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十篇

2024-08-09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 篇1

一、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现状

1. 功能单一, 互动不强

网络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空间越来越多, 但从功能性方面来看, 基本上相似, 有自己特色的空间不多, 主要是上传资源或下载资源, 或浏览别人空间里的资源。在空间里活跃度很低,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很少, 最多就是广播一个问题,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互动。

2. 各自为阵, 深度不够

教师通过某种形式获得自己的空间后, 基本上可以说是各自为阵, 毫无针对性, 漫无目的, 存贮的资源都是一些琐碎的, 讨论也是无主题的漫谈和所谓的讨论, 是浅层次的, 深度远远不够。

3. 听之任之, 服务不多

从目前教师自己的空间来看, 是处于一个听之任之、自生自灭的状况, 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当然, 这些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的计算机素养、学科技能, 还有本身对空间建设的积极性, 但学校或搭建平台空间的企业提供的服务几乎没有, 在空间里开展有实质意义的一些主题活动不多, 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各种资源也不多。

当然, 上述所说的只是空间建设过程的一个方面, 其实有的空间, 建设得非常不错, 在教与学的中,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职教新干线, 把课程改革与空间教学相结合, 运用3G实景课堂来组织教学, 将作业现场的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实时切入到课堂, 实现课堂讲授与现场演示实时同步。

但是, 要进一步发挥网络学习空间的功效, 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笔者以为应重点在空间交流互动的功能设计上, 以及提供具有时代特征的服务上下足功夫, 只有这样, 才会带来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革命。

二、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对策分析

1. 搭建“面对面”互动交流的空间

网络学习空间从具体的功效来讲, 笔者以为目前主要是一种用于资源共建共享的空间, 教师只是上传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资源到自己的空间, 比如自己一个好的教学设计, 好的教学课件、教学反思, 甚至个人的才艺等, 通过空间让其他教师分享。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讲, 共建共享也是属于交流互动, 但这里要讲的“面对面”的交流互动, 是更深层次的, 更能体现空间互动精髓的, 所以, 我们要建设的空间必须具备视频、语音等强大交流的功能。在这种空间里, 教师—教师、教师—专家、教师—学生等, 都可以一对一、一对多, 通过视频或语音或文字等相互交流。比如现场直播一些专家讲座、一些常规课例, 在“视频/语音/文字”交流的空间里, 人人都置身于其中, 参与教研、释疑解惑等活动, 其效果就可想而知。再比如某些英语教师, 想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在这个空间里就可以约定某个外教, 或志同道合的教师, 用英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锻炼自己的口语与听力, 这样教师真正“同住一个空间”。

当然, 要实现这种功效的空间, 不是某一个学校或两三个学校自己能建设的, 需要政府主导, 由企业搭建空间, 而学校只是购买服务, 这样才会达到“校校有平台, 人人有空间”的目标, 这样才会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互动。

2. 提供“有时代特征”的服务

教师拥有自己的空间后, 作为搭建空间的企业或行政主管单位或学校还必须要进行强有力的跟进, 也就是必须有强有力的服务, 否则, 教师空间势必会成为一个起不到什么作用的“空”空间。服务在网络环境下, 在互动空间的条件下, 应该要赋予新的含义, 也就是服务要具有时代的特征, 至少服务的范围要大得多, 服务的形式也要丰富得多。比如经常现场直播一些专家讲座;针对某些主题, 组织教师、专家一起参与研讨;开展线上的专项评比活动等。这样, 教师的空间不再是死气沉沉, 而是经常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 从而使教师有惊艳的感觉, 使教师有新鲜的感觉, 使教师有亲近的感觉, 使教师有不一样的感觉。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 篇2

一、教师网络教学空间的发展现状

网络教学空间属于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兴起的全新教学服务形式, 属于网络教学过程中面向个性方向发展的重要结果。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 使得个性化服务已经进入到了方方面面。校园数字化发展中, 需要进一步结合当前网络技术手段的优势, 并不断创新理念, 我国教育部更加已经对“网络学习空间”作为当前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关键和重点。

空间教育技术结合了云空间形成的各类型的教育行为的总和。目前, 网络教学空间在教学中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一) 结合当前阶段网络信息平台沟通完成教师网络教学空间的搭建;

(二) 结合超星泛雅平台以及相关教育专题研究网络平台情况为教师形成专门性空间平台提供免费服务;

(三) 教师本人也可以通过购买相关服务空间的方式辅助搭建;

(四) 政府教育部门以及相关学校彼此形成了专业性免费的平台, 并能够为教师以及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具有一定的帮助;

(五) 通过借助教育云的方式结合学校工作人员的相关工作任务难题。

结合前述中情况可以知道, 职业院校已重视关于教师网络空间教学方面的建设。结合对相关教育成果的分析可知, 网络教学空间主要应用在教学等各项工作之中, 本研究中有所侧重, 目的是为了能够对个人空间建设的发展提供帮助, 同时, 在进行网络空间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实用性、专业性、时效性以及互动性的原则。

二、教师网络教学空间的应用分析

网络空间技术下的教学研究属于当前阶段数字化教学建设的新方向, 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 优化教学过程, 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一) 结合空间优势, 完善教学资源

结合教师网络空间情况, 对原创以及搜集的各类教学资源完成必要的分类, 并通过及时上传的方式努力构建丰富性较强的资源库。同时, 也对教学资源教研工作开展提供帮助;从三个方面加强:第一, 增强信息资源综合存储功能, 个人空间本质上看就是一种较为强大的信息存储资源库。但是, 其已经突破了传统媒体形式的资源储备方式与结构, 属于是对资源存储的一种创新和革命。第二, 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课堂资源方面的综合建设, 从教学深度以及广度给予支撑。第三, 有助于实现教师个人资源方面的管理与整合。

(二) 利用空间资源, 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也需要结合网络空间资源优势进行建设, 并能够对教育教学发展提供帮助。网络空间教学方法已经打破了传统结构中的时空局限条件, 并能够直接贯穿于教学行为的始末, 充分利用空间能有效提升教师在课堂中教学的实际效率。课前结合空间进行教学准备工作, 师生互动交流因材施教;课后学生根据上课学习情况查漏补缺, 不会的知识可以重新温故。更重要的是, 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达到资源共享, 研究本领域最新前沿动态、课题进展, 从而促进教师之间学术交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结合网络空间技术下的教学研究属于当前阶段进行数字化教学建设的新方向, 整合相关资源优势, 在教师网络空间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使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将信息化教学融入课堂, 完成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这也是我国在进行新课题研究方面的主要突破口。

摘要:网络教学空间属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新技术应用形式, 具有良好服务功能。当前阶段, 网络空间开发与建设的技术基础较为发达, 本研究主要对教学空间发展的现状及应用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教师教学空间中的功能及主要逻辑结构情况,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未来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数字化,教师,网络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黄岩松.基于网络空间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设想与应用策略——中医康复实训教学在世界大学城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实践探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2:96-98.

