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区建设十篇

2024-06-06

农业园区建设 篇1

1 南岗区农业科技园区已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

近年来, 南岗区委、区政府紧紧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方向, 切实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 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突破口, 集中资金、政策以及科技优势, 从2001年开始, 先后投资3.04亿元, 建设完成了33个大项目289个小项目[2], 这些项目基本包含了农业生产领域各方面。从目前情况看, 南岗区农业科技园区作用开始显现, 体现了“可看、可学、可推广、有效益”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一是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提高了科技含量。通过园区建设, 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汇集在一起, 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了平台, 使先进科技成果的作用得到发挥和展示,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建立了示范样板。比如, 园区先后进行了特菜有机环控等7项关键技术研发, 引进农业高新技术30多项, 推广名特优品种60多项。二是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农业最新科技成果组装配套, 引进一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进入园区, 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 使传统农业实现高产出、高效益, 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 到2006年, 南岗区农民人均收入比园区建设前增加了1 770元。三是创新了农业产业运行机制, 推进了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通过采用先进的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管理模式, 促进了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 推动了农业专业化、现代化进程, 探索了新的农业产业运行机制。园区各类农民专业组织已发展到39家, 流转土地1 400 hm2。四是促进了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 培育了新型农民。利用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 以园区为基地, 通过现场展示、科技培训等, 培养了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实用型人才。仅南岗区农业科技园区, 通过专家组织培训以及园区项目科技示范, 每年培训农民都在5 000人次以上。五是吸引了多方资金流入农业, 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目前, 园区已吸引有关企业60多家, 投入资金1.83亿元, 强化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了六大功能区, 形成了三个产业链, 成为展示龙江现代农业窗口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样板。

2 南岗区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矛盾

总的来看, 目前, 南岗区农业科技园区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发展迅速, 初具规模, 成效显著, 给南岗区农业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 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新亮点。但是, 由于还处于发展阶段, 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园区规模小, 服务功能有待完善。目前园区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 建成面积小, 覆盖范围小, 优势特色不明显, 主导产业不突出, 经济效益不高, 园区内各项服务仍处在不断完善阶段。二是园区人才缺乏,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人员匮乏, 管理人才缺少, 组织化程度不高, 在品种、生产技术、产品标准等方面难以统一, 只注重基地建设, 不注重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发, 产品缺乏竞争力, 园区创新能力不强。三是龙头企业数量不多, 辐射力不够。园区有实力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较少, 投资规模较小, 档次不高, 联结农户能力有限, 形不成强大的带动力与辐射力, 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发展需要。四是机制不健全, 园区建设资金不足。园区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健全, 尚未正式出台扶持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 导致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园区基础设施、规模有待加强。五是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仍然存在。园区属于高投资、高回报的技术密集型农业科技产业, 需要高效率的管理来加以支撑。但是, 目前有的园区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项目建成后, 缺乏对项目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 影响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等等。为此, 今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总体要求是以建设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 坚持科学规划, 分类指导, 准确定位, 突出特色, 不断加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集成和示范推广,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示范区[3]。发展目标是逐步构建起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带动等不同层次的发展体系, 构建起技术开发、引进示范、转化推广和技术培训的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起优质高效农产品及深加工等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3], 构建起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服务体系和农业园区经营管理机制体系, 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又好又快发展。

3 加快南岗区农业园区发展对策建议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 是推进结构调整, 繁荣农村经济, 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现实需要。为此, 要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构件来抓, 搞好科学规划, 明确功能定位, 制定扶持政策, 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园区的提档升级。

3.1 要打牢理念, 加强农业园区规划和发展研究

现代农业园区是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经营的一种模式, 必须用新视角、新思路、新举措来推进。要切实做好园区发展规划, 从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出发, 发挥区域优势, 因地制宜, 制定园区的近期计划和长期规划。要加强园区建设发展战略研究, 组织有关专家对园区评价指标和宏观发展进行谋划、指导和规范园区发展。

3.2 要明确定位, 进一步发挥农业园区功能

农业园区有孵化、示范、引进吸收、创新、辐射带动、信息集散、培训等多项功能。不同类型的园区在功能上应有所侧重, 要有准确功能定位。具体地, 农业科技园区要以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先导, 以良种引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节水技术等先进技术为突破口, 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 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示范、创新和技术辐射为纽带, 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 大力开拓销售市场, 进行全方位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 要制定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力度

坚持走“政府搭台, 社会联手, 企业唱戏, 开发主体多元化”的路子, 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和扶持政策, 同时要管好和用活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资金[4]。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 如出台低息贷款政策、提高贷款额度、建立园区专项资金等。同时, 要引进民资和外资投入园区建设, 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示范园区承包开发, 使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地在园区转化应用,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3.4 要加快创新, 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创新能力建设, 直接关系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要把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作为园区工作的中心任务, 进一步加快农业园区体制创新, 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 逐步完善农业园区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加快产业创新, 在产业开发上, 实现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和企业化运做, 形成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 建立多元化开发、投资产业体系[5]。要加快技术创新, 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 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 在技术创新和农业高科技产业方面取得新突破。

3.5 要整合资源, 不断提高园区技术含量

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 加快培育新的行业协会, 整合同类型的行业协会, 扩大行业协会服务、示范的辐射面, 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组建产、加、销一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农技推广部门联系, 参与科研、技术示范、教育等工作, 建立健全园区信息网络和数据库, 使园区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发挥应有的示范引导作用。

3.6 要强化管理, 促进农业园区持续发展

要不断探索、研究和完善园区的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组织制度、财务制度、社会化服务制度。要完善土地政策, 加快土地流转, 积极推行土地合作股份制, 建立园区加农户的运作模式, 扩大园区组织化程度, 推进园区农业产业化进程[6]。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业科技队伍, 为园区生产提供全程指导和服务, 推动园区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昌文.加快农村中介组织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经营[J].求是, 2007 (20) :44.

[2]哈尔滨市南岗区农委.农民增收途径与科技对策分析[J].改革纵横, 2007 (7) :41-4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12-31.

[4]古剑萍.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J].广西农业科技教育, 2007 (2) :30-32.

[5]张刚.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2) :21-23.

农业园区建设 篇2

1.1 农业经济组织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分工协作理论表明,在分工基础上进行协作是一体化和社会化生产高度发展的重要表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分工,都是劳动者不同结合方式的体现。分工必然产生协作,不同的分工协作方式,带来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1]。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只有创新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才能充分实现农业生产的分工与协作,使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各经济主体间按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1.2 交易费用理论启示人们通过交易费用的权衡来进行组织和制度选择

市场交换和组织内部都存在着交易费用,市场主体会主动寻找交易费用最低的交易方式。不同经济组织形式具有不同的交易模型,其交易费用将不一样。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村微观经济主体的单个农户,当在自身组织内无法用现代工业化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时,或者从市场上购买的交易费用很高时,必然会选择新的经济组织形式,以实现个体交易费用和社会交易费用最低[2]。

1.3 农村经济组织体系创新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制度创新

伴随农业现代化的实施,由于技术进步,市场规模扩大,市场竞争增强等因素的作用,农户经济组织形式变得非最有效率,农村经济组织体系创新正是这种新的经济机制和条件引发的制度创新。它是农民自发引起的创新,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3]。

