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及博客文化十篇

2024-07-07

博客及博客文化 篇1

关键词:博客文化,大学生成长,负面影响

自博客进入我国以来, 吸引了一大批的参与者。在博客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 学生通过博客可以对信息进行共享, 获取更多的资源, 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下面首先来了解博客文化的具体内容。

一、博客文化

(一) 博客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博客文化并没有非常详细的定义, 其主要就是指人们为了自身的共同爱好所建立的一个共同分享信息的平台, 而在平台中所进行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以及传播就形成了博客文化。博客文化一方面是当前网络文化的一个先进载体, 同时也是人们寄托自身情感的一个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互联网计算机相关技术来满足自己精神生活, 这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人类对于物质的认知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博客文化的发展具有几个显著的内涵。首先, 博客文化具有一定的个人性和公共性, 虽然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二者有一定矛盾, 但博客文化的发展确实如此。博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人们的观点共享给他人, 为他人提供一定的帮助。借助博客, 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以及提升了人们的创造性。但往往人们只会通过网络来交谈, 见面之后反而不懂得如何交流了。其次, 博客文化还具备一定的批判性, 在博客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文化存在很大的共享性, 所以人们对上传的内容都能公开地进行评判。有的人在阅览博客的过程中, 往往缺乏一定的客观批判性, 盲目地对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 但是客观事实的结论进行批判。这种错误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 博客文化的发展对学生的影响

从上文可以看出, 博客文化在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 但是过度使用会对学生的认知等思维方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博客文化在进行文化精神的传播过程中, 具备非常大的社会舆论作用, 但在大多数的社会舆论的看法上, 其正确性都存在较大的问题, 舆论往往都是片面的, 对于事物并不能从客观事实上来进行评判, 这就使得博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所以, 接触较多的博客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博客感性的特点以及主观性较强的特点, 都容易使大学生在事物的认知过程中迷失自我,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定的主观性思维, 即自己喜欢的、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一定是对的, 丝毫不考虑事情是否符合一定的逻辑性以及客观性。在博客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其具备的社会舆论性, 往往使一些不法分子借助博客的广泛传播能力, 散布一些谣言和虚假新闻, 而这些谣言和虚假新闻会大大影响大学生的判断能力, 可能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思想导向作用。

另外, 有的博客中潜藏一些暴力、消极的信息, 大学生长时间浏览这些信息, 就会对其道德行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的人刻意在博客上上传一些色情的图片, 一些违反了道德和法律, 很容易腐蚀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思维方式, 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一些犯罪心理, 走上错误的道路。

二、博客文化发展的相关对策

前面我们对当前博客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概述, 可以看出, 目前博客文化的发展非常迅速, 但是, 其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 下面针对这些问题主要来看一下相关部门的具体对策。

(一) 学校教育上的有效对策

对于大学生来说, 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学校都应当对其负有一定的责任, 因此学校对于博客文化现象需要进行积极的引导, 校方可以定期开展一定的博客教育文化宣传活动, 帮助学生认识博客的真正作用, 对于那些在博客上激烈抨击他人想法的学生要进行积极的引导, 可以教导他们在博客上上传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其次,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博客活动, 在博客上开展一些健康主题的内容, 一方面可以发挥博客的传播作用, 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人生, 找到与他人正确的交流方式。

(二) 社会层面的有关对策

博客文化的迅速发展应当引起社会的注意, 在博客文化迅速发展的现下, 如果不采取一定的管制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社会负面影响, 尤其是大学生是博客的主要参与者, 这对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因此, 笔者认为博客文化发展至今, 博客账户的开设应当采取实名制, 这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人们在博客上蓄意攻击的现象, 尤其是大学生往往进行实名认证之后就会有所收敛, 一方面保护了博主的公共安全, 另一方面也遏制了当前博客文化的混乱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结语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博客文化的发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而博客文化对大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校方和社会的重视, 积极地采取一定的应对政策, 保证大学生的发展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周杨, 曲莉.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研究[J].大观, 2014 (7) :91.

[2]董海颖.微博时代下的大学生亚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7 (1) :65-67.

博客及博客文化 篇2

关键词:博客文化,文化基础,教育教学应用

历史的发展总是催生它的文化形态随之变化, 同时为这种存在形态的嬗变提供机遇。随着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兴起, 一个陌生而又诱人的网络文化概念———“博客” (Blog) 进入了人们的视野。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互方式, 是一种“零进入门槛”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在技术层面, 博客满足了“五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 (1) “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网络时代的‘麦哲伦’”、“网络中的信息雷达系统”等有关博客的形象比喻比比皆是。

博客文化的特点

博客文化冲破了文化只重视人类长期积累的历时性观念, 打断了文化为知识人所垄断的知识权力话语, 并作为一种新型书写工具, 正在改变公共话语的属性。博客是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分界线。 (2) 从文化层面看, (以博客为代表的) 网络文化的崛起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新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精神的形成。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于社会权利分散、心灵沟通、文化共享、个性化精神与群体精神相砺相长等方面。 (3) 具体而言, 博客文化大致表现出如下特点:

知识共享。博客的出现, 标志着互联网从传统的“信息共享”开始向“思想共享”和“知识共享”转变。知识共享是博客内在的精神与存在的依据。“Blog是一种对于知识的自由生产方式, 一种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反的知识生产方式。” (4) 博客们往往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或者萃取并链接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义的信息与资源, 发布在博客页面上。博客使知识生产平民化、直观化、公开化, 让各种见解、多元文化、丰富思想、深睿知识真正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交流与互动。学习者通过博客把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公布出来, 其他有相同兴趣或同样学习范畴的人可以参考, 也可以发表评论。学习者与周围的群体交流结合, 在分享和交流中引发更多的思考, 可以进一步地学习, 提高自己的认识。交流与互动使博客成为一个巨大的知识群或信息知识共同体, 信息的吸收、传播与反哺都对这一群体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平民化与个性化。博客文化是一种平民化文化。博客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方式, 实现了“精英群体”与“草根群体”的文化对接, 使得一部分本来属于“草根”群体的人, 也通过博客写作与思考, 进而跃进“精英”群体之列。在博客网络中, 信息传播和交流所确立的信息公开和公平原则, 打破了昔日信息垄断的中心话语模式, 促成了个体话语、小众话语对主流传媒话语权力的消解, 形成了开放、透明、民主、平等、宽容的大众话语新格局。 (5)

博客文化是一种个性化文化。在博客网络中, 个人享有更多的自由, 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其观点, 无论这种观点多么奇异, 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 (6) 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 个人的创造性被高度激发, 人的个性得到尽情发挥和他人普遍的认可。 (7)

博客辅助教学的文化基础

现象学理论。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对20世纪的教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博客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可以看出, 它与现象学的研究与实践非常相符。 (1) 回到事实本身, 注重对生活、对世界的直接体验。“现象即体验”是现象学的基本观点。教育即为对生活、对世界的体验。学生体验到的真实世界是学生重要的知识来源, 这种来源真实、可靠, 而且具有情感的渗透。博客的应用鼓励人们对日常教育生活中琐碎的细节进行关注, 把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周围的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使人们理智地从非逻辑中找到逻辑, 从理当然中找到理所当然。 (2) 指向内在意义结构, 注重实践和反思。现象学研究的目的是培养一种批判的教育能力, 即知道在教育情境中, 在仔细的启发性思考的基础上如何采取机敏的行为。现象学提倡对生活的体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进行文本的反思, 以期提升思想, 增加实际经验或机智。写博客的过程就是对那些最普通、最熟悉、最不证自明的东西实施不自觉的结构化分析。通过记录与阅读博客日志, 回顾、品味、修正过去所写内容, 不断进行反思。这样的过程反复, 可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写—录、思—享、品—学—Blog接近了我们的学习愿景” (8) 。

