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度评价十篇

2024-06-30

适宜度评价 篇1

区域创新系统越来越呈现出生态特征。黄鲁成 (2003) 首次提出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技术创新复合组织与技术创新复合环境, 通过创新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系统。罗亚非在其2010年发表的《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研究》一书中继承了黄鲁成对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他们都认为技术创新主体与技术相关主体共同构成技术创新复合组织, 技术创新主体包括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和科研机构, 而那些不直接从事技术创新活动, 而是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服务的政府、大学与科研机构构成了创新相关主体;创新物质条件、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构成技术创新复合环境。

本文在对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由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具有生态系统特征的系统。其中创新主体包括相互支持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 同样也应该包括区域内的政府及中介机构等相关支撑机构, 其中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与政策创新主体主要是政府。但是作为相关支撑机构的政府与中介机构的功能与外部环境的作用更为接近, 因而政府与中介机构等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分析中, 笔者更倾向于将其归于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包括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及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其中创新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图书馆、数据库、实验室等科研设施和基本条件;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金、专利、信息等;创新激励机制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与服务等激励约束体系的统称主要由政府与中介机构提供。

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的思路。

李自珍 (1993) 首次将生物种的生态位适宜度定义为表征种的属性的最适生态位点与表征生境属性的现实资源值之间的贴近程度, 之后构建了生态适宜度及适宜度进化动量的数学模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是指创新主体在一定区域内开展创新活动时, 创新主体所需的最适资源位与创新环境所提供的现实资源位之间的贴近程度。创新主体主要指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环境主要指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与创新激励机制。

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指标的选择。

从本质上讲, 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指标的选择是建立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概念内涵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综合国内外相关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指标的文献, 遵循科学性与现实性原则、系统整体性与开放性原则、可操作性与可比性原则, 本文采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经济环境及技术环境5个一级指标, 20个二级指标, 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

3.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的数学模型。

对于自然科学领域方面的研究, 其研究对象的需求生态位可以通过大量的实验得来, 即其最佳生态位的位置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得出较为准确的位置, 这是其他领域生态位适宜度研究所不具备的。而对于社会经济领域的最佳生态位的位置, 大多数学者以其评价指标中的一组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来确定, 本文也是采用这种方法, 当区域现状资源条件完全满足发展的要求时, 生态位适宜度为1, 当资源条件完全不能满足其对应的资源要求时, 生态位适宜度为0。

假设有m个创新生态系统, 则Yij (i=1, 2, …, m;j=1, 2, …, n) 表示第i个创新生态系统在生态因子j上的观测数据值。首先要采用的无量纲处理方法为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从而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 公式如下:

量的最大值为1。其中, ymax表示Yij (i=1, 2, …, m;j=1, 2, …, n) 中的最大值, y′ij表示第i个区域创新系统生态因子j的现实生态, Yaj (i=1, 2, …, m) 表示第j个生态因子的最佳生态位, 即: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数学模型为:

pi即表示第i个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 pi值越大,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越高, 说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提供的现实创新资源生态位与区域创新需求生态位之间的差异越小。

ε (0≤ε≤1) 为模型参数, 其值通常由pi=0.5估算出来。

由 (7) 可求出ε值。

进一步设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现实生态位为Yi= (yi1, yi2, …, ym) , 最佳生态位为Ya= (ya1, ya2, …, yam) , 则可以得到进化动量表达式 (8) , 进化动量反映的是评估对象现实生态位对其最佳生态位的趋适作用的强度, 也反映了评估对象适宜度的提升空间。

二、河南省17个地级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实证分析

1. 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河南省17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济源市由于部分数据无法找到所以没有包含在此次研究中。本文的数据一方面来自统计年鉴, 包括《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11) 》、《中国统计年鉴 (2011) 》、《河南省科技统计年鉴 (2011) 》、《河南省统计年鉴 (2011) 》以及自河南省科技网 (http://www.hnkjt.gov.cn) 、河南省统计网 (http://www.ha.stats.gov.cn/hntj/index.htm) 。

2. 数据分析。

通过查阅统计年鉴及网络得到河南省各地市2011年创新主体及创新环境20个指标的原始值, 首先利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模型公式 (1) 对17个地市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利用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和公式 (2) 到 (7) 求出ε=0.7467, 然后将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带入公式 (3) 和公式 (8) 可得到河南省17个地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值和进化动量值 (见下表) 。

河南省各地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值和进化动量值

研究结论

将各地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与进化动量值的排名进行比较 (见上表) , 明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的优劣及适宜度提升的空间, 对于各地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实践, 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创新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各个地级市生态适宜度得分来看, 根据上表的排名情况将河南省17个地级市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生 (下转178页) (上接171页) 态适宜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市, 这类地市有郑州市和洛阳市, 这说明这两个城市行对于其他地市来讲更有利于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第二类为生态适宜度大于0.5的城市, 这类城市包括新乡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南阳市及焦作市。第三类为生态适宜度小于0.5的城市, 这类城市包括了河南省大部分的地区, 包括安阳市、开封市、濮阳市、三门峡市、驻马店市、商丘市、周口市、漯河市、鹤壁市及信阳市, 这些地区的创新适宜度水平较低。

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进化动量值来看, 河南省17个地级市里面,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化动量值排名高于其适宜度值排名的城市有许昌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及周口市, 说明这四个地级市具有更强的对最佳生态位的趋适强度, 可以通过对当前创新资源的整合就能达到更高的适宜度水平。

参考文献

[1]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J].中国科技论坛, 2003, (1) :23-26.

[2]罗亚非.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35.

[3]李自珍, 赵松岭, 张彭云.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及其在作物生长系统中的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 (4) :219-224.

[4]李文龙, 李自珍.作物生态位构建的模型及其进化惯量与动量的实验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 2002, (3) .

[5]纪秋颖, 林健.高校生态位构建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69-71.

适宜度评价 篇2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黑龙江省八五七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境内东南部, 地处东经132°5'~132°40′, 北纬45°20′~45°42′的范围内, 全境面积为567km2。属于是中纬度地带, 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漫长严寒, 降水少, 昼短夜长。年平均温度3.4℃, 年平均≥10℃的积温为2580.2℃, 年平均降雨量567.8mm, 年平均无霜期151天。海拔71~105m。坡降1/1500~1/3000。土壤类型主要分为白浆土、草甸土和暗棕壤3个土类, 7个土属。

1.2 评价数据的来源。

本项工作是在八五七农场耕地地力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 调查和评价的范围和对象为全场基本农田耕地。调查内容包括农田基础设施、立地条件、土壤以及农户的生产情况等, 并进行了土壤化验分析, 分析项目和方法依照《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1.3 评价指标的选择。

依据“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黑龙江垦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8], 针对八五七农场耕地资源特点, 经过相关分析, 从评价指标体系中选择10项农场玉米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 包括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p H、无霜期、坡度、耕层厚度、抗旱能力、土壤质地。

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应用模糊评价法进行单因素评价具体的评价因子权重如下:有机质0.131;有效磷0.102;速效钾0.102、p H0.088、无霜期0.131、坡度0.109耕层厚度0.088抗旱能力0.073土壤质地0.088有效锌0.088。根据评价指标求算不同评价单元的耕地适宜性综合得分。最后根据总分的高低确定每个单元对玉米用地的适宜性等级。再以各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作出玉米用地适宜性的分析以各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作出玉米用地适宜性的累积频率曲线图。另外考虑限制性因素, 将研究区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等地为高度适宜 (评价值>76.5) ;二等地为适宜 (评价值68.0~76.5) ;三等地为勉强适宜 (评价值59.5~68.0) ;四等地为不适宜 (<59.5) 。