[2]王世曾.基于网络教研备课平台的教师个人空间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11:140-142.

[3]张思, 刘清堂, 黄景修, 武鹏.中小学教师使用网络学习空间影响因素研究——基于UTAUT模型的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 2016, 03:99-106.

[4]王卫东“.互联网+”战略下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的实践探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03:55-59.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 篇3

摘 要:网络学习空间是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任务,如何推进、有效应用以及评价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从促进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视角出发,在充分吸收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征求一线教师意见基础上,利用调查问卷和层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由“个人展示、课堂教学、交互协作、支持服务和专业发展”等五个应用向度和23个具体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2-0024-05

一、引言

2012年9月,我国首次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与“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以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等一起列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建设的核心目标和标志性工程[1]。2014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等5部门又印发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了“2015年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50%教师要拥有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2]等发展目标。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的数量将会急剧增长,如何管理、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也将随之而至。因此,研究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评价体系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二、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

本研究的大体思路如下:

1.明确评价体系构建的目的,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评价具有导向性,一个评价体系的建立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制定、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整合的政策文件,要求充分显现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为此,本研究将立足于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指标体系建构,希望能够激发网络学习空间使用者和开发者的智慧,引导教师网络空间产品设计及其应用模式的创新。

2.深入挖掘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评价维度。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中,以“网络学习空间”为篇名关键词,能够检索到相关研究论文200多篇。现有的研究成果对网络学习空间的概念、建设框架、应用模型等进行了充分讨论,深入挖掘这些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评价维度设置的科学性。

3.充分吸收一线教师的意见,形成有效的评价指标。网络学习空间能否在教学中发挥预期效益,关键在教师,教师不用,再好的网络学习空间也没有意义。为此,本研究利用研究者给一线教师培训的机会,在文献归纳分析基础上,充分征求和吸收他(她)们的意见,以保证评价指标的效度。

4.综合利用多种研究方法,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首先运用文献、座谈交流等定性研究方法,初步确定评价体系的框架和指标项目。在此基础上,再通过问卷调查、层次分析等量化研究,筛选出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评价维度的分析和确立

1.文件政策分析

教育部科技司在“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推进思路”中将网络学习空间的作用描绘为[3]:网络化的社交平台,为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的互动提供支撑;网络化的服务平台,使教师尽快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自主开发资源的能力,汇聚优质资源以及提供高效的资源交易;网络化的管理平台,统计教师利用网络从事教学活动的频率、效果和教师内生的、自己创造的课件资源的数量,对网上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价。在《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对网络学习空间的要求是[4]: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网络研修和协同备课,形成共同备课、资源共享、教学研究等一体化协作交流机制;鼓励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数字资源、网络作业、拓展阅读、网上自测、网络选修课等开展自主学习,教师提供学习指导服务和探究式学习支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变革。

2.重要文献观点

研究文献方面,有关教师网络学习空间效用的重要观点如表1所示。

从表1呈现的内容可以看出,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但观点尚不一致。

3.评价维度的确立

结合上述内容,本研究将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的评价维度归纳为:个人展示、课堂教学、交互协作、支持服务和专业发展等五个方面,具体解释如下:

(1)个人展示:教师的个人信息或魅力实际上是学生非常关注的,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好的个人展示,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个人展示包括教师个人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优势特长等,把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书法、绘画、写作、歌曲以及心路历程等放在空间供大家欣赏和评论。

(2)课程教学:在课程教学方面,关键是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的建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11],“引发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内容等各环节的深刻变革”[12],构建以“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和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活动。另外,作业测试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驱动力,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也应是教师网络空间重要的教学应用。

(3)协同互助:网络空间是网络化的社交平台,支撑教师网络教学、教研,支撑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互动;汇聚优质资源的平台,提供资源交易等服务。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和家长;互动的形式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互动的结果是教与教、学与学以及教与学的全面互动。

(4)支持服务: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基于空间的翻转课堂,学习者对于网络学习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所以需要一定的支持服务。一般来说,支持服务主要包括信息支持、技术支持和情感支持等。

(5)专业发展:利用网络空间,教师间可以开展协同备课、网络研修、教学观摩等活动,形成同步备课、教学研究、资源共享等一体化协作交流机制。通过“自我反思”和“协同互助”,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理念,丰富专业知识,也可以提升教师教学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以及激励与评价学生学习的能力。

四、评价指标的筛选

课题组利用给某市教师培训机会,与数学、语文等多个学科的教师从以上的五个维度进行了面对面交流。结合有关文件政策要求、重要文献观点以及座谈汇聚的信息,最终确立了31个初选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随机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50份。依据调查问卷获得数据,计算重要程度得分率S,S≥0.1的维度和指标入选,最终指标见表2。

五、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通常采用三种方法:一是专家会议法,二是德尔菲法(Delphi),三是层次分析法(AHP)。由于层次分析法把专家的经验认识与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因此本文采用AHP作为评价体系权重确定的方法。

1.层次分析法的使用

本文按照目标层、维度层和指标层建立了层次分析结构。目标层,是构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维度层,依据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在实际工作中的效用向度而建立,每个效用向度又进一步划分了3-6个不等具体指标,详见表2。在判断矩阵构造上,本文采用AHP 创始人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的建议,依据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形成了1~9比例标度法,如表3所示。

2.判断矩阵的构造

(1)维度层判断矩阵

维度层有5个指标因素,分别是个人展示、课程教学、协同互助、支持服务和专业发展,这五个因素的得分情况如表4 所示。

3.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在AHP中,使用随机一致性比率CR指标和矩阵偏离一致性CI指标来确定被调查者判断的一致性。CI=λmax-n/n-1,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n为判断指标的数量。当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时CI=0;当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时max会稍大于n。CR=CI/RI,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数值通过查表即可获取)。当判断矩阵的阶数大于2且CR<0.1时,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在本研究中,λmax的计算过程如下[13]:将两两比较矩阵中的第一列的每项都乘以第一项指标的权重,第二列乘以第二项指标的权重,对所有列都进行上述操作后计算各行的总和,得到一个“加权值”向量,然后再将向量中的各项除以对应因素的权重,最后对所得到的值求平均数,此平均数即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max。例如,维度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的计算过程为:

最大特征根max=(0.261/0.0516+1.600/0.3151+0.997/0.1972+0.997/0.1972+1.206/ 0.2389)/5=5.060。

判断矩阵(A)-(F)的CI、RI和CR的计算汇总结果见表5。通过表5可以看出,各判断矩阵CR值都小于0.1,说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4.层次单排序结果

