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进步依赖科技创新六篇

2024-05-06

社会进步依赖科技创新 篇1

一、科技落后, 已有成果推广不力是农村经济落后的重要症结之一

合理资源利用, 是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农村具有明显的传统生产要素优势, 如廉价的劳动力、较低的土地资本及其他生产资料。由于生态气候等因素的差异, 不同地区产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农产品, 特色农产品在农村经济发展占中有支配地位, 但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 产品加工不深, 产业链不长, 经济效益低, 这种优势逐渐被削弱。所以不仅要注重特色农产品, 更要强调和生产要素综合集成效果;不仅要强调集约化、产业化生产, 更要强调盈利能力的提高。可以说, 任何缺乏科技支撑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注定没有内在的活力和竞争力, 也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新中国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已经奠定了一定的科技基础, 部分地区如广东、浙江及一些大中城市边缘地带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 但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农村科技力量还十分薄弱。农业科研企事业单位, 特别是县级以下的农业科技企事业单位研究、开发与推广经费稀缺, 无法开展实质性科研工作, 使具有发展潜力和一定科研能力、事业心强的科技工作人员处境艰难, 难以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 造成这些单位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中的部分大中专生所占比例较小, 而且并不热爱农业科技工作。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已不再胜任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农业科技工作, 已有农业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时推广与应用, 没发挥其应有经济作用。更重要的是,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农业科技人员尚未树立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观念, 现有的一些机制和体制也不利于促进农业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在农业科研资助方面, 只看到专家、教授、名人, 不注重年轻科技人员的培养, 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经费全掌握在专家、教授、名人手里, 而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科技人员只能替专家、教授、名人出成绩, 由于年轻科技人员出成绩很难, 而人才流失严重, 有些地方出现科技人员断层的现象。多数县乡农业科技部门基础薄弱, 即使得到科研部门和高等农业院校的支持, 也由于科技推广能力不强, 产品科技含量低, 资源能源利用率低。部分地区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相对富集, 但因撑当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存在“孤岛效应”问题。涉及产量构成、效益和深加工等方面, 还没有较深入的研究和实用的科研成果, 缺乏以生态经济带动生态治理的农民致富科学规划和科技支撑。由于整体科技水平的滞后, 农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往往不是充分而有效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弱势经济格局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振兴科技,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表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 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 知识经济初显端倪, 引发了全球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大调整, 资源型经济逐渐减少, 资源优势的经济意义逐渐减弱,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无论对于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来说, 只有加大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拉长产业链, 增加其经济效益, 摆脱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 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知识资源, 才有可能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当关注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有了明显增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效农业等重要领域有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 都将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人员正在走向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吸纳科技人才, 利用和推广科技资源, 既是农业、农村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也是农村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

三、用创新思想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重视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在各省市都建有农业大学、农业科学院, 地、州、市建有农业专业技术学校, 培养农业科技人员, 开展农业科研开发。但实际效果却往往难以令人满意。一方面是没有就农业科技与经济的内在关系深入研究, 忽视了农业科技自身的规律。另一方面是对已有农业科研成果推广不力, 大多数科研成果, 在科研主管部门验收完成后就束之高阁, 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 也就没形成生产力。因此, 我们必须用创新的思想, 走出一条实用于农村的科技发展之路。

一是要注重已有农业科技成果的引用和推广。要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充分运用科技手段, 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此, 要与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加强联系, 引进先进的科研成果, 推广已有科技成果并结合当地实际条件与远景规划抓项目, 通过项目的实施, 引进和推广先进农业科技, 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锻炼和培养基层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人员。以实施项目为手段, 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农业基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要注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农业、农村虽具有一定的科技人力资源, 但科技产出效率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主要原因在于计划经济特征的科技体制大大限制了科技人员才能与潜力的发挥。可以说体制创新是农村科技发展的先决条件。农业、农村的发展应当建立多元化的研究开发机构, 支持科研人员与产业的联合, 支持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 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社会进步依赖科技创新 篇2

