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十篇

2024-09-12

新课标下 篇1

如今, 我们绝大部分老师把学生计算上出现的错误, 归纳为“粗心”, 其实不然, 计算上的错误就是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的体现。有的老师在分析试卷时, 对计算上的错误误认为是孩子的粗心, 这样孩子也不会引起注意, 下次又会犯同样得错误, 这难道是粗心吗?除此之外, 我们的学生由于书写方面的习惯差, 速度慢, 有时会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 例如:有的学生把“0”写成“6”、把“7”写成了“1”、把乘号写成加号, 在做题时有时会把加法当成减法算, 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不是漏题, 就是步骤没有做完, 这样的错误往往令老师、家长都无可奈何, 只会谆谆告诫孩子要细心点、慢点。这样的呵斥总是以学生下一次的“粗心”而收场。

在计算时, 心理因素也是相当的重要。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 他们往往会被其他的事物所吸引, 当他们在同一时间内, 把注意力分配到多个对象上时, 往往会顾此失彼, 丢三落四。同时小学生的记忆同成年人比还有不足, 在计算时造成“遗忘性差错”。例如:在计算2 4×5他们也会不加思索说出24×5=100, 其实他们是把它错误的看成了25×4=100, 由于两个式子相似, 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

口算来源于生活, 只有将口算教学扎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 从现实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以儿童的视觉组织教学, 关注儿童独特的方法和口算习惯, 才能体现出它独特的魅力。根据以上因素, 我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中, 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代替枯燥无味的讲解

就拿西师版数学课本一年级下的实践活动“赶场”一课来说吧, 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生活情境“赶场”导入, 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表明, 学生对情景中的问题很感兴趣, 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此基础上, 我启发学生用心观察, 感受身边存在的数学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探究算法的多样性, 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方法, 引导相互间的理解,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众多方法进行比较、归类。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由于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只有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训练, 才能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为此, 我利用课余时间, 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口算比赛活动, 如:视算、听算、抢答、同桌比赛、小组比赛、师生角色互换等多种形式, 并每周评出一位“口算之星”, 以激励学生。

二、业余时间, 让家长引导孩子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利用开家长会给家长们谈了口算的重要性, 并告诉了他们怎样把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利用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 例如:乘车时, 可以数数车上有多少人, 到某个站下了多少人, 上了多少人, 现在又有多少人。还可以算算回家时, 你步行的速度等等。每个星期由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根据学习的效果评出“口算家庭”, 让孩子在生活中快乐的提高自己的口算能力, 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

三、平时的训练课中, 注重口算技巧的传授

口算不是机械的、呆板的计算, 口算中存在许许多多的技巧、方法、规律, 一个学生口算技巧越多越能体现这个学生的思维越活跃。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 我教会孩子凑十法, 他们在此基础上又有了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算法, 例如:9+9, 他们先把两个数都看成10, 然后再减去2。在中段的时候, 我教会孩子们凑整, 如:25×4=100, 125×8=1000, 他们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如23×25他们看23里面有多少个4, 我可以知道23里面有5个4还余3, 从而就可以很快地知道23×25=575。在小学高段的时候, 我教会孩子们寻找运算中的规律、技巧。如1÷9=0.111……, 2÷9=0.222……, 3÷9=0.333……, ……, 8÷9=0.888……, 他们又在此基础上, 得出20÷9=2.222……, 32÷9=3.5 5 5……, 等等。同时我也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发现的规律、技巧记下来, 大家一同分享。这样在他们口算能力提高的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新课标下 篇2

一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第一, 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个角度分析教学, 一般而言互动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所产生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与交流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能促进学生学习。但从目前的教学形式来看, 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处于相对弱化的一面, 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单方面讲解或交流还不能达到最佳效果, 需从单向转向多向互动方面发展。

第二, 目前教学还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应在教师的教学观念中处于核心地位。从传统的教学来看,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与教材合为一体作为中心点, 学生一般是在教师的监护下进行学习, 而自主学习相对欠缺, 通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学习遏制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

第三, 在教学方式上转换性不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单向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 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师的讲解, 学生是否全部听懂和消化都是未知, 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上克服难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过, 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可完全否定, 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有可取之处。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第一, 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相互联系和沟通融合的交流活动, 是彼此间相互沟通、学习和启发的有效途径。两者于课程教学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分享彼此间解决问题之后的智力成果, 能在学习领域上共同发展。

第二, 学生成长应遵循客观规律。为了强化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来制订教学方案, 教学活动的开放要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潜力非常大, 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 使其在学习中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获取成功。对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若在某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只要不是无法改变的问题都能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迎刃而解。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者, 而是有个性的人, 应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平台, 力求全面发展。

第三, 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 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必要的, 其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能为学生在丰富的教育环境下学习提供有效的学习工具, 以提高教学效果, 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挖掘不同的传统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将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融合为一体, 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能促使整合教学系统和模式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策略主要是兴趣化教学策略、生活化教学策略、信息化教学策略、探究性教学策略、专题研讨式教学策略。

第一, 兴趣化教学策略是新课程标准中为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而提供的策略。兴趣是引入学习的前提, 该策略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所提升。

第二, 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了解与贴近生活实际来学习, 从而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三, 信息化教学策略是建立在现代科学信息化技术上实施的教学方案,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在信息接收中互动并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实际运用, 培养创新思维。

第四, 探究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根据科学现代化的发展, 引导学生走科学现代化道路,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提问。

新课标下感“数感” 篇3

一、什么是数感

通俗地说,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或者说能够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数感。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义,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甚至还可能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解决,即:会“数学地”思考,我们的教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具有数感,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数学素养作为公民素养之一,不只是使用计算水平的高低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更不是凭做一些数学题来衡量的,而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才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说,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二、怎样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

