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毕业生九篇

2024-09-09

农科毕业生 篇1

一、农科毕业生就业难原因

据调查,全国每万亩土地仅有0.8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至四十。应当说,我国农科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依旧很大,但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依旧存在。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除了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数量巨大,岗位竞争激烈之外,的还有如下主、客观方面的因素:

(一)求职稳、求薪高,职业期望、自身素质与现实状况不符

1、职业条件差,岗位待遇低,有业而不就。

工资待遇低和工作条件差是造成农科毕业生“有业而不就”的主要因素。但综合其他方面来看,这一现状将是很多农科毕业生的“必经之路”。对于农科毕业生来说,应正确地面对这一现实。

2、岗位要求高,自身能力低,有业而难就。

这归根到底是毕业身体自身素质的问题。而自身素质不够高的原因更多的则是因为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适时的积累工作经验导致的。这不仅和学生自身有关,同时也和学校的教育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给学生所灌输的思想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必要动力。只有正确的引导并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才能真正改善农科毕业生工作能力差的问题。仅有专业知识的农科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具有全面知识体系的人才,即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如管理、经济、法律、语言等多方面的能力。这种人才需求趋势以后将更加明显。

3、岗位数量少,职业要求高,岗位数量与谋职人数严重失衡。

就业行业选择对于农科大学生未来发展来说很重要。考虑到大学教育成本、预期收入、未来地位和发展前景等,公务员、企业管理等白领工作备受农科大学生关注。但这同时也是绝大多数毕业生的第一选择,以致出现几百个人甚至上千人争一两个岗位的现象。

(二)骄傲与自卑,浮躁与盲目,不当择业心态对就业造成制约

1、“精英”心理。

如今的大学教育已不再是从前的“精英”教育。越来越“平民化”的大学生最需要认识到的是不能再把自己当作“精英”来看待,依旧抱着高就业期望的毕业生将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虽然现在社会对农科大学生的需求依旧很高,但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能力,找到适合的工作才是正确的出路。

2、自卑心理。

这是农科大学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是和社会上“轻农,弃农”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样中社会现象不仅给农科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更多的是影响了毕业心理等其他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3、浮躁和盲目性心理。

这是“精英”心理和自卑心理的结合产物。由于这两种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农科大学生就业现状使得他们在面临择业时心浮气躁,不知道改如何去正确的选择。这些心理和问题都导致了毕业生心态浮躁、盲目跟从,最终不能顺利就业。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每一名大学毕业生都应破除传统的择业观念,尤其是农科毕业生,要切实调低“唯高唯精”的就业期望值。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产品,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必然要经受市场的检验。农科大学生择业时不妨先把自己放在与普通求职者同一个起跑线上,先就业后择业,然后再把握发展的机遇,尽显自己的潜能。如此,自己的择业空间和就业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二、农科毕业生就业去向

据2008年最新资料,农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大致可分为以下4大类。其中包括升学或公务员,基层和西部,各种企业、事业单位和自主创业。

(一)升学和考公务员

升学和公务员方向作为很多农科毕业生首选。一般往该方向发展的毕业生都是希望得到工作环境好、薪金待遇好、事业前途好的“三好”工作。但是能够走这一条路的往往是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过高,是导致这一方向不能容纳大部分毕业生的原因。而大部分农科毕业生主要还是选择其他就业方向。

1、升学和公务员去向的优势。

此类方向的优势在于能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就业。对于成绩好、能力强并且善于从事研究性工作的学生来说,这个方向是比较理想的。优秀的大学生就要争取考研读博,考公务员,做社会的接班人。因为国家经济要发展,科技要进步就必须有一批优秀的大学学生进入到高校和科研领域。国家在该领域才有后备力量,国家才能发展,才能进步。另外,优秀的大学生继续深造不会埋没人才,高回报符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国家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才华,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利国利民,国家和个人都双赢。

2、升学和公务员去向的劣势。

相比之下,升学和公务员的劣势在于缺少工作经验。在没有足够工作经验的前提下,自身的才华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尤其是在领导方面,能否建立起自身作为领导者的威信只能靠不断的努力,在实践中去取得。多数普通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可最大限度地去选择适合个人发展和生活的工作,做好社会的劳动者。

(二)到基层和西部去工作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基层对农科人才的需求一直都是很大的。但是基层的农科工作人员却在不断的流失,并且基层工作者年龄老化现象日益严重。其中原因除了基层条件差外,更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竞争机制和外界更好条件的诱惑。虽然到基层工作的思想在近几年内通过学校教育已经得到了相当的改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农科人才不断流失的现象却依旧没有得到改善。

1、到基层和西部去工作的优势。

对于基层工作而言,表面上看来并无优势可言,但从历史发展上分析,经历过基层工作的人在将来的工作中都会有相当优异的表现或者得到重用。其原因包括:一是在基层练就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基层的工作环境能够磨练人的意志。二是锻炼了自身的耐心。在基层工作,大多接触的是当地的农民,由于本身的素质差别,交流的时候自然需要很大的耐心,但在和这些人的交流的同时也让这些基层工作者的细心和耐心程度得以提高。三是锻炼了基层工作者的发展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层工作者在和民众打交道的同时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到基层和西部去工作的劣势。

无可否认,到基层和西部的工作的劣势确实很多,但并不应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障碍。作为一个大学生,要能够客观地分析事物的好坏,要能够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更何况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在国家的不断努力的协调工作下,基层和西部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改造基层和西部的就业环境是一件浩大的工作,这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来改造,更需要我们大学生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造。和谐社会的步伐就是只有靠有奉献精神的人才能迈动。