当今国家乃至区域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进步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竞争, 世界的经济实践一再表明, 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显然,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要实现快速发展, 就必须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各区域间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同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西部地区的科技进步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欠发达地区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 必须从提高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着手, 将提高科技进步水平作为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 文献综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社会各界对科技进步的贡献作用给予了极大关注。科学技术部自1993年开展了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的研究, 并于1996年正式启动“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时至今日,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推出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以下简称《监测报告》) 已成为全面反映全国和各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的权威报告, 成为各级科技管理决策部门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 科技进步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系统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发展, 任何一个部分的薄弱都将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推出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将科技进步体系划分为五个要素: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了科技进步系统, 因此从研究科技进步体系的内在作用机制着手, 对于协调发展科技进步水平,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给定资源条件限制下, 科技进步环境是决定一个地区科技进步水平的关键, 因此, 科技进步系统中的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科技进步环境密切相关。基于此, 本文首先从科技进步环境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着手对科技进步体系内部关系做初步探讨。

目前国内有些学者在科技进步方面有所研究, 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根据《监测报告》就某一具体省份作评价及对策研究, 如董素梅、金婷 (2008) 的《辽宁科技进步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梁萍锋、陈宇山 (2008) 的《从科技指标角度探析广东科技进步水平的优势和劣势——根据<2007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的分析结果》;吕亮雯 (2007) 的《从<2006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看广东的科技进步状况》。二是从实证角度测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如汪慧玲、王富贵 (2009) 的《西部地区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对策分析——以甘肃省为例》;杨景富 (2007) 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任慧军 (2008) 的《河南省科技进步的超效率DEA分析》;庞智强 (2008) 的《甘肃省科技进步贡献率及其对策研究》。而关于科技进步系统内部的实证研究则几乎没有。本文试图采用《监测报告》里面的科技进步环境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 从实证的角度研究科技进步环境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 重庆市科技进步水平及科技进步环境总体概况

自2006年以来, 重庆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始终排在全国第12位。2008年的5个一级指标中, 科技活动投入指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分别排在第10位和第11位, 均比上年上升3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在第22位, 比上年上升2位;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排在第6位, 比上年下降2位;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排在第19位, 比上年下降1位。其中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在五个指标体系中属于劣势, 在全国处于中等以下的水平, 对重庆市科技进步水平综合排名影响较大。除了科技进步环境对科技进步总体水平有直接影响外, 我们认为科技进步环境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有直接影响, 因此, 本文对重庆市科技进步环境各变量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技进步环境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证研究。

从《监测报告》可知, 科技进步环境水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和科技意识。由图1可以看出, 2008年重庆市科技人力资源指数排在第23位, 处于全国下游水平, 与全国最高水平的差距很大;科技意识指数为34.88, 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科研物质条件是这三个指标中排名最靠前的指标, 在全国排名第7位。

由以上分析可知, 科技进步环境各项分指标的低水平是导致重庆市科技进步环境水平低、全国综合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提高该水平的直接办法是提高各分指标的水平, 但是科技进步环境中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意识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究竟如何并不清楚, 下面实证研究这三个变量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 科技进步及科技进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根据《监测报告》中的科技进步环境指标体系 (如表1) , 科技进步环境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及科技意识三个方面。其中, 科技人力资源包括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和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科研物质条件用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和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比重两个方面来衡量;反映科技意识的主要指标有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占全社会平均工资比例系数。

4 实证

4.1 假设及变量选择

根据系统论, 要把握一个系统, 必须了解它所处的环境对系统的影响。结合科技进步水平评价体系, 要分析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坏, 必须要考察科技进步环境是否有利于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健康运行。良好的科技进步环境能促进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区域内科技人力资源水平高, 就容易获得技术人才, 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创新成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创新中人的因素越来越重要, 所有的创新活动都是以人为主的创造活动, 高素质人才是科技进步水平最关键因素, 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区域内科研的物质条件好, 为每名R&D活动人员投入的新增仪器设备费用多, 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比重大, 自然就能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一个区域内如果有良好的创业文化和传统, 形成良好的科技意识氛围, 使得科技进步活动通过科技意识增强得以实现, 将大大地推动科技进步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提高科技进步水平。因此, 科技意识水平越高, 科技进步环境越好, 则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越高。