2 结果与分析

八五七农场玉米的耕地适宜性评价划分为4个等级;从评价结果来看, 玉米高度适宜耕地面积4458.6hm2, 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12.09%, 主要分布在第六、第七、第九管理区, 其面积之和为4331.9hm2, 分别占高度适宜耕地面积的17.62%、28.94%、50.59%, 共占高度适宜耕地面积的97.15%;玉米适宜耕地面积28941.3hm2, 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78.45%, 主要分布在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八、第十管理区, 其面积之和为23235.6hm2, 分别占适宜耕地面积的11.59%、14.28%、15.45%、14.6%、11.84%、12.54%, 共占适宜耕地面积的80.3%。;勉强适宜区:玉米勉强适宜耕地面积3343.1hm2, 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9.06%, 主要分布在第一、第二管理区, 其面积之和为3215.0hm2, 分别占勉强适宜耕地面积的31.44%、64.73%, 共占勉强适宜耕地面积的96.17%;不适宜区:玉米不适宜耕地面积149.8hm2, 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0.41%, 全部分布第一管理区, 其面积之和为149.8hm2, 占不适宜耕地面积的100%。

3 对策与建议

对于高度适宜的耕地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应继续增施有机肥料, 实行秸秆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要减少耕地不合理的过量化肥投入, 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调整肥料投入比例, 提高化肥利用率, 防止土壤酸化;而对占农场较多的适宜耕地。一方面要采取深耕深松等措施改良土壤质地及结构, 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 培肥地力, 大力推广测土施肥技术, 充分利用耕地地力评价结果, 采取区域大配方与地块小配方相结合的原则施用配方肥, 实现土壤养分平衡, 培肥地力, 继续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同时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 对于土壤质地粘重的耕地, 可以大力推广水稻种植, 将其建设成高产的水田;勉强适宜耕地来说, 更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实现土壤养分平衡协调, 从而改良土壤质地及构型;对于不适宜耕地, 要因地制宜地兴修水利, 完善灌排设施, 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 增加对耕地的投入, 积极推广秸秆还田, 协调氮磷钾及微肥比例, 实行有机无机结合, 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同时要对坡度大的耕地及其它因素限制而不再适宜种植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以防止水土流失, 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 还可考虑合理种植果树及经济作物。

摘要:根据农场进行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 选取了土壤质地、坡度等9个因素建立数据库, 采用GIS技术, 模糊综合评价法与综合指数法相结合对八五七农场玉米用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高度适宜耕地面积4458.6hm2, 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12.09%;适宜耕地面积28941.3hm2, 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78.45%;勉强适宜耕地面积3343.1hm2, 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9.06%;不适宜耕地面积149.8hm2, 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0.41%。为玉米合理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玉米,适宜性评价,GIS,八五七农场

参考文献

[1]俞艳, 何建华, 甘宇航, 等.AO支持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研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6 (4) :76-80.[1]俞艳, 何建华, 甘宇航, 等.AO支持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研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6 (4) :76-80.

[2]李宪文, 林培.国内外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基础及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 (4) :305-312.[2]李宪文, 林培.国内外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基础及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 (4) :305-312.

[3]臧敏, 卞新民, 王龙昌.作物-地里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6) :1-4.[3]臧敏, 卞新民, 王龙昌.作物-地里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6) :1-4.

[4].CA.vnaDeipen.土地评价一从直观到定量[J].土坡学进展, 1991, 1:513, 204.[4].CA.vnaDeipen.土地评价一从直观到定量[J].土坡学进展, 1991, 1:513, 204.

[5]邬伦, 任伏虎.地理信息系统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5-14.[5]邬伦, 任伏虎.地理信息系统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5-14.

[6]武强, 陈萍, 等.基于GIS的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研制技术[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1, 30 (4) :379-383.[6]武强, 陈萍, 等.基于GIS的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研制技术[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1, 30 (4) :379-383.

[7]侯西勇, 岳燕珍, 于贵瑞, 等.基于GIS的华北-辽南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性评价[J].资源科学, 2007, 29 (4) :202-207.[7]侯西勇, 岳燕珍, 于贵瑞, 等.基于GIS的华北-辽南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性评价[J].资源科学, 2007, 29 (4) :202-207.

低年级传统体育教学适宜度探析 篇3

[关键词]低年级 传统体育 适合度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69

低年级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身体素质较低,而传统体育运动负荷较低,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和健身性,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传统体育教学,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体育具有趣味性,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传统的体育运动大多来源于生活,有很强的乡土气息,具有趣味性,有广泛的受众群体。这些运动项目取材广泛,对运动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教师施教操作简单易行。而低年级学生的身心还处于较低发展层次,特别是身体素质较低,肌肉组织发育不完善,骨骼组织里含钙、盐、磷成分较少,骨骼承重力较差。如果学生进行大运动量锻炼,很容易造成骨骼变形、脱臼和损伤等一系列问题。再者,学生的心血管发育速度比心脏发育速度快,剧烈活动后,心脏会出现严重疲劳的情况,严重损害身体。

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心理还比较稚嫩,很容易兴奋和好奇,而且兴趣点丰富,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出现见异思迁的现象,不适合进行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运动量普遍较低,对耐力、速度、力量要求比较有限,而且有极强的合作性和趣味性,低年级学生容易对这样的运动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跳绳、投掷沙包、踢毽子、跳房子、打陀螺、滚铁环等,这些体育运动有很强的趣味性。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特点鲜明,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传统体育具有娱乐性,符合学生兴趣特征

低年级学生兴趣点较低,对很多事物都会产生好奇,喜欢娱乐项目,而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本身就具备极强的娱乐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统的体育运动来自于民间,它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创造的用以强身健体、娱乐情感的方式。每一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都蕴含了众多的民间文化。如果教师能够将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历史传说、童话故事介绍给学生,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情感。

低年级学生与传统体育运动有太多的契合点,教师在具体开发、应用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时,要注意学生思维与传统体育运动思维的有效对接,多维度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这对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打陀螺运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团体陀螺对抗赛,每一个小组的五个学生,轮流抽打两只陀螺,在规定时间内,看哪个小组陀螺旋转出现的失误少。活动开始时,学生都显得非常兴奋,想表现出色,但由于在配合上出现一些问题,陀螺被抽跑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让学生进行陀螺对抗赛,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团队合作需要默契,所以比赛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对学生的有效训练。通过这样的游戏运动,学生将获得多方面的实践体验。

三、传统体育具有健身性,符合学生运动特征

传统体育除了趣味性、娱乐性外,还具有一定的健身性。成功地引入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教育教学的实际诉求。新课改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体育运动中,能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运动内容,都值得教師借鉴和运用。因为许多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都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健身需要,所以将低年级体育运动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和优化,是体育教学的必然要求。

现代小学生的身体基础普遍较差,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体质更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平时运动的机会逐渐减少,很容易出现“小胖墩”“豆芽菜”现象。但不论胖瘦,都不是健康的状态。这样的身体素质如果参与长跑、球类、跳高、跳远等运动,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运动量普遍较小,但不乏对抗性和趣味性,深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学生参与这样的运动,可以有效提高身体素质,保持愉悦的心情,这自然是多赢选择。例如,丢手绢是标准的传统运动游戏,教师可让学生坐成不同形状的圆圈,让更多的学生充当“丢手”。活动开始后,学生都显得特别亢奋。因为“丢手”增加了,运动的对抗性也得以增强。教师适当地调整了运动游戏,增强了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和健身性,有效提高了体育教学效率。

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传统体育教学有较高的契合度。在低年级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值得大力推荐。新课改方兴未艾,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但新课改并不排斥传统教学的精髓,而是大力提倡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教学的许多经验都属于教育财富,我们需要加以保护和发扬。

适宜度评价 篇4

基于GIS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以浙江省为例

摘要: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作为区域资源理论与旅游开发活动的结合点,对于区域产业布局和宏观调控具有重大意义.从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概念出发,以旅游资源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条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方法,对浙江省72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分异情况,把研究区域分为生态旅游最适宜区、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重点建设区,对各区的.生态旅游适宜度进行了评价,并从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开发保护对策,为各区旅游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作 者:郑晓兴    孙铭    陈鹰    王祥荣    ZHENG Xiaoxing    SUN Ming    CHEN Ying    WANG Xiangrong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433 期 刊:生态学杂志  ISTICPKU  Journal: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年,卷(期):2006, 25(11) 分类号:X826 关键词:生态旅游    适宜度评价    GIS    人工神经网络    浙江省   

 

