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场馆六篇

2024-09-13

科普场馆 篇1

关键词:主题展览,策划,展示设计,科普教育

1做好前期筹备,策划好展览的各个环节

1.1精心策划,保证工作开展有的放矢

首先,拟定年度工作计划时,对全年的临展数量、规模、配套活动、预期达到的效果等要有详细的规划。其次,需制作详细的年度展览计划书,对年度资金预算分配、展览档期安排、分工安排、配套活动、需其他单位部门配合事项等做详细部署,做到有的放矢。一般来说,年度计划要有所偏重。在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一般要覆盖大型展览,将重点放在节假日,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来观看、参与,使展览发挥最大价值。

1.2选好主题,让展览先声夺人

策划准备过程中,主题选择是一个展览成功的关键因素。提高公民科普素质,最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就是有没有更多的观众参与,因此,观众量是一个展览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如果展览主题选择不当,观众反应平淡,也就失去了科普教育的机会,再多的宣传也不能改变展览本身。而恰当的临展主题,不用过多宣传,观众也会踊跃参与,如何选择合适的主题,须做到以下两点:

(1)贴近生活、深入群众、反映需求。

公众对于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是非常关注的,因此只要我们及时策划、推出相应的主题展览,就能迎合公众心理需求,吸引观众参观。2011年,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三聚氰胺、地沟油等事件相继曝光,市民对食品问题高度关注,但不清楚哪些食品安全,标准又是如何,一时之间手足无措。重庆科技馆适时推出“食品安全展”,对已经查出的危害食品给予曝光,对如何检验食品是否安全给予解答,还展出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健康膳食结构等科普内容。对于已查封的一些问题食品运到展览现场,让市民近距离观测这些有害物质,了解其对人体的具体危害性,许多市民在看后都表示受益匪浅,同时也树立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展览一经展出,吸引大批观众前来参观。不仅如此,展览还展出了政府对食品安全所做的大量工作,如何打击食品犯罪等,对已经处置的食品案件进行曝光。既安抚了市民恐慌情绪,也显示了政府打击食品犯罪的决心。由此可见,选好主题,配合社会热点推出展览,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视角独特、内容新奇、激发兴趣。

展览主题选择要善于发掘科普资源,以不同视角去策划、准备展览,避免展览无特色、无亮点、无乐趣。2010年,重庆科技馆举办了“聆听恐龙的呼唤———大型恐龙主题展”,获得巨大成功。重庆地区恐龙化石出土较多,各类恐龙相关的信息层出不穷,市民对恐龙一直都有着较多的兴趣,加之恐龙主题历来具有高关注度,所以在重庆举办恐龙主题展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了这些基础,还需要以独特视角策划展览,要区别于自然类博物馆的展览。要展出有趣味性的恐龙知识,策划编写一些故事串联展示内容,根据展览内容策划相关活动等。恐龙展期间,不仅展览内容丰富,还专门制作了可供观众参与的机械互动恐龙,小朋友还可骑乘合影,经过参观和互动,加深了观众印象,对恐龙的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展览还策划了恐龙挖掘、恐龙绘画、恐龙翻模等多个互动活动,这些活动都配合展览,起到了很好的寓教于乐的效果。期间还邀请了恐龙专家举办相关知识讲座,讲座主题紧贴展览内容,与展览形成良好互动。各大媒体也对展览追踪报道,将恐龙主题推向高潮。展览展出后,市民踊跃参与,周边省市、各区县市民也赶来参观,展出四个月参观人数突破30万。

1.3积极准备,为展览成功举办夯实基础

主题选择好之后,要提前做好展览的准备工作,各类型展览的情况不同,自主研发、合作办展、整体引进工作各有区别。自主研发,需要更长的准备周期,全面的项目论证以及精密的推进计划,制作整个临展项目的时间完成表,然后严格实施,确保前期规划内容得以实现,时间进度得到保障;合作办展,除做好自身的工作外,需注重沟通协调工作,目标方向的一致很重要,各方面通力合作,定期的协调会议必不可少,及时了解各方工作进度,同时掌握工作积极主动,以我为主的思想,各项工作要准备应急预案,防止特殊情况发生;展览整体引进相对简便,但也要做好引进项目的评估论证,不能做简单的展览移位,对所引进内容因地制宜,做适当的改进加工,或是做一些适合自身的配套内容,将展览之精髓呈现给观众。

展览准备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资金使用程序,科普场馆大都是财政拨款,每笔经费根据政府采购法要进行招标,整个招标过程又有着公示、审批、开标等流程,如果前期不做好时间规划,很可能会影响展览的顺利开展,错过展览的最佳开展时间,从而使展览的效果大打折扣。总之,展览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充分的前期准备才能从容的应对后面的各项工作。

2把好展览方向,内容与形式同样重要

2.1展览内容突出科普性

展览的展示内容,是从众多知识点(或展示点)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这些点,必须要注重科普内容的提炼,每年展出的各类展览数不胜数,各类场馆、游乐场等逐年增多,在此情况下,科普场馆临时展览一定要突出特点,以提高全民科普素质为己任,不能随波逐流。

2.2展示设计要为展览服务

科普场馆临展主要职能是对公众的科普教育,如何更好的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设计形式上下功夫。科普展览要普及知识,保证展览的通俗易懂又兼具趣味性非常重要。灵活的展示形式可更好地服务观众,在设计过程中,需区别于商业展示以华丽、花哨刺激人们购买欲望为主的设计方向。如重庆科技馆2012年举办的动漫展,展览虽是动漫主题,但有别于以促进销售、达成合作为主商业动漫展,而是重点放在动漫的发展历史道路及制作动漫多涉及到的科普知识上,展示形式主要以动漫发展为主展线,专门设计了一些展示道具,并应用部分多媒体技术,重点展现科普知识。使观众能了解动漫是什么,发展的意义在哪里。总之,在判定一个展览的形式是否合适,考虑是否更好的配合展品展出,是否更好的突出了科普知识。

3完善效果评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馆理应成为公众了解科学的首选场所之一,引领公众接受科普。然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得信息、选择休闲日益多样化,科技馆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如何提高科技馆对公众的吸引力,提升科普教育的效果,展览展出效果的评估工作是一个重要手段。

临展的评估工作包括很多方面。从评估对象来看,既可以对单个展览整体效果进行评估,如从布展水平、展品的丰富程度、展品的科普性、互动参与性等进行评估,也可以对具体的某个展品进行评估。科技馆应该以观众为本,做好观众调查极为重要,了解观众对展览的意见建议,知晓观众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展览。根据观众需求,做好展览展品规划调配,从而保证科技馆临展的长久生命力。

观众量是科技馆临展成功与否重要指标。然而,观众量反映的仅仅是社会效益的其中一个指标,无法体现对展览的其他方面的评价。如观众参观展览后有哪些收获,科普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展览的配套活动是否满足了公众的需求,这些问题都关系着科技馆临展是否发挥应有的功能,也是衡量临展成功的重要方面。很多临展在开发设计阶段很少考虑观众的意见,并没有进行类似的评估,以至于开发主题从一开始就走偏了方向。因此,评估可针对即将策划的展览来展开,如发现展览定位、内容、形式、配套活动等不合理,及时做适当的修改。

总之,一个临展的成功是多方面紧密结合实现的。作为展览策划、研发者,必须综合观众心理、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做好前期准备,注重内容及形式,同时完善展览的各项评估,才能实现展览运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秀美.临时展览在科技馆科普教育中作用的浅析[J].科技视界,2015,(4):383.