所谓单排序结果是指某一指标因素相对于上层维度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也就是根据判断矩阵计算本层相对于上一层与之关联因素重要次序的权重。

判断矩阵(a),其归一化特征向量w的计算机结果为:W=(0.0516,0.3151, 0.1972,0.1972,0.2389)T;

判断矩阵(b),其归一化特征向量w的计算机结果为:W=( 0.2000,0.4000,0.4000)T;

判断矩阵(c),其归一化特征向量w的计算机结果为:W=( 0.3077,0.0769,0.1538,0.3077,0.1538)T;

判断矩阵(d),其归一化特征向量w的计算机结果为:W=( 0.1983,0.2233,0.2233,0.1317,0.2233)T;

判断矩阵(e),其归一化特征向量w的计算机结果为:W=(0.4357,0.0820,0.0820,0.1591,0.0820,0.1591)T;

判断矩阵(f),其归一化特征向量w的计算机结果为:W=(0.3770,0.2260,0.2965,0.1005)T。

5.层次的总排序结果

为了得到层次结构中某层元素对于总体目标组合权重和它们与上层元素的相互影响,需要利用该层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出该层元素的组合权重,这个过程称为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的计算方法是[14]:总排序W等于本层指标权重Wij乘以与之相对应上层指标权重Wi。计算结果见表6。

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指标CI=0.0516*0.000+0.3151*0.000+0.1972* 0.015+0.1972*0.001+0.2389*0.015=0.0067;RI=0.0516*0.58+0.3151*1.120+0.1972*1.120+ 0.1972*1.240+0.2389*0.900=1.0632;一致性检验指标CR=CI/RI=0.0063 < 0.1,通过一致性检验。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

[2][4]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关于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3]教育信息化专刊.教育部督查推进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一)[EB/OL].

[5]祝智庭,管珏琪.“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7.

[6][7]彭雪庄,覃健诚,张新怀,李开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未来[J].教育信息技术,2013,(10):3-8.

[8]赵姝淳,孙曙辉.教师个人网络空间建设与应用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4,(4):52-55.

[9]钟绍春.教育云、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的界定与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 (6):3-8.

[10]兰军.浅析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J].发明与创新,2014,(6):56-59.

[1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58-62.

[12]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88-95.

[13]胡政权.基于模糊理论的网络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评价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53-54.

[14]邓尚民,董亚倩.基于AHP的高校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2012,(8):31-36.

(编辑:郭桂真)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评分标准 篇4

一、查栏目数量:日志栏目有:电子教案、教师博客、错题集、学生作品;相册栏目:精彩瞬间等。(积1分)

二、查日志内容:

1、教案数量足(按照培训中心下发的进度要求)、复备详细;(积2分)

2、有教学反思,不雷同,真实反映教学得失;(积2分)

3、教师博客篇数足(每周百字以的博文);(积1分)

4、错题集有内容,每月不少于四篇以上;(积1分)

5、学生作品展;每月不少于四篇(重在小练笔和优秀作业);(积1分)

三、查相册栏目内容:

有“精彩瞬间”等(班主任、学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本班或本学科特色自己起名称),重在展现班级文化氛围、学生文明礼仪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等;(积2分)

四、行管工作日志每篇积0.5分;

五、QQ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实现互访,达到在线交流、共享优质教育,否则网络学习空间积分为零。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 篇5

关键词:管理机制,学习空间,人人通

南关区地处长春城市中心区,辖区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47.8万。现有中、小学校33所。在校学生22,093名,教职工2,349人。2010年初,在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南关区在全省率先实施“大学区管理”模式,按照“优质带动、捆绑发展”原则,将全区33所中小学划分为以一零三中学、树勋小学、西五小学等为龙头校的六个大学区,目前,全区有国家、省电化教育示范校七所,全国百所中小学数字校园试点校一所,市数字校园示范校五所。

几年来,我区始终坚持以“信息化推动教育均衡化,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促进教育教学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在省、市电化教育馆的指导帮助下,我们以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大力推进区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试点工作,采取“一三三四”的管理机制,取得了可喜成绩,并将逐步形成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

一、“一三三四”机制:为师生打开网络学习空间之门

“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的出台,给社会各个层面都带来了挑战与变革,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教育,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都应重新定义。观念的变革,是一个首要的问题。传统的制度,更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为充分发挥教育云应用功能,关注和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突显教育云的内涵,整合课堂教学模式,我区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为突破口,依托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按照“一三三四”的工作机制,即:一个理念、三级培训、三维管理、四步推进,积极稳妥进行全面推进。

一个理念,抓住信息化应用核心。应用驱动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区紧紧围绕“课堂”这一主阵地,采取“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精准实施策略,全面开展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区域生态课堂教学整体改革实验。“十二五”末期,全区基本实现了中小学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所有班级接入终端交互设备,建设了13个智慧教室、21个互动录播教室、5个创客教室,正在积极创建学生自带设备(BYOD)进课堂试点。全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都以服务课堂教学为本,以网络学习为特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已经初步形成,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实践证明,极少的投入和应用驱动的理念,改变了建而不用的状况,盘活了投入巨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三级培训,促进信息化全面推进。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用关键在人,人是决定因素。为此,我区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模式,采取分级分层培训。区级重点对校长、教学主管等教育管理者加大信息化专题培训,着力解决观念转变的问题,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与认同。通过对全区电教人员、骨干教师培训,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为学校先行项目,进行平台操作——管理——应用系统的培训;大学区侧重成员校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示范指导培训,引领成员校共同发展;校级培训侧重学校的平台管理员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培训,确保培训全覆盖,无死角。这种“区—大学区—成员校”三级分层培训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推动了全区网络学习空间规模化应用,如今,各学校领导、教师应用网络空间参与学校管理、联合教研等已经步入常规,“三级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维管理,优化信息化发展机制。为加强组织管理,从区政府、局机关到基层学校,都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各层面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垂直管理,并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学校年终综合督导评估范畴,逐步构建了信息化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一报两评三马车”运行模式。即:一报(过程性跟进机制):信息化工作月报,主要是搭建了各学校信息化实施过程性工作交流平台,推动工作扎实开展;两评(终结性推动机制):一是年终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评估;二是平时重点活动专题性评比;三马车(运行性拉动机制):主要是区域三所典型数字校园示范校(103中、树勋、西五)示范、辐射、拉动全区信息化工作开展。加强了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推进力度,促进了学校实施精细化、公开化、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提升了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四步推进,促进信息化教学发展。一是组织领导,协调合力推进。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市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精神,从去年开始,区教育局就确定全区中小学信息化工作重点任务是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按照区教育局党委关于尽快启动“人人通”建设应用工作的指示精神,全区中小学开展了网络教学空间“人人通”项目的实施工作,区信息办协调相关科(部)室负责人,每学期初联合深入各中小学检查指导。二是试点先行,科学有序推进。根据我区大学区管理模式的优势,确定全区首批中小学“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试点校先行校。2014年树勋小学承办了全市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示会,总结了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五种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组织开展“中国梦,行动有我”微视频作品竞赛活动,全校325件学生微视频作品参加全国大赛,推动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广泛应用。2015年西五小学承办了全市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环境下的智慧课堂教学成果展示会,初步实现了课堂教学深刻变革目标。这两所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改革实践与探索中,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教育成果,并成为省、市教育信息化典型学校,拉动了南关区教育快速发展。