建构主义理论。当前信息化教育领域正在完成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的转换。博客的出现, 迎合了当前信息化教育新范式的诉求; (9) 学习范式的基础理论是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诸多新生代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 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 并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双向的作用主动建构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博客易于创设学习情境, 从而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博客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 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学习, 实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的自由学习;博客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真正实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博客的交流与讨论功能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加强和展开, 实现并强化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合作学习的观点;博客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了解更为全面的知识, 培养思考的习惯, 体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学习的本质。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利用博客进行学习, 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0) 采用博客方式补充学习资源直观全面, 有利于直观、全面地展示学习内容;利用博客进行学习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从隐性向显性的相互转化, 由简到繁地形成知识的持久性和迁移性;相比其他的学习方式, 博客更有利于对知识进行梳理, 更符合认知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博客有利于形成知识的反馈, 辅助学习者完成博学、审问、明辨、笃行的学习循环过程, 获得正确的知识。

博客辅助教学的应用探索

博客不单单是一种网络技术手段, 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制作网页的行为, 博客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文化现象, 对教育的影响与日俱增。国外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博客, 做教学计划, 开展课程与专业发展方面的同行合作, 利用博客指导新教师和学生; (11) 还将博客作为课堂和课程的补充。 (12) 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博客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有为数不少的人在从事博客教育的应用与探索。具体而言, 博客辅助教学有如下表现:

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网络信息泛滥。博客萃取并链接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 使更多人能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这些知识和思想, 提供所学的更广泛的背景资料。通过对信息的过滤, 信息可以转化成有用的知识。

进行自我知识的管理。写博客的过程也是构建、整理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托马斯·H·达文波特和劳伦斯·普鲁萨克认为, 所谓“知识管理”, 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用组织或个人本来已经拥有, 但可能不被察觉甚至彻底遗忘的知识。 (13) 博客, 通过搜索引擎、超文本链接和信息聚合器等技术手段, 实现知识收集。对于大量零散的隐形知识, 能通过这种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收集, 使之显性化, 从而变得更容易为人理解和接受。 (14)

记录学习过程。学生的电子档案袋里记录着学生所完成的学习任务的全过程, 包括学习者本身的学习内容、他人的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汇报、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协作等。利用博客来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袋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博客的共享性能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学习群体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学生通过建立、参与博客, 可以对其他学习者的博客发表个人意见, 这必然要与不同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的学习者打交道,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协作的能力。学生们通过参与讨论, 可锻炼批判性思维, 能更好地阅读、批判性思考和积极主动地写作。 (15) 基于博客的学习能够成为一种自主性学习、开放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互动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博客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很多相契合的特征和关系。博客以其技术上近乎“零障碍”、使用上的便利性和突出的教育功能等优势引入教师专业发展领域, 为教师自我完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力量和人文环境, 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工具。首先, 博客满足了一部分教师的“理解、尊重、认同、欣赏”的需求, 满足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动力需求;其次,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再次, 博客特有的“平等、开放、共享”的发布机制, 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孤岛状态, 有助于教师之间营造反思的氛围。

博客辅助教学的冷思考

博客毕竟是一种辅助工具, 我们不能指望它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 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表达仍然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放在首位考虑的。

博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但更适合作为课后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的工具。另外, 博客的使用者应当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对信息进行提炼和筛选, 而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更高,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既尊重自主性, 又不要放任自流。

博客的撰写贵在坚持, 重视思想和内涵。很多博客记载的信息太少, 或者仅仅是搜集网络上的资料, 无新意, 最终沦为网络上的信息垃圾。

文化精品的轻博客传播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文化精品 轻博客 微博 传播现状 传播规律

[中图分类号] G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6-0067-03

Cultural Elite’s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in Light-blog

Wang Yue

(Shang 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Journalism Institute,Shang Hai, 200235)

[Abstract] Cultural elite’s communication relates to build the social core values, construct ideology, achieve economic goals,advance social progress and human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cultural elite”concept, present the cultural elite’s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Diandian, Lofter,Renrenxiaozhan and other major domestic light-blog sites.And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expanding cultural elite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al elite communication rules in light-blog and microblogging.

[Key words] Cultural elite Light- blog Microblogging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Communication rules

“文化精品”的完整提法最早出现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及的已不仅是文化精品的生产,而是“推动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可见,“文化精品”追溯起来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概念。此外,通过梳理十四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决议”,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发现,意识形态领域界定的“文化精品”为: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形象,具有民族特色,具备国际水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并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文艺作品。“精品战略”中也提及“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1]。“五个坚持”论中也提到“推出更多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市场”的精品力作[2]。但“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工程”中重点推出的是“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重点资助的是“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重点扶持的是“反映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当代现实生活的作品”[3]。透过各畅销书榜,电影票房、电视剧收视率等受众的文化消费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官方界定的文化精品所占的受众市场很小。结合官方与文化消费情况,本文对文化精品概念进行界定:反映时代精神,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具有思想性,并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多媒体竞争的信息时代,传播方式和传播策略是决定传播成败的关键。从文化消费指数中可发现中国并不乏文化精品,但目前受众与官方对文化精品的界定存在错位现象,且文化精品的传播途径单一,未能很好地利用新媒体传播,致使其在文化传播中处于边缘地位。

轻博客作为继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后,在国际上影响第三大的社交模式,技术上,它既有博客的表达力,又有微博的社交传播力[4]。更为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之前以人为中心的社交模式,以内容为传播主体,致力于高品质文化传播,与文化精品的传播有着天然的亲和性。目前,国内产生一定影响力的轻博客网站主要有点点网[5]、网易LOFTER[6]和人人小站[7]等。本文以上述三个网站为研究对象,将其与新浪微博平台对比,采用线上线下的参与式观察和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梳理文化精品在轻博客网站的传播情况,探讨文化精品的网络传播对策。

1 文化精品的轻博客传播现状

1.1 从传播平台看,具有SNS背景的轻博客网站传播效果较好

分析目前国内较活跃的三个轻博客网站,其发展现状都受到原有资源的影响。综合分析博文数量和博文热度,人人小站位居首位,LOFTER居次,点点网排在第三位。人人小站是人人网创建的轻博客平台,且与人人网互通,具有深厚的SNS基础。另外,人人网原有的实名社交黏性强,互动性强,再加上糯米网的商业资源,使得人人小站成为目前国内人气最旺的轻博客网站。LOFTER是网易推出的轻博客平台,网易的优势在门户网站、电子邮箱、在线游戏等方面,在社交网站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因此,LOFTER的人气不如人人小站,但因有网易的媒体资源,人气仍要胜过点点网。点点网作为国内轻博客的首发者,是最独立、专业的轻博客网站,用户体验最纯正,但它缺乏媒体资源,仅靠概念吸引受众,在丰富、多元的网络新媒体冲击下并不容易。

1.2 从博文热度看,创意性的图文并茂帖阅读量更高

轻博客以“图博”著称。综合点点网、LOFTER和人人小站热度较高的博文分析发现,具有创意性的图文并茂帖——以图片为主,辅以少量文字——阅读量更高。点点网上美食栏目中热度最高的是一组美食烹制的动态图片:莲藕炖排骨的汤锅不断冒着热气;平底锅里油花在菌菇四周此起彼伏地胀裂。动态图片是由多张静态图片帧组合而成的gif格式图片,各帧按一定的速度进行播放,从而形成动态的图片效果。动态图片使得静态图片具有动画的效果,这一新颖的画面表达方式得到轻博客用户的喜爱与认同。LOFTER上美食栏目中热度最高的是一组美食烹制者和美食的水彩画,用笔简单、传神。高科技的今天,运用新技术手法表现现代主题让人耳目清新,用传统艺术手法表现现代主题,也会让人眼前一亮。轻博客网站热度较高的博文在分享信息的同时,都力图寻找不同寻常的方式重新展示、阐释信息主题。兴趣分享的同时,亦追求文化创意,聚在志趣。“图博”的用户对图片的鉴赏有着独到、专业的审美追求,他们追求图片的艺术性和艺术表达的创新性,强调与众不同的表达效果,而其他社交网站的图片更多的是陈述事实和提供资料。