浙江省乡镇卫生院规模适宜性评价 篇5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规模适宜性:规模效率,规模报酬:数据包络分析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主体,也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枢纽和支柱,承担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和卫生管理职能。它建设和运行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农民健康和农村生产力的保护,也关系到农村地区的社会和谐与稳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医院建设的不断加快,乡镇卫生院仍存在经营困难、运行机制不活和效率低下等现象[1]。这不仅有碍于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还使得农村患者进一步向城市医院转移,使卫生资源的配置出现更大的不平衡。2003年“非典”事件后,各地明显加大了对包括农村卫生在内的卫生投入。浙江省作为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认真贯彻国家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政策,大力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探索农村卫生改革。在“十一五”之初就开展“200强”乡镇卫生院建设,以带动全省乡镇卫生院的整体发展。2005年开始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开展了农民体检和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等工作。《浙江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列入省“十一五”规划并实施。由于全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较大,如1998年建制镇就达到1 005个,比1985年增加1倍。2000年以后又进行区域整合,减少乡镇数量,2006年全省平均每个乡镇1.6所乡镇卫生院,到2008年平均每乡镇1.4所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的设置如何随着乡镇的调整而调整,它们的运营效率如何,是否存在规模小、资源分散和效率低下问题,需要我们及时、深入地了解和研究。

乡镇卫生院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机构。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针对多投入、多产出评价较为合适的方法之一。它不需要人为地设定函数模型和权重,利用线性规划方法可求得相对于最佳生产技术关系的效率大小,包括整体效率及分解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因此,本文利用DEA方法,对浙江省乡镇卫生院的运营效率,尤其是规模效率和规模适宜度进行分析,以便为改进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运营提供决策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利用浙江省乡镇卫生院2008年年报数据,计有1 715所乡镇卫生院数据齐全、客观。剔除其中有缺失和变量逻辑关系不合理数据,采用其中1 177所乡镇卫生院的数据。

1.2 指标筛选

由于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任务不仅是医疗服务,还包括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等预防保健服务。因而,它的评价指标不仅要选择医疗工作量指标,更要选择预防保健等反映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量指标。本文将以主、客观结合的方法进行指标筛选[2]。经逻辑和专业知识初步筛选,可作为投入和产出变量的有31个一级指标,其中预防保健服务项下有17个二级指标。将预防保健的17项指标进行单独聚类分析,将其余可以作为投入或产出的指标分别聚类分析,初步得到9项投入和11项产出指标作为初步评价指标。以此进行DEA分析,得到初步效率值。然后以初步效率值为因变量,以上述20项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得到其中15项对效率值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最后,确定这些为评价指标,它们是:计算机台数、职工总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万元以上设备总价值、总支出、总资产(这6项为投入)、总诊疗人次数、总收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入院人数、健康检查人数、建档率、康复服务人次数、慢性病管理人数和妇幼保健服务人数(这9项为产出)。

效率值计算与规模报酬判断[3]:利用DEA的基本模型(CCR模型)可以求得整体效率(TE)。利用BCC模型(即在CCR模型基础上增加一个凸性假设使得计算技术效率时可以去除规模效率的影响),可以求得纯技术效率(PTE,或δBCC)。整体效率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整体效率值等于纯技术效率值与规模效率值之积。据此求得规模效率(SE)。利用不同决策单元整体效率值,可以区分不同单元的运营效率的相对高低,或者说各单元与最佳前沿面的相对距离;根据规模效率值可以了解运营效率中规模因素的影响。效率值取值范围为0~1,=1表示相对有效,否则为无效,值越高表示效率越高。当SE=1时,表示规模有效,处于规模报酬不变。若SE≠1,根据规模报酬非增模型(NIRS)的结果判断规模报酬可变的区域[3]。将BCC模型的约束条件改为可得NIRS模型,所得效率值记δNIRS。如δNIRS≠δBCC表明样本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区域,其规模无效是规模偏小产生的,可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效率;如δNIRS=δBCC表明样本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区域,需要减小规模来提高效率。

2 结果

全部样本的整体效率平均值为0.72,规模效率为0.95。如将所得效率值按强度划分为3组(=1为有效,≥0.9~<1为边缘无效,<0.9为明显无效)[4],则所有决策单元中整体效率中有效组占4.9%,明显无效组占89.9%;纯技术效率中有效组占12.8%,明显无效组占79.4%;规模效率中有效组占28.2%,明显无效组占19.5%(表1)。在所有单元中,11.6%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单元;28.2%的单元处于规模报酬不变区域;60.2%处于规模报酬递减(表2)。可见,只有4.9%的乡镇卫生院资源利用相对较好;40.0%的乡镇卫生院规模处于合适区域,60.0%规模偏大。

3 分析

3.1 规模有效组的特征

在规模上,无论职工、执业(助理)医师和床位等指标,有效组均远远小于无效和边缘无效组(表3)。但奇怪的是在工作效率上,除平均住院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有效组在每医生日均诊疗人次、每名职工床日和床位使用率等工作效率指标上较低(表4)。每院执业医师数差异悬殊,在0~100人之间(平均为8.15),有10.7%的乡镇卫生院为零。

3.2 规模效率的影响因素

为准确了解规模效率的影响因素,尤其是规模有效组工作效率是否过低,以规模效率为因变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分析。解释变量从反映机构规模、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要素组合比例及人口和地理与经济环境等五方面的指标中选择。限于年报数据指标,选取职工数、床位数、设备数、执业(助理)医师、医疗收支比、床位使用率、每名医生日均诊疗人次和每名职工床日等数值变量(无量纲化处理:Z=0.1+0.9(X-min)/(max-min))及所在县区经济类型(0差,1中,2好)、机构类别(1中心卫生院,0乡镇卫生院)和是否医保定点及合医定点(1是,0否)等分类变量。结果:职工、经济类型数等6项有统计意义(表5)。其中符号为负的有3项:职工和执业医师项,说明两者数量偏大,它的增加会降低规模效率;经济类型项说明经济水平好地区的乡镇卫生院规模效率较差。符号为正的3项:设备、中心卫生院和每名职工床日项,说明增加设备数和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规模效率的提高,也说明规模效率与工作效率呈正相关,但对规模更为敏感;中心卫生院项为正,可能比一般乡镇卫生院规模效率要高(因显著水平处于临界线附近)。此外,常数项为正且显著,表明尚有许多未知因素影响着规模效率。

(U为Mann-whitney u检验的统计量)。

(AR2=0.51,F=129.91,P=0.00)。

3.3 适度规模区域分析

为了解多大规模时乡镇卫生院的规模效率较高,先以床位数进行乡镇卫生院分组,观察规模效率的变化。浙江省乡镇卫生院床位范围为0~140张(平均13张),将乡镇卫生院规模分为4组:(1)0~9张;(2)10~29张;(3)30~99张;(4)100~140张。结果:从30张规模起,规模效率降至零,规模报酬递增及不变单元比例接近零(表6)。

为更详细地了解床位规模与规模效率及规模报酬递增单元比例的关系,将床位做更细的划分进行观察。发现40张床以内规模效率在0.9以上,70张床以上规模效率明显下降。规模报酬递增及报酬不变单元所占比例较高的是30张床以内的乡镇卫生院。30~100张床的乡镇卫生院,除个别者外,报酬递增及不变单元占比降为零。100张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规模效率较低,并均出现规模报酬递减。说明乡镇卫生院床位一般以30张床以下较好,超过100张床规模报酬明显不佳。

对照国家卫生部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5],无论是建筑面积还是人员数,样本乡镇卫生院均远远高于标准(第10条,第20条)的上限值(表7)。

人员规模多大合适呢?将乡镇卫生院按职工数分组,分析规模效率、规模报酬递增及不变单元的占比情况。从第6组(60人)起,规模效率降至0.9,报酬递增及不变单元比例接近零;第9组(90人)以后规模效率降至0.85以下,所有单元均为规模报酬递减(表8)。说明乡镇卫生院职工数应控制在60人以下,不宜超过90人。

4 讨论与结论

4.1 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内涵建设,控制其规模

大多数样本乡镇卫生院资源利用效率不够好,过半数乡镇卫生院规模偏大,建筑面积和职工数均高于国家卫生部相应标准的上限。应通过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内涵建设,控制乡镇卫生院规模,增强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对群众的吸引力,加快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建立健全双向转诊制度等各项措施,提高乡镇卫生院的资源利用效率。

4.2 应注重乡镇卫生院的内涵建设,掌握科学的人员、床位比例

“-”为未统计。

影响规模效率的因素有职工数、执业(助理)医师数、设备数、每名职工床日及经济类型等。职工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已经偏大,应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执业医师数仍有10.7%的乡镇卫生院为零,离国家卫生部要求[6]的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1名还有很大差距;增加设备数量,提高工作效率(如每职工实际占用床日等)有助于规模效率的提高;经济水平好的地区乡镇卫生院由于经济基础较好,建设规模明显偏大,规模效率较差,乡镇卫生院床位一般以30张以下、职工数控制在60人以下较好,不宜增加到100张以上、90人以上。结果与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第8条规定的“乡镇卫生院床位规模宜控制在100张以内”一致。

参考文献

[1]刘冰,王保郧.乡镇卫生院发展问题研究进展综述[J].卫生软科学,2006,20(5):440-443.

