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信访问题成因分析五篇

2024-09-11

土地信访问题成因分析 篇1

1.1 反映的情况具有一定真实性

目前基层执法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接收的环境信访案件, 反映的情况多数真实可信, 便于调查, 但部分诉求人所留联系方式不准确或拒绝留联系方式, 表现出了对办理单位或办理人的不信任。

1.2 信访问题具有代表性、普遍性

在城区范围内, 环境管理工作的难点也是环境信访的热点, 以某副省级城市某一行政区为例, 根据近些年环境信访问题的统计情况, 辖区环境信访集中在大气污染及噪声污染方面, 约占信访量的95%左右, 其中大气污染集中在工地扬尘、采暖期烟尘和餐饮行业油烟, 噪声污染集中在建筑施工夜间施工噪声、企事业单位固定设备噪声。

1.3 诉求基本合理

目前基层执法部门所了解到的环境信访诉求多数触及诉求人切身利益, 而且多数信访人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要求简单合理。

1.4 信访处理具有复杂性

环境信访中个别问题调查难, 如铝合金加工噪声、不明异味、不明噪声等, 也有相当多的信访件处理后出现反复, 造成重复访, 浪费行政资源。

2 城镇环境信访问题现状及成因

2.1 环境信访现状

2.1.1 内容上工地扬尘和噪声、餐饮业油烟和噪声污染较多

毗邻居住区的工地施工行为和居住区内的餐饮油烟和噪声对百姓生活带来较为直接和强烈的影响, 使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居民感到不安, 信访量随之增加。

2.1.2 次数上重复信访情况突出

重复访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1) 污染小、取证难, 而诉求人要求解决的时间短、要求高; (2) 人为操作造成的污染。

2.1.3 信访类别具有扩散性

一旦有诉求人与管理相对人达成某种赔偿协议, 容易引起不同诉求人对同一问题的重复信访和集体信访, 进而可能引发集体上访。

2.2 城镇环境信访问题成因

2.2.1 规划不合理造成环境问题突出

例如, 城市规划和开发建设中, 出于对社会效益或商业利益的追求, 居民住宅楼住改商, 导致居民集中居住区存在大量便民的小型三产企业, 为一些产生或有可能产生扰民污染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客观条件, 成为环境信访隐患;而早期房地产开发中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 部分位居城市中央的工业企业周边遍布居民住宅区, 各类环境影响无法避免, 引发大量多年难以解决的环境信访问题。

2.2.2 法制不健全导致环境信访

由于现有的法律法规对部分污染行为未作出明确约束, 例如灯箱光污染问题, 或者未赋予环境执法部门强制执行权, 例如无照经营的污染单位噪声异味扰民, 导致一些环境信访问题, 无法从源头彻底解决污染问题的产生, 同时部分诉求人也难以理解和体谅, 造成重复访;另外部分违法企业被处罚后因多种原因不能自觉履行, 只能申请强制执行, 导致一些环境问题不能有效及时的解决。

2.2.3 涉及多部门职能交叉引发环境信访

不少环境信访往往涉及多部门职能交叉, 如无证照个体工商户产生的环境噪声等问题, 按规定执法者首先是工商部门, 且工商部门有强制权, 可采取查扣设备等手段进行取缔;但同时规定了作为前置许可的部门的环保局也应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这一问题在《新环保法》实施后可能得到解决。

2.2.4 环保审批权落实不到位引发的环境信访

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应当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对未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的, 规划、土地、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 设计部门不得先行设计。但存在不少职能部门不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审批, 致使部分项目未得到环保部门的审批许可即拿到合法的执照, 造成环保部门在建设项目管理中行政执法的被动局面。

2.2.5 环保意识增强使环保职权范围外信访增多

部分诉求人对环境质量要求特别高, 甚至可谓苛刻, 尤其是噪声问题, 部分达标扰民也是重复访原因之一。商业经营中的广告音响、装卸货物噪声, 占道经营油烟噪声, 家庭装修噪声等, 此类信访诉求人在执法人员解释说明后多数能理解, 也存在部分诉求人不能理解反复投诉的现象。

3 城镇环境信访工作的建议

3.1 加强项目审验工作

严格项目准入, 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项目, 对选址、布局不合理的项目, 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 一律慎重审批。对切实影响或污染群众生活环境的新、改、扩生产经营项目严格控制;在项目验收时, 严格检查审批意见落实情况, 对于未按要求建设的项目不予验收。

3.2 正确处理诉求人的不合理诉求

对于部分诉求人的不合理诉求, 要坚持原则、践行相关法律法规, 深入调查了解情况, 尽到调解的义务, 调解不成的, 酌情建议诉求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3.3 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

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让人民群众、尤其是管理相对人懂得“保护环境、维护他人的环境权益”是每个公民应有的环境道德素质。正确引导诉求人通过正确渠道向管理部门提出合理诉求, 借由诉求人为连接点使社会各界对环保部门的职能范围有正确的了解, 对环保部门的工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在社会群体中逐步形成了解、参与、支持环境保护工作的氛围。