1.3 从博文主题看,阐释类博文比信息分享类博文更受欢迎

轻博客的用户更喜欢阐释类的深度阅读,喜欢阅读中揣摩、品味的过程。在轻博客上即便是附有简单图片的哲理文字也能获得高热度。而轻博客网站热度较高的博文在新浪微博的热度普遍较低。在新浪微博平台检索“时尚”“摄影”“旅行”“美食”等热门标签,检索结果中热度较高的都是信息发布类博文。微博平台的发帖召唤语是“有什么新鲜事想告诉大家”,即意在信息的发布和分享。另外,微博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受众已习惯浏览140字的消息,没有耐心读完微博发布框中4行字以上的文章。微博用户习惯看段子式的观点、思想,而轻博客的博文虽有思想,但它的思想与图片和文字互为论证,或是思想溶于其中,需要揣摩、品味或自我提炼,被碎片宠坏的受众已丧失了读故事、鉴赏和回味的乐趣。能静下心阅读、品味、欣赏的轻博客用户,他们追求的不是信息的速度,而是信息的深度,还有阅读对生活、对人生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讲求“静”,现代焦躁的社会与个体更需要这些让心灵平缓下来的文字。不断探索转型的新老媒体也许尚未意识到,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或许想逃避过多的信息轰炸,过快的信息更新,更想躲到合意的文字里静静地品味信息与生活的关系。而这些普世不变的生活真谛相较花样翻新的新媒体特质更容易把握,但也更容易被人忽略。不难发现新媒体中受欢迎的却是“旧”内容,“简”时尚,“慢”文化,文化的沉淀与技术的更新貌离神合地聚结在一起。

2 文化精品的轻博客传播特征

为了进一步探析文化精品在轻博客网站的传播情况,本文选取点点网、LOFTER和人人小站热度前十文章与新浪微博同主题热度较高的微博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文化精品在第三代社交模式中的传播规律。

2.1 媒介表现形式: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仍是文字,且情感色彩积极

通过对筛选出的30篇博文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后发现,插图式占50%,配字式占40%,图文结合式占10%[8]。可见,图片是轻博客网站最常用的表现形式。但从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插图式占比大于以图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配字式看,文字仍然是文化精品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且不同于当下中国最大的网络意见平台微博的“语录体”“段子体”,暗含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期盼,轻博客因意在分享兴趣爱好,语言温暖、平和,有回归深阅读的倾向,博文常用“我喜欢……”,“我和大家分享……”“感谢……”等句式,倡导的是一种积极享受生活的人生观,不易产生负面情绪的传染。

2.2 用户网络表达:用户在轻博客的网络表达中更为“内敛”

分析轻博客博文的热度情况发现,轻博客用户媒体功能使用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喜欢/赞”、“转载”和“回应/评论”功能。可见,轻博客使用者在社交媒体的网络表达中更为内敛,更多地是表达自己“喜欢”的态度,而不是将自己喜欢的博文进行扩散传播,分享给别人,且较少对博文进行意见抒发。由于轻博客用户使用“喜欢”功能后,其他用户只有进入博主主页,点击“喜欢”栏,才能看到被喜欢的文章,这样便影响了博文的传播。相应地,用户在新浪微博网表达则较为积极、奔放。新浪微博用户媒体功能使用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转载”、“喜欢/赞”和“回应/评论”功能。新浪微博用户使用“转载”功能后,所有关注该账号的用户都有可能看到转载的文章,这样便使得新浪微博的信息传播力较强,但文化精品类博文在新浪微博的传播效果并不好,在新浪微博上能够引起较高关注的多是涉及公共话题和争议性事件或有强势意见领袖介入的话题。

2.3 信息扩散模式:多呈扇状扩散,信息辐射力弱

本部分从筛选出的30篇博文中选取1篇在轻博客和微博热度相近的博文进行二者传播模式的比较分析。目前尚无自动生成轻博客信息扩散模式及可视化的软件,故根据选取博文的具体热度情况,人工分析该博文的传播节点和扩散模式图。博文主要由主账号传播出去,其受传者中二次转发量不多,受传者影响力有限。绘制出的博文传播模式图如扇面状,传播结点较少,信息覆盖面有限,传播能力较弱。该博文在微博的传播模式主要借助“寻找微博引爆点”(草根版)和“北京大学PKUVIS微博可视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分析发现该博文在传播过程中,只有2个转发者分别带来17个和12个转发量,有8个转发者带来2—5个转发量,其他转发者带来1个或未带来转发量。即在博文传播过程中,信息扩散层级较少,且未出现“引爆式”的转发者。运用“北京大学PKUVIS微博可视分析工具”进行处理后发现,传播模式图呈现为较规整的“蒲公英”状,只有一两颗蒲公英种子成熟并带着伞包向外扩散的映像。文化精品信息不管是在轻博客的扇状扩散,还是在微博的蒲公英状扩散,借助蒲公英种子成熟扩散原理可以理解,未脱离母体的蒲公英种子是不成熟的种子,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再次传播。同理,传播过程中未出现带来大转发量的转发者,这样的传播模式如同暂不能带来第二次生命的未成熟的蒲公英,传播能力有限。

3 文化精品的网络传播对策

从上述分析看,目前文化精品的网络传播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在总结文化精品轻博客和微博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几方面对扩大文化精品的传播提出如下相关建议。

从传播效果看:目前国内轻博客网站的用户仍远远小于微博的用户,他的使用者主要是精品文化艺术的爱好者、坚定拥趸者,而目前这一群体在中国只是小众的存在,这与我国目前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状不无关系。国内轻博客网站仿效的汤博乐(Tumblr)截至2013年3月在全球用户已接近1.2亿,而国内的三个主要轻博客网站目前用户都只在千万左右。用户增长所限严重影响其传播力,再加上轻博客作为兴趣社交网站,其主题少争议性,以及受众使用习惯多为自我品味,使其较难产生传播的引爆点。传播力不足又限制了影响力,使其目前传播效果不是很理想。

从传播主体看:针对点点网目前传播力和影响力不理想的现状,可利用轻博客的优质账号(更新频率较为稳定、内容质量较高的账号)进行文化精品的传播。其次,博文同步到微博的同时,要考虑微博不同于轻博客的信息传播规律,如微博传播中关系的重要性,可利用微博的名人/意见领袖效力,通过他们进行微博转发、扩散,获得更多的关注。再次,也可借助名人读书会等线下形式加强传播。如任志强等在金融博物馆书院举办的读书会,公众通过微博报名,每期再从中筛选现场听众。借助类似的已具有一定受众群的线下读书会进行文化精品的传播,通过线下带动线上的传播,实行扩散。会后也可将读书会内容上传至微博、轻博客、微信等社交媒体,实现线上、线下的循环互动。

从传播内容看:首先,可将文化精品进行多媒介形态或多文艺类型的复制生产,通过表现形式的改变,扩大受众人群和影响范围,强化不同文化表现形式的民族传承。如将轻博客网站中的文化精品内容制作成视频,在优酷、搜狐视频等平台播放,并将视频链接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推广传播。另外,可将文化精品内容转化为适合微博和微信等目前强势新媒体的信息表达习惯,如将轻博客信息文本转换成“微博体”——凝练化、口语化的短信息,或将文字中精华的思想和理念发布到新浪微博或微信公众平台,并附上原文链接,在扩大文化精品传播辐射力的同时,培养习惯碎片化阅读的微博受众能日渐品味精品文化的韵味之美。

从传播渠道看:在细化市场趋势下,各新媒体都有特定的受众群,并且互联网用户增长已进入平台期,因此仅靠一种网络传播方式并不能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轻博客只能说是目前最适合文化精品传播的一种网络传播方式,以它为网络传播节点,借助云传播管理,通过它与其他网络传播方式的同步互动进行扩散传播,并与传统媒体结合,实现传播能力的复制和聚合,最终实现全媒体传播,方能扩大文化精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注 释

[1][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OL].[2012-02-16].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