[2]芦静.浅析科技馆临时展览[J].科技风,2014,(7):48.

[3]付丛茂.科技馆临时展览研发工作中的一些体会[J].科技风,2013,(5):72.

科普场馆 篇2

进行科普场馆的数字化建设, 是21世纪迎接网络时代的重要战略。这项工作关系着诸如: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科普场馆的生存与发展。虽然21世纪传统场馆暂时不会消失, 但随着信息网络的盛行数字化的场馆将居首位。未来的数字化科普场馆将以服务特色和技术手段论高低能否迅速占有信息资源并向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将成为衡量数字化科普场馆的标准。由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研究新世纪数字化科普场馆建设这一重要课题。

1 数字化科普场馆的概念

数字化科普场馆概念的提出是伴随着全球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所谓数字化科普场馆是指为了科学普及的目的, 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将科学知识以数字方式展现出来, 构成的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科普场馆。它以数字化科普场馆现有资源为依托, 以互联网作为基础平台,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传播科学知识, 以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为特色, 在网上展示目前实体场馆中能展示以及不能展示的展品, 开展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科普工作的最新方式和载体。数字化科普场馆是利用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 满足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参观科技展品、获取科学知识的愿望。数字展品和信息实现网络共享, 从而使数字化科普场馆的网络展厅没有开馆、闭馆的时间限制, 展品可根据需要随时更新, 真正做到常展常新。同时由于互联网没有地域和行政区划的界限, 网络展厅的展品向全社会开放,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或消除了因地域差别而造成的不平衡, 使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和边远地区的公众, 足不出户就可以从网上学习知识、感受科学, 走进数字化科普场馆。

2 数字化科普场馆的特征

信息资源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技术, 快速传递数字化科普场馆的信息资源, 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信息管理分布化———通过分布式管理形式, 把信息对象存储在不同的数据服务器上, 达到灵活管理的目的。

信息传递网络化———通过由宽带网组成的因特网和万维网, 联接形成一个遍布全球的网络式结构, 达到每个站点的互动和全球网络的联动效应。

信息利用共享化———体现了跨地域, 跨行业, 跨学科, 共同利用不同的信息资源的特征, 变限时服务为全天候服务, 自由存取网上信息资源的简捷, 便利优势。

3 数字化科普场馆的服务模式

3.1 数字化科普场馆服务

数字化科普场馆是向公众传播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的网上数字化科普场馆。目前, 数字化科普场馆服务所涌现的方式包括:3D虚拟漫游模式、科学原理仿真模式、知识库问答模式、科普故事情节模式、知识竞赛模式、科普游戏模式、网络人人互动模式、科普网站信息资源模式、科普影视模式、科普短信模式等表现形式来展示科普内容。

3.2 科普学术交流服务

数字化科普场馆与网站建设相结合, 在科技咨询、科普影视、科普大讲堂、科普大奖赛、科普博客、数字科普杂志、科普图书、虚拟实验室、科普娱乐、人-人科普互动等方面进行了内容的建设,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数字化科普场馆正在成为用户进入数字资源世界的桥梁与平台, 为用户提供方便, 快捷的学术交流活动, 用户在这个桥梁与平台上可以进行充分的学术交流。

3.3 电子商务服务

数字化科普场馆中的数字化资源在网络化环境中被本地和远程用户充分存取, 并通过复杂和一体化的自动控制系统进一步为用户提供先进的, 自动化的电子服务, 即数字化科普场馆具有电子商务的动能。由于数字化科普场馆所提供的商品的特殊性, 从而使其中的电子商务要素表现出鲜明的行业特色, 目前数字化科普场馆所提供的电子商务主要包括:办理门票卡, 付费游戏, 在线销售, 在线订购, 信息提供服务和信息增值服务等。

4 结束语

数字化科普场馆的建设, 以高速、宽带网为运行支撑, 其总体目标是实现中国数字化工程的总体架构, 建设超大规模的优质信息资源库群, 并通过国家高速宽带网向全国及全球提供服务, 意义十分重大。数字化科普场馆的建设将促进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同时带动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各项技术的发展, 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链。信息已经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推动力, 谁拥有信息, 谁就拥有财富。目前, 计算机网络、无线通讯网络和将来必然会蓬勃发展的数字电视网络的技术和硬件系统都已比较成熟, 而数字化内容就成了限制网络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数字化场馆的建设将大大丰富数字化内容, 从而多方面地刺激需求, 进而以需求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 数字化工程的建设将使我国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 数字化科普场馆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者, 对于我国国民素质教育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S

参考文献

[1]张明生.科技馆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2]赵杉, 王若冰, 李双斌.中国数字科技馆集成方法研究[J].科技导报, 2008-11-13.

科普场馆京城“大阅兵” 篇3

“与世隔绝”的玻璃展柜里,几具“恐龙化石”静静地沉睡着。当你把手伸进固定在玻璃柜上的手套中,轻轻摩挲展柜里的化石和围岩,你会发现尽管只有一层橡胶相隔,自己似乎仍然可以感知到属于史前时代生命的脉动……

2010年12月21日,“走进自然与科学的殿堂”全国巡回展览在中国科技馆二层和三层的公共空间展示区开幕。这项为纪念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成立30周年而举办的展覽,由自然历史博物馆、科技馆、专业科技博物馆、天文馆、水族馆、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博物馆等7个单元组成。

地质博物馆展区可以触摸各种岩石标本的展柜,吸引了不少观众。尤其是一块名为“月光石”的标本,聚拢了相当多的参观者。这块标本由正长石和钠长石混合组成,而两种长石的晶体折射率略有差异,因此在受到白光照射时,标本表面会出现酷似朦胧月光的白色或淡蓝色闪光……