3.4 加强教育和培训, 提高队伍素质

土地信访问题成因分析 篇2

关键词:油田上访,成因,类型,问题,对策

当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 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 油田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到位, 各种无法预见的

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均衡, 使得利益冲突明显加剧;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的限制, 各类社会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难以得到完全满足, 不断形成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因改制分流、“协解” (协议解除劳动合同) 和内退等引发的种种矛盾开始显现, 加上少数单位与部门对矛盾重视不够、处理不及时等, 导致赴京赴省越级上访案事件时有发生, 已成为影响油田发展的一种新的不稳定因素。本文拟就油田上访的成因、类型、当前解决上访存在问题及对策提出拙见。

一、诱发上访的成因

1. 社会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引发一部分人在思想上不适应, 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抵触、反感情绪, 加上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腐败问题、干群关系问题、邻里矛盾问题、司法不公问题等, 更易成为一些心理失衡群体关注、议论的焦点和热点, 使他们对社会不公现象的认可度降低, 不满意度提高。当这些问题降临到个人头上时, 就会诱发上访事件的发生。

2. 上访当事人个人因素。

有的上访当事人对政策理解不深不透, 看问题偏激, 有意钻牛角尖, 对油田及上级有关文件断章取义, 拿鸡毛当令箭, 无理上访。有的道听途说、只言片语, 情绪化上访。有的上访当事人反映问题时对处理结果期望值过高, 抱着“大闹大解决”心态, 通过反复缠访, 以期引起领导重视, 如未满足要求就四处串联, 带动其他上访当事人集体越级上访。

3. 执行政策的因素。

当前油田部分上访个案的确是由个别单位或部门执行政策有偏差, 或部门政策交叉执行困难所引发的;也存在不同单位或不同的人在同一政策面前标准不一, 造成攀比, 以致酿成上访事件发生。

4. 接访环节的因素。

个别接访部门工作人员民主、法制意识不强, 工作方式、方法不当, 对普通群众的疾苦视而不见, 对信访群众另眼看待, 更有的视信访为“老大难”。对接收的信访材料, 只注重例行公事, 不重视解决问题, 属下级管辖的一转了之, 属其他部门管理的一批了之, 解决不了的一交了之, 最后形成了不了了之。致使一个问题多年得不到解决, 诱发越级上访。

二、当前上访的类型

根据上访当事人所提供的信访事实的真实性, 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正当有理型。在上访活动中, 大多数时候群众是通情达理的, 胡搅蛮缠的只是少数。我们认为:只要1/100有理就应划为此类, 依法予以处理。二是无理缠访型。在实践中也确有少数人为满足个人无理要求而胡搅蛮缠的, 久诉不息。动辄越级上访, 集体串联, 连续上访, 不达到自己的无理要求不肯罢休。三是诬告陷害型。此类上访人数占全部上访当事人中的极个别数。他们为达个人目的, 利用多种手段, 无中生有、捏造夸大事实, 煽动群众集体上访。我们认为, 对这类上访当事人经信访部门调查结束告知结果后, 仍继续无理缠访的, 应属打击对象。

三、当前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基层信访部门对信访工作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 工作无热情, 敷衍了事;二是个别信访干部对初信初访处理不重视、不及时, 对待群众上访“推、拖、挂”, 使小事情拖成大事情;三是信访沟通不及时, 有些该汇报的不汇报, 上级部门无法统一调度;四是督查力度不够大;五是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六是对一意孤行、蓄意制造事端以达到个人目的的信访人, 担心引起连锁反应, 没有依法进行打击, 听之任之, 致使其有恃无恐, 反复信访。

四、解决信访问题的对策

1. 油田各级政策执行部门要抓经济、促发展、办实事、暖人心、注实

●王淑先

际、讲诚信、重信访、保稳定, 以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不断提高油田经济效益, 提高群众对各级领导的信任度, 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2. 严格实行信访工作责任制。

在信访稳定工作中, 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 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 其他领导为所分管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的信访工作责任制, 配备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善做思想工作, 在职工群众中威信较高的主管领导干部重点负责信访稳定工作, 为主要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负责分管工作范围内的信访工作, 为直接责任人。工作中, 要将上级交办的问题进行细化分解, 落实工作责任, 确保每一个交办件到单位 (部门) 、到人头, 规定具体办结期限。

3. 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要按照信访工作“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信访首问负责制和一包到底制。