GB/101380/17126448.html

[2]新华时政.李长春“五个坚持论”推动打造文化精品力作[OL].[ 2010-09-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01/c_12498449.htm

[4]王月.轻博客的传播特点及对传播生态的影响[J].中州学刊,2014(2):173

[5]点点网于2011年4月上线,中国轻博客模式的创建者和领跑者。

[6]网易公司2011年8月下旬推出的轻博客。

[7]人人网于2011年7月打造的轻博客。

[8]插图式主要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配一两张与主题相关的图片作为装饰;配字式则图片作为主要表达方式,图片上的文字对图片起解释说明作用;图文结合式则边用文字叙述边提供图片展示。

博客及博客文化 篇4

摘要:博客作为第四媒体中最有力的传播方式,已成为大学校园内一个新的信息来源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介绍了博客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博客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提出应对对策。

关键词:博客文化;大学生;积极作用;消极影响

博客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形式,它的形式和内涵与现代人的文化诉求和思考方式有众多不谋而合之处,迅速成为当代大学生表述生活和思想的一个重要渠道,大学生博客群体日渐庞大。

博客文化作为一种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必将对社会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1博客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博客,具体是指网络日志,是英语单词“Weblog”的音译。博客的诞生符合当代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和自由精神的伸展,不但易于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而且比起传统传播方式更具开放性和建设性。所谓的博客文化,就是人们在通过博客这个载体交流、传达思想和信息过程中,形成的一定行为习惯、心理状态和思想态势等文化氛围。博客文化从一定角度上体现了重视个人的存在、张扬个人价值的精神内涵,因而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尤其是他们把博客作为一种宣泄和张扬的工具,从中寻找自我存在价值,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满足,这是形成博客文化的重要基础。

博客文化具有网络文化的一些特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体性和交互性。写博客是一种文化活动,作者是在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信息进行一些文字组织,这是由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使主体性成为博客文化的显著特征。同时,博客能够对于其他人产生某些方面的影响,其他人可以通过留言方式与作者互相交流、碰撞和影响,这就体现出博客文化的交互性。

二是开放性和平等性。博客写作没有时空的限制,只要具备网络技能和基本设施,人人都能成为博客作者,人人都可以平等地共享博客资源,博客的宽泛性和容纳性,使博客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的特征。

三是虚拟性和多元性。博客写作采用的是人机对话方式,忽略所有的现实环境进行交流,作者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网上感受自身价值的存在。博客打破了文化界限和价值界限,任何人都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言论,作者价值观、人生观的多元化使博客文化具有了强烈的多元性色彩。

2博客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博客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寻找自我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成为大学生喜用常用的一种文化交流方式,但博客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给大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也能产生消极负面的作用,需要教育工作者予以区分对待。

2.1博客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正面影响首先,博客能为大学生交流、沟通提供良好的空间,博客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大学生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大学生能够通过博客获得情感上和思想上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精神满足,对于大学生丰富情感和张扬个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次,博客是大学生价值体现的空间和实现自我的舞台。大学生通过撰写博客,能够为青春的宣泄和个性的张扬提供有效的途径,他们更多地把博客作为个人媒体来使用,有的甚至能够得到阅读者的认可和赞同,使其观点和思想得到传播,为其人生价值的实现找到一种可能。

最后,博客有助于大学生获取知识。博客现在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载体,博客写作者广泛而众多,其中不乏专家学者,他们把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也作为博客内容上传,因此,博客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更新速度快,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使之可以更加便利地学习相关社会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自我。比如,新浪著名草根名博“三峡在线”所写的博文《一位大学老师写给大学新生的100条肺腑之言》就让很多的大学生们受益匪浅,为许多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指点了迷津。

2.2博客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首先,博客能够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博客的平民化和草根化,使得一些未经筛选过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会毫无阻碍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面对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博客平台,传统权威已不复存在,博客上各式各样的信息泛滥可能造成大学生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使大学生的思维缺乏理性。

其次,博客能够造成大学生人际情感淡薄。在博客这种相对封闭的网络环境里,人与人的交往变成了人与机的交往,使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大幅度减少,沉溺于这种虚拟的网络中,会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疏远和交往能力的下降,容易导致一些大学生情绪紧张、冷漠、不合群以及其他不良心理问题的出现。

第三,博客能够诱使大学生走向犯罪道路。博客上的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对于意志薄弱和自律性差的大学生而言,往往可能会滥用自由的权利,侵犯他人的隐私,散步谣言或恶意他人;还有的大学生沉迷于黄色、暴力和反动的信息里,不仅严重损害身心健康,而且容易导致犯罪行为。

最后,博客可能会让大学生的文化趣味变得低级。许多大学生关注博客上的色情、夸张、搞笑、拆解、颠覆等内容,在这些低级文化刺激下,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欣赏趣味会因此下降,大学生在阅读方向上会出现偏差,容易使其脱离真正的高尚文化。

3利用博客文化助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对策针对博客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应把握博客文化的规律,弘扬主旋律,因势利导,让博客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大学生的成长做出积极贡献。

3.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博客观

要教育大学生从主观上正确认识博客的本质,不应把自己封闭在博客世界中而脱离现实世界。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责任观念,认识到自己的博客行为会给他人带来的不利影响,认识到自己的过度自由会造成他人伤害,让大学生把握好权利与义务、自由与法规的尺度。要运用博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认清博客文化中的良莠好坏,自觉地抵制博客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博客活动上学会尊重、理解别人,自觉地塑造网络健康人格,着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

3.2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博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阵地,利用博客引导大学生把握正确的导向,正确地看待博客文化中的各种现象,辨别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建立一些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辅导、职业生涯设计辅导等专题的特色博客,通过添加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教育,教育大学生正确利用博客,提高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正确运用博客信息和创造博客文化,使大学生能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建立优秀博客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3.3培育大学生优秀信息素养

要加强博客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博客正面积极的作用和功能引导大学生培养优秀的信息素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运用网络知识能力。主要培养的能力有以下几个:一是快捷、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吸收、积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是科学认识、评价信息的能力;四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能力;五是驾驭信息和创新的能力。

3.4推动大学生获取优秀文化知识博客的平等化、自由化以及自主化赋予了大学生获知他人信息、充分自主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情绪感受等的权利。因此,要通过博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发扬无私奉献、资源共享的精神,树立开放的知识产权观念,尊重传统知识产权制度,打破学历、财富、地位、地域等障碍,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为大学生获取优秀文化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5提高大学生文化阅读品位

要积极创建高雅博客,形成高雅博客文化氛围,利用博客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高大学生文化品位和鉴别能力,引导大学生摒弃阅读低级趣味的博客行为,积极关注高雅文化,涵养人文精神,陶冶情操,在高雅文化熏陶中得到愉悦和享受,从而养成阅览高雅博客、建设高雅博客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军,夏四平.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S2):151-152.

[2]白小光.博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建设性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6):69-71.

[3]何克祥.思政博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

政工研究动态,(9):23-26.

[4]李明媚,张骏.博客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初探[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46-48.

[5]龚利明,刘志红,潘亮.博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探讨[J].社会工作,(4):23-24.

