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感染因素十篇

2024-09-12

非感染因素 篇1

1 资料

本组90例肺心病急性发作非细菌感染的患者均为2006年—2008年在我科住院的患者, 男62例, 女28例;年龄52岁~80岁, 平均68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7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诊断标准。

2 结果

本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非细菌感染的诱因依次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气胸。详见表1。

3 讨论

3.1 呼吸道感染

本组中28例, 占31.1%。因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感染所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及支气管痉挛等, 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喘息加重等急性加重的症状, 此时应给予对症治疗, 并可以适当应用抗病毒药物, 但后期出现上述症状加重、黄痰、肺部湿性啰音增多、血中白细胞增高等, 说明有继发细菌感染, 此时应积极加用抗生素治疗。

3.2 心力衰竭

是肺心病急性加重的另一重要诱因。本组共11例, 占12.2%, 其中左心衰3例, 右心衰6例, 全心衰2例。本组左心衰患者合并冠心病或/和高血压病。由于肺心病的存在, 轻微的左心衰即能引起喘息明显加重。故在有冠心病、高血压病证据的肺心病患者喘息突然加重, 无咳嗽、咳痰的加重, 不能平卧, 起立位胸片与既往胸片相比显示上肺野区血流重新分布时, 可诊断左心衰。经加用扩冠、强心利尿等治疗可迅速缓解;右心衰时可出现心率加快、右心扩大、强心治疗可缓解症状, 但应注意大量利尿可致电解质紊乱, 咳痰不畅等;全心衰时可有上述左、右心衰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的依据, 给予上述左、右心衰的治疗可缓解病情。

3.3 呼吸衰竭

本组共30例, 占33.3%。它的特征是广泛气道阻塞产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主要是气道痉挛、炎症、分泌物滞留使气道阻力增加, 呼吸肌负担增加, 最后发展为呼吸动力衰竭, 产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1]。可以经过氧疗、解痉、祛痰等治疗大多可以纠正呼吸衰竭, 但是还有一部分重症患者需及时建立人工气道, 改善通气和进行机械通治疗才能彻底纠正呼吸衰竭[2]。

3.4 电解质紊乱

本组共16例, 占17.8%。它是肺心病急性加重时神志改变常见原因。特别是低钠血症所引起的神志改变应与肺心脑病鉴别。大量利尿、入水过多、淡漠、极度乏力, 定向力尚清, 球结膜无充血水肿, 瞳孔无改变冢动脉血氧分压大于50 mmHg (1 mmHg=0.133 kPa) ,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高不明显, pH值正常等支持低钠综合征, 如注意及时复查电解质多能明确诊断。对低钠血症的治疗, 应用3%氯化钠, 每天补充12 g~15 g, 多能很快见效。另外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 特别是使用利尿剂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钾水平, 如低应及时补钾。

3.5 气胸

本组中5例, 占5.6%。自发性气胸为肺科常见急症之一, 尤其是张力性气胸更为凶险, 易致急性呼吸衰竭[3]。本组5例肺心病气胸有如下特点:①肺组织被压只是轻度, 但呼吸衰竭症状却十分严重。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 很快导致呼吸衰竭, 如不尽快治疗常有死亡的危险。②均为张力性气胸。其中1例为分隔型气胸, 而且单一闭式引流效果极差, 给予三个不同部位闭式引流才治愈气胸。该类患者有较高的复发率, 需要即刻闭式引流, 保守治疗不仅常常失败, 还易延误治疗。因此当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突然出现呼吸衰竭时, 应考虑气胸可能, 应及时行胸部X线检查明确诊断。

总之,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病情是复杂的, 情况是多变的, 细菌感染不是唯一诱因, 特别是对于无发热, 无黄痰, 血白细胞不高, 痰培养无细菌生长, 应仔细询问病史, 详细查体, 应尽快明确肺心病急性加重的病因, 而不要盲目应用抗生素。特别是对抗生素治疗效果差的病例, 不要单纯抗生素升级, 而应考虑非细菌感染的诱发因素, 这样即可提高认识, 及时纠正, 另一方面又可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宋满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现状[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16-236.

[2]陈微俊, 温建东, 张立.早期气管插管在ICU抢救中的应用体会[J].遵义医学院, 2004, 27:266-267.

