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活泼的课堂十篇

2024-07-08

生动活泼的课堂 篇1

一、设计精彩的导语

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曾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 能把人们的分散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 能给学生以启迪, 催人奋进。”由此可见, 好的开头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作用。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比如我在教授《孔雀东南飞》时, 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中国古代有四大民间传说, 它们是: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千百年来, 这些悲剧性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究其悲剧的根源, 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摧残的结果, 除了这些民间传说外, 历代都有反映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 其中在古代乐府诗中就有与“梁祝化蝶”类似的作品,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孔雀东南飞》。

这样的导入就把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由此及彼, 联想到与此相似、相关的内容, 这样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声情并茂的朗读

对于朗读的重要性与功能, 古人早就有大量精彩的论述。如“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千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但现在许多高中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这一点, 往往一上课便讲开了, 把—篇课文分析得高深莫测, 用繁琐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消化。用这种方法教学, 会说的讲得眉飞色舞, 神采飞扬, 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或目瞪口呆, 过后烟消云散, 脑子空空的;不会说的讲得枯燥沉闷, 索然寡味, 学生听了大打瞌睡。这样做永远无法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

我认为应该用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尤其是有些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 老师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饱含深情地朗读, 使学生产生共鸣, 自然而然地沉浸于课文的情感之中。这样才能以情传情、以情染情。比如, 我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 就自己示范朗读。那优美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 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 情不自禁地读起来, 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

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三、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

在教学完《中国石拱桥》一文后, 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宝贵遗产,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 科技的发展, 我们身边的桥又有哪些变化和发展呢?”, 很快学生就拟定了“诗歌中的桥———桥梁美学、种类———家乡的桥———未来的桥———心中的桥”的研究思路, 围绕着思路, 们就利用课余时间, 利用网络调阅史料, 各研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协同作战, 去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不久一份集合着图片文字、排版精美的《天堑变通途──中国桥的研究》的调查报告就出现在了我的面前。实践证明, 结合课堂教学所延伸的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欲望,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意识, 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引导学生表演

表演一般适合于小说、戏剧或角色感较强的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再创作, 将课文的情节、内容改编成课本剧, 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以增强学习的兴趣, 从而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课文《茶馆》《雷雨》《荷花淀》《殽之战》等篇目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一般是在讲课时就提出表演要求, 待学生对课文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几个组, 选好各组的编剧、导演, 布置排练任务, 然后各组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排练, 教师做顾问进行指导。演出时, 学生能按课文内容栩栩如生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甚至一些学生还通过化装、道具、场景布置等烘托气氛。同学们个个积极参与, 表演热情十分高涨, 从而带动了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最后再由指定学生组成评委、评出最佳剧组、最佳演员。

五、开展竞赛活动

生动活泼的课堂 篇2

一、活化教材资源,鼓励学生与文本主动对话

课堂的精彩离不开学生的主动配合和积极支持。从文本教材中挖掘值得学习的内容,能使得学生在保持高涨激情和一定学习兴奋点的基础上,主动和文本对话,深化理解感知。

发挥教材资源的引导促进作用,能将知识的静态形式转化为动态展示运用,让学生在与教材的主动对话中发现更多的学习内容。按照课程学习内容要求,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改编,鼓励他们在发挥自身学习主动性基础上能丰富学习内容;多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课文情景剧表演的形式来活化认知过程,鼓励他们在深入揣摩人物角色思想情感基础上丰富认知思维,灵活运用语言表达形式;多给学生主动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在自我演讲、故事介绍等语言形式表现中不断深化理解感知,使得学生在与文本主动对话中不断积累更多的语言文化知识,升华认知感悟。

通过对教材的活化,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和运用英语, 将其与教材对话当成是一种学习自觉行为。例如,在《牛津小学英语》(Fun with English)6AUnit2 Ben’s birthday的“Listen,read and say”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假如你就是Ben的好朋友,他邀请你参加他的生日宴会,你会送什么样有意义的礼物给他?要求学生围绕“What are you goingto give Ben?”和“What do you do on Ben’s birthday?”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组织一定的学习小组,分别就Jim、Ben、家长等角色来进行互动交流,强化认知。以这样的形式来活化教材资源,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更为高涨,帮助他们丰富知识视野。

二、运用互动交流,丰富学生自由表达认知体验

围绕英语的交际性来引导学生主动对话交流,不仅能够帮助他门发现英语学习的乐趣,更能够使得学生在自由化的学习情境中增强认知体验。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交流使得学习情境氛围更为活跃,更好满足学生的主动认知发展需要。

通过互动交流来鼓励学生自由化表达和真实性交际,能使得他们在对话中开阔知识视野和思维。运用同桌讨论形式,鼓励学生相互问答和学习,帮助他们在主动交流过程中强化理解体验,深化感知;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形式,培养学生踊跃发言的能力,让他们在彼此合作中深入感知英语运用过程;运用师生沟通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关怀和温暖。

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能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过程有更为深刻体验感知,将课堂当成是实践探索的乐土。6AUnit6Holiday的“Listen,read and say”教学中,不妨建议学生围绕“Which festival do you like best?”进行同桌讨论,以帮助他们打开思维;鼓励学生围绕Mr Green、David、Su Hai等人物角色对话,就“What do you want to do on 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以呈现议论纷纷和情趣浓浓的课堂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将阅读认知转化为主动表达运用。