高校辅导员博客建设的实践及思考 篇5

一、辅导员博客“止于至善———赵娜的Blog”的内涵

借助中国大学生在线平台, 该辅导员博客命名为“止于至善———赵娜的Blog”, 意在借助网络平台传承河南师范大学“厚德博学、止于至善”的校训, 弘扬“明德、正学、倡和、出新”的校风, 引导学生立大志、成大才。它的创建是经过精心策划和长期培育的成果, 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 浓缩一个大学生辅导员对育人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体现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工作的热情和敬业精神。“博”导人生, 润物无声,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青年学生的心里去,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这正是辅导员事业崇高而神圣之所在, 也是本博客的真正内涵。

二、辅导员博客“止于至善———赵娜的Blog”各模块总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文) 明确指出, “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 笔者以辅导员博客为切入点, 创建品牌, 积极构建网上育人体系。博客各模块的建设、维护和完善,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止于至善———赵娜的Blog”融思想性、服务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发挥了辅导员在博客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实施过程中, 采用分模块建设, 重点突破的方法, 注重8大模块的建设, 并提供了丰富的图片材料, 受到学生的欢迎。笔者将自己的博客比作“心灵花园”, 学生把老师的博客看成“心灵鸡汤”, 辅导员与学生已成为亲密无间的“网友”“博友”, 遇到困难“到博客上问问老师”、坚持每天“去博客上看看学生”已成为师生之间的重要沟通方式。

1.“思想教育”模块———学生思想动态的“指南针”

“思想教育”模块是博客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每日箴言”和“辅导员寄语”两部分。开博以来, 该模块成了学生反映问题、宣泄情感的一个重要场所。辅导员针对学校和年级内发生的各类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评论, 辅导员在加强正面引导的同时, 也把它看作是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指南针”。辅导员平时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并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和肯定。

2.“成长足迹”模块———学生大学生活的“照明灯”

对于正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来说, 大学四年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为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并能充实度过大学四年, 博客特别创建了“成长足迹”模块, 依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 将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 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照明灯”。

3.“毕业就业指导”模块———毕业生的“航向标”

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关注的头等大事。为了更好地帮助毕业生面对择业、就业等问题, 博客创建了“毕业就业指导”模块。针对毕业生考研、就业等不同需求, 以分类指导博文为重点, 在线传达校内外各项招聘信息, 建立学生求职面试交流论坛。通过发布优秀简历模板、普及网络流行“面经”、分享经典职场励志摘录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当下就业形势, 使其了解不同行业的工作特点, 针对学生特点做好求职辅导和职业规划, 促使学生顺利就业。辅导员博客争取在第一时间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为毕业生走向社会或更高学府导航。

4.“心灵鸡汤”模块———学生心理成长的“助推器”

大学生是来自各个地方的优秀学生, 他们在中学时往往都是家里的宠儿和班级的骄傲, 但进入大学后, 面对激烈的竞争、陌生的人际环境、巨大的经济压力, 大多数学生将失去原有的中心地位。对于这种转变, 一些大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 在心理上表现为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 在思想上表现为对社会环境以及校园生活中的诸多不满。为了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 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博客创建“心灵鸡汤”模块, 发布心理健康知识, 及时与学生广泛交流, 及时关注学生的博客日志、心情状态签名等, 实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了解学生的困惑, 通过在线指导及时干预, 建立心理健康网络平台预警机制, 成功干预数起学生心理危机。

5.”组织建设”模块———学生政治进步的“领路者”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组织发展的程序,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早日加入党组织, 博客创建了“组织建设”模块, 搜集包括团员推优、党课培训、组织发展的全部素材, 并提供更多关于党建的知识, 实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积极引领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 成为学生追求政治进步的“领路者”。

6.“班级建设”模块———学生关心集体的“瞭望台”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班级建设、校内外新闻, 博客创建了“班级建设”模块, 将学校和班级内通知、公告, 各专业、各年级组织的迎新、演讲比赛、科技创新等活动展示出来, 以便学生及时了解学校和班级动态, 有选择性地参与班级建设和各类活动, 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为班级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7.“学生管理”模块———学生提高素质的“导师”

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综合能力的舞台, 而奖学金的评定则是学生一学年努力奋斗的最终证明。为了更好地进行相关工作的管理, 博客创建了“学生管理”模块, 及时发布评选信息、评选办法, 公示评选结果等, 为学生提供实时服务, 并鼓励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8.“社会实践”模块———学生实践能力的“教练”

社会实践是高校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将学习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的一种方式, 也是各高校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博客设立“社会实践”模块, 除了发布寒暑假假期社会实践的相关信息, 还包括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信息, 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致力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除了以上8大模块外, 博客还创设有《艺术生活》《名文精粹》等小栏目, 博客相册则包括各类活动的图片材料。完善的博客内容和丰富的图片素材, 使辅导员博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学生的认可。

三、辅导员博客“止于至善———赵娜的Blog”的成效

1. 搭建了师生及时交流的新平台

辅导员博客突破了时空局限, 使师生之间可以及时进行交流。这种及时性有两点好处, 一是方便学生及时反映自己的思想、及时求得老师的帮助, 二是方便老师及时传达学校要求、及时安排各项工作。自博客创建以来, 晚上11点以后通过博客发出诉求的学生有80人, 约占所带学生的10%, 求诉次数超过200次。暑假、寒假期间通过博客与笔者交流的学生有260人, 约占所带学生的30%。博客交流平台使老师没有了节假日、周末和下班时间, 但带给学生的是服务的便捷、高效和满意。

2. 增强了年级各专业之间的交流学习

“止于至善———赵娜的Blog”在笔者所带的各专业班级之间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使得各专业班级之间在合作的基础上相互比较, 营造团结、向上、和谐的班风, 争创一流的工作成绩。年级确定十个“比率”, 即竞赛参与率、获奖率、考研报名率、考研录取率、四六级通过率、课堂违纪率、活动出勤率、考试作弊率、一次考试不及格率、初次就业率, 并依据某个比率借助博客在各个专业班级之间进行公开比较, 谁优谁劣一目了然。

3. 实现了老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互动

博客自创建以来, 不仅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还吸引了40多位家长参与其中。这些家长对辅导员的工作和学校的教育提出了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同时, 笔者还把学生取得的主要成绩、获得的有关荣誉、学年学业成绩排序、综合成绩排序等放到博客中, 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 让学生间相互比较学习, 从而形成对学生教育的合力。

4.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博客因其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素材的时代性吸引了多数学生的参与。在这个公共平台上, 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等,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主要措施是每周确立一个公共话题, 鼓励每一个学生就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大家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同时要求主要学生干部写出有分量的评论文章, 形成年级的主流认识。

5. 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该博客还充分调动了同龄群体的影响力, 打破了传统的师生交流方式和教育方式, 用同龄群体自身独特的价值标准, 减轻学生的逆反或抵触心理, 为同龄群体之间进行对话式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架起了一座便利的桥梁, 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机制。在博客中, 笔者扮演的角色是“幕后的导演”, 学生则是“前台的演员”, 学生从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引出讨论的话题, 学生思想碰撞过程的同时也是思想融合的过程, 通过碰撞走向融合, 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目的。

四、辅导员博客建设工作总结和反思

自博客创建至今, 笔者经常进行总结和反思, 分析博客的优势和价值, 扬长避短, 力求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 以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大的便利。

1. 掌握信息动态的主渠道

博客能够突破时空界限, 促进师生互动, 在此基础上可以了解学生的基本观点及见解, 这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文化的真切体会的真实表露, 是对以往高等教育过程中信息滞后和隐蔽的一个突破, 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便捷、真实的信息渠道。

2. 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博客可以引导学生增强文化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要我受教育”到“我要受教育”、从“要我讲修养”到“我要讲修养”的三个转变,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不断提高文化觉悟和修养, 达到“个性化与社会化、能动性与受动性、内化与外化、持续性与反复性”四个统一, 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博客能够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这种新网络载体, 以实践活动为教育源泉, 克服校园文化交流的“高原现象”, 让学生在备受关切中“学会成长”,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把明辨文化误区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得到推广。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借助博客创造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以河南师范大学“止于至善——赵娜的Blog”辅导员博客为例, 从博客的内涵出发, 阐述在创建博客的过程中各模块的价值以及博客所达到的实效, 并进行总结反思, 以期为辅导员博客建设抛砖引玉。

博客及博客文化 篇6

作者:齐柏林

出版社:圆神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2013年,齐柏林所拍摄的台湾第一部空拍记录片《看见台湾》终于完成,令人惊艳、感动、心疼的的台湾,撼动了所有观影者的心。许多片中看不见的故事,也都收录在本书当中,包括许多贵人相助的缘由、筹拍过程及拍摄现场的幕后故事、第一次空拍电影所遭遇的辛苦等。