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更多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建立起联系。

例如:(1)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天天在上学,但你是否知道: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多远?你步行(或骑车、乘车)上学通常要多少时间?请估算你步行(或骑车)的速度”(2)“你所住的房间面积有多大?教室面积有多大?学校操场面积有多大?校园面积有多大?”(3)“你家所在的小区、乡镇、县(市)、地区(市)、省的人口大约是多少?”(4)“你的数学练习本,每页纸的厚度大约是多少?这种纸对折10次后的高度是多少?对折20次,30次呢?把这些高度与其他物体的高度比较一下”(5)“请你测量一张新版100元人民币的长、宽及厚度是多少?假如这种人民币有100万元,请你为银行设计一种长方体铁箱来装这100万元,长方体铁箱的长、宽、高最少是多少?你有哪几种方案?”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践适当拓展,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存款利率、国民生产总值、存款给地方或国家经济带来的好处、生产成本与价格、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偷税漏税给国家带来的损失等经济问题。

当然,学生数感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和情境,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它作为中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完成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新课标下 篇4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初中分校 饶帮军

在新课标进入课堂实战以来,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扑天盖地而来,五花八门的课堂设计弄得人们莫衷一是,人们不禁要问,语文课的实质是什么?在强调提升学生语文的各种能力之外,语文的教育功能可以占到几成?应该摆在什么位置?笔者以为,在新课标要求下,重提“文以载道”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一.语文课堂是一艘船,承载着的首先是一种理想

我们的教育与教学无论有多么高深的理论在支撑,有一种东西是无法漠视的,即我们面对的是一颗颗鲜活而不容玷污的纯洁的心!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心的朔造是第一位的,其它才是第二位的,许多学者有大量的鸿篇巨制来说明这一点。那么,如何对这个特殊的对象进行有益的打造,使之朝着更人性化的方面发展呢?最好的方法是,用先进的思维,用人类进化了的理想,用历史证明了的经验,用人类行为最为崇敬的目标,以及为这一目标而奋斗不止的崇高行为来进行教育和熏陶。所以,作为主要载体的语文课堂,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神圣的使命。

笔者通过教习《行道树》,有一些启法。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以物喻人,赋予行道树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写出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在与学生的课堂对话中,学生谈得最多的也是对自己的启示和教育,而不是强调过多的语文知识的收获。这种作用是通过树的`形象来传递的,而教育的的着力点则是在学生的心灵上。这也是新课标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施教并不能把对作品语言的条分缕析作为重点。

二.语文教学是一柄剑,刺痛的首先必须是自己

以前我并不懂得国歌中这样的词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总想,现在早已太平,该换一换在各种场合有点类似自暴家丑的歌词!现在才明白,这是一种何等明智的用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勿忘国耻,知耻而后勇!这种刺痛,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才能去体会去承受的,它的直接作用就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发奋图强,振兴我们的国家!这是有声与无声的交融,是一种潜入内心灵魂的教育与感化。语文教学也是一柄这样的剑,它要首先刺痛我们每一个学生,还有老师!它用语言和文字的功力来割开我们也许从未开启过的,或者是麻木了的细胞,向里面灌输情感的元素,让它们共振!生命的鲜活才能从此揭开新的一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曾这样说。

为什么小小的行道树会有这样的衷情?因为它对自己的事业看得珍重!张晓风老师把这种细微的感触,融进字里行间,让我们的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反思,更重要的是去痛苦!正如他在文中所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正是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理解痛苦并接受痛苦,把它升华成一种光荣,这就是行道树的意义所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忽略了这些,还能成其为语文吗?“文以载道”的“道”字含义也许正好在此。

三.“道”于“行”而先,有“道”才能成“文”

《行道树》中作者对于行道树的讴歌,对我们有三个方面的启迪,

1.生命的价值在于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

2.生命的价值在承受痛苦与磨难中体现

3.生命的价值在于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

《行道树》正是通过“行道树”这一平凡物象的描写,形象地阐释了生命价值的三个层面,从而使文章具有理性的光辉,给人一种哲学的美感。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本人主张“道”先于“行”。这里的“行”是指对文章进行的除“道”外的各种品析,否则,将会本末倒置,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现实的残酷告诉我们,在众多从业教师的意识中,”道”只是文章品析后的点缀,是课堂教学的尾声,殊不知,新课标同样要求我们以更高的标准来衡量一堂课. 课文中有“道”,并不能说明学生就能悟“道”,课堂形式与执教理念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道”的贯彻。”文以载道”本身就说明了无”道”不足以成”文”.如何去更有效更深入地探究与学生心灵的沟通,是语文教师永远不能放松的环节.

文以载道,虽是老调重谈,但或许它也能为我们教师不至于迷失自我,指一条小径, 或许还能让我们在文本品析的大气候中,新找一个出气的所在,当然更希望新课标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目标能更深入人心,不要顾此失彼.(绝对原创)

( 无参考资料)/9/26

附: 《行道树》教学设计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初中分校饶帮军

一、导入

观看一些城市行道树的图片(较美方面的,课件展示),你能为他们写一段文字吗?内容不限。

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所写的有关行道树的文章 (板书课题:行道树),了解一下他是如何看待行道树的,思考行道树对我们有何启发。

二、读、品、悟

1、 自由朗读课文,摘出关键句,抄录在摘记本上

教师提示;可以采用“这是一列……的树”。这种格或

参考:一列孤独的树 一列默默奉献的树 一列令人敬仰的树

一列漂泊异乡的树 一列忧愁快乐的树

2、自主品味(就上文提及的修饰语进行品析)

(1)学生默读,把握文章内容。

(2)相互质疑交流,讨论辩析,品读文章,加深理解。

3.从行道树身上我们能想到什么内容(展开联想),探讨主题。

学生谈对行道树的感情,加深感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老师板书: 无私 奉献 的人 (形象)

神圣 痛苦 深沉 (人生哲理)

有没有其它理解?