非感染因素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7例均为确诊病例, 男性108例, 女性99例, 男∶女=1.09∶1;年龄13~79岁。

1.2 肝损害相关疾病分布及构成比

207例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构成比居首位, 酒精性肝病占第2位, 其次分别是药物性肝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病、胆道感染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 76例 (36.7%) ;酒精性肝病32例 (15.5%) ;药物性肝损害28例 (13.5%) , 其中抗结核药7例, 抗肿瘤药例6例, 抗甲状腺药3例, 抗真菌药、非甾体类抗炎药、降脂药各2例, 中草药6例;自身免疫性肝病15例 (7.2%) , 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6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8例,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PSC) 1例;胆道感染8例 (3.9%) ;伤寒7例 (3.4%) ;甲状腺疾病7例 (3.4%) , 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6例, 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肝脏占位病变6例 (2.9%) , 其中肝脓肿4例, 胆管细胞癌2例;肝脏遗传性疾病2例 (1.0%) , 均为肝豆状核变性 (WD) ;血液系统疾病3例 (1.5%) , 其中淋巴瘤2例, 多发性骨髓瘤1例;心源性4例 (1.9%) , 其中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各2例;肝小静脉闭塞病 (VOD) 、血吸虫性肝病、化学毒物肝损害各2例 (各1.0%) ;不明原因性13例 (6.3%) 。

2 非病毒性肝损害的主要临床特征 (表1)

非病毒性肝功能损害从性别方面分析, 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以女性为主, 酒精性肝病均为男性, N A F L D、药物性肝病男女各占约5 0%。

3 讨论

各种嗜肝病毒所致的肝损害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近年来, 随着肝炎病毒疫苗接种的普及, 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而非病毒性肝损害如NAFLD、酒精性、药物性、自身免疫性等呈增多趋势。

3.1 NAFLD

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性应激性肝脏损伤, 表现为无过量饮酒史、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常见于40~50岁, 有低龄化的趋势, 无明显的性别差异[1]。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 常在肝功能或肝脏影像学检查时发现, 乏力是最常见的表现, 肥胖特别是内脏性肥胖是最主要的阳性体征, 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其他表现。50%的患者有肝大, 大部分患者血A L T水平低于250U/L, 少数患者可有血清总胆红素升高, 以间接为主。超声检查可见典型“明亮肝”表现。肝组织活检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气球样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重在预防, 控制体重, 限制热量摄入, 结合适当体育锻炼。降脂药物本身可引起肝脏损伤, 其在N A F L D的应用尚存争议。原则上, 不伴有高脂血症的N A F L D患者不应采用降脂药物治疗, 伴有高脂血症的N A F L D患者可以考虑适当加用, 但需注意监测A L T水平[2]。保肝抗炎药物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3.2 酒精性肝病

患者通常有5年以上的饮酒史 (折合乙醇量男性≥40g/d, 女性≥20g/d, 或最近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 折合乙醇量>80g/d) [3]。临床上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症状多无特异性, 不同程度的消瘦、黄疸, 肝大并有压痛, 特别是肝硬化患者以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发育等雌激素增多所引起的体征较为突出, 可能与酒精干扰性激素代谢有关。血ALT、AST水平一般低于3 0 0 U/L, A S T明显增高而A L T轻度增高或正常, 本组A S T/A L T>2占7 8.1%。肝穿刺活检可见不同程度肝细胞大泡性脂变或坏死及纤维化, 肿大的肝细胞内可见Mallory小体。治疗应在戒酒的基础上给予高蛋白低脂软食, 补充维生素和叶酸, 适当加用保肝抗炎药物。

3.3药物性肝损害

指药物使用过程中肝脏受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致的医源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 病初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现象, 随之出现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临床表现。临床上, 采取详尽病史询问、全面检查排除诊断的方法。该病只要早期认识, 及早停药, 给予相应处理, 大多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病例发展为重症肝炎, 本组有1例, 死亡。

注:γ-GGT为γ-谷氨酰转肽酶英文缩写, AST/ALT为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丙氨酸氨基转换酶缩写, AMA为抗线粒体抗体缩写, ALP为碱性磷酸酶缩写