[2]李显文,高越明,章燕丽.医疗机构数据包络分析中的指标选择[J].卫生经济研究,2009(2):12-14.

[3]黄薇.中国保险机构的规模经济与适度规模[J].武汉金融,2008(7):25-27.

[4]章燕丽.乡镇卫生院效率评价与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生物工程系.20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2008年报批稿).2008.

适宜度评价 篇6

港口功能作为海岸基本功能中重要的一类, 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开展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 可为海岸基本功能的适宜性自动分区模型构建提供研究基础。本研究首先建立了以海岸自然条件和海岸社会经济条件为主要影响要素的, 由多个指标因子构成的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各指标因子的定量分级标准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因子的权重;然后基于GIS软件平台的空间数据处理工具和数值计算功能,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数学模型构建具有科学化、定量化、自动化和可视化等特征的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型。此研究成果不仅完善了海岸基本功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体系, 而且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为科学确定海岸的基本功能提供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撑。

1 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理论

1.1 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港口的作用和特点, 港口功能区宜选择在基岩埋层较深、掩护条件好、泥沙运动较弱、交通便利和腹地经济好等条件的地区[2,3]。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涉及的影响因素众多, 主要包括海岸类型、水深、水文、气象、掩护条件、工程地质、水下障碍和冲淤状况等海岸自然条件, 以及吞吐能力、区位条件、泊位、堆场面积、交通条件和腹地经济量等海岸社会经济条件[4,5,6]。

依据影响因素间的层次关系, 建立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其架构图如图1所示。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层, 其中目标层为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综合指数;准则层为主要影响要素海岸自然条件和海岸社会经济条件;指标层为从属于准则层两个影响要素的多个指标因子。指标因子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全面性、代表性和空间差异性。

1.2 评价指标定量分级标准

因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定量和定性的指标, 且定量指标量纲不完全统一, 为实现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的完全定量化, 依据各评价指标对港口功能的影响程度, 将其划分为最适宜、中等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 对应的适宜性分值分别为3、2、1和0, 由此建立评价指标定量分级标准[7], 见表1。

1.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为确保评价指标权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法对各层指标相对上层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判断, 构建比较判断矩阵A= (aij) n×n, aij一般取1~9定量化的标度值, 其意义为:1表示两元素具有相同的重要性;3表示前者稍重要;5表示前者明显重要;7表示前者强烈重要;9表示前者极端重要;2、4、6、8为上述判断的中间值。判断矩阵具有如下性质:aij>0, aij>1/aji, aii=1 (i, j, Kn) 。保持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最后计算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对判断矩阵A, 计算满足AW=λmaxW (λmax为A的最大特征根, W为对应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 W的分量Wi就是对应元素相对上层相应要素的权重值) 。应用方根法求解归一化特征向量和特征值, 即首先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标度的成绩的n次方根undefined, 将方根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特征向量W的第i个分量undefined, 最后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undefined (nWi) 。利用各层指标间的相对权重关系, 可以计算指标层各评价指标相对目标层的权重值Bn=undefined。式中:Bn为指标层权重;aj为准则层各要素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bundefined为指标层各因素相对于准则层的权重。

无论是计算各层指标间的相对权重值, 还是计算指标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值, 都要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具体方法参见相关介绍层次分析法的文献[8]和文献[9], 在此不再赘述。

1.4 适宜性评价模型及评价等级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各因子的综合适宜性, 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型如下:undefined。式中:S为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综合指数;Bi为第i种评价指标的适宜性得分;Wi为第i种评价指标的权重;n为参加评价的指标数量。

为了与评价指标的适宜性等级相协调, 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等级同样划分为最适宜、中等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4级, 通过对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综合指数S分类获得。

2 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2.1 评价模型的构建平台选择

本研究主要是对海岸空间进行港口功能的适宜性评价, 选取的评价指标都具有空间分布特征, 如海岸类型、水深、靠泊能力和腹地经计量等。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型实际上是一系列对大量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的运算过程, 因此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需要借助具备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的技术平台来实现。

GIS是一种采集、管理、分析和显示海量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 在海洋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常用的GIS软件众多, 其中由美国ESRI公司开发的ArcGIS软件中的ArcToolbox工具箱, 不仅提供了大量可直接使用的空间数据处理工具, 并且可基于这些工具构建实用的空间地理数据处理模型, 模型构建简单, 执行容易, 可较好地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因此本研究选择ArcGIS软件作为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平台。

2.2 评价模型的构建原理

构建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型的目标是根据各评价指标的空间分布信息及其权重值, 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空间分析运算, 自动实现研究区内的港口功能适宜性分区。在ArcGIS软件平台的模型构建窗口中, 通过将ArcToolbox工具箱中多个空间数据处理工具集成, 为各工具赋上相应的输入输出数据及其他参数信息, 以实现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的全过程。此模型运行时生成一个可视化的操作界面, 输入内容选择各评价指标的空间分布图层, 输出选择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结果的保存路径等信息, 经过几分钟的自动运算, 即可实现研究区内的港口功能适宜性分区。

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核心是多因素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空间分析运算, 在ArcGIS软件平台中是由空间叠置分析工具来实现。空间叠置分析是对于同一地区、同一坐标系、同一分辨率的2层或多层栅格图层叠置, 将对应像元的属性值进行算术运算, 本研究采用权重叠加运算。在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中, 为进行多因素空间叠置运算, 必须将各评价指标的图层转换成具有相同分辨率的栅格数据结构。

2.3 评价模型的构建流程

在建立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定量分级标准和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值的基础上, 基于GIS平台构建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流程图, 如图2所示。

2.3.1 新建模型

在ArcGIS中基于ArcToolbox新建一个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型, 设置公共的环境参数, 如空间分析范围和栅格分辨率等。

2.3.2 评价指标的图层化

ArcGIS软件是基于图层对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处理, 因此应制作可表示各评价指标空间分布信息的GIS图层, 主要为矢量图层。

2.3.3 评价指标图层的栅格化

对于数值型或描述型指标, 如水深、海岸类型等, 首先根据指标定量分级标准分类, 然后以适宜性等级为字段转换成栅格图层;对于距离型指标, 如临港工业区、道路等, 首先生成距离栅格图层, 然后再根据距离值进行指标适宜性分级, 距离越近, 分值越高。各指标图层的栅格分辨率应保持同样的大小。

2.3.4 多因素空间叠置分析

对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栅格图层进行权重叠加运算, 输入各栅格图层及各对应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输出栅格值为各像元的权重叠加运算结果, 输出栅格图层范围是各栅格图层的重叠区域。

2.3.5 栅格图层转换成矢量图层

将多因素空间叠置分析输出的栅格图层转换成矢量图层, 根据适宜性分值将港口功能分类, 适宜性等级为最适宜、中等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4级。