(三)到企事业单位工作

大部分的农科毕业生,在就业时都倾向于选择的到企、事业单位工作。这一类的工作涉及面广、人员需求大、竞争相对较小。但是社会上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依旧让人们能感受到这条就业道路上的坎坷。

1、到企业单位工作的优势。

企业单位工作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就业岗位容量大。并且在企业单位工作,不仅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解决工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更能够锻炼社交和为人处世的能力。

2、到企业单位工作的劣势。

由于农科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就业者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之间总是有矛盾的。一方面就业者想要自己的收入越高越好,另一方面企业想付出的代价越少越好。这种情况导致企业多发“跳槽”现象的原因。没有时间的保证,工作经验就得不到积累,而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是将来事业发展的一个必要保证。更严重的一点在企业单位工作容易使人产生安逸思想,安逸思想会让人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的落后不仅导致自身水平落后,更严重的是导致自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不了需求,自然就会被淘汰。

(四)自主创业

根据资料显示,农科专业的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在近几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除了一些先天家庭条件比较好的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外,真正通过自主创业并成功的人并不占多数。社会环境中依旧存在的“轻农”、“弃农”思想和并不成熟的都市化农业体系,是导致农科毕业生自主创业艰难的主要原因。

1、创业的资本是自主创业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有一部分创业的人家庭条件就比较好,能够提供一个基础的创业资本,但是绝大多数想要创业的人并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们的资本来源更多的来自于薪金积累或者融资。对于通过自己工作来积累资本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对于农科方向的融资回报率对于商家来说又太低。这样就意味着大学生刚毕业想要创业非常困难。

2、工作经验的积累和领导能力。

刚刚步入社会的农科大学生最缺少的就是工作经验。工作经验越少,创业的风险就越大,所要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这也是阻碍农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原因之一。另外,作为创业者一定要具备领导能力,要能组织好身边的力量来进行创业。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一个人很难完成的事情如果由多人合作,则会变得简单很多。但前提就是要一个领导者来组织和策划。

3、灵活的市场经济头脑和分析能力。

创业的成败就在于所开创的事业能否持续的向有利的方向发展。而保证事业发展稳定的前提就是要有灵活的市场经济头脑和分析能力。没有市场,一切创业都将走入死胡同。不能分析现状并加以解决,创业中的矛盾就会变的越发激烈,最终导致创业的失败。

总的来说,创业的路能走,但是却不好走。我们需要具备的条件过多,并且过于复杂。想要增加自主创业成功的几率,一种可行方法是先工作积累经验、锻炼能力、积累资本,在具备上述条件的时候再去创业,相对成功率会高很多。

三、农科毕业生就业新方向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不断扩大的都市化农业、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给农科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出路。

(一)都市化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都市化农业所体现出来的特点,给农科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多新的就业思想。如宠物、园艺、城市化农业生产基地等等。农科专业在都市化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更多的主要是在服务性行业。如宠物顾问、饲养栽培顾问等等。更主要的是城市化农业生产基地在国外已证明是可行之举。城市化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利用开发出了新的领域。在这些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农业”存在这很大的人员空缺。并且对大部分的农科毕业生来说,在城市工作和自主创业的可行性,大大的增加了他们自主创业动力和信心。另外,在农科的高端领域里,随着都市化农业的发展,相关的新课题也将大量涌现,对农业专业科研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的增加。这对从事科研和建设方向的农科人才来说也将是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施展本领的舞台

农村基层和西部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问题一直以来都很难得以解决。虽然在各方努力下,支援基层和西部的思想不断灌输于当代大学生是意识中,而且对改变旧有的错误思想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只有真正解决基层和西部就业条件差的现状,才能使基层和西部吸纳更多新鲜的血液,才能保证这些下到基层和支援西部的人员不轻易流失。而国家正在采取的新农村建设,正在不断地改善基层就业的环境,这对广大愿意支援基层和西部的农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件相当值得关注的事情。

对于一个基层工作者,工作是否能体现自身价值和事业的发展前景一直以来都是被其关注的问题。而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显现的科技需求和信息需求成为了一个基层就业的新渠道。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信息、新的思想都是基层和西部所强烈需要的。支援基层和西部的工作人员在新农村里所能体现的价值也不再仅限于本专业的知识。基层建设中优化的管理、信息交流和采集等方面对人才的需求更能够体现出知识体系全面和各方面素质过硬的农科大学生的价值。

摘要:自国家高校就业改革后, 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 也是高校发展面临的问题。随着全国高等教育招生的不断扩大,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 就业环境也变得更加的复杂。虽然农科类大学对人才的培养随着形势和社会发展不断调整, 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深度的培养, 农科人才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但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的同时, 农科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依旧不容乐观。

关键词:农科,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陈小娜, 施敏锋.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弱势分析及对策[J].沧桑, 2007 (5) .

[2]、王晟.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就业指导[J].消费导刊, 2007 (6) .

[3]、代花, 陈世庆.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07 (10) .

[4]、龙妍, 陈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比较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 2007 (3) .

