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职教育十篇

2024-05-14

现代高职教育 篇1

1 信息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年龄和智力已达到了一定水平,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化教育打破了教育的传统模式, 使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 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学习, 也可以自己在信息平台上学习, 这样就脱离了对教师授课的依赖性,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翁。学生可以针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标地在信息平台上搜索学习资源, 然后自己分析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充分享有自主选择知识的权利, 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 有效利用时间,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则由教育的主体变为辅助者、指引者, 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学习项目的布置和恰当的建议,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发挥。此外, 信息化教育促进了学生与老师的进一步互动, 在信息平台上师生能以平等的姿态互动, 学生可以提问, 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会感到自我的重要地位, 从而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

2 信息化教育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高职院校的学生课余时间较多, 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课余时间实现自由学习, 信息化教育提供了自由学习的环境, 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这种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 逐步培养各种学习能力。信息化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和探索知识的能力, 学生针对学习任务, 在广泛的网络资源中自主选择信息, 增强自己对知识的判断力和识别力, 从而获取有效知识。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还要对选择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实现知识的整合和归纳, 最终变成自己的学习成果, 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对知识的运用过程中, 伴随着自我提问和自我解疑, 这和课堂中的老师提问完全不同, 这是一种自发的思考, 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 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 完成对知识的深化, 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更长久。另一方面,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思考的过程中, 获取的知识已经有了思维的烙印, 脱离了本来的面貌, 从而得到了创新,

3 信息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专业知识不断发展, 不断更新, 高职学生要适应职业的发展需要, 融入时代的发展要求, 必须不断学习, 走进知识的前沿。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视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特别是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信息化教育依托网络数据库, 大量信息可以涌现出来, 学生获取知识的范围大大扩展, 学生可以享用广泛的信息资源, 从而给学生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 信息资源也实现了全球化, 而教材内容常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并且不能时时更新, 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延伸学习非常重要。研究最新的专业知识, 关注本专业知识的发展, 这样可以把专业知识学得更深入、更透彻。学生既能在学校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也能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做好知识储备, 把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4 信息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信息化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这个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求知的过程, 其中必然会产生质疑, 而质疑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这是学习兴趣的源泉。在课堂中往往是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 但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会不自觉地给自己提问题, 然后自己去寻求答案,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这样学习兴趣就会潜移默化慢慢养成。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能自主解决问题, 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就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就会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学生即使在老师不布置学习任务的情况下, 也会自觉去学习, 这种学习状态可以产生良性循环, 可以说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不断学习的一种最活跃、最有力的内部动因, 它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可以无处不在, 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 在校内还是校外, 学生都会乐意学习, 做一个快乐学习者。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 养成对自己本专业学习的热爱, 对将来做一个优秀的职业人是有积极意义的。

综上所述, 信息化教育顺应了教育多元化的趋势, 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因此, 信息化教育在高职院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有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信息化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信息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让学生成为独立的知识学习者和探索者, 让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终身收益。

参考文献

[1]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4.

[2]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

现代高职教育 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式

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培训什么,如何培训,什么时间培训?为了深入了解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特组织本次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高职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确定大多数教师喜欢的培训模式以及大多数教师可接受的培训时间;采纳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硬件及软件方面的合理建议以逐步完善学校教学体系,逐步提高教育技术中心等教辅部门的服务质量。

二、调查方法和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并辅以交流和谈话等方法。结合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初步的培训计划,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调查。

1. 多媒体教室设备操作规范;

2. 网络教学平台使用频度;

3. 培训内容;

4. 培训模式;

5. 培训时间;

6. 多媒体教学方面的常见问题。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 多媒体教室设备操作规范。

经调查,53%的教师对多媒体教室设备使用的正确操作方法知道一些,而只有47%教师完全清楚其正确操作方法,并且对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82%的教师是通过询问相关工作人员或其他方式(自学、查看说明等)来了解的,只有18%的教师接受培训来掌握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所以,现阶段非常有必要通过系统的培训让所有教师完全掌握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一个投影灯泡,68%的大部分教师不知道其价格为2500元,这充分说明大部分教师并不了解多媒体设备价格的昂贵,也不会意识到掌握设备正确操作方法的重要性。

2. 网络教学平台使用频度。

经调查,对于本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频度,其中41%的教师经常用,49%的教师偶尔用,只有10%的教师从来不用。这说明本校网络教学平台在实际教学中已发挥作用,只是由于学科的不同或网络课程制作技术方面的问题,其应用的频度不同。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通过培训或其他方式解决网络课程制作技术方面的阻碍,大力提倡教师制作本学科的网络课程,开展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教学,实现网上批改作业、网上考试等。

3. 培训内容。

经调查,在培训内容方面,所有被调查的教师中,选中网络教学平台的占76%,选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占50%,选中多媒体教室设备操作的占38%,选中语音室设备操作的占28%,选中计算机机房设备操作的占24%,所以培训将首选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操作作为培训内容。并且,根据下表,应该首选Flash、Power Point作为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软件。

4. 培训模式。

经调查,52%的教师赞成现场集中培训,44%的教师赞成网上分散培训。所以,若开展培训,最好采用现场集中培训和网上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即采用现场集中培训的同时,将培训内容做成网络课程,供教师随时随地学习利用。

5. 培训时间。

经调查,62%的教师愿意在周一至周五晚上接受培训,而14%的教师愿意在周末上午或下午接受培训,24%的教师将培训时间选在周二、周四下午等其他时间。所以应考虑将培训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晚上或者周四下午等其他时间。