如行道树是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

4、感情品味

(1)请一位学生选读一段,学生自由评读,老师指导,把握语感。

(2)请学生读(男女或小组)体现个性美与整体美,达到情感共鸣。

三、在实战演练中悟出教育意议

1、请几位学生朗读课前自己的习作,谈感受(为肤浅的认识而惭愧,为行道树的高风亮节而讴歌)。

2、 请学生再看几幅画(行道树遭商家破坏的情形),对这些人写上一句你的心里话。

新课标下的诗歌教学 篇5

一、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创设情境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心, 激发起求知欲,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我在教冰心的《母亲》和《纸船》时, 先播放一首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让学生进入意境, 而后提问:当你投入母亲的怀抱时, 有什么感觉?之后引导学生学习诗歌。

二、重视朗读, 熟读成诵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要精讲多读, 学诗词当然更要从“读”开始,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这一环节,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三分诗七分吟”, 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在课堂上先范读, 然后让学生以单人读、双人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 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 在学生读之前,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指导朗读时强调以下几点:1.读准字音;2.划分好节奏;3.把握准感情, 做到音断气息不断。朗读时应抑扬顿挫, 尽情地投入。老师还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 如从音和意义上划分, 一般五言可按二三或二二一的节奏、七言按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朗读。如:我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 先让学生这样划分朗读节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而后带着感情反复读, 体味出词的意境, 品味出词的情感。

三、品味语言, 用心感悟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语) 高尔基也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可见品味语言有助于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进行生命的对话。有的诗文感情强烈, 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厚意, 学生只要用心去读, 是不难体味作者的深沉情思的。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这九种自然景物皆是情语。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细心品味, 用心感悟, 许多学生通过用心阅读, 品味到了游子“断肠”的滋味, 获得了心灵的震撼。

四、讲解精要, 体味内涵

讲,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但要注意讲得简明、扼要、精当。好的诗歌在字句上讲究雕词琢句, 可因一字尽显全诗的主旨。所以教师要在一字一句上精讲。例如在教杜甫的《春夜喜雨》时, 我精讲了“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这里的“知”、“乃”、“潜、”“润”不仅赋予春雨人的思想感情, 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意愿, 把诗人对春雨的感受融合到对春雨的描绘中, 而且又从听觉描述了春雨的“形”和“神”, 通过“潜”、“润”、“细”三字刻画了春雨的精灵晓事、善解人意, 饱含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五、积累诗句, 丰富知识

新课标下的小说阅读教学 篇6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小说所占的篇幅较大。高中第四册六个单元中, 有三个是小说单元。小说在教材中占有如此比重, 是因为小说的作用举足轻重——师生通过小说的教与学,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各种表达方式, 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中艺术形象的分析, 使学生达到认识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而传统的教学方式, 很难达到这一目的。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 我们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 现当代小说阅读的教学方式绝不能沿袭传统教学方式, 而要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一.探究式阅读教学

我们实施互动探究式阅读教学的过程是这样的:第一课时, 熟悉课文, 让学生听读或自己读或用其他形式朗读课文 (如分组、分角色朗读, 朗读接龙等) 。待学生基本熟悉课文后, 老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本课的几个探究主题, 再分组研讨。一般是一组一个内容, 小组成员课后查资料、讨论、整理探究成果。第二、三节课各组推荐一位同学作总结发言, 其他同学补充, 老师适时点拨, 或组织同学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再讨论, 教师根据情况再予以补充。这种互动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完全适用于常规课堂教学。

二.自主式阅读教学

学生奔忙于“家庭—学校”之间, 囿于“课堂—课文”之中, 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等可由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 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式阅读”。

“自主式阅读”关键在于还给学生以真实的阅读, 即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自由的阅读。教师不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上、形式上的大量讲解, 也不需要让学生作各种各样的阅读检测题, 需要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多维的研究空间, 将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或包含的信息, 让学生阅读时心无牵挂, 完全自主, 完全放松。我们在寒假进行了学生“自主式阅读”的尝试, 做法是: (1) 发给学生第四册语文读本, 推荐自主阅读的小说篇目。 (2) 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和方法。 (3) 提出自主阅读的要求。每天至少阅读1篇文章, 每人至少写3篇读书笔记。

三.对话式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 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对话式阅读教学”让学生、老师、课本三者皆到场且皆有话语权, 让三者自由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权威, 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活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平台。第四册的小说阅读教学基本上可以实施这种教学方式。

四.创新式阅读教学

所谓“创新式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 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深思、体味、思考, 进而读出疑问、读出新意, 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结论。如学习《祝福》, 从创新式阅读教学角度出发, 可采用编年谱、写死因调查报告、写传记等形式;学习《守财奴》可采取表演课本剧的形式等。

创新阅读是一种理念, 它洋溢着时代的气息, 代表了阅读教学的方向, 创新阅读也是一种方法, 它是学生阅读的高级阶段, 是教师阅读教学的理想追求。创新阅读教学从理论上看是可行的, 只要作好选择, 理清关系, 它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

新课标下章引言教学探讨 篇7

1 借助章引言介绍章节学习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理论认为设计合理的问题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由于数学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严谨性, 这使得许多学生觉得所学的数学知识远离实际生活,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 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尽情发挥, 主动敲开学习数学知识的大门, 并能“水到渠成”的介绍学习内容.