4. 强化信访工作预警处置机制。

进一步加强信访预警信息收集工作, 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访信息反馈网络, 每月召集信访信息员排查隐患、掌握动态、分析原因、研究对策, 全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单位 (部门) 。要突出“三个下移”, 即信访工作“重心下移, 关口下移, 责任下移”, 通过实行经常排查与集中排查、全面排查与重点排查、定点排查与流动排查相结合的办法, 及时了解掌握油田信访工作的总趋势, 变被动为主动, 变上访为下访, 把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发挥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的作用, 筑牢基层信访第一道防线。在信访信息反馈网络自身建设上, 要做到“四个加强”, 即加强基层单位例会制度、信访接待日制度的落实, 加强检查和抽查力度, 加强对新时期信访稳定工作规律性等方面的研讨, 加强信访稳定工作方法的交流, 严格实行重要信访信息必报制度。重要信访事项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报告。对据实及时提供信息, 并协助做好化解处理工作, 避免重大信访事件发生的信息员, 应给予奖励。

5. 进一步提高各级信访干部队伍的素质。

油田信访工作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各级信访干部素质的提高, 各级信访干部是工作主体, 他们的法制意识、维护能力、依法办事和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自觉性的高低, 直接决定信访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的进程。作为信访工作干部要吃透政策、通晓法律、疾恶如仇、心系群众、爱岗敬业、不辞劳苦、公正执法、恪尽职守, 坚持“五心四一样”, 做到“四专一提高”, 即:接待热心、交谈诚心、询问耐心、记录细心、息诉有信心;初访重访一样热情, 干部群众一样真诚, 辖内辖外一样认真, 在岗离岗一样对待;专人接待受理, 专人审查分流, 专人初查督办, 专人归档上报, 提高息诉率。力求使初访案件一次得到解决, 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同时, 在信访干部的配备上, 要注意有多方面人才, 既通法律政策, 又懂心理学、思想政治工作, 选择符合条件、素质较高的同志到信访部门工作。

6. 坚持做好《信访条例》的宣传贯彻和有关制度的健全完善工作。

对新《信访条例》的宣贯要坚持不懈, 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同时, 要加强信访工作制度建设, 规范信访行为, 规范工作程序, 畅通信访渠道, 界定有关问题, 规定无理缠访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并对不服处理结果的行为, 明确仲裁机构, 提出处理办法等, 使基层信访部门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土地信访问题成因分析 篇3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村金融;金融需求;土地承包经营权

在中国,土地问题是维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村土地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资产;农村土地进入要素市场实现有序流转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实现资产价值的基本前提。土地流转不仅可以盘活资产,节约劳动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更可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进程。在土地流转的背景下, 农村金融需求总量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丰富,但现有农村金融供给的制度安排却维持刚性并逐渐萎缩,使农村金融供求呈现出明显的总量与结构的双重失衡。

(1)金融政策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对于土地金融政策,我国重点集中于城市尤其是商业土地开发方面,而于农村市场,则缺乏系统、完善和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规定,农民土地经营权不能抵押; 《土地承包法》 则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只限于通过招标、拍卖与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荒山、荒滩等农村土地,经发包方同意,并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林权证书的,才可以设立抵押;同时, 《物权法》 规定除买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可以抵押外, 其他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不允许抵押。

(2)支持农村土地流转金融渠道狭窄。

对于银行业,虽然我国已经呈现了国营、民营和外资等全面开花的景象,但由于农村地域广大,经济落后,人员相对不集中,因而在商业化背景下,许多银行没有进入农村。当前,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农村合作银行),而真正能够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也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农村金融供给“渠道”的狭窄导致良性竞争机制的缺失,难以激活农村土地流转的金融市场,也难以给农村土地流转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

(3)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匮乏。

土地流转后,农户的经营范围将在原有农业产业经营的基础上涉及工业、规模农业等多个领域,对金融信贷产品需求也较为多样性;而目前各金融机构并没有将农村市场视为主要市场,针对农村土地流转开发的信贷产品就相对较少。调查显示,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农业银行针对农村市场的金融产品仅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担保贷款等几种,而且由于政策和制度限制等因素,土地、自建房等均不能作为抵押,对农村土地流转贷款还处于试验和摸索阶段,信贷品种很难适应土地流转后多种经营的需求。

(4)土地流转融资成本偏高,且融资额度难以满足。

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两大资金来源的融资成本都偏高:一是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普遍较高,一般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0%,利差较高,增加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经营成本,从而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快速发展。二是在我国持续加大银根收缩力度的影响下,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民间融资成本迅速攀升。同时,各大银行对农户贷款都实行小额贷款模式,如农信社大多贷款规模都在2000 元~3000 元 / 笔,一般为春放秋收,只能满足农民的简单生产,无法实现长期性投资,难以满足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资金需求。

(5)农村资金倒流城市,土地长期投入所需资金不足。

尽管国家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但由于农业支出和收入往往不成正比,迫使许多农民走向了城市,靠打工或者从事二三产业挣钱,甚至于许多农民选择了在县城等购买房屋居住,造成农村大量土地荒芜,农村人口减少。不仅如此,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将收入存入银行成为大多农民的选择,而各大银行往往为了盈利而将农民的储蓄调往城市和发达地区,资金大量流出农村,农村资金不能完全用于农村建设,多数被抽调到了城市。

伴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开始集中耕种,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开始加快,农民开始集中居住,大量劳动力开始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对金融的需求也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

