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觉六篇

2024-08-19

自我感觉 篇1

演唱歌曲是学生一个人的活动, 但评价歌声效果却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在教学中,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感知能力, 让他们具备能够区别声音正误的能力来进行自我教育。如果一个学生不能意识到自己发声和演唱中的错误, 那他的学习是盲目的, 也就很难判断什么是正确的歌唱。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首先, 要有正确的歌唱概念。声乐教学主要靠老师口传心授, 训练时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好的歌唱需要干净柔美的音色、松弛自然的发声、在气息的支持下连贯柔和地演唱。课堂上, 让学生掌握一些具有共性的发声技术和方法是首要条件。老师可以通过正确的示范让学生对声音形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同时引导学生听辨自己的声音, 并指出哪种声音是明亮松弛的, 是比较好的, 哪种声音不好, 需要怎样改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1.歌唱要自然, 下颌和喉咙的肌肉要松而不“垮”。既要避免过份紧张, 肌肉僵硬、舌头后退时挤压唱出声音, 也不能过份放松而使声音缺乏力度, 听起来软弱苍白。在演唱中要求学生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 自如地控制声音的强弱, 发声圆润、流畅。2.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和目前的演唱能力, 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声乐教育家黄友葵老师讲过, 每个人都有一个最自然、唱得最好听的基础音。应从这个音开始往上下进行训练。不能一味追求高音, 有的学生认为能唱几个高音就是唱得好, 不打好中声区基础就开始唱难度大的作品, 用喉咙紧张压迫声带产生明亮尖锐的高音, 甚至用真声喊唱, 这样的演唱容易使声带发生病变, 影响学生以后的从艺之路。遇到这种情况要多跟学生沟通, 让他们知道欲速则不达, 要有平和的心态。平时多用轻声, 小声哼唱, 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和感知能力, 并反复练习加深印象。

第二, 要对作品进行分析。作曲家在作品中标明的力度、速度、节奏、情绪表现等方面的提示和要求是演唱的依据。教学中, 老师在听学生演唱时, 要求他们做到音准正确;节奏准确;在技术上能完成乐谱中的连音、跳音、颤音等的演唱要求;能根据乐谱的情绪起伏对力度、速度作出相应的调整;能唱好每一个乐句并保持歌曲的统一、完整。还要注意乐句内部的细微的张弛结合关系, 可以通过对个别乐句渐强、渐弱的处理来加强旋律的流动感, 或渐慢、渐快的处理来增强艺术感染力。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作品风格, 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歌曲, 了解歌曲特定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如教学《致音乐》, 这首歌是舒伯特创作的一首德语艺术歌曲,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歌曲的创始者, 他的作品大都采用德国抒情诗歌作歌词, 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抒情性。这首歌曲旋律优美简单, 词曲紧密结合, 是吟唱性的抒情风格歌曲。歌曲情感比较内敛, 演唱时不需要华丽的唱腔和高难度的技巧, 声音自然圆润, 柔美连贯, 有一种平静安详的效果。德语中辅音成分居多, 单词字头的辅音要发得强而清楚, 结尾的辅音虽不能过于强调, 但也要吐清楚。掌握了这些, 在演唱时就不会有太多误区。

第三, 调动学生饱满的情绪。歌唱时兴奋的状态和饱满的情绪可以使气息和声音结合得更好, 声音会更松弛, 情绪也更容易到位。如果唱歌时发声器官不积极, 那么歌声一定缺乏表现力, 要么平铺直叙, 毫无感情, 要么唱得费力声音又不连贯。《乐记》中说:“凡声之起, 由人心也, 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 讲的就是每个人内心的活动和情感都是由外界事物刺激而产生的。由于老师和学生对声乐美的感知能力、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 学生的生活阅历也是有限的, 一方面需要老师从发声技术、对歌曲的分析理解、具体的艺术处理和表现上作出讲解, 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歌曲中去。根据对作品的准确理解, 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激发一种唱歌欲望。另一方面, 还要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声乐课一般都是一对一的教学形式, 学生比较轻松, 根据老师的提示很快就能进入情绪。但在众多老师和同学面前演唱时, 很多学生思想上有压力, 害怕自己的演唱辜负了他人的期望, 心情紧张, 使平时的水准不能正常发挥。所以老师要多鼓励、多表扬, 并提出中肯的意见,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进步。考试或演出前, 若发现学生情绪焦躁不安, 要多和他们沟通, 找出原因, 用自身的经验来启发他们, 让学生心态平静下来, 做好自我控制。当主体的情绪状态与歌曲表现的感情基调统一起来, 并在发声器官和精神上作好准备, 真正表现出歌曲的内涵, 才能在演唱时既感动自己又感动别人。