案例1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章引言的教学片段.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男子50米步枪三姿决赛精彩一幕.

介绍图片:2008年8月17日在男子50米步枪三姿决赛中, 美国名将埃蒙斯在前9枪取得巨大领先的情况下, 最后一枪仅打出4.4环的成绩, 再一次将金牌供手送给了中国选手.

教师:埃蒙斯在打最后一枪之前, 我们知道他会打中几环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像这种在一定条件下, 不能事先预见结果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引出概念) .

所以, 在射击运动中, 每次射击的成绩是一个随机事件.对于射击这样的随机事件, 我们应该如何刻画一个射击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与特点呢?如果你是教练, 如何选拔优秀射击运动员参加比赛使获胜的概率最大?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 (讨论) :经常击中哪些环, 平均值, 稳定程度……等.

教师 (归纳) :我们从3个方面考虑:

①取每个值的可能性的大小→分布列;

②这些值的平均水平→期望;

③这些值的集中和离散程度→方差.

这就是本大节中我们要研究的3个基本问题:分布列, 期望, 方差.它们从3个侧面描述了值的数字特征.我们要想利用数学工具研究随机事件.首先要将结果数量化, 下面就来学习一下如何将随机事件结果数量化. (引出课题)

案例2 下面是“基本初等函数”章引言的教学设计.

1) 播放鱼群觅食过程及鱼类化石.

2) 提出问题:科学家经过探测, 得知一块鱼类化石中碳14的含量约占原始含量的46.5%, 据此科学家推断这鱼大约是6300年前死亡的, 请问在这里用到哪类函数模型?

3) 学生回顾已经学习的函数模型:一次函数, 二次函数等.

4) 教师归纳本章节要学习的内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在本章, 我们将学习这三类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出课题)

2 借助章引言介绍学科发展史, 培养探索精神

数学家庞加勒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希望预知数学的未来, 最适合的途径就是研究这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所以在数学课堂上, 不能只有定义、公式、例题, 而应像语文课那样, 适时地介绍作者、分析背景, 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过程, 开拓视野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透彻理解数学.因此在章引言教学中设计教学情景, 通过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展现数学发展历史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发展轨迹.

案例3 下面是“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人教版选修2-2) 第1课时的教学片段.

引入:我们都知道数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它是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大家经常会遇到了这样一个与数有关的问题, 看看该怎样解决呢?

问题:已知x2+y2=16, xy=10, 求x, y的值.

学生讨论:x+y=±6, xy=10, x, y看作方程t2±6t+10=0的两个根, 但Δ=-4<0.

教师:为什么没解出来?为什么存在着使x+y=±6, xy=10的数, 但却求不出来, 你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发表看法: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t2±6t+10=0没有实数根.实际上是在实数范围内, 没有一个实数的平方会等于负数.

教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正如同学们所分析的, 数的概念需要进一步发展, 实数集需要扩充.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应该如何进行数的扩充呢?到目前为止, 大家已经知道, 数系经历了3次扩充. (组织学生探讨数的3次扩充)

教师介绍虚数的发展史:虚数曾经引起数学界的一片困惑, 很多数学家都不承认虚数.数学家莱布尼茨说道:虚数是存在和虚妄两界中的两栖物;数学大师欧拉也“质疑”它们既不是什么都不是, 也不比什么都不是多些什么, 更不比什么都不是少些什么, 它们纯属虚幻.然而, 真理一定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 经过许多数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 虚数最终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19世纪高斯在虚数中引进某些运算, 使得复数的某些运算也像实数一样地代数化, 从而奠定了理论基础, 才使得在数学领域飘荡了200多年的幽灵——虚数揭去了神秘的面纱, 更有趣的是爱因斯坦把复数应用到物理领域充分显现出它的价值, 原来虚数不虚.

案例4 下面是通过“分赌金问题”介绍概率起源的教学片段.

1) 教师多媒体展示历史名题“分赌金问题”:

17世纪, 法国有两个赌徒梅德尔和保罗, 他们约定每人拿出6枚金币作赌金, 两人以掷硬币论输赢, 谁先掷出3次正面就赢得全部12枚金币.比赛进行一段时间后一件意外事件中断了他们的赌博, 此时, 梅德尔已经掷出2次正面, 保罗掷出1次正面.于是他们商议如何分这12枚金币才公平合理?

2) 学生讨论分配方案.

3) 教师提供两赌徒的分配方案及理由.

保罗认为:梅德尔再掷1次正面就赢, 而自己再掷2次正面就赢, 故赌金应按2∶1来分.

梅德尔认为:即使保罗下一次掷出正面, 两人也是平分秋色, 各自收回赌本, 况且自己还有一半的可能获胜, 故赌金按3∶1分赌金.

赌金该如何分才合理呢?

4) 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顺势简要介绍概率的发展历程:

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的一门学科.它起源于17世纪中叶, 人们在人口统计中需要整理和研究大量的随机数据资料, 这就孕育出一种专门研究大量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数学, 但刺激数学家们思考概率论问题的却是对赌博问题的研究.在17世纪以前并没有引起数学家的重视.直到20世纪以来, 由于自然科学的推动, 概率论飞速发展, 其应用范围深入到各个领域.特别在最近几十年中, 概率论在地震预报和气象预报、工厂产品质量控制、科学试验等方面都得到了重要应用.有越来越多的概率理论被引入经济、金融和管理科学, 概率论已经成为它们的有力工具.

