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火灾扑救十篇

2024-04-30

森林火灾扑救 篇1

森林火灾是世界上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之一, 也是导致全球森林蓄积量不断下降的因素之一。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是“地球之肺”, 能够保持水分、净化空气, 促进生态平衡。而森林火灾则是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头号敌人, 扑救森林火灾的危险性非常高, 极易造成救灾人员伤亡。因此, 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 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2 森林火灾的成因及危害

2.1 森林火灾的定义

森林火灾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指凡是失去人为控制, 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 对森林生态系统和人力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狭义指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可以分为四个等级:一般森林火灾 (受害森林面积在1hm2以下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 或者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的, 或者重伤1人以上10人以下的) ;较大森林火灾 (受害森林面积在1hm2以上100hm2以下的, 或者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 或者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 ;重大森林火灾 (受害森林面积在100hm2以上1000hm2以下的, 或者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 或者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 ;特别重大森林火灾 (受害森林面积在1000hm2以上的, 或者死亡30人以上的, 或者重伤100人以上的) 。

2.2 森林火灾的成因

森林火灾的成因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自然成因包括雷电、自燃等, 雷电触击林木引起树体燃烧;天气干燥、阳光强烈辐射, 森林物质容易引发自燃。自然火引起的森林火灾比较少, 约占我国森林火灾总数的1/100。人为成因造成的森林火灾是最普遍、量最大的。人为成因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火源:生产性火源包括农业、林业、牧业生产用火, 工矿用火等;非生产性火源包括烧火取暖、野外吸烟乱扔烟头、玩火、烧纸等。

2.3 森林火灾的危害

森林火灾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平衡, 火烧后森林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如高强度、大面积的森林火灾, 对森林资源和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造成毁灭性的损失, 引起水土流失、山洪爆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更严重的会对居民财产、交通、大气环境和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森林大火不仅无情毁灭森林中的各种生物, 破坏陆地生态系统, 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及微粒物质等, 严重污染大气环境, 直接威胁人类及野生动物的生存条件, 而且扑救森林火灾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扰乱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秩序, 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3 森林火灾的预防

森林火灾的预防主要是指控制人为火源的发生, 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是森林火险高发期, 加强对人为火源的管理, 是预防森林火灾发生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宣传, 树立“人人防火”的意识, 明确森林防火的重要性

加大力度宣传森林防火的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等, 树立全社会“人人防火”的法制意识。进入林区不管是开展农、林、牧业等生产性活动还是开展度假、狩猎、祭祀等生活性活动, 都要牢记森林防火。特别是在森林防火期间内, 一定要禁止野外用火;特殊情况必须用火的, 必须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进行。此外, 要抓好相关规章条例的贯彻落实, 提高依法防火的工作水平。加大力度宣传森林火灾的危害及纵火罪的严重性, 起到警示的效果。

3.2 精细化管理, 健全森林管理机构, 提高森林防火管理水平

要建立各级护林防火组织, 健全完善森林防火管理机构, 指定专人负责日常护林防火工作, 研究制定护林防火措施和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案, 监督指导各级护林防火管理机构的工作, 提高森林防火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森林防火工作必须精细、严格、规范, 要建立多渠道、多方位、多主体的管理机制, 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 开展森林防火检查工作, 检查火源管理、防火工作薄弱环节、预防措施落实情况等, 确保森林防火无隐患、无死角。避免一个烟头造成一场灾难、信息迟报致使小火酿成大灾等现象的发生。

3.3 种植防火树种, 修建隔离带, 建立森林防火安全屏障

在森林进入防火期之前, 在村庄周边山脚田边、主山脊清理修建防火隔离带, 在隔离带内种植防火树种, 如木荷、油茶、石楠、冬青等, 这些防火隔离带对森林火灾的阻隔作用不仅是由于选用树种不易燃烧, 还可以形成隔离带内小环境, 阻止森林火灾的发生与蔓延, 是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的一道屏障。一旦森林发生火灾, 专业防火人员能够迅速沿着隔离带通道奔赴火灾现场扑救。修建防火隔离带要因地制宜, 适应当地森林现状, 一般设置在山脚田边山脊、林地边缘、道路两侧、田林交界、集中墓地与森林交界处、人为活动频繁、火灾易发地段, 主要位置应该设置在山脚田边、主山脊线上, 最能有效组织火势蔓延。

3.4 强化学习, 提高防扑火灾能力, 建立专业的森林消防队伍

建立一支高质高效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 是顺利完成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 要强化学习、培训、演练, 提高森林消防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加强防火资金和设备的大力投入, 全面提高森林消防队伍的防火能力和战斗力。

4 森林火灾的扑救

森林火灾一旦发生, 必须立即启动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及时采取有效的扑救措施, 做好扑救森林火灾的各项工作, 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扑灭火灾, 做到“打早、打小、打了”, 将火灾损失降到最低。

4.1 森林火灾的扑救方法

只要破坏了森林火灾发生的三个条件, 即可扑救森林火灾。这三个条件是可燃物、火源和火险天气, 只要消灭其中任何一个要素, 森林火灾就会熄灭。采取的扑救措施应该能隔离可燃物或减少可燃物的蒸汽量使其低于着火下限;隔离空气, 或使空气中氧的含量低于14%~18%;还应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燃点以下。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窒息法。如复土、喷洒灭火剂和扑打等, 可隔离燃烧所需的空气, 达到灭火目的。适用于火灾发生初期。二是冷却法。即在着火可燃物上覆盖湿土或洒水等, 使着火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燃点以下而灭火。三是风力灭火机灭火。当风速大于15m/s, 风即能起到灭火作用。在实践中效果很好, 一台风力灭火机相当于20人灭火。三是隔离可燃物。如开设防火线, 将已燃可燃物与未燃可燃物彻底分离;在可燃物表面喷洒化学阻滞剂, 或大量浇水形成阻燃带, 使其难燃或不燃。

按扑救时采取的手段, 可分为直接扑救法、间接扑救法、航空灭火和人工降雨灭火。

4.2 森林火灾的扑救战术

森林火灾的扑救, 必须在初期阶段将森林火灾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通过扑灭火焰和封锁火头, 防止其发展;至平定火阶段, 须控制火灾扩大, 并在火场周围开设防火线;火平定后的熄灭火阶段, 应进行巡逻监视, 直到林火最终熄灭。我国森林防火的方针是“预防为主, 积极消灭”, 一般采取下列战略战术。

4.2.1 确定主攻灭火带

根据火灾的不同威胁程度, 可划分为主灭火地带和次灭火地带。主攻灭火地带是指在火场边界外无天然或人工防火障碍物者, 火势自由蔓延的地带, 要集中力量控制其火势。次灭火地带是在火场边界外有天然或人工防火障碍物, 火势不易扩大的区域, 可少量部署防守。

4.2.2 抓住时机迅速扑灭

火势不断变化, 扑灭时要审时度势, 重点部位重点防御, 抓住时机, 集中力量迅速扑救, 能节省大量人力、物资, 减少森林损失。例如:清明节某乡村民在村庄后山扫墓, 引起森林火灾。接到报告后县森林消防大队立即赶赴火场灭火, 当灭火到半山脊时, 无法控制火头和边缘火, 当时是中午气温28℃以上, 风力4~5级, 地形复杂, 指挥员下令撤离火场, 经请示, 采取以火功火战术灭火。就是沿着山脚小路加宽2~3m的防火阻隔带, 有组织地点火燃烧, 在用风力灭火机往火场里吹, 最终起到最佳灭火作用。

4.2.3 牺牲局部保存全局

在灭火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 为保存更多或价值较高的森林, 可牺牲部分价值较低的次要林地。在扑救一个火场时, 先尽力扑灭火场的外围火, 控制住后再扑救火场以内的火。

4.2.4 彻底清理火场消灭隐患

火灾扑灭后, 如火场清理不彻底, 树根、枯立木、病腐木等余火未灭, 遇到大风就会复燃, 造成新的火灾。必须彻底检查, 肃清火源。火场清理后, 经过一个中午的风吹日晒, 不再冒烟, 始能陆续撤离火场, 但仍需留下部分人员看守, 确认火场不会复燃后, 才全部撤离。

5 结语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预防为主, 积极消灭的方针, 是加快我国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的基础。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 必须要掌握森林火灾发生和燃烧的规律, 运用科学技术手段, 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管理机构, 制定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加强专业消防队伍的培训、演练。减少火灾发生次数, 及时扑救森林火灾, 做到“打早、打小、打了”, 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损失。

摘要:指出了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自然灾害, 会给森林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森林火灾的引发因素很多, 且一旦燃烧蔓延速度非常快, 扑救难度大, 在日常管理中必须加强对森林火灾的预防与控制。根据森林火灾发生的特点, 分析了森林火灾的危害性, 提出了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阶段不同的应对措施, 以提高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的能力。

关键词:森林火灾,预防,扑救

参考文献

[1]王晓楠.如何加强森林火灾控制[J].中华民居, 2013 (3) :338~339.

[2]艾廷彪, 金荣军.论营林措施在预防森林火灾中的作用[J].绿色科技, 2014 (10) :225~226.