3.4 自身免疫性肝病

可简单地分为以肝炎为主型 (AIH) 和以胆系损害及胆汁淤积为主型。女性多见, 超过40%的病例至少并发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桥本甲状腺炎、干燥综合征等, 症状多无特异性, 体检可见肝/脾大、腹水, 自身抗体A N A、抗S M A阳性, 组织病理以界面性肝炎 (碎屑样坏死) 、淋巴-浆细胞浸润、肝细胞玫瑰样花结为特点, 胆管损害轻, 对皮质激素反应较好。P B C亦好发女性, 乏力是最常见的症状, 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黄疸, 碱性磷酸酶在早期就明显增高, 中晚期表现为胆汁淤积, 免疫球蛋白以I g M增高为主, 特异性自身抗体为抗线粒体抗体, M 2阳性有确诊价值。组织病理表现为肝内中小胆管进行性破坏伴门脉炎症, 最终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 而肝细胞损害较轻。本病对一般保肝退黄治疗效果不佳, 熊去氧胆酸可改善P B C患者的生化学指标。

3.5 不明原因的肝炎

是一组异质性疾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隐匿, 肝组织学特征不明显。临床上以青壮年居多, 临床症状轻, 仅表现为无症状血清ALT升高和/或肝脏大, 肝功能轻、中度损害, 经常规保肝抗炎治疗后大多愈合良好, 大部分呈急性经过, 少数迁延不愈。个别病例可出现重症肝炎的所有表现, 以胆汁淤积为主, 且反复发作, 逐渐发展为隐源性肝硬化。由于病因难以明确, 缪晓辉[4]主张对不明原因的肝炎患者进行肝活检, 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尚无明确治疗方案, 对于慢性不明原因性肝炎, 保肝抗纤维化类药物可能需长期应用。

综上所述, 非病毒性肝损害的病因复杂, 在临床工作中, 对肝损害原因的寻找应拓展思路, 仔细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各项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进行诊断, 特别是对临床诊断为不明原因性肝炎的患者要动员其行肝脏穿刺活检, 尽早查明病因, 指导治疗。

参考文献

[1]曾民德.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再认识[J].肝脏, 2003, 8:1-4.

[2]徐正婕, 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综合治疗[J].世界临床药物, 2010, 31 (9) :514-516.

[3]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 (草案) [J].现代实用医学, 2002, 14 (2) :101.

非感染因素 篇3

资料与方法

2007年3月~2009年3月收治腹泻患儿107例,男67例,女40例;年龄3~16个月。107例均以腹泻就诊,少数病儿呕吐,轻度脱水,神萎,哭闹不安。腹部听诊肠鸣音亢进。部分有腹胀。大便外观呈黃色稀水样或蛋花汤样便。镜检无脓细胞及白细胞,脂肪球10~13,余均正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

治疗方法:3~16个月患儿,给予山茛菪碱(654-2),每次0.3~0.5ml/kg,非那根,每次1mg/kg,双氢克尿塞:每次1mg/kg,研碎末混合后口服,3次/日。脱水者给予ORS液或静脉补液。跟踪随访给药4~5次,腹泻症状明显减轻,给药6~9次,腹泻症状消失,大便成形。107例儿童治愈率>98%,少数患儿可出现面部潮红、口干、轻度困乏,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讨 论

非典型猪瘟与猪瘟持续感染 篇4

非典型猪瘟与猪瘟持续感染

猪瘟(Hog cholera,HC)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近年来,猪瘟的流行特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非典型、温和型猪瘟,造成相当严重的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亚临床感染),出现胎盘感染、出生仔猪先天性震颤、妊娠母猪繁殖障碍等.

作 者:王刚  作者单位:辽宁益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辽宁,辽阳,111000 刊 名:湖北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HUBEI 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S 年,卷(期):2010 “”(2) 分类号:S858.28 关键词: 

非感染因素 篇5

1 发病情况

黑龙江省讷河市某农户存栏300只当地鸡, 在雏鸡10日龄时用新城疫Ⅳ苗滴鼻点眼1次, 此后无任何免疫。幼鸡45 d时开始发病, 部分表现精神不振, 拉绿色粪便, 双翅下垂, 羽毛松乱, 张嘴喘, 当天死亡5只。发病3 d内, 已有100多只死亡, 曾用病毒散、黄芪多糖、土霉素等药物治疗均无明显疗效。