三、借助形成评价,增强学生语言学习信心动力

课堂的生动活泼是师生互动写作的结果。多给学生学习鼓励和认可,不仅能增强他们的学习潜能积极性,更能够使得他们在被欣赏中增强自我学习效能感。

运用形成激励评价方式来活跃课堂学习情境,能使得学生在自由交流和自信展示中不断升华学习思维情感。在教学中,以褒扬的形式来优化评价,让课堂教学在笑声琅琅、掌声不断的过程中升华发展。运用表扬性话语,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学习进步;运用示意的眼神,让学生能够感受尊重和信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亲师信道的良好学习氛围;运用肢体性语言,通过摸摸头、拍拍肩、鼓鼓掌等方式关注学生的进步,让他们在受到尊重和信任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内生动力。在评价中,多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鼓励他们在自我评价中全面了解,并通过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力,让他们有更多的学习信心。

总而言之,活化英语课堂教学,能使得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中大胆表达和自由交流,增强认知体验。英语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能使得学生在动态接受语言知识过程中,不断调整认知感悟思维策略,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水平。

摘要:本文以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优化策略运用为探析重点,阐述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策略活化课程学习方法,利于学生在情趣课堂中增强认知感悟,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围绕教材资源活化、合作交流互动、形成激励评价建构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利于迎合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英语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是培养学生正确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的重要外化条件,体现了课程的生本主义教学理念。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情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7).

[2]袁峥.活化教材,灵动课堂——例谈小学英语教材二次开发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1(16).

如何创建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堂 篇3

一、“磁化”是前提

所谓“磁化”,就是增加教学的吸引力。罗伯特?特拉费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与其它的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体育课表演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的特点,就是教师内在的人格显露。教师的表演同演员一样在声、神、行等方面具有艺术修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真实情感。 “教”与“学”之间便形成合力,产生“磁化”效应,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二、“变化”是关键

所谓“变化”,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包括:猜谜、讲故事引进体育课,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多采用小型竞赛等。

我在教《前滚翻》时,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物动作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低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当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后,就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直线接力跑、十字接力跑;单脚跳可演变成跳进去拍人和斗鸡;投掷小垒球可组织学生打坦克、打飛机比赛,由于比赛激烈,学生就能较好地全身心投入。力求教学过程能适应其个性,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

三、“感化”是目的

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容易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苏霍姆费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从爱护学生出发才能客观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学生”,教师只要把全部的爱心献给他们,对他们给予了解、尊重和信任,时刻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就能把问题学生转变过来。

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几个“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特征是:无组织无纪律,学习态度不认真,把老师的批评教育当耳边风。我有意的接近他们,经常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们。渐渐地他们喜欢上体育课。”我进一步体会到一名人民教师是多么的神圣、多么的自豪,更加强了我当好一名人民教师的信念。

四、动作示范的讲解

动作示范的讲解一般是先讲解后示范,有时也有先示范后讲解。示范与讲解相结合,可省去不必要的讲解内容。例如在讲授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时,我的做法是:先做示范,要求学生按照我的动作方法持球,带领学生做投篮的徒手模仿练习后再要求学生“蹬地——伸臂——屈腕(压脘弹拨)”,并强调动作的协调与连贯,可使学生既直观又快捷地掌握动作要领,可节省时间,省去多余的叙述过程。如果按照教材中的动作要领不做创新的讲解,教学效果就不太理想。

五、纠错讲解

纠错讲解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普遍性错误或个别学生出现动作错误时的讲解。比如在教授“原地侧向推铅球”时,学生普遍出现“倒肩”,这时,教师应该停止练习,集中讲解,讲解时应强调:肩向投掷方向移动时,其路线是直线,不可以向左侧下方偏移,否则蹬地的力量不能有效地向右侧肩上传递,造成很多力量“消散”。使学生明白错误动作的根源所在,以利于正确用力方法的形成。如果个别学生动作出现错误,教师要抓住错误的关键,提示性地给予讲解,我常常说:“动作这样做会更好些”,“蹬地再快一些”,“手臂再伸展一些”等等。这样提示性的讲解语言,简便易行,易引起学生注意,是体育与健康课上普遍采用的讲解方法。

生动活泼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篇4

摘 要: 生动活泼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文章就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展开论述,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幽默教学;放手发动学生;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心境的培养。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生动活泼 灵魂

“让学生主动发展”是义务教育课标的理念之一。所谓让学生主动发展,即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使他们能积极地、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和各项活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呢?这是大家共同关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下面我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愉快地学习。在语文课堂教育实践中,根据文体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入手,可以促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

教好一篇课文,运用多媒体课件,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极为重要。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方能动容。如教学《故宫博物院》时,绝大多数同学未到过故宫博物院。课文是介绍故宫博物院的,自然而然地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随着多媒体视频展示的故宫博物院导游篇的画面的展开,加上旁白娓娓动听的介绍,学生仿佛步入了故宫,看到了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学生由境生情,十分激动,在多媒体课件营造的氛围中,学得认真,读得情深,效果好。

(二)实地考察与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例如,教《中国石拱桥》时,抓住教学重点: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方法的运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桥,注意家乡桥的特征。把学生4―6人分为一小组,每小组设小组长负责本组活动,并做好记录,实地考察家乡的桥梁时,注意安全。开展实地考察活动的目的:1.观察家乡的桥,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结构、功能、建材等方面知识。2.使学生养成借助网络和图书查找资料的习惯,掌握做知识卡片和小档案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写好观察报告,并附上活动的照片。