森林火灾扑救 篇2

地下建筑特点

温度高、压力大、变化大

因地下建筑多是封闭空间, 火灾发生后, 高温烟气难以排出, 易造成热量聚集并进入全面燃烧阶段。此时地下建筑室内温度会很快上升至800℃~900℃, 烟气的温度可达600℃~700℃, 火源处温度可达1 000℃以上。火灾产生的火风压随着烟气温度的升高而加大, 同时火风压又会推动烟气流动, 导致火灾危害区域扩大, 火势加剧。火风压的出现还会破坏地下建筑原有的通风系统, 使风量增加或减少, 甚至使通风网络中的某些风流突然反向, 并波及远离火场的区域遭受火灾的危害。

烟雾浓、毒性大、危害大

由于地下空间通气不畅, 一旦发生火灾, 大量的热气和烟雾将积聚在地下空间内部, 不能及时排除。一是空间封闭, 初期火灾发生后, 因没有新鲜空气的补充, 加大了不完全燃烧后的烟雾量。二是地下空间体积相对较小, 由于缺少通风的门窗, 火灾形成的烟雾短时间内充斥整个地下空间, 大大加剧了烟气的危害。三是内装修所用的高分子材料, 在火灾时能产生大量毒气, 以及可燃物在缺氧状态下产生的大量不完全燃烧产物, 都加大了烟气对人体的毒害性。

能见度低, 人员疏散困难, 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由于地下建筑空间采光条件差, 遇火灾时易断电, 人工照明无法发挥作用, 而应急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疏散照明灯在浓烟条件下又无法满足人员疏散需要, 造成被困人员视距下降、呼吸困难、紧张情绪加重, 疏散速度大大降低, 逃离火灾的难度加大。同时, 由于地下建筑出入口在火灾发生时充当排烟口, 人群的疏散方向与烟气的流动方向一致, 而烟气的扩散速度比人群的疏散速度快, 高温浓烟会迅速封锁疏散通道, 逼迫人们改变逃生方向另寻出口, 延长了疏散的时间, 威胁了疏散逃生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结构复杂, 通讯不畅, 灭火救援行动难度大

一是由于地下建筑内部结构复杂, 部分通道迂回曲折, 且通道狭窄、房间多而乱, 灭火工作难以展开;二是各种柱、梁、墙全部为钢筋混凝土建筑, 无线电信号屏蔽作用强, 火灾发生后, 电台通信受到很大影响, 信息传递受限;三是内部温度高、烟雾浓、视线受阻, 消防人员穿戴全套个人防护装备, 使其作战行动范围、距离、身体灵活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四是没有专门的进攻通道, 消防人员实施内部灭火救援只能集中在有限的人员出入通道口, 救援难度大, 救援行动的机动性受到一定限制;五是地下建筑火灾扑救可动用大量的装备受到限制。

火场内部压力大, 易形成“轰燃”现象

由于地下建筑发生火灾后所产生的烟雾无法有效地排解, 烟雾和热量无法扩散, 高温积聚在室内, 易形成“轰燃”现象:一是火灾发生后地下空间内的某部突然与外界形成空气对流, 发生“轰燃”现象;二是火灾发生后可能形成高压力后的倒塌, 形成“轰燃”现象。

扑救对策

火情侦察与多种方法综合利用

扑救地下建筑火灾和扑救其他地上建筑火灾一样, 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火情侦察。火情侦察一般可通过询问知情人、仪器检测、利用消防控制室、内部侦察、利用图纸资料等方法进行。一是挑选有经验的人员带队, 组成若干火情侦察小组, 在着火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的配合下, 不间断地进行火情侦查;二是重点利用询问知情人和消防控制室监控设备, 重点询问刚从地下建筑逃出的神智比较清醒的年轻人和熟悉单位情况的工作人员, 了解掌握火源位置、燃烧物质、火势蔓延方向、人员被困数量及位置、固定消防设施工作情况等;三是充分利用图纸资料, 掌握该地下建筑的平面布置、出入口数量及位置、消防设施的分布等有关的数据资料, 以便准确地掌握情况, 正确实施作战部署, 使用消防器材设备;四是合理运用可燃气体探测仪、测温仪、热成像仪、侦察机器人等设备, 查找火点, 测量有毒气体成分与浓度、温度等, 为火场指挥员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排烟降温, 为救人灭火创造条件

要扑救地下建筑火灾, 必须先要排烟降温。一是迅速开启通向室外的排烟口、排烟管道和通风口;二是采用人为排烟, 可以利用排风机械向室内反向送风等方法, 排除室内烟雾和降低温度;三是向室内喷水降温除烟除尘;四是向室内及通道充灌高倍泡沫排烟;五是利用排烟车抽出地下建筑内的高温热烟。

疏散救人, 合理运用救人方法

“救人第一”是消防灭火救援工作的基本原则。由于地下建筑火灾的烟气危害比地面建筑更甚, 人员的疏散更加困难, 因此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 疏散和营救被困人员。

疏散救人一般按先近后远的顺序进行, 即首先是出入口处的被困人员, 其次是通道、室内及其他走廊等处。一是以引导疏散为主, 充分发挥地下建筑工作人员的作用。在做好稳定被困人员情绪的基础上, 组成若干战斗小组, 配备照明器材、防烟、防毒面具及简易防护用具 (湿毛巾等) , 在地下建筑工作人员的带领下, 利用出口和通道, 将被困人员引导和疏散到安全地带;疏散时在转弯、楼梯口处要安排人员指示方向, 行动不便者可派人协助护送;同时尽快组织精干力量, 深入到容易误入的死角部位寻找、抢救被困人员。二是以营救疏散为辅, 充分发挥消防铁军攻坚克难作用。当人员被封锁在地下, 无法疏散时, 应组织突击力量在水枪射流或高倍数泡沫喷射的掩护下, 强攻救人。除公安消防队力量外, 还应在条件允许时, 组织其他有关人员协同营救。参加营救的人员必须佩戴好呼吸器及各种安全防护装置、照明、通信工具等。对由于挤压践踏造成轻伤的被困人员可以由救援人员搀扶救出, 经简单处置后再转交医疗急救部门;对于已处于昏迷状态或因重伤无法移动的危重伤员, 要使用躯体固定担架运送。对被困人员实施救助的过程中, 救助人员应为被救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 如使用双面罩空气呼吸器的附属面罩或随身携带的简易防烟面罩。

固移结合, 选准突破口内攻灭火

1.固定消防设施的利用

利用固定消防设施灭火是扑救地下建筑火灾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有固定消防设施的, 要立即启动;若没有启动, 要立即派人到消控室协调消控人员启动, 充分发挥防火卷帘、喷淋、消火栓等固定消防设施的分割、控火、灭火等作用。在实施内攻时, 要优先利用室内消火栓系统, 辅以移动消防装备, 依托承重结构建立水枪阵地对火势进行堵截、消灭。

2.内攻路线的选择

在火灾初期阶段, 要从燃烧区的两侧扑救, 用夹击的方法控制、扑灭火灾。在扑救过程中, 要迅速了解清楚该地下建筑的全部出入口、进排风口情况。扑救火灾时要选择最佳的进风口攻入, 选择科学的内攻路线, 就会有效避免和降低伤害。

3.水枪阵地的选择

扑救地下建筑火灾时, 水枪阵地要选择在火灾区域两侧的出入口, 这样就能从两侧夹击火势。当火灾进入猛烈燃烧状态时, 选择可以利用的通道, 设置水枪阵地向室内喷水扑救。设置进攻或防御阵地时, 必须安排专人负责后方行动路线的畅通, 保证战斗人员在危机时刻能顺利撤退到安全地带。具体战法为:一侧着火, 中间切封, 顶端排放, 一侧进攻;中间着火, 堵截两侧, 放开两翼, 重点突破;上层着火, 下层设防, 下层着火, 上层设防;连接部位着火, 围两侧, 防一侧, 放一侧, 控制火势向地上建筑物蔓延。

保障通信, 确保联络畅通

火场通信畅通是扑救地下建筑火灾的关键一环, 是确保整个处置过程及时、高效、有序的重要保障。结合目前消防部队实际, 地下建筑火灾火场通信可通过以下5种方式进行:一是在较浅短的地下建筑内可用手语或绳语进行联络;二是利用地下建筑原有的无线通讯方式进行联络, 如电台等;三是利用消防部队使用的350 M电台或800 M集群电台脱网形式, 可实现同一空间层面的通讯;四是利用有线电话的形式, 实现地下与地面的通信联络;五是使用地下无线通信中继台实现整个火灾现场的通信联络。地下无线通信中继台是专为解决各大厦、矿区、隧道、地铁等地下设施及楼层屏蔽造成无线通信 (对讲机) 的盲区现象而设计的, 运用现代电子技术及先进的通信手段, 巧妙地利用小功率、多站点收发同频的方Supervision&Management法, 较好地解决了电台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出现的盲区现象。

备足力量, 定期进行轮换

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参战力量多, 作战时间长, 消耗物质多, 火场用水量大, 尤其是空气呼吸器的消耗量更是惊人。因此, 必须在第一时间将各种灭火所需的排烟、照明、抢险救援、特种防护、通信指挥类等装备物质调集到现场。同时要充分考虑地下建筑火灾扑救的艰苦性, 及时组织内攻人员每隔20 min进行一次轮换, 确实保障内攻人员的战斗力始终处于良好状态。轮换前要认真检查个人防护器材是否工作正常、联络信号是否记清, 做到进入时登记, 出来时点名, 防止灭火救援人员不必要的伤亡。

注意事项

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措施 篇3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森林火灾的危害性、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和补救方法,为消除森林火灾隐患,保护森林资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火灾;预防补救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81-1

2013年12月份以来,陕西省大部分地区降雨稀少,气温偏高,土壤失墒严重,农作物生长受到明显影响,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据气象部门预报,近期全省仍无有效降水,旱情还将持续发展,抗旱和森林防火形势不容乐观。为切实做好冬春抗旱灌溉和森林防火工作,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冬春抗旱灌溉和森林防火工作的紧急通知。如何及时有效的进行预防和扑救及措施就是我们主要讨论的问题。