塔里的男人

作者:亚拉文·雅迪嘉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

孟买在地产大亨达哈曼·沙赫眼中是一条一条发财的线。他计划收购一栋老旧破败的住宅大楼,以重建豪宅。他开出的价格足以让大楼所有住户一夕致富。大楼住户渐渐少数服从多数决定迁离。最后只剩下一个人阻碍沙赫的计划,那就是“老师”,曾经是小区里最受敬重的人物。

断臂上的花朵

作者:奥比萨克思

译者:陈礼工、陈毓奇

出版社:麦田出版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

南非民主化后首届大法官奥比·萨克思,因反种族隔离而遭迫害,失去右手与一只眼。本书是对他反抗运动与宪法审理工作的回顾,读者不仅能看到他审理芙莉案等重大案件时的思考与抉择,也能感受到当代最杰出的法律人是如何将法律与人性重新接轨,为人类的自由与尊严服务。

家事的抚慰

作者:雪瑞·孟德森

译者:林慧珍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

作者凭着对于家庭和家事的热爱,及身为法律人一丝不苟和追根究柢的精神,巨细靡遗写了这本家事大全,让读者在市场、在厨房、在餐桌、在服饰店、洗衣间、在缝纫间,都能得心应手,并且变化自如,营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舒适居家空间和家庭文化。

博客及博客文化 篇7

①博客(Blog)作为一种网络日志,其写作和传统写作有本质上的不同:写作者随时能看到读者的反应,他也可以回复、链接,可以随时介入争论;但最重要的是,它是处于一种“被看”状态,大多数人上博客网的时间大概还是更多地花在“看”而不是“写”上面所以,博客们希望引人注目,追求点击率就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动机;同时他们也希望“看”到别人,看到别样的人们,别样的生活,尤其是网下不易接触到的名人。

②由于可以在网上看到大量别人的写作,博客们也许就能触发了自己的写作欲望;而大量的“看”也有助于提升写作能力,最后乃至达到连他自己也感到惊奇的一种良好写作状态和水准。一个好的博客作家也许就这样炼成了。写作需要鼓励和刺激,需要有发表和得到评论的机会。博客网络正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

③王朔曾在他的小说中写过一个极想写作的人,他经常进入一种紧张的构思,但不容易整理清楚自己的思绪,自然也没有发表的机会。因为思绪常常是需要通过发表来整理的,有时仅仅是一次发表的机会就可造就一个作家。所以,如果这事搁在今天,那位极想写作者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他可以尝试做一个博客。如果开始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还可以用笔名。中国近代以来有两次作者用笔名的高峰,一次是上个世纪之交报刊大兴的时候;一次是这个世纪之交网络大兴的时候。而上次主要还是精英写作,这次则是大众的写作。上次笔名变化还不多,这次各种笔名之丰富和有趣,本身就是一种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

④不仅是“看”,还有“被看”。一种能够被许多人“看”的感觉刺激着写作,千千万万过去普通的写作者终于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过去他们被轻视乃至根本被忽视,现在他们可以在博客上表达心声,寻求同好。虽然点击率不可能都很高,但自由表达的感受更为美好。

⑤所以,至少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博客的意义更多地还是在“看”和“被看”,而不是“写”。这一点在与传统日记的比较中显示得最为清楚。传统日记的写作者主要是写,他看不到别人的日记,自己写的至多有一二亲朋好友的交流切磋。而博客将一种“互看”发展到极致。

⑥人们或者会说“没有写,哪来的看?”的确如此。但对博客来说,“没有看,哪来的写?”而这后一方面对博客来说也许是更重要的。

⑦所以,至少从今天中国的博客网来看,它还更多地像是一个大看场,而不是一个大作坊(有删改,2006年4月9日《新京报》)

6.下列关于“博客写作”与“传统写作”的比较,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和传统写作不同,博客写作者随时能看到读者的反应,也可回复、链接,随时介入

争论,这使博客不断地处在一种更新、流动之中。

B.博客使相对私密的写作变成了公开、热闹的行为,使一种主要面对自己的私人写作

变成了一种面向公众、且主要是面向陌生人的公开写作。

C.博客使写作不再像过去一样的孤独,写作者可以在网上得到正视乃 至重视,所以,

作品的高点击率是一个最能让博客写作者感到愉快的指标。

D.除非作品比较成熟、能够发表,否则传统的写作者是很难使自己的文章有面对公众

的机会,但博客使这一原本艰难的过程变得没有门槛。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博客们下“笔”时总是会意识到别人的`目光,同时也关注、学习别人的作品,所以在众目睽睽下,一个好的博客作家就这样必然地炼成了。

B.在博客上,是“看”和“被看”催生了大量的写,刺激了不断的写。因此,博客的“写”是一种由“看”和“被看”提供动力和条件而完成的“写”。

C.不易理清自己思绪的人,其作品往往没有发表的机会,所以极想写作的人完全可以通过写博客来实现成为作家的理想,有时仅仅是一次发表的机会就可造就一个作家。

D.博客实际上把日志的关键词从传统的“写”变成了“看”,在博客们看来,只要没有了“看”也就完全没有了“写”的意义。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博客们在希望“被看”的同时,也希望“看”到别人,包括别样的人们、别样的生活,故而可以猜想,名人写的博客会是异常火爆、备受追捧的。

B.今天中国的博客网更多地像是一个大看场,而不是一个大作坊,这说明虽然现在的网络写作队伍无比浩大,但实际上一般的博客写作者的产量、质量依旧非常低。

C.这个世纪之交出现的使用笔名的高峰中,各种笔名更加丰富、有趣,这直接表明“报刊大兴”主要促进的是精英写作,而对于大众写作的促进作用比不上“网络大兴”。

D.在网上大量地“看”,大量地学习别人的作品,就能使博客们的写作水平得到令人惊奇的提高,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是同一个道理。

答案:

6.C(尽管第①段谈到“追求点击率就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动机”,但第④段对于“不再像过去一样的孤独”的理解更为到位,尤其“但自由表达的感受更为美好”)

7.B(A:第②段“一个好的博客作家也许就这样炼成了”。C:作品是否能面对公众,与“成为作家”没有必然联系。D:第⑥段“而这后一方面对博客来说也许是更重要的”。)

博客及博客文化 篇8

作者:吉田修一

出版社:联经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六年前,因为爱上金城武而独自来台自助旅行的春香,认识了就读淡江大学的刘人豪,这场异国情只持续了短短一天,之后彼此就音讯全无。六年后春香来台建设高铁,人豪在东京成为了建筑师。阔别了六年之久的感情,他们能否找到彼此,共续前缘?

等待的技术

作者:帕特诺伊

译者:曾沁音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7月

多数人都认为,拖拖拉拉并不是什么值得嘉许的行为。本书却指出,在做决定前等待一段时间,尽可能搜集最多信息,便是好的延迟。作者帕特诺伊教授访问了百余位专家,深入研究心理学、行为经济学、法律、金融等领域,揭开时间与延迟决策的谜团。

债的历史:从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负债时代

作者:戴维·格雷伯

译者:罗育兴、林晓钦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人类学家研究发现,早在货币出现前,人类就已经背负债务。原始社会的债务,用以估量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本书从人类历史中犯罪和赔偿、战争和奴隶、债务和赎罪的故事开始谈起,试着揭开债务规则神秘的面纱。

独居时代

作者:

艾瑞克·克林南博格

译者:洪世民

出版社:漫游者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独居不再等于孤独,而是生活新选择。本书并非推广独居,也无意忽视独居所必须具备社交与经济上的条件,才能维持独立。但透过书中人物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独居经验,可以不必害怕独居,更进一步在有机会独居时,也可以拥抱幸福。