3 借助章引言介绍知识联系, 培养应用意识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数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学能够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同时, 也为数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因此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数学教学应加强数学应用和学科联系的教学要求, 教材编写上也充分关注数学与自然、生活、学科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外部世界是紧密相连的.但现在的学生认识不到从课本学到的数学知识有多少的应用价值, 这时教师就可以联系章节的知识主体, 借助章引言设置问题情景, 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让学生真正感受数学的重要性及其思想精髓, 体会数学在实际中发挥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真切感受数学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致美好, 这样既能体现生活的教育意义, 又能赋予数学以生活意义.

案例5 “函数的应用”的章引言教学设计.

1) 展示兔群觅食图片.

2) 提出问题:在理想环境中, 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在有限制的环境中, 种群数量的增长将由指数增长转变为对数增长, 并逐渐趋于稳定.那么, 应如何选择不同的函数模型描述这些现象呢?

3) 引言读解: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感受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与方法, 初步运用函数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如一笔资金用于投资, 现有3种方案供你选择, 3种方案回报如下:一是每天回报40元;二是第1天回报10元, 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回报10元;三是第1天回报0.4元, 以后每天的回报比前一天翻一番.试建立天数与回报之间的函数关系并从3种方案中作出选择.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利用函数知识.

案例6 “导数及其应用”的章引言教学设计.

1) 两个设问:你会求函数曲线的切线吗?你会求曲线形的面积吗?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 互动交流:举出一个可以求出切线和面积的函数曲线.

3) 利用幻灯片展示微积分的创立与自然科学中处理4类问题的直接关系.一是已知物体运动的路程作为时间的函数, 求速度与加速度, 反之, 已知物体的加速度作为时间的函数, 求速度与路程;二是求曲线的切线;三是求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四是求长度、面积、体积与重心等.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研究函数增减、变化快慢、最大 (小) 等问题最一般、最有效的工具, 也是解决运动、速度等实际问题的最有力的工具.微积分在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及经济等各种科学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引出学习本章应用价值及意义.

4 借助章引言介绍数学家的故事, 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数学在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数学家们为了追求真理, 坚持不懈, 在多个章引言编写中也体现了这种数学文化的整合与渗透.在实际教学中, 结合数学课程的内容, 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数学家, 讲一段他们是如何面对困难又是如何执著追求的故事, 使数学知识折射出人的意志和智慧, 使学生在感动、开心之中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并对他们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

案例7 下面是“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的教学片段.

1) 提出问题:数学中有很多著名的猜想, 你能列举几个吗?

2) 学生列举:歌德巴赫猜想、费马猜想、四色猜想等.

3) 教师介绍欧拉与歌尼斯堡七桥问题.

哥尼斯堡是由两个岛屿及连接它们的七座桥构成的一座城市.岛与河岸之间架有六座桥, 另一座桥则连接着两个岛.星期天散步成为当地居民的一种习惯, 他们试图走过这七座桥, 而且每桥只走过一次却从来没有人成功过.这个问题引起欧拉的注意, 欧拉在解决这问题的过程中, 创立了一个数学分支拓扑学并证明了要走过哥尼斯堡的七座桥且每桥只通过一次是不可能的.

欧拉是科学史上最多产的一位数学家, 他一生共写了800多本书籍和论文.欧拉有如此多的论文问世与他那顽强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有关, 他晚年双目失明, 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 仍以坚强的毅力继续研究, 口述了好几本书和几百篇的论文.

案例8 下面是“直线与方程”第1课时的教学片段.

1) 介绍传统几何问题研究方法, 依据几何图形中点、线、面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 (即从形角度出发) .

2) 提出问题:能否将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 通过数的运算达到研究的目的 (即从数角度出发) , 如何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呢?

3) 教师介绍对解析几何产生作出巨大贡献的数学家:

17世纪, 法国数学家笛卡儿从小体弱多病, 养成了喜欢安静善于思考的习惯, 据说有一次他盯着空中飞的苍蝇, 想到苍蝇在每一时刻的位置可以用苍蝇所在的位置处相交的3个互相垂直的平面所确定.从这里受到启发建立了坐标系创立了解析几何把几何与代数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是一次大胆的设想, 一次伟大的科学想象, 从而打开了近代数学的大门, 在数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笛卡儿不仅是一位勇于探索的数学家, 而且在物理学、生理学等领域都有值得称道的创见.

重走数学家的探索之路可让学生体验数学是从生活中产生的, 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与毅力.

总之, 章引言是教科书的一部分, 是编写者精心设计的, 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章引言的作用, 领会章引言部分的编写意图,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章引言的教育功能.从而达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起点, 开发教材的最大功能,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让更多的学生理解数学, 体会数学, 欣赏数学, 感悟数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郑毓信.中国传统文化与数学教育[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7, (9) .

[3]林克涌.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J].数学通报, 2007, (12) .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案例教学;含义和特征;案例编写;教学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5-0049-02

中图分类号:C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5.020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化学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也积极倡导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并要求教师积极实行案例教学,组织学生搜集、获取案例进行研讨与交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化学信息的习惯和能力。但是。对于许多化学教师来说,案例教学还是“新生事物”,许多人对案例的理解还是停留在举例阶段。“举例是一种倾向于精练和直截了当的信息提取和组织的方式,而案例的呈现便于为学生营造一种环境而不是对某一问题的说明,通过学习或研究这个例子,可以对某一理论问题有较深的认识,同时学习研究的方法。如果把举例看作是教学信息基础单元或某些基础单元简单组合的呈现,那么案例应该是教学信息基础单元的高级组合后的信息群。”本文就什么是案例教学、它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征、应如何实施、案例应如何编写等作一系统的阐述。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案例教学法(ca8e Study)是指利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其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一案例。”案例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探究案例需要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进一步探究案例,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针对性