6. 多媒体教学方面的常见问题。

问卷设计了以下两道问答题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1)您在多媒体教室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的设备及其技术操作方面的问题主要有哪些?(2)为更好的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您觉得还需要做哪些改进?教师回答的主要论点和建议有: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应经常检修各种教学设备,损坏仪器应及时维修或更换;应在各种教学设备主控台上张贴详细清晰的操作说明;应在多媒体课室教师机上开通因特网,并安装杀毒软件,定时杀毒;若条件允许,可在较大课室配备无线话筒和扩音系统。对于投影不清晰等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设备陈旧或是由投影仪内部部件损伤引发,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方面(如页面颜色搭配不当等)的原因引发。所以若有条件,学校应更换部分陈旧的设备(如购买教学用高清投影仪),还应对教师开展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技术水平;学校应建设一批学科专业多媒体教学课室,专供音乐、美术等学科使用。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对高职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培训的必要性,也为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模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针对以上的问卷分析结果,我们对高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 在培训内容方面,选择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多媒体教室设备操作规范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初级培训选Power Point软件,高级培训选Flash软件。网络课程是现代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教学平台是网络课程制作的软件环境,多媒体课件是课程的重要体现形式。

2. 在培训对象方面,依据调查问卷,对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内容的培训。例如,旅游系81%的教师非常清楚多媒体教室的正确操作方法,所以这部分教师不必参加这方面的培训。电信系大部分课程可能要在机房上课,所以对于这部分教师可提供计算机机房设备操作培训。

3. 在培训模式方面,选择现场集中培训和网上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即采用现场集中培训的同时,将培训内容做成网络课程,供教师随时随地学习利用。

4. 在培训时间方面,将培训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晚上或周四下午,一般不在双休日安排培训。

5. 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情况的反馈和评估是整个培训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在培训前要制定培训目标,整个培训过程中及培训结束时,要对教师进行考核。

6. 培训的意义和目标不仅仅在于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在于观念的转变,认识的提高。所以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一定要把教师的视线从单纯的技术层面转移到观念上来,使技术更好的为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南国农等.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87~191.

现代高职教育 篇3

关键词 现代教育理念 高职体育 改革

体育课程,一直是教学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门课程。一堂良好的体育课程,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在如今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职体育教育也迎来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改革的要求和目标,主要是为了顺应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进而发挥体育课程对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的巨大促进作用。

一、高职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心智的发展

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课程的开展,可以起到增强学生的体质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证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他们,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来适应如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体育课程的开展不仅仅是起到促进身体发展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心理,心智的发展也具有巨大影响。一堂体育课程的开展,可以锻炼学生观察力,记忆力等等的发展,这对于他们今后工作的需要,也是有巨大的帮助。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各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首先良好的体育课程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因为在体育课堂当中,学生必须付出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来实现目标,这样就有利于培养的学生竞争意识,便于今后工作的需要。

同时,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的提高。在完成体育课程的要求时,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而他们在克服这些障碍的过程就是其克服困难的过程。此外,许多体育活动往往需要学生团体协作才能够开展和完成,因此这又在无形当中促进了学生团体协作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和意识,都是他们在工作之后急切需要的。

由此可见,体育课程确实对广大高职学生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很多高职学生和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些重要性,因此导致如今广大的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产生了许多严重的问题。

二、如今高中体育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理论课教学不重视,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

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课程时,往往忽视掉了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而实际上,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同样重要。理论课教学就好像理论一样,实践课教学就好比实践,所以只要先把理论的基础打牢,在实践的时候才能體现出效果。而很多体育课程往往存在不重视理论实践课程的严重问题。

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还是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这就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学生缺乏积极性,体育课堂乏味无聊,最终严重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一些高职院校体育活动类别太少,教学器材缺乏,也加剧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不明显,没有很好结合专业特点

由于在思想上缺乏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因此直接导致了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显。一方面是教学对于体育教学态度的不认真对待,另一方面是一些高职院校缺乏相关的师资队伍。所以造成的结果是体育课程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等等都没有符合相应的要求,这也就暗示着高职体育课程必须要做出相关改革。

以上了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设体育课程时出现的一些比较严重的错误。由此可见,高职体育课程已经到了一个“不改不行”的地步。为了顺应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为了改善如今广大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必须要出台相关的实质性措施来针对以上的问题做出较大的修改。

三、解决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校和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力度,明确相关的要求和目标,结合实际给学生制定相关的目标,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体育课程这门学科。同时,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关系学生的需求,期望,便于相关活动的开展和体育课程的顺利进行。

(二)重视理论教学课程,转变教学方法和模式

教师要首先重视理论教学课程,增加相关的教学课时,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可以设置相关理论知识的考察。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加相关体育课程的类别,添加相应的机械设备,同时要配备一批认真负责的教学老师,为良好的教学模式而服务。

(三)突出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和学生专业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明确相关的教学目标,有重点,有侧重,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等发面都要引起重视,使每一块内容的开展都要有实际意义。此外,体育课程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专业的特点,大胆地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一方面起到提升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方便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工作,为促进学生各种能力,各种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必须要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教师,课堂,就业等等相关因素。相信在综合仔细规划之下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一定会给高职体育教学,给广大高职学生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许新,李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探究[J].大家2011(14).

[2] 曾杨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0(01).