第四, 结合艺术实践, 培养学生形体动作的美感。我国传统的艺术讲求手、眼、身、法、步的配合, 正确的姿势, 好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都能促进歌曲的艺术表现。课堂上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演唱时的声音表现, 很难兼顾学生的形体, 很多时候, 学生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跟歌曲并不协调。所以我们需要将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结合起来, 在课堂上加强细节训练, 在艺术实践中检验改善。演唱时, 我们一般要求学生身体自然挺拔, 眼光集中有神, 在表现歌曲形象时恰当的使用眉、眼、面部肌肉来表达丰富的感情。如果是舞台表演还要加上一些自然大方的手势, 当演唱者融入歌曲情感和角色表演中, 并有意识地做出一些恰当的动作和表情, 就会产生逼真生动的表演效果。

歌唱的目的是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能与听众引起共鸣。在教学中我们要与学生成为朋友, 既要对他们正确运用歌唱方法进行指导, 又要对心理和思维活动加以训练。只有让学生把歌唱技巧和理解作品、表达感情融为一体时, 才能达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

[2].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1修订版

自我感觉 篇2

清楚地记得上个学期,我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进入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全国总决赛。我非常激动。为了在我参加的“故事大赛”中拿到好成绩,我和妈妈做了精心的准备。我信心十足地走进赛场。可是比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决赛那天,舞台下面坐着三四百人。在这么多人面前,我开始忐忑不安,手足无措。我能感觉到讲故事的时候,两腿打战,身体发抖,语速一会儿快,一会儿慢,语调也时不时地跑偏。比赛结束后的那几天,我心里还一直像猫抓似的,美丽的海滨风光在我的眼里也失去了原本的色彩。

七天的夏令营生活很快结束了,见到妈妈,我心里的委屈一下子就发泄出来了。妈妈仿佛知道我的心思,她没有批评我,反倒耐心地安慰我。妈妈告诉我:“结果有时并不重要,要学会享受过程,能站到舞台上就是最大的成功!”经过妈妈的劝导,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认为有勇气站在舞台上,这对我而言已经是成功了,名次并不重要。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为比赛努力准备时的那份心情和这次可贵的经历。经过这件事,我好像一下子长大了。

自我感觉良好 篇3

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温柔与爱意的节日里,我们为妈妈们提供了一个释放心灵的场所,说出她们想说的话——

“笼中鸟”让我感到困惑

找保姆,难于谈恋爱

家政公司陷阱重重

做妈妈和做自己总在冲突

我的孩子听谁的

好幼儿园和小学在哪儿?

“笼中鸟”让我感到困惑

郝奇志:在孩子出生的前一年我开始自己做公司,孩子出生的时候,也是我的公司非常有起色的时候。但是,由于孩子早产,我不得不回到家里做了很长时间的全职妈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一直试图摆脱那种“笼中鸟”的生活。于是,我不断地做兼职,从1份做到5份,而且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在孩子上小学3年级的时候,我才又重新出去工作。

马志秋:这种“笼中鸟”的感觉我也很明显。怀孕之前,我和老公过了三四年的二人世界,那时候我是一个特别爱玩爱闹的“小姑娘”。周末我们会有很多活动。因为孕期反应很严重,所以我从怀孕4个月开始在家里休息。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出门了。生完宝宝以后,因为要喂母乳,所以,出门的时候首先要盘算好孩子吃奶的时间。现在,我在读在职研究生,课间休息的时候,我还要跑回去给孩子喂一次奶。

龙迪:“笼中鸟”的比喻很生动。在有了孩子以后,妈妈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被束缚在家里。对有些妈妈来说同时还要兼顾事业和学业,这确实需要很好地协调。

郝奇志:不过,对于去学习这件事,我的感觉和她们刚好相反。我觉得有了孩子以后,学习是特别好的一件事。因为那段时间我没有工作可做了,去学习刚好可以不离开社会。每天带孩子出去溜弯,和邻居聊聊天,他们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和她们交流的时候,也是我唯一感到脱离了“鸟笼”的、最快乐的时候。