图1展示了103中学网络学习空间七种应用策略。

二、空间应用:给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变革

网络学习空间不仅给师生学习带来无限快乐,而且给当下教育环境、教学方式、教师学生、教育质量等带来革命性变革。

1.资源建设促进了教育公平

为了加强全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育局“信息办”项目实验教师,引领全区骨干教师借助“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和“全国中小学优质课大赛”等活动,开展“云空间助力课堂教学应用”说课录制、微课制作以及课堂教学录像等活动,研发了一批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同时,各大学区成员学校之间充分利用互动式录播教室,开设了“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等,使成员学校师生实时享受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从而促进了教育公平发展。

2.空间互动推动了教与学变革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能够将视频资源进行存储,或利用网络在线及时传输到网络教研空间。一是实现了“在线+反思+实践”教师专业水平的快速提升。依靠互动录播教室随时录制课堂教学活动,然后,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在私有云学习空间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通过及时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二是实现了区域教师优质资源共享。以大学区为单位,区教研部门排好互动录播授课课程表,从课堂教学,到微课程,到数字故事等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录播教室录制下来,同时也可以通到自己的电脑,即时或点播收看优秀教师的授课,实现在线同步学习,保证了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学区各成员校间教研活动也可以通过录播教室开展,真正实现了不同学校教师“同看一节课,同评一节课”,为大学区教育资源均衡,提供了保障。三是使大学区内学生“共上一堂课”成为现实,成员学校,尤其是地处偏远相对薄弱学校的学生也可以享受到优秀教师的授课,可以在线与名师实现课堂问答、质疑。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家与校的有效互动,是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四是家校互通成为可能。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云空间给教师、学生、家长在线留言、交流思想提供了方便;学校把家长关注的事项通过云平台发布,家长通过学生空间在线留言,实现家校互动交流,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家校合力,促进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3.网络教研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以小学英语学科为引领,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做起,充分发挥学科教研员骨干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区开展英语学科网络教研活动试点先行工作,探索数字化环境下的网络教研新模式、新机制。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能够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功能模块,创建多元网络课程,引导学生形成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模式;实验教师还依托网络学习空间优势,进行空间作业评比、网络作文展评等网上学习竞赛活动,增强了学生利用空间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多元课程的参与能力,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此项活动带动了一批骨干教师加入到网络教研活动中来,涌现一批网络教研优秀团队,比如:多年来,西五小学一直组织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教学竞赛活动(NOC),2016年4月,学校在大学区教师中开展了校园NOC大赛,一大批教师积极参与到网络教研活动中来,培养一批数字化、研究型骨干教师,在全国中小学(NOC)教师网络教研大赛中,近10余个网络教研团队获国家级一、二等奖,并且经常参与全省网络教研直播活动,成为吉林省首批区域中小学网络教研实践活动试点县区。目前,南关区多数学校都实现了区域网络校本教研新模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研组、备课组备课教研方式,提高了教研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了教研工作质量。

4.空间应用培养了数字型典型教师学生

近年来,我区利用网络空间深入开展了基于云技术的中小学生态课堂教学活动、寒暑假网络社会实践、云空间优秀班级评选、云空间建设与教学应用说课。无论是在“中国梦,行动有我”网络视频大赛,还是“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以及省中小学优质课大赛活动中,我区获奖数量均位居全省县区第一名.在今年教师节前夕,区委区政府对“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中表现突出的100名典型教师,授予“南关区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名师”称号,极大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鼓舞了一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士气。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 篇6

笔者所在的学校引进了“电子书包教学实验项目”。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 以网络和移动设备为基础, 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软件为架构、动态开放的教学资源为灵魂, 贯穿于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各个学习环节, 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学”与“教”的数字化系统平台。在课堂上, 它更是一种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有效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方式, 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最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基于上述原因和背景, 笔者在执教《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国际组织——走近世界贸易组织”一课中, 积极利用“电子书包”这一平台, 探索相关学教方式和结构, 努力实现学与教方式的转变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径”、突出交流、突出个性。

一、学前启思, 突出学生, 以学定教

突出学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前启思——即在课堂学习发生前先引发学生的思考、质疑, 有利于教师把握学情, 以学定教。“国际组织”一课的内容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深奥, 与学生的生活距离也比较远, 对学生来说甚至是完全陌生的。即使是与学生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世界贸易组织, 绝大多数学生也是一无所知的。针对这一情况, 笔者结合教师用书建议, 把该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道世界贸易组织的名称, 认识其标志等;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程;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变化。执教这一课前, 笔者首先让学生通过“电子书包”的自主学习平台之课前提问板块, 把自己最希望了解这个组织的方面发布在平台上。

然后对学生想了解的方面进行统计。

图标显示, 较多学生特别想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作用、职能等方面, 教师课上“了解世界贸易组织”教学活动即从这些方面组织开展, 既尊重学情, 又达成目标。

能这样及时了解学生信息, 是传统课堂教学所难以实现的。同样的课前调查了解, 因不同的环境而显现明显的差异。一般课前调查, 教师往往要到第二天甚至是课前才能了解掌握学生的调查情况, 及时性和全面性是欠缺的;而利用“电子书包”平台, 教师在当天就可以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 并能更实际地基于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课教学笔者最初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 主要是从原则、宗旨等方面引导学生去了解世界贸易组织, 当看到学生最希望了解的是标志、作用等方面时, 及时作出调整, 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方面着手教学, 突出学生, 让品德课堂因以生为本而更具活力。

二、材料提供, 突出“学径”, 顺学而导

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 突出“学径”是指教师根据学情, 通过材料提供等方式突出学生的学习途径, 把顺学而导做得更优。五年级学生收集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相对较弱, 教师提供一定的材料, 对学生“学径”的引领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渠道还是比较狭窄的, 多数只能通过上网搜索。而笔者自己在收集了解相关材料的过程中, 发现网上所能搜索到的相关材料多数是长长大篇, 表述专业难懂, 对学生而言很难从中获得关键的信息。鉴于此, 笔者结合学生课前提问以及目标达成要求, 在自主学习平台之了解世界贸易组织板块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相关网址和材料,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获取相关信息后, 及时上传,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学习成果的反馈也基本能抓住关键内容, 再通过互动交流, 对世界贸易组织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传统教学, 教师一般也会基于学情适当补充一些材料, 多为通过PPT单线依次呈现, 学生没有机会慢慢了解、细细体味, 更没有选择。“电子书包”这一学习平台, 解放了学生的学习时空、学习心态, 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能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并且及时把学习成果上传、分享, 利于教师及时把握信息, 顺学而导。关于世界贸易组织名称, 教师从学习平台上发现学生所了解到的基本是静态的英文缩写或全称, 于是为学生提供了音频, 让学生学着说,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案例辨析, 突出交流, 体验“学味”