现代高职教育 篇4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现代远程教育运用于高职教育的优势,提出高职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结合途径,即高职院校和重点大学共同联办远程教育;高职院校和社区合作建立远程教育;高职院校之间建立远程教育合作;为远程教育机构的学生建立支持服务系统。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结合途径

“专升本”的比例一直严格控制在3%~5%左右,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专升本”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现代远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显示出巨大优势,即“升为高等职业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作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具有投资少、覆盖面广、效率高的优点。因此,利用远程教育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结合起来,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和优越性[1]。

一、现代远程教育运用于高职教育的优势

远程网络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合作性和交互性。现代远程教育有着诸多的优势:作为优秀资源的共享,是突破时空障碍而建立的新的学习模式;作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它使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为学历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提供了极好的教育途径。上述远程教育所具有的优点,正是高职教育所亟须的。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延伸到本科层次。因此,在各地已建立的合作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将远程教育尽可能地与成熟的职业院校进行结合,有助于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和高职教育两种教育机构的优势,创造出既能满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又能推广高职教育进步的特色教育。高职教育引入远程教育后,可以推进高职院校网络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扩大高校职能,扩大服务社会的范围。对远程教育来说,与高职院校配合,能够构建一个有效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和实践训练条件,为远程教育中学生感受学习氛围提供真实的环境,将虚拟与现实完美结合[2]。由此可见,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远程教育着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思维能力,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加速知识技能综合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二、高职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结合途径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和远程教育之间的结合也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的,目前,两者之间的合作刚刚开始,虽然未来的前景是光明的,但在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阻碍。进一步解决高职教育和远程教育之间的结合问题,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高职院校和重点大学共同联办远程教育

在高职院校和重点大学之间利用网络构建一个教育的桥梁和平台,这将有利于高职院校弥补自身在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上的不足,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开阔高职院校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将联办的远程教育作为“专升本”教育的一个基点,有利于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自身学历层次的提升[3]。

(二)高职院校和社区合作建立远程教育

由于终身教育时代来临,职前教育和就业培训越来越具有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十分有必要与社区展开远程教育合作,这可以帮助社区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增加社区的就业率。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将高职院校和社区灵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社区成员可以针对自身情况,更便捷地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这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4]。

(三)高职院校之间建立远程教育合作

由于各城市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差距,我国的高职院校分布并不均匀,往往以经济发达地区及中心城市为主,造成了其他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落后,不利于我国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将高职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整合各地区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有利于改善我国高职教育各地区发展和学校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为高职教育发展落后区域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实现全面综合发展。为了尽快实现高职教育与远程教育的结合,除了高职院校和远程教育机构的努力外,企业应该加强与学校的合作,让学校更快、更及时地了解人才市场需求,从而调整高校自身远程课程的规划,做到实际生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根据所需人才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指导内容,探索和建立更好的远程教育实施规划,逐步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的结合。

(四)为远程教育机构的学生建立支持服务系统

为远程教育机构的学生建立支持服务系统,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延伸和补充像开放大学、虚拟大学等远程教育机构。现代远程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学习的自主化和个性化,为了最大程度保持这些特性,就必须要建立科学的、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服务系统,也就是所谓的学生支持服务系统。将学生的学习作为服务的中心,通过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有效发挥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引导作用。现代化远程教育的主旨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由于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发展的时间相对而言较短,其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在与高职教育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克服[5]。比如,现代远程教育往往是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式授课,授课的过程中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疲劳感。通过视频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一些实验,但是教师无法亲自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由于远程教育存在的这些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所以在构建学生支持服务系统的时候应该考虑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实现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结合,学生支持服务系统应该由高职院校来构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也转向了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国的高职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依托高职院校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支持服务系统是一种优势互补的教育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可以弥补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不足,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丰富教学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实验设备、实验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为实训基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6]。

三、结语

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现代远程教育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新的教育模式,这对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找到两者之间结合的更多方法和途径,从而推进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双认证培养方案的实施。通过增加校企合作,完善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规划,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获得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学[J].远程教育杂志,(1):63.

[2]林淑贤.现代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结合的可行性探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26-30.

[3]何军妹.试论远程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镇江高专学报,2003,16(3):56-58.

[4]余善云.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8):157-160.

[5]朱波.成人高职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融合的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9(4):10-12.

[6]温国雄,李广林.论电大远程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广东电大“一校两制,双机驱动”的办学模式探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1):21-24.

现代高职教育 篇5

关键词:英语教师,角色,高职

对现代教育的理解, 厉以贤在1988年《现代教育原理》有所阐述。他归纳出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一样, 是一个特色的概念, 专指杜威的教育理论。第二种看法, 提出现代教育的概念是和社会历史阶段划分一致的, 人类社会的历史分为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 相应地有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认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由现代生产决定的。第三种观点, 认为现代教育是和传统教育相应的概念。[1]笔者认为杜威的教育思想开启了现代教育之门。在他看来, 传统学校教育的一切主要是为了教师的, 而不是为儿童的。所以, 他提出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革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 这是一种革命, 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 儿童变成了太阳, 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 儿童是中心, 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

一、传统教师角色的实然状态

1.注重智力发展忽视全面发展。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现代教育最核心的特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既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又是社会能否向前、稳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反思20世纪的教育, 感到“没有人的教育”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使得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受到极大的制约。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把追求分数与提高能力对立起来, 把智力发展与全面发展对立起来。教师只见分数不见人, 只注重培养智力发展而忽视全面发展, 从而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 人格分裂的状况。

2.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体验。

现代教育突出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即理论联系实际。在我国, 教师重视书本知识, 轻视实践的思想根深蒂固。市场经济的今天, 迫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 教师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倾向尤为突出。在考学改变命运的功利主义思想的指引下, 教师为了考试而教, 学生为了考试而学, 考试考什么, 教师教什么, 考试考什么, 学生学什么, 根本无暇顾及实践体验的感受, 结果造成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教师成了知识的传声筒, 学生成了知识的复印机。