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交流各自小组的观察报告,展示活动照片,然后引导学生与课文相对照,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又动心,参与心理得到满足,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课本剧表演。

在教学《皇帝的新衣》时,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皇帝、大臣、官员、骗子、小孩分角色表演,要求表演时用不同的语气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全身心投入、表演后,学生兴致很高,很快就归纳出了这篇寓言故事的讽刺寓意。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发挥了主体作用,比“满堂灌”效果好得多。

二、幽默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幽默能营造良好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消化知识,巩固知识,使学生由变苦学为乐学。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其中不乏幽默之作。教学中可挖掘片断,即兴发挥。

鲁迅的文章向来以幽默讽刺见长。《藤野先生》一文即是如此。文中对异国风光下“清国留学生”装腔作势、附庸风雅的丑态,以樱花之美来反衬。文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宛如小姑娘发髻”的夸张增添了幽默诙谐的情调。“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的细节描写更描绘出这群人以丑为美、令人作呕的丑态和麻木不仁的灵魂。在幽默之中凸显了鲁迅的失望、辛酸之情。

又如教学《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一课时,老师从教室门口走入,学生一愣:老师的屁股后面怎么拖了一条长长的尾巴?然后爆发出一阵开心的笑声,授课教师利用道具,生动地展示了“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时的状态,从而巧妙地导入了新课。利用道具,让学生在忍俊不禁、哄然大笑中体味到尾巴的意义,此乃幽默的力量之所在,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三、放手学生,积极参与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怎么上呢?往往是大家各唱各的调,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照搬照抄,这就给广大第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实践平台。平时上这一类型的活动课时,往往是老师讲得多,学生被动接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在《爱莲说》之后安排了这节主题为“莲文化的魅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课堂上,我首先把握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即: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理解莲在文化情感上被赋予的含义,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自主搜集、整理各种莲的知识,合作探究理解莲在文化情感上被赋予的含义。课堂上教学步骤如下:美图欣赏,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莲花美图,给学生以直观感性认识;课堂所安排的内容紧紧围绕“莲”进行,比较精炼。

课堂围绕图片欣赏、介绍莲与佛教的关系、古人描写莲的诗句、古人吟诵莲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留得残荷听雨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读诗、吟诵(《采莲曲》《西洲曲》)、学习莲花的意义象征、问题探究、指导写作学习等方面展开。

在合作探究环节,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午时莲是福建福安白云山的特色景观之一,是水生草本睡莲科。向午开,浮水面,傍晚花合,沉入水中,花蕊复瓣白色,花芯金黄色,白里衬黄,且小巧玲珑。每年的谷雨至立冬前每一天的巳午未三个时辰就露出水面开放着皑皑白花,夜间含苞躲进水中,第二天再次伸出水面怒放,表现出专一与自爱的坚贞风格。

师:同学们知道吗?福安的廉村,是开闽第一位进士薛令之的故乡,及第后授官左补阙、太子侍讲。时宰相李林甫弄权,东宫官受冷遇,薛令之愤懑不平,告老还乡;唐肃宗即位后,感念昔日师生之谊,旨召薛令之入朝,是时薛今之已去世。为嘉许他的廉洁清正,肃宗敕封他所在村为“廉村”,水为“廉水”,岭为“廉岭”。莲,廉谐音;如今,廉村已成为福建省廉政建设德育基地;我们漫步在廉村那用鹅卵石铺就的幽长的古道上,去寻觅那千年前薛令之时代历史的足迹…… 由于课前学生预习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准备充分,部分小组学生去福建福安白云山观赏午时莲,在课堂上展示拍摄的午时莲照片,也有部分小组学生去廉村参观过,纷纷站起来谈廉村之行的感想,在合作探究环节,师生互动,学生发言踊跃,气氛活跃。

本课教学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特点,以语言的学习与品味为本课重点。这节课虽有图片的赏析、莲文化知识的介绍,有学生的开心答题,但一切还是围绕语文教学进行的。其中占较大分量的是莲文化知识的介绍。这就确立了这节课的性质是一节语文课,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己任,以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如对莲花的意义象征,就是对学生进行熏陶与培养,就是进行为人处世态度的教育。欣赏美图通过配乐欣赏的形式进行,其实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

课堂活动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投入其中。在背诵诗词的过程中安排抢答比赛环节,学生兴趣极高。在师生互动时,学生非常投入,笑声不断,能够感悟莲文化所传达出的内涵。

这堂课注重学习的综合性,符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对各科知识的整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节课能把抓好这种课型的核心要素,切实从语文学科出发,注重学习的综合性。从学习目标看: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从学习内容看,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绘画、建筑、雕塑等)的综合;从学习方式看,既有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又有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结合,有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结合,还是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点拨下,强调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体现了语文实践的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上能努力搭建一个有利于发展学生人际沟通和合作的良好平台,使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注重合作,从而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

四、注意学生心境的培养

从现代心理学研究来看,人类信息的接收与传递与心境关系重大。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心境能使人的大脑皮层活跃,产生兴奋点,从而形成人的良好心境,使人的大脑皮层活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乐于参与创造,形成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掘心理潜力;反之,心境不好,人的大脑皮层形成郁结,从而抑制人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低于平常的思维水准。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调整学生的心境。