1 如何预防森林火灾

1.1 林区居民分布特点

林区居民的居住特点为“小、散、远”。与城市比较,林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森林中多为生产路、公路和林业造林便道。道路连接着零散的林场、林业管护站、居民点和乡镇,居民们大多都居住在砖木结构建筑中,院墙都是用木头夹筑,居民日常做饭和冬季采暖等生活用火主要来源于木头,每家每户都会储备大量的木头,起火后火灾会很大,一旦发生火灾会出现大量飞火,严重时可能造成大面积连营火灾。城镇发生火灾时容易导致家火上山,给当地居住的居民带来极大的生命财产危害。

1.2 森林火灾形成的原因

发生森林火灾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但归根结底发生火灾的火源只有两种,即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自然火源属于自然现象,主要由雷电产生的雷电火和火山爆发所引发的火山火等等。其他自然火源引起森林火灾的几率相对比较低。人为火源多发生在使用火源不慎而造成的森林火灾。分为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两种,生产性火源多来源于农、林、牧业生产中的用火;非生产性火源多来源于野外用火、路人吸烟、烧农作物秸秆、烧纸、小孩玩火等等。这些火灾多因为天气干燥,人们对森林防火意识淡薄,一时疏忽大意造成的火灾。

1.3 发生森林火灾的时间规律

凡是处在干季或者湿季分明的森林林区,主要的防火期都出现在干季。夏季多发地区多出现在高纬度地区,春秋两季会出现在中纬度地区。如果冬季缺雨少雪或者长期干旱的夏季也是容易出现火灾的。在我省火灾多出现在春冬这两个季节,南方各地火灾多容易出现在冬春两季,长江流域夏季梅雨期过后,1月到2月晴天也容易出现森林火灾。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以及长白山地区防火期都规定在春秋两个季节。每年3月至6月和9月至11月是大小兴安岭林区火灾高发期,火灾发生最为严重的月份为4月到5月期间。

2 森林火灾的扑救措施

2.1 加强管护措施,防范火灾隐患

我们在森林护管的工作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抓起,做到管林、管人、管火,把任务落实到位。一是做到巡山查林不放松,要求护林员每日上山进行巡视,护林队长应该坚持每月到各个辖区进行督促检查;二是对进入林区的外来人员一定要做好登记检查工作,并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三是如果在林区内发现智障人士应进行调查询问,确定身份后第一时间派车送出林区。落实责任人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四是林区内学校和学生家长应该分别签订防火责任书,看护好孩子以免玩火造成火灾;五是不定期组织清理进入林区人员和没收火具;六是严格控制祭奠活动,与林区坟主签订责任书,要求大家一律进行文明祭祀;七是重新制定新的值班制度和节假日的带班制度,要求建立交班登记制,并要保证彼此通讯的畅通;八是加强对护林队伍的建设工作,出现人员短缺时,应该及时补充;不断完善我们的扑火预案,逐步建立起半专业扑火队和村级扑火队。建立防火设备专业库房,用来储备防火物资。努力做到一旦发生火灾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尽快扑灭大火。

2.2 通过封山禁牧,提升管护成效

经过近些年的工作实践得出,封山禁牧不仅能缓解牛羊对林地和植被的破坏,更能减少林区内人为的活动。由此,我们不断强化对林地进行封山禁牧。在大力宣传的基础上,我们还不断加强对林地的巡查工作。组织护管站中的精英组成工作组,对违反规定的放牧人员进行处罚。努力做到教育一个影响一片的作用。通过教育帮扶使林区内牛羊基本做到舍饲圈养,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管护的压力。能够使森林植被得到快速生长,植被恢复速度明显加快。

管护人员的培训教育也尤为重要,只有全场下上齐抓共管,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扎扎实实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真正取得森林防火工作的全面胜利。在肯定管护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寻找工作中的不足并做出相应的改进。我们应该借鉴其他林区的经验和教训:一是森林防火宣传教育不到位,违规使用明火现象仍然存在,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二是森林防火管控机制不完善;三是林场信息反馈不及时,经常出现迟报、漏报、不报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对待,寻找工作中的疏忽和漏洞,做到居安思危,与时俱进,未雨绸缪,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确保辖区森林资源安全。

森林火灾扑救预案 篇4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较强、危害性大、扑救困难的自然灾害,属抢险救灾工作,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大力调动人民群众和各单位的防火、灭火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促进我镇的绿色产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森林防火条例》和《云南省森林消防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镇的森林防火实际情况,制定森林火灾扑救预案。

一、加强火情监测

搞好森林火险预测是“早发现、早准备、早出动、早扑灭”的前提条件。镇护林防火指挥所要及时掌握森林的气象情况;加强全天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护林员要对重点林区进行巡山守护,严密监视火情,以便抓住有利条件,尽快将林火打早、打小、打了。

二、火灾处置报告

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森林火情时,立即向镇人民政府或护林防火指挥所报告。镇政府或护林防火指挥所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组织就近各单位和群众扑救。同时,将火情和扑救情况立即上报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对县森林防火指挥部下传的卫星热点,镇护林防火指挥所接到通知后,应及时派出人员进行现场核实并将重点查处情况立即反馈县防火办。

三、组织领导机构

勐仑镇人民政府设立森林防火指挥所一个,由镇主要领导任防火指挥长,村委会设立森林防火领导小组4个,人员由村委会主任、支书、副主任、护林员等人组成。要在镇政府驻地就近建立一支由民兵组成的应急扑火小分队,人员40人。义务扑火队伍由村委会各村民小组组成,每个村委会不少于150人。森林火灾扑救,由镇人民政府统一协调组织指挥。

四、火灾现场指挥及后勤物资供运

发生森林火灾时,由镇政府协同森林防火部门组织自救,并立即组成由一名指挥长或副指挥长为首的扑火前线指挥部。

现场指挥员到火场后,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了解火场情况,制定扑火行动方案;

(二)组织调动扑火队伍,落实扑火任务,明确划分扑火责任区;

(三)扑火前线指挥部的位置,尽量选择靠近火场,交通、通讯方便,便于直接观察和掌握火场情况及指挥的位置;

(四)勾通各扑火队伍与现场指挥部的通讯,确保高度自知;

(五)在火灾扑救过程中,必须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动。各级领导参加时,必须明确统一指挥的指挥员,以防多头指挥,形成混乱现象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

(六)森林火灾在短期内难以扑灭时,必须要有足够的预备扑火队,并做好必要的后勤保障准备工作;

(七)有降雨条件时,要及时与气象部门联系,实施人工降雨灭火。

(八)扑灭火灾后立即组织人员清理余火,防止死灰复燃,并经前线指挥员检查验收,确认无余火后,扑火人员和指挥部才能撤出;

(九)在扑灭森林火灾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强调和坚持安全第一。

发生重大、特大火灾时,镇政府必须有一名政府领导为首,财政所和政府人员参加的后勤保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后勤物资保障工作。所需物资由后勤保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调度,既要做到保障有力,又要避免浪费,有关单位必须大力支持。

五、扑火队伍的组织和调动

扑救森林火灾时,必须有组织、有纪律地进行,切忌无组织、无纪律的散兵作战,扑火队伍的组织和调动,一般分三个梯队进行。

第一梯队:火灾发生时,首先就近组织当地村民和民兵组成的义务扑火队。

第二梯队:就近农场的职工,各单位职工和民兵应急分队。

第三梯队:调动驻军、武警。

现场指挥部根据火场情况,有计划地调动扑火队伍,既要防止盲目上人,打人海战术,人员拥挤民不开,导致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和伤亡事故,以不能因扑火力量不足而导致小火酿成大火,造成更大的损失。

六、火灾查处

森林火灾发生后,林业公安部门要立即组成火灾侦破组赶赴火场进行调查取证,尽快侦破火灾案件,视情况进行依法处理。凡属故意纵火烧山或因火灾造成重、特大损失的必须依法从严、从重、从快处理。

勐仑镇护林防火指挥领导小组

煤制油工业火灾扑救探析 篇5

1 煤制油技术发展概况

“煤制油”亦称“煤液化”,即以煤炭为原料,在一定反应条件下生产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的过程。煤液化技术通常分为“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两种工艺。伊泰公司采用“煤间接液化”工艺。

1.1 煤间接液化技术发展历程

煤间接液化技术是由德国科学家Frans Fischer和Hans Tropsch于1923年首先发现并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简称“F-T合成”或“费-托合成”。1936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煤间接液化工厂。1955年南非Sasol公司利用煤间接液化技术生产出汽油、煤油等产品,其煤液化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重视煤液化技术。目前,将煤间接液化技术投入商业生产的主要有南非、荷兰和美国的几家公司。

2001年,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了煤制油重大科技项目。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产煤成本相对较低,发展煤制油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内蒙古已建有神华煤直接液化和伊泰煤间接液化等项目,煤制油产业化步伐正在加快。煤制油作为新型煤化工技术,对降低我国石油进口依赖、促进能源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1.2 煤间接液化工艺流程

伊泰煤制油有限公司是由内蒙古伊泰集团与中科院煤化研究所联合研发的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煤间接液化的原理是将煤气化、净化后,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合成气(H2+CO),使合成气在一定的压力、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液态产品。煤间接液化的工艺流程是:来自净化单元的新鲜合成气,经混合加热后,进入到浆态反应床,进行“F-T合成”反应,反应后物料再经油洗、脱碳、加氢精制、加氢裂化、油品分馏等过程生产出各种油品。煤间接液化的主要产品是烃类燃料、甲醇和二甲醚。生产过程中一个单位的原料需经过多次循环、分离和中转,见图1所示。