专业科技博物馆展区里的4具火车模型,则让观众们感受到了中国铁路运行速度从建国初期直至2010年的变迁。按下对应着京广、京沪、沪昆等3条铁路线的电钮,各个历史时期的总旅行时间就在模型前的液晶屏幕上显示出来:老式的蒸汽机车跑完京沪线需要57小时,京广线需要89小时;而最先进的“和谐号”动车组跑完这两条线路,分别只需要8小时和12小时。

在天文馆展区里,一组介绍全世界和中国天文馆发展历程的展板,让人不禁驻足深思。记者由此了解到: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建立了200多座天文馆和天象厅,但真正正规天文馆的数量和规模,与发达国家的水平仍相差甚远,而且两极分化严重。除了约10座高水平的大型天文馆以外,大量的小型场馆乏人问津,其中一部分甚至已经停止开放。“这归因于国内长期以来对天文科普缺乏重视。”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告诉记者,近年来这种情况已得到改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天文科普的重要性。

不过,针对“走进自然与科学的殿堂”展览“一朝看尽全国科普场馆”的展览形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吴岩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说,这项展览目前采取的形式,会让观众感觉展场比较热闹,但在有限的空间里对全国各地的科普场馆都进行介绍,想要“讲透”它们的亮点势必相当困难。因此,从公众接受的角度看,目前的展览形式并不一定是最优的。“我认为,如果选择国内某一家科普场馆的某一个出色的专题展览,将其做成在全国移动的巡回展览,其传播科学的效果可能会更佳。”

1 玛瑙标本

2 月光石标本

3 “走进自然与科学的殿堂”展览展场全景

4 展示海洋开发成就的模型

5 天文科普电子秤可以测试你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上的体重

参观科普场馆体会 篇4

伴着憧憬与想象进入了陕西省科技馆。

首先,印入眼帘的历史长河,一楼大厅说大不大却也融汇了众多古代的星灿。

上了二楼,更亲身体验,接触了物理只是在生活中的应用。大多一起都是让参观者感受电磁的魅力--------它可以在高速运动中带动电器的运作。这方面,和学校联系起来,就有了电磁发电的学习。还感受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通过骑自行车引起灯泡的开关,还切身感受了稀有气体的颜色,如氦、氖等。

三楼,四楼除物理外,更延续了现代科技的应用。如由八人构成的小组进入了“时空隧道”,带着配置的眼睛进入了飞行舱内。眼前一亮。周围是宇宙太空中行星的围绕。“置身事外”的看着我们依靠的地球,周围还和环绕着三道淡蓝色的光圈,还有如在日本野本阳代和美国威廉姆斯的《无尽星空》中的图画相似--------图形,木星,还有众多不知名的行星。我们真的很渺小,沧海一粟;但我们也真的太伟大,伟大到可以去主宰地球,令它奄奄一息。但这种伟大恰恰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这种力量应该放在探索未知的星空里,这种伟大应置于保护地球的感召下。

上天入海,宇宙舱进入海洋世界,看着一匹大网将众多鱼儿一网打尽,着实让人揪心了一把。担当一位潜水员将渔网割破后,我深知,那种伟大更应奉行在我们那成长的每一步脚印中。

最后还体验了一把宇航员,不但控制方向,速度,还要将高度在2000千米以内,并且还要对准敌机发射炮弹。这一心四用的工作更锻炼了一个人的耐力,勇气与机警。

科普场馆 篇5

关键词:科普,三进,战略,科学中心

广东科学中心科普“三进”是指科普教育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的简称。广东科学中心的建设定位是要体现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作用,建成具有科普教育和传播、科技成果展示、国际学术交流和旅游景区四大功能的大型科普场馆。其中,科普教育和传播功能又是广东科学中心最基础、最核心的功能。广东科学中心要想不辱使命,承担起全省最大的科普基地的重任,就必须在科普教育活动中做到观念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和途径创新,变坐等观众上门参观为主动送科普“三进”。利用广东科学中心的科普资源和服务手段,将科普渗透到学校、社区和农村,从而更好地发挥广东科学中心的功能,体现大型科普场馆“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同时,通过实施科普“三进”战略,扩大广东科学中心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其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1 科普“三进”战略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我省的科普工作和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

科学普及教育(简称科普),是提高人们素质的重要途径,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之一。科普不仅使人类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被公认是人类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推动力。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宣传普及,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我国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的建设,这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在2006年颁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在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一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包括:(1)实用科学素质,指掌握某些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直接来解决实际问题;(2)公民科学素质,是指能够理解政府做出的决策和颁布的有关政策以及背后的科学问题,以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3)文化科学素质,是指把科学作为人类文化的结晶来学习和理解。

学校青少年、社区居民和农民是十分重要的科普对象,他们对提升科学素质有着尤为迫切的要求。由此可见,针对学校青少年、社区居民和农民开展科普“三进”活动,对于促进科普工作和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1.1 有利于将青少年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

学校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通过科普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从小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成为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和科技后备军,增强我省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从目前我省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科学中心、科技馆等科普场馆数量十分有限,且地处边远山区、家庭收入偏低的学生一般难以参观科普场馆,另一方面学校主要担当正规教育的职责,普遍缺乏科普方面的资源。因此,充分发挥广东科学中心等科普场馆的作用,推动科普进学校,对广大学生宣传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触科学、了解科学的机会,从小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的观念和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1.1.2 有利于促进和谐社区和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的行政区域,也就是居民的生活聚落。生活在同一个社区里的居民,由于家庭情况、职业背景、文化程度、心理特征等不同,往往在科学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为数不少的居民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科学认识水平较低,容易给反科学、伪科学的思潮泛滥以可乘之机,影响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乃至社会的安全稳定。因此,通过科普进社区,满足社区居民学习科学的需求,提高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利于促进和谐社区、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1.1.3 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科学素质和致富能力。

无数事实证明,“科教兴农,科技致富”是促进农村迈向小康社会十分重要、十分有效的发展途径。我省自从改革开放后,农村整体发展较快、进步明显,但仍然有不少农村地区十分贫穷和落后。通过农村的发展实践来看,要想彻底改变其落后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光靠经济手段和生产发展是不行的,还需要改善和提升农民的科学素质和科技水平,针对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意识不强的实际情况,应该从知识门槛相对较低的科普入手,通过加强农村的科普工作,开展群众性的“扫科盲”活动来改变农民的观念。由于我省大部分农村的各类公共设施较为缺乏,科普的场所和相关的资源就更为短缺,因此,发挥广东科学中心等科普场馆的作用,主动送科普进农村,为农民送科普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2 有利于广东科学中心实现建馆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广东科学中心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科教兴粤、建设创新型广东而投资19亿元建设的大型科普场馆,目前规模居世界首位。其建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传播科学、和谐共进,让公众在走进科学中理解科学,在传播科学中启迪人生智慧。为此,广东科学中心开展科普“三进”活动,就是体现建馆理念的重要战略措施,有助于广东科学中心树立公益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支持。