2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萎靡, 双翅下垂, 羽毛蓬乱, 闭目打盹, 食欲减退, 饮欲增加, 病鸡表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呼吸困难, 张口伸颈并发出“呼噜”的声响;口腔分泌物增多并有摇头甩头症状, 嗉囊积液, 把鸡倒提可从嘴中流出粘液;拉绿色粪便, 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 畏寒、挤堆、垂头、伏地, 严重脱水, 极度虚弱, 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 最后衰竭死亡。

3 剖检病理变化

腿肌、胸肌有出血斑点;口咽部蓄积粘液, 嗉囊内充满积液, 液体混浊。喉头和气管黏膜充血、出血, 有黏液;心冠脂肪针尖大出血点、心包积液, 液体呈黄色, 心内膜出血;肝脏肿大、质脆;胆囊肿大, 呈暗绿色;脾脏肿大, 呈白色花斑状;胰脏边缘出血;腺胃乳头肿胀出血、溃疡, 肌胃出血, 肌胃与腺胃交界处严重出血, 十二指肠弥漫性出血, 直肠呈条纹状出血, 盲肠扁桃体肿大;肾脏肿大, 有尿酸盐沉积;法氏囊肿大, 外表包囊有黄色胶冻样液体, 切开后黏膜皱褶浑浊不清, 粘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弥漫性出血, 有的法氏囊外观呈紫葡萄色。

4 实验室诊断

(1) 无菌采取病鸡病料, 用普通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 24 h、48 h各观察1次, 没有细菌生长。

(2) 随机抽采10只症状典型病鸡的血液, 新城疫做血凝抑制试验, 抗体滴度参差不齐;法氏囊做琼脂扩散试验, 阳性率占40%。

5 确 诊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 确诊为鸡法氏囊病与非典型新城疫混合感染。

6 综合防治

(1) 病健隔离, 加强消毒, 禽舍经常通风换气, 保持合适的舍温, 防止饲养密度过大, 减少各种应激, 降低饲料蛋白质含量, 增加VC和葡萄糖饮水。对死鸡要进行焚烧深埋。

(2) 全群鸡使用鸡法氏囊精制蛋黄液抗体2 mL/只;用转移因子口服液, 1 mL/只, 1次/d, 连用3 d;用含有黄芪多糖的抗病毒中药加孢类抗菌素配合治疗, 同时用VC辅助治疗。

(3) 5~7 d补送新城疫疫苗, 7~10 d补送法氏囊疫苗免疫。

非感染因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非感染性腹泻患者进行研究, 把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是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患者。其中, 试验组45例患者, 男患者29人, 女患者16人, 年龄在23~56岁这间, 平均年龄为35.63岁;对照组45例患者, 男患者25人, 女患者20人, 年龄在22~4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2.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在22~5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4.4岁, 临床表现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泻、腹痛等, 排便呈糊状、粘液样、稀水样, 对大便进行常规检查显示正常, 无其他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都采用培菲康每天3次, 每次360 mg的剂量, 服药时间饭后的治疗方式。在此基础上, 试验组45例患者次用香连片进行配合治疗用剂用量为:每天3次, 每次5片, 服药时间为饭前。治疗疗程都是以10 d为一疗程在采用香连片进行治疗的试验组, 医护人员细致观察患者每天服药后的各种身体特征, 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在两组治疗过程中, 要每天详细询问患者的大便次数和便质, 所有资料全部在病例上进行记载, 确保数据准确, 具有参考价值。

1.3 疗效标准

按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的统一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标准评价。治愈标准:患者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达到每天1~2次, 粘液消失、便质成形、并发症完全消失。有效标准:大便次数减少, 达到每天2~3次, 便内存有少量粘液, 并发症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无效标准:大便次数没有明显减少, 并发症没有消失。总有效率=[ (有效+治愈) 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总有效率、治愈率, 运用SPSS11.5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对两组患者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论证, 技术资料t检验, 计量资料χ2检验, 以P小于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见附表, 试验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与对照组对比, 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任何不良反应。

3 讨论

香连片此种药物的主要成分是吴茱萸、木香, 在中国传统的医学记载中是一种治痢名方叫做香连丸。此方中记载泻火解毒、清热燥湿、黄连苦寒;吴茱萸燥湿、散寒止痛、辛热、疏肝下气, 可以与黄连进行同炒, 既可以辛散理肠胃之气, 又可以调解黄连的大寒特性;木香具有苦、辛、温的特性, 具有调中、行气、止痛的疗效。配出的香连丸可以行气止痛、清热化湿。经过现代药理研究试验表明, 香连丸的配方可以有效地制约肠蠕动, 能够对很多种病菌起到抑制作用。