“案例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要求学生通过对氧化还原案例的分析和探究,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本质,常见氧化剂、还原剂有哪些,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有哪些关系,氧化性、还原性的理解,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有什么意义等。教学编写的案例就要明确这些目标,案例的内容、操作过程、具体要求等均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2启发性

“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又不是简单的事例,而是包含一定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案例中的典型事件。都是为了说明一定的问题而设立的,有的反映经验。可供学习,有的则是反映弊端,需要对症下药地进行分析。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环境保护”等章节后,提出一系列话题,让学生们讨论:从能源需要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我们如何对待能源和环保的地位?盲目地投资化工产业从化学角度分析有没有道理?我国实行的环境保护措施你认为是不是合理?还有没有改进的必要?在讨论中。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去体验,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寻求真谛。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从而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法。由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性

“教学案例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精心加工编写出来的。案例的内容必须依据客观实际,因此。学生通过案例的钻研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会越来越高。”比如结合课本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节假日对本地区大气、水质、植被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考察了解,结合本地区近十年来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教育学生做环保卫士,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思想。

二、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教学案例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有真切的身体力行之感受。

1案例教学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案例教学是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它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其应该用于何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从而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增长实际操作的才干。如在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的案例后,学生不仅要知道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会利用周期表中“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我们对化学的学习和研究。

2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案例教学中,学生要独立地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自己着手实际演练,因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案例教学多采用生活中的事例,经过编写形成的案例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紧密相连,或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案例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案例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进一步的拓展,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不仅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都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实际,对案例教学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的从现实中发现适宜教学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5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的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

三、案例教学中案例的编写

案例是案例教学中的核心,案例编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编写教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尽量使用专业术语,但不能晦涩难懂,对基本概念、原理要解释清楚、到位,不能模糊:

(2)案例要真实可靠并有针性:

(3)案例要简明扼要,不要过长,以免增加学生阅读负担。案例后要有适量的讨论性题目,以达到让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知识的目的。

四、案例教学的应用举例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有很多优秀案例。既有科学发现史(如元素周期表发现史、氯气的发现等),又有课外阅读(如能源的利用与人类进步,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等)。不仅有研究性课题(如能源对社会的影响、调查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等),还有家庭小实验(如“冰袋”实验、“发酵粉”的主要成分验证)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还要关注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许多热点、焦点问题就是很好案例。

在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一册第38页中的焰色反应实验,许多学校由于没有铂丝。选用别的方法进行钾的焰色反应。往往现象不明显,利用这一事实,笔者采用了这样一个案例,怎样能使焰色反应实验现象达到最佳效果。

学生活动:

通过研究和查阅资料,同学们认识到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有两个关键:一是选用的载体对火焰颜色基本没有影响,如铂丝;二是火焰温度要高,火焰本身的焰色要浅淡。另外资料上介绍铂丝可以用价格便宜的铁丝、钨丝、锡丝、滤纸等代替,也可以用棉花、粉笔头代替,用滤纸作载体进行焰色反应要使用内焰、焰心灼热,以免载体燃烧;酒精灯可以用煤气灯、酒精喷灯等代替。但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钾焰色反应效果始终不明显,酒精灯火焰呈黄色,做钠的焰色反应也没有说服力。经过学生的研究,为了更好、更方便地解决酒精灯火焰的颜色对钠、钾焰色反应现象的影响,可在蒸发皿中加入3~5mL(气温低可适当多加一些)。用火柴点燃酒精,使蒸发皿被灼烧,当酒精燃烧火焰颜色很浅时,用胶头滴管滴入3~4滴各种金属盐溶液,都可以看到3。6cm高的火焰。这种方法所用试剂消耗量少,尤其是对钾的焰色反应进行观察时。不必透过蓝色钴玻璃,就可以直接观察到钾的紫色火焰,现象非常明显。

教师点评: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对实验的叙述,要能真正切身体验到实验的成功与失败,理论与实践的差别,要敢于探究,敢于创新,并能在实验中体会知识与能力的运用,而且要亲自动手。自己发现、独立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发现知识,形成知识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语法教学 篇9

【内容摘要】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必须教语法,并确定了相关的内容。但是对于语法应该怎样教,教多少却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了现行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同时说明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并阐述了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语法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语法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是否进行语法教学一直是外语教学中有争议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多数研究结果证明,在适当的学习阶段以适当的形式关注语法形式对语言学习者是很有益的。众所周知,在母语环境下,儿童可以完全不学语法而直接习得语言。但对于我过缺少语言环境的英语学习者来说,适当学习语法能够帮助他们准确地表达,更能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1.强调语法教学

受传统的语法教学观念影响,一些教师在英语课堂中过分强调语法教学。尤其在一些农村小学,仍有一部分非英语专业教师任教该学科的现象,而这些教师本身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语法学习,因此,在他们教学中也不可避免地把语法教学当作帮助学生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方法。另外,在目前小学英语的测试中,语法仍作为检测学生英语学习结果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了语法教学的基本内容。因此,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当然必须重视语法教学。2.淡化语法教学

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部分教师强调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实际的交际语言环境的刺激,学生会自然习得交际活动中出现的语言形式和语法知识。因此,误认为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已经不重要了,部分教师甚至简单地认为实施新课标就是淡化语法教学,就是不必重视。

二、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学语法是很有必要的。《新课程课标准》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可见,新课标倡导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讲解”并非放弃语法教学,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以符合认知规律的精神学好,用好英语语法知识。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语法有助于外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效果,那些完全回避或忽视专门语法教学的教学法并没有太多的依据。(Nunan,1991:149)另外,对学生而言,掌握了基本的语法,才能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进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内容与原则