因此形成如下假设:科技进步环境越好,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好, 即科技进步环境三指标——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意识越好, 区域的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好。

4.2 模型介绍

面板数据模型 (Panel-data Model) 是用来描述一个总体中给定样本在一段时间的情况, 并对样本中每个样本单位都进行多重观察。这种多重观察, 既包括对样本单位在某一时期 (时点) 上多个特性进行观察, 也包括对该样本单位的这些特性在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既能反映某一时期各个体数据的规律, 也能描述每个个体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集合了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的共同优点。伴随经济理论, 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方法的发展, Panel-data 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逐渐被经济计量学家推广。

为了进行实证检验, 对科技进步环境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量化, 本文从2007-2008年的《监测报告》中选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E (economic) , 科技进步环境的三项指标:基础科技人力资源H (human) 、科研物质条件M (material) 、科技意识A (aware) 的指标和数据, 并建立模型如下:

Eit=αi+β1Hit+β2Mit+β3Ait+εit (1)

I—— 横截面单元, 指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横截面样本;

T—— 时间序列单元, t =2007年, 2008年;

Eit——T时期样本I的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

Hit——T时期样本I的科技人力资源指数;

Mit——T时期样本I的科研物质条件指数;

Ait——T时期样本I的科技意识指数。

式中:α为模型估计的截距;β1 、β2 、β3分别是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意识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系数;εit 是统计误差。

4.3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从《监测报告》 (2007—2008) 中选取了一系列的指标: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E (economic) , 科技进步环境的三个分项指标, 即科技人力资源 H (human) 、科研物质条件M (material) 、科技意识A (aware) , 所有的数据均直接来自该研究报告。

(1)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我国有31个省、市、自治区, 研究涉及2007—2008两年, 所以, 每一个变量都有62个观测值。从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看, 最小值为31.27, 是2007年贵州的水平指数;最大值为82.96, 是2008年天津的水平指数。从科技人力资源指标看, 最小值为20.12, 是2007年西藏的水平指数;最大值为100, 是2007年、2008年北京的水平指数。从科研物质条件看, 最小值为28.15, 是2007年西藏的水平指数;最大值为81.16, 是2007年北京的水平指数。从科技意识看, 最小值为14.58, 是2007年贵州的水平指数;最大值为81.54, 是2008年上海的水平指数。可见科技进步环境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无论是从总指标还是从各分项指标看, 区域之间的差距都很大。

(2) 模型结果分析

针对模型 (1) , 本文采用Hausman检验对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选择, 结果如表3所示,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 即我们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同时, 面板数据的回归必须满足严格的假设条件——不存在序列相关和异方差性, 因此本文在做回归之前先对时间序列的序列相关和横截面数据的异方差进行了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4和表5) 。结果显示,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面板数据存在序列相关性和异方差性。

考虑到各省市间数据的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 我们选择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 (FGLS) 进行回归, 因为该方法在计算时可以控制横截面异方差性和时间序列相关性的影响, 估计结果见表6所示。

注:*, **, ***表示估计系数在10%, 5%, 1%置信度水平显著。

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调整后的判定系数为0.96, 说明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 能够很好地反映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实证结果显示, 科技进步环境中所有分量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均有正面促进作用, 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按影响重要程度来排序, 依次为科技人力资源H (human) 、科技意识A (aware) 、科研物质条件M (material) , 它们每增长1个百分点, 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依次为0.53、0.31、0.19个百分点。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采用《监测报告》 (2007—2008) 中科技进步的相关指标数据, 对科技进步环境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

(1) 从科技进步环境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看, 科技进步环境中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意识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其中, 科技人力资源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为重要, 科技意识次之, 科研物质条件影响最低。科技进步环境的差距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 科技进步环境强的地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 科技进步环境弱的地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差。

而反观图1中2008年重庆市在科技人力资源环境、科技意识强度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与全国最高水平相差甚远, 而科研物质条件却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显然, 这种科技进步环境的结构显得相当不合理, 这是造成重庆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的排名落后的最主要的原因。