创设生动形象的智慧课堂 篇5

通过上面这个实验, 学生非常形象、直观地观察到了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这个生动、直观的实验给学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所以在笔者告诉学生人体是导体的时候, 孩子们都来了兴致, 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设想:既然人体是导体, 那么人体就可以和导体棒一样, 当把摩擦过的橡胶棒, 接触与地面绝缘的人体 (头部) 时, 与人体接触的静电计下端的指针就能张开一定的角度。这个设想实在是太棒了!实验时笔者让甲学生站在与大地绝缘的塑料凳子上, 同时他的手放在验电器的小球上, 乙学生则把摩擦过的橡胶棒朝甲学生头部一放, 乙学生反复操作几次, 与甲学生连接的验电器下端的指针就张开了一定的角度 (如图2所示) 。

通过《电荷》的教学, 笔者深刻意识到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是多么有趣,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 玩得痛快, 学得轻松!同时教师也增长了教学的智慧。当笔者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掌握不了的难点时, 会从学生那里汲取灵感, 变换教学方法, 从单纯的讲授法转变为由学生参与的游戏教学, 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下面就是我们的游戏教学:

感应起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 继摩擦起电、接触起电两种方式之后介绍的第三种起电方式。感应起电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如图3所示) 。

(1) 将一个带电体A靠近导体球B。

(2) 用手接触一下导体球B, 再将手拿开 (或将B球接地, 再与地断开) 。

(3) 移去带电体A, 这时球B带上了和带电体A异号的电荷。

与“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比起来, “感应起电”学生学起来很吃力, 笔者采用单一讲授法讲了2遍, 学生都不知所云。最后笔者灵机一动, 采用了做游戏的方式把这个问题搞得明白透彻。游戏中, 笔者扮演带电体A, 导体球B的扮演者由学生来完成。大家都知道金属导体中有金属原子 (金属离子) 和自由电子组成, 金属原子 (金属离子) 构成点阵, 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做微小的振动, 自由电子在金属中自由移动, 金属导电, 靠的就是自由电子。有6个女生扮演金属原子 (金属离子) , 有2个男生扮演自由电子, 在金属原子 (金属离子) 之间自由移动。当“我”这个带电体A靠近男女学生构成的导体球B的时候, 扮演自由电子的男生被“我”吸了过来, 这样导体球B的近端就“带上”了负电荷, 远端就“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在这里要给学生讲明白“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完全是由于“我”的存在, 而导致导体中自由电子分布出现在近端的变化, 如果“我”一旦离开, 那么导体中的电子又自由了。

接着再有一个学生接触导体球B, 这一接触不要紧, 大地就成了远端, 大地上的电子就通过人这个导体被吸到了导体球B上, 当该学生将手拿开后, 导体球B中的电子就不能再回到大地上去了, 于是导体球B上就出现了外来的“多余”电子, 所以当“我”这个带电体A离开导体球B之后, 导体球B就带上了负电荷。这样的一个游戏一结束, 学生们都快乐无比, 也轻松地理解了感应起电。

如何建立生动有效的化学课堂 篇6

(1)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物质失去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或称“被氧化”);物质得到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就是还原反应(或称“被还原”)。在一个化学反应中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必定有物质发生还原反应,这是相辅相成的。

(2)氧化剂、还原剂。在一化学反应中得到电子的物质(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称为氧化剂;失去电子的物质(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称为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是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要特殊强调的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指的是反应物,二者必定同时存在,氧化剂、还原剂既可以存在不同种反应物中,又可以存在同一物质中。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3)氧化性、还原性。在一化学反应中,氧化剂夺得电子的性质称为氧化性;还原剂失电子的性质称为还原性。所谓氧化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氧化性强弱;所谓还原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还原性的强弱。

(4)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这是针对生成物而言的。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后的生成物称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后的生成物称为还原产物。

三、“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思路

1. 通过复习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学生学习初中化学时,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了解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即物质得到氧就是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就是还原反应。通过分析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H2+Cu O△=Cu+H2O,引导学生分析:Cu O失去氧变成Cu单质,发生了还原反应;与此同时,H2结合了O生成H2O,发生了氧化反应,也就是说Cu O变成Cu的同时,H2变成H2O,所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开的,因此,就把这种类型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一化学反应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要,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学生,也不能完全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有时候甚至是适得其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几点打造生动有效课堂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追本溯源,确立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教学是很重要的,教师在创新课堂和教学模式之前,要深刻把握教学大纲的要求,所谓“追本溯源”。新大纲对化学教学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提出了应用与实践。这从课本上的变革就能看出来,现在使用的课本较之以前,图片展示、实验讲解等方面等明显增多,教师把握住这些中心思想后再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才不会造成盲目创新、舍本逐末的现象,有些教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只求创新却忽略大纲要求,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既没有完成教学计划又没有达到创新的目的,不但自己教学失败,更重要的是耽误学生的学习。所以说把握住主旨,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首要的。

一。由此,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 运用初中已有的相关知识,采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新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学生在初三已经学过元素化合价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降及发生的反应和反应物的作用及其性质、生成的产物等进行分析。例如,以下三个反应:(1)2Mg+O

点燃点燃

2=2Mg O;(2)Mg+Cl2=Mg Cl2;(3)Mg+H2SO4(稀)=Mg SO4+H2。利用元素化合价的知识,从电子得失的角度进行分析,在三个化学反应中,Mg发生了同样的变化,即Mg失去2个电子成为Mg2+。在(1)中既然Mg与氧结合叫做氧化,那么在(2)中Mg与氯结合、在(3)中Mg与硫酸根结合也叫氧化,是合理的、符合规律的。反之,不同化合物中的Mg2+转变成Mg,也就称为还原。这样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分析、类比,概括出新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即: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3. 借助多媒体,突出“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重、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的关键。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微观知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或图片直观展现出来。例如:金属钠与氯气反应(2Na+Cl2