2 农业组织创新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

2.1 农业组织创新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特征

农业现代化是指以农业的市场化为背景,运用现代工业化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以及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集中化、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实施全程标准化经营,从而达到建设专业化基地农业、标准化品牌农业、工厂化制成品农业的战略目标。简言之,农业现代化就是按照新型工业化原理组织农业生产[4]。工业化就是采取现代经济组织的形式,加强对生产流通过程的管理,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现代化就要以现代经济组织方式及经营管理理念来管理农业的生产经营,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运用有效的组织形式把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组织起来,形成协调流畅的生产经营链条,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

2.2 农业组织创新是加速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保障

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技术商品生产和将农业技术商品应用到农业经济活动中所引起的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新品种或生产方法的研究开发、试验推广、生产应用和扩散等一系列的技术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单独的农民或者农户由于自身素质、资金筹集、规避风险的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很难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在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将农户组织起来并吸引其它社会组织的参与,让它们分别承担科技管理、科技生产、科技传播和科技应用等职能,形成彼此分工、相互联系、有机构成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才有可能确保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3 农业组织创新是化解农户经营与农业现代化矛盾的重要措施

我国农村目前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本经营制度。但是,伴随着农户主导地位的突出,农民的社会化组织功能却大大退化,农村改革所设计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实际上只有农户家庭经营这个单层,集体经营的功能弱化或被忽视,为农户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埋下了隐患[5]。如,农户生产规模受限于自然人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联系起来的家庭的规模,较低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分工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技术改良的社会风险决定了传统农业的生产规模较小;而现代农业经济是在高度的社会分工、专业化发展,完善的社会服务、社会保障、货币金融、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先进的生产技术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比传统农业大得多的生产规模。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生产日趋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过程,而分散农户作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分工协作能力差,无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进行农业技术改造,抗市场风险能力差,难以与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进行对接[6]。因此,只有提高农户的组织化,才可按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以及组织方式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

3 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组织创新的路径选择

3.1 发展农业企业

农业企业是以“资产联合”为基础,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以及与农产品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经济组织。无论是进行农产品的企业化生产,或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还是把农产品的产后流通环节进行企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进行工业化经营,即以工业的思路来发展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使农业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或半自给自足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方式向高度商品化的、面向市场的农业企业经营方式转变,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投资意识、科技意识的农业企业家方向转变,从而解决当前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和非组织化的问题。

3.2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以农户“资产联合”加农户的“固定成员身份”为基础建立的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是组织体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种以土地公有为纽带、以村为范围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为主的社区合作经营组织。具有生产服务、组织协调和资产积累等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户经营规模狭小的局限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在农业现代化中,我们要尽快改变大多数地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处于萎缩或者瘫痪状态,恢复、建立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3.3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以其成员农户为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以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是一种与农民利益联系比较紧密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应大力推广。

(2)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指由农户、农业企业、农业服务或者相关经济组织自愿组成的,为种植、养殖、加工、销售、运输、储藏等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的县市区、乡镇、村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合作形式。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一般可围绕当地的某个农产品,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无偿和低偿提供技术、信息、政策、法律咨询和经营管理策划;举办经济技术培训;制定农产品生产经营规范;组织农资和农产品购销;依法参与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诉讼活动,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可以依法申请注册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创办为会员服务的经济实体。

3.4 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以农户为基础建立的行业性组织,由涉农企事业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为增进共同利益、维护合法权益,在自愿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组织,属于经济类社团法人。农产品行业协会以服务为宗旨,一般履行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职能,由于其可以跨地域、跨组织发展,可以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一家一户小生产和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与国内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降低市场的风险和交易的成本,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效益。

4 加速农业组织创新的对策

4.1 按体系创新的要求促进农业经济组织协调发展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企业、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专业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等不同形式的组织都有各自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他们在现代农业建设的不同环节、不同分工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只有促进各种组织协调发展,以多种组织形式配置好农业资源,农业现代化才可以得以顺利推进。因此,在农业现代化组织创新的整体战略上,必须以现代农业建设为突破口,以农户为主体,以利益为纽带,以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体制为核心,形成结构合理、主次明显、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市场化程度高的现代农业组织网络体系。

4.2 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经济组织创新的制度环境

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经营规模小,单位成本比较大,农业经济组织自身难以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政治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问题,因此,要使各种农业经济组织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演进,必须建立有利于农业经济组织创新的制度环境。一是要通过立法,解决不同经济组织形式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属性、原则、权利、义务等基本问题,规范不同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正常轨道。二是要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进一步明晰土地的产权,促进土地的依法流转,以适应经济组织体系的创新。三是要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组织,重塑和强化农业投资机制,优化投融资环境,确保农业投融资持久、高效运行,同时构建新的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以解决农户投入资金和转让土地的后顾之忧。四是要为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保障不同经济组织形式的健康发展。

4.3 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组织的管理体制

鉴于有的地方政府在扶持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过程中,行政介入过多,扶持力度不大,导致其行为变异和功能扭曲的状况。因此,在农业现代化中,各地要根据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经济组织的行政管理体制。一是要整合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农业经济组织的发展。二是应根据不同经济组织的特点建立和落实扶持政策,提高扶持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减少扶持的随意性,让各类经济组织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自主决策。三是要努力将属于有关行业管理职能转交行业协会、专业协会,政府则侧重宏观调控,制定产业政策,规范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等,通过建立与行业协会、专业协会的制度性对话渠道,听取行业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4.4 大力激发农户创新组织体系的动力和能力

目前农业经济组织的创新,都是建立在农户组织的基础上的。新农业经济组织的顺利建立和成功运作,需要激发农户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需要农户知识、经验和素质的保障。因此,要选取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农民进行培训,让其掌握农业科学技术,懂得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市场营销、WTO运行规则和国际市场竞争趋势等,使其提高组织意识和组织能力,成为农业经济组织创新的组织者;要大力宣传创新农业经济组织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要加强农户的合作意识和诚信意识的教育。只有增强了农户的契约意识、诚信意识,农业经济组织的创新才可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23,85-111.

[2]池泽新,郭锦墉,陈昭玖,等制度经济学的逻辑与中国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3(11):61-65.

[3]皮国忠.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J].江淮论坛,2003(5):55-59.

[4]刘茂松.论我国农业转型期的农业工业化战略[J].求索,2005(12):1-5.

[5]杨劲.论农业经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J].学术研究,2004(8):58-61.

农业园区建设 篇3

一、坚持三大理念,明确园区发展方向。一是坚持统筹布局理念。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突出区域主体功能的要求,综合考虑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等因素,在全市规划布局2个产业带、3个省级农业园区、10个常州市级农业园区、20个金坛市级农业园区、30个现代农业示范村,整体推进畜禽、水产、茶叶、水芹、食用菌、红香芋等“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集中连片开发,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点、线、面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二是坚持规划统领理念。按照争创省、常州市级农业园区的标准,科学制定园区建设规划,明确园区建设主要指标、主攻方向和建设标准。目前16个园区总体规划基本到位,确保了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堅持基础先行理念。针对农业园区地处偏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现状,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的办法,加大对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环境整治的投入,全市重点园区基本达到了排灌方便、道路畅通、用电便捷、环境优良、现代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广泛应用的要求,有效提升了园区的标准档次和承载能力。