(1)从主体上看,需求主体趋向多元化。

土地流转后,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随之,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也由原来的传统农户、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等向种养殖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乡镇企业等多种现代农业需求主体转化,需求主体趋向多元化。其中,种养殖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将成为土地流转后农村金融需求的主要部分。

(2)从规模上看,大额需求增多。

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农户资金需求额度较低,通过自身积累和小额信贷基本可以满足需求。随着土地流向少数工商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农业大户手中,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会因购买大型农机具、引进农业科学技术等,使资金需求额度较单个传统农户的需求大大增加,由几千元发展到上万元、十几万元不等,贷款金额明显由小额分散向大额集中转变。

(3)从用途上看,资金用途多样化。

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传统农业生产逐步向综合发展的方向转变,生产性需求从原来单纯的种子、化肥、果苗等传统生产需求,向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储运、农资经营、商业、服务业等综合需求方面发展。因此,资金用途相应由土地流转前的消费和生产为主转向生产、消费、加工、创业和投资为主,资金用途呈现多样化。

(4)从风险控制上看,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大。

土地流转前,小规模农业决定了农户的生活消费资金需求和生产资金需求金额小、期限短,资金需求分散,季节性和临时应急性较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后,中长期资金需求增加且相对集中,有相对明确的还款来源,但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风险控制由分散向集中转变,控制的难度在加大。

(5)从服务内容上看,衍生性金融服务需求增多。

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催生了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加大了对农村信贷、农业保险、投资、期货、票据、兑现、清算等衍生性金融服务的需求。另外,也刺激了为小额信贷组织等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评级、担保、信息共享等中介机构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张瑞怀.对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及金融需求情况的调查[J].中国金融,2009(15).

[2]章玉佩.对土地流转及金融支持情况的调查—以信阳市为例[J].中国金融,2009(15).

[3]张广伟.对农村承包土地流转问题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6).

[4]郭荣朝.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05(2).

土地信访问题成因分析 篇4

近几年来,农村群众信访、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问题不断增多,这一方面反映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普遍增强,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工作带来严重影响,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疏远了干群关系,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对我镇的农村信访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台阁牧镇隶属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玉泉区毗邻,属典型的城郊结合部。交通条件便利,地理位臵十分优越。全镇所辖19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总面积12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683万人,非农业人口1.0717人(含流动人口8600人)。全镇现有少数民族聚居村6个,少数民族人口2361人(其中蒙古族2331人,满族16人,回族14人)。全镇现有耕地4.5 万亩,草牧场2.5万亩,林地3万亩。新建动物防疫站1处,仪器设备齐全。全镇实有奶牛5425头,已建成奶站12座,养殖小区3个。

二、2011年信访工作基本情况

据统计,今年全镇共受理来信来访 13 件次,今年共承办上级交办转办案件 4 件。同时,全镇村级调解员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35起,调解成功率达98.2%。从受理情况分析,今年群众信访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信访总量居高不下。全年受理总量比上年略有增长;二是

无序上访问题突出。赴京到自治区去旗上访呈上升趋势,到自治区上访 1 起;去旗上访 5 起。三是涉法信访大幅增加。不少应由司法部门解决的涉法问题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许多上访人员只要政府解决,不愿到法院依法裁决,增加了处理难度;四是有组织上访逐渐增多。许多群众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心理;五是历史遗留问题呈集中表现态势。今年受理的信访案件中有 4起为以前遗留的信访案件,其中属于多年或十几年未解决的历史问题占一定比例。

三、通过全镇今年受理的13起信访案件的查阅和分析,我认为造成群众信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解决困难大。今年,涉地上访和涉法上访仍然是镇信访案件主流,全年信访案件中涉地上访达到了80%、涉法上访占到10%,涉地上访案件原因复杂,大部分需要通过司法程序才能解决,造成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案件相对较多。

2、村干部问题严重。农村群众反映较激烈、较突出的是村干部问题,有些村干部不勤不廉办事不公,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在位时不是考虑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而是盘算如何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村里哪里有经济项目,哪片林木要砍伐,他们的手就伸向哪里,不顾群众利益,用村里的集体资财,请客送礼,逢会必吃,逢会必饮,醉生梦死。对待群众不是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而是态度生硬,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有的以罚代政,以罚施政等,这些行为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严重伤害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激起了群众的义愤而导致集体访和越级访。

3、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办事透明度不高,群众有疑问。有的村

级由于执行财务制度不严,使得村干部将上级下拨的粮食减免款、救济款、集体收入款等随意截留、肆意挥霍,不入帐、不上报,长时间不向村民公开村务,即使公开也只是象征性地公开收支总额,不公开明细帐,透明度低,群众不相信有疑问,当群众提出质疑时,一些村干部不予说明和解释,甚至压制、打击群众,造成干群情绪对立,群众就采取集体访、甚至越级访的办法,希望上级组织来查明真相。