龙迪:你用这些办法,编织出一条与社会连接的纽带。

找保姆,难于谈恋爱

马志秋:目前,我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找一个合适的保姆太难了。现在我的孩子80多天,已经请过4个保姆了。在孩子第一个月的时候,我们请了一个月嫂,2200块钱。因为感觉比较贵,所以打算第二个月换成育儿嫂。但是因为马上就要过年了,正赶上北京闹保姆荒。我上网找了20家公司,其中只有3家告诉我还有育儿嫂。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感觉还比较合适的,但是她只要一抱孩子,孩子就哭,而且她不太注意卫生,用暖瓶盖给孩子冲奶粉,这让我们无法接受,于是就要求公司换一个保姆。换来的保姆已经52岁了,不会做饭,而且身体也不大好,我还得经常给她贴风湿膏、拔罐子……

杨静:你说的这些我也经历过,我们请过保姆、小时工,保姆还分住在我们家里的和不住的。经过不断地尝试和磨合,我们现在用的是不用住在家里的。一是因为我们的房间有限,二是原来保姆住在书房,有时候我们想上网查一些资料,可是她已经睡了,我们只能等第二天再说了。

徐燕:我觉得这点我还比较幸运。我是在儿子5个半月上的班,随后一直是我妈妈帮我带孩子。但是,到7个多月的时候她就有点儿顶不住了。我们想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可是又心疼孩子太小。后来,我同事的姐姐说可以来帮忙。通过逐渐磨合,感觉还挺满意的,她对孩子很好。所以,我们除了每个月1500元的工资以外,还会经常给她买一些东西。

龙迪:生活在都市里,如果缺少了保姆,作为职业妈妈,我们可能很难兼顾一个职业妈妈的生活和工作。但是,如果请来一个保姆,我们又失去了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家庭”生活,至少不是中国人普遍认可的家庭生活。像她这样能够找到很信任也很满意的保姆确实是很幸运的。不过,给她那么多投资,你自己能平衡吗?

徐燕:我能平衡。有些人会比较计较阿姨做的活多还是少,我觉得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能把孩子带好。当然,我们之间也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比如我比较赞同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哪怕是弄脏了衣服餐桌都没什么。但是保姆比较爱干净,觉得那样不太好。后来经过协调,我们都让一步,比如馒头、饼这类的,就让孩子自己抓着吃。其实,她能这样我已经知足了。因为如果是老人带的话,可能是绝对没有调和的余地的。

龙迪:你很幸运,通过调动自己身边的资源,找到并且培养了一个准家人,而且在经济上的付出上能够找到平衡。有一些妈妈的身边可能没有这样的资源,所以我们必须请一个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也许在把她训练成一个准家人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苦恼,但我们也避免了一个麻烦,就是我们跟真正的家里人的不可协调,因为其中存在着权力之争。

家政公司陷阱重重

马志秋:在找保姆的过程中,我感觉跟家政公司打交道简直和一场战争没有区别,而且我还搞清了家政公司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公司就有保姆的,另一类是中介型的。中介型的家政公司首先要让我交200块钱的会费,定好保姆之后,还要收保姆工资20%的中介费,每个月还要50~100块钱的服务费。后来我终于找到一家自己有保姆的公司,谈的时候说是什么都不收的,但是到签合同的时候却要收300块钱的合同保证金。所以,请保姆这件事情上搞得我很为难,既想得到家政公司的保障,同时又觉得多付这么多费用不公平。

龙迪:妈妈们的苦和难与我们目前的社会服务制度息息相关。如果社会能够给我们提供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的话,妈妈们就不需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和家政公司斗争上来。其实,对于一个新妈妈来说,育儿本身已经是很大的挣扎了。

做妈妈和做自己总在冲突

杨静:我的一个好朋友家里也请了保姆。可能是因为平时保姆带得多一些,所以晚上睡觉的时候,孩子说不找妈妈,要和阿姨睡。朋友听了心里面很难受,因为她是一个既想做妈妈又想拥有自己生活的人。但是,在现实生活面前,我们很难兼顾。

龙迪:当了妈妈以后,会不断有矛盾出现。所以我们的生活不会有一个一劳永逸的万全之策,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对你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请一个人来支持自己,使我们能有精力去和孩子接触,而不是把孩子全部交给保姆,或者干脆让保姆来替代妈妈角色。因为孩子是个“人”而不是“物”。保姆应该去做“物”的工作,而我们自己应该去做“人”的工作——带孩子。

另一方面,并非做了妈妈就要完全放弃个人生活。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家庭生活的优先次序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在某个特定阶段获得所有的东西。

不过,我们现在说做个女人的确很难,为什么呢?因为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是双重的:既要做好妈妈,又要做好员工,而且还有一些很现实的问题,不工作就没有钱买东西、被社会淘汰掉了。所以,在这么大的压力下,我们要学着给自己减压,不要责备自己。