博客及博客文化 篇9

“调情”激起千层浪

——基于一次家常课上的“调情”教学尝试

余杭区南苑中学 何正坤

一.课例的背景

分管德育多年,我发现多数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身边的人和事更是漠不关心。尤其是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甚至仇视父母,仇恨生活,仇恨一切。看到这种情形,我觉得非常痛心。尽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活动,尽管经常找学生谈心,晓之以理,但却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扭转这种情况呢?我想在教学中来渗透德育,来生成情感,也许是激发学生情感之根源。为此我想从语文课堂上来尝试突破,精心选出了《秋天的怀念》,并设计这堂课,希望用情来调起他们的情,用爱来点燃他们心中爱的火花。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患病的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的儿子,并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文本通过对生活中细小的事情的细致描写,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作为八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应该基本具备,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情”字当头:

1、调动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调动情感,领会文本中蕴含的伟大母爱之情。

3、调动情感,初步领会借助小事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二.课例叙述(实录):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调情”激起小浪花

同学们,还记得朱自清的《背影》吗?(生齐答:记得)因为那个肥胖的、年老的、蹒跚的背影已经刻在了我们记忆的深处,同时,它还让我们懂得了父爱无言的表达方式。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讲述母爱的好文章,一篇少有的好文章。好文章需要有好的读者。我相信十二班同学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读者,对不对?(生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地齐答:对),那么,这篇好文章是什么?它就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及作者)

由旧的情境引入新课,我认为符合学生认知前提。激励性的语言调起了学生的热情,又营造了一种阅读期待。

(二)“调情”激起浪花一朵朵

师:既然是秋天的怀念,那么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为什么要怀念??

语音刚落,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母亲,在秋天怀念是因为母亲在秋天去世,母亲在生前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所以在母亲死后我怀念她。

给我启发的课例研究(语文组)

师:这个同学还没看书就能回答出这些问题,说明他预习得很好,大家要向他学习。(掌声响起)

师:既然文章写了母亲对我的关爱,也写了我对母亲的怀念。哪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把这种爱和怀念给大家传达出来。

有几位同学举手,师请了一位女同学。师:需要音乐吗? 生:要

《秋日丝语》的旋律在教室中响起,学生开始有感情地朗读,在音乐声中,学生朗读声情并茂,随着情感的开启,学生的声音哽咽了,眼中有泪花闪动,听课的同学和老师无不为之动容,场面非常的感人。朗诵完毕,教室里又响起了掌声。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齐答:好)

那她是不是一个好读者呢?(生齐答:是)那你们想不想做一个好读者呢?(生齐答:想)

以特殊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情”,既是对该同学朗读水平的积极肯定,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同学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感激发作了铺垫。

(三)“调情”激起层层浪

师:现在就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勾划出令你感动的段落或句子,说明你感动的理由,把这种感动与大家分享。

生默读,进行勾划,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有的勾了一处,有的勾划了很多处,这篇文章感人的地方很多,现在谁来读一读,把最打动你的地方说一说。

生:让我最感动的是:“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从这里我读到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她临终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牵挂着儿女。师:这可能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吧!

生:我最感动的是“母亲就悄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从这里我感到了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关心,她不想看到儿子伤心的样子,自己躲到外面去哭,其实她比儿子更伤心。

师:说得真好,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在文中还有吗?

生:有,“还记得那会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突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从这里我也读出了母亲的体贴。因为儿子瘫痪了不能走路,提起“跑”和“踩”之类的词会让儿子伤心,所以母亲突然就不说了。

师:真是一位体贴的母亲,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给我启发的课例研究(语文组)

生:我最感动的地方是:“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里写出了母亲已经病得很严重了,但我却不知道,她不告诉我是怕我担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母亲对我无私的爱。

师:母亲病得很严重,在文中其他地方还有说明吗?

生:有,“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这里也写出了母亲的爱。母亲患病了,她已经是非常痛苦了,但她还要为瘫痪的儿子操心,其实,最痛苦、最伤心的应该是母亲。

师:说的真好,(师生共同鼓掌)照理说,母亲那么痛苦,她应该很绝望啊!文中的母亲表现出来很绝望吗?

生齐答:没有

师:那母亲是怎样的表现呢?谁来说一说。

生:当我发脾气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这体现了母亲坚强的一面,还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我瘫痪了,即使别人会看不起我,但母亲却会永远地陪在身边。

师:你怎么体会到母亲的这种爱的?具体地说,就是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从“扑”、“抓”字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紧张,从“忍”字可以看出母亲当时的难受。还从母亲说的话中可以体会到她对儿子的爱。

师:(感叹)是啊!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中国有句古话“养儿防老”。这样一个瘫痪的儿子能给自己养老吗?(生齐答:不能)但母亲有没有嫌弃他呢?(生齐答:没有)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处境怎样,始终与你不离不弃的是你的母亲。如果说友情会有尔虞我诈的争斗,爱情会有贪慕虚荣的嫌疑,那么亲情,尤其是母子深情却是不会掺假的。要不大诗人孟郊怎么会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呢?(生目光专注,感情投入)

师:还有感动的地方吗?

生:“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伺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里写出了母亲为了照顾我而没有时间去照料花,说明母亲爱我甚于爱花。

生:还有,“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里的“挡”字写出了母亲愿意为我挡住一切,愿意为承担一切。这里也写出了母亲的关心和爱。

师:大家体会一下央求般的神色是一种什么神色?在你的生活中有过吗?(思考片刻)生:当我犯错误时或者考试考得不好时,我请求老师不要让我请家长时就是央求的神色。(师生笑)

师:对,非常好,还有感动的吗?

生:“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

给我启发的课例研究(语文组)

得烂漫。”这里写出了母亲的爱,并没有随着她的去世而消失,它就象花一样陪伴在我的身边。

师:母亲的爱将永远陪伴着我,非常好,那大家讨论一下,母亲的爱到底一种什么样的爱呢?

生小组讨论,发言热烈,教师巡视 生:我觉得母亲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生:体贴入微的爱。

生:是一种无法替代也无法阻挡的爱。生:母亲的爱是一种有开始却没有结束的爱。生:母亲是一种伟大的爱。

师:大家对母爱都有自己的认识,非常好。我相信你们也真的能从文章中体会出来,我现在给大家讲个故事,听了之后,大家比较一下,哪一种爱更伟大一些?

有一对母女去一个高山滑雪场滑雪,她们遇上了暴风雪。救援的直升飞机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无法找到她们,母亲心里很清楚,如果再没有人来救她们,她们都会死。在女儿睡着之后,母亲脱下自己的羽绒服盖在女儿身上,然后平静的拿起小刀(师停顿了一下,声音略显哽咽)割开了自己的动脉血管,把血洒在雪地上。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艰难地在雪地爬行了十多米,在她身后留下了一道十多米长的血痕,正是它,给救援的的直升飞机指明了方向。女儿获救了,母亲却早已流干了最后一滴血。(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神情凝重)

师:大家说,这种母爱伟大吗?(生齐答:伟大),那它和史铁生的母亲相比,是不是课文中的母亲就不伟大呢?(生齐答: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母爱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故事中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母爱是真实的,但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又象是一个神话,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会碰到这种事情。大多数的母亲都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爱着自己的孩子,虽然这种爱不如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感人,但它却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爱。

师:你能列举出这种爱吗?(师生共同举例)

就象史铁生笔下的母亲表现出来的一样,在你生气时,转过头去默默伤心。煮了两个鸡蛋,你只吃了一个她也会生气;晾晒被单时,把你用的晒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而把自己用的晒在光线较差的地方。

师:伟大的母爱其实就体现在这样一些小事中,这样一些细节中啊!(学生神色更为凝重,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完全被震撼了)

(四)“调情”激起深层浪

师:伟大的母爱体现在小事中,那么作者怎样通过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呢? 生:通过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母亲去世多年,我仍然记得她的只言片

给我启发的课例研究(语文组)

语,一个个细小的动作和细微的神情,说明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生:环境描写,文中写到了秋天的菊花,写了我对母亲的怀念。(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为什么写菊花是对母亲的怀念?菊花对这一对灾难深重的母子来说,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菊花象征了生命力。生:象征了顽强的意志。生:还象征了生活的希望。

师:是啊!菊花自古就被赋予坚强的象征,在《红楼梦》中就有咏菊的诗句:一身傲骨无人晓,高雅品格比兰心”。东晋袁菘也有“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这样的诗句,说的都是菊花的亮洁和坚强。母亲想通过带儿子去看菊花,让他象菊花一样坚韧刚强,让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师: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了。为什么母亲生前一再央求我去看花,我却没有去,母亲去世后,却反而让妹妹带我去看花呢?