二、提升三大水平,增强园区发展能力。一是提升农业经营产业化水平。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引进并培大培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提高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消化能力、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能力。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现已发展到48家,其中省级5家,年销售超40亿元,年出口4500多万美元,成为农业园区建设的主导力量。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益联结机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组织领办、鼓励农村能人带头领办、发动农技部门牵头领办、号召基层组织示范领办等途径,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多家,成员2.45万户,辐射带动75%的农民,初步形成了以职业农民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园区新型经营主体。二是提升农业产品品牌化水平。牢固树立“品牌出效益”意识,积极引导园区生产经营主体进行标准化生产,参与质量认证,创建名牌农产品和区域公共品牌,先后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7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0个,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拥有省级名牌农产品9个,“金坛雀舌”跻身全国茶叶区域共用品牌价值40强。三是提升农业功能多样化水平。依托优美的山水自然风光、特色地域文化,积极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了长荡湖湖鲜美食节、儒林水城、渔业博览馆、农林科技示范基地等一批农展节庆和农业景点,每年吸引100多万游客走进农村、体验生活,较好地发挥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三、构筑三大平台,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一是构筑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专门注册资金2000万元组建“江东福地”上阮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化运作来筹措建设资金。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园区建设,将农业贷款重点投向入园各类经营主体,为园区建设提供金融保障。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建设的突破口,先后引进各类农业项目100余个,总投资超20亿元,现在农业园区已成为外资、民资、工商资本等各类资本竞相入驻并获得丰厚回报的首选地之一。二是构筑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引导和支持省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与农业园区建设,与省民盟联合主办三届现代农业发展高层论坛,建有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工作站和6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解决了一批农业生产难题,对接了一批科研项目,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做到农业园区建设到哪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就推广应用到哪里,共培育各类科技示范户4550个,辐射带动周边9万农户,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2%。重点提升先进农业设施的推广应用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8%,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的2万平方米玻璃智能日光温室和薄膜温室成为园区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三是构筑土地流转平台。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农民转移就业的机遇,依托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积极推进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主的土地流转,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0家,累计流转土地20万亩,推动了土地向园区内项目业主有序流转,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四、强化三大保障,夯实园区发展基础。一是强化政策保障。积极落实园区用电、用地、税费优惠等政策,着力优化整合涉农资金,并专门设立园区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产业化经营、质量品牌建设等进行“以奖代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体系。二是强化组织保障。按照有一套工作班子、有一个实施计划、有一个考核验收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园区组织推进机制,做到压力传递到位,工作推进到位,任务落实到位。目前,已专门组建长荡湖现代高效河蟹产业园区和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制定落实挂钩联系制度,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部门分工协作、上下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保证了园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对项目审批、项目运营、后续管理等各个环节实行“绿色服务”,保证了园区项目的快落户、快建设、快见效。全面推进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园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代耕代管代收、农资经营、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收等专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园区内大户、小户、散户均能享受到同等的社会化服务。

(作者系中共金坛市委副书记)

农业园区建设 篇4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农业现

代化

设现

农业示

范园

区的意

东朝

是探

中索

特国

色农

化道的重路

体,是

快变农业

展方

式、升提

农业发

展质的有量

径,途

展是示

广现

代农业

模展式、展

现农

展发

成果

重要的平

台,是

农业增

效、农

民增

广、育

部门

科技实

验示

范的场所

种,先

进适

技用成果

遍普

得到运,农

民用素

质明

高并

提起

了示

范到

辐射作

用,带

面上农

科技

成果

推的广,粮

食复

数、学科

种田

水大大提

高,民丰农

增收

社会,经济

和生、态

发益。

展四、有

利于

农业

适规

营。

提的有

效收抓

手。

现代

农业

区建示设

。大

一、有

利于

根从

上解

农投业入

高产

经化

营水

农业示

园范区

设建明

了确业

农建

方和向设建重

点,有

于促进利业农投新

人机制的建,立推

动农了业发

基金、农村

合基作金、业承农

款包、动积

劳工累等

制度的建

土立

地流

转机

制,发展

经模,提

高规营

模益,效

是区建的一设

项重

要内

容各

。地从

出发

尊,重群

众意愿,推

双行

制开,发

名特

产探索,以

业企的行为建

立应

场市经济的经

机制,进

制新

创初,步改

土零星、散

分、建

和完善,逐

步形成了

以家

财国、政

贷信

为投

导向

民和,乡

镇()村

主体

体有,关农业

资金

外、商

业、及

体投个人

补充的农

投业

人机制

。二、有

利推

动于传

统农

现向代

业农的转

变兼

业的传统农的业经

格局营

促,专进

生化

产企、业管化

理、贸

体一

农业的产

化业

成的。

五、有利

农业

社会

化服

体务系

建设

成后,区农业基

施础大

改,善

灾能

显增

强,业农机

械化程

提显

高,上加

栽型

技培

术的广应

用推,从

根上

减轻

动强劳,度

告别

传了

统农

各地在区园设建中,把

加强

县镇、村、三级农

业合服

系建体设,提

高农

合业服务

功能,作

为园区

为设民办

实事,求实

效、增

力基的工

础来

;园区所

在形地

以成县为依

托、乡

镇为

村、基为础的全

方、位多

服体

系园;区

所各

乡在镇农

腰弯一肩

”的挑工

操手作,提高

生产

力,速加了传

农业

农代业的迈

。三、利有于

现代

业科

技的运用。

促进

站技

农、机站、水

利站

成为农

业综

合服务的农

教相

结合新

建的园区办成各

级了

政党领

导的丰

骨干;

区在所村创建

农的综合服业务实体是

农服务

最为

直接

有力的基

组层织,通

产示范

样、田板,成为

各级

农科

研、推际

出发,既

轻负担,又

解要

决题

问,老

养保

险纳人以农

医,疗

险保也可

点试

推广,住

度逐

步走

向商

步;

统一

务服,解

了一

家一

分散、兼

经业营

立社

性会的失业

保险

制,励

鼓外在就业

加,强对

工职进行

培以,便重

业就,大

引力

新进

项目

根从本

解决

问题。

37

业代

化现

怎粹

构建

诸劳芳

系动

是基

本的社

经会

济关

系,构

和谐劳

保系障

改善民

生、护

社维

安定

和谐的础

。基当前

和后

今期,时

我国仍

处于

劳关动系

矛盾的发

和种利

关系的调

构,建

动谐

关的任系务十

艰巨。

党十的八

大报

告确明提出,要个

期要,根

我国

劳动

系关工作

新形

势,以实

现劳

合同

制度

盖为重

快加

善完

职工

益权保

制,一进步完

善劳动合同

法套法

规政,策依

健法全

务派遣制度、劳

工案

制度

业和裁员

制;