4、受理查处问题不到位。有的领导没有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没有对群众反映的少数农村基层干部以权谋私,为政不廉等违法违纪情况向乡镇领导及时汇报,有的甚至纵容包庇或共同危害群众利益,导致群众认为官官相护串通一气,就越级向“上面”反映。

5、村干部对政府政策宣传不到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从去年以来加大了力度,有的村对政策宣传不及时、不到位,有的群众对生产资料的再分配不理解,也有一部分群众过去只靠种地产粮生活,没有能力搞其他产业或外出打工挣钱,所以对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难以接受,由此引发的集体访也占一定比例。这部分群众上访往往另找理由,反映的问题也是七拼八凑的。

6、城镇改造拆迁遗留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工业开发征占地和城镇改造拆迁涉及到补偿、回迁等问题,群众要求条件高,如解决的结果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及条件,再加之确有不合理的因素,一时又得不到纠正,久拖不决,最终引起群众上访。

7、由于集体访的连锁反应,引发了一批集体访。这部分上访群众误认为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问题得不到解决,便以集体上访给各级组织施加压力。或者是因为个别人由于个人恩怨,煽动群

众上访,利用群众上访达到个人目的。这种集体访往往言辞激烈、行为恶劣,把各级组织和干部视为敌人一样,经常上访扰乱社会秩序和机关工作秩序。

8、部分基层干部对信访工作重视不够,在处理信访案件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存在“拖”的现象;

9、人民调解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个别人民调解员业务素质不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10、依法规范信访活动和法制宣传工作相对滞后,农牧民信访不信法和“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想仍然存在。

四、解决农村群众信访,甚至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学习,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信访水平。

信访不信法、信访秩序混乱现象在当前还较普遍存在。为此,台阁牧镇以宣传《信访条例》为手段,大张旗鼓地抓好舆论宣传、骨干培训。2月10日,4月20日分别举办了信访条例学习培训班,对镇领导、机关、站所干部和村组干部及各村的信访员进行了全面培训,培训面达到了100%,收到了良好效果。主要街道设立信访条例咨询台,共计发放《信访条例》宣传单1300余张,张贴宣传标语600条,悬挂横幅30条。通过广泛宣传,大造声势,使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对信访知识了解大大提高,以往大吵大闹无理上访事件的大大减少了,干部处理信访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二)抓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信访网络组织领导到位,组织网络健全,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关键,信访工作也不例外。为使信访案件“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台阁牧镇建立完善了以书记、镇长为信访第

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信访直接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信访具体责任人的“大信访”格局。2010年,台阁牧镇将信访办由原来的办公楼调整至政府大门口,并由原来的1间办公室,调整为3间办公室,成立了镇信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信访办公室、信访接待室,并为信访办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电风扇、电视机、VCD等设备。在信访干部配备上,每天有一名党委委员专门负责信访工作,并为该领导配备了专车,在机关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为信访办配备两名专职信访员,同时还在全镇19个行政村设立了信访信息员19 名。年初镇党委、政府与各信访责任单位签订信访责任书 38 份,并将信访工作与各单位目标考核挂钩,与镇领导年终目标考核挂钩,进一步完善了信访奖励、处罚办法,全面推行了信访押金制度,充分调动镇、村两级干部处理信访案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健全信访制度,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今年,台阁牧镇从实际出发,在村级推行了四项制度,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是恳谈日制度。规定每周二为村干部和群众面对面“恳谈日”,村干部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调处化解矛盾问题,积极采纳群众的好点子、好思路、好办法,既促进了村级各项工作的开展,又服务群众,更是把可能发生的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村级零招待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村级零招待制度的落实和督查,从根本上杜绝了村与村之间相互请客,镇领导及机关干部在村吃工作餐等一系列不合理的招待交际现象,净化了风气,提高了村级集体资金的利用率,提升了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三是土地竞包制度。去冬今春,对全镇28个行政村的到期的集体经营土地全部实行挂牌竞包,确保了发包 的公开、公平、公正和规范化操作,有效约制了村干部腐败现象的产生。同时,我们制定出台了新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对各个管理环节加大了防范力度,并进一步加强了财务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管理,避免了因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引发群众上访案件的发生。四是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我们进一步规范了村民代表议事的程序,扩大了议事的权限,凡村级重要决定、重要事项,2000元以上财务开支都要由村民代表讨论表决,形成决议,并上报镇党委审批后才能实施,强化了村民代表对村干部的制约和监督,实现了防患于未燃的效果在镇机关内部,喀拉塔勒镇一是建立了信访首问责任制。凡是来访者都能得到热情接待,由接待人负责到底;二是信访巡查排摸制度。规定信访干部不坐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带班,每周3次到各村巡查,排摸不稳定因素,不是等群众来访,而是主动下访,做到抓“未”、抓“早”,把预测工作走在预防之前,把预防工作走在调解之前,把调解工作走在激化之前,把力量和精力放在事发之前,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始发阶段,由上访向下访的转变,由群众找领导向领导找群众的转变,牢牢掌握了信访工作的主动权,打破了信访事件总是群众找领导的被动局面,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三是完善强化信访考核制度。切实加强了对机关各部门信访工作的考核力度,提高信访工作在目标考核中的分值比重,并同年终评先选优挂钩,使信访工作与个个单位有关,机关人人有责,不再单纯是信访办的职责,而是全机关的职责。