3 实例应用

3.1 研究区概况

钦州湾位于北部湾顶部, 广西沿岸中段, 由内湾茅尾海和外湾钦州湾所构成, 中间狭窄, 两端宽阔, 东、西、北三面为陆地所环绕, 南面与北部湾相通, 是一个半封闭型天然海湾。该湾口门宽29 km, 纵深39 km。全湾海岸线总长336 km, 海湾面积为380 km2。钦州湾沿海岸线曲折, 港汊水道纵横, 潮流流速大, 水文和地质条件良好, 泥沙回淤少, 水域宽阔, 天然屏障良好, 水深条件优良, 天然港址较多[10]。自亚公山至青菜头潮汐通道两侧沿岸和果子山至犀牛脚和三墩沿岸一带, 水深为10~20 m, 具有建设深水良港的自然条件。

钦州湾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港口资源, 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钦州市“以港兴工, 三化互动”的发展战略均以港口和临港工业为立足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港口为钦州港, 根据《广西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钦州港的功能定位是服务临港工业为主的地区性重要港口, 是环北部湾经济圈重要港口之一, 近期主要依托临港工业开发, 形成以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为主的规模化、集约化港区;远期发展以服务临港工业为主, 兼顾为港口腹地利用国际国内2个市场、2种资源服务的多功能现代化港口。预测2010年钦州港的吞吐量达到3 532万吨, 2020年钦州港的吞吐量将达到9 858万吨, 基本上实现亿吨大港的发展目标。

3.2 评价模型的应用

本研究以广西钦州湾海岸为例, 对此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行了应用检验, 给出相应评价结果。首先根据钦州湾沿岸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考虑各评价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 舍去在钦州湾沿岸均值分布的因素, 如气象、水文等方面的指标, 建立了由2个影响要素14个指标因子构成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评价指标定量分级标准对每一个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并分级。本研究假定相对于港口功能适宜性而言, 海岸自然条件和海岸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根据层次分析法, 计算的各评价指标权重值如表2所示。

制作钦州湾沿岸表示各评价指标空间分布信息的GIS图层, 结合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运行已构建的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型, 得到港口功能适宜性等级分布。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 最适宜建设港口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钦州港附近, 中等适宜的区域分布在龙门港和犀牛角港附近, 与钦州湾沿岸的自然条件、港口开发现状与开发需求基本一致, 适宜性评价模型分区效果较好。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GIS平台构建了具有科学化、定量化、自动化和可视化特征的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型, 考虑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差异, 集成了一系列空间数据处理工具, 通过一个可视化界面选择模型输入输出数据, 即可自动实现研究区内的港口功能适宜性分区。该模型易于构建, 封装性好, 运行方便, 且运算速度快, 效率高。另外, 根据需要可方便地调整模型的评价指标及相应的权重值, 扩充性好;还可直接拷贝此模型到其他已安装ArcGIS软件的计算机上使用, 移植性好。

此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理论和方法同样适用于海岸地区的旅游、渔业、建设等功能的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 可实现海岸多种功能的适宜性自动分区, 为海岸基本功能的适宜性自动分区模型构建提供研究基础, 为科学确定海岸的基本功能, 建立以海岸基本功能管制为核心的管理机制提供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撑, 模型评价结果可为海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以GIS技术为支撑, 以港口功能适宜性为评价目标, 构建了以海岸自然条件和海岸社会经济条件为主要影响要素的, 具有科学化、定量化、自动化和可视化特征的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型, 并以广西钦州湾海岸为例, 对此模型进行了应用检验。此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理论和方法可为科学确定海岸的基本功能, 建立以海岸基本功能管制为核心的管理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模型评价结果可为海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港口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型,空间分析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关于开展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国海管字〔2009〕97号) .2009.

[2]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JTJ211-99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1999.

[3]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JTJ213-98海港水文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1999.

[4]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17108-2006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5]洪承礼.港口规划与布置[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

[6]严恺, 梁其荀.海港工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6.

[7]李纪宏, 刘雪华, 朱建州, 等.基于GIS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自动实现[J].环境科学与工程, 2004 (1) :24-32.

[8]林绍花.海洋功能区划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6.

[9]梁湘波.海洋功能分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05.

适宜度评价 篇7

关键词:钉螺,时空分布,系统开发,血吸虫病

1 引言

血吸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的寄生虫传染流行病, 鄱阳湖沿岸八县目前尚未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 对疫区人口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成较大威胁。血吸虫的宿主是广谱的, 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可患病, 但其中间寄主——钉螺则是唯一的。因此, 快速获得钉螺的地理空间分布信息, 并采取有效的灭螺措施是消灭血吸虫病的关键。

本文选择鄱阳湖区为研究区, 通过基础数据收集和文献分析, 构建了血吸虫的寄主——钉螺的空间分布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并研发了钉螺时空分布模拟系统。

2 钉螺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钉螺的时空分布受到其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 二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本文在文献资料、统计数据和站点观测数据的支持下, 发现钉螺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存在如下关系: (1) 钉螺繁殖和生存需要合适的植被覆盖条件, 在无植被地区极少发现钉螺; (2) 最适宜钉螺生存的温度范围在10-20℃之间; (3) 钉螺喜在含有丰富的腐烂或半腐烂有机质的土壤中。

根据上述关系, 采用基于知识驱动的钉螺生境适宜度评价方法, 利用模糊数学表达钉螺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建立“钉螺—环境因子”关系模型。模型中所需的环境因子信息通过遥感和GIS的技术方法获得。其中, 为体现钉螺空间分布随时间的变化, 本文通过解译多时相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获取了不同时段的植被覆被条件。

3 钉螺时空分布模拟系统研发

3.1 关键技术

本系统基于业界主流的组件式GIS开发平台——Arc GIS Engine构建。Arc GIS Engine由一整套GIS开发类库构成, 支持空间数据管理、专题制图、空间分析等功能, 本文用到的类库包括System、System UI、Geometry、Display、Carto、Spatial Analyst等。

3.2 系统总体设计

作为一个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 鄱阳湖区钉螺时空分布模拟系统除了基本的地图操作功能, 本系统还具备模拟分析能力, 共包括七个功能模块:基本介绍、地图操作、适宜度计算、适宜度查询、电子地图、专题地图、帮助模块。

3.3 系统实现

3.3.1 系统主界面

钉螺分布模拟系统主要由主菜单栏区、电子地图主显示区、鹰眼地图显示区、图层显示区、工具栏区和状态栏区六部分组成。工具栏中包含图层添加、放大、缩小、漫游等地图操作功能和属性查询、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栅格计算等空间分析功能。对主要的空间分析功能介绍如下: (1) 属性查询是GIS软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功能, 当点击图形时, 获取点击的屏幕坐标, 转换成地图坐标, 调用Identify方法生成点对象, 提取该点的属性并进行显示; (2) 缓冲区分析用于分析地理对象的影响范围, 本文中用于分析鄱阳湖体对钉螺生境适宜度的影响, 实现时引用ESRI.Arc GIS.Analysis Tools.Buffer组件, 调用了IFeature Layer、IEnum Layer、IGeo Processor等接口服务; (3) 叠置分析用于综合多个数据层的信息, 本文利用叠置分析对不同环境因子图层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4) 栅格计算是一种空间分析函数工具, 可以输入地图代数表达式, 使用运算符和函数来对包含有钉螺生境适宜度的栅格图像进行数学计算。

3.3.2 钉螺生境适宜度计算

本文利用Python 2.7编程语言实现了钉螺生境适宜度模型, 计算时利用了sys、numpy、osgeo和osr等扩展模块, 通过遍历每个栅格, 根据钉螺生境适宜度评价方法计算适宜度, 并将结果栅格图保存到指定目录。另外, 本系统还支持通过文本框的方式获取用户输入的高程、距离、类型和土壤值, 计算得出单点的钉螺生境适宜度。

3.3.3 地图部分

本系统的地图显示分为三部分: (1) 基础地图的在线浏览:通过调用百度地图API实现; (2) 专题地图显示:显示不同年份的行政图、遥感图和钉螺的分布图; (3) 用户数据显示:导入用户收集的数据, 通过调用IFeature Renderer接口, 定义专题图渲染的方法和属性, 进行地图编辑和制图并输出。

3.3.4 基本介绍与帮助

基本介绍主要包括鄱阳湖简介、钉螺与血吸虫简介、预防办法、治理办法、新闻动态等基本信息;帮助则是介绍本系统的背景和基本操作说明。基本介绍使用Tab Control控件, 结合Text Box和image List进行信息的展示, 可以让初次使用本系统的用户快速地对鄱阳湖和钉螺有大致了解, 其中加入了热点新闻动态, 便于用户快速方便掌握动态。

4 结语

本文在分析钉螺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基础上, 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生态学等多学科的技术方法, 构建了鄱阳湖区钉螺生境适宜度评价系统, 旨在为血吸虫病的防治提供空间分析工具, 对于防控血吸虫病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关福, 钟耳顺.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中国国象图形学报, 1998, 3 (4) :313-317.