(2) 2008年重庆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排在全国第12位, 5个一级指标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科技活动投入指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分别排在第6位、第10位和第11位, 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在第19位和第22位, 可见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在五个指标体系中属于劣势, 在全国处于中等以下的水平, 对重庆市科技进步水平综合排名影响较大。提高重庆综合科技进步水平, 需着重从科技进步环境水平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入手, 而科技进步环境中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意识、科研物质条件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它们每增长1个百分点, 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依次为0.53、0.31、0.19个百分点。因此, 应加大科技进步环境的投入, 这样在提升科技进步环境水平的同时也能有助于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才能够把有限的创新资源投入到最有效的地方去, 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作用, 实现效益最大化。

5.2 政策建议

(1) 加大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力度。

2008年, 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 重庆的“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和“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排在全国第19位和第29位, 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人才明显相对不足。重庆市应该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经济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都是由人来实现和完成的, 因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进步最终要取决于其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 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拥有了足够的人力资本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证。培养大批科技型人才,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全面提高劳动者尤其是科技工作者素质与技能, 并努力在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上创新机制和政策, 实施好人才强市战略, 增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后劲, 已经成为建设科技型重庆的关键。

(2) 加强科技意识培育。

加大科学普及,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科学氛围,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宣传科学思想, 推广科学方法, 普及科学知识, 这是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重要推动力。在新形势下, 重庆要加强科学普及的推广力度与深度, 在科普设施建设、宣传渠道、普及重点等方面进行创新, 建立起有效的科学普及运行机制, 不断提高全民科学技术素养, 实现由纯粹的接受“科学普及”向“全民接受科学、运用科学、通过科学致富”转变, 为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冯柏燕.中部崛起与河南省科技进步监测分析[J].河南科技, 2008 (3) :18-19.

[2]董素梅, 金婷.辽宁科技进步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 2008 (10) :34-35.

[3]杨景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咨询, 2007 (5) :36-37.

[4]任慧军.河南省科技进步的超效率DEA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 2008 (11) :102-105.

[5]庞智强.甘肃省科技进步贡献率及其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 2008 (7) :1-5.

[6]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2007[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 2007-12.

社会进步依赖科技创新 篇3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和研究创新,国际竞争越来越取决于不同国家研究创新能力的竞争。提高一个国家的研究创新能力,前提是其研发活动要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一个国家的R&D水平,体现着该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十五”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R&D支出快速增加,从2000年的895.7亿元快速上升至2006年的3003.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9%,远远超过主要发达国家。从R&D经费筹集的来源结构看,企业R&D经费投入的快速增长是其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企业R&D资金占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的57.6%快速上升至2006年的69.1%。与之相反的是,R&D经费投入的另一重要来源一一政府资金虽然总量也在增长,但其在总体中的比重却有所下降,从2000年的33.4%逐步下降至2006年的24.7%。R&D投入力度的加大,技术创新的加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消耗型向效率型转变。

R&D活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R&D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要素,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2000年由科技部、国家统计局牵头,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国防科工委参加,在全国进行的“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对于全面、系统、准确地获得反映“九五”期末我国R&D资源的数据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近几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在新的形势下及时了解全社会R&D资源总量和结构特征,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好地适应宏观管理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篇4

(东莞市光明中学 高三政治备课组)

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一)、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课堂探究: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什么否定观?

◇探究提示: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这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教材中列宁的名言体现的是辩证的否定观,它是与形而上学否定观根本对立的一种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这是因为:

(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保持其性质和现状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和向它事物转化的方面。

(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当肯定方面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维持其原有性质和自身的存在。当否定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并战胜了肯定方面时,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实现事物自身的否定,旧事物变成了新事物。

1、种子发育为植物是()

A.事物的量变过程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C.外力作用的否定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一个特点。

可见,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通过否定实现的,不经过否定,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也不能产生,所以,没有否定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

2、没有新物种对旧物种的否定,生物就不会进化。人类就不会出现;没有新的社会形态对旧的社会形态的否定,社会就不能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都是新旧事物的相继更替。否定意味着新旧事物的决裂,旧事物向新事的转折。这段话主要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A.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的环节B.量变的过程

C.克服和保留的统一D.事物联系的环节

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二个特点。例

3、《庄子·刻意》中说:“吹啕呼吸,吐故纳新。”成语“吐故纳新”由此形成。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原理的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B辩证否定的原理C.对立统一原理D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

与此成语意义相一致的还有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破旧立新等成语。

4.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课堂探究:(1)把否定理解为抛弃一切是一种什么否定观?(2)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否定?