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 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电子书包”交互性网络平台, 实现了多维度的互动交流, 通过网络学习平台, 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 实现了点对点或点对多、多对多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互动交流。本课教学中, 笔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写下对相关案例的体会和感受, 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浏览留言, 针对留言还可以进行点评, 通过网络交流平台, 每一名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 经过充分酝酿、构思, 发表了自己的微观点、微点评。

突出交流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 师生、生生共同质疑讨论。体验“学味”是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进行学习, 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电子书包”学校环境, 把学生的合作探究实现得更充分, 让传统教学模式下寡淡的“学味”变得更加浓郁。

四、课后延伸, 突出个性, 丰富情感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品德教学非常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本课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世界贸易组织, 更意在激发学生关注国际组织的兴趣,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一节课的教学只是为学生了解国际组织打开了一扇窗, 而教材和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的国际组织有待学生去了解知晓。笔者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个性, 在课后利用“电子书包”平台, 布置学生对感兴趣的一个国际组织进行调查了解, 成果发布在自主学习平台之课后延伸板块, 再由教师在第二课时组织学生学习反馈交流。这样开放的课后延伸方式,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突显, 兴趣得到升华。

此外, 笔者通过本课教学, 也初步探索出了基于“电子书包”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性教学内容的学教方式和结构, 借此实现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真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初探 篇7

随着时代的进步,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日趋明显。伴随着教育信息化呼声的日益高涨, 教师正面临着信息化带来的新挑战。在信息化背景下, 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自我专业成长成为了热点问题。传统的教师培训等途径存在着许多局限性, 虽能取得一定效果, 但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整合教师教育与信息技术, 谋求一种新的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工具或平台, 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点。

一、教师专业发展传统途径的局限性

学者余文森指出, 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 三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而这些又通过教师培训、学历提升、校本研修、实践反思等途径进行。培训讲座是教师能力提升最直接的方式;学历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长久的福利;校本研修———构建教师实践共同体是教师自然合作文化的有效载体;实践反思是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超越经验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这些传统的途径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支持,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调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这些传统的途径存在以下局限性。

1. 忽略教师的主体性和差异性

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大多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群学的形式, 教师成为“被教育者”。然而, 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 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自自身的内在需要, 教师应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同时, 教师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的, 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差异, 纯粹依靠外力推动的教师专业化可能在短时间内能看到一定的效果, 但并不一定能够促进教师个体的长期成长。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自我导向、自我驱动的结果。只有尊重教师的个体性、主体性、差异性, 才能保证其专业发展。

2. 时间不易调控, 无法长期跟踪

培训、讲座或是教研会议时间相对集中, 需要大多数的教师有相同的空闲时间, 但由于各学校的教学任务不同, 各学科的课时安排不同, 大范围的地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比较困难。另外, 大多数培训往往在节假日进行, 导致教师形成一定的排斥心理, 加之培训时间短、学习负担比较重,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培训效果受到影响。学习是一个长期认知的过程, 教师专业的成长需要长期跟踪, 它是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的, 是与各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

3. 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等, 教师专业成长两极分化严重

农村与城市的地区差异、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的水平差异, 这些差异所带来的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等,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专业成长的速率。传统的同行互助、个人反思很难大范围的地共享到各地资源, 专家培训虽然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区域的局限, 但由于其组织困难,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共享问题。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时代前进的步伐, 落后地区如果不紧跟时代的节奏, 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两极分化会愈加严重。因此, 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是各地教师共同成长的根本保障。

4. 横向学科间交流困难

另外, 无论是专家培训还是写反思日记, 或是教研组活动, 几乎都局限在同一学科内, 举行跨学科的相关活动由于受时间、空间限制也不切实际, 教师很难按需了解其它学科知识, 因此, 教师专业成长容易陷入片面性、局限性。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 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 联系紧密, 适当地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师专业成长的传统途径中, 教师要突破学科的局限、实现点到面的提升是比较困难的。

5. 无法突破隐性的教师竞争, 同行共享互助困难

教师之间存在着隐性竞争, 资源的获取困难强化了教师的竞争意识, 而竞争心理又弱化了教师知识分享的意愿。同行互助很难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交流协作也只流于形式。因此, 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就必须提供更为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 形成一种以合作、探究为核心的专业发展环境, 改变教师的专业个人主义和专业保守主义思想, 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

由上述分析可见, 教师专业成长的传统途径有着许多优势的同时还存在诸多局限性, 如何弥补这些不足, 让教师可持续的地学习成长, 是一个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 它也为教师学习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网络学习社区优势特征

社区是人们日渐形成的稳定的生活环境, 它以其整体的优势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诸多好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学习社区是网络技术与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是将学习社区的理论方法与网络学习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应用范式。这里的网络学习社区的范畴是由学习环境和学习共同体两个部分组成, 它关注人际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子环境与子环境的关系等, 涉及范围广泛, 是对教师群体学习全方位的考虑。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从“人”的主体性出发, 强调自觉性和社会性, 非常适合教师群体的学习。

网络学习社区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形式, 具有以下优势特征:

1. 个体性与整体性结合

网络学习社区的学习者来自遍布各地的网络终端用户, 因共同目标、共同兴趣或是共同任务集聚, 形成相互协作的学习团体, 又称学习共同体。物理上, 他们是各个空间和时间上独立的个体, 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行为。整体上, 众多独立的学习者通过网络链接形成了学习共同体, 依托各种各样的平台进行交互, 相互协作, 共同进步。网络使学习者变独学为群学, 通过集体的力量, 促使个体更好地发展。

2. 多样性与统一性结合

网络具有分布性、开放性、松散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网络学习社区呈现多样性, 表现为参与者多样性、信息资源多样性、学习方式多样性等。然而, 网络通过其强大的超链接功能, 将这些松散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者整合在一起, 通过有效的管理, 合理的建构, 使多样性得到了统一。一方面减少了资源重复建设的浪费, 另一方面, 用户可以更加便捷地利用共享资源, 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

3. 平等性与层级性结合

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用户表现出“不真实”, 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 让用户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社区活动, 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从另一层面上看, 成员的社区活动又是重新分层级的。一方面, 为了方便管理相关的网络行为, 对参与者进行了权限等级划分。另一方面, 网络学习者随着参与度及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 也表现为“新生———熟手———专家”的成长过程。网络学习社区的平等性与层级性相结合, 体现了社区“以学识论英雄”的评判优势。