以进

企业推

资集

商体、建

工资

增常

动健

准标体系

劳关

协系

调机制,加

劳动保

监障察和

调解争仲

裁,对构

劳谐

系提

了出

新的要求。

构建

谐劳

关动

要系重

抓住

下几

个节

:环

第一,健

劳全

动标准

系。要

快制加定

制机为重点

善完利

机制享,不

扩集大

体协

范围,积极稳

妥进

推行

性业、区

域性

商,促

进业在劳动

产率

高的同时

步增加

工资

;以健

全府、工

会和

企业组

劳动

为机

新的动标劳准,进

一步

全利

维有

劳护

点重加快

社会

协商机,进制

步一加

强三

方机

制制

度化、规

建设化,善完三

制机

权者的益动劳准体标系。同时,要落实好现

行的各

劳项

动标

准,重

加点

动定

职能额,充

发分挥

三方

机共

制研究

解同

决劳

关领系域

大题问的独

特作

用,深入开展

谐劳

活建动。

准管理,督促企

业严

格落

实家国

定的工

和特

殊工

度管

理定

规,依法安

劳动排

息休休假,促

改业

劳动善

件,加

人文关,加强

企怀业民

主管

建设,保

障职

工的情

权知、参

权与、表

权达和监

权。

第二,健

动关

调系

机今。

后一

第三,加

劳强保动

监察障。

善和落

保劳障监

执察

制,度健

全违法行

预为

警防控

机,制

建立

保动障监

执法

与刑事

动多

部等门

合治理机

畅,举通

平高的产粮

田和

菜蔬

地,走

出一

了条

建以

中办

办、好

不的事,增

集了体

统的功,加能

先了进适

用技

现实

向力产的转。

促保,建、造

保、相

合基

本农的保田

护新路

。子

七、有

于农

村利

精神文

园设的建区

成六、有利

基农本

田保

范示

区建

在都

基农田

保护

区,高标的农准田

施使基

田保本护

进区一

硬化

”,正落

真到实处,得

有到效

。保

同,时通过园

建区

设,对原

田边的地角

水、塘

荒滩进行

平整、改

造、复垦,加

了耕增地面

。高低

平、不形地

复杂、并荒

芜低的改善了周边村

庄的道路

通交

条件,优

环化境,提

农民的环

保护意

同时。为平

土,迁

搬深

埋、坟

墓推,动了农

村的风

移易俗

建设。

园还区可

引以导农

确民

费,积把累

入投土

地,投

再生

产。

洼田、低

进田行

建,成上规模、上水

农业园区建设 篇5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当前, 制约广东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如生产技术落后、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等,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东农业发展的基本问题, 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就在于农业科技创新, 只有依靠科技的进步, 把农业科技研究的新突破、新成果和新技术进行有效推广和应用, 才能改变广东农业的发展现状,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 力求做到资源的高效利用, 加强环境保护, 增加农业收益, 增强广东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广东建设农业强省的关键一招。在耕地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广东农业一直为粤港澳地区供应着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这与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广应用有着密切关系, 可以说, 农业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广东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 广东要建设农业强省, 就必须将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是要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不断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 把更多的资金引导并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参与的科技投入新体系。二是要培养一批农业科研人才, 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充分发挥这些研究机构的作用, 要针对广东农业自主创新, 着重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农业科研创新人才, 为广东农业强省建设打造一个专业团队。三是要培养新型的现代农民, 因为农民是农业的经营主体, 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 科技创新如果不能使农民受益, 他们是不会有积极性的。因此, 要着重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现代农民, 只有使农民成为科技创新的受益人, 才能促进各项科技创新的应用和推广。四是要加强引进国际农业科技资源, 要加快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公司, 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 既要注重品种、设备、技术的引进, 也要注重国际优秀人才的吸纳, 努力促进广东农业科技产品与服务走向国际市场。

农业园区建设 篇6

关键词: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农业推广服务

日本的民办农业推广体系———“农业协同组合” (以下简称“农协”) 向它的会员提供农业技术推广指导和农家生活指导两方面的服务。由于日本绝大多数的农民都是农协会员, 因此农协被称作是日本第二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于该体系的研究能为我国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的构建以及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带来重要启示。本文将在介绍日本农协机构的基础上, 分析日本农协农业推广服务体制的建设现状, 并总结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课题。

1 日本农协的概况

二战结束后不久, 在联合国军总司令部GHQ的指导下, 日本于1947年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经过60多年的发展, 日本的农协组织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地方性组织和全国性组织在内的完整体系, 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最具代表性的农协组织之一。

农协开展着各种各样与农户的农业经营或生活息息相关的业务。其主要业务有: (1) “营农指导事业”。农协除对农协会员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和农业经营指导之外, 还负责指导农协生产部会及开展土地利用调整等业务。 (2) “生活指导事业”。负责对农协会员开展生活设计的制定、生活改善、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指导。 (3) “销售事业”。对会员所生产的农产品实行共同销售。 (4) “购买事业”。对农资产品 (肥料、农药等) 以及生活必需品 (日用品、家电等) 实行共同购入。 (5) “信用事业”。开展包括储蓄、借贷等服务在内的金融业务。 (6) “共济事业”。开展有关人寿和财产方面的保险业务。 (7) “利用事业”。农协设置了众多农业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 以供会员们共同使用, 比如选果场、大型卡车、农产品加工设施、超市、集会所、图书室、加油站等。 (8) “厚生事业”。农协设置了医院和诊疗所, 对会员提供保健和医疗服务。除此之外, 农协还开展耕地改良、水利设施整备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业务及高龄者福利事业等。

农户通过农协销售自己的农产品 (销售事业) , 销售农产品后所得的资金会自动被打入到农户在农协所开的户头上 (信用事业) 。然后, 农户在农协的指导下订立下一步的营农计划、进行农业生产 (营农指导事业) , 并通过农协购买所需的农资材料、借贷资金 (购买事业和信用事业) 。农户购买农资材料的费用会自动从其农协户头上扣除 (信用事业) , 扣除后的余额就成为农户的生活费。而从生活费中扣除农户加入农协保险事业的保险金 (共济事业) 、通过农协所购买的生活用品的费用 (购买事业) , 再付完其它生活设施的利用费 (利用事业) 、医疗费 (厚生事业) 之外, 余下的就成为农户的定期存款。农协将农户的定期存款借贷给农业相关企业, 从中所获得的利息一部分成为农户的存款利息, 剩下的差额就成为了农协的经营费用。

农协内部设置了不同的部署来开展以上的业务, 并且为了业务能够顺利展开, 农协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分部或是分店。农协会员也不仅仅停留在利用农协服务的程度上, 还在农协的组织下成立了许多不同的会员组织, 开展自主活动, 以配合农协的各种业务。比如“西红柿部会”、“苹果部会”等, 从事同一专业生产的会员聚集在一起成立专业部会, 这些专业部会的会员一起接受农协营农指导员的指导, 一起制定生产、销售计划, 一起参加农作业以及农产品的发送业务。除此之外, 还有以村落为单位成立的诸如“农家协会”一样的会员组织, 召开村落座谈会等讨论有关改善农业经营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事宜。还有很多农协设置了以青年会员为主的“青年部”和以妇女会员为主的“女性部”等。

农协体系还在都道府县和全国层次分别根据业务的不同设置了多种联合会, 自下而上形成了紧密的垂直连接关系。都道府县联合会是以各都道府县内的基层农协为会员, 全国联合会则是以都道府县联合会和基层农协为会员。近年来, 农协和其他一般企业的竞争日趋激化, 为了加强农协的竞争力以及促进农协经营的合理化, 农协系统开始了基层农协的合并运动, 甚至出现了如奈良县和冲绳县这样整个县的农协合并成一个大型农协的情况。与此相应, 农协系统也在推进着都道府县联合会和全国联合会的统合, “农协—都道府县联合会—全国联合会”的三级体制正逐步向两级体制转化。

除了以上所述的综合农协以外, 日本也存在专门从事畜牧业、园艺、桑蚕等领域的专业化经营、不开展金融业务的专业农协。在日本, 综合农协占据主流地位, 综合农协截至2013年3月末共计738个, 会员总数 (截至2012年3月末) 共计为983万人, 其中正会员467万人, 准会员517万人。一般在同一地区只能设立1个综合农协, 而专业农协的活动不受区域限制, 在同一地区可以设置数个相同领域的专业农协。与综合农协相比, 专业农协会员数量要少得多, 经营规模通常也较小, 至2013年3月末日本共有专业农协1915个。由于专业农协不从事金融业务, 所以, 专业农协的会员通常还同时加入同一地区的综合农协。