点燃

=2Na Cl)。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特点,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只有1个电子,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由于电子有达到稳定结构的趋势,钠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同样,氯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也达到稳定结构,两个离

子由于静电作用相互结合发生反应,就生成了氯化钠。在这个反应中,钠原子失去了一个电子,钠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即发生了氧化反应。氯原子得到了一个电子,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即发生了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本质就是电子的得失。

带学生走进化学的世界

杨红艳

(廊坊市杨税务中学,河北廊坊

化学其实并不神秘,但是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化学课程的学生来却是神秘的,不知道这个学科怎么学,不知道这个学科有没有意思,不知道这个学科到底讲的是什么,等等,面对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心里总会种种疑虑。初中化学教师在开课初始,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其次设计有趣有效的教学方案将学生顺利带入化学世界。

一、从情感上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

化学和我们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只要做适当的引导,学生接受起来还是很快的。化学课本编写上也比以往精彩很多,配了大量的图片和化学故事,教师可以从这些生动的方面入手,图片和故事比单纯的语言讲解更有说服力。

首先,可以启发学生去说说他们心目中的化学是什么样的课程,尤其很多学生经过预习,已经对课本上提到的一些知识有所了解,也联系到实际生活当中哪些运用到了化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发言,说说我们身边的化学,讲讲学生心目中化学对生活的重要性,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参与进来,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可以做一个摸底,看看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和看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今后教学目标和计划制订,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教师可以找一些多媒体影像资料,例如讲解化学的历史、化学的发展史、人类历史上著名化学家的故事,以及化学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的纪录片等给学生观看,目的就是将化学在学生的头脑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第一印象往往很重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教师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进入化学世界,很生动形象,打破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把化学从书本引到生活中来

化学是一门和生活紧密相连的科学,应摒弃枯燥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忘记化学首先应该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之后才是理论性的,所有理论都是由实验产生的,而现在的教学往往正是反向教学,先从理论入手,让学生死记硬背很多理论和公式,对于学生来说自然就枯燥无比,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这些定义到底是什么意思,怎么得来的,如果学生脑袋里没有明晰的思维,那么是很难理解、也很难学会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条件,尽量地由实验入手,根据实验来引进理论,如果条件实在有限,不能使课堂设置在实验室,要学生亲身参与,那么至少教师要准备一些简易的实验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看,这样的模式肯定比在黑板上板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实验比较精彩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酸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例:食醋的多种用途,因为食醋中含3%~5%的乙酸,是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学生可能在家中看到父母做排骨、鱼等的时候放一些醋,那么是什么原理呢?原来乙酸可以将骨头中的钙、磷、铁等溶解在汤中,从而有利于人体的吸收,这样一提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的时候,就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可能就已经开始回忆家中做饭时放醋的情景,由此我们再引出相关的化学公式,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而且这样与实际结合讲解的方式也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可谓一举两得。

三、多媒体教学辅助,化学课堂更加精彩

随着现在科技水平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多媒体在化学课堂的应用可以说是锦上添花,使化学课堂更加精彩,因为很多实验过程我们通过观察很难

二、注重实验,理论结合实际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应该首先重视实验,理论的学习一定要在实验的基础上,如果开始就忽略实验,对学生接受化学就是不利的。教师甚至可以扮演“魔术师”的角色,利用一些化学反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例如,在讲解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时,教师可以先进行互动,问问学生什么东西可以燃烧,燃烧后会产生什么,他们认为火焰是什么颜色的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生活经历中常见的,也容易回答,一般学生的回答无非是火焰的颜色是红的,燃烧一般会产生烟雾等。这时候再引入关于镁燃烧的特性,告诉学生镁在燃烧的时候是白色的火焰,和我们看到的有些烟火是相似的,并且是不产生烟的,同时进行试验操作,要学生听到教师描述镁的特性的时候也亲眼看到镁燃烧的过程,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学中来,学生的注意力会随教师的引导而逐步深入,并且教师可以由火焰继续引申,将一些消防知识在化学课堂上普及,这样的小插曲在学生紧张的学习中起到调节的作用,劳逸结合,事半功倍。

化学理论本身就是由实验来的,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单纯的传授理论要生动得多,教师在授课中还要多注意引用身边的案例,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理论结合实际,学生才能掌握真正的知识。

三、增加趣味性,培养学生兴趣

初中生年龄还小,他们喜欢玩耍,所以化学课堂增加更多的趣味性必然会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例如元素周期表,这个都是要求学生背记的,教师可以将元素周期表编成歌曲,这想象出实际的过程,比如淀粉遇碘变蓝色这个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能观察到当碘滴入淀粉后慢慢变成蓝色,这个过程只能观察到这个表面的变化,但是具体里面怎么进行的化学反应就很难理解了,实际上这主要取决于淀粉本身的结构。淀粉是白色无定形粉末,由占70~90%的支链淀粉和占10~30%的直链淀粉组成。直链淀粉能溶解在热水中而不会呈现糊状,而支链淀粉却不溶于水,但它会与热水相互作用膨胀而变成糊状。其中溶于水中的直链淀粉,呈弯曲形式并借分子内氢键卷曲成螺旋状。这时加入碘酒,其中碘分子便钻入螺旋的空隙中,并借助范得华力与直链淀粉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包合物,这种包合物能比较均匀地吸收除蓝光以外波长范围为400~750钠米的其他可见光,从而使淀粉变为深蓝色。如果教师单纯地用语言描述这个过程,恐怕学生也很难想象出来这个反映过程,而利用多媒体,将这个过程制作成动画,利用动画将这个过程形象地演示出来,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和记忆了。