3.注重精英教育忽视大众教育。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 我国一直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在精英教育观的指导下, 教师只重视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设计都是为了精英的发展。这样, 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 教师是“主角”, 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 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 多数情况下是“观众”与“听众”。[3]精英教育换来的是部分学生素质的提高, 大部分学生素质的下降。教师只是为一部分学生服务, 忽视了大多数学生获得平等学习机会的权利。显然, 传统的精英教育与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受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二、现代教育下教师角色的应然状态

1.由“经师”变“人师”。

徐特立曾经说过, 只传授知识的教师称作经师, 而塑造学生人格的教师称作人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 教育的手段是传播文化知识。现代教育更多地提倡两者地融合, 即在教书的同时也要育人。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场所, 更是人性养育的基地。“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 这是任何教育活动的一条基本准则。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 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 学生的人格也得到不断地发展。

2.由“教师”变“导师”。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流传至今, 教师被看作是通晓知识、无所不知的圣人, 教师的地地位是至高无尚的。在尊师重道思想的影响下, 学生被动而虔诚地接受着教育, 他们被看作是知识的容器, 被看作是批量生产的产品, 被看作是没有独立理性的人, 最终学生丧失创新能力、批判意识、反思意识, 形成整齐化一的局面。然而, 面对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信息爆炸的时代, 教师已经不能完全提供学生所需要的知识, 在某个知识领域, 教师和学生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有时教师的起步甚至更慢。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4]教的本质在于引导,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 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3.由“顺从”变“创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程和教材, 教学内容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可惜的是, 我国基础教育设施领域实施多年的课程设置, 特别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取舍, 基本上因袭工业化初期建立的学科体系, 始终将学习的重心放在20世纪初期之前人类创造的知识上, 最新科技成果因无法在这种“体系化”的体系中找到位置, 很难纳入教学内容之中, 直到进入到知识信息化时代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然而, 传统教育的这个根本准则正在崩溃。我国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也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 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 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程实施中不断增强、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三、现代教育下教师角色的实现方式

1.知识整合:

教师角色实现的基础。1958年, 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明确提出, “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 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达的, 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在波兰尼看来, 正是借助于这种缄默知识的力量, 科学家们才能建构科学知识。教师的知识也包括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教师的显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其掌握程度, 包括各种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教师的缄默知识则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情景知识和教学实践的知识。作为一位教师, 首先是精通教师的显性知识, 即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 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 然后要具备教师的缄默知识, 即实践的知识, 它会对学科知识的传授起到一个实践性的指导作用, 最后教师还应具备文化知识, 要博采众长, 引领学生的未来人生之路。

2.反省认知:

教师角色实现的核心。反省认知, 即反思意识与能力, 是指对自己思维、学习过程的意识。[6]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才能不断适应、促进教育工作, 使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展开。反思, 不是简单的内省而是一种思考教育、教学问题的方式, 要求教师作出理性选择, 并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使之更富理性特征。教师的教学反思, 按教学的进程, 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 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7]增强反思意识, 提高反思能力使教师角色由传统““唯命是从”型向“主体创新”型转换的核心所在。

3.促进合作:

教师角色实现的保障。只有在合作中, 教师才能体会和分享研究教育的乐趣, 才能焕发教师主体性的热情, 才能在教师实践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由于教师植根于学校环境中, 因此加强校园内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教师成长、发展, 主动成为研究者的必要保障。首先是加强各学科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一方面, 课程的综合化趋势要求教师不仅精通本学科的知识, 还要了解并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另一方面, 教师间的合作可以明确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一个信念系统, 对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的影响起明显的支配作用。在构成教师教育观念的知识体系中, 一部分是外显的知识, 一部分是缄默的知识 (实践性知识) 。通过教师间的交流、彼此分析使那部分缄默知识内化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 从而建构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体系来保障主体角色的发挥。其次是相同学科教师间加强合作。通过相互听课, 观摩课堂也可开启教育了解自己、正视自己的实践窗口。教师将其他人的意见与自己所感知的相比较, 然后重新建构自己新的教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318.

[2]赵祥麟, 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32.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 1997 (9) :3-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98.

[5]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6]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268.

现代高职教育 篇6

一、对叙事教育的解读

叙事教育的使用源远流长, 古代叙事以集体讲同一个故事的形式存在, 通过故事传递实践和生活的意义, 这样的叙事教育是集体经验的汇聚, 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使接受者在故事中受益成长, 在故事中选择人生方向。但是叙事教育在古代并没有形成系统概念、相关理论或体系, 甚至发展至今, 相对于教育叙事研究而言, 与叙事教育相关的文章还是比较少的。

(一) 叙事教育的概念

任丹凤认为:“叙事教育就是通过叙事达到教育自己也教育他人, 感动自己也感动他人, 警示自己也警示他人的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

邱胜军等人认为:“叙事教育是通过叙述、解释和重构教育者和学生的故事、经验, 达到教育目的和研究目的。”

我们以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进行描述和总结, 叙事教育的指导者是人 (如教师) , 通过对科学知识 (教学内容) 的理解、分析和重构, 把其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主体经历的故事中, 让主体 (如学生) 更容易接受, 并实现对概念或技能掌握的理解式学习;或者叙述、解释科学知识本身如果产生或形成的故事达到教育他人的目的。

(二) 叙事教育的功能解析

“叙事教育是一种注重价值观的教育, 尽管为了被他人理解和接受, 表达价值观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总体而言, 叙事教育既是教育方法, 又是教育理念,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注重在做中学。就课程而言, 只有那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和需要实践的课程才适合开展叙事教育”。

布鲁纳提出科学知识的叙事教学法, 他认为:“科学知识的产生与叙事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针对科学知识的教学也应该是叙事的, 即运用叙事教学法传播科学知识。”