4. 自主性与协作性结合

网络学习社区提供了诸如博客、电子档案袋等各类自主管理平台, 方便学习者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学习者可以选择适合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实现个人的学习管理。而网络学习社区中的论坛、博客群、QQ群等模块则为学习者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 通过留言、跟帖等可以实现用户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网络学习社区的自主性与协作性相结合, 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人性化的学习方式。

5. 动态性与平衡性结合

网络学习社区的人员、资源都具有动态性。社区成员的构成和数量都是动态的, 随着社区影响力、凝聚力的变化, 成员的流动也随之而来。资源是社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区的建设必须保证资源的及时更新, 从而维持社区系统的动态循环发展。然而, 如果把网络学习社区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这种人员、资源的动态变化又是相对稳定的, 正是这种稳定的能量流入流出, 保证了系统的平衡, 维持了系统的生命, 从而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的涵义及特征

由此, 笔者将教师专业发展与网络学习社区二者结合, 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的概念, 希望借助网络技术, 谋求一条新的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基于前面的网络学习社区的特点分析, 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及需求, 笔者将“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表述为:一种利用网络交互技术构建的面向教师的网络学习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 教师可以获取学习资源, 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管理, 同时可以与其他助学者、参与者组成虚拟学习群体, 围绕共同的主题展开交互学习, 从而促进社区内的学术交往、情感交流、知识建构与集体智慧的全面发展。

根据前文关于网络学习社区的优势特征分析, 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拥有以下特征:以学习和发展为基本目的;拥有教师们共同感兴趣的学习主题;由不同地域的教师用户组成;以网络信息工具为支撑, 包括资源查寻与管理工具、通讯交流工具、以及协作工具、认知工具等;享有广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主要是以网络多媒体、交互性和分布式为特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也包括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指导者、教师同行等人力资源。

四、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的功能定位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是从社区的概念出发, 将教师教育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社区的建设应该针对教师成员的学习特点, 从其构成要素和特点出发, 兼顾社区组织管理特点, 明确其功能定位, 从而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 提供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形成自主互助的人际交往, 建设人性化的网络社区学习环境, 以取得显著的网络社区学习成效。

结合教师角色的特殊需求及网络学习社区的功能特征, 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的功能定位如下:

1. 共享性———知识分享的途径

共享性是网络最基本的特性, 基于网络的学习社区为资源的全方面共享提供了途径, 从而为教师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网络社区的共享性是跨越地域、超越时空的, 它在横向上网罗各地的信息资源, 在纵向上积累各时期的经验成果, 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因此, 社区的建设应充分发挥网络的共享优势, 建立合理的资源管理模式, 针对教师工作与学习的需求, 选择恰当的资源, 剔除干扰因素, 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 学习性———知识管理的工具

网络存在各类社区, 本文的社区不同于其它娱乐性或游戏性社区, 它的根本立足点是教师的学习, 目的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新的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学习环境。一方面, 社区应为教师提供大量目录清晰的知识信息, 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知识进行学习;另一方面, 社区又应为教师提供诸如博客、电子档案袋、空间等相关的学习管理工具, 提供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的功能。

3. 协作性———学术交流的平台

作为面向教师群体的网络社区, 教师的社区学习应具有协作性。教师通过网络相互关联, 相互协作, 共同解决教育难题。另外, 学术交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 社区应为教师的学术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教师社区的学术交流是进行观点和思想碰撞的过程, 不一定都为寻求“共识”, 它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启发, 甚至讲究发现“思维的不一致”, 目的在于启发教师多维度、多层次的思考, 从而凝聚集体智慧。

4. 情感性———人际交往的场所

网络学习社区由于它的虚拟性、自由性、平等性, 一定程度打破了现实社区中人际交往的心理隔阂。教师网络社区中学术交往是一个情感投入的过程, 其参与行为伴随着各种情感体验, 它弥补了现实社区中人们不敢或不愿交往的不足。网络信息的人际互动是建立在信任机制、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的, 教师网络学习社区应具有促进成员情感交流、培育社区学术理念、营造社区文化氛围的功能。

5. 实践性———行动反思的舞台

教师是行动研究者, 是教育理论的践行者, 大量的知识来自于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 社区应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提供的博客、论坛等工具。这些工具不仅方便教师撰写反思日志, 也有利于教师对各类反思成果进行管理, 促进内隐知识的外显化。同时网络的开放交互性让教师的反思更加广泛、深入, 其它教师通过看博、留言、讨论等方式, 一起参与到反思活动, 使原本的个人反思变成集体反思, 提升了经验的价值, 使经验知识更具普遍性。网络社区的反思学习是个人反思→集体反思→概括性判断→实践检验的一个循环的过程。

6. 科研性———教育创新的基地

教师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者, 是教学思想的一线执行者, 他使教育教学创新更具实践性、科学性, 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因此, 教师的学习应是研究者的学习。教师的社区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获取知识、下载资源的层面, 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社区问题讨论、交流互动的行为活动, 努力去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难题, 借助平台开放交互的特点, 集思广益, 运用集体智慧解决问题, 从而实现教育教学创新。

7. 可持续性———终身教育的航班

教师专业发展最终可归结为教师个体的成长, 伴随着教师成长的一生。传统的培训、讲座只能阶段性的地解决问题, 并不能提供持续实时的学习需要。随着培训、会议的结束, 学习环境也相应失去, 一切又渐渐回归培训前的常规状态。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其固有的延续性, 是循序渐进的, 是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网络以其特殊的形式延续了专家的培训及教师论坛, 使教师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在教师成长的任何阶段都有机会得到提升, 教师网络学习社区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保障。

五、结束语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教师专业成长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教师专业成长的传统途径存在许多局限性, 如时间不易调控, 无法长期跟踪, 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等。信息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网络学习社区的普及,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利用网络能超越时空限制这一优势,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 不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也满足了教师继续教育、实现终身学习的需要。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 篇8

关键词:世界大学城;英语;网络学习;空间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高职英语移动微学习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XJK013CZY009)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

信息化只有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才有活力和生命力。学校办学定位决定着专业和课程的定位,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要素,是为培养切合企业实际、符合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及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目标服务的。高职英语课程是我院三年制大专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总体目标,为学生进行后续专业英语学习以及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本课程要求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英语技能和相关职业技能,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用英语完成常规职场环境下基本的涉外沟通任务。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本空间建设以“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注重素质教育,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强调学习过程,关注就业需求。

本空间将通过栏目板块的设置完成角色定义,重新整合资源,嵌入英语实用信息系统,实现单词查询、视听学习、互动交流于一体,多元、自主、泛在的学习空间为师生搭起无限创新的舞台,实践了教学形态的蜕变。