我的孩子听谁的

杨静:在周一到周四,都是我妈妈帮我带孩子。老人家很辛苦,也帮了我很大的忙,但是我也有一些苦恼。本以为自己作为妈妈就应该处于育儿的领导地位,但是当我提出来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妈妈也会有她的一些想法,所以沟通的时候一般都不会特别顺利。虽然在我上班的时候,她还是会按照我说的去做。

龙迪:大家一定要知道,你想得到什么一定要付出一定代价。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这个阶段,这个代价付得值还是那个代价付得值。比如,在孩子3岁之前,究竟是让他上幼儿园,还是让家里老人带?我是选择了后者。尽管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也会和长辈有不一致的地方,但孩子长大后的确很少生病,而我们和长辈之间的关系是可以改变的。

另外,我们需要锻炼自己从积极的一面去考虑问题。比如我们觉得老人带孩子可能有些问题不容易沟通,但是总比保姆带要好;而让保姆带孩子的妈妈又免去了和亲人之间更多的困扰和打交道的苦恼。而且比起那些两样都没有的妈妈,我们还是幸运的。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喜和乐,我们就有时间想一想怎么还能更好一点儿。

对孩子也是。比如有时候孩子坐在餐椅上,告诉我们她要尿尿,但是当我们把她抱下来的时候,发现她根本没有尿,只是想通过这个方法尽快下来。这个时候,可能有些妈妈就会生气了,觉得自己被耍了,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好聪明呀,知道自己想办法!

好幼儿园和小学在哪儿?

田慈:在给孩子选幼儿园的时候,真正想去的幼儿园实在太贵了,而且离我们家也比较远。后来我找了一个已经有几十年历史的幼儿园。但是在暑假的时候,虽然家长也还可以把孩子送过去,老师们却只是领着孩子看电视。有一天在幼儿园外面等着接孩子的时候,发现老师利用工作时间出去做头发了。现在孩子已经上大班了,老师在每个孩子的本子上写2个拼音,然后就让孩子回家以后每个拼音写4行。我数了数一行是13个格子,写4行就是50多遍。把孩子搞得直哭,一边哭一边写。我问孩子知不知道这个拼音念什么,孩子说不知道,老师没有教。我觉得这样不行,就给孩子转了一个幼儿园。我感觉这个幼儿园还不错,但是现在又面临着上小学的问题。听别人说离我们家比较近的小学不太好,贴在黑板报上的通知都有错别字。最近给孩子报了一个相对好一点儿的小学,但是据说十几天已经有200多人报名了,而名额却只有100个。

龙迪:你看,妈妈的苦恼并非完全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与整个社会制度息息相关。如果我们社会能够为每个公民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许多妈妈就不会花那么多精力去周旋,也不会逼着孩子小小年纪就为考取名校而努力。

人们常常习惯于只看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却忽视母子(女)关系受到更大社会系统的影响。妈妈们要么责备自己,要么责备孩子,这是不公平的。

在社会不能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之前,父母尽自己所能让孩子拥有好的教育条件,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们也不要忘记,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并非完全决定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很多出色的人来自农村,尽管他们的外部条件很差。

出场人物:

龙迪:北京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系副教授、家庭社会工作博士,女儿9岁

马志秋教师女儿2个半月

杨静文秘女儿1岁9个月

徐燕工程师儿子2岁4个月

田慈会计儿子5岁

自我感觉 篇4

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从70年代末起步,发展到今天已将近20年。现代化带来的经济繁荣和举国上下重视教 育的风气,以及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这项事业得到蓬勃迅猛的发展。如今,全国接受业余、专业等各种形 式的美术教育的少年儿童要以千万计,各种美术培训班、学校应运而生。然而,由于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 相对落后和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的素质不够高,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偏差和误导,儿童美术模 式化、成人化、需同化的倾向相当严重。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 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品犹如 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画娃娃则大都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 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所教的弟子则反复 训练这一技法,以致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或是能画出“徐悲鸿 的马”“齐白石的虾”的所谓“神童”。

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 是为了将来孩子考专业院校而最终成为画家。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 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连专业院校的学生都弄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 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以上教学 法则重点都在知识技法上。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要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知识技法是美术课的主要 内容。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教师如果只教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二流教师,所办之培训班充其量只能叫做“技法培训班”,还算不上儿童美术教育。既然叫 儿童美术教育。“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 育的对象是活

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儿童 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 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点: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 成长。”这对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是很有启发的。