多媒体不仅能将这样不易观察的实验演示出来,还能将一些在实验室不易操作的实验进行演示,从而避免实验条件所限造成的教学不便,多媒体还能将一些不易成功的化学实验进行演示。总之,多媒体的教学应用可谓使化学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心随生动我的课堂智慧做主 篇7

情感——课堂智慧的基础与保证

著名特级教师刘军曾说过:给孩子上课的过程, 就是一个用激情点燃智慧的过程——老师要用知识的科学趣味性和教学手段的形象性来唤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 要把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用动情的语言和亲切的目光传递给学生, 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产生积极地情感, 增强学习兴趣, 活跃思维。因此, 在平时的语文课上, 我努力坚持以情感作为支撑, 时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因为我深知:聪明的老师总是在不停顿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的“积极存在”, 充满激情, 这也是课堂智慧的基础所在。

一、换一种思路, 迎合学生的心意

每节课前, 我都会认真的钻研教材, 并作好充分的准备, 确定好教学程序, 并对课堂上的重要语言加以反复揣摩。每次顺利地下了课, 我才会如释重负。然而, 我们毕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 是有情感、有思维的人, 很多环节不能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少年王勃》

出示: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 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师:从“缓缓地、轻轻地”这两个词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1:野鸭多悠闲呀, 慢慢飞, 欣赏落日下的美景, 好自在。

生2:一切都那么安静, 野鸭缓缓飞, 云儿轻轻飘。

(讲到这儿, 我本以为可以收尾了, 没想到还有几只小手高高举着。)

生:老师, 我这样想法呢!

师:哦?说来听听。

生:野鸭为什么要缓缓飞, 云儿为什么要轻轻飘?

(这个问题倒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 课堂陷入了沉静中, 我转念一想:不如把问题抛给学生吧)

师:是啊!这位同学真爱动脑筋, 谁来帮他解决? (思考片刻后)

生:因为它们都舍不得离开这儿呀, 他们留恋这儿的美景, 舍不得走呢!

其他同学应声道:是, 我们也这样想呢。

师:留恋这个词, 用得多好呀!景美得连云儿都不云儿、鸭儿都不愿走了。

……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课堂意外, 我没有“堵”, 而是采取“疏”的方法, 让学生充分表述各自的意见。这样做不但不会削减学生对课文本义的理解, 相反会让学生对课文原本意思的理解反而更加的深刻。

二、换一种心态, 欣赏学生的表现

好的教育离不开科学的评价。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扬的艺术, 使每个孩子认识到自身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宝库, 切忌随心所欲地批评。要想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智慧, 教师首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做调皮孩子的知心人, 做后进孩子的小帮手, 始终以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他们, 欣赏他们的过人之处, 在情感上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使他们想学、乐学。我正是以一种积极的、欣赏的心态面对我的学生, 才使他们在语文课上得到了情感的满足与尽情释放。

细节——课堂智慧的源泉与亮点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也曾经说过:“对‘细节’的发现, 常常成为我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 又常常成为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确, “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 关注课堂上孩子的每一个行为细节, 是一种教学智慧, 充溢教学细节的课堂是智慧化的课堂。

如教学《花瓣飘香》时, 学生对文中小姑娘的孝心和爱心充满了敬佩之情。临近课终, 看到讲台上用作教具的那束月季花, 我灵机一动, 笑问:“这束月季花该怎样处理呢?”同学们思索片刻, 纷纷提出主意, 有的说:“我认为应该把这束花送给您的妈妈, 因为老师也是个孝顺妈妈的人。”有的说:“还是把花送给您, 感谢老师您对我们的教诲。”还有的说:“我想, 应该把花放在老师的办公室里, 让清香消除老师工作的疲劳。”……我微笑着倾听大家的发言, 然后亲切地说:“大家的建议都不错。可我更想把它放在教室里, 知道为什么吗?”同学们思索片刻, 举起了手。一个学生抢先站起来说:“把花放在教室里, 我们看到它就会想到课文里的小女孩, 提醒自己向她学习, 也做个有爱心的孝顺的孩子。”……

一束用作教具的月季花, 不注意也就扔了。但巧用它, 就拓展了课堂教学, 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这束月季花该怎样处理呢?”一个细微而又巧妙的问题, 使课堂高潮迭起, 教学活动充满思辨与灵性。

关注细节, 其实就是关注教学行为的改变, 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关注细节, 就是追求教学实践的智慧与艺术的统一!在具体的教学中, 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 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 抓住教育时机, 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这两种智慧融合成课堂教学中的大智慧, 演绎出了不一般的精彩。