2 煤制油企业火灾危险性与火灾特点

2.1 煤制油企业火灾危险性

2.1.1 物料危险性

煤制油生产过程中从原料到产品多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高温、高压和腐蚀物质。中间罐区的物料成分复杂,管线和反应釜内的物料成分也比较复杂。发生火灾时,要充分考虑各类物料之间的相互影响。

2.1.2 装置危险性

以伊泰煤制油公司为例,煤制油企业厂区包括有净化单元、脱碳单元、制氢单元、油品加工单元和罐区单元等部分,装置包括“F-T合成”、脱碳、油洗和油品加工装置等,还有浆态床反应器、裂化反应器、煮沸器、重沸炉、闪蒸槽和吸收塔等设施,其火灾危险性为甲类,存在泄漏和爆炸的可能,生产区及罐区为爆炸危险区域。

2.1.3 工艺过程危险性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员操作失误、仪表失灵和设备损坏而造成泄漏;易挥发油品的油气挥发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遇明火及静电发生燃烧及爆炸事故;加热温度过高发生突沸;中间罐区倒料中,呼吸阀发生故障导致罐体失衡;其他因素导致的生产安全事故等。

煤制油项目工艺流程十分复杂,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点,集火、爆、毒于一体。一旦发生火灾,危害极大。

2.2 火灾特点

2.2.1 火势发展快

煤制油企业火灾的热值高,火势猛,火焰中心温度可达1 050~1 400 ℃,火焰直线蔓延速度可达2~3 m/s,火焰可瞬间高达数十米。煤制油企业生产、储存或中转的绝大部分装置为钢制,火灾热辐射强,易形成爆炸。生产装置内存有易流淌扩散的易燃易爆介质,有沸溢、喷溅的可能,大量可燃液体流散,易形成大面积流淌火。由于生产设备高大密集,框架结构孔洞较多,相邻储罐管线纵横,会使火势向上下左右迅速扩展,易形成立体火灾。

2.2.2 危险性高

煤制油企业火情特殊,火场险象环生,潜伏着巨大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生产储存场所的设备、管道存有大量可燃性原料或产品,发生泄漏爆炸或受热后膨胀易形成物理性爆炸;生产装置高度的连续性,易形成连续爆炸;如果火灾扑救程序不对,还可能造成多次爆炸,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2.2.3 扑救难度大

煤制油项目工艺流程十分复杂,燃烧物质的性质不同,需选用灭火剂的类型也不同;根据装置设备和着火部位的不同,要采取不同的灭火技术和战术方法。此次火灾中,地面流淌火将罐体阀门烧坏,导致罐体扩大泄漏,罐区防护堤内积下大量流淌火,无法实施器具堵漏、倒灌转移,扑救难度非常大。

2.2.4 灭火作战时间长

煤制油火灾扑救作战持续时间长,所需特种装备、灭火药剂和用水量都非常大。特别是起火或爆炸后,罐体自身保护装置和半固定泡沫灭火系统容易失效,必须调集足够的侦检器材、防化洗消车、高喷车、泡沫车等特种车辆装备和灭火药剂,确保扑救现场车辆装备、水源和灭火药剂充足好用。此次火灾扑救中,内蒙古消防总队连续奋战12 h,共使用普通泡沫灭火剂75 t、A类泡沫灭火剂 0.7 t,用水 2 000 t以上。

3 伊泰煤制油公司火灾扑救情况

伊泰煤制油公司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开发园区,距呼和浩特市约88 km,距包头市约200 km,距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近 240 km。罐区共有储罐12个,其中300 m3储罐3个(直径为6.5 m,高度为9 m),500 m3储罐4个(直径为8 m,高度为10.4 m),800 m3储罐2个(直径为10 m,高度为11 m),1 000 m3储罐3个(直径为10.8 m,高度为12.69 m),共储存轻质油、重质油、柴油、重质蜡5 000 t。

3.1 起火经过

4月8日0时15分左右,夜班班长发现油品加工车间中间罐区TK9904号罐液位出现突然升高的异常现象,于是赶到TK9904号罐处,发现罐体底部出现向下弧状凸起,且北侧底部发生泄漏。而后检查TK9904号罐的蒸汽加热装置发现入口阀处于关闭状态,并通知发油车间停止向TK9904号罐送油。确认停止送油后,1时左右开始通过中间罐区泵房的重质污油泵由管道向TK9906号重质蜡油罐倒油。至3时,泵已无法将TK9904号罐内的蜡油继续向TK9906号罐倒油,于是操作工开始关闭界区阀和倒油泵。4时15分左右,在场工作人员听到一声闷响,并发现TK9904号罐底部周围起火,火势沿着蜡液流淌的方向向TK9901A号罐蔓延,先后引燃了TK9901A号罐、TK9901B号罐和TK9902号罐三个轻质油罐,火势迅速扩大。

3.2 扑救情况

4时30分,准格尔旗消防大队接到报警,立即出动7台消防车,27名官兵到场扑救,并调动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公司企业专职消防队6台消防车,32名消防员到场增援。同时,向鄂尔多斯市消防支队请求增援。支队迅速调集增援力量,并向总队指挥中心报告。接报后,总队迅速启动《化学危险品事故处置应急救援预案》和《跨区域灭火救援预案》,调集呼和浩特市消防支队、包头市消防支队、呼市炼油厂、神华煤制油企业专职消防队等到场增援。6时40分,总队全勤指挥部人员相继到达事故现场,指挥灭火作战。下午15时30分,现场总指挥部果断决策,调集充足的灭火力量,发起总攻。16时,彻底将大火扑灭。

4 煤制油火灾扑救方法

此次火灾扑救,是近年来内蒙古消防部队调集力量最多、处置时间最长、现场环境最危险的一次灭火行动。参战部队克服化工火灾处置经验不足、灭火剂种类较少和增援队伍距离太远等不利条件,战术方法运用得当,扑救措施使用得力,成功将大火扑灭。此次火灾的成功扑救,关键在于以下5点。

4.1 夺取火场控制权

煤制油工业火灾的燃烧物质成分和燃烧形式呈多样化,火势燃烧猛烈,火势发展极快。煤制油企业的装置设备多为钢材制造,普通结构钢材在室内受强烈火焰直接作用下,5 min内温度可达500 ℃,而强度降低一半;10 min内温度可达700 ℃,而失去大部分强度,发生变形。因此,当强火焰作用时间超过10 min,钢制框架、贮罐、管道将会出现坍塌或破裂,导致大面积流淌火。此外,在强辐射的作用下,装有气态或液态物料的容器、管道内部压力剧增,可能导致物理性爆炸,并可能因此引起一系列爆炸。

“兵贵神速”,火场指挥员在组织指挥扑救煤制油火灾时,首先控制火势发展,防止火势的蔓延扩大;坚持以快制快的灭火战术原则,加强首战力量,调派兵力快、达到火场快、火情侦察快、战斗展开快;同时,组织突击力量,以最快速度堵截火势,防止蔓延,夺取火场控制权。在此次火灾扑救中,内蒙古消防总队一次性调集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10个消防中队和呼和浩特市炼油厂、神华煤制油、神东分公司等5个企业专职消防队,共59台消防车,316名消防员到场增援,第一时间迅速反应,一次性调集充足力量,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保持强大进攻锐势,为成功扑灭火灾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

4.2 密切监视火情发展

煤制油火灾火情特殊,火势瞬息万变,火场险象环生,潜伏着巨大的危险,随时可能出现各种突发情况,扑救难度非常大。在扑救中,要敏锐观察火情,准确分析火情发展,对火场情报信息进行认真甄别和缜密推断,判明灭火的主攻方向,科学合理地做出灭火决策,及时调整作战计划,迅速部署战斗力量。

煤制油企业罐区储罐布局集中,储存物料复杂,储罐液位高低不同,特别是在事故状态下各项数据难以准确取证。为了确保灭火决策的正确性,保证扑救火灾的各项战斗行动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必须在各个灭火阶段对火情进行反复侦察。火情侦察工作要充分借鉴石油化工火灾的侦察手段,观察哨应建立在安全地点,火场观察哨应有临机决断之权,可以直接向任何阵地或整个火场发布警告、下达撤退命令。在此次火灾扑救中,指挥部在现场周围设置了6名观察哨,密切监视火情发展。后来观察哨发现油罐有呼啸声、开始抖动等危险征兆,即果断下达撤退命令。在两座轻质油罐1A、1B发生爆燃前,全部人员和车辆撤离到厂区外的安全区域,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

4.3 先控制后消灭

在煤制油火灾扑救中,冷却控制是防止火情恶化的关键所在。冷却应贯穿于整个灭火战斗行动中,不能有片刻间歇。没有高质量的冷却,就不能保持火势的稳定,就不能控制全局。当时,罐区防护堤内存在大量泄漏轻质油,着火罐内仍然留有大量可燃油品,并在猛烈燃烧。如果对着火罐进行彻底扑灭,残存的可燃体与空气混合可能引起再次爆炸。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因此,在扑救中,坚持“冷却第一”的原则,不打“速决战”,打“持久战”,采取“先控制、后消灭”的战术,不盲目强攻扑灭明火,而是对泄漏燃烧的罐体进行长时间冷却控制。在扑救中,内蒙古消防总队采取分隔合围的战术,将罐区划分为3个区域,按照着火罐、邻近罐、外围罐的顺序有重点地进行冷却保护,使泄漏可燃物充分燃烧,使罐区形成稳定燃烧,防止发生爆炸。在火焰被扑灭后,继续维持冷却和泡沫覆盖,以免发生复燃,然后逐步消灭大火。这是扑救煤制油火灾比较稳妥的办法。