非感染性腹泻通常都是采用服用抗生素和止泻进行治愈, 但这种效果不是很好, 且治愈时间很长。培菲康的主要成分含有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这两种益生菌构成的。培菲康进行口服服用可以对生理性细菌进行直接补充, 从而对肠道的菌群进行调整, 遏制有害细菌的增长, 使肠源性毒素减少吸收和生产, 有利于恢复肠道菌类的稳定性, 强化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分解, 并合成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 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从而达到治疗因养到菌群失衡导致的腹泻[1,2,3]。

在治疗过程中, 采用香连片联合培菲康对非感染性腹泻进行治疗可促进肠道内菌类平衡的恢复, 有利于病原微生物体的排除, 更好的对胃肠黏膜进行保护, 利用药物间的协调作用共同恢复肠道内环境的稳定, 使肠道可以正常蠕动, 减少腹泻次数, 大大的缓解了患者因腹泻引发的疼痛、无力等症状, 及时恢复身体健康。经过对90例患者的跟踪调查研究, 证明香连片联合培菲康治疗非感染性腹泻具有良好疗效, 无副作用, 减少治疗时间, 可以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对香连片联合培菲康治疗非感染性腹泻的治疗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方法 将随机选取的9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 每组45例,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香连片联合培菲康治疗非感染性腹泻有明显疗效, 可以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香连片:培菲康,非感染性腹泻:治疗

参考文献

[1]徐海荣, 赵兰才, 刘军民.枫蓼肠胃康胶囊合香连片治疗感染性腹泻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学, 2010, 29 (3) :207-208.

[2]方戟.香连片联合针灸治疗急性腹泻病71例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4 (5) :15-16.

非感染因素 篇7

1 发病情况

梨树县榆树台镇万某于2010年3月3日引进艾维茵肉用雏鸡6 500只, 1月龄前发育良好, 共死亡弱雏24只, 但于4月5日开始, 鸡群中有部分鸡只发病, 表现精神萎靡, 食欲不佳, 冠和肉垂发绀, 嗉囊肿大, 充满酸臭、稀薄的液体, 咳嗽、甩头、流泪, 呼吸困难。曾用干扰素+黄芪多糖饮水, 恩诺沙星拌料, 效果不明显, 每天仍有部分鸡只死亡。

2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萎顿、食欲不振, 冠和肉髯发绀, 头部和眼睑肿胀 (一侧或两侧) , 呼噜、咳嗽、甩头、流鼻汁和眼泪, 呼吸困难, 嗉囊肿大, 充满酸臭、稀薄的液体或恶臭的气体, 排出黄绿色稀便, 病鸡迅速消瘦, 最后衰竭而死亡。

3 病理变化

总共剖检8只病死鸡, 其中6只可见眶下窦肿大, 有浆液性、脓性渗出物;喉头黏膜充血;气管黏膜水肿、充血、出血, 气管内有浆液性、干酪样渗出物;小肠、盲肠和直肠卡他性、纤维素性炎症。另2只除上述症状外, 还可见腺胃乳头水肿、出血;肾脏肿胀, 积有尿酸盐沉积。

4 实验室检验与诊断

4.1 新城疫病毒的检测

取病鸡的血清或脾脏破碎液待检。将快速检测新城疫病毒检测卡水平放置于干燥的平台上;取2~3滴待检的上清液滴加到检测卡的样品孔中, 5 min后观察, 孔内先后出现两条红色线条, 为阳性。

4.2 禽流感病毒检测

取病鸡肝脏0.5 g置于匀浆器中, 加无菌生理盐水1 m L, 研磨完全后取出组织浸出液, 然后于12 000 r/min (2~8℃) 离心10 min, 取上清液待测;取待测液3~4滴滴加到禽流感病毒检测试纸条样品孔中, 20 min后观察, 可见到试纸条上出现两条红色的条带, 为阳性。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 确诊为非典型新城疫与流行性感冒混合感染。

5 防治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环境卫生控制水平。饲养、生产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 实行全进全出制, 控制外来人员出入, 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