可见, 叙事教育具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注重在做中学、可用来传播科学知识的功能。

二、对现代学徒制的解读

学徒制有传统和现代之分, 传统学徒制在奴隶社会时期就有了初级形态, 我们所熟知的就是“父亲教授儿子”和“师傅教授徒弟”这两种。随着时代变迁, 学校正规教育的形成使得学徒制被职业教育所取代, 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近年来, 许多国家在吸收借鉴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发展了现代学徒制, 将传统学徒制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 逐渐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

(一)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胡秀锦认为:“现代学徒制是在继承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技能传授方式的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 融合现代学校职业教育, 其本质是工作和学习相结合、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为学习者提供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工作经验积累和职业精神培养, 从而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王振洪等人认为:“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 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 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

邱胜军等人认为:“现代学徒制是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联合管理 (招生、就业等) , 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 真正做到实岗育人、工学交替, 培养出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经济条件下, 以企业和学校为主要培养主体, 特别重视知识在工作场所应用、注重学徒综合职业能力发展, 学徒毕业时可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一种合作教育制度。

(二) 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的实施现状

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的实施成为一种能够有效解决校企合作部分困境、自身运作具有社会效益与成本效率, 能够兼顾企业经济利益与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双重目的的、极具优势的人才培养途径。

现代学徒制通过真实的职业实践 (顶岗实习) , 使得“高职学生”能够在参与过程中发生并促进学习, 但是职业实践意义不局限于学习, 兼顾更多的其他目标和意义。正因为如此, 现代学徒制可以兼顾企业的生产目的、员工需求与为高职学生提供学习机会的三个方面。学校运作的目的是促进个体学习和发展, 而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使得学习者投入实际, 让学习成为社会实践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三、叙事教育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中的应用探索

据文献了解,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技术、信息素养、团队合作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和复杂任务解决能力等能力培养。同时, 现代学徒制非常重视“学生”将学会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场所, 在高度自主化的工作过程中获得实践经验与知识积累, 并能在未来无法完全预计工作变化的情况下, 将教育和未来工作相适应。尽管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基于能力培养目标对于学生的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但是在学校教育为主、企业顶岗学习质量无法有效控制的情况下, 职业教育对于以上提及的能力培养似乎没有有效的教育措施可以实施。

因此, 将叙事教育引入现代学徒制中, 如1.叙述师徒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学习和教学的共同经历达到教育目的;2.通过倾听、分析学徒的故事培养学徒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学徒提供个体化关怀照顾;3.组织学徒倾听他人的实践经验, 并一起分析与讨论等, 成为笔者新的研究尝试。

(一) 培养教师与师傅的叙事意识

教师、师傅“会”叙事教育和“能”叙事教育是不同的, 叙事教育是将教育意义放在特定故事环境之中, 揭示教育意义的独特性, 而这种独特性是无法通过概念、事实介绍简易阐述的。比如, 师傅对于“那颗传奇的苹果掉到了牛顿的头上”这样的故事可以描述得绘声绘色, 但是对于“牛顿”脑袋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这个故事在特定环境中阐述所具有的意义, 是师傅要“能够”把握的。

培养教师与师傅的叙事意识, 让他们善于对叙说的事件进行安排, 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在叙事过程中有意识地评估、选择和排列事件应遵循的逻辑;使用可接受性的叙事知识, 保证叙事的似真性或逼真性, 让叙事功能指向教育目的。

(二)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叙事意识

教育过程中, 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能力, 基本不培养学生的叙事思维能力, 很多时候, 学生仅仅是利用教师的叙事打发上课时间或者增加学习娱乐, 不会窥见叙事背后的意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叙事意识, 让学生认识教师课堂穿插叙事的目的, 通过叙事为自己的人生体验提供解释和辩护, 或通过叙事理解书本上的知识。

个体的发展是个体内在知识的改组和改造, 通过理解叙事, 自我得以转化, 眼界和实践认知得以转化, 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长期浸润在知识的成果里。

(三) 叙事教育在现代学徒制中的应用形式

现代学徒制是教师和师傅对在校学生进行共同教育的培养形式, 教师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理论知识, 师傅在企业岗位上传授专业技能知识。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微电影、纪录片、微小说等多媒体传播的形式创设企业师傅在岗位上工作的相关情境, 激发学生解读、分析、讨论、引导性提问, 领悟岗位情境带来的深刻内涵。

教师和师傅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 更好地了解生产环境、人类经验的形成,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我反思, 反过来鼓励学生对故事意义进行更好地阐述。

师傅可以要求学生每天以日记形式反思自己工作的过程, 并在案例讨论分析会上每位学生叙述自己的工作故事, 由学生、教师、师傅一同讨论, 分析岗位经验对知识的反作用及日后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 叙事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徒制培养特色的教学方法。通过看微电影、纪录片、微小说、讲故事和写反思日记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深入领悟教学者的经验体会, 不断分析吸收, 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而教学者与学习者都应该提高叙事教育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相互理解。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中叙事教育研究还很少, 希望借此探索推动研究进一步推广, 提升现代学徒制教育实效。

摘要:本文在对叙事教育与现代学徒制相关概念解读的基础上, 探索叙事教育作为教育方法之一运用到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中的研究。通过培养“师傅”与“学徒”的叙事意识与能力, 改进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方式, 以期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

关键词:叙事教育,现代学徒制,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俊兰.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4.12.

[2]赵有生.姜惠民.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3.

[3]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4]向眉.布鲁纳叙事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5]任丹凤.对教育叙事和叙事教育的功能及意义的解读[J].教育探索, 2009.