农科毕业生 篇2

稻、麦种子:凡种皮黄亮、新鲜, 种胚充实饱满、湿润带绿色, 则为有活力的种子;若种皮暗淡无光, 种胚暗褐干秕, 则为无活力的种子。

大豆种子:大豆种子内游离脂肪酸增加是种子活力损丧的主要指标, 通俗称为走油或黄板。若种皮色泽变深, 分开两片子叶, 子叶呈深黄色、无光泽, 且豆瓣边缘的色泽特别明显, 呵一口气有水汽黏附在种皮或豆瓣上, 呈现光滑色泽的为走油的大豆。凡种皮色泽保持原状, 呵气后水汽不会附上去, 也不呈现光滑色泽者为未走油的种子。

花生种子:凡种皮呈粉红色, 种仁肥大、饱满, 胚端尖锐, 牙盘突出, 种脐呈白色, 用手擦皮, 易与种子分离则为有活力的种子;凡种子浸水2 h, 种皮仍干燥, 两片子叶不易分离者也为有活力的种子。若水浸后种皮皱起或子叶分离或种皮上有水渍斑点, 则为无活力种子。

油菜种子:凡胚芽、胚根呈青白色, 子叶带青绿色、黄白色或黄色者均为有活力的种子;若胚根子叶呈褐色则为无活力的种子。

为什么不能用塑料袋盛放种子?

众所周知, 种子是有生命的东西, 需要有氧气供应。塑料透光不透气, 用塑料袋盛放种子, 就会影响种子的正常呼吸, 从而因缺氧而丧失发芽能力。为此, 建议不要把种子盛放在塑料袋里, 最好放在麻袋里保存, 并且要放置在离地面较高的通风透气的地方, 以免受潮发霉, 影响出芽率。

早春蔬菜种子如何浸种?

温水浸种:即用55~60℃的温水浸泡种子15 min左右。西瓜、冬瓜、茄子、辣椒等种子的种皮厚而坚硬, 浸种时水温应稍高, 时间可略长, 用温水浸种时要不断搅动。

热水烫种:用一个盆盛种子, 再取一个同样大小的盆备用, 先将开水迅速倒入放有种子的盆里, 然后把水和种子倒入空盆, 这样反复地倒几次, 10 min后用冷水将种子冲凉。

硫酸铜溶液浸种:用硫酸铜溶液浸种可防治辣椒炭疽病。先将辣椒种子放入冷水中浸泡6~8 h, 再放入100倍的硫酸铜溶液中浸泡5 min, 然后将种子洗净催芽。

福尔马林溶液浸种:用福尔马林溶液浸种可防治猝倒病、茄子褐纹病及西红柿轮纹病。先将种子用100倍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15 min, 取出并用湿纱布包好, 过2 h后洗净即可。

高锰酸钾溶液浸种:用高锰酸钾溶液浸种可防治西红柿花叶病毒病。播种前将西红柿种子放入100倍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30 min, 取出洗净后催芽或播种。

怎样鉴别新、陈蔬菜种子?

大葱、洋葱、韭菜等葱类蔬菜种子:大葱、洋葱新种子表皮有光泽, 呈深黑色, 具有原品种的辛辣味, 陈种子相反。韭菜新种子表皮有褶皱, 有光泽, 种皮有白点;陈种子没有光泽, 种皮外部附有“白霜”, 种脐由白色变为黄色。

甘蓝、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种子:新种子表皮光滑, 富有清香气味, 用指甲重压有油分溢出, 碎籽成片状, 种皮呈浅黄绿色或黄绿色。陈种子表皮无光泽, 有时表皮像有盐霜, 用指甲重压易脱离, 子叶呈黄色。

菠菜种子:新种子呈黄绿色, 有清香气味, 内部淀粉为白色。陈种子呈土黄色或灰黄色, 有霉味, 种子内部淀粉为灰色。

农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创业研究 篇3

【关键词】:农科院校;新农村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01-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经营管理人才,而目前的农村人才队伍状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去甚远;同时我国有一支庞大的大学生人才队伍,这支队伍掌握了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同时却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是破解新农村建设人才“瓶颈”难题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双赢之举。

一、农科院校毕业生服务新农村的优势

农科院校毕业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对于其它高校毕业生有着独特的优势,这是既决定于农业高校的专业性质以及生源特点,也源自于我国农村经济现状和提供的就业岗位等因素,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专业优势。农科院校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摇篮,服务“三农”是其根本的办学宗旨,农业院校专业设置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农科毕业生经过四年系统学习,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到农村就业更能发挥其专业优势,学以致用,人尽其才。

2、生源优势。农科院校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朴素的情感,同时对农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更熟悉,更了解,建设新农村能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

3、岗位优势。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抱负的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农村基层为农科毕业生提供了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

二、毕业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

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坚持“厚生丰民”的办学理念和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探索并形成“思想教育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保障机制是关键”的到基层就业创业的体制。据五年来的统计看,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人数达到60%以上。

(一)突出抓好思想教育

学校以“三种意识”教育为着力点,把“学农、爱农、干农”教育贯穿于大学生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典礼的全过程,引导和教育学生把为基层服务、为“三农”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作为自己的使命和历史责任。

1、学农、爱农意识教育。学校把“学农、爱农”的意识教育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参观百年农大校史馆和中原农业文明博物馆,同时,采取农科杰出毕业生典范教学法、百名教授?百场报告、知名校友报告会、企业家课堂等生动鲜活的形式,帮助大学生找准人生坐标,将目光投向新农村建设。

2、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学校紧紧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校院两级创业中心和校外创业平台为基地,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身怀创业本领走向基层,逐步构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三基模式”(基地+基金+基层)。2002年、2008年学校两次获得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等次,其中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两次评估的特色项目,受到专家一致好评。