非感染因素 篇8

1 发病情况

文登市小观镇东七卜蛋鸡场, 是一个存栏量2万只规模的鸡场, 共有4栋鸡舍, 2号鸡舍是存栏180日龄的鸡群, 共5000只, 产蛋率达94%。2009年12月份初, 发现该群个别鸡颜面部肿胀, 咳嗽、流鼻涕, 打喷嚏, 食欲、饮水减少。1周后波及全群, 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症状, 发病率达80%, 并有零星死亡, 产蛋率下降25%, 鸡蛋颜色变白, 蛋壳变薄, 软壳蛋增多。刚开始畜主以呼吸道疾病对症治疗, 但效果不明显, 电话前来咨询, 并要求前去诊治, 我站立该派人前去鸡场诊疗。

2 临床症状

发病鸡精神沉郁, 羽毛松乱、食欲减少, 体温升高, 饮欲增加。咳嗽、打喷嚏, 继而病鸡常摇头甩鼻, 嗉囊充满液体和气体, 流鼻液, 鼻液由浆液性逐渐转变为粘液性或脓性。眼结膜发炎, 眼流泪, 角膜混浊, 后期不能睁眼, 严重者失明。眼睑、鼻窦部及周围组织炎性肿胀, 眼眶周围一侧或双侧性组织肿胀形成肿圈, 有的蔓延到整个头部出现水肿, 肉髯肿大。鼻孔处常形成黄色结痂, 除去痂皮, 气味腥臭, 呼吸困难, 张口伸颈, 常有吞咽和甩头动作并发出喘鸣音。排黄白或黄绿色水样便。产蛋下降20%以上, 蛋的品质下降, 白壳蛋、软壳蛋增多, 破碎率高。

3 病理变化

经过解剖发现, 病死鸡眼结膜充血发炎, 粘膜充血肿胀, 表面有大量粘液及炎性渗出物。鼻腔及鼻窦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 粘膜水肿, 剪开眶下窦可见灰白色渗出物或黄色干杯酪样坏死。口腔、喉头及气管粘液增多, 粘膜充血、出血, 有散在性出血, 气囊混浊, 可见干酪样物。有的病例腺胃乳头、腺胃与肌胃交界处的粘膜上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肠粘膜滤泡枣核状出血, 十二指肠弯曲部、盲肠扁桃体、泄殖腔等处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纤维素性坏死灶。部分鸡肾脏有尿酸盐沉积, 个别鸡出现纤维素性肝周炎和心包炎, 卵黄软化、变形, 卵黄膜充血、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病原分离鉴定

用消毒棉拭子采集早期症状明显的病鸡鼻窦内渗出液或气管粘液, 直接在血琼脂平皿上划直线, 然后用葡萄球菌于平皿上划横线, 置于5%CO2, 37℃条件下培养。36h后观察, 可见葡萄球菌落周围有小而透明呈露滴样的小菌落, 呈“卫星”样生长, 离葡萄球菌越远菌落越小。挑取典型菌落涂片, 美兰染色, 镜检, 可见呈明显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

4.2 平板凝集试验

无菌采集病鸡血清20份, 用生理盐水5倍稀释, 于洁净的玻片上分别滚圆鸡传染性鼻炎抗原和被检血清各1滴, 充分混匀4min后观察, 结果检出传染性鼻炎的阳性血清有18份。

4.3 抗体监测

从产蛋鸡群中随机选取16只鸡, 无菌采集血清做血凝抑制实验, 结果:2log2 1只, 4log23只, 7log2 5只, 10log2 3只, 11log2 4只。

4.4 鸡胚培养

取病鸡的气管棉拭子、泄殖腔棉拭子按1:5的比例加灭菌生理盐水, 匀浆, 3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加双抗作待检材料。取9日龄鸡胚将上述待检材料经尿囊腔接种, 0.2ml胚, 置37℃恒温箱内孵育, 弃去24h死亡胚, 剩余鸡胚孵育96h后取出, 于4℃冰箱内冷却, 收集尿囊液, 盲传3代。用每一代收集的鸡胚尿囊液分别进行HA血凝试验。结果:第1代HA效价为20, 第2代为23, 第3代为25。

通过以上诊断确定为非典型新城疫与传染性鼻炎的混合感染。

5 防治

(1) 用四倍量的克隆IV系苗饮水免疫, 并添加多维葡萄糖和维生素C (按50mg/kg) 。先控水4~6小时, 然后将疫苗稀释饮用。

(2) 按20万U/只的硫酸链霉素饮水, 每天1次, 连用3~4d。

(3) 对症状严重的鸡, 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 每次10~20万U, 注射2~3次/日, 连续注射2~3d, 同时饲料中添加多维素。