[6]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现代高职教育 篇7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在教学设计的思想、媒体技术的功能等方面, 都为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实践性提供了大的空间。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改变以往教学中重理论和重教轻学的不良倾向, 突破“黑板+粉笔”或“计算机+屏幕”的教学模式, 增强教学实践性, 使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 提高职业素质, 锻炼职业一般能力, 从而为日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从事高职文科课程教学的教师, 要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实践性, 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呢?笔者现就此谈些自己的认识。

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文科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从应用现代媒体的教师比例来看, 高职专业课教师远远大于公共基础课教师, 在文科类基础课程中使用现代媒体授课的教师更少。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是大多数文科基础课程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习惯于“讲授”、“讲透”知识, 忽视了职业教育中最关键的东西———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他们没有认识到在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程应该为专业课程服务, 专业课程中着力培养的专业能力也要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加以渗透。同时,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认为自己费时费力查阅资料、制作课件, 无形中增加了负担。因此, 他们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很低。其实, 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 现代媒体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它可以解决一些传统教育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 高职文科教师一定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 尤其要学习建构主义理论, 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并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 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树立正确的媒体观念, 客观地认识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文科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高职文科课程的教学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使学生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从事某职业应有的道德素质以及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丰富的知识。但靠传统的教学方法, 速度慢、范围窄, 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充。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具有速度快, 知识信息量多而不乱、广而不泛的特点。特别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融合, 实现资源共享, 有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宽, 能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有序、开放、灵活的认知结构, 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学生对政治、历史、法律、写作等文科课程的学习, 总是因为内容抽象、教法单一而缺乏热情。教育技术的运用, 可打破传统课堂授课模式, 突破传统教育难以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局限, 使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并举的新型教学模式,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这样,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知识, 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的练习。这样, 学生就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了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及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 因而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文科教学要根据人才培养规格, 结合未来职业的实际需求, 在传授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 重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空间, 可以使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度来选择学习方式, 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 学生能够更快捷、高效地实现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信息组织处理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 都会不断提高。例如, 在政治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现实生活的案例, 让学生观察、分析、评价, 在积极主动的思考、参与中掌握理论知识, 明白做人道理, 就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联想、分析、评价、表达等多种能力, 教学效果远胜于学生被动听讲。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提高文科课程的教学效率高职文科课程大多内容宽泛, 理论性强, 有的抽象难懂, 有的远离学生生活, 学生缺乏学好课程内容应有的感性认识和实践体验。所以, 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 学习政治、历史、写作、法律等课程, 学生总提不起精神, 在课堂上常常是昏昏沉沉。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化,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死”的知识变“活”, 使学生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情境氛围, 从而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教学效率。例如, 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类课程中, 抽象的语义难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而在现代教育媒体提供的具体生动的情境信息刺激下, 学生往往会迅速产生、定向的情感体验, 教师顺势引导, 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理性的认识结合起来, 就会在学生内心形成一种深厚持久的、富有强大动力的情感。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构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重视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非常有利于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而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构建以学为主的新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 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和锻炼能力创造机会。

利用多媒体技术, 构建“情境—探究性”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提倡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下学习。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 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文科类课程侧重感性思维, 侧重发散思维方式, 对学生的思想能够产生比其他学科更大的影响;而且与生活结合得较为紧密, 大多不具备严谨的结构, 如语文、外语等课程。因此,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接近实际的学习情境, 把书本上抽象和提炼的生活知识还原现实, 恢复其原本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教师可把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研究、讨论和解答;教师亦可把自己也融入到学习团体中, 与学生平等探讨, 并对学生的疑难给予辅导。这样,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所创设情境的帮助下, 主动进行探究式、发现式学习, 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多向交互过程中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探究、意义的建构和能力的形成。

利用校园网络技术, 构建协作式学习模式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 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因此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创设”、“协作学习”的环境和“发现式”、“探究式”学习策略。高职文科课程教学, 由于受内容和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 师生互动交流较少,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机会也很少。实质上, 文科课程深层次的学习以及学生各种能力、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正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而实现的。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积极运用已有的校园网络和网络教室构建一种协作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由学生、资源、环境和教师组成。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课前资源开发、建设和课堂学习的组织引导以及民主氛围的营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借助工具书查找、分析、交流、创造信息, 完成意义建构, 同时从计算机上获得反馈和评价。这样的学习, 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协作交流, 对学习的内容会理解得更深刻, 学习思路会更开阔, 学习方法会更多样化, 智能培养也就会更高效, 学习效率也就会更高。例如, 利用校园网络进行作文教学, 可利用网上无穷的资源, 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知识;在校园网上创设虚拟社区, 能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以帖子的形式放在网上, 教师就可以自如地浏览, 进行重点批改或组织学生互相批改, 使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 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提高评论文章和修改文章的能力。这样的作文教学,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同时, 加强了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情感交流、智力交锋、相互启迪、互相欣赏、争显个性的过程中提高各种能力。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构建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高职文科类课程内容宽泛, 学生可探究的空间非常大。对同样的问题, 通过教师讲来学习远远不如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得深刻。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的不仅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更重要的是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增强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锻炼了搜集处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所以, 在教学中, 应尽量让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 引导学生利用媒体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可以将与教学相关的主题背景资料和网络地址提供给学生, 并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为解答教师的提问, 会积极地思考并主动到网上查找自己所需要资料。在授课中, 教师也可以随时利用网络媒体,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和网页。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出契合主题的小论文或围绕主题写自己的认识、心得、体会。最后,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以引导、激励学生继续探究。例如, 针对语文课程中的某个作家及其作品, 就可以布置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为完成任务就需要利用现代媒体查阅资料、筛选资料, 要与教师、同学就某问题通过网络邮件等进行交流沟通。这样的教学, 就可变简单灌输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发现知识, 从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建立校园课程网站,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 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 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高职文科类课程, 情感性、个性化色彩浓厚, 学生的学习倾向明显, 自主学习空间大。因而,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师可以建立一个所教学科的课程网站, 用精心设计的网页给学生提供与学科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视频资料;提供学生学习会用到的工具, 如字典、扩展性资料;并将各种相关的知识巧妙地以链接的方式联系起来;提供讨论区和形成性练习等。在网络教室里, 全班学生以网页浏览的方式, 自主、独立学习。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意愿、需要, 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方式和教师的指导;通过“讨论区域”相互交流、沟通。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辅导。这种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更能体现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 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与运用,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总之, 现代教育技术从教学设计思想、媒体技术的功能等方面, 为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广阔空间。文科课程教师应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 掌握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创造出更多符合高职学生特征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提高综合能力, 从而真正让高职文科课程教学为学生各种专业能力的培养助一臂之力。