二、资源整合

本空间坚持引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创建了涵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课件等13类252个资源的高职英语课程资源库,供学生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英语学习使用。基于空间互动实现了资源师生共享、即建即用,视听练习跨越时空,即時指导,作业提交、个性批改,群组交流、答疑解惑。

空间资源共分三大模块:课程基本资源、课程拓展资源、学习情趣资源。(1)课程基本资源:涵盖不同职业日常生活及涉外工作中共性的典型英语交际任务,以日常生活为主线,以典型生活活动中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基本英语应用能力,并为其进一步学习行业英语打好语言基础。(2)课程拓展资源:立足于我院各大非英语专业学生所面向的各个行业,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英语有关的典型工作环节或场景设计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具备运用英语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基本交流的能力。(3)学习情趣资源:旨在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等良好品德,从而实现其全面发展。

三、空间应用

本空间应用于英语课程教学,分为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自主学习三个部分。

课前准备有以下步骤:(1)制定教学目标。(2)分析学习主体。(3)设计任务活动。(4)准备教学资源。

下面将以行业模块中学习情境“熟悉公司环境”中的学习任务“介绍公司”为例,来谈谈如何利用英语网络学习空间优化英语教学,促进学生英语的创造性、自主性学习。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对学生现有英语水平的调查,我们的学生大多英语词汇量小,句子、语法结构不清,学习方法欠缺,参与意识不强。但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爱表现,动手能力强。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英语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长处,本任务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1)教师指导。教师打开世界大学城英语网络学习空间,展示公司组织结构图和办公室布局图,供学生复习旧知,巩固前面所学办公词汇。然后播放预先准备的带人参观公司的对话范例,学生跟读并模仿。(2)真实交际。学生在教室里按任务小组建立各自的“房间”,讨论办公室常见布局和其理由,并进行“参观公司”的角色扮演,教师扮演“路人”角色,可进入各个房间监督和促进语言对话。本任务的考核与评价分为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选出几个最佳:最佳公司、最佳陈述员(公司负责人)和最佳PPT制作小组。

课后,学生可通过英语网络学习空间点击回放该学习任务的课件、教学视频、对话练习文本等资源复习所学,同时,也可以查看相关图片类、视频类、网址类和图书类资源,随时与教师、同学交流学习心得,让知识得以拓展和内化。

结束语:依托世界大学城建设以学生为中心、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英语网络学习空间,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改革与创新。运用该空间进行教与学,使英语课程变活、课堂变大、时空延伸,使教学立体化、全景化,实现师生平等交流和跨时空互动,教学评价多元、动态,学生学习自主探究,实现信息技术个别应用向融合创新转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 篇9

2020 年 11 月 18 日,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发布的《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指出,国际社会应采取更加积极、包容、协调、普惠的政策,加快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互联网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全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在网络空间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维护一个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就是在维护我们自己美好的家园。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给世界各国带来严重冲击。在当前疫情背景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面对新的风险和挑战,国际社会在网络空间领域应加强团结协作、维护公平正义、共享数字红利,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坚持发展共同推进,打造发展共同体。互联网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性,使全世界几十亿人同乘一艘网络之舟,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坚持发展共同推进,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才能增强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平等互信与合作。为此,要提升互联网接入水平,推动各国在光缆骨干网、国际海缆等通信基础设施领域开展合作,携手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服务水平,在尊重各国网络主权、尊重各国网络政策的前提下,促进互联互通,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共享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

支持 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和发展,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打造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助力经济恢复与发展。

坚持安全共同维护,打造安全共同体。世界范围内网络犯罪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国际社会应该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构建良好秩序,促进有序发展。为此,要倡导开放合作的网络安全理念,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增进各国之间战略互信,加强在预警防范、信息共享、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的经验交流,反对利用信息技术破坏他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或窃取重要数据的行为,深化打击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和平与安全。还应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管理,开展相关规则、标准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标准国际互认。

坚持治理共同参与,打造责任共同体。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当前,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网络霸权主义、网络安全威胁等严重破坏全球互联网生态,国际网络空间亟待加强治理。为此,要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加强对话协商,完善共享共治的国际治理机制,推动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积极利

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则引导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新技术新应用,搭建多渠道交流平台,在联合国等多边框架下增设网络空间国际治理援助和培训项目。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 篇10

1 教师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为什么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遇到某个问题时,老师和学生都习惯于“网上查资料”,但网络带给我们的往往是失望,因为网络上学术性的资料太少,而且很分散,也缺乏必要的严肃。有人做过统计,在Internet中,教育学科类网站只占2.8%。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部分学校(特别是高校)的网络资源,特别是课程教学类网站还处在“互联但互不通的状态”,(保护版权或其它的原因),而这种状态短期内根本无法改变,学生要想通过网络进行完整意义上的课程课外学习,还比较困难。以至于专家学者们对网络教学的研究形成了新世纪教育技术界的一大盛事,而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家长却是谈网色变(从目前国家大力整治黑网吧和限制中小学生上网上可见一斑),因为网上能够用于教学和学生开拓视野的资源太少,学生上不良网站的时候居多。如果说使用多媒体课件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内学习,那么,教师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并积极地充实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信息资源,则更多地是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教师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除了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以外,也是实现教学交往的一种有效环境,他既可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交往的补充和延伸(当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特别是“点对点”的交往严重不足);也为师生敞开心扉提供了便利,可以实现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网络交往中主体的虚拟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面对面交往中情感、态度、地位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为教师间,教师与学生家长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平台,通过构建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社区向实体学习社区的延伸互补,能够真正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环境。

同时通过教师来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或校本特色,这是其他的商业网站甚至于同行的教学网站无法取代的,如与学生的交流,随教学进度,学生反应的不同而不断更新的内容。

虽然目前我们大力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大班级授课,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目前的主要形式,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能够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模式的学习,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

教师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其实也是借助了网络的力量来利用集体智慧。这样,能够大大地开阔共同体内成员的视野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以及科研能力,也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在网上延伸,精神在网络中释放。

因此,在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建成(对大部分学校和社区而言),“高速公路”上的“交通车”、“货源”的设计、组织是我们广大教师的职责,教师的本质工作———教书育人,也迫使我们应该加入到信息建设者和传播者的行列中。

2 教师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可行性

从硬件上看,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教师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的需要,对网络资料的展示、传输和阅读提供了比较好的硬件环境。我国绝大多数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校园网连接到几乎所有的办公区域、教学区域、学生公寓和教师宿舍,除了学校计算机中心有大量计算机全天开放外,不少学生也自己购买了计算机,计算机和网络的已经和家电一样普及到大多数家庭。