从国内外的科普场馆的运营来看,普遍面临“建馆易,办馆难”的可持续发展难题。即政府投资建馆后,科普场馆在经历开始一段时期的繁荣后,会逐步进入参观人流日渐减少的阶段,甚至于陷入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状况。对此,国内外的科技场馆开展了促进科普场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也提出了不少对策,其中的核心是就是要想方设法争取源源不断的受众。广东科学中心提出的科普“三进”战略,通过走出去开展科普活动,可以扩大广东科学中心的知名度,激发更多的受众来参观科普场馆。

2 科普“三进”的运行模式

广东科学中心采取“一个依托、两个结合”的运行模式,积极实施科普“三进”战略。

2.1 一个依托

一个依托是指依托广东科学中心,作为科普“三进”战略的核心实施主体。为此,一要充分发挥广东科学中心在科普教育与传播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在科普“三进”中起到龙头带动作用。二要依据集聚、集约的资源优化原则,加大对广东科学中心开展科普“三进”相应的人财物投入,依托广东科学中心建好科普“三进”的平台和网络。三要注重广东科学中心与各地的政府部门、科技机构、学校、社区、企业等单位和部门协同联动,以利于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推动科普“三进”工作的开展。

2.2 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流动式与固定式相结合:即在开展诸如科普大篷车、科普现场咨询、科普讲座等流动式“三进”活动同时,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的单位,共建小型科技馆、科普体验室,成为相对固定的科普基地。二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即积极走进学校、社区、农村,将科普送上门的同时,在学校、社区、农村选择有代表性的群体,请进广东科学中心参观和参加活动。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科学中心的场馆和展项资源优势,而且能够产生口碑相传的传播效应,吸引更多的人参观科学中心。

在采取“一个依托、两个结合”的运行模式时,要根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的不同特点,具体采取不同的方式。

(1)科普进学校。

选择已有科普基础资源易于启动的学校,以及选择偏远地区的学校和弱势群体子女集聚的学校(如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先行开展科普“三进”实践活动。与学校紧密合作,依靠教师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活动。除了流动性科普展览和临时性科普活动外,对于具备一定条件和基础的学校,可以尝试与科学中心共建小型学校科技馆,成为固定的学校科普基地。

(2)科普进社区。

与街道办事处及住宅小区的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公司协同联手,开展科普“三进”活动。除了流动性科普展览和临时性科普活动外,对于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尝试与科学中心共建小型的主题科技馆或科普体验室,成为固定的社区型科普基地。

(3)科普进农村。

与村镇管理机构、农技推广站、乡村学校、乡村文化站等协同联手,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善于利用农村的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来开展科普“三进”活动。除了流动性科普展览和临时性科普活动外,对于有条件且地处中心位置的乡镇,可以尝试与科学中心共建小型乡镇科技馆,成为当地农村固定的科普基地。

3 科普“三进”战略的主要对策

3.1 “三进”战略的总体对策

3.1.1 加强“三进”的统一领导

(1)充分认识到实施科普“三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促进科普“三进”工作纳入广东省科教领导小组的职责范围。并明确广东科学中心作为科普“三进”的实施主体。

(2)完善各级科普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全省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更好地协调科技、教育、宣传、文化、财政等党政部门和群众团体、大众传媒之间的配合与合作,增强科普资源整合力度,为科普“三进”提供有利的支撑。

(3)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城镇农村的基层组织,要积极配合科普“三进”工作的实施,按照科普“三进”的部署和进程,组织开展相关的工作。

3.1.2 制订“三进”的配套政策

(1)制订科普“三进”的财政支持政策,将科普“三进”的必要经费列入财政的专项经费预算。

(2)建立省、市的科普基金会,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团体、民间机构和个人建立科普基金,制定相应的基金管理办法,其中在基金总额中划定用于科普“三进”工作的比例。

(3)制定团体、个人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的所得税减免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团体、个人捐赠科普事业。社会力量捐赠或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设施,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对进口科普设施、制作设备、展示制品和图书资料等,按国家政策实行免税。在获赠的资源中划拨给科普“三进”所需的科普设备、科普图书等。

(4)为科普“三进”配备功能完备的科普大篷车等现代化设施,以便于采取“流动科技馆”的形式,为科普“三进”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

3.1.3 建立“三进”的激励机制

(1)建立科普“三进”工作表彰奖励制度。在省、地级市的科学技术奖中设立科普专项奖,其中包括奖励科普“三进”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2)对为开展科普“三进”工作创作的优秀科普作品包括优秀出版物、广播电视节目、音像制品、网络作品、科普教育作品和游戏软件、展览品等给予奖励。

(3)解决专职科普工作人员在职务、职称、待遇等方面的问题,鼓励他们在科普“三进”中作出成绩。

(4)广东科学中心等科普场馆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馆外科普拓展活动,将科普“三进”作为常规性工作。

(5)建立对科学场馆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要有科普“三进”等社会效益指标,强调科普场馆对社会公众的服务功能和影响力。

(6)倡导全民参与科普,精英引领活动的理念,鼓励各界名人、专家学者等社会精英带头参与科普“三进”活动,增强科普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吸引全民踊跃参与,从而提升科学素质。

3.1.4 构建“三进”的组织体系

(1)完善省、市、县三级科普“三进”的组织网络,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科普组织。

(2)建立科学家、科研机构、科技团体与公众互动的科普“三进”平台与网络。

(3)建立科普场馆与科技、教育、传媒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机制、人员的定期互访制度、专家参与创作和协商的制度等,使各方在科普“三进”活动中形成良性的互动和互补。

(4)建立和完善社区、村镇的科普活动站、科普服务中心、学校、老年大学等基层科普阵地,加强与广大青少年、社区居民和农民的联系,为他们提供公共科普服务。

(5)广东电视台及地级市电视台要设立专门的科普频道,大力宣传科普“三进”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要自办或转播中央电视台有关频道的科普节目或引进国外优秀科普电视节目。各地电视台科普节目在全部播出时间中的比例不低于10%。广播电台、综合性报纸也要设立固定的科普节目或科普栏目。

3.1.5 加强“三进”的队伍建设

(1)制定科普人才队伍开发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努力培养科普专业人才,为科普“三进”工作提供一流的人力资源。

(2)建立和落实科普“三进”联络员制度,注重选好科普联络员,负责联系和对接有关的工作。

(3)在高校中设立与科普相关的专业,加强对科普专职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从事科普宣传的名记者、名作家、名编导、名主持人,培养一批从事科普教育的优秀指导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培养一支具有项目策划、资金筹措、组织协调能力的科普管理人才队伍。