摘要:高职文科课程教学还普遍存在着以教师讲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现象, 违背了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 理论教学以“必需, 够用”为度的宗旨,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改变这种不良教学状况提供了支持。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文科教学中的作用,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构建探究式、协作式、自主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使学生从被动地位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 从而真正实现以学为主, 加强实践性, 突出能力培养的高职教学理念。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文科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余武.教育技术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3.

[2]吴疆.现代教育技术与文科课程整合方法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3]程智.教师专业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4]张晓梅, 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现代高职教育 篇8

关键词:高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发展目标

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教育信息化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本文结合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教育中心的实际情况,探讨了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

1 发展现状

(1)硬件建设

学院建有百兆主干的校园局域网,网通100M光纤接入国际互联网。学院基本实现电话网络和互联网的部门“室室通”,校园监控系统成熟完善。目前学院拥有办公用计算机600多台,拥有多媒体教室52个,多媒体报告厅1个;拥有2个网络教室,共150台能正常使用的计算机,承担了学院多项教学及其它相关任务;拥有教学摄录编制作系统一套,包括sony摄像机2台,sony线性编辑器2台,国产非线性编辑器1台,佳能单反数码相机1台。

(2)软件建设

学院积极推行电子校务,已初步搭建能够体现学院特色的网站平台。

(3)软硬件管理和维护

建立了具有丰富的软硬件维护、维修经验的技术团队,维护工作及时到位。制定了多项管理维护制度。

(4)信息资源建设

多媒体影视制作一直是我学院现代教育中心的优势,拍摄专题片和记录片几十部,其中多部在全国和省内发行,达到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2 存在的问题

硬件建设初具规模,但还没有完善到位——部分教室、实验室里尚未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大量陈旧设备急需更换。软件建设初具规模,但还没能与时俱进,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缺乏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学院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建成,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学院各信息系统开发缺少科学、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3 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提高学院师生信息素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根本目的,深层次推进学院信息技术应用,形成与学院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特色的高职强院贡献力量。

4 发展的具体目标

(1)硬件建设方面

完善硬件基础设施,让所有职能处室、教研室均可高速、稳定、安全地接入校园网,让部分学生公寓实现上网,所有教室与实训室实现联网,让学院的电话网、有线电视网、监控网统一接入校园网,实现学院多网合一,全面建成覆盖全院的共享网络基础环境。同时,增加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全面实现可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多媒体教学创新模式。

(2)软件建设方面

加强以学院政务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平台。①优化学院网站设计、加强信息管理。以学院常规管理和学院宣传为主要功能,优化学院网站模块设计,逐步添加学生学习支持、师生互动、设备报修等模块,加强信息管理力度,敦促学院各部门及时动态更新,提高信息共享数量与质量,加强信息安全审核、提高信息安全审核效率,转变教职工和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方式,全面搭建校务公开网站平台。②学习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发展方向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充分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智能信息终端等现代技术,大力加强学院的数字化环境建设,全面提高学院管理、教学应用、学生实训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

(3)软硬件管理和维护方面

提高中心技术人员管理和维护效率。建立完善的符合我学院的管理和维护制度,凡事做到按章办理。制定学院现代教育中心技术人员的培训、参观交流学习计划。

(4)加强信息化培训工作,实施学院信息化素养提升计划

建立开放的、多层次的、可更新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提升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实施和应用能力,促进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促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在我院打造一大批能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教学能手;利用多种形式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在信息环境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评价体系。

(5)信息资源建设方面

从全院专业结构与就业需求出发,以服务专业整体教学和实训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主体,兼顾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需求,建设一批具有较强针对性、适用性和普惠性的优质资源,建成我院学科齐备、富有我院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学资源的可持续更新。硬件上学院大多数课程已具备多媒体教学,但相关教学软件资源配备跟不上,各教研室自主开发的电子课件、电子教案、习题集等教学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有待提高,“共建共享”意识不强,学院可以以网络与教育技术管理中心资源服务器为统一管理平台,以学科教研室为单位收集与“共建”所有优质课与精品课程资源,开展室内教研活动观摩学习,并“共享”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提高精品资源利用效率,开拓教师信息化应用视野,提高信息技术整合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信息化素养。加强网络与教育技术管理中心与各个教研室的合作,拍摄实训教学片。

参考文献

[1]陶祥亚.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科学合理的定位是关键[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 (7):194.

[2]胡华进.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教论坛,2005,3:405.

[3]尤伟光.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当前工作之思考[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5,4:545.