2 农协营农指导事业的理念和地位

正如“没有指导事业就没有合作社事业”、“没有学习活动就没有合作社运动”所言, 农协在理念上将营农指导事业和生活指导事业看做是提高会员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两个事业。农协组织是会员为了提高自身的农业经营水平和生活水平而自发结成的组织。因此, 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是以支援和指导会员为了改善农业经营水平而自主进行协同活动为宗旨的。换言之, 农协组织需要唤起会员自发地、而不是被动地改善农业经营, 并且促进会员从单个的行动转换成协同互助的活动。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不仅仅只是对会员进行特别的教育或研修, 更不仅仅是某项技术的推广, 而是从教育的角度, 通过会员参与与农业经营相关的农协组织的运营活动或是利用农协开展的各项业务而展开的。因此, 从广义上来说, 营农指导事业不单单是营农指导部门或营农指导员来实施的, 而是由整个农协、农协所有的职员以促进会员农业经营的改善和区域农业的振兴为目标、在推进农协各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推进的。

营农指导事业在农协展开的各项业务中占有特殊地位。因为农协的其他业务, 比如农畜产品的共同销售、加工、生产资料的共同购买以及金融、保险业务都是限定在流通过程中, 只有营农指导事业是与农户的生产过程直接相联系。通过营农指导事业使会员的农业经营得到改善, 也就意味着有可能使农协的“销售事业”和“购买事业”得到进一步扩大。并且, 通过农业经营指导, 会加强农户对农协的信任, 从而进一步使农协组织自身和协同活动得到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营农指导事业对农协自身以及农协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营农指导事业的重要性虽然被承认, 但是它在农协内部究竟应处于何种地位一直未被明确。直到2001年, 日本对《农业协同组合法》进行了修改, 将营农指导事业定为农协的第一事业, 从法律上承认了营农指导事业为农协开展的众多事业中最基本、最应该重视的事业。农协试图通过加强营农指导事业的法律地位从而达到强化营农指导的目的。

3 农协营农指导事业的主要内容及体制

3.1 主要内容

行政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是以与生产有关的技术指导为中心的, 而农协的营农指导活动是农协为会员提供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仅开展生产上的技术指导, 还必须适应农户的各方面要求, 开展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和供应活动、土地利用的调整 (借贷等) 业务、以及指导税务申报等有关经营指导方面的工作。营农指导事业的主要内容如下: (1) 有关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方面的指导。 (2) 制定所管区域农业振兴计划的同时, 指导各农户制定与此相应的营农计划。 (3) 对主要的生产手段———土地进行集体整备。 (4) 根据“适地适作”的原则, 建立大规模生产体制, 使农业生产形成产地化。 (5) 指导本地区地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以及推进本地区的复合经营。 (6) 为了统一农畜产品的品质引进优良品种、统一栽培或饲育的标准。并根据农户的营农计划, 指导农户参加生产资料的共同购买、引进农业经营资金。 (7) 为了统一农产品的规格, 组织共同选别和共同检查。 (8) 指导会员按照各自专业进行组织化生产, 相互交换有关栽培或饲育的技术知识, 从而提高会员的技术和经营能力。 (9) 培养农业继承者等农业、农村的主力军。 (10) 支援会员的组织活动, 培养农民带头人, 养成会员的协同意识, 促进农协运动的发展。

3.2 营农指导事业的体制

营农指导的事业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公共团体和上级农协的补助金或助成金、向会员征收的会费、农协其他事业的盈利以及大型机械、公共设施等的使用费。其中, 补助金和农协内部的其他部门的盈余为营农指导经费的主要来源。

农协设有营农指导员, 营农指导员是活跃在营农指导事业第一线的技术推广员。营农指导员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营农指导事业计划的实施效果。营农指导员的作用是向会员农户提供其所需要的农业经营、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近年来, 营农指导员的业务范围正在逐年扩大。日本农协中央会《2003年度营农指导员的活动分析调查报告》中指出营农指导员的业务范围及其比率依次为“营农指导业务”31%, “有关生产部会的业务”12%, “农产品的收发业务”11%, “销售业务”10%, “有关行政方面的业务”8%, “其他”28%, 从中可以看出营农指导员业务内容的多样性。另外, 2011年度平均每个农协设置营农指导员19.9人, 仍有3%的农协尚未设置营农指导员。营农指导员的人数从1985年开始持续减少, 至2011年为止人数为14414人。这和近年来伴随农协的合并而产生的人员大幅削减成正比关系。为了提高营农指导员的专业能力, 农协系统实施了《营农指导员资格认证考试制度》。2000年前是由各都道府县的农协中央会负责实施, 2000年以后日本全国农协中央会开始实施全国统一的考试。但是到2003年参加日本农协中央会统一考试的只有17个县, 甚至还有几个县连县级认证考试也并未实施。因此, 营农指导员中考取了资格证的比例只占总数的18% (日本农协中央会《2003年度全日本农协活动统一调查报告》) 。营农指导员的业务也根据农协规模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同时营农指导员的编制也并无统一标准, 参差不齐。

因为营农指导员的整体人数在逐渐减少, 所以为了有效的发挥营农指导事业的功能, 农协纷纷对营农指导体制进行了改编。伴随着农协大规模合并的进行, 合并后的农协把所管地区划分成几个区域, 在各个区域设置了“营农综合中心”。这是一种通过对营农指导资源进行集中配置来加强营农指导的整体能力的体制。在“营农综合中心”, 会根据各区域的农业发展情况, 配置数名不同专业的营农指导员, 并在同一地点集中设置农机中心、育苗中心、选果场等各种基础设施, 从而方便会员农户的利用, 使之成为本区域营农指导的大本营。

另外, 如前所述, 为了有效地进行营农指导, 并充分地让农业经营者反映自己的意见、发挥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作用, 农协成立了各种作物的专门部会。在规模大的农协里甚至会设置10个以上的部会。同样, 关于各种基础设施的管理和运营, 农协设置了由会员组成的运营委员会, 并指导会员来进行自主运作。农协还选出部分优秀的农业经营者担任营农顾问, 辅助营农指导员的工作。营农指导员负责对这些组织、会员的活动进行指导、提供支持。

除了基层农协的营农指导之外, 都道府县的营农指导支援体制包括在47个农协中央会中设置的营农指导部门和在农协全农都府县本部及农协经济连中设置的有关技术指导的部门。它们对基层农协所进行的营农指导提供支援和指导。同样, 专业农协也对会员进行农业技术指导, 专业农协在都道府县的联合会相应地对专业农协的营农指导活动提供支援。另外, 为了促进本地区相关部门的合作, 进一步推动本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 各地设置了由普及指导中心、土地改良协会、农业委员会、行政部门、农协等相关部门构成的“地区农业振兴协议会”。农协通过这些组织与其他相关部门讨论并协调农业推广事宜。