(4)组建“专家科普报告团”、“实用技术推广团”、“高校大学生科普服务团”等各类科普宣传队伍,积极进行科普教育和传播。

(5)积极从大学生、退休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等招揽、培训和扩大科普“三进”的志愿者队伍。

(6)定期对科普“三进”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发给相应的学习资历、专业资格证明。

3.1.6 注重加强科普场馆的建设

(1)除了广东科学中心外,还要加强各级科普场馆的建设,为全面开展科普“三进”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托。要将科普场馆及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逐步建成布局合理、水平先进的三级科普基础设施体系。珠江三角洲各中等城市都应建立1座以上科技馆(科学中心)、专业性科技博物馆。其它地级市至少应建立一座科技馆或综合性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县(市、区)级以下应逐步建立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及社区、乡村科普图书室、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室(场)等基础设施。

(2)以科普场馆为核心建立科普信息网络平台。整合现有科普网站的资源,形成省、市、县三级科普网站互联互通的科普信息网络大平台。各级政府和有关机构开设的综合性网站应开设科普网页,开辟科普“三进”的专栏。

(3)各科普场馆之间加强馆际间交流、协调,共同参与科普“三进”活动,体现公共教育设施或资源的联合、整合、共享的效应。

3.2 科普进学校的对策

3.2.1 着力推进学校科技教育改革。

要加快推进学校科技教育改革,制定学校的正规教育与课外科学教育规划,要明确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劳动技能、生活技能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目标,制订和落实具体措施,积极推进有关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标准的改革,探究学校教学课程如何与科普教育紧密结合。

3.2.2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

要加强中小学校实验室、科技创新操作室、校外实践基地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组织开展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为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紧紧围绕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突出科技惠及民生和科技支撑点发展两大主线,普及科学知识,广东科学中心多次组织策划学校内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普教育讲座活动。如邀请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的资深高级工程师到广州市第四中学,为160多名中学师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普知识教育课。

这一堂生动的科普知识讲座的主题内容为“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改变命运”,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中学生亲身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知识的力量,这种走进校园的科普教育活动及“寓教于乐”的互动方式使学生们对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启动广东科学中心科普进校园活动,突出显示了科技在我省校园科普教育中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送科普知识进校园,举办校园科普教育讲座,提升了学生科普知识和科学素养水平。此次活动也为走出一条适合广东特点、富有广东特色的新型科普教育推广道路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3.2.3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广东科学中心与学校紧密结合,以小型场馆、科普大篷车、科普知识竞赛、开放实验室、科学表演台等形式开展科普活动,将科普深入到学生中间去。

由广东科学中心策划组建的“数字科技馆”进驻广东省一级学校广州市第四中学,将“数字科技馆”这一新型的科普教育方式介绍给广东地区的广大青少年。广东科学中心从该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装饰布置等方面作为指导方密切地与广州四中紧密合作,共同推进该项目的落实。建设数字科技馆需要筹集资金,广东科学中心积极整合社会各界资源,通过与市、区教育局部门进行沟通,落实用于硬件设备和场地装修等用途的科普教育配套资助专项资金。同时,经过协商,与相关软件开发公司也达成了合作的共识,结合科学中心展馆展项展品的数字化开发的基础,开发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数字科技馆”软件系统。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共建的“数字科技馆”于2008年10月正式开放。“数字科技馆”的活动场地约100多平方米,数字科技馆的内容包括9个主题60个数字科普多媒体科普内容,9个主题馆分别为植物王国、趣味科学、动物世界、太空旅行、生命与健康、海洋探奇、火星探秘、动手拼装、迷你游戏,近百个数字科普作品分布其中,数字科技馆以其内容丰富、不受限制、绿色环保等优点成为现代科学普及的一种新型手段,它不仅作为四中2000多名师生定期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的基地,而且成为省市其他学校和组织机构亲临四中感受数字科技馆魅力的科普活动场所之一。也成为解决中小城市、区县科普场馆场地狭小、经费不足弊端的有效手段,这和广东科学中心“网上科学中心”的概念不谋而合。在新形势下,数字科技馆也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物美价廉、精彩变幻的活动舞台。

3.3 科普进社区的对策

3.3.1 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开展科普活动。

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的力量,善于利用社区的宣传教育、公共服务等资源,与当地政府的文明办、科技局、教育局以及社区的相关机构联手,结合建设和谐社区、文明社区、学习型社区以及社区教育、全民阅读等社区活动开展科普工作。

“医学科普进社区”活动是由广东科学中心联合发动广州市珠江医院、江南中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共同合作的一个以医学科普为载体的品牌科普项目。项目旨在共建一个社区医学科普示范基地,创造一种新颖的科普模式,从而促进社区科普工作的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和科学知识水平。

江南中街道的社区科普示范基地总面积约40平方米,配备相应的医疗、体检和科普设施,以及医疗科普书刊,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健康咨询、康复治疗体验、科学知识普及三大功能服务。该示范基地可以让社区居民在舒适的空间里体验现代医疗康复仪器的科学先进功能,查阅内容丰富的健康科普书籍,利用多媒体电脑里学习医疗科普知识,以及免费咨询健康科普专家。

医学科普进社区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健康讲座、知识竞赛、派发宣传资料等让广大社区居民增长医学科普知识,这既包括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预防与保健知识,也包括医学领域的动态信息。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切实给广大居民带来了便利的医疗服务,如先进医疗仪器的免费体验、资深健康专家的免费咨询等。医学科普进社区活动通过开展系列健康医疗科普活动、印制并派发家庭健康科普杂志、科普宣传海报、医疗服务手册等,可有效地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健康知识普及深入到社区的每一个家庭单位。

医学科普进社区活动是广东科学中心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组织“三进”活动的有益尝试。在广东科学中心的“人与健康”展馆中,有大量的展项通过多媒体、实物演示及观众互动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人体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探讨日常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并让观众了解科技在保障和促进健康方面的作用。而医学科普进社区活动进一步让广东科学中心展馆展览资源中的医学科普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和延伸。

医学科普进社区是科普工作的“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的有效载体,也是创建文明城市、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需要。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科普模式,此项目可在广州各区、广东省各地级市及至全国范围内的其他社区进行推广复制,从而达到以点带面、全面辐射的良好社会效应。

3.3.2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科普活动。

以海报、宣传栏、科普大篷车、体验中心、科学表演台等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多种形式开展社区活动,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活动。