[2]朱静.鄱阳湖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空间分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2

[3]宁安, 陈年高, 钟久河, 等.鄱阳湖洲滩钉螺分布与水位变化的关系[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3, 6 (15) :429-433.

[4]赵安, 鲍曙明.知识驱动的鄱阳湖区域钉螺分布预测模型研究初探[J].科学通报, 2007, 22 (52) :2663-2670.

[5]南昌县统计信息网http://www.ncxtj.gov.cn/cngk/81.htm

适宜度评价 篇8

①采用人体舒适度指标对旅游地的舒适程度和适宜旅游期进行分析评价[9~11];

②对冬季旅游气候的研究[12];

③旅游气候区划分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对旅游气候资源的特点定量研究主要是舒适度和旅游适宜期等方面。

各位学者采用的评价指标也是多种多样的:

①使用比较多的是温湿指数[13,4]、人体舒适度指数[15~17]和风效指数[18,19];

②考虑旅游活动的相关性采用适合不同旅游时间的不同舒适度指标如各月舒适度指数、寒冷指数和平均着衣指数[20]。

2.2空气质量的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空气质量是决定旅游适宜性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空气质量旅游适宜性的评价主要从空气负离子效应、空气粉尘含量和空气细菌含量等因子考虑。

2.2.1空气负离子的研究

空气中的负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21]。空气负离子与人的体感舒适程度密切相关,是衡量旅游地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对空气负离子的研究始于1978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两个负离子的研究发展高潮[22]。我国关于空气负离子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人为干扰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空气负离子的分布规律[23,24]。

目前,对不同区域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监测总结得出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是在爆布、海滨、河谷附近[25~28]。日变化规律一天中,空气负离子浓度有两个波峰值07~09时和22~24时[29]。年变化规律一年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夏、秋季高于冬、春季;且夏季最高,冬季最低[29]。还有研究人员发现空气负离子浓度在近地层一般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室外空气负离子浓度一般高于室内[30]。乔灌草复层结构负离子浓度最高,草单层结构浓度最低[26]。

2.2.2空气粉尘浓度的研究

粉尘浓度过大会对大气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危害,所以空气粉尘含量是评价一个旅游地空气质量旅游适宜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得出乔、灌、草构成合理的绿化结构具有较好的滞尘效益[31,32],祝宁也得出此结论[33]。不同树种之间的滞尘能力存在着差别[34,35],滞尘能力差异很大主要是因为不同植物滞尘能力的差异与叶片的表面特性(皱纹、粗糙、绒毛、油脂等)及其湿润性有密切关系,滞尘量的多少与树冠总叶面积、枝干分枝角度、树冠形状等有关[36]。

2.2.3空气细菌含量的.研究

旅游地空气含菌量不仅是衡量旅游地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旅游地空气旅游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植物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可以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37]。植物种类不同,对环境微生物的作用效果也不同[38~40],不同的植物群落对空气中细菌含量的影响作用也不同[41,42]。

2.3生物环境的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我国对生物多样性的评价主要从多样性程度、植物景观季相美感度、植物珍稀度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区域分为高度适宜开展旅游活动的区、生物环境中度适宜区和勉强旅游适宜区。造成部分景点适宜性降弱的原因可能是旅游过度开发[43]、游客量的增多[44]、旅游活动等[45]。

2.4水环境的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国内学者对旅游地水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主要选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指标进行衡量[45,46]。

近年来,在评价方法上人们常用综合污染指数[47]、内梅罗指数[47]、模糊综合评价法[48]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49]、灰色聚类法[50]等方法来进行水环境的综合评价。

2.5声环境的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旅游地的环境噪声主要是由服务业、娱乐、交通设施和人员流动所引起的。丰富的植被条件,具有良好的隔音减噪效应,可以有效地衰减噪音,形成安静的休闲空间[51,52]。我国对植物降噪效果的研究开始于。一些研究者测量了不同类型的林带的降噪效果[53,54],上海市率先进行了降噪绿地的研究和营造,对植物的减噪机理、降噪绿地的特征[55]进行研究。

3结论

适宜度评价 篇9

关键词:长白山,探险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价

1 探险旅游资源评价概述

旅游资源评价是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与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角度出发, 运用某种方法, 对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其外部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判和鉴定的过程。对于探险旅游而言, 资源评价中, 尤为重要的是资源对于探险旅游的适宜性。这种适宜性, 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探险旅游者对于探险旅游资源的认可和评价。

因此, 本文这里所作的旅游资源的评价, 选取沈阳某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经营者和部分对长白山比较了解的会员为评价主体, 主要评价长白山的旅游资源对发展探险旅游的适宜性。

探险旅游资源的评价是开展探险旅游活动和对其进行合理规划的基础性工作。根据旅游评价的着眼点, 可以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分为三类:一是体验型评价。着眼于人 (旅游者) 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的评价;二是技术性评价, 它是着眼于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的评价, 与之伴随的通常有一系列技术性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 这也正是这类评价的基本特征, 这类评价工作一般限定于自然旅游资源评价。三是综合性评价。这类评价着眼于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评估。本文采用第二类技术性评价中的气候评价。

2 气候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

依照保继刚在《旅游地理学》中的观点, 气候对于运动型的旅游活动有很大影响。气候对于所有的户外旅游活动都有影响, 尤其是对于几乎所有活动全部都要在户外进行的探险旅游。这也就是为什么各地俱乐部组织的长白山地区的探险旅游通常会避开7月-8月中旬的这段雨季。气候对于探险旅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对探险旅游者参与探险旅游活动的环境和活动质量产生影响。比如雨天在长白山地区进行探险旅游, 其旅游体验肯定不如在晴朗的天气中。第二, 气候状况直接影响人体的舒适程度, 由于探险旅游属于运动型的旅游活动, 人体舒适程度的降低直接会影响到参与者的活动质量。因此, 气候适宜性评价在这里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3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探险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介绍

本文在气候适宜性评价方面采用的是特吉旺 (Terjung W H) 1966年在对美国大陆生理气候的评估中所设计的舒适指数 (comfort index) 和风效指数 (wind effect index) 这两个指标。首先, 根据大多数人的感受, 他把温度与湿度的不同组合分为11类, 这就是气候舒适指数 (表1) 。

气候舒适指数的代号可以通过查舒适指数图获得 (图1) 。通过月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可以查得相应的舒适指数。风效指数可由风效指数图 (图2) 查得, 再对照风效指数 (表2) 表来获得其含义。

注:①气温30℃~32.7℃;②气温≥32.8℃;③气温≥35.6℃

4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探险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价结果

依照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和规律, 目前长白山地区最适合开展探险旅游的季节为8月中旬至九月中下旬, 这一阶段该地区的平均气温为16℃至12.5℃之间, 因为长白山地区气温较低, 降水较多而蒸发量小, 加之森林的作用, 所以长白山地区非常湿润, 年相对湿度在 70%左右。天池地区温度最高月 (7月) 的平均气温为8.5℃, 那么, 8月中旬至九月中下旬的平均温度要略低于这个值。长白山地区全年的平均风速为11.7m/s。

查舒适度指数图得:长白山地区8月中旬至九月中下旬的舒适度指数为-2, 其含义为人体感觉稍冷, 天池地区的舒适度指数也在这个范围内, 但温度更低一些, 即使是极端最高温度也是在-1的范围内, 人体感觉是凉, 越往山顶越凉。