3、服务新农村意识教育。学校对毕业生强化新农村建设教育,开展一系列诸如“中国新农村的未来”“新农村建设掠影”“我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等报告、展览、讲评等活动,让毕业生感受新农村建设,参与新农村建设,奉献新农村建设。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二)着力加强能力培养

学校注重加强学生知识技能、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等能力培养,使学生不仅有建设新农村的意愿和热情,更要有建设好新农村的过硬本领,明确“四个培养”教育。

1、加强知识技能培养。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实行“三通一特”的课程设置和“四元结构”的实践教育体系,(即:公共课全校打通,基础课按学科大门类打通,专业基础课按专业类群打通,专业课开出特色;以及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四大实践体系),将学生科研训练、专题报告、创新创业成果和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计算学分。

2、加强创业能力培养。学校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将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成立了河南省首家“大学生创业中心”,启动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举办了“就业创业论坛”和“创新创业计划大赛” ,逐步构建了校院贯通、校地互通、院地直通“一体两翼”的新型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前不久,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视察我校时,对我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高度肯定,学校也被评为河南省第一批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3、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在长期面向基层、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台、一挂、一送、一线、一网” 的“五个一”服务基层平台,(“一台”就是与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合办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科技点播台”;“一挂”就是选派高年级优秀学生到基层农村挂职科技副村长,利用双休日到村里指导农业生产;“一送”就是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利用寒暑假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解答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遇到技术难题;“一线”就是与郑州市联合开办农业科技“110”热线电话,被农民亲切地称为“致富金桥”;“一网”就是青年志愿者科技服务网站,利用网络不间断地为农民朋友提供远程科技服务)。学校连续19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4、加强服务新农村建设能力培养。学校在长期坚持“三士”下乡的基础上(学校每年选派博士、硕士、学士下乡做村官,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目前已在郑州市金水区、二七区等建立起以专家为后盾、博士到乡、硕士到村、学士到户的志愿者服务体系),2005年学校全面启动了新农村建设行动方案,在南阳方城、新野、南召三县九乡开展试点工作,选派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到乡镇工作1—2年,担任乡(镇)长助理,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当地的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学校给参加科教富民的毕业生发工资和生活补贴,提供坚强的后勤保障,以此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大学生服务西部、服务基层的演习场。

(三)不断创新保障机制

学校针对以往部分到基层建设新农村的毕业生反馈的政治待遇、生活保障、专业特长发挥等问题,与地方政府联手创新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切实做好服務保障工作,解除到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1、落实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全面落实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用足、用活、用好代偿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加分(加5分)、户档迁移(免费办理人事代理)、生活补贴(参加科教富民行动的每人补助600元;支援西部的毕业生每人补助2000元,延缓偿还贷款;义务服兵役的毕业生免除四年学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做好毕业后的追踪辅导。学校通过建立基层就业毕业生档案、定期回访、共享学校教学、科研和图书资源、提供返校学习机会等形式,加强对基层就业毕业生的跟踪管理和服务,与地方政府沟通解决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尽最大努力当好他们的发展后盾。

3、建立稳固的校地合作关系。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教师和学生带着项目(方城辣椒、沁阳核桃),捆绑下基层,实现毕业生专业和地方需求的无缝对接,解决了毕业生到基层后有效发挥专长的问题,为基层就业同学的后续发展找准了切入点和生长点。

三、引导农科院校毕业生服务新农村的思考

1、政府:政策激励,增强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的吸引力。在毕业生服务和建设新农村问题上,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大学生走向非公单位、走向农村、走向自主创业,要制定实实在在的政策,让大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2、高校:深化改革,打好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的素质基础。首先必须与社会取得密切联系;不但要根据客观需要设置专业和招生规模,而且要适当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除了基础课和特定的专业系统知识,以及培养专门理论高级研究人员的需要之外,应该尽量与现在各行各业需要的专业知识、技术要求相适应,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相适应,以满足他们的要求。

3、学生:转变观念,提高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的能力。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在回到农村就业大学就白读了。针对这种情况,应教育学生注重修炼长远的发展眼光,注重选择到到社区乡镇、到中西部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就业,选择到适宜发挥自己才智的地方就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取得解决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和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双赢效果。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作为农科院校,我们更有责任不断探索和完善为基层培养和输送毕业生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莫利拉.农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认识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0):58-59.

[2]邵华,邓艳.农业高校率先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4):83-85.

[3]靳燕.大学生服务新农村机制思考[J]. 职业时空,2007,(11):16-17.

农科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4

大学生就业难,特别是农科大学生就业更难,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亦倍受社会各界关注。虽然,近年来我国农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了长足发展和提高,但是农科人才与相应职位依然不能很好的匹配,毕业生供需矛盾问题依旧非常突出。即一方面高等农业教育滞后,农科大学生量大质劣,就业相对困难;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科技人才相对匮乏,造成了资源和人才的极大浪费。中国农业大学前校长陈章良曾表示过自己对中国农业教育的担忧: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一方面我们的农业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农业高校培养的人才,却又不好找工作。

近3年来,我国传统农科类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根据“麦可思—中国 2009 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项目组对 50 万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家庭阶层对其高等教育结果有着明显的影响。调查显 示,学生毕业后半年,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有3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 15%的比例。另外,在农业领域,女生的就业难问题尤其突出,许多学校女生就业率不到1/10。