具体来讲,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这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是美 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让他们 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 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他们的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那么,什么是艺术感觉呢?艺术感觉又叫艺术气质,人有没有艺术感觉,其差别是很大的。有人认为艺术 感觉主要是天生的,我认为艺术感觉更重要在于后天的培养,特别是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艺术感觉包括“多 情善感”“浪漫超脱”等等。

具有艺术气质的人是比一般人更“多情善感”。“多情”就是感情丰富。感情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 情就没有艺术,人的感情,一方面是天生的,人有七情,这是天性。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美好的感情,一些社会性质的感情,是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的。比如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 爱祖国,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等等。通过教育、孩子由不懂到懂,由感情较平淡到浓烈,更纯正,就如酿酒一 般,所以在美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孩子美好、健康、丰富的感情上,让 他们懂得爱懂得恨,富有同情心,用人类各种各样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教师教孩子画花,有一小 朋友就马上去摘了一朵花给老师,这时这位老师不仅仅是拿这朵花作示范,教学生怎样画花,而且还告诉小朋 友,花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被折断了腿,非常伤心,花孩子也非常痛苦,不久将死去。小朋友受到了情感教育,还画了一幅花妈妈拥抱花孩子的画。

平时人们的感情都是处于相对平静、抑制状态,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营造一种气氛,努力将孩子 的感情激发出来,使之动情,冲动,激情澎湃,有时甚至处于癫狂状态。好的教师这时如同催化剂,使学生们 兴奋激动起来,千万不要限制和压抑孩子的感情,而应该引导他们去尽情表现、抒发、渲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

“善感”就是容易动情,容易被感动。有艺术气质的人往往都感情丰富,所以见到什么都能掀起他心中情 感的波澜,或是将感情移到别的事物上,这在美学上叫移情作用。小朋友的感情也较纯真丰富,在他们的眼里,很多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太冷静,也应该充满激情、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感动他 们。

“善感”还有比较敏感的意思。有艺术感觉的人,对美的感受力特别强,能从平凡的、很多人视而不见的 事物中发现美,学生的感受力可以进行培养训练。感受要靠人的感官,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感官训练。美术最重要的感官是视觉,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对色彩、造型、结构等较敏感。除此之外,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肤觉、还有通感等等的训练也很重要。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听、去摸、去闻、去踩……然后把 自己感觉到的说出来,最好能画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感受力一定会比别人更细腻、更敏锐。对美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感受力,这是美育应该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要能感受美,就要懂得欣赏美,所以 艺术欣赏课是必不可少的。欣赏的内容应该广泛,自然风景美,动物美,人体美,建筑美,服饰美,生活美等 等,以及各类艺术的美。至于美术这门艺术,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美术的形式感。美术方 面的形式感包括空间感、均衡感、节奏感、色彩感、韵律感、透视感,形象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变形和比例 的把握等等。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这些感觉,然后让学生学会用这些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新 的美,新的艺术就被创造出来。“美是将情感变为有形”(桑塔耶纳语)。“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苏珊朗格语)。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兴趣。尤其是对儿童来说,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感受力的 基础和前提,爱好多,情趣广泛,艺术感觉才会好。只有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地看、听、摸、耐心地体验观察的感受。兴趣也是感情的基础。情趣情趣、情和趣是分不开的,对什么东西有感情,就会对 它十分感兴趣,对什么东西越感兴趣,对它的感情也就会越深。兴趣越广泛的人感情也就越丰富。对什么都不 感兴趣,亦无所谓爱好的人,是谈不上艺术感觉的。这样的人生活也就没有什么意思,麻木不仁,人们也不愿 与他交往。我常听一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对绘画不感兴趣,对音乐也不感兴趣,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就 随他吧。有的老师也错误地认为,没有兴趣就不要学。其实消极放任是很危险的,将会害了孩子。应该采取积 极的态度,没有兴趣就更应该培养,没有艺术感觉就更要培养训练,否则将会成为一个没有意思的人,感情淡 漠的人,麻木不仁的人。

“浪漫超脱”主要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态度大多是功利实用的,比如市场 上有一头牛、一个牛贩子,商人来了,他眼里看到的是经济价值,是否能为他赚钱;农民来了,他注意的是牛 的筋骨是否强壮,能不能为他耕地拉车;食客来了,他看到的是美味的牛排,新鲜的牛肉,这些都是实用功利 的态度。而艺术家,具有艺术感觉艺术气质的人,却可超脱那些现实功利的目的,完全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 待它。牛的毛皮是多么光滑油亮,色泽是那么美,牛的肌肉是多么的发达,整个造型是多么伟岸,那是力量的 象征。牛虽然默默无言,却有一种忍辱负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都引起了审美者内心的愉悦 和情感的颠动,这就是审美态度。如果一个人只有现实态度而没有审美态度,就不免庸俗,单调而且痛苦。