为丰富青少年的假期生活,广东科学中心与沙园街街道办事处、海珠区关工委联合举办了“机器人开放实验教育活动”,地点设在市49中学,沙园街道辖内30多个家庭70多名学生和家长以及老师代表参加了活动。机器人开放实验室课程是广东科学中心科普教育特色项目之一,目的在于激发中小学生对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合作能力、合作取精。把机器人开放实验课程以学生与家长的亲自组合为单位,通过动手组装机器人,给机器人编程序,看机器人表演以及机器人有奖竞赛等多个生动有趣的环节,让学生在充满好奇和快乐的气氛中,初步了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引发了他们对语音识别、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等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了他们学习科技知识的动力和对智能机器人时代的美好向往。

这次活动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热烈欢迎,增强了学生们对将来继续探索有关机器人等方面的科学奥秘的浓厚兴趣。这些科普活动给予我们最大的感受是能贴近学生需求,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益。由讲、看、练、发展到了多媒体演示、互动游戏、竞赛活动,更加直观、生动,富有情趣。造型可爱的机器人、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互动游戏有力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不仅学到了科学原理,而且愉悦了身心,体味到了科学的奇妙。

3.4 科普进农村的对策

3.4.1 充分发挥村镇管理机构的作用。

要想将科普进农村的活动搞好,必须依靠农村的村镇管理机构,取得他们的大力支持。如配合做好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调动农民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与村镇管理机构联手,将科普活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任务,以及科技种田、科技养殖、农村新能源开发、农村防火、农村防震、破除迷信等具体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东科学中心参与了由广东省科技厅、肇庆市科技局及高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并举行了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强县项目启动仪式暨广东省科技下乡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信息大篷车也加入了此次活动,科技信息大篷车是信息产业部的星火计划项目,通过将大巴旅游车改装而成,车上装有15台电脑,用于对农民信息化教育,教会农民如何使用电脑、如何上网、如何查询种养资料、如何利用电脑与手机建立联络等,是流动的信息教育馆模式,也是对农民进行信息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启动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强县项目暨送科技下乡活动,突出科技在我省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走出一条适合广东特点、富有广东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通过送科技下乡,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提升农民农业技术知识和种养技术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3.4.2 善于利用农村的公共资源。

开展农村科普“三进”活动,是要善于发掘和利用农村中的公共资源,如利用农村中小学、农技站、乡村文化室、阅览室等,采用专题展示、技术推广、演讲、科普大篷车、科学表演台、科技扶贫、送书上门等形式开展科普活动。

针对我中心在开馆的初期还没有配备“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设施,而广州市偏远地区的城中村又缺乏科普资源,村民普遍渴求科普知识的现状,通过整合馆际间资源共享,主动联合市青少年科技中心,利用他们的科普大篷车,协助组织开展了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科普活动,这次科普活动受到上千名村民的热烈欢迎和支持。

参与活动的村民尤其是少年儿童对展品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表现得极其兴奋,对一些不明白如何操作的展项和不能理解的现象都在不停地问,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家长们更是建议日后经常组织此类的活动,以便于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在玩中学科学,既让孩子锻炼了动手的能力,又让整个家庭接受了科学的熏陶。

这样的科普进农村活动,是对广东科学中心自身的良好宣传,也是一种有效的拉推营销模式,可以带动广东科学中心的入馆参观的人流量,也切实把科普教育做到了实处,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科普活动形式。

3.4.3 着力调动农村人才的积极性。

要搞好科普进农村活动,还要着力发动农村中有文化、有才能的人才,如村镇领导、学校教师、农科人员、文体积极分子、致富能人等,带头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成为科普活动的骨干,带动更多的人参与科普活动,不断壮大农村科普队伍

4 广东科学中心在发挥科普教育场馆作用开展特色科普活动“三进”的经验体会

广东科学中心是国内外将科普“三进”明确作为实施战略的首创者,因此目前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做法和经验较少,再加上实践活动大都是在广东科学中心正式开业前后开展的,所以碰到开馆工作紧、活动人手缺、运行管理经验不足等一系列困难。但是在科学中心领导的支持下,在科普“三进”工作成员的努力以及有关单位和部门的配合下,“三进”实践活动还是积极尝试,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总结所开展的“三进”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六点经验体会。

4.1 事先调研选好活动的单位和地点

如科普进学校活动,选择先在科普活动有基础的广州市四中开展,结果四中的领导十分重视和支持,使得科普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再如科普进社区的机器人开放实验活动,就选择位于广州市沙园街的49中学作为活动现场,便于活动的开展和社区居民的参与。

4.2 认真做好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开展活动前,活动的负责人就先进行对活动所在地的有关参加活动的对象、地区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活动的内容、活动的人财物等资源和活动的组织等进行妥善准备,避免和减少现场出现差错。

4.3 积极争取得到当地单位的支持

要搞好科普“三进”活动,必须得到活动当地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仅是科学中心一厢情愿是不行的。为此,科学中心积极与有关单位联系,如在广州江南中街道开展的“医学科普进社区”活动,就争取到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持,为此还专门提供了开展长期医学科普活动的场所和配备了专职的医疗人员。

4.4 要善于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广东科学中心开展科普“三进”活动,有意识地在走出去的同时,将一些学生、社区居民和农民(特别是邀请弱势群体)等请进科普场馆来参观,既充分利用科普场馆的资源,又让请来的受众感同身受,成为科学中心的宣传者。

针对亲特困母亲家庭和重症儿童家庭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比正常的人群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其提供身心健康、生活安定的保障,但由于其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弱势条件,他们接受先进教育、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相对较少特性,广东科学中心组织新春慰问活动,邀请单亲特困母亲家庭和重症儿童家庭免费参观体验了广东科学中心的八个主题科技馆,并观看了特种科技电影。这些家庭的子女亲身感受并体验了科学的奇妙和快乐。这不但有助于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更能启示他们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努力成为推动社会及科学发展进步的有用之才。

同时,分别在09年4、5、6、7月与省妇联、省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等共同组织广东省偏远贫困地区“千名孤儿省会行”活动,让这过千名的孤儿免费参观了广东科学中心,并在我科学中心和广州爱心市民见面,让他们接受科普知识教育,感受知识海洋的浩瀚和知识就是力量,让他们看看外部的世界,来开拓视野,从而启发他们学习进取。通过与市民的会见互动,以及广州市民的热心资助、认捐、赠送礼品等,使他们感受到广州市民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为了让这群初次来到大城市的孩子了解如何操作展品,我中心特别安排专人引导介绍,让孩子们对每一件展品产生浓厚的兴趣,都能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导览员也比平时放慢了语速对展品进行讲解,以保证孩子们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这些孩子平时接收的信息量比平常的孩子少很多,对于科学知识比较生疏。而在科学中心,他们可以动手操作展品,并且很直观地看到科学现象,了解科学原理,体验科学乐趣,他们不但开阔了视野,还扩大了思维空间。