4 农协营农指导事业所面临的课题

目前, 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所面临的课题, 一个是如何确保事业经费的问题。营农指导事业给农协带来的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经济效益。营农指导事业的费用大部分来自农协的其他部门 (金融、保险事业) 的盈余。这在其他部门的盈利增长时期也许不成问题, 但是一旦其他部门盈利下降, 甚至亏损, 农协内部对各部门的盈亏实行严格管理时, 尽管法律上规定营农指导事业是农协的第一事业, 尽管营农指导事业的重要性被无数次强调, 营农指导事业依然会成为经费消减的对象。因此, 经费的确保仍然是农协营农指导事业所面临的一大课题。另外, 农业经营不断分化, 既有大规模、企业化的农业经营, 也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营。农业经营的分化使得对农协营农指导事业的要求也呈现多样化。同时营农指导员由于业务范围的扩大、业务内容的多样化以及营农指导员资格认证考试制度实施的不彻底等原因, 专业水平较低。今后, 农协营农指导员资质、能力的提高, 以及如何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营农指导事业, 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最后, 一直以来政府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和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都是相互补充、互相协同地对农户进行指导。但是伴随着日本行政和财政的改革、农协合并的展开, 政府部门的普及推广员和农协系统的营农指导员的人数从整体上都呈现出下降趋势, 普及机构和农协的业务所辖范围也都在不断扩大。这些都使得普及推广员、营农指导员和农户的接点日趋减少, 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的合作体制都在一步步弱化。因此, 如何构建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的新的合作体制, 加强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 这不仅是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也是摆在所有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面前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河野直践.协同组合入门[M].日本:创森社, 2006.

农业园区建设 篇7

1 建设现状

2005年至2010年底, 全市五年累计投入农业园区建设资金5.44亿元, 建成各类农业园区22个, 面积0.652万hm2, 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5个, 面积0.471万hm2, 占农业园区面积的70%;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 面积0.22万hm2, 占农业园区面积的30%。目前, 各类农业园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已经彰显。

1.1 规划进园区, 实施科学开发

规划是保障工作科学可行、有序实施的重要前提, 发展现代农业同样需要规划引路。2005年, 句容市抢抓全省新一轮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难得机遇, 积极对接发展需求, 正式启动了丘陵开发工作, 并于2005年底, 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2006—2010年丘陵开发总体规划》, 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2006年10月, 句容市与镇江市科技局、日本农文协再度联手, 合作编制了《江苏省句容市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这部规划也成为了全国首部由中外合作编制的地方性农业发展纲要。2009-2010年, 先后编制了句容市应时鲜果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句容市茅山榉树科技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句容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为全市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推进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理清了思路, 指明了方向。

1.2 产业进园区, 以工业理念经营农业

根据句容农业园区发展状况以及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基础条件, 确立了“主攻南部, 提升东部, 开发西部”统筹园区建设的战略思想。通过科学规划, 积极争取立项引导, 并拓宽招商引资对接渠道, 主动与驻宁院所挂钩, 集中资金、技术、人才投入, 在推进规模建设的同时提高质量, 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优势产业突出、生态环境优良、科技应用优先、服务体系健全、服务方式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使之成为效益农业的集聚区、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区、现代农业的先行区。近年来重点围绕“苏南十万亩经济林果带”产业布局, 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建设了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建成2个666.67 hm2以上的设施农业示范镇, 建成5个133.33 hm2以上的设施园艺示范项目, 建成10个33.33 hm2以上的设施园艺高效示范村。

1.3 市场进园区, 增强带动能力

加强农产品产地物流中心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利流通、便于检测、适度集中”的原则, 把市场建在规模化产业园区。在规划、用地、用水、用电、税收、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 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工业用地的支持政策等措施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先后新建了华甸农产品、天王唐陵苗木等4个产地专业市场;安排专门资金用于“农产品节庆”活动, 2009年举办了“莓飞色舞”草莓节, 2010年9月又成功举办了“福地句容, 葡萄熟了”葡萄节。通过一系列营销推介活动, 向都市推出句容农业“三大名片”:即有机农业名片、观光农业名片、应时鲜果名片。

1.4 科技进园区, 培育新型农民

围绕现代农业和“一园一品”对园区农民进行科技培训, 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以及开拓市场, 增收致富的本领。每年组织农业技术骨干200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农业科技示范户2 000户参加市场营销培训, 农民20 000人参加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培训种植业主导品种、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多熟高效集约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果全园套袋及设施栽培技术等主推技术。不断创新培训工作方式, 建立了专家教授、推广人员、乡土人才“三结合”式讲师团队伍和科技研发队伍。

1.5 标准进园区, 强化品牌意识

先后建成国家级标准化基地2个, 省级标准化基地3个。有3个农产品品牌成为江苏省级品牌, 32个农产品获得农产品质量认证, 园区生产的能力和实力迅速提升。每年从园区中推出30个农产品产销质量信得过合作社、基地、企业, 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档案记录、包装标识、产品质量等监管, 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园区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显著提升。

1.6 组织进园区, 培育强农主体

园区建设的主要功能是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近几年来, 以园区为核心,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较好, 2010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共338家。创建了4个省级“四有”示范社, 6个镇江市“四有”示范社, 并组建了4个合作联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现代农业园区开发的主体, 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有机整体。

2 经验成效

2.1 理念逐步转型, 农业园区功能从单纯种养转向全面发挥农业潜能, 创新了农业业态

近年来, 我市将生态旅游观光确定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 生态观光农业魅力初显。为加快现代农业的园区向观光旅游农业的转型, 实现“一产带动三产、三产引领一产”的良性互动和经济效益的叠加效应, 我市立足资源, 着眼长远, 聘请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专家教授, 对现有农业园区进行总体规划, 按照乡村风情浓郁、现代气息彰显、服务功能完善和农民得到实惠的观光农业总体思路, 对核心景区进行全面规划。先后投入5 000余万元, 服务区农业景区道路;投资2 000万元, 支持园区接待和农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建设。2010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收入近16.70亿元, 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全市建成观光农园31个, 建设面积0.115万hm2, 总投资6.53亿元;其中全国旅游示范点3家, AA级景区3家。

2.2 要素逐步转型, 农业园区开发从依靠规模集中转向科技集聚, 创新了生产方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几年来, 句容市充分发挥其境内“一所一院”的品种和技术研发优势, 着力于“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园区,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园区, 在有机稻米、应时鲜果生产上, 与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建立产研推结合的战略联盟, 在有机茶叶、食草畜禽、观光农业上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产学推结合的战略联盟, 致力于为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服务。此外, 着力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技能,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科技入户”、“绿色证书”等农民培训工程, 每年培训近万名农民。全市每年新增近两千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活跃在现代农业园区。

2.3 主体逐步转型, 农业园区经营主体以分散农户向专业转变, 创新了农业组织形态

在实践中, 我市着力把推进产业化与规模化相结合,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抓手, 通过“园区+合作社+农户”模式, 强化农民合作, 努力提升园区带动力。一是强化土地合作。抓住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园区建设的有利时机, 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行政推动等措施, 鼓励农民以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置换城镇社保和委托集体经济组织流转等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农业园区。二是强化专业合作。以园区为载体、品牌为纽带, 围绕重点优势产业,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经纪人等牵头创办多种形式、多种功能的合作组织, 加快形成“园区+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增强园区对周边农户的带动辐射。三是强化劳务合作。建立园区 (农业企业) 和农民双方互动的用工信息机制, 让更多本地农民转化为园区的农业工人, 提高其劳务性收入比例, 积极培育职业化农民。