◇探究提示:(1)把否定理解为抛弃一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辩证否定,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①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体现了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也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

③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全盘抛弃,而是要吸收并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这就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辩证的否定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既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并以此作为新事物发展的条件。否定不是简单地抛弃旧事物,而是“扬弃”。

4、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把这一观点用于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应该坚持()

A.肯定中有否定B.肯定一切C.否定一切D.赞成和反对的统一

5、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我们也必须采取有分析、有选择地吸收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是全盘照搬,也不是一概排斥;既反对崇洋,也反对排外。我们采取这样的态度,其哲学理论依据是()

A.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B.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观点

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D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点

5.辩证否定观的意义——革命精神和科学分析态度的统一,批判与继承的统一。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例

6、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看,新制度必然代替旧制度。新的社会形态必然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从哲学上说,新社会对旧社会的否定是()

①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一个质变的过程②彻底砸烂旧社会的一切③“扬弃”④社会发展的中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课堂探究:P76。为什么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能够突破传统疗法,提高烧伤治愈率?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1)因为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不迷信权威意见,坚持独立思考,刻苦攻关,在重新研究和分析传统疗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采用了与传统的包扎疗法相反的暴露疗法,从而大大提高了烧伤治愈率。

(2)这一事例体现的哲理是: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是肯定和否定、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这种对待事物采取“扬弃”的态度,就是辩证的否定观。

(3)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①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既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又要在否定中看到肯定,防止和克服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错误倾向。

②要树立创新意识,要有革命批判精神。对于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不能迷信,不唯书,既不能无批判地全盘继承。兼收并蓄;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既要

反对复古主义,也要反对虚无主义。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

7、辨析:树立创新意识,必须不唯书,不唯上。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的革命批判精神。

◇课堂探究:(1)怀疑和批判精神在人们的认识和创新中具有什么作用?

(2)我们常说,不破不立。“破”和“立”是一种什么关系?◇探究提示:(2)“破”和“立”是一种对立的统一。破是手段、途径,立是目的。没有破就没有质变,就没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立是在破的基础上的立,是不能离开破的立,它是对“破”的否定,但这种否定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P77

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课堂探究:想一想。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P78第一段。

8、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P78框内)相吻合的选项是()

A.江泽民: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科

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B.江泽民: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C.江泽民: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时。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D.别林斯基: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三、第十课主要问题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⑴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创新的作用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变化。我们要深人研究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间 题,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体现了

①联系和发展的观点②一分为二的观点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④认识不断发展的观点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 规律,即传承与创新,这就是吸收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剔除其糟粕的过程,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这坚持了

A.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观点B.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

C.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3、“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这句话说明了

①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②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③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④要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4、2006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径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以下语句与上述两句诗文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不人虎穴,焉得虎子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5、近期全球相继出现禽流感疫情。禽流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重威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这说明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②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③部分离不开整体④关键部分的性能决定整体的性能和状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6.我国是一个产煤大国,是一个严重依赖能源的国家,同时也是矿难频发的国家。我国的煤炭高瓦斯矿井多,瓦斯爆炸给我国煤炭行业和矿工生命造成了重大损失,但瓦斯的另一个名字叫煤层气,它又是一种清洁能源,依靠科技进步,开

发煤层气,既可缓解能源紧张,又有利于煤矿安全,还可保护环境,可谓一举三得。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D.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7、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D.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8、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上内容说明()

A.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创新,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

C.只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什么人间奇迹也可创造出来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须进一步发展

9、“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这句话说明了()

①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这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②要创新就要有

批判和发展

③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④要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③④

10、以下观点对创新认识正确的有()

①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②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 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

步的灵魂④创新是时代的引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多项选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D.事物内部特殊矛盾规定其特殊本质

