量体系、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几个基本质量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指导两种条件或环境下—————外部质量保证和内部质量管理—————的质量体系运行。ISO9001、ISO9002和ISO9003是质量保证模式标准, 是开展质量认证的基础, 是对企业进行考察和评价的依据。ISO9004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 是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体系的基础性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是世界各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领域经验的结晶, 也是激烈的国际竞争的产物。ISO9000标准是各行各业实施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规律、原则、方法的科学指引, 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形势下, 我国图书馆行业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境外信息服务企业将凭借其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品牌优势、质量优势给我国信息服务业带来严重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推行和实施ISO9000国际标准,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进行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质量体系认证, 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提高内外部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有利于高职院校图书馆调整质量管理模式

图书馆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一般是“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方式, 高层管理者向下发布命令, 管理中处理问题有一定的随意性, 对于自身的职责、职能权限约束不力。被管理者习惯于被动接受指令, 工作中缺乏能动性。

而ISO9000国际标准是一种互动性的质量管理方式, 它将组织质量管理的职能独立化、体制化, 进一步明确部门、岗位职责, 理顺各部门、各岗位工作的“接口”。其定期地管理评审和内部审核, 加强了图书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 从而有效提高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2 有利于在质量管理中贯彻“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

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图书馆对服务质量方面出现的问题, 往往采取事后监督、检查和处理的办法, 其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ISO9000质量体系文件, 是一套管理法规, 具有科学、严格和系统性的特点, 对事物、对人员均严格要求按规范操作, 它把程序的建立、实行、检查、监督、记录、问题的预防、纠正、协调、反馈和体系的完善、提高等一整套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服务质量检查监督体系由分散、被动型向程序化、制度化的预见性方式转变, 从而保证最终向用户提供标准化的服务, 使用户满意或者超出用户的预期满意。

通过推行和实施ISO9000标准质量体系, 图书馆的管理者可以改变被动应付的局面, 始终处于主动管理的地位。并且对于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做到主动识别, 预防为主, 并最大限度地使用户满意, 实现持续的质量改进。

3 增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竞争力, 提高服务质量

我国加入WTO后, 图书馆等公益性领域将和其他领域一样, 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循环体系, 图书馆信息服务和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环境下, 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按照ISO9000标准要求建立起来的质量管理体系, 能有效地将用户需求转化为质量要求, 确保影响信息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向用户传递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ISO9000质量标准的宗旨是:“满足顾客的要求”和“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这与图书馆工作的宗旨“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思想内涵是一致的。图书馆通过推行ISO9000认证, 可以规范地、强制性地对图书馆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都进行标准化管理, 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同时, 认证工作能不断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改善服务态度和服务技能, 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提高图书馆的业绩和用户满意度, 从而提高图书馆的信誉, 打出优质服务品牌形象, 提高市场竞争力。

4 有利于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整体素质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贯彻实施ISO9000标准的过程中, 必然要组织全体工作人员不断地学习与实践ISO9000, 从而使职工的质量意识得到不断加强, 提高了质量管理的参与意识。从以往的仅仅习惯于执行上级的指示到逐步学会纵向和横向思考问题, 用标准来检查图书馆的质量管理工作, 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按ISO9000标准形成的文件化管理具有可操作性。图书馆的每一个职工均能明确本馆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规定, 明确工作程序, 逐步实现职工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从而提高了全体职工的整体素质。

5 有利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与我国现行的图书馆评估制度过度地重视鉴定、分等相比, ISO9000质量认证则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认为“最好”只是一时的标志, “更好”才是永恒的追求, 对图书馆认证的目的在于改善图书馆的办馆质量, 而不在于使这所图书馆尽善尽美。

反映在认证方法上, ISO9000主要是对图书馆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进行判断。这种判断, 并不是用通常的做法, 即按评估机构预先确定的固定标准来衡量图书馆, 而是由图书馆自己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要求, 以此作为判断标准。同时ISO9000质量认证还设立了“有效期”制度, 一般为3年, 3年后若不重新进行认证, 以前的认证便会自动失效。在此制度下, 高职院校图书馆一旦介入进去, 就必须不断努力, 永无止境, 确保今天比昨天更好, 明天比今天更好。这种理念和做法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全面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质量是高职图书馆赖以生存的资本, 也是图书馆优化管理的动因所在。ISO9000标准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效的管理手段。只有在高院院校图书馆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实施该标准进一步提升读者服务质量、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使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激烈的信息行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罗曼, 图书馆ISO9000认证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04, 6.

[2]何茵, 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 提高读者满意度[J].中华医学情报图书杂志, 2006, 2.

[3]郑晓屏、李健, 用ISO9000的理念加强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 图书馆论坛, 2000 (5) .

上一篇:火电厂锅炉制粉系统下一篇:成本收益现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