4.4 全力围剿流淌火

煤化工企业发生火灾,首先是在某一个储罐或某一段管道燃烧。随着火势扩大,流淌火会向临近储罐或设备蔓延。因此,防止流淌火蔓延是控制火势的根本前提。在灭火救援实践中,可采取断绝燃烧液体来源或筑堤等方法,控制流淌火蔓延,堵截火势发展,为扑灭火灾创造有利条件。

针对当时火场情况,现场指挥部命令鄂尔多斯支队协调社会相关职能部门,调集了4台大功率的挖掘机、推土机和铲车拉运沙土,组织工人搬运沙袋、水泥,在1A罐与1B罐之间建立了一条隔离带,防止地面流淌火蔓延。同时,指挥部命令在防护堤底部打孔,共打了3组9孔,采取防护堤打孔导流和手抬机动泵抽取两种方法,将防护堤内的油、水、泡沫混合液,迅速排放至防护堤外围挖建好的排污坑内,限制了流淌火的蔓延,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火势。此外,还用沙土对泄漏的管道进行了埋压堵漏。这种采取打孔导流、沙坑储存遏制流淌火的做法,受到公安部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被认为是灭火救援技战法的一大创新。

4.5 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在着火罐体温度和压力明显降低,火灾稳定燃烧或燃烧减弱时,应当抓住战机,调整战斗力量,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一举歼灭火灾。

实施总攻充分考虑了5个要素:现场稳定燃烧;复燃的可能性较低;总攻前后生产线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避免或减少次生灾害;灭火力量要留有余地。“火无常形,兵无常势。”总攻时车辆应停在地势较高的位置,尽量占据上风方位,选择进攻阵地要做到能进能退,阵地设置应当兼顾二次进攻的力量部署。

5 引发的思考

5.1 重视煤化工企业消防安全

随着国家能源转化战略的实施,煤化工企业将大量兴建和使用,煤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将成为消防部队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攻课题。煤化工装置运行周期为4~6年,5年前后是事故频发的高危期,因此要未雨绸缪,加强煤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工作,组建企业消防队,筑牢煤化工火灾扑救的第一道防线。

5.2 加强技战术研究

煤制油火灾扑救是全新的、陌生的领域,亟需尽快解决煤制油火灾扑救理论缺乏、技战术滞后等一系列现实难题。应认真研究煤化工火灾的特点,加强煤化工火灾的技战术研究,组织开展相应的扑救理论研讨、应急灭火演练等工作,以便有效地扑救此类火灾。

5.3 增强消防官兵环保意识

此次火灾扑救中,消防官兵从一到场抢关排污管道闸阀,到挖坑存储限制污水蔓延,在事故状态下最大限度地防止了环境污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化工火灾将会越来越多,消防部队在灭火救援中要增强环保意识,加强与环保部门合作,学习环保知识,开展联合演练,尽量避免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张双全.煤化学[M].北京:矿业大学出版社,

[2]陈家强.试论化工火灾扑救的组织指挥[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2,21(2):3-5.

[3]GB50160-92,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S].

地震次生火灾扑救力量评估及优化 篇6

地震突发性、破坏性极大,强烈的地震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于我国大中型城市人口密度高、建筑拥挤、管线复杂,随着新的地震活跃期的到来,地震次生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传统的消防力量优化主要是基于常态下的火灾风险进行的,针对地震次生火灾风险开展的优化布局研究较少;同时,消防力量的优化主要是针对消防站布局,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另外,由于地震后道路、供水系统破坏对灭火行动的影响,也使得震后火灾扑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使得常规灭火力量不能满足震后火灾的扑救。因此,针对地震次生灾害对消防力量进行优化布局,对于提高城市抗御灾害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次生火灾对公众生命及财产的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震后消防力量评估优化的研究中,由于固有城市功能分区、土地资源等因素影响,消防站空间优化布局方案有时会缺乏实用性。震后最大责任区较之常态往往会出现较大的改变,所以评估优化应主要针对起决定作用的消防车辆进行。笔者认为,应按照震后火灾风险概率、灭火用水量、现有消防装备,应用科学的定量方法,采取定位配给评价法、可达性评价法对城市现有消防装备进行优化布局。

1 消防车辆布局评估

1.1 消防用水量及消防车数量估算

1.1.1 灭火用水量

根据建筑结构类型、耐火等级以及建筑面积,保护建筑所需的消防用水量计算公式见式(1)所示。

QR=axb (1)

式中:QR为消防用水量,L/s;x为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2;参数a、b的取值可参见表1。

1.1.2 消防车数量

水罐消防车数量的计算可依据式(5)。

undefined (5)

式中:n为水罐消防车数量;QR为消防用水量,L/s;Qn为水罐消防车流量,L/s。

举高消防车数量的确定可参照表2。

1.2 消防车辆布局评估方法

消防车辆布局评估指标可分为水罐消防车第一出动标准符合度、水罐消防车总体出动需求符合度和举高消防车出动需求符合度。

以建筑物所需消防用水量为风险度量指标,可确定出不同风险的建筑物的水罐消防车出动标准,表3为灭火消防车辆出动标准。而举高消防车出动标准设为所需举高消防车在接警出动后20 min内抵达灭火救援现场。

城市基于保护建筑物的消防车辆布局评估方法可具体描述如下:

(1)根据第一出动水罐消防车和出动标准中的水罐消防车第一出动的比例,确定水罐消防车第一出动标准符合度。即假定实际水罐消防车在第一出动时间t内抵达保护建筑物的消防用水量为Q,则其符合度为:

undefined (6)

计算过程中,如果Q>QRF,则令Q=QRF;如果CdF>1,则令CdF=1。

(2)根据在45 min内能够实际出动的水罐消防车的提供灭火强度与实际灭火强度需求的比例,确定水罐消防车出动的需求符合度。即假设在45 min内的实际总灭火强度为Q′,其符合度为:

undefined (7)

计算过程中,如果CdA>1,则令CdA=1。

(3)根据在2 min内能够出动举高车占所需举高车的比例,确定举高车出动需求满足度。即假设在2 min内实际出动的举高车数量为NL,保护建筑所需举高车数量为NRLA,其符合度为:

undefined (8)

计算过程中,如果CdLA>1,则令CdLA=1。

(4)计算车辆布局评分的表达式为:

G=50×CdF+30×CdA+20×CdLA (9)

(5)根据式(9)和表4,可确定保护建筑物的消防车辆布局是否合理。

2 消防车辆布局优化

为了便于优化方案的确定,设定以满足震后80%的该类型建筑物区域灭火救援需要为标准,且基于现有消防站布局和在老旧城区增设消防队站的不便。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模型,此模型能够很好辅助地震次生火灾等大型灾害状况下,对城市灭火救援力量特别是消防装备规划进行需求分析。因此,以基于地震次生火灾扑救条件下消防车辆需求为主。

2.1 消防车辆布局优化的影响因素

震后火灾消防力量优化受以下因素影响:

(1)保护对象类型。不同类型的保护对象灭火力量数量需求不同,对消防装备种类需求也不同。

(2)保护对象建筑物特征。建筑物面积、高度、层数都对优化布局有所影响,不同特征对消防装备需求也不一致。在分析中,采用抽样分析的方法。

(3)时间要素。在火灾扑救中到场时间和扑救时间不同,根据城市火灾扑救历史基本数据,假设震后火灾灭火行动可在到场后1 min内开始,在40 min内基本控制火势。

(4)装备因素的影响。消防车辆的性能差异较大,如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灭火效率达到普通水罐消防车的20倍;加油浸润剂等添加剂后,水的灭火效率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间接提高水罐消防车的灭火效率。

2.2 消防车辆估算及分析

根据我国火灾扑救调动、使用车辆的基本规则,水罐消防车、泵浦消防车、泡沫消防车、举高消防车使用频率较高,发挥作用最大。为便于对所需消防车辆的类型、数量及能力进行分析,笔者将泵浦消防车和泡沫消防车均视为水罐消防车。而举高车根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规定,主要以20 m和30 m为主,40 m以上举高车也会在特定场合起决定作用;同时,考虑到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已逐步将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作为灭火主战车,因而引入这一装备,这是笔者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消防事业发展前瞻作出的判断。

结合以上分析,为了能够对各种类型保护场所的消防车辆需求进行估算,有必要对震后火灾的规模、被困人员的数量、建筑物层数与水罐消防车、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举高车(高喷车、云梯车、登高车)的数量等之间的关联

作一般的假设。

火灾扑救所需消防车辆类型:20 m举高消防车、20~40 m举高消防车、40 m以上举高消防车;载水量5 t以下中低压泵水罐消防车、载水量5~10 t中低压泵水罐消防车、载水量10 t以上中低压泵水罐消防车;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

消防车辆需求估算前提有以下几点:

(1)确定建筑物最大可能过火面积、最大可能造成的亡人数以及建筑物层数等信息。

(2)假设消防队能在到场1 min内提供足够的消防装备及人员展开火灾初期扑救;在接到火灾报警后40 min内所需消防车全部到场并控制火势。

(3)消防力量到场时,过火面积不超过最大过火面积的20%。

(4)消防车基本需求,由建筑物层数、最大可能伤亡人数及最大可能过火面积决定。

2.3 消防车辆布局优化方法

消防车辆需求模型建立的目的在于确定消防车辆需求,以便为优化配置消防车辆提供基础。

2.3.1 配置目的及模型

消防车辆配置的目的是将估算出的消防车辆分配到已经布局好的消防站中。消防车辆配置模型见式(10)。

Minundefined (10)