现代高职教育 篇9

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存在盲目性。并非所有课程的教学都有必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其使用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应该“一刀切”、“一哄而上”。例如,用屏幕显示某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机械、呆板,无法体现教师生动形象的指导思路,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技术亟待提高。总的来看,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参差不齐,有的课件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有的课件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此外,多媒体教学过于随机,缺少集体备课(审查课件)和试讲等环节。

2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组合运用多种媒体

教学媒体在高职教学中的合理选择就是要针对“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训教学内容,既要分析媒体在完成教学目标中所起的作用,又要考虑该媒体引入教学过程所需的经济价值。“必需”、“够用”为原则的理论教学,教师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片、投影胶片提供某一事物典型现象或过程,组织学生观摩,设疑质间,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争论。学生通过丰富的静、动态图像信息,认真观察、思考并参与讨论,理解其特点、特征、掌握结论和规律。需要强调的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需考虑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媒体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去呈现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应该看到,各种教学媒体均有不同的特性与功能,同时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所以,要研究媒体的基本性质和各自的特性,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去选择、设计和组合运用多种媒体,把教学媒体的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和受控性有效地作用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将有极大的帮助。 在高职教学领域推广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实践性环节中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改变高职教育传统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黑板上开机器、在书本上种田的局面;让学生有尽量多的机会参与教学实践,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实践性环节中技能训练的教学,可通过摄录像设备将学生整个实践过程实录下来,通过录放设备再现其操作过程进行分析、评价、使学生了解自我,找寻与规范的差距。处于教学过程中主导地位的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观摩来自规范动作录像资料和教师本身的示范演示,分解技能操作的基本要素,组织学生按要求进行实践;提出评价实践水平的标准。而学生则根据要求,参与实践,观摩实践过程中的相关资料,自我分析、评价与修正。其中演示、示范可根据动态图像信号的需要,结合现代媒体的特点组合,从而达到实践性环节教学过程的优化。

传统的教育手段主要依靠有经验的教师将知识或技能传授给学生,而计算机可以部分代替教师,教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计算机,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具备模拟教学行为的能力,可以代替教师的一部分作用。尽管计算机不能取代教师的全部作用,但在某些方面却能超越教师的能力。教育软件使得学生变强迫学习为自愿学习。扮演教师角色的教学软件要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强制学习变为自愿学习,让使用者感到利用软件学习是轻松愉快的。计算机可以把枯燥的重复变成充满乐趣、富有启发性的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找出隐蔽信息、获得高分及快速反应上面,在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大量有意设计的练习作为游戏继续的条件提出。

现代高职教育 篇10

在进行高职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前需要对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详细的整合与改革, 第一, 明确高职生人才培养的目标, 详尽地了解现代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特点, 向着这个方向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第二, 教育者需要充分的了解关键能力, 懂得高职生应当获得什么样的关键能力, 遵循关键能力进行教学设计, 同时改革自身的教育理念, 推进教育改革的现代化, 运用发展的眼光去培养人才。第三, 在进行高职生关键能力培养时, 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分阶段、分等级的培养, 将关键能力培养的策略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去, 在教学中不断培养高职生的关键能力, 为高职生尽快的获得关键能力寻得有效途径。

二、改革课程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科为中心, 高职生主要掌握课本知识, 而对一些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程度极低, 这就会导致很多高职生走上社会后对自己的工作无从下手, 因不具备一定的关键能力从而丢失一些极好的机会。因此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一定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地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 可以组织高职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获得基本的专业技能, 进而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资源, 将获取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激发高职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促进高职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 实现关键能力的培养。对一些知识与技能进行分模块训练, 促进高职生对自身需要获得能力的认识, 使高职生能真切的掌握必要的能力。以当代市场需求为目标进行关键能力的培养, 并组织个性化的学习, 灵活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大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改革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使高职生所学习的内容大多只是一些理论知识, 这些只是促进高职生对自身专业知识的一些简单了解, 而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上会出现各种问题。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彻底的改革,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要学习一定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中进行工作情境的模拟, 切实的促进高职生关键能力的提高, 为今后顺利的就业提供必要的铺垫。在教学方法上应当尽力摒弃“填鸭式”教学, 组织高职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 培养高职生自身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地利用情境教学, 结合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 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获得。

四、改革课程评价模式

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作为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事实上大部分的课程评价只是对高职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对一些技能并没有进行客观的评价, 这样就会产生一定的不公平性, 因此在现代化教学理念下, 应促进评价的全面性与综合性, 在评价中一定要注意评价的客观全面, 从而促进高职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的课程评价中, 除了要对学业知识成绩进行评价外, 还应当对高职生学习过程与实践进行评价, 对高职生的学习态度、习惯与关键能力进行评价, 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以学习的实际综合成果或完成某项活动任务为评分的主要依据, 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在促进能力形成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关键能力。

五、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 因此要想培养高职生关键能力就必须提升教师的素质。第一, 高职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 具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第二, 在进行关键能力的培养上, 教师需要对关键能力进行详细的认识与了解, 并且自身就必备这方面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高职生获得关键能力。第三, 高职教师需要及时的了解现代化市场所需人才的特点, 为高职生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方向, 努力地去培养符合现代化需求的高职生关键能力。第四, 高职教师要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 通过学习、锻炼, 不断提高职业教学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为培养高职生的关键能力提供必要的前提准备。

六、结语

现代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 在进行教学中想要培养高职生的关键能力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再对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及评价进行深化改革, 在教学中切实地提高高职生的关键能力, 除此之外还需要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进而培养高职生的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滕晓焕.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

[2]谢婷, 李智利, 赵欢迎, 等.关于高职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新探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5) .

上一篇:接入架构设计下一篇:生长育肥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