(四)强化“三突出”,确保信访案件化解在基层。

“三突出”:一是在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中突出一个“快”字,在确保质量的情况加快各种信访案件的调处速度,喀拉塔勒镇规定:如

果信访事件相对简单,涉及到的部门单一,原则上3天以内完成调处;如果信访事件相对复杂,涉及到3个以上部门的,原则上一周内完成调处,需要市里协调解决的原则上1个月内处理完毕,同时狠抓《信访首问制度》和《信访责任追究制度》落实,有效的杜绝了信访案件久拖不办的现象。二是在处理解决群众来信来访的工作中突出一个“情”字,带着爱民的感情做好群众上访的接待工作,决不回避矛盾,推诿扯皮。今年镇信访办配备了电风扇和饮水机,信访办工作人员做到了“三个一”,即一张笑脸、一怀热茶、一句温暖的话语,使上访人员愿意将自己的事讲给信记员听。三是在化解调处各类矛盾中突出一个“稳”字,处理群体上访问题时,如果方法稍有不慎,便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信访接待的领导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针对不同情况,扩宽了与群众沟通的渠道。对一些久拖不决的疑难问题,只要在不违背政策法规的前提下,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怕上访群众“占便宜”;对一时难以解决或不能解决的,耐心细致做好解释说服工作,稳定了群众情绪。

(五)突出破解矛盾,狠抓问题落实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利益关系进一步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信访工作的内容和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喀拉塔勒镇针对这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抓源头,常预防”的工作原则,建立了预测排摸制度和信访预警情报中心,制定了详细的排查方案,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及时发现上访苗头,把影响稳定的信访苗头和群体性事件及时纳入视野,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排队,筛选出群众普遍关注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突出信访问题和集体事件,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进行重点解决,力争消灭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通过开展“访民情、解民忧、促和谐”下村蹲点和“走近矛盾、破解难题”等专项活动,全镇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排查和疏理出一批当前急需解决的困难和矛盾,通过领导包案,责任到人,限期处理,解决了一批重大疑难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六)积极预防,提高处臵群体矛盾工作能力。

及时、准确地在第一时间获得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的信息,才能掌握信访工作的主动权。为此,台阁牧镇积极加强信访工作的信息网络建设,确保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内容准确。一是建立了覆盖全镇的信访信息员网络。镇信访办把各村村民代表中素质相对较高的村民小组长确定为信访信息员,建立了一支覆盖全镇、面向各行行业的信访信息员队伍,并在年初对这支队伍分类分批进行了信访工作培训,提升了他们做好信访工作的能力。今年,全镇信息员累计上报信访信息147条,形成了信访工作众人拾柴的局面,使全镇的信访信息、社会稳定的动态情况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分管领导,第一时间得到调解处臵。二是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对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不强的党支部,处理突发性事件反应不灵敏的支部书记,镇党委痛下决心,坚决给予调整,今年全镇共调整了6个支部书记,使全镇村级支部书记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村级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有力地巩固了信访工作第一道防线。三是转变工作作风,变以往的“群众上访”为“领导干部下访”,抢抓工作主动,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

五、台阁牧镇信访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1、增强了村干部的信访意识。通过建立村级信访室,较好的解

决了长期以来村级干部对信访工作认识不到位问题,摆正了村级干部在信访工作中的位臵,有效发挥了村级干部这支队伍力量,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干部参与处理信访事务的积极性,使村干部的形象在群众中得到提升。

2、减少了政府信访工作压力。通过建立村级信访室,进行信访关口前移,大量的村级信访件就地消化,减轻了上级信访站的压力。如松门村由于村两委关系协调,村里从解决群众反映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入手,解决了群众利益分配、宅基地安排等一批信访积案,村里的工作变顺了,经济也得到不断发展。由于群众问题协调好了,群众的利益问题解决好了,政府部门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上来,有力推动了镇区经济的发展。

3、增强了政府对社会面控制。由于在村级配备了大量的信访员和信访联络员,有效的延伸了政府的信息触角,使镇里领导能及时了解、掌握第一手的信访动向,有利于政府抓住工作先机,有利于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信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使党群和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4、规范了基层信访工作机制。通过建立村级信访室,有效解决一些信访问题,同时也规范了信访程序。如听证程序和评估程序,有利信访问题解决,进一步减少重复访、越级访、集体访。通过建立“助信助访”,进一步使上访人明确了上访的程序和要求,使群众上访更加规范有序。

5、提高了上访人的满意度。通过建立村级信访室,群众反映事情十分方便,而且有些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有效解决了基层信访渠