为让更多特殊人群受惠科普,在接待能力许可的情况下,科学中心未来计划将科普资源向弱势倾斜,实行“优先扶持”,帮助弱势群体学习科学知识,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针对残障、弱势群体的科普实施方法。

4.5 要做好活动的相关记录和总结

广东科学中心每次开展“三进”实践活动后,都有专人负责记录活动的过程,进行总结,整理的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有用的资料,可以为以后活动提供经验和参考,也可为政府有关部门对开展的科普活动效果进行评估。

4.6 着力开展主题活动和特色活动

科普场馆 篇6

1 科普场馆讲解发展新趋势

博物馆讲解是将博物馆知识传递给观众的的一种宣传教育方式,也是连接观众和博物馆之间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博物馆讲解的理念和方式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与传统讲解相比,新时代的讲解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着重要的变化:一、从普适讲解到因人施讲。现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开发适应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背景人群的讲解词。“因人施讲”逐渐成为博物馆讲解的核心理念。不同类型和年龄段的观众对知识的接收能力和需求不同,对观众进行细分,开发出符合不同人群各自特点的讲解词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等许多国际优秀博物馆网站栏目都是以不同的适用人群进行划分,如亲子家庭、小学生、初中生等。二、从知识灌输到互动交流。传统的讲解以讲解员的单向知识灌输为主导,观众被动的接受知识。现在讲解员会与观众互动沟通、交流讨论,引起情感及思维上的共鸣,激发观众对于知识的探知欲望[1]。三、从概览介绍到深度讲解。信息封闭、网络不发达的时代,我们在博物馆获取的知识大多仅限于表面的介绍。如今身处信息量大爆炸的时代,观众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便捷且多样,除了展品本身的知识外,越来越多的观众希望能够了解是标本背后的故事、所体现的科学知识等更为深入的知识内容。

2 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的定义、优势和模式

2.1 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的定义

“开放式环境”中的“环境”是场馆的常设展区。“开放式”主要是从场馆参观群体性质上来定义的,意指观众的流动性和随机性。在开放式环境中,展区参观人群是随机流动的,无时间和数量的限制,这就明确了讲解受教对象的年龄层次、教育程度、参观目的和行为方式均呈多样化。

“互动讲解”就是在讲解过程中讲解员与受教者相互间有言语、眼神、行为甚至思想上的沟通交流,以达到学习和教育目的。

开放式环境下的互动讲解就是在场馆常设展区内,参观人群随机流动,讲解员根据现场观众教育背景和爱好兴趣,有针对性的和观众进行有交流、沟通的讲解活动。

2.2 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的优势

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打破静态展示方式,提升观众和自然的亲密度。科普场馆展品陈为静态的生物标本或化石,虽然已经设立了不少互动展项和活体养殖区域,但可供普通观众近距离触摸、深度互动的展项还是不够多。开放环境下互动讲解通过在讲解过程中提供可供近距离观察和触摸的标本化石,生动的进行“人与物”之间的互动,激发参观者对于知识的探究兴趣。二、创新讲解模式,提高观众和讲解员的交流度。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过程中,讲解员根据现场观众的教育背景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构建适当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Roy Ballantyne等人对不同旅游景点游客的环境意识、兴趣和动机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了博物馆[2]。研究发现在“学习和发现”上,博物馆最高。由此可见,博物馆是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公共场所。

开放环境下互动讲解为参观者构建了一种智力开发型的教育模式,根据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讲解员与观众始终处在真诚、平等、透明的对话之中[3]。

2.3 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模式

树立“以人为本”的讲解理念,适应社会和公众的各种文化需求,是新时期赋予科普讲解人员的新要求[4]。

传统讲解模式中,讲解员在整个参观讲解中起到主导作用,参观者扮演信息接受者的角色。这种讲解模式让观众获得了某种信息或结论,却没有让观众体会到“如何去学习感知某种知识或展品”。开放式环境下的互动讲解模式,博物馆讲解人员和教育人员是观众自行建构知识的助长者和谘商者,他们要鼓励观众假设、解释、质疑,要让观众分享他们的看法、体会和思考等,帮助观众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索,最终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3 科普场馆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实践———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

3.1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开放式科普环境

上海自然博物馆开放式环境主要由十个常设展区组成。依次为: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上海故事、生态万象、生存智慧、大地探珍、人地之缘、缤纷生命以及未来之路。观众在展区中自由进出,随机流动,无固定性和针对性。

3.2 上海自然博物馆互动讲解的开展情况

本馆打破传统单向的讲解模式,为更好的在讲解过程中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特别定制了辅助讲解工具—小推车。推车上有专门放置标本、化石、模型的抽屉,也有车载音响、PAD设备,用以播放视频音频。讲解时,讲解员可以边讲边把相关标本化石拿出来让观众观察触摸,也可以与观众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解答疑问。

3.3 上海自然博物馆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实践

本馆开放式环境下互动讲解活动每场为半小时,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讲解,地点为与讲解主题相关的展区内。以现场随机召集观众的形式组织实施。讲解时,不拘泥于通常的站立,可站、可走、可坐,由讲解员结合讲解主题和现场展品,根据随机受众者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借助演示道具、仪器、标本等,组织开展讲解、交流和讨论。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策划开展了7个展区20个主题的开放环境下互动讲解活动。7个展区为:演化之道、上海故事、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缤纷生命、大地探珍。20个讲解主题分别涵盖植物、鸟类、地质、昆虫、古生物、古人类学、底栖生物等各大学科专业。

通过下面动物雌雄有别和昆虫发育两个主题的讲解方案举例,我们可以看到上海自然博物馆开放环境下互动讲解的实践应用。它主要强调了讲解员与受教者之间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看法。

方案一:

安能辨我是雄雌讲解方案

1)基本信息

主题:动物的雌雄

地点:缤纷生命展区“雌雄有别”展项群

时长:30分钟

2)活动流程

(1)招募开场

招募现场观众在坐垫上坐好,“吧主”简单介绍今天的聊天主题。

(2)话题一:互动问题1:让现场的小朋友们说说,在他们眼中,觉得男生和女生有什么区别?

“吧主”简单开场后,向参与者提问话题一,让现场的小朋友们对“雌雄”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3)话题二:大家知道不同的动物的雌雄如何在外表上体现出来吗?