据统计,近几年农科类毕业生中有95%留在了城市,而且大部分从事了与农业无关的工作。而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农林科技人员明显短缺。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3060.5万人,其中农林专业技术人员仅80.4万人,占2.6%。全国每万亩土地仅有0.8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

农林科技人员短缺现象在基层尤为突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是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却是农林科技人员明显短缺。这种现象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而引起的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社会环境对农科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重要地位决定着农业人才理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欢迎,但从目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农科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农科类院校仍不合时宜地扮演着冷门高等学校的角色。从毕业生的去向看,到农村基层和农业生产推广第一线工作的人数不足一成,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考研,进城市中的事业企业单位,甚至宁愿在一些中小企业中当打工仔,也不愿意到基层做生产、研究或技术推广。

国家虽然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落后地区去建功立业,也相应在政策上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如国家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但这一类似于倡议式的志愿者行动,并没有从政策和制度上有太多的倾斜和保证,没有政策和待遇上的保障,光靠发扬奉献精神来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落后农村去就业是不现实的,这绝不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自私,素质越来越差”就能解释的,而是与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是适应社会发展现状而出现的必然现象。

(二)、农业高等院校自身局限性对农科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尽管我国大部分农业类院校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类院校的需求来看,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能主动开展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不能很好地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要求培养学生。具体表现:一是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人文教育薄弱,办学规模偏小;二是培养模式僵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与生产实践脱节,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落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此外,农科类院校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突出专业知识的教育,缺乏对学生的职业辅导和大学学习生活规划的指导,还未建立起一整套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的科学体系,缺乏健全的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和专业辅导队伍,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农科类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三)、农科大学生自身因素局限性的影响农业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普遍经济 条件差,贫困学生居多,进了大学后,校园里贫富 差距凸现,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迫切想改变贫 穷的现状,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容易导致就业心 态失衡。农科类专业对口多为艰苦行业,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厌恶的情绪,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信心,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受经济条件制约,来自农村的学生虽然可能具备相应的课堂专业知识,但往往无力开展第二课堂的兴趣爱好学习,很少有其他技能或才艺,在就业竞争 过程中鲜有优势。许多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深深体会到农村之难,在择业时千方百计想跳出“农”门。据有关数据显示,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70%以上选择在大中 城市就业。很多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宁可放弃所学 的专业知识,在城市寻找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也不愿去基层一些急需农业科技人才的单位。资料显示,每年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大约有4万人,中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大约有8万人,但真正到农业第一线的人才还不到一半。

学农不爱农,只是造成就业难的一方面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没觉悟”。一位农大毕业生承认,农业产业确实是一个朝阳产业,其中蕴藏着无限的机会,但是机会还远远没有变成现实。“我们现在就去投身农业,能否实现个人价值?”北京农学院的王寒教授也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农业院校毕业生即使愿意到基层工作,农村能够提供给他们的就业机会也不多。他说:“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没有建成之前,毕业生就算有心献身农业,很多时候也是入‘地’无门。”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这为解决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良好契机。农业院校大学生顺利就业有赖于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一)国家、社会层面经济发展的程度是大学生就业去向的风向标,当今大学生不愿去基层、不愿去农村,纠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太穷,农村太苦,远远无法满足毕业生的物质需求。最终解决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是发展经济,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 的差距。政府在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过程应该起到积极、主动、有效的主导作用,加快对我国现行的农业体制模式的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现 代化产业体系,促进有效资源配置体制的建立,深化农业的市场化改革,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力度,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鼓励、支持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我国有自然 村70余万个,如果每个自然村每年吸引1~2名农科 大学生,则全国农村每年需要上百万的农科大学生,不仅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也为农业科技人才的普及、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添上巨大的助推力,国家、百姓也将迎来国强民富的新局面。另外,政府要做好舆论导向,深层次、大力度 减轻、消除全社会对农业行业的偏见和歧视,提升 农业、农民、农业工作者以及农业院校地位,改善农业工作者文化和精神环境,逐步转变全社会“重工 轻农、重商轻农、重官轻农”的思想;要让大学生“下 00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就业教育应办得系统规范,可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全校性必修课,确定学分,使学生能够重视就业指导的训练。可尝试建立由学校领 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落实的就业工作机制,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有针对性地对有志去农村 就业的大学生加强指导和服务,及时收集和发布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充分发挥各类人才 市场和就业信息网的作用,主动帮助面向农村自主 创业的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定期走访和慰问面向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

(2)农业高等院校层面大学生就业重心下移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院校培养人才,下到基层直接为生产第一线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院校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 治工作的特点和优势,要指导大学生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就业、解决就业问题,帮助他们摆平心态,对自己和职业做好客观分析,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选择、职业理念和现实需要的关系;大力宣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和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组织学生到农村去,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介绍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广阔前景;引导广 大学生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树立甘愿服务基层、服务“三农”的思想,积极到农村建功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拓就业市场,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农业院校应积极重视就业市场的培养和开拓,扩大就业渠道,利用校友等资源加强校企联系,尝 试“走出去、请进来”的挂职方式,在输送师资入企业的同时,可将地方人事局等合作伙伴请入校园开展交流互动,提升校企合作层次,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其次,农业院校可发挥培养的人才专业性和技 术性较强的优势,尝试与大型农业企业开展校企合 作,定向培养模式,直接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种合作培养模式,可缩短从学习到工作,从学生到员工的过渡时间,既为企业培养了所需的人才,也为高校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学生也获得了实惠,实现“三赢”局面。最后,要大力培育、建立大 学生基层实习就业基地。对大学生来说,实习是检查、巩固、展示、提高的过程,对用人单位来说,实习是指导、纠错、考察、筛选的过程。通过就业 实习基地的建立,既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的知识 和社会实践能力,又形成了实习——市场——就业 的开发就业格局。