在小学阶段,语法教学内容包括:意义、使用、形式三个方面。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是先关注语言的内容、意思而忽略语法形式。所以,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要遵循“意义先行”的原则。首先,要给学生大量地输入语言,使他们感知语言的意义,然后尝试运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对语言形式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排斥教师对语言规则的讲解,但要遵循意义领先的原则。另外,小学语法教学要少学用法,多学使用,通过让学生理解与运用目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而不必强调语法名称。即对语言现象能够“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张正东,2004)

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必须教语法,并要求学生在语法学习中,能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表意功能;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理解和掌握描述人和物的表达方式;理解和掌握描述具体事件和具体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表达方式;初步掌握描述时间、地点、方位的表达方式;理解、掌握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的表达方式。这些要求都体现了“少学用法,多学使用”的原则。

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语法教学方式

在现行的《开心学英语》教材中,语法均按由易到难,由分散到集中的结构编排到不同的年级中。

三、四年级因为是入门和初学阶段,其中的教材内容比较注重语言功能,很少出现纯粹的语法知识,大都是一些日常交际用语,如:问好;介绍朋友;谈论颜色;谈论动物等。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日常交际用语的同时可以渗透名词的单复数变化,动词am ,is ,are的用法和have的用法等。在五、六年级则出现了形容词的比较级;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 There be结构等语法知识。《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管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运用”。可见,如何使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语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在交际中学习语法

学习语法最终是为了在交际中使用,所以要指导学生把握一切使用语言的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感受英语,说英语,用英语进行思维,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在特定的情景中具体体验某一语法现象的机会,并有意识地创造相类似的情景使学生能够通过交际进行反复体验,直至掌握该语法现象的正确使用方法。

案例1:调查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开心学英语Book5 Unit10)语法:一般过去时

操作:用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调查班里同学昨天的活动,根据同学的回答在名字后面写出关键词,最后在小组内用过去式的句型:

watched TV yesterday.Used a computer yesterday„.They were busy/happy.调查使用于很多时态和句型,如将来时: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 What do you want to do? When’s your birthday?等。这个活动运用范围广,操作也很简便,直接而有效地帮助学习操练和内化功能句型的运用。

2.在故事中学习语法

Hendrickson(1992)曾指出,在英语故事中所包含的语言、语用、言谈和文化特性,为学习者极大限度地提供了可理解性的输入,同时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可理解性的输出。简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通过采用故事,所营造的情景、人物以及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并运用语言。因此,利用故事操练句型或记忆,通过讲故事多次重复某一语法结构,以达到熟练的目的。

案例2:The little Tad’s family(开心学英语Book1的Unit5.Who’s she?)语法:Who’s she/he? She’s/He’s my„ 操作:学生学习小蝌蚪找家人的故事。在理解和记忆故事的过程中记住询问与介绍别人的用法。

Little tadpole can’t find his family.He’s crying.The Super dog is coming.S: Hello!Let me help you.T:(拿出照片)This is my family.S: Who’s she?

T: She’s my mother.T:Who’s he?

T: He’s my father.„

Tad’s family: Thank you!

本故事多次重复出现“Who’s„? He’s/She’s„的句子,能让学生理解语法意思和注意语法形式。故事中同时出现he与she的不同表达,学生通过故事图片以及人物的分析,可以归纳处he与she在不同性别上的使用。

案例3:Bobo’s trip(开心学英语 Book1 Unit2.What’s this?)语法:冠词a与an的使用

操作:通过Bobo的三天旅程来完成本单元的学习,第二课时主要突破a与an使用的难点。在继续Bobo旅行故事基础上,创设了Bobo与Gogo参加“an party”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帮助单词们参加聚会,归纳和总结a与an的不同使用。单词apple: Hello.B&G: What’s this? A: It’s an apple.Students:OK,an apple, come in.单词cat: Hello.B&G: What’s this? C:It’s a cat.学生:No,go!„

学生和Gogo与Bobo一起置身于party中,通过分辨单词是否能够参加聚会,使原本枯草的语法练习变得生动起来。

3.在歌谣中学习语法

把句型结构编成歌曲或小诗说唱。通过有韵律的歌曲或小诗,多次重复句型并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练习词汇、句型和语法,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节奏感和创造力。案例4:be动词与人称的搭配

I用am, you用are, is都是他,她,它。所有复数都用are。简单好记,学生背起来朗朗上口。案例5:正在进行时(开心学英语Book3 Unit9 What are you doing)操作: 动词ing的变化、进行时的基本结构,人称搭配 What’s she doing?

Eating, eating, she’s eating.What’s he doing?

Swimming, swimming, he’s swimming.What are you doing? Writing, writing, I’m writing.What are they doing? Running, running, they’re running.在歌谣的情景中,学生可以领会到用语所表达的意义。学生轻松掌握到这些口头用语之后,再为他们创设合适的交际情景,就会生成更加丰富的课堂资源。

4.在练习操练中巩固语法结构

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学习和内化语法之后,需要在练习操练中巩固语法的结构和规则,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案例6:Error correction

语法:第三人称单数(开心学英语 Book 5 Unit3.What do we need)

Today, Tony’s family goes to the supermarket.Mr.Green and Mrs.Green needs some meat.Jenny don’t need any sugar.Tony have some fruit.Ben

doesn’t has any meat.Lisa have some milk.Gogo do has some meat, tofu and juice.5.在任务中运用语法