约束条件:undefined;Vij-Ei≤0, ∀i∈I,∀j∈J;bij∈{0,1}

其中,I=消防站点集合;J=需求点集合;

undefined

;Ei=消防站点i处某类装备数量;Rj=需求点j处某类装备需求数量;Vij=消防站点i向需求点j提供某类装备数量。

(1)由于现实条件限制,规定在同一个消防站中举高车数量均不得超过3辆;

(2)规定在同一个消防站水罐车数量至少应2辆,但总数不得多于5辆。

2.3.2 优化配置方法

在实际进行消防车辆布局优化时,可根据制定的地方消防车辆配备标准进行消防站车辆配备,确定各种类型消防车辆数量的步骤如下:

(1)我国东部发达城市消防车辆已经达到或者超过现行《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特别是特种灭火消防车已经超出标准规定,基本满足常态下火灾扑救。累加各消防站中现有各类消防车辆的数量,可得到常态下整个城市各类消防车辆种类及对应数量。

(2)根据地震次生火灾发生后灭火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分析常态下消防车辆布局合理性,并结合实际消防车辆历史出动情况,比较地震次生火灾发生概率,合理调整消防车辆布局,并基于消防车辆布局现状,提出消防车辆规划中需要调整、增加的消防车辆种类和数量,通过累加,也可得到整个城市所需的各消防车辆种类及对应数量。

(3)对比分析以上得到的整个城市所需的各消防车辆种类及对应数量,计算所选消防车辆种类对应数量的上限值,进而确定城市所需消防车辆种类及对应数量。在此基础上,结合消防站布局,分配各类消防车辆。在分配消防车辆时,要考虑消防站的实际容纳量,在库容不能满足时,可采用选用高效灭火消防车的方案。

(4)优化方案要依据老式消防装备更新换代的需求和消防车辆合理匹配、优化组合的原则,对未讨论的其他类灭火消防车、专勤消防车、后援消防车不改变原有布局。

3 沈阳市消防车辆布局评估

3.1 评估目的

消防车辆布局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析目前沈阳市消防车辆是否满足常态下火灾扑救,为进一步改善地震后火灾扑救提供决策依据。

3.2 评估对象

车辆布局评估主要是针对沈阳市城区15个消防中队中以水和泡沫为灭火剂的消防车辆的布局,其中区域灭火救援车辆主要考虑水罐车、泡沫车以及举高消防车,见表5所示。

3.3 评估结果

按前述的评估方法,沈阳市消防车辆布局评估结果见表6所示。

根据表6的评估结果,可知抽样保护建筑中,评级为合理或基本合理的建筑比例为84.3%,故在常态下,沈阳市消防车辆布局合理。

4 沈阳市消防力量优化配置

4.1 数值确定及计算

为了便于表述和仿真,震后火灾扑救行动模型可表述为: 发现火源到火灾报警-消防响应及消防力量到场-火灾扑灭。地震后的灭火行动常被延误,这种延误可用时间量来具体衡量。为了实现仿真,利用上述时间划分对震后消防扑救过程描述见式(11)。

t=tD+tA+t'A+t'C+t'C (11)

式中:t为震后火灾扑救行动的时间,min;tD为由起火到消防响应的时间,min;tA为消防力量途中行驶的时间,min;tC为战斗展开到火灾扑灭的时间,min。tA'为道路通行率影响时间,min;tC'为供水管网失效对火灾扑救效率影响的时间,min。

其中,起火到火源被发现并成功报警的耗时在地震后受个体素质和所处环境影响较大,在此不过多考虑。在行动中,消防接警响应时间按消防指挥系统建设标准规定取45 s。所以,最终影响消防队灭火行动的主要因素为:赶赴现场耗时tA 、tA'以及由扑救效率即消防装备和消防人员训练水平影响的tC、tC'。

4.2 消防车辆优化方案

基于灭火救援出动延迟的主要因素,可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1)提高通行速度,增配不占用过多车库容量的小型灭火消防车,如消防摩托。

(2)增加消防中队的消防车数量,但增加数量受消防站车库容量以及人员编制数量制约,如车库无法容纳以及没有足够的驾驶员及消防员。

(3)在不更换车辆总数的前提下,提高灭火效能,在水中加入浸润剂、F500等添加剂,加入添加剂的灭火用水量可减少为原来的1/3。

(4)提高单车灭火效能,更换更大容量的水罐消防车或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增加干粉和二氧化碳消防车,提高灭火剂的灭火效率。

笔者认为,以上的(3)、(4)两条更为切实可行。

根据1.2节相应的评估方法和沈阳市市区内15个消防站的实际库容以及可同时出动车辆的极值,在保证各区域常态下灭火强度的前提下,对比沈阳市地震后发生火灾的极大值和历史火灾最大值,结合专家意见提出如表7所示的优化方案。

由于地震后火灾扑救行动受道路工程和供水管网失效的影响,因此灭火所需的水罐消防车和举高消防车第一出动需求发生变化。由于出动的延迟而导致的火势蔓延扩散、过火面积增加,可假定为建筑面积的增加。

若选定震后火灾消防力量出动标准如表8所示,根据新的消防装备布局和2.3节描述的相应的评估方法,消防车第一出动符合度计算中时间t的变化为15 min内(CDF),灭火强度符合度按60 min计算,则评估结果如表9所示。

由表9的评估结果可知,评级为合理或基本合理的建筑比例为81.2%,故在地震次生火灾处置中,沈阳市消防车辆装备布局趋近合理,此优化方案可行。同时,笔者正在参与的2009年-2011年辽宁省及沈阳市消防装备规划项目也采用相应的配置方案。

5 结 论

(1)对消防力量优化布局的影响因素、评估分析、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优化布局的基本流程。

(2)消防规划往往滞后于城市整体规划,而在地震发生后,固有的消防站责任区划分将发生重大变化,而基于消防装备的优化配置较为可行。

(3)消防车辆优化布局中不仅要考虑增加必要的车辆数量,同时也要考虑车辆更新换代的影响,尤其要综合考虑消防车的实际灭火效能、未来服役年限等因素。通过加入添加剂,灭火用水量可减少为原来的1/3,压缩空气泡沫技术可以大幅提高灭火剂的利用率及灭火效率。

(4)以沈阳市为实例进行评估优化,反映了消防力量灭火强度极值、布局现状,并提出了优化方案。评级为合理或基本合理的被保护建筑比例为81.2%,在地震次生火灾处置中,沈阳市消防车辆装备布局趋近合理。

参考文献

[1]赵荣国,李卫平.浅析现代城市地震火灾和减灾问题[J].城市防震减灾,1999,2(2):14-17.

[2]李树,吕昭河,唐朝纲,等.城市化进程对火灾的影响关系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25(3):396-398.

[3]胡传平.区域火灾风险评估与区域灭火救援力量布局优化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4]陈艳艳,郭国旗.城市消防站的优化布局[J].消防科学与技术,1999,18(1):26-28.

[5]韩阳.城市地下管网系统的地震可靠性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扑救探究 篇7

1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的火灾特点

1.1 高温下建筑顶部容易坍塌。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框架一般采用钢结构, 当钢构件自身温度达到350℃、500℃、600℃时, 其强度分别下降1/3、1/2和2/3。在全负荷情况下, 钢构件失去平衡稳定性的临界温度为500℃左右。而在火灾中, 高温烟气聚集建筑顶部, 致使温度上升, 受高温作用, 钢强度下降非常迅速, 在建筑顶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 整个顶部就有坍塌的危险, 给实施内部灭火行动造成极大困难。此外, 钢构件受热膨胀, 火场射水遇冷会急剧收缩, 易破坏建筑的稳定性。

1.2 火势迅猛, 易造成人员伤亡。

因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内部空间大, 空气充足, 可燃物多, 火灾荷载大、内部结构复杂, 极易发生轰然, 很快就会发展到猛烈发展阶段;建筑装修材料燃烧分解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其他有害气体, 以及燃烧所消耗的大量氧气, 使内部空间的氧含量急剧下降, 有害气体的浓度迅速增大, 被困人员很容易中毒窒息、死亡;内部面积大, 生产作业时人员距离疏散出口距离远, 被困人员逃生困难, 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1.3 障碍物多, 难以组织内攻扑救。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面积大, 坍塌物纵横交错, 内部设备多, 实施内攻、延长进攻线路、转移阵地都非常不便, 加之内部火灾荷载大, 燃烧猛烈, 内部结构复杂, 深入内部救援、强攻救生难度较大, 建筑坍塌后搜救难度更大。同时, 随时可能出现倒塌, 内攻危险性较大。

1.4 屋面结构复杂, 破拆难度大。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多数屋面采用钢构件, 横截面积大, 屋面呈弧形, 屋面板内充装的保温材料多数具有可燃性, 火灾中人员难以在屋面上停留, 现有破拆器材难以在短时间内破开屋面, 进行排烟或控制火势蔓延。另外, 出现坍塌后, 钢构件相互连接在一起, 很难破拆开口向内射水灭火。

2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的扑救措施

2.1 火情侦察。

到场后, 通过询问知情人, 了解起火部位、被困人员情况, 了解起火部位、被困人员情况, 了解有无易燃、易爆及贵重仪器设备, 了解建筑内部楼层的基本分布, 并注意查看建筑内部楼层的承重结构是否变形。组织人员进入内部侦察, 要查清与核实被困人员数量、所处位置、火势蔓延途径、燃烧物性质、燃烧范围、有无易燃易爆及贵重物品;确定进攻路线和灭火阵地的位置, 分析判断承重构件变形及坍塌的可能性。深入内部侦察时, 可组织精干力量分若干侦察小组, 从多个入口同时进行。