美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超脱现实的审美态度。其实,儿童的心灵是纯洁的。所谓“ 纯洁”就是很少功利的目的,现实的态度,天然就是一种超脱审美的态度。教师应有意识地保护儿童的这种心 态,千万不要用功利的色彩来污染了那纯净的心灵世界。很多教师不理解这一点,常常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大多是现实的理解)生硬地灌输给孩子,或是指导他们搞一些时代,政治需要而应景之作,更甚者为了参赛获 奖的功利目的而临摹抄袭,或是成人为他构思代笔。不少家长的功利性也太强,我花钱送孩子学绘画,就是为 了将来考美术大学当画家,于是为孩子制订了目标,若感觉没有达到或是太慢,就会横

加指责。这样给孩子造 成了压力和痛苦,孩子学习,作画完全是为了成人的功利目的,丧失了自我,成了被动的工具,“为地主干活 的长工”哪里还有半点审美愉悦。

培养艺术感觉,应该有意识地与现实拉开距离,美学上称为审美距离,只有拉开距离,才能以美的眼光看 待事物,从而发现美,挖掘美,欣赏美。比如现实生活中的猪又脏又臭,又懒又笨,看见它只会联想到吃猪肉,而教师教学生画猪,却是以审美的态度,给猪涂上美丽的色彩,加上漂亮的花纹装饰,猪的神态也画得乖巧 可爱,变成了学生的好朋友。这时的小朋友,对他们所画的猪完全是一种审美态度,加进了感情因素,再不会 有谁想到要吃猪肉。

“浪漫超脱”还表现为很容易忘掉现实生活,进入角色,进入一种境界。一是靠幻想,做白日梦,进入自 己幻想的世界。而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童幻世界,儿童尤其爱幻想。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他们去幻想,去想 象,为他们营造一个幻想的氛围。用形象生动的,充满激情和梦幻色彩的语言去激发他们,使他们身在教室,神游四方,上天入地、自由翱翔。其二是靠想象,进入别人描绘的境界中去。入,就是神游,仿佛进入了书上,画中、音乐中所描绘的境界,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有时甚至自己变成了作品中的人,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入,就是感情投入,与作品中 的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这就要求我们的美育教师,不但能理解作品,欣赏作品美,还要有一种本事,就是 用语言,用激情,将学生带入作品的情景中去。教师要会“引”,学生才能“入”。只有真正进入作品情景中 去,学生才能陶醉其中,得到强烈的审美享受。

人生就是体验。有艺术感觉及气质的人,不仅能够深刻地体验自己的人生,还能通过艺术作品体验别人的 人生,所以他们的生活特别丰富。好的演员,就是能够体验各种角色,然后表演各种角色的艺术感觉好的人。从事任何艺术,都需要这种浪漫超脱的艺术感觉。什么叫自我感觉呢?

自我感觉包括自信心,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所谓自信心,就是自己认为 自己还不错,有能力,自我感觉良好。儿童由于不能对自己进行评判,所以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教师和 家长的评价,认可,以确定自己是否还行。如果教师和家长都说他不行,孩子就会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甚 至破罐子破摔而无所作为。有的教师和家长不懂得这一点,轻易指责儿童,说孩子这不行,那不行,而且往往 以成人的标准和过高的要求去错误地评判他们,这样做只能使他们丧失自信心,说严重一些甚至会毁了他们的 前途。所以,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保护和激发他们潜在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和家长应多采用鼓 励,表扬的方法,发现和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看到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对自己产生自信心,绝不能轻易地伤 害他们的自尊。只有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人的潜在能力才得以充分地发挥出来。当然也不能一味地不切 实际地乱表扬,关键是要掌握一个度,要把成功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又 要教会他们懂得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培养身心健康的人。

所谓独立意识就是不依赖别人。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比较娇气,由于家长爱之殷,忧之太勤,寸步不离,就 象忠实的奴仆侍侯皇帝,干什么都巴不得为他代劳。这样,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没有大人在身边就像丢了魂,无所适从,这样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要求他们不依赖别人,独立完 成自己的作业。要即时表扬那些勇敢的,不要家长帮助的孩子,让那些娇气的孩子有学习的榜样。有目的地训 练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学会走路。