从软件上看,现在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学习信息技术类课程,初中以上的学生大部分对计算机能够较为熟练的应用,基本上具备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作为教师,大部分也具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应用技能(如window操作系统,Word等)。而只要具备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就可以从学习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开始,便学边做边用。因为在计算机网络与课程整合中,学科教师对本学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规律最熟悉,对本学科的理解最为透彻,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障碍,他们制作出的教学课件及其他的网络学习资源是最有成效的。虽然目前的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还不多,但是,一旦教师掌握了技术,就很容易做到内容、技术、甚至于艺术的比较好的统一。如果是要求教师什么都学会了再去做,一是时间上耽误不起,(我们现在是要急着和“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垃圾车”“垃圾资源”争道),二是教师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学不致用,便觉得枯燥)。如果边学边做边用,教师每一次都能学到新东西,并且学以致用,信心会逐步增强,技术也会越来越熟练。同时,教师建立了所任教学生、同行以及学生家长的共同体,在建设使用中所遇到的困难很容易获取帮助,况且,现在计算机的操作使用(包括软件)有家电化的趋势,对教师的使用并没有过高的起点要求。

现在之所以出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轰轰烈烈,而大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认为大多数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有畏难情绪占有很大的因素。其实现代信息技术是高技术但并不等于高难度,对于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来说,软件工具并不难学(甚至于可以说是零技术障碍),难的是如何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材料,如何充分地调动同行,家长,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社区,在这些方面是广大一线教师的长处。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可以和教练相比,教练的运动成绩并不一定比自己的运动员高,同样,教师在一些具体软件工具的使用操作上也不一定要比学生精通,但他应能给学生以方法指导,组织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协调他们的实践活动,这需要一个平台,就是教师构建的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

3 教师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目标和功能

教师个人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网站来说,内容、受众目标群都比较单一,目也很明确,就是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实时、非实时的教学服务,为同行和家长提供一个实时、非实时的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学习共同体平台,访问各种教学资源,自定学习起点和学习进度;还可以在系统中实现电子作业、问题解答、交流讨论等教学环节,教师自己也通过网络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

教师构建的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平台,建设主体是教师,他应该能实现:1)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方便学生学习;教学材料绝不是教材的数字化,而是教师根据教学需求,精心为学生组织的学习“自助餐”,能够吸引学生又有营养;2)能够为社区成员的同步、异步交流提供支撑,为不同主题的讨论提供网络平台;3)能够为学生、教师提供相应的信息存储能力,学科教师可以将教学信息、教学参考资料、教案和课件较方便地发布到虚拟社区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业或自己收集到的学科资料方便地发布到社区,方便知识管理;4)能够提供相关信息的下载,如相关教学资料、软件、课件等;5)能够提供一定的安全机制,提供数据信息的授权访问,防止随意删改。

4 如何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

为了解决一般学科教师信息技术障碍,构学习共同体可以充分利用目前网络上已经成熟的,对技术要求不太高的软件工具为主。

1)以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为中心。目前比较流行的网站制作工具比较多,用FrontPage来制作网页是最简单不过的,它具有面向对象的创作过程,具有所见即所得的的特点,具有模板、表格、框架等多种制作方法,对学科教师来说,更为吸引人的是它具有与Word一样的操作界面,使用过Word的教师学习起来容易上手。教师可以用FrontPage先将学科教学网的架子搭起来,如果什么时候觉得FrontPage不够用了或者不称手了,再学其他的软件。实际上,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一样,要建立一个比较好的教学网站,决不仅仅是一个网页制作工具软件可以完成的,比如,制作网页中图像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到页面的美观,那你就必须学会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7、FireWorks)。对软件的学习除了市面上有大量的教材外,互联网上也有大量的免费教材。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年代,教师有条件也有能力学好用好网络。

学会了使用软件只是为网页制作打好了基础,作为教师的个人教学网,最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在这一方面,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科内容深刻理解,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学校软硬件环境的熟悉,都是做好用好学科教学网的有利条件。当然,做好学科教学网需要大量的素材资源,限于时间与精力,并非所有的素材都要求教师自己去开发制作,但教师要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国外也有不少免费教学软件),都可以采用“拿来主义”(但“拿来”以后只能用于教学,而不能用于谋取私利)。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开发)。

教师个人教学网的建立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部分建设工作,一来减轻教师时间精力上的投入,二来也锻炼了学生,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相信通过一届又一届学生和老师的努力,学科教学网站会越来越好。

2)通过各种交互工具,提供与共同体成员实时、非实时交互的平台。现在网络提供给人们几乎是零技术障碍的交互工具。比如在学科教学网站里面可以设立论坛,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可以建立qq群,当然为了方便可以分开设立针对学生的群,针对同行或家长的群,如果是高年级学生,还可以引导共同体成员建立博客群,通过RSS的技术形成一个博客圈,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总之,网络上有很多现成的,免费的支持实时、非实时交互的、并不需要很高技术含量的工具我们教师可以利用。

3)关于共同体成员的构成。一个班级可以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一个年级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学生也可以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有共同专业背景、共同爱好兴趣的同行可以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一个班级学生的家长也可以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对于学生共同体成员来说,要以学科教学网站为中心,论坛为交互工具。对于同行和家长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以qq群和空间为中心比较好。

4)有关的法律道德问题。虽然在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和2000年9月20日国务院第291号令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中我们很难看到关于个人网站尤其是对非营利性的个人网站的具体描述条款,但是我们在学科网站建设发布之前要考虑到网站建设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要求。特别是涉及到网络信息的发布、论坛的管理,要符合信息产业部2000年10月8日第4次部务会议通过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5)学科教学网站的发布。网站放在哪里?怎么样让人看到?一个是有一些网络服务商提供的免费的硬盘空间,这些免费的磁盘空间可以用来存放你的学科教学网站。无论国内的或是国外的免费硬盘空间,都要通过申请才能得到。当然当您使用此项服务时也相应地为该网站作了广告,天下是没有免费午餐的。

第二也可以存放在校园网上(非常正当的要求,学校是会支持的)。只要你做好了自己的网网站,传给网络中心的技术员就可以了。

不过最为方便的是将自己的计算机(办公室或者家里)设置成服务器,当然要求是用户计算机连接在局域网上,(拨号上网不行,必须有自己固定的IP),再装上万维网服务器软件(一般Windows安装盘都带有,没有设置成默认安装,需要自定义安装),通过简单的设置就行,这样做使用管理都非常方便自由。

摘要: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通过网络来利用集体智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虚拟社区。该文探讨了作为学科教学的教师,在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构建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师,网络,学生

参考文献

[1]向朝春.教师个人教学网站的建设[J].三峡高教研究,2008(4).

[2]姚明华.高中语文CAI教学的发展方向—兼论建立专题网站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上一篇:污染途径下一篇:校园里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