查风效指数图得:长白山地区8月中旬至九月中下旬的风效指数为-300至-400之间, 对照风效指数表其含义为大多数人的感觉是凉风。天池地区的风效指数同样也在-c这个范围内, 只是会感觉更凉一些。

做旅游资源地的评价最重要的是以参与者为主体, 他们的意见才是最重要的, 最有参考价值的, 因为他们的感觉直接作用于他们的出游决策。因此, 这里抽样调查了沈阳某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经营者及资深会员共20人。在对他们的调查中, 首先向其交待讲解了舒适度指数和风效指数的含义, 以及取值过程。其中有17人表示:长白山的这两个指数非常适合开展探险旅游, 特别是适合野外露营。还有就是在这种气候条件下, 非常适合于穿着长衣长裤,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再行进途中暴露皮肤而导致的伤害, 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蛇害。其余3人表示无所谓。

通过以上论述,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长白山旅游区8月中旬至9月中下旬由于降水不是很多, 相关的气候指数有让探险旅游的参与者感到舒适, 并且, 由于7月到8月中旬的大量降水, 使得河流、小溪、瀑布水量丰沛, 植物因得到了充分的水分并在黑色腐殖质的作用下非常茂盛, 适于观赏。因此, 从气候上来讲, 这个季节非常适合开展探险旅游。所以, 就目前来讲, 长白山探险旅游还未开发出更多的适合其他季节的项目之前, 应该把夏季探险旅游产品作为开发重点和营销重点。

参考文献

[1]赵黎明, 黄安民.旅游规划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7.

[2]保继刚, 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73-243.

适宜度评价 篇10

关键词:自然环境,自然适宜性,GIS,穆棱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理基础。自然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而且间接影响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程度,从根本上制约着区域人口的集聚水平和分布格局。因此,基于人口分布的区域自然环境适宜性评价在自然地理学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研究。王素慧等选取植被盖度为研究对象,对三江源地区植被盖度与居民点的关系做出具体分析[1],封志明等以地形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地形起伏度计算模型,分析了中国地形与人口分布的相关程度[2],毛夏等选取拔海高度、建筑密度、道路密度等地理要素,分析了其与深圳城市的人口分布的关系[3],李旭东等从贵州典型的喀斯特高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出发,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贵州高原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以及喀斯特地质条件等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4],高星等分析了澜沧江流域的海拔、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等自然因子对居民点分布的影响[5]。此外,基于气候适宜性、水资源适宜性及多因子综合评价的自然环境适宜性的研究国内外亦有不少[6~13]。

自然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是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人口计生委于2005年启动了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于2007年10月初,完成了《科学界定人口发展功能分区促进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报告,2008年4月,在国家人口计生委的统一部署下,各省开展并陆续完成了省级人口发展功能区编制工作。然而,作为对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方案的细化和拓展,基于县市级的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研究尚属少见。“十一五”期间,穆棱市是牡丹江市经济发展最快的县市之一,穆棱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了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也引发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穆棱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我们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县级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的研究,穆棱市自然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研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准确把握穆棱市自然环境的内部差异,研究从自然本底条件出发,以100m×100m栅格为基本评价单元,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的方法,从地形、气候、水文和地被四大方面,建立自然环境单要素评价模型,定量评价穆棱市自然环境单要素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自然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1模型,定量评价穆棱市自然环境自然适宜性空间格局,为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合理布局,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政策建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穆棱市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地区(图1),是牡绥地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东北振兴产业带、哈-牡-绥经济发展轴、牡丹江市边境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穆棱是黑龙江省25个边境县(市)之一,辖6镇2乡、141个行政村,全市土地总面积6187 km2,占牡丹江市的15.2%;2011年末人口29.6万,占牡丹江市的1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7人,是黑龙江省一个土地辽阔、人口稀少、极富发展潜力的边境城市。穆棱市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寒冷。位于长白山脉地区,低山丘陵广布。穆棱市水资源丰富,穆棱河由南向北纵贯全市。穆棱市自然环境受到多要素限制,自然环境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决定了穆棱市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所需的数据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表达区域自然环境的地形、气候、地被和水文数据;二是表达区域人文环境的人口密度栅格数据、居民点分布和行政区划的数据。涉及到的数据分别是表达地形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气象台站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归一化地被指数(NDVI)数据、人口密度栅格数据以及穆棱市的基础地理数据。

其中表达地形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来源于美国航天飞机用雷达测图技术得到的数字地表高程模型(DSM),通过InSAR干涉技术得到的DEM,即STRMDEM,将该数据进行ALBERS等积圆锥投影(Krasovsky_1940_Albers)(标准纬线:25°,47°,中央经线:105°,投影原点纬度:0°,单位:米,变换,并进行重采样后为100m×100m。

穆棱及周边市县14个气象台站多年逐月温度、相对湿度、降水等数据来自于牡丹江市气象局,分别采用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和克里格法对温度和湿度、降水进行插值,获取了100m×100m栅格数据。

土地利用数据基于201 0年穆棱市Landsat TM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空间分辨率为30m×30m,NDVI数据源于MODIS植被指数(MODIS13Q1)数据集,时间分辨率为16天,空间分辨率为250m×250m,通过重采样为100m×100m的空间分辨率。人口密度栅格数据由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提供,栅格尺度为1km×1km。居民点分布和行政区划的数据来源于穆棱市地形的纸质地图,经过扫描、数字化、投影获得。

以此为基础,选取地形起伏度、温湿指数、地被指数和水文指数四个指标进行定量计算和适宜性评价,然后,依据各指标与人口分布的相关程度赋权叠加构建自然环境指数,综合表达穆棱市人口发展的自然本底与环境基础。工作流程如图2。

2 穆棱市自然环境单要素评价

2.1 地形条件及其空间格局

地形起伏度,又称地表起伏度,是区域海拔高度和地表切割程度的综合表征。地形起伏度不仅是国内外地貌类型划分的重要指标与区域资源环境评价的基本要素,也是区域自然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因子之一。参考相关地形起伏度的计算模型[2],文中将地形起伏度定义为:

式中:RDLS为地形起伏度;ALT为以某一栅格单元为中心一定区域内的平均海拔,m;Max(H)和Min(H)分别为该区域内的最高与最低海拔,m;P(A)为区域内的平地面积,km2;A为区域总面积,根据穆棱市的地形地貌特征,本研究确定1km×1km为区域单元,即A值为1km2。

穆棱市地形起伏度计算结果表明(图3),穆棱市地形起伏度介于0.2 5~2.2 9之间,地形整体起伏不大,且内部差异不明显。从空间分布上看,穆棱市的地形起伏度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南部和东北部山区,共和乡是穆棱市平均地形起伏度最高的乡镇,穆棱市政府所在的八面通镇是平均地形起伏度最低的乡镇。

为了厘清穆棱市地形起伏度与其分布面积的关系,本文绘制了地形起伏度与面积的累计频率曲线(图4)。由图4可知,穆棱市的地形起伏度取值范围较窄,当地形起伏度为0.5,即0.5个基准山体高度时(相对高差不超过100m),累积频率不足4%;当地形起伏度达到1.0时,即1个基准山体高度时(相对高差不超过200m),累积频率达到5 5%;而当地形起伏度达到1.5,即1.5个基准山体高度时(相对高差不超过300m),累积频率达到95%,说明穆棱市大部分地区的地形起伏度仅集中在0.5~1.5之间,起伏剧烈区域极少,地形整体较平坦。

2.2 气候条件及其时空格局

气候条件是区域人居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因子,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常用气候适宜度来表示,气候适宜度是以人类机体与近地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原理为基础,从气象角度评价人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舒适感的一项生物气象指标。文文采用温湿指数作为穆棱市自然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的标准[9]。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t为月均温(℃);f是月均空气相对湿度(%)。