自主意识也叫主体意识。就是自己有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自由和有独特的个性。儿童由于幼稚,所以往往 处于被动(受体)的地位,而我国长期的以“听话”为乖娃娃的教育也是将儿童处于被动地位进行的。孩子总 是被要求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无条件,无选择

地接受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技能,采用机械的填鸭式教 育,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现代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以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 的个性。艺术更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艺术。教师应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 的表现形式,方法等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切不可强求一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个性的独特性,越有个性的艺术就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审美能力,越有创造力。所以,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用启发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 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得到全面的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并教给他们具体的创 造性思维方式,让他们得以自由地运用。

监测血糖不能“凭感觉” 篇5

1. 自我监测有啥好处:

“多数糖尿病患者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一些高风险人群往往忽视自我血糖监测;一些老病患,又总是凭感觉来判断自己血糖的高低,对他们来说,血糖值不是数字,而是一个馒头、一碗面条;还有些患者,自以为病情稳定,两三个月乃至半年才测一次血糖……”包玉倩指出,影响血糖的因素很多,如运动、情绪、家庭关系等,仅凭感觉来“毛估估”会产生较大的偏差。

其实,血糖的自我监测并不难,它的意义却很重要。血糖监测不仅有助于患者了解自身血糖状况与波动,而且可以更好地配合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与运动指导、药物调整。对于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血糖监测尤其重要,可以依据血糖变化,适时调整胰岛素的剂型、剂量,优化治疗方案。规律地进行自我监测血糖还能预防和发现低血糖,特别是无症状性低血糖。

2. 血糖应该怎么测:

在家自测血糖,指尖毛细血管监测是理想的办法。测血糖的时间点也有讲究。包玉倩介绍说,一般住院病人需1天测7次,因为此类病人大多血糖过高或不稳定,需在短时间内加以控制。但老年人总体以居家为主,生活比较有规律,平时在家测血糖,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点:空腹、早饭后2小时、午饭后2小时、晚饭后2小时及睡前。当病情稳定或血糖控制达标时,可每天或隔天测1次血糖。出现低血糖症状、剧烈运动前后、情绪波动以及自我感觉不适时,均需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同时,包玉倩还强调,血糖监测的方法除了血糖测定外,还有动态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等。各种监测方法侧重不同,不能互相替代。

3. 你会用血糖仪吗:

包玉倩主任还在现场和大家分享了血糖仪的选择和使用经验。她说,购买血糖仪不必买贵的,有基本功能即可,患者可选择比较知名公司的产品,因其仪器及配套的试纸质量和售后服务有保障。

“需强调的是,采血前要洗净双手;水肿或感染部位不能采血;刺皮后勿加力挤压,以免组织液混入血样;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结果;血糖试纸必须保存在干燥环境,尽可能地选择有独立包装的试纸……”包玉倩认为,尽管血糖仪测得的数据与标准的静脉血糖测定值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仍不失为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理想工具,只要正确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一定能提高自我血糖监测的准确性,使自己的病情控制得更理想。

感觉统合失调研究综述 篇6

感觉 (Sensory) 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开始, 个体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更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Aryes在对脑功能、职业治疗及实验的研究后, 首先系统的感觉统合理论 (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1]。指出感觉统合是将人体器官输入的感觉信息组合起来, 经过大脑的整合, 进而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的反应。

根据Aryes的理论, 人体各器官都是通过与外界接触, 向大脑传递感觉信息, 然后经大脑有效地组合, 使人完成各项活动, 当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不能进行有效的组合, 使机体不能和谐有效地运作称为感觉统合失调 (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SID) [1]。感觉统合失调现象多存在儿童中, 这是儿童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引起的心理问题。

2 感觉统合的大脑机制

由感觉统合的大脑机制 (图1) 可看出,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将输入的不同感觉信息经过脑干及内耳的前庭平衡系统进行组织、分析和决策, 随后将信息输入到大脑皮质, 通过和以往的经验进行比较、筛选、加工和决策后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和反应, 引导系统完成相应的动作。在整个过程中若有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 都会导致感觉统合出现问题。

在人体对外界事物进行摄取时, 各种感觉信息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一般情况下, 当刺激呈现时, 同一神经元既能产生兴奋过程, 也能产抑制过程, 这是通过暂时联系的接通来实现的。

3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3.1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Ayres通过进一步研究后将感觉统合失调分成不同的亚型或综合症。F.A.Clark (1985) [2]等通对Ayres的理论分析, 将感觉统合失调分为5个方面: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身体平衡功能障碍、视听觉语言障碍、触觉防御障碍。