经过学习,练习和巩固语法学习,检验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运用语法是语法教学的最高阶段。新课标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习者可以通过完成各种任务而习得语言,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案例7: Our vacation plan(开心学英语Book8.Unit6)语法:一般将来时

操作:学生四人一组,制定暑假计划并进行汇报。

以上这一任务,学生需要按照听、读、brainstorm、说、写的顺序对be going to结构进行了全方位的训练,说和写是语言输出的过程,做汇报则是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从而提高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五、总结

要真正掌握语言,就必须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学习语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语法教学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法学习本身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语法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事实上,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和运用着语法。语法是帮助实现交际目的的手段。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探索英语语法的最佳教法和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程晓堂.2007.小学英语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闫素萍.2006.讲故事,学英语 [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3.赵淑红.2007.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M].世界知识出版社

新课标下高三数学复习方略 篇10

一、立足课本是高三数学复习不变的话题

1.教材是复习中可利用的最有效的资源

不少高考题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原型,这些题目考查的都是现行高中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数学知识,利用到的方法也是通性通法,既体现了高考的公平公正,也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复习回归教材、重视基础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如2010年四川高考理科数学第19题就是《数学》必修4第137页两角差余弦公式推导的深入.

2.教材在复习中的示范性不容置疑

高考试题的命制是以教材作为“蓝本”,教材是众多数学教育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它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教材是相对统一的,这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统一,而且定义、定理、公式等叙述上的规范、符号上的使用也是统一的.如2008年山东卷第17题:已知函数为偶函数,且函数y=f(x)图象的两相邻对称轴间的距离为.

(Ⅰ)求的值;

(Ⅱ)将函数y=f(x)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后,再将得到的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舒展到原来的4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y=g(x)的图象,求g(x)的单调递减区间.

本题是三角小综合,在教材中均能找到大量的“蓝本”:

(1)必修4第3.2节的例3、例4以及复习参考题A的9、10、11、12题及B组的第6题;

(2)必修4第58页,不画图说明函数的图象可由正弦函数曲线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

(3)必修4第39页求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

3.教材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最佳捷径

教材中的例题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迁移性.例题有的渗透某些数学方法,或体现某些数学方法,或体现某些数学思想,或提供某些重要结论.不少定理是以例题的形式出现,充分认识例题本身所蕴含的价值,通过横向、纵向延伸,以达到优化认识、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重视课本的作用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最佳“捷径”.

二、立足课本是高三数学复习的归宿

1.系统精读教材、激活已有知识和经验

(1)形成一些意识

空集的意识;定义域优先的意识;判别式讨论的意识;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以及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意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范围等的应用意识;含参数的方程与不等式解法的讨论意识等等;

(2)对照考纲,认真梳理教材上的知识考点

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性质、限制条件、图形等基础知识要细读.在理解概念时,一定要咬文嚼字、注意细节,尤其要注意对教材中“阅读理解”、“探究与发现”、“实习作业”等的复习,不能留下盲点.如“九连环”、“购房中的数学”、“有限集元素个数的计算”等;

(3)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本质上、总体上看问题,必须抓住数学的本质,而不能流于表面现象.如平面向量部分,若能把握好以下几点,而不是在题海里游来游去,那么这部分的学习就基本上成功了一半:扣紧两个支柱概念———向量的加法与数量积;理清两种思路———几何法与坐标法;掌握两个重要公式———求角(平行与垂直):;求距离:.

2.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第一次模拟考试以后的学习仍是一个反思的阶段,主要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把教材上的概念、性质、公式以及内涵、外延进行梳理,理清前后知识结构,将整个知识体系初步建立框架,并有意识地强化知识的横纵联系,形成初步的网络.下面以函数为例进行说明.

单一的表达式不够,就得有分段函数;解析式不够,就得有图像和表格;

具体的函数不够,就得有抽象的;连续的不够,就得有间断的或者离散的;

研究的性质:除了单调性、最值、奇偶性外,还可涉及凹凸性、变化速度和增长差异;

研究方法:除用不等式和导数等知识进行求解和演绎证明外,还允许空间想象、直觉猜想的存在;

3.重视教材结论、总结思想方法

教材中现有的定理、定义自不必说,还有一些典型的例题、习题本身也非常重要,将这些例习题进一步提炼,就可以成为非常重要的“二手结论”,熟悉这些结论,对考生提高解题速度是大有好处的.

如:设点A、B的坐标分别是(-5,0),(5,0),直线AM、BM相交于点M,它们的斜率之积为,求点M的轨迹方程(《数学》选修2-1,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例3).

(1)若直线AM、BM的斜率之积是,求点M的轨迹并与2.2例3比较,你有什么发现(《数学》选修2-1,1.3.1,P59);

(2)已知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是(-5,0),(5,0),AC、BC所在的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m(m≠0),试探求顶点C的轨迹(选修2-1,P 86,A组第10题);

(3)设A(-a,0),B(a,0),直线AM、BN交于点M,它们的斜率之积为,求点M的轨迹方程;

教材中类似这样“变式”的题目还有很多,它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知识结构,也可以帮助学生摆脱题海的困扰,在复习中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三、复习中要重视的两个问题

1.细节

高考站在学科整体的高度,强调能力、方法思想,但细节往往决定成败,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实质是在考查考生的个性品质.如已知函数f(x)=x3+ax2+(a+6)x+1在R上有极值,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解析:如果三次函数有极值点,那么一定有极大值和极小值点,即方程3x2+2ax+a+6=0在R上有不等的实数解.当Δ>0时,a>6或a<-3.

本题要考虑的细节是:当Δ=0时是怎样一种情况?

2.运算障碍

上一篇:磷酸酯季铵盐下一篇:基数核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