12.(多项选择)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任重道远。党的十五大以后,农村基层民主一马当先,各地的民主实践如火如茶地展开。然而,民主的实现并非一路“鸟语花香”,在各地实现民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效依然让人不无担忧。这里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要全面认识事物发展中的矛盾

C.要正确区分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与实现程度D.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13.(多项选择)((人民日报》报道,科学通过监测发现,由于人类不当和无限制地科考活动,导致南北两极气候变暖,从而影响了海洋生物圈。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B.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D.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重要意义

14.(多项选择)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我国航天术专家宣称,这不会影响我国载人航天计划,恰恰为我国载人航天计划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这说明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B.我国的航天技术远远超过美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复习学案 篇5

学 号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一、概念:

1、辩证否定观:----“吐故纳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含义

特点

实质

(对比: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是什么

3、创新

为什么

怎么办

二、易错易混

辩证否定是借助于外力作用实现事物发展的。

辩证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敢于否定一切,敢于抛弃传统观念。辩证法认为任何现存事物都必然要灭亡。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实践指导下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创新,推动科技发展,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只有全面否定权威,才能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

任何权威并不比普通人更能准确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

一、概念:

1、基本观点

2、实质与核心

3、要求

二、理论——唯物辩证法(区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姓名

学 号

1. [2014·海南卷]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从哲学上看,底线思维强调的是()①坚持实践的观点,勇于探索 ②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未雨绸缪

③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创新 ④坚持两点论,把握矛盾转化的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 [2014·广东卷] 当前职业教育处于“进口”“出口”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一方面,部分学生受“高职院校不是大学”的观念等因素影响而不愿报考,导致职校生源萎缩;另一方面,职校生在就业市场成为“香饽饽”,企业高薪难觅技师,这就为扭转职业教育的尴尬局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蕴含的哲理是()A.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了相互转化 C.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D.正确的价值观可消除价值判断的差异和冲突 3.[2014·重庆卷] 右侧漫画《吃水果有利健康》()A.否认了联系具有条件性 B.否认了矛盾具有普遍性 C.肯定了事物之间能相互转化 D.肯定了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4.[2014·江苏卷] 步入大数据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数据的存储问题。有研究表明,用于即时访问的“热数据”,最好用闪存;而那些即时性不强,人们又经常使用的“温数据”则应保存在磁盘里;用于长期存档的“冷数据”就适合用专用磁带记录。材料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5、[2014·江苏卷]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②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③文化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 ④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①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③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

④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自2010年起,我国北方某研究所科学分析重度盐碱荒地的特性,利用脱硫石膏、化学改良剂改良盐碱荒地,在种植中选用耐盐品种,应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垄沟种植等技术,经过三年努力,盐碱荒地变成了良田,玉米亩产(1亩≈0.067公顷)达到689.7千克,创造了盐碱地改造的奇迹。盐碱荒地的成功改造表明()

①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②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③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源于人对自然的认识

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某校一位高三同学给自己制作了“励志格言”(图3)。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发展创造条件 ②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提升文化素质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到2012年末,广东全省技术改造投资达到2 500亿元,年均增长15%,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5万元/人,培育形成3~5个产值超过千亿元的新兴产业群。要围绕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实施“双转移”战略等方面,力争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产业高端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园区产业集聚上取得新突破。推动广东自主创新,建成创新型广东。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说明广东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

(1)①联系是普遍的,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广东科技水平,提高广东综合实力。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④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0.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结合材料,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对经济新常态措施的合理性。7.(1)辩证否定观和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2分)

(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面对经济新常态,要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2分)

(3)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面对经济新常态,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要以改革开路,培育经济内生动力。(2分)

社会进步依赖科技创新 篇6

2、培养收集、处理材料的能力,把自己的结论表达出来的能力,借助现代化手段学习的能力。

一、课堂训练

1、下面不是活字印刷的优点是

A、重复使用B保存方便C节省费用D不会出错

2、南宋时,指南针经由()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A、阿拉伯人B印度人C埃及人D犹太人

3、元朝棉纺织业最兴盛的地区是()

A.松江地区 B.太湖流域C.苏杭一带 D.四川地区

4、德国人古腾堡致力于活字印刷术的研究,1456年用这种方法印制了《圣经》,请问,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毕昇晚了400多年,那么毕昇生活于公元()

A.9世纪B.10世纪C.11世纪D.12世纪

5、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开始于()

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二、课堂回顾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下的最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请回答:

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②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2、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提花,各有其法。……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

——引自《辍耕录》

请回答:

①黄道婆是何时、何地人?②她的技术从何而来?