生动活泼的课堂 篇8

一、深入研究教材,补充信息满足教学需求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内容依据,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教材基础上的探究与尝试。因此,教师要强化对教材的分析,做到熟悉教材内容与框架体系、编排原则,同时要学会创造性地运用地理教材,既要依靠教材又不局限教材,尤其是针对现行教材中信息容量不足的状况,应当进行适当的补充与完善,保证地理教学内容丰富,满足学生学习地理的需求。例如在高考说明中对于“自然灾害”方面内容的考查要求涉及到寒潮、台风、洪涝以及地震等多种形式的自然灾害,但是湘教版教材中只是重点介绍了洪涝。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教学信息的补充,从相关资料中将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内容补充完整,同时要注重发挥多媒体手段的辅助功能,向学生补充相关自然灾害的影音资料,让学生增强感官印象,结合相关的文字、图表描述,达到全面掌握的目标。教师在教材运用方面还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广泛关注的地理现象与问题进行补充,帮助学生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改进导入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探究兴趣

高中地理教学中,导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运用这一契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有效开展新知识的学习。在导入方式上,教师要转变过去三言两语的程序式导入,以更为生动形象和具有吸引力的方式开展导入,让学生乐于学习地理。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地理的趣味小实验、精彩的地理现象图片以及民间流传的地理谚语等内容开展形象导入,激发学生对新授内容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导入活动能够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于生活现象探究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内容教学中,笔者以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经常连续阴雨”、“7、8月炎热少雨”,形成巨大反差现象为引子,设置了探究性问题进行新课引导,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开展新课的学习,较好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流程。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地理地貌、地理现象等内容,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能够为教学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三、开展师生互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具有较为强烈的参与欲望,这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吻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尊重学生的这一方面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改进,积极推动师生互动教学的深入进行,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成为主角,自主地探究与合作解决问题,提高自身地理综合素养。笔者在教学中一般运用探究思考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巡视与点拨,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如教学《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时,笔者结合教学目标任务,专门为学生设计了一组思考题:“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其分类,熟悉我国湿地的主要分布情况。2、湿地都有哪些功能?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3、洞庭湖成为鱼米之乡有哪些有利条件?洞庭湖区为何出现围湖造田现象?围湖造田对湖区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4、目前湿地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在这样一组探究题的引领下,学生能够相互合作进行研究,逐层深入地了解了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湿地的重要价值,并对当前湿地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危害性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开展综合治理保护的必要性加深了认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理解掌握效果

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感知开展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内心感知效果,更为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教学中,除了教材中列举的内容之外,笔者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己生活的范围内开展了调研活动,对本地区污染环境的主要方面及其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搜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在了解环境污染相关成因、类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学生纷纷发言对本地区环境污染的状况、原因及危害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经过集体讨论总结出水污染、空气污染是本地区最为严重的污染。在对污染成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展示了许多证据资料,如水泥厂冒着浓烟的烟囱图片、印染企业排污口臭黑的污水直排图片等等。笔者还引导学生进行环境治理方面的分析,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并查阅资料,提出了“关闭污染工厂”、“进行污水处理”等12条建议,并在课后以课题组的名义进一步研究与细化,形成建议提案向人大、政协以及环保部门提交,受到了充分肯定。

五、当堂开展检测,掌握课堂教学反馈信息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便于自己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估,寻找其中需要强化的环节。获取学生学习信息的途径有许多种,采取当堂检测的方式能够最为便捷地获取学生学习信息,及时、准确、高效。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坚持在每一节课的最后一段时间开展当堂检测活动,检测的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3-5题的形式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检测活动一般在课前打印好作业纸,学生运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作答。笔者对每一节课的检测作业都详细批改、认真分析,从中搜集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难点,属于共性问题的还需要在下一步的教学中予以回顾和巩固,个性问题则单独点拨,通过在这样的方式增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浅谈生动有效的政治课堂的创设 篇9

刘超

【内容摘要】

为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创设生动有效的政治课堂。为此,需做好如下几个环节: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搜集充分的“生动”素材、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预习环节与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 键 词】

生动有效 学习情境

素材

教学过程

能力

教学模式

我校是地处城乡结合处的一所乡村中学,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生源较差、学校教学质量不高。但为了孩子的前途、为了我们的良心事业,我们还是要设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创设生动有效的政治课堂。

这里,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际,就创设生动有效的政治课堂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是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他们的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潜在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教学气氛。这是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生动有效的课堂的保证。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上,老师用真诚的微笑、热情的目光、积极的情绪对待我们的学生,学生就会用更大的热情回报教师。老师爱学生,学生也会爱老师,“爱 屋及乌”,并对这门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学生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自然,教学效率就会高起来。

2、倡导自主学习、赏识激励的课堂氛围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国古人曾说:授人之鱼,顿餐之食;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意识的人,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材的超越,敢于对教材说不,敢于对教师说不,敢于对传统说不。

古人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切创造性思维始于“疑”,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与爱好质疑,要让学生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怀着迫切的心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老师“赏识有度”。善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尊重或鼓励方式,营造学生愉悦轻松的心理。让学生以学为乐,以思为乐,敢于向困难挑战,卓有实效地学习、探究。教师不一味地显示自己的教学预案,而是真切灵活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以思想激活思想,以智慧引领智慧,以个性启发个性。注重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构建知识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搜集充分的“生动”素材。

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不要等到上课时,临时抱佛脚去瞎编几个。每天都要上课,如何搜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比如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获知等等。比如,在讲述“诚信”问题时,我们可选用著名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里主人公皮诺丘因为经常撒谎而鼻子变长的搞笑故事为素材搞活课堂,从而引发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深思,感悟诚信的重要性。还可先 2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赵本山的著名小品《卖拐》。“快乐”的小品马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关于“诚信”话题的讨论上来。