农科院校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分析 篇5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以沈阳农业大学为调查对象, 从经济贸易学院、农学院、水利学院、工程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生物技术学院、食品学院等15个院系抽取350人, 发放350分调查问卷, 回收350份, 其中有效问卷301份, 有效率为86%。

对有效问卷进行了认真的统计, 结果显示, 调查样本男女性别比例为155:146, 被调查者一、二、三、四年级比例为68:81:72:80, 户籍所在地城镇和乡村比为156:145, 比例基本趋于1:1, 说明本次问卷符合随机抽样分布原理, 问卷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在计算机的拥有情况的调查中有和无的比例为61:240, 约合1:4, 体现了农科院校学生经济较为困难的特点, 也与沈阳农业大学学生经济状况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无论从问卷的方法方式, 样本的抽取、试点的选择都说明本次问卷调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调查内容分析

调查内容从主观上网心态、上网的自然情况和上网浏览的内容三个方面展开。主观上网心态是对在校学生上网心理意识的调研, 从主观愿望, 喜好程度和网络认知等7个方面, 详尽的分析了大学生为什么上网;上网的自然情况则是着重解决大学生怎样上网的问题, 上网浏览的内容是针对大学生上网究竟干些什么的问题予以回答。

1. 主观心态分析

(1) 您对网络的喜好程度, 最愿意结交的网友, 上网的主要原因方面分析

从图1可知学生对于网络的喜好程度较为理性, 非常感兴趣的仅仅占有13%, 这部分学生最易沉迷于网络世界, 是重点关注对象, 而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持端正态度, 即比较感兴趣34%或一般感兴趣的占39%, 这部分学生占了73%, 是稳定的主力军, 也是教师家长最放心的一部分。

图2, 3两个问题我们可见, 网上娱乐休闲的占30%, 查询信息的占29%, 进行学习的占22%, 网络娱乐中聊天交友的比例较高, 而聊天的人群中学生较倾向于两种人, 即谈吐有思想的人3 5%, 和能够倾心交谈的人40%, 说明大学生能够理性择友, 占30%网络娱乐的人是需要关注、教育和引导的群体, 也是沉迷于网络的潜在人群;令人高兴的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查询信息的人占了总数的5 1%, 充分说明广大学生上网的动机端正, 目的明确, 理性较强,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人有4%的人上网是为了通过虚无缥缈的网络寻求实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 这部分人正是广大政工干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 从对网友的信任程度, 看待网恋的态度, 上网与学习的关系方面分析

在对待网友和网恋的认知上, 如图4, 5所示, 学生更加理智, 64%的学生对待网恋持既不提倡也不反对的态度, 51%的人对待网友持不完全信任态度, 都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

在上网与学习两者的关系上, 如图6所示, 47%的学生认为两者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 36%的人认为如果能够处理好学习与上网两者的关系, 是可以促进学习的, 毕竟网络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 仅有17%的学生认为上网影响到了他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但是当他们认识到这一点是, 这一点已经不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您对网络道德文明所持的态度等7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如图7所示, 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 8 9%的人认为有必要加强提倡和建设网络道德文明, 这也说明网络给广大学生带来利益的同时, 也确实从不同的角度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

2. 自然情况分析

(1) 从上网的情况, 上网不便的原因, 上网的地方, 上网的时间和周上网的时间方面分析

图8, 9知, 上网的自然情况中有51%学生具备上网的条件但是不经常上网, 说明网络确实已经很普及, 已经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但仍有21%的学生认为想上网但是不具备条件, 其主要原因约51%的学生认为是时间条件不允许, 其他像知识面、网络的硬件建设也占有一定比例, 但却不是主要因素。

对于上网时间和上网地点的调查过程当中, 如图10, 11所示, 有55%的学生是在网吧上网的, 24%的学生是在学校的机房里上网的, 这与计算机的拥有情况的调查相符, 也符合沈阳农业大学周边网吧繁荣的实际情况;在上网时间选择上有52%的学生是在节假日、周末休息时上网, 有95%的学生是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选择去上网的时间, 但是我们不可回避的是仍有5%的人是在正常的学习时间, 逃课去上网的, 应加大对这部分人的教育和引导。

(2) 从每周上网的时间和网龄两方面的调查分析

从图1 2可知, 学生每周上网在5小时以内的约占69%, 约折合每天不足1小时, 这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作息时刻表吻合, 说明大部分学生可以妥善安排自己的上网时间。

从图13可知, 大学生网龄分布上与样本的年级分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网龄1-2, 3-3, 3-4, 4-5年的比例分别是19%, 19%, 19%和17%, 基本趋于1:1:1:1, 与样本的年级分布比例1:1:1:1完全吻合, 不难发现大部分人 (88%) 都是在上大学以后才开始了网络生涯的, 仅有12%的人是在读大学前就开始上网的, 上大学后居然没有人从未接触过网络。