2.4 市场逐步转型, 农业园区产品从低端市场转向高端市场, 创新了营销思路

近年来。我市将农业园区农产品消费市场定位在中高档都市人群, 努力将句容农业园区打造成为沪宁线上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 选择和构建了适合园区产品产品特点的营销渠道, 并加强对渠道的管理, 是提高园区企业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目前较为成熟的有四种形式:游客采摘式, 即游客到园区采摘, 占总销售量的30%;送货直销式, 即园区产品进宾馆、饭店及消费团体, 占总销售量的20%;自营专卖店。即园区产品进城市社区, 其最大优势是能够有效地控制销售渠道, 占总销售量的10%。

3 发展对策

3.1 强化规划导向, 努力提升园区生命力

根据资源和市场需要的实际情况, 结合本地区自然禀赋优势, 抓住农业生产力布局这个“牛鼻子”, 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 制定区域生产发展规划, 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 加快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形成与本地资源和功能相适应的规模化、区域化产业格局, 建设一批优势产业带, 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产品。2011年新争创1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3家镇江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1个省级现代化农业示范村。

3.2 强化产业基础, 努力提升园区竞争力

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 大力培育区域特色产业, 把着力点放在发展主导产业、开发特色产品和建设优势基地上。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 重点建设有机稻米、应时鲜果、优质茶叶、彩叶苗木、食草畜禽和观光农业等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和高效益产业。充分发挥丘陵资源、都市区位、科技支撑的优势,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实践和探索品牌农业之路,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 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特色, 以技术创新、质量管理为手段, 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鲜食类农产品全面实施无公害标准化, 以园区为单位统一注册商标和质量认证, 努力打造“一园一品”。

3.3 强化资源整合, 努力提升园区承载力

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 使农业科技工作加快向注重质量和效率、资源综合利用、培养优势主导产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变, 协同推进“产学研”联合, 引导科技力量向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集中, 是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示范园正真成为农业科技攻关、科技示范、科技推广、科技培训的主战场。大力发展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核设施农业技术, 建立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技术体系。

3.4 强化机制创新, 努力提升园区集聚力

毕节农业步入“园区时代” 篇8

如今,毕节特色农业已从零星分散到规模发展、再到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从传统粗放种植迈向依靠科技提质增效的步伐正在加快。威宁的荞制品、织金的竹荪、大方的豆制品、金沙的醋、黔西的黄粑、纳雍的高山生态有机茶、赫章的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毕节特色农业的新标签,毕节特色农业的种植规模、产业化基础和市场影响日渐增强。

通过农业园区的建设,毕节已初步形成资源要素聚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平台,目前全市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达44个,省、市、县级农业园区总数达到70个,农业园区完成投资62.95亿元,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从土地上“退休”的村民,如何在高度集成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发展是农民的生存大计,更是政府的破冰难题。

大兰村是七星关区碧阳街道办事处所辖的一个行政村,随着七星关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扩建,该村村委积极谋划,致力带动村民发展致富,规划实施大兰村“村民”变“市民”的发展之路。

他们坚持“发展经济与民同行、发展成果与民同享、发展文化与民同乐”的发展思路,把“失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变成自身的富足资金,充分、有效地盘活村民闲余资金和剩余劳动力,让闲余资金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从而造福于自身和子孙后代。大兰村采取入市场、走出去的方式,集资6500万元,采取村里控股51%,村民入股49%的模式,成立七星关区鸿达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并在朱昌镇伍坪村租了150亩土地,修建可饲养40万只蛋鸡的养殖基地,引进四川内江罗曼粉蛋鸡的养殖技术及鸡种,大兴养殖业,让农民入股分红,在家也能当老板,平稳过渡为“市民”。该公司2013年11月26日正式投产,目前,已投入资金6500万元,建起了8幢鸡舍,引进蛋鸡40万羽。

朱昌镇伍坪村尖山组村民张定梅是鸿达牧业养鸡场的员工,每天负责捡鸡蛋和喂鸡等工作,和她一起的还有8名工作人员。每天要负责5万只鸡的喂食和捡蛋工作,这不是件轻松的事。张定梅说,虽然工作辛苦点,但在家门口挣钱总比外出打工好,每月可以领2500元工资,和种地相比要划算得多。目前,鸿达牧业养鸡场项目已解决当地120多个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为实现“失地”农民产业转型、增加农民收入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这,只是毕节市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的一个缩影。

2013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贵州省“5个100工程”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强化产业基地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强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形成了以省级园区建设为龙头,市县级园区建设为补充的纵深发展模式,强力引领毕节山地现代高效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市农业园区办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全市省、市、县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总数达到70个(省级44个、市县级26个;计划到2018年发展到100个),其中休闲类15个、畜牧业类12个、蔬菜产业类11个、茶产业类8个、水果产业类8个、中药材产业类7个、食用菌产业类3个、花卉产业类3个、核桃产业1个、马铃薯产业1个、玉米制种业1个。44个省级农业园区中,休闲类11 个、畜牧类8个、蔬菜产业类6个、茶产业类5个、水果类4个、中药材产业类3个、食用菌类3个、花卉产业类2个、核桃产业1个、马铃薯产业1个,2014年共实现产值22.1亿元。目前,全市省级农业园区入驻企业226家、专业合作社373家,涌现出织金县竹荪蔬菜产业示范园区、七星关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威宁自治县脱毒马铃薯产业示范园区、金沙县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大方县雪榕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大方县芳香产业示范园区、黔西县银河综合农业示范园区、百里杜鹃休闲农业示范园区、赫章县核桃产业示范园区等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功能分区清楚、特色鲜明、建设速度快、带动能力强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毕节农业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园区时代”。

位于乌蒙山腹地的毕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虽然勤劳、努力,然而,土地破碎、耕地质量差、农产品商品率低、交通闭塞等现实,让整天深耕于土地之上的农民们,并没有因自己的勤劳而走上增收致富的路子。农业园区化,势在必行。

从整体情况看,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对农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抓现代农业,不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就难以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原料保障和环境支撑。

从毕节乃至贵州的实际看,农业整体水平滞后,仍然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起步阶段,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非常低,只有补齐农业发展这块短板,使农业发展能够跟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出农业的基础性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中央要求的“四化同步”。

从农业自身情况看,一方面毕节土地破碎、耕地质量差,农产品商品率很低。另一方面,全市有近1500万亩耕地和丰富的林地草地资源,可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很大;同时我市生态环境良好、立体气候明显、农产品品质高,通过多年来的发展,马铃薯、蔬菜、生态畜牧、经果林、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必须进一步扩宽思路,通过农业园区建设这个平台和载体,解决生产什么,由谁来投入,如何销售以及提升技术装备,质量安全,管理服务等问题。

从发展形势看,随着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的逐步改善,尤其是交通条件得到大幅度的改善,降低了物流成本,为把生产的优质高档农产品卖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不仅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平台,更成为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的有效渠道。广大农民也正依随在农业园区这棵“大树”下,享受着前所未有的“阴凉”。对于正处于“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关键时期的毕节,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业园区建设及作用发挥如何 篇9