总之生活中有许多的“快乐”的素材,但需要我们不辞辛劳,细心积累,最好是随身携带素材记录本,随时准备记录有用素材。

三、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是很关键的,例如 “孝敬父母” 这种亲情教育对初中学生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那如何在叛逆心理日益加强的初中学生身上,既能落实亲情教育,又争取有所突破,使之得到升华呢?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并准备了很多材料,下载了歌曲《天亮了》。当时我根据主题内容设计了三个环节,即体验亲情——深化亲情——实践亲情。在“体验亲情”这一部分,我采用了让学生讲古今中外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以及自己身边同学孝敬父母的故事。在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答得踊跃,效果也很好。在“深化亲情”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听配乐录音《孩子,我该拿什么来爱你》,学生都在静静地听着录音,沉浸在故事的感动中,有了这种情感的铺垫,我随即播放《天亮了》这首歌,随着屏幕的闪动,我发现很多同学眼圈都红了。“深化亲情”的环节为“实践亲情”奠定了情感基础,所以,我很自然地过渡到“实践亲情”这一环节中。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并折成心形放入事先画好的心字型的盒子里,回去后交给父母。在小结中,我看到了一颗颗真挚的心在激动中感慨着、思索着、畅想着......四、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具备一定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政治学科的重要目标.要运用教学媒体与教学内容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录音、录像、幻灯、投影和多媒体把信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发挥多种感官功能,提高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对所获信息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归纳的习惯,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所获信息中的一些问题,逐步教给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注重预习环节、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为了达到这个朴实的目标,我们要有“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思想,真正从为了教好自己的学生出发,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出发,去组织好我们的政治课堂,从而不会出现过于注重情境的创设,把课堂变成肤浅的菜场与超市,也不会为了小组合作而合作,为了动手操作而操作。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具体讲就是要做好以下几点: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再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和年龄特点,政治课文内容相对来说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基本上能够读懂,在课堂上就不必再浪费时间去学课文,可把时间用在处理信息上。做好预习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本课认知与行为要求和教材的内容,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带着思考题,一方面去预习课文,明确教材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引发认知间矛盾,产生一种急于想解决矛盾的欲望;另一方面是收集有关资料,并进行调查、分析、归类。这样,不仅为活动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工作,而且还保证了活动的目标和方向,使学生的预习更有目标和针对性,课堂上参与意识也增强,教学效率也会提升。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真正要做到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除了强化课前预习作用,还要加强对课堂教学行为和成果的监测,做到讲练结合。对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比如: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他们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 4 面积高效作准备。

同时,为了巩固学生的认识,并有效地应对考试,在日常教学中能结合教材的知识点设计经典例题与学生讲解,同时教与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思路,举一反三地对学生进行当堂默写或测试,以进行检测掌握情况,并及时批改后将情况反馈给个体。在日常教学中,拓展演练;真情演示;中考扫描;举一反三等环节的设计既丰富了我们的教学资料,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在生动的教学中掌握了知识,提升了学生的能力,真正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当然,生动有效的政治课堂的创设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本文仅从几个方面谈了一点自己的实践和体会。我认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并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8)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生动活泼的课堂 篇10

一、创设活动情境, 参与数学

数学知识、学生生活、社会环境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数学资源, 我们要充分挖掘与利用这些素材, 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探究活动。如:教学“6、7的分成”时, 创设“小猴分桃”的活动情境;教学“>、<、=”时, 创设“森林运动会”的情境等。在数学教学中, 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课堂上创设活动情境, 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体会无处不在的数学足迹, 了解数学的应用, 体验数学在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感受数学的应用之美。如“购物中的数学问题”能让学生体验数学, 感受数学文化, 进而有助于构建数学课堂文化。

二、营造人文环境, 感悟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 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 使学习在较长的时间内处于一种亢奋、高效的状态。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较短, 在外界的干扰下容易分散, 要想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数学课堂中来, 课堂氛围的营造成为关键因素之一。即良好的人文环境, 是学生能否沉浸于数学情境中, 自觉地在数学实践中获得体验, 在潜移默化中感悟, 在探索中进取, 在活动中求知的关键。如一年级“十几减9”的教学时, 教师创设“小熊过生日买水果请客”的情境,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9。接着探究12-9的各种算法:有的同学用12分成10和2, 先算10-9=1, 再算1+2=3;也有的同学把9分成2和7, 12-2=10, 10-7=3;还有的同学想到9和10很接近, 12-10=2, 2+1=3, 等等。一年级的学生, 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下, 想出了那么多的办法, 有简洁的, 也有巧妙的, 当然也有幼稚的“掰手指”和“数小棒”。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个成功者的地位,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应营造人文性的数学课堂环境,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信任、关爱和尊重, 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

三、渗透数学思想, 运用数学

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能让他们终身受益。在小学阶段, 很多思想方法包含于数学的方方面面。例如, 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中, 就运用了转化的思想, 把一个学生还没有学过的图形, 经过剪、移、拼等方法, 转化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小学阶段, 类似的还有相遇问题和工程问题的转化、单位“1”的转化等。在问题设计中, 要尽可能地渗透数学思想, 以生活中的事件为蓝本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 启发学生运用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 思想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 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与掌握并且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灵活恰当地运用转化思想方法进行教学, 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积极参与实践, 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创设仿真的教学情境, 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地学习, 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参与度, 使其从实践中获取对数学真实的体验, 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同时也是构成数学课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自主参与, 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上一篇:全面风险下一篇:庄子的人生