3. 浏览内容分析

(1) 从注册的网名数量, 注册资料真实性, 网上主要行为和查找资料时经常使用的方式方面分析

在网络行为调查中, 如图14, 15所示, 拥有1-2个网名的人占总数的73%, 其所注册的资料仅有17%人是真实可靠的, 69%的人网络资料是真假参半。

在网上主要行为调查中我们发现, 如图16, 网上聊天交友、网络游戏、搜寻资料、网上购物、收发邮件、浏览新闻、下载资料、发表文章或言论几乎是平分秋色, 不分伯仲, 显示了学生网络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资料检索方式上, 61%的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搜索引擎, 21%的人选择了门户分类网站, 说明广大学生具备网络猎奇能力。

(2) 您认为网络对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 (多选题)

在网络对社会的影响上有170人次认为网络能够促进信息的流通, 151人次认为网络方便人际沟通, 145人次认为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 123人次认为网络提高了辨识力, 89人次认为网络增强销售渠道, 56人次认为网络增强的免疫力, 51人次认为网络凝聚社会共识, 同时也有67人次认为网络滋生了色情和犯罪, 60人次认为网络致使信任产生危机, 56人次认为网络使隐私没保障, 52人次认为网络社会道德败坏, 更有22人次认为网络混淆自己。

三、调查问卷分析总结

农科院校因专业特点, 一般在校址的选择上都会建在城市的周边地区, 具有交通相对不便, 信息较为闭塞的特点, 学生又因为大多来自农村, 经济相对较为困难, 然而伴随着大学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 网络确实已经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正以其神奇的力量加速改变着。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显示, 农科院校广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认知比较理性, 准确, 73%的学生积极使用网络, 因查询资料和网上学习的人占总数的59%, 属于能够科学有效的使用网络人群, 娱乐游戏的人数占30%, 但是这部分人完全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科技文化生活将他们从网吧中拉回来, 64%的人能够科学理性的认识网恋关系, 51%的人能够正确看待网友关系, 大部分学生上网周期、时间都合情合理, 符合事物发展一般规律。

然而仍有部分人对待网络认知不清, 沉湎于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不能自拔, 以至于荒废了学业、忘记了工作、淡漠了友情和亲情。对于这部分人我们要从思想上给予正确的引导、教育, 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关注, 这是一群特殊的“网民”, 虚无、低迷、无聊、颓废、粗俗、污秽的网上行为不是他们的本意。在校园网络化, 在信息化校园建设进程中, 应该加强特殊网民的网德教育, 建立网络道德规范, 养成个人网络道德的高度自律, 使每个上网者的自由与自律相互统一, 责任与道义相互和谐, 使校园网络文化在道德与自律的情境中协调发展。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网络普及的形势, 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采用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 就目前农科院校专业特点, 从为什么上网, 怎样上网, 上什么样的网三个方面展开调研, 以大量调查数据为基础, 详尽的分析了当代农科院校大学生上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农科类个人简历 篇6

个人资料

姓 名:

性 别: 女

年 龄: 27

体 重: 45

民 族: 汉族

身 高: 158 cm

户口所在地: 湖南 衡阳

婚姻状况: 保密

出生日期:1984年12月26日

现工作地点:湖南 长沙

工作年限:3年

求职状态:正在求职

教育培训

最高学历:中专

毕业学校:湖南省衡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更新日期:05月31日

专业类别:农科类

专业名称:农村家庭经营管理

工作经验

☆公司名称:信雅达(杭州)计算机服务有限公司 10月-205月 公司类别:互联网、电子商务

担任职位:项目组长

工作描述:信雅达(杭州)计算机服务有限公司湖南人寿项目长沙项目点主要是将人寿档案通过一系列的流程转为电子文档格式

求职意向

希望职位: 期望职位一:计算机类

工作地点: 希望工作地点一:湖南长沙

求职类型:全 职

待遇要求:1800人民币/月 (可面议)

游雪野农科园作文 篇7

今天,泰钢小学的小记者要去雪野农科园采风。这是我们的第一次活动,大家都兴奋得不得了。坐上大巴车来到农科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热带植物园。

刚进去便有同学喊:“好热!”这里真不愧是热带植物园。讲解员对我们说:“此园有三个‘镇园之宝’,分别是600多年的龙眼树、千年铁树、24米多长的榕龙树。”

从热带植物园里出来,我们走进了生姜园。我第一眼就看到一块大姜,非常吃惊,因为从小到大,我都没见过这么大的姜。这个有“姜王”之称的姜老大重28。6千克,被封在一个大玻璃箱里。

我们又去了花奔园,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花奔。它们争奇斗艳,发出阵阵芳香,吸引着我们。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碰碰香,一碰它它就散发出香味。

农科中心主任个人述职报告 篇8

农科中心主任个人述职报告

文秘114原创投稿

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任农科中心主任,主要负责农业科技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化验室及其它相关工作。

不平凡的2011年已经过去,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由此我们得到的也很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面对新的一年需要对过去的工作进

行总结和回顾,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和找出不足,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现将一年的工作、学习情况向各位领导同志们做以述职:

一、学习方面:我能够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处处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能够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专业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科技产品的应用,要求我们必须去学习才能更好地工作。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本人能够虚心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认真探索,总结方法,增强业务知识,把握业务技能,是自己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通过一年的学习提高了工作能力;使自身的业务知识和水平得到了更新和提高。

二、工作能力:本人一直从事农业田间试验工作,对田间试验,管理,工作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同时,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极大