③从上述材料中看,她有哪些成就?

三、课堂延伸

1、优秀“小毕昇”

(),()和()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学术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英国近代科学家培根

()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英国学者德克.卜克

2、纺织天地

A、你为什么喜欢穿棉布料的衣服?你们知道是谁使棉布制品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吗?

答:我们都很喜欢穿棉布料的衣服,因为它舒适、柔软、透气性好。黄道婆

B、(1)黄道婆颇具传奇色彩的生平。(突出她的)

(2)从哪些方面改进棉纺织技术。(突出它的)

改进纺织工具:

提高生产技术:

(3)黄道婆的贡献:

3、读历史故事,完成填空

宋朝一名印刷工匠,自创,声称比当时普遍使用的,更。他是以胶泥为材料,刻出一个个单字,作为组成一面活字版的基本组成单位。由于这些单字可以自由排成不同内容的版模,所以这些单字又称为“”,其排出来的版模又称为。他在1046年4月,在北宋首都(今河南省开封市)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他的这项发明。

他说:“眼下咱们所使用的雕版印刷,用完一次,就得把原版扔掉;而我这泥版中的印章可以,可供下次使用,比起雕版印刷更节省。”

记者较后赶往1088年的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梦溪园,走访中国著名科学评论家、作者沈括,请他就胶泥活字印刷的原理,给予公平客观的评论。

沈括在回顾中国印刷术的发展时指出,雕版印刷术到了已近完善,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更被用来大量印制。这种印刷术的发展到了,水平更上一层楼,所印制的`图书,十分精美。

对于胶泥活字的市场前景,沈括认为,这项发明虽在某方面较雕版印刷优越,但在实际运用上也有些困难。首先是太多,总数约在6万个以上,要制作这么多的活字,本身就是一项艰巨工作。北宋政府所指定的印刷厂虽有这样的财力,但中国自汉朝以来就有“”的倾向,要让政府注意到胶泥活字所带来的技术突破,十分不易。

毕昇的发明在后世得到高度的评价。共产主义理论家卡尔马克思(KarlMarx)博士在受访时说:“的发明,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对印刷术的历史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中国科技史》作者(JosephNeedham)教授认为,中国人的许多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但人们不能认为后来欧洲所应用的东西,都是从较早的中国人实践中得来的。不过这些发明都有一共同点,就是它们在中国应用的时期,确实早于世界其他地方。

来到1046年初春的北宋京城汴梁,向西北步行进城寻访毕昇。[来源:ZXXK]

位于宫城西南面的大相国寺桥两岸,印书店铺林立。北宋由于,对书籍的需求量很大,官方、民间和私人都积极刻印,使书籍刻印事业空前繁荣。

我找到毕昇,向他道明访谈意愿,但从他眼里依然可以看出对我服饰奇特的疑惑。谈到胶泥活字相对雕版印刷的优点,毕昇自认有三点:“一、胶泥柔韧,比起坚硬的枣木容易雕刻,而且。二、活字用则排版,不用则撤版;发现错字,即,而且平时储藏,没有。三、使用两副或多副版印刷,节省时间人工,成书速度大大加快。”

看他这套胶泥活字的原理,与新加坡华文报章印刷作业方式,可谓一脉相承。我看得心头发热,刹那间陷入“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时空交错,便问他是否会向官府申请活字印刷的专利权。

毕昇笑道:“专利?何谓专利?公子真会说笑,就我这手艺,如有哪位老东主看得起,愿意用它来印书,我还求之不得呢!怎敢拿去与人讨价还价。”

上一篇: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下一篇:屠宰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