(4) 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工作, 鸡舍和用具用0.3%过氧乙酸带鸡喷雾消毒, 每天早晚各1次, 连续1周。

6 预防

(1) 建立新城疫定期检测和免疫监测制度, 根据抗体监测情况和消长规律科学合理地制定鸡群的免疫程序。在35日龄和100日龄两次肌注鸡传染性鼻炎油乳剂苗, 每羽0.2ml可有效控制传染性鼻炎的发生。

(2) 做好防寒保暖的同时, 更注意加强鸡舍的通风换气, 注意鸡舍饲养密度不能过大。

7 结果

谈数学非认知因素的培养 篇9

怎样培养学生的非认知因素?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一旦对某门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 学习过程中就会克服重重困难, 排除各种干扰, 提高学习的效率, 并使其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 表现出积极主动地感知有关事物。在目标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景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 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 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在教学中教师用语精炼、语调变化得当, 板书设计合理, 字体优美雅观, 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 达到“亲其师, 信其教”的效果。

2、鼓励质疑问题, 品成功之喜悦, 稳定学习兴趣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设置悬念, 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 从而激发起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此外, 教师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品尝成功的喜悦, 这样, 便能激发和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在突出重点、冲破难题上下一些功夫, 有意识的分解一些难点, 让难懂的知识简单化, 使他们通过努力有能力去解决这些知识。

3、上好数学课外活动课,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根据教材的提示与要求,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 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 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多层次、多纬度的。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从初中生心理特征出发, 采用不同的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运算准确性习惯的培养

运用能力是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准确、迅速、合理的运算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运算的准确性是指把会做的题做对的能力, 它是运算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会做的题却做错了, 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 干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运算准确性习惯的培养是必要的。

2、课堂记忆习惯的培养

记忆是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每个数学基本知识讲完后, 教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记忆。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形成短时记忆的时间和空间, 使其对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记忆, 然后教师随机抽查一、二名学生, 对记忆效果好的给予鼓励和表扬。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 自由, 宽松, 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达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自由和谐的气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行为, 积极探索。初中数学课堂中很多抽象的概念常常以精炼的定义形式出现, 并略去了其形成过程。教师应将此过程充分的揭示出来, 使学生经历比较、抽象、概括、假设、验证和分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形成过程, 从中学到研究问题和提出概念的思想方法。

三、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数学课是中学阶段的主要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 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支持性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学好数学的同时能以愉悦的心情享受每一天, 从而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 促进学生心灵的净化和境界的升华, 真正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学有所长、人格健全的人, 是数学教学的要求, 也是数学教师努力实现的目标。

教学需要了解非认知和认知的因素, 学困生的问题主要在于非认知因素。要从非认知因素入手, 充分调动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 以达到转化目的。当然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每一位班主任长期不懈地热情引导、细心呵护、耐心辅导, 使每一位学困生在学校期间, 同样学有所得, 学有所获。

摘要:数学学习困难学生是数学素质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己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从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的其中一个方面即非认知因素展开讨论, 分析数学学困生的非认知因素的特点, 着重对学困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途径提出解决的办法, 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关键词:学困生,非认知因素,转化

参考文献

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4 年10 月至2015 年10 月间与我院进行普通外科手术的300 例患者临床完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切口的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切口感染组 (A组) 及非切口感染组 (B组) , 其中A组25 人, B组275 人, 男患158 例, 女患142 例, 患者年龄19-70 岁。手术之后检查患者的切口, 对疑似有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筛选, 对切口处的涂片进行细菌学检测。

1.2 细菌学检查。对疑似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筛选, 使用琼脂培养皿来对切口分泌物取样, 并送至细菌培养室培养, 通过细菌培养与分类来鉴别引发切口感染的细菌种类。

1.3 方法。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与监测技术手册》中的标准来对手术切口感染进行诊断, 对300 例患者分组, A组为术后切口感染组, B组为术后非切口感染组。通过回顾性分析与总结, 将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