道不畅,部分群众上访无门的问题。村级信访员对每一个信访群众热情接待,对每一个信访问题认真记录,对每一个事项跟踪问效,对每一个重大问题实行包案,把信访工作从单纯劝返转移到办实事上来,做到能办的马上办、难办的努力办,合理的尽快办、不合理的解释好,较好地理顺了上访群众情绪,群众的反映良好。

六、通过对台阁牧镇农村信访工作的调研,我认为要解决农村群众信访,甚至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关键是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发生地。结合多年的信访工作实践,我认为解决信访问题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要学会善于做好群众工作。在做信访工作的同时,通过案件的下访与约访,使信访人自觉遵守法律意识,按照正常的程序反映问题,同时要解决部分信访户对政府的依赖思想,就要耐心细致做好群体工作,这是解决信访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二)要树立信访工作责任心。对信访工作一定要求树立责任心,做到胸怀大局,有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理念。要做好信访工作,就要解决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认识到位才能树立责任心。同时,加大督查力度,建立行之有效机制,以免这项工作流于形式。

(三)要形成整体联动、协力调处的大格局。信访工作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尽量消除各部门存在信访信记信息沟通少的问题。不但要加强上通下联,更应关注横向互动,形成信访资源的有效整合,不能单局限于设臵村级信访室,要全面发挥综治工作中心的作用,共同创建和谐稳定社会。

(四)要抓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维护农村稳定。

要把德才兼备、党性强、作风好、有事业心和群众信赖的同志选拔到村领导岗位上,对那些不能坚持原则、私心重、群众意见大的村干部要及时调整和更换,同时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增强他们的勤政廉政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五)要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切实做好村务公开。一是进一步做好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村务公开要及时、真实、具体、便于群众监督。二是强化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尤其是财务公开和会计监督制度,建立以村民为主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让村民参与监督。

(六)要切实转变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要正确对待群众上访,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要减少群众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首先农村基层干部要端正思想认识和态度,不要怕群众反映问题,要认识到群众信访举报是对我们党和政府的信赖与支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解决,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为民主持公道,为民排忧解难,想问题办事情要考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牺牲群众利益来完成经济指标或其它任务。

(七)发挥各自职能优势,联系解决和妥善处理好集体访、越级访。集体访、越级访发生后,我们一先要稳定上访人员情绪,弄清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把群众稳定在基层,防止事态扩大。二是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实行联合办案,切实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好。实践证明,只要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彻底查清,并秉公依法依纪处理,上访群众的气也就顺了,集体访、越级访也随之平息。

(八)要充分发挥信访联络员传递信息快的作用,及时化解群众矛盾。要健全完善旗、镇、村三级信访网络,明确信访联络员(信访民调员)及其工作职责,充分调动他们提供信息、调解矛盾、参与查处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基层信访工作效率,切实将大量的初信初访和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控制集体上访、越级上访。

(九)要重视和处理好初信初访和联名信。应采取的措施:一要对署名的信访人和来访者要做好遵守访条例、提高法律意识、依法信访的思想教育工作;二要严格执行《控申条例》,正确履行程序,对信访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核实,及时作出结论处理并按期答复信访人,不能按期答复的要向信访人说明情况,不能无故拖延办理,尤其对署名信访不能久拖不结。三要认真调查核实信访反映的问题。

(十)对各级党政领导、纪检监察干部和农村干部以及广大党员群众,都要强化教育。当前应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教育:一是法制教育。群众集体访、越级访的数量为何呈现上升趋势,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党规党法、国家有关行政法规,知之甚少,有些群众只知道自己有向上级反映干部问题的民主权利,但不懂得如何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许多参与上访的群众是盲目跟随的,有的甚至被坏人所利用。因此,向广大干部、党员进行普法教育,已成当务之急。二是廉政教育。前面已经讲过,群众来信也好,上访也好,多与干部不廉有关。因此,解决干部不廉问题,不仅是解决群众信访的治本措施,更是解决群众集体访的治本措施。三是民主集中制教育。导致农村干部不廉和办事不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班子民主集中

土地信访问题成因分析 篇5

胡 梅

(全椒县环境监察大队 安徽 滁州 239500)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公众对环境意识逐步增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但目前我县仍存在不少环境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有的还严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因此由环境造成的信访案件也成逐年递增的趋势,环境污染和纠纷也已成为影响我县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环境质量;环境信访;整体规划

一、前言

从2000年我县环保局成立以来,受理并查处各类环境污染举报事项和群众来信来访逐年增加,去年1-6月投诉案件43起,今年1-6月59起,比同期增长了37%。环境信访工作已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手段和渠道。随着环境信访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群众反映废气、废水、饭店油烟污染等扰民问题十分突出,如何切实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是摆在环保部门面前的一件大事。