生:我觉得这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在菊花中仿佛看到了母亲的音容笑貌,感觉母亲就象花一样还留在自己的身边。

生:我觉得这里是作者用实际行动向母亲证明,他已经树立了生活的信心,已经变得坚强起来。

师:北海的花年年会开,母亲却已永远不在。这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作者终于去看了菊花,当他去看花时,他懂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了吗?(生齐答:懂了)他有话对母亲说吗?他说了什么?

生齐答:有(齐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师:好了。我们应该从这篇文章学到那些方法呢?

生:我们应关注生活中的小事,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生:还应该借助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五、拓展延伸,真情表达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母爱了吗?请大家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几句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完全被调动了起来,有很多同学没有写就已经举手了。生:妈妈,我想对你说:对不起。你陪着我度过了孤单的童年,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但我有时还不懂事,惹你伤心,妈妈,对不起!(声音哽咽,同学掌声鼓励)

生:妈妈,不经意间,你的头上出现了几根白发,你开始记不住有些事情了。我才发现,妈妈,你开始老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妈妈,我懂你的心意了,谢谢你,妈妈!(掌声)

给我启发的课例研究(语文组)

生:妈妈,记得刚开学时,我不习惯住读,你几乎每天都会来看我,给我送东西来。为了我能在这个学校读书,你把房子都卖了。(哭出声来,说不下去了,同学掌声鼓励)为了我,你吃了太多苦,妈妈你辛苦了。(掌声)

生:妈妈,您和爸爸离婚以后,我就跟你住在一起。为了我,你没有再婚。妈妈,我想对你说,不要因为我而放弃你自己的幸福,你给自己找个伴吧!不管怎样,妈妈,我将永远爱你。(掌声)

学生中很多人已经开始檫眼泪了,并伴有小声的啜泣。情感已进入高潮。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把老师感动得都快哭了。我也想对妈妈说:妈妈,我很想你。这里的冬天太冷,我又感冒了,鼻炎也发了,现在浑身都难受。以前你总说:天冷要加衣服,每天要吃早饭,我觉得你很烦,但是我现在真的希望你在我身边唠唠叨叨地提醒我。(声音哽咽,停了一下,教师眼里泪光闪动,教室里掌声响起)但是,妈妈,你放心,我会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你自己也要保重,隔着千山万水,祝你健康,祝你永远健康。(掌声又起)

《烛光里的妈妈》音乐声响起,在略带哭腔的歌声中,许多同学和老师都哭了,大家情感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把课堂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师:母亲养育我们不容易,我相信每个人对于母亲都会有自己的报答,我也相信你们能够做到。最后,我们一起祝全天下所有勤劳善良的母亲幸福安康。(掌声)

三.课例的分析: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应该说这节课的效果比我预想中的还要好。听课老师评价很高,学生反映也很强烈,有的同学下课了都还在哭。对于我来说,收获也很大,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我开始明白,通过课堂中“调情”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其效果远胜于平时空洞的说教。这种给学生“温柔一刀”的方式触动了他们内心温柔的一角,使他们懂得了感动,懂得了珍惜。我蓦然发现,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生动、感人。

感动之余,我也开始反思这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我觉得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了情境资源的调动。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了教材。在备课的时候,我充分地考虑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了教材。首先根据是新旧情境的联系去运用教材。我们在学了朱自清的《背影》,那是篇讲述父爱的文章。通过对那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对通过小事表达人物感情的方法也初步掌握。有了这些基础,对于这样一篇讲母爱,写作方法也相似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是不困难的。所以我用学过的《背影》来导入新课,来调动情感,就是充分考虑了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立足于这个现实水平,我才能调动学生潜在的深情。

其次是把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当学生总结出母亲的给我启发的课例研究(语文组)

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以后,我讲了那个母亲割破血管来救女儿的故事,这个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但正是因为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个神话,所以我调动学生明白伟大的母爱往往体现在平凡的小事中,并举了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通过这些事例调动他们关注生活的情感,体会母爱情感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为后面调动他们对母亲说心里话的情感做了准备和铺垫。

2.调动有利个性充分发展的情感氛围,形成共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由于经历和情感的差异,使得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自己分析,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对自由阅读课文,真情感知这一环节,我提出的问题是“勾画出你最感动的段落和句子,并说明理由”。对于这样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而且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学生参与的面也就增大了。在他们谈自己的理解时,我虽然也有主流的引导,但同时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和体验,促进了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成了自己选择所需要的信息主动的过程,调动他们的情感并从中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3.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教学情境设置较好,在调动学生情感的同时,老师也始终与学生一起感动,情感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首先,在配乐朗读时用了《秋日丝语》作为背景音乐,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一浪。再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使他们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其次就是讲故事这个地方,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同时把他们引到体会平凡生活中的母爱这一主题上,强烈的情感落差再次使他们心潮起伏,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二浪。当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之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让他们对妈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那些发自肺腑的真实的声音使全场老师和同学无不为之动容,这也是我在课前始料未及的。正是它,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三浪。如果说学生的感情在这时还有所保留的话,那么当《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响起的时候,情感的狂潮早已是泛滥成灾了。这些教学情境的设置,一层又一层地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深入,直至达到情感的颠峰。我发觉自己就象在剥一个洋葱,随着一层层的皮被剥掉,不是我想学生掉泪,而是他们不得不掉泪。

4.评价产生激励,评价创造情境。课堂上,我始终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当学生发言时,我并没有保持沉默,而是首先肯定他的大胆发言,继而努力、迅速地掌握发言者见解中的关键点进行评价,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这种鼓励有效地刺激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始终保持活跃。评价不仅及时,而且形式多样。比如第一个同学起来回答了问题后,我就说他还没有看书就能回答出来,说明他预习得好,大家要向他学习。再如当配乐朗读的同学读完时,我问大家她是不是个好的读者,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其实就是对这个同学最好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除了采用传统的语言鼓励外,我还采

给我启发的课例研究(语文组)

用了掌声鼓励和用眼神鼓励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本课例所引发新的探究

从日记到博客 篇10

许多人会问什么是“博客”?什么是“图片博客”?简单地说每天(并非绝对每一天,但也不能有太大的间隔)写下自己的感受,并发布在互联网上,供朋友或有兴趣的人观看。顾名思义“图片博客”则是以图片为主或图文并茂。

其实国内、国外许多年前就有人以摄影的方式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每一天。前几年山东摄影师李百军出版了一本《每天——我的城乡视觉日记》,图文相辅一日一记三百六十五天。李百军的所思所想所观所看,李百军的影像能力,甚至他这一年的行踪轨迹都跃然纸上。不过那时他没有数码相机,“博客”这个时髦概念也还没有进入中国,李百军使用的是黑白胶片,必须经过繁琐的冲洗印放过程才能看到影像,但他坚持下来,并且结集出版,使自己的“视觉日记”进入了传播系统。

日记从根本上说应该是私人性质的,它的私密性是不言而喻的,连小学生都知道“看人日记犯法”。也许由于很多名人身后将日记出版,使一些活着的人在写日记的时候也想到今后要公诸于世,于是免不了一些顾虑或自我表现。“博客”与日记不同,从一开始就目的清晰,每日所记、每日所摄就是要展示给他人。

对图片而言,观看是最重要的,图片“博客”观看世界,而人们在观看图片的同时,其实是在观看“博客”如何看世界。“博客”本人的思想境界、观察角度、图像趣味甚至图像能力都展现在众目睽睽之下,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博客”是需要勇气的。

上一篇:提升青年大学生下一篇: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