1.4 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采用SPSS14.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对比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 对比检验, P<0.05 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产生感染的情况。300 例普通外科手术后, 共有25例患者术后发生了切口感染, 感染率为8.4%, 其中年龄>60 岁发生切口感染者共5 例。25 例切口感染者均发现于手术之后的7-25d, 平均切口感染时间为 (7.3±4.2) 天。

2.2 切口感染的单因素分析。年龄大于60 岁、手术时长超过3小时、手术切口长度超过13cm、BMI指数>25、有糖尿病史、急症手术者、Ⅱ、Ⅲ类手术切口、为侵入性手术操作者、存有低蛋白血症几个因素为导致普外科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2.3 Logistic多因素回顾性分析结果。将上述可引发普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9 个危险因素的变量采用Logistic进行多因素回顾性分析, 结果显示糖尿病史、低蛋白血症、Ⅱ、Ⅲ类手术切口、年龄大于60 岁者为诱发术后切口感染的四个独立风险因素。

3 讨论

3.1 一般来说患者的年龄是造成手术切口感染的最主要因素, 而且是与切口出现的几率呈正比, 如果患者的年龄越大, 那么术后出现感染的可能性越大。60 岁是患者出现术后感染的界限, 60 岁以前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小, 但是在超过60 岁以后, 其几率就增加。在这次研究中发现, 20%的术后感染的患者年龄都超过60岁, 这个年龄段的患者感染率比其他患者感染率大。因此在监测患者的术后感染情况时, 要格外注意这类患者。最好可以做好预防措施, 以免患者在术后有感染。

3.2 切口难以愈合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患者可能是患有糖尿病, 医务人员要做好术后的感染预防工作, 糖尿病会影响伤口组织的恢复, 不利于纤维细胞生长。因此患者糖尿病的患者在手术之后, 伤口不易愈合。而且糖尿病的患者免疫力要低于健康的患者, 血糖高患者就易水肿, 而水肿可以让细菌生长, 一直滋长的细菌会使患者的伤口裂开, 因此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 医务人员要加强检查, 如果接受手术的患者是糖尿病患者, 那么要提前注射胰岛素。

3.3 在对普通外科手术的资料调查发现, 在所有的手术中, 出现Ⅰ类感染的可能性在2.8%, Ⅱ类感染率在7%, 而Ⅲ类感染率在14%, 这个调查结果与本次的调查结果很像。患者切口出现Ⅰ类感染主要是外源性感染, 因此患者没有自理能力, 或者是自理能力差, 与其他患者或者是家人接触的多, 使患者体内的细菌增多, 这样才出现了Ⅰ类感染。而Ⅱ类以及Ⅲ类感染主要是内源性感染, 这是因为患者在手术之后, 身体内残留着手术中的渗液, 在这次的研究中显示, 在控制术后感染的时候, 应该注意走好预防措施。在手术中, 要医生控制切口的长度, 一切手术行为都要符合手术规定, 而且全面都是无菌操作, 手中内不能有任何的污染物, 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 一定要保证抗生素的数量。在术后住院期间, 做好卫生防护, 注意消毒, 控制接触的人群, 不要带来更多的感染。患者居住的环境也要做好消毒, 严格控制患者生活环境的质量, 降低感染率。

3.4 手术持续时间及切口长度。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 手术持续时间越长, 手术切口长度越大, 则其手术切口暴露时间及范围也越大, 患者由空气或切口附近随汗腺排出的细菌对手术切口污染的几率相应提高, 最终将提高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因此若患者手术时间需超过三小时或手术切口需大于10cm, 应于手术前对其常规使用抗生素进行感染预防, 从而使其手术切口周围组织维持至少一小时有效抗生素药物浓度。

3.5 出现低蛋白血症主要是因为患者营养不良。如果患者没有蛋白质, 那么身体内不易出现新的血管, 纤维细胞合成的更困难, 影响细胞的吞噬, 使患者的免疫力更低, 不利于伤口组织的恢复, 是伤口一直处于难以愈合的状况。

综上所述, 年龄大于六十岁、发生糖尿病、出现肥胖症状、手术切口大于10cm、手术时间大于三小时以及手术切口为II或III类等为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应对具有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患者进行严密监测, 给予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 尽量降低其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廖桦, 方志红.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多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3) :75-76.

[2]雷泽华, 张道宝, 俞慎林.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6 (4) :789-791.

[3]沈俊斌, 吕振发.普通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18) :1474-1481.

上一篇:金属板屋面下一篇:绿色图书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