近几年,台安县的农业园区建设,取得很大成效,应该说是走在全省的前列。目前已建成县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桑林现代农业园区、西佛现代农业园区、黄沙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台安镇反季葡萄生产示范区等近10个农业园区。其中县高科技农业示范园,高起点设计、高标准施工,规划面积10000亩,中心核心区1000亩,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100栋,科技企业中心楼主体已完工。名贵花卉、苗木、特种蔬菜等项目已进入园区。桑林、西佛两个现代农业园区,按省级园区标准规划设计,完成了农田基础设施和路、涵、桥等配套工程,开发了高效种养业生产,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已进入国家农业部农业项目数据库。农业园区建设,加快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农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设标准不够高。受资金等因素制约,我县的园区建设与沈阳、大连等地区的园区相比标准低,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二是园区缺乏龙头企业。目前园区的建设和运作基本靠政府来完成,没有一个园区是靠企业运作完成的。而且园区内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而小,带动能力差。三是园区的主要产业不突出,不能形成对外有竞争能力的名牌农产品。四是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园区内生产相对零散,缺乏现代管理机制,政策不到位,服务不完善,影响招商引资工作的进展。

如何发挥农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的跨跃式发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提高园区建设水平,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向高科技、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坚持高科技、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相连。园区要体现出一个“高”字,要依托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引进目前国内外最新、有发展前途、适合我地区自然、生产条件的新品种和实用技术。做到采用一流技术,组织一流的生产,建设一流的环境,实行一流的管理,创造一流的效益。同时园区要体现一园多能,综合发展。要含概生产示范、科技开发、旅游观光、出口创汇、科普教育等多项功能。使园区真正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真正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

2、以绿色食品生产为重点,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农业园区建设要注重特色化和产业化,做到一园一品。这样有利于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有利于创名牌,有利于实现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根据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新变化,我县农业园区的生产定向应该是绿色食品的生产。如绿色蔬菜、绿色瓜类、绿色花生、绿色杂粮及绿色水稻等。对于不搞绿色食品生产的园区,今后在投资上政府不予支持。

农业园区建设 篇10

1.1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农业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发展起来的, 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它从有机体与环境关系角度为农业提供一些原理与观点。例如资源负担原理、食物链原理、能量金字塔原理、十分之一定律等等。生物体必须与环境条件相适应才能生存和发展, 这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也是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例如小麦、棉花多分布于北方冷凉干燥的环境, 水稻、甘蔗则多分布于南方高温多湿的环境。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工农业结合日益密切, 科学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 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不足和生态失调等反效果。

1.2“生态农业”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 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 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充分利用人力、畜力和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相结合, 不排除对先进技术的应用;科学合理地施用工业化肥、生长剂、保水剂等, 扩大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能转化;在植物保护方面, 尽量采用耕作措施和人工措施防治农田病、虫、草害, 积极研究高效、低毒、无残毒的化学农药, 把农药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采取食物链加环的方法, 发挥生物能转化效率;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等非矿物能源的利用。

2 农业生态学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农业生态实际是农业生态学, 是研究人为干预下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问题的科学。农业生态研究的就是这种人为干预或控制下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为人类调控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所以, 它是一个专门的学科, 侧重于原理的探索和规律的追求。“生态农业”从字面上看, 它本身是一种农业类型, 它和旱地农业、能源农业、有机农业等一样, 是一个以特殊方式经营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是农业生态学, 生产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它们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是不能分离的。

3 新时期中国推行的生态农业建设

3.1 中国生态农业的类型

无论什么样的生态农业模式, 都是在一定区域的土地类型上进行的, 无论其规模如何, 它们都是一个农业生产的系统, 并且是一个结构和功能都优化的生态农业系统。依据各生态农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中国的生态农业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生态农业系统。

1) 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系统:根据各类生物群落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考虑到不同的生物对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等的不同需求进行合理组合, 最终实现不同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类型。

2) 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系统:一种按照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系统。

3) 主要因子调控的生态农业系统:针对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 采取人为措施对其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加以调控和治理。

4) 区域整体规划的生态农业系统:在一定区域内, 运用生态学规律, 提高自然环境的协调能力, 从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2 中国生态农业模式案例探析—以贵州从江县为例

中国幅员辽阔, 沿海较发达地区和内地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从而使得两者的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模式选择和发展水平等方面不尽相同。本文以贵州省从江县为例, 总结了其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经验, 对本省同类型城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2.1 从江县区域发展概况

从江县全县山地面积2 963 km2, 占总面积的91.34%, 坝子面积64 km2, 占2%, 河流滩涂面积占4%。从江县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山地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8.4℃, 森林覆盖率65.13%。从江县属珠江水系, 支流纵横、水源丰富。通过资料研究发现, 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 耕地资源相对缺乏, 且以梯田为主, 粮食生产难度极高, 产量低。

3.2.2 从江县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模式

1) 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模式:从江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稻鱼共生、玉米同收的生态农业模式, 根据稻鱼鸭共生的原理, 在稻田养鱼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生产经营。

2) 特色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农业模式:从江县因地制宜地生产发展高品质、特色农产品, 加强产业化建设, 一方面减少了粮食生产的压力, 另一方面促进了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发展。

3) 以沼气为纽带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农村沼气建设已经成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 沼气起着连接种植与养殖、生活与生产用能的纽带作用。

4) 旅游业的发展:从江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旅游资源丰富, 由于相对闭塞的环境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 从江县拥有独具特色的苗族、侗族的民俗文化, 有足够的旅游吸引力。

3.2.3 从江县生态农业模式经验总结

从江县根据该县的实际情况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模式积极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增长, 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根据这些问题总结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 存在大面积的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 某些模式的应用推广比例在不断减小, 对此国家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形成多方面的参与机制;其次, 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不大, 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差, 应在优化农产品内部结构的同时建立各产业的农民协会, 改善基础设施;最后, 农村劳动力减少, 交通不便利, 一些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又需要农民从生活习惯上作出改变,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支持措施,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建立完善的后期保障服务体系。

3.3 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展望

目前, 中国农业已经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全面推动小康社会的发展建设, 社会对农产品和食物上的要求不仅是满足数量上的需求, 更多的是从农业生态环境和食物安全方面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做更多的系统研究, 使科技顺利地融入到生态农业的发展当中,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 对土地盐渍化、作物病虫害、环境污染等进行动态研究;应用卫星成像系统, 辨别农作物病虫害, 及时采取措施, 避免情况恶化。

中国农业应建立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模式, 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本身的系统能力, 减少人为和药肥的投入, 改变其现有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提高资源环境的综合利用率, 最终实现走生产安全可靠且高质量的农产品与生态环境健康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 结语

生态农业建设利用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学方法进行农业规划、设计和管理, 寻求农村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最终使我国生态建设发展既不同于西方的生态农业, 也不完全是传统农业的回归, 它是在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生态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是中国在生态农业建设上的初步发展, 但现阶段我国要全面推行生态农业, 还存在诸多障碍因素, 因此要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 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推广力度, 建立生态农业信息网络, 规范农村和农产品市场, 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以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福生, 周发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加强对农业的保护[J].农业技术经济, 1998 (4) :6-8.

[2]张宝文.总结经验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在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0, 17 (2) :1-5.

[3]陶战, 郑向群, 成卫民.我国十五期间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 1999, 16 (3) :1-7.

[4]骆世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学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 1997 (1) :38-41.

[5]信乃诠.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过去与现在[J].中国科技论坛, 1999 (1) :1-5.

[6]CONWAY G1 The doubly green revolution[M].Suffolk:Penguin Books, 1997:142-149.

[7]骆世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学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 1997 (1) :38-41.

[8]董全, 等.面向21世纪的西方生态学[J].科技导报, 1996 (2) :45-50.

[9]GLIESSMAN S R.Agroecology:ecological processes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M].Chelsea:Ann Arbor Press, 1997.356-366.

上一篇:阶梯治疗下一篇:劳务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