2.2 冷却降温。

扑救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时, 要确立“冷却先于灭火”的战术思想, 利用水炮和高喷消防车远距离向建筑顶部或窗口射水冷却降温, 使钢构件的表面温度下降, 从而有效保证钢构件的强度不遭破坏。同时, 冷却钢结构散发出的水蒸气可以提高火场的湿度, 降低火场的环境温度。在对钢构件建筑进行冷却时要做到均匀全面, 防止水流过强, 形成较强的局部冲击力, 造成钢建筑构件局部骤然降温, 引起建筑物构件变形收缩。

2.3 合理设置水枪阵地。

在扑救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时, 要尽量使用射程远的大口径水枪、移动炮、车载炮等, 从远距离向房顶、窗口射水冷却和灭火, 要尽量减少登高和进入室内的灭火人员数量, 防止建筑倒塌伤人。在火场温度降低到安全系数以内、确认无倒塌危险时, 迅速调整水枪阵地, 依托门、窗等部位设置水枪阵地, 从不同角度加强灭火强攻, 以强大的密集射流靠近火点灭火。当燃烧面积过大时, 要采取穿插分割的方式进行灭火, 即先堵截火势的蔓延, 然后利用框架内的间距、堆垛的间隔、通道等有利条件, 进行分割, 将燃烧区分割成若干片, 尔后逐片予以消灭。

2.4 排烟散热。

选择下风方向实施有效的排烟排热, 切忌形成四面围攻灭火的阵势, 导致高温烟气不易散出。排烟时, 可以运用建筑内部自动排烟设施、通风空调系统进行排烟, 利用移动排烟设施进行排烟, 也可开启排烟窗或破拆局部结构进行排烟。同时, 也可采取破拆排烟口引导和改变火势蔓延方向, 实现取舍适当, 攻防结合, 让现场高温烟气尽快散出, 为有效实施内攻控火创造有利条件。

2.5 启动内部消防设施。

扑救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时, 应贯彻“固移结合”的思想, 在火灾初期阶段应该组织精干力量进入建筑内部启动消防设施, 从而有效的控制火灾蔓延发展。

2.6 火场供水。

充分利用内部固定灭火设施出水灭火。当固定供水系统不能满足前方灭火用水需要时, 要迅速利用消防车由水泵接合器向建筑内部管网供水, 补充水量增加水的压力。为满足大量冷却用水的需要, 及时安排大吨位消防车向火场运水, 保证火场供水。

2.7 通信保障。

消防人员进行内部火情侦察和内攻灭火时, 可利用单位内部的手持对讲机等移动通信设备与室外保持联络, 也可在火场设置临时有线通信系统, 保证室外与室外的正常通信联络;情况紧急时, 也可利用照明信号或扩音喇叭喊话进行联络。

另外, 对隐藏在塌落物体下面的燃烧, 要根据情况采取牵引和破拆措施, 清除燃烧上面的障碍物, 彻底消灭火势, 以防复燃。

3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扑救的安全措施

3.1 内部侦察和内攻近战时, 要在外部增设观察哨, 观察厂房的梁、

柱、人字架等构件有无扭曲、变形、坍塌等迹象, 确保内部侦察人员的安全。

3.2 实施内攻时, 要控制内攻人员数量。

进入火场前, 安全员要登记进入火场人员数量、姓名和空气呼吸器的压力。每隔1分钟与内攻人员联系1次, 记录内攻人员的位置、空呼余压值。安全员一旦与内攻人员失去联系, 要迅速派出预备救援小组, 根据安全员最后记录的内攻位置快速前往救援。

3.3 内攻近战时, 要组织水枪掩护, 水枪手要选择能及时躲避热浪的位置进行射水, 射水时不能使用直流水直射高温的彩钢板墙体或钢构件, 以防止高温、热气浪反扑伤人。

3.4 内攻近战时, 要同时组织2个攻坚小组, 从有利的突破口攻进火场, 两组之间要相互交替掩护进攻。

3.5 大型钢结构建筑火灾, 要尽量使用大口径水枪或水炮冷却承重钢构件, 保持构件的承重强度。

射水时要注意使用喷雾、开花水流或直流折射的方法;破拆时动作不能过大, 防止局部结构失去稳定性而发生倒塌。

3.6 尽量减少登高的灭火人员。灭火人员在顶部行走时, 脚要踩在屋顶的承重部位, 防止坠落或滑落伤人。

3.7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局部承重构件发生扭曲变形或火场发生其他突变情况, 严重威胁消防人员的安全时, 要立即组织撤退。

4 结论

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已经成为目前消防部队面临的重点课题。对此, 各级消防部队要强化对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的研究, 掌握其火灾燃烧特点、规律和相应的对策和战法, 不断提高部队扑救此类火灾的实战能力。

摘要:分析了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的建筑特点、火灾特点和火灾危险特性, 研究了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扑救方法, 明确了需要把握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火灾扑救提供参考。

森林火灾扑救 篇8

【关键词】大跨度彩钢板厂房;火灾特点;火灾的危险性;应急措施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现代城市建设突飞猛进过程中,开始逐渐兴起了突破传统大跨度钢结构厂房、仓库等建筑类型。这类钢结构的建筑在大空间厂房、仓库存在比较广泛。因其有安装便利和低廉成本等优点,就导致在屋顶侧墙材料中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夹芯彩钢板使用的广泛和常见,可其是防火性能和结构耐火性能差也是一大弱点。万一出现大跨度彩钢结构厂房火灾,就很容易有建筑坍塌事故发生,导致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严重灾难出现。

1.大跨度彩钢结构厂房火灾的特点

对大跨度彩钢结构厂房来说,其基本都具有比较短的建设周期、比较高的面积利用率和比较强的可塑性,以及抗震、抗弯、抗压功能比较强等一系列优点,因此,选择彩钢结是大跨度建筑的最佳方案。但我们也应看到,耐火性较差是彩钢结构这类建筑材料的一大缺憾,一旦发生火灾倒塌现象就不可避免,这就使火灾扑救面临很大的困难。

2.大跨度彩钢结构厂房火灾的危险性分析

2.1火灾的火势发展快且燃烧面积较大

因为钢结构的跨度方面一般比较大,厂房的内部空间因而扩大了,导致室内门窗也相应地增加,这就造成厂房的空气快速流动,增加了火灾的蔓延的条件,因而促使火势更快发展,更猛烈燃烧,在那些空气流动快的地方火灾发生面积也就很可能扩大了。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一些大跨度钢结构厂房项目路缺少被消防部门的审核和验收的必要过程。

2.2耐火性不好,倒塌可因此产生

虽然在易燃材料中并不包含钢材料,然而若遇到高温环境,就可能将钢材料强度的降低和蠕变现象引发出来。在60摄氏度温度环境之中,建筑钢材的强度不可能有所变化,但伴随着上升的温度,其强度就会有降低趋势,当置于400摄氏度条件时,结晶现象就可能于钢材的内部产生,发生强度的极速下降的问题,到最后未免消失了钢材料的承受能力,而金属板夹芯板的耐火极限时间只有10分钟上下,相比于金属板的耐火极限时间要短许多,因可能发生承重功能丧失问题,就必须为金属板建筑进行导套。

2.3火灾扑救不易

火灾若发生在大跨度彩钢结构厂房内,其有着极快的火势蔓延速度,大跨度的厂房其内部空间必然就宽广,多种设备不仅繁多而且复杂布置,当进行灭火过程中,可能阻碍灭火人员到厂房内部深入扑火,水枪也不容易达到火点,使用灭火药剂也不会有理想效率。并且,当处于救火状态的大跨度彩钢结构厂房之内,厂房倒塌一直为指挥员担心出现的问题,也就会严重影响其做出正确的灭火决策和执行。当灭火运用水枪时,冷却作用的产生就会导致彩钢结构强度的降低,这造成清理货场余火难度加大,也使灭火的难度和工作量也增加了。另外,体积和重量都很大的倒塌的钢结构,会加大了火灾现场的清理难度。

3.大跨度彩钢结构厂房火灾的应急对策

3.1厂房建筑的防火审核和验收环节必须强化

应结合《消防法》贯彻实施的契机,提出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办理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制度的要求,若出现果审核程度不合法或者审核结果不合格的工程问题,许可证不得给以办理,并且,在这一条件下,使厂房建筑工程的防火审核和验收环节从根本上得到强化。

3.2严格评估彩钢结构厂房的消防性能

对于此类厂房结构,要评估消防性能评估和尝试设计理念改进,在测定彩钢结构厂房的结构、建设和内部设计等方面的火灾危险性能过程,运用消防安全的工程理论,同时优化厂房结构的防火设计内容,使发生火灾时彩钢结构厂房内部的设备,人员和财产的保护有可靠保障。不仅如此,若条件具备,消防结构方案设计应聘请消防性能评估的专业人员完成,其优点体现在如下三点:首先,要安全性和灵活性结合好。要将结合好以前火灾的统计资料进行消防性能设计,以此确保安全性;其次,由于资金的利用率的提高可以促进优化整个厂房消防系统的效果,有效保证不出现设施配置过多的现象和问题,因此,就确保不因为资金投入的减少而使厂房的安全性降低;第三,通过消防性能化设计使业主、用户、厂房的风险等量化有保证。

3.3有效合理地设置防火分区

若不存在特殊工艺的标准,就需要合理设置防火分区,由此能够使火势蔓延趋势大大的降低,在一个地区内控制火势而蔓延到其他区域,也尽量使厂房设备、人员财产等的损失尽量降低,确保安全。不仅要围绕有效的降低火势蔓延做文章,把防火分区设置在厂房等建筑物内部,而且还要明确规定下防火分区所允许的最大面积。通常情况下,由于目前的大跨度彩钢结构厂房所占据面积一般很大,可是设置防火分区的面积为3000平方米,因此,应分隔设置防火分区。可以通过水幕等是各个分区的独立性有效提高,其属于目前普遍采用的建筑防火普遍措施,然而倘若采用水幕实现防火分区的分隔措施,可能难度是一定存在的,这些问题有水量需要很大和水池造价高等等问题,也就使建筑成本大大增加了,大量的生产设备也可能由于水幕启动产生的水造成很大的损害。因此,这就需要在进行水幕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好水幕启动。

总之,对于大跨度彩钢结构厂房火灾,必须深入分析其特点和危险性的前提下,找出其火灾扑救的难点之所在,从而采取有力的应急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志勇.大跨度钢结构厂房的火灾危险性及防范措施[J].武警学院学报,2011,(12).