“吧主”向参与者提问话题二,根据我们现场的三个雌雄展柜,分别从不同种类的动物出发,去交流探讨。

●蟹的雌雄—螯肢、肚子的形状

●鸟的雌雄—以鸡形目为例,羽色、肉冠、肉脚、尾羽

●昆虫的雌雄—实物与标本相结合,鄂部、个体

(4)互动环节:大家都来找一找

“吧主”可以结合展项群的三个展柜,先让参与者自己去辨认展柜中成对的动物哪个是雌哪个是雄,以及判断雌雄的原因,再公布正确答案。在公布答案时,再穿插讲一些不同动物雌雄辨别的方法和特征。

(5)话题三: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雌雄间的差异对于动物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6)话题四:关于雌雄,你有什么疑问?或者你想给大家分享一些什么看法?

3)背景知识

(1)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通过基因重组形成新个体,相当于我们把两个人写的作文再重新排列整理了下,新的作文很有可能比原先的好。进化意义:有性生殖的子代因为基因重组产生变异,应激能力增强,更有利于适应环境,同时也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进程。

(2)动物的“性二型”:

在动物界,不管是比较低等的昆虫,还是比较高等的鸟类,猩猩猴子等哺乳动物,在众多的动物类群中,雌性和雄性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外生殖器上,而且还表现在体型的大小、体色的不同、声音乃至行为的差别上,这些差异,我们把它称为“性二型”。正是由于这些外观上的不同,我们只要通过观察动物的外形即可确认雌雄个体。

(3)一些特例:

●竹节虫:雄性个体比雌性小,相对来说体型小所需要的实物量也小。

●夜:雄性小而瘦,会飞,雌性不会飞。展柜中有一种天牛也是如此,交配时都是雄性去找雌性。

●清白招潮蟹:雄性的一对螯肢一大一小非常明显,小的为觅食所使用。

●彩鹬:雌鸟颜色较为艳丽;雄鸟个体较小,颜色较为暗淡。彩鹬是有名的性别角色反串的少数鸟类之一。繁殖期由雌鸟占域求偶,伴随着求偶行为(雌鸟追逐雄鸟),雌鸟在夜晚和晨昏会发出特殊的求偶叫声。彩鹬是一妻多夫制,不过并非同时多夫,而是依次与不同雄鸟交配后为他们各产一窝卵(这样雄鸟知道孩子们是自己的,更有意愿孵卵育雏)。雌鸟和一只雄鸟交配后几天都形影不离直到产下两枚卵后,雄鸟就开始自己孵卵了,待雌鸟产完第三枚卵就不与雄鸟呆在一起了,等到产完第4枚卵雌鸟就离去(偶尔也会回来产第5枚),由雄鸟单独孵卵、育雏。雌鸟并不孵卵,因而一旦发生雄鸟弃巢的事件,鸟宝宝们就没有机会出生了。

方案二:

虫大”十八变”

1)基本信息

主题:昆虫的变态发育

地点:缤纷生命展区昆虫的大小有序展厅

时长:30分钟

2)活动流程

(1)招募开场

招募现场观众在坐垫上坐好,“吧主”简单介绍今天的聊天主题。

(2)话题一:你喜欢昆虫吗?为什么?

“吧主”简单开场后,向参与者提问话题一,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

【允许有不同的观点碰撞,不必费力扭转或评论大家的想法。】

(3)话题二:你饲养过哪些昆虫?

“吧主”向参与者提问话题二,大家一起分享昆虫饲养经历,邀请“嘉宾”展示饲养的昆虫、分享饲养经历。

(4)话题三:通过今天的活动,你对哪种昆虫印象最深刻?

(5)话题四:现在你喜欢昆虫吗?各自谈一下喜欢昆虫的理由。

(6)话题五:关于昆虫,你有什么疑问?或者你想给大家分享一些什么看法?

3)背景知识

(1)昆虫的发育和变态

昆虫从卵中孵化,标志着新生活的开始,绝大多数昆虫的生长发育要经历至少两次以上大的改变,这种变化是彻头彻尾的大改变,我们称之为“变态”。自后一次变态完成,就意味着昆虫终于到达成熟阶段,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也就是“成虫”阶段。不同的昆虫,变态方式也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

根据昆虫胚后发育各时期的外部变化,我们把昆虫个体发育的形态变化分为无变态、半变态、全变态三大类(关于变态的分类,不同的教材方法不同,一下内容参考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昆虫学概论》第三版)。

①无变态:比较原始的发育类型,如衣鱼、石苢,从卵中孵化出的幼虫,形态像缩小版的成虫,仅缺外生殖器。成虫性成熟后还能继续蜕皮。

②半变态(不完全变态):发育包括三个阶段,卵———若虫/稚虫———成虫,没有蛹这个阶段。陆生半变态的昆虫幼虫称为若虫,如螳螂、蝗虫、螽斯、蝉等。水生半变态昆虫幼虫称为“稚虫”,如蜻蜓、蜉蝣、石蝇等。若虫/稚虫翅未发育完全。

③全变态(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如甲虫、蜂、蚁、蝶蛾、苍蝇等。不同目的昆虫,蛹的分类也不同。

【以上资料参考自:严莹,黄宝平.《酷虫成长记》.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几种昆虫生活史举例

生活常见种推荐:

柑橘凤蝶

菜粉蝶

蜻蜓/豆娘

昆虫大小有序展项推荐:

太阳蛾

蓝闪蝶

兰花螳螂

亚克提恩大兜虫

4 思考与启示

4.1 做好引导,变“看热闹”为“看门道”

从开放式互动讲解在本馆实践的效果来看,开放环境造成的观众随机性使得受教者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观众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参与进来的,这部分人群不能积极而投入的参与到学习和思考中,势必会影响讲解的互动效果。这就要求讲解员有良好的引导能力和观察能力,把看热闹的观众引导到互动人群中来。

4.2 树立“以人为本”的讲解新理念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科普场馆与高科技开始有了亲密接触,但究其根本还是要“内容为体”。以物为本,更要以人为本。科普场馆讲解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讲解理念,才能更加关注观众,重视观众的体验和感受,让观众有更多的参与感,从而到达传递科普知识、传播科学文明的教育目的。

摘要:新时期科普场馆的讲解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与肯定。随着科技与信息的飞速发展,创新讲解模式成了必然趋势。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开放环境下互动讲解的特点和科普讲解的发展趋势,论述此种讲解方式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并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论述开放环境下互动讲解模式的应用效果,提出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开放式环境,互动讲解,科普场馆

参考文献

[1]Weiler,B&Ham,S.H..Develeopment of a Research Instrument for Evaluating the Visitor Outcomes of Face-to-Face Interpretation[J].Visitor Studies,2010,13:2,187-205.

[2]Ballantyne,R&Packer,L&Hughes,K Environmental awareness,interests and motives of botanic gardens visitors:Implications for interpretive practice[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3):439-444.

[3]国家文物局编,博物馆群众教育工作[M].文物出版社,1993:23-24.

上一篇:化工系统下一篇:循环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