二、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种类

国家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国家允许企事业单位在规定标准的范围内排放污染物。根据实际扰民状况,环境信访疑难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排放污染物不超标的,例如噪声、恶臭气体、烟尘等,这类问题以扰民但不超标的噪声为主,例如:我县凤凰新苑小区的椒陵人家饭店,经监测噪声不超标,但是,投诉人始终反映,后来经我们反复解释才满意。另一类是排放的污染物,国家暂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例如异味、热污染以及一些人为噪声等,针对这两类问题,环保部门难以依据环保法律法规进行调查处理。

三、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

1、规划不合理造成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我县目前都存在居民区中混杂着商业、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加工生产等多种行业,这些行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就必然产生油烟、噪声、烟尘、污水等多项污染。而在一些老工业企业,例如:县轧花厂、全柴二分厂等,厂外墙与居民区相邻,处理起来就比较棘手。另外,建筑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在居民住宅楼的一、二楼兴建门市房、地下车库,这就为一些产生或者有可能产生扰民污染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客观条件,成为环境信访隐患。

2、法制不健全导致部分环境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引发的环境信访。由于法律、法规未赋予环保部门强制执行权,导致一些环境信访即使查实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并且环保部门也作出了行政处罚,但企业未自觉履行,环保部门职能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下发2个月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按照这样的程序,最快也需要4个月,一版则需要6个月以上,导致一些环境问题不能有效、及时的解决。对周围居民造成较大损害,对问题迟迟不能得到解决,群众无法理解,集体上访现象时有发生。

3、环境执法部门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有漏洞。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的是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执法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执法主体、执法权力和执法责任分散,不仅不利于集中执法,统一执法,而且容易造成执法混乱,并给执法相对人履行义务造成很大不便。环境行政执法主体之间利益不一致,职责不清,在执法实践中,当几个执法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某一环境事务都享有监督管理权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互相扯皮,互相推诿的局面。

4、环保第一审批权落实不到位。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应当实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对未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的,规划、计划、土地、银行、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设计部门不得先行设计。但相关部门与环保部门还配合协作不够.共同把

关不严,造成环保部门在建设项目管理中行政执法的被动局面。另外,按照现有体制,环保部门应对环保执法进行规划、协调、监督。但是,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环保部门如何监督其他部门、拥有哪些监督权均没有做出具体规定,致使在实际执法中形成无法弥补的执法空档,有些部门只忙于自身主要业务,不去履行环保执法职责,环保部门既无法监督这些部门,又不能具体行使这些部门的执法权力、解决实际污染扰民问题。这在处理噪声污染扰民问题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5、环保部门执法手段软弱,硬件配备不足。环保部门是对本辖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对人民和政府全权负责,但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却几乎没有赋予环保部门任何强制执法手段,特别是没有赋予查封、冻结、扣押、没收等手段,有句顺口溜:税务有发票,公安有手铐,工商有执照,环保喊口号。而且环保部门面对的是环境意识差、肆意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业,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6、上访群众环境意识“超前”。据我县环保局近几年受理的环境信访案件显示,多数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特别高,有时甚至是苛刻,尤其对噪声和废气扰民问题的反映十分强烈,去年竟然有一位居民投诉,自家门前池塘里的青蛙叫声,让人无法休息。目前我县还没有进行功能区划分,居民区大部分与商业区、工业区混杂在一起,要求企事业单位的“零污染”和“零排放”都是不现实的,所以,部分上访群众的要求与社会实际状况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对策

1、加强环保审批工作,严把审批关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制定严格的环境准入条件。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项目,对选址、布局不合理的项目,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的新增污染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同时,要积极协调规划、工商、文化、公安等有关部门,加强合作,落实环保第一审批工作,在审批工作中坚持和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对切实影响或污染群众生活环境的新、改、扩生产经营项目严格控制。

2、积极建议修改、完善环境立法。

环保部门应结合环境执法实践和群众投诉情况,积极建议人大常委会尽快修改现有地方性法规,待修改、完善后,更有效的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同时,环保部门还应积极建议上级部门尽快建立健全环境排放标准,如异味、光、热等。

3、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就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对生产的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的原材料,在生产的过程中即排放废物之前,减降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战略旨在减少从原材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清洁生产通过应用专门技术、改进工艺、设备和管理模式来实现。清洁生产不仅可以尽可能地提高原材料、能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大大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减少二次污染的风险,减少末端治理的负荷,节省环保投资和运行费用。环保部门要对居民区附近一些工业污染企业提供咨询、指导服务,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使企业加强管理,达到减污、降耗、增效的目的,有效控制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产生。

4、强化部门协作与联合执法。

环保部门要经常、主动地加强与文化、工商、公安、城市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协作,积极开展联合执法,查处群众举报的难热点问题,通过协同作战,齐抓共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环境违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以避免互相推诿、扯皮现象的产生。今年,我们环保

局主动和房重局、工商局、执法局、供电公司、小区物业等六个部门组成专案组,一举取缔了我县春江水岸小区内,私设冷库,噪声扰民事件,赢得了小区住户一片呼声,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环保新形象。

参考文献:

[1]王振国.浅析环境信访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6,A(3):178

上一篇:决定命运的细节下一篇:新思考和新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