视觉统合失调时, 儿童在阅读和书写时易出现跳行、跳字等现象。触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对外界的触摸十分敏感, 易担惊受怕等。感觉统合失调可使儿童神经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 灵敏性的降低、手眼的协调性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研究表明, 在引起儿童学习上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中感觉统合失调是重要的原因, 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3.2 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因素

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结构、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儿童出生情况、气质类型、病例史等都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有关。

现代小型化的家庭, 导致儿童的活动空间缩小, 家长对子女过分呵护等原因, 让儿童接受的感觉刺激减少, 是引起感觉统合失调的首要原因。在学龄儿童中, 学习成绩差者失调发生率高。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又与体内微量元素含量有关, 从神经递质的代谢水平看, 这与体内儿茶酚胺递质、多巴胺代谢失衡、去甲肾上腺素有关。研究表明, 男孩感觉统合失调率明显高于女孩, 而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感觉统合失调各维度中, 男孩在前庭功能障碍、学习能力不足方面生率高于女孩, 触觉过分防御、本体感维度男女发生率无差异无。

在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中, 若家庭关系不和睦, 父母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等等, 这同样会增加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比率。而父母的健康状况差、文化程度、儿童出生时年龄偏大等也是引起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家庭因素。

不同分娩方式也影响着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 剖腹产儿童的感统失调率高于自然分娩儿童, 并且在前庭失调、触觉过分防御两个维度, 儿童失调程度高也高。儿童的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失调密切相关, 有行为问题儿的童感觉统合失调率明显高于无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儿童中常伴有前庭功能协调障碍、脑神经发育迟缓现象。

4 感觉统合能力的测量

国外Ayres制定了感觉统合量表[1], 由父母填写, 并对学习障碍儿童测试。台湾郑信雄编制了“儿童感觉统合检核表”, 国内任桂英等人引进并对台湾版的感觉统合量表进行修订, 以年龄、性别建立国内常模。在城市儿童开展应用研究, 其感觉统合失调率为35.9% 。大量研究证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及结构效度, 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及同质性信度。可作为大陆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筛查和辅助诊断工具。

还有学者, 通过预试实测、验证理论等研究, 编制了较全面的感觉统合功能评估量表, 并制定各维度的常模。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 各维度的常模有效可靠, 可作标准化的评估。

5 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针对性的身体练习, 刺激不同的中枢神经的刺激, 逐步形成高效、协调工作机制, 使感觉神经中枢之间更加协调、有序工作, 从而改善脑处理感觉资讯与组织并构成感觉资讯的方法。由国外由Ayres创导, 随后被大量的学者采用、改进, 设计出不同的训练方法[3]。我国首先开展感觉统合失调治疗的机构是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目前的训练方法也多是其改良的台湾陈文德教授编写《感觉统合积极疗法》, 训练过程运用特殊的教具。

感觉统合训练对提高儿童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等方面有促进作用。感觉统合训练不仅可作为防治和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在改善儿童的行为问题、幼儿生长发育等发面有显著的成效。感觉统合训练手段可以作为小学生提高运动能力和开发智力的教学手是改善孤独症儿童体质的有效方法。有学者把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幼儿园课程和小学体育课, 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证明其在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智力开发、学习等方面的实践价值。

6 简评

纵观以往研究, 人们对感觉统合失调的研究已取得可观的成果,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更是不断受到重视, 有研究者开发了专门的训练操来提高统合能力的, 促使人们对感觉统合研究的关注。与此同时, 可以看出对感觉统合能力进行测量时, 研究者多以正常的儿童为调查对象, 很少涉及到特殊儿童。而在对儿童进行训练和治疗时, 则多数选取学习障碍学生和学习成绩差者。对于盲童、聋童及其他特殊儿童由于身体上的缺陷, 感觉统合失调也可能出现在他们身上。在感觉统合失调影响因素相关分析多是家庭因素、儿童气质等方面, 很少将儿童体能特征与感觉统合能力做相关分析。

因此, 今后的研究要针对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能力来开展。一方面, 我们应对各类障碍儿童开展的研究, 探究不同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现状;另一方面, 将儿童体能特征和感觉统合能力做相关研究, 进一步分析, 依据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具体情况, 在感觉统合训练中融入体育项目, 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以期改善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 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Ayres A J.Improving academic scores through sensory integration[J].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972 (5) :336-343

[2]Robert A Cummins.Sensory integration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Ayres'factor analyses reappraised[J].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991 (24) :160-168.

上一篇:规模化猪场管理问题下一篇:图书的微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