页脚文字的锻炼与提高,积累了一定的领导和组织经验。在工作期间,我刻苦勤奋,阅读大量专业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系统掌握了农业生产试验及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全部内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和项目实施要求,工作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三、工作作风: 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别人作到的事情,自己首先作到,在春播试验工作中我始终和同志们战斗在生产第一线,和他们同甘共苦,在一定程度上,对职工的工作进行了监督。保证了试验和化验工作质量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作上不怕苦、不怕累、早出晚归、兢兢业业;技术上精益求精;工作管理上认真负责、严把质量关;严格执行年初试验方案各项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勤勤恳恳,扎实的工作作风,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四、工作情况:

2011年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各项工作,在分公司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本站全体人员团结合,工作实施进展顺利,很好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2011年根据集团总公司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农科中心共承担了内蒙古自治区种子管理站、内蒙古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呼伦贝尔市种子管理站、海拉尔集团农牧业管理部、海农植保公司、试验项目共64项试验。其中涉及小麦品种62个、油菜品种22个、大麦品种4个、玉米品种9个、马铃薯品种2个;拌种剂7种;微肥、叶面肥、生物菌肥及土壤调理剂共13种;大麦、小麦、油菜除草剂11种。“3414”肥效试验2个、肥料利用率试验5个。各项试验都做到了认真观察、详细记载、科学分析,以鉴定其真实性、可

靠性。为大田生产提供科学数据,为我场在提高农作物产量、产品品质、增加农业效益上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年末完成了试验总结报告,为2012年各项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中,我带头加班加点的工作,在我的带动下本站全体人员工作积极主动。累计加班达60多个工作日,克服人手少、工作量大、专业队伍不强等原因,完成了大量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以及肥料田间试验工作。共完成测试分析土样三万九千多个项次。通过调查,查阅有关统计、档案材料、有关农业历史资料等,认真审核、校正数据,去伪存真,保证数据科学合理完成测土项目总计调查数据量达到约19.5万个。很好地完成了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五、廉洁自律和团结方面:我能够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廉洁自律等各项规定,始终以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严格遵守分公司的《劳动规章制度》、《员工行为规范》做到知法依法、知章偱章。在一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始终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关于党政机关力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若干规定》来约束自己,在对外接待、工作中都严格按照管理局和场制定的规定标准严格执行。自己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本人无论是出去学习、还是出去办事,回来不会多报一张票据,做到无私无畏。坚持廉洁自率,不贪不占,始终将单位和群众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从严要求自己。

在团结方面:同本单位人员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中能够相互支持、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形成团结战斗的集体,从而使各项工作

都能较好的完成。

六、缺点和不足:

反思自己一年来的工作,我感到自己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尽管一年来忙忙碌碌,但

[1] [2] 未能合理安排好时间,加强对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系统学习;二是把握农科中心整体工作的能力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工作计划性不强,工作抓的不够全面;四是对实习的学生关心和帮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剖析产生上述不足的原因,我感到主要还是自己平时注意加强学习不够,工作上或多或少的仍然存在畏难情绪。

在今后的工作中缺点和不足通

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克服和改正。我会查找不足,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个人专业技能、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继续发扬成绩,努力干好本职工作,我将尽全力成为领导们的得力助手,当好领导的参谋,努力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以上是本人一年来述职,感谢各位领导同事耐心地听取我的述职报告,敬请各位领导、同志们评议,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斧正。

市农科所工作总结 篇9

我所育成的 “陆两优267”,是我市第一个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湘审稻2011044)的两系杂交晚稻新组合,203月以入门费10万元、以后以销售每公斤种子0.4元的价格与亚华种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今年在娄底市各县、市及娄星区示范推广500亩, 2011年10月12日在现场观摩会上,得到与会领导、专家高度评价,认为该组合表现出抗性好、秧龄弹性大、结实率高、粒子大、丰产性好、米质优等特性。适宜在湖南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栽培。会上市科技局、市农开办表示积极支持该品种在娄底市及湖南省的立项推广工作。亚华种业公司湖南片大区经理张总表示亚华将在2011年在湖南大面积推广该品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四、科技服务地方经济有新突破

1、今年我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指示,专门安排2名科技人员担任市科技特派员,到双峰和娄星区石井乡环江村专项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共计培训水稻、水果种植大户600人次,示范推广高效低毒农药40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年内我所与双峰县邓氏生态玉竹发展有限公司、冷水江市富康油茶种植开发公司等企业分别签订了科技项目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着力开展科技为地方经济服务。

3、协助邓氏生态玉竹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申请了国家商务部中小企业资金项目(经费15.5万元)和国家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备选项目(经费50万元)。

五、其他工作有新进展

1、定期召开全所干部职工大会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定期召开科技人员大会,汇报科研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科研实践中的问题。根据学院有关科研管理规定与办法,针对我所科研工作的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科研管理细则,使科研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3、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全年在娄底综合频道、娄底日报,学院电视台、网站、校报12次报道我所的发展动态及取得的科研成就。校园网上有2月20日《姜正国同志到农科所现场办公》、4月17日《坚持突出实践特色全力推进科技下乡工作》、6月30日《我小科技活动小分队到双峰甘棠开展科技服务活动》、9月24日《柏连阳院长深入农科所视察水稻育种科研工作》、10月16日《我校农科所举办杂交水稻新组合“陆两优267”现场观摩会》等报道;娄底日报有4月7日《市农科所和“亚华”合作开发杂交水稻新品种》、10月17日《市农科所—杂交晚稻新品种试验成功》等报道。

4、做好住房补贴、工会活动、档案管理、协调等工作。

上一篇:恋爱分手报告下一篇:地力评价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