[2]李春媛,王超.浅谈大跨度钢结构厂房设计及防火措施[J].第十届中国科协会论文集,2008,(1).

县森林火灾扑救的应急预案 篇9

3.2 预报。

根据县气象部门对气候的中长期预报,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分析各重点防火期的.森林火险形势,向全县发布重点地区高火险警报预报;县气象部门依据天气预报信息,制作全县24小时森林火险天气预报,在法库电视台天气预报等栏目中向全县发布;森林火灾发生后,气象部门要全面监测火场天气实况,提供火场天气预报。

3.3报告。

县、乡、村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在森林防火期,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尽职尽责,严禁擅离职守。对发生的各种森林火灾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逐级上报,不得迟报、瞒报、漏报。对森林防火工作实行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县防火办接到火情报告,要立即向“前指”总指挥及县政府报告,并在1小时内向市防火办报告。县防火办值班电话:12119。

4.火灾判断

全县森林防火重点划分以下6个区域:

1号区域包括:法库镇、孟家、十间房、东大岭;

2号区域包括:登仕堡、丁家房、五龙山;

3号区域包括:包家屯、卧牛石、叶茂台;

4号区域包括:南、北八虎山;

5号区域包括:大孤家子、冯贝堡、三面船、依牛堡;

6号区域包括:柏家沟、和平。

5.火灾扑救

5.1扑火指挥。

扑救森林火灾由森林防火指挥部统一组织和指挥,参加扑火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前指”的统一指挥。各级领导靠前指挥到位,随着火情的发展变化,前线指挥部的级别随之提高,人员组成相应调整,但要坚持由上到下逐级指挥。下级前线指挥部必须执行上级前线指挥部的命令,上级前线指挥部通常不应越级下达命令,避免指挥混乱。根据火场情况划分战区的,要按照总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各项工作分指挥部可以全权负责本战区的指挥工作。部队在执行灭火任务时,内部设立相应的扑火指挥机构,在当地政府“前指”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部队的组织指挥工作。

5.2扑火原则。

5.2.1 坚持“以人为本”,重点保护人民群众(包括扑火人员)生命财产和居民地、基础设施等重点部位安全。

5.2.2 坚持科学扑救,“阻、打、清”相结合,努力做到快速出击,科学扑救,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5.2.3 坚持整体围控、阻隔为主、正面扑救为辅等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扑救,减少森林资源损失。

5.2.4 实行“专群结合、以专为主”,坚持以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武警部队等专业力量为主,其他经过训练或有组织的非专业力量为辅。

5.2.5 实行分片包干、划区包片的办法,建立健全扑火、清理和看守火场的责任制。

浅析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及防范 篇10

1. 燃烧猛烈, 蔓延迅速, 火灾发展快

受内部装修材料丰富, 大量使用可燃物质影响, 且内部各类电气线路管道遍布四方, 加上排风机的作用,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烟雾蔓延迅速, 一些地下商场、车库、仓库存放着大量的可燃商品, 内部通道复杂, 蔓延途径多, 火势发展蔓延极快, 导致火灾初起阶段很短。如不能及时控制, 火势很快进入猛烈发展阶段, 在短时间内烟火将充满整个地下空间。

2. 高温高热, 浓烟毒雾, 火灾扑救困难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 浓烟滚滚, 毒气弥漫, 高温炙热, 火势蔓延十分复杂, 仅有的几个安全出入口被烟火阻断, 内攻很难进行。地下建筑在建造过程中一般只是满足于固定消防设施的安全保护, 而固定消防设施使用寿命有所限制, 机械排烟也备受考验, 在封闭空间内, 若烟气排不出去, 烟热在热对流条件下, 因中性面下移等原因, 起火房间温度上升很快, 短时间内就能达到800-900℃, 着火点附近温度会更高, 这种高温条件对疏散与灭火极为不利。

3. 地下建筑场所发生火灾, 产生高温会对建筑造成破坏, 影响疏散

由于地下商场内可燃物较多, 火灾荷载大, 发生火灾时热烟很难排出, 高温高压以及“火风压”的形成易造成火势蔓延在地下建筑火灾的初起阶段, 室内的风流和烟气, 是朝着某个扩散方向流动的。当火势进一步扩大时, 室内空气成分发生变化, 温度增高, 会形成一种附加的“火风压”, 地下商场内部空间温度上升快, 极易产生“轰然”;而可燃物越多, 发生“轰然”的几率也就越大, [4]发生时间也会越短, 其产生的高温将对建筑结构及防火分割产生更大破坏, 造成建筑倒塌, 引起火灾蔓延从而缩短疏散允许时间, 严重影响疏散。

二、地下建筑火灾扑救对策

1. 加强调研和“六熟悉”, 打好快速反应主动战

由于地下建筑火灾具有特殊性, 作为消防部队, 平常要加强战法和战术研究, 尤其针对本辖区地下建筑重点保护单位, 要制定科学的灭火救援预案, 做到有备无患。对地下建筑的结构功能、安全疏散通道、消防水源、安全出口方向、数量, 是否有消防设施及其运行使用情况、防火防烟分区设置、灭火器存放点等进行情况熟悉;同时还要熟悉建筑内部、外部周围毗邻情况, 有无潜在危险物品、危险源和交通道路等情况, 做到底数清, 情况明, 遇有情况, 能够快速反应, 快速处置, 力争抢占有利时机, 扑灭初起火灾。另外, 根据《消防法》“单位全面负责”的工作原则要求, 我们公安消防监督机构还应督促其单位自身要建立健全消防组织机构和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详尽的发生火灾时的自救方案和人员疏散方案, 并定期进行演练, 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2. 及时做好火情侦察, 果断采取“第一时间”方案

《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五个第一时间”要求是我们灭火战斗胜利的法宝, 扑救地下建筑火灾也不例外。第一时间到达的中队指挥员应与地下建筑知情者快速取得联系, 弄到建筑图纸。只有在情况清楚后才能下达进攻命令, 而决不能像扑救地面火灾一样凭直接观察下达命令。在询问情况不清楚, 地下火情不明确, 指挥员不能做出决策时, 应立即派出侦察分队, 以确定地下情况。深入侦察时要注意查明地下是否有被困人员, 搜索洞室、过道、厕所等各部位, 及时救助遇险人员。确定火源位置, 火势情况等, 并及时向火场指挥员报告。因深入地下侦察火情环境恶劣, 危险性大, 选派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业务技能才能胜任。

3. 随时掌握火场情况, 灵活组织排烟排热工作

积极有效地排出火场烟雾, 可提高能见度, 降低洞室温度, 有利于尽早展开灭火, 缩短施救时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排烟口, 排烟管道口及通风口排烟。另一方面要用排烟风机进行的强制排烟。在火场自然排烟速度慢、效果不佳, 又无机械排烟手段的情况下, 可集中二、三支喷雾水枪进行排烟排热作业。排烟时, 应注意正确选择时机及方法、部位, 以防止因排烟改变火势蔓延的方向和扩展速度, 对灭火工作造成新的困难。

4. 正确运用灭火战术, 救人与灭火工作“两不误”

要根据火灾发展的不同阶段, 确定采取相应的灭火战术。初期火灾一般发烟少, 烟雾浓度低, 内部能见度较好, 此时应抓紧时机展开救人, 并争取完成火场侦察。发展阶段的火灾, 浓烟、热气迅速扩散并从各开口处溢出, 消防队员必须佩戴空呼器等特种装备, 在照明车及组织射水的掩护下进入地下, 搜寻救人, 引导避难, 遂行灭火战斗。猛烈阶段的地下火灾, 起火区完全被烟火包围, 燃烧面积急剧扩大, 指挥员要慎重决策, 果断指挥, 集中必要的人员装备, 采取防御性措施, 对火势重点部位进行控制, 使火灾不致扩大为立体燃烧, 并组织力量向火源进攻。

三、地下建筑的检测与监督

消防安全以防为主, 对地下建筑要严格检测, 长期监督。

由于地下建筑的复杂性, 地下火灾的扑救难度, 在检测过程中需要严格把关。检测前期需要查看相关手续文件, 看该建筑是否依法经过消防审核。检测过程中严格核对图纸, 看现场有无改动和不符合项、改动有无设计院出具的变更说明;单点测试时每件消防设施的功能都要认真检测, 联动测试时每个系统都要正常运行。

地下建筑检测验收, 投入使用后更需要相关部门的严密监督。首先要确保地下建筑用途符合有关法律规定, 无非法改造;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是否通畅, 防烟、封闭楼梯是否正常, 各消防设施运行正常;消防管理是否到位, 消防控制室24小时有人值班, 消防实施定期维护、检测, 疏散和灭火应急预案定期演练。

上一篇:南方少数民族下一篇:非局部均值算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