穆棱市温湿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图5):依据全年平均值,穆棱市全市范围的温湿指数介于45~50之间,穆棱市气候整体条件偏冷,内部区域差异不大,总体上呈现由穆棱河向东西两侧逐渐减小的趋势。依据各月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多年平均值,穆棱市各月温湿指数如图6所示,根据月平均温湿指数生理气候评价指标分级标准(表2)[9],每年11月至来年3月,温湿指数小于40,气候极冷,人体感觉极不舒适;4月和10月,温湿指数介于45~55之间,气候偏冷,人体感觉较舒适;5月和9月,温湿指数介于55~60之间,气候清爽,人体感觉舒适;6月、7月和8月,温湿指数介于65~70之间,气候较暖,人体感觉舒适。由此可见,尽管依据全年平均值,穆棱市整体气候较舒适,但各月气候条件差异明显,每年11月~3月,穆棱市气候极不舒适,4月~10月穆棱市气候舒适,适宜人类生活和居住。

2.3 水文条件及其空间格局

水是人类生存和进行生产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参考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技术导则中水文指数的研究方法,文章采用降水量和水域面积的比重来表征区域水资源的丰缺程度,前者体现了天然状态下区域自然给水能力的大小,后者表征了区域集水与汇水能力的强弱。水文指数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WRI为水文指数;P为归一化的降水量;Wa为归一化的水域面积;α和β分别为降水与水域

比例的权重。穆棱市100m×100m水文指数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图7),穆棱市的水文条件一般,水文指数最高值为88,水文指数平均值为28.9,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值为32)。就空间分布状况来看,穆棱市自然环境的水文条件地域差异较大,整体分布由东向西呈递增的趋势。

2.4 地被条件及其地域特征

植被在人居自然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植被覆盖的状态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优劣的指示剂。参考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技术导则中地被指数的研究方法,结合穆棱市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实际情况,文章构建地被指数来表征穆棱市不同地区地表植被的覆盖状况[13],其定义为:

公式(4)中,LTi为以某一栅格单元为中心一定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指数;Li为该区域内的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指数;Ai为该区域内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A为区域总面积,i=1,2…5,分别代表了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5大主要土地类型。公式(5)中,LCI为地被指数;NNDVI为该单元格标准化后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LTi为归一化后的土地利用类型指数。各用地类型的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

穆棱市100m×100m地被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图8),穆棱市地被指数的最高值达到全国最高水平(全国最高值为100),全市近62%的区域地被指数大于50。穆棱市地被指数区域差异较大,以穆棱镇中部为界,北部地被指数较高,南部地被指数较低,共和乡团结水库周边也是地被指数高值集中区域。就空间分布情况而言,穆棱市自然环境地被适宜区总体上呈现明显的沿穆棱河河谷地段分布的格局。

3 穆棱市自然环境综合评价

在对穆棱市自然环境自然适宜性单项要素进行系统评价的基础上,文章根据各单项要素适宜性的分布特征与规律,参考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技术导则,构建了自然环境指数模型[13]:

式中:NEI为自然环境指数,介于0~100;NR DL S为标准化地形起伏度;NTH I为标准化气候适宜度;NWRD为标准化水文指数;NLCI为标准化地被指数,α、β、x、和δ分别为自然区地形起伏度、温湿指数、水文指数和地被指数对应的权重。各单项指标的权重根据其与人口密度的栅格数据做相关性大小采用相关系数权重法获得,经相关性分析,地形、气候、水文和地被与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45、0.78、0.5 3,标准化处理后,α、β、x、和δ分别取值为0.3、0.2、0.3、0.2。

穆棱市自然环境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图9),穆棱市自然环境指数介于15~82之间,平均值为56,人居自然环境差异显著,穆棱河两岸、河谷盆地及平原地带自然环境指数较高,西南部自然环境偏低。

参考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技术导则及穆棱的自然环境特征,文章将穆棱市自然环境适宜性划分为不适宜地区、临界适宜地区、一般适宜地区、比较适宜地区和高度适宜地区5类,结果如表3、图10和图11所示。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自然环境不适宜地区,是指不适合人类长期生活和居住的地区。穆棱市仅有少量自然环境不适宜区,其面积为2 78.42 km2,仅占穆棱市总面积的4.5%。这些自然环境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福禄乡和共和乡境内,面积分别为135.44 km2和89.73 km2,分别占不适宜地区的48.7%和32.2%。

(2)自然环境临界适宜地区,是自然环境适宜与否的过渡区域。穆棱市自然环境临界适宜区面积为1150.78 km2,占穆棱市总面积的18.6%。穆棱市自然环境临界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共和乡和福禄乡境内,其面积分别为412.37 km2和322.88 km2,分别占临界适宜地区的35.8%和28.1%。

(3)自然环境一般适宜地区,土地面积2934.49 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7.43%。自然环境一般适宜区在各乡镇分布差别较大,其中共和乡和穆棱镇分布较多,面积分别为644.24 km2和642.43 km2,分别占一般适宜地区总面积的22.0%和21.9%;下城子镇和马桥河镇分布较少,面积分别为208.04 km2和199.85 km2,分别占一般适宜地区总面积的7.1%和6.8%。

(4)自然环境比较适宜地区,土地面积1578.301 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5.51%。自然环境比较适宜区在各乡镇分布差别也较大,其中穆棱镇和河西镇分布较多,面积分别为353.76 km2和317.55 km2,分别占比较适宜地区总面积的22.4%和20.1%;下城子镇和八面通镇分布较少,面积分别为94.83 km2和84.44 km2,分别占比较适宜地区总面积的6.0%和5.4%。

(5)自然环境高度适宜地区,土地面积245.01 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96%。主要分布在穆棱市北部的福禄乡、河西镇和八面通镇,面积分别为58.90 km2、51.27 km2和42.50 km2,分别占高度适宜地区总面积的24.1%、20.9%和17.3%;兴源镇和下城子镇也分布有较多的高度适宜区,面积分别为28.88 km2和27.35 km2,分别占高度适宜地区总面积的11.8%和11.2%。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穆棱市自然环境以适宜为主,包括高度适宜区、比较适宜区和一般适宜区三类,总面积4757.80 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6.9%。

4 穆棱市自然环境与居民点分布关系分析

在分析穆棱市自然环境自然适宜性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本文将评价结果与穆棱市居民点空间分布数据进行了叠加分析,以期揭示自然环境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穆棱市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自然环境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具体而言。

穆棱市322个居民点中,仅有8个居民点分布于自然环境临界适宜区,占居民点总数的2.5%,这8个居民点分别为南屯子村、五号桥村、自兴林场、十文字道班、南金厂、徐家、新八家子和五合;119个居民点分布于自然环境一般适宜区,占居民点总数的37.0%;135个居民点分布于自然环境比较适宜区,占居民点总数的41.9%;60个居民点分布于自然环境高度适宜区,占居民点总数的18.6%。

5 结论与讨论

文中以100m×100m栅格为基本单元建立基于地形、气候、水文和地被的自然环境单要素评价模型,定量计算了穆棱市栅格尺度的地形起伏度、温湿、水文指数和地被指数,评价了基于地形、气候、水文和地被的单要素自然环境自然适宜性;在此基础上,构建自然环境指数综合计算模型,全面评价了穆棱市人居自然环境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定量揭示了穆棱市自然环境的地域类型与空间格局。主要结论如下。

(1)穆棱市自然环境单项因素评价结果表明:穆棱处于低山丘陵地带,地形整体起伏不大;气候条件整体偏寒,全区11月~3月气候极冷,人体感觉极不舒适;水文条件一般,整体分布由东向西呈递增的趋势;穆棱市地被指数区域差异较大,高值集中在沿穆棱河河谷地段。

(2)穆棱市自然环境以适宜性为主要特征。研究表明,穆棱市自然环境由3/4的适宜区、1/5的临界适宜区和近5%的不适宜区组成,适宜性较强。穆棱河两岸、河谷盆地及平原地带多属于自然环境适宜地区;临界适宜地区和不适宜区多位于山地丘陵地带。福禄乡和共和乡人居自然环境居后,马桥河、河西和八面通镇为穆棱市自然环境排名靠前。

(3)穆棱市人口分布呈现“沿线集聚”的基本特征。全区97.5%以上的人口集中在自然环境适宜地区,2.5%人口分布在自然环境临界适宜地区,基本无居民点处于不适宜地区。

上一篇: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下一篇:重型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